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3 15:15:0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大学生网络创业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2011年度研究项目《广东省大学生网络创业的结构性问题及网上创业课程设置对策研究》(编号:2011TJK295,主持人白丽)系列论文之一;2013年广东省本科教学质量工程之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广东省独立学院创业教育与智慧产业人才需求契合度研究》(主持人张燕)。
摘要:本文以广东省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学生的部分个人背景因素、网络创业态度和网络创业倾向进行问卷调查,提出假设并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个人背景性别、专业、来源地和年级对网络创业态度和倾向影响不显著。
关键词 :大学生;个人背景;网络创业态度;网络创业倾向
引言
近几年来,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鼓励创业、支持创业变成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教育部在2010年5月的《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提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等学校自主创业,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措施。”
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带动了网络创业的发展。网络创业具有创始资本投入低、运营成本低、风险小、方式灵活和利润回报率高等特点和优势,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渴望进行网络创业,甚至已经有部分同学刚毕业或者在校期间就已经开始网络创业。但是教育数据咨询机构麦克思2013年6月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2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达到2.0%。”大学生最终选择自主创业的不多,多数都是出于行为意识层面,为什么不同的学生对网络创业这个话题在认知和行为上产生差异?是什么因素促使个体对网络创业活动有不同的投入?本文将它们分别定义为在网络创业态度和网络创业倾向上的差异。多位学者的研究已经证明创业态度和创业倾向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1-3],是什么因素影响大学生个体对网络创业所表现出来的认知和行为,即态度和倾向不一致?因此,本文以广东省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产生差异的可能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通过分析学者对“大学生创业态度和创业倾向影响因素”研究成果,发现影响大学生创业态度和倾向的因素有多方面,包括个人特质、个人背景和所处环境等[4]。但是个人特质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不便度量和观察。环境因素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不便观测。由此,本文从便于度量和观测的个人背景因素(性别、专业、生源地等)探讨大学生网络创业态度和倾向产生差异的原因,为评估不同背景大学生网络创业态度和倾向差异提供理论依据,也为高校高效地判断识别大学生中具有较高网络创业倾向的群体提供路径。
1、概念界定与研究假设
1.1 概念界定
本研究从个人背景的部分因素为出发点,探讨他们对大学生网络创业态度和倾向的影响,所涉及的几个关键概念如下:第一,网络创业态度。网络创业态度是人们对网络创业的看法和喜好程度。Ajzen(1991)认为创业态度分为积极和消极,个体积极的创业态度会促使将来创业的可能性更高,消极的创业态度将产生相反的结果[5]。Phan(2002)将创业态度分为内生态度和外生态度,包括对独立、挑战、成就、权利、财富和社会认可等的态度[6]。
第二,网络创业倾向。网络创业倾向是大学生选择网络进行自主创业的可能性。Phan(2002)在有关新加坡学生的创业倾向研究中指出,创业倾向是指学生选择自主创业的可能性[6]。
第三,大学生。本文将高校大学生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指全日制大专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
第四,大学生网络创业。大学生网络创业是指大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创业行为。创业行为的关键要素有参与公司创业过程、拥有企业的部分股权和参与企业经营。因此,大学生网络创业包括以上三个要素。
1.2 研究假设
对于性别因素对创业动机或影响的研究比较多。Mattews和Moser(1996)研究指出,在同样的家庭背景下,男性比女性有更强烈的创业兴趣[7]。我国学者朱贺玲(2010)发现,男大学生比女大学生对创业表现出更浓厚的兴趣[8]。目前,网络创业进入门槛低,启动资金小,大学生对网络创业表现出很浓厚的兴趣,吴吉义和柯丽敏(2010)对中国大学生网络创业现状与趋势进行研究,指出我国大学生网络创业男女性别结构保持在58:42[9]。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拟加以验证:
H1a: 男学生的网络创业态度比女学生更积极。
H1b: 男学生的网络创业倾向比女学生更高。
Taylor(1996)认为家庭经济收入是影响个体创业倾向的重要因素之一[10],韩力争(2005)研究指出,家庭经济条件是学生创业倾向影响因素,经济条件差的学生希望通过创业成功来改善家庭收入和自己的命运[11]。而我国城乡经济呈现出发展不平衡的状态,农村家庭收入要比城市的逊色,所以来自农村和城镇的学生的创业动机是有差异的。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拟加以验证:
H2a: 来自农村的学生的网络创业态度更积极。
H2b: 来自农村的学生的网络创业倾向更高。
大学生的专业背景指的是大学生所在的高等学校或者中等专业学校所学的专业门类。范巍、王重鸣(2004)的研究发现,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创业倾向存在一定差异,理工、人文专业学生的创业倾向低于经管专业学生,且理工、人文专业之间无显著差异[12]。专业不同开设的课程不一样,对接受网络创业或创业知识频度不一样,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拟研究验证:
H3a: 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的创业态度有着显著差异。
H3b: 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的创业倾向有着显著差异。
吴吉义和柯丽敏(2010)针对在校大学生开始网络创业时所读年级结构进行研究,认为在校大学生网络创业群体中,大一的学生占比43.81%,大二和大三的学生占比分别为42.44%和9.65%,而仅有0.5%的学生在大四开始网络创业行为[9]。可见,在不同年级的学生中创业态度和创业倾向有着显著差异,本文提出以下假设,拟以加以验证:
H4a: 不同年级的学生的创业态度有着显著差异。
H4b: 不同年级的学生的创业倾向有着显著差异。
2、研究设计
2.1 变量测度
变量测度量选择直接来自所需要验证的研究假设,包括性别、来源地、专业、年级和学历等,一共10个问题项,应用0-1打分法对变量进行衡量。
2.2 研究样本
本调查针对调查,采用了滚雪球抽样的方式进行,为了问卷填写的方便,项目组将问卷在“问卷星”平台上,首先在本校选取部分学生,让其填写问卷,然后让他们将问卷链接推荐给在广东省的其他高校的同学,这些同学填写完之后,让他们再推荐给新的同学填写。按照这种方式,项目组共收集了500份问卷,问卷经过审核、筛选之后,得到有效问卷438份,样本基本情况如表1-4所示。
从表1到表4可见,本调查主要广东省大学生的网络创业情况,样本在籍贯分布情况、性别、学历、专业与目前广东省大学生的结构比例均较吻合,说明所调查样本具有代表性。
2.3 假设检验
第一,性别对大学生网络创业态度和创业倾向的影响。
根据调查结果,列出性别和是否想过创业的交叉制表,如下表5所示。
a. 0单元格(.0%)的期望计数少于5。最小期望计数为101.16。
b. 仅对2x2表计算
检验结果显示其概率为0.139>0.05,表明不需要接受原假设,说明性别对学生网络创业态度的影响是不显著的。进一步分析性别对学生网络创业实践的影响。根据调查结果,列出性别和是否尝试创业的交叉制表,如下表7所示。
a. 0单元格(.0%)的期望计数少于5。最小期望计数为6.71。
b. 仅对2x2表计算
检验结果显示其概率为0.544>0.05,说明性别对学生网络创业实践的影响是不显著的。
第二,来源地是否影响大学生网络创业态度和倾向根据调查结果,列出来源地和是否想过创业的交叉制表,如下表9所示。
a. 0单元格(.0%)的期望计数少于5。最小期望计数为23.61。
b. 仅对2x2表计算
检验结果显示其概率为0.512>0.05,说明来源地对学生网络创业态度的影响是不显著的。进一步分析户口对学生网络创业实践的影响。根据调查结果,列出户口和是否尝试创业的交叉制表,如下表11所示。
根据上表11结果,进行卡方检验,得到下表12结果:
a. 1单元格(25.0%)的期望计数少于5。最小期望计数为1.57。
b. 仅对2x2表计算
检验结果显示其概率为0.522>0.05,说明来源对学生网络创业实践的影响是不显著的。
第三,专业是否影响大学生网络创业态度和倾向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列联分析,得到下表13结果:
a. 198单元格(90.0%)的期望计数少于5。最小期望计数为.48。
检验结果显示其概率为0.465>0.05,说明不同专业的学生的网络创业态度是没有差异的。进一步分析不同专业对学生网络创业实践的影响。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列联分析,得到下表14结果:
a. 202单元格(91.8%)的期望计数少于5。最小期望计数为.03。
检验结果显示其概率为0.995>0.05,说明不同专业的学生的网络创业实践是没有差异的。
第四,年级是否影响大学生网络创业态度和倾向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列联分析,得到下表15结果:
a. 0单元格(.0%)的期望计数少于5。最小期望计数为33.72。
检验结果显示其概率为0.398>0.05,说明不同年级的学生的网络创业态度是没有显著差异的。进一步分析不同年级对学生网络创业实践的影响。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列联分析,得到下表16结果:
a. 4单元格(50.0%)的期望计数少于5。最小期望计数为2.24。
检验结果显示其概率为0.814>0.05,说明不同年级的学生的网络创业实践是没有差异的。
3、结论
个人性别差异、来源地差异(农村或城市)、专业差异和年级差异对网络创业态度和倾向影响不显著。由此,高校对大学生网络创业进行扶持时,无需考虑大学生个人背景因素,如果本身对网络创业有浓厚兴趣,可引导学生接受网络创业意愿和网络技术等课程,通过网络创业项目培养电子商务运营能力和网络创业能力,提升网络创业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Christian Luthje&Nikolaus franke. Public education: Itseffect on entrepreneurial characteristics[J]. Journal of smallBusiness and Entrepreneurship, 2003.
