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信息对外宣传

信息对外宣传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5-19 01:28:2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信息对外宣传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信息对外宣传

第1篇

一、我院对外宣传工作的困境

(一)认识不到位,对外宣传意识不强。今年以来,虽然党组书记、检察长刘文武同志逢会必讲对外宣传工作,多次在党组会、院务会、干警大会上强调对外宣传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多次要求政治处加强督促指导,认真抓好落实。分管副检察长张君同志也多次组织召开对外宣传工作专题会议,安排部署对外宣传工作。但是一些部门特别是业务部门的领导和同志在对待业务工作和对外宣传工作的态度上有区别,认识上有偏差,片面认为宣传工作就是政治处的事,业务部门就应当首先把业务工作作为重点,放在其他工作的前面来思考、来谋划、来推进才是本份,才是“正事”,其他工作就应当为业务工作让路。久而久之,在部分领导干部和干警的心里渐渐地形成了业务工作重要、对外宣传工作次要,甚至可以不要的错误思想,潜意识里就会专注于业务而疏于对外宣传工作,对典型案件、工作业绩、经验做法、先进人物等也没有意识去宣传报道,最终导致对外宣传数量跟不上,质量上不去。

(二)队伍不精干,对外宣传力量薄弱。在我院,对外宣传工作主要由政治处负责。今年初,我院开展竞争上岗后,政治处人员发生较大变化,除1名即将退休的老同志外,目前政治处只有2名同志,一个是从未接触过对外宣传工作的“新手”,一个是刚进院不久的“新兵”,他们都缺乏抓对外宣传工作的经验和撰写对外宣传稿件的功底。加之政治处既要担负全院干警职级评定、检察官等级评定、劳动工资、教育培训、干部管理等工作,还要负责组织开展各类主题实践活动,上报资料多,牵扯了很大部分精力。由于政治处人员少、任务重、宣传人员宣传报道功底薄等因素,他们也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暇顾及对外宣传工作。近年来,我院先后招录了40余名学习法律专业的大学生,他们虽然法律知识扎实,也具有对外宣传的热情,但由于文字功底相对薄弱和缺乏对外宣传工作的经验,屡投不中也就失去了撰稿的积极性。在我院,没有专职的对外宣传人员,几个稍微能写点稿件的同志分布在几个部门,他们从未受过系统的学习和培训,自身的写作水平也还有待提高,当遇到大型宣传报道及调研任务时,也往往是力不从心。

(三)内容不新颖,对外宣传稿件质量不高。就目前我院的对外宣传稿件内容来看,时代性、针对性、时效性不强,稿件内容古板、简单,文字结构不严谨,套话多,撰稿人对所做工作的提炼、总结未到位、未抓住关键,对稿件中的文字、用语、结构等未进行认真斟酌推敲,内容就事论事,站位不高,切入点不准,导致稿件质量低、采用率不高。

(四)沟通不顺畅,对外宣传协作不力。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基层检察院的对外宣传素材大多来源于一线、来源于业务部门。由于政治处与反贪、反渎、公诉、侦监、预防、控申等业务部门没有建立定期联系机制,部门间联系少、沟通不畅,有的科室召开重要会议、安排工作、上级领导视察工作时未邀请政治处同志参加,工作亮点、取得的成绩、好的经验做法未向政治处通报。加之撰稿人主动性不强,疏于动腿,懒于动口,造成信息堵塞,使一些好的宣传素材白白浪费。

二、加强基层检察院对外宣传工作的对策建议

要突破基层检察院对外宣传工作中的困境和瓶颈,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原因,找准症结,采取应对之策。

(一)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提高对外宣传工作的认识。基层检察院党组要切实加强对外宣传工作的组织领导,坚持把对外宣传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要成立以党组书记、检察长任组长、分管政治处工作的院领导任副组长、其他党组成员和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对外宣传工作领导小组”和成立以分管政治处工作的院领导为组长、政治处主任为副组长、对外宣传骨干为成员的“报道组”,着力营造“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政治处工作的院领导主要负责、政治处主任具体负责,宣传人员抓落实,全院干警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党组在人员配备、经费保障等方面要给予充分支持,提供必要的条件。同时,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一般干警,都要从思想上重视对外宣传工作,从行动上支持对外宣传工作,增强对对外宣传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对业务工作和对外宣传工作要坚持两手抓,两手硬,两促进。

第2篇

[关键词]企业:宣传:工作

一、深化企业对外宣传水平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

(一)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中国与各国的经贸往来、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成为促进中外沟通合作的重要渠道,成为国际社会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做好国有企业对外宣传,直接关系国家形象的塑造,关系我国“走出去”战略的顺利实施。要充分认识做好国有企业外宣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切实增强国际意识、开放意识、大局意识,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抓住机遇、开拓进取,以高度的责任感做好国有企业外宣工作。

(二)做好企业对外宣传,关键是发挥好企业的主动性创造性。国有企业地位重要、影响力强要把宣传展示国家形象作为重要职责和光荣使命积极主动地向国际社会展示我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介绍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宣传我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政策主张。要进一步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善待媒体、善用媒体,主动同境外媒体加强联系、建立良好关系,多提供权威信息,多提供报道素材,多举行新闻、媒体联谊等活动,加深媒体对企业的了解。要妥善应对热点难点,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地信息,努力做好敏感问题、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要自觉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尊重当地风俗习惯,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参与公益事业,用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行动树立良好声誉赢得国外民众的尊重。要充分运用中华文化宝贵资源结合所在国的文化特点,培育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树立中国企业、中国产品的文化标识和良好形象。

(三)企业外宣工作涉及许多领域,需要加强统筹协调,运用好各方面资源,形成整体效应。要建立统一高效的协调机制,分工负责、密切配合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推动企业外宣工作制度化常态化。有关部门要加强宏观指导,加强政策扶持,加强人才培养,为企业外宣提供必要保障和有效服务。中央主要媒体要加大对国有企业的宣传力度,及时报道我国有企业在海外重大工程、重要项目的进展情况,反映我国有企业诚实守信、合作友善的良好风貌。国有企业的对外宣传是一个新课题要深入研究企业外宣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好的经验做法推动企业外宣工作不断向广度深度拓展。

(四)企业对外宣传工作是企业生产管理、经营业绩、文化建设、制度创新等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外显性的反映和表现,是将企业取得的成果通过各种宣传手段、方法和形式告知于社会各界,扩大企业影响力,提高知名度,以配合企业经营活动的开展,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企业对外宣传工作在对外宣传企业的发展战略、经营业绩、企业文化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显。

