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经营模式论文

经营模式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23 15:15:0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经营模式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经营模式论文

第1篇

(一)英国的自营农场模式

20世纪,英国农业经营方式的显著改变是自营农场逐渐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农业经营方式。英国家庭农场起源很早,在圈地运动扩展的过程中,富农以购买或租赁的方式从农民手中占有土地,进而合并形成较大规模的农场;19世纪中叶随着英国土地产权形式由敞田制转变为土地私有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大量的家庭农场或竭尽所能地扩大规模,或被挤压破产,农场发展突破家庭农场的规模局限,大规模租赁土地,大量雇工,大型租赁农场逐渐取代家庭农场;20世纪以来,因为英国地租下降、地产税逐渐提高、政府加大对租赁土地的干预力度等多种措施,抑制了大土地所有者的收益,纷纷出售土地。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土地又逐渐流转到农民手中。以英格兰和威尔士为例,20世纪20~60年代,贵族地主手中的耕地有40%移交给了农民,随着家庭农场数量的快速增加,英国政府不仅颁布了一系列农业法,维护农场经营者的利益,同时从财政上给予优惠政策扶持,在高度机械化的条件下,英国家庭农场逐渐实现了自营化。根据1970年左右的一项官方统计,农场总数中租佃农场约占36%,自营农场占64%。英国以自营农场为主的农业发展速度很快,20世纪30年代大麦小麦每年的进口量是600万t,1986年这一需求已经基本能由国内农业满足;20世纪30年代本土仅能提供30%的食物需求,1986年国内市场食物供给达到80%,食物的进口依赖程度逐渐降低,甚至某些农产品已经实现净出口。

(二)美国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美国人少地多,农业生产以大面积耕种为特色,规模庞大的农业生产需要相互合作。美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可以归纳为3类:一是工商企业直接对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管理协调,涵盖生产资料的生产供应、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以及销售等若干环节,各环节流水作业,从农产品生产到加工销售均由企业内部实行统一核算。二是工商企业与农场保持独立的生产经营权,双方签订合约,进行合作,农场主负责农产品生产,工商企业负责农产品加工销售,各司其职,合作关系相对稳定,这一组织形式是目前的主导方式。三是农场主联合投资兴办的供应生产资料和销售农产品的合作社。成员之间互助合作,在农产品的生产、销售等不同阶段以不同形式提供服务。这一组织形式突破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单个农场主产销的局限,促进美国农业经济增长,提高了农场主收入水平。20世纪初期以来,美国农业发展逐渐实现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以及社会化服务的产业化发展目标,形成较为稳定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目前,农产品加工企业是美国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美国的食品加工业在制造业中也是规模最大的。

(三)荷兰的家庭农场模式

荷兰的农业用地约为200多万hm2,仅占整个陆地国土面积的1/170,农业人口60多万,约占总人口的1/27。农用土地不足使荷兰的家庭农场规模较小,然而,荷兰农产品出口量很大,在国际市场占有较高的份额。目前荷兰农业有60%的最终产品销往国外,农产品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9%,农业出口总额仅次于美国,排名世界第二。荷兰家庭农场模式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荷兰政府在现代农业发展中致力于完善农业职业教育体系,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完善交通网络,增强物流服务功能;引导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增强了农业的竞争力。此外,荷兰的农业合作社以其非营利性保障了农民加入合作社的利益,也为合作社的长期运转提供了动力。例如,成员55%以上的化肥以及精饲料均由合作社提供,农民90%的生产资金支持也来自在信用合作社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拉博银行。

二、发达国家农业经营模式的经验

(一)英国自营农场模式的“专”

英国自营农场的“专”主要表现为不同区域的农场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及时调整农业结构,加速了地区专业化发展。英国东南部是平原地区,土壤肥沃,适宜发展种植业,是粮食主产区;北部是山区和丘陵地带,雨水较多,草木茂盛,重点发展畜牧业。在耕地面积减少的趋势下,英国进行了重大的农业结构调整,扩大畜牧业比例,进一步缩小种植业比重,农业结构调整使得英国农业从混合经营转向专业化发展。如农民进行大规模的水果和蔬菜的种植,伦敦等大城市附近有了专门的蔬菜、鲜花以及鲜奶供应基地,呈现出更加鲜明的区域特色以及专业化发展趋势。此外,英国自营农场专业化发展也离不开政府实施的高效率的科技推广政策。英国全国有数十所大学和地方性农业学院为农业培养各种人才,在各地设立农业技术培训中心以及其他专门机构,对自营农场提供服务和咨询。英国政府对农业科研的支出逐年增加,进一步推动农业专业化发展。

(二)美国产业化经营模式的“稳”

美国产业经营模式的“稳”表现为从事农业生产的收益稳定。在长期的农业经营实践中,美国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农业合作社组织形式,实现了跨区域合作。区域内合作社一般由同类农产品生产者组成,它们需求相似,接受合作社的产供销服务;跨区域合作社在区域内合作社基础上,服务范围更广,覆盖面达十几个州,形成合作社联盟,专业化程度较高,进行商业运作,因此合作社成员能够突破区域市场限制,在全国市场以及世界市场获利。这种合作社联盟大多独立于联邦或州行政权力之上,能够跟政府部门交涉,尽可能多地为其成员争取更多的政策优惠,保护成员利益。此外,美国产业化经营模式的稳定还在于美国政府用高补贴的方式增加农场经营收入,从而在农产品价格降低的情况下,能稳定农场主家庭收入。

(三)荷兰家庭农场模式的“精”

荷兰家庭农场模式的“精”表现为农业生产的集约化发展。荷兰人口稠密,人均占有农业用地极少,必须精耕细作,提高耕地的单位产出效益。这种集约化离不开高素质的农民、高收益的特色农业项目以及高效率的机械化生产。首先,荷兰的农民大多数英语交流能力较强,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营销能力,农民思维开阔,紧跟世界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较强的经营管理才能和国际开拓创新眼光。这些特点使得荷兰农民在整个农业产业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次,荷兰竭力推广特色农业项目,如花卉蔬菜园艺业,故被称为“欧洲花园”,成为最大的花卉出口国。特色农业在市场竞争力以及提高收益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最后,高程度的机械化生产提高了农业集约化程度。荷兰蔬菜花卉种植以及牧场养殖均有较高的机械化水平,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为集约化生产提供了可能。

三、发达国家农业经营模式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一)建立健全农业政策与制度支持体系,强化政府的导向作用

发挥政府在农业发展中的导向作用是世界各国普遍的做法,通常表现为农业补贴政策和农业信贷支持政策的实施。农业补贴一般包括价格支持、直接补贴和农业综合补贴。如英国1947年实施的价格保证制度,对农产品施行价格支持,当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低于保证价格时,两者之间的差价则由政府补贴给农户;又如农场建设补贴,提出政府承担1/3的农场修建房屋、道路或供电网络等费用。以2008年为例,英国对农业的支持和补贴总量高达37.19亿英镑(1英镑约合10.19元人民币,2014)。中国对农业的补贴力度也逐年增加,但是鉴于财政压力,目前应该还是以价格支持为基础,逐渐建立以直接补贴为主体的农业补贴政策体系,进一步加大农业综合补贴支持力度。就农业信贷支持政策而言,美国构建了一整套的信贷系统,各级信贷银行面对特定的对象,分工明确,包括为农场主提供购买土地、农机设备等需要货款的联邦土地银行;联邦中间信贷银行不直接面向农场主,通过信贷协会向农场主提供贷款;合作社银行面向的主要是由农场主组成的合作社,而非个人。相比较而言,中国目前的农业信贷支持力度较弱,水平较低。因此,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在创新能力提高的基础上,调整信贷结构,增强信贷服务功能,能够提高农民积极性,稳定农业收益,促进农业发展。

