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低俗文化论文

低俗文化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23 15:13:4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低俗文化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低俗文化论文

第1篇

1.1对于冲突的认知与表述

考察江西地方民俗的表现形式以及现状,我们认为传统民俗与现代社会之间是存在冲突的,为此,课题组就地方民俗与农村教育是否冲突以及冲突的表现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调研。调研主要采用了发放调查问卷和进行访谈两种形式。现以回收的486份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以下问题:针对“是否曾觉得小学教学与地方民俗有冲突”一项,有12%(58人)的教师选择了经常,36%(175人)的教师选择了偶尔,52%(253人)的教师选择了没有,选择了冲突或偶尔有冲突的教师中,又有8.6%(20人)的教师选择影响了教学内容,37.3%(87人)选择了影响学生入学情况,54.1%(126人)选择了影响教学效果。对影响的原因及表现,表述大意主要有以下几种:1)孩子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家长认为孩子的成绩无关紧要,教学全靠老师,家庭不能给予应有的配合。2)学生及家长比较重视民俗活动,或因此而请假,从而影响了良好的纪律意识的培养并影响学习效果。3)一些家庭生的小孩较多,生活比较困难,这时候,女孩子辍学是较常见的,有些家长会留女孩在家中做事,能读完小学已经很不易了。4)农村有重男轻女的倾向,因此农村男孩入学率比女孩高。5)学生的成绩和家长的态度有很大关系,如一些家长认为,学生交给学校,就是学校的,考得好,是家长的基因好,考得不好是老师不会教。6)学生在庙会时,帮家长打理生意,从而影响了学习。就以上调查结果,结合其他问题的答案,我们初步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有一部分教师认识到了地方民俗与现行小学教育的冲突问题,但是这一比例并不是很高,52%的教师认为完全没有。2)选择有冲突的或者是偶尔有冲突的教师中,有90%的教师,在“您是一位研究型的教师吗”这一问题下选择了“是”。因此,我们认为,越是一个经常思考的,有问题意识的教师越容易感觉到民俗与教育的冲突问题是存在的。3)对民俗与现代农村小学教育之间的冲突关系的感知与学科有一定的关系,语文、思政老师更容易感觉到冲突的存在。而英语、数学老师,几乎意识不到冲突的存在。4)结合教师给出的对于冲突的原因及表现的叙述,可见教师对民俗与现行教育之间冲突的认识更多地是停留在表象上,缺乏基于对民俗本质、教育本质的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深刻思考。综上,研究表明:部分一线教师已经感受到了这种冲突,并流露出了一种无奈的情绪。但是仍有较大一部分教师未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在此,引发了另外一个问题,即我们的教师对民俗本身又有多大程度的关注,又或者作为与民俗最为接近的农村小学教师们是否意识到了传承民俗文化,并寻求民俗文化与现代教育之间平衡点的责任所在。

1.2对于二者互利关系的认知与表述

就所进行的问卷调查与访谈结果来看,农村小学一线教师对民俗与教育之间存在互补关系的认同度,远远高于二者之间存在冲突的认同度。在调查问卷“您认为将民俗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可能吗”问题的回答中,仅有2%(10人)的人选择了不可能。选择可能且有必要的占到了28%(136人)。另有23%(112人)的人选择了可能,33%(160人)的人选择了不确定。我们以某校25位教师的问卷为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出了如下特征:1)对民俗的关注程度与学科的关系较为密切。本次调查的教师涉及语文、数学、英语以及其他学科的教师,总体而言,语文教师对民俗的关注度更高,在对民俗关注程度、教学中运用民俗案例等问题的回答中能够有话可说的5位教师中有4位是语文教师。2)教师将民俗引入教学的案例普遍不多。在25位受访者中,对于“你是否主动引领学生接触民俗知识一项中”5位教师为“经常”,3位教师为“没有”,其余17位为偶尔。3)多数教师认为有将民俗引入课堂教学的必要。受访的25位教师中,认为可能的为19人,其中认为可能且有必要的为6人。综合考量问卷的调查结果,考虑到部分教师不认真回答问卷的要素,结合其他学校的访谈及问卷调查结果,上述统计结果基本可以说明几点:1)多数教师认为是可以将民俗知识介入到课堂教学中的,并有部分教师提出了民俗引入课堂对民俗文化保存及培养热爱家乡情怀的重要意义;2)多数教师对地方民俗知识的挖掘不够,以至于不能主动将民俗知识介绍到课堂中;3)有的教师也在积极进行将民俗知识介入到教学中的尝试,并体会到了教学效果提升的乐趣。有的老师物理课讲解杠杆原理时,将玩龙灯时的撑杆引入到了教学中;有的老师讲授课文《春节》时引导学生收集过春节的习俗,在课堂上加以比较。这些都是教师将民俗知识引入课堂教学的成功案例,教学效果提升,老师也获得了教学的乐趣。通过综合考量问卷结果,可以发现一线农村小学教师,感受最明显最普遍的应该是教育民俗对农村小学教育的影响。教师地位的高下、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教师与家长互动对教学效果的作用进而引起的教学效果等问题,都受到教育民俗的影响。在访谈中,多有教师表示,家长对学生学习的不重视,是教师进行教育工作的一大障碍。一位刚入职不久的老师,深刻感受到了家乡民众对待教育的态度与工作所在地民众对待教育态度的区别,虽然这两个地方都是位于南昌新建县的村镇。在她的家乡,孩子的每一个进步,每一次失败都会引来家长的关注,家长热衷于积极地与老师进行沟通;在工作所在地,更多的家长抱有的态度是:学习好就继续学,学习不好就去打工。究其原因,她认为是风气好,在她的家乡因别人的孩子成功了,其他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期望值也会提升。

2结语

第2篇

【关键词】房地产营销策划 ;文化习俗;运用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成熟与竞争日益加剧,房地产营销策划已逐渐为整个行业特别是开发商所重视。专业性房地产营销策划机构发展势头迅猛,各种营销理念粉墨登场,其中既有成功的典型案例,也有失败的教训。探求成功秘诀,对其进行文化习俗分析,这样的分析很重要。

房地产营销策划通常是指房地产企业以经营方针、目标为指导,通过对企业内外部经营环境、资源分析,找出机会点,选择营销渠道和促销手段,经过创意将物业与服务推向目标市场,以达到占有市场目的的过程。这一过程实际上是房地产企业与房地产商品以及消费者之间谋求达成共同信息,形成某种制度的过程,是培育消费者对该公司产品产生偏好的博弈过程。房地产企业为达到预定的市场营销目标,从新的营销视角、新的营销思维出发,形成具有唯一性、排他性和权威性的创意,这种创意必须被目标市场消费者普遍接受。消费者一旦接受该公司创意,就意味着对该公司产品产生偏好,公司与消费者在产品上达成一致,产生共同信息,形成一项制度,占领了目标市场。

一、文化运用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国外各种思潮、文化、时尚不断涌入,促成消费者众多不同的审美偏好,这为房地产策划提供了大量素材。概括起来,策划中可利用的文化资源主要有:

(一)传统文化

以大文化为例,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重视人际关系、重视家庭、孝敬长辈,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等特点。传统文化在房地产营销策划过程中,从民族文化中吸取营养,以一定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能被受众理解并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取得最大的诉求效果。比如,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儒家、道家文化两千多年的熏陶,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心态:崇尚和谐、注重等级秩序、家族观念比较浓厚等等,这种价值观念在生活中的表现就是夫妻恩爱、白头偕老、家庭美满祥和等。营销策划应着眼于消费者的特点,满足他们的审美要求,唤起他们的美感,以达到促销的目的。

(二)文化运用

房地产营销策划者应善于发现传统文化,善于利用传统文化。策划中的传统文化运用包括传统文化发现、传统文化筛选、传统文化创新。

鉴于传统文化的生命周期不同,每一传统文化所拥有的目标消费群的规模大小也不同,所吸引的目标消费群也是不同。因此,应通过市场调查,发现对目标消费群的消费观念有着重要影响,且其生命周期不短于房地产营销的合理期限的传统文化,从而获得可利用的传统文化资源。

