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税源管理论文

税源管理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23 15:14:2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税源管理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税源管理论文

第1篇

论文关键词:纳税评估经验借鉴

纳税评估是税务机关根据掌握和获取的各类涉税信息资料,依据国家的税收法律、法规,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运用信息化手段和现代化管理技术,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履行纳税义务、扣缴义务的准确性、合法性、全面性进行审核、分析和综合评定,及时处理纳税行为中的错误,并对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评价,对征、纳情况进行全面实时监控的一项动态管理活动,是强化税源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纳税评估作为国际上通行的一种做法,被看作是强化征管的有效手段之一,引起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新加坡、香港等地在纳税评估工作方面(包括评税)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中国大陆借鉴。

一、新加坡、澳大利亚、香港与中国大陆纳税评估制度的比较

(一)、从开展纳税评估的历史来比较

新加坡、澳大利亚、香港开展纳税评估的历史相对较长,有比较完善的纳税评估制度,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而中国大陆近几年才开展纳税评估工作,纳税评估尚处于摸索阶段,有关制度有待建立和完善,总结出来的经验和典型案例并不多。

(二)、从纳税评估的组织机构来对比

新加坡、澳大利亚、香港的纳税评估设置专门的评估机构和专门的评估人员,纳税评估机构与稽查机构的界限比较清晰,而且逐步形成了比较健全的激励纳税评估人才成长的机制。譬如,新加坡税务局的评税部门主要有:

税务处理部,其职能是发放评税表,处理各种邮件、文件和管理档案;

纳税人服务部,其职能是对个人纳税人的当年申报情况进行评税;

公司服务部,其职能是对法人纳税人的当年申报情况进行评税;

纳税人审计部,其职能足对以往年度评税案件和有异议的评税案件进行复评。而稽查机构则设有税务调查部,专门负责对重大涉税案件进行调查。

如果上述评税部门在评税中发现重大涉税问题,必须转入税务调查部进行调查。澳大利亚也专门把纳税评估机构和稽查机构分设,以维多利亚州税务局为例,总共400人的队伍,除70人从事稽查,160人从事电话服务以及信息处理工作、60人从事内部管理以外,其他130人都从事纳税i’F估工作。香港为纳税评估人员设置了评税主任、助理评税主任等一系列职位阶梯,形成了一个良好的育才、留才的机制,纳税评估方面人才辈出。

中国大陆这几年开展的纳税评估并没有设置专门的评估机构和专门的评估人员(除北京市地税局等少数税务部门专门设立纳税评估处室或科室之外)。征收系列的纳税评估主要由税收管理员兼办,稽查系列的纳税评估主要由稽查员兼办。目前税务机关的税收管理员普遍平均管户400至500户左右(未算个体户、临时经营户),常常忙于应付案头工作,根本无暇开展纳税评估;而稽查员每人每月只主查一户纳税人,他们通常把纳税评估作为稽查的前置程序,纳税评估深度与纳税面远远不能满足税收管理的要求。

(三)、从对纳税评估的定位来对比

新加坡、澳大利亚、香港把纳税评估定位在管理和服务上。纳税评估是一种非现场的检查,与现场检查的稽查有一定的区别。如前所述,新加坡、澳大利亚、香港的纳税评估机构与稽查机构的界限比较清晰,前者侧重税源管理,后者侧重执法打击。这些国家(或地区)普遍认为。刻意逃税的纳税人毕竟只是少数,大部分纳税人是想诚信纳税的,不希望被税务机关追究违法责任,出现税收问题多是对税法没有正确理解与把握。如果为了打击少数刻意逃税的纳税人而伤害了大部分诚信纳税的纳税人,这是不值得的。通过纳税评估,一旦发现问题及时通知或辅导纳税人纠错,如纳税人仍置若罔闻,那么此事将由无知事故定性为主动事故,处理方法电由纳税评估转为稽查。这种重过程服务、轻结果处罚的管理理念,比较符合现代税收管理的要求,这从他们人员的配置上可以看出来,例如香港税务部门负责评税工作的人数为570人。负责税务稽查的只有160人,两者比例超过4:1。

中国大陆这几年纳税评估主要定位为稽(检)查的前置程序,是作为打击偷逃税的手段,纳税评估和现场稽查往往相混淆。纳税评估力量也倾斜到稽查部门,稽查部门人员往往占到全部税务人员的30%左右。这两年在推进新一轮税收征管改革进程中,试行税收管理员制度后。虽然也强调把纳税评估作为税源管理的手段,但由于在制度、机构、人员等力‘画未得到有力的保汪,征收管理部门的人员真正能从事纳税评估工作的寥寥可数(与香港的情况刚好相反),纳税评估对税源管理的作用只是停留在理念阶段。

(四)、从纳税评估的手段来比较

新加坡、澳大利亚、香港已建立比较完善的计算机评估系统,可凭借大量的涉税信息,运用计算机程式进行纳税评估,再通知或辅导纳税人补税,其评估的效率和可靠性很高,税源管理也非常到佗。

中国大陆这几年的纳税评估主要依靠评估人员的经验、业务水平和对涉税问题的敏感度进行人工评估,虽然个别税务机关如北京市地税局、山东省国税局等在某些行业探索制定了一些评估指标体系。但由于信息共享性较差,加上评估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这项工作开展起来还不尽理想。

(五)、从纳税评估的方式来比较

新加坡、澳大利亚、香港一般主要采取先由纳税人自我评估或聘请税务进行评估,然后由税务机关专门评估机构的评估人员通过评估信息系统评估决定是否收税或退税。譬如,澳大利亚采用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_Jt的自我评估系统。纳税人自我评估后,在评估通知书上提出缴纳或退回的税款金额。税务部门根据纳税人的自我评估报告进行收税或退税。纳税人的纳税情况如何,最终由税务来定论。如果一个企业企图在自我评估时弄虚作假,出现偷逃税记录,它将因得不到银行的信任而难以筹措贷款,还口丁能失去客户的信任而影响企业经营。如果个人有偷逃税不良记录,他将冒失去社会信用的风险、会面临巨大的社会压力,其就业、职位提升、个人信贷甚至人际关系都将因此受到影响。因此,很少有人愿意冒这个险。

(六)、从纳税评估的效果来比较

新加坡、澳大利亚、香港纳税评估的广度和深度都比较高。例如,香港税务局在1999至2000财政年度做出的利得税评税40多万宗,年内评定涉及的税额合共361亿元(注意:361亿元不完全是查增税额,而是审查后确认全年应纳税额,其中含有查增税额),在1999至2000财政年度共处理超过7万4千宗反对评税个案。

中国大陆这几年的纳税评估工作主要由稽查部门承担,纳税评估只是作为稽查的一种辅助手段,由于稽查局不直接掌握纳税报表、财务报表等涉税信息,纳税评估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单独采用纳税评估、质疑约谈方式补缴税款的金额和典型案例并不多。虽然征收管理部门掌握纳税报表、财务报表等涉税信息,对纳税人的情况也比较了解,而目.围家税务总局也将纳税评估作为税源控管的重要手段,但囿于人力所限.这些重要的涉税信息并没有被充分利用来开展纳税评估。

二、改进中国大陆纳税评估工作的建议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新加坡、香港等地纳税评估工作(包括评税)成功的经验可用来改进中国大陆的纳税评估工作。

