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3 15:13:2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英语专业教学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1.1人才为本教育的实质就是培养人,要回答的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样培养人这两个中心问题。基于此,中职英语教学中应以学生职业发展为本,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和人文素养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牢固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观,教师只是学生在学习途中的指导者,人生路上的引路人,帮助学生一点点学会基本语言知识、掌握综合语言能力、提升人文素养。
1.2质量为魂质量是立校之魂,是综合竞争力之源。不断提高的教育教学质量是专业建设的核心,也是英语教学的生命线。在品牌专业建设的质量观影响下,英语教学应运用科学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建构高效课堂,传授学生学习方法,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范式。课堂教学的质量在于有效高效,完成既定的预期目标;学生学习的质量高低在于英语基础知识的掌握,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提升,更在于可持续发展的自主学习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合作能力、自我监控能力等的培养。
1.3理念为先作为一名与时俱进的英语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应是一眼源远流长的活水,要不断学习、更新。在我校的品牌专业建设中,PDCA循环管理原理、任务单导学、理实一体化、项目式模块化教学等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理念对于英语教学也有一定借鉴作用。如:PDCA循环管理原理和任务单导学可以结合起来在英语的教学中加以应用,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模式,以任务驱动、小组合作等提高英语教学质量。P(Plan)表示设定英语课堂学习任务和计划;D(Do)表示在课堂上通过小组协助等方式完成既定任务、实施计划;C(Check)表示通过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综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进行自我检查、知识沉淀、回顾反思;A(Action)表示通过课外延伸任务,举一反三,对于任务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处置,进一步拓展思路,巩固所学。这种进行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会紧紧围绕着实现预期的任务目标进行每一次循环,在一张张活动任务单的指引下,在一次次的滚动循环中逐步上升,不断增强英语教学的质量能力,提高质量水平。
2移植品牌效应,营造氛围
品牌专业建设对于学校而言是一种无形的财产,在品牌专业的建设过程中能进一步凝心聚力,提高核心竞争力,激发专业活力,并形成辐射状的品牌效应。品牌的效应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凝聚向心力。全校的向心力进一步凝聚,以“我与学校同命运、共发展”为共同价值取向,弘扬“工作即经营,学校即家园”的新生命文化,尚德精艺的校训深入人心,形成教育的合力。二是辐射扩散力。在专业建设品牌的马太效应下,其他专业和学科也会在这样良好的氛围中,放大优势,获得认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英语教学亦如是。凝聚力能让师生不由自主地产生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有利于学生更努力地提升自身的英语水平,并形成良性循环。扩散力能让学生徜徉在教师营造的自由互动的语言环境中,在全校积极阳光的学习气氛中,获得更多成功的体验。
3培植品牌文化,孕育特色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既要进行专业英语学习,还要能够对幼儿进行英语启蒙,培养幼儿的英语兴趣、吸引幼儿的注意力等。这些表明他们必须具备相应的英语能力,如,地道的语音语调、英语儿歌、幼儿园常用英语、英语游戏设计和幼儿英语教学法等。这对学前教育的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他们也必须具备地道的英语语音语调、英语儿歌教学能力、幼儿园常用英语教学、英语游戏设计和幼儿英语教学法,运用相关的英语教学法进行专业英语的教学。
二、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师专业化培养
教师的专业化指的是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教师专业化是一个过程,遵循一定的成长规律。
(一)职前教育
职前教育指在从事岗位工作之前所进行的学校教育,在大学或者相应的机构接受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专业知识的教育,学习基本的教学技能,进行初步训练,具备教师的初步品质,为从事教师职业打下基础。职前教育主要完成基础教育,专业知识和初步的实践知识。目前我国的职前教育一般是在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阶段来实现。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将来从事学前教育专业英语的教师要具备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专业英语知识,具备标准的语音面貌,掌握英语教学法,初步形成教师品质。
(二)岗前培训
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师的岗前培训阶段和其他学科专业的岗前培训阶段相似,都是要强化职业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职业意识,并进一步学习职业道德、心理学、教育学等知识,掌握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并明确职业教育的特殊性,提高从业者的职业意识,让其快速进入角色,适应岗位要求和工作纪律规定。一般来讲,从事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学的师资来源主要有师范院校毕业的研究生、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毕业的本科生以及综合性院校毕业的学生,还有在学前机构工作过的教师。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及师范院校毕业的新教师在职前教育阶段都基本掌握了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并具有初步的实践经验。但综合类院校毕业的新教师在职前教育阶段由于学科原因和院校课程设置差异,一般没有较系统的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知识,也没有进行相关的教学实践体验。职业师范院校的从教人员,有着相对成熟的学前教育机构的一线经验,却在专业基础知识方面相对匮乏。以上三种教师要分别采用不同的岗前培训。前两种新教师缺乏教学实践经验,缺少教学实践的基本技能,对其重点培养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对第三类新教师的岗前培训则突出强化其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三)入职教育
入职教育在新教师入职初期角色转换和适应阶段进行。此时可采取“老带新”、“传帮带”的形式进行。对新教师的入职教育,通常由经验丰富的教师采取“一对一”的方式进行,这种导师制的指导训练让新教师更好更快地适应新角色,真正帮助新教师解决“入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目前,“老带新”的做法在国内各大高校较为流行,效果良好,它可以使新教师较快成熟成长,更好地适应新的岗位角色,获得轻松愉快的入职体验。在“传帮带”的过程中,老教师要善于发现新教师教学工作中的优点和亮点,帮助新教师分析自己教学方法方式的利弊,引导其分析问题成因。通过相互听课及课后讨论分享教学体验和经验教训。还要因人而异,灵活指导新教师的教学实践。老教师也要不断自我充电,加强学习,弥补知识缺口,扩充知识库,以获得更饱满的精神和信心。另外,老教师要利用信息手段,为新教师提供网络资源,供新教师学习参考,并听取新教师的学习报告,给予评价或指点。
(四)在职教育
关键词:教师专业理论素养 中学语文教学 影响
六所国家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为中文系师范生开设文学批评、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等一系列专业课程。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在学习专业课程中逐步形成,成为进行教学活动的必备基础。中学语文教学所需要的文学专业知识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更注重语文教育的普适性,因而与高校中文师范生接受的文学专业知识有较大不同。对比高校中文系师范生所用教材与人教版中学课本,发现教师专业理论知识的文学常识、文体特征的部分和文学形态部分对中学语文教学影响深浅不一。
一.文学常识和文体特征部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效性突出
不同于美国语文以历史线索收录文章入中学教材的模式,中国使用最广泛的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打破历史发展线索,以不同的文学体裁为划分标准,形成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不同类型的单元。下面主要以戏剧为例,具体说明文学理论中文体特征部分与中学教学的联系。
