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3 15:14:3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音乐影响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手术室音乐心率变异性生理
Operting-theaterMusicHeartrateVariabilityPhysiology
音乐是种特殊的语言,有时可帮助改变人的行为举止。美妙动听的乐曲不仅可使人精神愉悦,而且可在生理上产生一定的影响。我院手术室自1997年12月开始对820例手术病人播放背景音乐,经随访满意率达到95.7%。为进一步探讨音乐对人体的生理作用,我们在国内率先对22例行甲状腺切除手术病人进行血压、心率、心率变异性的测试,观察音乐对手术病人的植物神经系统影响和病人情绪变化,结果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22例病人:男7例,女15例,年龄16-62岁,平均年龄42岁。麻醉选择:全麻3例、颈丛麻醉19例。文化程度:大学2例、高中(中专)12例、初中7例、文盲1例。
2、方法
2.1测试项目:用Spacelabs多功能监测仪监测收缩压(SBP)、舒张压(PBP)、平均压(MAP)、心率(HR);用HDX-I型多功能监测仪测定心率变异性(HeartrateVariabilityHRV)各项指标:低频成分(LF)、高频成分(HF)、低高频均衡性(L/F)、总频谱(L+H)。
2.2测量方法:病人进手术室即刻测量HRV上述各项指标,接着在不听音乐的情况下5min、10min、15min各测量一次,然后开始播放音乐,听音乐后同样在5分钟、10分钟、15分钟各测量一次。音乐选择慢节奏、抒情、流畅的轻音乐,曲目基本相同。为避免术前镇静剂的影响,本组病人测试前均不用术前用药。
3、结果
3.1血压、心率变化:没听音乐情况下,血压、心率所有指标与基础相比较P值均>0.05。听音乐前后血压无明显改变。听音乐前心率无明显差异,但在听音乐后5分钟、10分钟时逐渐减慢、15分钟时心率减慢明显,与听音乐前及基础值相比,P值<0.05。
3.2HRV各项指标:反映心交感和迷走神经活性的低频成分(LF),听音乐5分钟时P值为0.05;10分钟时P值为0.019;15分钟时P值为0.0048,与听音乐基础值相前比较有显著意义。高频成分(HF)受迷走神经张力的调节,是迷走神经活性的指标。当听音乐到15分钟时,其P值<0.037。总频谱(LF+HF)听音乐15分钟时,P值<0.04。与听音乐前基础值相比较都显示有显著差异。高低频均衡性指标(LF/HF)听音乐前后无显著改变。
4.讨论
4.1心率变异性特性心率变异性是指逐次心搏间期的微小差异,它产生于自主神经系统对心脏窦房结的调制,使得心搏间期一般存在几十毫秒的差异和波动。迄今已有大量研究揭示,HRV正常心血管系统稳态调节的重要控制,反映了心脏交感迷走神经活动的紧张性和均衡性。近年来,围术期心率变异性(HRV)的研究已开始得到关注,围术期创伤、应激等多种因素均可影响病人的自主神经系统,使HRV出现显著改变[1]。HRV分析方法为深入了解围术期自主神经活性与均衡性的改变及其与各种因素的互动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定量测试手段。
4.2心率变异性分析方法HRV的分析方法主要有时域分析法和频域分析法两种。时域分析法计算较简单,指标意义直观,但灵敏度、特异性较低,不能进一步区别交感或迷走神经的作用及均衡性。故在围术期HRV的研究中使用较多的方法是频域分析法即心率功率谱分析法(heartratepouerspectrum,HRPS)。本组实验采用频域分析法。另外HRV的变异性很大,个体差异非常明显,但每个个体在整个过程中的变化均有一定规律,故本组实验采用自身对照法。
4.3.1心率变异性测试结果分析从测得的各项指标进行分析,当病人听音乐后,血压无明显改变,心率逐渐减慢,LF、HF、LF+HF指标与听音乐前比较都显示有意义下降,说明交感和迷走神经活性,随着播放音乐时间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从而显示整个植物神经系统兴奋性减弱。由此可见,优美、动听的旋律,通过听觉产生美感,会使人产生安宁、愉悦的心情[2]。在手术室紧张环境中应用音乐疗法,可缓和交感神经的过度紧张,促使感情、情绪镇静化。有利于稳定病人情绪和手术顺利进行。美国新泽西州一家医院新近的一项研究结果同样表明,给在外科候术室等待手术的病人播放他们喜爱的音乐,可有效地减轻其焦虑和紧张情绪[3]。
日本东京女子医科大学日本心脏血压研究所曾报道[4],对47名进入ICU3-5d后出现心肌梗塞及不稳定心绞痛的患者进行音乐欣赏疗法。其采用植物神经活动和心率变化的频率数进行分析,其结果显示付交感神经活动指标的高频率成分在用音乐欣赏法后呈有意义上升,交感神经活动的低频率成分和高频成分的比值则有意义地下降。提示用音乐欣赏疗法可使交感神经活动系统活动减少,副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增加。而我们测得的结果是高频成分和低频成分同时有意义下降,本组高低频均衡性指标无显著差异,更进一步说明整个植物神经系统兴奋性下降。
4.3.2在随访过程中有位当教师的病人反映,过去只听说国外手术室有播放音乐,没想到国内手术室也有播放音乐,真是太好了。她还说:治疗疾病应心理、生理与音乐相结合;术前、术中听音乐可放松紧张情绪,十分符合其需要。播放音乐对病人生理作用的研究,我们尚在探索中。副交感神经变化不大可能由于室内环境时有干扰的缘故。另外音乐对不同文化层次的作用,可能有所差别,有待今后积累病例,进行专题讨论。
一、儿童音乐的文学性
(一)儿童音乐的审美特征 音乐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音色、旋律、音调、曲式、和声等要素上。各种音乐要素的综合形成了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而儿童音乐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旋律、节奏和音色上。首先,儿童音乐的音色需要音乐创作者用心选择能够吸引儿童注意力的音色,以便给儿童带来美好的审美体验。例如,儿童音乐可以采用童声演唱或运用沉闷鼓声模仿打雷来吸引儿童的兴趣。其次,儿童音乐的节奏主要包括速度、节拍等要素,而儿童音乐的节奏比较鲜明,多采用中速和快速的节奏,来适应儿童的情感体验。最后,旋律是音乐的灵魂,是体现音乐思想的主要載体。儿童音乐中的旋律丰富多彩,不同的旋律会影响到儿童的情绪。因此,儿童音乐的旋律主要采用符合儿童成长特点以及儿童心理规律的旋律。
