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3 15:15:1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论文可行性分析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管理模式;基金风险;基金业绩;开放式基金
一、引言
基金管理可分为“团队管理”和“个人管理”两种模式,前者指多个基金经理管理一只基金,后者指单一经理管理一只基金。随着基金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基金采用团队管理的模式,这一趋势在国内外都是如此。美国股票型基金的团队管理比例在1994年时只有5%,2003年已增加至46%[1]。我国团队管理基金的现象逐渐增多,团队管理的开放式基金数量由2002年一季度的1只增加到2008年一季度的65只。尽管团队管理的基金数量占开放式基金总数的比例维持在20%左右,但其管理的资产规模比例已从43%增加到65%。团队管理的基金是开放式基金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影响基金管理模式选择的因素有哪些?团队管理相较于个人管理,对基金的风险特征和投资业绩的影响有何不同?这是本文将要讨论的问题。
在完全竞争的证券市场中,决策主体具有相同信息,则团队管理和个人管理的基金投资决策应该没有差别。但行为因素会影响到实际决策过程并通过成员之间的交互作用导致团队管理与个人管理有不同的决策和绩效表现。“群体漂移理论”(groupshifttheory)认为,集体决策有可能会强化团队中强势成员的看法,增加过度自信的情绪,从而加大决策结果的极端性[2]。“意见折衷理论”(diversificationofopiniontheory)认为,团队成员为达成一致结论会权衡自身观点,决策结果会反映大部分成员的意见,是成员意见的折衷[3]。从团队决策的绩效来看,一方面,团队成员可以相互纠正决策中的错误使决策更加理性,团队管理的基金应有更好的投资业绩;另一方面,团队决策也可能出现低效率,或源于团队工作中的道德风险(即部分团队成员消极怠工),或源于信息交流上的低效率,抑或是较高的协调成本导致团队管理绩效欠佳。
本文首次采用国内大样本数据,从基金风险特征和投资业绩方面对业界真实的团队决策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基金管理模式的选择主要受基金公司偏好的影响。在控制基金特征后,团队管理可显著降低基金的总风险和系统性风险,说明团队决策结果较为“温和”,支持“意见折衷假说”,同时,团队管理也显著提高了基金投资业绩,说明团队管理可以发挥多人决策优势,做出较好的投资决策。
二、文献回顾
关于基金管理模式的影响因素,Sharp认为,任命多个基金经理管理的动因是专业化和多元化,专业化是为了发挥不同基金经理对不同投资领域了解程度的优势,多元化是为了防止单个基金经理决策产生偏差[4]。Barry和Starks从委托关系的角度证明了风险共担也会影响基金管理模式的选择,采用团队管理模式能产生更好的激励[5]。Bar等的实证结果显示,选择团队管理模式的概率与基金公司层面的政策和资产规模正相关,与基金年龄负相关,管理模式受基金公司层面因素的影响较大[1]。
关于不同管理模式的风险程度,学术界仍未达成共识。Moscovici和Zavalloni等学者认为团队决策代表了一种折衷,为了达成最终意见,团队成员必须权衡个人观点,团队决策会更温和,在时间上表现得更平稳[6-3-7]。Adams和Ferrerira的研究显示,团队决策由于多样化的作用会更保守,从而风险程度更低[8]。但也有理论认为团队决策的风险程度会更高,团队成员在得到其它成员支持后更敢于冒险[9]。实证研究方面,Golec使用36个月的数据发现,团队规模对风险调整业绩的影响不确定[10]。Bar等的实证结果显示,团队管理可显著降低基金的总风险、系统性风险以及非系统性风险,并在后续的研究中,Bar等进一步支持了这一结果,说明团队管理决策符合“意见折衷理论”[11]。