中国传统的家族文化,以血缘传承为基础,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框架之下衍生,其精华是以血缘传承为载体的多元文化的融会贯通。可以说,宗族和家族观念已经渗透到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每一个细胞之中,家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随着改革开放对社会发展的推动,随着现代化进程中竞争的加剧、人际关系空前剧烈的变化,人们对心灵安顿和精神休息的渴望越来越强烈。家族文化成为当代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且不期然地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契合的重要途径,这点在房地产策划中得到很好的凸显。这对中国广大恋家的人群有一种强烈的吸引力。

中国有着浩瀚的文化底蕴,传统文化更是数不胜数。从众多可利用的传统文化资源中选出极优传统文化,在房地产营销策划中加以应用,应与房地产企业的外部环境分析,内部资源分析以及机会分析相结合,从而找出对于房地产营销策划有用的传统文化,进而为营销策划方案提供一个良好的方向。

二、文化习俗在策划中的体现

(一)文化的利用

房地产,不再仅仅是钢筋水泥加设备器具的组合,它已经成了业主本身的追求、业绩、理念、归宿甚至一种精神的映射。房地产文化营销的操作,可以发掘历史渊源和传统,塑造楼盘的品种和个性,渲染楼盘的艺术氛围和情调,以迎合特殊消费群体的心理和物质需求,并以此提升产品的价格。文化品牌又可以细分为三种,即人文文化牌、金融文化牌和商业文化。一张张“文化牌”无疑提升了楼盘的价值,也说明了房地产产业正不断走向成熟。这不仅使房地产产品的品位提高了,对居民文化素质和修养的提高也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环保是共识

水污染、空气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问题已对人类生存构成严重威胁,环境保护已成为人类关注的焦点,一切环保举动都有可能的到民众的支持,环保意识已经成为众多民众的消费观念。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系统,“天人合一”的哲学观正是这种认识的总结,尽管民居风格各异,但从选址、布局到环境设计及用材,无不体现这种朴素的生态精神。这种精神 都居民的消费行为产生重大影响,是居民的一种共同信息,是一种固有观念。

环保意识与“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映射出消费者的消费偏好,是消费者消费观念中的刚性制度。一旦策划以该制度为基础,就意味着房地产企业与消费者就物业及其服务已经具有共同信息、策划风险、策划成本人人降低。

(三)风水文化

中国传统民居在选址、朝向、房间布局等多方面都很讲究“风水”,是否符合“风水”的基本原则是众多消费者对物业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风水说诚然不一定完全科学,有关“风水”运用的观点也褒贬不一,但首先我们要承认它是一种传统文化,是一种固有观念。策划中充分考虑“风水”因素,并非为了要倡导“风水”问题不能一概否定,只要目标市场消费群有讲究“风水”的风俗,策划中就有理由考虑“风水”因素,要充分利用这一传统文化因素。

第3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景观;地域文化;民间艺术元素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日新月异的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结构的大幅变异,给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带来了空前的变化,随着中国人口数量急剧增长,城市建设的速度和规模也在迅速扩大。然而,当我们置身某城市,除了当地自然景观和历史遗留可以让心灵有一丝传统文化的安慰和滋养外,其余足以使我们感到强烈的空洞和乏味!尤其是当代众多城市在规划建筑上,基本没有考虑地域文化气质和民俗艺术元素的渗入,更没能体现地域文化的特殊性。因其建筑同一性的相互模仿和拷贝,呈现了千城一面的同一模样,使我们的精神感到无处皈依。中国大部分城市正在像革命一样疯狂地抄袭和复制,这样将导致城市品位的急剧下降。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失去城市应有的魅力。

那么,一个好的城市具体应体现在那些方面呢?法国著名的城市地理学家什梅尔说:“城市既是一个景观,一片经济空间,一种人口密度,也是一个生活中心和劳动中心,更具体点说,也可能是一种气氛,一种特征或者一个灵魂。”评价一个好的城市,主要应从城市自然景观、城市规划布局、城市人的精神风貌、思想观念以及政府的管理模式和行政效率等方面人手,而市民行为、文化氛围,风土人情又是富于特色的城市形象最关键的内容。那么,如何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充分体现以上内容呢?如何借鉴、融汇地域文化气质和民俗艺术元素?使民间艺术以崭新的姿态展现在城市空间的方方面面?如何使城市成为一种景观,一种具有深层文化魅力的城市?下面,就以甘肃庆阳市为例来论述以上问题:

庆阳市历史渊源、城市建设规划及视觉现状

庆阳市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坐落在土地肥沃,植被丰茂的董志塬上,一望无垠的董志塬为城市的基础建设提供了无限方便。近代庆阳市城市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随着社会高速发展也带来诸多问题。从城市功能上讲,庆阳市城市建设从四面八方依次展开,城市格局也在不断的扩展,为在城市生活的人们提供了一个便捷、畅通的城市环境。遗憾的是,在以经济发展为主脉的今天,城市在规划和设计过程中往往忽略了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传承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写道:“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而在乡村里所看到的却是完全相反的情况:孤立和分散”,并在同一著作中写道;“城市作为一个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集中体现和反射”。那么,如今的城市又是如何体现和反射物质和精神的东西呢?严格的讲这种反射是一个综合体,它包括人们的精神风貌、气质、文明程度、建筑风格和幸福指数等。这里我们只论述在庆阳市城市建筑风格和城市景观的规划和设计上融入和体现地域文化气质和民间艺术元素的必要性。

首先,庆阳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远在20万年以前,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轩辕皇帝曾在此活动,周朝先祖在此兴业,创造了中国古代的农耕文化。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其独特的黄土高原地域地貌使民间民俗文化资源在这里得以完好保存,原始古朴的民间艺术和浓烈的乡土文化成为庆阳民俗民间艺术得以延续的基础。这里悠久的历史造就了绚丽多彩的民间艺术,其主要文化遗留包括香包刺绣、皮影、剪纸、陇东道情、陇东秧歌、雕塑、编制、轧染、民歌等。其中香包刺绣、皮影、剪纸和陇东道情因其艺术风格独特,被誉为庆阳民间民俗艺术“四绝”。如何建设魅力的庆阳城市,不但要依托美丽的自然环境资源,更重要的是一定要在建设和整体规划中体现地域文化气质和民间艺术元素,因为文化因素对城市经济社会利益的影响有长期性、间接性和隐蔽性,有时也具有决定性。列宁曾写道:“城市是经济、政治和人民的精神生活的中心,是前进的主要动力。”因此,要以研究和挖掘能代表本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和视觉识别做为城市整体规划的首要目标。

其次,城市特色是城市生长的基因,如何保持城市特有的基因,是城市规划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在规划中应结合庆阳的自然特点、历史文脉、建设现状、文化传承和主题景观等。近年来,随着庆阳经济的复苏和对外宣传力度的加大,同时伴随着数次相关大型民俗活动的成功举办,庆阳已获得中国民俗学会命名的:中国香包刺绣之乡、徒手秧歌之乡、民间剪纸之乡、窑洞民居之乡、道情皮影之乡、周祖农耕文化之乡、荷花舞之乡、中国民俗文化及民间工艺美术调研基地、中国民俗艺术教研基地等。问题的焦点正在于:试想,当国内外朋友慕名来到这个文化之都时,首先进入眼帘的是与其他城市并无差异的城市面貌,这所城市并没有提供与以上称谓相匹配的视觉识别和信息元素,使人们无法判断和感知到庆阳独特的地理地貌和丰富的民间艺术。

第4篇

一、抓“熟”

