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内能教案

内能教案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10-13 03:59:4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内能教案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内能教案

第1篇

a.知道热传递可以改变内能

b.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放出)热量,温度升高(降低),内能改变

c.知道热量的初步概念,热量的单位为焦耳

d.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教学建议

“热传递和内能的改变热量”教材分析

分析:本节围绕如何改变内能和如何度量内能改变大小展开,遵循观察现象(实验日常生活现象),再分析推理,最后得出结论的思路.

“热传递和内能的改变热量”教法建议

建议一: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相对于做功改变物体内能,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应把重点放在如何用热量度量内能的改变上,以及热传递和做功在改变物体内能上的等效性.

建议二:在讲解热传递和做功在改变物体内能上的等效性时,为增加形象性和便于理解,可以先设置问题:已知某铁丝的温度升高了,是做功使其内能增加,还是热传递使其内能增加?然后再说明热传递和做功在改变物体内能上的具有等效性.

另外,在实际过程中,物体内能的改变常常同时伴随做功和热传递两个过程.

“热传递和内能的改变热量”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

热传递和内能的改变热量

教学重点

知道热传递可以改变内能,知道热量的初步概念

教学难点

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教学方法

讲授、综合分析

教具

知识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热传递可以改变内能

实质是能量由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或从物体高温部分传递到低温部分

热传递具有方向性,只能自发地由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或从物体高温部分传递到低温部分

二、热量

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可以度量内能的改变量,单位为焦耳.

三、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做功和热传递都能改变物体内能

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例题:如果铁丝的温度升高了,则()

A.铁丝一定吸收了热量

B.铁丝一定放出了热量

C.外界可能对物体做了功

D.外界一定对物体做了功

答案:选项C正确

四、小节

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内能

五、作业

P20页-1、2

复习上一节内容,提出问题:要是一个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除了对它做功,还有别的方法吗?

讲解

问题:有一铁丝的温度升高了,则是否就知道是做功还是热传递使其内能增加的?

思考问题

自己分析出热传递可以改变内能

思考并回答问题,得出结论: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第2篇

【关键词】教学反思 记录 教学设计 再教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59-01

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教师成长。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教师都非常重视,现在很多教师都会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教学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的质量。写好教学后记,就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教学反思法,即有利于提高有效教学。

那么,什么是教学后记?如何写好物理教学后记?

所谓教学后记,是教师在下课后评析和反省对该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存在的问题、学生反馈以及教后的感受,对教学设计及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将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用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我们写好教学后记,写好教学分析,找出不足,不断总结经验,以便能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下面结合我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写好教学后记。

一、记录备课时对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以及施教过程中对新课程理念的体现程度。

当前对教师进行的新课程培训多停留在通识和理念的层面。由于种种原因,经常出现教师所学的新课程理念与其实际教学行为不一致的现象。通过不断反思教学过程中对新课程理念的体现程度,可以逐渐强化自己把新课程理念融入教学实践的自觉性,加速自己的专业成长。如人教版必修2第五章曲线运动第7节“向心力”这一节课结束后,在教学后记中我会反问自己,学生对向心力概念理解得如何?能不能理解向心力是效果力?变速圆周运动和一般曲线运动难理解的症结到底在什么地方?预先设想的类比法以突破难点的方法是否有效?能不能找到更好的办法改进教学?等等,如此通过反思,就可以审视自己教学时走过的足迹,倾听自己的心声,揭示灵魂深处的感动与对教育教学的认识。

二、记录成功做法。

记录成功做法,即为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设目的、引起教学共鸣效应的成功做法记录下来,目的是为以后提供教学参考,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如在进行分子动理论的教学时,我们一般对分子力、分子势能、物体内能等概念分析的详细而透彻,但没注意到知识章节的微妙联系。

问题1:我们用力拉弹簧时,我们消耗的能量转化成了弹簧的弹性势能还是内能?

对于这个问题,绝大部分学生毫不犹豫地选了前者,即转化为弹性势能。但是,从微观上看,我们在拉弹簧的过程中,弹簧分子之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相邻分子之间的距离比平衡位置时增大了,分子势能也就增大了,因此,弹簧的内能也增大了。

问题2:我们用力拉弹簧时,我们消耗的能量是否同时转化成了弹性势能和内能?

从上面分析是否可以得出,我们用力拉弹簧时,消耗的能量是否同时转化成了弹性势能和内能的结论呢?

问题3:弹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弹力到底是什么力?

弹力是由于物体相互接触时,发生相互作用而产生形变,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而对接触的物体产生了弹力。

原来物体发生形变时,从宏观上看,物体间发生了形变,即被压缩或拉伸,表现为弹力。从微观上看,分子间距离发生了变化,分子力表现为斥力或引力。

结论:弹力是分子力的宏观体现;弹性势能是分子势能的宏观体现,问题1的答案应该是:从宏观上讲人消耗的能量转化成弹性势能,从微观上讲人的体能转化成弹簧的内能,这两者是统一的。

在以后讲解相关课和指导学生时,把好的教学思路、好的提问记录下来,即可引用这些做法,继续收到好的效果。

三、记录失败之处和教学中的困惑,再完善教学设计。

不管是多有经验的教师,在写教案的时候都可能有疏漏、失误之处,把这些教学“败笔”(如未做成功的演示实验,处理不当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步骤繁复的解题过程,由于某种原因对学生积极性的挫伤等)记录下来,并对其原因作分析研究,使这些内容成为以后教学应吸取的教训,在适当的时机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弥补和改进。

四、记录教学灵感。

再详尽的教案也不可能写出课堂上的每一句话和每一个动作行为,也不可能预见师生思维发展、情感交流的全部情况。课堂上,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问题情境的创设或者一些偶然事件的触发,教师会突然产生一些灵感,这些智慧的闪光点往往“突如其来,稍纵即逝”,要及时通过教学后记去捕捉。

