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陶行知教育思想论文

陶行知教育思想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23 15:14:4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陶行知教育思想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陶行知教育思想论文

第1篇

论文关键词: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教育文集

寒假中,翻阅了《陶行知教育文集》一书,当我通过一段段短小却精辟的文字去了解陶老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这些他所创立的教育理论时,不禁深深地佩服这位教育大家的远见与深刻。因为他在八十多年前提出并研究的问题,正是今天我们所倡导的最新的理念。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具体包括三方面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看来,他的生活教育内容博大无比,是动态的。

近几年,“综合实践活动”这门学科的开设是当今基础教育改革的一大亮点。去年,我搞过一次综合实践活动,参加了市里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的比赛,在整个活动中我真正发现学生的创造能力是惊人的。许多时候不是教师指导学生,而是学生指导教师。今天又读了陶行知老先生的“生活即教育”,觉得“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的开设正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综合实践活动”这一学科在内容的选择上无硬性的规定,主张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不要一味地参考课本,可以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有疑问的身边小事。教学时,可以邀请社会人事(例如:家长、专家等)共同参与学习,这就是“教学相长”也。学习型遥控器 论文教学时间不一定在课内,完全可以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教学地点也不一定要在教室,社会是最好的课堂,让学生走出去,亲密地去接触社会,在生活中学习和成长。这种来源于生活内容的教育是真正受学生喜欢的教育,这种教育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不可小视的作用。

第2篇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00-01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在长期的平民教育实践中,提出了独树一格的生活教育理伦,生活教育理论是适合中国国情又顺应世界的教育理论。生活教育理论的内容系统而完整,博大而精深。而作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幼儿教育思想,也是远见卓识。本文从陶行知关于创办适合国情的幼儿园、强调幼儿教育的重要性等方面试论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提倡创办乡村幼儿园,创造平民的、省钱的、适合国情的幼儿园 

陶行知尖锐地指出,旧时期的幼儿教育被贵族和知识阶级所掌控,失去了幼儿教育造就国民后代的意义。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当时幼儿园害了“三种大病”,一是外国病,即效仿外国,不适合国情。二是花钱病,三是富贵病,即所幼儿多是贵族。这样的幼儿园平民的孩子是没有机会的入园。 我国幼儿教育机构是建在大城市,在富人集中的小区。完全是在为上层社会服务。让平民的孩子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 

陶行知提出:“我们要把外国幼儿园化成中国幼儿园,把费钱的幼儿园化成省钱幼儿园,把富贵幼儿园化成平民幼儿园。”建设中国幼儿园、省钱幼儿园、平民幼儿园。什么是平民?在陶行知看来,它包括广大的农民,也包括城市一般市民。幼儿教育要从贵族阶级、知识阶级手中夺过来,普及到每个家庭。让每一位孩子都可以上幼儿园。这思想对于我国幼儿园的建设有很高的现实指导意义,应该把建设适合中国国情的幼儿园作为目标。中国国情具体化,就是在开办幼儿园时,考虑当地的文化,提出适合本土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思想来培养幼儿。幼儿园就是要让大众的孩子都能进入幼儿园学习。所以在开办幼儿园就要考虑,怎样用最少的钱办成最有实效的教育成果。 在节省成本上,幼儿园教材、玩具应该合理选购,切忌选购一些不实用教育用品。在选购教材要考虑是否适合幼儿发展水平,玩具是否适合幼儿,是否开发幼儿智力,是否锻炼幼儿体能等方面来避免选购的不适用性。教具、玩具还可以利用手工制作和废物。同样可以减少幼儿园开支。只有让幼儿园开销达到最小,才能让幼儿园收费降低,才能让更多的孩子上得起幼儿园。 

二、强调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陶行知十分重视幼儿教育,他认为出世就是破蒙,这是一种终生教育思想,尤其要重视学龄前这个阶段的教育,幼儿六岁前的教育,是人生最基础教育,这个时期可以将一个人的人格、倾向、态度、智力、体格打下正确的基础,这个基础一旦奠定,将是不易随便改变的。对于一个孩子,绝不可以失去这个宝贵时机。一定要在这期间着重培养,才能完成对一个优秀人才的塑造。可以看出陶行知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当今,强调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对我国幼儿教育思想有深远的借鉴意义。我国对幼儿教育不重视,觉得幼儿教育不重要,忽略对幼儿的人格、态度等方面的培养,使得幼儿错过最佳学习时期,对幼儿今后的发展产生严重影响。应该大力宣传陶行知的这一幼儿教育思想,使更多的家长来重视孩子幼儿教育问题,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关键期得到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为祖国培养出优秀的接班人。 

三、开创幼儿创造教育 

陶行知是我国创造教育的首创者。他极力提倡对幼儿进行创造教育,并认为幼儿有很强的创造力,幼儿创造力是经过祖先遗传下来的,蕴含祖先们卓越才能,必须挖掘出幼儿身上这一财富。教育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把埋藏的潜能发挥出来。在当时,幼儿成长环境受到各种封建礼教束缚,幼儿身心得不到充分发展,使潜能也得不到开发。这将是对祖国接班人的摧残。所以一向注重幼儿教育的陶行知开创了幼儿创造教育。 

