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3 15:14:0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楼宇智能化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1(a)-0000-00
特色专业是高校在一定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和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有特色的专业。在一所学校中,是一种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的专业,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专业。楼宇智能化专业相对来说 “同质化”现象不多,且由于大部分院校尚未开设,所以大众对此专业认识不足。而随着我国智能建筑市场的迅猛发展,直接拉动了对智能楼宇新职业人才的需求,建设重点及特色专业势在必行。
楼宇智能化R凳撬孀沤ㄖ、计算机、控制、通信技术的发展产生的新兴交叉性学科。学生毕业后从事的智能建筑行业是现代科技的产物,涉及多个学科的众多技术。智能建筑从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在美国出现,到90年代初才逐渐被人们所认识。而我国从2000年后开始大规模建设智能大厦及智能小区,智能建筑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本专业服务区域经济,从智能建筑到智慧城市,有着较大的人才缺口及良好的发展前景。作为特色专业建设,可以更好地发挥本专业的区域优势及专业特点。
楼宇智能化专业培养的学生可从事现代智能化楼宇设备设施的设计、施工及运行维护、除做工程外也可从事已建成大楼在能源和室内环境品质管理及大型物业管理的工作,属于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除要求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建筑、电工电子、计算机应用、机械、热工、等技术基础知识外,还需要学习现代智能化楼宇设备设施(如暖通空调、给水排水、建筑电气、建筑智能化系统)的构造与性能、测试技术、调试方法、运行和维护等专业知识。由此可见,本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跨行业的新兴专业,涉及到各个专业知识及技能。
将楼宇智能化专业作为特色专业进行建设,是由特色专业的特征决定的。特色专业是指高等学校在专业建设的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社会服务等方面体现出来的独特的风格。培养的学生质量在整体上要优于其它院校该专业学生,并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有较高声誉的专业。对于楼宇智能化专业而言,各院校开设不多,但社会需求量较大,且知识面跨越较大,在许多方面可以实现创新。如剖析本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对传统模式进行改革推进,在师资建设、课程建设、及教材方面均可有特色体现。
目前为止,我国尚无特色专业的具体标准,各地区一般通过文件形式予以明确。如部分地区的“特色专业建设点评审指标”。该评审指标分别从建设目标与支持保障、师资队伍、教学条件、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管理、课程与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声誉对特色专业作以评估。此标准涵盖面较广,面向所有专业,而之所以作为特色专业建设,不可能追求大而广,本专业的特色专业建设可做到某几个类别的独到创新。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使用调查法、文献分析法、归纳总结法等方式来实现资料的采集和汇总。
调查法。包括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是通过预先设计好特定问题,对被调查者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分析问卷调查结果,来获得目标资料和信息的一种方法。为了了解目前楼宇智能化专业学生状况及社会需求,制定合理问卷,采用此法进行学生调研及企业调研。此环节由我系两位奋战在一线,与学生关系融洽的青年教师完成,资料收集准确到位,并统计出相应的数据。访谈过程由副高职称教师下企业锻炼完成,由于经验丰富,与企业工程师就本专业特点及发展方向进行沟通,获得第一线的企业资料。
文献分析法。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查阅楼宇智能化专业作为特色专业研究的相关论文,了解国内外研究动态,学习借鉴相关成果。
归纳总结法。根据调查结果和前人经验,结合自己的认真思考,总结出楼宇智能化专业作为特色专业的可行性及建设过程。
楼宇智能化专业为校级重点专业,目前与中电科国信安基地实现校企合作,已开办多届订单班;课题负责人有着十多年本专业教学管理经验,同时拥有着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参与设计过十余个大型智能化项目,双师型教师。团队主要成员完成《浅议智能建筑的设计》等多篇相关专业论文,其中《浅析高校数据中心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获武汉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优秀论文;部分成员参与编写项目式教材《AutoCAD基础教程》,内含大量智能楼宇案例。
楼宇智能化技术建设特色专业建设分析及解决方案:
1、人才培养方案:以行业背景为依托,邀请弱电各子系统专家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重新修订,剔除传统课程,大力实现项目式改革。对此,走访各企业专家,对部分课程提出要求,如传统CAD课程,结合行业特色,修订为智能建筑CAD,并辅以各工程案例,使其更有针对性;如给水排水、空调、建筑电气合并为建筑设备课程并进行信息化教学等。
2、师资队伍建设:根据本专业跨学科多交叉的特点,打破教研室管理教师的模式,整合各专业教师,以教学经验丰富的副教授作为团队领导,将电子、计算机、建筑设备、控制专业的精英教师整合到一起,打造符合本专业特色的名师工作室。对于楼宇智能化专业所属的系部,一般会有计算机专业、电子专业、自动化专业教师,而此专业特点是涉及各类学科,因此可挑选各专业的精兵强将,重新组建成工作室,以教学丰富的名师作为带头人,对本专业发展十分有利。
3、课程、实习实训及教材建设:以项目式教学为主线,整合实训室,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同时加设建造师培训课程,有效实现工学结合。针对传统课程在讲授时的枯燥、抽象等缺陷,在授课方面实施信息化教学改革,以“建筑设备”为例,建设信息化精品课程。
关键词:华东智能建筑优势WTO挑战
一.华东地区智能建筑的发展概况
华东地区具有广阔的巨大的智能建筑市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智能建筑市场(包括大厦及小区)启动早,市场大,今后将有更大的发展,是WTO以后国外企业必争之地,也是国内企业必争之地。由于华东地区资金雄厚,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上海已新建智能大厦四百多幢,智能小区二百多个。其中已建成的优质工程有上海博物馆、金贸大厦、上海期货大厦、久事复兴大厦等号称上海智能建筑“四大天王”,新建浦东国际机场,上海大剧院,上海科技城也都闻名天下。江苏省迄今为止已建成智能建筑二百余幢,小区一百五十多个;南京中信大厦,总医院新病房大厦及江苏省政协大厦都为优质工程。聚福园、天地小区是建设部小区示范工程。
浙江人杰地灵,是我国东南沿海技术和经济发达地区,也是一个建设大省。1997年建成使用的浙江日报社大楼,在浙江省首次开通了楼宇自控系统,堪称是浙江省第一座达到3A配置的智能化大楼,从而揭开了浙江省智能建筑建设的序幕;1998年建成的浙江省外经贸联建大厦和华浙广场都是代表当时浙江省先进水平的智能建筑,其中华浙广场还代表浙江省参加了建设部组织的优秀智能建筑评选活动。目前浙江省已建成的智能化大楼主要有浙江世界贸易中心、杭州电力调度大楼、浙江省建行大楼、杭州铁路新客站、浙金广场、杭州五洲大酒店、浙江省商检大楼等约90余座,主要集中在杭、宁、温地区。
二、入世对中国智能建筑业的要求
我国已加入WTO,进入WTO意味着我国经济完全融入国际化市场,必须遵守WTO的原则和规定。根据WTO协议市场准入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将使我国智能建筑技术面临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更加剧烈的市场竞争。而我国现行的建设事业政策法规和行业管理体制与WTO的规则和国际通行模式存在较大差异,调整改革完善现行体系和体制的任务相当艰巨,形势紧迫。
我国加入WTO后经济发展的国际化,必将对各种建筑,尤其是办公建筑的智能化水平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不仅对新建的办公楼,而且对量大面广的已有的办公建筑的改造也带来了智能化需求。
WTO对我国智能建筑要求具体表现在:
1.根据《建筑领域加入WTO后的对外承诺》,我国加入WTO后五年,允许外商成立独资企业,取代外商在我国现有的办事处机构,他们可以直接在我国签定内贸合同,从而使产品和工程质量有了进一步的保障。
2.按WTO取消数量限制和关税减让原则,我国将降低对外市场准入程度,届时会有更多智能建筑产品和系统进入中国市场参与竞争,为我们提供更大的选择余地,并得到更多的实惠。