[2] 向春,雷家.大学生创业态度和倾向的关系及影响因素——以清华大学学生为研究对象[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5):116-124.
[3] 冉晓丽.大学生创业态度对创业意向的影响研究[J].安阳工学院学,2012(1):5-7.
[4] 范巍,王重鸣.创业意愿维度结构的验证性因素分析[J].人类工效学,2006,12(1):14-16.
[5] AJZEN I.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Organizational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1991,50:179-211.
[6] PHAN P.H.Antecedents to Entrepreneurship among universitystudents in Singapore:Beliefs,Attitude and Background[J].Journal of Enterprising Culture,2002(10):151-174.
[7] Matthews C H, Moser S B. A longitudinal investigation ofthe impact of family background and gender on interest insmall firm ownership[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1996, 34 (2): 29
[8] 朱贺玲,周霖.大学生创业动机的性别差异实证研究——以厦门大学为例[J].高等理科教育,2010(4):68-71
[9] 吴吉义,柯丽敏.大学生网络创业现状与趋势[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10] Taylor M P. Earnings, independence or unemployment:why become self-employed?[J]. 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and Statistics, 1996,58(2): 253
[11] 韩力争. 大学生创业动机水平调查与思考[J].学生工作,2005(2):103-105
[12] 范巍, 王重鸣. 创业倾向影响因素研究[J]. 心理科学, 2004,27(5): 108 -109
[13] 葛宝山,王侃.个人特质与个人网络对创业意向的影响——基于网店创业者的调查[J].管理学报,2010(12):1819-1830.
作者简介:
[关键词] 网络创业 创业决策 影响因素
一、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创业重要性凸显,并日益得到人们关注,而国内关于创业问题的研究才刚起步。Davidsson(2001)指出创业研究存在个体、企业、产业或人口、地区、国家等不同分析层次,创业活动也可在不同层次进行。目前国内研究,多集中于企业或公司层面,且主要针对创业团队和中小企业等实体创业研究。
随着网络走进人们的生活,网上购物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再加上就业压力的增加,而网络创业门槛较低、投入较少,为不少待业人群提供就业机会。网络创业有四种形式:网络技术创业、网上开店、建立自己的门户网站和网上自由职业者创业。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网上创业,尤其网上开店成为许多创业者建立新事业的第一步(葛宝山、王侃,2010)。目前,国内对网店的研究,多是关于网络购物的消费者行为与购买意向,或网店创业者的经营策略等(黄镇平,2008)。而创业者为何选择网络创业方式,影响其做出创业决策的因素等并未给出进一步说明。
二、创业与网络创业研究
1.概念界定
(1)创业
学术界对创业未形成统一的完整概念(朱仁宏,2004),但大致都是从创业者特征、机会识别与获取、新企业建立三方面界定。Gartner主张“创业是新企业创建的过程”,强调创业具有不同属性,如创新、独特性、组织创建、价值创造、自主雇佣等(张玉利,2010)。
经济学家柯兹纳在1979年发表的《知觉、机会和利润:创业理论研究》一文中首次指出创业是一个机会发现活动,且创业者对机会往往保持高度警觉性(苗青,2006)。Stevenson等(1985、1994)把创业看作是不拘泥于当前资源条件限制的机会追寻,是将不同资源组合起来以利用和开发机会并创造价值的过程。创业就是个体或团队搜寻、评价及开发市场机会进而创立新组织的行为过程(王玉帅,2008)。本文借鉴了机会学派的观点,将创业定义为发现、评价和利用机会创造价值的决策过程。
(2)网络创业
网络创业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创业形式,是指创业者在互联网环境中,利用各种资源,发现机会、努力创新、不断创造价值的过程;作为一种新兴创业方式,从经营方式看,网络创业/网上创业属于电子商务范畴(周常青,2007)。网络创业实质就是通过互联网途径发现商机和创造价值的过程。
2.创业决策研究现状
关于创业决策,国内外已有研究聚焦于创业者特质、风险投资、创业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从个性心理与行为理论、文化情境、伦理背景和环境观等不同视角考察创业决策的影响因素,如John W.Mullins和David Forlani(2000)认为,新企业决策角色框架包括风险感知、预期的创业回报、决策者的个体特征、环境因素等。陈震红和董俊武(2005)指出创业决策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风险倾向、风险感知、创业者禀赋、预期回报及环境因素等。
关于创业决策的研究对象,主要关注于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家、一般管理者及学生群体等。如Phillip(2002)和Stein(2004)以学生群体为对象进行创业意向研究。李自如、黄教文(2002)以台湾中小企业为对象探讨其创业决策的关键因素。范巍、王重鸣(2006)以民营企业家、一般管理者及MBA学员为调查对象;苗青(2009)以企业为样本;马昆姝、覃蓉芳(2010)以企业创业者、管理者及部分大四和硕士学生为研究对象等,考察了创业决策相关问题。
由于不同类型创业者具有不同的认知行为,即使是同一类型创业者也会因其个人经历及个性特征等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为何网络创业会迅速发展,以往研究结论是否同样适用于网络创业者,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虽然有学者以网店创业者为调查对象,研究了个体特质及个人网络对创业意向的影响(葛宝山、王侃,2010)。但是目前关于网络创业决策相关研究仍然比较少,值得进一步探讨。
三、网络创业研究
1.网络创业――网上开店
对采用网上开店模式的商家来说,由于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及创建网络商店(简称“网店”)门槛较低,网店成为许多创业者发展新事业的第一步,尤其是成为大学生创业的首选(葛宝山、王侃,2010)。网上销售没有库存压力、经营成本低、经营规模不受场地及空间限制等特点,使其经营风险明显降低;网上开店显示了很强的生命力。
2.网络创业研究
根据机会派对创业的定义可知,网络创业就是利用网络环境不断发现、识别和评价创业机会的过程。关于网络创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网店创业者的经营策略(黄镇平,2008)、网络创业者的个体因素、网络创业特征、 网络创业成功与否的因素探讨(武峰,2006)及优劣势分析等,对于个体为何选择网络创业、怎样识别出这一机会及影响其做出网络创业决策的因素没有太多研究。
2008年,致富中国网中提到网上创业成败关键在于心态。也就是说个人心理特征等主观认知会影响网上创业的成败,即会影响网上创业行为。应光黎(2009)对C2C模式下的大学生网上创业的机会与风险问题进行探讨,指出大学生群体要网上创业需具备的条件有:正确的心态和一定的营销技巧等个体条件,产品供应能力、市场定位等微观基础;并且强调网络创业者不可忽视对经验的积累、网络资源及网络外资源的积累。武峰(2006)探讨了个人网商创业成功的因素,主要包括外部因素(如法规制度、完善的网络平台等)和内部因素(如网店信誉、货源渠道、网络营销方法、计算机技能、网络学习能力、成功的信心)。端木凡义、王芳(2009)指出,影响网络领域创业者成功的因素主要有外在环境因素(如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个人因素(如捕捉机会的能力、学习和创新能力等)。除对网商创业成功因素的探讨外,还有学者如葛宝山、王侃(2010)以网络创业者为对象,探讨了网店创业者个体特征及个人网络对其创业意向的影响。
以上研究虽然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对网上创业进行研究,但比较笼统、不系统;尤其是对这些因素如何影响网络创业决策,在机会发现及识别过程中起到怎样的作用并未给出进一步说明。
四、网络创业决策影响因素
目前,对网络创业决策的影响因素研究较少,且多从成功创业者角度去分析,同时指出创业行为除受国家、地方给予的政策、法律、文化、信息技术等条件支持的影响外,更多的取决于创业者个体。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将其影响因素总结如下,主要包括环境因素和个体因素两方面。
1.环境因素
(1)政策支持。国家对电子商务的支持,推动了连锁经营及物流配送等现代化流通方式的发展,为网上创业(如网上开店)提供了外部条件。
(2)法律支持。通过出台网络安全法规,提高了电子合同、在线支付及产品交付等的安全性,对交易者隐私的保护程度也有所提高。
(3)信息技术环境。各种信息技术,如搜索引擎、电子邮件、及时通讯工具等的发展,方便了网上营销的进行。
(4)文化环境。个体周边的文化氛围会影响其创业倾向。
(5)经济条件。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创业会有很大影响,尤其是计算机的发展运用,经济发达地区的人可能比边远地区的接触更多,对网络环境相对熟悉。
2.个体因素
(1)心态。创业者心态影响其创业目标的制定。摆正心态后,还需具备积极的、乐观、不断学习的心态(应光黎,2009)。Ardichvili和Cardozo(2003)指出乐观性等会影响企业家对创业机会的发现。陈巍(2010)将这种积极、乐观、不断学习的主动性视为内控制源的表现特性。内控制源就是创业者的一种心理特征,即相信自己的努力,而不相信创业的成功取决于命运、运气等外界力量。
(2)经验和资源。通过大型BBS交易网站等,为网络创业者提供创业成功案例,实现创业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创业者还需积累网络资源,特别是社会网络资本等。此外,还需具备一定的营销技能、营销渠道、融资支持等资本条件。Shane(1999)指出先验知识对创业机会识别很关键;Hills(1997)强调了创业者的网络对机会识别的重要性。钱永红(2007)指出,个体资源水平除了包括是否已经具备创业所需的管理知识、运营团队、市场渠道、社会关系网络及融资支持等,还涉及到个体对创业所需资源的可获得性。本文将经验和资源统一为资源水平,包括个体的社会资本、营销网络、创业资金及管理知识等和改变这些资源现状的能力。
(3)风险感知。网络创业所需资金少,经营风险小,影响着创业者的创业机会认知。Palich和Bagby(1995)指出创业者需要更高的风险倾向,以面对创业固有的风险;该观点暗含着个人对风险的感知,他们之所以着手创建企业,可能是因为感知到的风险小(陈震红、董俊武,2007)。
(4)网络知识。网络创业的特殊性,要求其创业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熟悉网络运行环境和掌握一定网络信息技术。对此,本文提出个体因素的新维度――网络知识。有网络购物经历的个体可能更了解网络经营的特点,更有可能引发创业行为。因此,本文的网络知识不仅包括计算机知识、信息技术知识,还包括个体的有无网购经历。
(5)创业回馈。网上创业投资少,回报快,可以锻炼个人能力和积累经营经验;还能够带给创业者一种职业控制感,不同于受雇于人。这也是许多人选择网上创业的原因之一。创业者在做出创业决策之前会考虑创业行为带来的预期收益(门萍,2009)。
(6)创业动机。Shanea(2003)把创业动机看作是个体的一种意愿和自发性,认为在发现创业机会、评价创业机会和寻求资源开发机会的过程中都需要这种意愿,即创业动机。王玉帅(2008)认为,创业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创业活动,并导致创业活动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许多人进行网上创业是为摆脱就业困境,满足生存需求;还有一些人特别是职场白领选择网上创业则是基于成就需求。
综上,本文将网络创业者的创业决策个体因素归纳为:内控制源、风险感知、资源水平、网络知识、创业回馈和创业动机。
五、研究不足与展望
目前,以网上开店为创业模式的群体主要是大学生、下岗职工、加工型企业职工、网下有实体店铺的店主、刚起步的小公司职员等(戴维.金 等,2007)。研究对象多以大学生群体为主,如胡桂兰(2009)探讨了大学生网络创业的现状、原因、策略等问题;耿耀敬(2007)指出大学生网上创业的特点、形式及存在的问题。还有学者关注于职场白领的网上开店行为。
显然,针对网上创业研究对象仍较窄,忽略了其他群体的参与。那些职场人员及非高学历人群为何会投入到网络创业中,值得我们思考。
除研究对象欠缺外,现有研究多是从理论上指出网络创业者创业决策的影响因素,而对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创业决策并未给出更进一步的分析,缺乏实证研究。这也正是本文的局限之一。今后研究可以考虑从实证角度探讨网络创业决策相关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玉利,杨俊.创业研究经典文献述评[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
