首页 优秀范文 网络传播论文

网络传播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4-20 15:20:4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网络传播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网络传播论文

第1篇

1.备案数量限制不够灵活。工信部备案系统中,有效证件只能注册一次,这就意味着已经开办网站的企业和个人无法进行新的网站备案。2.网站备案信息修改困难。备案系统首次填写的信息不可修改。同时工信部的要求二级域名也是需要备案的,但是显然任何人的网站不可能在网站建设开始就全部规划好所有的二级域名。3.备案系统存在一定的漏洞。网站换空间商、服务器会导致备案失败,而事实上网站的转换在一般情况下是多发行为,然而备案系统后台没有任何地方能找到添加接入商信息的入口。4.未备案网站空间商不予接入;然而没有网站却又无法备案。这一点理论上如此,但是实际执行中好像备案审核人员并不管网站能不能打开,网站内容是什么。所以有空间商愿意当你的虚拟接入商,没有网站也能备案。5、业务流程存在逻辑漏洞。比如网站没备案前不能上线,意味着网站信息根本不是“审核”的重点,提交资料真假也无法判断。6、业务办理速度依然不快。官方公布的20天周期,居然会出现前后长达一年、甚至两年才反馈最终结果的情况。经常看到被网友在网上贴图爆料,造成不良影响。7、数据更新不一致。比如,修改联系信息,明明已经显示修改成功,可是重新点击之后,页面上显示的依然还是以前的老数据。再比如,已经撤销的备案,在查询里还能正常查到。8、备案与ICP证之间存在盲区。条例规定所有经营性网站都必须取得ICP许可证,而非经营性网站才备案。而很多网站申请备案通过后,认为可以不取得ICP证。相关规定不够具体,存在一定漏洞。9、网站访问速度慢。因为网络线路问题,某些时间段、地区在白天很可能长时间无法打开,只有在凌晨可以。一方面因为网站访问量大,造成服务器或网络资源跟不上需求,另一方面是网站本身的技术解决访问存在缺陷。10、浏览器兼容其很差。网站在很多浏览器下不能正常显示,不符合国际可访问性标准。仅良好支持IE系列版本浏览器,而目前IE浏览器的市场份额不到70%,尤其是互联网网站站长、专业技术从业者的用户群,比例可能更低。

二、问题对社会的影响

对所有网站进行备案,是中央关于加强互联网行业管理、净化互联网络环境的要求,是保证和谐互联网,建设和谐社会的一部分。工信部备案系统作为官方正式的管理平台,应本着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态度,科学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但由于官方备案网站访问慢、无法访问、逻辑混乱、等待时间无限长等自身缺陷,严重打击了几百万网站站长的备案热情,同时在网络上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尤其在当前的信息化时代,网络无国界,所有中国网站都是中国的面孔,尤其政府网站更代表了政府的形象。据权威数据,截至2009年7月,我国网民规模达3.38亿,25%的中国人都在上网。在网站持续高速发展的当前形势下,优化备案系统、调整备案流程、提高备案效率已经是势在必行的迫切需求。工信部正在严打,未备案网站一律不予解析,而监察部、教育部等多家部委网站涉嫌未备案。继央视点名报道两家电信运营商网站未备案涉嫌违法经营之后,有网友通过工信部网站举报、并公开发帖称,监察部、教育部等8家中央部委网站也没有备案标识,并以此质疑备案管理部门“抓小放大”。2009年12月26日,央视报道称中国联通的和中国电信的wap.vnet.mobi两个手机门户网站未备案。在这两个网站的主页上,找不到任何网站备案标志,央视记者登录工信部公共信息查询系统,也未查询到两网站备案信息。报道还称,这两大手机门户网站不但没有备案,而且还在开展信息和广告、销售推广、移动增值业务等经营活动。而按照规定,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需要取得ICP证。

第2篇

在世纪之交,全球互联产业遭遇第一次挫折。但我国上网媒体却迎来了大发展。人民日报网络版亮相“两会”,在对北约飞机轰炸我驻南使馆报道中,传播力和影响力初现。1999年有关部门连续出台多份文件和发展纲要,促进和规范网络新闻发展。同时,我国互联网整体水平大幅提高。2000年我国国际线路总容量是上年度的近8倍;网民人数达2.5倍。网民也不再满足于报纸图文内容的简单线上“迁徙”。纸媒新闻网站开始自己采写和新闻,利用超链接和评论等方式延展新闻信息;《电脑报》等专业报刊还创办天极网等垂直类新闻网站,开启了网站“窄众”传播的发展之路;为满足网民情绪释放和观点表达的需求,纸媒网站还开辟BBS、SNS、博客、微博等各类产品,为普通网民提供表达空间,搭建起政府与民众沟通平台,不再局限于传统新闻业务;纸媒还积极利用第三方渠道拓展传播力和影响力,仅以“微博”平台为例,纸媒在媒体类法人账号人气榜和影响力榜位居前列的大有人在。业务的拓展必然带来经营模式的变化。2000年,北京和上海的媒体打破形态区隔,分别合作创建了千龙网和东方网;人民日报网络版正式更名为人民网;中青在线试行公司化运作……为纸媒网站日后完成转企改制,乃至整体上市奠定了基础。在Web2.0阶段,纸媒新闻网站受政策、技术与社会三方合力作用,在内容上有了自己独特的信息产品和服务,在应用形态上更加强调互动和社交产品的引进和开发,在经营体制上,其市场化程度已领先所属的纸媒,并反作用于母媒体,提高了纸媒的市场意识与竞争能力。