(二)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合作社是一种应社会经济发展变化而不断调整的生产组织形式,英国、美国、荷兰的农业合作社各具特色。英国合作社的特色在于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以某一种农产品为主,如小麦合作社,朝专业化方向发展,注重农产品附加值的提高,竞争力强;美国合作社的特色则在于覆盖面广,实现了区际合作,采取现代企业管理方式;荷兰合作社的特色则是它的非营利性,一般扣除30%的收益作为组织运行和风险资金,其他均由成员分享,合作社负责成员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以及产后的一切事务,沟通农户和市场。中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借鉴发达国家合作社模式,要充分考虑中国的基本国情,同时还要顾及中国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显著差异。合作社经营要充分兼顾专业化和综合性,控制合作社适度规模经营。具体实施可以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的合作社发展模式,实现区域内合作,如东部地区农业发展的市场化程度较高,可以借鉴英国专业型的合作社模式;而中西部农业发展更需要政府的政策扶持,合作社模式应倾向于非营利性。第二步,在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逐渐缩小的前提下,不同区域之间进行跨区域合作,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进而实现全民的共同富裕。

(三)推进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化,加强农业技术推广

荷兰的农业职业教育体系较为完备,从预备农业教育到中等农业教育,再到高等农业教育,种类很多,课程级别层次分明,荷兰多数农民至少接受过中等农业学校的专业教育,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农民还要不定期地接受多种形式的培训;其他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也重视农业人才素质的提高以及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如1963年英国设立农业经营管理部负责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难题以及为农业生产者提供技术培训和咨询;美国则在长期的产业化经营实践中形成了以联邦一级的农业部、州一级的农学院,以及县一级的农业推广站相结合的农业教育、科研以及技术推广三位一体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产业化体系。2012年中国十报告中提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目标,新型农业人才除了具有专业技能,还要懂得农产品营销。为此,一方面要培育有知识、懂技能的新型农民,另一方面还要将农学专业毕业生吸引到农业生产中来。在对这些人才的培养上,农业生产技能和农产品营销手段要并重,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建立长效的人才管理制度,如建立农业专业人才储备制度、完善农业专业人才激励机制等,农业人才的培养能够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技术推广。

(四)建立健全多主体、专业化、社会化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深化,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社会化服务随之出现。目前美国和荷兰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规模都比较大,但各具特色。美国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以市场为导向,具有较高的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在农业生产产前、产中和产后都有专业的服务机构参与,降低了农业生产的风险,使得农业收益具有稳定性;荷兰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则围绕花卉等主导产业形成,花卉的保鲜则依赖发达的物流技术和网络,尤其是航空运输方式,从而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满足各地的市场需求。从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农业现代化发展离不开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支撑。中国作为农业大国,需要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建立健全多主体、专业化、社会化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如对于资金投入需求较大、收益回报较慢的服务,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研及枝术推广等,由政府负责;农户联合形成的合作社则负责为具体的生产和销售环节服务,如供给肥料、种子等;私人服务机构从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出发,可以采取多种方式灵活地参与更多的回报率较高的服务项目。多主体的培育和发展需要更高的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与之相适应。

四、结语

第2篇

1.1试验设置及林分概况

在同一面坡上铺设红椎纯林、红椎×马尾松、红椎×西南桦(Betulaalnoides)试验林,3次重复,共9个小区,随机排列,小区面积约0.3hm2,试验区总面积3hm2。为便于叙述,用模式中各树种第一个拉丁字母为代号,依次为C、CM、CB,造林密度2m×3m,穴状整地,穴规格:60cm(长)×60cm(宽)×35cm(深),每穴施基肥250g(m(桐麸)∶m(磷肥)=1∶1混合沤制)。CM、CB的数量混交比例为1∶2,株间混交。2002年3月用营养苗造林,造林成活率90%,造林当年7—8月份进行第1次抚育,第2年和第3年,每年的3—4月份和7—8月份各抚育1次,2010年卫生清理一次,清除枯枝、死木和严重被压木。林分现状:林分郁闭度、平均植株数量、平均胸径和树高林分C分别为0.9、1500株·hm-2、13.93cm、12.78m,林分CM分别为0.85、1430株·hm-2(马尾松枯死木5%左右)、9.86cm、10.16m;林分CB分别为0.85、1480株·hm-2、16.31cm、16.12m。因林分郁闭度较高,故林下植被稀少,仅偶见风尾蕨(Pterismultifida)、铁线蕨(Adiantumcapillus-veneris)等较耐荫植物。

1.2研究方法

2013年5月,在在各小区中设置1个20m×30m调查样地,测定幼林树高、胸径,计算平均树高和胸径。并在3种树种中各选3株平均木(即3次重复),然后伐倒并挖根,分别取其树干、树皮、树枝、树叶、树根样,在80℃恒温下烘干至恒质量,计算含水率,然后,把器官鲜质量换算成干质量。

1.2.1生物量

西南桦、马尾松、红椎单木器官生物量分别用何友均等[18]、明安刚等[30]、覃林等[31]生物量估测模型计算,以上建模数据均来自与本研究同地点的伏波实验场,所选建模样木胸径范围7.2~28.0cm,涵盖了本研究红椎、西南桦、马尾松的径级范围。根据生物量模型计算器官生物量、单株平均生物量及乔木层各器官生物量、乔木层总生物量。

1.2.2碳储量

树木器官碳素密度用有机碳测定仪(日本岛津,型号:TOC-L-ssm5000A)测定。器官碳素密度乘以对应树种、器官的生物量,得到各器官的碳储量,各器官的碳储量相加得到乔木层总碳储量。