陶行知认为,在幼儿创造力发展关键时期,幼儿创造力是需要重点培养,要是错过幼儿发展创造力的关键期,那么对今后学习受到影响。如张衡数星星,骆宾王作诗,曹冲称象,牛顿自制风车,爱迪生孵蛋等等,这些杰出的科学家,在童年时期就表现出极强的创造力,儿时正式抓住了对创造力的培养,并提供培养创造力的良好环境和正确的教育方式,才能让已具备的潜能发挥到极致。 

陶行知提出,在培养幼儿创造力的过程中要给幼儿体力和心理充分的营养,在日常生活上,建立良好生活习惯,更重要的是对幼儿宽容、民主。只有做好这些才能最大限度让幼儿创造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增长,甚至能使幼儿创造力发挥到极致的作用。 

创造教育起点是创造力的萌芽阶段,也就是学前教育阶段。幼儿园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载体,必须肩负起对幼儿创造力培养的这一圣神使命。陶行知的这套培养幼儿创造力的好方法,对于当今的幼儿园同样适合。现在不少幼儿园采用陶行知这一理论,并不断摸索改进,教研出适合本园特色的创造力培养方法,同样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培养绝不是简单的说教方式,而是在教学中给幼儿提供丰富的刺激和自由发挥、发展的机会。让幼儿多看、多想、多动、多说以满足幼儿的探索需求,让幼儿养成自主创造的思维习惯,同时还创设适合幼儿创造力发展的良好环境,让幼儿在民主轻松的教育环境中创造力得到全面的发展。 

总之,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是具有先进性,前瞻性的。他的幼儿教育思想对现在的中国幼儿教育发展有积极指导意义。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在我国的幼儿教育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成为中华名族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学前教育史[M]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第3篇

论文关键词:理论;教育;学校

作为生活教育理论重要组成部分的课程理论,由于受美国教育家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两个重视”:一是重视课程内容的社会生活性、实用性和时代性;二是重视课程对象,即儿童的兴趣和发展需要,重视儿童的活动,强调做中学。陶行知的这种课程思想称之为生活课程理论。

一、传统课程的三大弊端

陶行知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教育的根本特征是:教人用脑不用手、理论与实际脱离、读书与生活脱离、说的与做的脱离、学的与用的脱离。反映到课程上,就是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不符合社会实际、不符合生活实际、不符合个人生活的需要、不符合课程本身发展的需要,更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陶行知先生在批判传统教材弊端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培养学生“生活力”为目的的生活课程理论,并给出了编写生活课程的“五大原则”,鉴于生活课程理论的基本思想和特殊教育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核心在本质上具有同一性与和谐性,所以我们完全可以用陶行知先生生活课程理论的“五大原则”来引领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

二、用生活课程理论的“五大原则”引领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教育指示我们说:过什么生活用什么书。教学做合一指示我们说:做什么享用什么书。陶行知先生的主要意思就是说要为“用”而编书,为“用”而读书。部颁、省颁计划、大纲、教材往往不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灵活性的特点,更不太适合特殊教育学校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就业市场的需求。所以,特殊教育职业教育要大发展就必须进行课程改革,大力开发校本课程,使之体现职业教育和残疾学生特点。

(一)社会、个人及生活事业本体需要的原则。在陶行知先生看来,学校是为社会培养活的国民的场所,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学校教学就应该满足社会的种种需要。目前特殊教育学校很少有专用的职业教育教材,所采用的职业教育教材不能较好的适应残疾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将来个人社会工作生活的具体需要,所以需要特殊教育学校要考虑到残疾学生自身的能力水平和将来事业工作可能的需要,结合他们的身心特点,把握好残疾学生个性潜能发展的独特领域和生长点,纳入到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之中去,有的放矢的开发适合残疾学生谋生的职业教育校本课程。

(二)以实际生活为中心的原则。陶行知先生提倡的社会实际生活主要有五种,即:健康的生活、劳动的生活、科学的生活、艺术的生活和社会改造的生活。结合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在开发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校本课程时,必须以残疾学生将来的实际生活为中心,对陶行知先生所说的五种生活可以侧重点有所不同,比如弱化社会改造的生活,强化健康的生活和劳动的生活,使残疾学生适应社会和能够促进他们个人发展的内容。 转贴于  (三)“用处最大最多最急的事物在课程中占有优先权”的原则。这种用处最大最多最急的事物优先的原则,指导我们在开发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校本课程时,一定要考虑哪些职业技能才是残疾学生将来谋生所迫切需要的。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要不断的反问自己,哪些职业技能才是残疾学生在学校学习中所需要优先掌握的,并且要考虑哪些内容是最需要的,哪些内容是次需要的。

(四)“活”的生动有趣的原则。陶行知先生认为,作为受教育的学生,他们并不是“白板”,他们有自己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和情绪情感体验。特殊教育学校在开发职业教育校本课程时,要适应学生不同性格发展的需要,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责任心和创造性。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要不断吐故纳新,紧扣时代脉搏,构建连续、动态的校本课程开发过程。

第4篇

关键词:陶行知;“活的教育”;课堂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4-0013-04

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深水区,怎样在这“深水区”求得突破?如东县实验中学以陶行知先生“活的教育”理论为指导,重构课堂文化,走出了一条具有校本特色的陶研之路。