(二)儿童音乐的语言特征 儿童音乐的语言特征主要包括直观模仿、稚拙风格、幻想思维这三个方面。首先,直观模仿的特点,儿童的思维主要表现为具象思维和直接行动思维,不能够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主要通过事物的表象来思考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儿童在欣赏音乐作品的时候主要依靠具体的艺术形象。因此,儿童音乐经常模仿自然界的事物或声音,进而吸引儿童的兴趣。其次,稚拙风格主要指儿童文学语言的稚气和笨拙,稚拙风格不仅形式朴素,而且能够表达单纯的心理内涵,再现儿童的思维本性。因此,儿童音乐多呈现欢愉和谐的音乐语言。最后,幻想思维,儿童的生活阅历有限,需要通过想象来满足自身的求知欲。在这种情况下,儿童不断幻想并创作新的事物和画面。因此,儿童音乐的语言特征具有幻想思维,并且,这种幻想思维正是儿童的童心和快乐天性的呈现。
(三)儿童音乐的典型性 首先,很多儿童音乐都取材于儿童文学作品,充分运用儿童文学作品的故事情节和情感来创作具有感染力的儿童音乐。具体来说,有些儿童音乐取材于童话故事,有些儿童音乐取材于古诗。例如,音乐《小红帽》就是取材于儿童经常听的小红帽的故事,将小红帽的故事进行音乐加工,采用适合儿童吟唱的方式。管弦乐《龟兔赛跑》取材于龟兔赛跑这一童话故事,儿童已经十分熟悉故事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儿童在欣赏管弦乐《龟兔赛跑》的时候就能够深刻体会音乐所表达的感情。而歌曲《咏鹅》取材于古诗《咏鹅》,用音乐形式表达了看到水中鹅嬉戏的惊喜。其次,部分儿童音乐以儿童文学为标题,并从儿童文学中汲取音乐创作素材。例如,德彪西创作的《儿童乐园》钢琴曲组的标题则采用《雪花飞舞》《小牧童》《洋娃娃小夜曲》等文学标题。
(四)儿童音乐的叙述性 儿童音乐经常采用叙述的方式来表达感情,侧重文学要素的描绘,以增强音乐作品的表现效果。而且,儿童音乐中的文学要素描绘集中在景物描绘,将景物和音乐主题相融合,突出音乐作品的内涵。而儿童音乐的叙述性表现手法主要有摹声、象征和情调描写这三种。首先,摹声主要模仿自然界的鸟鸣、风声、雷鸣等,通过声音来构建景物。例如,贝多芬《黎明》这一音乐作品中通过模仿流水和鸟鸣来构建清新的早晨景象。其次,象征主要通过音色、音区与和声的变化来象征事物,以增强事物空间的层次性。例如,德彪西在《大海》这一音乐作品中采用定音弱奏来象征平静的大海。最后,情调描写表达意境。儿童音乐的情调描写主要通过声音、旋律等构建意境画面,进而表达音乐情感。
二、儿童文学的音乐性
(一)儿童文学的音色 首先,儿童音乐会运用拟声词,进而呈现出音乐美的特征,并且,拟声词能够带给读者强烈的听觉刺激,营造动态描绘、夸张印象等效果。而儿童音乐的拟声词主要分为模仿人的声音、模仿动物的声音、模仿自然界的声音这三种。其中模仿人的声音能够呈现出不同的语言效果,例如,龙吟虎啸、牙牙学语等都能够体现特定的语言环境。模仿动物的声音,例如,公鸡的声音:咯咯,蟋蟀的声音:啾唧,青蛙的叫声:呱呱,这些动物叫声能够用声音来代替动物,增强文学描述的形象性。描写自然界的声音,如,风声:呼呼,雨声:滴沥,雷声:轰隆隆等,自然声音能够加强儿童对自然界事物的形象了解。其次,儿童文学中也会出现摹声,用某种乐器的声音来代替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进而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例如,文学作品运用乐器来描写汽笛声、号角声等。
(二)儿童文学的节奏 儿童文学的节奏主要包括两拍、三拍或四拍,其中,两拍的节奏特点呈现为强弱。例如,《小星星》的每一小节都有两个节拍,并且节拍呈现出强弱的特点,适合儿童吟唱。三拍的儿童音乐都具有柔和、优美的旋律,能够抒绪,呈现出强弱弱的特点,儿童能够跟随节拍去想象自然界中的律动,感受自然界的魅力。四拍的音乐作品呈现出强弱强弱的特点,能够让儿童在音乐中体会到节奏强弱的变化。而儿童音乐中的节拍相当于儿童文学中的音顿,作者通过声音的停顿来展示故事情节,并突出故事叙述的音乐性。另外,儿童文学通过押韵来增强节奏感,尤其是儿童诗歌或儿童歌谣通常采用押韵的方式突出节奏,增强儿童文学的音乐性。
(三)儿童文学的旋律 儿童文学的旋律大多采用鲜明的故事主题来体现,大部分儿童文学的主题都是对善良、勤劳、诚实等高贵品德的赞颂以及对自私、贪婪等丑恶思想的批判,进而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一般来说,大多数儿童故事都是讲述正义一方与丑恶一方的搏斗,并在叙述的过程中突出正义方的善良和丑恶方的邪恶。最后,大多数儿童文学故事都是正义战胜了邪恶,呈现出鲜明的故事旋律。例如,《灰姑娘》《白雪公主》等儿童故事都表达了正义战胜邪恶的主题。
三、儿童文学与儿童音乐的融合
(一)儿童剧 儿童剧是戏剧的一种,专门给儿童观看,而戏剧本身便是一种综合艺术,将音乐与文学融合在一起,能够通过声音、形象和色彩满足儿童的娱乐需求和欣赏需求。并且,兒童剧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审美特征,采用适合儿童的表演方式,受到儿童的喜爱,而儿童剧的文学和音乐整合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儿童剧采用载歌载舞的形式演出,既有音乐,也有故事情节;其次,儿童剧的语言节奏感十分强烈,强调押韵,是文学与音乐的整合;最后,儿童剧本具有表演性和可读性,儿童可以通过儿童剧表演过程中的音乐艺术和文学艺术展现来进行欣赏,也可以对儿童剧本进行文学阅读欣赏。
(二)儿童动漫 儿童动漫的形式活泼新颖,动漫内容与儿童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儿童动漫受到儿童的欢迎。并且,儿童动漫具有文学成分和音乐成分,通过文学来讲述故事,表达感情。通过音乐来营造逼真的现场氛围,进而引起儿童的共鸣。具体来说,儿童动漫主要根据儿童文学故事改编,文学性明显,而儿童动漫中的音乐主要包括声乐和语气,音乐能够补充画面效果,促进故事情节发展,也可以突出人物形象,进而优化动漫效果。