1.3数据分析

采用Excel2007及SPSS17.0进行数据处理,单因素方差分析法进行显著性比较。

二、结果与分析

2.1经营模式对红椎生长的影响

模式间红椎的胸径、树高生长量达到极显著差异(P<0.01)。其中以CB红椎胸径、树高生长量最高,分别达17.87cm、16.27m,与C、CM比较都达到极显著差异;其次是C,椎胸径、树高生长量分别为13.93cm、12.78m,达CB的77.95%、78.55%;最差为CM,椎胸径、树高生长量分别为11.57cm、12.03m,达CB的64.75%、73.94%。这表明,红椎与西南桦混交能促进红椎生长,而红椎与马尾松混交却对红椎生长不利。这是因为,红椎、西南桦和马尾松虽都为阳性、深根树种,但红椎较耐荫,尤其在幼林期,适度遮荫对其生长有利。另外,它们根系的差异较大,根系生物量占其总生物量的比例依次为17.16%[31]、17.72%[31]、9.3%[18],而总生物量差异不大,故红椎和马尾松的根系比西南桦发达。而林木根系分布与发育状况关系到能否充分利用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和混交林的成功与否[32]。红椎与西南桦混交林,因西南桦根系欠发达,它们根系相互穿插交织的机率小,对地下营养空间的争夺不剧烈,故能充分利用土壤中的营养物质。此外,在地上空间利用上,在林分郁闭初期(4~8年生),西南桦生长快于红椎,为红椎提供了遮荫条件,红椎处于下层,使西南桦获得了充足光照,故它们此时的种间关系表现为互利关系,能促进彼此的生长。但随着林龄的增加(8年生后),红椎喜光程度逐渐增强,混交林也处于高度郁闭状态,红椎开始与西南桦竞争空间资源,此时的种间关系变成了竞争关系。而西南桦对光照比红椎敏感,在高度郁闭的林分中,西南桦因光照的不足而生长明显受抑,为红椎获得生长空间提供条件,使红椎生长逐渐加快。11年生红椎的树高已超过西南桦0.3m,如果不及时进行人工干预(间伐),将因种群内剧烈营养空间的竞争而致西南桦出现自然稀疏,并最终被淘汰。红椎则在整个过程处于有利地位,故其生长良好,明显优于纯林。而红椎与马尾松混交林,因它们根系都较发达,林分郁闭后,根系处于同一营养空间的机率大,对地下营养物质的争夺较为激烈。同时,上层空间的竞争也同样激烈,因红椎的生长快于强阳树种马尾松,红椎的遮挡严重影响马尾松生长,马尾松为改变被动必须与红椎进行空间资源的激烈竞争,但其树种特点决定了它在竞争中的必然劣势。对11年生林分的调查,马尾松已呈现严重被压状态,林木个体参差不齐,且有5%左右的枯死率,这与火力楠和马尾松混交的结果较一致[33]。由于林分从地上到地下都存在激烈竞争,故对彼此的生长都不利,致使红椎的生长不如其纯林。

2.2树种对器官碳素密度的影响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同树种不同器官或同器官不同树种的碳素密度都达到极显著差异(P<0.01)。同树种不同器官碳素密度,红椎以树干最高,与树枝、树叶、树皮、树根比较均达极显著差异;西南桦和马尾松则以树叶最高,与树干、树枝、树皮、树根比较达极显著差异。不同树种相同器官的碳素密度都以马尾松为最高,与红椎、西南桦对应器官比较都达到极显著差异;而红椎与西南桦比较,仅树叶、树皮达到极显著差异,树根达到显著差异,其它器官的差异不显著。同树种不同器官碳素密度从大到小排序,马尾松:叶、皮、枝、干、根;红椎:干、枝、叶、皮、根;西南桦:叶、干、根、枝、皮。树叶、树干这两个器官的碳素密度较高,可能与树叶为树木的主要同化器官,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2,并转化为稳定的碳水化合物[34],树干中含有较高的纤维素和木质素[35]有关。马尾松碳素密度高于红椎、西南桦,这与针叶树种碳素密度高于阔叶树种的结论一致[36-37]。

2.3经营模式对乔木层生物量、碳储量及分配特征的影响

总生物量、总碳储量及它们在干、皮、枝、叶的分配量均以CB最高,分别达127.52、86.11、10.44、12.88、2.91t·hm-2和57.84、39.89、4.42、5.78、1.38t·hm-2,与C、CM比较都达到了极显著差异。由于BC能明显提高林木生长量及林分的产量,故其总生物量、总碳储量及它们在干、皮、枝、叶中的分配量也会随之提高。可见,科学配置人工林经营模式,能提高人工林的产量、生物量及其碳汇能力。而根则以C为最高,分别达22.23、9.27t·hm-2,与CM、CB比较都达到了显著差异,这与红椎为根系发达树种有关。不同模式乔木层生物量、碳储量在各器官分配量排序,C和CB从大到小都为干、根、枝、皮、叶;而CM为干、根、皮、枝、叶;这主要由树种特性所决定。

三、结论与讨论

配置科学的经营是提高人工林生产力、生物量和碳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模式配置不当,则会产生反效果。研究显示,红椎与西南桦混交林,因其空间分布格局合理,能充分利用营养空间,故能提高林分的产量和质量,尤其对红椎生长的促进效果明显,胸径、树高生长量与红椎纯林比分别提高了28.28%、27.31%,乔木层生物量、碳储量比红椎纯林分别增加了17.35%、17.73%。这表明红椎与西南桦混交是科学的。而红椎与马尾松混交林,因其空间分布格局不合理,导致了树种之间对营养空间的激烈竞争,致使红椎和马尾松的生长都不佳,尤其是马尾松,因严重被压已出现了自然稀疏,红椎的胸径、树高生长量也比红椎纯林分别下降了20.40%、6.23%,乔木层生物量、碳储量比红椎纯林分别下低了54.32%、52.48%,表明红椎与马尾松混交不是很科学。判断混交模式是否科学,关键为种间关系是否协调[38]。只有种间关系协调的混交林才有可能取得理想效果。但混交林的种间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林分的发育阶段而变化,因此,在混交林的经营过程中,必须根据不同阶段林分的状况对林分进行适当调控,以确保种间关系的协调、林分的稳定及健康。

器官碳素密度与树种有关。研究表明,不同树种器官的碳素密度范围,马尾松为470.70~524.67g·kg-1,红椎为417.20~465.37g·kg-1,西南桦为405.93~509.90g·kg-1。针叶树种马尾松器官的碳素密度都显著或极显著高于阔叶树种红椎、西南桦对应器官。国际上常用的含碳率平均转换系数为0.45或0.5[39-41],本研究3个树种的平均碳素密度介于405~525g·kg-1,无论以0.45或0.5作为转换系数,结果都会与实际有较大的偏差。因此,采用各树种对应器官的含碳率作为转换系数,才能得到准确的林分碳储量。

第3篇

1.1专业化不足导致A货运公司业务面临外包风险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相对于其他运输部门,铁路运输系统体制陈旧、条块分割等原因,其融入社会物流方面要慢得多。A货运公司作为A集团的分公司,只为运输A集团生产的煤炭尽心尽力,并不必直接面临外部竞争的威胁。其虽然也在不断推进技术改革,但不直接面对市场,动力和进度都不如直接面对市场的企业那么强烈和快速,专业化程度最终也比不上外部企业。另一方面,企业业务外包也是近些年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趋势,A集团在发展过程中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自身战略的调整,对A货运公司的态度都会发生变化。

1.2严重脱离市场,公司竞争力缺乏

A货运公司业务决定于A集团生产的煤炭量及各运线车辆检修,这种服从上级计划的行为使其容易形成依靠上级指令来开展生产和作业的管理观念和等货上门的营销机制,其运作越来越僵化,这是与市场化背道而驰的,严重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更不能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其市场营销意识极为淡薄,营销体制几乎没有,也没有开拓市场的愿望。A货运公司在市场上竞争力是及其微弱的,如果突然将其置于市场之中,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2市场化经营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是其发展之道

A公司经营模式的选择要积极与外部竞争市场接轨,在占有母公司的内部份额的基础上,以市场需求为中心,通过经营理念转变,经营模式创新,保证机制有效运转来占领外部市场份额,推行多元化,拓宽业务范围,其直接迅速的方式就是通过集团的力量进行并购重组。积极融入市场是其可持续发展之道。A货运公司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综合物流体系,不仅是利用其内部优势和外部机遇,也是克服内部竞争劣势和消除外部威胁的最佳方法。A公司由于直接面对外部市场,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是其应有之义,在此基础上构建的综合物流体系主要由4个方面来支撑:

2.1企业文化

A货运公司原有的企业文化计划色彩较为浓重,这与积极进取的市场精神是截然相反的,建立市场化经营模式,首先就应该确立市场化的经营理念,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来面对市场的变化。在总体理念的引导下,确立并丰富企业的先进物流理念系统,包括企业宗旨、企业精神、经营理念、管理理念、服务理念等,并在员工中广为普及,这些根植于员工思想中的先进理念是员工爱企敬业、努力拼搏的精神动力。