[2] 苗青.基于规则聚焦的公司创业机会识别与决策机制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3] 王玉帅.创业动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江西创业者为例[D].南昌:南昌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4] 周常青.大学生网上创业的机会与风险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07,20(8):40-41.
[5] 葛宝山,王侃.个人特质与个人网络对创业意向的影响――基于网店创业者的调查[J].管理学报,2010,7(12):1819-1824、1830.
[6] 李自如,黄教文.台湾中小企业创业决策关键因素[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8(2):154-158.
[7] 钱永红.创业意向影响因素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37(4):144-152.
[8] 武峰.个体网商创业成功的因素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3):78-79.
[9] 端木凡义,王芳.影响大学生在网络领域创业的成功因素――以邵亦波和丁磊为案例分析[J].内江科技,2009,30(2):65.
[10] 王若蕙.C2C电子商务创业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关键词:学材;地方旅游文化;
摘要:文化是导致旅游行为发生的重要因素,加强地方旅游历史文化教材建设对完善学生知识体系,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工作,彰显学校特色,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等具有重大意义。学材视角下的高职地方旅游文化建设要做到参与主体多元化、材料来源多样化、开发内容的针对性、结构序列项目化、呈现方式扁平化。
项目教学、地方旅游文化是指在某省或某市历史上所形成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中具有旅游吸引物的那部分文化,包括当地的历史、风土人情、民风民俗等人文知识,是导致旅游行为发生的重要因素。教材是体现一定教育理论思想的载体,也是知识、技能的载体,是课程实施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因素。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特别是教材的研究相对滞后,导致各学科还缺乏成套的与高职教育发展相适应的能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教材,“高攀”“低就”现象严重。
一、地方旅游历史文化教材建设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旅游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它们是吸引人们产生旅游行为的重要因素,但其中的自然资源如果没有文化内涵,只是纯自然景观,是难以成为现实的旅游资源的。德国学者李凯尔德指出:价值是文化对象所固有的,因此我们把文化对象称为财富,以便使富有价值的现实同那不具有任何现实性并且可以撇开现实性的价值本身区别开来,自然现象不能当成财富,因其与价值没有联系。中国的旅游资源在国外游客看来,主要是其独特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在吸引他们,根据有关统计:21.9%的国外旅客是为了游览中国的名胜古迹,50.9%的旅客是对中国人民的社会方式、生活习俗、文化事业、伦理道德感兴趣。因此,加强地方旅游文化研究,建设地方旅游文化教材已成为高职旅游专业迫在眉睫的大事。
(一)完善学生知识体系的需要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孕育不同的历史文化,地域性是其历史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旅游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失去地方历史文化知识,旅游专业学生的知识体系就是一个有着明显缺陷的体系。由于课程和教材体系的局限,决定了学生知识体系的局限。全国统编旅游教材就其内容而言,是针对整个旅游行业所应有的通用知识,但缺乏地方旅游历史文化知识,从知识体系角度而言,学生的知识体系是有相当局限的,而旅游资源的地域性特点更是决定了学生知识体系中不能缺乏地方的历史文化知识。
(二)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工作的需要
高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为地方经济服务的高技能应用性人才。不论是导游、饭店管理还是客房服务、旅游管理等方向,学生就业主要是在本地,因此,地方旅游文化知识理应成为其知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即使今后人才流动频繁,但对服务地历史文化的学习与掌握仍不可忽视。因此,把地方旅游文化教材作为旅游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十分必要的。
(三)彰显学校特色的需要
特色教材的建设是实现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旅游业的特色是本土特性明显,没有本土的教材,要培养本土的人才也是无米之炊。当今,高职旅游教育所用教材多数为面向21世纪高职高专系列教材,这种教材的结构和内容缺少本土特色或与本土旅游概况联系不紧密,以致本土适应性不强。
加强教材本土适应性改革应该突出本土旅游资源的特点、突出本土文化特色,增强本土旅游的案例教学,以便提升本土旅游的服务层次和水平(四进教,\'i专业化发晨的需要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旅游业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如果教师还在根据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培养,那么,学生必然无法适应新的环境。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新的旅游景点,新的旅游方式的不断涌现,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才能保证自己所教的学生在未来的实习和T作中,有更强的竞争优势。因此,通过编写地主旅游文化教材,迫使教师到旅游企业去挂职或参与他们的管理和决策,去有关政府机构了解方针政策及地方的经济发展状况。这些举措的实施有利于教师开阔视野,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使教师快速成长。
二、学材理论及其发展
“学材”是广义的教学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教科书相比,它是用于“直接帮助学生学习”的教学材料。教科书“学材化”问题是与“学材”概念的提出密切相关的。“学材”概念最早由日本的教科书研究中心提出。在其《关于教科书的内容和版式的改革》的研究报告中,教科书研究中心提出了变教科书为学生“学材”的建议。这一建议在1987年被当时“文部大臣咨询机构临时教育审议会”接受,“学材”这一概念也被写入了教育改革第三次审议报告之中。“学材”这一概念一经提出,便引起我国学者广泛关注。沈晓敏(2001)首先对日本在教科书“学材化”研究方面的成果进行了系统地介绍,使“学材”这一概念为我国学术界所知。钟启泉(1989)提出在新的信息技术时代,教科书要发生转型,从历来的“作为教学之用的主要教材”转型为“作为学生之用的主要教材”,简言之,就是从“教材”转型为“学材”。有学者认为从“教材”到“学材”不是简单的概念置换,而是标志着新的教学观的确立。
从世界范围来看,随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和派纳的存在体验课程理论逐渐被教育界所接受,现代教材的功能正由教的方面向“学材化”研究的方面转化。国外有学者把课程观的转变概括为六条,其中第六条是“从突出教师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向突出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的转变”。许多新编教材不仅把教科书当24高等职业教育成学习的资源,还强调教科书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工具,多数教科书都把教学内容和学习过程结合起来进行编写,使课本成为学习的指南。由此可见,教科书的“学材化”是世界性的课程教材发展趋势,是任何国家的教材改革必须遵循的规律。
高职学材建设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发展”,即从学生的T作和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产生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和反思;突学生的职业活动,让学生通过在T作情境中的经验性学习,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使学习的过程成为与客观世界、他人、自我进行对话和交往的过程,成为实现自身价值和体现自身人格的过程,使学习成为创造世界、探索自我、结交伙伴的三位一体的对话性实践,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止确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即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
三、学材视角下的高职地方旅游文化建设
(一)参与主体多元化
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高职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的背景下,邀请企业职业人来共同编写作为教学主要内容的高职教材就是一条高职教材改革的必经之路。高职院校的教师,大部分都是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的专职教师,虽然有着丰富的理论教学经验,但对企业实际和行业特点的认识大多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实际动手能力和行业、企业的专家有一定的距离,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职教材建设向纵深的发展。因此,吸引行业专家参与教材建设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由于高职教育具有一定的地方行业特点,地方旅游文化教材全国统一编写的可能性很小,而一校独编写义往往不够全。因此,邀请企业职业人参与教材的编写就可以把企业最需要的技能要求编写到教材中,充分体现职业特色。通过职业人的参与,可以避免学校教师在实践经验上不够丰富的弊端,可以让我们的职业教育紧跟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
(二)材料来多样化
从旅游发生学角度而言,旅游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既有人类“远方崇拜”的天性问题,也有人们“换换环境”和猎奇的心理因素问题,远方世界必须有不同于本土的风土人情、生活氛围,才能导致人们对它的憧憬、遐想和行动。因此。地方旅游历史文化教材在内容选取上,必须充分发掘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地方文化知识,包括地方历史、地理、经济、文学、艺术、宗教、建筑、物产等内容。l大j此,要充分挖掘地方历史文化典籍、诗赋、历史故事、民间传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注意反映生产与社会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做到有创见性、针对性和科学性,使教材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价值。兼职教师、讲座(客座)教师,开展名师讲学、授课或作报告。
(三)社会和謇庭应加强对大学生网络创业的关注和支持
政府部门应通过各种渠道,大力倡导和弘扬创业型的社会文化,在全社会营造一种支持创业、尊重创业、创业光荣的良好氛围和舆论环境。家庭树立对大学生创业尤其是网络创业的正确认识,摒弃创业不如就业、网络创业虚拟不可靠等狭隘观念,充分认识到网络创业本身也是一种就业,尊重大学生的个人选择,理解、鼓励和支持大学生从事网络创业活动,为大学生网络创业营造良好的环境。
在高职院校实施创业教育,要结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以素质为基础、能力为本位,将创业教育渗透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全程,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能力必须完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构建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增设创业教育课程才能为创业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撑,以实现立体化综合实施创业教育,提高学生创业素质和能力,实现职业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黄履香.浅谈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施IJI.教育探索,2010,(11):141—142.