3.随着国外企业参与我国智能建筑行业的竞争,他们会把国外成熟的管理体制、规范的运行程序和操作技巧带入中国,有助于提高中国智能建筑行业的整体水平。
三.华东地区优势
1.学会健全,学术活动活跃。
以上海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温伯银总工为首的上海专家,在全国率先于1994年成立上海智能建筑工程研究会。这是全国第一个智能建筑学会组织,成员有高校、设计院及企业技术人员几百人,它集中了上海智能建筑界科技精英。在组织报告会、展览会(上海历届智能建筑大型展览会)、验收评估上海甲级智能化大厦(如上海久事复兴大厦等)起了巨大作用。温总和上海同济大学程大章教授(正副会长)的贡献已载入中国智能建筑历史,功不可没。以陈众励、瞿二澜、赵济安、王东伟高工及上海大学赵哲身教授等为代表的中青年骨干专家已经成长,在国内也有较大影响。
1996年,以南京建筑工程学院(现改为南京工业大学)建筑智能研究所、江苏省建筑设计院及东南大学建筑设计院为主体成立的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智能建筑学术委员会,在国内也是较早成立的智能建筑学术组织,成员有二百多人,每年举办学术年会,奉行“技术开放,市场开放”方针。常年举办学术报告会及国内外厂商新产品报告会。自办了省内杂志《智能建筑信息》。
2001年以浙江省建筑设计院为主体成立的浙江省土木建筑学会智能建筑学术委员会。虽成立时间不长,但青年一代学会领导骨干力量成长很快,成员已发展到几百人。在组织浙江省智能建筑报告会、展览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2.编写出台智能建筑标准。
1995年上海市出台智能建筑设计标准(DBJ08—47—95),它是以上海华东建筑设计院内部标准修改而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智能建筑标准,为全国规范智能建筑设计市场起了示范与指导作用。2000年在建设部领导下,以温伯银总工为首的编制组率领团结全国专家编制出台了我国(乃至世界上)第一个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开创了中国智能建筑新纪元,填补了空白。评审专家认为该标准已达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水平。
1998年,在江苏省建委领导下,在温总关心指导下,江苏出台了江苏省建筑智能化设计标准(DB32/181—1998),1999年获得建设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999年又出台了三个标准:
(1)江苏省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检测规程DB32/365—1999
(2)江苏省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实施及验收标准DB32/366—1999
(3)江苏省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评估标准DB32/T367—1999
构成了整套标准,促进了省内IB的发展;2001年中信实业银行南京分行大楼(28层4.2万平方米)通过检测验收与评估获得江苏省首幢甲级智能化办公大楼称号。
3.撰写论文、编写著作,成果丰厚。
1995年上海华东建筑设计院首先汇编出智能化建筑论文选,其中温总、瞿二澜、赵济安高工等论文在国内影响很大,开创了全国建筑建筑论文的先河。1996年上海华东设计院温总为首的编写组又出版了大型经典著作—《智能建筑设计技术》。目前正在修订将出第二版。上海举办了历届高水平智能建筑报告会,如中国超高层建筑技术研讨会具有国际影响。
上海同济大学程大章教授等编写出版了《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设计与工程施工》(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6)以及《智能化大楼的建筑设备》(中国建工出版社1997.11)。
上海九海金狮物业公司诸建华总经理在总结上海久事复兴大厦兴建及物管经验与陆伟良教授合作于2002年8月编写出《智能建筑物业管理》一书(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
浙江省建筑设计院杨绍胤教授级高工先后编写出二本著作:《智能建筑—原理、规划和设计》(1999.2)以及《智能建筑实用技术》(2001年)。
4.华东地区具有广阔的巨大的智能建筑市场
目前上海正申办2010年上海国际世博会。预计2008年上海高层建筑将达2000幢,据国外某公司称,世界最先进的智能建筑新技术可去中国上海参观。江苏目前正兴建南京地铁工程(8个站,投入72亿),南京玄武湖隧道工程(3公里),由于江苏省申办成功2005年全国第十届运动会,日前正在南京新建奥体中心。相应的体育场馆新建22个,将在江苏省无锡、苏州、常州等地新建。南京市在河西新城开工投入120亿,打造十大标志性建筑。南京国际经贸广场,维多利亚国际商务中心,夏华国际广场、南京中大科技大厦、联强大厦、紫鑫中华广场、欧洲城、东成大厦、浙江国际贸易中心、东渡大厦等。南京市将兴建十大体育工程:全民健身中心、皮划艇激流回旋场地、马术赛场、中山门竞技中心、击剑比赛训练馆、龙江体育中心二期网球工程、南京中山国际公园、环湖体育带及南京足球训练基地。
目前浙江在建的智能化大楼约有上百座,市场红火,其中有杭州凯悦大酒店、杭州国际金融大厦、杭州国税局大楼、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杭州日报大楼、杭州海关大楼、杭州第二长途电信枢纽大楼、浙江省人民大会堂、杭州滨江区行政中心、元华广场、湖州市中心医院、义乌中心医院、湖州市能源调度中心、湖州市行政中心、嘉兴市行政中心、东阳市行政中心、安吉县行政中心、永康市行政中心、温州晚报社大楼等。杭州地铁工程也已启动。浙江省智能建筑近两年后来居上,已兴建上百栋智能大厦,数百个智能小区,近期还在杭州兴建杭州大剧院、杭州市民中心、浙江电力大厦等均以大量巨额资金投入,近期新建智能工程发展之快、数量之多已名列全国前茅。
5.华东地区拥有大量外资企业生产基地及实力雄厚的智能建筑工程承包商
在建设部已获得系统集成和单项资质的有近百家,其中上海市27家,杭州地区20家,南京地区28家。他们都承担过上海金茂大厦、上海浦东机场等上百项智能工程,取得了营建大中型智能工程的经验,有着较好的声誉。大量外资企业生产基地及办事处均落户上海。
四.做好工作、迎接WTO挑战
1.认清国际智能建筑发展趋势,推动智能建筑健康发展。
2l世纪是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同时又是生态文明时代。从总的方向,国际先进生产力水平正在运用已掌握的建筑智能化高新技术,探寻人类生存、生产和生活聚居环境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当前智能化建筑直接利用的技术是建筑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自动化技术。在21世纪的智能建筑领域里,信息网络技术、控制网络技术、智能卡技术、可视化技术、流动办公技术、家庭智能化技术、无线局域网技术(含Bluetooth技术)、数据卫星通讯技术、双向电视传输技术等等,都将会有更加深入广泛地具体发展应用。特别是开放性控制网络技术正在向标准化、广域化、可移植性、可扩展性和互可操作性方向发展。
但是,智能化技术只是手段,智能建筑作为一个整体建筑物业产品的技术发展来说,“可持续发展技术”才是2l世纪智能建筑技术发展的长远大方向。因而,除继续利用上述现有智能化高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外,新兴的环保生态学、生物工程学、生物电子学、仿生学、生物气候学、新材料学等等技术发展,正在渗入渗透到建筑智能化多学科多技术领域中,实现人类聚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从而在国际上也形成所谓“可持续发展技术产业”。目前,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正在开发利用这些高新技术去处理垃圾、污水、废气、公害,节能、节水,消除电磁污染,资源可持续利用,建筑人工生态环境等等:也正在尝试运用高新技术有规模建设智能型绿色建筑、智能型生态建筑,“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
2.认清与国际先进技术的差距,努力向国际标准靠拢。
2l世纪的可持续发展智能建筑技术必须将工作、居住、休息、交通、通讯、管理、公共服务、文化等各种复杂的要求,在时间空间中结合起来。
由于智能化建筑系统是多学科、多技术的系统集成整体,因而开放式可互操作性系统技术的规范化、标准化,就成为实现智能化建筑及其产品设备与系统的产业化技术水平的核心关键。目前国际楼宇业界公认认同较先进的开放式系统行业协议标准技术有两个:一个是美国Echelon公司的LonWorks技术的LonTa1k标准协议;另一个是美国采暖、制冷与空调工程师协会(ASHRAE)制定的《楼宇自动控制网络数据通信协议(BACnet)》BACnet同时还成为美国国家标准及欧共体标准草案。两者都是基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开放系统互连模型”(OSI)的。因此两者在开放系统技术上是可以互相补充互为依存的,前者着重现场控制域,后者着眼于信息应用域。而且BACnet的协议层次里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的五种选择中就包含有LonTalk协议。况且两者技术都正在不断地完善发展,至于我国智能化建筑在开放式互操作性系统技术发展研究上严格讲尚未真正起步,差距颇大,亟待投入。南京工业大学智能建筑研究所正在开发国产化楼宇自控新系统。
3.努力搞好学(协)会工作