二、开拓思路,不断深化企业对外宣传水平

(一)通力合作,构建大外宣格局。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对外宣传工作,不是企业党委宣传部门单独的事,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企业各级各部门的同心协力,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心支持。要进一步加大对外宣传工作的制度建设力度,力求使外宣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在资金和政策方面得到有效保障。要加强同经济、外事、文化、旅游等部门的横向联系合作,形成联席制度。重大外宣事项、活动要全盘动员、统筹安排。要充分利用相关联席部门的资源优势,通力合作,借势造势,以经贸展销、外事活动、文化交流、旅游促销等活动为平台,积极有效地开展对外宣传工作,努力在企业范围内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外宣格局。

(二)切实提高与新闻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对任何一个地方的宣传部门而言,每一家新闻媒体都是潜在的资源优势,当然,这个资源是指新闻信息资源,谁争取到了媒体的支持,谁就获得了外宣工作的优先权和主动权。要切实提高与新闻媒体打交道的能力,通过举办座谈会、联谊会等活动方式,以情感人,加强与新闻媒体之间的感情联系,打通新闻报道的“绿色通道”。要精心策划,邀请新闻界朋友来高陵采风报道,争取获得新闻媒体的最大支持。

(三)转变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式。通常来讲,有多大点钱,就办多大点事。对外宣传工作是一项隐性投入,在经济学上属于长线投资,一时半刻之间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不会有太明显、太直接的效果,这就需要我们谋求更多的社会支持来提升它的“孵化”速度。可以争取企业的赞助,在外宣项目和企业文化建设、形象宣传上找到结合点,通过外宣部门出点子、出技术,企业出资金的方式来实现“双赢”,达到不花钱也能办好外宣的目的。可以积极引导县内文化名人,利用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通过组织民族歌舞表演、文艺汇演、文化交流、学术研讨等“走出去”宣传企业。

(四)加强对通讯员队伍的培训力度。通讯员队伍是企业外宣工作队伍的中坚力量。要进一步加大对通讯员队伍的培训力度,精心组织邀请新闻传播专家、学者,报纸、电视台“名记”来高陵授课,切实提高通讯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可以在通讯员队伍中挑选写作能力较强的人员确定为特约通讯员,采取约稿、优先录稿的激励方式,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促进整个通讯员队伍朝着制度化、科学化的方向良性发展。

(五)坚持四项工作方针,提高管理对外宣传工作的能力。首先,统筹策划。统筹即包括企业的统筹和企业各基层单位的统筹。就是要与企业经营工作结合起来一起考虑,各种宣传方式协调起来一起安排;策划就是要研究特点,着眼于效果,有创新精神,目的性要强,制定一整套的行动方案。对外宣传要做好总体策划,抓住要点,大力创新,将宣传工作贯穿经营管理的始终。同时,各阶段要突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不断加大宣传力度,推动企业对外宣传工作逐步升温,不断营造热点亮点。其次,严谨慎重。对外宣传工作不仅关乎到企业形象的传播效果、外界的接受理解程度,更要关乎能不能在对外宣传中,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体现对社会的责任。因此,要严谨慎重,保持对外宣传口径的一致性、严谨性和规范性,任何不实、不详、不尽的对外宣传都会给企业带来不利的影响,并影响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第三,注重实效。对外宣传工作不是为宣传而宣传,而是要有明确的目的,追求实际的效果,要在实际工作中促进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企业讲求对外宣传工作形式的多样化,倡导对外宣传工作形式的创新和变革,也要坚决摈弃对外宣传工作中出现的形式主义。第四,分工实施。对外宣传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特别对一个涉及行业门类多、分布地域广的企业来说,更要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精心组织,合理分工,共同协作,贯彻实施。企业和各基层单位在这项工作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任务,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因此也追求不同的效果。企业更多地负责全公司统一的、大型的、涉及整体影响性的活动策划组织提供原发性的对外宣传产品支持;协调公司内的对外宣传资源共享等。各经营单位则更多地结合自己企业形象特点、经营发展需要,解决好企业共性与自己企业个性的关系,以收到应有的效果。

第3篇

坚持服务中心,创新外宣工作内容

当前,我们应当围绕江苏加快推进“两个率先”的中心工作,不断创新宣传内容,为江苏经济社会的快速、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一要加强和改进经济外宣工作。江苏拥有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区位、资源、人力等方面的优势,应当通过加强和改进经济外宣工作,让境外的投资商进一步了解江苏,增强他们对江苏投资的信心,为推进江苏的经济国际化战略,加快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内外融通的对外开放格局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二要加强和改进文化外宣工作。江苏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几千年的文明史积淀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改革开放以来,全省人民又在实践中逐步积累形成了以“创业、创新、创优”为特色的新江苏精神。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我省历史的以及现代的文化资源,提高世界人民对于中国江苏的文化认同度,为江苏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三要加强和改进富有针对性的外宣工作。了解国外受众关心什么,有针对性的开展宣传,是确保宣传效果的前提。这几年,我国举办的全球“财富论坛”,“中国文化”美国行、法国行,“中国文化周”等重大活动,就是抓住了国外受众对中国经济的兴奋点,抓住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兴趣点,因而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江苏外宣部门在工作中也应当注意做好国外、境外舆情分析,从受众的角度对宣传内容加以甄选并精心策划包装、隆重推出,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宣传效果。

坚持“造船出海”与“借船出海”相结合,拓展外宣工作渠道

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必须充分挖掘、不断扩大对外宣传的渠道。

立足本省,坚持“造船出海”搞宣传。发展对外宣传事业,最优先的切入点,应该是发展对外宣传媒介。必须采取措施,一方面不断提高我省广播电视、网络媒体和纸质媒体在境外的覆盖面,另一方面不断优化我省外宣工作水平,以境外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丰富而有针对性的内容,获取他们的支持,增强自身影响力。其次,要积极借助重大活动开展对外宣传工作。近几年来,通过举办世界华商大会、第十届全国运动会、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江苏国际文化艺术周等重大活动,我省在国际上的影响大大增强。我们应当总结经验,积极争取承办更多、影响更大的全国性、国际性会议以及大型体育赛事、展览会等,把活动本身和外宣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借助外力,善于“借船出海”搞宣传。首先,进一步加强与中央主要外宣载体、港澳媒体、国外主流媒体以及海外华文媒体的交流与合作,采取提供稿件、交换节目、购买股份、租用频道时段和版面、邀请记者团来江苏采访等形式,使关于我省的信息在海外广泛传播。其次,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积极争取将我省有特色的文化项目作为国家重大文化活动的内容,纳入国家文化交流执行计划,推动我省对外文化交流低成本地打入国外主流社会;充分依托友好城市的关系开展对外文化交流,通过举办“江苏文化展”等形式,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水平;努力拓展商业渠道开展对外文化交流,鼓励有条件的文化经营单位在国外开展商业性文化活动,提高我省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份额。