(一)、健全完善信息资料获取手段和制度

纳税评估最重要的基础和前提是获取涉税信息资料,而信息资料的准确、顺利获取,不能仅仅寄希望于纳税人的诚信度,而需要有合理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手段予以保障。首先,完善信息获取手段,针对不同行业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新设计纳税申报表,设定逻辑关系更加严密、具有更高相关性的数据申报项目,保证申报数据和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从而在基础环节最大限度的避免申报信息遗漏或者虚假申报等情况的发生其次,健全纳税申报附送财务报表制度,使评估机构得以通过企业附送的财务报表掌握企业收入、成本的变动情况和资金流向,实现申报信息的即时比对,为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纳税评估指标体系奠定基础,实现对税源的动态监控。

(二)、调整纳税评估的环节和重点

在中国大陆当前国家所有制结构占较大比重的经济大背景下,组织税收收入中大部分是由大型企业特别是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缴纳的,这砦企业的老总、财务负责人并不是产权人,不是偷逃税款的直接受益者,理论上他们不存在偷逃税款的主观动机。这些企、l的税收问题多为对税法是否正确理解与把握,而人为伪造、隐匿财务数据的情况较少。针对这种情况,事后稽查对这些企业不利,因为一旦发现问题,处罚较重,对这些企业的负面影响较大;如果能通过纳税评估,把税收管理的“关口”前移,及时收集仓业涉税信息,建立一个对涉税信息进行纳税评估分析的有效平台,并按现代审计方法进行审核,一旦发现问题便可及时告知企业纠错,这种重过程服务,轻结果处罚的管理理念和机制,不仅企业欢迎,税收管理效率的质量肯定也会大大提高。

(三)、成立专门的纳税评估机构

中国大陆新一轮税收征管改革推出的“税收管理员制度”明确规定,纳税评估是税收管理员12项工作职责之一,同时义是一项比较新、难度较大的工作。它要求税收管理员蛰有较丰富的税收经验、有较高的业务水平时对涉税问题有较强的敏锐性。

目前税收管理员的水平参差不齐,加上人均管户400至500户左右(未算个体户、临时经营户),精力有限,纳税评估很容易流于形式而够深入,从而影响税源监控。应该组建纳税评估机构,赋予纳税评估机构合法而完整的权限。包括在税务机关内部从其它相关部门获取数据信息的权力,以及纳税评估机构从税务机关之外的相关职能部门获取有用信息的权力。另一方面,制定正当程序以规范评估机构的查询行为,从而以保证权力行使的正当性和合法性。而且可借鉴新加坡设置纳税人审计部对以往年度评税案件和有异议的评税案件进行复评的做法,通过纳税评估机构定期对一些纳税人进行纳税评估(或复评),在评估纳税人的同时,评估税收管理员的二[作质量,有利于强化对税收管理员的监督制约。

(四)、建立纳税评估典型案例库

建立纳税评估典型案例库,可参照MBA案例教学法的模式培训广大税务人员,提高他4r]开展纳税评估的实际操作水平。一方面可激发广大税务人员的荣誉感和成功感,提高他们钻研纳税评估业务的热情。另一方面,可以为纳税评估人员实行能级管理提供评价、晋升的依据,从而建立起育才、留才的机制。

(五)、建立完善的指标体系

可以参照新加坡、香港等地纳税评估的先进经验,将有用数据和信息进行整合,确定近期、中期、远期目标,分阶段、有目标地逐步建立科学、合理、有效地纳税评估指标体系。

首先是前期筹备阶段,要实现涉税信息资料获取手段的完善,保障纳税评估基础信息的完整真实。这还需要有完备的社会外部条件作为支持:

一是要有行之有效的集中给付制度。国际上的趋势是用无纸化的电子支付方式逐步代替现金支付,通过银行结算掌握资金的流量。

第2篇

一、医院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首先,提高医院的服务水平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一个医院整体的水平,既决定于该医院的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也决定于其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高低。作为医院,对患者的心灵抚慰和帮助患者身体康复,离不开高水平的服务。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医院被推向市场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一方面政府对医院的投入越来越少,这就要求医院必须依靠市场来实现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病人选医院、病人选医生的实行,使医院原有的固定“客源”受到了“分流”的威胁。

第三,国外资本、民营资本的进入使现有的公有制医疗机构面临着内外夹击的局面。所有这一切都预示着“医疗买方市场”的到来,竞争日趋激烈。

其次,提高医院的服务水平是改善医患关系的途径之一。长期以来,由于医生系统性、一贯性的单纯生物医学观点所形成的定势,加上缺乏医学社会学及医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把患者置于完全被动服从的位置上,忽略或不注意患者的感受,忽视经济状况对患者造成的压力,不愿与病员多交谈或不谈疾病以外的事,甚至漠视患者的痛苦而表现出职业上的感情抑制,常令患者感到不被理解、尊重和关爱,导致失望与误会,使医患关系紧张对立,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出现纠纷与诉讼。究其原因,医患关系紧张是两种观念的冲突,患者是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者的要求看待医疗服务,而医院仍然是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事业单位来运作,无法满足患者个性化要求。因此,医院必须苦练内功,加强自身综合素质,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提供给患者“以人为本”的医疗服务,以良好的形象立足于医疗市场。

二、医院实行酒店化管理的理论和现实

依据在服务行业,检验企业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被服务对象的满意程度。从这个角度看,我国的酒店业无论在服务观念、服务方式还是管理制度上,都是服务行业中的佼佼者,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引进了外方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服务经验,经过近20年的摸索,结合中国的国情,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酒店管理之路。将酒店管理和服务的成功经验引入同属服务行业的医院是切实可行的,两者有许多相似之处:首先,发展历程相似。我国的酒店原来也像医院一样大多属事业单位,吃过“皇粮”。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行业的进步,也曾经有过从“母体”剥离、被迫走向市场的痛苦经历。其次,人员构成相似,都有服务人员、技术人员、辅助人员之分,这些人员之间要互相支持,互相合作,才能保证整体的高效运转。第三,业务性质相似,都是以“顾客”为工作中心而不是以“产品”为中心;在服务经历中,都是高度关注“人”与“设施和场所”的企业。酒店的客人和医院的患者消费后得到的产品主要都是无形的服务,是一次特别的经历。这些共同点决定了医院借鉴酒店先进的管理和服务经验是可行的,医院可以获得比较贴切的指导,在发展的道路上可以少走弯路。

三、医院实行酒店化管理的策略

(一)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由于医院和酒店具体的服务对象、服务需求、服务方式、管理重点不同,教条地将酒店管理模式硬套到医院的服务和管理中显然是不恰当的。医院实行酒店化管理要求医院在发展过程中,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性地吸收酒店管理和服务中适合医院实际的管理理念及方法。医院走酒店化管理之路,应抓住服务意识这个中心。它包含两层含义:从外部而言,指的是医院的广大医务人员首先要为广大患者服务,从内部而言,指的是医院的后勤部门要为医院的窗口部门服务。服务意识要求医院所有的工作人员应从服务对象的角度考虑问题,把他们当作一切管理服务的出发点。要求医护人员“以患者为中心”,把任务式的管理变为用心管理,努力做到“三个理解,一个坚持”。

