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核安全工程论文

核安全工程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23 15:13:3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核安全工程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核安全工程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 安全文化

作为铁路建筑施工企业前沿阵地的向莆铁路FJ―10标项目部,自承建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全长22.17公里的青云山隧道”以来,努力打造以“关爱生命,关注安全”为主旨的企业安全文化,坚持以人为本的安全目标,着力推进安全理念创新,通过安全教育,安全演练等多种形式,广泛普及安全知识,提升全员安全素质,促进了施工生产安全健康向前发展,真正地把大力弘扬企业安全文化,实现长治久安、安全发展落实到了实处。

铁道部副部长卢春房到青云山隧道视察工作时曾经指出,一定要重视架子队的安全文化建设,安全工作搞好了,职工是最大的受益者,一定要把安全文化建设落实到每个架子队、班组、人头,让职工人人参与,打一场安全生产的人民战争。向莆铁路项目部牢记这一教诲,狠抓工作落实。针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向莆铁路项目部结合自身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力度,并取得了很大成效。

一、创新项目安全文化先进理念

1、推动安全理念先行

众所周知,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建设富有特色的安全文化,解决好安全理念问题至关重要,向莆铁路项目以袁全祥为首的各级安全管理者,始终把安全放在“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影响一切”的位置,他们突出“以我为中心”的安全教育,注重引导、培植广大职工对安全与健康的自愿、自需、自主意识,克服呆板生硬、自上而下的“填鸭式”教育,积极提倡“以人为本,文化先导”的管理理念,把“安全第一”作为隧道施工安全的首要价值取向,牢固树立了“安全第一,生产第二”的全新安全理念,并将其细化为各个岗位精细化管理的岗位标准,真正把“安全第一”的思想变成了现场实际操作的规范和守则。参建隧道施工的每一名员工,他们都能坚决做到不安全不生产,先安全后生产。而且这种安全理念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决不动摇。真正把安全理念落实到隧道施工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人的心目之中,真正使安全生产的先进理念为全员所接受。

2、发挥安全理念先导

大家知道,心态安全最能体现安全意识,因为心态安全才是安全生产健康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在向莆铁路项目部,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普通员工,都相当注重心态安全,进而保证安全制度落到实处,促使全员行为安全,项目部把以安全价值为核心的安全理念,作为心态安全文化建设的灵魂。比如,在效益和安全面前,他们从来不盲目追求效益,强逼和诱使一线员工拼设备、拼体力,违章冒险蛮干;又如,组织安全检查,基层员工都明白,抓安全的目的是帮助查出隐患,预防事故,是一件好事情,下面对上级检查不是应付,而是积极配合,主动查找甚至举报事故隐患,故意“小题大做”,把“我要安全”真正变成了员工的内在需求,而不是管理者强逼基层作业一线员工必须完成的硬性指标。如青云山隧道开工以后,在各个工区开展的“三工”教育,很多时候是员工找工班接受教育,工班长找架子队要求教育,架子队请项目部去给他们讲课教育。因此,施工中的“三违”现象得到有效杜绝。

二、提升项目安全文化素质

1、把安全文化建设的主体落实到民工身上

一是注重亲情教育。领导干部通过走出去互相参观学习,定期深入员工宿合,以安全文化联谊活动,帮助员工了解按章作业对家庭、父母、妻儿的好处,以及违章作业给亲人带来的后果。组织签订“安全承诺书”、“夫妻安全公约”,以妻子亲情的力量支持丈夫工作,做到夫妻同心保安全,通过以开展进入隧道前“念一念安全理念,看一看全家福照片”的安全教育,以情感触动员工,提醒每一位职工:安全是对父母最大的孝敬,对妻子最大的关爱,对子女最大的责任。二是注重友情教育。利用党员联保、干部包保、骨干帮教等形式,开展“一带一”重点辅导,“一对一”经常谈心,“一帮一”友情帮教等活动,把安全薄弱环节的高危人员,作为友情帮教的重点对象严加控制,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状况、心理状况。通过友情帮教,使广大员工人人做安全事,个个当安全人。三是注重真情教育。坚持严管干部,善待职工,将严与爱、情与法的道理融入安全管理当中。领导干部带着感情抓安全,无论天晴下雨,每天亲临施工现场,到隧道掌子面,帮助施工队解决安全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2、把安全文化建设的关键点落实到带班队长和工班长身上

