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医学教学论文

医学教学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23 15:13:3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医学教学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医学教学论文

第1篇

教学工作的绩效评价和医疗工作的绩效评价体系完全不同,相比之下,医生职业的报酬比教师职业的报酬要高得多。并且医学专业教师(主要指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师)在评优、职称晋升等方面也可以选择,卫生系列职称的评审,并不要求教学工作方面的条件,因此,医学专业教师即使不参与教学工作,也不会影响到他们的晋升。有效激励医学专业教师参与教学和教学能力发展的政策和制度的缺乏,使其参与教学和提升自我教学能力的积极性不高。

二、促进地方医学院校医学专业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策略

(一)提高教师资格认定标准,完善职前教育体系

应出台我国医学专业师资的专业标准,提高教师资格认定标准和入职门槛,选拔、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化医学专业教师,提高他们对教师职业身份的认同感,以及对教师专业化的认识。同时,完善医学专业教师职前培养体系。根据我国国情,建立“医学院校-师范院校”合作培养模式更切合实际,即师范院校为今后有志于成为医学专业教师的医学生提供相应的教育类课程,医学生修完相应课程,通过考试获得规定学分,才能有资格参与高校教师资格认证考试。医学院校与师范院校实行学分互认。在职医生要想成为教师,也应该通过这样的课程学习和考核。

(二)完善在职教师教学能力培养体系

第一,组织机构上,引进教育专业背景的专职人员,使培训管理人员知识结构更合理,使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工作更加专业化。第二,制订整体培训规划,明确医学专业教师培养目标和标准,使培养工作具有系统性、常规化、持续性。第三,采取多元化培训方式,针对不同层次教师的需求,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培训。第四,提供适当培训课程,从观念更新、系统理论、实践技能和科研方法训练等方面,弥补医学专业教师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的不足,同时注意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训实效,避免理论实践“两张皮”的在职培训痼疾。第五,资源平台建设,建立网络学习培训平台和网络资源平台;交流平台,通过公开课、沙龙、讲座等创造交流机会;科研培训平台,鼓励教师参与教学科研与改革,从而提升教育科研素养。

(三)制定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政策制度

一方面,明确临床医学专业教师教学工作的职责,建立严格的临床教学职务的聘任制度,把教学工作情况、参与教学能力培训和教学改革科研等作为聘任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提出教师具有接受在职培训的权利和义务,将医学专业教师定期参加教学能力培训作为制度确定下来。相关教学管理部门和培训机构的责任和义务,就是为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提供各种资源支持,如给予时间、经费保障,为教师参与教学能力培训创造更多机会。各方根据政策制度,各司其职,使医学专业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工作落到实处。

(四)建立和完善发展性教师教学评价制度

建立完善的发展性教师教学评价制度,充分发挥教师教学评价的教育和价值。评价不仅注重对教师教学成效的评价,不仅用于对教师的晋升、评优、分等等管理,更重要的是对教师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指导功能。实施发展性评价必须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即通过督导、同行、学生的评价,以及教师自我评价,全方位、多层次地收集相关教学信息,以全面真实地反映教师教学状况,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优化教学内容等提供依据。另外,评价结果要真正服务于教师教学改进的目标,应以质性评价为主,具体描述教师教学状况,给出改进建议,使教师明确改进的方向和具体措施。通过这样的评价在促进教学改进的同时,也实现教师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

(五)建立科学的教学工作绩效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

第2篇

1.1认识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的特殊性

在很多学校的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中都使要和当地比较知名的一些医疗机构共同合作的,当前的教学活动中卫生毒理学和流行病学以及儿童少年卫生学和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等都需要相应的医疗机构来承担,环境卫生学通常是学校自己来承担,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对人力资源进行了合理的分配,同时也为培养现如今仍需要的预防医学专业的人员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

