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化学英语论文

化学英语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23 15:13:4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化学英语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化学英语论文

第1篇

英语文学的翻译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翻译过程,其中英语与汉语存在着诸多文化方面的差异,如果在英语文学的翻译过程中,对彼此的文化差异重视程度不够,就会给英语文学作品的正确翻译带来障碍,直接的影响到了英语文学翻译的实效性发挥,那么反之,只有在英语文学作品翻译的过程中,充分的关注英语文化与汉语文化之间存在的具体差异,并根据存在的差异巧妙的在翻译过程中,加以恰当的翻译处理,英语文学的翻译才能更具实效性,所以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能否采用正确的翻译方法处理英语文学翻译中出现的两种语言文化所带来的差异,对于英语文学翻译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只有在翻译的过程中正确的把握彼此的文化差异,并且恰当的处理好由于这种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翻译障碍,那么其所翻译的文学作品的准确性才值得信赖。文化因素应是英语文学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在翻译中只用语言直译的方式进行翻译,即使翻译的没问题,在忽略了英汉文化差异情况下,也很难让人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其直接理解语言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其理解语言背后具有迥异文化元素的内在含义,只有突破这种文化的障碍才能真正的翻译出好的英语文学作品。

二、英语文学翻译过程中正确处理文化差异的策略

1.认识作品的体裁,正确处理彼此之间的文化差异英语文学的翻译与其文学体裁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的文学体裁所具有的特点也是不相同的,针对不同体裁的独有特点,根据源语言与翻译目的语言特点之间的差异性特征,熟练的运用这些语言存在的特征,才能真正把英语文学作品翻译的更加完美,体现出不同体裁作品的不同风格。但是,我们也要明确文学体裁的差异不等于其文化内涵与文化元素也存在着多大的差别,如针对科技内容英语文章的翻译,其蕴含的文化元素就相对较少,因此,对这一类文章的翻译,就很少考虑文化的差异,而针对小说、话剧的英语文学体裁文章的翻译,则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如果不考虑其文化的元素而进行翻译,其作品翻译出来一定让人感到枯燥和乏味,而失去了作品独有的文化魅力。因此,在英语文学的翻译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其文体的差异,根据不同文体所具有的自身文化差异,运用与之相适应的正确翻译方法来进行翻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翻译出好的文学作品。

2.运用动态对等的方式来正确处理其文化间的差异在英语文学的翻译中,要把整篇的文章完整的翻译出来,使这个文章的内容全面、具体的呈现在读者的面前,把原有的英文内容用汉语的内容完整的表达出来,使英文所表达的含义运用汉语的表达方式展现出来。但是,我们要看到英语的语言与汉语的语言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尤其是在文化方面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别,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不仅要对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行充分的了解,翻译时还要学会运用动态对等的方式来处理彼此之间的文化差异,对等翻译是指将英语原文中不同的单词或者词组翻译出与之对等的汉语的表达意思,而在实际的英语文学的翻译过程中,单纯的运用僵化的对等翻译方式来对等翻译彼此相应的意思,则其翻译的意思就可能出现严重的偏差,翻译的结果往往不正确。动态对等翻译的含义则是指在翻译的过程中,可以将词语的翻译进行对等翻译,也要将语法的翻译进行对等翻译,并且在其翻译的过程中,其体裁的特征也要彼此的对等相应,在翻译中,我们要充分的考虑这几方面的问题,让所翻译的作品尽量的保持原文的文化内涵与风格。

第2篇

均衡发展是与两极分化相反的概念,主要是指教学活动将课程标准作为基础,坚持以人为本原则,避免两极分化现象,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小学英语教学均衡发展有效策略

1.重视启蒙阶段,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英语教学作为英语启蒙的重要阶段,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教师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启蒙阶段教学,预防学生两极分化现象的出现。兴趣作为学生积极学习的主要动力,激发学生兴趣,是防止两极分化的有效途径和关键手段,学生若是对英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英语学习,而这能够有效避免两极分化现象的发生。所以,教师要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年龄特定以及基础知识情况,采取多样化教学方式和手段,如:情景教学、合作教学等,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重视两极分化萌芽阶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英语教学开始阶段,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积极学习英语,然而,在一段时间之后,两极分化现象就会逐渐崭露头角,一部分学生越来越喜欢英语,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开始出现厌倦、反感情绪,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缺乏与教师的互动,英语学习成绩逐渐下降。因此,教师要加大对学生的关注力度,及时发现学生的倦怠情绪,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帮助,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采取合作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小组合作,让同学们能够互帮互助,降低学习难度,保护学困生的积极性,减轻不良学习情绪,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英语学习过程中来。随着教学难度不断增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特别是针对英语单词的学习,会出现一词多义情况,例如:have作为动词存在多种用法,教师为了能够帮助学生区分这些含义,可以将词汇运用到不同的语境中,并例举出来:(1)Ihavedinnerwithmyfatherintherestaurant(吃).(2)Iwanttohavearest(休息).通过这种方式,强化学生对have各个含义的记忆,另外,教师要认识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并在日后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自身努力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习成绩,从而有效避免两极分化现象的出现。