首先,施工队长和带班的工班长是生产现场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自身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班组的安全管理,为此,项目部要求工班长必须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每个月教育工班长要带头严格执行安全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工班长的身体力行,被全体员工所尊重、信任,真正成了安全文化建设的兵头将尾。其次,项目部经常开展培训教育,提高全体参建员工安全技能素质,转变全员安全理念,经常评比安全管理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增强了工班长和全员的安全责任意识和荣誉感,经常开展创建安全质量管理标准化工地活动,使一大批安全生产管理者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成为优秀组织者、参与者和推动者。

三、注重项目安全文化践行

1、明确责任抓好落实

项目部根据铁道部《关于印发加强铁路隧道工程安全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要求,认真贯彻、组织各参建单位学习,逐项工作落实责任人,建立计划、实施、检查动态台账,制定考核办法,确保工作扎实推进。

2、落实现场安全巡检制度

隧道施工每个作业面成立由现场管理牵头,安全负责人、技术主管等人员组成的现场巡检小组,每天进行安全巡检。重点对现场作业周边环境、初期支护、围岩变化、围岩量测以及火工品管理等情况进行作业前检查,并根据检查情况,以书面形式向现场施工负责人进行作业安全交底,办理交底确认手续。

项目现场管理组对巡检小组的工作状况进行督查,每周参加巡检工作。每周组织现场巡检小组对安全巡检工作进行总结,对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并督促现场整改。

3、坚持安全防护旁站制度

对有人作业的工作面,必须安排专职防护员。专职防护员应加强对围岩变化、初期支付变形、裂隙发展、危孤石状态等情况的实时观测,有权制止危及围岩和初期支护稳定、影响人员安全撤离的作业,有权制止未经现场安全交底或交底不明确的作业。遇围岩收敛加速、初期支护变形加速、渗水异常、裂隙发展加速等异常情况时,应立即组织作业人员安全撤离。专职防护员由经验丰富的正式职工担任,上岗前组织培训。建立和完善安全防护旁站制度。

4、细化施工队伍作业能力的评价

建立健全现场施工队伍作业能力的评价机制,综合评价每个作业面的施工队伍作业能力,确保施工作业队伍满足隧道施工质量安全需要。项目管理人员在审批开工报告时,应组织监理、设计单位对作业面的施工队伍从队伍人员构成、主要人员素质和资历、主要机具设备性能、施工组织、安全质量保证体系、应急预案等方面进行能力评价。建立作业能力评价台账,施工期间应定期组织过程评价。对不满足要求的,应立即停止施工进行整改。

5、制订应急预案

项目部应督促、指导施工单位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防范工程建设风险,建立健全安全保证体系。应急预案应建立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通过评估确定影响隧道施工安全重点危险源,以确保现场人身安全和避免重大财产损失为前提,细化防护措施和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不断改进。对穿越岩溶、采空区的隧道以及反坡排水和富水地段的隧道,需配备救生设施,定期对抢险物资和机械设备进行检查,确保随时调遣和应战,保障施工安全。

向莆铁路项目部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中取得的骄人成绩,受到了业主、地方政府和上级的广泛好评。但是成绩只代表过去,向莆项目部不会止步不前,一定会为国家为社会、为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参考文献

[1]叶连优.建筑施工安全的可控性[J].建筑经济.1998.(11).

[2]洪生伟.论优美、舒适、和谐的工作环境[J].交通标准化.2003.(10).

[3]王建桥,陈宝军,王藏虎.强化科学管理提高施工质量[J].水运工程.2003.(02).

[4]于建.施工安全之我见[J].建筑安全.2003.(05).

第2篇

创新型实验室建设是学科专业发展、创新人才培养和实验室自身发展的关键,本文从实验室建设的三大载体(实验室实体、实验室文化和教师队伍)和两大内在驱动力(实验教学和创新活动)着手,就如何建设具有较强特色的创新型安全工程实验室进行探索和思考。

关键词

安全工程;创新型实验室;人才培养

0引言

“十三五”规划建议和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为“两个一流建设”作出顶层设计,国家对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培养高度重视。实验室在高校与学科建设中有着重要地位,它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是教学、科研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场地,同时也是实践践行的主要平台。笔者通过对国内著名高校重点实验室的调研,结合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特色和实验室发展现状,对创新型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展开探索和思考。