五、记录学生问题和见解以及学生对自己物理学习的反思情况。

将学生在物理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如知识难点、思维障碍、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记录下来,便于在后续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实施补偿措施,同时也为再教时确定教学难点、揣测学习心态提供依据。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在学习、摸索的过程中,时常会出现“智慧的火花”。我们应当及时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见解,并虚心接受。这样做不仅是对学生的一种鼓励,同时也可以拓宽教师的思路,为以后的教学补充新鲜的血液,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可谓一举多得。

此外实践证明:学生能否自觉地对自己的物理学习情况进行反思,对他们学好本学科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反思可使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更好地“知己”、更快地进步,使学生逐渐“学会学好”。经调查得知:不少学生学习物理的效果差是不知反思学习方法。所以,在平日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学习小结、考试等途径了解学生对自己物理学习进行反思的状况,并在教学后记中记录下来,以便于在后续教学中更有效地指导学生对自己的物理学习进行“回头望”。

六、记录再教设计。

第3篇

新疆家教业,在尴尬中前行。新疆家教业路在何方?

需求旺盛,市场混乱

新疆家教业的市场有多大?目前还没有官方的权威统计数据,以乌鲁木齐41万中小学生为例,50%以上都有请家教的经历,单以每年家教开支500元(保守估计)来算,产值就已上亿。事实上,许多家教的开支一年远远不止500元。

乌鲁木齐红太阳家教中心沙主任介绍说,他们目前在全市有1 2个家教中心分点,每个点最少也有一两千名学生在接受家教辅导,每个点都相当于一个学校的规模。

十几年前创办家教中心时很困难,沙主任说,那时候不仅要说服家长信任他们,还要说服老师愿意承担家教工作。家长们都将信将疑不得已才找到他们,老师也大多为解决生活困难问题才私下里悄悄带家教。现在,根本不需要做什么宣传,家长都是主动上门求师,老师也主动自愿上门注册。目前在册的4000多名教师几乎包括了各类学科和首府各个名校的老师。

“现在家教已经是家喻户晓了,但市场也很混乱,可以说市区里一公里之内能找到好几家在做家教服务。谁都想干,门槛太低,但业务规范,具备实力的却很少。”

两套教案的尴尬

记者在某家教中心见到了张羽军老师,他是中国历史教育学会新疆分会会员,是家教中心的资深老师。他谈到自己作为家教老师必须准备两套教案的尴尬。

学校课程安排,重点在数理化或语数外,历史是副课,只能一周两节,要用45分钟照顾所有的孩子,学生有问题要么没时间问,要么不敢问,60个孩子只有一两个问问题,大部分都没机会。学校喊着要因材施教,事实上办不到,课堂教案是综合性的,兼顾优生差生,没有办法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家教的教案却有质的不同,一个是时间有保证,一次辅导两小时:一个是质量有保证,首先是接触孩子,了解孩子哪方面不足,查漏补缺,其次要对每年高考试卷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抓考点、难点。

“学生到我这里来是要分数的,高考中,要说一分挡住一千人,是毫不夸张的。”张羽军老师说。

“那么为什么不能把家教的内容拿到课堂上来讲呢?”记者反复地问。张羽军老师无奈地摇摇头说,不可能,要求不同,目的不同,听课的对象不同,校内只能讲得大而全,而要精而深,只能在家教辅导中进行,家教的教案几厚本,远远超过了校内课堂的教案内容。

家教,因材施教?

无论是家教中心,还是家教老师,他们将家教之风越来越盛行的原因总结为,一是分数线就是指挥棒的大环境短期内改变不了,二是家教体现了因材施教。

首先,在一对一家教中,家教老师可以根据不同孩子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也就是所谓的“查漏补缺”。

其次,由于家教老师的教学方案针对性强,有问题也可以得到及时解决,只要孩子配合老师,一般都在成绩上有明显提高。

第三,老师的魅力不仅在于知识,还在于思想人格等方面,许多孩子都是因为喜欢某一位老师才喜欢上这门课,家教就为学生和老师提供了双向选择的机会,但这一点在学校是办不到的。

第四,学校的心理辅导普遍滞后,目前的80后90后学生有个性、有思想,一旦出现叛逆、厌学的倾向,家长往往不知所措,来到家教中心求助,有些是要求找一位懂心理学的老师辅导孩子学习,有些甚至是专门为孩子做心理辅导,让孩子懂得积极向上,了解家长的辛苦,能更“阳光”一些就满足了。

新疆皇仆家教中心主任赵琴说,他们与普通中介的差别在于,要做定期回访,孩子可以挑老师,不接受的老师可以进行调换,直到满意为止。目前满意度可以达到85%以上。

赵琴说,目前家教中心市场越做越大,找家教的人很多,为什么?就是因为需求不一样,由于竞争压力大,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多,一对一的家教模式将是家教市场的未来趋势。

相关链接:家教“怪圈”何时休

镜头一:家政家教两不误

记者走访了许多家教中心,发现家政家教同时做的中介服务机构比比皆是。某家教中心宫主任说,家教业本来是一个教育行业,但事实上被许多非教育行业的街道办、中介和个人在从事着,应当由教育行业有经验的教育工作者来做,但目前市场乱,不仅从业者鱼目混珠,且乱收费,信誉差,最后吃亏的还是家长。

针对此问题,乌鲁木齐红太阳家教中心沙主任说,她曾经咨询过教育和工商部门,但这些部门对家教业都不予审批,然而事实上,一个只有一张桌子和一部电话的中介公司就能做家教业务,今天干,明天跑,把这个行业都搞坏了。在内地,从事家教业的文化教育公司门槛很高,对资金实力、教学场地,师资力量都有具体的要求,这样运作才比较规范。

镜头二:家教协议管住谁?