坚持科学求实,提升外宣工作成效

对外宣传工作是一门科学,提高对外宣传工作的效益,必须有科学的态度,掌握科学的方法。

一要尊重外宣工作的规律。江苏外宣工作基于其优势和基础,应当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科学地运用规律,努力做到“三贴近”,即贴近我省发展的实际需要、贴近国外受众对我省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来开展对外宣传;致力于更好地把地方外宣工作融入全国外宣工作大局,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形势下,让世界更好地了解江苏,让江苏更好地走向世界;在高新技术条件下特别是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条件下,有效地占领信息传播的制高点,形成网上对外宣传的强势。

二要讲究外宣工作的艺术。在对外宣传的领域,由于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等方面的不同,境外受众往往会对我们宣传的目的产生疑虑,从而影响到宣传的效果。因此,我们开展外宣工作,既要把握好大的方针原则,又要讲究方式方法。必须认真研究境外受众的思维习惯和文化背景,用国际化的表达方式,既阐明我们的立场,又努力做到亲切自然,润物无声,潜移默化,达到“不似宣传,胜似宣传”的效果。

第4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5)05-0179-4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5.02.051

随着对外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加,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来到中国,给我国旅游业提供了一个发展的契机,给世界一个认识和了解中国的机会。而旅游对外宣传材料和公示语是给所有到中国来的外国人士留下第一印象的中国名片。规范旅游对外宣传材料及公示语汉英翻译,净化城市语言交流环境是一个国家人文环境的具体体现,是关乎弘扬中华文明的大事。因此,在国内外旅游业大发展的有利形势下,要把握住旅游市场的发展规律,发挥中国旅游文化资源优势,规范旅游产品的对外宣传材料及公示语的汉英翻译,净化语言环境,优化国际交往空间,以促进旅游目的地的语言环境、人文环境的健康发展,提高我国的国际形象。

1 . 对外宣传英语材料及公示语特点

旅游对外宣传材料是外国游客获取中国旅游信息的一种来源,是旅游一线人员在工作中经常接触的、约定俗成的应用型文本。其功能主要以呼唤功能为主,兼有信息功能和表达功能。因此,旅游对外宣传材料的汉英翻译要求把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结合起来,译者不仅要注重文本功能的传递和读者的理解,还要注意运用适当的翻译方法,巧妙地对源语文本加以表述。不仅要考虑语言表达方面的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还应该考虑东西方地域文化差异所造成的思维表达的差异,注重原文与译文之间信息的对等。事实上,对外宣传材料翻译的过程是正确理解原文并创造性地用另外一种语言将原文再现的过程。

公示语是一种较为独特的应用文体,是社会用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社会功能不言而喻。公示语是给公众在公众场合看的文字语言,它向人们传达提示、提醒、警告、请求等意图。公示语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是了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同时也反映了生活在这个社会群体的整体文化素质、道德修养和精神面貌,因为,要了解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或一个城市的风貌,往往从这个时代、社会、国家或城市的语用水平中获得初步的印象。根据《现代实用英语例解》,英语公示语有五个突出特点:一是往往全部用大写字母,不加句点。二是字数通常都很少,最少的只有一个词。三是语言精炼,常用名词、动名词或名词短语,有时为了简练,冠词略而不用。四是有时使用祈使句。五是有时采用十分正式的文体。汉语公示语的最主要特点是:字义浅显、文字简约、问题恰切。只有熟知了公示语的语言特点,才能译出地道、得体、优美的译文,给外国友人提供清晰易懂的信息,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本项研究所指公示语以旅游景区的公示语为主。

2 . 功能对等理论

功能对等理论(functional equivalence)是由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奈达先生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他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尊重接受语的特征,尽可能地挖掘接受语的表达潜力。奈达在其理论著作中经常提到读者反映的问题,他认为,翻译的服务对象是读者或言语接受者,评价译文质量的优劣,必须看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如何,同时必须把这种反应和原作者对原文可能产生的反应进行对比,看两种反应是否基本一致。在功能对等的翻译中,要求译文应使读者所作出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所作出的反应基本一致,而不求完全一致,因为译语和源语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之间存在着很大区别。

奈达认为在翻译中存在着两种类型的对等:形式对应和动态等值。形式对应在形式和内容上注重信息本身,与建立在“等值效应原则”上的动态等值不同。奈达详细解释了这两种等值理论。他认为形式对应是指代表源语词或句在目的语中最切近的具有对等功能的词或句,在语言之间并不总存在着形式对应,要根据原文语体来决定使用形式对应还是动态等值。他根据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而提出翻译的“功能对等”说,将翻译的过程归纳为三步:分析―转换―重构,以达到理解原文语义与基本结构,在此基础上转达语义,最终获得与原文语义和语体上的对等。功能对等被认为是一条翻译原则,它要求译文的遣词造句对目的语读者也能触发与源语读者相同的效果。不难看出,奈达赞同把功能对等作为一种更有效的翻译手段,从而使译文对目的语读者也能产生同样的效果。

3 . 旅游对外宣传资料及公示语汉英翻译中的问题

本项研究把从各地搜集来的对外宣传资料及公示语中的翻译错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拼写错误、用词不当、不符合英文习惯用法、文化缺失等。

3 . 1 用词不当

公示语翻译中的用词不当比比皆是,比如说“小心碰头”译成了Take care of your head而不是Mind your head/Low ceiling,令人陡然生出许多疑惑:我的脑袋好好的,为什么要小心把它看管好?更为令人瞠目结舌的是居然有人把它翻译成了Attention Your Head. 在河南某景点,南门左侧便有一个很大的导游牌,上书“XX风景名胜区导游图”(XX Scenic Spot Tourism Map),首先说这里的tourism一词用得就不妥,因为一般我们用形容词tourist来修饰别的词构成短语,如tourist industry旅游业,tourist attractions旅游点,tourist guide导游(或旅游手册)以及tourist track旅游路线等。

3 . 2 不符合英文习惯用法

对外宣传英语资料的使用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全球性。有不少旅游对外宣传资料事实上在欧美国家也是普遍存在的,对于这类翻译,我们完全可以采取“拿来主义”,直接借用,而不必自己去生硬地逐字逐句翻译,结果反而弄巧成拙,造成翻译失误。这方面的例子也比比皆是。比如说,“请勿踩踏草坪”不是Don’t tread on grass!,而是Keep off grass.(一个更加别具匠心的人性化说法:Please give me a chance to grow.)。“闲人莫入”,或者“游客止步”并非Strangers are forbidden.或者Tourists please stop.,而只要采用英美人在工作场所的简简单单提示语Employees/Staff only即可。

3 . 3 文化缺失

这是景点对外宣传资料及公示语翻译中的另一类错误,以至于读者不知所云,导致理解困难。在《河南博物院》的介绍中,有这样一段译文:

The ancient music in Henan has a history of nine thousand years. At present archaeologists have discovered many ancient music instruments here, including bone flutes unearthed at Jiahu site of Neolithic period, black pottery of Longshan culture, bronze bell of the Xia dynasty dating back to 3000 years ago, bian nao and qing unearthed from Yin ruins of the Shang dynasty, bian zhong bells of the Ying and Guo states in western Zhou dynasty, and all kinds of instruments in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such as bells, drums, stone, xiao, qin, sheng, etc. Making use of these ancient music instruments, musical archaeologists create the melodies. Now we will appreciate the pure music from our ancestors’ soul here.