(一)文体特征的理论知识渗透在课后习题的设置中
人教版中学语文课本必修第四册第一单元为戏剧单元。在中学必修课本中,戏剧收录戏剧篇目较少,只有三篇文章。但其涉及的知识点相对其他文体更为集中。对戏剧单元内部规律的研究,能够清晰地展现中学语文教学的戏剧部分是如何与大学中文专业知识产生联系。
依据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文学理论导引》的观点,戏剧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戏剧冲突,与小说相比,戏剧受舞台时空限制,矛盾冲突相对集中,不同于小说有条件在漫长的篇幅里展现一个缓慢发展的矛盾冲突。戏剧区别于其他叙事文体的特征在剧本中主要体现为戏剧冲突。按戏剧冲突的特征,戏剧可分为三种形态:悲剧、喜剧和正剧。悲剧的震撼力相对更强,具有较强的戏剧效果。悲剧出现在中学教学中,更有利于学生对戏剧的感知。中学戏剧单元三篇文章《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均属于悲剧形式。其中,《窦娥冤》更侧重以窦娥的不幸来展现悲剧的构成要素。
《窦娥冤》课后习题一要求“探讨本剧震撼人心的悲剧效果”,并给出三个提示。其一为“窦娥的不幸命运”,窦娥遭遇的不幸对应的正是悲剧理论中“悲剧主人公遭遇灾难性事件”[1]一条。其二为“窦娥的美好品质和她含冤被斩之间形成对比”,窦娥的经历对应的恰是悲剧理论中“代表善和美的主人公,受恶势力压倒,在斗争中付出重大代价”一条。其三为“窦娥强烈的抗争精神”,这与悲剧理论中“代表善和美的主人公虽然遭遇不幸,但其执着的追求和斗争的激情展示了美的理想”一条对应。三条提示层层推进,由悲剧突出特征的灾难事件到悲剧中心的冲突,矛盾双方力量的对抗以及正义一方的失败,最后到悲剧意义的升华,在悲剧中体现的正义一方具有的抗争精神和美好品质给我们的触动,形成对悲剧构成要素的系统阐释框架,将文学理论中悲剧的理论阐释以对具体的文学作品分析的形式显示出来,形成一系列贴合《窦娥冤》文本的具体问题。
通过窦娥作为正义的一方与恶势力张驴儿一方的矛盾冲突使学生对戏剧冲突大致了解,初步展示戏剧冲突的一种形态。在接下来的篇目《雷雨》中,进一步介绍文学理论中戏剧冲突的特点。一是“矛盾冲突的性质具有内在的特点”。其一戏剧冲突源于意志冲突,一种行动激起内心活动。矛盾冲突性质内在的特点反映在《雷雨》课后习题一“在鲁侍萍讲述往事的过程中,周朴园经历了怎么样的心理变化”。其二戏剧冲突源于人物内在矛盾导致了事件的发生的外在的动作。对应在课后习题一的第二问“周朴园是怎样看鲁侍萍突然出现在面前这件事的?他先后做出了怎样反应?”二是“矛盾冲突的性质具有必然的特点”,“冲突原因在于人物性格、命运和利益之间的特点”。这与第三问“从和鲁大海的激烈冲突中,可以看出周朴园哪些性格特征”相联系。通过课后习题的前三个问题对文学理论中戏剧冲突的特点的两个方面进行阐释。学生分析矛盾冲突中周朴园心理、行为和性格三个方面,可以初步感知戏剧冲突内在性和必然性的特点。
戏剧单元三篇课文的课后习题设置的表层结构是学生能通过问题进一步理解各文本内容。而其深层结构是让学生感知作为戏剧这种文学体裁的主要特征的戏剧冲突。分别以《窦娥冤》反映戏剧冲突的构成要素,以《雷雨》反映矛盾冲突内在的、必然的两个主要特点,又进一步用《哈姆莱特》再次强调矛盾冲突必然性的特点。同时介绍人物之间矛盾关系是构成戏剧冲突的重要条件。从《窦娥冤》到《雷雨》《哈姆莱特》,戏剧矛盾由简单的善恶双方的冲突发展到多种矛盾冲突,多个人物的矛盾冲突相互交织。矛盾冲突也由双方的意志对抗:窦娥和张驴儿善恶双方的对抗,到注重人的内心矛盾。这一深层结构对应文学理论的剧本理论的阐释。
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文学理论导引》在详细阐述戏剧冲突后,又设置一节戏剧语言的内容。其中重点阐述人物语言的特点。“人物语言是表演的基本手段,”是剧本这一文学体裁主要的叙事方式,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并富有潜台词。
中学课本戏剧单元,《窦娥冤》主要关注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语言的个性化是指人物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年龄、气质、职业、经历、性格和所处的特定情境。”[1]尤其是语言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的观点[2],在《窦娥冤》的课后习题二中清楚点明:“关汉卿剧作中人物语言朴素而富于表现力,不管是唱词还是道白,都很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中学生通过一系列对人物语言的分析,能够体会到语言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的特点。在第二篇《雷雨》中,侧重关注人物语言具有丰富潜台词的特点。其课后习题二设为“戏剧人物的语言往往有潜台词。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体会人物语言内涵的丰富性。”鲁侍萍对周萍说:“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体现鲁侍萍对自己多年未见的儿子周萍的复杂感情,既本能地关爱他而不能认他,又无奈不满于他的恶行[3]。对该题四个句子的分析,学生能够感受到戏剧里人物语言丰富的潜台词。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调查法,探究中学语文教学内容与高等师范院校语文教师专业理论知识的差异,证明语文教师专业理论知识对中学语文教学具有直接影响。其中文学常识和文体特征部分对中学语文教学影响较大,因此,高校中文系师范生应重点掌握文学常识和文体特征部分。
关键词:教师专业理论素养 中学语文教学 影响
六所国家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为中文系师范生开设文学批评、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等一系列专业课程。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在学习专业课程中逐步形成,成为进行教学活动的必备基础。中学语文教学所需要的文学专业知识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更注重语文教育的普适性,因而与高校中文师范生接受的文学专业知识有较大不同。对比高校中文系师范生所用教材与人教版中学课本,发现教师专业理论知识的文学常识、文体特征的部分和文学形态部分对中学语文教学影响深浅不一。
一.文学常识和文体特征部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效性突出
不同于美国语文以历史线索收录文章入中学教材的模式,中国使用最广泛的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打破历史发展线索,以不同的文学体裁为划分标准,形成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不同类型的单元。下面主要以戏剧为例,具体说明文学理论中文体特征部分与中学教学的联系。
(一)文体特征的理论知识渗透在课后习题的设置中
人教版中学语文课本必修第四册第一单元为戏剧单元。在中学必修课本中,戏剧收录戏剧篇目较少,只有三篇文章。但其涉及的知识点相对其他文体更为集中。对戏剧单元内部规律的研究,能够清晰地展现中学语文教学的戏剧部分是如何与大学中文专业知识产生联系。
依据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文学理论导引》的观点,戏剧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戏剧冲突,与小说相比,戏剧受舞台时空限制,矛盾冲突相对集中,不同于小说有条件在漫长的篇幅里展现一个缓慢发展的矛盾冲突。戏剧区别于其他叙事文体的特征在剧本中主要体现为戏剧冲突。按戏剧冲突的特征,戏剧可分为三种形态:悲剧、喜剧和正剧。悲剧的震撼力相对更强,具有较强的戏剧效果。悲剧出现在中学教学中,更有利于学生对戏剧的感知。中学戏剧单元三篇文章《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均属于悲剧形式。其中,《窦娥冤》更侧重以窦娥的不幸来展现悲剧的构成要素。
《窦娥冤》课后习题一要求“探讨本剧震撼人心的悲剧效果”,并给出三个提示。其一为“窦娥的不幸命运”,窦娥遭遇的不幸对应的正是悲剧理论中“悲剧主人公遭遇灾难性事件”[1]一条。其二为“窦娥的美好品质和她含冤被斩之间形成对比”,窦娥的经历对应的恰是悲剧理论中“代表善和美的主人公,受恶势力压倒,在斗争中付出重大代价”一条。其三为“窦娥强烈的抗争精神”,这与悲剧理论中“代表善和美的主人公虽然遭遇不幸,但其执着的追求和斗争的激情展示了美的理想”一条对应。三条提示层层推进,由悲剧突出特征的灾难事件到悲剧中心的冲突,矛盾双方力量的对抗以及正义一方的失败,最后到悲剧意义的升华,在悲剧中体现的正义一方具有的抗争精神和美好品质给我们的触动,形成对悲剧构成要素的系统阐释框架,将文学理论中悲剧的理论阐释以对具体的文学作品分析的形式显示出来,形成一系列贴合《窦娥冤》文本的具体问题。
通过窦娥作为正义的一方与恶势力张驴儿一方的矛盾冲突使学生对戏剧冲突大致了解,初步展示戏剧冲突的一种形态。在接下来的篇目《雷雨》中,进一步介绍文学理论中戏剧冲突的特点。一是“矛盾冲突的性质具有内在的特点”。其一戏剧冲突源于意志冲突,一种行动激起内心活动。矛盾冲突性质内在的特点反映在《雷雨》课后习题一“在鲁侍萍讲述往事的过程中,周朴园经历了怎么样的心理变化”。其二戏剧冲突源于人物内在矛盾导致了事件的发生的外在的动作。对应在课后习题一的第二问“周朴园是怎样看鲁侍萍突然出现在面前这件事的?他先后做出了怎样反应?”二是“矛盾冲突的性质具有必然的特点”,“冲突原因在于人物性格、命运和利益之间的特点”。这与第三问“从和鲁大海的激烈冲突中,可以看出周朴园哪些性格特征”相联系。通过课后习题的前三个问题对文学理论中戏剧冲突的特点的两个方面进行阐释。学生分析矛盾冲突中周朴园心理、行为和性格三个方面,可以初步感知戏剧冲突内在性和必然性的特点。
戏剧单元三篇课文的课后习题设置的表层结构是学生能通过问题进一步理解各文本内容。而其深层结构是让学生感知作为戏剧这种文学体裁的主要特征的戏剧冲突。分别以《窦娥冤》反映戏剧冲突的构成要素,以《雷雨》反映矛盾冲突内在的、必然的两个主要特点,又进一步用《哈姆莱特》再次强调矛盾冲突必然性的特点。同时介绍人物之间矛盾关系是构成戏剧冲突的重要条件。从《窦娥冤》到《雷雨》《哈姆莱特》,戏剧矛盾由简单的善恶双方的冲突发展到多种矛盾冲突,多个人物的矛盾冲突相互交织。矛盾冲突也由双方的意志对抗:窦娥和张驴儿善恶双方的对抗,到注重人的内心矛盾。这一深层结构对应文学理论的剧本理论的阐释。
