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3 15:14:0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人口与经济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论文关键词:中国,中等收入陷阱,逾越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国进入中等收入阶段,突破人均GDP1000美元的“贫困陷阱”后,很快会奔向1000美元至3000美元的“起飞阶段”;但到人均GDP3000美元附近,快速发展中积聚的矛盾集中爆发,自身体制与机制的更新进入临界,导致经济和社会发展陷于停滞,社会出现政治动荡和不稳定,无法转为高收入国家。很多发展中国家在这一阶段由于经济发展自身矛盾难以克服,发展战略失误或受外部冲击,经济增长回落或长期停滞,陷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阶段。
一、“中等收入陷阱”的表现
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主要表现与基本特征有:经济增长回落或长期停滞、严重的贫富分化、过度城市化、增长转型困局、腐败问题突出、社会冲突加剧、金融体系脆弱、民主乱象等。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主要由于以下几个原因:收入差距过大;人力资本积累缓慢,增长模式转型不成功;金融体系脆弱;劳动力转移困难;民主进程缓慢与腐败。
收入差距拉大:收入差距的扩大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由于私人消费不足而导致严重的需求不足,经济增长将完全失去动力。这一因素在拉美国家尤为普遍(智利、巴西、阿根廷和秘鲁等)。
人力资本积累缓慢:增长模式转型不成功。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指出,当物资资本增长到一定程度之后,由于资本的边际产量递减效应,经济增长必然放缓。这时技术进步(或者说人力资本的积累)就成为维持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如果能够在政策层面实现技术进步,便可继续维持高经济增长率。相反经济论文,如果经济政策不能保证这一点,就会陷入增长停滞。这一现象在东亚国家表现的较为突出。
金融体系脆弱。东南亚金融危机为这一原因提供了一个非常恰当的案例。自1997年以来,东南亚各国已建立起大量的外汇储备作为防范危机的缓冲器,但这可能会产生不良副作用,即造成经济过热和资产价格泡沫。就连上世纪的日本也因为这个原因经历了“十年”衰退。
劳动力转移困难:有些发展中国家由于特殊的政治需要,实行一定的限制劳动力转移的政策,这些政策在经济上是没有效率的。中国的户籍制度就是这一方面的典型。类似的制度会严重阻碍城市化的进程,拖累经济发展。
民主进程缓慢与腐败。 采取渐进式改革由计划经济过渡为市场经济的国家,政治体制改革一般都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如果这种情况发生,行政管理的落后、腐败滋生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制约因素期刊网。原本计划经济为主的国家往往还会制造出许多的行政垄断,而一些本该竞争的行业由于行政垄断将失去活力,进而拖累整个国民经济。这一因素在中国已经逐步显露出来。
二、中国可能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诱因
目前,中国人均GDP接近4000美元,这意味着中国已进入“中等收入陷阱”危险区域,中国发展正面临着新的考验。中国长期以来的“加快增长”目标形成了特有的“过度工业化、过度重工业化、过度出口依赖、过度投资驱动、过度粗放增长”的模式,已经严重威胁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问题映射到社会、政治和生态领域,就出现了收入分配不平等、官员腐败、城市二元社会(市民和农民工)、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都是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须应对的挑战。“中等收入陷阱”的发生,并不是单一原因导致的,很可能是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结果。经济原因。经济增长过程中各类要素(土地、资源、能源、劳动等)成本不可避免地迅速上升,投入边际报酬不断下降,因此中国发展的比较优势也在不断减少。比如,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上升,压缩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利润空间,导致其国际市场竞争力减弱。此外,中国正处在城镇化加速时期,这就会出现所谓“超常城市化”,污染加剧、交通拥挤、公共服务欠缺、形成各类贫民窟、大量的犯罪等等。
1.社会原因。即经济增长也是“双刃剑”,它本身既是有创造性的一面,又带有摧毁性的一面,还有加剧不平衡的作用。国内外研究都表明,经济增长往往伴随着政府与社会之间、劳资之间、贫富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不断累积,这些矛盾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反过来对经济增长造成巨大的阻碍,即“经济增长的负效应”。
2.政治原因。即我们面临着一个“改革悖论”:改革是一个调整既得利益的过程,是在财富的存量部分做文章。在改革过程中,最初的推动者由于从一种改革模式中获益,成为既得利益群体经济论文,可能会退化为下一步改革的阻碍者,因此改革可能会越改越难,甚至停滞不前。