一、加强研究设计,增强实践研究的前瞻性

对症实际,明确指向。课堂总是存在着某种文化,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学生都在进行着某种“文化适应”。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课堂的文化状态,课堂教学面临的核心问题实际上就是课堂文化问题,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和终极目标就是重建课堂文化。然而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我们往往主要关注显性的环境文化、制度文化,课堂文化总是被善意地忽略。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都实现了根本性改变,而课堂文化却相对滞后,不能与之协调。因此,课堂文化的重建就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只有培育出优秀的课堂文化才能实现课堂教学改革的根本性突破。

作为“江苏省陶行知研究学会实验学校”,我校的“陶行知‘活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旨在用“活的教育”理论引领“协进课堂”教学模式的完善和提升,突破深化课堂改革的瓶颈,形成生本的、民主的、探究的、创新的文化形态,促使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建构“协进课堂”文化。

理论引领,科学规划。陶行知的教育理论蕴含着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为今天的课程文化重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启迪,陶行知丰富的教育实践,成为今天课程改革的楷模。“活的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和精髓,无论是生活教育、民主教育,还是创造教育都是陶行知“活的教育”思想的具体实践,其内蕴的教学相长观、学生主体观、知行统一观、创新实践观以及和谐发展观,对课堂文化的重构具有理论的引领和实践的借鉴作用。

我校根据当前课改实际和学校实际科学规划,以课堂文化的重建作为我们实践研究的重点,建立起以“‘教学做合一’与课堂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中学生物课堂‘教学做合一’思想的实践研究”等子课题支撑的课堂研究管理模式。

二、加强实践研究,积极改善课堂文化生态

1.在学习方式上,倡导“自主”“合作”学习,构建生本的课堂

陶行知指出:“智育注重自学。”“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1]“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2]他强调:“我们教育儿童,就是要根据儿童的需要和力量为转移。”[3]陶行知告诉我们,课堂文化是一种生本文化,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首先基于学生的自主性的发挥。

让“自主”成为课堂文化重构的基础。我校“协进课堂”主要由自主学习、多元探究、引领提升三环节构成,“协进课堂学案”主要由前置学习、自主学习、提升学习三部分组成。不论是学案引领的预习,还是课堂活动的展开,“自主学习”都是学生的主要学习形式。通过强化自主阅读、自主分析、自主实践、自主体验、自主总结、自主积累,让学生处于良好的“自主”学习的状态,从而保证“合作”学习的有效实施。学生的课堂生态影响并决定着学习效果,为促进学生的良好课堂生态的形成,我校不仅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培育,而且制定了《如东县实验中学学生自主学习习惯要求》,从主动确立目标、自觉预习新知、注意课堂高效、科学完成作业、勇于自我评价五个方面引领,并制定了《如东县实验中学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养成评比活动评价表》进行激励、推动,分别在2012级初一和2013级初一试行,效果良好。

使“合作”成为课堂文化重构的关键。我校学案中的“协进学习”、“提升学习”一般在课堂“多元探究”、“引领提升”环节中实现,其主要的学习方式为生生合作、师生合作,旨在通过合作拓展知识,启迪思维,深化理解,激感共鸣,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积极改善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与习惯,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共同进行知识建构、意义创造和情感体验的过程。

在课堂关系中,“合作”学习的有效实现不仅依赖自主学习的情状,更取决于每个学生对自身角色的心理期待。每一个学生在课堂组织中必须有共同责任认同:课堂没有观众席,每个人都是主体;参与不是一种瞬间状态,而是一个持续不断、善始善终的动态过程;合作既要倾听他人,也要表达自己;参与不只是行动上的呼应,更是积极的思维碰撞、情感共鸣。在课堂组织中,教师要善于组创一个对学生来说相对完整的文化天地,积极组织学生投身于知识图景和人文图景的统整之中,提高学生在课堂组织中对自己学习责任的认识程度,帮助学生实现“角色”目标。基于此,我校制定了《如东县实验中学协进学习小组评比条例》,积极推动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文化形成,引领学生以“主体”角色,诚心地、愉悦地融入到合作学习过程中,对一些有一定难度或深度的问题进行协同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实现个体学习的“最新发展区”。

2.在师生关系上,强调师生平等,建立民主课堂

民主教育思想是陶行知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陶行知提出:“师生共同在做上学,在做上教,在做上讨论,在做上质疑问难。”[4]陶行知认为:师生应该是平等的,教学也是相互的;教师最重要的职责就是创设师生“共教共学共做”的民主氛围。

打造平等的师生关系。平等、民主是课改的核心,也是课堂文化的核心。但由于传统的教育文化是一种控制性文化,教师文化是一种权威性文化,课堂文化是一种重教不重学的灌输性文化,课改以来在平等师生的建设方面形式上的突破大于实质上的进展。协进课堂“多元探究”中的师生对话,是对传统教学的极大挑战,要求教师将课堂还给学生,变“课堂”为“学堂”,真正把自己当成学生、把学生当成朋友,与学生一起学习、对话、交流,一起品尝失败、分享成功,真正建立起民主的课堂。“引领提升”中,教师成为课堂活动中的“首席”,教师在课堂组织过程中放低教学视角,充分尊重学生,让教学成为生命平等的对话交流,同时教师担负着应有的职责,进行精到的点拨,精彩的引导,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品质。