按照WTO的原则和规定,加快行业协会自身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规则,调整优化行业的组织机构,成为增强行业自律的自治组织,协助政府建立一个有序和公平的竞争市场。建设部已批准即将成立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工程智能分会。这是我国加强管理智能建筑业的大事,华东地区作为地方学(协)会要在上级学(协)会的领导下努力做好贯彻执行工作,加强市场管理,防止低价恶性竞争,保证工程健康实施。有条件时争取成立地方行业协会。
5.华东地区拥有大量外资企业生产基地及实力雄厚的智能建筑工程承包商
在建设部已获得系统集成和单项资质的有近百家,其中上海市27家,杭州地区20家,南京地区28家。他们都承担过上海金茂大厦、上海浦东机场等上百项智能工程,取得了营建大中型智能工程的经验,有着较好的声誉。大量外资企业生产基地及办事处均落户上海。
四.做好工作、迎接WTO挑战
1.认清国际智能建筑发展趋势,推动智能建筑健康发展。
2l世纪是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同时又是生态文明时代。从总的方向,国际先进生产力水平正在运用已掌握的建筑智能化高新技术,探寻人类生存、生产和生活聚居环境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当前智能化建筑直接利用的技术是建筑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自动化技术。在21世纪的智能建筑领域里,信息网络技术、控制网络技术、智能卡技术、可视化技术、流动办公技术、家庭智能化技术、无线局域网技术(含Bluetooth技术)、数据卫星通讯技术、双向电视传输技术等等,都将会有更加深入广泛地具体发展应用。特别是开放性控制网络技术正在向标准化、广域化、可移植性、可扩展性和互可操作性方向发展。
但是,智能化技术只是手段,智能建筑作为一个整体建筑物业产品的技术发展来说,“可持续发展技术”才是2l世纪智能建筑技术发展的长远大方向。因而,除继续利用上述现有智能化高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外,新兴的环保生态学、生物工程学、生物电子学、仿生学、生物气候学、新材料学等等技术发展,正在渗入渗透到建筑智能化多学科多技术领域中,实现人类聚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从而在国际上也形成所谓“可持续发展技术产业”。目前,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正在开发利用这些高新技术去处理垃圾、污水、废气、公害,节能、节水,消除电磁污染,资源可持续利用,建筑人工生态环境等等:也正在尝试运用高新技术有规模建设智能型绿色建筑、智能型生态建筑,“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
2.认清与国际先进技术的差距,努力向国际标准靠拢。
2l世纪的可持续发展智能建筑技术必须将工作、居住、休息、交通、通讯、管理、公共服务、文化等各种复杂的要求,在时间空间中结合起来。
由于智能化建筑系统是多学科、多技术的系统集成整体,因而开放式可互操作性系统技术的规范化、标准化,就成为实现智能化建筑及其产品设备与系统的产业化技术水平的核心关键。目前国际楼宇业界公认认同较先进的开放式系统行业协议标准技术有两个:一个是美国Echelon公司的LonWorks技术的LonTa1k标准协议;另一个是美国采暖、制冷与空调工程师协会(ASHRAE)制定的《楼宇自动控制网络数据通信协议(BACnet)》BACnet同时还成为美国国家标准及欧共体标准草案。两者都是基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开放系统互连模型”(OSI)的。因此两者在开放系统技术上是可以互相补充互为依存的,前者着重现场控制域,后者着眼于信息应用域。而且BACnet的协议层次里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的五种选择中就包含有LonTalk协议。况且两者技术都正在不断地完善发展,至于我国智能化建筑在开放式互操作性系统技术发展研究上严格讲尚未真正起步,差距颇大,亟待投入。南京工业大学智能建筑研究所正在开发国产化楼宇自控新系统。
【关键词】智能建筑;通信网络
1.智能建筑的概念及核心
以美国智能化建筑协会为例,其定义为:建筑智能是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进行优化组合,获得高效率、高功能与高舒适性的大楼,从而为人们提供一个高效和具有经济效益的工作环境。
智能建筑的核心是系统集成,而系统集成的基础则是智能建筑中的通信网络。现代建筑楼宇内,除了具有电话、传真、空调、消防与安全监控系统外,各种计算机网络、综合服务数字网等都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具备了这些基础通信设施,运用新的信息技术,才是一个名符其实的智能建筑。
2.智能建筑通信网络的重要性
目前,在多数涉及与智能建筑有关的事物中,不论是物业主还是参加竞争的设计者,都把重点放在楼宇管理自动化系统和结构化布线系统上,许多所谓的智能建筑,其实就是楼宇自动化系统加上结构化布线和程控交换机,根本就忽略了通信网络的建设。随着分布式智能建筑控制系统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应用普及,在BAS中控制将进一步分散,在网络中传递的将更多的是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则越显得重要,另一方面,目前由于人们信息需求的激增,以及计算机技术带来的多媒体终端等先进的终端技术,一个智能建筑的智能化瓶颈往往在于它的通信网络。为此,智能建筑中的通信网络的设计是完成建筑智能化工程的重点所在。
3.智能建筑通信网络设计涉及的内容
智能建筑的通信网络有两个功能,一是支持各种形式的通信业务;二是集成不同类型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和楼宇管理自动化系统,形成统一的网络并进行统一的管理。主要有下列一些形式:
(1)电话:包括内部直拨,通过PBX与楼外公共交换网连接后通话。发展成为以PBX为中心组网形成2B+D话音和信令通道,使电话用户线具有综合功能。
(2)传真:包括利用电话线进行楼内传真以及与楼外的传真,还可以通过发展而成的楼内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的用户线进行楼内之间或楼内外的传真。
(3)电子邮件、语音邮件、电子信箱、语音信箱:这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及其交换系统实现点对点(计算机)的文字或语音通信的一种方式。
(4)可视电话:可视电话是一种小型图像通信终端,利用电话线路同时传递图像与语音信息。
(5)可视电话数据系统:可视电话数据系统是利用公用电话线路的会话型图像通信。
(6)会议电视:会议电视系统可支持大楼中各单位,各部门之间通信的要求,通过通信手段把相隔两地或几个地点的会议室连接在一起,传递图象和伴音信号,使与会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7)桌面会议系统:将计算机引入图象通信,使得通信各方不仅可以面对面进行交谈,还可以根据要求随时交换资料和文档,真正实现通信的交互性。
(8)多媒体通信:多媒体通信是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实现同时获取,处理,编辑,存储和展示两个以上不同类型信息媒体(包括文字,语音,图形,图象)的传送,其最重要的基础必需要具备宽带的网络系统。
(9)公用数据库系统: 与大楼业务有关的资料可通过大楼的数据库查询,也可通过WAN查询,数据类型可以是数据、文字、静、动态图象。
(10)资料查询与文档管理系统:楼内各种办公文件的编辑、制作、发送、存贮与检索,并规定不同用户对各类文档的查询权限。
(11)学习培训系统: 与网络联机的多媒体终端及各种声、象设备,提供各类业务学习与培训。
(12)触摸屏咨询及大屏幕显示系统:安装在大厅,多个触摸屏咨询系统安放在大厅不同位置,以声、象、图表等多种方式向用户介绍大厦业务及其它信息。
(13)人事,财务,情报,设备,资产等事务管理:将工作人员的素质,特长,单位,财务收支情况,文件,合同,通知,新技术,新业务,设备资源及其使用情况统统存入数据库中,以便随时查询,实现事务管理科学化。
(14)访问Internet网络:Internet正在发展成为把全球联系在一起的信息网络,所以对于用户来说,具有访问Internet的手段就显得十分重要。大楼的智能局域网的主干网具有访问Internet的信息通道,这就为大楼内的用户访问Internet提供了条件。
4.智能建筑通信网络设计的重要性
在智能建筑的建设中,第一步是设计建设一个合理的能够满足大厦灵活组建通信网络要求的综合布线系统。智能建筑中的通信网络是大厦智能化的基础,智能建筑的通信网络分为主干网和部门子网,主干网应该是基于ATM高速宽带局域网,可支持智能建筑中多种通信业务(多媒体业务)和异类部门子网及楼宇管理自动化专用子网的互连对主干网带宽的要求。通过局域网交换机,部门子网可接入主干网并形成互连,高速终端用户(如部门经理等的桌面计算机),直接接入主干网,并且可应用ATM网的虚拟局域网功能,与部门子网组建虚拟局域网。楼宇管理自动化网络一般是专用网络,通过综合布线系统,可以灵活地组建物理上分散、逻辑上统一的楼宇管理自动化专用网络,其中央控制系统通过局域网交换机接入主干网,向相关的部门主机传送监视和报警信息。PBX网络自成一体,又通过网关接入主干网。整个通信网络既是一个整体,又有各部分通信的灵活性和高效率。智能建筑技术是一个多门类的综合系统集成技术,所以,在建设智能建筑时,在大楼的设计阶段,就要融进通信网络的设计。可见智能建筑通信网络的设计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刘国林.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7.