二、寻求未来,移动互联网上的新探索

纸媒堪称最早的“移动”媒介,也最早与手机等电子移动设备结缘。2004年,我国妇女报推出了我国第一份手机报。随后,一些报纸不仅对外发行手机报,还利用手机彩信功能与读者进行简单的互动。2009年,3G牌照发放和苹果iPhone手机引入,成为我国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标志。纸媒又一次迅速站上潮头。iPhone手机落地我国的当月,《南方周末》便在苹果应用商店里推出了新闻客户端,到2013年,全国近2000家报纸中,共有278家报纸开发了移动新闻客户端。影响力较大的报纸和杂志中,开发独立新闻客户端的比例更是高达98%。纸媒还充分利用第三方移动平台,人民日报、参考消息在搜狐新闻客户端的订阅量超过千万,数倍于其报纸发行量。除了在“纸”外寻觅生机,纸媒也尝试在“纸”上找出路。2012年5月,京华时报推出云报纸,用户用移动端扫描报纸新闻区域的隐形二维码,可以欣赏到“跳”出纸面的其他多媒体内容。2013年7月,人民日报利用二维码、图像识别等技术进行传播形态创新,把报纸内容延伸到了移动网络空间。移动浪潮让纸媒深刻体会到互联网的玩法变了。国内外案例都说明想要享受到移动互联网的红利,远不是一“移”了之那么简单。在采纳新技术的同时,生产方式和结构也要随之调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进一步渗透,纸媒母体和网站之间的互动与融合进一步加强。人民日报和人民网都设立了报网互动部门,开办培训班,推进媒体融合。2013年挂牌的上海报业集团,成立伊始便着力整合内部资源,推出了“上海观察”“澎湃新闻”客户端。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也将各类数字化产品整合,统一交给奥一网打理。在Web3.0阶段,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蔓延和演化,纸媒变革风起云涌,但无论国外还是国内,纸媒都没有形成可供模仿的完全成功案例。因此,纸媒的移动互联网发展之路尚在摸索之中。

三、尚在路上,为下一个20年上下求索

第3篇

(一)非授权性

正常的计算机程序,除去系统关键程序,其他部分都是由用户进行主动的调用,然后在计算机上提供软硬件的支持,直到用户完成操作,所以这些正常的程序是与用户的主观意愿相符合的,是可见并透明的,而对于计算机病毒而言,病毒首先是一种隐蔽性的程序,用户在使用计算机时,对其是不知情的,当用户使用那些被感染的正常程序时,这些病毒就得到了计算机的优先控制权,病毒进行的有关操作普通用户也是无法知晓的,更不可能预料其执行的结果。

(二)破坏性

计算机病毒作为一种影响用户使用计算机的程序,其破坏性是不言而喻的。这种病毒不仅会对正常程序进行感染,而且在严重的情况下,还会破坏计算机的硬件,这是一种恶性的破坏软件。在计算机病毒作用的过程中,首先是攻击计算机的整个系统,最先被破坏的就是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系统一旦被破坏,用户的其他操作都是无法实现的。

二、计算机病毒网络传播模型稳定性

计算机病毒网络的传播模型多种多样,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只对计算机病毒的网络传播模型———SIR模型进行介绍,并对其稳定性进行研究。SIR模型的英文全称为Susceptible-Infected-Removed,这是对SIS模型的一种改进,SIR模型将网络中的节点分为三种状态,分别定义为易感染状态(S表示)和感染状态(I)状态,还有免疫状态(R)表示,新增加的节点R具有抗病毒的能力。因此,这种模型相对于传统的SIS模型而言,解决了其中的不足,也对其中存在的病毒感染进行了避免,而且阻碍了病毒的继续扩散。图一即为病毒模型图。在这个图中,β指的是被病毒感染的概率,γ表示的是病毒被查杀的概率。对于这种模型的稳定性,可以用微分方程来进行展示。从微分方程进行分析,S模型将免疫情况进行了考虑,这种模型的稳定性符合矩阵理论和Lyapunov第一定理中的稳定性判别。对于模型中有病毒点的稳定性,我们依据原点的移动来确定。