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文学理论导引》在详细阐述戏剧冲突后,又设置一节戏剧语言的内容。其中重点阐述人物语言的特点。“人物语言是表演的基本手段,”是剧本这一文学体裁主要的叙事方式,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并富有潜台词。
中学课本戏剧单元,《窦娥冤》主要关注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语言的个性化是指人物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年龄、气质、职业、经历、性格和所处的特定情境。”[1]尤其是语言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的观点[2],在《窦娥冤》的课后习题二中清楚点明:“关汉卿剧作中人物语言朴素而富于表现力,不管是唱词还是道白,都很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中学生通过一系列对人物语言的分析,能够体会到语言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的特点。在第二篇《雷雨》中,侧重关注人物语言具有丰富潜台词的特点。其课后习题二设为“戏剧人物的语言往往有潜台词。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体会人物语言内涵的丰富性。”鲁侍萍对周萍说:“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体现鲁侍萍对自己多年未见的儿子周萍的复杂感情,既本能地关爱他而不能认他,又无奈不满于他的恶行[3]。对该题四个句子的分析,学生能够感受到戏剧里人物语言丰富的潜台词。
存入我的阅览室
文学理论课程中剧本理论部分,中学课本选取其中主要的戏剧冲突和人物语言两个方面,以对文本问题探究的形式呈现在中学教学中,并形成一个有规律的渐进学习过程,先通过《窦娥冤》感知戏剧冲突构成,并进一步在《雷雨》中学习戏剧冲突的特点。在戏剧语言方面,先在《窦娥冤》中让学生体会语言的个性化,在《雷雨》中进一步了解潜台词。一个戏剧单元三篇课文将戏剧的文体特征的理论知识系统地组织成中学戏剧教学内容,戏剧文体的文学理论与中学戏剧教学紧密结合。
(二)文学的形象性和语言艺术贯穿各文体教学
上述以单个戏剧为例详细阐述文学理论的文体知识对中学教学相应版块的影响,将分散的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单元结合起来分析,四种文体的中学教学都围绕文学理论中文学文体这一核心展开。具体地说,即以文学的形象性和语言的艺术两个方面统摄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单元的教学,教学分别依据各文体自身的特点,阐述文学形象,鉴赏语言艺术。
在诗歌中,文学形象主要表现在意象的使用,人教版高中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现代新诗主要学习诗歌的意象。《沁园春》课后习题二设置为“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词所描写的湘江秋景,看看诗人主要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绪”引导学生感受“万山”、“漫江”、“百舸”、“鹰”、“鱼”等各种意象,并深入体会这些意象来表现的情感。意象的内涵为承载一定情感的艺术形象,在中国诗歌中最常见地表现为承载情感的具体物象。寻找湘江秋景中具体物象,并体会其中的情感,学生能通过这一步骤感知到意象的具体形态。课文《雨巷》课后习题对诗中反复出现的“像丁香一样的姑娘”的姑娘形象的探讨又展示出不同于湘江秋景类型的艺术形象。课文《大堰河——我的保姆》增加了像大堰河这样勤劳善良而又命运悲苦的社会底层劳动者形象。在现代诗歌单元中,对诗歌意象的学习贯穿整个单元。
诗歌的语言艺术主要体现在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中学现代诗歌单元每篇课文都要求朗读或背诵。针对《沁园春·长沙》意气风发的精神状态,在朗诵时要配合明快有力的节奏;《再别康桥》一诗侧重感知其语言的音乐美和建筑美;在《大堰河——我的保姆》则又进一步探究诗歌使用的句式,语言中的重复现象。整个诗歌单元始终强调诗歌语言的艺术特点。
在写景状物散文中,文学的形象性主要体现于抒感的景物。人教版中学课本必修第二册第一单元为写景状物散文单元。《荷塘月色》课后习题一为“作者描写了荷塘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找出文中描写心理感受的语句,说说作者的情绪随着景物的转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对荷塘景物及其特点的分析,感受到具有散文特征的艺术形象。体会伴随景物产生的情绪变化,进一步理解散文艺术形象的特点。《故都的秋》和《囚绿记》课后习题设置中也反复围绕关于对文本中景物的选取,景的特点,景带来情绪变化等展开,将散文中景物的学习贯穿整个单元。
对写景状物散文的语言特色的教学也伴随三篇课文的学习。《荷塘月色》分析了通感的用法,以及选用动词和叠音词的特点,要求学生赏析其艺术效果。《故都的秋》课后习题二的设置围绕从听觉、视觉、触觉角度写景状物的艺术特点。《囚绿记》要求学生品味文本中精美的语句,并介绍写景状物拟人手法。学生学习三篇课文后,对散文的语言艺术有初步了解。
在小说中,文学的形象性主要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红楼梦》涉及到王熙凤和贾宝玉的人物形象出场分析。《祝福》中对祥林嫂形象中分析,关注三次祥林嫂的肖像描写反映祥林嫂的生存状态。《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进一步探究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装在套子里的人》关注人物的生活和思想。各篇将重点放在人物形象的不同方面,形成一个系统的人物形象介绍。
小说的语言艺术在《红楼梦》中体现为反映人物身份和性格的人物语言;在《老人与海》中体现为直捷了当的叙述和生动鲜明的对话,句子洗练的独特风格;在《边城》中体现为散文化的写作风格。
二.中学语文教学应加强对文学形态的关注
文艺理论课程有专门的章节具体介绍各种文学形态,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在美国中学语文教材中,以文学聚焦版块的形式在相关课文后面介绍其文学形态。如《自然》一课附有对先验主义文学形态的介绍[4]。相比,在中国人教版中学语文课本中,较少提及作品的文学形态。教材中的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以及其他现代主义作品《等待戈多》等也逐渐退出中学语文必修篇目。因此,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知识中相关部分在教学中运用不多。
三.语文教师专业理论知识的不同版块与中学语文教学相关度原因分析
中学教学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即学生能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基本具备阅读各种文章的能力。对文本的把握在义务教育阶段侧重表层文意的疏通,在中学教学中注重通过阅读,掌握文章的要点。针对不同的文体,阅读方法都有一定差异,阅读诗歌,关注意象的特点、抒发的感情、音律的和谐;阅读新闻和报告文学,关注能揭示内容的标题、文章叙述的事件;阅读散文,注重感受的抒发、形式的自由等。中学教学中重点学习对各种文体的阅读方法,为学生阅读课文之外的文章打下基础。
其次,探讨文学形态及现代主义作品对中学教学影响微弱的原因。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文学形态理论与西方文学发展历史紧密融合,更切合对西方文学的解读。中国中学课本收录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较多,收录外国文学作品较少。对中国传统文学作品的文学形态分析,并不适合学生体会中国传统文学自身的特点,不宜于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部分学习。尤其是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变形记》《等待戈多》曾经出现于旧版中学教材中学习篇目,由于现代主义作品的内容上的“向内转”,表现上的“隐喻性”,中学生接受具有一定的困难。并且,现代主义作品在一般中学生今后可能接触的文本中出现几率较小,因此,逐渐退出中学教学内容。
通过对中学语文教学内容选取规律的探究,证明教师专业理论知识中文学体裁、文学常识部分对中学教学影响较大,而文学形态部分对中学教学影响较小。高校中文系师范生要重视对文学体裁、文学常识的学习。关于教师专业理论知识对中学教学影响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以此指导高校中文系师范生对专业课程学习重点的把握。
[本文为2011年校级科研项目《教师专业理论素养对中学语文教学的价值和影响及现状分析》研究成果。]
注释:
1.王先霈,孙文宪:《文学理论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98页。
2.参见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23页。
3.参见周晓明,王又平:《现代中国文学史》,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510页。
4.参见张健鹏,胡足青:《美国语文》,中国妇女出版社2008年版,第335页。
参考书目:
[1]王先霈,孙文宪.文学理论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王先霈,胡亚敏.文学批评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王先霈,王耀辉.文学欣赏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张健鹏,胡足青.美国语文.中国妇女出版社,2008。