建立融洽的生生关系。“协进课堂”生生关系的建立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和表达的习惯入手。在“多元探究”、“引领提升”环节中,倾听和表达是主要的交流形式,也是建立融洽的生生关系的重要途径。在组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用“耳”倾听,了解到更多信息;用“心”倾听,学会接纳、理解、沟通,体验尊重、期待、分担和共享的情感;用“脑”倾听,对倾听的内容进行理解、判断、欣赏与扬弃,形成自己的看法和结论。表达时,不仅“解放儿童的嘴,使他们能谈”[5],引导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已有的知识、体验、观念、情感,表达出自己的内心世界,彰显出自己的个性,而且,养成友好合作、乐于分享的习惯,努力创设一个良好的交流氛围,形成以平等与尊重为前提的融洽的生生关系。为推动这种课堂氛围的形成,我校制定《如东县实验中学中学生形象要求》,从站立、倾听、表达三个方面做出具体规定,推动良好生生关系的形成。

3.在学习内容上,加强课堂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创设探究课堂

陶行知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6]“活的教育,能使我们有种种活的能力。”[7]“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8]“活的教育”以“实际生活”为中心,以“做事”为教学内容和途径,启发我们:课堂文化应更多地关注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带着问题进课堂。协进课堂的“自主学习”环节,常常精心设计实践活动,紧扣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调查、实验、小课题研究等活动,尽可能多地向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带着生活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进课堂。“多元探究”、“引领提升”环节积极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现实情境,把抽象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引导他们饶有兴趣地走进情境,使课堂教学真正切入学生的经验系统,给予学生广博的生活体验、生活经验支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素材,让教学贴近生活,使学生发现学习就在自己身边。让每个学生紧贴生活实际,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激活学生探究问题的动力,使课堂学习丰满起来,灵动起来。

带着更多问题出课堂。在协进课堂上,以已有问题的解决为基础,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引导学生用已有知识观察现实生活和周围事物,进一步发现问题,提出更多有价值的新问题,并自觉运用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做”的意识和“做”的能力。

4.在人文精神上,鼓励实践,建设创新课堂

陶行知指出:“做是发明,是创造……”[9]“做”是“创造的过程”,“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10]“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事事在劳力上劳心,便可得事物之真理,人人在劳力上劳心,便可无废人。”[11]“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12]陶行知“活的教育”的精髓就是培育创造精神。

做字当头,先行后知。陶行知说:“人类和个人最初都是以行动而获得真知,故以行动始,以思考终,再以更高一级融会贯通之思考终,再由此跃进真理之高峰。”[13]“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14]由此看出:“在劳力上劳心”不是简单的“做”,而是包括复杂的思想活动;不是就事论事,而是放在系统关系中思考问题。这种“做”是“思”,目的就是在总结经验、揭示规律的过程中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习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鉴于此,协进课堂的自主学习、多元探究、引领提升以“做”为中心,“思”为主线,先行后知。自然学科让学生在边操作边理解中得到自己的见解与结论,人文学科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认知特点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多体验、多交流、多感悟,使实践成为学习过程中的自觉的过程。

“知情意合一”,促进人格建构。“活的教育”原则深入贯彻到协进课堂文化重构中,不仅引导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做”的能力,而且鼓励学生手脑双用,勤实践,重创造,培养“做”的精神。协进课堂要求自主学习、多元探究、引领提升环节的活动设计,不仅着眼于知识、能力的提升,而且直面学生生命,关注学生的心灵,注重学生的人格,使学习成为学生心理、品格、意志、价值观进行改造、重组、升华的过程。

三、推动理论思考,追求草根研究的学术效应

在学校的教学研究中,其“草根”性质常常被视为与“学术”精神对立。我校“活的教育”理论引领课堂文化重建的实践,追求“草根”与“学术”的对立统一。这种“草根学术”突出一线教师的实践意义,突出在课堂具体问题的研究中成长,同时追求“学术”研究的理论建树,实现基于草根研究的学术效应。

注重积累,强化反思。“陶行知‘活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活动的开展,使教师的课堂文化意识不断增强,课堂生态进一步改善。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积极关注教育教学研究的各类信息,注意积累和总结课题研究中的各类案例,自觉思考课题研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学习、实践、反思已成为一种工作常态。一年来,有88位教师在省、市、县各类赛课活动中获奖,教师发表获奖论文300多篇。“‘教学做合一’与课堂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中学生物课堂‘教学做合一’思想的实践研究”在课题中期检查中获得专家好评。

加强交流,推动提升。我校充分利用承办省、市、县教育科研活动的机会,利用鲜活的研究资源,充分发挥课题研究的积极影响,促进自我提升。每次活动我校都将其作为推进课题研究的途径,作为展示学校课题研究成果的平台,作为与主管部门、兄弟学校、协作单位进行研究、交流的渠道。

以“活的教育”理论引领的课堂文化的理想境界是形成一个生本的、民主的、探究的、创新的“文化场”,在这个场域之中,课堂被赋予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每位学生和教师都具有积极、健康、快乐的生存状态,幸福在每一个生命之间得到传递。我校一年多的实践和积累仅仅是起步,我们期待着“陶行知‘活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推动我校在课堂文化建设上走得更好、更快、更远。

参考文献:

[1][2][11][12]陶行知全集(第1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21.21.129.129.

[3][9]陶行知全集(第2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404-405.650.

[4][5][8]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3.325.133.