2.2管理制度

内部管理的优化对于企业是十分重要的,A公司在提升管理水平方面,应采用精细化管理,这不仅是由粗放型经营转向集约化经营的必然选择,也是公司消除浪费控制成本的最佳方法。同时还要采取标准化管理,业务流程、规章制度、售后服务等都应有标准化的流程。质量管理方面,A货运公司应采取ISO质量管理标准,在安全方面进一步完善现有安全体系,将安检工作常态化,建立灵敏的应急反应机制,在员工管理上坚持以人为本,完善全员、多层系、多方面的培训工作。公司应在为积极满足客户需求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的基础上,将客户按照规模或需求分类,以便进行分层管理,服务内容、流程标准化,建立客户回访制度,追踪反馈服务质量。

2.3业务范围

A货运公司向市场化经营转变的过程中由业务单一化向多元化是必然选择。一方面A公司可以将其自有铁路运输除煤炭以外的其他大宗物品,积极发展公路货运,可以充分利用使运输产品多样化;另一方面A公司积极进行合并重组,兼并收购现有运输公司、物流企业等可以直接获得其原有业务,公司可以减少大量成本,兼并收购旅游公司可以获得客运业务等,同时A公司也可以通过接受其他现代物流集团注资并入,也能获得另一公司旗下的诸多业务,通过对相关企业合并重组企业可以迅速的扩大业务范围扩大规模。

2.4企业产权

A货运公司是A集团的全资子公司,产权单一,母公司对其有绝对控制权,因此其经营管理各个方面的决策都受到母公司的影响,其即使已成为有限责任公司,经营自也并没有完全落实。A公司要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独立经营自负盈亏,进行产权多元化改革是十分必要的。A公司可以在保证A集团绝对控股的情况下,从两个方面进行产权多元化改革,一方面采取“带量参股”策略,即参与投资的主体必须有一定的货源和运输业务,并将其运输业务量和货币资金量作为投入要素参与企业重组,将出资额和业务量作为以后利润分配的根据。另一方面以单纯吸引资金的方式引入外部投资者,A货运公司可以将资金用于技术改造、员工培训、业务拓展等诸多方面。产权多元化能保证A公司能为全部投资者的利益而经营,使其不被某一投资者的利益所影响,由此公司能拥有较为充分的自。

3结语

第4篇

目前,我国的快餐连锁企业,各门店规模不大,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末单个门店平均人数为51人,平均年收入为75.5万元,大部分都符合小微型企业标准。连锁快餐企业应根据行业特点,将已过开业期、持续稳定盈利门店设立为独立核算的子公司,充分利用国家对小微型企业的优惠政策;对于一些亏损门店,特别是新成立的门店,因为存在门店装修和开办费,容易形成亏损,可以设立为分公司,以抵消总公司所产生的盈利。[例1]某全国快餐连锁企业C公司在各地有连锁门店100家,收入总额为10000万元,利润总额为3400万元,总公司利润总额为1000万元,80家盈利门店利润总额总计为3000万元,50家亏损门店亏损额总计为600万元。1、如果将盈利门店设立为子公司,亏损门店设立为分公司,则C公司应缴纳的所得税为:总公司汇总缴纳所得税=(1000-600)×25%=100(万元)。子公司缴纳所得税=3000×20%×1/2=300(万元)。根据税收政策的规定,小微型企业可以按照20%的税率减半征收。总、子公司共缴纳所得税为100+300=400(万元)。2、如果门店设立为分公司,则C公司及各分公司不能享受所得税优惠税率,全部所得额需要按照25%的税率缴纳所得税。每年应纳所得税=(1000+3000-600)×25%=850(万元)。纳税筹划纳税类39此方案比第一种方案多纳税款450万元,纳税额是第一种方案的2.13倍。可见,通过不同经营情况设立分、子公司,可以使企业获得较大税收优惠。

二、业务分立模式

连锁餐饮业为保证食品质量,打造“放心厨房”,往往会延伸其发展产业链,开展种植、饲养为主的原材料基地建设。农产品的生产经营涉及税收优惠政策比较多,幅度也比较大,应充分利用优惠政策,获取较高税收利益。1、自营农产品。连锁快餐企业一般将自营生产的农产品,用于中央厨房生产加工食品后配送至连锁门店。[例2]连锁餐饮C公司需要向全国分子公司餐饮配送,成立了一家中央厨房Z公司,负责加工食品和配送,本年自产农产品成本价为600万元,市场价为1000万元,加工后配送价格为市场价格加成20%,即1200万元,C公司因自产农产品所需缴纳的增值税和所得税税款计算如下:增值税销项税=1200×17%=204(万元)。企业增值税进项税=0,自产农产品在种植期使用的农药、肥料等农资产品属于免税产品,不能获取增值税进项税进行抵扣。应纳增值税=204-0=204(万元)。企业所得税=(1200-600)×25%=150(万元)。自产农产品用于本企业生产加工,属于内部存货转移,计算所得税时,只能扣除实际发生成本600万元。Z公司应此项业务所需要缴纳的税款为354万元。2、分立经营。将农产品种植、饲养等业务与生产加工食品业务分立,投资新成立一个独立核算的H公司负责农产品的生产,成熟后再将农产品以销售形式卖给中央厨房,接上例,H、Z公司因自产农产品应缴纳的增值税和所得税税款将大幅降低,具体计算如下:H公司应缴纳增值税销项税=1000×0%=0(万元),销售自产农产品免征增值税。H公司增值税进项税=0元,销售免税产品不能抵扣增值税进项税。应纳增值税=0-0=0(万元)。所得税=(1000-600)×0%=0(万元),根据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从事农产品经营所得免征所得税。Z公司增值税销项税=1200×17%=204(万元)。增值税进项税=1000×13%=130(万元),购买农业生产者生产的免税农产品可以按照13%扣除率计算增值税进项税。应纳增值税=204-130=74(万元)。企业所得税=(1200-1000)×25%=50(万元)。计算所得税时以农产品的市场销售价格作为成本扣除,增加了税前扣除成本。由于该方案充分利用了自产农产品的增值税和所得税优惠,享受了税收减免,因而H、Z公司此项业务应缴纳的税款合计仅为124万元,比筹划分立前减少230万元,约为分立前纳税额的三分之一,税收效益非常明显。

三、销售变加工模式

第5篇

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已形成一定规模的校医院,原有的公费医疗体制已逐步被医保所取代,高校医院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高校医院在管理方面还存在边缘的问题。一方面,医疗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对医疗技术、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医院能否吸引和留住患者,成为关系到医院生死存亡的大事;另一方面,校医院作为高校后勤的一部分,普遍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管理体制,这就决定了他们迫切地需要解决生存与发展的问题。同时又承担了很大一部分的社会功能,如预防、保健工作,计划生育管理和红十字会管理功能等等。如何利用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在经济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低成本、高质量为病人提供服务,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建立和实施以成本核算为核心的企业化经营模式。