文章基于五维度模型,设计出杭州市大学生创业企业存续发展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浙江省杭州市14个大学生创业园区及各高校创业园共计200余家大学生创业企业现状进行调查研究,运用统计软件SPSS20.0分析调查数据,探讨指标体系中各因素对大学生创业企业存续发展的影响程度,反映大学生创业企业存续发展实际诉求的共性,提出优化大学生创业企业发展的可行性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企业;存续发展;影响因素;评价体系;五维度模型
一、前言
现如今全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创业之风盛行。目前杭州市的创业环境良好,创业政策扶持力度大,也出现了较多创业企业。虽然杭州市大学生创业成功率较高,但存续发展能力薄弱,且相关专项研究也较少。此次本研究组共走访杭州市大学生创业园区14个,调研大创企业200余家。调研发现,虽然杭州市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力度大,且大学生创业企业成功率较高,但由于大学生创业者资本运作能力欠缺、管理运营经验不足,创业企业存续能力较弱,部分企业运营状况堪忧。虽然很多专家学者对高创业率背后的瓶颈表示担忧,但目前学术界对于大学生创业的研究多围绕创业孵化、创业宏观环境等方面展开,而专门针对大创企业本身存续问题的专项研究相对匮乏。本文以杭州市大学生创业企业为例,研究影响大学生创业企业存续的因素,试图从中得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参考,以及为创业园、高校等开展创业指导工作提供基础性数据,为相关创业扶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依据。
二、杭州市大学生创业企业存续发展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本文对指标体系的选定主要是Gnyawali和Fogel(1994)提出的五维度模型,结合杭州市的现实环境以及调查的可行性,并通过查阅大量关于大学生创业方面的文章以及自己对大学生创业企业存续发展影响因素的认识而提出的。该指标体系分为两层,后一层是对前一层的具体描述,见表1。
三、杭州市大学生创业企业存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资金因素
大学生在企业运营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需求主要依靠家庭亲友的资助,资金结构比较单一,多样化融资渠道不被青睐。而且创业基金门槛高,高校创业基金通常金额较少,也并未在大范围内普遍设立,这些因素也制约了部分大学生创业,不少创业者求而不得。另外,虽然银行贷款的优点众多,但由于大学生创业者缺少市场基础、抵押物和担保,在创业规模、发展方向上无法达到银行贷款的标准,部分融资渠道有名无实,创业者只能望洋兴叹。
(二)政府政策因素
虽然浙江省和杭州市相继出台了许多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但这些政策针对性不足,限制条件过多,实际上无法发挥效用。目前社会保障制度并不完善,创业者的社会保障待遇不如企业职工,这对创业者的积极性有所挫伤,使得创业者有后顾之忧。
(三)企业内部因素
创业者缺乏实践经验,有时对行业的发展前景过于乐观而忽略了一些潜在风险的存在,容易误判创业形势。在目前的融资条件下,企业竞争激烈,先进技术、高端人才也极度缺乏,导致每年有数以万计的大创企业因为缺乏核心技术竞争力而面临倒闭,很少有企业能真正实现存续发展。在管理方面也存在应变能力弱的情况。
(四)创业和商业技能因素
目前创业教育形式化严重,实际作用小,许多大学生创业者表示希望政府相关部门及高校关注创业群体成长,给予必要的引导和教育。而创业者的知识储备大多杂而不精,在创业过程中时常力不从心,实际操作能力弱。
四、杭州市大学生创业企业存续发展的对策分析
(一)拓展融资渠道,构建风险分散的创业融资体系
一方面,创业企业可以通过发行优先股的渠道加强直接融资,保证资金需要。另一方面,加强政府及金融政策的支持。实行“二级扶助方式”分层次为在杭青年创业者提供资金支持,解决融资问题。一是提供无偿性扶助;二是提供贴息和担保扶助。另外,银行专门为科技型成长型创业企业提供专项贷款,非科技型成长型创业企业可以通过申请创企专项贷款风险池、债权基金等形式,解决成长型创业企业融资难问题。
(二)简化政府办理程序,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大学生创业者相对于其他创业者来说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必须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政策,深入了解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和实际需求,尽可能减少政策的限制条件,降低适用门槛,简化办理程序,使创业政策真正惠及大学生创业者,提高大学生创业企业的存续比例。同时,为解决大学生的后顾之忧,政府部门应着手完善针对大学生创业者的社会保障制度。例如建立失业保险金制度,使得大学生创业者一旦遭遇创业失败,仍能获得生活保障金以维持日常生活。也可效仿企事业单位,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保障大学生创业者的基本权益,为创业者提供良好福利,同时也完善了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三)优化企业管理模式,吸纳高级应用型人才
通过市场调研、社会实践,大学生创业者应选择具有一定科研技术含量、能够体现企业自身价值和特点,并且经合理预期与评估后能适应长期发展趋势的创业项目。随着市场经济的日新月异,大创企业应不断学习先进技术,在巩固原有项目的基础上拓展新的创业领域,以强有力的核心技术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存续发展。同时还要吸纳高级应用型人才,积累一定的社会关系,为企业存续发展增加筹码。
大学生创业者应合理安排时间,在校期间全方位学习经营管理相关技能,更要走进社会体验创业大环境的变迁,掌握行业实时发展动态,以期规避不必要的风险。在创业初期应借鉴行业成功经验,制定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管理监督机制,形成一个积极、合理、高效的运营管理模式,调动员工积极性,促进良性竞争,并逐渐形成企业文化和价值观。
(四)加强创业教育力度,强化专业知识和创业技能
政府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规范创业教育实施细则,利用创业园和高校平台不断深化落实创业教育。同时,要把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放在中心位置。积极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鼓励大学生开拓创新,同时关注创业者的心理状况,建立良好的创业信念。
因为许多大学生创业者对营销、财务、管理、税务、法律、风险等知识存在不同程度的匮乏,所以创业园和高校应正视这一问题,使大学生创业者明确认识到专业知识和创业技能在创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求知求学的态度认真学习相关知识技能。并借鉴成功经验,积极探索创业教育的新模式,灌输创业的风险意识和法律意识,强化大学生创业者的创业实力。
五、总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创业活动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鼓励和推动大学生自主创业对缓解就业压力、解决就业矛盾是一条重要途径。而倡导大学生创业、促进大学生创业企业存续发展,是一项涉及全社会力量的系统工程,需要通过政府、高校、社会、创业者多个层面、多种力量的互动沟通。建设支撑服务体系、引导和配置创业教育资源、营造良好的创业政策环境、协调创业服务、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创业创新,使大学生创业者在国家优惠政策的带动下理性创业,从而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促进大创企业实现全面、稳定的存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佳.浙江省大学生创业环境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08.