3.国际原因。当我们刚开始改革开放的时候,西方国家普遍抱有怀疑的态度,不时会出现“中国即将崩溃”的悲观论调。改革开放20、30年以后,他们突然发现,中国已经在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到了不得不重视的程度,于是又出现了“中国”的声音。现在,西方国家对我国民主、人权以及民族问题的丑化攻击此起彼伏,国际贸易上对中国产品的各种限制措施也曾出不穷,经济全球化的风险越来越大。因此,必须看到,我们面临的国际环境特别是世界舆论环境,即“西风压倒东风”的格局,并未随着中国崛起、不断强大而根本改变,相反某些方面还有恶化的趋势。
上述四种因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了特有的“收入差距陷阱”,“政治民主化陷阱”等等。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区域之间,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拉大。中国的收入差距则早已陷入了警戒区。城乡居民的收入比一直保持在3.3以上,并未有缩小的迹象。2008年,全国10%最高收入组家庭的实际收入是10%最低组的55倍,而城镇收入最高和最低的家庭相比,差距由2005年的9倍扩大到31倍。同时,劳动报酬严重偏低。经济学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宋晓梧据省际收入法GDP构成数据计算,1990年中国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为53.4%。2001年该比例降至51.4%,2007年则只有39.74%。七年间,中国劳动报酬占比下降了11.66个百分点。中国还存在大量的'灰色收入'。王小鲁研究发现,近年来中国'灰色收入'规模急剧扩大,增速也很快,2008年中国'灰色收入'粗略估计为5.4万亿元。与2005年相比,三年内增长了近1倍,远高于GDP增速。中国的基尼系数已接近临界点。如果再计入'灰色收入',中国的收入差距则早已陷入了警戒区。中国距离'中等收入陷阱'并不远,收入悬殊危及社会和谐,并非危言耸听。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基尼系数最高的国家之一,这是一个极大的问题。
三、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现实选择
1.加快四个转变经济论文,推进经济转型和结构升级。 一是优化需求结构。摆脱过度依赖于外需的增长循环。立足于扩大国内需求,把经济发展根植于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形成消费与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 二是优化产业结构。以均衡化为目标优化多元产业结构期刊网。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逐步实现农业由弱变强;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工业由大变强;加速发展服务业,实现服务业由慢变快,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均衡带动转变。 三是优化要素投入结构。加速人力资本形成,提高技术进步以及制度化改革对经济增长的溢出作用,推动中国经济由强调分工的粗放型的斯密增长向强调创新的熊彼特式的内涵增长转变,并进而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和利益格局中的地位,推进国际经济格局由失衡向均衡、再平衡方向发展。四是积极调整能源结构。目前中国还未达到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拐点,但从当前形势看高耗能产业的发展速度惊人。今年一季度,我国生产钢材1.85亿吨,增长28.6%;生产粗钢1.58万吨,增长24.5%;生产生铁1.5万吨,增长21.7%;生产水泥3.36亿吨,增长20.3%。单位能耗是在上升的,如果不采取特殊和强有力的措施,我们的环境状况还会进一步恶化。不论从外部压力还是内部需求来看,中国要改变“库兹涅兹增长”方式,必须把提高能源效率,大力发展新兴能源和清洁能源作为调整能源结构的突破口。 2.要以推动公平分配为切入点,为持续增长培育新的基础。按照富民优先发展的基本思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调整政府支出结构,提高公共支出占政府支出的比重。深化资源价格改革,完善按要素分配的收益分配制度。完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和收入稳定增长机制,将初次分配与二次分配视为有机整体,强化“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最终形成“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我国再分配机制“逆向调节”问题较为突出,不仅从再分配环节即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总体水平及其合理结构入手,还要扩展到初次分配环节包括“工资、保险、福利”三位一体的薪酬体系和税制的改革;调整政府、企业和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加大国民收入向个人倾斜的政策力度;调整资本要素所得和劳动要素所得之间的比例关系,提高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扩大并提高国有企业分红的范围和比例,增加对居民的再分配力度,彻底解决国有企业经营性资本收益向居民转移机制缺失问题;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通过土地流转进行抵押、入股、融资,逐步调整城乡收入分配二元格局经济论文,使农民获得要素资本赋权;推进垄断行业改革,放宽准入门槛,引进竞争机制,通过控制价格和税收调节垄断企业利润率;完善财产性收入增长的保障机制,提高居民的长期收入预期;降低税负,提高个税起征点,通过结构性减税,以减保增、以减促加。