[2]刘国林.建筑物自动化控制.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关键词:华东智能建筑优势WTO挑战
一.华东地区智能建筑的发展概况
华东地区具有广阔的巨大的智能建筑市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智能建筑市场(包括大厦及小区)启动早,市场大,今后将有更大的发展,是WTO以后国外企业必争之地,也是国内企业必争之地。由于华东地区资金雄厚,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上海已新建智能大厦四百多幢,智能小区二百多个。其中已建成的优质工程有上海博物馆、金贸大厦、上海期货大厦、久事复兴大厦等号称上海智能建筑“四大天王”,新建浦东国际机场,上海大剧院,上海科技城也都闻名天下。江苏省迄今为止已建成智能建筑二百余幢,小区一百五十多个;南京中信大厦,总医院新病房大厦及江苏省政协大厦都为优质工程。聚福园、天地小区是建设部小区示范工程。
浙江人杰地灵,是我国东南沿海技术和经济发达地区,也是一个建设大省。1997年建成使用的浙江日报社大楼,在浙江省首次开通了楼宇自控系统,堪称是浙江省第一座达到3A配置的智能化大楼,从而揭开了浙江省智能建筑建设的序幕;1998年建成的浙江省外经贸联建大厦和华浙广场都是代表当时浙江省先进水平的智能建筑,其中华浙广场还代表浙江省参加了建设部组织的优秀智能建筑评选活动。目前浙江省已建成的智能化大楼主要有浙江世界贸易中心、杭州电力调度大楼、浙江省建行大楼、杭州铁路新客站、浙金广场、杭州五洲大酒店、浙江省商检大楼等约90余座,主要集中在杭、宁、温地区。
二、入世对中国智能建筑业的要求
我国已加入WTO,进入WTO意味着我国经济完全融入国际化市场,必须遵守WTO的原则和规定。根据WTO协议市场准入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将使我国智能建筑技术面临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更加剧烈的市场竞争。而我国现行的建设事业政策法规和行业管理体制与WTO的规则和国际通行模式存在较大差异,调整改革完善现行体系和体制的任务相当艰巨,形势紧迫。
我国加入WTO后经济发展的国际化,必将对各种建筑,尤其是办公建筑的智能化水平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不仅对新建的办公楼,而且对量大面广的已有的办公建筑的改造也带来了智能化需求。
WTO对我国智能建筑要求具体表现在:
1.根据《建筑领域加入WTO后的对外承诺》,我国加入WTO后五年,允许外商成立独资企业,取代外商在我国现有的办事处机构,他们可以直接在我国签定内贸合同,从而使产品和工程质量有了进一步的保障。
2.按WTO取消数量限制和关税减让原则,我国将降低对外市场准入程度,届时会有更多智能建筑产品和系统进入中国市场参与竞争,为我们提供更大的选择余地,并得到更多的实惠。
3.随着国外企业参与我国智能建筑行业的竞争,他们会把国外成熟的管理体制、规范的运行程序和操作技巧带入中国,有助于提高中国智能建筑行业的整体水平。
三.华东地区优势
1.学会健全,学术活动活跃。
以上海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温伯银总工为首的上海专家,在全国率先于1994年成立上海智能建筑工程研究会。这是全国第一个智能建筑学会组织,成员有高校、设计院及企业技术人员几百人,它集中了上海智能建筑界科技精英。在组织报告会、展览会(上海历届智能建筑大型展览会)、验收评估上海甲级智能化大厦(如上海久事复兴大厦等)起了巨大作用。温总和上海同济大学程大章教授(正副会长)的贡献已载入中国智能建筑历史,功不可没。以陈众励、瞿二澜、赵济安、王东伟高工及上海大学赵哲身教授等为代表的中青年骨干专家已经成长,在国内也有较大影响。
1996年,以南京建筑工程学院(现改为南京工业大学)建筑智能研究所、江苏省建筑设计院及东南大学建筑设计院为主体成立的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智能建筑学术委员会,在国内也是较早成立的智能建筑学术组织,成员有二百多人,每年举办学术年会,奉行“技术开放,市场开放”方针。常年举办学术报告会及国内外厂商新产品报告会。自办了省内杂志《智能建筑信息》。
2001年以浙江省建筑设计院为主体成立的浙江省土木建筑学会智能建筑学术委员会。虽成立时间不长,但青年一代学会领导骨干力量成长很快,成员已发展到几百人。在组织浙江省智能建筑报告会、展览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2.编写出台智能建筑标准。
1995年上海市出台智能建筑设计标准(DBJ08―47―95),它是以上海华东建筑设计院内部标准修改而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智能建筑标准,为全国规范智能建筑设计市场起了示范与指导作用。2000年在建设部领导下,以温伯银总工为首的编制组率领团结全国专家编制出台了我国(乃至世界上)第一个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开创了中国智能建筑新纪元,填补了空白。评审专家认为该标准已达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水平。
1998年,在江苏省建委领导下,在温总关心指导下,江苏出台了江苏省建筑智能化设计标准(DB32/181―1998),1999年获得建设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999年又出台了三个标准:
(1)江苏省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检测规程DB32/365―1999
(2)江苏省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实施及验收标准DB32/366―1999
(3)江苏省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评估标准DB32/T367―1999
构成了整套标准,促进了省内IB的发展;2001年中信实业银行南京分行大楼(28层4.2万平方米)通过检测验收与评估获得江苏省首幢甲级智能化办公大楼称号。
3.撰写论文、编写著作,成果丰厚。
1995年上海华东建筑设计院首先汇编出智能化建筑论文选,其中温总、瞿二澜、赵济安高工等论文在国内影响很大,开创了全国建筑建筑论文的先河。1996年上海华东设计院温总为首的编写组又出版了大型经典著作―《智能建筑设计技术》。目前正在修订将出第二版。上海举办了历届高水平智能建筑报告会,如中国超高层建筑技术研讨会具有国际影响。
上海同济大学程大章教授等编写出版了《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设计与工程施工》(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6)以及《智能化大楼的建筑设备》(中国建工出版社1997.11)。
上海九海金狮物业公司诸建华总经理在总结上海久事复兴大厦兴建及物管经验与陆伟良教授合作于2002年8月编写出《智能建筑物业管理》一书(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
浙江省建筑设计院杨绍胤教授级高工先后编写出二本著作:《智能建筑―原理、规划和设计》(1999.2)以及《智能建筑实用技术》(2001年)。
4.华东地区具有广阔的巨大的智能建筑市场
目前上海正申办2010年上海国际世博会。预计2008年上海高层建筑将达2000幢,据国外某公司称,世界最先进的智能建筑新技术可去中国上海参观。江苏目前正兴建南京地铁工程(8个站,投入72亿),南京玄武湖隧道工程(3公里),由于江苏省申办成功2005年全国第十届运动会,日前正在南京新建奥体中心。相应的体育场馆新建22个,将在江苏省无锡、苏州、常州等地新建。南京市在河西新城开工投入120亿,打造十大标志性建筑。南京国际经贸广场,维多利亚国际商务中心,夏华国际广场、南京中大科技大厦、联强大厦、紫鑫中华广场、欧洲城、东成大厦、浙江国际贸易中心、东渡大厦等。南京市将兴建十大体育工程:全民健身中心、皮划艇激流回旋场地、马术赛场、中山门竞技中心、击剑比赛训练馆、龙江体育中心二期网球工程、南京中山国际公园、环湖体育带及南京足球训练基地。
目前浙江在建的智能化大楼约有上百座,市场红火,其中有杭州凯悦大酒店、杭州国际金融大厦、杭州国税局大楼、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杭州日报大楼、杭州海关大楼、杭州第二长途电信枢纽大楼、浙江省人民大会堂、杭州滨江区行政中心、元华广场、湖州市中心医院、义乌中心医院、湖州市能源调度中心、湖州市行政中心、嘉兴市行政中心、东阳市行政中心、安吉县行政中心、永康市行政中心、温州晚报社大楼等。杭州地铁工程也已启动。浙江省智能建筑近两年后来居上,已兴建上百栋智能大厦,数百个智能小区,近期还在杭州兴建杭州大剧院、杭州市民中心、浙江电力大厦等均以大量巨额资金投入,近期新建智能工程发展之快、数量之多已名列全国前茅。
5.华东地区拥有大量外资企业生产基地及实力雄厚的智能建筑工程承包商
在建设部已获得系统集成和单项资质的有近百家,其中上海市27家,杭州地区20家,南京地区28家。他们都承担过上海金茂大厦、上海浦东机场等上百项智能工程,取得了营建大中型智能工程的经验,有着较好的声誉。大量外资企业生产基地及办事处均落户上海。
四.做好工作、迎接WTO挑战
1.认清国际智能建筑发展趋势,推动智能建筑健康发展。
2l世纪是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同时又是生态文明时代。从总的方向,国际先进生产力水平正在运用已掌握的建筑智能化高新技术,探寻人类生存、生产和生活聚居环境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当前智能化建筑直接利用的技术是建筑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自动化技术。在21世纪的智能建筑领域里,信息网络技术、控制网络技术、智能卡技术、可视化技术、流动办公技术、家庭智能化技术、无线局域网技术(含Bluetooth技术)、数据卫星通讯技术、双向电视传输技术等等,都将会有更加深入广泛地具体发展应用。特别是开放性控制网络技术正在向标准化、广域化、可移植性、可扩展性和互可操作性方向发展。