家教中心与家长之间要签订家教协议,这是公开的秘密。学习成绩也能通过协议来保证?无效真能退款?

记者调查中发现,家教中心的确与家长签订了提高成绩的保证协议,但协议主要的目的还是稳住家长心。一是一对一的教学确实比大班授课更有实效,二是协议制约的是教与学的双方,如果孩子不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同样负有责任。

某家教中心负责人说,在这么多年的家教服务中,只有一起退赔案件,当然是扣罚老师的薪金还给家长,家教中心是不承担损失的。

镜头三:一边批判一边做

第4篇

[关键词] 基层教练员 年度训练计划 课时教案制定

训练是艺术,更是科学。有效的训练首要是科学训练计划、课时教案,虽然训练过程受教练员、运动员情绪、环境、条件等诸多方面因素影响而千变万化、难以预料,教案的预见性、计划性和指导性有一定局限,但不能因此而否认训练教案,而是应该更加深入地研究教案、设计教案、制定教案。当代竞技运动水平的快速发展归因于科学训练质量的提高,新的训练《大纲》会带来全新的科学训练理念,冲击着传统的训练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在制定训练计划、教案的同时,要做好两方面的准备:一是内容,二是形式。前者指训练内容的内涵和外延,即解决“学什么”的问题;后者指训练过程的计划和安排,即解决“怎么学”的问题。因此制定训练计划必须首先对本项目运动队运动员的技术、战术、身体素质、机能水平、意志品质、整体实力、比赛对象的技战术特点以及训练条件和设备作全面、准确的分析、诊断,为制定训练计划提供科学的依据。

一、训练计划制定的原则

制定训练计划必须做好起始状态的诊断,一般应通过对运动员的观察、相互交流,进行必要的技战术和身体素质测验和生理功能的测试,同时还要根据各自项目训练《大纲》要求,结合不同年龄段运动员的身体差异、不同的运动项目的训练过程而制定。在制定过程中我们必须遵循训练计划制定的四个原则即:系统性、科学性、可行性、针对性和五个环节即:现状诊断环节、设计训练计划环节、确定训练指标环节、实施计划环节、测验考核环节。

二、训练计划的内涵

训练计划内容的制定,按国家体育总局“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2006]7号)文件精神要求,结合2008年6月以出版的“全国青少年奥运项目教学训练大纲”(1)、(2)、(3)、(4)册,可分为五大类、十五小项。

同时,不同的运动项目的训练过程,都是以一定的结构形式和运动训练的基本规律来完成目标任务的。训练过程的结构形式归纳为“五个环节”。

1.现状诊断环节

现状诊断环节,好比医生看病一样,对照病人的病情开处方。我们要根据青少年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对所要训练对象的身体素质、专项技术、战术意识、运动成绩、发展潜力以及原来训练的成效和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包括新进队运动员的招生选材测试的原始数据),准确地掌握运动员的现状,以科学的依据设计制订各类训练计划。

2.设计训练计划环节

通过对运动员现状诊断后所掌握的基本情况,就应设计制订各类行之有效,符合运动员实际的训练计划。训练计划的制订后面专门介绍。

3.确定训练指标环节

在设计制定训练计划的同时,要依据现状诊断的综合情况,确定运动员各项训练指标。这些指标应包括有运动素质的、专项技术的等方面。确定训练指标要尽可能的定量化,以便在测验、考核、比赛中检查比较。训练中要努力完成确定的目标,只有这些指标的实现,才能达到提高运动成绩的目的。

4.实施计划环节

计划的实施是整个训练过程中最具体、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计划的完成、指标的实现,目的达到,都要通过具体的实施计划时,不能随心所欲,一定要严格执行每一次训练课的计划,并督促运动员努力完成计划中的各项指标和任务。

5.测验考核环节

计划实施训练一段时间后,要通过专门进行的测验、考核来检查,评定训练的实际效果,并发现训练中的问题。综合分析后,这些问题是哪个环节出现的,就要及时地反馈给哪个环节,并进行调整,逐步向训练目标通过,而最终实现期望的目标。

以上五个环节是一环扣一环,环环相联。这五个环节同时说明了设计和制订训练计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项工作。

三、训练计划的周期和阶段划分

训练计划有多年训练计划;全年训练计划;阶段训练计划;周训练计划;课训练计划。

1.全年训练计划

结合省周期(省运会)训练计划的进度任务和年度比赛任务及上一年度的训练、比赛情况,制定的全年训练工作计划。市、县两级体校的教练员是从事少年儿童基础训练工作的,属训练的中级和初级阶段。在此阶段,训练的基本任务是:结合少年儿童生长发育的自然规律,促进有机体全面协调的发展;打好全面技术基础,逐步增加专项的基本技术、战术训练和专项运动素质训练。

(1)对运动员个体现状的基本分析。在基层教练员中,参加训练者少则8-10人,多则十几、20人,甚至更多,不可能都是重点队员。但在他们中间应根据训练时间长短、训练水平高低、运动成绩好坏,培养前途大小来确定是否为重点队员。一个队3-5人即可。对他们现状诊断的情况进行分析,为其全面和专项身体素质水平、主项与副项成绩,技战术和心理、作风等方面的长处和短处。

(2)全年训练的基本任务、目标。基层体校的教练员是从事少年儿童基础训练工作的,属训练的初级和中级阶段。在此阶段,训练的基本任务是:结合少年儿童生长发育的自然规律,促进有机体全面协调的发展;打好全面技术基础,逐步增加专项的基本技术、战术训练和专项运动素质训练。同时,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专项技能成绩指标,应选择具有专项特点,有代表性、有可能性,能量化的指标,以便在今后的测验、考核中对照检查和比较。