这段介绍古代乐器的译文充满了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词汇和陌生的乐器名称。对于国外游客来说,无疑感到费解。因为通过阅读,他们无法知道这些古老的乐器到底是什么时间开始使用的。因此,有必要对一些中国历史文化词汇加以注释。例如,Longshan Culture(cultural relic in the middle reaches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from 2600 B.C. to 2000 B.C.), Shang dynasty (1600 B.C.―1100 B.C.).同时,中国古老的乐器名称对许多中国人来说还不知为何物,更何况是国外游客?因此,还有必要对这些乐器进行解释。如,Xiao, a vertically blown bamboo instrument which was originally a musical instrument of the Qiang people living in the region of today’s Gansu and Sichuan provinces in ancient times. Its soft and melodious tone makes it particularly suitable for expressing deep-felt emotions and to play quiet and lyric melodies. The Xiao is used for solos as well as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instruments.

4 . 对策研究

4 . 1 直译加解释

奈达曾经说过,如果译者不向假想读者调整信息负荷量,接受者就可能失去信息中的一些关键因素,或觉得译文太难懂而停止阅读。因此,在旅游材料的英语翻译中,为了消除国外游客在理解上的困难,译者应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作适当调整,增加相应的文化背景解释或注释。如,河南南阳著名景点“内乡县衙”被译为“Yamen in Neixiang Country”。对于中国人来说,“衙门”内涵意义丰富深刻。但对于不懂中国封建文化的国外游客来说,“Yamen”为何物?可见很难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但是如果译为China’s first feudal County Office―Neixiang County Office,则相对容易理解,能激发参观兴趣,留下深刻印象。

对于景点名称的翻译,不少人认为只要按拼音或字面意义译出就行,殊不知景点名称的翻译要有高度的跨文化意识。从跨文化的视角来看,译文要符合译语习惯,增强译语读者的心理接受能力。

4 . 2 减译

奈达曾指出:“Tr a n s l a t i n g m e a n s translating meaning(翻译就是翻译意义)”。因此,只要正确理解原文,简单明了地传递实质信息,就可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描写旅游景点时,中文资料经常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诗词、古文在旅游介绍中频频出现。要想在翻译中准确传递这些信息,显然难度较大。而何时译何时不译,需要译者具备敏锐的跨文化意识。在河南登封《嵩阳书院》的简介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就充分运用了功能对等理论,使读者比较容易接受:

嵩阳书院的将军柏,是中国现存的原始古柏。诗人李觐光诗谓:“翠盖摩天回,盘根拔地雄。赐封来汉代,结种在鸿蒙。”据传说,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游中岳时,对三株高大茂盛的古柏分别封为“大将军”“二将军”“三将军”。现在还成活的只有大将军和二将军两株。

译文:In the Songyang academy, there are

two great cypresses, which are the oldest in China. As the legend goes, in the year 110 B.C., when Emperor Wudi of the Han dynasty visited the central mountain, he was greatly surprised to see such big cypresses there, so he conferred them the title of “the Great General” “the Second General” and “the Third General.” The Third General died many years ago. Now, only the other two generals still stand there vibrantly.

这段文章说明了将军柏的高大茂密和古老历史。原文所引用的诗词只是中文习惯用的强调所述内容的一种修辞方法。在译文中虽未出现,但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看,译文语言简单明白,浅显易懂,符合英语行文习惯,又充分展示了原文诗词的意境,避免了译文的重复,使之更接近英语读者。

4 . 3 借译

翻译公示语时,译者应力求准确传译公示语的呼唤功能。若不能将公示语的呼唤功能传译出来,该公示语的翻译就是失败的。为此,译者必须在分析汉语公示语的字面意义的基础上,探究其语用意义,也即源语的功能意义,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公示语翻译的目的。除了一些很有民族特色的公示语外,汉语公示语基本上都能找到相应的英文公示语。译者应该首先在记忆里搜寻对应的英文公示语,如果没有搜寻到,就要查阅资料,或者请教英语为母语的外国朋友,采用借译的办法。

有一景区有这样一个公示语标牌:“景区环境卫生需要您的维护”,其英文译文是“ENVIRONMENTAL SANITATION OF THE SCENIC SPOT NEEDS YOUR CONSERVE”。该译文中的“卫生”(sanitation)和“环境”(environment)都是抽象性的词汇,在英语中不适合用来表示保持清洁的警示语。其实在这里可以简单借用“NO LITTERING”或者“KEEP THE PLACE CLEAN”就可以完全将源语的语用意义传译过来。再如,若将“游客止步”“闲人免进”等公示语标牌译成“Guest Go No Further”,给人的感觉是“不要再靠近了,再靠近,我就要……”,态度生硬,甚至粗暴。其实这种标牌一般都可以借用英文中的“Staff Only”来翻译。虽然这个译文没有直接讲“宾客免进”,而是很委婉地以“限工作人员进入”的方式“拐弯抹角”地表达出该公示语的相同的功能意义,同样成功地达到了交际翻译的目的。

第5篇

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不仅需要良好的国内舆论环境,而且需要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令世界瞩目,中国的一切都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和中心,有关中国的新闻已成为国外新闻媒体报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了抢发新闻,国外各大报刊、通讯社、电台及电视台都纷纷向中国派驻大量记者。反观中国,对外传播的声音在多元化的世界新闻传播格局中却显得有些微弱和不足。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做好对外宣传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对外宣传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在党和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下,近60年来中国媒体一直在积极地研究和改进对外新闻报道工作,特别是如何在对外开放的_形势下及时、公正、客观、有效地报道中国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主动扭转西方舆论对中国的偏见,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目前我国中央级的对外宣传新闻媒体主要有新华社、中新社、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日报、环球时报、北京周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各主要网站等以及各省在美国、俄罗斯等国外华人日报开办的专刊等。中国媒体的对外报道工作已取得初步成就,影响力也得到提高。但不容忽视的是,整个国际舆论环境依然呈“西强我弱”的态势。美国等西方各大媒体覆盖了世界近九成的新闻传播。