四、儿童文学与儿童音乐的相互影响
【关键词】少数民族戏剧;音乐文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038-02
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少数民族戏剧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也在逐渐加大,它不仅促进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也逐渐渗透到了音乐文化相关产业中,我们应该积极抓住有利时机促进少数民族戏剧加快发展。
一、少数民族戏剧发展促进了音乐文化事业的发展
旧时的戏剧主要是指戏曲艺术,当代的戏剧则包含了戏剧、话剧、歌剧、舞剧、诗剧等艺术形式。中国戏剧发展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种类丰富,各民族的戏曲剧种有三百多种,少数民族戏剧也是中国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北方少数民族戏剧主要有蒙古族二人台、阜新蒙古剧、朝鲜族歌舞剧、满族新城戏等。
从音乐方面来说,少数民族戏剧的曲调多是在本民族曲调上发展而来的。满族新城戏是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流传于吉林省扶余一代的满族戏剧剧种,因为扶余镇曾是清朝新城府治所,故而定名为满族新城戏。它的唱腔是在“八角鼓”基础上,大量吸收满族民间音调、清代宫廷音乐以及宗教音乐形成的。常用板式有慢板、三眼、原板、弹颂板、行板、快四板等,曲牌以四句板、靠山调为主。朝鲜族的戏剧主要指的是歌剧,由韩国传到中国,它的曲调主要来源于朝鲜族说唱艺术盘索里,盘索里主要以唱为主,曲调也是多来源于朝鲜族的民歌。
从伴奏乐器方面来说,一般都是采用本民族的乐器,例如蒙古剧的伴奏乐器主要是马头琴、四胡等,马头琴、四胡是蒙古族最具特色的乐器,已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
从戏剧题材来说,少数民族戏剧选用的题材都是在本民族有影响力的故事,例如满族新城戏的代表作《红罗女》就是选自于满族古代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少数民族戏剧题材最初关于宗教的内容比较多,随着社会发展,世俗化的内容越来越多,戏剧题材涉及比较广泛,充分体现了社会的变化,这是戏剧适应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
戏剧另外一个重要的表演元素就是舞蹈。许多少数民族都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舞蹈种类繁多,能够表现不同的生活含义以及喜怒哀乐的感情,这些舞蹈不仅丰富了戏剧的表演手段,还突出了戏剧的民族性。通过这些舞蹈语言,使观众突破语言障碍,更加深刻理解戏剧表达的含义。另外,少数民族戏剧中的唱腔、对白、服饰也都有各民族的特色。
二、少数民族戏剧发展态势
少数民族戏剧的发展提升了音乐文化产业的层次和质量,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少数民族戏剧是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精华部分,其中很多剧种都被列为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如满族新城戏被列为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列为吉林省新兴的三个地方剧种之一,成为吉林省重点扶持的地方剧种。
少数民族戏剧发展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它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本民族、本地区的人民是它的主要受众,他们热爱自己的戏剧,并将这种热爱传承下去,因此也培养了许多剧作家、表演家,促进了本民族戏剧的进一步发展。例如蒙古族作曲家美丽其格,他是蒙古族戏剧音乐的奠基人和开拓者,这是在他的引领下,蒙古族戏剧得到了极大地发展,使得蒙古族戏剧在北方少数民族戏剧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可以说少数民族本土艺术家就是少数民族戏剧发展的动力。
少数民族戏剧的发展丰富了少数民族人民的文化生活,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振兴民族传统文化的潮流激发了少数民族戏剧的蓬勃发展。民族文化、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社会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国家完善的法律、政策的扶持、振兴民族文化等一系列的举措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少数民族戏剧的发展。
三、对少数民族戏剧发展的建议
(一)繁荣少数民族文艺创作
纵观戏剧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发展的重要阶段,甚至是文化繁荣阶段,都会出现大量经典的作品,正是有了这些经典作品,才促进了戏剧的发展。我们不仅要求作品的“量”,更要求作品的“质”。“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在创作中,应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坚持把“中国精神”当做“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努力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一方面努力培养创作人才,给予良好的创作环境和创作条件,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投入到少数民族戏剧创作中。