1.2摸清基本现状以找准改革方向

很多学校在前几年就应经进行了预防医学专业教学改革,而且改革之后有很多学生已经走进了工作岗位,为了更好的掌握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学校也对从事预防医学教学的教师和已经毕业的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中还采取了电话网络和座谈等方式进行了相关问题的讨论,很多人都认为,当今进行预防医学专业教学改革是非常必要大的,在当前的教学体系当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课程设置得不是十分合理,通常都会出现中断的现象,同时也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教学体系,这也对教学效果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其次是开设课程的顺序存在着非常强的不合理性,在很多专业课进行的过程中,相应的专业基础课的学习还没有展开,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也无法起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最后是临床教学的效果也不是很好。,在临床课程的学习中,教师讲解的内容并不是非常的细致,学生实习的时间也相对较短,而且在实习的过程中所涉及的内容也非常的多,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也很难得到非常细致的教导,这也会严重影响到学生实习过程中的积极性,这样实习结束后效果也并不是十分的明显。

1.3巩固深化和提高前期课程体系的改革成果

学校在预防专业改革之后已经收到了一定成效,在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已经收货了很好的效果,所以为了能够让这次改革的成果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巩固,以便更好的对突发的事件进行有效的处理,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还需要在前期改革的基础上进行更加深入的改革,这样才能充分的体现出新的教学体系的优势,同时也促进了我国预防医学事业的发展。

2新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的特点

2.1合理调整和设置

相关课程和教学阶段新一轮教学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是在前期改革的基础上的继续和深化,参考《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对现行的预防医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研究分析,对于培养目标和要求进行新的定位,对于课程和教学阶段进行新的组合和论证,根据社会需求增加相关的课程,精简或浓缩部分传统课程,从而形成了新的预防医学专业课程体系。除了传统的必修课程外,大量开设选修课程,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大力加强对学生的公共卫生教育;大量开设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性课程,既包括公共卫生领域的交叉,也包括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专业课程虽然在学院开设,但有2/5的教学任务南疾控中心的教师承担;理顺授课顺序,如卫生毒理学提前开设;开设科研方法学类课程,如医学科研方法学、卫生经济学等;临床课程和实习更具针对性,现场实习时间从第期的11月提前到9月且增加2周时间;进一步改革毕业设计实施方案,并在专业课程学习阶段确定导师。

2.2强调专业理论课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多样化

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按照教学规律修定教学计划,同时优化专业教学内容,制定与之相适应的、配套的教学大纲,强调专业理论课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要求所有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方法学类课程增加软件实习比例。多媒体等现代化教育技术图文并茂、形象直观,既突出重点又融人大量信息,既便于课堂学习又便于课后复习和整理笔记,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3突出应用性实验教学

开设综合性实验预防医学本身属于应用性学科,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技能至关重要。新课程体系的课程安排基于社会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和实际的工作需要,并与学科的发展紧密结合。教学采用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以选修课程为主的方式。借助学院实验中心整合不同学科教学资源,开设综合性实验,突出现代先进技术和学科前沿技术,教会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综合分析实验结果、撰写实验论文。拓展学生的实验技能,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2.4加强毕业设计

第3篇

多媒体技术就是一种综合性的技术,能够对多种类型的信息进行处理,并且具有数字化和交互式的特点,还能实行对数据的压缩和更改。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内科临床的医学教学,能够让学生对各种抽象化的内科概念有直观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从而提高内科临床医学教学效果。

2多媒体技术在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在中职类院校进行内科临床医学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基础较差,再加上学校本身教育资源的限制,使得很多学生很难理解教学的内容,进而让内科教学效果受到很大的影响。再加上学生很少有进行临床内科实习的机会,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和具体的临床工作联系起来,提高内科临床医学教学效果,就有必要运用多媒体技术。

2.1将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结合起来

在内科临床医学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不是将课本和黑板上的内容简单地转移到计算机上,而是要将计算机技术中的文字、数据和图像处理等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结合起来。通过两种技术的结合,教师在进行内科临床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弥补传统黑板式教学的缺点。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内科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进行分阶段的处理,从而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内科学习。例如,教师在讲解消化系统的疾病时,就可以将教学的内容分为三层,第一层提示学生学习这一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第二层就具体显示消化系统疾病的具体内容;在第三层中,教师就可以将实际的临床案例插入其中。这样学生就既能清晰地了解消化系统疾病的构架,又能对临床实践工作有一定的了解。同样的,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留下相关的课后练习,让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的内容。

