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中数学教育论文

高中数学教育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23 15:13:2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中数学教育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高中数学教育论文

第1篇

高中学生的心理正在从幼稚走向成熟,在心理逐渐成熟的过程中,很多学生既渴望被别人肯定,又对教师的要求充满叛逆,形成了一个矛盾体。教师要了解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运用正确合理的方式和学习进行交流,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使他们能对语文学习产生更强烈的欲望。在学生遇到问题感到语文难学时,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心理对他们进行适当的鼓励,让学生通过克服困难来增加学习语文的兴趣,在他们不断获得解决问题能力的时候,对语文的学习也会越来越感兴趣。

在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或出现错误时,教师不能一味用批评来解决问题,这样会使学生对语文教师和语文学习产生抵触心理,会没有信心学好语文。所以,为了激发学生对高中语文的兴趣,教师要做到对学生多鼓励、多表扬,少对学生进行批评,使学生能在积极的心态中不断进步。

二、激发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兴趣

在高中语文学习中,除了对学生进行语言激励外,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对高中语文的学习产生兴趣。在对知识进行学习和对未知事物进行探索时,兴趣是使学生不畏惧困难,勇于探索的动力。只有对高中语文知识产生了兴趣,才能让学生从内心激发出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如果不以兴趣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出发点,他们往往会在遇到困难时就退缩,逐渐对语文的学习产生抵触心理。在教学中,我非常注意对学生兴趣的培养。

例如,在教学余秋雨的散文《道士塔》时,我让学生对这篇文章进行评论,发表他们的意见,学生对这种新奇的教学方法很感兴趣,都从不同角度对这篇散文进行了分析,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学生通过认真思考和听取其他同学的发言对文章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说出的评论能给他人以启发,促进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竞争。通过学生自主讨论,我没有对文章进行分析,学生已经能领会到其中蕴涵的作者的深刻情感了。

除了让学生自主分析文章,在教学中,我还采用让学生用图画画出课文中描写的意境和人物,学生通过对课文详细分析,画出了很多优秀作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和美术结合进行,提高了学生参与的兴趣,让他们从心理上对语文感到喜爱。

三、总结

第2篇

高职院校中,目前有很多同学数学基础较差,由此为数学课程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何有效提升学生对于数学这门课程的兴趣,是当下急需研究的课题。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学生对于美好的事物接受更快,这对于课程也是一样的,数学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体现,数学之美不仅体现在它美丽的符号与图形,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的世界观,进而提升思维以及逻辑能力。本文简单探讨数学美在当前高职数学教育中的应用。

关键词:数学美;高职数学教育;应用

我们的数学教学中,总是重视了教学,却往往忽视了其实数学中的美是客观存在的。比如,我们经常会感叹对称的函数表达式,也会被美丽的三维立体图形而折服,归根结底数学美主要借助于美丽的数学结构加以具体呈现,其四大特征在于其简洁性、对称性,还有统一性以及奇异性。实际的数学教学中,倘若教师能挖掘出并能够恰当运用课程中的数学美,明确其特征与规律,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进而推动素质教育改革,提升自身创造力。本文主要针对数学美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

一、数学美的内涵与提出背景。

职业教育相对于普通本科院校出现较晚,因此许多人对职业教育不能给出一个全面的定义,再加之经验的不足,所以在相应的人才培养方面表现出来诸多不足之处。高职教育的数学课程,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只是普通本科数学课程的精简与压缩,教学模式也是遵循数学课程本身的传统模式,却没有针对专业岗位进行具体的分析。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数学基础差,因此在进入高职院校后,对数学课程本身就产生了一种排斥心理,大部分学生学习数学课程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也有很多学生不懂得如何学习数学,依然延续中学的学习方式“题海战术”,消耗大量时间及精力来研究题型与解法,学生学得非常茫然,不知道究竟学数学有何用,更不要谈如何将数学应用到生活,应用到专业,对于学生的数学素养与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更无从谈起。