(二)鼓励民间演出与交流
以前,文艺演出主要是由文艺团体承办,例如吉林省有吉剧团、朝鲜族歌舞剧团、松原满族艺术剧院等,他们肩负着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尤其是戏剧表演发展的重要责任。随着社会文化生活的发展,单纯的文艺团体演出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同时也不利于戏剧的发展,我们应该在加大支持文艺团体产业化发展的同时,积极鼓励民间演出与交流。重视培养民间演艺“达人”以及民间演艺团体;扩大喜欢少数民族戏剧观众的数量;增强专业团体与业余团体的交流以及与观众的互动。让少数民族戏剧深深地根植于人民群众的生活中,而不是成为“高岭之花”。
(三)加强少数民族戏剧的传承发展
文化传承是文化发展、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由于文化的传承是一个非常浩大的工程,而且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在这一动态过程中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戏剧在传承过程中,除了少量的文字记载外,大多数是靠口耳相传的,人与人之间的传承往往增加了传承了难度,而且“流派”问题也增加了传承的复杂性。当然,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视、广播、网络等手段使得我们可以随时随地看到或学到一些戏剧,但是关于少数民族戏剧的内容,尤其是不出名的戏剧或戏剧流派还是比较少的。因此,我们应该多借助与现代媒体推广少数民族戏剧,让人们更加方便地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来欣赏、了解,甚至学习它。
通过政府、民间举办演出、比赛等形式来推广提高少数民族戏剧水平,也是促进少数民族戏剧传承的重要手段。扶持少数民族剧团的创作和演出,努力挖掘优秀作品,促进少数民族戏剧的传承。
(四)强调少数民族戏剧要多元化发展并逐步形成品牌优势
文化元素多元化发展也要求戏剧发展多元化,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广大观众的不同需求。现代文化发展、传媒力量的增强使观众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快速提高,广大观众在观赏能力方面往往是“见多识广”、“兴趣各异”的,要想吸引他们,就必须编排戏剧精品、编排各种各样适于不同人群的戏剧。从少数民族戏剧的发展状况来看,也要求少数民族戏剧朝多元化方向发展,不仅要编排历史剧,还要编排反映时代潮流、贴近民族生活的戏剧,不仅要吸引“老观众”,更要吸引“新观众”包括青少年,只有拥有了观众的支持,才能促进少数民族戏剧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田联韬.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
[2]张庚.当代中国戏曲[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
[3]柯琳.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概观[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3.
[4]王艳辉,曹阳.少数民族文化对当地经济发展影响作用的典型调查[J].现代经济信息,2014(2).
古筝论文参考文献:
[1]张心心.浅谈徐晓林古筝作品的音乐风格及对古筝艺术刻展的影响[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3(22):157-158.
[2]李菲.明月红弦声停处别有深情几万重——浅析徐晓林古筝音乐创作特色[J].人民音乐,2015(4):213-125.
[3]李春颖.浅析历史感悟中的古筝艺术发展与融合——以《临安遗恨》为例[J].音乐时空,2015(20):50-51.
[4]汪莎.诗意的栖息——评陶一陌古筝曲《自在云端》的音乐创作[J].人民音乐,2013(11):124-126.
[5]鲍晓媛.儒家音乐思想在古筝作品中的体现——兼谈社会思想语境对音乐文化发展的影响[J].黄河之声,2013(12):23-24.
[6]廖文珺.高山流水觅知音——古筝艺术传统与创新的思考[J].音乐创作,2015(8):132-133.
[7]陈满欣.论古筝演奏的继承与创新——谈现代古筝艺术的发展[J].新世纪剧坛,2011(1):1001-1002.
[8]陆晶.“翰雅杯”首届中国古筝艺术传统流派及民间风格作品演奏(成都)邀请赛综述[J].音乐探索,2014(3):130-133.
[9]葛雪婷.古筝演奏形式与技术发展——观“八面风·古筝室内乐新作品音乐会”有感[J].艺海,2013(8):155-156.
[10]许育燕.音随心动——浅议古筝演与奏之间的影响与联系[J].北方音乐,2014(15):94-95.
[11]符丽琴.筝鸣争鸣国乐飘香——多元音乐文化影响下的当代古筝音乐创作[J].北方音乐,2015(7).
古筝论文参考文献:
[1]袁静芳.民族器乐(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陈安华.从筝的沿革看“世界筝”的趋向[J].星海音乐学报,1987,(02).
[3]李庆丰.筝统天下,风格各异——山东、河南、潮州、客家筝派演奏方法之比[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8,(02).
[4]毛特.民族音乐的改良创新和工业设计[J].乐器,2008,(01).
[5]侯方.感受听觉艺术中的视觉[J].人民音乐,2004,(10).
古筝论文参考文献:
[1]杨妍,赵雪晖.高校古筝教学中古筝演奏与赏析的心理境因初探[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05:92-93.
[2]吴珊珊.独立学院古筝实践教学方法探索[J].音乐时空,2015,01:153-154.
[3]赵星.筝乐演奏的灵魂之美——论古筝左手做韵技法之一“颤音”[J].大众文艺,2010,(05).