2.2进行医学动画模拟和动态的内科教学

在中职学校的内科教学中,学生进行临床实践的机会非常少,但是在内科教学中,有很多内容都会涉及患者生理活动的变化。在传统教学方式中,是很难将这些动态的变化过程呈现出来的,所以学生根本就不了解疾病的发展过程,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内科临床医学教学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它可以利用动画模拟的方式将生理活动的变化模拟出来,让学生便于理解。除了运用动画模拟之外,教师还可以充好利用各种视频资料,实现对内科临床医学的动态教学,让学生能够在一个立体化的环境中亲身体验内科临床,让学生对内科临床有一个具体认识,而不再是单纯的凭空设想。

2.3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内科医学实验的演示

在实际的内科教学中,为了加深学生对内科疾病发病机制的了解,提升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往往会涉及很多内科的实验。但是,中职学校的医学教育资源有效,不可能每一个内容都进行医学实验,所以使得学生成为了理论上的巨人、实践上的矮子。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内科教学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特点,进行各种内科实验的演示。还可以到医院专用进行实际的拍摄,收集各种医学图片、视频,让学生能够近距离地感受实际的内科工作,了解内科实验的具体过程。

3结语

第4篇

作为一名在医学院校讲授药理学这门课程的教师,以往的教学中,一直是结合药理学这门课的特点,把与药理学相关的基础知识、药物的作用及机制以及与临床相关的知识等讲解得非常清楚,学生普遍掌握不错。所以,以往都认为这样就达到了讲授课堂知识的目的。现在,随着认识的提高以及自己相关的社会实践,发现这些还不够,还应该进一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医学教学中适当引入医学科普知识,提高他们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意识,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这些对于他们将来做一名合格的医生很有意义。所以,结合药理学教学的实际情况和笔者的社会实践,在一些章节适当穿插一些医学科普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抗高血压药物这一章节时,以往都是先介绍高血压的发病机制,然后引出治疗抗高血压药的分类及其代表药;然后详细讲解每一种抗高血压药的作用机制、作用特点、临床应用及其常见的不良反应;再讲一下抗高血压药的应用原则。这些内容一讲完,抗高血压药这章的内容就结束了。现在,在讲完这些内容之后笔者还会讲一些相关的医学科普知识,比如告诉同学们:流行病学显示,我国高血压患者的平均年龄越来越低,很多患者在初得高血压症时并不在意这类病症。其实只要注意日常的生活作息和饮食上适当的节制和调理,高血压就不会来“侵犯”。那么日常生活中人们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呢?中医专家告诉我们:首先脾气暴躁的人高血压发病率很高,这是因为肝火过旺会促进血压骤然升高。人是一种社会动物,是具有“七情六欲”的。事实表明,七情太过则会引发疾病,所以要心情舒畅。生活要规律:睡前泡脚、按时就寝、早晨缓慢起床、要午睡、晚餐易少,戒烟戒(限)酒,防寒保暖、适量运动、控制体重,合理饮食。合理饮食包括:要控制能量的摄入,限制脂肪的摄入,适量摄入蛋白质,多吃含钾、钙丰富而含钠低的食品,限制盐的摄入量,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适当增加海产品摄入等等。再如,讲解降血糖药物时,以往也都是先介绍糖尿病的发病机制,然后引出治疗糖尿病的药物的分类及其代表药,然后详细讲解每一种降血糖药的作用机制、作用特点、临床应用及其常见的不良反应,这些内容一讲完,降血糖药这章的内容就结束了。