在大多数学生的眼中,数学属于一门理论知识较强、且十分枯燥乏味的科目。在数学课程上也提出了很多改革,比如项目化教学,比如转变教学方法与手段,比如分层教学,都是为了提高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兴趣,增强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课堂效果,培养数学素养。实际上,有句话说的非常好,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于美好的事物与人总是更喜欢多看两眼,对于课程是一样的,喜欢的课程自然更喜欢学,课堂效果自然相对较好。数学本就是一门处处存在着美的学科。数学美凭借其自身独有的内涵以及多变的内容体系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杰出的数学家,如果我们能带领学生发现数学中的美,并将美的内涵与实质贯彻落实于高职数学教学中,进而懂得如何运用这种美,那么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能提高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兴趣,这也不失为一种数学课程的改革举措。

二、数学美在高职数学课程中的体现。

1、数学的简洁美。

数学的简洁美体现的是本身的简单与易懂,简洁而生动的数学符号更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有学者曾说过:“符号常常比发明它们的数学家更能推理”。举个简单的例子,函数求和符号“∑”的产生,包括积分号“∫”就是从Sum中的首个字母“S”进行转化的,这一符号看起来既简单明了,同时又十分的形象。

除此之外,数学美的简洁性也体现在针对命题的表述,包括相应的论证以及逻辑体系中。比如微分公式,以y为因变量,来求关于u的导数,不管u是自变量,亦或是因变量,微分公式的这一形式均不会由于这些变化而改变,这也是我们微分中的一个非常有用的性质:一阶微分形式的不变性。这个公式的出现,一方面使得复合函数微分法则更加的简单易懂,同时又对积分计算中的换元法的理解与分析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2、数学的对称性。

第3篇

(一)确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理论意义

为提高教学效果,应该现代化教学的理论融入高职教学实践化工作中。如在知名的“构建主义”理论,讲的是充分强调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积累知识、主动思考、形成能力;同时在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进行教学活动,并对教学全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综合操作与评估。

(二)在教学中加强对多媒体的运用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可以运用幻灯片、视频播放、实物及模型展示等手段开展教学,优点在于可以将不容易被理解的内容进行较形象生动的演示,激发学生的兴趣并积极进行学习,有助于全面深刻的掌握所学内容。这种教学方式,提高了教学效果,活跃了课堂的氛围,促进了教师与学生间的情感交流,有助于教师收到真实教学反馈、并及时调整教学手段。

(三)将网络信息交互引入教学实践中

信息多媒体技术的交互性体现在学生与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语音、网络视频方式来进行教学互动,优势在互动不受空间的限制。教师可以将一些问题提供给学生,然后让学生通过多媒体将对问题的解决思路反馈给教师。整个过程中,学生们之间可以自由进行问题探讨、合力解题,以实现对知识的全方面运用。这种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四)将现代化虚拟仪器适当运用到教学活动中

运用现代化的虚拟仪器,可以降低教学成本、提高教学效率,并可以代替多台仪器同时进行工作,优势明显,已经被广泛的运用在实践教学中。

(五)运用计算机模拟技术,模拟实验情境

运用计算机的现实虚拟技术,可以模仿真实的实验环境,甚至让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让学生在得以在体验层面理解知识,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

二、高职教学实践化的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有效协调旧式教育和当代教育的关系

首先,在现实教学活动中,应该将培养高职学生实际能力作为重点,并结合相应合适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活动。其次,围绕学生的能力培养,在实际教学中,主要运用的是旧式教学方法,而新的教育方法起的只是辅助补充作用,不能本末倒置。再次,具体教学中,旧式教育与新式教育应该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二)提升教师素质,保证良好教学氛围

首先,要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主管教育的相关部门应该开展培训,让教师们学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实践中,比如通过现代化手段,来开展期末测评、评奖、评职称、评优等活动,得以更多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其次,高职院校应该营造相应的教学实践氛围,以满足教学实践要求。比如建立实践基地、高校间实现联网、经费共享、与企业合作建立活动基地等等。