[5]袁先霈.普通高中普通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语文(1—5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6]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1—6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李雅诗,刘仲秋,女,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学生。
文学理论课程中剧本理论部分,中学课本选取其中主要的戏剧冲突和人物语言两个方面,以对文本问题探究的形式呈现在中学教学中,并形成一个有规律的渐进学习过程,先通过《窦娥冤》感知戏剧冲突构成,并进一步在《雷雨》中学习戏剧冲突的特点。在戏剧语言方面,先在《窦娥冤》中让学生体会语言的个性化,在《雷雨》中进一步了解潜台词。一个戏剧单元三篇课文将戏剧的文体特征的理论知识系统地组织成中学戏剧教学内容,戏剧文体的文学理论与中学戏剧教学紧密结合。
(二)文学的形象性和语言艺术贯穿各文体教学
上述以单个戏剧为例详细阐述文学理论的文体知识对中学教学相应版块的影响,将分散的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单元结合起来分析,四种文体的中学教学都围绕文学理论中文学文体这一核心展开。具体地说,即以文学的形象性和语言的艺术两个方面统摄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单元的教学,教学分别依据各文体自身的特点,阐述文学形象,鉴赏语言艺术。
在诗歌中,文学形象主要表现在意象的使用,人教版高中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现代新诗主要学习诗歌的意象。《沁园春》课后习题二设置为“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词所描写的湘江秋景,看看诗人主要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绪”引导学生感受“万山”、“漫江”、“百舸”、“鹰”、“鱼”等各种意象,并深入体会这些意象来表现的情感。意象的内涵为承载一定情感的艺术形象,在中国诗歌中最常见地表现为承载情感的具体物象。寻找湘江秋景中具体物象,并体会其中的情感,学生能通过这一步骤感知到意象的具体形态。课文《雨巷》课后习题对诗中反复出现的“像丁香一样的姑娘”的姑娘形象的探讨又展示出不同于湘江秋景类型的艺术形象。课文《大堰河——我的保姆》增加了像大堰河这样勤劳善良而又命运悲苦的社会底层劳动者形象。在现代诗歌单元中,对诗歌意象的学习贯穿整个单元。
诗歌的语言艺术主要体现在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中学现代诗歌单元每篇课文都要求朗读或背诵。针对《沁园春·长沙》意气风发的精神状态,在朗诵时要配合明快有力的节奏;《再别康桥》一诗侧重感知其语言的音乐美和建筑美;在《大堰河——我的保姆》则又进一步探究诗歌使用的句式,语言中的重复现象。整个诗歌单元始终强调诗歌语言的艺术特点。
在写景状物散文中,文学的形象性主要体现于抒感的景物。人教版中学课本必修第二册第一单元为写景状物散文单元。《荷塘月色》课后习题一为“作者描写了荷塘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找出文中描写心理感受的语句,说说作者的情绪随着景物的转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对荷塘景物及其特点的分析,感受到具有散文特征的艺术形象。体会伴随景物产生的情绪变化,进一步理解散文艺术形象的特点。《故都的秋》和《囚绿记》课后习题设置中也反复围绕关于对文本中景物的选取,景的特点,景带来情绪变化等展开,将散文中景物的学习贯穿整个单元。
对写景状物散文的语言特色的教学也伴随三篇课文的学习。《荷塘月色》分析了通感的用法,以及选用动词和叠音词的特点,要求学生赏析其艺术效果。《故都的秋》课后习题二的设置围绕从听觉、视觉、触觉角度写景状物的艺术特点。《囚绿记》要求学生品味文本中精美的语句,并介绍写景状物拟人手法。学生学习三篇课文后,对散文的语言艺术有初步了解。
在小说中,文学的形象性主要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红楼梦》涉及到王熙凤和贾宝玉的人物形象出场分析。《祝福》中对祥林嫂形象中分析,关注三次祥林嫂的肖像描写反映祥林嫂的生存状态。《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进一步探究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装在套子里的人》关注人物的生活和思想。各篇将重点放在人物形象的不同方面,形成一个系统的人物形象介绍。
小说的语言艺术在《红楼梦》中体现为反映人物身份和性格的人物语言;在《老人与海》中体现为直捷了当的叙述和生动鲜明的对话,句子洗练的独特风格;在《边城》中体现为散文化的写作风格。
二.中学语文教学应加强对文学形态的关注
文艺理论课程有专门的章节具体介绍各种文学形态,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在美国中学语文教材中,以文学聚焦版块的形式在相关课文后面介绍其文学形态。如《自然》一课附有对先验主义文学形态的介绍[4]。相比,在中国人教版中学语文课本中,较少提及作品的文学形态。教材中的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以及其他现代主义作品《等待戈多》等也逐渐退出中学语文必修篇目。因此,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知识中相关部分在教学中运用不多。
三.语文教师专业理论知识的不同版块与中学语文教学相关度原因分析
中学教学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即学生能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基本具备阅读各种文章的能力。对文本的把握在义务教育阶段侧重表层文意的疏通,在中学教学中注重通过阅读,掌握文章的要点。针对不同的文体,阅读方法都有一定差异,阅读诗歌,关注意象的特点、抒发的感情、音律的和谐;阅读新闻和报告文学,关注能揭示内容的标题、文章叙述的事件;阅读散文,注重感受的抒发、形式的自由等。中学教学中重点学习对各种文体的阅读方法,为学生阅读课文之外的文章打下基础。
其次,探讨文学形态及现代主义作品对中学教学影响微弱的原因。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文学形态理论与西方文学发展历史紧密融合,更切合对西方文学的解读。中国中学课本收录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较多,收录外国文学作品较少。对中国传统文学作品的文学形态分析,并不适合学生体会中国传统文学自身的特点,不宜于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部分学习。尤其是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变形记》《等待戈多》曾经出现于旧版中学教材中学习篇目,由于现代主义作品的内容上的“向内转”,表现上的“隐喻性”,中学生接受具有一定的困难。并且,现代主义作品在一般中学生今后可能接触的文本中出现几率较小,因此,逐渐退出中学教学内容。
通过对中学语文教学内容选取规律的探究,证明教师专业理论知识中文学体裁、文学常识部分对中学教学影响较大,而文学形态部分对中学教学影响较小。高校中文系师范生要重视对文学体裁、文学常识的学习。关于教师专业理论知识对中学教学影响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以此指导高校中文系师范生对专业课程学习重点的把握。
[本文为2011年校级科研项目《教师专业理论素养对中学语文教学的价值和影响及现状分析》研究成果。]
注释:
1.王先霈,孙文宪:《文学理论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98页。
2.参见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23页。
3.参见周晓明,王又平:《现代中国文学史》,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510页。
4.参见张健鹏,胡足青:《美国语文》,中国妇女出版社2008年版,第335页。
参考书目:
[1]王先霈,孙文宪.文学理论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王先霈,胡亚敏.文学批评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王先霈,王耀辉.文学欣赏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张健鹏,胡足青.美国语文.中国妇女出版社,2008。
[5]袁先霈.普通高中普通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语文(1—5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6]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1—6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李雅诗,刘仲秋,女,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学生。
存入我的阅览室
文学理论课程中剧本理论部分,中学课本选取其中主要的戏剧冲突和人物语言两个方面,以对文本问题探究的形式呈现在中学教学中,并形成一个有规律的渐进学习过程,先通过《窦娥冤》感知戏剧冲突构成,并进一步在《雷雨》中学习戏剧冲突的特点。在戏剧语言方面,先在《窦娥冤》中让学生体会语言的个性化,在《雷雨》中进一步了解潜台词。一个戏剧单元三篇课文将戏剧的文体特征的理论知识系统地组织成中学戏剧教学内容,戏剧文体的文学理论与中学戏剧教学紧密结合。
(二)文学的形象性和语言艺术贯穿各文体教学
上述以单个戏剧为例详细阐述文学理论的文体知识对中学教学相应版块的影响,将分散的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单元结合起来分析,四种文体的中学教学都围绕文学理论中文学文体这一核心展开。具体地说,即以文学的形象性和语言的艺术两个方面统摄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单元的教学,教学分别依据各文体自身的特点,阐述文学形象,鉴赏语言艺术。