现在,在讲完这些内容之后笔者会讲一些相关的医学科普知识。比如,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日益升高,我们应该如何预防糖尿病、发现糖尿病?首先要鉴别易患人群。对下列人群应该进行常规血糖检测(包括空腹和餐后血糖):(1)糖尿病一级亲属家族史;(2)肥胖、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痛风患者;(3)或曾有妊娠糖尿病或有巨大胎儿生育史者;(4)年龄大于40岁,体力活动较少,缺乏锻炼或有明显生活水平改善者。其次告诉人们,要适当运动、控制体重,不鼓励作强烈运动。三要合理饮食:糖尿病人禁止吃甜食和多种水果,最好也不要饮酒;糖尿病人可以多吃高纤维食物,促进机体的糖代谢;多吃含糖低的蔬菜;多吃富含硒的食物,硒有与胰岛素相同的调节糖代谢的生理活性;多吃富含维生素B和维生素C的食物,补足这两种元素,有利于减缓糖尿病并发症的进程,对减轻糖尿病视网膜的病变、肾病有利;多吃南瓜、苦瓜、洋葱等对病人多饮、多食、多尿症状有明显改善作用,有降低血糖、调节血糖浓度的功能等等。除了这两个章节之外,像调血脂药、镇静催眠药等章节都可以适当加入一些医学科普知识。这些医学科普内容对于医学生来讲很好理解,仅需课堂上几分钟时间就可以了。时间虽短,但同学们扩大了知识面,培养了他们这种学习和了解医学科普知识的意识,以便将来当了医生可以去更好指导患者。也可能他们会利用空闲时间和更多的人一起当志愿者给老百姓讲解医学科普知识,提高全民的医学科普知识,降低一些疾病的发病率。

2在教学中适当引入医学科普知识有重要的意义

第5篇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最为重要的认知机制之一,也是抽象概念的生成机制之一。隐喻是语言内部的一种机制,既反映了语言的本质,又反映了人的本质。1980年Lakoff和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指出,隐喻代表了语言的常态,隐喻不仅存在于我们的语言、思维、经验、言行之中,还渗透到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隐喻的本质是通过一类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类事物,隐喻是系统的,不是个别的、孤立的,可以形成某种结构化的隐喻群。在隐喻的运作机制上,Lakoff提出了概念映射理论,映射具有单向性,一般由“源域”到“目标域”。通过“源域”和“目标域”来说明二者互动关系的方向性。1990年,Sweetser在《FromEtymologytoPragmatics:MetaphoricalandCulturalAspectsofSemanticStructure》一书中指出,一个词的词义发展多半是隐喻使用的结果,一个词一经产生,语言使用者在大多数情况下会使用隐喻使其基本意义得到不断的扩展和延伸。隐喻的认知基础是相似性和人的经验。与隐喻的基础是事物间相似关系所不同的是,转喻的基础是事物间的相邻关系。Lakoff认为,转喻和隐喻一样,是一种概念机制,在人类的思维和语言中也发挥着中心作用。与隐喻的相似性不同,转喻涉及同一个“域”的整体和部分或者部分和部分之间的关系,“源域”和“目标域”的关系是邻近性,“源域”的功能是为“目标域”提供心理可及性。换句话说,隐喻是通过一事物来理解和解释另一事物,而转喻是利用该事物的某一部分或特征来指代该事物,包括部分—整体。转喻是多义词扩展的另一个主要的认知机制,转喻扩展词义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强调或突显同一认知域或同一框架结构中的一个成分来实现。如“head”的基本意义是“头”,但它通过转喻映射形成义项:mindorbrain(突显头的部分);“tongue”的本意是舌头,但可以引申为“语言”,舌头是语言产生的工具,因此两者意义相邻。隐喻和转喻是人类思想与交流中的两种主要认知机制,本质上讲,隐喻体现的是事物间的替代性和相似性,转喻则体现的是事物间的突显性。医学英语词汇基本上源自于拉丁语和拉丁化的古希腊语。约70%来源于希腊语,25%来源于拉丁语,来源于古英语的不到5%,其余来源于法语、阿拉伯语、德语等。来自希腊语的医学英语词汇与丰富多彩的希腊、拉丁语言文化,特别是希腊、罗马神话密不可分,大量的神名、神话故事作为“源域”被投射到了医学英语词汇“目标域”,以隐喻或转喻的方式部分或整体地转化成为了医学英语词汇。如果在医学英语词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从医学英语词汇的“源域”出发,逐步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该“源域”投射到医学英语词汇后“目标域”的内涵,再深入扩展医学英语词汇范围,也许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加深学生对医学英语词汇的记忆和掌握程度。

2实验设计

2.1研究问题

就医学英语词汇扩展效果而言,基于概念隐喻和转喻理论的词汇教学方法是否比传统的词汇教学方法更加有效?