3.要以循序渐进的城市化为依托,形成对经济增长的持续支持。快速城市化会带来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矛盾,进而引起高额城市化成本,这将大大降低城市化带动经济增长的功能。拉美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就有其中的原因。因此,未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一定要把握好城市化推进与城市化成本提高的平衡,以逐步推进来缓解城市问题的集中爆发,不断发挥城市化助推经济增长的功能。
4.要以扩大和完善国内市场为保障,降低受外部经济波动的冲击。进入中等收入的国家易受外部经济的冲击,造成经济徘徊。中国也会面临这种冲击,但我国广阔且潜力巨大的国内市场,会成为抵御外部经济冲击的有效保障。因此,我国在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同时,还需要把注意力引向挖潜国内市场上来。
参考文献:
[1]胡鞍钢.“中等收入陷阱”逼近中国?.人民论坛2010-07
[2]专家称我国进入“中等收入陷阱”社会建设滞后新华网2010-8
[3]高伟中等收入陷阱假说人民论坛2010-07
[4]常红晓.穷人更穷富人更富,中国离中等收入陷阱有多远.财新网-新世纪,2010-12
股票类经济论文范文一:我国股票市场经济发展论文
一、我国股票市场现状
股市有风,入市需慎这句老生谈,然而者易被蒙蔽了双眼,尽知道股市里一赚二平七铁,可侥理作祟,之自知、阅不足,致不正确自己力以及正确评估自己承受风力。之股市错复杂,令人摸不。不有价格走不可摸,风系数不可估计,还有者过度为,这些阻碍了股市发展,剧了股市风。没有人确无误地股市情,即使股神巴也不例外。此,在股市浪潮中要获高,就要着高风代价,天不会白白掉馅。
二、我国股票市场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数处理
本文究股票市经济发展者之间关系。选取个量为股权融额(GQRZ)和经济发展(GDP);所用年度数取自年《中统计年鉴》、中证监会以及海证券交易所和圳证券交易所披数;每个量样本间跨度1993-2012年,样本容量为20。
(二)证分析过程
1.间序列平稳性检验
本文通过对量协整来探究经济发展和股票市之间否有期稳定关系。第一步先对间量序列及其差序列平稳性检验,此确定量单整数。这里采用单位检验方法ADF检验。ADF检验表明,对于原量平值,单位原假设不在5%性平被,其一差量也不在5%性平被。但其二差量在5%性平被。即所有量平值和一差值不平稳,其二差值平稳。此满足协整条。
2.协整检验协整方程
第二步协整检验。要协整检验,前须满足协整检验要求个量单整量,只有当它们单整数同,才可协整。由第一步平稳性检验可知,LnGDP和LnGQRZ为二差平稳序列,我们可以协整关系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表明,协整向量个数无P值为0.0253,通过检验;协整向量个数至少1个P值为0.3801,没有通过检验。由此可见存在一个协整向量,说明LnGDP和LnGQRZ者存在期稳定关系。由协整向量可协整方程,协整方程为:LnGDP=0.7137LnGQRZ+ECMt(ECMt为衡误差)。协整方程表明,股权融额每增1%,经济发展动为0.7137%。股市发展经济发展正向关系。
(三)向量自回归模型
向量自回归(Vecotratuo-regression)模,指在一个有n个被释量VAR模中,每个被释量对自以及其它被释量干期后值回归。它不以格经济理论为依。
1.脉冲应函数我们可以判定VAR模构稳定
为所有征模倒数小于1,处在单位圆,从而可以一步通过脉冲应函数和方差经济经济增和股票市者关系。用Eviews6.0软,选择后期度为10期,GDP和股权融额脉冲应函数图。图2表GDP对GQRZ脉冲应:予股权融额冲击,GDP期会同向,但程度不明,期来趋于平稳;图3表GQRZ对GDP脉冲应:予GDP冲击,股票市开反向,不过持续间较暂,从第2期开正向反映,中后期虽然有过暂反向,但波动幅度并不大,期来还趋于平稳。
2.方差
方差(variancedecomposition)通过把每一个生量波动按其,一般用方差来衡量每一个构冲击对模生量对重要程度,并估计量和对效应大小。方差表明:经济发展对股市发展方差贡要大于股市对经济发展方差贡。经济增对股市发展方差贡增幅较大,由最3.35%增至31.07%,而股市发展对经济增促作用有,有股票市波动还有可会对经济增造应影。
3.格兰杰关系检验
协整检验,我股市发展经济发展之间有期稳定衡关系,接下来就要验证者否构关系。此可以用Eviews6.0软中Granger检验来考察者间关系。别一点,格兰杰关系于息传递,而不同于逻辑关系。原假设H0:量x不Granger引起量y;备择假设H1:量xGranger引起量y。检验见表5,表明:在后期为2期,5%性平下,量LnGDPGranger引起量LnGQRZ,即原假设H0;但量LnGQRZ不Granger引起量LnGDP。说明了经济发展股市发展格兰杰原,但股市发展并不经济发展格兰杰原。这意味着1993-2012年期间经济发展股票市发展单向关系。说明经济发展不推股票市发展程,而此论经济理论本一致。
三、结论及相关建议
本文了我股票市,并用协整检验VAR模究了1993~2012年我股票市经济发展关性。证究表明,股市发展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正关关系,即经济增促了股市发展,而股票市对经济增作用有,这其中要原我股市发展处于级,日渐暴问却无法及有效地决,包关配制不全,理念大多缺乏理性,这就会致股票市源配臵能,能供适制引会资有效流动。问,我应当以三入。先,引资者资念,使其。于资者说,买卖票重,资,源本靠热操,格差;其次,强公建意。众所周知,高目ъ,但能一味为了,知道一味钱略应当担。为,公必无立w这六字箴,要有意意;,要发挥有w。强票市场,完善票市场制度,绘票市场,演了一持帮助市发角色。就IPO重说,市场资中炒热,极击了市场整运行。一些连行,如飞天、一堂沙艾。其中飞天11连39发行136。可,我应完善发行制度,、创中小制度以市公融资制度。这能善经济发市发单制,票市场经济发动,中市能经济表,发挥晴表w,动中经济又好又腾飞。
股票类经济论文范文二:股票投资经济分析方法研究
股票投资选项和投资原则