[4]李萌.古筝基础教程[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
一、 从论文选题上看
(一)选题的范围具有以下特点:
1.选题基本上是立足于对音乐素质教育的认识和实践方面。字面上出现“素质”二字的文章就有3篇,即《素质教育――面向21世纪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改革》、《对中学生大面积音乐素质测试的思考与实践》、《谈音乐教学体现素质教育的策略》。其它文章虽标题中未出现“素质”二字,但其内容亦是围绕音乐教育的某一领域该如何贯彻素质教育来阐明自己的观点。
2.以“……实践与思考”冠名的文章居多。如《钢琴集体课的教学实践与思考》、《高师专科音乐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对中学生大面积音乐素质测试的思考与实践》、《器乐教学的实验与研究》等。另外,标题中含“美”字的文章也不少,如《音乐教学审美功效研究》、《音乐教学要善于创造美》、《构筑音乐与心灵之间美的桥梁――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与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等。
(二)选题的意义及原则:
这些论文选题都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都是围绕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幼儿、中小学、高师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同时,选题很有新意,体现为:善于从实践中挖掘音乐教学的基本规律;以音乐教育审美为核心,以育人为本;从心理学、教育学、美学、哲学等范畴加以研究,认真总结教学经验;凸显了音乐教育论文的基本特点――强调论文的科学性、学术性、创造性、理论性等。
二、从论文类型上看
大多属于问题性论文。当然,亦有综述性论文,如《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探析》;亦有争鸣性论文,如《关于音乐教育的几个认识问题》;亦有调查、实践性论文,如《器乐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此外,还有兼具问题性、争鸣性论文,如《钢琴集体课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三、从论文写作质量上看
虽然获奖作品数量不少,但这些获奖作品也良莠不齐,其中相比优秀的篇目,也不乏缺陷。下面就获奖的部分优秀论文作一些评析。
1、《素质教育――面向21世纪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改革》(作者:马达、陈雅先)
文章论点鲜明,作者着眼于全球人才素质的视角,着眼于教育大系统的气候,抓住了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关键,提出了具有深刻实际意义的见解。而后,从三个分论点来论证中心论点的正确性。
论据具有真实性、典型性、新颖性等特点。如,在论述第一个分论点的过程中运用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教育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以及现代教育观、学习观和心理学的理论作为理论论据;在论述第二个分论点时,运用了国家教委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音乐教学大纲》中的有关规定作为理论论据;在论述第三个分论点时,运用了教育心理学、美学等有关理论作为理论论据。全文还大量运用了事实论据,这些论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值得一提的是文中论据的新颖性。如,“智力是一种适应力”,“维持型学习”变为“创造型学习”,“与其说是练习动作,不如说是练习脑,即练脑对动作的控制”,“美育还应包括自然美和社会美的教育内容”等等。
论证主要采用例证法、引证法、因果论证法、对比论证法,且常将几种论证法交织在一起使用,以增强文章的论证效力。如,在论证“学会学习――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关键”这一分论点的过程中,就综合运用了四种论证方法。同时,作者对第三分论点的论述显得非常巧妙,即在论述第三分论点行文的第二段材料上,其论据看似游离,而在结尾一段又“班师回朝”到高师音乐教育的视角上,由此可见,前面乃后面之铺垫。
本文是按并列式结构来构思写作的。从一定意义上讲,亦可以看作在并列式的基础上兼具有先后逻辑式的关系(或者说承接关系)。即首先是要学习(学会自我学习),然后是锻炼实践能力(自我实践能力),最后,才能更好地培养素质。
本文从选题原则上说有三个方面。一是理论方面,本文在音乐教育哲学理论方面进行探究,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改革具有指导意义。二是选题原则与作者长期从事高师音乐教学工作所具备的主观条件之间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即与作者占有比较丰富、翔实、生动、典型的资料有一定的关联),因而具有可行性。三是作者创造性地概括出素质教育背景下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具备的三种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审美能力,这便于读者理解学生应具备的三种素质:文化素质、教师素质、审美素质,因而选题还具有创新性、哲理性原则。
总之,本文具有规范性、实用性、创新性、哲理性等特点。
2、《音乐教学审美功效研究》(作者:金亚文)
本文中心论点明确,意义深刻,行文规范,构思精巧,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其“物”主要是指作者善于发展、践行前人的理论和实践,文章多处运用教学过程中生动典型的实例;其“理”主要是综合运用了当代美学、心理学,尤其是教育美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不仅挖掘出其在音乐教学中的审美功效,而且亦使其在文章中产生审美功效。同时,还体现在对审美功效理论的研究上。本文的成功之处还在于将抽象的理论化为具体的事例(将理论细化),将深奥的理论化为浅显的道理(将理论通俗化),用语恰当,娓娓动听(将理论美化)。这就是如前所说的在文章中产生审美功效,令人信服。
3、《谈音乐教学体现素质教育的策略》(作者:马胜利)
⑴从论述的外观上看,本文体现了章法的合理性。如开头第一自然段便抛出了中心论点:“素质教育的本质,在教学过程中的内部,而不在其外部。” 接着,在第二自然段对什么是人的素质下了一个较为科学的定义,从自然和科学的角度,从影响人的行为、意识、品格等方面揭示人的素质特征,进而阐明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随后,作者围绕它共谈了音乐教学体现素质教育的五个策略,即五个分论点:一是体现在教学审美上;二是体现在多角色多维度等因素上;三是体现在教学内容上;四是体现在教学形式上;五是体现在教学时空上。同时,在论述上结合运用了例证法、引证法、反驳论证法、因果论证法等进行论证,使论证严密而灵活。