三、计算机病毒网络传播的控制

第4篇

作者:王文霞 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语言张力的最大释放是每个网民都可以在网络平等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语言张力的全民性应该体现为每个网民在明了具体语句的外延意义后,根据社会经验、具体语境与自己的价值观念,在网络传播中自由地运用语言,表达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传统的媒介传播方式中,主流意识形态赋予语言特定的含义,语言的张力是固定的,受众成为听众或观众,若有所评论,只能是朋友同事间的谈论,其话语的影响力是有限的。这样的传播途径明显不符合后现代化精神下当代草根网民摒弃主流与中心,主张多元、差异与世俗化的心理需求。数字化时代的网络传播为后现代精神影响下的草根网民实现自我提供了条件。网络的隐匿性给了网民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空间,他们创造了多种直接发表自己意见的网络形式,博客、微博、播客、论坛、即时通讯这些为个体提供信息生产、积累、共享,传播内容兼具私密性和公开性的自媒体信息传播方式为普通个体发表自己的语言提供了可能性。在这样的平台上,网络中草根网民多种声音的表达,对语言的独具特色的理解与运用,使得语言在21世纪的当下全民性的特点更加彰显。网络传播开放的平台为民众了解新闻、发表自己的意见、评论他人的意见提供了便捷,语言的存在在最大限度上实现了其言语的权利,这既是网络传播的结果,也是网络传播本身价值所在。思想渐渐“去中心化”的独立民众个体充分利用网络传播的便利条件,不断挖掘新的表现方式,不断发现常见语言的新的张力所在。语言在交流中张力得到实现,张力在网民的语言循环中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个体性日益彰显的网民在网络传播中语言的权利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障,他们之间的互动使得语言的张力日益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视,网络传播交互性的传播方式使后现代精神影响下的普通网民更深更广地参与到了社会事务中。“从自媒体诞生、发展、成熟的过程来看,它与报纸、电台、电视、新闻网站几大媒体从点到面的传播方式截然不同,自主交叉互播的特点形成了它独有的传播理念、传播价值、传播渠道、传播时效等,从传播向互播转变,这是自媒体时代的显著特征。”[3]自媒体平等的传播理念给予草根网民自己的语言平台,从传播到互播的语言交流形式的改变使语言的言者与听者的角色不断转换,每一次转换都因为网民的参与而增强了语言本身的信息量与张力,这种由自媒体导致的语言话语权的大众化、去中心化与去行政化,使语言在最大限度上发挥了其张力,实现了语言全民性的交际功能。语言的张力不仅体现在听者与言者交流过程中双方对语言所指对象“内涵”的心领神会,更体现为语言对社会事务的影响力度。正是由于网络传播的交互性,自媒体的平等性,语言张力日益向普通个体民众所期望的影响社会,使社会向更加公平公正方向发展,这是语言张力的最大体现,草根的语言在更大意义上得到了重视。

由上文所述可知,网络传播媒介在更深程度上实现了语言的全民性,网民语言的整体张力得到增强,他们在表述意见、参与社会事务过程中所使用的具体语言也随着网络传播媒体这个特殊的媒介而对规范的社会用语有所改变,正是这种改变,从语言的内部改变了语言的张力,形成了一种极富韵味的网络用语。这种网络语言相较于普通语言而言,更有张力与表现力,这是新的经济发展条件下的语言的发展。从本质上来讲,语言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前进。语言作为一种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符号体系,在发展过程中,它的语音、词汇与语法的发展并不是同步的,词汇感应时代最灵敏,而语言的张力更大程度上指的是词汇在具体语境下的运用所达到的效果。语言的表达方式与张力方式也受时代思潮的影响,而网络传播中的语言新的张力的出现也与当下后现代思潮有着很深的关系,正是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蔑视主流意识形态文化,主张摒弃中心,倡导个人化思潮的影响,所以在语言的运用上,就出现了求新、求怪、彰显自我的现象,对语言的现有规范有意或无意地违反。因此,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传播在语言学意义上对语言张力的增强更多地表现于词汇方面。互联网时代不长,但网络传播对于语言词汇张力的改变却是巨大的,甚而在语言学研究方面已将网络传播媒介中的语言称之为“网络语言”,进而从各个角度去观察研究“网络语言”。网络传播过程中,网民为更方便更快捷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从各个方面对语言词汇进行了改变,这种改变或从不同侧面挖掘出了我们习以为常的语言的内在张力;或创造新词语,使词语在外形上与社会通用语言有相似之处,但内涵又是网络传播所特有的;或突破汉语规范,寻找并使用最能代表自己某种情绪的表达形式。前两种可通称为旧词新义类,在网络传播中指的是使用语言中已存在的一个词语,但在网络传播中赋予其新的含义,这种新义或与基本义有联系,是词语基本义在网络传播殊的引申或隐喻,这种现象在语言学上称之为一词多义。另外一种和基本义已没什么关系,是一个同音词。前者如“潜水”一词,在网络传播中,“潜水”被隐喻指只是浏览网页,但是不发表自己看法的网民的行动。“潜水”的这种新的隐喻意义即是网络传播赋予具体语言的新的张力。同音词如由“粉丝”引发的“乙醚”(易中天的粉丝)、“蜂蜜”(谢霆锋迷)、“潜艇”(钱文忠的粉丝)等,这类词的网络含义虽和基本义不同,但因其采用的是原有词形,仍然使原有词语添加了新内蕴。构造比较稳定的熟语一般是在人民长期生活过程中逐渐浓缩而形成的,但在网络传播上因新闻事件与旧词的结合,也会将普通词语发酵成熟语,形成一种特有的语言张力。网络除了通过上述两种旧词新义类的方式从内部增加现代汉语语言张力外,对原有的规范进行突破也是增加语言张力的一个重要途径。网络语言中突破语言语法规范的现象大量存在,并在日益增多,主要是由网络传播特有的表现形式决定的。常规交流的语言方式为口语与书面语,而网络传播是以书面的形式要达成口语的效果。在网络中,网民之间的交流虽然是形之于文字,但网民想追求的效果是即时的回应与尽情的表达,为达到此效果就必须找到经济与达意的方式,于是,出现了大量的不符合现在语言规范的词语现象。另外,中英文语法的交互使用、数字的引入、字的拆解,甚至于火星文的创造,都体现了网络传播对于汉语语言张力所能达到的限度的探索。在网络中,某个词语的新内涵的诞生、某个新的表现形式的出现,并不能确切地追溯到原创,但一经产生,因此语言极具张力,借助网络传播的即时性、普适性与全球性,会迅速风靡网络,甚或越出网络,走向社会生活,这充分体现了网络词语的渗透力逐渐加强,渐渐成为现代汉语新词语的来源,这是网络传播对于现代汉语发展的一个贡献。