3.重视厌学阶段,缓解失衡。

学生进入厌学阶段之后,不仅无法运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流,也看不懂课本,产生厌倦、逃避等不良情绪,严重与教学脱轨。因此,教师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不要放弃学生,要给予学生帮助,引导学生克服学习困难,重新对英语产生兴趣,加大对这些学生的关注力度,在课堂上提问他们,并给予鼓励和肯定,增强学生自信心和成就感,消除沦为差生的危机,缓解两极分化失衡情况。例如:在进行关于动物单词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动物的叫声,引导学生用英语说出动物的名称“cow”,“bear”,“sheep”,如果学生猜不出动物的名称,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性,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4.增强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沟通。

听、说、读、写是英语学习的重要途径,为了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英语学习成绩,只有通过训练,才能够实现这一目标,而一部分学生由于缺乏学习自主性,在课后时间很难自主练习。因此,学校和教师要加强沟通和交流,引导家长协助、引导学生学习,例如:听磁带、读写单词等,通过家长配合学习,能够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语言学习环境,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同时,还能够有效提高学习成绩,从根源上避免两极分化现象的发生。

三、结语

第3篇

    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各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深深地蕴藏在语言中,制约着语言行为的发生。文化差异是影响用目的语言进行有效交流的重要因素。语言教学不仅包括语言知识的教学,而且包括文化知识的教学。只掌握语言符号系统而不学习其底蕴文化,就会造成说着一口流利英语,犯下严重语用错误的现象。因此要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必须在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进行目的语的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

    2.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跨文化交际已成为英语教学热门的话题,也成为许多高等院校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许多教师已经认识到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总的来说,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方面的问题。其表现是:多数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仍然没有把文化作为语言教学的一部分,没有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就绝大多数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而言,他们共同的弱点是对英美文化中的一些非语言形式的文化背景、社会准则了解不够,进而他们跨文化交际能力较差。也就是重视了语言形式的学习而忽视了语言在实际场合的运用,忽视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结果,在与外国人的交流中常常出现障碍,甚至产生误会。在做题时,一些涉及文化问题的题目差错率也很高。例如:

    问题:

    W: John, do you want to go swimming with me today?

    M: Sure. But I can’t leave now. I have an appointment with my professor at three o’clock.

    Q: Why can’t John go swimming now?

    A) He must meet his teacher.

    B) He must attend a class.

    C) He must go out with his girlfriend.

    D) He must stay at school to finish his

    homework.

    此题有近半数的学生答错,障碍之一是没有理解have an appointment with my professor的确切意思,多数学生不知道,选项A)所表示的与自己的导师约定时间进行讨论或要求解答问题在西方大学里是种惯常的做法。还有极少数的学生会以为约会的对象只能是女友,因此选了C)。由此可见,语言文化和背景知识对于正确理解是多么重要。

    3.与时俱进加强文化教育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涉外交流越来越多,这就意味着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参加涉外工作的几率也会随之增加。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应具有跨文化交流的知识和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教育成为时代的要求。将近几年来的四级考试试题进行统计与分析后,发现其中涉及某种社会文化内容的篇幅已占到考卷内容的37.5%(王英鹏,1999)。1998年12月通过的新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将“以英语为工具获取本专业的信息”,提高为“用英语交流信息”增加了提高文化素养的任务。这些都充分说明,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

    4.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育

    4.1中西文化对比

    只有通过对比才能发现学生母语和目的语语言结构与文化之间的异同,从而产生一种跨文化交流的文化敏感性。例如,《大学英语·精读》第一册第五单元“A Miserable, Merry Christmas”,在讲解课文之前,可以先简要介绍一下西方国家欢度圣诞节的一些习俗:圣诞老人,圣诞礼物,圣诞歌曲,圣诞晚宴等,然后可以让学生把西方的圣诞节与中国的春节进行对比,从而对西方的重大节日―—圣诞节有个较深的理解。

    4.2融合

    现行的各种大学英语的教材中课文大多选自原文材料,其中许多语言与文化相互融合,构成一个有机体,所以课文既可用来学习英语语言,又可作为介绍英美文化的素材使用。例如,通过课文“Big Bucks the Easy Way”可介绍美国人的价值观和生活观,他们的家庭关系及父母对子女自立性格的培养等文化观念,这些对我国大学生也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4.3典故引入

    大多数人在说话和写作时都引用历史、传说、文学或宗教中的人物或事件,这些人物或事件就是典故。英语典故大多来自莎士比亚的作品和基督教的《圣经》。在《大学英语》中,就有许多课文引用了文学和《圣经》中的典故。这些典故许多学生并不熟悉,这就需要教师对此仔细讲解。如《大学英语·精读》第三册第三单元“Why I Teach”一文中出现了这样一句: “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 when the clay begins in breathe.” 根据《圣经》记载,上帝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并将生命之气吹在他的鼻子里,使之成了有灵气的人。很明显,作者在这里恰到好处的运用了《圣经》典故,把教师比喻为创造生命的上帝,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经过这样的讲解,学生们才真正明白文章的涵义。