⑵从论述的内核上看,本文彰显了内容的科学性。如其中运用了教育家奥苏泊尔的研究发现来支撑分论点三,并以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和综合拟定教学目标的建设为论据,对分论点三进一步展开论证,如此渗透了许多音乐教育学的理论,亦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另,文章中尚有用词不妥,如“挑拨”一词应改为“激发”,因“挑拨”一词的色彩是贬义,用在这不妥,用中性词“激发”更贴切。(见《第一、二届全国音乐教育获奖论文精选》,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版,第96页第4行)
此外,其它相对一般的一等奖文章中还存在写作上的基本问题:⒈论点上的问题。如《器乐教学的实验与研究》(作者:孙智玲)一文,稍加结合我国国情和音乐教学的具体情况进行思考,便会让人觉得有些言过其实。⒉论据、论证上的问题。如《加强音乐欣赏教学中的认知教育》(作者:冯效刚、周晓梅)一文,文章论据多且杂,未能很好地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其实,这一课题的写作应该围绕两个方面来进行:第一,为什么要加强认知教育,即把认知教育的重要作用讲清楚;第二,提出怎样在音乐欣赏教学实践中加强认知教育,摆出一、二、三等具体做法即可。这样,文章脉络会更清楚,材料更集中,对中心论点也更能发挥有力的支撑作用。写音乐教育类的文章,占据材料固然重要,但怎么去提炼有用的材料则更为重要。⒊文章表述上的问题。如《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作者:许卓娅)一文存在的问题有:⑴用语不够简练,有多余的文字杂糅其中;(见第5页)⑵用语不够具体,如第6页的第3行中的“形式上”,这里的“形式”指的是旋律的形式、节奏形式,还是演唱形式?作者没有指明;⑶有些地方论述过于抽象,如第5页的儿童“可感性”,应该举例说明哪些是具有可感性特征的作品。
结语
综上评析,笔者认为,在这些获一等奖的音乐教育论文中,水平好的皆具备以下特点:
⒈在选题上下工夫,尤其要考虑选题是否对音乐教育实践有指导意义。倘若只想在音乐教育这块艺术园里摆弄花草,则难以写出好文章。
⒉善于借鉴其它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如马达、金亚文、马胜利等人的文中处处渗透了教育哲学、教育美学、教育心理学等学问,丰富了对音乐教育学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这亦是他们的成功之处。
⒊准确把握论文所要阐明的中心论点,分析独到,有创见,能挖掘出问题所蕴涵的哲理。
⒋力求发散性思维与逻辑思辩能力的统一。
⒌讲究行文规范、严谨并富有文采。
一、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在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方面占有主体地位,导师的水平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国际化也是研究生国际化培养中的关键因素。近年来,学院重点加强了海外人才引进的力度,引进的高水平国际教员充实了学院的教师资源,初步建立了一支国际化的研究生导师队伍,使之成为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骨干力量。目前,音乐学院研究生导师队伍中68%的导师来自境外或国外,均毕业或曾任教于国际顶尖大学和音乐学院,如美国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芝加哥大学,茱莉亚音乐学院、新英格兰音乐学院、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纽约州立大学、法国巴黎国立高等音乐学院、德国科隆音乐学院、西班牙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等。在学院的研究生导师队伍中,64%的导师具有博士学位,他们有着丰富的教学和演奏经验、并具有良好的国际视野,为学院营造了多样化和国际化的学术氛围。
二、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院秉承优化学科结构、突出学科特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原则,同时参照国内外先进的课程体系,重新制定了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从原来按照一级学科改变成按照研究方向设置课程,使研究生培养目标更明确、针对性更强。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国际化将为提升研究生的国际竞争力奠定良好的基础。培养方案的设置注重研究生课程的层次,课程的知识内容一般不与本科的知识相重复,并且在课程知识内容的设置方面将知识深度和广度有机结合。根据研究生教学与学习的特点,改革已有的课堂教学方式,采取案例式教学、研讨式教学等方式使教学方式多样化。培养方案修订的内容提倡因材施教,根据各研究方向的特点,比如音乐教育、音乐理论、作曲等,每个研究方向具有不同的培养侧重点,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发挥研究生在专业研究方向上的个人才艺和专业特长,突出研究生音乐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其个人培养计划的设置留有回旋余地,使研究生的培养具有良好的灵活性,既满足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又能根据音乐教育、音乐理论、作曲等不同研究方向的特点,对课程、音乐会等进行不同的安排,科学地设计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及考核手段,调动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具有音乐学院特色的研究生课程体系,进而提高学院研究生教学水平和培养质量。
三、课程教学方式逐步国际化
外籍教师的加入,为学院建立了良好的国际化语言环境,在课堂上,双语教学已成为学院的特色,《钢琴教学与实践》、《室内乐表演》等课程已完全实现全英文教学。由于刚入学的研究生英语水平难以接受全英文教学,因此双语教学在低年级研究生的课程教学中起到了良好的过渡作用。由于原版的英文教材具有更好的语义表达环境和良好的理论前瞻性,因此双语教学过程中尽量使用原版英文教材和英文参考资料。这有利于学生了解音乐专业的一些前沿理论知识和最新发展动态,同时选择原版英文教材也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全面接触英语的环境,包括准确使用音乐专业词汇和专业术语、准确表达音乐专业内容,有利于熟悉国外的教学思路,真正使课堂教学从形式和内容上能够与世界主流艺术和专业思想接轨,也为逐步实现全英文教学奠定基础[3]。此外,针对研究生在今后科研和学习过程中的需要,学院为一年级的研究生设置了《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音乐理论与分析》的共同课程,任课教师采用高水平英文原版教材,课堂教学使研究生获得了一定的科研意识和规范的音乐学术训练。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吸收先进的音乐专业知识,还能使其英文阅读能力有所提升。在课程教学师资配备上,根据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方案的要求,学院选择具有海>文秘站:
四、规范论文审核与答辩制度
