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1-12 16:50:3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书湖阴先生壁古诗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第一局,我选择了国画。经过三年的系统训练,我胸有成竹;妈妈虽然画画不错,但从没上过绘画班,更谈不上画国画了。比赛开始了,我不到五分钟就完成了一幅山水,而妈妈用了半天才画出一座小房子,太慢了!显然,她根本不会使用毛笔,“哈哈!我赢定了!”“可不可以画点别的呀,比如说云彩、太阳?”“绝对不行,比赛过程中是不可以随便更改题目的。”我对妈妈说。因为我早画完了,便一一指出妈妈画的缺点,这一处,那一处,太多了,结局当然是我赢了。
轮到妈妈了,她选择了洗衣服。洗衣服,妈妈可是行家,家里每个人的衣服都归她,这可是她的强项。那一件件脏衣服,眨眼间经过水和洗衣粉的帮忙,就变成了一件件干净如新的衣服。不过,我想那主要还是洗衣粉的功劳,我相信多放些洗衣粉,一定能洗得干净,我充满了信心。但事实是,可能由于水和洗衣粉与我“不熟”吧,除了制造了满盆的泡泡,衣服依然没有干净,比赛的结果可想而知了。
第三局的比赛是背诵古诗词,这可是我的强项,《小学生必背古诗70篇》我都会。而妈妈由于小时侯的教材和我不一样,很多诗她都没有听过。我特意挑了两首生僻的诗让她背,王冕的《墨梅》和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女儿,我们能不能换一首啊?”,当然不可以啦,不费吹灰之力,我拿下了这一局。
第四局,比赛包饺子。由于我很爱吃饺子,也会包,所以我包的很快。可是由于着急,很多都没有捏紧,饺子馅都露出来了,妈妈只好又一个一个重新捏好。看到妈妈的速度上来了,灵机一动,我故意做了几个“张嘴鹅”,妈妈不得不去补救,最后我以两个饺子的优势取胜。尽管赢得有些不光彩,但终归是我赢了。
【关键词】诗歌 情感 品味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6-0086-01
诗歌思想情感的品味是中考的重要内容,由于初中学生的语文功底欠缺,这方面的失分比较严重。因此,作为初中语文老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要教学生品味诗歌情感的方法。近年来,对诗歌情感品味的考查,仍从诗歌的内在情感特点这个角度命题,综观各地方的中考诗歌考查题,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在此谈谈对各种类型诗歌是如何进行情感品味的。
一 送别朋友诗
这方面的诗歌,有的是表达作者依依惜别或对朋友思念之情的,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达了李白送别朋友时无限依恋的情感;有的以叮咛、称颂、劝慰勉励朋友为主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都表达出对朋友的留恋、祝福与关切,使人不难想象到这对好友频频祝酒、殷殷话别的情景。
二 山水田园诗
以描写人、景、物为主的诗歌,景中寄寓着作者的情感。这方面的诗歌以陶渊明、王维、谢灵运、孟浩然为代表。山水田园的诗歌,寄寓的情感常常较复杂,但描绘山川美景,钟情于山水,抒发其对宁静、自由、平和、隐逸生活的向往的诗歌较多。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既表达了诗人罢相后对世事的淡泊心情,又暗含了对湖阴先生隐居生活的羡慕之意;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描绘出了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抒发了自己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依恋;陶渊明的《饮酒》,此诗通过结庐人境、心远地偏、采菊见山、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的叙写,反映了诗人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乐趣与悠然自得的心境。又如,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情厚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风度。
三 征战边塞诗
这方面的诗歌,有的是描写诗人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报效祖国的激情,如杨炯的《从军行》描写了一个书生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部过程,表现了知识分子立功边陲的豪情壮志与慷慨雄壮;有的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这些诗歌抒写了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如范仲淹的《渔家傲》上阕写景,下阕抒情,表达了戍边将士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和浓浓的思乡之情,从侧面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有的将自己的某种情感融入到中原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如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抒发了诗人对戍边将士的深切同情,委婉地批评了朝廷对他们的冷漠。再如王维的《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还表现了诗人的深切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诗歌中。
四 咏史怀古诗
这方面的诗歌多数是对古人的凭吊,也有抒发诗人对古今的变化以及昔盛今衰的感慨,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中以对比手法表现了现在的衰落情景,抒发了诗人的无限感慨;或借古讽今,劝诫今人不要一味地贪图享乐,过度奢侈或穷兵黩武,以免重蹈覆辙,如杜甫的《泊秦淮》;表达自己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独特的见解,如杜牧的《赤壁》;或感慨身世,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或怀才不遇的感伤,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
五 咏物言志诗
