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3 15:14:3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新教育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不断训练和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不应把成人眼中观察到的世界强加在学生身上,而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更加直观地观察事物,不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掌握观察、分析事物的方法,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在教学中,笔者常会强调让学生注意观察物体的真实形态,注意它们的立体关系,学会分析立体与平面的区别。让学生通过观察、认知和分析不同的美术作品,讨论对作品的理解,这样学生常常会听到各不相同、意想不到的答案。笔者再通过掌握学生对这些作品的理解,加以引导,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认知能力。此外,教师还要不断拓宽学生的眼界,着重介绍一些近现代雕塑发展史中的经典表现方法和创作思路,鼓励学生多看、多想、多实践,让学生在对事物造型的感受中升华情感,并为培养创造性思维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尝试多种技法,触发创作灵感
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前提。要想创作一件优秀的雕塑作品,想象力是关键。在想象的基础上辅以创造力,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作品就会应运而生。纵观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无不体现了人类的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如汉代的《说唱俑》以写实主义的手法塑造了一个眉开眼笑、手舞足蹈的民间说唱艺人的形象,造型生动,动作夸张,神态惟妙惟肖。同样是汉代的《铜奔马》却更注重传神,骏马体态矫健,正撒开四蹄飞奔,它三足腾空,而右后足却踏在一只疾飞的燕子背上。作者以无比高超的技法,把奔马与飞燕在这惊心动魄一刹那的动作表现得淋漓尽致。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表现手法有所不同,学生只有多欣赏这些优秀的雕塑作品,才能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培养出创造精神。在教学中,笔者常常会根据中学生的身心特点,从启发他们的想象力入手,再结合一些小故事、优美的音乐等教学辅助手段,为学生营造联想和想象的空间,从而产生创作的灵感和热情,这样他们的作品才会有灵气。而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需要起到引导、点拨、肯定的作用,不能用自己个人的观点影响学生的作品。教师可以教授一些常规的制作技法,如手捏、刀刻、粘贴等,这些也是雕塑艺术特有的语言形式。让学生大胆尝试,勇于探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创作,这样,优秀的作品自然而然会诞生。如,有位学生在制作企鹅时,她捏了一只企鹅,就觉得完成了,于是笔者提醒她是不是可以做一组企鹅;于是她又捏了一只企鹅,笔者又提醒她能不能让它们再温馨一点,于是她想了想又捏了个小企鹅并把它们命名为“企鹅家族”。这件作品就由原来的单一的动物造型变成了一件有寓意的、生动的组合雕塑作品。作品有了寓意,才会有鲜活的生命。笔者还鼓励学生在创作中融入自己的情感,最好能把自己的审美感受也融入泥塑作品,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一种主动创作的欲望,并通过这一手段为学生之后的成长奠定基础。
三、学会借势造型,妙用想象空间
泥塑的立体造型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立体空间思维能力,并且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在绘画创作中需要的一种重要能力——造型能力。就像数学教学中的立体几何模型,数学教师利用几何模型讲授几何问题,学生观察立体模型,展开想象,提高空间思维能力,从而较容易掌握空间立体概念。通过泥塑教学活动,学生对立体空间造型会有直接的认识,更容易掌握几何知识。许多学生创作初期对于凭空想象的事物往往感到一筹莫展,他们不能将一堆泥塑造成一个活生生的艺术形象,于是常常失去了创作热情。针对这一点,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摸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为学生构想一个有趣的故事情节或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形象,让学生在一种可见的或是熟悉的形态中自觉地“随形”“随地”“随势”地展开联想,获得创作灵感,笔者把这种创作的方式称作“借势造型”。如,提出一个故事的情节,或是准备一两件现成的作品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造、添加。
创新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价值导向,以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育宗旨,从根本上讲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创新教育理念不仅要求创新教育目标、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的改革,还要求对教育体系进行系统改革,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与传统教育相比,创新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致力于培养解决模糊领域问题的人才,也就是生产知识者;在教学要求上,创新教育注重培养学生提取、加工信息的能力,以及主动适应社会的应变能力;在学习主动性方面,创新教育更加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教学;在教学组织方面,创新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作出行为选择。总体而言,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创新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并在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创新思维与创新人格、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等三个方面进行综合着力。