指的是要善于选择最熟悉、体会最深刻的角度写议论文。一则或一组材料,涉及的内容可能是多方面的,对于不同家庭、不同阅历、不同知识面的考生来说,熟悉的程度就会明显不同,而选择一个最熟悉的角度来展开议论,就能比较深刻地表现事物的本质,对材料议论的深度和广度都会达到最佳程度。

如一次考试作文为考生提供的材料是一幅漫画《拔牙》―牙医不小心拔掉了病人的好呀,留下了坏牙,要求学生写篇议论文。由于议论的主体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考生就要根据“熟悉”的原则,有所选择。对社会上一部分人工作马虎有感的考生,可以从职业道德的角度,写成思想评论;对现实生活中成绩与错误、优点与缺点对立关系感触较深的考生,可以写成哲理评论;还可以从改革的角度,写成时政评论等。这样选择不同的角度都是切合漫画内容,符合作文要求的。

二、抓“新”

所谓“新”,就是根据要求,选择人们很少选择的角度来作文,给人以出奇制胜、新颖别致的感觉。就学生平时作文来看,如果要求写议论文,则大部分学生都是选用一两个角度来写,写出的内容缺乏新意,大同小异,阅读时给人疲倦感,当然不会得高分。因为多数学生选择的角度,都是从材料的字面意义或本意出发的,就事论事,这样的作文是很难得高分。

如果能改换一两个角度,就会令人耳目一新,获得较高的分数也是不言而喻的。仍以上面的作文题为例,不少考生都是从职业道德的角度,批评给患者做手术不负责任、粗心大意、去好留劣的错误做法,但都是这样写,就难免千文一面了。而有的考生则独辟蹊径,从当今社会改革人事制度的角度行文,批评某些单位“革掉了优秀的民族文化”,“革掉了优秀人才”;保护了哪些畸形变态的“低俗文化”,庇护了“碌碌庸才”,触及的主题很深刻,令人深思警醒,给人以新奇的创意。这样的作文,比较容易得高分,应该肯定“出新”在其中起了不小的作用。

三、要“小”

从社会大角度来论证某一个道理,难度也较大,一般人不容易写好,因为它涉及面太广,一般人并不具备广博的知识,而作为一名中学生,就很难把握住度,至少写不深刻,要想使论证的问题深入浅出,同时又有话说,最好以“小”取胜,通过细小的角度,看出具有普遍的问题,即“小中见大”,选择的角度小,反映的主题大。还以上面的作文题为例,如果从职业道德的角度来批评给患者做手术的少数医务工作者,这虽是材料的本意,但职业道德是个范围很广的话题,泛泛而谈的话,很难写深刻,如果从另一个角度出发,举教师批改作业的例子:教师将学生作对的作业判错,将做错的作业判对,从这一小角度出发结合漫画,可以谈教师应当如何工作,怎样具有责任心?

或者再由漫画联想,从种田的角度来写,农民在田间除草时如果三心二意,将禾苗除掉,留下稗草,良莠颠倒,去掉精华,留下糟粕,那么秋季将收获什么?没有收获将如何生活?还可以联系市场经济,从商人经商的角度去写,不法商贩用假冒伪劣商品坑害广大消费者,以此品当精品消售给人们,赚了昧心钱,这种行为不仅坑害了广大消费者,更严重的是破坏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些例子,选择的角度都是比较小的,但写起来反而有许多话说,也有利于思路的展开,更容易揭示文章的主旨,如果是考场作文,选择小角度更容易写出好文章。

第5篇

【关键词】电视娱乐类节目 创新性 打造产业链

一、当今电视娱乐类节目存在的问题

现代社会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无论是工作、子女教育还是老人赡养,哪一件都不是轻松的工作。在这种环境下,以幽默轻松为宗旨的电视娱乐类节目兴起可谓必然。然而虽然现在中国的电视娱乐类节目发展势头正劲,可在这飞速繁荣背后所隐藏的泡沫式膨胀却更加值得我们给予关注。我们不应为这当下的繁荣所欣喜,其存在的问题更加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一)原创节目的极度缺乏。1.同类节目的跟风。曾几何时,打开电视,往往同类型的节目总是同时铺天盖地地轰炸我们的审美。这也不难理解,模式的创新需要能力更需要勇气,别人已经成功的节目模式拿来作为己用是最省时省力的做法。然而成功往往属于敢于第一吃螃蟹的人,大量的重复只能引起人们的厌倦,而当今的电视娱乐类节目从不是理性的。从之前《超级女声》选秀节目类型的跟从,到现在《爸爸去哪儿》这样明星家庭真人秀的泛滥,无不彰显着当今娱乐类节目创新意识的缺乏。

2.国外版权的引进。除此之外,大量国外电视节目模式的引进将创新性的缺乏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虽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但却是购买了韩国节目的版权,还有红遍大江南北的《中国好声音》也是对国外成熟节目的引进。种种例子表明我们目前创新性的缺乏。

(二)内容的低俗化。如同当下浮躁的社会氛围一般,人们很难如以前那般沉下心来做事,更多的人要的只是眼前的快速回报,电视娱乐类节目也存在这种弊端。节目不再是宣传真善美,而是为了提高收视率采用博人眼球大量充斥着低俗的观念,以对金钱的追捧为噱头。《非诚勿扰》就有这样的嫌疑。节目中的女相亲者堂而皇之地说出“宁可在宝马车上哭也不在自行车上笑”这样的言论,拜金主义至上的观念引人议论,与电视节目本身承担的社会责任大相径庭,同时也会给社会带来不良的影响。电视节目内容的低俗化会给观众造成直接的严重的影响,不符合大众媒体的价值观。

(三)明星的过度消费。所谓明星的过度消费指的就是,对于真人秀节目嘉宾的选用,制作方大多选用的都是当下热门的明星,不论明星是否符合节目定位,只要当红就是各类娱乐节目争抢的目标。但因明星档期有限,制作组通常都会通过价格的竞争来取得嘉宾的档期,甚至在现在很多节目中启用的都是相同的明星,甚至节目的题材内容形式也都有些雷同,这就造成了观众对节目同质化感到厌烦。

二、我国电视娱乐类节目的发展趋势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环境下,当今的电视娱乐类节目开始逐渐回归理性,也注重强调知识和价值观,自主研发新节目新模式,使节目形式正逐步向差异化的趋势发展。

(一)植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无论在什么时候,靠模仿得来的成功总是难以长久,唯有创新才是王道。而创新的力量来源于何处?我国作为文明古国之一,其悠久的文化传统经过时间的洗礼而历久弥新。现在中国电视娱乐类节目将创新与我国传统的文化相结合,比如湖南卫视的《我们都爱笑》和东方卫视的《欢乐喜剧人》,就是依托我国的传统文化精粹――小品、相声等曲艺形式建立的,良好的收视率无不证明着传统文化的活力。因此,汲取传统文化精髓的创新才是电视娱乐类节目未来可以越走越宽的道路。

(二)“品牌价值”的打造。奢侈品的售价总是让人望而却步,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其商品的制造价值可能远远低于售价,剩下的部分消费者则是为其品牌价值买单。同样,节目一旦打上品牌的烙印,其身价就在无意中翻了几番。比如《快乐大本营》,节目已经开播将近20年,其培养的一批批观众成为了节目的忠实用户,而每周固定时间的播出使得收看其节目已经成为了大家的习惯,观众也对节目的品牌有着很深的感情羁绊。这都是品牌价值所打造出来的,品牌的价值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值得我们为之投资和培养的。因此着重打造品牌、培养忠实受众将是当今娱乐类电视节目发展的趋势。

(三)产业链的打造。节目效益要想实现利益最大化就要实现节目产业链的打造。而产业链的打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节目的宣传。不论是播出前还是播出后,节目的宣传都非常有必要性。不仅仅是本频道的宣传,更要通过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的线上宣传来提高知名度。此外更需要借助新媒体的力量进行线下互动等形式来宣传节目。因为一个节目宣传是否成功,是节目播出能否成功的一个必要因素。