这方面的诗歌一般以所咏之物为题,有时候加上一个“咏”字。大多借物或借景来表达自己的远大志向与高尚品质。如杜甫的《春夜喜雨》赋予了春雨无私润物、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美好品格,表达了诗人乐民之乐、喜民之喜,与广大劳动者息息相关的思想情感;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词中所写的梅花是他高洁的品质。又如,于谦的《石灰吟》即以石灰作比喻,抒发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和不同流合污、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情感。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
《泊秦淮》作者是杜甫,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分析:对于典故的理解是理解本诗情感的关键,“花”是指陈后主曾做的一首《玉树花》,本诗作者借陈后主因追求荒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吸取教训,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那么,这首诗的情感,就是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
一般来说,诗歌情感分析题的解题模式为:抒发 的思想感情;反映了 的社会现实;表现 的情趣;寄托 (爱慕、惆怅、苦闷等)的情怀;表达 的追求;流露 的倾向;发出 的感慨;袒露 心迹;造就 的情致等。
参考文献
一、培养学生纯正的诗趣
兴趣是一个人的动力。没有学习兴趣就没有良好的学习效果。学诗亦然。诗词没有“故事”的情节吸引,更没有感官刺激。诗词教学要引导学生从原始的好奇心和浅显的感官满足中跳出来,获得一种纯正的文学趣味,实现“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的目的。
不同的诗词有不同趣味,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趣味。辛弃疾的《西江月》:全词写“夜行”见闻,词人营设的一连串生动具体的精美意象,却使人获得丰富而切身的情绪体验。而词的趣味在于前六句的写景,使人疏忽了“夜行黄沙道中”的叙事,而最后两句的“返照”便显得意趣横生,词的藏露的巧妙构成了词的最大趣味。因此,这首词表达了生活意趣,更有传达这种意趣的技巧。教师在“返照”上做好问题设计,学生必然会豁然开朗而获得盎然意趣。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的趣味,可以说在一个“理”字上,短诗不过是阐释一种生命的理趣,一种生活的态度。王安石为“士”提供了另一种活法,另一种理想。这里既有“独善其身”的理念,又有自给自养的淡泊,还有放情田园山水的情韵。李清照的《如梦令》追述往事:乘兴郊游,沉醉于绮丽的大自然中,不记回归之路,兴尽揽舟归来,误入荷塘深处不得回渡,却惊起一滩鸥鹭。词的趣味就在意兴阑珊之时又不期然地找到更美的景象,一个“误”字,把词人导入了生活的另一景观。
教师要细致深入地理解教材、了解学生,善于捕捉激趣的时机,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灵活运用教学策略,使唐宋诗词魅力四射,照亮课堂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产生纯正的读诗兴趣。
二、提高学生理解意象的能力
一切有形之物,风花雪月、雾雨雷电、草木霜露……在诗人看来都是有情之物,形成意象。意象经过历代诗人的提炼和创造,都带上丰富的意味和作者主观色彩。它们不仅仅是一个物象,而是一种寄寓感情的载体。
意象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影响,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被赋予了某种特定内涵。如岁寒三友中的“梅”象征“傲霜斗雪”的风骨;“竹”象征“刚正有节”的节操;“松”,象征“坚韧挺拔”的性格。学习唐宋诗词需要了解这些事物特有的文化内涵,辨别赋予细腻感情之意象的细微差别。
许多意象在诗词中是反复出现的。如“暮霭”、“烟陌”,“斜阳”、“夕照”, “罗帐”、“秀帖”,“细雨”、“丝雨”, “柳丝” 、“蜡泪”,“双燕”、“鸳鸯”……这些意象被赋予特定情感内涵,有一定的规约性。“暮霭”、“烟陌”以烟雾之景出现,内含的情感是凄迷与惆怅。“斜阳”、“夕照”,以斜阳、夕照柔弱的光线及将要逝去的光明表达感伤之情与凄美。“罗帐”、“秀帖”也是闺房的陈设,往往借用来表达相思之情。“细雨”、“丝雨”以连绵的小雨,寄托缠绵无可摆脱的忧愁。 “柳丝”、“蜡泪”是别情的指代,前者泛指所有的别情,后者则特指男女的惜别。
意象由于排列组合方式的不同,表达的情感也千差万别。诵读了大量的唐宋诗词后,我们会感觉到如同聆听无标题音乐一样,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就好比是音乐中常出现的乐符,它们会触发心灵的颤动,能引起情感上的种种联想。
通过大量阅读,熟悉唐宋诗词的常用意象,引导学生辨别分析它们的细微差异以及不同组合方式的区别,准确把握诗词的内涵。
三、提升学生感悟意境的能力
意境是多个意象形成的整体形象感知及其对应情感体悟,是诗人营造出的一个“可意会而难言传”的艺术境界。体会诗的意境是诗词教学的难点、重点。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引导学生体会诗词意境:
1.了解作者,寻找意境
唐宋诗词高于生活,而又源于生活。不同的历史情况、不同的作者赋予诗歌不同的内涵。古诗中的意境会打上时代和作者的烙印。只有了解作者、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才能更好地感悟古诗的意境。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古诗的注解,让学生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把古诗词放在历史的大环境中加以学习,这样学生更容易把握诗歌的意境。如:学白的《行路难》,了解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很想像管仲、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他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学生明白这首诗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后的感慨,就容易领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恰当点拨,感悟意境