第5篇

关键词:数学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能力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为了教育事业倾注了毕生的心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为后代教师和学子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爱满人间”的教育情怀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教师,为教育事业奋斗终生。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生活即教育”的教育观,“社会即学校”的领域论,“教学做合一”的方法论,是为了“实现从书本的到人生的,从狭隘的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彻底转变。”这对于我们明确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具有非常深远的指导意义。我也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希望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生活即教育

即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他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这就揭示了学习是面对生活的,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当然也是最贴近生活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点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这更说明数学是从实际生活出发,通过身边的生动实例来进行数学教学,更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提高学习兴趣能让学生学到的知识点更深刻、更扎实。这无疑和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是一脉相承的,能够在生活中实践的理论,比理论本身更有用。

在教学中,我通常采用生动的情境来引入课堂,时、分、秒的教学情境:小红上学时迟到了,原因是小红读不懂钟面,大家能帮助小红看看时间吗?这一情境让学生带着助人的思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教学中也教育了孩子要遵守时间,珍惜时间,自然地让学生无形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教学画线段图解决问题时,正值苏州举办世乒赛,我就讲例题情景结合乒乓球赛展开,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了解时事。

二、社会即学校

这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命题,他指出:“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学校即社会’,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这个主张是进一步解释了生活即教育,要进行生活教育就必须在社会这个大的平台之上,学校这个平台所涉及的东西太少。在社会中的应用很容易能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更能得到在社会中实际运用人的帮助,如父母、亲戚,也就是“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

在布置家庭作业的时候,我经常对孩子说,你可以把你学到的考考你的爸爸妈妈,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你的学习中。孩子们也能通过对家长的“教学”巩固学校里学到的知识。比如,统计的作业中,经常有调查后再统计。如果全部都在课堂完成,费时而且重复。可以在学生掌握方法后,让学生去调查自己的爸爸妈妈、亲戚朋友,下节课再交流。一方面节省了课堂时间,另一方面,又让学生掌握的知识再次运用巩固,何乐而不为。

布置学生做个有心人,发现生活中可以运用数学的方面,写成小论文,真正在生活中实践和运用数学。学过复式统计表、统计图之后,布置了这样的寒假作业:选择过年时你发现的可以进行统计的事件,如:小伙伴这几年收到的红包,出门旅游的情况,出门选择交通工具的情况;寒假中起床、玩游戏、学习的时间等,并设计一张复式统计表,并绘制出复式条形统计图。

三、教学做合一

这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他指出:“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其中是以“做”为中心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就说明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首先是做,其次是学,最后是教,这三个是分不开的,而做就是为了让学生体验做时候的一种感受。《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也使用了较多的“经历……的过程,获得……的体验”。可见,数学学习离不开个体的体验,也只有亲身的感受,自我的探索,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根深蒂固,扎根脑海。

第6篇

论文摘要:陶行知先生倡导师范教育要下乡、教学做合一,为幼师生到农村顶崩实习支教活动奠定了理论基础。文章阐述了在陶行知思想指引下的幼师生农村顶岗实习支教的意义、主要困惑以及主要措施等观点。

陶行知先生指出:“中国的师范教育多半设在城市里,对农村儿童的需要和疾苦不能理解和适应”n驰主张师范教育要下乡,走乡村师范学校培养乡村学校教师的道路。陶行知先生还指出:“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活的乡村教育要有活的方法,活的方法就是教学做合一。’侧也倡导师范生“教学做合一”,就是将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教育的重要位置。可见,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简称幼师生,下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强化幼师生的教师专业精神、培养幼儿教师专业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幼师生到农村顶岗实习支教活动,既是幼师生深人了解农村实际情况的师范教育下乡活动,又是幼师生在教学实践中增长知识和才干、锻炼教育教学能力的实践活动,这是对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次有益尝试,对高等幼儿教师教育的改革具有指导意义。

一、幼师生到农村顶岗实习支教活动的主要意义

1.幼师生农村顶岗实习支教活动是高等幼儿教师教育改革的一项举措。这项活动打破了传统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幼师大学生在校期间,用一学期时间到农村学校顶岗支教,增加了幼师大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明确了高等幼儿教师教育院校办学的定位,对教师教育院校的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2.幼师生农村顶岗实习支教活动支援了农村学前教育事业。这项活动缓解了贫困地区农村幼儿教师短缺,缩小了城乡幼儿教育的差距,促进了农村幼儿教育发展,提高了农村幼儿教育办学水平,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幼师生的基层教学实践,还可以锻炼幼师大学生在艰苦环境下的适应能力,增进对农村教育的感情,巩固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思想。同时,大学生的到来,给贫困地区带去了现代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手段,为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促进了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特别是在偏远落后的农村地区,大部分幼儿父母的文化程度较低,加之忙于工作和农活,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问题,幼师生顶岗实习支教活动无疑会提高农村幼儿的素质。

3.幼师生农村顶岗实习支教活动是落实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和教师教育下乡思想的体现。顶岗实习支教能使幼师生提前适应幼儿教师的岗位,有效提高毕业生竞争能力和到农村学校的就业比例,是在做中学和做中教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农村顶岗实习支教也可称为顶岗教学做,是幼儿教师教育“教学做合一”的体现。农村顶岗实习支教活动构建了教师教育院校与农村幼儿园教育的平台,实现了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在培养内容和过程上的融合,符合初级阶段的中国国情,体现了陶行知先生师范教育下乡的思想,陶行知乡村师范教育思想是师范生顶岗实习支教的理论基础。顶岗实习支教是对陶行知乡村师范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对陶行知乡村师范教育思想在基层农村的实践。