1.充分理解患者的需求以往医院在设计医疗服务程序和服务方式时考虑最多的往往是医院内部管理的方便与否。服务意识要求医院根据患者的真正需求来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和服务规程。现在患者对医院服务的期望值越来越大,需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复杂。医护人员应以诚恳的态度、巧妙的方式,全面、准确地了解患者基本的共同的需求,从而为规范化管理和服务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医院还应结合个性要求,了解不同患者的特定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和服务。酒店非常注意了解客人的需求,为了切实满足不同客人的不同需求,酒店为每一位重要客人都建立客史档案。根据客人的基本、普遍需求制定一般的服务规程;根据特定客人的特殊需求为客人提供超常服务,提高客人的满意程度。如根据客人的普遍需求,酒店要求“凡是客人看到的都应该是整洁美观的,凡是提供给客人使用的都是安全有效的,饭店的所有员工都应该是热情友好的”。这些都是酒店最基本的管理和服务起点,值得医院借鉴。在满足患者需求这一点上,要求医护人员细心观察,掌握患者的真正需求,做到投患者所好。

2.充分理解患者的心态医护人员长期与各类患者打交道,对于患者的痛苦习以为常。但是众多的患者是第一次体验这种感受,因此心情比较紧张。尤其是在身体状况不佳的情况下,第一次来到陌生的就诊环境,最需要得到别人的帮助。因此,医护人员绝不能以职业心态对待患者,而应该多一些耐心和爱心。要学会换位思考,了解患者的处境和心态。患者对医院和医护人员本来就存在一种感激的、崇敬的心理,医护人员应从自己的每一件小事做起,主动倡导建立一种和谐、健康的医患关系,这样,才能切实将服务意识贯彻到底。

3.充分理解患者的过错从目前医护人员和患者之间发生的纠纷看,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是患者的行为不符合医院的规定,医院坚持要求患者适应规定。二是医护人员在工作中产生了一些比较细小的疏忽、过错,患者对此小题大做。三是患者产生某种过错,医护人员在提醒时,用语不当,导致双方关系恶化。四是确实有一些低素质的患者。一旦纠纷产生,就会影响医院的形象和声誉。美国有学者经研究发现:1个不满意的客人将会影响25个潜在的客人,而1个满意的客人将会带来9个新客人。因此医护人员在服务过程中应以患者的需求为依据,在工作中倾注更多的热情,减少自己的工作差错,同时理解、宽容患者的过错,使医护服务更加人性化。

4.坚持以“提高患者的满意程度”为基本准则医院的工作对象是形形的患者,医院一切工作的最终效果体现在为患者服务上。这就要求在医院的所有管理工作和服务活动中,应时刻以患者的满意为工作的出发点,对一切工作的评价以患者的感觉为最终衡量标准。在全体医护人员中树立: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患者满意,不要做无效劳动,杜绝出现与此精神相背离的行为。

(二)强化制度意识,规范员工行为在制度建设上,应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以酒店的质量检查制度为例,包括以下六级管理制度:一是总经理的重点检查,二是值班经理的巡查,三是专职质检员的专题检查,四是各级管理者的日常检查,五是每个员工的自我检查,六是客人的最终检查(以宾客意见表、拜访、邀请客人暗访等形式进行)

。通过以上六级检查,就可以保证各项服务工作基本不出大错,从而保证服务工作的高质量。医院也应对所有岗位的服务过程、服务方式制定统一的操作规范,并建立自下而上、由里到外、环环紧扣、持久循环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将每个员工的服务水平与其切身利益相结合,以保障水平稳定的服务呈现在患者面前。

(三)强化市场意识,搞好品牌建设医院生存的关键在于发现市场、了解市场、适应市场、开拓市场。立足市场的基本手段是价格,因此,医院应强化内部管理,降低各项成本开支,减少患者的负担。在此基础上,医院要注意搞好品牌建设,这包括四个环节,一是品牌的包装,医院在名称、标志、口号等视觉形象上应下功夫开发、设计,形成一套独特、新颖、鲜明的视觉标识;二是产品质量的管理,医院应努力提高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最终提高患者的满意程度;三是个性的创造,要做到与众不同;四是强有力的宣传和公关,即应抛弃“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老观念,要善于运用各种手段宣传自己。当然,开展品牌工程的关键还是服务质量,脱离服务质量谈品牌无异于空中楼阁。

(四)强化培训意识,提高员工素质品牌建设的基础是服务质量,而服务质量的关键是人才。因此医院必须明确:要造就满意的患者,必须首先造就令人满意的员工。因此,必须重视对员工进行长期、系统的培训,增加员工的“价值含量”,使得员工获得个人发展的机会。培训员工是为了更新观念、开阔眼界、改变态度、增长知识、提高技能。在培训时要注意对医护人员进行精神培训,它包括:树立对医院的信心,把医院的发展作为个人成功前提;养成积极、主动、尽职、勤奋的工作态度;净化灵魂,树立高尚的医德。超级秘书网

(五)强化美化意识,改善医院环境医院的环境对患者具有暗示作用及其他心理影响作用,目前许多医院在“造就美好的就诊环境”方面做得不尽如人意,常常给人一种安静有余、十分压抑、沉闷的感觉,某些设计甚至使人感到刺眼。医院实际上可以根据“客源”的基本特性进行针对性的环境布置。在色彩的选择、工作服的设计、绿色植物的搭配、装饰画的选择、病房的布置、公共信息符号的张贴等方面共同营造出一个温馨的“家庭式”的医院环境,从而降低患者对医院的陌生感和恐惧感。

四、医院实施酒店化管理的实证

“酒店化管理”精髓在于树立“服务意识”。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医院已经意识到了服务理念的重要性并开始付诸于行动。医院正在不断地向“人性化”和“人情味”转变。邵逸夫医院针对患者的商务和休闲的个性化需求,在住院大厅开设休闲吧,既可以品茗、饮咖啡、吃点心,又可以上网。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了消磨时光、谈心聊天甚至洽谈商务的去处。休闲随意的气氛有利于患者身心的放松,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萧山妇幼保健院按照“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有关酒店管理专家和医学专家的指导下,结合妇幼保健院的特色,进行了服务体系的再造。调整内部岗位设置,如撤消了挂号、收费等环节,增设了导医台,增加了预检护土等岗位,在住院病区设置了“便民卡”、休息大厅、自助厨房等,以便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方便患者就诊;强化“卫勤中心”职能,在医院内部提出以“送”代“领”,保证了窗口部门和医疗部门更好地从事专业工作,改变了以前那种“患者围着医生转,医生围着领导转、领导围着事务转”的不正常现象。同时,从岗位服务职责、服务规程、服务质量标准、服务禁忌等方面规定了医院内部上到医院领导、下到普通勤杂人员的工作标准,并在医院内部组建了专门的质量检查小组监督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和进一步修正。

参考文献

第3篇

水资源作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其综合开发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由于人类对水资源规律认识的不足以及常规的规划和管理手段的局限性,对水资源实现综合全面的管理难度很大。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尤其是GIS技术的逐步成熟,开发基于GIS系统的综合水资源管理系统成为可能。在辽河流域水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设过程中,GIS作为基础的数据平台对数字化地图等空间数据和水文信息等属性数据进行统一的管理,同时,GIS还为流域规划项目中所采用的水量模型(IGSM)和水质模型(MIKE11)等提供了统一的数据接口,将各个环境模型很好的衔接和协调起来。GIS系统强大的图形处理和输出能力更为水资源管理决策提供了直观的数据支持。从辽河水资源管理系统实际的应用情况来看,GIS技术在流域水资源相关空间数据的获取、管理、分析、模拟和显示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评价水资源规划方案和进行复杂的水资源管理决策方面也起了重要的支持作用。