但是,智能化技术只是手段,智能建筑作为一个整体建筑物业产品的技术发展来说,“可持续发展技术”才是2l世纪智能建筑技术发展的长远大方向。因而,除继续利用上述现有智能化高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外,新兴的环保生态学、生物工程学、生物电子学、仿生学、生物气候学、新材料学等等技术发展,正在渗入渗透到建筑智能化多学科多技术领域中,实现人类聚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从而在国际上也形成所谓“可持续发展技术产业”。目前,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正在开发利用这些高新技术去处理垃圾、污水、废气、公害,节能、节水,消除电磁污染,资源可持续利用,建筑人工生态环境等等:也正在尝试运用高新技术有规模建设智能型绿色建筑、智能型生态建筑,“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
2.认清与国际先进技术的差距,努力向国际标准靠拢。
2l世纪的可持续发展智能建筑技术必须将工作、居住、休息、交通、通讯、管理、公共服务、文化等各种复杂的要求,在时间空间中结合起来。
由于智能化建筑系统是多学科、多技术的系统集成整体,因而开放式可互操作性系统技术的规范化、标准化,就成为实现智能化建筑及其产品设备与系统的产业化技术水平的核心关键。目前国际楼宇业界公认认同较先进的开放式系统行业协议标准技术有两个:一个是美国Echelon公司的LonWorks技术的LonTa1k标准协议;另一个是美国采暖、制冷与空调工程师协会(ASHRAE)制定的《楼宇自动控制网络数据通信协议(BACnet)》BACnet同时还成为美国国家标准及欧共体标准草案。两者都是基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开放系统互连模型”(OSI)的。因此两者在开放系统技术上是可以互相补充互为依存的,前者着重现场控制域,后者着眼于信息应用域。而且BACnet的协议层次里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的五种选择中就包含有LonTalk协议。况且两者技术都正在不断地完善发展,至于我国智能化建筑在开放式互操作性系统技术发展研究上严格讲尚未真正起步,差距颇大,亟待投入。南京工业大学智能建筑研究所正在开发国产化楼宇自控新系统。
3.努力搞好学(协)会工作
按照WTO的原则和规定,加快行业协会自身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规则,调整优化行业的组织机构,成为增强行业自律的自治组织,协助政府建立一个有序和公平的竞争市场。建设部已批准即将成立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工程智能分会。这是我国加强管理智能建筑业的大事,华东地区作为地方学(协)会要在上级学(协)会的领导下努力做好贯彻执行工作,加强市场管理,防止低价恶性竞争,保证工程健康实施。有条件时争取成立地方行业协会。
4.加强团结,加强合作,共同提高学术水平
华东地区以目前三地(上海、浙江、江苏)学会要加强团结,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要在举办报告会、展览会等方面加强合作,促进学术水平的共同提高。同时,积极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有条件时争取举办国际智能建筑研讨会,以提高我国学术地位与声誉。
5.加强宣传,提高建设业主的认识,搞好定位和管理能力
由于部分业主对智能建筑的过于迷信,必然导致“重建设轻管理”的思想,他们认为既然“智能”就应该无所不能,更有甚者将该项目的投资仅作为提高“身价”的目的,不清楚智能化建筑工程是当前信息化时代物业管理重要的基础,认识不到日常运行中所需的微利投资能得到高额利润的回报。因此,建议应该有国家政府部门尽快出台相应的政策、管理规范和服务体系,强制性的将系统日常运行管理纳入正常轨道,提高全社会的经济效益。
6.协助政府搞好注册电气工程师复习培训工作,提高工程技术人员水平
据了解,国家人事部将在2003年6月第一次开考注册电气工程师。其中,建筑电气业属于此系列,智能建筑弱电设计师大部分也要参加此系列考试。目前,有关单位正在编写复习参资料,建议华东地区也要作好考试复习培训工作。最后作者衷心希望华东地区智能建筑业在国家有关部门领导下,在业主、设计师、工程技术人员以及专家努力下,营建出更多的高质量优质智能建筑工程。
参考文献
1.徐兴声,《WTO与我国智能化建筑技术发展对策的思考》,《城市?建筑智能系统》,2004.4,P34―P38
2.路更可,《试论面对入世我国智能建筑业的发展的对策》,《城市?建筑智能系统》,2002.2,P31―P34
关键词: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实践教学;实验;产学研
作者简介:牟淑志(1978-),女,山东潍坊人,金陵科技学院楼宇智能化系,讲师;鞠全勇(1964-),男,山东龙口人,金陵科技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教授。(江苏?南京?211169)
基金项目:本文系金陵科技学院教改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0JGXM-01-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3-0077-02
实践教学是培养大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更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保证。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是实践性要求很强的专业,为了培养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应用型人才,根据人才培养目标,需要特别重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拓展实践教学内涵,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本文首先对目前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金陵科技学院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建设实践,基于校企结合理念,提出了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有机融合的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实践的整体思路和具体措施。
一、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工程实习、毕业实习等方面,目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实践教学培养模式不科学。目前,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缺乏系统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课时比例较少,实践教学环节内容更新较慢,与企业生产脱节。
(2)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大多依附理论课程开设,实验内容以演示型和理论型为主,缺乏综合型、设计型和创新型实验,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书上的步骤,被动完成实验操作,缺乏积极主动思考,效果差。
(3)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具备“双师”素质的实践教学人员比例不高,大部分课程实验教学由理论课教师兼任,教师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缺乏深层次的认识,重理论、轻实践;大量年轻教师缺乏实践教学环节的专门训练,难以胜任实践教学指导工作。
(4)工程实习、毕业实习多数以参观的方式进行,由于校外实习教学基地建设薄弱,学生缺乏现场操作,基本没有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学生并未得到实质工程训练。
二、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有机融合的整体思路和具体措施
1.整体思路
实践教学体系中,高校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人才优势,而企业则拥有实践的硬件条件及对专业技术创新的渴求。基于校企结合理念,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有机融合的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核心就是将工程实践带入课堂,将学生引领到工程现场。金陵科技学院以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卓越工程师”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为标准,通过师资队伍的专业技能建设、实践教学内容的优化及方法手段的创新和产学研合作平台的构建,围绕建筑智能化工程设计、工程开发、工程实施及工程管理四条主线,构建分层式、模块化的实践教学新体系,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具体措施与实践经验