2.衍生产品的价值。节目播出的同时宣传自身的衍生产品,如游戏等,往往能得到非常好的效果。如《爸爸去哪儿》播出时推出了同名手机游戏,游戏借助节目的高收视率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同时,《爸爸去哪儿》还推出了同名电影,观众由于对节目买账而纷纷去电影院看电影,票房也取得了极大的收益,这都是衍生产品所产生的品牌价值。

社会发展的快节奏决定了娱乐类电视节目的应运而生,尽管当今的电视娱乐类节目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缺乏创新和流于低俗的问题,但现在的节目已经呈现出向良好趋势发展的势头。唯有植根于传统文化,才能有源源不断创新的力量,娱乐类节目才能走得更远更久;唯有着手“品牌价值”的打造,培养长期的忠实用户,节目才能在不断有后起之秀挑战的情况下站稳脚跟;唯有从整体出发,建立“产业链条”,把眼光放得更远,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利益,才能在这个多元化的传媒世界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单位:辽宁广播电视台)

第6篇

关键词:网络低俗用语 隐晦表达 詈语

一、网络低俗用语的隐晦表达简述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在网络使用中诞生了一类特殊的言语现象――网络语言。网络语言的定义有很多,本文讨论的网络语言是“网友们在上网聊天时临时‘创造’的一些特殊的信息符号或者特别的用法”①。近年来,随着网络语言的发展,网络语言殊的一类――网络低俗用语也以迅猛之势冲击着网络。网络低俗用语指网民们在网络中互相进行言语攻击、讽刺、调侃和发泄消极情绪时所“创造”的一些特殊的信息符号或者特别的用法。网络低俗用语使用非常普遍并受到部分网民喜爱,2015年6月2日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网络低俗语言调查报告》中提到,2014年全年有16个网络低俗用词的原发微博数量达到千万次以上,其中有4个网络低俗用词的原发微博数量达到了亿次以上②。可见,网络低俗用语在中国网民的网络生活中随处可见并占据着相当重的分量。

这些网络低俗用语中有一部分是直截了当的粗鄙,如“潘俊薄靶℃辉摇薄氨聘瘛钡龋不仅意义上低俗下流,在视觉和听觉上也让人感到恶俗和不舒服。这类词本身带有很强的讽刺意味和攻击性,但也会因为人们思想观念的开放而变得普遍和易于接受,甚至用于自嘲。另一类词则较为隐晦,如“SB”“748”“”“尼玛”等。听上去(或看上去)虽“不脏”,但实际上的确是骂人话,比如“潘竣邸⒈聘瘛币焕啵即“非詈詈语(非詈化的詈语)”现象,或者叫“形式非詈”(沈阳,2016)。这些词语新颖特别,在视觉上也没有恶俗的字眼,难以凭借字面意义判断,对于初次接触的人来说较难理解,但是多读几遍就会发现这些词只不过是对粗话在字面表达上做的一种修饰,仍旧保留了原本的读音,可以通过语音判断其意义。这些隐晦表达的词语尽管难掩低俗语言的本质,却在视觉效果上有一定程度的弱化,其攻击性也因此相对减弱,降低了网络用语的消极影响。这种修饰可以在视觉上弱化原词的低俗性,为网络言语交际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又流行于特定的场合和人群中,因此我们把这种修饰叫做网络低俗用语的隐晦表达。

尽管表现形式和使用场合有所不同,网络低俗用语与詈语实际上有很大的联系。詈语就是通常说的“粗口”,属于口语形式,而网络低俗用语往往用于网络社交,其表现形式以网络语言为主,近年来部分词开始活跃于人们的口头表达中,表现为詈语。所以网络低俗用语的范围要大于詈语。从这个方面来看,网络低俗用语是通过网络这一平台的改造,将过去的詈语及其他低俗表达运用于口语交际的语言形式中,使得部分网络低俗用语既用于网络空间的虚拟交际,也用于现实空间的真实交际。网络低俗用语的隐晦表达与其原形式比较起来,表现形式更加丰富、新颖和易于接受。

二、网络低俗用语的隐晦表达方式

(一)省略

1.拼音首字母的缩略组合

缩略词构成是省略的一类,“缩略词构成就是将一个复杂词或词组中所有词的首音(或字母)合并到一个统一的词位中。缩略词可能以小写字母来描述为一个完全形式的、统一的词位,但它们更多的是以大写字母来描述,因此是不那么明显的词位。首字母缩略词的生成,即一个复杂词或者短语中的单词首字母相互连贯起来作为一个单词的构成字母。”而在汉语当中,无论是使用大写字母还是小写字母,都是不明显的词位。如:“BT(变态)、YY()、SB(傻逼)、JR()、MD(妈的)、TMD(他妈的)、TNND(他奶奶的)、NB(牛X、牛逼)、NC(脑残)”等。

(1)你长得真TM后现代。④

(2)这B装得我给九十九分,多一分是怕你骄傲。

(3)JR就是矫情。

用缩写拼音首字母的方式达到隐晦的目的,它的弱化性往往是最强的,以上缩略词是将原词中每个字的拼音首字母组合起来,使原词由复杂化简,从而形成新的表达形式,但是这种表达会同其他的英文缩略相混淆,造成多种歧义,使得初次接触者无法辨别其真正含义,往往被骂了还浑然不觉。

2.词语或句子的缩略

指在词语或句子中选取一部分组合成新词,但选取的字往往并不具有代表性,也没有特定的规律。

1)词语的缩略组合――“蛋白质”

“蛋白质”即“笨蛋++神经质”,它选取了“笨蛋”中的“蛋”,“”中的“白”,“神经质”中的“质”,把它们组合成一个新词。这个词显然是骂人的言语,但却省略了表达核心意义的“笨”“痴”和“神经”,其余部分组成的新词本身具有一定的含义,也就是说缩略组合赋予了已有的词新的意义,往往让人不明所以,大大削减了冲突因素,增加了幽默效果。这类缩略用法的网络用语还有“喜大普奔(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但是这类词表面上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与“蛋白质”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

2)句子的缩略组合

“然并卵”是“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的缩略,这句话最早是游戏主播MR.QUIN玩《黑暗之魂2》时说的,意思是:一些事物看上去很复杂高端但没有实质性的效果,或花了时间、精力去做一件事情后却得不到理想的收益。多用来表达无奈、调侃之情(李新梅,2016)。这个词是由一句话缩略组合而来的,其核心意义在“然”上,低俗性则表现在“卵”字上,这个字在一些地区的方言中很常见,含有脏话的成分,对方言中不常见或没有这种用法的人来说,则会感到费解。像这种句子缩略的网络用语还有“累觉不爱(很累,感觉自己不会再爱了)”“不明觉厉(虽然不明白但感觉好厉害)”等。

根据Blank的看法,省略是指导致一个复杂的词或短语形式的缩略。在省略体中,被省略成分的语义通过转喻而被吸收到剩余结构中,涉及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Hock&Joseph,1996:175)。形式省略是词语表面的省略,第一类拼音首字母的缩略组合就是形式,被省略成分与剩余成分之间并没有语义上的关联,第二类词语和句子的缩略有部分是意义缩略,剩余成分则保留了少量的词语原意。

(二)谐音替代

谐音替代指网民们在交际时不使用语言中已有的语言项目,而是另外创造一个谐音形式,用它来替代原语言项目。在替代的谐音形式和原语言项目之间没有任何语义关联,有学者称其为“无关谐音”。⑤

1.谐音汉字

指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或词代替原来的字或词,但二者之间在语义上没有关系。如:“劳资(老子)、尼玛(你妈)、麻痹()、辣鸡(垃圾)、特么的(他妈的)、油饼(有病)、碉堡了(疟了)、()、操/草(H)、()”等。

这类词最初是由于输入法的问题而产生的,网上聊天强调高效快速,对所传递的话语的语法正确性不作要求,就导致出现了一批别字和语法错误的词语。后来网民逐渐抛弃了原来正确的用法,这些别字和语法错误的词语反而成为网络上专门使用的语言,慢慢流行起来,后来又影响了人们的口语,使对人们所说的脏话也不觉得特别不堪入耳了。

(4)睡起来嗨。

(5)你特么的油饼啊!