古诗词的意境,要注重让学生自己感悟。学生感悟意境离不开教师适时、恰当的点拨。点拨要在学生充分诵读诗词的基础上进行。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通过自己的诵读,存在疑难处,教师进行点拨,学生就会把自己的感悟和教师的指导结合在一起,全面地把握诗的意境,达到理解诗词的效果。
点拨要以启发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为主,不能以解释诗中的字词为主。如:学习苏轼的《赤壁赋》,点拨学生要注意全诗的情感的变化“喜—悲—喜”,全诗就很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也可以感受到作者最终流露的乐观旷达的情怀。
?3.放飞思绪,开阔意境
同一首古诗词,不同的学生会对意境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甚至有很大的差异。意境是可以再创造的,也是多样性的。如:王湾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有学生侧重感悟时光流逝的自然理趣,有学生叹服作者描绘景色的美丽;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学生感慨人生易老和无奈,有学生激发了乐观的精神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只有让学生大胆地联想,充分地展示,学生对古诗词鉴赏能力才会得到提升,才能对古诗词意境有自己独到的感悟。
关键词:古典诗词教学;情感培养;中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156-01
语文新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对学生审美教育和情感陶冶,新课标指出,中学生应该“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以及健康丰富的情感,提高道德修养和探究能力,增强民族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塑造学生的灵魂,纯化学生的情感,就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把教材的“此情此景”变成学生的“我情我景”。古典诗歌无疑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情感教育素材。“诗缘情”,“ 诗言志”,诗歌所具有的情感性和审美性,特别适合培养一种丰富细腻的感情与健康美好的人性,使人 “多情”、 “爱美”、 “乐善”。那么在古典诗歌教学中如何进行情感教育呢?在这里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一、在诵读吟咏之中,感受音韵之美,激绪
诗歌的美感首先缘自音韵,即节奏、韵律。有规律的停顿形成了节奏,它总与诗歌内在的情感相吻合。诵读产生于劳动中的二节拍诗歌,情感直朴、情绪急促;朗读五言诗歌体会到舒缓的情绪;朗读七言诗歌会有情感起伏的感觉……韵律是文字按一定的规则组合而形成的,它是生命的节律。古人对韵律就有讲究:“平声者哀而安,上声者历而举,去声者清而远,入声者短而促”。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在诗歌教学中尤为突出。教学实践证明,一首优美的诗篇,如果没有好的诵读,就无法让学生把握作者的情感。反之,如果在诵读时能准确把握诗人情感的起伏,注意诵读节奏快慢的处理,声调高低舒徐的安排,让学生在抑扬顿挫的诵读中不知不觉地打开情感的闸门。
二、意象分析入手,把握意境,催生情感
诗歌的情绪,往往是通过基本单位——意象表现出来。因此,意象是诗歌情感的载体,欣赏诗歌首先就必须把握诗歌的意象。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可以说是一首通过一组意象有机组合,而成为优美意境的杰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此散曲营造了一个游子思归而不得、触景生情的凄凉悲清的意境;为了完成此意境的营造,作者构筑了“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等意象,把这些意象直接连缀,产生的悲凉气氛就是意境,就表现出衰败、凄凉、孤寂的氛围和情绪,让漂泊天涯的游子读后黯然泪下。
还要特别注意帮助学生立足传统文化去关注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明月”、“杨柳”、“桃花”、“流水”、“岁寒三友(松、竹、梅)”等。比如,“明月”这一意象,它承载了“明月千里寄相思”的恋人思念;“举头望明月”的故园思念;“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求贤思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亲人思念;“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友人思念;“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自然思念;“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春江潮水随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历史与人生思念等。在意象分析时,将学生带进诗人所吟咏的情感世界之中,由此可见,解读这些中国民族特定文化图式反复出现的意象内涵,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走进诗人的内心精神世界。
三、展开想象,走进心灵,融入情感
古诗词语言高度凝练,其间给了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再现画面。叙事诗,我们可以通过想象让故事情节更完整,人物形象更鲜明;对于能形成较强画面感的诗词,可以抓住其中的意象,让学生将景物在大脑中想象组合成为一幅幅实实在在的图画,将诗中的景物用一幅幅画构勒出来。如我在讲授王安石的诗《书湖阴先生壁》的意境时,让学生根据诗中的描述,展开想象并做出一幅画,展示王安石所在时代的生活环境。学生描绘的画面详尽美观,富于哲理,超乎老师的想象。画面中有整齐的稻田,弯弯曲曲的篱笆,院外的小桥流水,院中的柳树、花草、菜畦,榆柳桃李间的几间草房,闲步庭院的小狗。从学生的想象中,可以读出田园生活的宁静、安谧和淳朴自然,还可以读出一种美、一种高贵、一种操守。
四、知晓背境和诗人经历,激感
准确把握诗歌情感还需“知人论世”,当我们将文人们的诗词作品与时代背景结合起来时,我们所想到的命运就不再只是纯粹个人的,那是一代人,一代知识分子,一代文人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