1安全工程创新实验室建设必要性

1.1安全工程专业发展的需要

安全工程本身是一个多大跨度学科交叉的工程性综合性学科,知识体系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系统科学、人体科学等领域,同时它也是一个起步较晚的新兴学科。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以核安全和建筑安全为主要培养方向,①②而核安全和建筑安全更是一个注重实践,直接涉及大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专业。这势必要求安全工程专业与时俱进,适应行业发展需求,培养出具有很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而构建创新型安全工程实验室成为当务之急。

1.2安全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随着社会、企业对创新型人才需求不断增长,高校实验室的地位由传统纯知识传授转变为对知识创新,成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平台。重基础、重实践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是现今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推进创新型安全工程实验室建设,在安全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3安全工程实验室自身发展的需要

安全工程系有环境风洞实验室、核与辐射安全实验室、建筑安全实验室等10个实验室,实验仪器设备总价值达1200余万元,实验室基本能满足常规性的本科实验教学,但实验室在综合性、系统性和创新性建设上仍存在着不足。实验室存在着实验室功能部分重复、仪器设备先进性不够、仪器设备效益低等问题,通过创新安全工程实验室的建设,实现实验室的合理规划和实验室的先进性建设。加强学生创新培养和实验室的开放共享,提高仪器设备的效益。鼓励教师科研反哺实验教学和科研成果的转化,最终实现实验室产—学—研的一体化建设,将实验室的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2创新型安全工程实验室建设环节

创新型安全工程实验室建设主要包涵有五大环节:实验室实体建设、文化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学体系建设和创新团队建设。实验室实体(即实验室场地和实验室仪器设备)、实验室文化(即实验室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和教师队伍是实验室的三大主要载体,这三者直接决定着实验室的性质、特点和水平。实验教学和创新团队是实验建设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实验教学和创新团队活动的开展势必需要实验场地、仪器设备、制度、精神文化和实验教师等条件的支撑,同时实验教学的提高和创新团队的发展也会促进它们的发展。这五者间的良性互动为创新型安全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核心动力。

3创新型安全工程实验室三大载体建设

3.1实验室实体建设

实验室实体主要包括实验场地和实验仪器设备,它是实验室最为具体的载体,是实验活动开展的物质基础条件。③通过合理规划建设具有鲜明专业方向特色的创新型实验室,集中有限资源确保在优势专业方向保持强有力的竞争力。南华大学安全专业围绕核与建筑专业特色设,建立了核与辐射安全、建筑安全、电气安全、起重与机械安全、安全人机和安全检测与职业卫生等实验室。推进跨学科综合先进实验室建设,联合安全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核科学与技术和土木工程建立了环境风洞实验室,在学科碰撞交融中获得了新的研究视角。高新仪器设备比重和完备的仪器设备台套数是创新实验教学和创新科研活动能顺利进行的保证,同时也是衡量室实验室先进程度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鼓励教师自制教学仪器设备,实现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将科研与创新精神带进实验课堂。土水特征参数测定及污染物迁移模拟实验台、细颗粒物净化性能测试平台和张力试验台等一系列教师自制仪器设备的使用,在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3.2实验室文化建设

实验室文化建设包括实验室制度文化建设和实验室精神文化建设。实验室制度是实验室运行的保障,实验室精神文化是实验室建设的灵魂所在。(1)实验室制度建设。完备的实验室管理制度是实验有序开展的保证,明确实验教师职责,落实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的开放、借用制度,建立了《实验指导教师工作职责》、《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仪器设备借用制度》等制度文件,精密、大型仪器实施专人负责制度,并及时在南华大学精密、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登记共享。(2)务实、创新的实验室精神文化建设。实验室精神文化代表着实验室愿景、目标和共同价值观,合理的实验室精神文化是实验室成熟的标志。务实、创新是安全工作人员所必需的内在品质,以“务实、创新”为实验室文化核心,通过实验课、课外实验、创新比赛等实验实践不断践行实验室文化,在培养学生优良品质的同时让实验室精神得以传承和延续。