二、幼师生到农村顶岗实习支教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传统师范教育思想阻碍了顶岗实习支教活动的开展。传统师范教育思想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书本知识传授、轻实际运用知识的偏向,这就使幼师生会说不会做,实践能力较差。传统的教育体制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师范教育与社会严重脱节,人才培养不完全适应基础教育的需求。幼师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思想教育局限于课堂和校园,幼师生普遍未经艰苦环境的锻炼,对贫困农村的现状缺乏了解、缺乏感情,毕业后普遍不愿意到山老贫困地区任教。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脱离社会和农村实际,单纯按大纲和教案搞教学,幼师生在校期间的实习时间短,多数集中在城镇幼儿园,实习中登台讲课锻炼的机会少,导致实习效果不理想,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特别是传统的教育实习模式巫需加大改革力度。在考核标准上,把学生的考试成绩和校内表现作为唯一依据,没有真正把社会实践和社会评判作为根本标准,导致学生的专业知识虽基本上可以适应基础教育的一般需要,但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较差。

2.幼儿教师教育课程结构不合理,教育性和人文性不足。课程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的桥梁,离开了课程,教师教育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目前的高等幼儿教师教育课程,过分强调教育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不能体现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属性,在课程设置体制当中,也没有考虑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衔接性。人们一般都认为,具备一定的学科文化知识就能胜任教师职业,而无须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忽视教师的条件性知识。因此,幼师生从教前普遍是强化理论知识,缺乏教师技能,幼师生总共学习三门教育类课程和一个月的教育实习,就要从事幼儿教师工作。由于课程设置不合理,不仅使幼师生的从教素质受到严重影响,也给教师教育带来很大的负面效应。 3.高等幼儿教师教育课程内容空、繁、旧,教学方法单一。教师教育课程不仅远离培养目标,也脱离了教师教育自身特点和幼儿园的实际。目前,高等幼儿教师教育类院校使用的教育学和心理学教材大多是一个固定模式下的统编教材,而且知识老化、结构单一、内容空洞抽象,缺乏幼儿教育教学前沿性动态与信息,与幼儿园教育教学实际严重脱节。许多幼儿教师教育课程与幼儿园教育改革实践不衔接;高等幼儿教师教育院校的教师对农村幼儿园现状缺少了解,很少知道幼师生所学知识与幼儿园实际的联系,因而幼师生毕业后不能迅速适应幼儿园的教学工作,幼师毕业生只是“半成品”,这严重影响了高等幼儿教师教育的声誉。

4.教育课时比例偏少,教育实践环节薄弱。据了解,我国教师职前培养中教育理论课和教育实践课的比例分别是为5%左右、4%左右,远远低于许多国家的15%左右。笔者了解到,当前幼师生在支教中,最大的困难不是学科知识不足,而是教师技能差和解决儿童心理问题能力差。由于幼师生对幼儿心理发展特点了解不多,尤其是解决幼儿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幼师生在校期间学到的仅仅是书本上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知识,却很少结合实际进行实践活动,而且对教育课程普遍不重视,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教师的教学目的也只在于传授书本上的概念、规律、原理,教过就行。加上教材本身也重理论轻实践,使学生感到学不学意义不大,把教育课程视为是“无用、多余和浪费时间”。最终导致教育课程的教学不能满足职前教师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直接影响了高等幼儿教师教育培养质量。

三、加强幼师生到农村顶岗实习支教活动的主要措施

1.加强对顶岗实习支教的领导。要坚持培养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幼儿园教师应有的专业知识、文化素质和教师技能,愿意到基层包括农村献身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的合格幼儿教师这一办学指导思想,不断健全和完善顶岗实习支教管理制度及顶岗实习支教的教育、培训、管理、考核、奖惩等各个环节的具体工作,利用校园网、院报、学报、广播、壁报、电子显示屏等,大力宣传相关政策和文件精神。

2.把顶岗实习支教作为整体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完成教学计划的前提下,深化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保证教学质量。校内教学总课程模块、总课时、总学分不减少,在幼师生五个学期的课程中,在第四学期或第五学期,用完整的一个学期时间到基层顶岗实习支教,强化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公共英语、计算机教学实践等环节。每周由五天工作制变为五天半工作制,每天上午由四节课调整为五节课(实施45分钟课时制改革)。这样,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以挤出半个学期的课时,加上原来教育见实习的半个学期时间,累计一个学期,用于顶岗实习支教。通过一系列改革,确保国家规定的教学计划顺利完成。

3.为幼师生在校学习和顶岗实习支教创造有利条件。在幼师生扶贫顶岗实习支教期间,不安排其重修课程考试、普通话测试和毕业照像等工作。幼师生上岗前,要修完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并达到合格以上成绩;参加所在系统一组织的校内岗前培训,试讲成绩达到合格以上,经院校统一组织考核,拿到“顶岗实习支教合格证”后方可派出。顶岗实习支教结束时,受援学校综合考评完成任务者,顶岗实习支教成绩记人学生本人学分。

4.对幼师生既严格要求,又热情关心,确保幼师生培养质量和顶岗实习支教质量。幼师生的教学工作和吃住等生活完全服从当地管理,进驻和撤离时间与受援学校开学、放假时间同步,工作上同当地教师统一要求,生活上同当地教师统一对待,因病因事请假者须经受援县市区教育局和所在学校批准。院校选派责任心强、有支教和管理经验的优秀教师担任带队教师,不再安排这些同志的校内工作和教学任务,集中精力搞支教。除具体协调联络受援县市教育局和受援学校外,全面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第7篇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主体,是对教育本质的一种诠释。即生活就是教育,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生活也不能离开教育。生活对教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育来源于生活并能改造生活,生活和教育共始终。