(三)综合完善教育模式

第4篇

一、分层次问题教学法及其实质

“从内部结构的观点来看,可以认为问题性的课是这样的:在这种课上,教师有意地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让学生提出学习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这种作法的问题性水平较高),或由教师自己提出这些问题并解决它们,与此同时向学生说明在该探索情境下的思维逻辑(这种作法的问题性水平较低)。”我校对分层次问题教学法的运用,在客观上是与马赫穆托夫的这段理论相吻合的。因此,对问题教学法本身可以作出这样的界定:问题教学法是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校推行分层次问题教学法,就是将问题分成A,B,C三个层次,根据不同层次的问题,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A类问题,最简单,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自主完成;B类问题,有所提高,课堂上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学习小组内部探讨学习,然后小组交流展示,达到掌握的目的;C类问题,难度较大,课堂上教师在指导学生积极思考的前提下精讲、学生精练。“分层次问题教学”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学习平台,在教学活动中以“问题”为线索,基于问题情境探索知识,掌握技能,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分层次问题教学的程序

“分层次问题教学法”的基本结构与实施可概括为“三环”、“六步”。

“三环”为:第一环节是创造问题情境,发现、提出问题,并使问题定向,为“生成”问题;第二环节是对生成的定向问题,进行自主探究(个体与集体合作学习),分析、解决问题,为“探索”问题;第三环节是对探索的问题及时反馈,在验证中得以解决,并进一步拓展问题,为“发展”问题。

“六步”为:第一步是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第二步是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结合教学目的,明确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即问题定向;第三步是学生自主探究,分析问题,提出假设、猜想,设计解决问题方案;第四步是对假设方案、推论、尝试解决问题;第五步是对解决的问题及时反馈,进行科学检验,并掌握科学方法;第六步是对解决的问题再质疑,使问题得以拓展与延伸,使学习的知识系统化,又为探求新知奠定基础。

三、分层次问题教学法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 教学内容问题化,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英国科学家波普曾说过:“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一一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触发新问题的问题。”陶行知先生也认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从中不难看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当好学生引导者的角色,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从生活和身边的现象中提取问题素材:如太阳能热水器作为一种环保能源产品已进入千家万户,但随着季节变化,太阳日照不断变化,怎样安置太阳能热水器,才能使其发挥最大效益;再如贷款购房、购车的分期付款问题,彩票中奖问题,等等。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让学生知道问题源于生活实际,体会到数学无处不在,促使学生从生活中不断去发现问题,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再则,为了知识学习的达成,可向学生提供一些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去思考、去讨论、去体验,发生有意义的学习。如在两百多年前,一位数学家观察了下面一组算式:6=3+3,8=3+5,10=3+7,12=5+7,14=3+11,16=5+11……得到了一个猜想,他的猜想是什么?从而引人数学归纳法的知识,也让学生明了每个知识的存在都起源于问题的存在。

2 在真实问题中体验探究的乐趣。引导学生多观察身边的事物,去发现一些需要数学知识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一种现实需要当中解决数学问题,使学生不仅体验到问题解决的困惑和解决问题后的喜悦,还使他们认识到数学就在身边。例如:海上有一灯塔P,在它周围3海里内有暗礁,一客轮以9海里每小时的速度由西向东航行,行至A测得灯塔P在它的北偏东60℃,继续行驶10分钟后,到达B处,又测得灯塔P在它的北偏东45℃,问客轮不改变方向,继续前进有无触礁的危险?又如,易拉罐是由金属做成的,若做成圆柱形,为了让成本最省,该怎样设计?这类题目用数学知识对实际问题作出决策,真实的问题情景能使学生带着积极、主动、愉悦的情感来解决问题。

3 在问题探究中构建新知识。认知心理学理论认为,问题包括起始状态(问题被认知时问题解决者所处的情况,旧知识的储备)、目标状态(问题解决者所要寻求的结果,新知识的形成),以及南操作引起的从起始状态转化为目标状态的种种中间状态(探究过程)。显然教学中构建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学习者的经验(个体体验、个体认知),利用个体参与探究,有利于学习者梳理已获知识、形成选择并运用经验去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同时对新知识的认知并不全部源于接受简单的供给,而来源于亲身的探究,生成于自己的思维之中。