一般情况下,保险公司股票投资都是由总公司专门机构负责,选择什么行业、什么类型股票,甚至哪只股票都是由总公司根据国家意愿和企业自身需要来制定,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利用已经掌握的信息,凭借自身职业判断力和专业技术,对股票进行资信等级评估。投资原则:保险公司应当根据保险资金特性和偿付能力状况统一配置境内境外股票资产,合理确定股票投资规模和比例,并及时报告市场风险,提高研究支持能力,跟踪分析市场状况,密切关注上市公司变化,采取有效的应对和控制措施、规范投资行为以保证投资安全,稳中有赚的目的。
股票投资评价资料获取渠道
一是网站和专业报纸、杂志公开的上市公司基本面信息和财务面资料;二是通过实地考察获取最有价值的上市公司基本面和财务面资料。
上市公司基本面分析
(一)行业风险和企业经营环境分析
1.社会、人口和技术变化分析:(1)消费群体状况的影响:人群年龄结构、文化结构、开放程度和收入水平对企业产品的需求敏感性分析;(2)国际政治关系的影响;(3)环保等社会意识对行业的影响;(4)技术进步对行业的影响(一般较大)。2.行业发展与经济运行周期的相关性:主要分析行业未来发展状况与未来国家及区域经济运行态势的相关度,以及是否符合国家乃至地方的产业政策,国家产业政策即经济制度安排,在社会资源配置的条件和实现的可能性等方面,直接决定着企业的未来发展空间。3.行业的周期性分析:根据行业发展周期,分析行业的成熟程度,饱和度以及所处的发展阶段,包括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4.行业的竞争性分析:主要分析行业内的竞争程度,企业在行业内所处的地位以及竞争优势、劣势等。5.行业的盈利性分析:主要考察企业所处行业的平均利润率,从而推断企业的利润水平。6.行业的进入壁垒:分析行业进入的难易程度,判断新竞争者加入的可能性,从而预测行业未来的竞争程度。7.行业的法律和政策环境:主要考察行业发展的法律及政策环境,法律和政策的稳定性,有无对行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
(二)企业竞争力分析
1.管理团队素质。从企业法定代表人和主要管理人员的个人背景、从业经历、经营业绩、信用记录、实干能力等方面出发,判断企业管理团队是否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较高的管理水平、显著的历史经营业绩、良好的信用记录和社会声誉等,由此评判企业主要经营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
2.企业员工队伍素质。主要考察被担保企业员工队伍结构(包括业务技术结构、文化层次结构、年龄结构)和技术素质(主要考评劳动者的敬业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
3.产品、市场与销售预测分析。主要从产品的特点、技术含量,产品细分化程度,产品可替代性、产品的生命周期、产品的品牌知名度、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市场分布状况、主要市场份额,市场营销及市场拓展能力、营销队伍的素质和稳定性、销售网络的稳定性,市场的未来变动趋势,对主要客户和供应商的依赖程度,其生产成本的优势及市场议价能力,以及对主要竞争对手等方面加以分析。对企业产品的销售预测除了基于对其市场需求的准确了解以及对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营销网络的分析外,更重要的是基于对企业以往的销售历史记录和未来销售合同的分析,同时还应对企业的销售运作模式和结算方式进行分析,这也是预测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主要依据。
4.技术装备水平和生产能力分析。技术硬件包括机械设备、单机或成套设备、基础设施等水平,主要从设备先进性、适用性、设备成新度三方面考察;软件部分主要考察企业生产工艺技术的先进性和成熟度,规模化生产的成熟程度以及市场的成熟度。一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技术来源:主要核实企业的技术是否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判断技术的相对垄断性和稳定性;(2)技术研发能力及发展潜力:主要考察研发人员的素质及企业技术的后续储备发展潜力;(3)科研条件和技术市场优势:考察企业科研投入、科研环境以及技术的市场需要程度、市场竞争力和应用范围。(4)生产者的操作技术和熟练程度等。(5)同时应注重设备的综合利用程度,是否能够科学、有效、合理使用设备,是否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设备的生产能力。对企业生产能力的分析可以使业务人员了解到企业所预测的销售收入是否与其实际生产能力相匹配,其生产设备以及工艺技术、原材料供应是否能够保证销售合同的顺利完成。
5.经营战略分析。财务报表分析的一个重要始点,它可以有助于确定企业的利润动因和主要风险,进而据此正确评估企业经营的可持续性,使评估人员能够在一个高质量的水平上探查企业的经济状况。主要包括企业产品市场定位,市场营销策略,技术发展战略,财务目标、举债策略、投资及收购计划,企业与其他企业竞争策略,企业发展方向等方面分析。
6.成本控制和成本降低能力。主要从企业的成本控制系统的组成(组织系统、信息系统、考核制度和奖励制度)和成本控制的基本原则着手分析。前者主要观察企业是否建立起成本中心、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的责任和控制范围;后者则主要看领导推动、全员参与情况以及经济原则的贯彻情况。7.企业基础管理水平。主要考评企业内部组织结构是否合理,各项管理规章制度是否健全,生产现场是否整洁,物流是否通畅,生产及管理效率是否高效,质量认证情况。
上市公司财务面分析