2.阶段训练计划

阶段训练计划是根据全年训练计划,将训练任务、内容、负荷、进度、要求落实到各个特定时间范围的具体安排。如冬训、夏季及赛前、赛中、赛后阶段;调整、恢复、提高阶段。周期的划分,从传统的观念和我们基层体校的初级、中级阶段训练情况来讲,一般将全年的训练划分为三个时期,即准备期(大约是11月下旬到第二年的四月下旬。或者是十二月初到第二年的五月初),竞赛期(大约五月中、下旬到十月底),休整期,也称过渡期(大约十月底到十一月)。2008年底,“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专家统评组对全国所有“基地”学校明确要求,在教练员的全年训练计划中增添冬训训练计划和冬训总结。根据这一新的精神要求,我们也必须打破传统观念和训练模式,重新调整周期的划分。

全年阶段训练一般大至分为:冬训期(12~3);准备期(4~6);比赛期(7~9);调整期;(10~11)。

阶段不同,训练任务、内容、手段、组织方法、训练措施都有不同的要求。科学地划分周期,有计划、有步骤地、科学地组织训练,有助于队员形成及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比赛时发挥其最高的训练水平,取得最好成绩。

3.周训练计划

周训练计划是根据一个周期或阶段训练计划对一周的训练工作做出具体安排。周训练计划内容包括:一周的训练任务、要求、次数、时间、运动量、恢复措施及每次训练课的具体内容、要求、时间、运动量等。

周训练计划安排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以技术、战术训练内容为主体进行安排;另一种是以训练负荷为主体进行安排。

制定周训练计划要注意本周训练在全年、各时期、前后周训练计划所处地位和作用及系统性。周训练计划是实施全年和各个时期训练计划的具体分支计划。他是训练周期结构体系中的小周期。全年训练和比赛应有46周以上。周训练负荷安排应大、中、小 相结合,根据每周一场训练比赛的需要,应使负荷量和负荷强度“波浪”式变化。

4.课时训练计划

课时训练计划,也称“教案”。是根据周训练计划对每次训练课做出的具体安排,是实施一系列训练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课训练计划就不可能完成一系列训练任务,因此没有教案就无资格授课。

课训练计划主要内容有:训练课的任务;训练课时间,训练课的结构,训练课运动负荷,训练课的组织;训练手段方法;恢复措施等。

(1)训练课的任务。安排训练课首先应确定训练课的任务。训练课的任务要明确、具体。对各项技术、战术、身体素质、心理及意志品质等训练任务,应明确:是“复习”还是“学习”、“巩固”、“掌握”、“改进”、“提高”。切不要把计划简单化成 年年一样、队队可用的“身体”、“技术”、“战术”、“力量”、“速度”、“灵敏”等方面的空头计划。

(2)训练课时间。训练课时间是根据周训练计划时数和课的任务、运动量确定课的时间。训练课时间是实施一系列训练计划的最基本条件。没有足够的训练时间,就不可能达到必要的运动量及技、战术重复练习的数量、质量。一次训练课的时间一般在90~180分钟。

5.训练课的结构

训练课应由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三个部分组成。

(1)准备部分。首先讲解本课任务、内容、训练方法与要求,然后根据本课的训练项目进行准备活动,准备活动分为一般性和专门性准备活动。目的是为球员进入基本部分训练在身体、心理等方面做好准备。一般两个小时左右的训练课,准备活动时间为25~30分钟,冬季准备活动应长些,夏季可短些。

准备活动应从易到难,从慢到快,也可用专项器械进行。准备活动一定要使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肌肉、关节得到充分活动。调整心理状态,为进入基本部分激烈活动做好准备。

(2)基本部分。训练课的基本部分是完成课的任务的主要部分,基本部分时间应占全课时间的80%左右。基本部分的训练内容应集中,不宜过多。一般每项训练内容练习30分钟左右为好。训练安排上应先进行技术训练,后进行战术训练和身体素质训练。最好把技术、战术、身体素质揉在一起进行综合性训练。训练课的基本部分也要重视扬长避短的个别训练。

(3)结束部分。训练课结束部分的任务是:进行有效的放松整理活动、按摩等,积极消除基本部分积累的疲劳,使机体逐渐恢复,讲评本次训练课任务完成情况及表扬先进、指出不足,提出下次训练课改进要求和措施;提示下次训练课的任务及要求。结束部分时间不宜长,一般5分钟左右,逢雨天或较寒冷的天气应尽量缩短,以防受凉。

四、制定训练计划的注意事项

1.训练课的运动负荷

课的负荷一般根据周的训练负荷计划安排,但也要视运动员体能恢复实际情况,在必要时做适当调整。

课的负荷安排有;全课的平均负荷;负荷量变化曲线;大负荷高峰出现的次数、时间及持续时间,调整的依据和方法;结束部分放松与恢复。

2.训练课的组织

训练课的组织应根据课时计划确定的任务及运动员技术能力、实战需要,组织运动员个人、小组、全队进行练习。课的组织必须要发挥每个教练员的指导才能和指导作用,充分利用场地器材设备、课的时间,使每个运动员在训练时间内能得到更多、更切合实际的指导和训练。

教练员卓越的组织教法与要求,对提高训练质量极为重要。在拟定课时计划时,应十分重视训练课的组织教法,准确地选择、设计训练手段方法。

3.整理活动

训练后肌肉和血液中的乳酸积累,使肌肉酸痛、僵硬,运动能力降低,因此,训练间歇和结束时认真做整理活动。一般采用放松慢跑、深呼吸运动、全身性的伸展与放松活动,促使机体血乳酸尽快排除,使机体逐渐恢复到相对的安静状态。