    4.4课后补充

第4篇

【关键词】英汉跨文化 英语学习 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079-01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快,英语的学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作为一门全球通用的语言,英语在学习中的实际应用价值是其学习的最终目的。我国的英语学习者在英语语言的实际运用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大多数人虽然掌握了英语学习的基本方法,对单词、语法等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记忆,但是在语言的运用方面能力还比较弱,尤其是在与外国人进行交流的时候,常常会出现很多的问题以及应用失误。实践证明,我们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更要学会语言运用的能力,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在学好基本的语言知识的同时加强对跨文化学习的重视,使自己在实际生活中能够灵活地运用语言知识来进行交际。

一、英汉跨文化对英语学习产生的影响

1.价值观的差异容易造成英语语用上的失误。不同的民族在价值观方面是不同的。我国同西方国家也存在着很大的文化差异,而价值观是文化内容中的重要组成,它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我们国家与西方国家之间价值观的不同,成为阻碍人们语言交流的重要因素。文化的差异使得人们在风俗习惯、价值取向以及日常行为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差异,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英语学习者要注重对西方文化的把握,尊重国与国之间的文化差异,使自己的文化价值认识与西方的文化价值认识形成思想上的统一,有效地促进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2.掌握英汉在词汇方面的差异性。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而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需要通过以语言的形式来表达的。语言中的词汇是最为活跃和积极的一部分,能够非常敏感地反映社会思想和社会文化的变化,一个词语在国与国之间的不同含义往往就能够彰显出各国文化之间的差异。例如,我国著名的方便面品牌曾经有一条非常著名的广告,其中“白象牌”的英文翻译为“white elephant”,这条广告的出现大大提高了白象方便面的市场效益,在国内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但是如果将这条广告在西方国家或者是英美市场上进行投放,大概就不会收到这样好的效果,因为在英美国家,“white elephant”的意思实际上是“a useless thing”。面对着国家金融贸易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这样的文化差异就可能造成一些英汉词语之间的差异性,而如果对这些差异性没有准确的把握,那么很有可能就会在国际市场中出现很大的危险。可见,英汉词汇方面的差异对于国际之间的交流能够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我们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对单词的意思进行记忆,还要关注到它在英汉之间的跨文化差异,准确把握单词的内涵,提高英语语言的实际应用价值。

二、跨文化语用失误的主要表现

1.语用语言的运用失误。语用语言失误实际上就是指在进行语言交流的过程中,在进行交际中的任何一方缺乏对语言的正确理解,运用语言功能来表现自己观点的能力,而出现的交际上的失误。这一类的语言失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错误的运用表达方式是造成语言失误的重要现象;第二,不合理的套用本民族的语言运用形式也容易造成重大失误;另外,语篇模式的不同也有可能造成交际双方对于语言的不同理解。例如,当甲为了乙所给予的帮助而表示感谢时会这样说:“Thanks a lot. That is a great help.”如果乙在这时回应说“Never mind.”就是一种错误的说法,乙真正想表达的意思是“不用谢”,但是“Never mind.”表示的意思是在对方因为行为不当对自己进行表示道歉时,自己说“没关系”来安慰对方的一种套话,用在这里就会显得非常不合时宜,造成了语言运用方面的重大失误。

2.社交用语的失误。社交用语的重大失误往往出现在因为在语言交际中对对方的文化背景、社会地位等不了解而造成的现象。其产生的因素与对话题的熟悉程度、会话的语境以及交际双方的社会身份有非常紧密的联系。这种失误产生的原因不是由于说话者的语言运用方面欠缺所造成的。而是由于社会环境的文化能力以及文化冲突所造成的,为了尽量避免这种社交用语失误的产生,我们就必须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加强对不同文化的认识,在用英语进行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各国以及各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增强文化的认同感。对于交际中双方的社会背景、语言环境、文化背景差异等也要做好及时地了解,尽量避免这种失误的产生。

结语:

综上所述,英汉跨文化对于英语的学习能够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我们要想将英语知识掌握牢固,并且能够将英语语言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当中,就能够使自己的英语学习真正实现其价值,增强对于英语的实践运用能力,能够使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简单和方便。对于每一个人也是如此,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快,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掌握好英语语言学习中的英汉跨文化差异,增强自己的文化认同感,同时也增强自身的文化素质。

参考文献:

[1]任玲玲. 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学习者语用失误研究[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0,(04).

[2]刘洋. 语用失误问题与跨文化交际[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07).