3.3实验教师队伍建设

实验室教师队伍是实验室建设、管理和改革的主要承担人,一支高素质、结构合理、双师型的实验教师队伍是建设创新型实验室的关键所在。(1)高素质实验教师队伍建设。实验教师在高校大多被定位为教辅人员,主要从事实验室、设备及运维等管理工作,对教研的要求不高,综合素质普遍不高。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通过不同途径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组织实验教师去211、985高校考察学习先进的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经验,派遣实验室教师参加相关学术会议掌握前沿知识,鼓励攻读更高学位充实提高自己。(2)教师队伍结构建设。现实验教师年龄结构呈现中年教师断层;在学历结构呈现学历层次偏低,最高学历为硕士;在职称结构呈现结构不合理,中初级职称所占比例偏低;学识结构呈现失衡,实验教师均主要从事与采矿和环境有关的研究方向。根据实验教学的需要和可持续发展需求,应注重实验教师的老中青搭配,加强中年教师的培养,根据科学选拔优秀硕士充实实验教学队伍,采取相关政策引进优秀具有丰富经验的实验技术人员。(3)“双师型”实验教师队伍建设。“双师型”实验教师要求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并具有1年以上的工程实践经历。创新性安全工程实验室是为企业、社会培养急需且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这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建筑安全或核安全专业知识,较高的实验实践能力,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与社会需求、市场期待有效的链接。实验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这要求实验教师善教的同时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

4创新型安全工程实验室建设与发展驱动力建设

4.1实验教学体系建设

(1)加强特色专业实验教学建设。安全专业是一个交叉学科多的新兴专业,具有宽口径、轻专业的特点,通过多方调研结合南华大学办学特色,兼顾市场需求,确定了核安全和建筑安全两个培养方向。围绕这两个方向建立相应的实验课程教学体系,共开设课程实验21门,共计144个学时,包括9门学科基础课和10门专业课。(2)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根据学科发展需要结合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强化演示实验和验证实验教学,增加综合实验和设计实验的比重,引入自主实验。通过多层次的实验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最终培养学生能够运用理论知识对复杂安全工程问题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自主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核与辐射安全”、“核通风与空气净化”、“建筑安全工程”、“起重与机械安全技术”等8门课程开设有业综合、设计性实验9个,“安全检测与监控技术”进行了自主性实验探索。(3)将科研引入本科教学。通过将科研直接引入本科实验教学课堂和与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相结合的途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实现科研反哺教学。教师通过对自有科研课题的讲解,使学生了解科研的过程及当前领域的前沿知识,激发学生创造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4.2师生共建科研创新团队

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再以科研项目、科研竞赛、科技创新申报为突破点,建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科研创新团队。充分发挥我院在核安全和建筑安全上的优势,积极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1)团队的动态稳定性建设。学生面临着毕业问题,团队新老成员的交替是团队的一种常态,而科研项目具有工作量大、周期长等特点,维持团队动态稳定性是团队建设的首要任务。团队每年定期招募新成员,根据新人特点安排老成员进行指导,使其能迅速融入科研团队。(2)教师的科研带动创新团队的发展。教师根据自身研究方向与科研项目积极展开座谈和讲座,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创新团队,要求学生参与自身课题研究或自主开展课题研究,指导学生完成科研论文的撰写及发表。

5结束语

一流实验室是建设一流专业学科的必要条件,创新型安全工程实验室是建设一流安全工程专业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通过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南华大学安全工程实验室通过完善实验室制度、加大资金投入购置先进仪器设备、建设建筑与核特色安全专业、构建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等途径在实验室软、硬建设和实验教学体系建设上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作者:汪弘 杨蓉 李向阳 蒋复量 单位:南华大学环境保护与安全工程学院

项目:2015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工程教育认证视角下工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创新研究与实践——以安全工程为例”(项目编号:2015-242)

注释

①叶勇军,李向阳,蒋复量,王淑云.核安全工程特色专业建设模式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14:52-54.

第3篇

谈到安全文化,首先应该考察一下什么是“文化”。

1.文化的概念

“文化”一词,可以有多种理解。从广义上说,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一定义将文化扩展到除了自然以外的人类社会的全部。文化的这一广义定义并没能给予我们一个对文化的明确的概念,因此利用广义文化的定义,我们几乎可以把人类社会活动所创造的任何事物(包括精神和物质)统统纳入到文化的范畴中。但是文化的涵义更多的还应该属于精神的范畴。笔者认为,由人类创造或改造的物质与文化密切相关,我们可以把这些物质看作是文化的“载体”,即任何一件由人所创造或制作的物品,其身上无不承载着制造(作)者的价值观、审美观、艺术或技艺修养等文化的涵义。