网络词语是当下时代的产物,它的发展前景有着多种可能,或被大众接受,或自然消亡,而不管这些在网络传播过程中产生的对现代汉语语言张力增强的网络词语最终是否能成为现代汉语词汇的稳定成员,在它们使用的过程中,后现代精神影响下草根网民追求个性、标举自我、反对中心的情绪在网络传播赋予的语言张力中得到了释放,他们对社会事务干预的热情得到了网络词语新的语言张力的支持。而正是由于网络传播对现代汉语语言张力的影响,既不断更新着现代汉语词汇,从多个角度增强着现代汉语语言的张力,同时也扩大了网络的传播范围,使得网络传播较之于其他传播媒介更能表达受众的思想感情,他们对于网络传播媒介参与的积极性更高,网络传播媒介对于社会的影响日益加深。因此,网络传播媒介在当代传播媒介中越来越成为更加普及与重要的媒介方式,与网络传播中语言张力的增强具有极大的关联,换言之,网络传播增强了现代汉语语言的张力,而网络词语的颇具张力又促使网络传播更快地发展,现代汉语张力在受到网络传播影响的同时也反作用于网络传播,他们交互作用,共同实现了后现代精神影响下普通民众表达思想感情、参与社会事务的愿望。

第5篇

(一)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

为了更加方便快捷地管理学生,高校应搭建学生信息管理平台,大学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自主获取信息,教育管理者可以通过管理系统查询、统计、总结及分析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大学生因为缺少父母及时的管教和督促而存在懒惰的现象,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进行考勤,详细记录上课迟到、缺课、违纪的学生信息并录入考勤系统,也可以记录下遵守纪律、表现突出的学生信息,既便于院系领导及时了解学生情况,也便于开展学生评估工作。

(二)网络交流平台的建设

为了在大学生和院系领导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管理者可以搭建一个网络交流平台。“留言板”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发表对于学校规章制度的意见、上报学校基础设施的缺失情况、反映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个人主页”的方式可以在学生与辅导员之间建立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大学生可以分享书籍信息、优秀视频及精品课例等等;“班级论坛”的方式有助于班级内学生的沟通交流,进而影响人生观和价值观,因为学生间的知识水平差距不大、兴趣爱好也几乎相同,彼此间拥有很多的共同语言,经过班干部的带动一定会传递出正能量。

(三)学生管理信息平台的建设

为了方便教育管理者各项学生管理信息,高校需要专门建立一个管理信息平台,及时更新教育管理者的工作推进情况。此外,学校的重要信息和会议通知需要辅以短信。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与日常教育管理信息也需要日常管理平台,包括每周的寝室卫生情况、寝室违规违纪情况、公物损坏情况、月末综合评比情况,院校领导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总结工作,并研究下月的工作重点。

二、网络传播视角下的管理创新

(一)把握学生的网络思维,实施针对性管理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能力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他们的网络思维得到充分的激发,大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思维方式多样化,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和思维方式通过网络传播获得异常的发散,这也是网络获取信息的一大特点,当学生搜索某一条网络信息时,会出现一系列与之相近或有关的信息,大量信息的涌入使得学生在拓展知识范围的同时间接改变了发散式的网络思维;但是,这种发散式网络思维要求大学生必须具有强大的辨别能力,不能让网络上虚假与不良的信息影响他们的价值观。第二,思想平面化趋势。网络中的各类知识都以网址链接的形式存在,学生掌握的各种知识也都是基于网址的印象,较之传统的知识记忆需要常年的日积月累,网络传播使得知识结构的记忆方式发生了变化,便于大学生全方位地获取知识和看待问题;另外,网址的呈现方式既简洁又实用,极大地方便了学生记忆。第三,思想被动性。网络信息量十分庞大,大学生可以独立自主地选择信息,接受新鲜事物、提出全新见解,在网络环境中畅所欲言;但是,大学生的人生观和思想上还未完全成熟,判断是非的能力相对薄弱,思想容易受到网络信息的牵制,所以,教育管理者要充分掌握学生的网络思维,进行有针对性的高效管理。