4 在问题探究解决中寻找新问题的“生长点”。在一个问题解决后,如何产生新的问题,这是数学学习思维的连续性和持续性的体现。问题是需要不断去探索、不断思考才能形成问题,才能形成一个有实际意义的、有待于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一解决问题一再提出新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引导学生从中引发新的问题,找到问题新的“生长点”。问题可以从书籍、报纸、新闻中收集而来,也可以由教学者自行撰写或南现成案例改写而成,甚至可以让学习者自行创作,最主要的是要能选择一个适合教学的问题。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所以学习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从具体案例人手,在真实的问题情景中体验解决问题的需要。

第5篇

数形结合论文参考文献的写作标准是什么样的呢?有什么样的要求呢?在数形结合论文参考文献的写作当中我们要注意哪些细节呢?跟着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来看看数形结合论文参考文献的写作格式,帮助大家更好的掌握和理解。

数形结合论文参考文献:

[1]赵景亮.数形结合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4,15:150-151.

[2]张晓明.浅谈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4,33:208.

[3]林颖.寓数于形,以形解数——论小学数学中的数形结合法[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06:248+259.

[4]杨奇星.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1,02:68-70.

[5]杜远堂.数形结合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下旬,2014(07).

[6]沈凌云.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的培养[J].数学教学通讯,2014(31).

数形结合论文参考文献:

[1]于宏坤.浅谈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应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01).

[2]黄刚.初中数形结合思想教学过程探讨[J].曲靖师专学报1998(Z3).

[3]肖鸣.浅谈初中数学中数形结合思想的教学[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1999(02).

[4]李延奎.数形结合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J].山东教育2013(27).

[5]钱建良,张菁.例说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J].中学生数学2014(09).

[6]胡明星.等价转换一目了然数形结合思想复习指导与能力提升[J].中学理科,2005(01).

数形结合论文参考文献:

[1]杜路敏.浅析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和实施[J].学周刊,2013(22)

[2]郑金才.高中数学教学衔接设计[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4)

[3]刘术青、田炳娟.转变高中数学教学理念,激发学生创新意识[J].才智,2011(8)

[4]卢向敏.数形结合方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第6篇

我国1994年起开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广大一线教师和教育理论学者在这一领域开展了积极的探索,研发大量教育资源,发表许多论文。20年来我们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发展已经进入“瓶颈期”,如果想要突破重围,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就必须明确现状和不足之处。

(1)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相互渗透局限于课堂教学,在课前和课后几乎没有任何涉及。

(2)在课堂教学中盲目追求信息技术的使用,过度凸显其在教学中的作用。

(3)已建成的网络教学资源和课件资源维护和更新不够及时。

(4)教学软件和课件在制作过程中往往注重技术,而忽略物理学科的特点及其教学目的。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整合

1、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有效整合的原则

(1)有效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强调在整合的目的在于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整合不在量的多少,而是质的高低,关键还是要有效。

(2)针对性原则针对性原则要求教师能够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制定出具体的教学整合方式,有时甚至还要考虑到自身所处学校可提供的硬件设施。

(3)创新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都有要求。在整合过程中,要求老师能够摒弃“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改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创造性地使用新的教学手段和信息技术为课堂服务,比如在网络模式下交互合作的“问题探究式”学习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4)长远性原则在高中阶段把信息技术融入物理教学,能让学生同时具备足够的信息素养和科学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2、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有效整合的方式

针对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的原则以及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就能构建出适合有效的整合方式。在此笔者以教学的时间顺序为线索,简要讨论一下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有效整合的几种主要方式:

(1)课前整合:根据课本的学习要求,利用信息技术浏览信息,获取更为丰富的网络资源,达到提前预习,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网络能够带给我们最新最前沿的知识,并且具有生动直观的图片、声音和视频元素。学生若善于利用网络资源,就能迅速的初步了解课本的相关知识,提前做出思考,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学习。