第5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策略

在国际间交流与合作不断密切的背景之下,不同文化相互的交流与碰撞也更加频繁。语言作为文化交流与沟通的重要载体,必须在国际化、全球化的趋势下,对教学手段与方法做出适当的改进及调整。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当中,必须结合学生专业的特点,创设各种有利的条件,让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当中尽量多的接触不同的文化,培养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使跨文化交际能够顺利有效的展开。

1、跨文化交际论的内涵

大学英语教学区别于其他阶段英语教学最显著的一项特点就是英语教学从词汇、语法等角度上来说都具有非常突出的专业性特征,与学生的专业方向相契合。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教学方法必须以学生作为教学(也就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则作为课堂的组织者,重点调动学生在语言学习中的积极性与潜能,通过对交际活动以及交际情景进行设计的方式,将学生融入实际的交际活动当中,培养学生应用英语语言进行社会交际沟通的能力,从而达到大学阶段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

有关交际能力内涵的阐释虽然有非常多的类型,但归纳起来仍然有一些共同之处。具体来说,语言的交际能力主要侧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语言形式是否符合语法要求;其次是语言形式是否能够被交际双方所接受;再次是语言形式的使用是否得体妥当;最后是语言形式在交际运用中是否存在现实性问题。从现代语言功能学的角度上来说,认为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交际、交流是其最主要的功能之一,语言的构成包括了词汇系统、语义系统、语法系统、以及音位系统这几个方面。从这一角度上来说,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当中,引入跨文化交际论对学生语言交际能力进行培养的重点就在于:以扎实的语法基础为前提,全面提高学生语言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并且在特殊语言环境下,能够根据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身份角色的得体的进行跨文化交流。

2、大学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论的关系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需要将所掌握的丰富的语言材料知识正确应用于语言交际环节当中。传统意义上的语言教学侧重于语言形式,无法提高学生在真正交际环境下的语言运用能力。而在语言运用的过程当中,学生常常会忽略交际双方所处的社会文化以及语言交际环境的特殊性,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语言应用不得体的问题。而以交际为目的的跨文化交际论则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其通过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式,以满足不同文化背景人们的交流。在语言交际的学习与训练过程当中,必然会涉及到两种不同的文化形式。大学英语教学中除了需要向学生传授英语用语国家在民族文化方面的特点,掌握其在价值观、生产方式、生活、风俗、宗教、以及礼仪等多个方面的知识,同时还需要将本民族的文化内涵通过交际的方式传输出去。受到这一因素的影响,使得英语教学自然而然地涉及到的跨文化的影响与制约。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除了需要吸收西方文化中优越的素质因素(如创造性思维,明确的目标,突出的个性,以及勇于创新的精神等),还应当尽全力摆脱只重视语言结构形式,学习目标空洞,语言交际能力差的问题,从而促进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不断提升。

3、大学英语中跨文化交际论的教学策略

1)课堂融入: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融入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相关文化知识。教师可以利用课前五至十分钟的时间进行练习,练习的主要内容是与英美国家相关的文化知识,特别是注意对文化差异知识的传授,然后引导学生们通过讨论的方式来比较中西方在文化上的差异性。

2)专门讲解:教师可以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当中结合教材教学内容,对涉及到文化知识的部分进行专门注释,在语言知识的教授过程当中同步进行文化知识的分析与引导,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跨文化交际更加的灵活与有效。例如,在涉及到与英美国家历史知识相关的内容时,教师除了需要向学生介绍相关的语法语句外,还可以利用一定的时间介绍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以及历史背景,使学生能够加深认识。以新闻专业的学生英语教学为例,不同国家由于国情不同,因此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常常会出现冉的专业词汇。政治报道方面,西方国家常见单词有“Parliament(议会)”,“Congress(国会)”、“senator(议员)”等。而在对中国国内事务的报道中,常见的词汇与短语则有:“invigorate China through science end education(科教兴国)”,“place equal emphasis on materiel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s(两个文明一起抓)”等等。学生在学习中必须了解这些专用词汇所代表的含义,更需要通过教师专门的讲解,了解其所对应的机构构成以及作用,以便在脑海中形成联系,加强对上下文的理解。

3)系统介绍: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当中,往往会根据专业领域的不同,开设一些与西方国家文化相关的课程。这些课程的学习能够使语言学习的中心自传统意义上的语言结构方向向语言功能方向转变,避免学生对语言形式的掌握过于孤立,而能够在社会环境中掌握语言形式的具体使用方法。

4)对比讲解: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为了能够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思想,还可以对中西方两种文化的差异进行对比,通过对比比较的方式引入文化特点。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学生同时了解本民族与其他国家在风俗习惯或其他方面的差异。例如,在《冰河世纪》中,有原文为“Burn,Double burn”,如果采取直译的方式,则译为“燃烧,加倍燃烧”。但结合英语用语习惯,该俚语可以解释为“糗,太糗了”,所表达的是对某人的不尊重。这种翻译上的差异是学生必须通过跨文化交际学习而掌握的。再以新闻专业英语教学为例,英文中在表达数字概念时可以采取的表达方式非常多,而中文则以直接的方式进行表述。即中文中所表达的数字概念“75%”在英文中可以表达为“three quarters”,也可以表达为)“seventy-five percent”。除此以外,英文在日常生活中所出现的某些特殊句型也是影响英文语音转换为汉语语义的重要因素之一。即使是在所用词语在两种文化中有对应物时,也会由于思维局限性使意义的传达产生偏差。例如:It is the last straw that breaks the camel's back。在该句中,“straw”一词与汉语中的“稻草”一词相对应,而在英文中所指的则是”会使人超出承受能力的最后的事情或事物“。两者之间的联系“稻草”能联想至“最后的希望”,如“救命稻草”。

4、结束语

在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进一步突出了交际作为语言本质功能,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意义,认为学生需要通过对所学语言知识的综合应用来表达自身思想,同时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为了能够增加学生对不同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就需要积极改进大学英语的教学方法,采取多种教学策略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有步骤,有重点,有计划的对本国以及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综合学习,促进自身知识面的扩展,使跨文化交际能够更好的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并开展。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黎土旺.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学[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24(12):276-277.