2.2实验对象

本研究的实验对象是某医科大学七年制学生,实验时间是在他们进入到大三年级第二学期的专业英语选修课阶段,课程的名称是《医学英语词汇扩展》,该课程为限选课,每周2个课时,历时9周,该课程作为医学生进入临床阶段医学专业课程学习的桥梁课,旨在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医学英语词汇知识基础。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人数基本相当,分别是45人和44人,在分班时,每个班只是限定了最多人数45人,学生可自由选择课堂,事先不知晓实验测试事项。

2.3实验人员

担任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教师均为高年资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风格相近,最大限度控制了教师因素在实验中的影响变量,进而保证实验研究的效果。

2.4实验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了统一,教学进度基本一致。实验班和对照班在教学第一周和结课后一周,分别进行100个医学英语词汇的前测和后测,前测和后测的词汇相同。这100个词汇两个班在课堂讲授过程中都要涉及到。

2.5实验班教学方法

课堂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医学词汇原型意义的基本属性;第二步,以医学词汇的原型意义为基础根据语境推测引申意义,实现初步语义化;第三步,运用隐喻、转喻分析引申意义的构建过程,扩展医学英语词汇深层次语义。

3实验结果分析

3.1前测结果

实验班和对照班就所测试的100个词汇在课程开始前的掌握程度大体相当,实验班和对照班起点水平基本一致。数据统计中,学生能够把词汇的基本意义写出来给1分,写错或没写给0分。结果表明,两个班的数据非常接近,没有显著性差异。

3.2后测结果

根据后测结果,实验班和对照班在最低分数和最高分数上基本接近,没有显著性差异,但两个班的均数相差7分,差异明显。这说明实验班中绝大多数学生对所测词汇的掌握程度已远高于传统班,把概念隐喻、转喻理论应用于医学英语词汇课堂教学比传统的词汇教学方法显示出了优越性,也证明经过隐喻意识培养的学生对医学英语词汇的习得率远高于传统记忆方式学习的学生。具体数据见表2。

3.3学生问卷调查结果

为了更好地了解实验班学生对把概念隐喻及转喻理论应用于医学英语词汇教学的感受,实验班教师在课程结束后进行了问卷调查,请学生描述本课堂最大的收获、遇到的问题和对本课程采用的教学方法进行评价等。根据问卷反馈结果,约占85%的学生认可这种教学方法,认为这种方法,突破了以往英语词汇以语音、语义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认为词汇课堂以“原义—引申—扩展”这种三段式训练的方式加深了对词汇的理解和把握,意识到了隐喻思维能力在医学英语词汇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4结论

第6篇

在高等院校针对部分课程同时采用两种语言(中文和英语)进行授课,此种模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双语教学。随着双语教学的推广,在实践中其局限性渐渐显露。双语教学只能针对中国本科生实施,而在本科生医学教育过程中,我们发现大部分的老师往往倾向于中文授课为主,穿插简短的英语词汇或简单的英文表述。这虽然降低了学生英语能力的要求,但从教学角度来讲同时减少了国际前沿专业知识的输出量;从成果角度来讲不能有效的达到双语教学的目标,我们的学生英语水平仍停留在“哑巴英语”、“半吊子英语”,不具备国际交流的能力。全英教学适合中国本科生,更加适合海外留学生医学教育。在华留学生由于中文水平参差不齐,中文授课增加了留学生对课程的理解难度,从而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导致留学生迟到、早退,纪律性差的一个主要因素。英语作为一种世界性语言,是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人们交际沟通的重要桥梁。全英教学可以较好的解决留学生在课程中语言障碍问题,加强纪律性。全球3/4的报刊书籍是用英文版的。全英语教学就等于打开了世界医学的一扇窗户,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先进医学信息,丰富的内容资讯;同时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逻辑性。全英语教学还是改变旧式的填鸭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为目标的教学模式。