(6),你们欺负劳资!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语音上的隐喻,以相似性为连接点,从源域向目标域进行投射,用模拟的声响来代替所表达的意思(邹艳菁,2010)。这些谐音过来的新词与原词都以语音为连接点,但有些词原本就有特定的含义,如“麻痹”“油饼”等,它们本来就是正规的现代汉语词语,原词与替代词虽然语音有相似性,意义却是完全不同的。有些则没什么具体含义,如“特么”“尼玛”等。这些词相对于缩略词较为易懂,重复读音就可以明白。新词意义不反映说话人意图,需要受话者进行推断,用这一类隐晦词不仅会延迟和减少冲突发生,而且有利于制造出一种幽默效果。

2.谐音数字

指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阿拉伯数字代替原来的字或词,但二者在语义上没有关系。如:“748(去死吧)、02746(你恶心死了)、0487(你是)、1414(要死要死)”等。谐音过来的数字不仅读起来有趣,而且因为与原词并不严格一致而产生一种“萌萌哒”的感觉。

3.英汉谐音替换

“狗带(去死)”,英语单词是“go die”,是我们通常说的“中式英语”。⑥

“碧池”,英语单词是“bitch”,在英国有侮辱人的意思,在《牛津英语词典》中主要是“母狗”义,后来引申为“泼妇、、”。

“不作不死”,英语单词是“no zuo no die”,这也是一个中式英语,不同于“狗带”与“碧池”是用汉语作替换词,这个是用英语作替换词,原词“不作不死”首先被创造出来,意义很容易明白,相比较而言,转化后的中式英语“no zuo no die”就比较隐晦。

这类词从字面上看没有特殊意义,可以根据读音判断,但前提是要了解原词的意思。

(三)谐音项组合类

1.拼音+数字谐音

指一个词或词组中的一部分用汉语拼音表示,另一部分用数字谐音表示,如:“qu4(去死)”。这类词可以从字音上辨别,比较简单易懂,并且巧妙避开了敏感字词。

2.拼音首字母+数字谐音

指一个词或词组中的一部分用汉语拼音首字母表示,另一部分用数字谐音表示,如:“B4(鄙视)”。这类词也相对比较简单易懂。

(四)形象联想类

这一类词主要根据受话人的某些特征,利用与之相同或相近的事物进行比喻。

“绿茶婊”,“泛指外貌清纯脱俗,总是长发飘飘,在大众前看来素面朝天,其实都化了裸妆,实质生活糜烂,思想拜金,在人前装出楚楚可怜、人畜无害、岁月静好却多病多灾、多情伤感,且善于心计,野心比谁都大,靠出卖肉体上位的妙龄少女。”“婊”在《现代汉语~典》中指“(多用作骂人的话)”,在前面加上“绿茶”一词,冲淡了攻击性,却增加了形象的讽刺意味。

“白莲花”,“表面上楚楚可怜、温柔善良并且总是泪水盈盈,擅长通过装柔弱来博取同情,在背地里却是另一副凶神恶煞的脸面。”运用了反讽的手法。

“中央空调”指那些异性缘很好,对任何异性都很关爱却不专一的暖男。

这种形象联想类用词并不仅仅是对词语表面的一种修饰,它还涉及到修辞方面的运用,尤其是对隐喻的运用,用当前已有的认知去描述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新的认识,从而加深对新事物的认识,并且要发挥联想力和创造力。比如“绿茶婊”这个词,“绿茶”和“婊”是我们熟悉的事物,用“绿茶”比喻清新脱俗、素面朝天,让我们对这种女性群体的特点有了更为直观形象的认识,隐喻就是用这种方法加深我们对新事物或不熟悉事物的理解。

“隐喻不仅仅是语言的装饰,它含有显著意义的认知表达。隐喻容许人们以一种整体的方式进行交际,通过张力情绪的激发,让人们感知符号之间的总体关系,给这些动态关系提供确切的意义,而不是对符号本身。”“隐喻可以扩大人们认识一些尚无名称的或尚不知晓的事物的能力。”“隐喻的作用是在人们用语言思考所感知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时,能从原先互不相关的不同事物、概念和语言表达中发现相似点,建立想象极其丰富的联系。”⑦

通过对事物内在的修饰和丰富的联想架构起不同却有相似点的事物之间的关系,使这些骂人的词语从表面上降低了其低俗性,形象而生动,具有调侃意味。

(五)讽刺幽默类

这一类用语较为婉转,常常用来表达不便于直接说明或容易引起冲突的讽刺,需要听话人根据实际情况推导说话人的意图。如:“你长得真后现代”“颈部以上瘫痪”“你小时候被猪亲过吧”等,使人听来不仅不会产生怒意,反而感到幽默有趣。

(六)其他

1.方言演变

“仆街、扑街(混蛋)”⑧,来源于粤语中的“仆街”,本是骂人的一个词语,使用比较广泛,熟人之间开玩笑也会使用该词语。一般有以下三种意思:

a.走路摔死。相当于“去死”或者“滚”。例如:“扑街啦你!”

b.王八蛋。例如:“你条扑街!”“你呢个扑街!”

c.叹词,义为“糟糕”。

“哇塞”,原本是闽南词语,相当于普通话中的“我H”,是地地道道的脏话。但从港台传入大陆后,许多人由于并不知道这个词的来源及用法,而把它当作和“哎呀、哇”类似的词来用,这时这个词就已经完全脱离了本义,成为一个只是表达惊讶、叹服的新叹词(魏晨,2015)。不过这个词已经不能算是新兴的网络流行语了。

“然并卵”也是一些方言中的用法,最初被引到网络用语中指“手机中的高端黑科技”,上文已提及,这里不再赘述。

2.用低俗性较弱的词概括

“污”这个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①浑浊的水,泛指脏东西;②脏;③不廉洁;④弄脏。在网络用语中指“下流的、邪恶的、思想龌龊的”。二者的意义相近,只不过网络中的意思程度更深并且更偏向于“性”这一方面。例如:“你好污啊!”其实这个词有较深的寓意和内涵,具体含义根据具体场合和情况而不同,可以留给双方想象的空间。

3.“数字―英语―汉字”的转化

最典型的是“419――for one night――”。这种隐晦方式比较复杂,也很少见,一般初次看到“419”的人是很难联想到“”这个意思的。

以上这些隐晦表达方式模糊了说话内容的含义,通过违反一些话语准则,隐含会话含义,使受话者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和知识储备去推断出原本的意义,这种“言外之意”的模糊表达具有间接性,减弱了双方的直接冲突,营造出一种相对轻松的氛围。

三、影响网络低俗用语隐晦表达的因素

(一)网民心理

1.安慰心理。我们正处于一个急剧变化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也是一个充满竞争和压力的时代,网民的内心情绪在现实中无法得到宣泄,只能寄托于网络安慰。这些网络低俗用语有些表示情绪的发泄,有些表示特定状况下的心理状态。如很火的“潘俊币淮剩就是那些没房没车、“矮穷矬”的男青年的一N自我嘲讽。