(2)课堂整合: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物理情景,演示物理现象,构建“以学生为主体,协作交流式的探究式学习模式”,评价方式也由终结式评价转变为过程式评价。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最大的体现之处就是课堂教学,首先教师运用多媒体电脑可以实现教学情景的创设和再现知识的产生、发展、变化过程,使知识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在一些实验性开放性强的物理实验课上,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分小组竞争协作式开展实验探究活动。信息技术还可以成为课堂及时反馈的重要工具,教师可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技术设置相应的同步练习和思考题等,学生在课堂的新课教学环节完成后立即进行实时在线训练、巩固、拓展和测试。测评系统还能及时向学习者提供学习效果的反馈信息,使学生明确自己学习中的长处与不足,便于有目的地调整学习。

第7篇

第一,个人感悟与合作探究相结合。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应是阅读行为的主体,无论课堂还是课下都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自读自悟的时间和空间。第二,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相结合。阅读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带着思考阅读,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挖掘其内涵和外延。第三,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为核心。语文能力的核心是阅读能力,语文课堂的教学活动应当重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第四,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内自主阅读是基础,课外自主阅读是补充、是延伸。第五,在阅读教学中要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关注学生的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

2.新课程标准下的自主阅读实践探索

2.1努力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因此,要高中生在阅读中收获知识,必须要培养他们对阅读的兴趣。首先,通过课内讲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高中生的想象能力、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发展水平较高,思考问题已具备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抽象思维占优势,并向理论型抽象思维发展,辩证思维基本形成。因此在阅读课教学时,教师必须针对学生的特点、教材特点,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满足学生的需求。其次,通过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更要从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开始,就是使学生养成见到读物能主动读的习惯;此外还要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欣赏能力。既有阅读习惯又具欣赏水平,再加上读物本身具有的吸引力,学生的阅读兴趣就容易产生。

2.2引导学生养成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

首先,要认真选择阅读材料。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前提下,笔者根据高中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有层次地推荐适合的阅读内容,力求循序渐进。其次,科学规划阅读任务。给学生制定短期和长期的阅读目标,学生在完成这些目标后,让学生就自己的阅读历程,进行自我评价和反省,发现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在教师的指导下对阅读中的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意见。再次,注重日积月累。阅读是书本知识的获得过程,把读物真正变为自己的东西,必须注重积累。最后,精心指导阅读方法。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会阅读、会学习,使他们受益终生。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掌握粗精结合的阅读方法,学会鉴赏性阅读和批判性阅读。

2.3构建学生自主阅读的课堂教学模式

第一,确定学习目标,给予阅读导向。在学生充分预读的基础上,师生共同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在此基础上教师应事先制定并下发自主阅读的提纲,对学习步骤和方法进行提示,自主阅读练习题。第二,激发兴趣,引发阅读期待。这个环节的重点在阅读导语设计上,导语设计要“激情”、“激趣”、“设悬”、“巧妙”。第三,提出问题,引发质疑。在自主阅读教学中教学要根据内容巧妙的设计问题,有针对性地引导,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第四,收集资料、整合内容。收集与文章相关的资料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以达到自主读书的目的。

第8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素质教育;转变思想;课堂结构

与初中语文相比,高中语文教学内容的深度更大,更能促进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对于我国的教育来讲,语文是学习母语的一门课程,是提升学生口语能力、写作能力、阅读能力的主要课程,也是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更是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关键。因此,语文在教育中的地位不容忽视。目前,我国正在提倡素质教育,即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喜好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教学方案,使学生能够更加健康全面的发展,培养其独特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以实现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那么在素质教育的环境下,高中语文教学应该如何开展实施呢?以下就来详细探讨这一问题。

一、当前我国高中语文教学现状

高中对于学生来讲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学习阶段,因为高中已经不属于义务教育的范畴,并且也是迈进大学校园的必经之路。这就给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学习压力。而语文作为高考中占有重要比重的一门课程,更是引起了学生和老师的重视。目前在我国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仍然是以应试教育下的教育学习模式为主,即只注重考试分数的高低,而忽视了语文这门人文学科的最终学习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基本文化素养。