在诗歌中,文学形象主要表现在意象的使用,人教版高中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现代新诗主要学习诗歌的意象。《沁园春》课后习题二设置为“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词所描写的湘江秋景,看看诗人主要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绪”引导学生感受“万山”、“漫江”、“百舸”、“鹰”、“鱼”等各种意象,并深入体会这些意象来表现的情感。意象的内涵为承载一定情感的艺术形象,在中国诗歌中最常见地表现为承载情感的具体物象。寻找湘江秋景中具体物象,并体会其中的情感,学生能通过这一步骤感知到意象的具体形态。课文《雨巷》课后习题对诗中反复出现的“像丁香一样的姑娘”的姑娘形象的探讨又展示出不同于湘江秋景类型的艺术形象。课文《大堰河——我的保姆》增加了像大堰河这样勤劳善良而又命运悲苦的社会底层劳动者形象。在现代诗歌单元中,对诗歌意象的学习贯穿整个单元。
诗歌的语言艺术主要体现在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中学现代诗歌单元每篇课文都要求朗读或背诵。针对《沁园春·长沙》意气风发的精神状态,在朗诵时要配合明快有力的节奏;《再别康桥》一诗侧重感知其语言的音乐美和建筑美;在《大堰河——我的保姆》则又进一步探究诗歌使用的句式,语言中的重复现象。整个诗歌单元始终强调诗歌语言的艺术特点。
在写景状物散文中,文学的形象性主要体现于抒感的景物。人教版中学课本必修第二册第一单元为写景状物散文单元。《荷塘月色》课后习题一为“作者描写了荷塘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找出文中描写心理感受的语句,说说作者的情绪随着景物的转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对荷塘景物及其特点的分析,感受到具有散文特征的艺术形象。体会伴随景物产生的情绪变化,进一步理解散文艺术形象的特点。《故都的秋》和《囚绿记》课后习题设置中也反复围绕关于对文本中景物的选取,景的特点,景带来情绪变化等展开,将散文中景物的学习贯穿整个单元。
对写景状物散文的语言特色的教学也伴随三篇课文的学习。《荷塘月色》分析了通感的用法,以及选用动词和叠音词的特点,要求学生赏析其艺术效果。《故都的秋》课后习题二的设置围绕从听觉、视觉、触觉角度写景状物的艺术特点。《囚绿记》要求学生品味文本中精美的语句,并介绍写景状物拟人手法。学生学习三篇课文后,对散文的语言艺术有初步了解。
在小说中,文学的形象性主要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红楼梦》涉及到王熙凤和贾宝玉的人物形象出场分析。《祝福》中对祥林嫂形象中分析,关注三次祥林嫂的肖像描写反映祥林嫂的生存状态。《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进一步探究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装在套子里的人》关注人物的生活和思想。各篇将重点放在人物形象的不同方面,形成一个系统的人物形象介绍。
小说的语言艺术在《红楼梦》中体现为反映人物身份和性格的人物语言;在《老人与海》中体现为直捷了当的叙述和生动鲜明的对话,句子洗练的独特风格;在《边城》中体现为散文化的写作风格。
二.中学语文教学应加强对文学形态的关注
文艺理论课程有专门的章节具体介绍各种文学形态,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在美国中学语文教材中,以文学聚焦版块的形式在相关课文后面介绍其文学形态。如《自然》一课附有对先验主义文学形态的介绍[4]。相比,在中国人教版中学语文课本中,较少提及作品的文学形态。教材中的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以及其他现代主义作品《等待戈多》等也逐渐退出中学语文必修篇目。因此,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知识中相关部分在教学中运用不多。
三.语文教师专业理论知识的不同版块与中学语文教学相关度原因分析
中学教学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即学生能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基本具备阅读各种文章的能力。对文本的把握在义务教育阶段侧重表层文意的疏通,在中学教学中注重通过阅读,掌握文章的要点。针对不同的文体,阅读方法都有一定差异,阅读诗歌,关注意象的特点、抒发的感情、音律的和谐;阅读新闻和报告文学,关注能揭示内容的标题、文章叙述的事件;阅读散文,注重感受的抒发、形式的自由等。中学教学中重点学习对各种文体的阅读方法,为学生阅读课文之外的文章打下基础。
其次,探讨文学形态及现代主义作品对中学教学影响微弱的原因。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文学形态理论与西方文学发展历史紧密融合,更切合对西方文学的解读。中国中学课本收录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较多,收录外国文学作品较少。对中国传统文学作品的文学形态分析,并不适合学生体会中国传统文学自身的特点,不宜于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部分学习。尤其是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变形记》《等待戈多》曾经出现于旧版中学教材中学习篇目,由于现代主义作品的内容上的“向内转”,表现上的“隐喻性”,中学生接受具有一定的困难。并且,现代主义作品在一般中学生今后可能接触的文本中出现几率较小,因此,逐渐退出中学教学内容。
通过对中学语文教学内容选取规律的探究,证明教师专业理论知识中文学体裁、文学常识部分对中学教学影响较大,而文学形态部分对中学教学影响较小。高校中文系师范生要重视对文学体裁、文学常识的学习。关于教师专业理论知识对中学教学影响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以此指导高校中文系师范生对专业课程学习重点的把握。
[本文为2011年校级科研项目《教师专业理论素养对中学语文教学的价值和影响及现状分析》研究成果。]
注释:
1.王先霈,孙文宪:《文学理论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98页。
2.参见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23页。
3.参见周晓明,王又平:《现代中国文学史》,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510页。
4.参见张健鹏,胡足青:《美国语文》,中国妇女出版社2008年版,第335页。
参考书目:
[1]王先霈,孙文宪.文学理论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王先霈,胡亚敏.文学批评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王先霈,王耀辉.文学欣赏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张健鹏,胡足青.美国语文.中国妇女出版社,2008。
[5]袁先霈.普通高中普通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语文(1—5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6]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1—6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李雅诗,刘仲秋,女,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学生。 识对中学教学影响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以此指导高校中文系师范生对专业课程学习重点的把握。
[本文为2011年校级科研项目《教师专业理论素养对中学语文教学的价值和影响及现状分析》研究成果。]
注释:
1.王先霈,孙文宪:《文学理论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98页。
2.参见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23页。
3.参见周晓明,王又平:《现代中国文学史》,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510页。
4.参见张健鹏,胡足青:《美国语文》,中国妇女出版社2008年版,第335页。
参考书目:
[1]王先霈,孙文宪.文学理论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王先霈,胡亚敏.文学批评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王先霈,王耀辉.文学欣赏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张健鹏,胡足青.美国语文.中国妇女出版社,2008。
[5]袁先霈.普通高中普通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语文(1—5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6]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1—6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幼儿在幼儿园的英语学习不需要教授具体的英语知识或者词汇,应当由幼儿教师组织幼儿贯穿在日常生活中英语的使用,培养幼儿运用英语的能力。幼儿的天性中喜欢游戏,幼儿园英语活动主要为幼儿教师组织英语游戏,采用浸入式教学法,让幼儿在游戏中在幼儿园生活中学习英语,提高幼儿的英语运用能力。在学前教育高职专业英语课堂上着重培养学生的英语教学能力与沟通能力,使其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岗位工作要求,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也利于学校本专业的长期发展。