[2]童有文.大学生创业政策探析[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3-4.
[3]文亮,李丽娜,廖水香.大学生创业项目选择影响因素分析[J].项目管理技术,2010,(6):89-92.
[4]郭万牛.“五位一体”构建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J].中国青年研究,2011,(2):100-102.
[5]张可.大学生创业政策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D]. 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3,(12).
[6]杨金焱,费世淼.新时期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构成与培养[J].教育探索,2010,(12):147-148. [7][美]詹姆斯?柯林斯,[美]杰里・波勒斯.基业长青――企业永续经营的准则[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8]吴吉义,柯丽敏.大学生网络现状与趋势――中国大学生网络创业研究报告[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9]李华晶,张锐,康克,陈陈.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融资渠道与对策研究―基于北京市海淀区部分高校的调查分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2):158-160.
[10] Devi R. Gnyawall, Daniel S. Fogel, Environments for Entrepreneurship Developments: Key Dimensions and Research Implications[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1994,(4):43-62.
高校如何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领下,培养出新时代下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跨境电商人才,使他们能够既有助于传统企业的顺利转型,又能利用时代契机自我创新自我发展?跨境电商作为一个新兴复合领域,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更须具备创新性。
跨境电商专业领域,常见有以下三种不同的培养模式:一种是由计算机、信息类院系开办的电子商务专业,侧重于电子信息技术,把跨境电商看作是一种平台的软硬件技术支持及系统维护等,着重培养学生的技术开发和应用能力;第二种是由经济管理类院系开办的电子商务专业,侧重于跨境电商方面相关产业链的应用和管理;第三种是由国际贸易专业专门培养,侧重于国际贸易,把跨境电商作为传统外贸的新转型和新模式。前一种培养模式应该更注重技术创新和技术应用,后两种培养模式应该更加注重跨境电商的平台性工具性及商业模式创新能力方面的发展,在能力培养上更要趋于融合。
但从现有国内高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情况来看,还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首先,国内高校目前往往将国际贸易与电子商务分别进行培养,未将两者有机结合,导致复合型跨境电商人才尤为缺乏。其次,多数高校在培养跨境电商人才时没有足够重视沟通能力特别是外语沟通能力的培养。最后,作为新事物与新趋势,国内高校对跨境电商人才的复合能力素质要求,认识还不到位,无法很好地满足社会实际需求,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较为严重。
面对瞬息万变的经济环境和商业发展格局,跨境电商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必须在不断摸索和改革中进行。
2、基于创新创业能力的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思考
跨境电商效率的提高与涉及到的各产业链息息相关,比如海关、物流、税务、支付及跨境电商平台等。各产业链的优化和改进,会使跨境电商的服务更加快捷高效。比如与海关通关相关的国际贸易实务就有很多新变化,流程更简化,提供一站式、一体化服务。国家从2012年开始加快开展跨境电子商务试点,构建了基于互联网+外贸新业态,致力于打造服务于跨境贸易的全流程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创建跨境贸易新生态圈。高等院校由于条件的限制,面对这样全新的行业需求,理论创新尚处于学习和总结阶段,实践教学方面仍处于案例分析和观摩阶段,这些往往都会滞后于现实的发展,产学脱节的现象比较严重。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使得跨境电商人才的培养出现了很多问题,但面对现状,我们要如何去改善?以下几方面,是将来可以考虑的重要几点。
2.1 在培养和引进跨境师资队伍上狠下工夫
老师是一个学校最重要的资源。要培养创新型跨境电商人才,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就非常重要。这里的师资队伍建设要大胆创新。首先,学校可以创造更多的条件让教师以工代教,走出去,请进来。鼓励教师走出去,到企业进行相关培训,利用寒暑假期间,创造条件鼓励专业老师到企业兼职,甚至可以在企业工作一年半载同时保留教师在学校的身份和部分待遇。其次,可以大力引进具有跨境电子商务实践经验的专、兼职老师。跨境电子商务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普通老师的知识体系很难满足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必须要和企业导师紧密合作,引进企业精英作为专兼职老师,承担课程教学或指导学生创业实践。第三,还可经常邀请行业精英到学校举行实践经验讲座和研讨。最后,可以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考核与激励机制,专门设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对优秀的实践教学老师,要进行必要的表彰与奖励。
2.2 鼓励学生参加各种专业技能竞赛,以赛促学
与跨境电商专业有关的专业技能竞赛有很多,如全国大学生跨境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甚至包括利用跨境电商平台的对外贸易方面的大赛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鼓励学生组队参加竞赛,通过专业技能竞赛提高动手操作的水平,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或者学校也可组织开展专业性强的跨境电商创业实战训练。
经过比赛,可以克服原来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依赖性较强的弱点,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能得到极大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能感受到真实的商务情景。比如,全国大学生跨境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大赛以公益培训、带薪实习、创业导引等方式,推动了商圈商会和跨境电商企业与院校广泛接触,深度合作。
2.3 鼓励学生进行网上创业活动
跨境电子商务领域具有高度的应用性与创新性。创业,即是最好的学习。采用创业式教育模式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从现有情况看,跨境电商学生的创业优势是比较明显的,具备上手快、成本低、专业结合度高等优势。各类跨境电商交易平台创业无门槛,还可实现零资本起步,因此最适宜大学生创业。通过在校期间的创业平台,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让学生具备初步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体验,为毕业后的自主创业打下坚实基础。当然也可以和阿里巴巴、敦煌网等专业的跨境外贸平台或外贸企业进行创新创业方面的深度合作。
比如为做好跨境电子商务实践和创业平台,2015年我校商业街的电子商务创客中心建设成立。该创客中心旨在让学生通过自主创业、自由贸易,深入了解进出口贸易规则,熟悉跨境电子商务运作,同时提升外语应用能力。
学校可以将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教学,将学生创业纳入教学计划体系,允许学生将符合条件的创业成果转换为实践教学学分,以此来鼓励学生进行创业实践,增强学生创业能力。
2.4 加强校企合作,建设校外实践和创业基地
作为实践性很强的跨境电子商务专业,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很难真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要加强与企业合作,从而加强跨境电子商务的实践教学。而建设校外实践基地,是校企合作的重要途径。校企合作可以帮助学校更好的推进实施实践教学改革,实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理念等一系列教学体系改革。校企合作是多赢的,也正是因为这种多赢特征,使得我们在推行校企合作过程中,更加容易实现预定目标。
比如我校与广州多个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建立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在大学期间可分若干次到产业园进行不同层次和目标的调研、实习。
2.5 修改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要求和管理
跨境电商人才培养计划要体现更多国际商务、沟通、外语能力的特色。外语的种类也不再仅仅局限于英语。我校外语特色鲜明,语种资源丰富,学生们除了掌握英语的基本沟通技能,还可根据兴趣选择学习其他语言,比如西班牙语、阿拉伯语、俄罗斯语、德语等等。
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是控制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对学生就业能力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跟跨境电子商务课程有关的毕业设计(论文)可以做跨境电子商务网站、方案调查、网络营销的研究等,或者以自己经营或参与的跨境电商业务为基础进行研究,这些都可以在短期内迅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的实际锻炼及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此实践环节中,可鼓励学生选做真实题目,切实为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活动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词:创业训练 创业教育 创业群体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升级,创新驱动为个人、企业提供了新的战略性机遇。高校拥有宝贵的人才资源,大学生有良好的教育背景,特别是以技能培训为主的高职院校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积极投入就业创业训练中,参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项目,在训练的大潮中努力转变就业创业理念,在双创的背景下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创业。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现状
随着双创的进一步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了创业。2011年教育部推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各地高职院校纷纷出台大学生质量工程项目,广泛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推出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活动,包括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成果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挑战杯培育项目、创业训练营项目、创业产业园等等。形成一批卓有成效的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1.大学生创业训练营
设立大学生创业训练营,由专业导师主持训练,通过专业的集中培训,开展公司决策和执行、路演PPT的制作、项目路演、答辩技巧等与创业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设置户外游戏锻炼团队合作能力;设置互联网思维等课程、讲座,开拓创业者思维。
创业训练营一般在毕业前一段时间进行培训,可以给准备创业的学生一些专业上的指导,有的地方政府、学校提供创业平台,为学生搭建创业者的圈子。
2.设立创新创业标准园区