根据国外高校研究生指导的经验,学院研究生的培养采取导师集体指导制。除主导师外,学生将选择本系和外系各一位导师来进行论文指导,以保证论文的质量。知识时代的学科交叉性要求研究生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而单一导师的知识局限性易导致研究生学习范围过窄、知识结构不宽,难以适应当前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趋势。实施导师负责制,辅以导师集体指导制,将不同学术背景、知识结构、研究方向的导师组成一个导师组来共同指导研究生,可相互补充,弥补导师个人知识水平上的欠缺,有利于学生较为全面地掌握知识,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提高其
音乐水平和综合素质,能够培养具备宽广学术视野和深厚音乐功底的研究生。实行导师集体指导制,充分发挥各位指导教师的专业优势,对研究生进行综合指导,提高研究生的论文质量。论文通过评阅以后进入答辩程序。以往的研究生由于参加答辩的人数较多,一个答辩小组一天要完成多个研究生的答辩工作,每个研究生介绍论文、答辩委员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和讨论时间一般不超过半小时,因而没有充足的时间对论文进行详细评审和探讨,整个论文答辩过程也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部分研究生的毕业论文答辩常流于形式。学院针对这一问题,2014届毕业研究生首次采用一人一场的答辩形式,每人答辩时间不少于一小时,答辩委员会对毕业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提问,同时也给研究生足够的时间来阐释论文的思路以及创新点等。 五、鼓励研究生科研与国际化交流
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是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重要实践环节。学院成立以来,大力支持和鼓励研究生科研并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学院研究生论文的发表数量稳中有升,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会议的人数也逐步增加。2014年我院有4人参加国际学术会议,3人获得了学校的国际会议资助,其中有同学赴日本奈良教育大学参加第四届“东亚音乐研究”会议(Music of EastAsia,MEA),并在会上全英文发表学术论文。另有学生参加“2014年民族音乐学研究生论坛”并。部分导师也根据自身的科研方向,通过模拟国际会议等方式积极参与指导和训练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提高学生的国际学术交流水平,培养其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和国际竞争的能力。
拓宽研究生国际交流的渠道不仅要体现在“走出去”,学院内部也积极为学生营造国际化的学术氛围,开展多形式的学科前沿讲座。学院有众多外籍或国内教师与国外高校、研究机构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共同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学院充分利用这一部分师资与智力资源,邀请国外高水平音乐表演艺术家、作曲家等来我院开设各种形式的演奏会、前沿讲座、大师课等。学院在2014年由专任教师带头,举办了“古典艺术歌曲节”、“世界音乐演讲”等一系列活动。目前已有来自台湾、美国、法国、加拿大、印度等境外、国外的多名外籍专家来我院举办讲座、音乐会与大师课。学生通过与国外音乐大师的近距离交流和讨论,不仅收获了耳目一新的音乐知识,更能深刻体会到国外先进的音乐教育理念,让学生不出国门就能感受到国际化的学术氛围。
六、招收留学生
关键词:音乐心理学,声乐演唱,心理状态
在科学发展的今天,心理研究的范围很广,涉及各个学科。心理学在音乐领域中的应用,始于1883年德国很有影响力的哲学家、心理学家斯图姆夫写出的《音响心理学》,这篇著作,使他成为致力于音乐心理学研究的先驱。博士论文,音乐心理学。当今,心理学和音乐实践相结合的心理研究工作,被越来越多的音乐心理学研究者所重视。他们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来阐释音乐表演现象中的问题。
一、音乐心理学的研究在歌唱实践中的作用
我们在表演活动中经常会怯场,这是一种过份的紧张感觉。各种歌唱比赛的实践证明:比赛成绩的好坏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歌唱者的心理因素。有些实力很强的歌唱演员平时训练,演唱水平很高,一旦参加比赛,往往会出现精神紧张,状态失控的现象,这些由心理障碍带来的危害,使歌唱者苦不堪言。
歌唱者的发声功能不仅是发声的各个组成器官精确配合的结果,而且是高级神经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歌唱的呼吸、共鸣、发声、语言等彼此间的精密配合,就是依赖神经系统的协调作用。心脏、血液、肌肉、嗓子等生理器官和神经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人遇到某种情境时,所出现的身体上的反应,如发抖、逃避引起这些反应所起的内导就是心理状态。
声乐表演需要稳定的心理、清晰的头脑和全身心的投入,当人不知所措时,血压会升高或下降,头脑模糊不清,甚至原先背熟的歌调都会忘记,唱什么和该怎样唱全然不知,声乐表现还需要坚强的意志,必胜的信念和面对大众的勇气。想逃避的念头一出现,在演出前就已经埋下了失败的种子,水平的发挥受限就成为必然的结果。
因此,针对歌唱者在学习、表演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障碍或心理压力,我们应该建立积极的自我控制能力,增强稳定心理状态以保证在歌唱表演中的技术水平得到正常发挥。
二、引起心理紧张的原因
1896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提出感情的三度说:兴奋与沉静、紧张与松弛、愉悦与不快。声乐演唱前的期待之感,常常是歌唱者产生紧张之感,而当演唱刚结束,则会在其可见产生松弛之感。就声乐演唱而言,引起心理紧张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歌唱者的舞台实践因素。目前的歌唱教学基本上是一种“封闭”式的教学方式,平时基本上是习惯于面对教师一个人练唱,即使在正规的音乐院校学习的学生,除了定期的考查或考试外,平时也很少有舞台演唱的实践机会。如果演唱者控制、调节自己行为的情绪、行为的能力较差,那么一上台就会打破正常的生理机能的活动规律,出现诸如心律加快、收缩压升高、胸闷、气粗、尿频、出汗等现象。
(二)、过去有过失败的经历。美国心理学家沃斯说过:“不好的开头会阻碍和影响今后”有一些表演者在以往的表演中有过失败的经历,所以很容易对自己产生偏离正常的观点,态度和信念而使他陷入一种不适当的自相矛盾的情境之中,于是他们一直守着焦虑、紧张的干扰,严重影响了今后的发挥。
(三)、不安全的恐惧感。这里包括:1、歌唱表演中的技术因素。歌唱者如果尚未掌握纯熟的演唱技术,对作品的音准、节拍、节奏的掌握没有充分地把握,与伴奏的配合不够和谐,特别是对于作品中的难点,比如高音演唱还没有足够的把握等,在这样的情况下,带着很重的思想负担上台演唱,就必然会产生舞台心理障碍。2、歌唱者生理变异(健康)因素。人的嗓音器官比较娇嫩,任何生理上或者心理上的变化,如伤风感冒、心情不好、思虑过度等等,都可能在嗓音器官上有所反映。而作为歌唱者,一般对自己的嗓音状况都比较敏感,稍有不适,就会对自己的演唱感到担心和焦虑,从而失去平时的演唱自信心。3、专家评判、教师审定,歌唱者面对专家演唱时,心里怦怦乱跳,专家、教师是内行,歌曲中的任何表现都逃不过他们的耳朵,歌唱者一想到会被剖析,就不会自信,因此产生不安的感觉。