关于团队决策和个人决策的绩效,理论上也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部分研究发现,团队决策更加理性,团队管理业绩会更好[6-12-13],团队决策至少有两个优势:一是团队成员会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能相互纠正错误;二是当团队成员拥有互补技能时,团队能从更多知识和能力中获益[14]。但是也有研究发现团队决策常存在低效率和偏差现象。小组成员会比单独工作时的积极性降低[15-16],这种低效率的现象即团队的道德困境[17],而偏差现象是指集体决策为追求达成完全一致的结论,而使决策偏离最优结果[18]。Prather和Middleton使用162只开放式基金13年的数据发现,不同管理模式基金的业绩没有显著差异,择时能力没有明显区别[19]。Chen等在基金规模和基金业绩的研究中发现,团队管理会显著降低基金投资收益,主要是由于团队管理在处理非定量信息(softinformation)方面效率较低[20]。Bar等在关于基金管理模式的研究中发现,团队管理基金的投资业绩稍有逊色,但业绩持续性较高[1-11]。目前,国内尚未出现系统研究基金管理模式的文章,李豫湘等的研究结果显示,基金经理人数对业绩没有显著影响,但该研究仅使用了2003—2004年的小样本数据[21]。
三、样本选择及数据说明
本研究的基金样本均为半年度数据,全部来自WIND数据库,时间区间为2004年下半年到2007年底,截至2004年上半年,市场上开放式基金数量较少,且基金特征数据不全。类型包括股票型、混合型和债券型。第一,剔除由封闭式转为开放式的基金;第二,鉴于债券型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以及分析方法都与股票资产占多数的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差异较大,故也从样本中剔除,只保留股票型和混合型的开放式基金,如此选定了163只基金;第三,若基金管理模式在半年报告期内发生更替或基金特征变量不全,则将此半年度数据从样本中剔除。最后得到的有效样本为涵盖163只基金的437个半年度数据。计算定价因子的股票价格数据及公司财务数据取自色诺芬数据库(Sinofin),样本时间为2004—2007年。
本文对基金绩效的考察从两个维度进行:基金的风险特性和基金的投资业绩。基金的风险特性依据CAPM理论分为基金的总风险、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基金的投资业绩采用基金Jensen-α衡量。在计算风险和Jensen-α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基金的收益率指标,基金第t期收益率Rt为第t期复权单位净值UNAt的变化率:
Rt=UNAt/UNAt-1-1(1)
本文将下列关于基金特征的控制变量用于横截面回归。
①基金规模变量:基金规模会侵蚀基金业绩[20],规模指标Sizet由基金的总净值TNAt(基金第t期的资产净值,即基金不复权的单位净值乘以基金总份额,以亿元为单位)计算得出:
Sizet=log(1+TNAt)(2)
②基金公司管理资产规模:单只基金所在基金公司的基金总净值(除去该基金本身)之和再加1取对数,用logfam表示,衡量基金公司管理资产规模的大小,资产规模较大的公司通常有较低的借贷成本、交易成本和更丰富的信息等,会影响单只基金的表现。
③基金换手率指标:反映的是基金交易的活跃程度,这与基金的风险特性和投资业绩也密切相关。该指标由期间内(以半年为单位)基金买入总额(buyt)和卖出总额(sellt)的最小值除以期间内的平均资产净值averageTNAt得到,即
Turnovert=min(buyt,sellt)averageTNAt(3)
④基金年龄:用Age表示,以年度为单位,从基金成立日开始计算到2007年底为止,结果向前取到0.5年。
样本基金的类型和投资风格分布如表1所示。表2则报告了相关控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其中,famTNA表示基金公司相应基金之外的所有基金资产净值之和,其余变量定义如前文所述,其中子表A、子表B分别对应混合型与股票型基金。
四、影响基金管理模式选择的因素分析
基金公司出于多种目的选择基金管理模式:如基金规模较大需要多人进行管理,基金调整仓位频繁需要多人进行决策,基金投资多元,需要发挥不同经理的专长等。本部分利用基金相关特征数据分析管理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使用如下Logit模型进行回归:
P(Team=1)i,t=F(k0+k1LastSizei,t+k2Agei,t+k3LastPcomi,t+k4LastTori,t+k5LastFami,t+k6MIXi+∑Tj=200402kjYj)(4)