第5篇

三、核能

(一)教学目的

1.常识性了解原子和原子核的组成。

2.常识性了解裂变、链式反应、聚变的大致情况和原子弹、氢弹的制造原理,以及核反应堆的作用。

3.常识性了解研究可控核聚变的重大意义。启发学生想象人类开发利用核能的美好前景,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技术的热情。

(二)教具

原子和原子核的挂图,链式反应的挂图(能用幻灯显示原子、原子核的结构和链式反应的情况更好)。

(三)教学过程

1.引入

板书:核能

指出核能是一种先进的、可以替代常规能源的新能源。目前世界上利用核能发电的核电站已有400多个。其年发电量约占全球年发电总量的17%,到下世纪,核能有时能成为一些国家的主要能源。

要了解核能是怎么回事,就需要从物质结构——原子和原子核的组成说起。

2.新课

板书:原子和原子核的组成

提问:请根据化学课中讲过的内容,说说原子和原子核的组成情况?

教师展示原子和原子核的挂图,归纳小结学生的回答,要求学生明确:任何物质的原子都是由位于原子中心区域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又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组成的。

板书:

讲述:本世纪初,科学家们通过实验和理论研究对原子和有子核的组成有了正确的认识,发现原子核是可以改变的,而且在改变过程中可以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原子核能,简称核能,通常也叫原子能(确切地说,原子能应是原子核能的缩写代名词)。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获得蕴藏在原子核里的大量核能呢?

旁注:在原子中,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之间有广阔的空间,而在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则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此注供教师参考。

板书:裂变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上讲裂变那一段课文。提出其注意:

(1)裂变指的是什么现象;

(观察教材上铀核裂变的示意图,结合阅读课文中的讲述,了解铀核裂变释放出核能,转化为周围物体的内能是怎么回事;

了解裂变释放出的核能十分巨大。

提问:什么叫裂变?

l千克铀中的铀核如果全部发生裂变,释放出的能量大约是1千克标准煤完全燃烧所放出能量的多少倍?

旁注:检查学生阅读教材的效果。

教师小结并强调:用中子轰击铀235,铀核(质量大的核)会分裂成两部分(两个中等质量的核),这种现象叫做核裂变,简称裂变。根据书上提供的数据很容易算出,1千克铀中的铀核如果全部发生裂变,释放出的能量大约是1千克标准煤完全燃烧所放出能量的2.5×106(250万)倍。由此可知,裂变是获得大量核能的重要途径。

板书:链式反应

教师展示链式反应挂图并讲述:

用中子轰击铀核,才能使铀核发生裂变,放出能量。如果外界的中子停止轰击,裂变也就停止。然而实验表明,铀核分裂时,还同时放出2~3个中子,这一点的意义特别重要。因为放出的中子,又可以轰击其它铀核,使它们也发生裂变。这些铀核分裂时,同样放出中子,从而引起更多的铀核发生裂变。于是裂变反应便会链锁式地自行持续下去。这种现象叫做链式反应。

如果对裂变的链式反应不加控制,在极短时间(约百万分之几秒)会释放出大量核能,发生猛烈爆炸,原子弹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让学生看教材上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引起蘑菇状烟云的示意图(说明:原子弹爆炸时,立刻发出强烈的闪光,可照亮100千米以内的天空和地面,闪光后,天空出现一个火球,并迅速上升。火球冷却后变成褐色烟云,同时地面上升起的尘土和烟柱一起形成可上升到15千米高空的蘑菇状烟云。原子弹爆炸时还发出极其强烈的爆炸声,几十千米以外也可听到)。

讲述:为便于和平利用核能,必须控制链式反应的速度,使核能缓慢而又平稳地释放出来。为此,人们制成了一种专门装置。

板书:核反应堆——能缓慢、平稳地释放核能的装置。

让学生看教材上我国第一座核反应堆外貌图(彩图,说明:建造核反应堆,对材料、技术、安全防护设施等都有很高、很严的要求。不但需要解决很多核物理问题,也要求材料科学、电子学、自动控制学等解决许多困难问题。能自行设计、制造核反应堆,表明我国在这一高科技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为和平利用核能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板书:聚变——获得大量核能的另一重要途径

讲述:科学家们发现,某些质量较小的原子核结合成质量较大的原子核时,也能释放出核能,这种现象叫做核聚变,简称聚变。

让学生看教材上一个氘(dao)核和一个氚(chuan)核结合成一个氦核的聚变反应示意图(说明:一个氘核由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组成,一个氚核由一个质子和二个中子组成,它们发生聚变反应结合成由二个质子和二个中子组成的氦核时,要放出一个中子,并释放出核能).

氘核和氚核聚变时放出的能量要比等量的铀核裂变时放出的能量大几倍.

聚变需要在几百万摄氏度的高温下才能发生,因此聚变又叫热核反应.

自然界中,太阳内部的温度高达摄氏1千万度以上,在那里就进行着大规模的聚变反应.太阳辐射出的光和热,正是由聚变反应释放的核能转化而来的.可以说,地球上的人类每天都享用着聚变释放出的能量.

前面讲过,原子弹是利用重核裂变现象制成的.而另一种威力更大的核武器——氢弹,则是利用轻核聚变现象制成的.

人们现在还不能有效地使聚变在人工控制下进行,从而和平利用聚变释放的核能.由于聚变不但放出的能量更多,而且所使用的原料来源也极为丰富,可以从海水中提取.例如,从几升海水中提出的氘在发生聚变后可以提供相当于燃烧1千多升石油放出的能量.因此,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积极研究核聚变的人工控制(通常又叫可控或受控热核反应)这一非常吸引人的重大课题,并取得了进展.(注:值得一提的是,1991年,欧洲的科学家们首次做成了可控核聚变实验,这是科学史上一件大事,它标志着人类向获得理想的能源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要达到实用阶段,还需要攻克许多技术难题,未来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

旁注:利用原子弹爆炸产生的高温,可以引发轻核的聚变反应.