1.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创新教育的基础。
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往往表现为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对客观事物和社会现实的质疑和求异意识,并能够独立地进行思维和批判。在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的过程中,主体往往表现出一定的自觉与自制,同时,因为环境和现实生活压力的影响,这一意识往往显得模糊和不稳定。因而,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教育者需要发挥学习榜样的示范作用、和谐氛围的潜移默化作用,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设问答疑,细微观察外在事物并捕捉错误价值,创设教育教学情境,来深化和提高创新精神。
2.养成创新思维与创新人格是创新教育的重要目标。
创新思维的本质在于将主体对事物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思维的层面,实现人的创新活动由感性到理性的重大飞跃。在主体的实践活动中,创新思维要求创新主体能以新颖独创的方式方法来解决问题,并从不同的视角和维度提出解决方案。创新人格是创新主体养成的以服务他人、服务社会为己任,勤于思考、刻苦钻研、开拓进取、坚忍不拔的独立自觉的品质特征,本质上反映的是创新主体的品质和德行问题。创新思维与创新人格的培养,对主体的创新素质和能力养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教育者要善于创设情境,增加教学活动内容的深度和难度,从不同角度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3.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既是实现创新教育目的的载体,又是创新教育本身的价值目标之一。
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创新主体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具有较好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在实践活动开展中,能应用相应的知识和方法来指导创新性实践,并取得一定的成果。这就要求,教育者不仅应注重对教育对象的知识结构的培养,还应帮助教育对象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在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在主动参与、亲身实践中培养教育对象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创新教育对高职体育与健康教学的要求
1.创新教育对体育教师的要求
创新教育的理念和根本要求对教育教学工作者的素质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高职体育教师而言,首先是要加强理论学习,充分认识创新教育对培养高职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性。体育教师不仅仅要掌握体育教学的一般理论和知识,还必须具备开展创新教育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必须充分认识到,应用创新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开展体育与健康教学,能够在培养学生的良好身体素质外,拓展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性开展实践活动以及适应社会的素质能力。其次,体育教师应秉持和树立科学的创新教育理念。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高职大学生的知识基础相对比较薄弱,但同时具备动手能力强和可塑性较强的特点。体育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实际和全面发展的需求,应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有效进行分类教学、分层次教学,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锻炼,积极引导和发挥学生在创新性教育教学中的主体作用。除此以外,体育教师还应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在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应设置某些情境和教学环节,界定明确的教学任务和要求,并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索,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两种方法的应用比较切合高职大学生的实际。一是开放式教学法。教师应立足学生掌握的知识的动态性,注重培养学生具备较为稳定的能力特点。如在篮球基本技术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对突发刺激能产生及时的应变,在规定时间内做出多种以上的传接球动作。一种是研讨教学法。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指导学生对示范动作和团队配合状况开展组内交流和研讨。如在组织团队的竞赛活动中,某一团队能否取得较好的成绩,不仅仅取决于每一位成员的能力和表现,还与团队成员间的相互协作有很大的关系。借助竞赛中产生的问题,教师可及时组织学生研讨,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创新教育对学生的要求