2GIS技术和水资源管理的结合

(1)GIS技术的优势

GIS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对空间相关数据进行采集、管理、操作、分析和显示的计算机系统。它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适时提供多种空间地理信息,辅助相关的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1]。由于GIS可将地理空间模型化并存储在计算机中,因此它还具有对研究对象进行描述、模拟和预测的功能。相对于常规意义上的信息系统,GIS具有空间分析能力强、数据来源广泛、工作方式直观形象等特点[2],在对空间数据的查询和分析功能要求较高的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流域水资源管理的内容

流域水资源管理是对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等方面在系统层次上的定量分析和综合集成。一方面它提供了进行流域国土规划和经济布局规划的水资源基础,另一方面它通过对水量时空分配的再调整和水环境标准的制定,协调了防洪除涝、节水灌溉、城镇供水、水利发电、水土保持等专项规划之间的关系,在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全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水的流动性特点,在流域内一个点上的扰动会影响到周边和下游地区[3],因此在进行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基于相应的环境模型分析各项管理战略和开发方案的环境影响,同时结合当地的自然和社会条件,以及各方对水资源功能的要求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最终拟定流域内水资源管理的最优方案。

由此可见,在进行力流域水资源规划和管理过程中,非常强调运用各种环境过程模型,如稳态和动态水流模型、多维水质模型和污染扩散模型等。这些模型大都具有明显的空间特性[4],但这些环境模型在对空间数据的操作尤其是在结果显示方面仍显困难。而空间分析和空间数据管理正是GIS的优势。GIS可以为这些环境模型提供整体的基于GIS逻辑原理的空间操作规范,用以反映具有空间分布特性的模型研究对象的移动、扩散、动态变化及相互作用过程。在GIS中,基本概念是空间位置、空间分布和空间关系,而基本研究对象是被抽象成点、线、面的空间实体及其相关属性。与之相对应,在环境模型中,基本概念是物质、能量及其运动转化,而基本研究对象是诸如水、人口等明显具有空间分布特性的环境要素[5]。GIS和环境模型在概念和研究对象上的相似性、互补性,使得二者的结合合理又具有实用价值。

在欧盟-辽宁水资源项目中,基于GIS的水资源管理系统的流程如下所示:

3基于GIS的流域水资源管理系统设计

3.1系统目标

以辽河流域的水资源规划和管理为例,建立基于GIS的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系统的设计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能存储和处理流域水文学和社会经济的相关资料,并能提供查询功能。

(2)通过基于GIS的查询和分析,能提供必需的空间信息,为今后水利工程布局提供基础数据。

(3)能为决策机构提供丰富的社会经济信息,为水资源的调配提供依据。

(4)可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未来需求量进行评估和预测。

(5)能对水资源的开发潜力进行分析计算,为合理开发水资源提供决策依据。

(6)结合相关的环境模型,能对水资源开发战略和方案做出评估

3.2系统结构

为了安全、高效的实现数据的存储、分析和共享,基于GIS的水资源管理系统应采用C/S模式和B/S模式相结合的网络结构(见图2)。在数据库管理方面,可通过面向对象的空间数据管理系统和基于关系数据库的空间数据库来实现数据的无缝集成。

3.3系统模块设计

基于上述分析,辽河流域水资源管理系统主要集成以下模块:数据录入模块、检索和查询模块、统计分析模块、空间分析模块、辅助决策分析模块和数据输出模块。(见下图)。

(1)数据录入模块。用于系统中空间和属性数据的获取与更新。空间和属性数据可通过键盘、扫描仪及数字化仪等输入设备录入计算机,也可从其它系统直接将数据转入本系统,同时这一模块还提供对数据的适时更改和补充功能。

(2)检索与查询模块。提供属性-空间的逻辑查询和空间-属性的空间查询功能。由于GIS系统中数据同地图中点、线、面相对应,这两种操作实际结果是一致的。数据库的操作能及时反映在地图上,而对地图的操作也能在数据库中表现出来。

(3)统计分析模块。包括对查询结果的统计分析、对空间分析结果的统计分析以及对水文、土壤、人口、经济等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统计的范围可由用户自行设定,如通过矩形、圆形或多边形工具来确定范围大小。同时,这种统计分析功能既可进行一项数据的统计分析,也可对多项数据同时进行统计分析查询,查询结果可通过报表、地图、表格或文字说明的形式打印输出。

(4)空间分析模块。负责对图形进行地形分析、缓冲区分析、空间叠置分析等操作,并能将分析结果进行汇总,以各种专题图表及统计图表的形式输出。

(5)辅助决策分析模块。主要包括水量计算模型(如辽河流域项目中使用的IGSM水资源模型)、水质模型(如MIKE11模型)、水资源供需分析及预测模型、决策支持系统模型等。以上模型可对一项或多项数据进行预测或评价,从而了解流域或特定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及发展趋势。同时,通过模型模拟出各个候选方案的实施效果后,可利用决策支持系统模型优化出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管理的最佳方案,为最终的水资源管理和规划决策提供直接的依据。

(6)数据输出模块。可将统计、分析和决策的结果以文本、报表或图形的形式输出。

4系统功能实现

基于GIS的水资源管理系统可实现如下主要功能:

(1)预测分析

例如通过输入动态的监测数据,可适时做出地下水位等值线图,并经系统的空间分析模型计算出地下水库的库容量,进而利用辅助决策分析模块中的水资源预测模型对未来地下水资源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

(2)水资源调度分析

根据农业、工业等部门在当时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及生产现状进行指标分析,确定合理的供水量,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最优的分配,进而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

(3)信息检索和查询

可对研究区历年观测的水文资料进行检索,如历年降水量、径流量、地下水位年变化和月变化、水库入库量、废水排放量等。还可对系统内存储或经系统分析而派生出各种图形文件进行查询,如耕地、渠道、河流水系、水库地形等高线、典型年降水量等值线等。

(4)模拟与决策

如利用水量计算模型和水质评价模型对候选的可行水资源管理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模拟,直观的对候选方案进行评价。进一步可将预测结果输入决策支持系统模型,求得规划方案的最优解。

第4篇

加强税源管理需要在机制上、制度上解决好税源控管的弱化问题。为此,税务部门必须要做好如下工作:

一、加强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配合,促进纳税人依法办理税务登记。

解决实际管理工作中许多企业和个人在办理工商登记后,不办理税务登记就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以致工商登记的户数远远大于税务登记户数的弊病,需要税务机关加强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配合,即税务机关要定期或根据需要从工商管理部门了解登记注册、核发营业执照的情况,以核实纳税人是否依法办理了税务登记。纳税人有不办理税务登记的,要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其营业执照,并没收非法所得或处以罚款,另外,有关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此项工作中应履行的职责,在这次新《征管法》中也已有明确的规定,督促纳税人依法办理税务登记的成效如何,关键在税务部门。一些地方推行“工商税务联合发证”的办法,效果不错,值得借鉴。

二、按照分类管理原则,解决好税源管理初始环节的薄弱问题。

实行分类组织与管理,是目前国际上较为推崇的征管组织形式。针对征收、管理、稽查专业化分工后,在税源管理上出现的“管户”与“管事”、“管税”相脱节等管理环节薄弱问题,不少基层税务机关按照纳税人经营规模和类型的不同,在“申报纳税、查管分离”的前提下,推行管理员、联络员和驻厂员等“划片监管”、“驻厂管理”等直接深入纳税户的方式,因地制宜地加强管理环节,取得了明显成效。另外,不少税务机关在“集中征收、重点稽查”之下,按照“属地原则”在基层再设专司税源户管理的机构,以切实加强税源管理的做法,事实上也是一种分类管理的形式。税务部门必须切实抓好分类管理,以加大对税源管理的力度,把弱化的管理再强化起来。