我国自行设计的大型可控核聚变实验

装置“中国环流一号”,已于80年代中期在四川省乐山市建成投入使用.近年来,科研人员利用这个实验装置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主席看了“中国环流一号”后,曾经指出:“受控核聚变是开发人类新能源的尖端项目.一旦实现,地球上的全部海水就会成为巨大的能源库,至少可供人类使用上百亿年.尽管目前工程技术上还有一些困难,但我相信总有一天会突破.”

由以上的介绍可知,人类和平利用核能的前景是美好的.在可控核聚变的研究中,我国必将做出自己的贡献.

3.总结与布置作业

讲述:这节课初步介绍了:

(1)原子和原子核的组成.

(2)原子核里蕴藏着巨大的能量——核能.获得核能的途径,一是裂变,二是聚变.

(3)什么是链式反应,什么是核反应堆,什么是原子弹、氢弹等.

(4)我国和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积极研究开发利用核能,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这些内容是每个现代社会公民应具有的常识,它对于我们了解物理知识在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国防现代化建设以及发展高科技中的作用,都有重要意义.课后,同学们要认真再读读本节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板书:裂变和链式反应是怎么回事?

核反应堆的作用是什么?

什么叫聚变?为什么说研究可控核聚变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重大课题?

(四)设想、体会

1.本教案是按照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教学大纲的要求,以人教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初中物理第二册第十五章“核能”一节为依据,并参考其它版本初中物理教材的有关内容编写的.

2.在教案中,着力通过介绍核能的常识使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在社会主义现代比建设和发展高科技中的作用,以利于激发学生逐步形成早期的科技觉醒意识.

3.力求讲述的内容简明、扼要,便于学生抓住重点,如对核裂变时释放出核能转化为周围物体的内能问题.只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大致有所了解,而对“裂变后的产物以很大速度向相反方向飞开,与周围的物体分子碰撞,使分子动能增加”则不做深究.又如对“用中子轰击铀核,铀核才能发生裂变,放出能量”的问题,也只作为物理事实告诉学生,而不再做更多的解释.

第6篇

一、补“角色转换”之憾

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中“教学资源”栏内形象生动的图片、动画材料和丰富多彩的视频资源,向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界面,能使学生的各个感官同时接受教学信息,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更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工具的利用者,而不是被动接受教师所传授知识的机器。同时,教师的角色和地位也在不知不觉中从主体变为主导,从演员变为导演和编剧。

二、补“创设环境”之憾

良好的环境可以陶冶情操、鼓舞斗志,使人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与提高,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语文教学中,不少文章必须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学生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才能体会出作者蕴藏于作品中丰富情感和作者谋篇布局的趣妙。让学生在教学中身临其境地体验知识,是帮助学生理解,加深学生印象的有效方法,如果把导入资源与临场课堂导入有机整合,就能让学生全神贯注、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教学中来。远程教育资源为我们提供了许多颇具趣味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课题导入信息,有了它,我们无需再用干瘪无味的语言文字来导入,只要将“教学资源”栏内形象生动的图片、动画材料和丰富多彩的视频资源进行有的放矢的选择、剪切、组合,就能创造出课堂导入的最佳素材。

在讲授老舍先生的《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时,我把远程教育资源的“媒体展示”中电影《骆驼祥子》中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的片断播放给学生看,让学生对祥子在一天中所受的煎熬折磨有直观的了解,从而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题,深刻地认识到祥子所受的磨难固然与烈日炙烤和暴风雨的袭击分不开,更与那个时代的凄风苦雨,与那个时代的黑暗冷酷分不开,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当时黑暗的社会是如何把一个强壮、诚实的小伙子变成一具行尸走肉的过程,从而认识旧社会“吃人”的本质,进而对文章景物描写和对坐车人的描写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创设真实的语文学习环境,对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补“激发兴趣”之憾

远程教育资源打破了时间与空间、微观与宏观的限制,将教学内容涉及的事物、现象、过程再现于课堂,学生参与到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所编制的课件环境中学习,可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大激发对语文教学的兴趣。如在讲授《在烈日和暴雨下》之后,学生意犹未尽,不少学生在网上查阅了老舍的主要作品《骆驼祥子》、《月牙儿》、《茶馆》等,这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是很难见到的。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浓了,积极性高了,其教学效果自然而然就比从前好了。

四、补“突破重难点”之憾

根据现代教育理念的要求,教师突破教学重难点,应该辅以多种教具、媒体,通过疏导点拨、巧设疑问、参与讨论等多种方式来实现,以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合作、探究和创新。远程教育资源中的“教案示例”、“媒体展示”和“示范课例”等栏目,提供了许多学科教学重难点的突破资源,只要把它们充分整合于课堂教学,就能让重难点的突破左右逢源。如“教案示例”有关教学重难点的确定与突破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媒体展示”常常把教学重难点所涉的具体内容用图表、动画、实验和问题等方式展示出来,需要我们去精选;“示范课例”内的课堂实录和教师讲评,对我们总结教学艺术、改进教学方法和掌握重难点突破技巧大有裨益。例如,我在上语文《鲁迅自传》时,就结合学生实际,通过参看“教案示例”确定出本文的三个教学重难点:一是理解传记文学的分类和特点,二是理解本文语言平实简洁和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三是要求学生通过鲁迅的活动变化与原因来理解其浓烈的爱国热情。在突破此重难点时,我先把它们以问题和填表的形式让学生去思考和讨论,然后从“课件演示”里精选出有关传记分类及本文特点的具体内容,连同鲁迅活动时间、内容及原因的表格一起展示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在解决理解鲁迅爱国主义热情方面的重难点时,边展示问题的答案,边播放录好的点拨这些问题的声音文件(“课件演示”资源大部分内容是没有声音的),然后对学生的相关质疑进行现场点拨,本文重难点的内容很快冰解冻释。