一些地方教育部门组织专项专用资金,支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指导,整合高校教学资源、产学研合作基地和创业孵化载体,建设标准化创新创业园区,与政府部门共同推进区域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涌现一大批开放式的,成本低的便利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降低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成本和门槛。
3.资金上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
高职院校在资金上扶持学生创新创业,通过学校自设、校外合作、风险投资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支持大学生创业活动,比如组织专项路演、共建实训基地等等。大多数高职院校都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用于表彰在创新创业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
4.开设创新创业培训课程
很多高职院校建立创业学院,调整专业设置,完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强化实践环节,优化师资队伍,校企协同育人等等举措,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真抓实干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训练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创业在我国目前尚属起步和发展阶段,一切都充满了挑战和机遇。有多少热血男儿,正怀揣梦想,整装待发,准备高举起创业的大旗,义无反顾当老板,寻求实现自身价值,为自己赢得一份精彩。但是目前在创新和创业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1.创业的认识不清晰。创业过程洒满了汗水和泪水,充满了辛酸和委屈,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洒脱和自如。这是一场耐力的比拼,是一份坚持的忍耐,既需要雄心勃勃,激情四溢,也需要客观理性和踏实严谨。在校大学生往往认识不足,困难估计不足,以至于创业过程遇到困难容易放弃。
2.急于求成,被别人意见所左右,摇摆不定,四处张扬指望合作。不会保守商业秘密,往往被外界刺激一下就会透露战略战术,不懂得先建立稳固的根基。
3.好高骛远,失败的方式如出一辙:先是艰苦创业,小有成就;然后被成就鼓舞开始更大的计划;最后以微薄之力图谋宏伟之旅。最终只能以惨痛的失败而告终。
4.照搬照抄人家的成功经验,不懂得借鉴,不会审时度势,没有找出最适合自己创业之路。别人成功有其自身天时地利人和的特定条件,不一定适合自己,他人的经历是没办法复制。
5.创业的持久性不强,随着时间的推移,激情和想象力慢慢消耗殆尽。激情能鼓励创业者时刻保持一种干劲和活力,想象力能帮助创业者克服资金、管理、营销等方面知识的不足,克服遇到困难时的无助,保持希望和梦想。如果激情和想象力消失,创业的成功就失去了推动力。
6.片面强调自我意识,不善于很好跟同伴合作。创业者的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没有客观评价合作者的优点和不足。在竞争激烈的商场上,没有人会随随便便成功,创业如同冲锋陷阵的打仗,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配合,要学会与人相处,给人利益,形成一个坚强的团队,积极储备人才,以宽广的胸怀对待对待团队成员的彷徨和犹豫,不到最后关头不轻言退却和放弃。只有经历风雨,见过世面,创业者才能洗去幼稚和单纯,不断走向成熟和老练,处理困难问题才能更加得心应手。创业离不开团队合作。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
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在拼搏奋斗的路上切忌拔苗助长,千万不能将自身的优势变成前进的障碍。分析以上创新创业训练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创业教育不到位
很多创业教育盲目迷信经典案例,例如用各种各样的模型分析市场,本来一个小案例,分析的时候却加上国际金融、股市、期货等概念,以及通用公司的"六西格玛"管理体系。然后,很多学习者学以致用,将书本的东西照搬到企业中。因照搬书本而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对于理论,只学其形,不学其神。如果呆板套用,管理理论就成了经商八股文,成为创业大碍。
2.缺乏团队合作精神
创业需要团队合作,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只有集体的智慧才可以提高成功的几率。有的和作者会临阵逃脱,一去不返,此时此刻创业者千万不可唉声叹气,更不能泄气,而是应该马上着手招聘新人才,招兵买马,直至取得最后的胜利。
3.资金匮乏
创业永远离不开资金,大学生是消费群体,不可能有自主的经济来源,为了解决资金难题,很多地方政府纷纷出台配套资金,创业可以申请贴息贷款,但是有效期往往只有在毕业后2年内。大学生毕业2年创业成功的几率非常低,还贷能力有限,更多学生担心创业失败还不起债务,影响个人征信,大学生的创业贷款几乎形同虚设。
4.创业思路不正确
大学生创业大致分为几种,开小店,开公司,做电商。打算开小店的,马上就会想到租房、装修、进货、招人。打算开公司,马上就想到注册公司,租办公室,买办公用品,招人。做电商马上就想到设立漂亮的网站,购买高端相机,设立摄影棚,请光鲜靓丽模特。这些都是正常的思维,对于资金充足的创业者来说,都是必须的。可是对资金缺乏,没有经验的初次创业者来说,配置好这些设备,估计手头的那点启动资金早就用完,而正式业务还没开展呢,创业还没开始就失败了,估计又要回到贫困一族。正所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5.创业指导师资力量缺乏
学生升学仍然不能摆脱由传统科目考试成绩决定,高中生进入大学学习后,思想任然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上,创新思维不强,灵活度不够,这种情况需要大量创业指导教师到位的帮助,但是实际情况非常不乐观。
高职院校缺乏创新创业的考核激励机制。高职院校一般都是按照岗位及工作量对教师进行考核,与其他课程相比,创业教育更需要对对各行各业进行咨询和调研,而这些投入在现行考核机制下很难进行准确评估。导致相关教师面临收益少、风险大的窘境,创业指导教师不愿意对社会实践投入过多精力,影响了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
四、解决途径
1.从兴趣出发培养创新创业意识
高职院校在进行创新创业训练时,指导教师应围绕创业者兴趣,从兴趣出发培养创新创业理念。兴趣是创意的根基,通过专业的创业教育,将学生兴趣转化为动力,用专业化的方式科学引导创业的力量,让创业者能够学会经营管理一家企业,直至发展成一项事业。
2.做足功课,创业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新知识层出不穷,营销模式变化太快,新商品,新市场不断出现,创业者首先应该关心、主动学习财经资讯、国家政策、互联网络,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观念新事物。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创新创业训练、拼搏需要有强健的身体素质,健康的身体是开拓事业的前提和有力保证,必需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即使工作再忙再累,也不能忽视,保证每天有充足的精力投入到劳累的创新创业中去。
3.团结创新创业同伴,形成统一的价值核心理念
一个团队里要有统一的价值核心理念,形成坚强的凝聚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共同的目标拼搏。同时也要注重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和作用,创业者要永远记住一个人是不能创业的,例如取得巨大成功的联想集团柳传志、百度集团李彦宏,表面看似个人努力的成功,实际都是一个团队在共同发挥作用。
4.创新创业要有足够的耐心,要有打持久战的心里准备
创新创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创业大学生应该先到企业打工,时间最少应持续半年到一年,在这个过程中,不要在意薪水多与少,不要在意安逸与劳累,而是要尽可能多的学习企业管理流程,学习企业领导是怎么管理公司,有效的方法应该好好记得,管理不到位的地方也要心中有数,那么自己创业的时候,打工生涯的经验、学习将会带来很大的帮助。创新创业无法一蹴而就,会经历种种波折,只有坚持,闯过各种各样难关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创业者最好结合自身的专业和擅长,整合自身资源,找准项目,大胆尝试,能够承受刚开始时生活质量和水准暂时下降的心理压力,有持久战的心理准备,走到成功的那一天。
5.把准创新创业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
把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要将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作为创业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把创新创业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寻找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6.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分管理
高职院校应对现有学分制进行改革,制订创新创业学分转换、实施弹性学制、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等具体措施,为创新创业学生清除前进路上的障碍,让创新创业学生做到专心致志,既不耽误学业,也可以谋求创新创业,还学生以自由之身,机动灵活,做到创新创业、学业两不误。
7.建设低成本的创业平台
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型行业缺乏资金,资源不足,应该想尽办法借资源,借渠道。作为创业者,必须牢记一个天条:那就是手里必须维持现金流。做生意可以暂时亏本,但是不能没有现金,一旦现金流枯竭,资金链一断,创业者有多少不动产多少产品都没用,那时候哭都没地方哭。创业时期,能不先付款的要尽量拖后,能租赁的东西不要买,少做后付款的业务,少跟别人攀比,一切从自己的实际出发。
创新创业者可以先不注册公司,租赁办公室,而是可以先找一个现成的公司,挂靠一下,用别人的办公室,别人的执照,一个月付一点手续费,尽可能降低成本费用开支,这样操作的好处是一旦业务开展不起来,可以很快撤退,把损失降到最小。如果业务能顺利开展,对业务的发展前景有把握,胸有成竹,这时候再注册公司,租赁办公室也不迟,创业者要给自己一个过渡时期,允许有缓冲时间,对创业者绝对有利。
商机无处不在,在双创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通过创新创业训练,掌握一定的创新创业技巧,加上个人的勤奋努力,把握商机,给客户带来更大、更多的新价值,获取更多的竞争优势,满足市场一个小小的需求,便可获取回报,这就是创业的开始。
参考文献:
[1]钟坤峰 《创业者核心素质研究述评》 商场现代化 2010年31期
[2]毛翠云 《创业者素质模型与综合测评方法》 统计与决策 2009年第24期
[3]陈方 写在评选之后创业者素质关系企业兴衰 科技创业 2006年第1期
[4]宋洪霞 大学生创业的个案的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 华东师范大学 2007年
[5]彼得・F・德鲁克著(美) 张炜译 《创新与创业精神》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
[6]中国大学生就业 大学生创业手册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8年9月(244-246)
[7]吴吉义,柯丽敏 大学生网络创业现状与趋势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0年(2-4)
Talents Training of University E-commerce Professional
Independent Innovation Capability
ZHANG Fen, ZHANG Xianghong, YU Ning
(Maanshan Technical College, Maanshan, Anhui 243031)
Abstract The key to innovation is talent, the university is the main output of high-quality human resources positions in the State. In the e-commerce innovation and play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today's socie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rket for talent have higher requirements. 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electronic commerce Universities professional training system based on social need to establish how to adapt for the country, for society and innovative talents.