三、加强税收管理员制度和目标考核制度。

税源管理责任到人,谁管理,谁负责到底。为加强对失踪户、漏征、漏管户的控管、打击和清理,基层税务部门可专门设置由三人左右组成的清查小组实施该项工作。同时为确保责任人制度的落实,必须强化目标考核制度,建立一套严密的目标考核指标体系,包括:(1)税务登记准确率(包括漏管户考核率);(2)纳税申报率;(3)征期入库率;(4)催收催报率;(5)发票核查率;(6)稽查处罚率;(7)强制执行率;(8)举报案件查结率;(9)查补入库率;(10)撤消(复议)率。对考核成绩突出的个人,给予奖励,对不达标的,从严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四、进一步加大对税源户的稽查力度

转变观念,树立大稽查意识,将对税源户的稽查纳入日常稽查范围,把工作做在平时。坚持管税与管票结合,通过对纳税人发票使用情况的监督,为稽查提供监控依据。树立“重点稽查”的意识,对连续三个月未申报,又确实难以查找的非正常户进行重点稽查。同时加大对漏征、漏管户的打击力度,对漏征、漏管户,一经查处,都必须进行补税和罚款;对触犯刑律的,必须移交司法机关惩处,绝不能以补代罚或以罚代刑,严控税源流失。

五、建立税源管理部门协调机制,完善协税、护税网络。

在税务机关内部建立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管理监控体系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有关部门计算机联网,实现税源户信息资源的共享。在实际工作中,应加强与工商、银行、公检法、技术监督等部门的配合及国、地税之间、部门内部门的合作,对具体内容和要求都应有明确的规定,对作为和不作为的法律责任做出明确、硬性的要求。同时,充分发挥舆论宣传和监督的作用,对无证经营和偷、逃税行为;该公告的要公告,该曝光的要曝光,并鼓励广大公民积极举报,在全社会形成对无证经营和偷、逃税行为人人喊打,使其无藏身之地的声势,为税务机关开展清理漏征、漏管工作赢得社会的理解、配合和支持,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六、抓好纳税申报管理,提高申报效率和质量。

加强纳税申报工作,首先要简化纳税申报手续。要采取各种纳税申报方式,即要充分发挥计算机的功能,开辟利用电话申报、因特网电子邮件申报和邮寄申报等途径,以方便纳税人。此外,还要稳定各种办税程序,即对涉及到纳税人办理的各种事项,无论是何种表式和资料,都要统一固定,一般情况下不要变动。对每年进行的税务登记验证、一般纳税人年检等工作,要尽量合并,集中安排在当年的某个月份内,以方便纳税人办理。对出台的各种税收政策措施,在实施中尽可能简化手续,减少办税人的来回奔波。要强化纳税申报的审核,解决纳税申报质量不高的问题。对纳税申报表填写不全、数字逻辑关系不符的,必须要求纳税人重新填报;对申报无收入的,必须进行动态稽核。

七、规范基础建设,进一步完善税源管理的手段和方法。

(一)加强税收基础信息的收集、调查、整理、录入、归档,建立纳税人电脑化管理的档案。完善纳税人税务登记资料管理系统(掌握登记、变更、注销、非正常户、失踪户情况等),发票购领、使用、查寻系统,电子申报纳税、欠税催缴系统和税源监控分析系统等,为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申报质量的分析与监控、检(稽)查的选案以及税源的跟踪管理提供较为完整准确的依据。

(二)实行税源调查制度,最大限度地限制、打击“地下经济”。税源调查可以由各个基层税务机关按街道、路段、片区设置调查员,监控区域内的税源情况,及时发现“地下经济”,并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理。同时开展税源预测分析,推行纳税评审机制。通过对企业的纳税申报资料和生产经营状况进行预测、分析、评审,对重大疑点问题进行调查,确保税源清楚、准确,税款及时、足额入库。

(三)建立企业法人代表终身码,保证纳税人户籍的相对稳定。即以企业法人代表的身份证号作为统一识别码,输入计算机管理网络。当其发生变动时,计算机系统可以自动识别并向有关部门提供相应信息,税务机关可以据此及时处理。为了保证企业法人终身码的有效性,在国家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可以对其有关联关系的人员进行相同的监督,避免纳税人利用直系亲属易名易地经营,逃避纳税。

第5篇

1.1农村生活需水量预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城镇人口特别是小城镇人口增长较快,相对农村人口则逐步减少。1998年辽宁省农村人口为1939万人,到2000年减少到1886万人,预测到2005年将减少到1794.7万人,2010年减少到1638.1万人,2015年减少到1481.3万人。但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均用水量在逐年增加,所以总体上农村居民生活用水量增长幅度相对缓慢。1998年农村生活用水量为6.9亿m3,预测2005年农村生活需水量为7.1亿m3、2010年为7.7亿m3、2015年为8.2亿m3。

1.2工业需水量预测

工业需水量预测,即电力工业、一般工业、乡办工业及村和村以下工业。根据辽宁省计委提供的全省工业产值发展指标,在确定万元产值需水定额时,充分考虑了辽宁四大支柱产业的具体特点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崛起,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工艺水平提高等一系列因素。需水定额逐年下降,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不断提高。对乡镇工业企业的重复用水进行了估算,由于村及村以下工业受生产条件的限制,水的重复利用暂未考虑。1998年工业用水量30.5亿m3,预测到2005年工业需水量为36.3亿m3、2010年为47.4亿m3、2015年为54.1亿m3。

1.3城镇生活需水量预测

随着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辽宁省的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城市供水事业在近几年迅猛发展。比如1993年全省城镇人均日用水定额为135L,到1998年则升至200L,城镇生活用水量也由1993年的8.6亿m3,猛增到15.7亿m3,是国民经济各部门中,用水量增幅最大的部门。据辽宁省计划生育部门预测,辽宁省的人口高峰将发生在2016年,峰值为4500万人左右,根据人口增长趋势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预测到2005年城镇人口有一定增加,全省人均用水定额与2000年比有了明显提高。到2010年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供水事业的发展,用水定额在2005水平年的基础上有较大提高,人口增长幅度相对放慢。到2015年用水定额比2010年略有提高,人口略有增加。1998年城镇生活用水量为15.7亿m3,而城镇生活需水18.1亿m3(现状年缺水),预测到2005年城镇生活需水量为24.1亿m3、2010年为28.2亿m3、2015年为32.8亿m3。

1.4农业需水量预测

针对辽宁省水资源贫乏的实际,结合农业灌溉的特点和农业灌溉规划,全省农业灌溉的发展必须走节水之路,原则上农业灌溉的发展不再新增用水量。目前辽宁省的水田灌溉定额平均为12000m3/hm2,预测到2005年全省水田平均灌溉定额将降低到10305m3/hm2,同时通过调整农业种植结构,计划“十五”期间水田面积将减少6.67万hm2;旱田、菜田进一步发展节水灌溉。1998年农业生产用水量为90.9亿m3,预测到2005年农业生产需水量为102.9亿m3、2010年为103.6亿m3、2015年为103.3亿m3。