二、学前教育专业英语课堂活动设计
学前教育高职专业英语课堂普遍以两小节为单位,设计第一小节讲授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技巧,第二小节以活动为主,讲授为辅,设计课堂活动,协助学生完成活动,及时进行课堂点评,并做以形成性评价。
1、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
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教授在学前教育高职专业英语课堂上占有重要地位,掌握一定的英语语言知识是培养幼儿英语教学能力的基础。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针对高职学生普遍语音较差的学习特点,着重语音的训练,侧重于元音、辅音、破擦音的练习,首先教师对语音进行示范,再进行词语发音练习,学生熟悉纠正过语音后再引入英文诗歌儿歌绕口令的练习。现如今英语课堂还是班级授课制,教师一对多,目前班级人数以四十人居多,教师一对多很难做到对学生逐一纠音,只能分小组进行小组指导、小组练习,另外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效果评价。词汇方面主要巩固学生的幼儿园常用词汇,从动物类、植物类、和人体部位、数字等方面着手巩固学生的词汇量,并且在巩固词汇量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幼儿园英语词汇教学能力进行培养。幼儿园词汇教学方法以游戏为主,让幼儿沉浸在游戏的乐趣当中,并且教学内容要尽量少而精,简单有趣,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这样就需要培养学前教育高职专业的学生组织幼儿学习词汇游戏活动的能力,同样通过教师课堂示范,学生实际操练来达到教学目标。语法主要涉及英语时态、语态的知识,实际教学中无需对幼儿过多解释说明语法知识,需要巩固幼儿教师这方面的基础知识,并且传授给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语法的教学方法,幼儿可通过活动、歌曲、游戏能感知语法即可,作为学前教育高职专业的学生首先自己要清晰掌握这一部分语法知识,另外还要掌握组织语法活动的能力,能够让幼儿沉浸在正确的语法环境中,逐渐能够习得正确的句法表达和正确的语法。
2、教学方法
目前,对于学前教育高职专业的英语课堂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传授给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游戏教学法、歌曲感知法、浸入式教学、全身反应法这些在幼儿园应用最为广泛,也是最为实用的幼儿教学方法。针对幼儿学习与生活的天性,游戏是他们最喜欢也最能接受的活动形式,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在幼儿园开展英语游戏教学是最能为幼儿所接受的,比如击鼓传花游戏(passingdown)、木头人等游戏都是幼儿喜闻乐见的游戏,既学习巩固了语言知识又锻炼了幼儿的反应能力和身体协调能力。歌曲感知法运用音乐辅助,幼儿学习儿歌,在儿歌音乐中感知语法,感知句型的使用。浸入式教学是指让儿童浸入在实际的语言环境中,从而自然习得英语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在幼儿阶段,这一方法是非常有益的。全身反应法是广泛应用于低龄外语学习者的教学方法,通过语言和行为的协调来进行语言教学,在实践过程中要求学习者对动作、表情和肢体语言做出反应,接受信息,再以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
3、学校的硬件设施
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英语课堂,大部分学校只是配备了多媒体设备,而学前教育高职专业英语教学的课堂活动应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与学生的未来岗位需求接轨,在传统教室,桌椅固定,设讲台黑板,能够满足一般的班级授课制的需求。但是学前教育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所要求的多种形式的活动就很难展开,没有足够的空间来展开活动。所以合适的活动室就非常需要,最好是能够在学校建立一个仿真的实训幼儿园课堂环境,给学生空间和机会来进行课堂实践活动的开展,以利于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后更快地适应岗位角色,提高学校的专业竞争力。
三、结语
为了让学生适应职业的需求,实现职业、技术、素质“三维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数控企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数控专业英语课程被确定为是数控技术专业的职业基础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让学生提高英语应用的能力强化职业技能。但现今的数控专业学生整体英语基础薄弱,很多同学厌倦英语的学习,甚至是惧怕英语课堂,给专业英语的教学带来很大的问题。授课教师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很多教师都是从事专业课教学的教师,英语书写能力过关,但由于未曾参加过专业的英语口语培训,口语表达方面与英语教师有差距。专业英语教材中的句子多是复杂句、长句学生难以理解,翻译成为一大难题,更让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现在的教学方法几乎还是原来的板书教学,没有新意,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文中出现的专业内容通过板书很难给学生表达清楚,学生理解不好。为了能够实现专业的教学目标,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数控专业英语作为本专业的职业基础课,需要对其进行教学改革,而且势在必行。
二、教学改革的探索
(一)规划课程设置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数控专业英语课程是数控技术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在学生已经有基础英语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学习专业英语课程,所以开课学期应该是在修完大学英语、数控机床、数控加工技术、数控加工工艺与工装等专业课之后才能开设。以前是与这些专业课并行开课,但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时候学生还没有学习到的专业内容在专业英语课程中首先出现,这样就使英语教学带来一定的问题,学生根本理解不了。专业英语教师不得不利用部分时间给学生讲解专业知识,进行解释,否则学生根本理解不了专业英语课文中的内容。在课程设置上,如果教师够用的话,不妨考虑分级教学,鉴于学生英语水平参次不齐,可以以大学英语为标准,把学生分级分班,不同班级讲授内容的难易程度不同,设置网络课程等项目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英语水平。
(二)教学内容分配
以往的数控专业英语教学教师的授课计划就是按照教材的内容顺序完成的,学生的收获就是会分析句型,能翻译不同内容的课文。专业英语教学让学生能够翻译读懂专业文献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还需培养锻炼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考虑到这方面的问题,教师在制定学期授课计划的时候就需要改变原来的方式,整个教材按照教学内容分为几大模块,像认识机床模块、编程模块、工艺制定模块、加工模块等。在每个模块中添加相应的英语应用能力内容,例如,在工艺制定这个模块中,教师可以添加一个应用练习项目,让学生自己制定一个加工工艺单,这样学生即会翻译英文的资料,还能自己应用这方面单词去制定工艺,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而且可以在每个模块中增加一些模拟的口语练习,锻炼他们的听说能力,让几个同学模拟工厂、企业相关车间、工种的对话,培养学生英语交际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黑板+粉笔”,随着科技的进步,现在的高校教室基本都是多媒体教室,数控专业英语教师也可以应用现代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授课,为每个教学模块设计多媒体课件,借助教学录像,电影等视频让学生观看国外的工厂、车间的情景,通过视频中的英文对话锻炼学生的听力。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演示具体的教学内容实施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借助机床上零件加工的程序,一行一行对照加工讲解,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可以在实施教学内容时,灵活增加一些英文写作方面的练习,比如在认识机床这次课中,让学生写点对专业内容的了解,锻炼学生查阅单词、应用专业单词构词的能力,通过自己对英文语法的掌握组合成句,增强学生写作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以满足现代社会国际化交流培养的需要。
(四)师资培训