三、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首先,演唱作品时,演唱者应积极投入到作品所要求的艺术表现中去。集中注意力、酝酿感情,使自己深深地沉浸在歌曲的情感之中,充满丰富地想象和联想,这是演唱前及演唱过程中最佳的心理状态。博士论文,音乐心理学。曹日昌在《普通心理学》中指出:“一个人对于某一对象注意越集中,那么,对于其它对象也就觉察得越模糊”。可见,把注意力集中在歌曲的情感内容上,既保证了演唱情感的正常发挥,又抑制了各种外界因素的干扰和紧张。其次,以平常心态对待歌唱表演。在演唱之前,尽可能的将注意力转移到与表演、比赛无关的活动上。这样,在歌唱时可使心理压力减小到最低限度。博士论文,音乐心理学。第三、树立稳固的自信心。运用表象法,回忆以往表演成功的原因,使其成为增强自信心的动力。博士论文,音乐心理学。比较法,看到自己的优势,发挥自己的特长,认清别人的弱点。通过比较,设法纠正心理上的错觉与认识上的偏差,对自己充满自信。博士论文,音乐心理学。最后,对于演出中出现的某些不足以及意想不到的失误应有一定承受能力。博士论文,音乐心理学。多唱、多演、多实践。声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经常参加演出实践,能锻炼自己的适应能力。
综上所述, 如果我们在声乐学习提高演唱技巧和艺术表现的同时,能够充分注意到良好歌唱心理的培养,建立起歌唱者必需的舞台演唱自信心,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创造良好心态去适应各种可能变化的演唱环境,那么歌唱者的表演就会显得成功。这说明他已经从表演心理上获得了解放,而这种心理状态正是向声乐表演艺术迈出的可贵一步。
参考文献:
[1]俞人豪.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2]赵梅伯.唱歌的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3]邹本初.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课题名称:
试论舞蹈教育对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积极影响
学生姓名:
系 别:
音 乐 系
专 业:
音 乐 学
指导教师:
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中国教育政策和发展纲要》指出:“当今世界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界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地位。”在今天这个异彩纷呈的世界里尽管人们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但舞蹈仍以其独特的美的表现传达着人类共同的享受,共同追求的情感。它为我们展现的人类心灵深处的情感不仅为特定民族所接受,而且也引起全人类心的共鸣。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我国与外部世界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学生可以通地艺术这一窗口领略到世界各国的文化,共同体验对人类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真善美的渴求和人生的珍重。学生感受到自身的情感的波动和他人情感的交流,形成以审美的态度对于自己和他人,以审美的态度对于社会和生活,从而有利于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了解,互动和团结,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好未来的不懈追求。
长期以来,我国舞蹈教育的价值曾被人们所低估,许多人认为,舞蹈能力的培养只对少数将来要专门从事舞蹈工作的人是必需的,对一般的学生来说只是点缀,中国的小学教育一直到大学教育从来没把舞蹈课列入课程中,只有少数条件较好的学校在课外活动中加入一些舞蹈活动内容。面向21世纪的时常经济和技术革命的挑战,学校不但要重视素质教育,更要从学校的教学内容的课程体系,以及观念上加以改革,让舞蹈教育彻底溶入心理素质教育中,且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基本内容:
1、舞蹈、心理素质的含义。
2、舞蹈教育对中小学生的作用。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目前中小学生在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
2、如何通过舞蹈教育培养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研究的步骤、方法、措施及进度安排:
1、网上、图书馆搜集相关资料;
2、请教指导老师陈文红副教授,确定选题方向;
3、与同学共同讨论本课题,互相交流意见;
4、写好开题报告;
5、根据已选题目进一步搜集资料,并拟好论文提纲;
6、论文写作;
7、论文修改并定稿。
进度安排:
1、依据论文参考选题,作好论文先期搜集工作;
2、选题,写开题报告;
3、开题报告定稿,接受毕业论文任务书;
4、论文写作阶段完成初稿并接受论文中期检查;
5、修改论文阶段;
6、论文答辩。
四、主要参考文献:
[1] 王国宾,平心,矫立森.关于舞蹈美育与素质教育的研究[c].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352-375.
[2] 朱培科,马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的必要[j].舞蹈,2005,(3):48-49.
[3] 探索舞蹈艺术教育对少儿素质教育的作用[eb/ol].
http://xxt.net.cn/net-base/news.jsp?id=68,2006-03-22 .
[4] 浅谈儿童舞蹈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eb/ol].
,2005-11-22.
[5] 安洁.素质教育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的作用[j].音乐天地,2005,05.7-9.
[6] 杨仲华,温立伟.舞蹈艺术教育[c].人民出版社,2003.293-294.
[7] 隆荫培,徐尔充. 舞蹈艺术概论[c].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03.
[8] 刘沛译.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j].舞蹈,2002,(4):36.
[9] 武霞.浅谈如何在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d].2004.
[10] gb/t 7-303-06069-3,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s].
五、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六、教研室意见:
签名:
注:此表由学生本人填写,一式三份,一份留系里存档,指导教师和学生本人各保存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