2全英教学目前存在的难点

2.1语言障碍造成的信息量不够

目前中国关于英语的教育,更多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四、六级考试,而不重视听、说等实用性。长久以来我们为了应试教育,过度学习语法、句法。忽略了英语的工具性。长期以往英语和我们的实际生活、所学专业脱节。由于匮乏的英语语言环境,造成口头、书面表达能力欠佳,与人进行交流能力有待提高。这种语言障碍,阻挡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所传授的知识表达,降低了课程内容在语言方面的生动、丰富程度,信息量就会相对减少,对学生学习有着直接影响。因而语言障碍是全英语课程的难点。为了保障和提高全英教学质量,不仅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医学专业素养,同时还要具有较好的英语表达能力及国际化教学背景。从国外引进有着医学教学和临床经验的教师和医生作为主讲人,他们不仅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达的思维习惯而且还带来一些国外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建立全英教学师资培养制度,借鉴国外医学院校模式规范化教师培养标准。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美国、英国等知名高校参加语言和教学培训;定期聘请外籍专家对教研室的教师进行医学英语教学方面的培训与指导。保证教师长期稳定的接受再教育,不断提升教师的英语教学水平,掌握先进的教育方法。

2.2可选择英文教材有限

目前国内尚无统一的英文医学专业教材、教学大纲,教师们的教学大多自行查阅资料,编写相应的PPT,甚至直接使用英文讲解中文教材。个别院校会选择英文原版教材,优秀的英文原版教材让学生感受到原汁原味的英语。在此基础上我们从大量的英文原版中选取优秀的英文原版教材与具体的专业学科做整合。以英文原版教材为主流,加入我国临床特色,取长补短的编写教案,使得我们的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既贴近我国临床现状又能直接进入地道的英文学习氛围,紧跟世界领先的潮流信息。

2.3教学方式的单一

在医学教育模式上,中西方之间存在明显差别。我们的教育模式通常将思维习惯及教学内容限制在专业领域中,对专业方面的知识讲解面面俱到,学科间的知识欠缺融合。这往往使学生在学习上得不到较好的启发。传统的教学方式倾向于知识传授型教学,单一的是由教师讲解,学生倾听。这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汲取缺乏主动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养成。而西方医学教育在教学内容设置及授课方式上,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针对留学生思维活跃,喜欢活跃的课堂气氛的特点,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为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启发式教学;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主的课堂讲授为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采用讨论式教学、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每堂课程讲述采取临床案例+理论知识解析、病例讨论和实验实践等方法。临床病例选取强调基础与临床知识、医学知识与人文科学知识以及基础医学各学科之间等的融合,在专业领域减少信息过载,停止学习不必要的细节。这样易于学生发散思维,减轻负担,在处理案例过程中学习如何做一名医生而不是医学生。理论知识解析采用适当的图像、录像、图片由浅入深的知识讲解,使授课内容形象生动、易于理解,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全英语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互动在全英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老师对学生分组讨论的病例应当给予启发和指导。通过讨论可以培养学生思维逻辑,促进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实践教学更是全英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学生在实验、实践中是对知识融会贯通的过程,更是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3改进目前难点需采取的措施

3.1英语网站的建设

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全世界各国教育的发展方向。英语网站的建设是通过应用信息技术与医学教育深度相融合,为学生提供一个方便、灵活、个性的学习环境。在这一信息教育平台上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首先,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课下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甚少。英语网站的建设可以弥补这一不足。网站上设立的答疑组、讨论组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的重要渠道。以及网上提交或批改课后作业,督促了学生课后对学习的总结和问题的反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其次,对于部分理解较慢的同学,课下仍可以查询课程笔记、回顾课程知识,更充分的对教学内容进行理解和消化。最后,留学生可以密切关注网站上的科研信息,鼓励留学生以科研小助手的形式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开拓学生眼界,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英语网站上的资源共享使得学习资源灵活多样、丰富多彩,可作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在网站上学习时间更加不受约束,学生可随时随地的学习,增强其学习兴趣。因此加强课程英语网站的建设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完善非常重要。