创新性体育与健康教学方法的成功与否,同学生的密切配合与支持紧密相关。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正确的思想观念,正确认识体育教学的重要作用,树立主动学习和创新学习的思维意识。首先,作为创新主体,学生应正视自己的创新潜能,端正对创新能力培养的正确认识。高职大学生应该认识到,只要具备正确的思想态度,具备正常的思维能力,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每一位学生都能培养一定的创新能力。这种能力不仅仅是思维层面的能力,还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技术动作的练习、完善产生的创新性体验,等等,这都是学生通过不断的训练、巩固可以获得的。其次,作为创新主体,学生应养成主动质疑、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创新学习意识和创新学习习惯。在体育技能的学习和练习中,学生会对自己完成任务的状况产生情绪化、感性化、表象化的认识。学生应及时捕捉自己的真实想法开展自我反思、自我答疑和自我评价,并将新获取的创新性体验应用于教学任务当中,模仿尝试,反复练习,巩固和提高对任务完成技巧、规则等的理性认识,以获得创新性的思维和成果。在学习方法上,创新教育还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创新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成为学习领域的辨别者、筛选者、思考者、实践者与合作者。学生要学会总结经验和不足,敢于质疑教师的教授内容和教法,学会用集体的力量来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说到底,就是要发挥学生这一创新性学习主体的地位和作用。这就要求,学生要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思考问题,创新性地解决问题,并在与其他成员的合作交流中深化自己对创新性体验的认识,巩固和提高在实践活动中取得的创新性成果和创新能力。
3.创新教育对体育与健康教学方法设计原则的要求
应用创新教育理念来指导体育与健康教学方法的设计,必须遵循体育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尊重学生既有的客观实际,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总体而言,必须符合四大原则,一是以增强学生体质耐力和身体素质为最主要目标。任何教学方法的应用,都不应偏离教学本身的目的和目标。体育教学的本质在于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其他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都是建立这一重要目标的基础上延伸拓展而来。二是把握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要求。不同的学生,在体育教学和身体锻炼方面有不同的要求。教师应因材施教,开展层次性教学和分类教学,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来增强体育教学的效果。三是依据精心设计和筛选的教学内容来设计和合理安排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应用要结合学生的客观实际,在讲授、示范、练习、巩固、提高等方面与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保持一致。这样才能发挥教学方法应用的最大效应。四是保持教学方法应用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新颖实用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对体育教学的知识性体验,拓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独特趣味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对体育教学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对参与实践活动的认可度和主动性。
三、体育教学方法的设计与实施
1.体验式教学法
体验式教学法旨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知识性体验,进而提升学生的理性认知水平和技术能力。体验式教学法主要依据高职大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客观实际,将难度系数较大的技术要领转化为简单易学、模仿性较强的关键动作,忽略对学生完成动作时间、难度系数和准确度的要求,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掌握一定的技术动作规范。高职大学生的自尊心比较强,对参与体育活动和锻炼认可度比较高。成功参与体育活动并获得相应的知识性体验,能够激发学生对自我的认同和愉悦感受,从而消除“教”与“学”的客观障碍,激发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的欲望和意识。此时,教师应给予学生最大的鼓励,为学生创设更多成功体验的机会,让学生在一步一步的“成功”体验中深化自己对教学实践活动的理解,提升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从而获得一定的思维能力和技术能力。
2.激励式教学法
激励式教学法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激励式教学法主要采取情境设置的办法,由教师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呈现出来的良好表现,教师应及时给予激励和正面评价,并将学生创新思维的成果应用于具体的活动情境,来增强学生的自我认可,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可组织竞技性活动赛事,如篮球比赛,来具体应用这种方法。学生在篮球比赛中能否合理站位和相互配合,同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技术能力有很大关系。教师应正确对待竞赛过程中学生出现的失误和能力不足,并及时叫停比赛,组织学生进行战术板的演练,让学生自己去总结不足和提出解决方案。对学生提出的正确建议,教师应及时给予正面激励,并将其建议即时应用在比赛中。这就大大增强了学生对创新思维的认同,并自我激励去适应团队活动的要求,自觉培养相应的素质和能力。
3.趣味教学法
对高职大学生来说,兴趣同样是最好的老师。趣味教学法主要是应用趣味性较强的体育游戏,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身心愉悦的感受中增强对体育教学的主动参与度,变“让我学”为“我要学”,从而使学生在体育锻炼和实践活动的亲身参与中培养相应的素质和能力。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和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以游戏的方式开展教学。如篮球的四角传接球游戏。教师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要求每个小组站在半个球场的四个角上,将两个篮球顺利地传跑起来。教师可先组织几个技术好的学生进行示范,在其他学生获得相应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来组织开展游戏活动。这一方面立足于培养学生传接球的技术技能,另一方面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和趣味心理,从而使教学效果最大化,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四、结语