(二)借助网络教育环境,引进情景化管理

现如今,加强大学生的生活体验意识极其重要,这就要求教育者借助网络教育环境引入情景化管理。所谓情景化管理,就是让大学生在一个无拘无束的环境中各抒己见、自由沟通。创建一个既有利于师生又利于管理者进行交流的情景化管理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为了让大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教育管理者一定要以大学生为中心,使大学生无论在学习中还是生活中都占据主导的地位,使他们拥有独立自主的选择权,教育管理者则在教育和教学中发挥辅助和引导作用,引领学生健康成长,推进情景化管理,分享优秀的网络教育资源。第二,选择恰当和优秀的信息资源陪伴学生成长。培养大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和团队意识是大学教育的重要部分,教育管理者既需要创建一个共享的活动情景来培养大学生的团队意识,还需要充分掌握各种信息资源,换句话说,教育管理者要把传统的直接干预转变成利用信息资源的间接干预。第三,为大学生的勤工助学提供服务,为大学生排忧解难。教育者借助网络平台的交换模式就可以了解到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并给予相应的帮助和引导,通过教育者敏锐的观察,学生的困难也一定会得到解决。

(三)注重网络与现实的互动,优化教育资源管理

现实世界和网络虚拟世界都会影响到大学生的成长,只有两者相互补充、相互协调才能实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这就要求现实生活中的学校、家庭、社会与网络虚拟环境中的社区团队共同努力,优化教育资源管理,在肯定网络教育环境的基础上统筹兼顾、相互促进,共同辅助大学生的成长。

三、结语

第6篇

【论文摘要】网络计算机病毒传播途径有:电子邮件病毒传播途径;网页病毒传播途径;利用系统漏洞,破解密码字典,攻击系统;木马病毒通过MSN、QQ等即时通信软件或电子邮件传播等。

随着因特网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病毒的定义也在进一步扩大化,一些带有恶意性质的特洛伊木马程序,黑客程序和蠕虫程序等从广义角度也被归入计算机病毒的范畴。据国外统计,计算机病毒以10种/周的速度递增,另据我国公安部统计,国内以4至6种/月的速度递增。但是在与计算机病毒斗争的过程中,防范病毒的工具始终落后于计算机病毒的快速传播,不能自动防范未知病毒,也不能自动查杀未知病毒及正确自动恢复被这些新病毒感染的文件。所以当信息系统遭到病毒攻击时,科学地识别、防治计算机病毒,是我们从事这项工作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计算机病毒起源和在网络中的传播

病毒不是偶然因素形成的,需要有一定的长度,病毒是人为的特制程序。1949年,计算机之父约翰•冯•诺依曼在他的《复杂自动机组织》一书中提出了计算机程序能够在内存中自我复制,到1983年11月3日,美国计算机安全学科恩博士研制出一种在运行过程中可以复制自身的破坏性程序,伦•艾•德勒曼将它正式命名为computervirus。1986年初,在巴基斯坦的拉合尔,巴锡特和阿姆杰德两兄弟编写了Pakistan病毒,此病毒在一年内流传到世界各地。这是世界上第一例传播的病毒。此后,互联网出现,在增加人们信息交流的同时,也为病毒传播提供了便捷、快速的通道。据统计,1989年1月,病毒种类不超过100种,而到了2004年5月其病毒的总数已超过8万种,而且有快速增长的趋势。病毒传播是一种动态行为,目前人们提出基于免疫防御的模型,还仅仅考虑了静态的免疫行为,很难使病毒传播之前将网络中一小部分计算机进行预先免疫。所以目前降低计算机病毒传播速度和阻止病毒的爆发处于被动地位。

二、网络计算机病毒的本质

病毒是一种可以通过修改某些程序以达到感染该程序目的的程序。修改操作可能包括复制病毒程序,之后去感染其他程序。典型的网络病毒通过用户打开网页进入系统之后将驻留其中,感染病毒后的计算机和其信息系统进行交互时,病毒的副本就会进入新系统,网络计算机病毒就这样通过网络传播开来,由此网络环境下访问其他计算机时,可能会盗取用户计算机上的重要信息如帐号、密码等。

1、网络中的良性计算机病毒

良性病毒是不包含有立即对计算机系统产生直接破坏作用的代码。这类病毒只是不停地进行扩散,通过网络从一台计算机传染到另一台,并不破坏计算机内的数据。有时系统内还会出现几种病毒交叉感染的现象,一个文件不停地反复被几种病毒所感染,整个计算机系统也由于多种病毒寄生于其中而无法正常工作。因此也不能轻视所谓良性病毒对计算机系统造成的损害。网络中良性病毒发作表象有:自动打开网页,显示特殊文字和图像;可用磁盘空间变小,上网速度缓慢;病毒程序迫使CPU执行无用的大量垃圾程序,使得系统始终处于忙碌状态,打不开IE,进程显示CPU使用100%;QQ信息显示异常,或者出现异地登陆。