要努力争取国际社会对我国更多地理解和支持,就要创新对外宣传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一、坚持用事实说话,全面客观地向世界介绍我国的真实情况,通过事实本身的力量说服人

这就要求对外宣传的采编人员要深入研究不同国家受众的思维习惯和对中国信息的需求,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有的放矢,增强对外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亲和力、说服力,使我国在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竞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

“做好新时期的外宣工作,国人必须了解西方公共舆论的形成机理,掌握它的媒体规律”,全国政协特邀海外列席代表、旅居美国20多年的蓝海英文电视台董事长顾宜凡博士认为。我们的新闻报道如果没有人听没有人看,也是重大的失职。

让客观事实说话,让其更符合海外受众心理,更能抓住他们的新闻兴奋点。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发生特大地震灾害,国内各媒体记者迅速奔赴抗震救灾第一线,不断地发回最新消息,用全方位的密集报道回应国际社会对这次地震灾害情况的关注。正是这些战斗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的中国记者们在第一时间架起了一条连接地震灾区和世界各地的信息通道,让世界上所有关心这次灾难的人们及时了解情况,同时也让那些一贯蓄意歪曲中国国家形象的西方媒体在对这一事件的报道上没有可乘之机。

二、要树立精品意识。实施精品战略工程。多报道既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又符合国外受众心理和鉴赏习惯,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新闻

总理在《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我国对外政策的几个问题》一文中表示,“要加强和改进对外宣传工作。全面、准确、及时地向外界介绍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也不回避中国存在的问题。善于运用灵活多样的对外宣传和交往方式,尽量使用国际社会听得懂、易理解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交流,增强宣传的有效性,努力引导各方面客观理性地看待中国的发展和国际作用,营造友善的国际舆论环境”

外国受众更关注的是人性化的故事。在他们看来,任何报道、任何节目。如果缺少了人物,一切都是空话。很多情况下,我们做新闻时时往往花很重的笔墨去介绍祖国的江山美景、历史文化、民俗风情或经济建设,但我们都或多或少忽略了这其中的人。目前外宣工作的对象,从仅注重海外华人扩展至各国民众,从仅注重各国政经人物扩展至社会各阶层人士。海外华文媒体已壮大成为经济全球化时代一支重要的华文力量,是国际上沟通华人心声、传播华人资讯、承启中华文明、引导中国舆论、树立中国形象的一个重要参与者和重要平台。包括黑龙江在内的许多省都在这些海外华文媒体上刊发了专版。因此在宣传报道中,我们要树立精品意识,精心策划、报道和编辑,宣传各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新进展、新成就的“硬新闻”,通过对一个人、一群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的“故事”表现出来,让外国受众在人性化的新闻中感受到中国的各方面的进步。

三、准确把握对外宣传的内容,向世界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中国价值观,努力构建中国话语体系

第6篇

关键词:汉英翻译;对外宣传材料;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8)-07-0040-02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被世界所了解的步伐也在加快。在此过程中,对外宣传的作用凸现。如何把博大精深的华夏文化,改革开放的累累硕果,以及新世纪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将要发挥的作用介绍到国外,便成为每个翻译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由于外事宣传英语翻译的译文接受者是外籍人士,跨文化交际的特点。要求外事宣传翻译在语言特色上必须朴实简洁,不依靠华丽的辞藻,同时必须准确严谨,特别是国家的方针政策翻译,行文既要把握分寸。又要灵活地道,不带翻译腔。

由于语言、文化、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差异,翻译过程中一定要跳出原文的影响和束缚,采取灵活的翻译策略。这些策略包括增补、解释、类比、简化、删减和重组等。

1.增补、解释

对于原文中政治文化色彩较浓的词语。在英语中有时找不到一个相近的比喻性表达,这时就需要理解形象表达的内涵。把它的抽象意义翻译出来。进行简洁明了的增补和解释。例如:

(1)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

China is opening still wider to the outside world.(常说的“扩大开放”,也可用此译法)

(2)以更加豪迈的步伐走向世界

China is stepping onto the world arena with greaterpride.

在例(1)和(2)中,理解原文所要表达的内涵后,对“姿态”和“步伐”可不译。

原文作者与原语读者处在同一文化系统中,拥有共知的背景信息;作者以为这些共知信息对双方都是不言而喻的,因而作为文化预设无须在原文中显现。而译语读者缺乏共知的背景信息;解读原文信息时会遇到意义空白和理解障碍。例如:

(3)君山的飞来钟相传是钟相、杨么的自鸣钟。

The Bell from Nowhere of the Junshan Isle is said to be the automatic alarm bell Of Zhong Xiang and Yang Y so,leaders of a peasants'sing in the 12th century.

(4)炎帝陵历代为炎黄子孙敬奉先祖的圣地。

The Mausoleum of Emperor Yandi(legendary列of Chinese agriculture) has ever since been a holy place where the Chinese people offer sacrifices to their ancestor.

原文作者认为原语读者对钟相、杨么是略知一二的。因此有关信息不必在原文中显现;而这些对原语读者多余的信息对译语读者而言,是明确无误地解读原文信息所必需的。缺乏这些隐性信息,译语读者对原文显性信息的定位与接受是很困难的。后例译文若无增补,则会出现信息扭曲:译语读者必定以为炎帝是中国某朝代的帝王。而非传说中的农耕之神。

2.类比

对于原文文化中有,译文文化中没有的现象。采用类比的方法可以缩小文化差异,促进跨文化交流。刘宓庆指出,“汉语重实,重形象,多用具体的表现法”。因此,在翻译时应找到相应的形象表达。英语中的一些带有形象性比喻的生动表达,在翻译时可以借用过来。例如:

(1)以外贸企业为龙头with foreign trade firms as the locomotive(or flagship)

把“龙头”直译为“dragon's head”,外国人会联想到一个凶神恶煞的形象,因此改译成易接受的locomotive(火车头)或flagship(旗舰)。

(2)三角债chain debts

汉语的“三角”,变成英文的“chain”(链条),形象变了,但表达的意义一致,同样生动。

3.简化、删减

邓炎昌、刘润清指出,汉语为加强语气,可以讲“毫无根据的捏造”、“不切实际的幻想”、“残酷的迫害”,但英语却不用groundless lies,impractical lies,cruel persecution,这是因为英语惯用搭配通常避免“同义反复”,然而在汉语中大行其道。人们司空见惯的“共同合作”、“全部垄断”、“积极推进”、“合理机制”到了英语中,“共同”、“全部”、“积极”、“合理”等修饰词都成了“冗余信息”(redundancy),应该略去不译。例如:

该厂能生产大衣、西服、时装、衬衣、毛衣等不同类型服装用的上千个花色品种纽扣,产品规格齐全、品利・繁多、造型新颖。

译文1 The factory can produce buttons in thousands of different designs for coats, suits, fashions, shirts and sweaters.The products are complete in specifications, rich in variety and fashionable in style.