“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的范围在空间上的扩展,是生活教育的组织形式。即社会本身就是学校,整个社会便是一个大学校。生活教育的范围不局限于学校生活,而是整个社会生活,学校与生活混然为一体。

“教学做合一”,即“教的方法是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是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1]“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中最富有创造性的的现代教育方法论之一。在这里,“做”含有行动、思想、产生新价值三种特征,由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产生新价值,这就是创造的过程。陶行知提出的“教学做合一”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生活教育理论对当前我国自学考试改革的启示

(一)更新教育理念

1树立生活教育理念

我国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无论在内容还是方法上都与社会现实存在较严重的脱节。一些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不能跟上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需求,教学不能及时满足社会所需的一些新的知识能力,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普遍薄弱,难以满足当今社会对职业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因此,我们必须树立生活教育理念,根据社会的现实需要、发展趋势和教育发展规律,主动调整自身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结构,优化教学体系,变革考核方式,促进自学考试教育更好的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2贯彻终身教育理念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强调“为生活而教育”,生活便是教育,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2]这事实上蕴含着终身教育的概念。在经济快速发展、信息激增的现代社会,终身教育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自考生不可能在接受自学考试教育与教学过程中,学到毕生所需要的全部知识,所以他们必须学会学习,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贯彻终身教育理念,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二)科学定位自学考试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社会的转型,产业结构的调整,新兴职业的不断涌现,我国传统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培养出来的学科型人才已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职业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因此,自学考试必须从补偿、补充和学历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型,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面向基层、生产第一线,培养职业型、应用型、技能型的实用人才。

(三)革新自学考试人才培养模式

要实现自考人才培养目标由学科型向职业型、应用型转变,就必须树立生活教育理念,根据社会的现实需要、发展趋势和教育发展规律,具体改革方向如下:

1调整课程体系

目前,我国自考专业的考试计划大多是参照全日制普通高校各专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较严密,偏学术性。理论课程、必考课程比重过大,选考课程、实践课程明显不足,不能充分发挥自学考试所应该具有的功能和作用,也严重制约了自学考试对职业型、技能型的人才培养需求,亟待予以调整。

首先,以培养职业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指导,建立以“专业核心课”为主体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三课一训练”的专业课程结构。即建立以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选考课组成的课程体系。同时,根据每门课程的性质把课程划分为理论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实践课程以及专业综合性训练。理论课程为以知识和理论传授为主的课程,如高等数学、工程力学等课程,主要突出理论知识的掌握;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课程为理论知识和技能并重的课程,如机械设计基础、制图等,主要突出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与运用;实践课程为以技能、能力为主的课程,如专业技能课、职业技术课等,主要突出技能与能力的掌握与运用;综合性训练,如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突出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其次,根据专业学科的不同,加大实践课程的门数与学分,进而调整专业课程体系中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学分比例。

2改革课程考试大纲,调整考核内容结构

传统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的考核内容结构不够合理,以课程终结考试为核心,采用书面的、量化的、客观的、整齐划一的所谓“标准化”知识点考试方式。普遍强调对书本知识内容的考查,表现为基本理论知识与记忆性成分比例过大,客观性试题与解题技巧所占比例过高;实际操作能力、自主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题目较少,表现出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考核不够。重记忆轻理解、重考试轻实践,实质还是应试教育。[3]因此,必须改革部分课程的考试大纲,重组考核内容,改变现有考核内容以知识型内容为主,重点考核考生的基本理论知识与记忆再现的现状,加大自学考试实践考核。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作为自考教育理念,将课程中的知识点转化为技能要求对学生进行考核。

3注重学思结合,丰富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

生活教育思想具有实践性。陶行知指出,生活决定教育,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发挥力量,成为真正的教育。教育若不通过生活,就无法体现其对生活的改造作用,也就无法体现教育的价值。然而,在当前自学考试教育与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以提高理论应试能力为核心,内容陈旧,观念僵化,教学方法单一、枯燥,以课堂讲授、说教为主,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忽略了教育与生活的关系,轻视实践教学。造成了自考生知识与实践的脱节,实际应用能力差,教学效果不理想。

在自学考试教育与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借鉴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革新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和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注重知识的实用性、有效性。依据学生生活经验、认识特点和思维规律,将学生学习兴趣、个性特征与生活需要紧密结合在一起,在感性认识中渗透理论知识和基本原理,在活动中体验知识与经验。将生活与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使自学考试教育重点转向培养人的生活经验和能力上来。