五、补“课外拓展”之憾

课外拓展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丰富的远程教育资源为这一环节的繁荣带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农村教师以前都曾因为资源缺乏和抄写烦琐而一筹莫展,如今,教师在有关总结、习题、研讨、拓展资源的栏目内能很快通过精选、组合、补充把它们有机地整合于课堂,既减轻了师生的负担,又让他们受益无穷。例如,我在讲初中语文第二册中的《蜘蛛》时,为了总结全文,展示了“教学资源”里演示稿中关于本文层次结构、蜘蛛生活习性、蛛丝广泛用途的总结内容;为了当堂训练,精选了它基础训练和阅读测试里的部分习题;为了拓宽学生视野,鼓励学生探索研究,在其“扩展资料”中选了《蜘蛛与人类》一文作为学生的课外阅读素材。这样的整合,使学生既巩固了知识、拓宽了视野,又提高了兴趣、培养了能力。

总之,利用好远程教育资源来进行语文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的素质,而且提高了教学的效果。只要我们立足于学校和师生的实际,对远程教育资源和Internet资源不断地接收选择、剪切组合、运用创新,就定能让远程教育资源在碧水蓝天下更加枝繁叶茂、生机盎然。

参考文献:

[1]伦厚棋,李顺松,邱卫东,汪晓佳.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

第7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辅助;教学策略;导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7-0075-03

[作者简介]何艺(1976―),男,广东阳江人,本科,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北兴中学副校长,中学一级。[ZW)]

在课堂改革的实践过程中,一线教师逐渐认识到,借助有效的教学辅助材料从方法上给学生以指导、在思维上给学生以引导,对学生开展有效的自主学习十分有帮助。诸如讲学稿、导学案、教学案、前置作业等教学辅助材料,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可和应用。研学稿也是这样一种师生共用的教学辅助材料,是融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分层次评价练习、课堂笔记、复习资料等为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探究活动的学习方案。在使用过程中,突出体现学生的课堂研讨,实践先研后教、边研边学的教学理念。研学稿的主要内容包括学习目标、课前预习、课堂导学、检测练习等。

一、学习目标要具体化

学习目标要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突出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融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内容要具体明确,具有指导性和可检测性。尽量不要使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语言,要使用适合学生的“能记住”“能说出”“会运用”“通过怎样的途径解决什么问题”等可检测的明确用语。例如,《内能》第一课时,课标要求是“了解”层次,具体到研学稿学习目标的设定,明确为:

1.通过阅读教材,能记住内能的概念,能说出与机械能的区别;

2.会运用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探究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3.通过观察与体验,能记住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并能运用该知识点判断生活中或自然界的现象属于何种方式。

另外,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水平,学习目标不能定得过高,造成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仍难以达到,也不能过低,使学生达不到课标的基本要求。

二、课前预习要生活化

如果预习只是提供一些简单的填空,让学生通读一遍教材,学生的预习兴趣不大,预习深度较浅。通过探索和对比发现:将预习生活化,挖掘与本节课相关的生活现象,提出一些思考题,不仅容易引起兴趣,而且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和提出猜想。例如,《浮沉条件》这一节课,课前预习设计为:

如图所示,在家里做一做,将乒乓球按入水中,松手后,观察乒乓球是上浮、下沉还是保持在原来的位置。

用铁块代替乒乓球,重复上述实验,又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根据上述现象,提出猜想:物体浮沉可能与什么有关?

这是一个很容易在家完成的小实验,设置的思考题学生也不难回答。这样的预习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和质疑的能力。

三、课堂导学要问题化

研学稿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拐杖”,这种“拐杖”功能主要依靠课堂导学来完成。课堂导学应当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思考问题的路标、学习方法的引路者。课堂导学要指向学生的自我建构,使学生真正完成从“要我学”向“我要学”、从“我学会”向“我会学”的重大改变。因此,课堂导学是研学稿的核心部分,编写时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究性的问题点,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开展研究性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课堂导学问题化的途径,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

1.从学生已知入手。在分析学情的基础上,设计一些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层层引导学生掌握新知。例如,《浮力大小的测量》一课,根据学生已知受力分析法,可以设计如下的导学问题,帮助学生理解“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的大小时,浮力大小等于物体重减去浸入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浮=G-F)”。

利用桌面的测量仪器,按下图甲、乙、丙的顺序完成实验,按照下列导学出题的提示,推导出浮力大小的表达式。

1.在图甲中画出物块静止时受到的重力_____G和拉力F,并读出图甲中物块受到的重力是_____N,弹簧测力计对物块的拉力是_____N。拉力与重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2.在图乙中画出物块静止时受到的重力、拉力和手向上托的力。在这三个力作用下,物块仍处于_____状态,你判断的依据是_____,向下的重力_____G=_____N,从图乙中读出向上的拉力_____F=_____N,可见此时手向上托的力_____F′等于_____N,归纳出手向上托的力_____F′的大小的表达式:_____。

3.在图丙中画出物块受到的力,此时物块受到的浮力相当于图乙中手向上托的力,所以,浮力的大小_____F浮=_____。

这个案例充分体现了导学的功能,引导学生从画受力示意图入手,分析物体所处的运动状态,判断受到各个力的大小关系,使学生非常容易理解浮力大小的表达式F浮=G-F的物理意义,这等于教会了学生解决力学问题的基本学习方法,而不是仅仅记住该表达式。

2.从生活经验入手。遵从物理走向生活的要求,挖掘生活中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例,设计成导学问题,引导学生猜想与思考,帮助学生验证、推理和归纳新知。例如,《比热容》这节课,在探讨“物体的吸热多少和什么有关”课题时,可以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体验,设计如下的问题导学。