译文2 The factory can produce various new types of buttons in thousands of different designs for coats, suits,fashions, shirts and sweaters.

曾在中央编译局工作的外国专家琼・平卡姆指出,在中式英语(Chinglish)中,有很多不必要的名词,因为它们的意义在前面的形容词或句中的其他修饰语中已经体现出来,因而在英语中是冗余的(redundant)。句中“规格”、“品种”和“造型”已暗含在形容词修饰语“齐全”、“繁多”和“新颖”中。所以译文1显得拖沓累赘,译文2只用“various new types”就表明意思了。

4.重组

重组指不受原文篇章结构的限制,将句子的顺序打乱重排。从而使译文更加符合目的语的行文习惯。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性,正如英语由于语法标记完备,词尾形式发达从而形合程度较高,而汉语则由于缺乏屈折形式,句与句之间以意合为主,从而排比对偶句较多。正是由于汉语的这种语言个性,在汉语的对外宣传中短小精悍,铿锵

有力的排比、对偶结构便随处可见,如“干部队伍要年轻化、专业化、知识化”,“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偷税、骗税、逃税、抗税”等。在翻译这类短语时要注意内部逻辑和深层意义。

这种排比对偶结构之所以多见,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它言简意赅,包含的意义丰富,所以在翻译时,若不认真分析,很容易落入其表面意义所造成的陷阱。例如:

本届“科博会周”将以“入世、奥运、创新、发展”为主题,紧紧抓住“人世”、“奥运”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译文1 The current "Hi-tech Expo Week"will hold the theme of “WTO, Olympics, innovation, development" and rise to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presented by China's entry into the WTO and its successful bid of 2008 Olympic games.

译文2 The current"Hi-tech Expo Week" will, under the theme of"adapting to the WTO, preparing for the Olympics, going for innovations,speeding up the development", rise to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presented by Cbina's entry into the WTO and its successful bid of 2008 Olympic games.

第7篇

这里我想就民间外宣资源中的一种,即民间外宣人力资源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希望能对我国民间外宣的有效开展提供参考。

民间外宣人力资源简述

“人力资源”一般是指有能力并愿意为社会工作的经济活动人口。当然,从更广义的角度上说,只要有工作能力或将会有工作能力的人都可以视为人力资源。它是一种战略性资源,具有潜在的效应和可开发性。

“人力资源”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此后数十年间,人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受到企业的空前重视。但目前为止“人力资源”这一概念还没有广泛介入到我国的各级党政机关中,笔者认为人力资源对于我们所从事的对外宣传事业至关重要。笔者这里把该概念引入外宣,希望为我们的工作提供一些借鉴。

外宣工作是党的宣传工作和国家整体外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外宣干部队伍建设很重要,我们也在不断地加强外宣干部队伍建设,而重要性日益突显的外宣事业不仅仅是靠外宣干部就能完成的,必须依靠大量的人力资源。笔者所提出的民间外宜人力资源主要是指那些区别于官方的、专门以从事对外宣传为职业和职责的外宣干部和外宣工作者以外的,在自己的工作中或者工作之余以及日常生活、交往中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发挥着某种程度的对外宣传作用的人。

举个例子,比如库恩博士就可以称为民间外宣人力资源,他的职业是国际投资银行家、公司战略家,他的身份是美国花旗银行集团的执行董事、美国格林洛克国际公司的董事长,而他却做了大量对外介绍中国的工作。另外,在中国的外国专家、教师、留学生、商务、旅游人员以及我国在国外的劳务人员和留学生等包括海外华人华侨都在某种程度上发挥着对外宣传和介绍中国的作用,都可以称为民间外宣人力资源,或者说是外宣的友好使者。

这个定义应该包括三层含义。第一,民间外宣人力资源是官方和政府以外的发挥对外宣传作用的人,即不包括我国各级外宣办和涉外部门的领导和工作人员以及我国各类新闻媒体的涉外报道人员,换句话说也就是对外宣传不是他们的职业、职责和工作。第二,民间外宣人力资源所进行的对外宣传可能是自觉的,也可能是不自觉的。而库恩博士则是在有意识地,自觉地进行对外介绍中国的工作。他在演讲中是这样说的:“我来中国越多,对中国的了解也越多,但是每次回美国都让我感到沮丧甚至愤怒:我身边的朋友,包括不少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和高层社会的人,他们对中国的了解太片面了。我想为改变美国人的偏见而努力,向世界介绍真实的中国。”与库恩相比,我国在国外的留学生有时可能意识不到自己的所作所为会起到宣传中国,代表中国形象的作用,而在我国的外国人与自己亲人的通信、交谈等都会讲起自己在中国的情况,这也会不自觉地起到介绍中国的作用。第三,民间外宣人力资源只是民间外宣资源的一种。民间外宣的资源很丰富,包括文化资源、旅游资源、新闻资源等等,我们可以探讨和挖掘更多的民间外宣资源和途径。

民间外宣人力资源的分类及其特点

笔者认为根据特点的不同,民间外宣人力资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1.国外的对华友好人士

国外的对华友好人士包括熟悉中国情况的编辑、记者、作家,还有来中国工作、学习、经商、旅游的外国人中的对华有好人士。尤其是国外新闻媒体的驻华记者,他们是国外受众了解中国情况的主渠道和信息源。他们对中国的印象,对中国情况的讲述、介绍,所做的关于中国内容的演讲、报告,所写作、编辑的关于中国内容的著作、书籍,会让外国人觉得更加真实、可信。他们通过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等多种方式向所在国介绍中国,可以收到相对来说更加良好的外宣效果。他们的特点是:了解所在国受众的阅读习惯、心理、风俗等等,与所在国受众在语言上具有相通性,另外,他们对中国的情况也相对比较了解。