由于现任的专业英语教师都是专业课的教师,读写能力均可,但是听说能力稍差。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和学生的英语交流还是比较少,多数时间还是汉语授课,这就影响学生的听说能力的锻炼。建议专业英语教师如果能送到专业的英语交流培训机构培训一定时间,定会大大提高教师的口语表达能力。这样课堂的教学就可以以英语教授为主,同样可以在教学中增加与学生交流的机会,提高自身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五)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应该是课程结业的形式,也是反映学生对本门课程掌握程度的一个尺度。很多学校包括我们学校,专业英语课程设置课程性质都为考查课,很多教师在考核时候也是基本采用过程考核,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打分。但专业英语课程具有双重性质,既能反映学生对英语掌握的能力,又能反映对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所以考核应加重考核项目,不可采用单一考核方式。在考核过程中能体现出学生对专业英语“听、说、读、写、译”这几方面的能力,学生作业、出勤等平时表现以百分数形式计入总成绩,“听、说”可以采用学生对话的形式考核“,写”可以采用写个英文的说明书或者操作注意事项等内容“,读、译”可以采用拿设备的说明书或者不同系统的机床操作面板等内容考核。总之,就是通过多个项目考核真实反映学生对专业英语这门课程的掌握程度,能做到“学有所用”,把高职的学生能真正培养成国家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结束语
CLIL教学理念非常接近我们最初对母语的学习方式,它被认为是发展语言能力更为自然的一种方式。CLIL教学方式需要遵循以下的四个原则,在内容上,对相关学科的知识量,基本技能以及理解能力都要求很高,随时能够了解前沿的知识和学科发展方面的进步。在交流方式上,学习使用语言的过程即为使用语言学习的过程,而交流的关键不是反应而是相互的交流和交叉。认知力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得他们能够把无论具体还是抽象的概念,理解力以及语言相互联系起来。在文化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视角和观念,加强了相互之间及其对自我的一种了解,尤其是在讲解专业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提高学生对不同国家背景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使得学生在了解文化的前提下更好的理解专业学科知识。在教学模式中比较成功的模式主要包括沉浸法,它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与内容融合的教学法。其次是以内容为基础的教学,以及持续性专业知识的语言教学。
2CLIL理念在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
目前各大高校在专业教学中还未能广泛的采取双语教学,无论是对现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都是一种挑战,还有师资力量和管理体制等很多原因,因此在实行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是较多的。学生的基础英语水平较低,虽然在大学阶段对学生有级别考试的要求,但是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仍然很差,尤其是在专业英语的学习方面,在口语表达和理解方面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了双语教学的进行,而基于CLIL教学理念的教学,把语言教学融入到学科教学当中,提高了学生的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同时,学科知识的学习也得到巩固。教师的专业和外语知识不够硬,有些教师只会给予简单的指令性的语言以及简单的叙述,但是对专业词汇和本学科国内外的发展情况懂之甚少,因此对教师来说拓宽国际视野和提高外语应用能力是非常必要的。任课教师能否成功的完成双语教学需要他们将学科内容采取外语表达的媒介顺畅的表达讲授给学生,而CLIL教学理念正是将语言与学科内容融合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基于存在的问题CLIL理念在专业英语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而且国家之间的关系也日趋密切,以第一或者第二外语进行交流的必要性也是越来越大的,在实际的教学应用中,我们要注重对师资的培养、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进这样才能提高语言教学的质量。
3CLIL理念在专业英语课程中应用的建议
3.1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目前的很多高校为了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聘请国外的专家使用外文原版教材授课,教师的水平太高,但是和学生实际的英语水平相差甚大,学生能够接受的知识很少,效果也是不尽人意。所以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第二语言学习的输人量,从原来的重视应试,重语言知识向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转变,并且在公共英语课堂上适当的根据学生的专业,进行专业英语知识的渗透也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可以做到更好的衔接。课外建议学生多进行国外有关专业知识的阅读资料,增强学生听说等实践教学环节,积极提升学生英语水平。
3.2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语言输出能力培养
传统的课堂教学基本是以教师为主体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学生大多是被动型的学习,学生不仅没有机会对语言进行有效的输出,更是在填压式的教学中逐渐丧失了思考与创新的能力,而在CLIL要求以学生为中心为主体组织教学活动,在教学中为学生设定真实的情境,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锻炼语言的输出能力。在课堂上可以分小组讨论,视频,讲座,报告等多种方式为学生介绍国内外学科相关的前沿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的促进专业学科的学习。在提高语言学习的同时,更要注重内容学科的学习和拓展,使两者有效的结合,两者要同时兼顾,不能把专业英语的教学变为一堂公共外语课也不能成为母语讲授的专业课。
3.3注重师资培养
CLIL教学的应用对教师的要求也比较高,而大多数学校并没有十分称职的教师,管理层在师资引进和培养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派专业教师到国内进修学习语言,或者鼓励语言教学的教师走进专业学科的课堂,多沟通多合作,促进彼此的教学。总之,这一教学理念的应用不仅需要培养出一些既能胜任公共英语教学,又能用英语教授某一专业基础课的教师,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具有较高的英语表达能力的同时,必须有扎实的专业学科知识,鼓励学科教师与英语教师之间开展合作教学。总之,解决师资缺乏的问题,需要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如实行脱产学习与业余进修相结合、长期进修与短期培训相结合等多种有效手段。
4CLIL教学理念的前景
1.中外接轨转型障碍。在医学范畴内中外一直存在理念、程序、人文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加上我国的医护英语教育在学制、护理理念、临床实践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的教育存在较大差异,不是简单地引入原版教材、合作办学等就能够解决的。尽管当前护理人才仍是国际紧缺的人才之一,但涉外护理专业的毕业生出国就业要面对语言关、专业关、实践操作关、审核关等诸多门槛,走出国门就业的道路十分坎坷。
2.师资力量薄弱。首先,“双师型”、“双语型”护理及英语教师人才短缺。从事护理教学的教师专业知识及临床经验丰富,但英语教学及口语能力有限,课堂无法实现英语教学。而专业英语教师并不具备医护专业知识,少有出国培训、进修的机会,也缺乏针对英语教师进行的跨学科培训、交流,教学上的观摩和评估也很少,难以站在医护专业的角度由表及里的教学,运用英语情境教学更是力不从心。其次,西部地区难以开展国际化合作办学及聘请美国注册护士外教授课。
3.教材选用不合理及教学改革滞后。由于中职涉外护理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国内教材2000-2014年出版的护理英语相关教材有二十余本,但几乎没有一本能够涵盖国际临床护理技能和护理理念,大多数教材内容陈旧,教材难易程度把握不够。并且护理院校所采用的护理英语教材仍是医学教材,其中词汇量大、拼写复杂。涉外护理专业学生最终是与将来的服务对象和工作伙伴用英语进行交流和沟通,但是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无法接触到真实场景的医生、护士和病人之间的英语对话。
4.中职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1)近年来,中职校扩招,入学门槛降低,成绩均在同龄人中处于偏下位置,尤其是西部地区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薄弱,大多数学生的词汇量偏低,阅读、写作能力偏差,听说能力几乎缺失。(2)在口语方面,大部分学生停留在最初始状态,口语表达能力较差。许多农村孩子一开始接触英语时就没有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和方法,并且仍习惯于教师课堂讲解语法、记笔记等被动性学习方式。(3)由于一直处于低分段造成学生发自内心的对英语学习产生惧怕的心理,对自己学习英语的能力产生了怀疑,造成学生对英语学习背负了沉重的心理压力,逐渐使一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
5.大班授课,影响教学质量。语言教学中基本以小班教学为主,因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非常重要,但由于客观原因的限制,在很多中职学校涉外护理专业的英语教学基本上是以50-80人大班授课为主。大班授课,进行互动教学的涉及面不广,难以在教学中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其中,教学效果欠佳。
二、涉外护理英语教学的构想