主要是财务偿债能力分析,即基于公司的财务数据定量分析公司的财务状况。财务指标分析主要是用财务比率方面的计量指标,从财务质量的角度对被评企业进行考查。评价指标主要以制造业为例。1.盈利能力分析。盈利能力是企业偿债能力的重要保障因素,通过与行业标准值的对比分析,确定企业的盈利水平。该部分的核心评估指标有:(1)经营性资产报酬率;(2)净资产收益率;(3)主营业务利润率;(4)销售净利润率;(5)总资产报酬率;(6)成本费用利润率;(7)收益质量指数;(8)收入现金贡献比率。2.资本结构分析。资本结构分析主要是评估企业的长期偿债压力,资本结构在反映企业偿债能力方面有其独到的作用。资本结构是指在企业的总资本中,权益资本和债权资本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资本结构决定企业的财务结构、财务杠杆运用和融资决策制定。该部分的核心评价指标有:(1)资产负债比率;(2)流动资产比率;(3)净资产对长期资产比率;(4)资本化比率=长期负债合计(/长期负债合计+所有者权益合计)100%。3.资金使用效率分析。良好的资金使用效率是保证企业增加盈利水平和创造现金的可靠保证,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和管理效率。该部分的核心评价指标有:(1)应收帐款周转率;(2)应付帐款周转率;(3)存货周转率;(4)经营性资产周转率;(5)总资产周转率。4.偿债能力分析。主要考察被评估企业是否具有按期偿付银行还本付息及支付股东股利的能力,因为制造业包含了整个生产经营流程,尤其在权责发生制下,企业的盈利与短期偿债能力并不是完全吻合。考评企业偿债能力主要从现金流角度出发加以确定。该部分的核心评估指标有:(1)净资产保障比率;(2)举债能力系数;(3)偿债能力系数。5.企业成长性预测。主要分析企业规模的变动特征及扩张潜力,近几年许多制造业企业的规模扩张速度相对较快,因此,评估人员有必要纵向比较企业历年的销售、利润、资产规模等数据,把握企业的发展趋势,是加速发展、稳步扩张还是停滞不前。将企业的销售、利润、资产规模等数据及其增长率与行业平均水平及主要竞争对手的数据进行比较,了解其行业地位的变化。分析预测企业主要产品的市场前景及公司未来的市场份额,对企业的投资项目进行分析,并预测其销售和利润。该部分的评价指标有:(1)固定资产净值率;(2)净资产增长率;(3)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4)净利润增长率。
关键词:产业竞争力。
1产业竞争力的概念。
随着区域竞争日趋白热化、经济论文 href="/thesis/List_1.html" target=_blank>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产业竞争力已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为什么有的地区经济蓬勃发展、日新月异,焕发出强劲的活力,而有的地区却发展缓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不同地区产业竞争力强弱的不同。
所谓竞争力,狭义地说就是指某种商品在市场上被消费者认可的程度。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竞争力的概念也可以和“成本”概念联系起来,即如何能以较低的成本提供同等质量的产品,或者反过来说,以同样的成本提供质量更高的产品。
因此,产业竞争力也可理解为某一产业的主导产品在市场上所处的地位。影响一个地区产业竞争力的因素很多,如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知识资源、资本流向、基础建设以及人文环境因素等。具体来说,产业竞争力包括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环境竞争力等几个层面,核心竞争力是指自己所具有的不能轻易地被竞争对手所模仿、所替代的独特优势,且能对需求方的需求做出关键性的贡献,而且其贡献是利润的最重要来源;基础竞争力是自己竞争力得到持续发展的根基和依托所在;环境竞争力是自己竞争力得到有效发展的方向和动力所在;三者构成一个互相密不可分、相互交叉和渗透的有机整体。由此可知,核心竞争力的实现主体主要是企业论文 href="/thesis/List_68.html" target=_blank>企业,而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的实现主体则主要是政府和社会,因此,提升产业竞争力需要企业、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值得一提的是,产业竞争力从深层次上来理解并不完全是指某一产业在市场所占的份额,所占市场份额大小及其持续扩张能力只是产业竞争力强弱程度的集中体现,更主要的是指一套支持经济繁荣和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和经济政策,从这一点上来说,政府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更加深远。
2影响我国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几个深层次因素。
我国在产业竞争力方面有一定优势,如在宏观经济的稳定性、市场规模和人力资源成本较低等方面,这也是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总的说来,我国产业竞争力并不强,尤其在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的上游产品上不强,具体体现在产业的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弱,自主研发能力不强,企业在管理理念、营销方式以及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方面较为落后等方面,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仍处于不断完善之中,某些领域竞争还不充分,社会分工仍较粗略。②体制改革仍在进行,政府和公共服务部门的效能不理想,效率不够高。③我国经济的平均水平仍较低,基础设施和生产要素市场建设和发展水平仍较落后。④劳动力资源整体素质不高。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但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所占比重低。⑤尚没有构建覆盖全社会的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和评价体系。