若基金i在第t期采用团队管理模式,则P(Team=1)i,t=1,否则P(Team=1)i,t=0。Agei,t表示基金i的年龄,LastSizei,t表示基金i上期资产净值,LastTori,t表示基金i上期换手率,LastFami,t表示基金公司除去基金i之外的基金净值总和,MIXi为混合型基金的虚拟变量,如果基金类型为混合型,则该变量取1。Yj是表示不同时期的虚拟变量,分别从2004—2006年定义了3个虚拟变量。所有时间虚拟变量的回归结果都不显著,未在表中列示,结果如表3所示。
由Logit模型回归结果可知,基金公司选择团队管理模式的概率与该公司上期团队管理基金的比例以及公司资产规模显著相关。LasPcom回归系数为正,显示若基金所属公司上期团队管理基金数量的比例越大,则该基金采用团队管理的概率越大,表明公司对基金管理模式的选择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好或惯性。LastFam回归系数为正,说明公司旗下基金前期总规模越大,越倾向于选择团队管理模式;但LastSize回归系数不显著,即基金本身的净值规模与基金管理模式之间的关系不显著。此外,基金类型与管理模式的选择之间无显著关系,即混合型与股票型基金的管理模式似乎并无差异,这不支持基金使用团队管理模式以满足管理专业化要求的说法。综上所述,公司层面的因素是影响管理模式选择的主要原因。
五、管理模式与基金风险分析
如前文所述,团队管理的决策结果或是对团队成员意见的折衷,或是团队成员极端意见的强化。这一假说可由基金风险的实证分析得以检验:如果团队管理模式对基金风险有降低作用,说明团队在配置资产时采取了较为“温和”的策略,可以看成是团队成员意见折衷的结果;如果团队管理基金的风险较大,则表明团队管理的资产配置较为极端。
依据CAPM理论,风险可分为三个层次:总风险、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分别定义为基金收益率的标准差、市场模型中市场溢价的估计系数以及市场模型估计残差的标准差。市场模型的回归方程为(回归中使用的样本数据为周数据):
Rp-Rf=αp+βp(RM-Rf)+εp(5)
风险指标表示为:
总风险=Var(Rp-Rf)(6)
系统性风险=βp(7)
非系统性风险=Var(εp)(8)
模型中无风险利率Rf=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52,市场收益率RM为相应时期沪深所有A股股票以市值为权重的加权平均收益率。为统一期起见,将各风险指标再进行半年化处理,分别乘以26,用于下文的横截面回归中。
按照管理模式分类的基金风险程度差异如表4所示。鉴于混合型和股票型的基金资产组合有差异,表4将这两种类型的基金分开进行描述,每组风险指标的前两行数据是该风险指标的均值,差异一行表示个人管理基金与团队管理基金的风险差值。
总体看来,个人管理基金的风险水平要大于团队管理的水平,但差异的显著性在不同类型基金中有区别。本文通过控制基金的其它特征,采用如下线性回归模型来检验管理模式和基金风险的关系:
Riski,t=k0+k1Teami,t+k2Agei,t+k3LastSizei,t+k4LastTori,t+k5LastFami,t+k6MIXi+∑Tj=200402kjYj+εi,t(9)
模型(9)的因变量分别对应总风险、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Teami,t为团队管理模式的虚拟变量,如果该基金为团队管理取1,否则取0;其余变量含义与模型(4)相同。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
注:*、**、***分别表示回归系数在10%、5%、1%的显著水平下显著。小括号报告回归系数的p值。表格的最后一行为回归模型调整后拟合优度。
在控制基金类型及基金特征后,团队管理的虚拟变量对基金总风险、系统性风险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说明团队管理模式可以有效降低基金投资组合的波动性和β值。波动性的降低可推断团队决策结果较为温和,较低的β值表明团队经理选择了相对于市场组合较为“保守”的资产,支持团队管理决策的“意见折衷理论”。非系统性风险回归方程调整后的R2很低,说明管理模式与非系统性风险之间的线性关系很弱,这源于混合型基金的非系统性风险分布很集中,均值及方差都非常小,显示混合型基金分散非系统性风险能力较强。
六、管理模式与基金投资业绩分析
基金投资业绩通常是基金经理激励机制中一项重要指标,基金经理的决策都是在给定风险水平下最大化基金业绩。本文采用基于多因子模型计算的Jensen-α衡量基金投资业绩:
(1)Fama-French三因子模型:
Ri,t=αi,t+b1MKTt+b2SMBt+b3HMLt+εi,t(10)
其中,Ri,t代表基金i第t期收益率,由复权单位净值计算出。αi,t对应基金的Jensen-α。MKTt为t期市场投资组合的收益率。HMLt为账面/市值比因子,SMBt为规模因子。回归中使用的因子及收益率均为周数据。
(2)四因子模型:
Ri,t=αi,t+b1MKTt+b2SMBt+b3HMLt+b4MOMt+εi,t(11)
其中,MOMt为惯性因子,采用的排序期分别为3个月、6个月以及1年。其余各变量含义与(10)中一致,回归中使用的因子及收益率均为周数据。
表6按基金类型报告了相关收益指标的均值以及不同管理模式的差异检验结果。每组收益指标的前两行数据是该类基金收益的均值,差异一行表示个人管理基金与团队管理基金收益之差。
结果显示:(1)不同管理模式下的基金收益和投资业绩指标均没有明显差异。(2)基金半年期的总收益率较高,平均在30%以上。这主要源于样本期(2004—2007年)处于市场上升阶段,多数基金的净值在2007年上半年之内就实现了翻番。
为了进一步验证管理模式对基金收益的影响,我们控制了基金特征变量并对Jensen-α进行如下回归:
αi,t=k0+k1Teami,t+k2Agei,t+k3LastSizei,t+k4LastTori,t+k5LastFami,t+k6LastsFlowi,t+k7MIXi+∑2006j=2005kjYj+εi,t(12)
回归因变量分别对应不同多因子模型计算的Jensen-α。LastFlowi,t表示基金上一期的净流入比率,其计算方法为基金净值的对数增长率减去基金收益率,即log(TNAt-1/TNAt-2)-Rt-1,其余变量含义与模型(9)一致。表7报告了相关回归结果。(a)栏为对三因子模型对应Jensen-α的回归结果。(b)(c)(d)栏分别是对四因子模型依惯性因子不同排序期所得Jensen-α的回归结果。最后一行为回归模型调整后的拟合优度。
回归结果显示,在控制基金特征后团队管理模式对基金业绩有显著的提高作用。尽管使用了不同的多因子模型,但团队管理均可将投资业绩提高3%以上,是总投资业绩水平(15%左右)的1/5。
团队决策在股票投资中确实可以发挥多人决策优势,提高基金投资业绩。此外,基金的投资业绩与基金公司上期规模显著负相关,这说明基金公司层面存在某种规模不经济现象。如果考察净投资业绩与管理模式的关系,可将Jensen-α减去基金的管理费率和托管费率,进行同样的回归,所得结果与上文类似,不再赘述。四因子模型在不同排序期惯性因子下得到的Jensen-α差异不大,故仅列示了按3月期排序的结果。
七、结论
本文利用2004—2007年的大样本数据对基金管理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基金管理模式的选择与基金自身特征、基金类型无显著相关性,但与基金所属公司的管理资产规模以及前期采用团队管理基金的比例显著相关,说明基金管理模式的选择主要受基金公司对管理模式偏好的影响。这与国外的实证结果类似[1]。控制了基金类型和特征,团队管理模式能够显著降低基金总风险、系统性风险,说明团队管理选择资产较为“保守”、“温和”,这支持了“意见折衷理论”;但在降低非系统性风险的能力上,团队与个人管理并无明显差异。团队管理模式可显著提高基金投资业绩,说明团队能做出较好的决策,体现了较高的资产选择能力和较强的管理优势。采用不同多因子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的结果相类似,说明上述结果是稳健的。这与李豫湘等[21]的结果不同,与基于美国数据的研究结果[1-11-20]也有差异。本文结果丰富了现有文献,可为基金投资者选择投资产品提供一定的参考。基金公司应深入考察其团队管理的投资决策程序,发挥团队管理的优势,控制团队管理不经济性。
实际基金管理中,存在着单一基金经理管理单只或多只基金,抑或多个基金经理管理单一基金或交叉管理多只基金的现象。本文仅是基于单只基金的表现分析管理模式的选择及其对单一基金的影响,这不等于考察了基金经理或经理团队所管基金的总业绩。
参考文献:
[1]Bar,M.,Kempf,A.,Ruenzi,S.TeamManagementandMutualFunds[R].WorkingPaper,2005.
[2]Kerr,N.L.GroupDecisionMakingataMultialternativeTask:Extremity,InteractionDistance,Pluralities,andIssueImportance[J].OrganizationalBehaviorandHumanDecisionProcesses,1992,(52):64-95.