非赢利性医院成本核算的特点

高校医院与其他医疗机构不同的是,它属于双重领导,行政上隶属于学校管理,业务上由卫生系统指导进行。高校医院实行成本核算,首先能够建立符合高校医疗机构体系的收费标准,既能管理好学生的公费医疗,又能满足医保病人的需求。其次,有利于强化医院的成本意识,杜绝浪费,鼓励医院在以社会效益为主的原则讲求经济效益。合理地设置机构、配备人员,减少不必要的支出,合理确定各科费用的升降幅度,利用医院的资源,改善服务态度,扩大服务范围,增加服务项目,提高医院的效益。第三,鉴于高校医院都有管理学生公费医疗的职责,应将医疗收支和药品收支分别进行成本核算,可以更好的管理公费医疗。第四,是医院科学管理的基础,是提高医院质量管理和增强竞争力的客观要求。建立健全的成本核算管理组织,可以加强监督和检查工作,对工作中发生的各种情况都可以做到及时处理,及时解决。加强物资管理,实行以实物消耗为主的医疗成本核算。

一、管理体制:成立校医院成本核算领导小组,由医院领导和财务人员等组成。其目的是:负责医院经济管理工作,医院管理者经营意识的增强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是医院实行成本核算的先决条件;配备专职成本核算会计人员,负责全院各科收入、支出的核算与分析工作是实行成本核算的必要条件;医护人员对成本核算的支持和拥护是成本核算能正常运行的基石。

二、具体办法

划分核算科室:划分原则是科室的收入与支出相对统一的进行单独核算,可以在门诊划分临床科室、医技科室和治疗科室三大类别,根据需要可以再细分,病区可以将每一病区医护人员作为一个核算单位。

核算原则:以科室为单位,按收入扣除成本及管理费后,根据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确定合适比例进行提成,科室内部自行制定分配方案。

制定核算办法:首先要制定一套成本核算的实施细则,要求核算科室的成本管理指标与该科的经济责任、经济效益挂钩。收入相对单一,成本项目较为复杂。成本项目:(1)租赁费:包括固定资产租赁费和家具租赁费,固定资产按原始价值划分不同租赁年限,承担相应设备租赁费,科室增加或减少固定资产必须由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开据证明,报核算部门相应增减租赁费,固定资产租赁费提取原则为当月增加不提,当月减少当月照提;家具租赁费按科室实际人员平均分摊计算。(2)医疗耗材:在药库、供应室、制剂室、设备科、保管室等科室领用的消耗性材料,由供应各科汇总报核算科室,直接计入科室成本,若科室当月领用金额较大,可分期摊销。(3)人工费:包括本科人员工资等(含本科临时工人员工资)(4)其他费:包括印刷费、水电费、电话费、洗涤费等等。

非赢利性医院成本核算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必须树立“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服务宗旨,树立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在坚持把好公费医疗关的前提下,合理用药,合理检查,合理收费,特别要处理好成本核算与医疗收费的关系。核算主要是科室的收与支,因此收入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科室成员的奖金,总会有一些乱收费的苗头出现,这是不允许的。

2、实行成本核算后,要常抓不懈地把好质量关,不能单纯的为了节约成本,把该做的不做;该检查的不检查等,留有医疗隐患,这就势必影响医疗质量,这也是违背了开始进行成本核算的初衷。当然也并不是说实行成本核算以后,科室就有任意开支的权利,医院的各种费用应有预算,建立完善的审批制度层层把关,实行财务“一支笔”做法,有效地控制支出。

第6篇

一、基本做法

一是股份化合作。对入股的土地,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为依据,每亩为一股,入股后实行统一经营管理,所得收益按入股土地份额进行分配。在合作形式上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生格庄村为代表的合作社领办模式,由村委会牵头成立龙泽果蔬专业合作社,村民将土地入股交由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在用工较多的生产环节由入股农户投工投劳,当年土地经营收益拿出80%进行分红,剩余20%留作合作社发展经费;另一种是以西孙疃村为代表的企业领办模式,由村委会牵头成立大德兴农庄农产品有限公司,村民将土地入股转给公司统一经营管理,农户不需投工投劳,当年实现收益按照公司与农户6:4的比例分成。目前,全镇通过股份合作形式流转的土地已达到2000多亩。

二是高效化生产。在产业选择上,坚持因村制宜,发展效益高、市场好、适合本地的特色高效农业。生格庄村入股的土地全部种植“三优富士”,这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苹果生产技术成果,具有果形正、品质好、产量高等特点,价格比普通苹果高出近一倍;西孙疃村主要发展航天丹参,丹参酮的含量和亩产量均是传统丹参的2倍,经济效益较高;西于村主要种植玫瑰花,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工等领域,市场前景广阔。在生产管理上,按照绿色食品生产标准,由合作社或企业统一提供种苗、统一技术管理、统一施肥用药、统一收购销售,特别是严格控制化肥农药的使用,生格庄村在果园周边建设了5个养猪场,果树施肥全部使用猪粪,农药使用生物和低毒农药,实现了生态、安全、无残留。在设施配套上,对土地进行高标准综合整治,修建道路和水利设施,配备先进农业机械。生格庄村累计投入360多万元,整修田间道路9000多米、水沟3.7万米,开挖平塘5座,新上了现代化的滴灌设备和喷药机械,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

三是产业化经营。依托合作社或龙头企业,积极推行“基地+合作社+超市”、“农户+基地+企业”的经营模式,打造完善的产业链条,提高生产经营效益。生格庄村依托千亩优质苹果生产基地,与家家悦集团签订了购销合同,所产苹果全部由家家悦收购,群众不用担心销路,并且村里还建了一处加工厂,根据需要对产品进行初加工,既获得了加工增值收益,也提高了产品质量。西孙疃村立足打造丹参种植基地,在本村通过土地股份合作形式发展了300亩,又通过提供种苗的形式带动周边镇村农户发展了1700多亩,生产的丹参由公司统一收购、统一销售。西于村在新建600亩玫瑰园的基础上,准备再建一处玫瑰花加工厂,提取玫瑰花细胞原液制作玫瑰精油或生产玫瑰酱,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

二、主要成效

一是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通过推行土地股份合作,把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土地集中起来,由合作社或企业统一经营管理,解决了当前农业生产面临的土地细碎化、耕地抛荒、生产效益低等问题,促进了农业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规模经营,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提高了农业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构建起了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二是增加了农民土地收益。随着农资价格不断上涨,传统农业生产效益越来越低,以小麦、花生为例,一年下来每亩毛收入2500元左右,减去化肥、农药及人工成本,每亩纯收入仅1000元左右,并且种地农民大多在60岁以上,耕作能力越来越弱。通过土地股份合作,发展高效农业,使土地变股权、农民变股民,既保障了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生格庄村的“三优富士”苹果,第四年开始批量挂果,到盛果期每亩产量达8000-10000斤,按现在的市场价,每亩纯收入2.5万元左右,按照村民和集体8:2的比例分成,每亩分红可达到2万元,收入远高于种粮,比农民自己种植普通苹果也高出1倍,而且部分村民通过到基地打工每年还有1万多元的工资收入,既壮大了集体经济,又带动了农民大幅增收。

三是加快了城镇化进程。土地股份合作经营后,不仅增加了农民的土地收益,而且将农民从土地上解脱出来,有更多精力从事二三产业,为农民进城进镇解除了后顾之忧,打下了坚实经济基础。过去农民进城,放心不下村里的承包地,一到农忙季节就得回村收种,不要地的话又怕失去附着在土地上的各种权益。现在通过土地入股,把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化为股权,不仅使农民有了长期稳定的收入,而且保障了农民的土地权益,让农民吃上了“定心丸”,使他们没有顾虑地进城进镇,对城镇化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几点启示