1.5行业用水结构变化分析

1)工业用水1989年至1995年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用水量增加较快,由1989年占总用水量的18.6%增加到24.9%。1995年至1998年工业发展速度相对缓慢,用水比例有所下降,一般在21%左右,预测全省工业未来发展速度将会加快,工业需水所占比例有所提高,到2015年达到25.9%,但整个工业用水趋势相对比较稳定,一般在20%~25%之间。

2)农业用水随着节水灌溉的迅速发展,农业用水所占比例由1989年的71.8%逐步下降到1998年的63.2%,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比较符合前几年的发展趋势,到2005年下降到60%、2010年下降到54.4%、2015年下降到49.4%。

3)城乡生活用水在整个社会用水中所占的比例变化较大,由1989年的9.6%提高到1995年的15.5%,预测未来随着人口增长速度的减慢,到2015年达到19.6%,这主要是由于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城乡生活用水迅速增加;其他用水主要考虑环境需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环境意识在不断加强。

2水资源可利用量预测

2.1水利工程现状供水能力

辽宁省共有蓄、引、提、井等类水利工程11万多处。其中:蓄水工程:现有水库工程900座(水利部门管理的水库),其中大型水库23座,中型水库62座。设计供水能力61亿m3左右,现状供水能力55亿m3;引水工程近2700处,设计供水能力56亿m3,现状供水能力47亿m3;提水工程4100多座,设计供水能力50亿m3,现状供水能力37亿m3;地下水井工程9万多眼,设计供水能力72亿m3,现状供水能力69亿m3。上述四项合计供水能力208亿m3。在地表水蓄、引、提工程的供水量中,存在着重复计算的供水量,如水库将水放入河道,又经引、提水工程再把水引、提到工农业用水部门中去,有的中间又经过二级或三级提水。这部分重复水量约50亿m3左右,所以目前辽宁省的现状供水能力为158亿m3。

2.22000年和2005年可供水量分析

根据辽宁省水利建设“十五”计划安排,共有25项供水工程,这些工程有4项正在兴建中,计划“十五”期间完成。其中有17项工程可增加可供水量7亿m3,水利工程总供水能力将达到165亿m3。

2.32010年可供水量分析

2005—2010年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已建成通水,每年可为辽河流域中下游城市群提供18亿m3可供水量。其中2010年使用12.8亿m3的可供水量(《辽宁省水利“十五”计划和2015年规划水资源专项规划》);青山、锦凌水库建成供水,每年可提供2.4亿m3可供水量;引白济阜工程每年可向阜新增加供水0.8亿m3;上白石、观音阁水库等工程的剩余水量完全发挥效力以及其它新建的中小型水利工程增加的可供水量;总计新增可供水量23亿m3,2010年可供水量达到188亿m3。

2.42015年可供水量分析

2010—2015年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每年还可为辽河流域中下游城市群增加提供5.2亿m3可供水量(扣除2005—2010年间已利用的12.8亿m3)。假设“北水南调”工程已实施,可提供15.5亿m3可供水量。其中2015年使用8亿m3可供水量。其他小荒沟等水库工程和引水工程再加上其它小型水利工程和污水处理回用可增加提供6亿m3的可供水量。2015年与2010年相比可增加可供水量20亿m3,到2015年全省可供水量将达到208亿m3。如果没有“北水南调”工程的供水,全省总可供水量为200亿m3。

2.5污水资源化及可利用量分析

辽宁省每年排放废污水量28亿m3左右,造成地表水体严重污染。据监测,辽河、浑河、太子河、大辽河、大凌河的大部分河段为4~5类水质,有的超过5类,水污染造成了整个生态环境恶化,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根据环保规划,沈阳、抚顺、鞍山、本溪、辽阳、大连等城市将建城市污水处理厂,部分处理后的污水可用于环境、工业和农业用水。现状年污水处理回用量为0.4亿m3,2000年为0.9亿m3,2005年为2.4亿m3,2010年达到5.4亿m3,2015年达到6.5亿m3。如果实施三、四级处理,全省可获得6亿多m3的水资源,可以增加环境用水、城市绿化用水和农业用水,城市水环境的改善将带来一系列的综合社会经济效益。

3利用自然增长率法校核不同水平年需水

通过对1990年至1999年10年的用水量进行分析,辽宁省年均总用水增长率为1.3%,其中工业用水增长率为2.5%、农业用水增长率为0.13%、城乡生活用水增长率为6%。在利用用水自然增长率的办法进行预测需水时,同时考虑全省计划生育部门的人口预测:在2016年左右全省人口将达到峰值,约为4500万人;考虑工农业生产中的节水力度的不断加强,其用水定额不断下降,从1998年至2020年工农业及城乡需水增长率在现行增长率的情况下适当压缩。同时考虑它受水资源开发工程的建设及输水工程建设的制约,根据规划未来水资源开发的力度和输水工程建设的加大,通过比较分析,《辽宁省水利“十五”计划和2015年规划》中预测的需水量和可供水量与自然增长率法预测结果比较接近。

4结语

根据需水预测和可供水量分析,到2005年预测需水170亿m3,预计可供水量可达到165亿m3,还缺水5亿m3;到2010年需水190亿m3,可供水量将达到188亿m3,缺水2亿m3,主要是西部资源性缺水;到2015年需水209亿m3,假设有“北水南调”工程可供水量将达到208亿m3,缺水1亿m3,主要还是西部资源性缺水,如果没有北水南调工程,全省供水量将达到200亿m3,缺水量将达到9亿m3,主要是中部地区和西部缺水。

参考文献:

[1]刘昌明,陈志恺.中国水资源现状评价和供需发展趋势分析[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100-171.

[2]袁弘任,魏开湄,吴国平.水资源保护管理基础[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152-293.

[3]吴季松等.全国节水规划纲要及其研究[M].河海大学出版社,2002,4-205

AnalysisofWaterRequirement&SupplyandDemandforWaterResourcesinLiaoningProvince

WangMing1LiZiqiang2SunBingkun3

第6篇

水资源优化配置要求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合理、充分的利用,为全灌区农业、二三产业、生活、生产、生态5个方面提供可靠的水源,以获得最大的综合效益,即满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等多种效益目标,不是单纯地追求某一方面的效益最好[4],这些目标之间存在相互关联、相互制约以及相互竞争的问题[5].在基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条件下,刘艳飞[6]提出要从水资源生态经济系统整体的角度研究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坚持供需双向协调.梁士奎等[7]提出以人水和谐为目标,在合理确定“三条红线”控制指标的基础上,研究不同水资源分配方案下的人水和谐程度.笔者结合灌区实际情况,提出在制定灌区水资源合理分配方案时,应当依照以下6项原则进行水资源优化配置.

1)用水总量控制.灌区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的可开采量应低于其阈值,不同水源供给各用水户的总水量不应多于可供水资源量.

2)用水效率控制.农业作物灌溉定额、工业增加值用水定额以及其他生产、生活、生态用水定额都应小于设计用水定额.

3)用水顺序控制.首先考虑保证城乡居民用水,其次考虑二三产业用水,然后考虑农业用水、生态建设用水、生产养殖用水.同一用水对象的不同用水部门也应该考虑用水的轻重缓急,应从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需要着手:生活用水应保证城乡居民最低的用水需求;二三产业用水应优先满足重要工业(电力、通讯、交通等部门)用水,其次考虑用水效益高的行业、企业用水[8];农业用水应优先满足重要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用水,同时还要考虑空间(灌区上下游、左右岸)关系等;生态用水方面应优先用于城镇绿化、环境卫生.