2.避讳心理。据《第38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男女比例为53:47,同期全国人口男女比例为51.2:48.8;我国网民依然以中等学历群体为主,初中、高中/中专/技校学历的网民占比分别为37.0%、28.2%;中国网民中,学生群体占比仍然最高,为25.1%,其次为个体户/自由职业者,比例为21.1%,企业/公司的管理人员和一般职员占比合计达到13.1%。通常,使用网络的群体能够更多地接触各类网络用语,使用网络低俗用语的人遍布各个阶层。学历越高、修养越好的人,平常说脏话的可能性越低,但也不排除偶尔会发泄情绪,碍于身份而选择使用这些含有隐晦色彩的低俗用语,如此便不会在视觉或听觉上给人带来强烈的恶俗感。有学者认为,网络用语更多朝着“下三路”的方向发展,但是使用者往往不会去追本溯源,更多是随波逐流。网友制造这种隐晦表达除了输入法的原因之外,一方面是为了避开一些敏感字眼,从而美化自己的素质和形象,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弱使用语言暴力带来的冲突,甚至给人一种诙谐幽默的感觉,有利于网络交流。

3.求异心理。网民中,学生群体占比最高,学生通常具有活泼、个性、求新求异等特征,通过“创造”新词新语,在使用的时候给人一种新颖、独特的感觉。

4.调侃心理。很多网络用语最初都是在一些社会热点的酝酿下产生的,网上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网民关注社会信息并反馈个人意见,在评论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有趣、有内涵的网络热词,这些词往往承载着网民们的思想观念、对社会的看法以及对现实的嘲讽和调侃。如“叫兽(教授)”“砖家(专家)”等,这类词的谐音替代很有深意,代表了如今大众对一些教授和部分专家的看法。需要指出,若是指个别没有职业道德的人这些词是具有批判意味的,但是将矛头指向这些群体中的每个人就有些偏激了。“绿茶婊”“白莲花”这类词的使用也代表了一些网民的审美观念,认为不做作、不矫情就是美,反之便为丑。这些词的产生背后体现着当代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是当今社会文化及社会发展的一种反映。

(二)克制准则

克制准则是指“在语言交际中,说话人由于种种原因(如不便直言或不愿直言或不能直言等)不直言不讳地训斥他人,而采用克制的方式表达对他人的不满或责备,以达到最佳交际效果”⑨。网络低俗用语的隐晦表达就是运用了这一准则,隐晦即不直言,而是拐弯抹角地骂人,使受话者被骂了还不自知。这种克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威胁网络环境和谐稳定的因素的影响。

(三)詈语的影响

詈语过去多称詈言,俗称骂人话。一部分网络低俗用语便是由詈语演化而来成为网络有的骂人话。这部分网络用语最初只以网络为平台表现,近几年也活跃于人们的言语交际中,相当于通过网络把传统的骂人话加以改造和创新,形成了我们这一代特别的骂人话。

詈语能透露出一个民族的性情和心理,它渗透着一个国家社会和文化的独特观念。同样地,如今的网络低俗用语反映了如今的社会和大众心理。李娜的《从詈语的使用看民族文化心理的变迁》一文对从春秋战国到“五四”之后詈语的使用情况作了统计和论述,每个阶段詈语的使用、使用范围、詈语所反映的社会政治、阶级需要、文化风气等都有所不同j。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詈语的词义会有一定的转移和引申,并且在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情绪下有不同的意义。

如“劳资”这个词,是“老子”的一种隐晦表达,刚开始运用时指气焰嚣张和蔑视他人的态度,但是演化至今,在多种场合和情况下都会用到,用来表示惊叹或无语,甚至有时还会用于熟悉亲密的人之间。类似的如“尼玛”“你这个小扑街”等,多含有开玩笑或无奈的意味,可见网络低俗用语发展到现在意义已经大有改变了。

有学者提出,中国最严厉的骂人话是对“性”的“攻击”,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方面的骂人话正在减少,一些具有时代特征的骂人话也逐渐消失。但是,人们之间难免产生矛盾,产生骂人话的价值观和思想原则不会轻易消失。也就是说,这种网络低俗用语的隐晦表达正是随着社会发展人们文明用语的素质提高的表现,所以我们应该看到中国的詈语正在向好的方面发展的趋势,而不能一味地打压,因为这种时代的产物并不会轻易消失。

(四)社会规范

随着网络低俗用语的发展,政府相关部门也做出了一些反应,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已经对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进行了32次统计;教育部、国家语委多次向社会年度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并对网络语言做了一定的规范;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也要求各类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不得使用或者介绍根据网络语言仿造成的词语。生活中,倡导文明用语的宣传随处可见,政府的宣传力度较大,虽不能说会完全消除这种低俗用语,但至少不会让低俗用语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也能抑制一些特别恶俗的网络语的发展,因此可以认为网络低俗用语的隐晦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社会政策的影响。

学术界也对网络用语进行了研究并探索出相应的治理对策。有些人坚决抵制,认为很多网络用语是哗众取宠,尤其是网络低俗用语会影响到人们的交流和中小学生对语言的学习,会对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日常行为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曹南燕,2001)。有些人则持折中看法,认为语言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象,如果一个新的语言已经得到了社会的公认,而且能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我们就不能人为地去阻止它,反之则要坚决抵制。针对网络语言的发展,要尽快建立起一套与网络的普及应用形式相适应的规章制度,学者也要及时地对网络语言大量涌现的现象加以研究,尽早找到合适的规范方案(陈建华,2004)。也有学者认为,除了政府加大宣传力度之外,还要从人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角度引导和规范网络语言,并且进一步改善青少年的家庭及周边环境,使不同群体网民的情感有所依托(吴早生,2008)。对于网络语言暴力则要坚决遏制,有关部门应加大对网络的监察力度,加强立法,提高网民的综合素质,加强理性思维,提倡文明上网的风尚(魏宏利,2012)。

学术界的很多论文中都提到了要提高网民素质,规范网络语言,但其实就网民素质而言,笔者认为并不是决定性的。使用网络低俗用语的人遍布各个阶层,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群体中间尤为流行,这种语用现象是人们心理情绪的正常发泄,即使是高素质人才也会有心情郁闷的时候,所以仅仅针对网络低俗用语的使用来提高公民素质,无论是实施还是效果方面都不会太理想。

四、结语

在网络语言的发展过程中,“变的是快速发展的社会生活与网络传播平台,以及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的各种语言现象和表现形式;不变的是网络语言不可能脱离汉语文的母体而存在,网络语言之于现代汉语是影响而不是改变”(汪磊,2016)。尽管由于其不稳定性,网络用语只能是现代汉语的附属品而无法成为主流,但是有些网络低俗用语却是在有着千百年发展历史的詈语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的出现并非只是网友们的独特创造,而是传统詈语多种形式的变体,通过隐晦的表现方式使其在听觉、视觉甚至是意义上都产生了重大的变化。

网络低俗用语的使用尽管在近几年层出不穷,甚至蔓延到日常口语当中,但是网民也通过网络自发地改造了以往的粗俗口语,创造了一些相对委婉和弱低俗性的词语,这种词语的改造方式不仅影响着网络用语,也影响着千百年来传统詈语的使用和发展。不可否认的是,网络低俗用语从侧面反映了当代人的思想认知、价值观以及面对低俗用语的一种态度。因此,我们除了规范网络用语、抵制低俗化之外,应该对这些隐晦的网络低俗用语持保留态度,要看到它正在慢慢地改变着传统詈骂的方式,在朝着一个比较好的方向l展。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李治平老师的悉心指导,在此谨致谢忱。

注释:

①郑远汉在《关于“网络语言”》中把网络语言分为两类,一类指

“与电子计算机联网或上网活动相关的名词术语”,另一类就是“指网友们上网聊天时临时‘创造’的一些特殊的信息符”。

②这16个网络低俗用语分别为“尼玛”“潘俊薄岸罕取薄白/

叫兽”“艹”“你妹”“”“”“我靠/我擦/我屮HU”“妈蛋”“逼格”“他妈的/特么的”“撕逼”“滚粗”“蛋疼”“小婊砸”。

③笔者认为将“潘俊惫槲“非詈詈语”还有待考量,“拧闭飧

字本身指男性生殖器,不同于“有什么鸟用”中的“鸟”和“吊儿郎当”中的“吊”(曹德和,2006),其形式还是詈化的,只不过部分使用者不知其意。

④本文所举例子均来自网络社交平台;网络词语解释有部分来自网络。

⑤徐默凡《网络语言无关谐音的文化研究》:“无关谐音是当代网

络语言中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即不使用语言中已有的语言项目,而是另外创造一个没有语义关联的谐音形式来替代。无关谐音不是一种造词手段,而是一种受网络交流的技术特点制约而产生的特殊用法,是一种常态化的语言嬉戏活动。”

⑥“狗带”(go die)源于中国艺人黄子韬在一次演唱会上表演的

英文Rap:“This is my life,I am fine,我不会就这样轻易地go die,Huh?”