2.海外华人华侨

近20年来,海外华人华侨的数量增长迅速,分布越来越广,几千万海外侨胞分布在五大洲,足迹遍布世界各个角落。随着新华人华侨的大量涌现,除东南亚等传统的侨胞聚居地外,北美、西欧及巴西、澳大利亚、日本、南非等地区和国家,已日益成为海外侨胞新的聚居地。而且新华人华侨和华裔新生代愈益成为华人华侨社会的主体和中坚力量。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海外侨胞中专业人才众多,特别是新华人华侨专业人才的迅速崛起,令人瞩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在美国就有几十万华人华侨专业人才,其中有一大批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如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崔琦等诺贝尔获奖者。他们对中国的感情、庞大数量和重要地位决定了他们必定会在对外宣传中国、介绍中国、传播中国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他们也是民间外宣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特点是:身在外国,心系中华。他们当中很多人有一定的身份和地位,部分受过中国的教育,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他们对中国、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

3.我国的出国留学生和劳务、旅游人员等

在新的形势下,我国出国留学生和劳务、旅游人员的数量都在急剧增长。他们在国外居留时间相对较长,接触的外国人更多,他们的表现会给外国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即使他们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有着对外宣传中国的作用,但实际上他们在和外国人相处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介绍中国并在外国产生重要的影响。

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家庭的认识更多的是通过日常的、大范围的接触,而不仅仅是通过经过包装和设计的、个别人或者是某些活动来定位印象的。所以对留学生、出国劳务、旅游人员等民间外宣人力资源,我们必须加以重视,有效规划和利用。他们的特点是,在国外接触的人员多,影响范围广,时间久远,但是他们对自己的行为是不自觉的,而不是有意识的对外宣传中国。

4.我国因各种原因与外国人接触和往来的其他人员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来我国的外国人越来越多,所以,国内可能接触到外国人的人也就越来越多,包括机场、车站以及各类涉外宾馆的工作人员和旅行社的导游,各级各类学生,外企的员工,商店的售货员,甚至是最普通的中国市民接触外国人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了。

外国人来中国无论是经商、旅游、参观、访问还是任教,他们在中国停留期间都会不同程度地接触到上述人员。与我们所做的对外宣传相比,他们会更相信他们亲自来中国的所见所闻,他们会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对中国的印象通过各种方式传递给自己的亲戚、朋友,甚至更多人。所以笔者认为此类民间外宣人力资源也会发挥卓有成效的对外宣传作用,应该加强对他们的指导和教育。他们的特点是:接触的外国人可能不多,而自身的外宣意识也不强。

民间外宣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利用

通过接待库恩博士一行,让我感觉到对民间外宣友好使者――民间外宣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利用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由于民间外宣人力资源身份的不同,其发挥的作用也势必有很大的差异,因而笔者主张根据上面所做的分类和他们的不同特点我们应该采取积极措施,调动各种民间外宣人力资源的积极性,推动整体外宣事业的有效开展。

针对前两种即国外对华友好人士和海外华人华侨,我们应该尽可能以诚相待,投人人力、物力和财力广交朋友,努力实现以交友促传播。像斯诺先生、库恩博士等外国友好人士所发挥的对外介绍中国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因为作为外国人他们了解和熟悉我们对外宣传的受众情况,特别是他们和我们的受众语言的相通,生活习惯的相近,更拉近了他们和外宣受众的距离,增加了他们的所作所为的可信度,最终就是对外宣传效果的明显加强。所以我们应该重点培养此类对外宣传的友好使者,我们要争取更多的“斯诺”和“库恩”帮我们对外介绍中国。要让这些外国友好人士成为我们的朋友,成为我们对外宣传的友好使者,没有诚挚的付出是不行的。我们要尽力在工作上支持他们,在生活上关心他们,要积极地把与他们的交往延伸到我们8小时的正常工作之外,这就要求我们的外宣干部要有奉献精神,要肯于为外宣事业付出。同时要注意在交往的时候也不能因为想交朋友,就对人家卑躬屈膝、点头哈腰,要讲究国际礼节,更要做到有理有节、不卑不亢,让人家既尊重你,又喜欢你,最终成为好朋友,从而促进我们外宣事业的发展。

第8篇

摘要:尽管我国媒体在传播科技的掌握和使用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已经不大,但国际社会对我国的了解并不全面,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的文化传播特别是对外传播还没有达到与硬实力相称的水平。为了使国际社会更好地了解中国,让中华的语言文化为更多的人所认同,从而消除误解与偏见,形成于我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塑造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从而全面提升和增进我国的软实力。我们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文化传播对策。

关键词:软实力;传播力;全球化

1改革文化传播的体制,建立长效的对外传播机制

对外传播的机制和体制是制约我国对外传播发展的瓶颈。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变化,提高我国传媒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以提升我国软实力,我们必须研究建立新的对外传播体制和机制,推进我国对外传播向纵深发展。在创新体制方面,当前我们要建立规范、畅通、协调的对外传播体制。政府主管部门应当改变以往的管理模式,分离媒体的所有权和经营权,让他们在自主的环境中,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媒体具有更充分的新闻报道权。另外还要突破“计划经济意识”对外传播模式,建立起市场化的模式。要大力推动传媒产业化集团化发展,壮大传媒产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在国际舆论的竞争中保持主动,增强控制力和影响力。

这种政府职能的转变是现实的需要。一方面,我国对外传播的环境已发展较大变化。过去,我国对外传播媒体都产生在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关头。当年的军事战争环境已经变成了如今无形的舆论战争。鉴于国际形势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我国对外传播的管理体制也有必要作适度的转变。另一方面,我国人世后虽然传媒领域尚未开放,但是肯定也会受到较大影响,信息渠道也会更加多样化,这些都给政府职能的转变提出了新的要求。当然,政府职能的转变并不等于不管,而是转变管理模式,使管理更为有效、更能适应新形势。

2加强国际传播实力,提高我国在国际舆论舞台上的地位

加强国际传播实力,提高我国在国际舆论舞台上的地位。国际传播实力对国际关系和国家间竞争起着重要作用。当今国际传播力量的基本格局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占据了绝对优势。我们知道,美国在国际传播实力的各个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我国除了对外广播外,其他方面实力都比较弱。正因为我们的国际传播实力比较弱,无法与西方传媒相抗衡,所以在面对西方传媒的舆论打击时,我们在国际舆论上常常陷入被动挨打局面。因此,中国必须增强国际传播实力,提高在国际舆论舞台上的地位,要与西方跨国传媒展开长期博弈。加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实力,当前要重点抓好一下工作:

积极营造国际舆论环境,积极利用重大涉外活动搞好文化宣传

在经济全球化和各种思想文化思潮相互激荡的情形下,在涉外活动中,我们应该通过搞好文化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争取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亲和力和影响力,在国际社会树立一个良好的中国文化形象。