而对于素质教育来讲,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口号。即所有的高中都在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进行应试教育。这已经成为了我国教育事业中人尽皆知的“秘密”。据有关调查显示,当前很多学生包括教师也都希望能够以素质教育的方式进行高中教学,但迫于整个教育环境的压力,不能有效的开展素质教育。因为高考的压力使每个学生与教师都不敢放松,也没有多余的时间与精力用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或挖掘学生的潜能。再加上高中学生群体较大,很难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在此情况下,素质教育也只好成为空谈。对于高中语文来讲,更是如此。按照素质教育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高中语文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以及交际能力等为主要目的,应该多开展课外阅读教学活动,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其对文化的认知进一步加深。但事实上,目前大多数高中语文在教学中仍然是以教材为主,以考试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答题水平为教学中心。这样的教学模式极大的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所得到的教育成果只是一群只会答题的呆板学生而已,并没有达到应有的语文教学目的。

二、全面贯彻高中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

为了能够使高中语文教学实现其真正的教学价值,现有的以高考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与教育观念显然不能满足需求,我们必须要加大对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转变师生的教学观念,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方针,通过有效的实践来实现高中语文的素质教育。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对素质教学的理解与认识,根据自己实际的教学经验,对全面推进和贯彻高中语文素质教育的措施提出了一些建议。

1、转变思想观念

在我国的高中教育中,很多老师家长,甚至是学生都认为素质教育是为了让学生在玩中成长,对学生的约束力不够,不能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更不能很好地应对高考这一难关。因此在心理上会抵触素质教育的实施。但事实上,素质教育和高考并不冲突,也不会影响到学生的顺利高考。相反,素质教育反而更有利于学生的高考升学。尤其是对于高中语文来讲,更是如此。因为当前的高考对学生语文学习的考查已经不仅仅只局限在教材中,而是对很多课外知识以及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创新能力等进行了考查。这就要求高中师生的教学观念必须要得到转变,并在语文教育中大力开展素质教育工作,使学生真正领会到语文教学的涵义。

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要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转变思想后的教师应该在自身素质的培养上发挥主导作用。要想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语文教师必须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具有高尚的人文精神,广博的文化知识,良好的文化修养,强烈的创新精神等。老师作为学生的榜样,对学生的教育具有强大的影响力;第二层含义是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作为主体,老师作为主导,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摒除过去语文课堂中不讲教学效率,只讲延长学时和加大作业量;不讲能力培养,只讲机械重复和无效劳动的堆砌;不讲教学艺术和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只讲填鸭式灌输教学等等弊病,以形成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生动局面。

3、调整课堂教学结构。语文涉及面多而广,综合性比较强,主观因素影响比较大,因此,课堂教学结构必须有所改进。高中语文教材只是一个文选性的教材,整体上仍是一个无序结构,师生教育实践活动缺乏应有的序列层次。现行的各类指导性书籍缺乏对素质教育实践序列层次的具体陈述。这种情况下致使许多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施上显得有些盲从,甚至是无所适从。同时,也让本该给中国教育注入应有活力的素质教育,只仅仅停留在理念的层面,很难充分渗透于基础教育阶段各学科的课堂教育中去。同时,作为语文教师也要做出相应努力,通览全局,整体把握,变无序为有序,灵活运用,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4、优化教材体系

教材体系的构建应着力于语文整体素质的培养,教材的内容应注重人文性。素质教育要求的语文教材,既要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又要在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心理素质、语文情趣、文化素养等方面有所提高。一直以来,高中语文教材都是比较注重听和读,而写和说则没有专门的教材。因此,阅读教材与写作、说话教材应该分编。阅读教材的编排按照互相衔接、逐步递进的原则进行。 写作训练,以提高学生写作实用能力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行为、习惯为主体,辅以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 说话训练,主要训练学生日常口语的交际能力,学会即席发言、演讲、交谈、采访、讨论、表演、辩论等七种口语样式,掌握必要的谈话技巧。 另外,还应该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实施教师与学生互动合作、双向信息交流的启发式教学。

素质教育既是对传统的先进教育思想的传承,又是特定的时代所酿就的新的教育思想。高中语文素质教育作为其一小部分,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底蕴,满足时展的要求,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