[3]高晓平.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学关系研究[J].时代文学,2012,(15):190-191.

第6篇

关键词: 中学英语教学,文化教学,方法

从理论上讲,现在没有人对外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的必要性提出质疑。学习外语必须同时学习与目的语有关的文化,这已成为广大外语工作者的共识。问题是教什么,怎么教,王振亚说过文化教学的状况是“教师随机任意地教,学生凭兴趣随意的学。”(1)这种状况在中学阶段尤其突出。从主观上讲,有些老师认为中学阶段是学外语的初级阶段,只要学生记住单词、句型、语法等语言知识就够了,没必要导入文化知识,他们只承认大学阶段应该教学文化内容;还有老师担心教学文化会加重中学生的负担,也不愿把紧张而宝贵的时间花在文化教学上,所以就放弃了文化教学。而客观情形是教学大纲对文化教学没有具体的要求,致使中学英语教师在这点上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随意的成分就更大。而这样就导致了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比较薄弱的局面,这也造成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常常遇到尴尬。

笔者认为中学英语教学一定要与文化教学想结合,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割裂外语教学中的语言和文化内容。笔者结合我们中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在此提出几种文化教学方法,希望通过本文和大家一起探讨在中学阶段文化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进行文化教学。

一.词语挖掘法

在学生掌握词语概念意义的基础上,挖掘词汇内部的文化因素。两种语言的一般常用词汇中完全对等的词较少。表面对应的词,可能表达不同的文化心理,引起不同的联想。因此,在讲解词汇时应注意挖掘词义中的文化内涵,词义的文化因素挖掘可视具体情况采取语境法、词源法、搭配法、比较法等。比如:讲到news一词时,我们可以让学生知道词的来源。所谓消息,也就是从四面八方来的新鲜事,news这个单词的四个字母分别代表四个方位:north(北)、east(东)、west(西)、south(南)。也就是汇集四面八方来的事。又如美国英语的秋天常用fall,这是美国人用落叶一词生动形象地展现秋天时节落叶缤纷的情景。再比如我们在讲解英语中对女性称呼的三个词Miss、Mrs、Ms时,进行一翻讲解学生就知道其用途了。Miss表未婚小姐,Mrs表已婚女士(夫人),而Ms一词则不表明此人婚否,这个词是60年代美国女权运动者所创造的一个词,因为我们称呼男性时一律用Mr,而不区别此人婚否,所以女权运动者为了与男性平等而用了一个新词Ms,所以Ms不仅是一个新词的诞生,更重要的是表明一种观点和态度,此类例子举不胜举。这种讲解方法不仅让学生懂得了词的表面意义,而且使他们了解词的文化内涵,为他们日后准确运用打下基础。

二.语法提示法

在进行语法教学时,把目的语文化对语法的影响融进教学中,提醒学生注意具有目的语文化特点的语法现象,这样做有时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英语中的独立主格结构是中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的一个语法项目。难就难在它体现的是英语语法中重结构,重视词与词的组合,而汉语语法重意思的差异。比如下面这个句子学生经常出错。

It

Sunday,the children are at home now.

A)is

B)being

C)was

D)will be

选项中C、D可首先排除,因为时态不对,但很多同学在A和B选择时会选A。咋一看,今天是星期天,孩子们都在家里,和汉语意思正好吻合,而且连标点符号都一致。殊不知英语里重句子结构,如果选A,It is Sunday.主系表是一个完整的句子。第二个句子 the children are at home now.又是一个完整句子,而两个完整句子不能用逗号连接起来,要么用连词连接成一个并列句,而句中没有,这时候为了让两个句子在结构上发生关系,我们选择B,用分词的独立主格结构作后一个句子的状语,这样就符合英文习惯了。而汉语则不同,今天是星期天,孩子们都在家里。这种结构和意义上都是完整的句子放在一起,用逗号连接,在汉语中我们认可这种句子。类似的语法还很多,像英语中的从句,从句里面又有从句,这些句法现象都是英美人思维严谨的特点在语言上的体现。如果我们能在恰当的时候把这些解释给学生,那么他们就不至于一头雾水。如果我们能从文化的角度去理解这些语法,学生就会更容易理解,而且容易举一反三。他们就不是死记语法规则,而是灵活地分析句子结构。