由于受各种深层次原因的制约,我国大部分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强,相关产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根据《全球竞争力报告》调查显示,2005年我国内地的全球竞争力仅排名49位,近年来提升较快,据最近公布的2011年全球竞争力排名,我国内地排在第26位,较上年上升1位,但这与我国经济总量排名第2位相比仍是不相称的。根据“全球竞争力指数”,可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由低到高分为三个阶段:要素驱动阶段、效率驱动阶段和创新驱动阶段;根据其划分标准,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仍处于要素驱动和效率驱动并存的阶段。
提高产业竞争力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从产业竞争力的深层次理解来说,它体现为支持经济发展的制度和环境。从竞争力关键环节来说,它主要体现为“成本”,一般来讲,产业对自身内部“成本”(核心竞争力)相对容易控制,对其外部“成本”(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不易控制。因此,我们着重研究政府如何为提升产业竞争力创造条件。
3提升产业竞争力,政府应着重抓好的几项工作。
提升产业竞争力,政府的工作重心是做好公共服务和论文 href="/thesis/List_8.html" target=_blank>公共管理工作,营造良好的综合环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营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是产业实现健康快速发展的前提条件和有力保障。要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环境,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促进市场充分竞争,在公平、有序的竞争中实现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同时,围绕国家产业发展的战略意图和导向,结合自身条件,积极争取将产业发展纳入国家战略,为产业发展整体上赢得宽松的环境。
3.2构建科学、合理的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和评价体系。目前我国政府及部分行业协会已开展产业竞争力调查与评价工作,但总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指标体系设置不科学,评价体系不合理等问题表现较为突出。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我国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有一定的影响。借鉴国外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整合国内现有工作成果,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和评价体系,意义重大。这一方面有利于产业自身有的放矢,做好提高产业竞争力的相关工作;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政府衡量产业竞争力发展状况,制定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应的产业经济政策,积极引导和促进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3.3引进和培养相结合,大力实施产业人才发展战略。提升产业竞争力离不开人才,要切实营良好的人才创业环境。通过“产-学-研”模式与产业相关科研所建立人才合作机制,解决产业发展高端人才问题。同时,结合区域的产业特色,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多渠道办学的模式,大力发展教育论文" target="_blank">职业教育,培育大批产业工人,形成大量产业工人储备,降低产业的人工成本。另外,要加快人力资源市场建设,鼓励兴办职业中介机构,使劳动力、技术培训、用人企业之间渠道畅通无阻。实践表明,“人才引领产业”,丰富的人力资源是产业发展的有力促进因素和必备条件。
3.4大力发展资本市场,降低产业的融资成本。资本是产业发展的血液。政府要加快融资方式的创新,拓宽投融资渠道,降低产业的融资成本。重点鼓励和扶持产业龙头企业或核心企业直接上市融资,降低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做大做强,进而带动整个产业的竞争力提升。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促进产业中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发展。
3.5降低核心产业的配套成本。政府要把握区域分工优势,正确定位,大力发展核心产业;然后围绕核心产业,通过招商或制定产业政策等形式吸引配套产业聚集发展,促进其充分发育、竞争,分工不断细化,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以降低产业配套成本;反过来,配套产业的聚集发展又会不断地促进核心产业的发展,从而达到整体提升产业竞争力水平的目的。同时,政府要大力发展以第三方物流为标志的产业服务社会化行业,降低产业配套成本。统计调查资料显示,我国的物流成本平均比美国高1倍。此外,政府应大力发展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投资硬环境。
关键词总储蓄率部门储蓄率部门收入占比部门贡献率