Key words e-commerce professional; independent innovation; talent training system
0 前言
计算机和通信技术融合形成的信息通信网推动了经济的全球化,未来的经济贸易将更多地以国际互联网环境为基础进行展开(温芝龙,2009)。其中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的电子商务正成为国家、企业以及个人间的主要经济贸易手段和沟通方式。面对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中国必须站在全球的战略高度来规划发展本国经济,而经济的发展,人才是根本保证,因此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但目前中国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存在很多问题:电子商务作为新兴领域,其概念、理论以及应用都不成熟;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电子商务交叉学科的特性,使得高校在人才培养是经管类还是技术类方向的定位不清晰;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脱离市场发展轨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根据以上问题,本文将从供需角度探讨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职业素质的要求以及高校培养人才方式存在的问题,通过比较国外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方式,尝试建立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体系,并着重在电子商务教学环节中探讨高校应如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从而推动我国电子商务又好又快地发展。
1 电子商务概念及专业定位
1997年世界电子商务会议通过专家讨论给出关于电子商务的概念定义:电子商务是指对整个贸易活动实现电子化。从涵盖范围方面可以定义为:交易各方是以电子交易方式进行的商业交易而非当面交换或直接面谈;从技术方面可以定义为:电子商务是一种多技术的集合体,包括交换数据(如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获得数据(共享数据库、电子公告牌)以及自动捕获数据(条形码)等(French等,1982)。
电子商务促进了管理变革,带来了企业在组织与管理、营销、生产作业及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新理念。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的人才应能适应、创造、引领这些变化,并能够解决其出现的问题。因此电子商务专业是培养懂技术、懂管理、会经营的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刘业政,2009)。
2 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自主创新能力分析
2.1 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职业素质要求
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以我国电子商务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为调研对象,整理的2012年中国电子商务人才状况的调查报告可知,电子商务人才需要具备的职业素质主要有市场开拓、创新能力、项目执行能力以及规划、策划能力。
从统计数据(图1)可知,电子商务企业需要的是富有创造性和实践经验的综合能力,这个要求对人才的培养提出更高的标准。
2.2 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发人才培养方式
高等教育是国家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主要基地。在了解了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高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路径,具体分析电子商务行业人才岗位不匹配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构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
首先是对我国电子商务专业发展历程的概括。我国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主要经历三个阶段:尝试期、规范期以及发展期。尝试期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一批学者对电子商务进行关注及研究,随后部分高校对学生开设选修课程或在本科高年级开设电子商务班;规范期是教育部根据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在2000年底批准设立电子商务专业,2001年批准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13所学校作为第一批高校试办电子商务专业,并在同年成立全国电子商务专业建设专家小组,电子商务专业教育逐步走向规范化;发展期为2001年底,教育部批准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83所院所,并于2002年底新增第三批北京师范大学等58所院校(李琪等,2004)。
在把握中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发展脉络的基础上,从专业定位、师资力量、实践教学三个方面具体探讨中国高校目前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方式存在的问题。
(1)专业定位不清、电子商务专业在建设与发展中逐渐形成两大类别:以技术为主和以管理为主的电子商务办学模式。许多高校不能基于本校研究特征、当地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对电子商务进行清晰定位,将技术管理纯粹对半教授,课程设置不合理,使得学生专业知识结构混乱。
(2)师资力量不足。由于电子商务在我国是新兴专业,教授电子商务的教师大多由原来的计算机、管理学院转型过来,教师对电子商务的认识基本通过自学、研讨会或培训,并且多数教师缺乏在相关电子商务企业工作的经历。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很难实现知识系统的有机结合和应用。
(3)实践教学投入不足。电子商务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并且通过实践应用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但是目前电子商务教育实验室设备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教学课程以理论为主,这极大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董瑞卿,2008)。
3 高校电子商务专业自主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针对中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比较国外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情况,结合中国情境,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电子商务专业自主创新能力人才培养体系。
3.1 国外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
由于美国的电子商务教育发展较早,本文以美国电子商务教育为范例进行比较分析。美国大学一般不设电子商务专业,而是将其作为独立的课程教授。根据Harlan等人(2001)对国际高等商学院协会附属商学院的77个电子商务教育项目调查可知,美国大学电子商务项目提供4类基本课程教学,分别为工商管理硕士、理学硕士、理学学士以及非学位证书教育。其中工商管理硕士项目为主体,在77个项目中有31个项目为工商管理硕士教学,占比40%;课程设置方面管理类学时高于技术类,课程内容偏向电子商务网络营销,具体见表1。
美国高校十分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积极鼓励教师将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许多教授曾有创业经历,或担任企业的外部董事,这些实践经历使得他们对电子商务领域的发展潮流和社会需求有很好的洞察力(吴自爱,2014)。
表1 美国不同项目类型管理类和技术类课程平均学时比值
美国电子商务教学形式多样,对学生实践能力十分重视。如哈佛商学院的电子商务案例研究;麻省理工的电子商务营销课程设置了项目研究、到企业实习等环节;斯坦福大学的网络营销课程要求学生用所学电子商务知识设计服务或产品。另一方面,美国高校一般都设有电子商务研究中心,通过校企合作对电子商务领域的在线消费行为、企业定价策略等问题进行研究,学生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等。高校整体定位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呈现产学研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态势。
3.2 中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虽然国外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起步较早,与国内相比较为成熟,但由于国家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科技等环境因素不同,电子商务行业的成熟度、企业管理模式等不尽相同,借鉴其创新性的培养方式的基础上,从专业定位、师资力量、课程设置三个方面探讨适合中国国情的电子商务专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
(1)专业精准定位。专业定位决定了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方向,是人才培养的目标基准。国务院办公厅在2005年了《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具体指出“高等院校要进一步完善电子商务相关学科建设,培养适合电子商务发展需要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加强电子商务理论研究”。
结合国家经济发展、当地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企业对人才的要求,高校应根据自身的研究特色制定相适应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以培养复合型电子商务专业创新人才为目标,依据学生知识能力结构细分人才层次。
(2)师资力量建设。从学校层面而言,学校应鼓励电子商务专业的老师去企业兼职或者做研究调查,从而获得该行业前线的经验与资料,把握行业发展动态以及企业需求;资金支持老师参加各种与本专业相关的学术交流会议、研讨班、电子商务培训班等,加强老师在电子商务领域的理论知识构建;合理设置教师绩效考核,不应只以教授的课程数、发表的论文量为指标,同时引入学生对教师教学水平评价,从制度上保证课程教授的质量以及学生的参与度。
从教师自身能力的提升层面而言,教师要努力通过网络、本专业顶级期刊的研究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电子商务理论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创新思维以及实践创造能力,与学生保持互动而非灌输式教学。
(3)课程合理设置。课程设置主要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
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报告(图2),中国电商企业现处于发展扩张阶段,对于工具型人才最为迫切需求,如运营、技术(IT、美工)、推广等。随着企业不断成熟,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对于高级人才的需求将会不断增加,如负责电商品牌运营的综合性高级人才。
基于此,根据企业所要求的电子商务岗位人才专业知识技能,以及学生未来走向管理岗位对管理知识的需要,理论课程设置可分为五个维度,即技术、运营、综合、管理以及相关的行业知识,具体见表2。
在实践课程设置方面,主要有实验室、电子商务活动实习以及电子商务竞赛三个途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
首先是学校在硬件设施方面的保障,应提供完善的实验设备供师生教学使用。在电子商务软件建设过程中保障实验平台的稳定性、实验模拟的真实性,以及由于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特性,要保证实验软件的及时更新升级。
学校和教师提供支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电子商务活动。具体为学生因创业而准予保留学位休学的学制改革,学生创业资金的支持,相关创业课程培训,如创业学、创业教育、创业风险规避等课程(田惠英等,2012)。另一方面,高校应与当地政府、企业建立联系,定期请行业内专家以及企业人员进行专题讲座,扩展学生的行业知识;同时依据互惠互利、双向受益原则,与企业建立实习培训项目,学生通过参与电子商务运营锻炼综合运营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自主创新思考奠定基础。
建立学生能力评价体系,对以考试制为主的学生考评体系进行改革(罗龙艳等,2012),强化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电子商务竞赛,如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中国电子商务大赛等,最大程度激发学生思维活力。
基金项目:马鞍山市2014年度软科学计划研究项目(项目编号:Rkx-2014-10);2014年安徽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团队(项目编号:2014jxtd055)
1 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和主要作用