三.翻译对比法

王佐良先后于1984年、1985年在《翻译通讯》上发表了《翻译中文化比较》和《翻译与文化繁荣》两文。他以丰富的实例说明:“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翻译者处理的是个别的词,他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吕淑湘先生也说:“翻译家必须是一个杂家。‘杂’就是知识广博。可见,积累掌握文化知识,了解背景知识对翻译者来说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它对保证译文质量,促使译者忠实、准确地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和精神风貌等助益匪浅。”(2)所以我们在做翻译练习时一定要注意避免出现英语式汉语或汉语式英语,这些都是阻碍我们用英语交际的因素。如:在翻译“我们通过实践来学习英语”这句话,学生用英语表达时写成“We through practice to study English.”,可见,学生在翻译时受汉语干扰严重。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将那些突出反映目的语文化特征的词汇、句式、篇章结构等语言项目提取出来,与母语进行对比,了解它们的特征和异同所在,选择最佳的对应方式。

四.文化旁白

文化旁白是指在介绍有关语言知识内容时加入文化的介绍和讨论。例如:在讲到有关圣诞节时,可以顺便介绍圣诞节的缘由、庆祝方法和习俗;在讲虚拟语气的礼貌用法时,可以见缝插针地讲解英语国家人士的交际习俗和规则。“文化旁白”也可以是“文化渗透”在某一个语言上的扩展,例如:在讲到英国人惯用天气打开对话时,我们可以向学生介绍由于英国地处温带海洋性气候,雨水特别多,随时都会下雨,所以他们出门时特别关心天气,就像我们中国人关心温饱问题一样,总是以吃、穿来打开对话。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打招呼的方式已经发生了改变。其实人类的心灵有共同之处,关心什么就谈论什么,只是世界范围内的人关心的问题不同而已。

五.直观教学手段

第7篇

关键词:文学翻译;文化语境;英汉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4-0223-02

引言

“文学翻译是创造翻译文学的手段和过程。”由于文学作品在其创作素材、背景和方式等方面具有特殊性,文学翻译在很多层面受到文化语境的影响和制约,译者必须充分把握原作及作者、目标读者群的文化语境,合理采用翻译策略,译出高质量、受欢迎的译文。

一、语境、文化语境和文学翻译

翻译是一种“带着镣铐跳舞”的活动。西方名言“Nocontext,notext”也点明了语境对翻译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力和制约作用。所有译文的产生都离不开对语境的分析和理解。

语境即语言环境,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最早提出将语境分为文化语境与情景语境。他认为文化语境是指“某一言语社团特定的社会规范和习俗”。随着语用学研究的发展,文化语境含义的范畴进一步扩大,邓炎昌和刘润清先生认为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文学翻译“从内容上讲,是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形式、艺术手法、情节内容、形象意境等的再现;从语言特征上讲,文学翻译作品的语言也应具有想象性、审美性、创造性和抒情性。”[1]

文学作品往往包含并体现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现象,文学翻译离不开对相关文化语境的深刻了解与认识,文化语境也从多个方面影响并制约着文学作品的翻译。

二、英语文化语境对文学翻译的影响

早期的英语国家地处西欧沿海地区,因其地理环境及气候的独特性,历来有着不同于其他西方大陆国家的生活习性和历史传统。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些因素在漫长的语言演化的过程中孕育并造就了英语国家独特的文化语境。众所周知,以英语为母语的人都有偏爱使用被动式的倾向,比如“Thedoorrefusetoopen”译成中文就是“我打不开这扇门”,前者读来客观,而后者更显主观。其实,英语中被动式的广泛使用与英语国家崇尚科学和理性的历史文化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宗教也是英美国家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也频繁出现在许多英语文学创作中,甚至还形成了一些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固定用法。例如,英文中形容某人穷是说“aspoorasachurchmouse”(穷得像教堂里的耗子),而同一个意思中文却用“他穷得像叫花子”来形容。译者在碰到这类情况时需要仔细斟酌,如果按照归化译法,虽然利于读者理解和接受,但却丢失了原文的文化色彩。

除此之外,《圣经》一直被看作是西方国家文学创作的两大源头之一(另一源头《希腊神话》)。西方学者也意识到“如果在后现代的今天还想让西方经典文学被读者们接受、读懂并欣赏的话,交接和熟悉《圣经》已是当务之急”[2]。在英语文学作品中引用《圣经》典故的现象俯拾皆是,直接以圣经故事为创作原型的作品也屡见不鲜。如哈代《苔丝》中的三个主要人物:苔丝、安吉拉和阿克雷,就分别对应《旧约・创世纪》里的夏娃、亚当和蛇。由此可见,《圣经》对英语文化语境有着不容忽视的深刻影响――它既是作者创作的源泉,也是英语国家人们的血肉,是与他们的生命牢不可分的一部分。所以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必须对其中的经典引用做到心中有数,务必要在理解了作者引用意图和深层含义后再开始翻译工作,以使译文准确,易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三、原作者及译者的文化语境对文学翻译的影响

“创作即叛逆”这句话无论是用在原作者还是译者身上都十分贴切。对于作者而言,进行文学创作的过程就是制造一个还未出现过的艺术品的过程。由于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和经历不同,这就导致不同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所使用的创作手法、选材用料等都被各自的文化语境打上了深刻的烙印。