3.2全英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全英教学考核方式应该不同与传统教学的终结性评价。针对留学生的特点,完善管理制度。本课程采取灵活的考核方式。留学生的出勤、小组讨论、平时作业、实验课、科研助手、临床实践等也算作成绩的一部分。对出勤情况评估,可以督促学生按时上课,加强留学生的纪律观念;对课堂讨论、发言评估,提高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热情,使得学生们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更好的增加师生互动,从而易于同学们的学习和理解。对作业完成情况评估,有效的检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及时的反馈信息,较好的解决学习中的盲点、疑点。对业余科研活动评估,既培养学生科研兴趣,又对提高学生科研能力有所帮助。改革终结性评价为形成性评价后,更加注重学生平时的学习状态,从而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表面水平的死记硬背为深层次水平的知识建构,有力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全英文授课的目的除了讲授专业知识外,专业英语在听说读写各方面也要达到一定的水准,因此评价全英授课的效果不仅以学生对专业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来判定,同时也要对专业外语水平的进行评估,标准化全英教学质量评价。

4结语

第7篇

1.1研究对象

武汉大学医学院2009级、2010级、2011级临床医学五年制教改实验班149名学生。

1.2教学实践

整合课程学时数为108学时,其中理论课76学时,实验课及小组讨论(包括临床病例讨论和临床见习)32学时。课程内容的安排以中枢神经系统的解剖为主线,遵循“从结构到功能”、“从生理到病理”的原则,分别介绍中枢神经系统各部分的正常生理功能及相关疾病,并通过临床病例讨论和临床见习强化所学知识。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是建立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整体知识框架、以利于学生系统、整合学习神经科学相关知识,并通过病案导入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整合课程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基础与临床教师担任授课教师,通过集体备课和课件共享,促进教师之间进行授课内容的沟通和整合。除理论授课外,整合课程加强了实践教学,包括实验课、临床病案小组讨论以及临床见习。病案讨论在每个阶段课程结束后进行,以小班(20-24人)为单位开展,以小组报告和讨论问题的形式进行。病案讨论时,学生应用本阶段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病例,最后由教师总结讨论中存在的问题。临床见习安排在课程最后阶段,以利于学生对临床病例的综合分析与理解。

1.3教学效果评估

针对课程内容的整合以及整合学习方式设计学生问卷调查表,以了解学生对整合课程的评价。调查问卷中设置“赞同”、“中立”、“不赞同”3个不同程度的选项。

2研究结果

对于课程内容的整合,大多数学生持肯定态度。80%的学生认为整合课程内容设置合理,前后内容具有较好的连贯性。对于授课过程中内容整合的评价,78%的学生认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同学科授课老师了解彼此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重复少,在教学内容上具有连贯性。但是,也有8%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以及授课过程中内容的整合和连贯性不佳,主要反映在难以理解行为医学与基础医学的联系。神经科学将多门传统的基础和临床学科整合,78%的学生认为整合课程加强了基础和临床的联系,有利于理解和系统掌握神经科学知识,86%的学生认为课程中的神经生理、解剖等基础知识与临床疾病及病案讨论等密切相关。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课程有效地整合了各门学科,避免了各学科间的内容重复;内容设置强化了基础与临床的联系,有利于学生系统性学习。对于整合课程学习方式的满意度,80%的学生认为整合课程提供了完善而系统的医学知识框架,82%-85%的学生认为这种基础与临床结合的学习方式,既有利于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又有利于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和理解。另外,90%的学生认为这种从结构到功能、从生理到病理、从基础到临床的学习方式,可提高学生对临床病案的分析能力。由此表明神经科学将基础与临床有机整合,更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以及运用神经科学相关知识。