⑦引自胡壮麟主编的《认知隐喻学》一书。

⑧还有一种说法来自《Planking and Planker》:“扑街”是

“Planking”一词的汉语翻译,指脸朝下趴在一个意想不到的地方然后让人给拍照记录下来的行为。

⑨引自索振羽主编的《语用学教程》一书。

j李娜在《从詈语的使用看民族文化心理的变迁》中把詈语的发展

分为三个阶段:“春秋战国至三国两晋时期”为规范伦理的时期,这一时期詈语大量使用于经史传记中,在南北朝志怪小说和唐传奇中,也出现了数目可观的詈语用例,但统治阶级和正统文人仍是利用规范的语言来规范社会秩序。“宋朝至五四以前”是冲破禁忌的阶段,市民阶级的发展、戏曲杂剧的出现、明清小说的流行都推动了詈语的发展。“五四时期至今”是日趋文明化的阶段,“五四”以后,詈语书证的书目的数量大大增加,但书证的数量却没有突飞猛进,现今社会由于一些詈语词义的扩展和演变,人们使用詈语时,有时可能只是由于习惯或潜意识,并无恶意。

参考文献:

[1]曹南燕.网络语言的创新和约束[J].科学,2001,(2).

[2]陈建华.网络语言的发展及其规范[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3]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劳蕾儿・J・布林顿,伊丽莎白・克洛斯・特劳戈特.词汇化与语言演变[M].罗耀华,郑友阶,樊城呈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6]李新梅.缩略型网络语言的变化及思考――“然并卵”等例析[J].鸡西大学学报,2016,(7).

[7]李娜.从詈语的使用看民族文化心理的变迁[J].求索,2010,(1).

[8]刘亚丽.网民网络语言的心理因素探析[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9]茹.浅论网络语言的谐音表义手法[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7,(4).

[10]沈阳.从现代汉语规范化角度把脉新兴流行詈语[J].语言战略研究,2016,(3).

[11]索振羽.语用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2]唐丽君.当代中国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影响研究――以2015年上半年15个网络流行语为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

[13]汪磊.网络语言研究十年[J].语言战略研究,2016,(3).

[14]魏宏利.试析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及其对策[J].今传媒,2012,(8).

[15]吴早生.网络语言的发展与规范[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8,(4).

[16]徐默凡.网络语言无关谐音的文化研究[J].文艺理论研究,2013,(6).

[17]郑远汉.关于“网络语言”[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

第7篇

有一个叫综合素质问答环节。问的大多是文化常识,我总会绞尽脑汁去猜答案,当听见余秋雨先生的肯定答复后,会为平日里唐诗三百首的积累而窃喜。现在回想起那些音乐天赋极高的选手在此环节中的窘迫时,不禁让我诧异:对同一个选手,他文化底蕴与专业知识的差异怎会如此之大?而选手们的尴尬难堪似乎是一面镜子,场外观众一起答题的同时也发现了自身的文化缺失,正好借此机会充电。娱乐氛围放松情思的同时也让文化盲区得以滋润。

这便是节目制作者的聪明之处,他知道当今社会下的大众缺乏的不是娱乐方式,而是和娱乐分家的文化内涵。缺什么补什么,那就把这精神层面的东西融入节目中,满足人们的需求。它拉近了文化、娱乐与大众的距离。这也是青歌赛雷打不动,收视率遥遥领先的原因。

值得欣喜的是,有越来越多的把文娱结合做得很好的节目不断走进生活。这要感谢电视人,他们清醒地认识到恶俗娱乐文化只是一时的喧嚣,那种收视率也只会是一时的领先。要想稳坐钓鱼台就要走内涵路线,大打正统文化牌无疑为传统文化传播打了一注强心剂。“汉字拼写大赛”的成功不会仅仅引领一阵短暂的文化热潮,毕竟中国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这段文化是咀嚼不完的。我们需要这类节目来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文化胃口。

余秋雨先生曾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文化界一想到学问,便立即产生了一个约定俗成的范围,几乎不会想到诸如电视文化这样的领域呢?所以我们同样需要文化界涉足娱乐,两者达到一种良性的共生关系。电视传媒是大众接触最多最广的传播介质。一些一味追求收视率的制作人会乘机杀偏风,这便是文化人担当起责任的时候了。他们应该对其正确引导,用高雅取代低俗,用创新文娱取代老套娱乐。

当然,看与不看,决定权在观众手里。还好中国观众有种对于文化本能的亲近,这要归功于自小开始的国学教育。大众都想受益,这种对文化的追求是好的。这种环境下,好的节目会口口相传成为经典,烂节目会随时间流逝被人淡忘最终销声匿迹。观众对于文化的认知态度直接决定了娱乐节目的表达高度。对于青少年,传统文化的弘扬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他们接受的文化教育反应出的是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否。

文化与娱乐本是一家。如果娱乐要背着文化的本意去发展是不会长久的。善于利用这种鱼水关系,大众素质提升了,社会自然会进步。

第8篇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 缩略 网络流行语 特征 成因

一、引言

在21世纪的今天,网络已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它不仅在物质上为人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更拓展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作为网络衍生品之一的网络流行语,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从早期的“吐槽”“草根”,到后来的“不差钱”“躲猫猫”,再到近年来的“给力”“潘俊保网络流行语展现出了强大的创造力,各种形式层出不穷。在最近的两三年中,网络流行语又出现了一种新的构词模式――缩略。

学术界针对此类型的网络流行语已有一些研究,比如盛楠的《新词新语――“喜大普奔”研究》以及张律、黄亚萍的《三言式新词“高富帅”的认知研究》都是针对典型缩略型网络流行语的具体考察;此外,肖世敏的《论当下缩略形式的网络流行语》等也对缩略型网络流行语做过比较全面性的研究。但以上研究以理论叙述为主,因此,本文将以典型的缩略型网络流行语为例,结合调查问卷和具体数据,从微观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再次对其进行深入探析。

二、缩略型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及分类

缩略型网络流行语以三言式和四言式居多,也包含着一些两言式词汇,缩略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从一组流行语的每一个词中提取一个字组合形成。如“高大上”,原来是“高端、大气、上档次”,之后网友将每个词语的首字母提取组合形成了现在的词。类似的还有“高富帅(高大、富有、帅气)”“白富美(肤白、富有、貌美)”“冷无缺(冷漠,无理想,信仰缺失)”“喜大普奔(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等。

另一种则是对句子的缩略。如针对流行歌词“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网友将其中的关键字进行提取组合,形成了“人艰不拆”。类似的还有“躺枪(躺着也中枪)”“何弃疗(为何放弃治疗)”“请允悲(请允许我做一个悲伤的表情)”“说闹觉余(其他人有说有笑、有打有闹,感觉自己很多余)”“累觉不爱(很累,感觉自己不会再爱了)”“男默女泪(男生看了会沉默,女生看了会流泪)”“不明觉厉(虽不明白,但觉得很厉害)”等。

对于缩略语的构造依据,蒋向勇(2014)认为可以分成三个原则:取首原则、语义显豁原则、避歧原则。以上的缩略型网络流行语也基本上遵守了这些原则。如“高大上”就是讲首字提取组合而成,而“人艰不拆”则主要是依据语义显豁原则,就是选取其中最能表现原语句含义的部分进行节选缩略。