英国著名农民诗人罗伯特?彭斯长于英国苏格兰西南部的农民家庭,他创作的诗歌大都以歌颂自然的壮美、劳动人民的淳朴以及爱情为主,诗风淳朴自然、极富乡土气息,这与他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的生活背景密不可分。因此翻译文学作品之前需要对作者的背景有大致的掌握,译者只有在了解原作者创作风格的基础上才能理解其创作意图和行文方式,从而更好地理解原文,将原作的内容和形式准确、流畅地再现出来。

对译者本身而言,正如我国文学大师郭沫若曾说“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好的翻译等于创作,甚至还可能超过创作。”译者受信仰、社会传统、教育背景等文化语境因素的影响,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喜好、翻译经验和原则有所偏好地选择原作和译文。一位喜爱外国小说的译者会很少涉及英语经典诗歌的翻译。同样译培根的《论读书》,王佐良的译文半文半白,古雅庄重,而廖运范的译文则平白如话,晓畅易懂。译者的个性化翻译就是文学翻译“创造性叛逆”的最好体现。一个好的译文不仅能表达出原作的内容,更重要的是传达出原作的神韵,有时译作甚至会取得比原作更好的反响,这都归功于译者深厚的双语和双文化功底,以及对源语言和目的语文化语境的得体把握。

此外,在英汉文学翻译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碰到一些文化意象的翻译,这些文化意象大都是各个民族智慧与历史文化的结晶,且表现形式多样,但只要一提起,就会让具有相同文化语境的人产生心领神会的感觉,完成思想的沟通。但问题在于,同一意象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可能有着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含义。用语言学家的话来说“世界各族人看到的同一客观现象。不同的民族语言却给它刷上了不同的颜色。”譬如“西风”在西方代表着温暖和雨水,为人们所青睐,诗人雪莱在《西风颂》中歌颂西风的巨大力量,表达自己对西风的敬畏和喜爱;但对中国人来说,“西风”往往意味着“严冬”和“寒冷”,其在诗作中的意象也常常偏向于冷落凄清。这种文化意象的错位反映在文学翻译的诸多方面,对这些文化意象的合理处理时刻考验着译者的双文化功底和对两种语言文化语境的良好把握。

四、目的读者群的文化语境对文学翻译的制约

“文学翻译的目的就是提供读者阅读的译本……考虑读者因素是译本成败的关键之一。”[1]所以译者在进行文学翻译之前必须考虑这部作品到底面向哪些读者群。不同年龄段、不同教育背景、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对译文有着不同的期望和需求,译者需对目标读者群的需求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并据此选择恰当的文学原作进行“因材施译”的翻译工作。而且哪怕是对同一个作品的翻译,译作也应根据不同的读者群相应地调整翻译策略和基本要求。

翻译一部文字优美、意境深远的文学原著,如果是面向文化水平较高的读者,那么译者在求“信”和“达”的同时就不得不多下工夫力求达到“雅”的标准,反之,则如当下流行的外国名著的儿童译本,译者在翻译《茶花女》、《双城记》等文学价值颇高的作品时没有按照原作的行文风格翻译,而是尽量选择浅显易懂的词句,必要的时候还对原作进行删减以防对儿童读者产生不必要的阅读障碍。

随着中外交流的加深和英语教育的普及,不少读者已经具有了阅读原版小说的能力,面对此类读者的译作就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今年来风靡全球的奇幻小说《魔戒》,其中译本由某著名出版社推出,但译本一面世就遭到的读者的批评,原因就在于部分读者在阅读原著和译作后,发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漏译、错译、望文生义、凭空增译等问题。“有些批评之鞭辟入里让记者都惊叹普通读者对西方现代奇幻文学的熟悉程度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的文学家与文学翻译者……传统译者出现了滞后于读者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翻译现当代流行文学作品的译者就很有必要审慎地处理原著文本并且谦逊地接受读者的批评意见,让译者与读者合作打造出一个更加贴近原著的译文。

五、.结语

“文学翻译是译入语文学吸收、借鉴外来文学,从而促进自身文学革新和发展的重要途径。”英汉文学翻译在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帮助我国读者了解西方风土人情等方面也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翻译活动离不开对语境的准确把握,在文学翻译中,文化语境的作用和影响力则显得尤为突出,译者若不能很好地理解并掌握这些文化语境,势必将对译文的质量和水平产生负面影响,使译文词不达意,令人费解,更有甚者会张冠李戴,贻笑大方。

参考文献:

[1]胡显耀,李力.高级文学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37.

[2]T・S・艾略特.基督教与文化[M].杨民生,陈常锦,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25.

[3]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5]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

[6]关孜惠.文化语境与翻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3).