专业教师应具有复合型人才的素质,可体现在对本专业的理论有足够的深度和广度的理解与一定的专业实践经验和能力。在专业理论方面和专业实践方面肯钻研,并有创新性理解。例如,发表专业创新论文,亲自动手制作多媒体课件,有专业产品等。专业教师自身应具有对本专业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动手能力及实践指导的专业整体综合创新能力,可体现在本身能胜任教授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能及毕业设计指导,并具有自己创新设计,发明,制作的能力。包含:①专业理论;②专业技能;③专业创新作品(产品、商品)为一体的这种三结合的创新能力。如机械专业作品(产品、商品)的创新含量中,功能的独特优点和实用性。专业动手能力含量中应包括:制图、钳加工、机加工、热处理、表面处理、产品的实际应用、使用。专业教师本着对学生负责,对未来负责的精神。加强自身的学习有目的地提高自身政治素质和综合专业素质。改进自身的教育教学教法。在有创造性地学习和教育创新、教学创新、教法创新的实践中不断取得成就。
(1)教育创新。需要教师顺利地完成以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换。即完成从培养有书本知识的人到有综合素质,综合创造能力的人的转换。
(2)教学创新。需要教师发挥自己生动地、立体地教和调动学生有兴趣地、立体地学的教师与学生二个积极性。并引导和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向专业爱好的关键性转变。鼓励学生向立业、创业的升华。
(3)教法创新。在教育创新、教学创新、教法创新三者中,教法创新是关键。因为知识和能力是通过教师的教法创新才能更好地使学生接受的。所以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仔细地观察,认真地分析,进行因材施教。而因材施教,又因材(个性)的差异性,就必然要求教法的多样性且有效性。并注重教育、教学、教法三者的有机结合。
二、加大产教结合力度,营造创新教育的良好氛围
实施创新教育,一要加强创新教育基地建设,优化创新教育的硬环境;二要优化教学创新和知识创新的软环境。对在创新教育活动中涌现出的佼佼者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激励师生积极参与创新活动的开展。专业教师可以将自身的专业综合创新能力及上届毕业生典型专业作品,充分地、生动地展示给学生,启发学生的专业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把理论联系实际并与整体专业概念、整体专业目标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始终贯穿于整个专业教学活动的始终。使学生感到理论物化了、实践化了、产品化了、整体化了。从而使学生对本专业有了强烈的整体理解,从而树立起学好本专业的信心。专业教师还应培养和指导学生制作出比上届学生有所改变,有所改进,有所革新,有所创新,有所发展的具有三结合(专业理论、专业技能、专业产品)的,形成学生自己的再创性专业作品、产品。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学生能否运用学到的知识、技能而且是创造性地灵活运用是对学习目的是否达到的最好检验。同时,鼓励学生对问题发表不同的看法,使他们认识到接受职业教育并不是简单地掌握那些用既定方式重复了许多次的操作,而是要他们探索新的方法、新的程序,促进学生积极进取,有所创新和发展。但创新的过程存在失败,要教育学生正视失败,鼓励他们持之以恒直至成功。要打破发明的神秘感,发明不是发明家的专利。例如,平民的小发明比比皆是。更要向青少年指出,想搞发明就必须先明白什么是发明,发明的三个特点: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成功的优秀的发明必须同时具备这三者,缺一不可。并向学生指出发明的途径:观察是发明的源头;想象和需要是发明的动力;实践是发明的分娩。使学生们感到发明并不神秘、发明就在自己身边,就在自己手中。以此进行专业项目创造发明和开发。
三、总结
在新课改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非常重要。因为学生的一切行为和表现都源于学生的意识。在传统教育教学环境下,过于强调学生的服从和被动接受,在教学中总是强迫学生死记硬背。这样的教学氛围和教学方式方法剥夺学生的创新意识。一旦学生表现出一定的创新意识就会被当成扰乱教学而被评判教育。所以,传统教学环境不具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土壤。近几年来实施的教学改革试图改变这一现状。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教学中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的束缚,积极主动地采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方法,鼓励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并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长时间训练,让学生无时无刻都保持创新意识思考问题。
二、让高中生具有创新性观察力
高中生对事物的观察是他们认识世界的第一步,是思考、积累和表达的前提。学生如何观察和观察时的取向直接影响观察结果和能力培养倾向性。学生在观察时是否具有创新性是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也是学生是否具有创新意识的表现。培养创新性观察能力,在语文这门学科中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由于语文学习中常常需要观察多种现象,有的瞬息即逝,因此要求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同时观察中教师提倡师生平等,允许学生提出与教师相反的想法和问题,鼓励学生偏离教师思维轨道的有价值的思维活动。让学生敢于质疑,不管是书本上的或教师得出的结论,还是观察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让高中生具有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性思维能力是思维的高级形式。创新思维潜能人皆有之,只是在表现程度上有所不同,学生的创新性思维需要教师培养,教师要在实际教学中善于发现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教师应该让学生知道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思考,解决自己以前未能解决的问题,就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表现。教师对学生开展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要结合学科特点和实际教学,以问题为抓手,创设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情境,提出引起思考的问题,使课堂充满积极的创新气氛,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对于问题的解决教师要鼓励学生表达不同解决方案,这本身就是对学生创新精神的肯定,在这样的环境下,经历一段时间的创新思维锻炼,一定能使高中生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让高中生具有创新性学习能力