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使用“文化”这一词汇时,一般并不是指广义的文化,而往往特指人类精神方面的事物,如文学、艺术、教育等。譬如人们常说的“从事文化工作”中的文化即为这种含义。相对于广义文化的概念,这种含义的文化可以认为是一种狭义的文化。比这种狭义文化的概念更狭义的文化概念仅指一个人的知识水平或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如“提高文化水平”、“学习文化”等。

2.安全文化的概念

由于对文化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因此目前对安全文化的内涵也有多种表述,同时在使用安全文化这一概念时,也极易产生混淆。

相对于广义文化,我国有人将安全文化定义成“人类在生产生活的实践过程中,为保障身心健康安全而创造的一切安全物质财富和安全精神财富的总和”。本文姑且将这一定义所描述的安全文化称为广义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的首创者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则对安全文化给出了相对狭义的定义:“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英国健康安全委员会核设施安全咨询委员会(HSCASNI)对INSAG的定义进行了修正,认为:“一个单位的安全文化是个人和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产物,它决定于健康安全管理上的承诺、工作作风和精通程度。”这两种定义基本上把安全文化限定在人的精神和素质修养等方面,我们将其称为狭义的安全文化。

在国内许多有关安全文化的论文或宣传材料中,我们常常可以看见诸如“提高全民安全文化素质”、“倡导安全文化”、“普及安全文化”、“学习安全文化”等字样,这些说法实际上都是将安全文化看作一种人们对安全健康的意识、观念、态度、知识和能力等的综合体,而不是广义安全文化的概念,这与狭义安全文化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

笔者认为,从理论上进行研究和探讨,提出广义安全文化的观点是应该的,也是合理的。但是对于促进实际的安全工作来说,则不宜使用广义安全文化的概念,而应该使用狭义安全文化的概念。要说明这个问题,就要从分析安全文化的本质入手。

3.安全文化的本质

“安全文化”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其英文为“SafetyCultrue”。而“Cultrue”一词,中文一般译为“文化”,但是该词还含有“教养、陶冶、修养、培养”等意思。按照INSAG和HSCASNI对安全文化所做的定义来看,将“SafetyCultrue”翻译成“安全修养”或“安全素养”似乎更确切。

实际上,我们不是为了安全文化而安全文化,促进安全文化发展的目的应该是为人类创造更加安全健康的工作、生活环境和条件。而安全健康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的实现离不开人们对安全健康的珍惜和重视,并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安全健康的要求。人的这种对安全健康价值的认识以及使自己的一举一动符合安全的行为规范的表现,正是所谓的“安全修养(素养)”。安全文化只有与人们的社会实践,包括生产实践紧密结合,通过文化的教养和熏陶,不断提高人们的安全修养,才能在预防事故发生、保障生活质量方面真正发挥作用。这就是笔者认为的安全文化的本质,或者说是大力倡导推行安全文化的根本目的。狭义安全文化的概念就反映了这个本质。

广义安全文化的概念包含了人类所创造的安全物质财富和安全精神财富的总和。如果将这一概念应用于企业安全生产实践或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必然会推论出安全文化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结论,并由此产生出安全科学技术、安全法规制度、安全设施设备、安全宣传教育、安全管理体系、安全理论知识等统统都是安全文化的范畴的观点。这种观点即使没有错误,对于推动安全工作也没有多少好处,因为它很容易造成人们思想上的混乱、感情上的抵触或工作上的茫然。这种情况在实际工作中是普遍存在的。因此,笔者认为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应该使用狭义的安全文化的概念。

本文下面的论述中如不特别说明,凡用到“安全文化”一词,均指狭义安全文化。

二、安全文化在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中的地位

引起事故的直接原因一般可分为两大类,即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这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指由于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物质、能量等的客观存在而可能导致事故和伤害发生的状态,不包括纯粹由于人的行为导致的物的不安全状态,如违章堆放的物料、私自焊接使用的压力容器等。物的不安全状态是事故发生的根源,如果没有物的不安全状态存在(即达到了物的本质安全),则人的行为也就无所谓安全还是不安全。因此,安全工作首先要解决物的不安全状态问题,这主要是依靠安全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来实现。但是,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是有局限性的,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科技水平发展不够,另一方面可能是经济上不合算。

正由于此,控制、改善人的不安全行为也是十分重要的。控制人的行为一般采用管理的方法,即用管理的强制手段约束被管理者的个,使其符合管理者的需要。企业安全管理应该是在安全科学技术与安全工程技术基础之上,通过制定法律、规范、制度、规程等,约束企业职工的不安全行为,同时通过宣传教育等手段,使职工学会安全的行为,以保证安全生产目标的实现。