[7]宫雪斐.浅析文化语境对翻译活动的影响[J].青年科学,2010,(12)

第8篇

1.跨文化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1跨文化交际在语用教学中的运用跨文化的语用问题是不同文化的人使用同样一种语言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在英语教学中应了解不同语言中语用规则,否则就会出现将不同语言的语用规则混用的语用失误,失去了跨文化交际目的。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都属于语用失误。语言失误是二语习者把汉语词语的语用意义用在英语上造成的语用失误。如问题Haveyoubroughtthebook?回答Yes,Ihavebroughtit.这样的回答虽然在语法没有问题,但是英语使用者会觉得这是不耐烦的回答,会引起沟通的不愉快。因文化背景差异而引起的语用错误就是社交语用失误,它与人们对人际关系、权力和义务等观念有关。如在传统的文化中,学生和教师对话要用尊敬的口吻,但这种方式不适合用在和英国教师的交流。又如在参加国际学术活动时,中国学者会说一些表示谦虚的话语,这不仅得不得好感反而让人信以为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师应重视跨文化的语用问题,对比不同的语言使用规则使学生准确地使用语言知识。

1.2跨文化交际在篇章结构的教学应用语篇是语言整体,由连续的句子或语段构成,包含书面语和口语。中、西方人思维的模式不同,对篇章的结构的认识有很大差别。中国人的思维带有直觉性和整体性,常用的问候语会让我们感的友好、亲切,如:你去哪里、吃饭了吗、去做什么。若这些用在英语表达,欧美人则是不能理解,甚至不知道如何进行这样的对话。我们的人际关系较为复杂,在彼此交际中大多带有言外之意,但是西方人以直线逻辑进行推理、演绎,表达直截了当,文章段落结构也是直线发展。要准确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意义,就必须了解目标语中篇章结构的特点。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篇章结构特点。因此教师必须将相关文化背景融入教学中,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篇章结构,准确理解文章的意思。

1.3跨文化交际在修辞教学中的应用修辞学研究的是如何把文章写得更好,把话说得更好的问题。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们采用的修辞手段相似,如比喻。在英汉文化里都有比喻这种修辞,用一种物体来比喻另一种物体,但是由于文化传统、社会习俗等方面存在不同,比喻的主体与客体之间所象征的意义不同。如对于dog这个喻体,在英语国家它是好的喻体有luckydog的说法,但是在中国“狗”是不好的比喻,如:走狗、狗奴才、狗腿子等。同一种修辞的手法,同一个喻体,但是所指的含义却是大相径庭。修辞在所有的教材和阅读材料中均会体现,这使得跨文化交际的功能尤为重要,让学生掌握修辞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差异、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进行有效的阅读是英语教学的重要部分。

1.4跨文化交际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翻译是一种语言用另一种语言的语义来表达,同时也是一个文化信息的转换。它涉及多种因素包括语言、文化等。翻译教学不仅要掌握两种语言,还要掌握其文化差异。王佐良先生指出:“如果不了解语言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翻译的存在是因为人类有很多的共同之处,但缺乏对文化差异的掌握,翻译就会出现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进行文化间比较,不能以已存在的文化思维来翻译,而是多考虑不同文化的内涵、渊源、历史背景、风俗习惯等。在翻译时,就要正确地了解其异同,进行对比分析才能做出地道如实的翻译。如greenhand是新手的意思;givemefive是击掌;而aunt是所有与母亲同辈的女性亲戚的称呼等。跨文化交际知识在翻译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没有对文化背景的了解是达不到翻译的完美效果。跨文化交际理论渗透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因此要习得地道的英语,用英语正确地交际,就必须重视跨文化交际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2.1重视课堂教学中对跨文化交际的引导在二语的学习环境中,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来源,高效率地利用课堂教学的优势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可形之道。语言离不开文化,在课堂上,除了讲授语言知识,也要渗透文化知识,用文化指导语言教学活动,深化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把两者合二为一,让学生既学习了语言知识也理解了文化的异同。当然,教师可以深入的讲解中西在价值观、人生观、生活观等方面的差异,让学生知其然并知所有然。通过学生对文化差异的理解,语言知识掌握得更深入,在运用上更加得心应手。如教授人教版必修三Unit1时,教师在讲解各国节日不同的庆祝活动之外,可以补充这些节日的来历,历史渊源,这样不仅使学生获得更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也使课堂更有趣味性,在以后的交际中,学生可以自如地谈论这一方面的话题。

2.2合理利用教材资源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教材中,不管是初中的教材还是高中的教材无不渗透西方文化。这么多选材广泛的英语教材都涉及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为学生提供了生动鲜明的材料。在英语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讲解语言知识、提高阅读能力、语言技能,更要引导学生挖掘渗透在材料中的文化知识,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学会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习惯,更好地把所学的语言知识运用到实际。所以合理地利用教材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

2.3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很多学生认为学习英语就是为考试,只要可以得高分就满意了。英语对他们来说就是一门考试科目,所以出现了许多问题,如哑巴英语或是明明托福成绩很好的学生也无法自如地交流等。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一个民族文化精华的体现。我们用语言表现我们的言行和修养,学生不重视交际能力,不重视文化差异,使得他们没有办法学得英语的精髓。因此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并引导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即在教学和日常谈话和中,有意识地强调跨中西的文化差异及差异引起的原因。这些原因不是语言知识引起的,而是由于深层的观念、风俗和历史问题所引起的。在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感受真实的语言和文化,注意重要的文化差异,提升学生的敏感性,使语言生动鲜活,让学生避免使用错误交际用语,学会真正地交际。因此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交际能力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