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掌握一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至效果,更关系学生能力培养的方方面面。如果学习方法对路,则学生的受益将和努力程度成正比。重视创新性学习方法和策略,训练独立获取知识的技能、技巧。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教法研究,更要注重学法探讨。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还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渗透创新教育,是每一位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做到的事。学生学习方法的取舍和掌握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规范。所以,教师备课时,首先应从教材实际出发抓住特点,在考虑教法的同时,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学法,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其次,教师上课时,教给学法。通过教师课堂上有目的的示范引导,帮助学生较快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创新能力是指人们在对旧问题进行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新颖、有效解决方法的能力。一个人具备了创造能力才能内化为自身的创造才能。具备了创新能力的人,才能在生活中展现自己的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科学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今的教学不再是传统的应试教育,而是培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学习知识的教学。在科学课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对身边的一切都有浓厚的兴趣,并有对未知世界进行探索的欲望,科学课堂就是他们体验科学、探索未知的主阵地。初中生已经对生活当中的一些现象有了初步认识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这些基础之上,为学生提供能直接参与、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与其单纯地给学生讲授,还不如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要扮演好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伙伴的角色。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师要对其进行耐心的教导,这样的教学行为会给他们一种积极的正面引导。科学课要让学生在没有心理压力、兴奋快乐的气氛中展开。在课堂上要求学生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并勇于向同学表达自己的看法,让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运转的状态。作为教师,在课堂上应当时刻观察学生的表情,对于学生不明白的地方及时讲解,多听听学生的想法,积极引导学生的思维。
二、运用辩论,培养创新思维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举手发言,要让他们喜欢抢着说、争着说,对于学生新、奇的想法给予表扬,对不正确的想法要用事实证明为什么是不对的。这个验证的过程可以交给学生来讨论、交流完成。如在教学“杠杆”一课时,我为学生准备了羊角锤、剪刀、老虎钳、擀面棍四种工具,让学生说一说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对于擀面棍是不是杠杆发生了争论。教师要善于抓住机会,不能简单地判评,而要引导辩论的双方通过事实来解释。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羊角锤、剪刀、老虎钳这三种杠杆,学生都能很容易地找出三个重要的位置:用力点、支点、阻力点。接着让认为擀面棍不是杠杆的学生来说明想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发现擀面棍没有支点,所以它不是杠杆。这时,争论的双方都平静下来,持错误观点的学生也不再坚持。课堂上争辩的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科学思维,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亲身体验,培养科学素养
学生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我们一定要让学生在科学活动中,探究科学知识,发展创新思维,培养科学素养。教学的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创造、消化、吸收,才能真正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如在教学“斜面”一课时,我让学生从比较爱好的旅游出发,引出泉州东西塔如何建成的问题并展开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然后从生活中引入斜面,让学生积极参与谈论人们在生活中为何使用斜面。通过教师参与,学生自主进行三组不同的实验:斜面可以省力;在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情况下,斜面省力情况与坡度的关系;在坡度相同的情况下,斜面省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从实践中去体会并理解斜面为何会成为生活中人们经常使用的一种机械,让学生在实验之后展开想象,联系实际来谈生活中所用到的斜面,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地让学生体会到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