一是必须坚持因势利导、探索创新。随着农村改革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农村常住人口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现行的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方式已不适应农业现代化的需要,也不利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虽然现在不少农民通过转让、转包、出租、代耕等形式进行土地流转,但存在着手续不规范、权益不明确、规模流转少、经营效益低等问题。鉴于这一实际,葛家镇积极借鉴外地经验,结合实际探索推行了土地股份合作经营模式,既促进了土地的集中规模经营,转变了农业发展方式,又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促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成为当前解决“三农”问题、推动新型城镇化的有效之举。

二是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推进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关键是选择一个好的产业。而产业的选择不能盲目,只有立足本地区域特点、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高效特色产业,才能实现差别竞争、以特取胜。葛家镇属内陆镇,不近城,不靠海,但拥有良好的土质、气候、水利等农业生产条件,发展果树、药材等特色种植业优势比较突出。为此,镇党委、政府按照“一村一品”、连片发展的思路,引导推行土地合作经营的村选择各具特色的高效种植业。东部以生格庄村为主发展“三优富士”,西部以西孙疃村为主发展航天丹参,北部以西于村为主发展玫瑰花,通过打造专业村,带动周边发展,加快培植具有一定规模和竞争力的区域特色产业。

第7篇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企业的营销环境呈现出了新的特点。为此,我国企业必须转变旧的营销观念,树立全新的营销理念,实施品牌营销策略、服务营销策略、绿色营销策略、形象营销策略和网络营销策略,不断学习国外企业营销管理的先进经验,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我国企业必须实现营销理念的创新

1.由国内营销观念转向全球营销观念。随着市场国际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互联网联结着国内外市场,世界统一市场将会全面形成。企业面对的竞争对手也不仅仅是国内同行,而是具有丰富营销经验的跨国公司,许多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早已把全球市场置于自己的营销范围内,以一种全球营销观念来指导公司的营销活动。我国企业应该树立全球营销观,将视野由全国扩大到全球范围内,这样,企业才能实现真正的“全球营销战略”。

2.由规模营销观念转向个性化营销观念。过去的规模营销方式即厂家以单一的产品或服务来满足众多消费者的需求,但目前这种无差异营销方式已不能满足消费者与日俱增的多目标、多层次需求的愿望,取而代之的是个性化营销,即市场细分达到最小限度———“一对一营销”,针对每个消费者与众不同的个性化需求来实现高度的顾客满意。企业要赢得市场,就必须根据个别消费者的具体需求,设计和生产个别种类、型号、规格和性能的产品以满足个别消费者,才能拥有市场,谁能首先尽快采取“一对一”个性化营销策略,谁就能捷足先登世界市场。

3.从交易营销观念转向客户关系营销观念。传统经济的营销注重的是有利可图的直接交易,着眼于经营业绩与股东利益的高低;而新经济的营销则更强调重视客户的终身价值以及股东利益,强调通过较高的顾客满意度与客户保持率来维护与客户的长期紧密关系。企业要在竞争中取胜,不仅要改善服务环境和服务态度,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完善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向顾客提供“超值服务”,从而提高企业信誉,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4.从单向营销观念转向互动式营销观念。传统的市场营销是单向的,厂家通过媒体、广告、展览、产品目录等方式向消费者传递信息,消费者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网络化的实现,提供了营销者和消费者互动交流的机会。企业和营销者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互动性这一特点,推动互动市场营销,从而使营销者从产品构思、设计开始,直至生产、服务的全过程都体现以消费者为中心,使消费者也投入这一过程,这样,不仅符合消费者的需要,而且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5.树立高度重视科技、信息和智力的知识营销观念。随着物质生活的丰裕,消费者日益注重商品与服务中蕴涵的文化因素,同时要求商家与顾客间在技术结构、知识结构、习惯结构上建立稳固的高层次战略性的营销关系,从而使顾客成为产品的忠实消费者。

6.树立竞争优势理念。传统的营销活动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企业和顾客之间的关系上,因而容易忽视竞争对手。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仅仅满足顾客的需要和向顾客提供超值的服务是不够的,企业必须使自己强于竞争对手,必须注重研究企业和顾客及竞争对手之间的关系,善于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所以,企业应树立全新竞争观念。企业的竞争优势是企业的创新能力,是企业所具有的、独具特色的、能够更好地满足顾客需要的核心能力的创造,它体现在企业的整体营销活动之中。这种竞争优势是具有更先进的技术和知识水平的“和谐组合”的综合优势,而不只是单纯地包括技术优势、成本优势、管理优势、营销优势等某一个单一的方面,这一竞争优势更多地依赖于具有学习知识能力的人的创造性。

二、我国企业必须实现营销策略的创新

1.实施品牌营销策略。知识经济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价格战和广告战不是企业占领市场的最佳途径,最有效的做法就是打造自身的品牌,通过强势品牌取胜。首先,要设计好品牌名称。品牌名称设计得好,容易在消费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就容易打开市场销路,增强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其次,要保证品牌质量。质量是品牌的生命,是品牌创立与发展的根本保证。如果没有严格的质量管理作后盾,今天的名牌产品明天可能沦落为一般产品,甚至从市场上消失。因此,高品质是强势品牌的基础,也是品牌组合营销策略的第一要素。国际上的著名公司无一不是以其过硬的高质量称雄国际市场的。企业必须注重核心技术的创新,只有掌握了先进的产品与管理技术,才能使产品质量维持在高水平上,才能够保证企业战胜竞争对手,使产品品牌最终成为强势品牌。

2.实施服务营销策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购买商品,不只是追求一种实物性的满足,更是追求这些实物所包含的精神或文化。因此,21世纪的营销,应在优质产品的基础上,着眼优质服务,这是企业取胜的关键。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可采取以下做法:①实施CS战略,即顾客满意战略。其宗旨是把顾客需求作为公司开发产品的源头,在产品价格、分销、促销以及售后服务系统等方面以顾客为核心,最大限度地使顾客感到满意。21世纪的营销不仅要以优质的服务争取到直接顾客的称赞,而且要通过服务赢得“顾客的顾客”,依靠满意的服务质量影响更多的潜在顾客。实施CS战略,关键是以顾客需求为中心来设计公司的所有活动:第一,要站在顾客的立场去研究和设计产品,在技术创新阶段就尽可能融入顾客的因素,事先把顾客不满意的产品剔除,与其“亡羊补牢”不如“未雨绸缪”;第二,不断完善产品服务体系,最大限度使顾客感到安全、放心和方便;第三,要十分重视顾客的意见,让用户参与决策;第四,把自己的顾客作为资源管理起来;第五,强化管理,提高内部服务质量。②树立超值服务理念,实施服务营销战略。超值服务就是用爱心、诚心和耐心向消费者提供超越其心理期待的、超越常规的全方位的服务。超值服务是贯穿科研、生产、销售全过程的,也就是说要“以顾客为导向”,向用户提供最满意的产品、最满意的服务。超值服务是由售前、售中和售后超值服务三个子系统构成的服务体系。售前超值服务就是要按严格的要求和规范做好售前培训、售前调研、售前准备和售前接触四大环节的工作。售中超值服务就是服务人员与客户或用户进行交际、沟通和洽谈的过程,主要包括操作规范、语言规范和姿势规范。售后超值服务主要实行一系列服务,如服务制度、用户沟通制度、员工服务规范、事前培训制度和奖励制度来实现。