1.改进涉外护理招生制度。涉外护理专业最主要是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好的英语基础和英语发展潜能。在招录涉外护理考生时,一方面,应了解生源的英语学习程度和考试成绩以及其对英语的兴趣和要求,把涉外护理专业英语课程的设置和相关要求告知报读此专业的学生。另一方面,中考外语考试成绩应作为录取的一项硬指标,除考生总成绩达到录取线外,入校实行口语面试,切实把好考生入口关。
2.强化教师护理知识培训,探究涉外护理人文精神(1)要提高教师涉外护理英语教学的水平,应培养一支具有英语教学科研能力和护理专业知识的教师队伍,首先必须培养我校涉外护理老师的“知学”“好学”“乐学”层层递进的学习态度。英语教师和护理专业教师之间经常协商,精诚合作进行跨学科的相互学习、相互协作,要求承担涉外护理教学任务的英语教师每周听4-6节的护理课程,参加该专业教研室的教研活动、教学研讨,实现知识和能力的相互融合。建立长效的教师继续培训机制,选派教师参加知名培训机构举办出国培训班,参加新知识更新培训班及医护专业知识的培训,使其具备相关的医学护理知识,提高涉外护理专业的师资力量,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合格涉外护理人才的目标。(2)语言是人文精神渗透,学习英语的过程是接受另一种文化熏陶,所以英语教学不能单纯“就西论西”,教师应以此为契机,通过对照中西方文化,汲取不同的文化精髓。在基础英语教学中体现护理专业特色,读物可增补护理英语阅读如护理程序、护理诊断、临终护理等内容。涉外护理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从理论知识到临床实践,每篇对话及文章均具有一定的人文内涵,教师应抓住所学课文的脉络和重点,尝试组织一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例如举办英语演讲比赛,排演英语话剧等,使护生了解国内外的文化差异,鼓励护生积极参与、畅所欲言。此外,从事护理教学的老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体验医院护理实践,培养护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认同感,充分挖掘涉外护理本身的人文内涵,渗透国内外护理行业发展的新内容特别是人文关怀,亲生体验文化差异,激发学生对护理行业的热爱之情,开阔护生视野,使接受双重文化熏陶的学生成为既了解人文知识,又极具创新精神的新时代人才。
3.设计情景,优化学习环境。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所使用的手段只有“语言”和“文字”,常使学生感到枯燥、厌倦。但如果创设直观形象的情景教学能为学生形成一个形象逼真的场景和语言环境,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因此,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以培养英语交际能力和应用能力为核心的护理操作课外活动,要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打消其畏难情绪。依托学校团委,每周开展护理专业英语角活动,组织学生用英语自由交流和会话,锻炼学生说英语的胆量、能力和英语听力,让学生体会真实涉外交际场景;邀请护理专业教师主持专题与学生交流,体现课外师生自由沟通。并且定期举办护理英语技能比赛等,有助于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历练演讲和朗诵技巧,锻炼表现能力。每周周末在礼堂为学生播放原版英文电影。
4.结合中职教育专业特点,精心优化教材,建设课程体系。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工具,也是加强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课程体系必然涉及到教材的更新,所以精心挑选适合学生的优秀教材或者选编护理英语教材极其重要。鉴于此,应由护理专业老师提供素材,英语教师参照教学大纲编写适合我校学生护理英语学习的校本教材,然后选择一部分班级试用。试用过程中结合专业课程的调整,随时增加或更新材料,同时积极采纳护理老师、医院方面的专家对教材的意见和建议,并对学生定期进行调查。在实践过程中,第一阶段,涉外护理英语的学习是建立在扎实的基础英语之上,要使学生无障碍通过初中与中职的过渡阶段可安排一些与初中衔接较好的综合英语课程,如:听力、日常对话、基本语法等;并穿插一些趣味性较强的内容。通过夯实基础,培养兴趣,使学生尽快适应中职教学模式。第二阶段,当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比较充分的了解,对自己的发展方向有了较为准确的定位,老师可以帮助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以便更好地激发中职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第三阶段,可适当引入一些较简单的医护英语词汇。慢慢地延伸到讲授专业知识,再到部分用英文授课、辅以中文解释,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实,使学生能以更积极主动、热情地投入护理英语学习中去。第四阶段,为了增强医护英语的实用性,还应注重听说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如让学生练习书写护理报告、护理记录等。指导学生熟练掌握医务人员的日常会话,提高学生运用专业英语能力和语言沟通能力。
【关键词】文化适应 英语专业发音教学 优化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7C-0108-03
人的发音能力是无限的,但仅有20个至50个音素运用于人类的言语交际。语音音素选用是受语言所属文化的导向,由此构建每种语言自己一套独特的发音模式。发音技能是语言能力获得的基础,发音水平关系到语言学习和交际水平。本文从文化适应角度,探讨高校英语专业发音教学技巧,探索学生英语发音适应技能的发展,以优化教学资源和技能,提高教学水平。
一、人生理与发音相互适应性
Murdock认为,文化是“学习和社会的互动在每个群体产生一组由社会传承的适应性的行为”。人天生的生理结构和功能自然地跟语言发音行为彼此适应。正如艾奇逊所言:人类自然地适应可控制的快速发音。
人的发音器官显示出明显的专门功能分工。以功能分类,发音器官有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发音器官、共鸣器官和指挥器官等五个基本类别。各专门器官结构与其功能相互适应,各司其职。肺收张供气,为发音活动提供动力。肺活动特点:快吸慢呼,调节节奏,确保发音充足气流。要进行连贯流利发音,适应各种场合的语言交际,应掌握肺呼吸节奏技巧,调整发音强度,节约用气,保证连续语言交际顺利完成。气管即气通道,主要输导肺气流。喉头里发声音器官双声带随肺气流振动发出各种乐声,双声带
开合可导通肺气流过声门。小舌可升可降,调节气流流向口腔或鼻腔,形成口腔声或鼻音,同时产生口腔或鼻腔的不同共鸣效果。舌肌发达,最灵活,舌各部分的活动决定元音和辅音的区别,因此舌在发音中具有决定的作用。双唇肌肉发达,交错复杂,唇状可呈现圆扁收突,修辞不同音素。唇的运动能带动舌、牙活动,同时具有视觉可见性。牙齿直上,排列整齐,上下对齐,关闭严紧,口相对小,开合轻快。指挥器官大脑功能侧化,分有语言专区,协调语言交际中各发音器官发音运动。各发音器官能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发音行为自然轻快,使人在复杂发音过程中无负荷和不适应感,没有大脑指挥作用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发音既迅速又不紊乱。人发音另外突出特征是人的发音器官不单身专门承担发音功能,同时分担其他生理。即发音器官同时分享消化、呼吸、和思维等生理功能。因此人的发音行为和人的其他行为可以共时,相互渗透,使言语具有独特的渗透特征。
英语专业发音教学目标就是要学生了解人的发音器官结构,功能以及发音原理,训练学生控制各个发音器官协同发音,顺利进行交际。人的发音原理并不复杂:气流从肺呼出,流经发音器官,受到阻碍或调节发出振动产生声音。人的发音等于利用肺气流振动发音器官。学习发音也就是控制肺呼吸、舌、唇和声带的运动。
人类语言发音原理相同,但是发音部位和方式,各具有独特的发音模式。从发音角度看,英语发音比汉语发音复杂。英语元音有长短音之分,前元音比汉语要多,发元音时舌位置变化较细微,讲汉语的英语学生不易掌握发音的舌位。汉语声母发音总带韵母o或e,变成拼音,因此讲汉语的英语学生不注意发英语辅音的位置和呼气的调节,往往发的辅音在音响相似,而发音位置和方法不对,结果影响发音的流利,不适应各种语境的发音变体。英语的单词发音和语句发音差距很大,语境中各个发音相互影响,形成各种交际场合的语音变化,例如同化、异化、失去爆破、省音和弱读等,要求发音器官的协同运动要相互密切配合。因此,了解发音的结构和功能,熟悉发音原理,是正确掌握英语发音的基础。而这一点恰恰是英语发音教学所忽略的。同样,往往人们过于强调英语的语调和发音的响亮,又忽视最基本的音素发音动作训练,加上缺乏英语语境和单一的练习,英语朗读、口语表达有浓厚的唱腔,在实际英语交际中难以表达真实的情感,大家讲的英语几乎是一个腔调,即学生腔。英语语音课给发音练习足够的重视,强调音素发音动作的规范性,要学生体验发音器官的运动,尤其唇、舌和声带的活动。
二、母语发音习得的适应过程
了解母语发音习得适应过程,有助于认识英语专业发音教学过程和方式。儿童习得语言能力以语音识别和发音练习开始,习得过程发声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啼哭声、咕咕声、咿呀声和系统语音。母语发音习得实质是儿童学会运用和控制自己发音器官运动,适应本族语发音模式的过程。啼哭是儿童调适呼吸和发声活动以及发音习得的前奏。啼哭可以让儿童表达简单生理需求,主要特点是以变频来实现。咕咕声主要练习唇、舌、口等发音器官的活动,可以发类似某些元音的音。接近人语的发音是咿呀声,有元音和辅音,类似成人的语调。Oller and Eiler认为咿呀声反映儿童或得不同语言具有相似的发声规律。因此,儿童能发音的范围极其广泛,包括其母语的、别的语种的和非语言的发音。系统语音的发展主要出现前元音和辅音,简单音节:辅音+元音和音节重复,语音数量有限,发音范围的缩小和母语发音的主导性。从以上四个发展阶段,我们可了解儿童发音习得的一些特征:第一,儿童对语音辨别敏感度高,发音由无向发展定向;第二,儿童发音规律与发音难度相关,遵循“最大限度区分律”;第三,发音发展伴随有规律的系统的错误;第四,语音习得是个持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由此可知儿童发音既有人类语音发展共性,又具有特定母语语音模式的导向,语境是儿童发音获得的前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