要实现创新的教育,主要的要先从转变观念入手,并且在具体的贯彻实行的时候要坚持几项原则。主要的有:
(一)以人为本。在实施创新教育的时候,要努力的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改变以知识为本的原则的现状。从人发展的内在规律着手来对学生实行真正的思想教育。在学生认知心理学、意志品德、兴趣和情感以及智能水平的基础上为学生实施真正的教育,使得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
(二)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实施创新教育的时候,教师要为学生创立比较民主、宽松以及和谐的教学气氛。这样才可以做到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平等以及人格平等。从而可以为学生的主动性以及学生的怀疑精神进行培养。
(三)实践发展性原则。通过实践是实现学生发展的主要途径,在实施创新教育的时候,要努力的给学生动手以及动脑的实践机会,从而拓展学生的活动空间,通过设置一些比较具有探究性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二、初中思想政治课实施创新教育的策略
要在课堂中实施创新的教育,主要的内容就包括创建比较和谐的教学氛围以及比较平等的师生关系,并且将各种情境性的教学和讨论式的教学方式融入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以下是具体的介绍。
(一)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赞科夫曾经说过,对所学习的内容的兴趣可以成为激励学生学习兴趣的动机。所以,在进行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时候要努力的对学生的兴趣进行培养,并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不同的课本剧表演,从而采取比较实直观的形象的方式来进行课程情境的再现[2]。这样就可以大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采用多媒体进行创新教学。由于初中的政治课程的内容比较广泛,因此在进行创新教育的时候,要努力的采取各种方法来进行教学。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其可以应用的技术包括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内容的展示。因为单靠教师一个人的讲解,学生是难以提取学习的兴趣的,所以通过多媒体的教学就可以为学生的课堂教学的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在课堂中融入讨论式教学。初中的思想政治课程的重点是对学生的比较、归纳、评价、归纳、理解运用以及表达等能力进行培养和提高。而通过讨论式的教学,可以有效的对学生的这些能力的提高都有比较好的促进作用。这样就可以大大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在进行七年级的苏教版的思想品德课程下册万众一心奔小康这一课程的学习的时候,首先提问学生你是怎么理解小康的生活的,以及为能实现真正的小康需社会、党和国家以及每一个公民人所能够做的事情。在每一位学生的讨论之后,让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答案进行总结,之后让学生自己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小康社会,教师最后再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简单的评价和分析。之后以分小组的形式来总结该组的答案,教师再针对每一个小组的不同发言进行总结和点评。最后用5分钟的时间来对标准的答案进行总结。从而就可以大大的提高学习积极性,并且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帮助。在讨论的过程中,真正的实现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以及人人参与的课堂的构建。从而就可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发挥每一位学生的特长,并且做到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集思广益和博采众长。
(四)注意课后训练,培养创新意识。在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布置的时候,尽量的使用比较开放性的问题进行作业的布置。这样就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思维以及创新的能力。通过布置课后作业的方式,可以有效的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发展提供帮助。课后的练习主要的作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避免因此而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鼓励学生多动脑、从而逐渐的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和能力。
(五)严格要求,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是一项持久的过程,要实现真正的人格的创新,需要的不仅要有创新的责任感还需要创新的使命感以及顽强、不怕失败的心态。还需要持久的坚持和教师严格的要求。在初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要求学生通过多读书、多观察、多思考以及多提问等来提高学生的怀疑和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从而逐步的、循序渐进养成创新的人格,为全面素质教育的实施奠定基础。
三、结语