物体吸热多少和什么有关?回忆你烧开水的体验,回答下列问题:

生活经验1:初温相同的一壶水A和半壶水B,把它们烧开,_____壶加热时间更长一些,_____壶水吸热多一些。

说明同种物质在_____相同时,吸热多少和_____有关。

生活经验2:两壶初温相同、质量相同的水,A壶烧成50℃温水,B烧成100℃开水,_____壶加热时间更长一些,_____壶水吸热多一些。

说明同种物质在_____相同时,吸热多少和_____有关。

每位学生都体验过烧开水,这些问题运用头脑风暴即可回答,通过变量控制法,很容易得出“同种物质在升高温度相同时,质量越大吸热越多;同种物质在质量相同时,温度升的越高吸热越多”的结论。

3.从演示实验或分组实验入手。初中物理实验课经常存在一个问题:学生不清楚实验目的,实验走过场,学生只是看看热闹,或按教师的指令把实验操作一次,导致实验效果不理想。所以,在实验课型中,课堂导学的首要任务是明确实验目的和实验步骤。例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一课,首先从生活现象入手,明确实验目的。

导学一:我们都知道,照相机可以拍摄。照相机的镜头,就是凸透镜,说明凸透镜可以成像。小明同学为他的小组拍摄合照时,觉得拍出来的人脸太小了,他想将照相机成的像变大一些,你的办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照相机的镜头距离小明同学近一些)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凸透镜成像情况可能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通过导学一点明了本次实验目的是: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的关系。然后,紧紧抓住实验目的设计如下导学问题,让学生体验不同物距下凸透镜的成像情况。

导学二:如下图,将蜡烛由远到近靠近凸透镜,调整光屏的位置得到清晰的像,观察这个过程蜡烛在光屏上的成像情况。并思考以下问题:

(1)蜡烛在哪个位置,透过凸透镜成缩小的像?

(2)蜡烛在哪个位置,透过凸透镜成放大的像?

(3)蜡烛在哪个位置,透过凸透镜成等大的像?

(4)已知该凸透镜的焦距_____f=10cm,你能发现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焦距的关系吗?

导学二的设计目的:第一,让学生感知不同物距下凸透镜成像情况;第二,引导学生思考成像情况可能与焦距和两倍焦距有关。这样的导学设计避免了过多的预设扼杀学生的思考机会,只是提供一些指引,使学生有目的、有步骤地去开展实验探究,提高实验效果。

导学三:根据你的初步发现,进一步实验,并将结果填入下表。

实验分析与归纳:

1.分析上表,怎样的情况下,凸透镜成像是放大或缩小的?

2.分析上表,怎样的情况下,凸透镜成像是实像或虚像?

3.分析上表,怎样的情况下,凸透镜成像是正立或倒立的?

4.物体从远处靠近凸透镜时,所成的实像大小如何变化?

导学三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学会归纳结论。在课堂导学的思维导向下,学生能够开展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这样的课堂导学是非常有效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或多或少会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出猜测、分析探究、获得结论的科学认识过程,完全符合课标提出的能力要求。

四、检测练习要梯度化

检测练习在研学稿的整体架构中也占据比较重要的地位,高质量的检测练习能够有效测量本节课的目标达成度。在编写检测练习时,第一,要对照学习目标设置,不能偏离目标,出现偏题怪题,缺乏针对性和削弱检测功能。第二,检测题难度要有梯度,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通常分为A、B组。A组为基础知识和理解层面,即识记类内容和简单应用,主要是检测学生基本概念、公式、规律的记忆和简单应用情况,本类题目一般要求全体学生完成、过关。B组为应用类和拓展类,主要检测知识的运用能力、迁移能力和解题的思维能力,本类题目一般要求中上层次学生完成、过关。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廖伯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2011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 廖伯琴.初中物理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第8篇

三问定计:学啥村干部说了算

今年年初,大弯街道黄金村党支部书记段家全接到了区委组织部的电话,向他征求村干部培训的意见和建议。“黄金村土地已经全部流转,我现在迫切需要征地拆迁、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培训。”段家全对培训内容的选择非常明确。

要使培训有针对性、实效性,就要做到“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让村干部确定培训内容。为此,青白江区通过电话征求意见、面谈等方式,问村干部“想学什么”,并将意见征求情况,作为制订培训计划的重要参考依据。

在此基础上,青白江区采取“报表+自创”的方式,要求各乡镇、街道结合实际,设置“本土教案”,鼓励自主创新。采取“协商+计划”的方式,向区级75个部门发放了《2011年村(社区)干部培训计划表》,从培训单位、对象、次数、内容、方式等8个方面制订详细的培训计划。

流动党校:学了就能用得上

去年,弥牟镇白马村党总支书记孟天勇参加了以农村工作为专题的“流动党校”培训后感慨颇深:“‘流动党校’把课堂搬到农家院落和田间地头,讲授农村政策、经济管理和实用技术,学了就能用得上。”在主体班集中培训的基础上,青白江区采用“流动党校”分散培训、菜单培训、联合培训、基地教学的方式,开展针对性、个性化的延伸培训,确保每名村干部3年任期内能参加1―2次轮训,每年参加2―3次专题培训。

区委组织部和区委党校充分发挥优势,与各部门、乡镇(街道)开展村干部培训和调研合作。今年初,“流动党校”与龙王镇联合开展专项培训,龙王镇双埝村党支部书记彭育树参观了双流县新型社区后信心倍增:“今年5月,双埝村也要集中实施土地整理,原来我心里没有底,通过此次学习,我对土地综合整治有了新的认识和想法,真的获益匪浅啊!”

培训考核:考场上验效果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