作
者梁东黎,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210093)
低消费率一高储蓄率一直是困扰我国宏观经济的一大难题。对于这一问题,应该上升到福利经济学的高度来认识。对微观经济来说,有着名的帕累托福利标准和其他福利标准。对宏观经济来说,笔者认为至少可以建立两个福利标准。
一是就业标准。自从凯恩斯关注就业问题以后,各国政府或迟或早把提高就业率(降低失业率)作为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之一,笔者只是把它上升为福利标准而已。就业增加,意味着总产量增加、总收入增加。在收入分配格局不变的情况下,各个家庭的收入都会或多或少地增加。当然,如果考虑到人口增长因素,更为准确地说,标准应该是人均产量、人均收入。
二是消费标准。归根到底,福利是通过消费实现的。消费增加,说明福利水平提高。消费增加受到收入和其他因素的限制。但是,在收入相等时,消费有可钱不同。在这种情况下,消费的多少取决于消费率:消费率高,则消费多、福利高;消费率低,则消费少、福利低。更为准确地说,消费标准应该是消费率标准。在收入不变时,提高消费率可以使消费增加、福利提高。在收入分配格局不变的情况下,各个家庭的消费都会或多或少地增加。
根据《国际统计年鉴》,按2005—2007(2008)年的均值来说,人均收入为2000—2700美元的四个国家的消费率:斯里兰卡(2423美元)为84.0%,乌克兰(2318美元)为78.6%,泰国(2640美元)为66.4%,中国(2275美元)为49.00/0。若人均收入相等,则消费率的差别就反映了消费额的差别。上述四个国家,人均收人大体一致,但消费率的差别导致消费额差别很大:斯里兰卡的消费额为2035美元,乌克兰为1822美元,泰国为1753美元,中国为1115美元。两相比较,斯里兰卡的人均收入为中国的1.065倍,而消费额却为中国的1.825倍;乌克兰的人均收入低于泰国,消费额却高于泰国。
学术界对我国低消费率一高储蓄率现象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研究。由于两者是镜像,既可以研究前者,也可以研究后者。范剑平和向书坚在1999年就研究了消费率问题,认为它产生于二元社会结构。…之后,研究者大都把消费率偏低归结为居民所得份额偏低、收人中形成的消费比例偏低[2j、劳动报酬份额下降、实际税率提高等因素[3‘。再往后,何新华和曹永福j4]、李扬和殷剑锋[51.分别利用资金流量表研究高储蓄率问题。资金流量表提供了三大部门——住户部门、政府部门、企业部门的初次分配、再分配、消费、储蓄等方面的重要信息,使上述研究者得以拓宽视线,从包括政府部门在内的三大部门之间的关系人手研究高储蓄率问题,从而使对该问题的认识水平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如下笔者仍利用资金流量表提供的材料,借鉴经济增长理论中分解各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思路,拟对我国高储蓄率形成的部门贡献进行分析。我国储蓄的基本情况
我们通过三张表看一看我国储蓄的基本情况。
由表l可见,从1992年至2007年,我国储蓄额逐年增长,但增长率呈“U”型变化,即从1992年至1999年,里下降趋势;从1999年至2007年,呈上升趋势;2004年的储蓄增长率陡增,可能其中有缘于统计方法的调整。观察各部门储蓄额变化的基本趋势,如果拿2007年和1992年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住户部门的储蓄额15年提高了849倍,年均增长56.6%;政府部门提高了16.00倍,年均增长106.7%:企业部门提高了14.66倍,年均增长97.7%。在这15年中,政府部门的储蓄额增长得最快,企业部门略低于政府部门,住户部门最慢。部门储蓄占比变化的基本情况是:住户部门的储蓄占比趋于下降,共下降了23%,年均下降1.5%;政府部门的储蓄占比趋于提高,共提高了40%,(经济论文)年均提高2.7%;企业部门的储蓄占比也趋于提高,共提高了24qo,年均提高1.6%。
社会储蓄率是指全社会总储蓄与全社会可支配收入之比。部门总储蓄率是指部门储蓄与全社会可支配收入之比,三部门总储蓄率之和等于社会储蓄率。由表2可见,从1992年至2007年,我国的社会储蓄率趋于提高。与此对应,社会的消费率趋于下降。从各部门总储蓄率的变化情况看,住户部门的总储蓄率较为稳定,略有下降:政府部门与企业部门的总储蓄率均有很大幅度的提高。仍拿2007年和1992年相比,政府部门的总储蓄率提高了75%,年均提高5%;企业部门的总储蓄率提高了60%.年均提高4%。
表3中的部门储蓄率和表2中的部门总储蓄率不同,虽然只有一字之差,部门总储蓄率是部门储蓄占全社会可支配收入之比,而部门储蓄率是部门储蓄占部门可支配收入之比。二者之间的数量关系是:部门总储蓄率等于部门储蓄率与部门收入占比(部门可支配收入占全社会可支配收入的比例)的乘积。由表3可见,住户部门的部门储蓄率呈现出先下降、后提高的“U”型变化,总的趋势是略有提高,2007年比1992年提高了l6%年均提高I.l%。住户部门的收人占比几乎是直线下降,共下降了I5%,年均下降1.00/0。政府部门的部门储蓄率和收入占比均趋于提高,其中,部门储蓄率共提高了38%.年均提高25%;收入占比共提高了26%,年均提高1.8%。企业部门的储蓄率恒为100%。这是因为根据定义,储蓄是未用于消费的收入,而企业作为“部门”是不消费的,所以.企业部门的可支配收入恒等于储蓄。而企业部门的收入占比提高幅度较大,共提高了38%,年均提高2.6%。储蓄率形成的部门贡献
(一)1992年储蓄率及其部门贡献
全社会储蓄率等于各部门总储蓄率的代数和,也等于各部门的部门储蓄率的加权平均数,权数就是各部门的收入占比。通过这种数量关系我们就可以研究.从部门结构的角度看,全社会储蓄率的形成及其变化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这种研究。第一是研究各部门的总储蓄率对全社会储蓄率的“贡献”。各部门的贡献可以用各部门的总储蓄率占全社会储蓄率的比值来测度,也可以用各部门的储蓄与全社会的储蓄的比值测度。第二是研究各部门对全社会储蓄率的贡献率本身的形成及其变化。比如研究在住户部门对全社会储蓄率的贡献中,部门储蓄率起多大的作用?部门收入占比起多大的作用?