思考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一旦学生能自己提出问题,说明他们的思维已经活跃起来了,对问题有了兴趣,这时候教师更要及时进行启发和引导,让他们对同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从而促使他们养成爱提问和善质疑的良好学习习惯。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向教师发问时急切渴望教师的解答,但是我认为,此时教师不宜急于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而给予解答,而应循循善诱地引导他们做更进一步的分析和理解,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促进学生思维的进一步发展,提高学生语文教学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教师更要分析和总结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把问题归类解决,一般的情况下:
第一类是关于字、词、句的理解,分析和运用问题;
第二类是关于思想内容、修辞手法、写作特点和写作手法的总结和掌握的问题;第
三类是超出课文外或有时甚至是教师也未想到的问题。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不论是课内还是课外,甚至是意想不到的,教师都应该引导学生认真细致地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探究、讨论,并寻求尽可能完善的答案,在讨论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问题具有创见看法和想法的学生要及时表扬,激励大胆创新,争取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热烈学生争鸣的良好课堂氛围。对于第一类、第二类的问题教师可放手将它“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进行讨论、总结,必要时教师给予点拨和引导,在学生的共同讨论下,他们自己总结出结论,获取满意的答案,同时掌握思维的方法和过程。对于第三类问题,虽然复杂些,也许教师始料不及,但千万不能惊慌失措或乱分析或给予不正确的答案,要真诚地表扬学生积极主动思维的精神和学习态度,同时也要坦率地承认自己的不足,把问题反馈给学生,师生共同研究和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最终解决问题,得到完整的答案,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善于钻研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促进思维创新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实施创新教育。
二、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一、要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在以往的科学教学中,教师往往以向学生传授知识为教学重点,而忽视能力的培养。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树力“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教育观念,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行素质教育。当然,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不是相互矛盾的,它们是在正常的科学教学中必然获取的两方面的结果。所以,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通过适当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使学生获得有价值的基础科学知识,逐步培养它们各方面的能力与素养,使之全面发展。
二、要激发兴趣,给学生以创新的动力。学生的学习知识、实践与创新,都要源于兴趣的产生,学生只有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才会乐于学习、乐于探究,才会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会有所创新。如果学生没有兴趣,学生的创新与实践将会成为无源之水,学生的创新意识将枯竭。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多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以创新的源泉和不竭的动力。
三、要积极创造环境,给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发展提供空间。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创造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营造自由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有时间、有机会自由地思索、想象、探究,从而自主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例如我在教《纸风车》一课时,为了巩固本课所学知识,在学生做纸风车时,不但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材料和时间,而且要求他们动手、动脑,展开合理的想象,自己做纸风车。这样,学生的设计、创造积极性很高,他们积极探索、努力创新、气氛活跃、效果颇佳。又如在《水的用途》一课的教学中,我在讲水的用途时,先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水的作用,答案不局限于课本之内。这样,学生的回答涉及各个方面,使本节课的教学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要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仅要求教师有相应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具备相关的其他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故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加强学习,学习心理学、教育学,学习有关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等,学习教法、教改等业务知识等。总之,我们要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的教育教学改革,才能更出色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作者:张方永单位:新乡市第一铁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