2、网络中的恶性计算机病毒

网络中恶性病毒的破坏性较严重,通常恶性病毒通过使用者打开网页,攻击计算机系统,会导致管理员重做系统。恶性病毒是在其代码中包含有损伤和破坏计算机系统的操作,在其传染或发作时会对系统产生直接的破坏作用。这类病毒是很多的,硬盘的扇区将被彻底破坏,使整个硬盘上的数据无法被恢复,造成的损失是无法挽回的。网络中恶性病毒发作现象:上网后再次开机操作系统无法正常启动,开机后是黑屏;陌生人发来的电子函件,例如求职信,这种病毒传播速度是一小时内全世界可以造成该病毒爆发;普通邮件病毒的传播速度是一天内爆发;自动链接到一些陌生的网站;启动杀毒软件,不能查找出病毒。

三、网络病毒传播途径

1、电子邮件病毒传播途径。恶意软件的一个发展是电子邮件病毒出现,第一个广泛传播的电子邮件病毒Melissa病毒。该病毒使用了MicrosoftWord宏,并嵌在电子邮件病毒中。如果邮件接收者打开了该附件,Word宏就被激活,之后电子邮件病毒搜寻用户通信簿的邮件列表,并把自身发送到邮件列表中的每一个地址;病毒进行一些对本地有危害性的操作。常见的电子邮件病毒有合作单位或个人通过E-mail上报、FTP上传、Web提交都会导致网络病毒传播。

2、利用系统漏洞,破解密码字典,攻击系统。有些大型、中型系统使用的每台计算机设置相同密码,或者相似密码,对于帐号选用较为相同的口令。那么这就容易造成这些计算机密码集体遭遇破坏,许多网络就是通过空密码或者弱密码来攻击用户机器的,也就是通过破解密码字典猜测用户机器管理员密码的方式攻击系统,因此使用较为复杂的密码,能有效降低计算机的病毒感染率。

3、木马病毒通过MSN、QQ等即时通信软件或电子邮件传播。有时候频繁的打开即时通讯工具传来的网址、来历不明的邮件及附件、到不安全的网站下载可执行程序等,就会导致网络病毒进入计算机。现在很多木马病毒可以通过MSN、QQ等即时通信软件或电子邮件传播,一旦你的在线好友感染病毒,那么所有好友将会遭到病毒的入侵。

4、网页病毒传播途径。网页病毒主要是利用软件或系统操作平台等的安全漏洞,通过执行嵌入在网页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内的JavaApplet小应用程序,JavaScript脚本语言程序,ActiveX软件部件网络交互技术支持可自动执行的代码程序,以强行修改用户操作系统的注册表设置及系统实用配置程序,或非法控制系统资源盗取用户文件,或恶意删除硬盘文件、格式化硬盘为行为目标的非法恶意程序。这种非法恶意程序能够得以被自动执行,在于它完全不受用户的控制。一旦浏览含有该病毒的网页,在用户不知不觉的情况下,给用户的系统带来一般性的、轻度性的、恶性等不同程度的破坏。网页病毒的激发条件是浏览网页,网页的浏览量直接影响病毒传播的速度,网页的浏览量宏观上是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的。

以上通过对网络中计算机病毒的起源、历史、类型以及发展趋势的全面分析,对网络中计算机病毒简要的描述,其目的是帮助人们对网络计算机病毒有一个了解和认识,从而为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计算机病毒的种类,清除方法及防治策略,纪勇,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J],2005(6).

第7篇

网络中最受欢迎的就是可以免费观赏电影,尤其是一些影视大片。那么,有些网站为了能够吸引网民,提升网页的点击率,就会用一些网络大片进行宣传,但这些一般都是影视作品的所谓的“抢先版”、“DVDscr版”,这种行为不仅是造成了严重的侵权行为,还有可能对影视作品本身产生一定的影响,是极其不道德。而且,有些网页因为自身网络维护技术的不到位,使得相应的影视作品外流,导致这些作品被大量的复制和转载,也可以被看做是一种间接的侵权行为。

二.网络信息传播中版权问题出现的原因

面对我国网络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存在如此严重的版权问题,我们要能够深入地思考相应的原因,才能够从根本上去解决这些问题,为健康网络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

法律的制定是解决不法现象的最直接、最根本的方法,然而我国网络信息传播的版权问题之所以如此严重也正是因为缺乏了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进行强制性的制约,使得版权问题被大家所忽视,被那些不道德的网络传播者钻了空子,最终使得网络信息传播的版权问题越来越严重,甚至被当做了理所当然。

(二)版权所有者自身缺乏反抗能力

虽然在网络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存在着较多的侵犯版权问题,这些问题也困扰着我们的版权所有者,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版权所有者会出面进行对抗,甚至可以说参与反抗的版权所有者少之又少。因为许多版权所有者认为这些侵权行为并没有过多的经济利益上的损失,不必为了一点点利益和他们对抗,这样只会造成更大的损失,这就给许多侵权者造成了很强的侥幸心理。