笔者主要关心储蓄率变化大的趋势,所以,只需要对1992年和2007年进行计算并比较就可以了。根据表2,可知:1992年全社会储蓄率等于各部门总储蓄率的代数和,即0.420=0.226+0.061+0.133。各部门总储蓄率等于各部门储蓄率与收入占比的乘积:住户部门总储蓄率=0.226=0.333x67.7%;政府部门总储蓄率=0.061=0.324×19.O%;企业部门总储蓄率=0.133=l.OOOx13.30/0。然后可得各部门对全社会储蓄率的贡献率:住户部门对全社会储蓄率的贡献率=0.226/0.420=53.8%;政府部门对全社会储蓄率的贡献率=0.061/0.420=14.5%;企业部门对全社会储蓄率的贡献率=0.133/0.420=31.7%。
(二)2007年储蓄率及其部门贡献+2007年全社会储蓄率等于各部门总储蓄率的代数和,即0.509=0.218+0.107+0.184。各部门总储蓄率等于各部门储蓄率与收入占比的乘积:住户部门总储蓄率=0.218:0.379x57.5%:政府部门总储蓄率=0.107=0.442x24.1%:企业部门总储蓄率=0.184=l.OOOx18.4%。然后可得各部门对全社会储蓄率的贡献率:住户部门对全社会储蓄率的贡献率=0.218/0.509=42.8%;政府部门对全社会储蓄率的贡献率=0.107/0.509=21.0%:企业部门对全社会储蓄率的贡献率=0.184/0.509=36.l%.
(三)储蓄率及其部门贡献的变化
其一,全社会储蓄率以较大幅度由1992年的0.420提高至2007年的0.509,15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年均增长1.4%。其二,住户部门总储蓄率仅有微小下降,从0.226降至0.218,15年下降了3.5%。这种情况表明:对全社会储蓄率以较大幅度提高而言,住户部门不仅不负任何推动的“责任”,反而起了限制其提高的作用。住户部门储蓄率虽然提高了13.8%,但收入占比却下降了15.1%,二者在很大程度上相互抵消,从而导致住户部门总储蓄率仅有微小下降。虽然如此,但该部门对全社会储蓄率的贡献率却大幅度下降,由53.8%下降至42.8%.下降了11个百分点,这是因为全社会储蓄率以较大幅度提高。其三,政府部门总储蓄率由1992年的0.061大幅度提高至2007年的0.107,15年提高了75.40/0,年均提高50/0。这是政府部门的部门储蓄率和政府收入占比两方面共同提高的结果。政府部门的部门储蓄率15年提高了36.4%.年均提高2.4%;可支配收入占比提高26.8%,年均提高1.8%。在政府部门总储蓄率大幅度提高的基础上,政府部门对全社会储蓄率的贡献也大幅度提高,由1992年的14.5%提高至2007年的21.0%,15年提高了44.8%,年均提高3%。其四,企业部门总储蓄率由1992年的0.133提高至2007年的0.184,15年提高了38.3%,年均提高2.6%。由于企业部门的部门储蓄率恒等于1,所以企业部门总储蓄率提高完全是由于企业部门收入占比的提高。和总储蓄率的变化一样,企业部门收入占比也由1992年的0.133提高至2007年的0.184。与此对应,企业部门对全社会储蓄率的贡献率由31.7%提高至36.1%I5年共提高了13.9%。
影响部门储蓄率贡献的因素
(一)住户部门
由于笔者主要进行部门结构的分析,所以可以假定全社会储蓄率给定。在这一条件下,影响住户部门对全社会储蓄率的贡献的主要因素是住户部门总储蓄率,它又进一步分解为:住户部门的部门储蓄率和部门收入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