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是普通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延伸,是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大系统的亚文化形态,其基本内涵是指在长期技能教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体系、理念心理、审美标准、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学风、文化活动风格等。他是推动高职院校发展进步的重要因素。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及培养良好校风,优化教学环节,以促进学院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重大的意义。与此同时,也能够丰富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规范以及价值取向、做人理念等方面的形成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和影响,有着直接的育人功能,能满足大学生发展和成长的需求。
文化广义上是指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综合,而狭义上主要指的是精神方面的内容。而文化总体上我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表层就是我们所说的衣食住行,主要是以人类生活所需要的物质层次为主;中层则是借助物质体现的精神的礼仪、风俗、法律等方面;最底层方面就是我们所说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审美观。而这三个层次是相互的,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缺一不可,构成共同的统一体。
校园文化主要是一种特殊存在的社会文化,我们可以将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教育的引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暗示性和渗透性。高职校园文化是为学生创造一个陶冶心灵的场所,对教育的各个方面都起着指导性的作用。具有把师生员工的文化生活引导到正确方向上的导向作用和自我教育功能,是学院凝聚力、向心力的所在。二是社会辐射作用。主要表现在既接受社会影响,同时又反作用于社会。校园文化的升入发展主要是把校园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达成平衡和协调发展的地方,从而实现对人精神、心灵以及性格的塑造,达到社会化的目的。三是情感交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对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的潜移默化。高职校园文化可以激起师生情感世界的变化,可以通过人的情感作用对言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进而产生交流的共鸣。
2 加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构想
2.1 把握原则,努力培育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处在社会文化发展的前沿,是学院精神、传统和作用的综合体现,也是塑造和培养人的最重要的教材和教师。作为人类社会文化的重要分支,广义上指的是在学院育人环境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促进学生成长和提高全员文化素养为目标,由全体师生员工在教学、娱乐以及生活等各个领域的相互合作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成果。狭义上则是指包括全体师生的思想素质、道德修养、价值取向以及知识和能力结构、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方面上的精神文化。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多方面的特点,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应遵循以下四个基本原则。
一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原则;二是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的原则;三是主体性与主导性相统一的原则;四是封闭性与开放性相统一的原则。而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我们要在把握这四个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进一步明确学院的发展定位,以此强化办学特色。因为发展定位是任何一所高校在竞争中独立存在的前提和基础,而办学特色更是区别于普通高校的主要标志,如果发展定位不清晰,顶层设计不明确,在对学生的培养上就会失去就业市场,进而失去学院发展的竞争力。因此,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要有明确的定位,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学科特色、专业特色和教学特色,最终形成高职院校独特的办学风格和校园文化。
2.2 正面引导,营造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精神文化主要包括校园文化理念、历史传统以及校园大多数主体的认可,以此遵循共同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等内容,这也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和核心,是校园文化建设发展的重中之重。
为了引导师生形成团结奋进、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学院精神,把历史凝练成的精神赋予新的时代意义,将其做到一面新旗帜统领学院文化,进一步明确发展定位、办学思路以及办学的特色,以此形成统一的奋斗目标,师生员工思想等。建立健全评价激励机制,树立典型,弘扬正气,形成团结向上的工作局面,既给与精神鼓励又给予必要的物质鼓励。要进行必要的精神文化产品的开发与包装,形成反映学院精神风貌的精神文化产品。为开展丰富多彩、文明健康的文体活动,弘扬主旋律,展示精神风貌,营造健康和谐的文化氛围。
2.3 构筑硬件,建设高雅宜人的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水平外在的一种标志,主要包括符合高职院校特点的各种教学、实训以及科研、校园环境等方面。为了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就需要加强校园的文化建设,必要时要抓紧硬件建设,使学生在布局高雅怡人的环境中努力学习。其中,雕塑、景点、修读点和壁画在校园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为了保证具有长期的艺术和人文价值,使广大师生在工作和学习之余有赏心悦目的感觉。而环境和绿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布局良好的校园环境本身也是一本教材、一张名片,对师生的行为和观念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当然,还有教室、实训场、食堂、图书馆、宿舍、运动场等都属物质文化范畴,都是师生每天学习、工作、生活的重要场所,都要对其进行重点规划和建设,进行整体包装,形成具有特色的物质文化。
2.4 强化管理,努力营造和谐的制度文化。制度即规范,是保证高职院校正常运转、维护教学、生活秩序的基本规则,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准则,主要规范各种规章制度等,以此体现学院管理的价值观等。就学院管理文化而言,制度是形成一种校园文化的“定型器”。也是切实制度、完善和强化激励师生奋发向上的各项工作运行的制度等等。通过长期规范的制度约束和管理,使师生习惯成自然,形成良好的制度文化和团结和谐的工作氛围。
2.5 突出“三风”,努力培育严谨的行为文化。行为是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和表现。行为文化是校园的“活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主要包括师生员工的各种行为方式,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校风、学风等等。这就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一是要把领导班子建设好,强化团结协作的意识,树立开拓进取的精神,发扬艰苦奋斗的传统,通过领导班子的带动和领导,就会形成团结、协作和严谨的校风面貌。二是要把教师队伍建设好,加强师德建设,除了培养教师是教书育人的楷模外,还需要强化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以此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使教师勇于探索科学理论,形成良好的教风。三是要培养好学生的教育工作,强化学生的基本理论、基本素质以及基本技能的“三基”教育,形成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养成积极向上的学风。
2.6 重视载体,形成和谐有序的舆论文化。首先就要积极发挥校报、学报以及校园广播站等校园网络媒体作用,加强宣传阵地和载体建设。特别是要充分发挥校园的网络优势,积极构建网络的德育工作体系,创建专门的德育网站,完善网络资源,使之成为大学生网络阵地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次,要切实加强学生社团的文化建设活动,加强对各学生社团组织的管理和引导。通过正确的引导,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最后,还需要加强学校宿舍文化的建设,探索以学生公寓为基地的方式和途径,组建一些直接面向公寓开展的各种学生活动等,保证校园文化在不同方面都能顺利进行。
3 我院校园文化建设的经验与实践
多年来,我院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做法:
3.1 宏扬正能量、注重打造催人励志的精神文化氛围。为了引导师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价值取向,学院结合自己的办学思路、特点、历史沿革、专业特色等,进一步明确了“加强基础建设,完善办学条件,融合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企业文化,形成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通过努力,全面提升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能力,把学院建设成理念先进、特色鲜明、学生成才、家长满意、社会称誉的技能型特色名校”的办学思路和奋斗目标。藉此来深入实践办学理念和学院精神,增强师生员工的使命感、自豪感、归属感。吸收中国历史优秀传统文化和企业先进文化,凝炼、丰富校园精神文化氛围,发挥文化引领和育人功能。按照体现特色,增强引领、规范作用的原则,修订凝练出“明德厚能博学笃行”的校训,“求真求实求精求能”的校风;“学高为师,艺精为范”的教风,“德能双修学以致用”的学风等特色文化标志,营造知行合一、乐教会学的良好风气,形成朴实厚重、规范精细、和谐共荣、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校园品质文化。
同时,通过校企文化交流和共建融通,探索现代企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结合专业特点,建设体现现代制造业、电子信息业和现代服务业等不同行业企业特点的特色主题文化环境。通过举办企业家讲坛,技能大师工作室授道、优秀毕业生讲座、校内模拟企业管理等措施,以及与企业联合开展企业文化和职业素质教育等活动,藉此营造教学环境的职业化氛围,使学生在学校时就能熟悉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制度,了解企业用人的标准和要求,形成企业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统一。
另外,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与职业素养教育。实施“一本教材、一个平台、一体培养”工程,构建职业素养课程、第二课堂素质教育平台、专业技能培养“三位一体”的职业素养教育体系以及学校、企业和社会“三方参与”的职业素养考核评价体系。加强优秀文化的教育和传播,坚持和推广“经典诵读”活动,建设以传统文化和工业文化为主题的厅廊文化。组织开展科技文化艺术节、知行讲坛、社会调研、企业实践、志愿者服务、理想?成才技能比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人文和职业素养。先后成立了20多个学生社团,充分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促进了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坚持开展系列文体活动,倡导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和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引领广大青年学生在实践中成长,以此培养更好地适应社会风险的能力以及创业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能够更好地丰富校园文化活动。
3.2 打造有高职特点的优美校园环境,形成高雅宜人的物质文化载体。近年来,学院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先后改建老校区的近四万多平方米的教学楼和实训楼,扩建了一万多平方米的综合运动场,新建了沿街围墙和绿化带,新增绿化面积2500余平方米,校园整体绿化面积达到了18400余平方米,绿化面积达到了27%;硬化了环校道路,新安装了高雅新颖的环校路灯,对教学楼、图书馆和学生公寓等设施进行了改装、修葺或清洗粉刷,对宣传橱(栏)窗、校园网、广播站等进行了改造或更新;学院新校区于2006年初步建成并投入使用,经过几年的不断完善,现在新颖的教学楼、学生公寓、学生餐厅,高标准配置的实训教学楼等均已投入使用,功能齐全的标准运动场已然建成,别具一格的校园内路标更增添了许多高职文化底蕴,同时建设了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景点式休读点,雕塑群、林荫小道密布在绿荫之间,整个校园都给人独具魅力,耳目一新的感觉。
3.3 规范管理工作,创造健康和谐的制度文化环境。首先要加强和完善学院内部管理,完善教学、职称评聘、校务公开以及人事管理、财务规划和校园文明建设等方面的200多项制度,并按时间顺序装订成册,使学院的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工作效率显著提高;二是制定了激励教师参加教研、科研企业锻炼、在职培训、技能大赛、考核验收等方面的各项制度,把提升教师素质作为才人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广大教师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明显有逐步提高;三是规范学生管理工作,创建了半军事化管理模式,制定了相应制度,对学生的学习,作息、内务卫生、课外活动、言谈举止等日常学习和生活进行规范化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