(三)网络身份难以查清

网络世界是虚拟的世界,所以网民几乎都会使用一个虚拟的电子身份来掩盖自己,网络信息的传播者更加不例外,他们所使用的一切信息都是虚假的,那么这就给侵权犯人的寻找造成巨大的障碍。例如在网络上进行了一些侵权文档的上传,网络管理员确实可以将这些文档因侵权问题进行删除,也能够封锁上传者的IP地址,但是却不能够真正的找出相应人员的真实身份,这就使得无法对这些人实施有效的责任追究,最终结果仍然是侵权信息的泛滥。

三.网络信息传播中版权问题的解决策略

网络信息的传播中存在着严重的侵权现象,我们一定要能够注重相关的问题,以保障我们的版权所有者的权利。那么,我们要怎样做才能够改善现有的网络信息传播的局面呢?本人有以下几点意见。

(一)完善相关法律的制定

造成网络信息传播版权问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要能够从最基本的原因进行解决,保障网络信息发展的健康性。所以,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能够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制定,要保障相关规定切实地解决了版权所有者的需求,保障了他们的利益,并能够严格制定相关的处罚条例,让这些侵权者受到应有的惩罚。

(二)提升网络的维护技术

其实很多时候,之所以会出现一些私人文件被侵权传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自身对网络维护的工作做得不够,使得这些信息容易被侵权者盗取并传播。所以,为了能够保障个人的利益,我们要能够不断地提升版权所有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加强对网络进行维护的技术,以提升对网页的保护效率,从根本上抑制了侵权者的机会,例如进行信息加密、软件信号认证以及防擦写等各种防护措施。

(三)要能够构建一个合理的授权通道

版权问题的出现有一些是因为授权的问题,给予了那些具有侵权问题的网站权限,使得他们能够不断地上传一些侵权材料,导致版权问题的泛滥。所以我们要能够注重授权通道的建设,加强实名认证的设置,保障相应材料上传的可信性。那么,这就需要我们能够依据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来完善我国的授权模式,不断地更新对授权的要求,并且加强相应的管理力度,以减少恶意网站的出现。

四.总结

第8篇

论文摘要:网络是一门新兴的计算机技术,它给校园体育文化传播带来了巨大影响,使教师学生都改变了观念,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发生了改变,它也改变了体育课堂,使体育知识传播的方式发生了改变,推动了校园群体活动的开展。

1前言

随着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技术和局域网技术的发展成熟,出现光纤及高速网络技术,多媒体,智能网络,逐渐发展为以Internet为代表的互联网。互联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人们足不出户,借助网络就可以了解到世界各地的时事情况、风土人情、交通旅游、天气资讯、体育赛事等等,所需要了解的信息都可以了解,人们的生活已逐渐离不开网络。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它既可以满足人的生理健康需求,又可以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同时也是一种社会文化需要;既是一种健身娱乐的方式、方法,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影响。世界范围内高水平竞技体育所产生的广泛社会影响就说明了这一点。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认知程度也在逐步提高,体育文化也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借助网络向学生传播体育文化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途径。

2.校园体育文化的内容

2. 1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是人们在教学和科研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即学校的师生员工在体育教学、健身运动、运动竞赛、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和拥有的所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以及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王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这种特定的文仕氛围是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校风校纪、生活方式等内容相联系的。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的文化现象,校园体育文化和校园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群,它又与竞技运动文化、群众体育文化一起组成了广义的体育文化群。

2. 2校园体育文化的特点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形态之一,具有强烈的个性,它来源于社会大文化,以社会文化为其背景,滋生于社会而又不同于社会文化的一种特殊文化,因而它又具有自己的特殊功能。校园体育文化的灵魂与核心就是校园精神,而校园精神是深层次的群体意识,又是群体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是校园群体共同的价值认同、价值取向、心理特征、行为方式。有人把学术文化比作校园精神文化之首,而把体育文化看作是校园精神文化之躯。因此,体育文化作为校园精神建设的一种途径和形态构成了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网络对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播影响

3. 1网络更新了体育教师的思想观念

网络教学是一种开放的教学方式。它给体育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促使帐育老师不断努力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学习并运用网络教学技术。并且它使体育教师的主体地位发生了改变,它丰富了教学的形式,使学生参与体育教学过程,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同时网络教学的发展要求体育教师更新思想,需要体育教师将眼光放远,认真学习网络体育教学技术、制作网络体育教学课件,真正去网络中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体育教学素材与资料,加强与他人的交流与合作。

网络教学使得体育教师调控课堂教学的能力更强,在网络教学中,课前体育教师依照教学的内容与要求,自定体育学习的顺序、结构等,设计整个学习过程;课后体育教师可以即时对每位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辅导,随时一对一,一对多的复习指导,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3. 2网络提高了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充分发挥了自主性