3.实施持续营销策略。在生产力高速发展的今天,生态环境也随之恶化。人们渐渐意识到生态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因此,纷纷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知识经济下,企业必须适应新的环保形势,制定新的营销策略———绿色营销。这样,不但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有利,而且还为社会做出了贡献。首先,应建立绿色营销信息系统。企业应搜索绿色信息,包括绿色技术信息、绿色消费信息、绿色法规信息、绿色组织信息、绿色文化信息、绿色产品占有率、绿色价格等方面的信息。信息获得后应进行评估,以辨别信息的价值,然后将信息传递到合适的决策人员。其次,应制定绿色产品及服务战略。企业在制定绿色产品及服务战略时,应考虑绿色产品的种类、质量、产品设计、品牌名称、包装、保修、退货和服务等。企业可通过推行绿色产品设计,实行绿色包装与绿色标志,实现绿色产品组合,为消费者提供绿色服务。第三,企业在制定绿色产品的价格时,应该考虑企业用于环保方面的绿色成本,以及绿色产品能给消费者带来的绿色收益且能满足消费者求新求异、崇尚自然的心理,因而乐于接受价格偏高,但对环境有益、对健康有益的绿色产品。同时企业为了更好地吸引顾客,可以考虑在信用条件、付款期限上给予顾客一定的优惠条件。第四,选择绿色分销渠道,开展绿色促销活动。企业可以直接在市场上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销售自己的绿色产品,以建立企业绿色产品的知名度,树立企业绿色产品品牌。

4.实施形象营销策略。知识经济条件下,消费者购买商品的选择性明显增强,企业形象在消费者中的作用日渐突出,塑造个性化的企业形象,维护优良的企业形象,已成为国际、国内市场发展的大趋势。企业要追求综合利润的最大化,必须实施形象营销策略。企业形象的全面塑造,第一,要以产品形象为内涵,以企业形象为基础,对目标市场进行细分,准确定位,不断开发新产品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支柱,对企业形象塑造有重大影响。企业应对各营销组合要素的投资比例先后次序做出适当安排,对不同地区、不同市场和不同目标顾客,应有不同的营销策略。第二,要以服务形象为契机,通过独特的服务战略决策,使企业及产品的身价倍增,同时改善营销手段,增加产品与服务的文化内涵。第三,要以广告形象为工具,把企业形象的系统性、本质性、物质性及优势等特征有效地展示给公众,以争取良好的市场地位。第四,要以公共关系策略为手段,以企业文化为核心,为塑造企业形象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通过有效的传播沟通技巧,构建企业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气氛、最佳的社会舆论,以赢得社会各界的信任与合作。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沟通与消费者的情感,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5.实施网络营销策略。知识经济下,网络营销要求企业把考虑顾客需求和企业利润放在同等重要位置上。因而,企业应从顾客需求的角度出发,实施网络营销策略。首先,不急于制定产品策略,而以研究消费者的需求为中心。网络化时代消费者需求越来越个性化,只有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能较好地满足消费者的个性需求,消费者才会满意,才会重复购买企业的产品,才会渐渐建立忠诚购买的信念,才会使企业和顾客间的关系牢不可破。企业应先利用互联网了解不同的消费者对产品的看法以及自己的特殊要求,然后,根据这些不同的要求为顾客单独设计,量身定制,才能真正使顾客满意。其次,暂时把定价策略放到一边,研究消费者为满足其需求所要付出的成本。到了网络时代,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性进一步增强,企业在制定价格时,甚至在产品制造之前就要考虑顾客为购买产品愿意付出的成本。以顾客支付的成本作为出发点,确定相应的生产成本和商业成本。按照这种成本开发出来的产品和制订出来的产品价格,其市场风险最小。因而,网络营销下的定价模式不是成本定价模式而是满足需求定价的模式:消费者需求产品功能生产与商业成本市场可以接受的性能价格比。第三,抛开促销策略,加强与消费者的沟通和交流。传统的促销策略的精髓是通过劝诱消费者、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来扩大产品的销售量,促销手段的功能性明显。在网络时代,企业只有真正“网”住网上冲浪者,才能让其最终成为企业的顾客,而一旦冲浪者相信企业,他将会长久地成为企业的忠诚顾客,这种忠诚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竞争的冲击。与消费者的沟通和交流就成为网络营销的核心。

面对营销环境的诸多新变化,我国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必须转变传统的营销观念,树立全新的营销理念,针对具体的环境变化,制定新的营销策略。把握市场,抓住顾客,才能以强大的竞争优势占领市场,使企业获得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8篇

与此同时,《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的最终达成和我国政府对加入包括《服务贸易总协定》在内的世界贸易组织的坚定态度,决定了我国旅行社业终将直接面对由外国旅行社的进入而对我国旅行社的发展所形成的挑战。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旅行社行业特征和现行经营体系的系统分析,提出我国旅行社经营体系调整的目标模式,以使我国的旅行社行业未雨绸缪,更为有效地迎接挑战和参与国际竞争。

一、我国旅行社业经营体系剖析我国旅行社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并在行业法规、行业制度和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下形成了自身的特征:

从我国旅行社业的类别结构来看,三类社占压倒优势;从我国旅行社业的规模结构来看,小规模旅行社占绝对多数;从地理分布情况来看,我国旅行社在全国的分布基本合理;行业利润逐年下降,我国旅行社业正逐步成为一个低利润行业。我国旅行社业现行经营体系是行业政策法规、传统经济体制和现行市场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尽管这一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就我国旅行社业发展的实践和趋势而言,其最大弊端是造成下述一系列问题的存在和不断恶化:

(1)大型旅行社没有实现规模经济,其规模优势得不到发挥。大型旅行社在经营中具有旅游产品开发、旅游服务采购、旅游市场拓展、旅游接待以及资金、信息、人才和抵御风险等多方面的优势,因此易于实现规模效益,而在我国旅行社行业中,大旅行社的规模效益并不明显,优势也远未得到充分发挥,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我国旅游业近几年一直保持着较好的发展势头,市场持续扩大,旅游收入尤其是国际旅游收入增长很快。而在此情况下,一些大型旅行社的业务发展缓慢,在竞争中面对众多新的商业机会,自身却处于保市场或无奈于市场份额下滑的困境之中。②大旅行社未能在旅游市场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即未能平抑市场的过度竞争,未能起到引导和稳定市场的作用,致使市场的混乱无序成为困扰我国旅行社业发展和造成旅行社资源浪费的顽症,大社自身也未能避免这种市场混乱所带来的负面效应。③在旅行社的内部管理方面,一个突出现象是一些大社内部普遍实行部门承包或变相部门承包,强化部门权益,使得部分大型旅行社实际上成为一些业务上相对独立的小旅行社的集合体,在这种格局下,大旅行社当然发挥不了应有的优势,难以形成规模经济。