(1)以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规格为标准,构建了“校企双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深化教育教学研究,以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卓越工程师”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为标准,贯穿系统认知、系统设计、系统开发、系统集成四大主线,重新整合教学内容,构建了“校企双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校内培养:以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平台,构建了“时间、空间、内容”全面开放的“三维开放”实践教学环境;校内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科技社团,激发学生创新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参与教师课题,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学生已在专业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并发明多项专利。
企业培养:根据建筑电气与智能化职业岗位要求,校企双导师联合指导,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建筑智能化企业工程技术人才素质;通过工程实践平台进行工程项目实训,提高工程能力。
(2)优化实验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实验教学方式。以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实际工程项目为背景,创立系列化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模拟实际工程进行训练,理论与工程直接映射,开设中央空调系统组态集成控制设计综合实验、火灾报警控制器在线编程及联动控制设计综合实验、安全防范系统组态集成控制设计综合实验等典型实验项目。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经历“构思—设计—实现—操作”的全过程,提高了学生工程项目开发能力、实施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建筑电气创新实践、智能安防创新实践、智能照明创新实践、数字化设计与实现创新实践、智能系统控制创新实践、现场总线控制创新实践等设计性、综合性实践,培养学生工程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陈崇光,高级工程师。《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国家标准推广应用组专家,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工程智能设计分会建筑智能化技术专家、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专业委员会专家、建设部干部学院兼职教授。曾参与建设建设部住宅产业促进中心主持的《居住及住宅小区设计导则》、建设部勘察设计司主持的《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北京质量监督局主持的《智能建筑验收标准》的编制工作。主要著作包括《共用天线电视》,《智能建筑》等,在全国发行刊物上数十篇。近几年咨询的工程有:广州白云机场、首都国际机场、西安咸阳机场等。
记者:智能建筑行业在我国发展,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作为行业内的资深专家,请您为大家介绍一下目前国内智能建筑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陈教授:智能建筑在中国诞生已经十多年。自1990年中国第一幢智能大厦―北京发展大厦建成,十多年来它的生命力极强,由于它有很多优点:创造了舒适宜人的工作、生活环境;有四通八达的语音、数据通讯系统;整个建筑的机电设备集中管理,完成“监控、控制、记录”功能,节省人力,节省能源。
因此,十多年智能建筑得到广泛发展,不仅写字楼、酒店做到智能化,而且扩展到住宅小区,建成智能化、数字化住宅小区。迎接奥运会的召开,多个奥运场馆的兴建,智能化已进入体育建筑,相应的也进入了博物馆、航站楼、医院等,前景看好。
智能化系统主要包括: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安全防范系统,构成大厦管理系统。综合布线和网络系统、电视接收系统是主要的信息系统。
除设备监控系统外,其它主要系统全有严格的设计规范、验收规范要求。火灾自动报警和安全防范由公安部门管。布线由网络通讯部门管,在多年的使用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在预防火灾、保障工作环境、生活环境的安全上是不可缺少的。语言通信、数据通讯在办公室、在生活中是必需的,否则会失掉一切外界联系,失掉信息。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有设计标准,有验收规范只是供设计、业主参考的,不是强制性的,反映出来一些问题,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教训。2006年专家委员会对北京地区160幢商业智能化大厦作过调研,统计结果有25%的大厦有满意BA系统,30%运行不正常,分析总结起来原因如下:
第一,设计不到位,设计阶段,专业之间就没有配合好,尤其是暖通专业与自控设计脱节;
第二,工程招标存在恶性低价竞争,成交价压到成本价。工程中的应有服务欠缺,服务质量满足不了要求,造成了智能化的遗憾工程;
第三,在工程实践中设备监控系统正常运行必须由专业技术人员负责日常维护。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使工程质量和运行得到保证;
第四,制定一套有效的管理办法,用规范性的标准法规来保证BA系统的正常运行,使BA系统发挥最大的作用。
记者:据了解,您曾参加过建设部勘察设计司主持的“智能建筑设计标准”编制工作,同时作为《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编委会的专家,在您看来这两项标准在侧重点上有何不同?对于智能建筑行业的发展分别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陈教授:建设部2000年着手制定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建筑及居住小区智能化设计导则”,2003年组织编制了《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国家标准,目前此系列标准正在全国宣贯执行中,这对于房地产开发和建设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同时不同的行业,博物馆、体育建筑、航站楼也都制定了本行业的智能化设计标准,这对工程的规划、建设、实施都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国家标准与“智能建筑设计标准”侧重点不同。数字化建设是今后发展方向。数字化城市由数字化建筑和数字化社区组成,市场潜力巨大。在信息技术发达的国家:美国、日本等,发展很迅速。我国在数字化发展中,要考虑数字化的相关标准、技术规范和有关政策和管理体制。数字化应用具有独特的行业管理性,缺乏统一性会给标准管理带来困难,不利于数字化建设开展。
为了加强行业监管力度,规范市场,促进中国建筑数字化应用项目的实施,建设部牵头组织制定《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国家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数字城市、数字大型建筑及数字社区的建设。标准的编制主要技术领域包括: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互联网技术、微电子技术、控制技术等高新科技领域。建筑的规划、设计和具体实施与数字化产品的性能、通讯协议及检测皆有密切关系。
记者:多年来,您一直从事着智能建筑的设计工作,请您谈谈目前国内智能建筑设计的现状。与国际水平相比,国内的智能建筑设计目前处在一个怎样的发展阶段?
陈教授:智能建筑在我国出现后,引起了有关部门的极大重视。建筑行业多个学会组织学习班,介绍智能建筑。建设部曾组织全国甲级设计院院长学习班,广东省组织市长学习班。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和验收规范颁布后,全国各地皆贯标,各个设计院工程师的业务水平有很大的提高,设计水平也在提高。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智能化设备也在更新。在向数字化、网络化方向发展,要求设计工程师要不断的学习。
设计院智能化设计图纸质量大概分为三个档次,一般讲,大的设计院强电、弱电专业分开的设计室,智能化设计图纸完善,达到要求的深度,因为它专业分工明确,解决了设计人员报酬的分配。如:中国建筑设计院、信息产业部设计院、中建国际设计公司等。
第二档是一些设计院强电、弱电不分一起做设计,由于专业分工不明确报酬未落实,设计工作量大了,设计人未拿到应有的报酬,往往深度达不到要求,多数设计院是这样的。
第三档次是一些小设计公司,设计不规范,经常把智能化设计甩开了。
记者:近年来,您先后参与了广州白云机场、首都国际机场、西安咸阳机场等大型工程的咨询、设计及验收工作。请您谈谈在机场类的大型智能建筑工程建设工程中有哪些方面是值得广大工程人员注意的?