随着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的发展,人们发现尽管有了科学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但对于搞好安全生产来说,还是不够的。科技手段达不到生产的本质安全化,需要用管理手段补充;而管理手段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管理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被管理者的监督和反馈,对于安全管理尤其是这样。被管理者对安全规章制度的漠视或抵制,必然会体现在他的不安全行为上,然而不安全行为并不一定都会导致事故的发生,相反可能会给他带来相应的利益或好处,例如省时、省力等。这会进一步促使他的不安全行为的产生,并可能“传染”给同事。不安全行为是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大量不安全行为的结果是必然发生事故。在安全管理上,时时、事事、处处监督企业每一位职工遵章守纪,是一件困难的事情,甚至是不可能的事,这就必然带来安全管理上的漏洞。安全文化概念的应运而生,正是为了弥补安全管理手段的不足。

安全文化之所以能弥补安全管理的不足,是因为安全文化注重人的观念、道德、伦理、态度、情感、品行等深层次的人文因素,通过教育、宣传、奖惩、创建群体氛围等手段,不断提高企业职工的安全修养,改进其安全意识和行为,从而使职工从不得不服从管理制度的被动执行状态,转变成主动自觉地按安全要求采取行动,即从“要我遵章守纪”转变成“我要遵章守纪”。

当然,由于安全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层次的,因此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产生明显的、根本的效果。有人甚至指出,倡导安全文化的效果可能要在2~3代人的身上才能显现出来,必须从孩童时期抓起。另外,安全文化的推行,必须建立在完善的安全技术措施和良好的安全管理基础之上。无法想象,一个企业生产条件恶劣,事故隐患丛生,安全管理混乱甚至没有,不安全行为随处可见,而仅仅通过安全文化的建设即可使不安全的生产面貌发生有效的改变。

三、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

前文已经指出,安全文化可以补充安全管理的不足,就象安全管理可以补充安全技术的不足一样。因此,安全文化绝不应该是一种空中楼阁,而应该紧密结合企业的安全生产实践活动。如何建设企业的安全文化事业,许多专家学者和企业安全管理干部都进行了论述,笔者在此仅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1.坚持以同志“三个代表”重要理论为指导,坚持先进的文化方向,与时俱进。

安全文化作为人类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其发生和发展的条件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安全生产规律的认识。早先各个时期所形成的安全价值观、安全行为模式等,必然会对以后的安全文化产生影响。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应该总结、宣扬现代的安全文化与安全素养,摈弃陈旧的错误的安全文化,从被动型、经验型的安全观转向效益型、系统型的安全观。在我国已经加入WTO的情况下,更应该借鉴其他国家先进的安全文化理论和方法,不断完善自我。

2.以良好的安全技术措施和安全管理措施为基础,创造提高安全素养的氛围与环境。

企业职工个人安全素养的提高,除了自身的努力外,往往还要依靠群体效应的引导,这与人的“从众心理”有关。企业的领导应该为职工创造一种“谁遵守安全行为规范谁有利,谁违反安全行为规范谁受罚”的管理环境,持之以恒,使职工将遵守安全行为规范变成自觉自愿的行动,而不遵守安全行为规范的举动变得与群体格格不入并遭到排斥,令行为人感到由于自己的不安全行为被同事们轻视,则职工整体的安全修养必将大大提高。

提高安全修养的工作氛围应该以班组建设为基础。

3.将安全文化融合于企业总体文化和各项工作之中。

在企业中开展安全文化建设,不应该把安全文化看作特立独行的事务,没有必要成立单独的部门和开展单独的活动,而是应该在企业的总体理念、形象识别、工作目标与规划、岗位责任制制定、生产过程控制及监督反馈等各个方面融合进安全文化的内容。在企业中也许看不见听不到“安全文化”的词语,但在各项工作中处处、事事体现安全文化,这才是安全文化建设的实质。

4.加强各类宣传、教育、培训工作,提高职工综合知识与技能。“”版权所有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土壤是职工,职工受教育的程度、知识水平的高低、业务能力的强弱等基础文化素养,与安全文化工作的实施密切相关。因此,进行企业安全文化的宣传教育,要结合职工基础教育和其他教育,做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活动经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