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能力、特长、需要进行教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广泛借鉴多种教学方法,取其之长为其所用。“艺友制”是对于传统的徒弟制的一种改造。在教学做合一的情况下,艺友是跟着师傅在做上学的徒弟或学生;在教学做合一的情况下,艺友是徒弟又是师傅,是学生同时又是先生。陶行知大力倡导并在教学实践中应用“艺友制”教学方法,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建立起共教、共学、共做的朋友式关系,实现了“教学做合一”,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在自学考试教育与教学中,我们应广泛地运用这种教学方法,创造一个共教、共学、共做的氛围,将个人所掌握的知识和方法汇集成强大的学习资源,师生都能平等地享有这种教育资源,以此促进师生的共同进步。同时,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积极探索并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案例法、现场调查法等,引导学生注重学思结合,积极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4倡导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理论中,“做”成为人们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最主要途径,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被放置在核心地位。为实现自学考试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自学考试助学院校应借鉴“教学做合一”理论,注重知行统一,将教育教学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相结合。采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所在。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可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双向互动和长期合作,将在校的理论学习、基本训练与在企业的实际工作经历有机结合起来,扩大助学院校教育培养规模和实习、就业渠道,形成积极的良性互动。学生的“工”和“学”轮换进行,学生在实习时从事的工作与其学业目标和职业目标密切相关,企业对学生按正式员工要求和管理,并支付薪金。学生毕业时既获得学历证书,又获得具有行业准入价值的职业资格证书,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实际技能和就业竞争力。

5开创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目前,自学考试以终结性评价为核心,基本上是采取在规定的考试时间内进行闭卷笔试的模式。这种标准化模式有利于组织公平客观的判卷,但却不利于从多方面、多角度来考核学生的能力。学生为考试而学,往往是考前突击看书、囫囵吞枣,甚至死记硬背,考后即忘,既达不到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实际运用能力的目的,更达不到自学考试对学生品格,学习精神等养成教育熏陶的目的。因此,必须打破闭卷笔试在自学考试中占主导地位的现状,在部分自考助学院校实行改革试点,实施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注重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检测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与实际应用能力。

6以互联网为媒介,拓宽服务空间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提倡生活与教育的结合。与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必然是走出学校,走向社会的教育。这就使教育突破了学校教育时空的限制,将教育的范围扩展到社会,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也是教育的场所,整个社会活动都是教育的范围。

现阶段自学考试教育与教学主要还是局限在学校课堂上进行,而教育的对象是来自社会不同的群体,这样的教育形式显然没有有效利用社会上丰富的教育资源,不能充分发挥其教育的潜力。因此,自学考试教育应该积极地走进社会、融入生活,以互联网为媒介,成立自学考试学习服务中心,拓宽办学空间和服务范围。自学考试学习服务中心可利用互联网,为自考生提供政策资讯、网络助学、考籍服务、考试服务、就业指导等一站式自学考试学习支持服务工作,全方位服务于全日制自考助学考生和社会考生。其中,网络助学作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网络环境中的延伸和拓展,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以网络化的形式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同时,网络交互平台还可提供教学资源共享与交流的渠道。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32.

第8篇

随着学者对黄职业教育理论和思想研究的深入,研究范围越加广泛,在对黄炎培这一块研究可主要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职业教育目的;二是职业教育办学方针;三是职业教育教学原则与方法研究;四是职业道德教育研究;五是对“农村教育论”的研究;六是对大职业教育主义的探讨和研究。例如,福建师范大学黄仁贤教授对黄炎培的职业指导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认为:黄炎培从职业教育的倡导到创办,至始至终都十分重视与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密切相关的职业指导,并且第一次把职业指导纳入职业教育教学之中,在其数十年间的职业教育理论探讨和教学教育实践中,最终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职业教育指导体系。武汉大学张建华教授从黄炎培的职业道德观着手,认为包括“敬业乐群”、“劳工圣神”、“完善人格和爱国主义”等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其职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黄炎培的职业道德思想对我们推动职业教育事业有着特殊的现实意义。叶凤刚教授认为,在21世纪20年代的乡村教育运动中,黄炎培是最早注意到农村教育问题的教育家,其农村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经历了由“分区立系”到“划区施教”、综合改进,再到“先富后教”、“富教合一”三个阶段的演变。此外,南京师范大学庄缇缇的硕士论文《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对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及过程、具体内容、思想特点、及其启示做出了系统而具体的阐述,就其职业教育思想的内容而言,除以上六点外,还提出了黄炎培的人性化教育制度这一内容。

二、对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

在注重对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进行研究和探索的同时,一些学者也把目光转向把其职业教育思想与、张謇、陶行知、杜威等教育家的职业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上。例如,王彪认为和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具有继承发展的关系,是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倡导者和开拓者,而他的学生黄炎培是我国近代这也教育思想的继承者和开创者。他们在职业教育思想上有着密切联系,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在实践上,他们相互支持和帮助,共同推进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史淑丽对黄炎培和杜威的职业教育思想进行了比较研究,她认为两人在相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职业教育思想,并具体从社会化、科学化、平民化三个方面来计较二者职业教育思想的异同。在杜威与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比较研究方面,张晓明也进行了相关研究。马斌也对黄炎培与张謇、陶行知等教育家在职业教育的办学目的、办学方针、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学生日常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三者提出了各具个性又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丰富的职业教育思想与理论。此外,姜建、马万明对张謇与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进行了比较,该文章主要从两者职业教育思想起源、职业教育实践形式、职业教育内容、职业教育原则进行比较,认为张謇的职业教育思想先于黄炎培,并为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参考的范例;在职教实践形式方面,两者都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但张謇更加注重校企合作,而黄炎培更加偏重职业指导;在职教内容方面,该文在张謇“事业之所至,教育之所至”的教育理念与黄炎培的“大职业教育”理念及职业道德教育方面进行了异同比较;在职业教育原则方面,作者认为两者都注重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和教育对象的广泛性,但从具体实践上看,黄炎培职教对象更为广泛。

三、对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