陈教授:最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对航空运力要求在不断提高,因此,航空港建设工程有多项,广州新白云机场、上海浦东机场先后投入运行。首都T3航站楼即将竣工投入运行。国内第四大型航站楼―昆明机场处于设计阶段。世界最高的机场海拔5200m的阿里机场也在建设中。
机场航站楼设计方案一般在招标中产生。大型机场往往是国外设计公司方案中标,由国内省、市级设计院完成施工图纸。新白云机场、浦东机场、首都机场T3航站楼皆是此模式。施工图纸设计由设计院建筑,结构、设备、强、弱电专业通力合作完成。民航机场专用系统,由于专业性强要由民航专业公司或设计院完成,其主要系统包括:
地面信息管理系统,其以传递航班信息,汇集处理生产运行、管理所需要的地面信息,为工作人员、旅客提供各种业务信息和统计信息。
离港系统:大型机场有民航离港系统和外航离港系统的前端设备。为乘机旅客办理乘机手续、登机管理,行李检索、查询、自动化管理,控制航班。
航班显示系统:其是向旅客和外界航班信息的方式,具有引导旅客办理值机手续、候机、登机、通知旅客亲友接机。
行李处理系统:其是保证出港旅客流程的顺畅,完成航站楼内进港行李的传送和出港行李的传送、分拣,保证行李安全,要有严格的监视控制。
时钟系统:提供高精度的时间基准。
安全检查系统:交运行李X射线安全检查,设备置于磅秤和发送带之间,交运行李安检和办理值机同步进行。
泊位引导系统:其根据地面信息管理系统提供的航班进港时间信息,机型信息,机位信息引导飞机进机位。
除以上专用民航系统外,大型公用建筑智能化弱电系统在航站楼中全部设置,其要由承接施工图设计的公司、设计院完成,其设计内容包括:消防报警及联动系统,其设计按国家标准进行,尚应符合现行的有关强制性国家标准、规范规定。
楼宇自控系统,安防监控系统,有线电视系统,广播系统等,皆是常规设计系统。第一步设计考虑周全,做好管路预埋、预留,避免施工中剔墙、打洞。施工安装完毕后,调试、验收不能走过场,最好有第三方参加,出示测试报告。目前,运行出现的问题,经常出现在安装、调试阶段,验收不规范造成候机大厅未构成舒适宜人的工作环境,成为了耗能大户,用户会不满意,尚需进一步进行调试工作。
综合布线系统称为航站楼的神经系统。由于航站楼面积大,要设多个配线间,上下贯通竖井,实际工作中还有需要独立于综合布线系统,如:海关、边检、安检、离港、航班显示、登机检等。它要与布线主系统之间进行数据交换,配线间不能过于窄小,机柜电源容量、位置要设计合理,电源、UTP电线通道要畅通,可以满足各种应用和扩展的要求。
记者:随着能源短缺问题的日益凸显,智能建筑中的节能问题也日益引起业内广泛的重视。请您位我们谈谈绿色节能在智能建筑的建设过程中是如何体现的,节能问题对于智能建筑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陈教授:我国建筑规模日益扩大,发展速度现已达到16-20亿平米/年,占世界总建筑面积的50%,我国在已有建筑中高耗能建筑占95%以上,能耗量的比值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2007年6月3日国务院印发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6月26日建设部提出了“关于落实《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了建筑行业的节能工作。
国务院、建设部的建筑节能精神,引起了建筑界的高度重视。建筑行业责无旁贷,要努力做出贡献。各专业有不同的节能措施,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建筑专业围护结构、保温做法。室内环境能源、设备、测量等,空调采暖的节能。
因此,在节能措施上,要在整个建设的全过程中体现,可按设计阶段、设备选型阶段、施工安装阶段、调试运行阶段全面目标化的管理,最终达到节能环保目标。举例说明:
建筑设计中优化采光和遮阳设计,合理利用自然光选择高效光源和灯光自控系统。工程设计中楼宇自控系统与空调系统之间要紧密配合。BA系统提供了一个可能自动运行、节能的手段,控制对象冷冻空调系统尚未经过调试,未达到正常运行,是无法节能的。
此外,据我了解变风量空调系统VAV调试不过关的工程有多幢,国家空调设备质检中心检测时发现,VAV理想配置应该是机电一体化的设备。由生产AVABOX的厂商和选配其它几个公司的产品凑起来的,造成风压、风量不是线性关系,而用线性关系去控制时是不成功的。
另外,利用一些自控公司推出来的节能软件,在节能中也起到节能效果。在酒店中利用客房管理系统软件,使用有身份识别的智能卡和空调器的盘管联动,也可节能。
设计是先行在工程开始就已考虑了节电,并且一直贯彻下来。在设备招标中,设备型号、品牌、技术参数也要把耗能做重要指标来衡量。后期施工、调试不能背离科学的调试程序。
那些空调系统的冷热源尚未试车,就要楼宇自控系统实施监控管理,掩盖了空调系统存在的问题,必然带来很多隐患。楼宇自控系统要真正达到有效的监控空调系统,一定由系统工程的角度出发,专业集成为一个系统。
记者:目前,“好运北京”系列奥运测试赛正在火热进行中,很多奥运场馆的智能建筑工程正接受着全面的“检阅”。您作为全程参与设计工作的专家,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奥运场馆智能化的相关情况?
陈教授:本人在承担的奥运工程中,对智能化进行了全面设计。并且把体育比赛有关的计分、计时系统、比赛成绩显示、电视新闻转播等列入设计范围,图纸较完善。在已完成的水立方游泳馆,济南奥体中心工程,在节能方面,采用了水蓄冷技术,地源热泵系统,LED新光源照明,光伏电池发电等。现在皆在实施中,实验报告、节能论文在总结、整理中。
记者:智能建筑是多系统、复杂化的构成体,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整体的解决方案,您是如何看待系统集成在智能建筑建设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关键字: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项目;管理;方案
Abstract: building intelligent systems engineering, is made up of building,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s one of the new type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ilding intelligent systems engineering projects include not only the fire control system, it also contains other automation engineering. With the building intelligent systems engineering gradually by what people value, in order to ensure that building intelligent systems engineering project management carried out smoothly. This article simply introduces the intelligent building system, the building intelligent systems engineering project management and the analysis of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according to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appropriate building intelligent systems engineering project management plan.
Key word: building intelligent systems; Engineering project; Management; scheme
中图分类号:K82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现代化技术的融入,在建筑行业中,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项目管理不仅可以对建筑所运行的费用进行节省,还可以减少资源的消耗保护环境。虽然这项技术的起步较晚,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我国信息社会的到来,建筑智能化的发展就需要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不管是在工程项目的设计上,还是施工和管理上,所存在着一些困难与问题都是急需要解决的。
一、建筑智能化系统
当前,关于数字国家或者数字省的研究还只是停留在理论探讨阶段,但职能社区的建设可以说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所谓智能社区,就是指在由计算机、自动控制、网络通信以及IC卡所组成的4C技术以及由GIS、RS以及GPS所组成的3S技术的基础上,随时取得社区范围内的相关信息资源,并对其进行处理和整合,并且这些信息资在社区内部宽带以及城域网上是可以共享的。智能社区从现代化生活的需求为出发点,以满足社区内居民信息为归宿,综合运用了计算机信息通信技术,以智能化控制为依托,建构了一个互联网络信息服务平台,为社区用户提供了较为便利的生活空间,这是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重要价值,充分利用了计算机网络信息,改善了社区的生活质量。
在智能社区开发过程中,一般传统模式开发软件的模型柔软性不够,项目发展较为缓慢,可复用性不强,导致了一旦错误就必须重建,所以维护工作较为困难,尽管多年来也进行过不少的优化和改进,但是相应的管理和服务软件的研发却没跟上,或者是功能不齐全,在这些方面,我国智能建筑的发展还任重道远。
建筑智能化系统与以往的建筑系统不一样,它除了拥有电力供应和给排水、采暖和通风等,还拥有信息处理的能力,以及自动控制的能力。其中分为建筑物、办公化,以及通信三类自动化系统。如下图所示:
建筑物自动化系统是利用计算机进行全过程自动综合监控管理的,所以也叫楼宇化自动控制系统;通信系统主要是完成语言、数据,以及图像的通信,完成资源的共享;而办公自动化系统则是对建筑物的信息进行综合收集和处理、存储等,也是一种办公事务的辅助和支持系统。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项目管理主要是利用目前的先进技术,将有限的建筑空间和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以确保能够提供给人们一个安全和舒适,以及便捷的生活环境。直至1999年以后,随着各项高新技术快速融入在建筑行业中,使很多系统开始智能化。由于建筑智能化系统的结构比较复杂,并且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因此,对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项目的管理也十分重要。其管理的内容有:功能的定位和技术定位,并对工程初步的设计方案给出建议;在完成对设备的选取后,然后会工程招标的文件进行编制、选择,并进行各方面审查;最后进行双方谈判和签约,对工程的详细设计,利用合同处理好各工程间的关系。在工程项目管理中要做好对工程设计和施工图,以及承包商所提供的施工设计和施工管理计划的详细审查与批准;对分包和订货合同的签订、工程所需材料和设备的交货与验收等要实时进行监督,同时还要对设备的安装和调试,以系统的综合调试进行监督,及时发觉和处理所出现的问题;对工程质量、进度、计划的完成度进行严格的检查和监督,在通过一切调试和验收,以及运行后,才能进行合格证的签发、系统综合文件的收档与培训。