4)用水水质控制.不同水质的水源供给不同的用水对象时,尽量保证优水优用、低质低用的原则.

5)根据限制纳污控制红线,控制污染物入河总量不超过其纳污能力[9],污染物排放浓度不能大于其允许排放的最高浓度,将有限的水资源数量和纳污能力在区域间和用水部门间进行合理调配.6)生态环境用水量不得低于保护生态系统需要的最低用水量,包括改善水质,维护河湖平衡,美化居民的居住环境.

2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式

2.1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的建立

基于上述灌区水资源合理分配方案原则,建立多目标多水源合理分配的模型。

2.2目标方程的建立

根据多目标多水源模型建立目标方程。y1为农业需水量;y2为生态需水量(包括水系景观和环卫绿化2部分);y3为生活需水量(包括农村生活和城镇生活);y4为二三产业需水量;y5为牲畜养殖需水量;x1为黄河水供水量;x2为地表水供水量;x3为浅层地下水供水量;x4为中深层地下水供水量;x5为南水北调水供水量;a1、a2、b1、b2、c1、c2、c3、c4、d、e1、e2分别为不同水源应用于不同目标的水量值,单位统一为亿m3.

2.3结果及分析

在规划年(2020年)水资源供需平衡的基础上,结合多目标多水源方程,采用线性规划和计算机软件(MATLAB)[10]相结合的办法合理分配灌区的水资源.经计算,大功引黄灌区不同水源优化配置结果。结合大功引黄灌区社会经济、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规划、水利工程建设等诸多方面的实际情况,基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下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综合分析结果如下:

1)灌区生活、生产、二三产业和城市生态需水量均呈缓慢上升趋势,农业用水量有所下降.供水区引黄供水呈上升趋势,地下水开采量减少,考虑适当增加南水北调水来缓解非农业用水.

2)灌区以农业用水为主,综合效益不高,不利于灌区综合发展.为更好地实现水资源优化的配置,应加大推行农业灌溉节水技术和灌区高效运行管理模式的保障措施,提高灌溉水保证率,将节约的水资源用于城镇及工业区发展、灌区生态发展中.

3)在实际供水期间,应考虑充分使用引黄水量指标,适当增加引黄水量用于农业灌溉和生态用水,这样可以缓解灌区水资源的紧缺状况,并可有效遏制地下水超采的趋势,回补地下水;同时改善灌区河道的水质状况和生态环境,增加环境的湿度,减少地表湿度的光辐射,将对净化空气、调节区域小气候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在地下水埋深较浅、有可能引发盐碱化的地区则先利用地下水,如沿黄地区或引黄灌区;因黄河持续大量侧渗或大水漫灌而导致地下水位偏高,有可能引起土壤盐碱化,一般在每年8、9月份,地下水位达到最高,应优先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减少引黄水量的使用,将引黄水供给下游缺水区.在不影响河道水环境条件下,可将地表水,用于农业生产和水系景观建设.南水北调水水质较高,用水成本也较高,可用于城镇生活和对水质要求较高的工业.

4)灌区上下游统筹管理的问题.由于分散管理使得上下游用水出现上游用水充足、下游无水可用的现象.为了充分发挥工程效益,建议施行统筹管理、统一调度,推广实行自上而下的配水计划制定方式,配水计划具体到各取水口,按时段划分流量、水量.对整个灌区的水源工程、灌区建设、灌区扩建更新改造、灌区水资源调度等进行统筹安排.

5)水资源实时监测与调控.采用高科技远程自动化监测、检测仪器,通过对灌区水资源使用信息的实时监测、反馈,由计算机软件系统作出适宜的实时水资源优化配置和调度方案,使得灌区管理更加科学化、智能化.

6)灌区要建立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和水资源优化配置相结合的用水管理制度,推进以用水总量、用水定额控制管理为重点的节水防污、生态保护、有偿使用、监管并重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3结语

对大功引黄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研究,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水文气象、水利工程建设等诸多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由于收集的资料不全,时间和经验不足,研究不够全面和深入,故对问题的探究做了适当简化.鉴于水资源优化配置是一个不断优化、不断完善的过程,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1)按照水质进行水资源配置的原则还需进一步完善.

2)缺乏对灌区水资源生态环境效益有效的评价方法和定量的计算分析.

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灌区内二三产业对中水的利用将会加大.

第7篇

1.1人才引进力度不够,缺乏优秀人才

大部分大中型水库都建立在偏远乡山区,生活水平较低,生活条件相对来说较为艰苦,各项规章制度还不够健全,缺乏完善的生活配套设施,再加上大中型水库人才引进力度较低,管理设施不健全,不能满足大中型水库运行的管理需要,导致大中型水库容易出现缺乏优秀人才的局面。且由于人才激励制度较少,难以留住一些优秀人才,从而导致人才严重缺乏现象。

1.2引进人才和考聘人才的专业狭窄

渔业养殖和水利水电均是大中型水库技术专业,人才引进和招聘也主要来自这两个专业,涉及专业面过窄,大中型水库具有人文环境资源良好、旅游资源丰富及经营性资产充足等特点,人才引进专业难以满足建设的发展需求。

1.3专业培训缺乏针对性

大中型水库在专业培训方面有所欠缺,培训内容简单、形式单一、缺乏创新,主要以行政主管部门及上级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定期开展的专业学习为主,培训内容包括防汛抗旱、水力发电、农田灌溉、渔业养殖等水利行政执法等知识,坚持科学发展观,但在现代化技术方面,如网络科技、计算机技术等稍有滞后,缺乏针对性。

1.4管理模式落后

目前,我国大中型水库的人力资源管理主要体现在财务造表、人员调配、工资套改、职称评审、职称考试、教育培训以及人员变动登记等方面,管理模式较为落后,不能满足现代化大中型水库人力资源管理的需求。另外,由于大中型水库是事业单位,在待遇方面,工资体制不够完善,主要参考职称、职务以及工龄进行制定,少有涉及实际工作绩效方面,因此缺乏激励机制,容易导致吃大锅饭、平均主义现象严重。

2加强大中型水库人力资源管理的措施

2.1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大中型水库中十分重要,人力资源也是水库的资产和资源,应将人力资源管理作为资源进行管理、建设、利用和开发,树立全新的管理理念,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大中型水库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应彻底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从单一的事务性管理转化为职业生涯规划、干部职工绩效考核评估、薪酬设计等综合管理,一改过去以人工管理为主的管理模式,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进行管理,提高管理工作效率,为管理层提供良好的服务。除此之外,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主动积极参与水库管理的计策和计划,转变被动的工作模式。

2.2实行宽带薪酬体制

应采用绩效工资及事业单位薪酬设计原则,对薪资制度进行规划设计,制定激励制度,建立一个与大中型水库管理相适应的薪酬机制。大中型水库行政级别较低,与职称、职务及工龄等相对应薪酬层级较少,采用宽带薪酬体制进行薪酬管理,可适当扩大宽带薪酬层级浮动范围,当员工做出优秀的工作业绩时,即使没有晋升职务也可以得到较高的薪酬,使薪酬层次得到进一步提高。宽带薪酬体制与大中型水库薪资管理相适应,与水库发展要求相符,对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及责任心等具有激励作用。