三、缩略型网络流行语的成因探析

缩略型网络流行语是近几年出现的网络构词新模式,以下就是对其出现原因的探析。首先看一下这种缩略型流行语的来源――以“高大上”和“人艰不拆”为例。

“高大上”一词原为“高端、大气、上档次”,最早来源于电视剧《武林外传》,钱掌柜要求大嘴做月饼,中秋节送给客户,对他提的三个要求就是“高端、大气、上档次”。之后这个词频繁出现在各种网络社区及电视广播媒体中,逐渐成为一个新的流行词,之后被网友简略为“高大上”。同样,“人艰不拆”原为林宥嘉歌曲《说谎》中的一句歌词“别说我说谎,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在成为流行语后,被网友抽取关键字组成了“人艰不拆”。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缩略型网络流行语的原型本身就已经是非常普遍的网络用语了,其缩略是在原语言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取整合。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可以说是语言与社会两方面的综合产物。

从语言方面来看,网络流行语是语言变异的结果,也是一种新形式的语言变体,而缩略型网络流行语可以算是其深层次的发展。“缩略”原本就是一种重要的构词法,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都存在大量的缩略语。刘玉梅(2012)认为缩略语形成要遵循两大原则“最大经济化原则”和“最大表现力原则”。缩略型网络流行语就是在保证其原词句的基础上,进一步精简,达到了最省力的程度;而调查问卷的结果也显示,在众多关于使用缩略型网络流行语的原因之中,约62%的网友选择了“简短方便”,这也是“最大经济化原则”的体现。此外,“最大表现力原则”也对其形成发挥着重大作用,根据数据显示,同样比例的网友选择了“表达力强”这一原因。因为缩略后的网络流行语既能完整表现其原有含义,又能将含义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发挥到最大的程度。因此,缩略型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可以说是语言本身发展的一种需要和趋势。

从社会方面看,缩略型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既有一般流行语形成的条件,又有其自身独特的原因。总的来说,可以从网络特性、社会心理和大众文化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网络传播平台不可或缺。现代社会正处于一个智能化的时代,网络的信息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均大大超过了从前,而且还在不断进步。因此,在各种网络媒体、网络社区、名人效应等的推动下,网友们更容易接触到一些有特色的词句并进行传播,网络流行语因此诞生。比如“高大上”这个词,原本只是被用在影视作品中去增添喜剧效果的,但经过多个名人以及多家媒体的引用,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开来。

第二,社会心理效用不容忽视。由于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和自由性,网络流行语本来就是网民们肆意宣泄和释放日常生活中被压抑的能量的重要媒介,而缩略型网络流行语更是在这基础上激发了中国人原有的民族心理。根据调查显示,超过50%的网友认为相较于以往的网络流行语而言,缩略型,尤其是四言式缩略语,更大程度上展现了中国特色的东西,这种类似于成语的网络流行语更加符合网民们对于时尚与传统相结合的追求,在使用中也更加得心应手,比如“人艰不拆”的使用,“胖子已经如此的可怜,跪求人艰不拆!”。

第三,大众文化影响无所不在。特别是快餐文化的影响随处可见。张丹丹、孟一(2009)认为“快餐文化比喻追求速成、通俗、短期流行,是一种不注重厚重积累和内在价值的文化思潮和文化现象,它是在社会节奏日益加快,社会关系整体复杂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网络流行语就是一种典型的“快餐文化”。一般来说,网络流行语有一定的时效性,尤其是一些出自新闻媒体事件或影视媒体作品的流行语,主要是在人们关注该事件或该作品时流行,之后便很快销声匿迹;而且“快餐文化”注重的关键就是“快”,缩略型网络流行语更是响应了这一“号召”,将本就不长的词句进一步缩减,充分展现了“省力原则(经济原则)”的应用。

四、缩略型网络流行语的影响及未来发展探析

对于缩略型网络流行语而言,其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语言本身和语言教学。

从语言本身来说,缩略性网络流行语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以往流行语的随意性。尤其是其中的四言式词语,无论是从语言的表达还是韵律上说,都与中国原有成语非常类似,甚至一些二言式和三言式的词语,也比其原型读起来更加朗朗上口。数据显示,大约60%的网民认为虽然部分词语不太好,但是还是有不少流行语是可以作为成语使用的;更有大约11%的网民认为这种缩略型网络流行语是对中国成语的新发展,可以被正式划分到中国成语中去;从这个方面来说,这些流行语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汉语的发展。但另一方面,这些词语的规范性很低,甚至有一些在日常表达中都让人“难以启齿”。中国原有成语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积淀,而现在的网络流行语,多是被网友们用来自嘲、调侃或讽刺的途径,带有浓厚的随意性和低俗性,所以对语言的规范性而言,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其次,就是对汉语语言教学的影响。调查数据显示,很多缩略型网络流行语曾被人们误解为中国原有成语,比如:“喜大普奔”“人艰不拆”“十动然拒”“细思恐极”这四个词语就都被超过20%的网民误解过,而“不明觉厉”更是被大约47%的网友误解过。调查同时显示,虽然人们习惯于使用这些缩略型网络流行语,但是对于其用法和出处却并不是很清楚。针对调查中所列的20个常用的缩略型网络流行语,只有大约10%的人表示对绝大多数流行语的用法很了解,超过50%的人只了解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对于这些词语的出处,只有1%的人表示基本全部都知道,超过80%的人表示只了解其中少数词语的出处。这种情况对于语言教学而言会产生很强的负面影响,因为学生很容易会混淆真正的成语和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从而影响学生对成语的学习;同时这些网络流行语的跟风使用,很容易让还处于成长期的学生对于正规成语的态度发生扭曲,无视语言的规范性。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虽然缩略型网络流行语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汉语发展,但是其仍然带有以往网络流行语的固有特征:随意性、低俗性、时效性。调查也显示出,大约57%的人也表示这些流行语前途不定,并不认为这些词语能被正式划分进规范用语中。笔者认为,这些词中,有些词语可以留作观察,若经得住检验,则可以考虑纳入正规用语中;但大部分此类流行语,仍然不具备语言的严谨性和规范性,只能在一定时期内收到人们的追捧,之后肯定会很快消失。

五、结语

缩略型网络流行语是网络语言的构词新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汉语的丰富和发展,这种创造性是值得肯定的。然而由于其固有的网络流行语的性质,这类词汇对于汉语的规范性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对于青少年汉语学习,尤其是成语学习,影响更严重。现在,国家已经开始颁布一些方针政策来规范网络用语,一方面将一些比较正规的词汇纳入正式用语中,另一方面坚决抵制严重不符合语法且内容粗俗的用语。但是国家的政策仅仅是在比较正式的场合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网络中仍然存在大量的“非法”用语,这就需要全民意识的提高,在丰富母语的同时,保持汉语语言文化的纯洁性。

参考文献:

[1]杨永林.社会语言学四十年[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6).

[2]盛楠.新词新语――“喜大普奔”研究[J].参花,2014,(8).

[3]张律,黄亚萍.三言式新词“高富帅”的认知研究[J].语文学

刊,2013,(1).

[4]肖世敏.论当下缩略形式的网络流行语[J].语文知识,2014,

(2).

[5]蒋向勇.现代汉语缩略语的认知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硕

士学位论文,2014.

[6]刘玉梅.缩略词语形成的动因及认知限制条件[J].外国语

学院学报,2012,(1).

[7]张丹丹,孟一.“快餐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挑战与对策探

析[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8]陈红莲.从网络流行语看网络受众心理――以2009 年“十大网

络流行语”为例[J].新闻爱好者,2010,(11).

[9]寇嘉慧.网络流行语的社会心理反映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硕

士学位论文,2012.

[10]韦唯.2009至2011年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及其语用问题[J].英语

广场,2012,(7).

[11]杨玲.从网络流行语看大众文化特征[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