(2)中小旅行社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发展可谓举步艰难。就目前我国中小旅行社的总体情况而言,其特点集中表现为有限的接待数量和低下的利润水平。在接待数量方面,近年来我国许多小旅行社处于发展无望而又能勉强支撑的境地。自1995年1月国家旅游局在旅行社行业实施旅行社质量保证金制度以来,很多小型旅行社不堪重负,纷纷退出行业。这种现象一方面反映了众多小型旅行社的经济实力和经营状况,另一方面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业主对行业和自身未来发展的理性预期。在利润率方面,我国以经营国内旅游业务为主的众多中小旅行社多为二类社和三类社。根据国家旅游局提供的资料,1994年这两种类型旅行社的平均利润率不足8%,1995年约为5.4%,而为数众多的三类旅行社1995年的平均利润率更是下降到4.24%。这些资料反映的还只是税前利润,如果再扣除所得税,则这些旅行社所剩净利润更是微乎其微了。有限的接待量和低利润率现象的并存充分说明了当前中小旅行社经营的艰难局面。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而从旅行社自身因素来看,绝大多数中小旅行社人、财、物力有限,而其经营活动却涉及从产品设计开发到旅游接待的各个环节。这种经营的多环节必然造成每一经营深度的不足。浅层次的产品开发直接影响其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促销的乏力使得很多国内游客对旅行社的服务缺乏了解,对利用旅行社能获得的价格实惠及其它便利半信半疑,最终使得国内旅游者对旅行社的利用率偏低,市场范围狭小;接待的不周更是造成或强化了社会公众对旅行社的不良印象,减少了回头客和其它顾客来源。旅行社在这种恶性循环中求生存,必然举步艰难。

(3)旅行社业恶性价格竞争盛行,市场秩序混乱。国家旅游主管部门1985年对旅行社类别的划分和对旅行社业务范围的规定,其初衷或许在于通过这种形式的分工来起到规范市场和保证产品质量的作用,而在我国旅行社业后来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一、二类社比例失调造成二类社业务量明显不足,致使许多二类社为谋求生存而违反国家规定超范围经营,直接在海外招揽客源。在此期间,国家主管部门在执法方面的乏力,使得这种现象迅速蔓延,而部分一类社贪图蝇头小利,通过为二类旅行社代办签证通知赚取不义之财的做法无疑对此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最终致使许多三类社也开始从事外联和国际旅游接待业务。除此之外,这种现象的出现和普及无疑也包含着旅行社实业界对我国以水平分工为基础、以各种特许经营权为特征的旅行社人为市场分工模式的否定。1996年10月国务院颁布了《旅行社管理条例》,对我国旅行社管理制度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调整,但单就对旅行社类别进行的调整而言,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或许可以说这只是一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即只是取消了曾经对我国旅行社市场秩序干扰最大的二类社,然后根据剩余两类旅行社的业务分工情况更名为国际旅行社和国内旅行社,水平分工的基础和特许经营权的特征并未改变,其未来的运转结果很可能会重蹈历史覆辙。如此看来,人为的市场分工模式未被也难被业者所接受,行业中某种有效的自然分工体系又难以形成,加之为数不多的几个行业组织极其有限的约束力及其在管理权威方面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出现当前这种市场混乱的现象自然也是难免的。旅行社市场混乱的一个突出表现是以削价竞争为主的旅行社之间的恶性价格竞争。削价竞争是行业市场机制不成熟、同时行业内缺乏有效的规范准则的集中反映,它使参与者大伤元气,非参与者经营更加困难。竞争的结果不会刺激产品质量的改进,而是导致质量被忽视,无意保证质量或无力保证质量,使旅行社卷入另一种形式的恶性循环。除以上几个问题与我国当前旅行社的经营体系直接相关之外,行业内许多其它问题的存在也与目前的经营体系有很大的联系。如旅行社产品的重复雷同,旅行社促销能力尤其是海外促销能力薄弱和旅行社总体接待能力低下等。其中,旅行社产品的重复雷同是我国旅行社业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旅行社产品由于缺乏诸如商标权、专利权这样的进入限制,又无太多技术障碍可供保留和垄断,使得一些有开发能力的旅行社一旦开发出某种能够迎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众多中小旅行社便一哄而上,竞相模仿或参与经营,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有实力的旅行社向深度开发和促销产品的积极性,而一些既缺乏必要的硬件设备,又不具备藉以保证接待质量的“软件”基础的中小型旅行社的存在必然会降低旅行社的总体接待力量。

二、我国旅行社经营体系调整的目标模式如前所述,我国现行的旅行社经营体系造成了众多难解的问题,而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也已经得知,目前我国旅行社业的行业特点是以三类社为主体的小规模旅行社占绝对多数,但我们并没有否定少数大规模旅行社的存在。事实上,正是为数有限的大规模旅行社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上升,但它们却不能改变行业利润率逐年下降和我国旅行社业正逐渐成为一个低利润行业的事实。此外,我国旅行社行业的另一突出特点是其基本合理的地理分布特点。有鉴于此,我们认为我国旅行社经营体系调整势在必行,考虑到行业当前的现实,同时考虑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旅行社业将要面临的国际竞争态势,我们认为我国旅行社经营体系调整的方向是通过对现有旅行社的改造、分化、组合以及增设等方式实现大型旅行社集团化、中型旅行社专业化和小型旅行社通过制形成网络化的目标模式。

(1)大型旅行社集团化。在我们设想的目标模式中,大型旅行社所要解决的重心问题是规模经济问题。根据这一构思,我们应使目前约占旅行社总量1%强的规模较大的旅行社通过合并、兼并或其它方式重新组合,形成一定数量人、财、物一体化的紧密型旅行社集团。旅行社集团的构架可以承袭现行一些大社采用的总社和各热点地区分支社的形式,但总社和各分支社在人、财、物等资源上应是一体的,组织管理采用集团企业的管理方式。从微观角度讲,这种旅行社集团有利于真正发挥其在采购、预订、营销、资金、人才等方面的优势,有利于实现规模经营,获得规模经济;从宏观角度讲,这些有限的大型集团企业的存在可以引导和稳定市场,克服旅行社市场因过度分散和紊乱造成的问题。在我们讨论建立的目标体系中,大型旅行社在实现集团化之后,其基本业务包括3方面,即产品(特别是适合大众旅游市场的标准化旅游产品)开发、市场开拓和旅游接待,而销售业务(这里限指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则主要由数量众多的中小旅行社。这些举足轻重的旅行社集团把全部资源集中于三块相互联系的旅游业务中,势必会提高自身和整个行业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的力度,提高总体接待质量,同时还会因为避免了很多分散的重复劳动和相应的不规模竞争而减少资源耗费。

(2)中型旅行社专业化。大型旅行社在整个市场内通过重新组合实现集团化之后,市场上一些中等规模的旅行社(不排除一小部分小型旅行社)应相应调整其经营方向,避开其在经营标准化产品方面的比较劣势,实现专业化经营,以便最大限度地满足特定细分市场旅游者的需求。中型旅行社的专业化主要体现在所经营的产品上。与旅行社集团凭借自己实力通过经营标准化产品达到规模经济的指导思想不同,中型旅行社应针对某些细分市场,对某些产品进行深度开发,形成特色产品或特色服务。在我们的目标体系中,中等规模旅行社的专业化发展是一种必然的理性化选择:专业化经营集成本优势与产品专业化优势于一身,解决了这类旅行社因规模较小形不成规模经济、因而也难以直接与旅行社集团竞争的问题。而对行业来说,专业化的特色经营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中型旅行社的专业化开发会使旅游产品更加多样化,从而增强旅游产品的总体吸引力。在此需要指出的是,分布在不同地区的专业旅行社可以采用连锁经营的方式实现联合。联合以前,各单体连锁社可能规模不大,但连锁经营是把这些中小规模旅行社的力量集中起来,使其可以像旅行社集团那样拥有在产品开发、采购和促销等方面的优势,这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规模经营,符合利用规模经营提高低利润行业经济效益的原则。当然,由于受单体旅行社规模的限制,连锁社所经营的产品类型不可能太多,而只能是专业化和特色化的旅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