第一,要充分发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塑造中国良好的文化形象。

对外宣传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念,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不仅是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途径,更有益于丰富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维度和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广泛和深入宣传,可以构建起中国自身强有力的文化认同,在国际社会塑造一个美誉的国家形象,为中国的和平崛起和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政治环境同时,我们不仅要积极推动文明对话,宣传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念,还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理论创新和实际宣传相结合,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充分发掘和依凭自身的文化优势的“软实力”来弥补硬实力的不足,循序渐进,不断扩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亲和力和影响力。

第二,要谙熟国家对外宣传的策略与技巧,提升对外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力。面对现代传媒带来的媒介化社会的新环境,要更加有效地对外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要对外宣传工作要“坚持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要“深入研究不同国家受众的思维习惯和对中国信息的需求,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有的放矢,增强对外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亲和力、说服力”。因为只有更加贴近外国受众的兴趣和需求结构,才能有助于从根本上增进不同文化实体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认知。

因此,不仅是转变观念的问题,而且还是塑造中国充满活力、民主开放和富有人文关怀的国家形象的策略问题。具体要把握以下几点:

对于价值观冲突,要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努力做到既坚持自己的标准,同时也尊重对方的价值标准。为了有效、恰当地进行交流,就需要对对方的文化背景尽可能多地加以了解,避免用我们自己的文化标准去衡量和评判对方的行为方式,而是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对外来文化要合理吸收乃至扬弃,在跨文化交流中要相互理解、相互适应、。对于文化竞争,面对文化弱势地位,要面向主流社会主动出击,营造舆论环境,积极利用重大涉外活动搞好文化宣传。文化竞争并非零和游戏,弱势文化也有相当的渗透力。我们要积极主动地对外宣扬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并以此为标准来判断事物的是非曲直,更好地与国际社会,增加共识。我们要主动利用各种涉外活动介绍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更要说明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和背景,从而使国际社会能更好地理解我们的价值理念,使我国能更广泛和更有力地朝积极的方向影响国际对华舆论。同时,我们也应当抱着虚怀若谷的态度,认识、理解和学习其他文化的精华,积极开展各种文化间的交流对话等,增信释疑,为搞好中国对外宣传工作筑就更坚实广泛的基础。

讲究策略,改进对外宣传的方法,要针对西方主要媒体不断地“妖魔化中国”拿出对策,以有效化解其负面影响要提高宣传技巧,以容易被西方人接受的宣传风格和“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把中国和平崛起的方针政策和发展现状传达到普通大众的心中,以消除他们对中国崛起的恐慌心理,逐步压缩“中国”的市场。

另外,在提倡爱国主义的同时,要提倡国际主义,使人民认识到中国承担国际责任的意义,支持对外战略和政策。相信中华文化的丰富资源经过现代化的提升,定能走向普遍化,从而为维护地区共同利益和全人类共同利益做出贡献

3调整文化产业政策,发展我国的大众文化产业

从对“文明冲突论”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国家固有的文化是抗拒“文化全球化”的最顽固的屏障,所谓的“全球性文化”,很大程度上只是集中各不同文明存在交集的较浅层面上,例如政治意识形态层,以及大众文化或者消费文化层。这给我们振兴中国的国际传播提供了一个思路,我们是否可以通过调整中国的大众媒介文化产业政策,以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大众媒介文化产品作为先锋。寻求不同文明之间的交集,从而突破国际传播“文明的藩篱”呢?

所谓大众文化。主要指能够满足人们物质需求和精神享受的文化产品,如电影和电视节目、书刊杂志、流行音乐以及快餐食品等等,经济性和娱乐性是其两个最基本特征。大众文化的勃兴,是时展的产物,是社会变革的必然。它不仅为促进文化生产与消费开拓了广阔的空间,而且也明显地丰富了文化景观,扩大了文化辐射,活跃了文化生活,实现了文化共享,大众文化本身的娱乐性与消费性具有的普世效应,使之更容易被国际传播受众接受,不容易引起文化反感与意识形态的对立,因此,大力扶持大众文化产品的输出,是扩大中国国际传播影响,在国际树立中国良好形象的极好切入点。

4提升华文媒体在世界传媒中的地位

要想建立中国媒体在世界传媒中的主导地位,除了积极与世界接轨、采取多语传播这样开放的心态外,加强汉语本身在世界的地位,打破英语媒体垄断性的强势地位,使汉语媒体成为世界主要媒体的组成部分,应该是我们不断努力的方向。语言是信息传播的基础,也是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大小的重要指标。美国之所以能够将各种文化产品连同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行销全世界,除了国力的支撑外,主要依靠的就是语言优势“为了维护自己的语言文化利益,扩大在国际传播中的份额,目前许多国家都在有计划地实施各自的语言战略,并努力扩大语言的国际影响”正如程曼丽教授谈到的一样。目前许多国家都在进行本国语言的振兴运动,以希打破英语的垄断地位。例如:法国现在正努力协调有34个国家和3个地区构成的法语区的语言问题;西班牙利用“西班牙语世界”这一概念向世界进行语言传播日本、韩国也在建立基金会不遗余力地推进日本语、韩国语的国际传播。

相比之下,中华文化是世界唯一没有断层过的文明,而作为其传承载体的汉语虽然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却并不能算强势语言。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将汉语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或工作语言的国家和地区不多,汉语在国际社会重要交际领域中的使用也十分有限。在这方面,汉语自然不如英语、法语,甚至不如日语。究其原因有多种,其中汉语的规范化、标准化程度低。缺乏一致性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比如中国香港、澳门地区的汉语或中文标准,包括所谓的法律语言本地化等,都是以粤语为主而在国外华人社区,则绝大多数都是以汉语的某种方言为主要交际工具并作为通用的标准。近些年来,这种差异虽然开始缩小,但华文媒体同文不同体、同字不同音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这不但不利于华人社会的融合,也直接影响当地社会乃至国际社会对汉语和中华文化的认知与认同。因此,在“汉语热”不断升温的今天,在促进汉语言的标准化、规范化使用,提高汉语的国际声望,实现中文信息的全球性传播与分享方面,中国政府有必要进行长远规划,并将其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目标。不断提升汉语以及华文媒体在世界的影响与地位。

参考文献

[1][美]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2]苏恩泽,两场经典战争与两个典经信条[J],现代军事,2006,(7)。28-31

[3]万君宝,上海世博会的文化营销与“软实力”构建[J],城市规划学刊,2006,(3):12-18

[4][美]范永茂,帝国和的权历力史的悖论[J],世界。2006,(9):6—12

[5]卢新华,关于提升中国“软实力”的几点思考[J],集团经济研究,2006,(195):2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