2.3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大中型水库先天条件丰富,具有良好的人文环境资源和旅游资源,应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扩展人才考聘范围,充分管理、经营、开发、规划、论证水库资源,提高水库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水库当地民众、员工及干部等受惠,促进天然资源的发展。水库应彻底打破传统的管理思维,随时展而发展,制定政策吸引优秀人才,将宣传、品牌推广、旅游、经营及管理等专业列入考聘范围。

2.4做好员工职业生涯规划

大中型水库管理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员工职业素质、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从而促进水库的健康发展。应该说员工的薪酬待遇,提高水库生活水平,做好员工和干部的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使其正确认识自己,清楚自己的价值,不断提高员工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加强水库环境管理,让员工制定科学的职业目标,并沿着职业发展道路前进。事业生涯规划可以使员工正确定位自己,了解自己的优劣势,提高水库管理认知,了解自己在职业发展过程中所需要具备的专业技能和知识,从而系统、全面地规划自己的未来,提高职业成功率。做好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使员工充分认识自己在水库工作中的价值,充分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5加强员工的专业培训

员工综合素质低下是影响大中型水库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水库应重视员工的培训工作,将人力资源管理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员工的学习和培训,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从而促进水库的发展。大中型水库人力资源管理不仅要负责上级部门规定的培训任务和学习任务,还要根据水库的具体情况、社会进步及时代变迁等,组织水库员工和干部进行职业培训,定期开展学习交流活动,以提高水库的管理水平。随着科技的进步,水库管理人员应不断扩展员工培训科目,做好网络信息和计算机系统建设工作,加大人才引进和科技引进力度,开发先进技术,并加强员工及干部的网络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培训,使水库员工深刻认识到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应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来适应社会发展,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以满足现代化水利工作的发展需求。应将培训和学习工作与员工绩效、奖金、福利挂钩,并对培训效果进行系统的考核评价,全面落实培训任务,以免培训停留于形式化,难以起到开发人才、提高员工素质的效果。

3结论

第8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景观,原则,策略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对城市的水利工程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和内容,除满足防洪安全的要求外,还要提出改善和美化环境的要求。使城市环境得到保护、保持生态平衡、市民生活更趋舒适。城市水利工程建设应该主动适应这种需求,逐步实现从传统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生态水利的转变,注重水利工程的景观和美学要求,要用新理念进行规划设计。

一、水利工程景观设计的发展与需求

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对于改善水域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以改善水域环境和生态系统为主要目标的“城市环境水利工程”建设,成为水利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现代城市的功能,对流经市区的河流归纳起来有两类要求:①对河中水流的要求是:水质清洁、生物多样性、生机盎然和优美的水面景观。②对滨河带的要求是:能反映本地独特历史、文化、风俗的滨河景观;能提供一充满鲜花、有人工景点、公园化的休闲、娱乐、体育活动空间;能营造一充满文化、艺术、科学气氛,具有现代气息、人水关系协调、引人胜、便于人水亲近的滨河带。

人们提出这些要求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水利建设者应当适应这种趋势,满足社会的要求。在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等方面进行调整和完善,注入更多的人文、艺术、科学和现代气息,注重工程的环境效益和美学效益。从这个角度来说,现代水利可以称之为“大水利”,即“通过流域的综合整治与管理,使水系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生态功能都得到完全地发挥,使全流域的安全性、舒适性(包括对生物而言的舒适性)都不断改善,并支持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

水利工程,改造山河、兴利除害、综合开发、合理利用、积极保护、科学管理水资源,使之更好的服从人们的意志,更好地为人类造福,这不仅改变了自然界中天然水流的形态,也改变了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国内外的大量实践都表明,许多水利工程不仅发挥了它们正常的工程效益,而且也越来越显示它们的环境效益,成为一种新颖的,十分引人注目的旅游资源,在发展旅游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开发水利工程旅游,已经成为水资源利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生态经济环境水利阶段,人们普遍关注环境与生态问题,普遍重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在这样的前提下,强调水利工程建筑物的环境功能和美学价值,己成为国际、国内在水利工程设计方面的新趋势。

二、水利工程景观设计的原则

2.1技术与美学相结合的原则

水利工程建筑物和枢纽布局不能单纯追求美学效果,它首先要实现工程的基本功能,并满足技术优化的要求.即使是城市环境美化水利工程,其基本要求是保证工程的安全、稳定、技术可行和经济合理等。因此,水利工程的美学设计必须首先满足工程的技术、经济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对景观构成元素进行美学调整。技术美是水利工程的美学基础。

2.2生态环境(改善)保护原则

从生态学角度来说,河流是生态环境中能量转换和生物活动的廊道,为生态环境敏感区域。在河道上修建水利工程,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会破坏河流生态环境、打破生态系统的平衡;另一方面,水利工程能改善河流的水质,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尽管河流生态系统有自我恢复的能力,恢复期与河流生态生命力有关,但不能百分百的恢复,有些河流的生态甚至完全不能恢复。因此,水利工程建设应注意对周边环境以及流域的生态进行保护,不应以生态的破坏、环境的退化为代价。注重环境和生态的保护是水利工程景观(美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之一。

2.3强调个性和创新的原则

水利工程常常因其独特性和大空间的跨越带来景观特质和震撼的效果,给人留下深刻的映象,具有地标的意义。要发挥水利工程景观特点,必须在设计中注重水工建筑物的个性发挥,注重建筑物的布局和色彩方面的创新。同时,也要注重与周围环境(如:城市建筑)的和谐,综合考虑工程所在地区的地域性、文化性、整体性等方面的因素。

三、水利工程景观规划策略

3.1沿河绿地

滨水环境的总体构思应尽可能扩大沿河绿地,形成较为连续性绿化带,用绿色来勾画古城的轮廓,延续城市文脉。同时,以良好的绿色空间,优化环境景观质量,体现现代化城市的新形象。

3.2闸坝结合,扩展沿河水面。

规划河道可修建彩色橡胶坝,泵房外观可按风景区房屋标准设计,橡胶坝的主要功能是增加蓄水面积,以形成水面,形成人工湖美景。水边设置亲水步道、平台、桥梁、滨水建筑物等,供游人欣赏水面景色。

通过新建湿地连通闸向人工湿地定期供水,以增加水面及绿地面积,改善和美化生态环境、给市民和游人提供良好的视觉效果。同时可为生态化污水净化技术的引进提供良好的试验场所。

3.3生态护堤

可规划采取自然土质岸坡、自然缓坡、植树、植草等生态工程护堤,既防止水土流失,又为水生植物的生长、水生动物的繁育、两栖动物的栖息繁衍活动创造条件。对于河岸边坡较陡的地方,采用木桩、木框加毛块石等工程措施,这种护工程既能稳定河床,又能改善生态和美化环境,避免了混凝土工程带来的负面作用。在应用草皮、木桩护坡时也可以运用土工编织物,袋内灌泥土、粗沙及草籽的混合物,既抗冲刷,又能长出绿草。有利于堤防保护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3.4绿化树种及花草

沿河绿化树种,以合欢、国槐、银杏、杨树、柳树等乔木为骨干树种,以桂花、雪松、紫薇、黄杨球、桃树等灌木和牡丹、月季、三叶草、金边书带草、马尼拉草坪等花草为主要植被,形成多种类、多层次生态群落。

参考文献:

王蜀南,王鸣周.环境水利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