利用网络进行体育教学使学生的兴趣提高,热情高长。借助网络技术,将体育的的一些经典赛事和技术动作进行采集,通过电脑界面亲切,图文并茂,声像同步表现出,大大吸引了学生,使学生的学习态度也发生了改变。如在讲授太极拳技术动作教学时,可以很快的介绍其动作技术要求,结合动态的图形,使f生很快就了解技术动作运行方向,不断的重复观看技术动作,并进行模仿技术练习,很快的掌握动作,这些是体育教师课堂无法做到的,在网络中轻而易举就可以做到了。还有在进行篮球裁判法教学时,借助网络进行裁判规则讲评,了解基本的裁判规则后,结合激烈的现场篮球比赛,辅以及时的规则讲解,使枯燥的理论知识讲解变得不再枯燥,发挥了体育运动的魅力,因而丰富了体育课堂教学,使学生感受到学习体育的趣味。

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最大的发挥,网络体育教学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老师组织体育课堂教学,课堂上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锻炼的方式和方法,自己独自进行练习,老师在学生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进行指导,使课堂教学变成以自我学习为主。例如在学期开始的时候,可以通过网络了解本学期的体育的授课计划、体育考核项目、以及体育各项考核的标准,考核时间和每次课的任务,学生就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个人的学习计划,有步骤的实施,并加强课后练习。这样学生的体育锻炼就变得有计划、有目标,从而能够很好的完成体育课程学习任务。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3. 3网络促进体育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

利用网络进行体育教学,首先使体育知识传授方式发生了改变

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教学,首先教师要根据体育教学内容及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等确定正确的体育教学目标。其次,进行适当的教学设计。再根据需要取材,完成一个内容丰富多样的体育网页。其中需充分考虑到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学习环境。例如体育课程设置,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体育教学的整体课程计划,其次是学年计划和学期计划,然后根据学校学生的特点制定教学目标、考核项目和考核标准。接下来体育教师根据教学班级的特点,制定课时教学计划和目标,体育教师依靠课前设计,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课堂上指导学生学习体育知识要点,引导学生科学的进行体育锻炼,从而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

其次体育知识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传统体育教学中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的体育知识传授。网络体育教学中,面对学生的是计算机和丰富的网络世界。其中体育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学习过程中,学生登陆体育教师的体育网页学习知识,可以在网络中寻找相关体育知识资料、在网上就学习的问题和同学相互交流。例如在进行排球战术教学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逐一学习多种情况下的进攻和防守战术,学生可以自己动手设计战术、在网络中通过动漫或FLAS日形式进行演练,体会自己设计战术的合理性,带着极大的兴趣通过尝试动手动脑通过实战演练去解决问题、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提高,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果学生对体育的一些技术动作一时不能理解,可以看提示,看示范分析,也可以呼叫老师请求个别帮助。总之通过网络体育学习的灵活性得到了加强。使体育教学变为体力与脑力并重,同时整个网络体育教学过程中很少有老师强加的成份,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高层次体育自主学习。

3. 4网络推动了群体活动的开展

群体活动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群体活动,校园体育文化是不完整的,离开了群体活动,校园体育活动就失去了凝聚力,就失去了它吸引人的魅力,所以开展好群体活动,是一个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随着科技的发展,如何利用网络开展好群体活动成为了学校体育部门研究工作之一。

群体活动开展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宣传和动员,而网络是一种最好的宣传工具。目前学生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网络,大多数的信息都来源于网络,群体活动的宣传公布于网络中,学生可以了解,校园体育活动开展的情况,可以在第一时间参与到体育群体活动中来。另外校园体育群体活动直接参与者毕竟是少数,观众和支持者才是主体。目前有些学校就利用现代科技,对学校的重大体育群体活动,进行现场转播或采集图像资料通过网络使学生能够在第一时间知道群体或动开展的情况,动员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群体活动中来。例如每年一次的大型校运动会,通过网络使学生了解各项比赛比赛进行的情况,从而决定自己支持的对象,提高了学生参与体育群体活动的热情,有利于推广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

4.充分利用网络推动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播

4. 1建立专题性体育网页,增强师生之间的合作课堂教学,学生学习的体育知识是有限,再加上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学习效果未必理想。制作优秀的体育新闻网页、体育学习网页、体育宣传专题网页,在校园网上,让学生通过访问校园网,在线学习体育知识,在学习和自我锻炼的过程中,可以将自己的体会于网络中,进行共享。这样通过学习、网上探究、师生之间的协作精神加强了,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4. 2建立名师BBS论坛,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意

根据学生的参与体育活动的情况,安排体育教师坐客BBS论坛,与学生进行交流、探讨。例如可以讨论如下主题:“你喜欢上什么样的体育运动项目”,“与老师共评球赛”,“你是怎样看待你的健康”等。通过讨论,学生会把自己的想法呈现给体育老师和同学们,体育老师会对学生的观点做评述并提出合理的建议供学生借鉴。这样就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了解,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感情,达到共同促进利用网络学习的目的。

4. 3创建体育教师个人网站,适应学生发展、加强师生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