二、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首先,由于很多建筑行业的开方商对建筑智能化系统不够了解,没有重视对这方面人才的配备和培养。在对标准的智能化系统的学习不够全面和及时,缺乏一定经验。对技术的选择只要认为将单个好的弱电系统综合就是一个最好的智能化系统。在设计、安装、管理等方面的职责难以区分,在技术承包商容易投机取巧等方面,因此,造成无法判断和处理系统是否满足工程项目,是否责任分明等。
其次,工程项目多注重建造,却忽视管理带来的作用。在建筑进行建设的时候,没有加大力度对建筑智能化管理人才的吸收和引进,不知道一个好的技术背后还需要一个好的管理。在设计方面,由于智能化系统工程项目的设计无法达到现场施工的技术要求,在土建和设计时的协调不够,甚至减低设计要求等方面,使标准的判断受阻,无法及时进行辨别和处理。
最后,在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项目管理的时候,没有对质量进行严格的监督和审查,不管是在产品质量和性能上,还是在检验、安装,以及验收过程中,都无法进行有效控制。虽然建筑工程注重高新技术的融入,但是它并没有从实际的建筑条件中考虑和实行优化的设计,使投入使用的时候出现很多后遗症与困难。在管理的实际中,开发商多注重的是以最低的投入完成筑造,因此,使智能化系统工程项目与目标不相符合。由于建筑过程中的弱电系统多而复杂,不仅施工难以协调责任安排,还造成了施工现场在管理上的一片混乱。甚至由于没有较好的监督设备交货,使工期延误,造成质量问题不断的返工重整问题的出现等。
三、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项目管理方案
其一,对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项目施工专业技术准备的管理工作进行加强,并注重专业技术学习。主要是对客户和工程本体的加强。让客户全面了解建筑智能化系统的优势和功能,以及带来的效益。做好施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和施工的工序。例如:利用书面的文字和图画等方式,对客户进行介绍,在获取客户信任后,严格按照施工和施工管理的要求完成整个目标工程项目施工。随着智能化系统的要求和需求逐渐增多,不断研究新的功能和工艺等技术就需要积累大量的专业知识,所以,只有不断的进行专业知识学习,才能够为日后的管理工作做出铺垫。
其二,对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协调不同工种的工作配合,并对智能化系统工程项目的施工进行实际工作的沟通。由于建筑智能化系统与以往的系统不一样,属于综合性的工程,因此,在管理上也会不一样,它的每个系统都由专门的系统进行管理,例如:保安系统是由公安系统来管理。不管是内部,还是外部都要进行工作配合的协调。同时通过不断的沟通,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使管理工作能够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完成工作。
最后,对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项目的进度和质量进行管理。做好施工准备和总进度的计划工作,与相关单位进行工作进度计划的协调,根据实际的计划工作进行严格的控制,出现特殊情况时做出适当调整。利用组织和技术方式、经济和合同方式,以及信息管理等方式进行进度管理。同时对工程的质量做好记录工作,并严格监控。对做出的质量信息进行整理和比较,对不合格的地方做出及时处理,定期进行收集信息做出改进。
总而言之,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因为各种因素,存在着许多问题,作为一项新的技术,虽然发展的时间较短,但是随着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有了一定程度的进步。为了能够提高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项目管理的工作,根据工程管理的实际情况做出分析,制定合适的管理方案。
参考文献:
[1] 杜昀;建筑工程项目效益控制智能化支持系统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关键词:智能;数字化;管理
图书馆智能化建设,基本包括自助借还系统、入馆认证门禁系统、图书馆座位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移动图书馆、多媒体数字阅览室、LED显示屏、自助文印系统、指纹考勤系统等。这一系列先进技术设备的应用,标志着图书馆服务与管理已经从网络化、数字化步入了移动化、智能化、多元化时代,为师生带来了获取图书馆信息资源更方便快捷和更具人性化的全新体验。
1 自助借还系统
师生可使用个人校园卡无需经过馆员即可自主进行图书借还操作,从而延长了借还书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维护了读者的隐私保护欲望。
2 入馆认证门禁系统
入馆认证门禁系统是图书馆校园卡管理系统的一部分。其主要功能是进行身份鉴别,有效控制入馆读者,并统计入馆读者,查询读者入馆记录。对图书馆的有效管理起到积极作用。
3 座位管理系统
座位管理系统综合终端可供读者在刷卡后进行选座操作、暂离操作、本次离开操作,管理后台可以对阅览室开闭时间、管理规则、可预约的座位进行设置,也可进行多座位监控、管理。
4 图书馆管理系统
以汇文图书馆管理系统为例,其采用Client/Server、Browse/Server体系结构,运用中间件技术,创建开放的、创新的、可扩展的、基于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和文献服务共享的分布式应用软件系统。该系统支持多种操作系统平台和各种Linux版本,并采用大型关系数据库Oracle作为数据库服务平台,使数据库安全、易管理。
业务管理系统:包括采访、编目、典藏、流通借还等十多个模块,功能全面,实现了网络化、数字化、专业化的业务服务。界面友好,开放式接口设计允许工作人员更换程序界面主题,缓解繁重工作中的视觉疲劳。全新增加的多种批量处理操作让图书馆员的工作更加轻松便捷。
系统采用更加科学的算法,打造全新的统计分析模块,更为方便地进行数据挖掘。决策分析,并结合开放式的扩展插件,进行所需要的数据分析。
图书馆服务的理想目标,本质就是使信息服务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任何读者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获取图书馆的任何资源。随着通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3G的实现和手机等大众化移动终端的快速普及,为基于移动终端设备的移动图书馆应用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图书馆的服务从过去的印刷本的借阅到数字图书馆的建设直至进入今天的移动图书馆服务建设,真正实现了图书馆的理想目标。
移动阅读克服了需要电脑、网络以及固定位置才能进行数字阅读的限制,极大的满足了人们数字阅读时的随意性,不必再受设备、场地的限制。
5 移动图书馆功能构架和工作原理
5.1 移动图书馆实现的四大功能
与汇文OPAC系统的集成:移动图书馆建设实现了纸质馆藏文献的移动检索与自助服务。
与数字图书馆门户集成:移动图书馆建设实现了电子资源的一站式检索与全文移动阅读。
与全国共享云服务体系集成:移动图书馆建设实现了馆外资源联合检索与文献传递服务。
构建读者信息交流互动平台:移动图书馆建设实现了公告信息与读者个性化服务定制。
5.2 移动图书馆的工作原理
发出请求
用户通过搜索框完成检索主题词录入,并将请求发送到平台。
搜索
平台将搜索请求发送到一站式搜索引擎,获得所要的检索结果。
资源定位与调度
搜索引擎将结果原文地址发到平台,平台向资源库发出全文调度请求。
返回所要全文
资源所在数据库向平台返回所要全文(直接打开阅读或文献传递)。
全文界面转换
平台将数据库返回的原始页面转换为适合手机等终端阅读操作的页面并发送到用户的移动终端上。
全文浏览阅读
用户利用移动图书馆提供的平台浏览、阅读、管理获得的文献资源。
6 移动图书馆功能特点
移动图书馆依托集成的信息资源与云服务共享体系,为移动终端用户提供了资源搜索与获取、自助借阅管理和信息服务定制的一站式解决方案,具有十分突出的特点与技术优势:
6.1 基于元数据的一站式检索:
系统应用元数据整合技术对馆内外的中外文图书、期刊、报纸、学位论文、标准、专利等各类文献进行了全面整合,在移动终端上实现了资源的一站式搜索、导航和全文获取服务。
读者在手机等移动终端上登录数字图书馆网址,便可以不分时间、不分地点随时访问图书馆内部资源。移动图书馆支持设备系统为:IOS、安卓、塞班、windows等;支持访问设备为:各种移动终端包括各种型号手机、苹果iPad、超PAD、PSP等。
图1:移动图书馆页面
6.2 适合手机的信息资源
充分考虑到手机阅读的特点,超星移动图书馆专门提供3万多本e-pub电子图书7800多万篇报纸全文供手机用户阅读使用。
图2:移动图书馆资源整合界面
图3:移动终端全文显示界面
6.3 云服务共享
移动图书馆接入功能强大的云共享服务体系,平台提供24小时云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无论是电子图书还是期刊论文,都可以通过邮箱接收到电子全文。
6.4 个性化服务体验
通过设置个人空间与图书馆OPAC系统的对接,实现了馆藏查询、续借、预约、挂失、到期提醒、热门书排行榜、咨询等自助式移动服务。并可以自由选择咨询问答、新闻、公告(通知)、新书推荐、借书到期提醒、热门书推荐、预约取书通知等信息交流功能。
图4:个人中心登录界面
图5:手机查询个人借阅信息
总之,智能化图书馆的建设,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趋势,可以节约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使得图书馆成为具有安全、高效、舒适、便利和灵活特点的建筑物。
参考文献
[1]张洁 李瑾 《智能图书馆》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0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