3讨论

3.1课程系统、有效地整合了多门学科,内容设置合理

由于整合课程涉及多门传统学科,各学科教师均参与讨论和制定教学大纲,明确各部分的授课内容,并通过课件共享,最大程度地避免授课内容重复。此外,基础医学教师授课时也注重加强与临床实践的联系。调查结果也显示,学生普遍认为教学过程中各学科老师间的重复内容少,并且神经生理、解剖等基础知识与临床理论与病案等密切相关,表明学生认识到基础医学知识的重要性,并能在临床病例中强化所学的基础医学知识,避免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认为基础医学难懂、基础理论脱离临床实践的现象。整合课程首次融合了精神病学、医学行为学内容,使学生对神经科学领域有了新的认识。调查结果中也显示80%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设置合理,具备连贯性,表明课程有效地整合了多门学科。但调查结果也显示,少部分(8%)学生不认同课程设置的连贯性及不同学科教师授课过程中内容的连贯性。这也表明各学科的授课教师应积极拓展知识结构,尤其是对精神病学相关理论及行为医学的学习,并注重授课过程中的整合,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3.2课程整合基础与临床医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整合学习能力

整合课程的目的不仅是简单的学科内容整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形成系统、整合学习的能力。整合课程首先讲授中枢神经系统的解剖结构,辅以生理功能,然后讲授相关疾病,最后通过临床病例讨论和临床见习巩固所学知识。这种从结构到功能、从生理到病理、从基础到临床、从具体的神经结构变化到抽象的精神行为改变的学习模式有利于学生系统地了解和认识神经系统各部分的生理功能和相关疾病,既巩固了基础医学知识,又加深了学生对临床疾病的认识和理解。病案讨论让学生对疾病有初步的认识,临床见习让学生面对面接触患者,使学生对疾病有更直观的认识,当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真实的临床诊疗服务紧密结合后,学生就会产生“学有所用”的感受,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主动整合学习的能力。

4结语

第8篇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医学专业英语教学中加强探究式阅读教学法的应用思路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由于医学专业的英语教学与普通的英语教学存在一定的区别,所以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切实做好以下工作,才能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

1.1精心选材

在选取学习材料时,确保所选的学习才能不仅要满足教学大纲中的相顾炎需要,还要紧密结合医学专业学生的英语词汇量,并致力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才能更好地确保其应用成效的提升。以医学专业英语教学中常见的各种临床疾病为例,其不仅具有较强的普遍性,而且所涉及的英语词汇较多且常见,尤其是内容通俗易懂,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学习兴趣,并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下,就能使得学生基本上掌握所学的内容,即便没有掌握的内容,也能在课后通过努力而掌握。如果是采用涉及理论的相关内容,这不仅对学生而言较为生疏,而且具有较大的词汇量,这就需要学生耗费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和掌握,而且所取得的学习效果也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其失去学习的兴趣。基于此,作为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尽可能的在临床常见病探究教学中穿插一定的理论内容,就能在潜移默化中使得学生掌握有关内容。

1.2创造机会

在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时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发现性和创造性的学习机会,当学生在面对未知的知识时,作为教师应加强对其的引导,尤其是学生在质疑之后,应引导其通过查询和论证进行释疑解惑,并在整个过程中采取独立、合作以及讨论三者之间相互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才能使其更加快速而又主动地发现和解决问题,并及时的进行学习成果的沟通和交流,通过交流实现互相启发和融通以及吸收,进而在促进自身提高的同时促进学生整体性的提升。

1.3加强引导

就探究性的阅读教学来看,其主要是以发现问题为前提,并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求证,从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以及思考和分析得到解决问题的过程,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在进行自我求知,而且学生还能在这一过程中总结出与自身学习相符的学习方法。所以作为教师而言,在应用探究式阅读教学法时,应对自身在课堂中的角色进行精准定位,一般而言,教师只是在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扮演着设计和管理的角色,而学生是整个探究活动的合作者以及被鼓励的对象,从而使其更好地分析和解答问题,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总结出符合自身学习和发展的学习方式方法,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

2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