[3]Sah,R.K.,Stiglitz,J.TheQualityofManagerinCentralizedversusDecentralizedOrganizations[J].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991,(106):289-295.
[4]Sharp,W.F.DecentralizedInvestmentManagement[J].JournalofFinance,1980,36(2):217-234.
[5]Barry,C.B.,Starks,L.T.InvestmentManagementandRiskSharingwithMultipleManagers[J].JournalofFinance,1984,39(2):477-491.
[6]Moscovici,S.,Zavalloni,M.TheGroupasPolarizerofAttitudes[J].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69,(12):125-135.
[7]Sah,R.K.,Stiglitz,J.TheArchitectureofEconomicSystems:HierarchiesandPolyarchies[J].AmericanEconomicReview,1986,(76):716-727.
[8]Adams,R.B.,Ferrerira,D.IndividualversusGroupDecision-Making:AComparisonUsingDataonBetsonIceBreakupsinAlaska[R].WorkingPaper,2003.
[9]Kogan,N.,Wallach,M.TheRolesofInformation,Discussion,andConsensusinGroupRiskTaking[J].JournalofExperimentalSocialPsychology,1965,(1):1-19.
[10]Golec,J.H.TheEffectsofMutualFundManagersCharacteristics[J].FinancialServicesReview,1996,5(2):133-148.
[11]BarM.,Kempf,A.,Ruenzi,S.IsaTeamDifferentfromtheSumofItsParts?EvidencefromMutualFundManagers[R].WorkingPaper,2008.
[12]Blinder,A.S.,Morgan,J.AretwoHeadsBetterthanOne?AnExperimentalAnalysisofGroupvs.IndividualDecisionMaking[R].WorkingPaper,2001.
[13]Cooper,D.J.,Kagel,J.H.AreTwoHeadsBetterthanOne?TeamversusIndividualPlayinSignalingGames[J].AmericanEconomicReview,2005,(95):477-509.
[14]Pelled,L.H.,Eisenhardt,K.M.,Xin,K.R.ExploringtheBlackBox:AnAnalysisofWorkGroupDiversity,ConflictandPerformance[J].AdministrativeScienceQuarterly,1999,(44):1-28.
[15]Williams,K.D.,Nida,S.A.,Baca,L.D.,Latané,B.SocialLoafingandSwimming:EffectsofIdentifiablyonIndividualandRelayPerformanceofIntercollegiateSwimmers[J].BasicandAppliedSocialPsychology,1989,(10):71-81.
[16]Weldon,E.,Gargano,G.M.Cognitiveloafing:TheEffectsofAccountabilityandShareResponsibilityonCognitiveEffort[J].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Bulletin,1988,(14):159-171.
[17]Holmstrom,B.MoralHazardinTeams[J].BellJournalofEconomics,1982,(13):324-340.
[18]Janis,I.Groupthink,PsychologicalStudiesofPolicyDecisionsandFiascos[M].HoughtonMifflin,Boston,1982.
[19]Prather,L.J.,Middleton,K.L.AreN+1HeadsBetterthanOne?TheCaseofMutualFundManagers[J].JournalofEconomicBehavior&Organization,2002,(47):103-120.
关键词:知识产权法法典化可行性无形财产权
一、引言
我国民法典的制定正在紧张的进行当中,关于法典化的讨论一时间也颇为盛行,相关成果不断涌现,关于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地位问题的讨论是一个热点。而在其中最引人注目可能就是单独制定知识产权法典的观点。(((
该论者认为,知识产权法学理论在国外经过几百年的积淀,加上WIPO等国际组织对知识产权研究的推动和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熟,这为知识产权的法典化提供了理论准备。现实中,成功的立法例已经出现:1992年《法国知识产权法典》(法律部分)颁行于世,开创了知识产权法法典化的先河,成为知识产权立法史上的里程碑。《菲律宾知识产权法典》也随后诞生。世界贸易组织(WTO)1994年缔结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协议)也第一次将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作品、计算机程序、数据库、商标、地理标志、未披露信息(商业秘密)、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植物新品种等大部分知识产权保护对象,集中在一部国际条约中进行规范,相当于是一部法典化的国际条约。在我国知识产权方面的单行法已始成规模,形成了门类较齐全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因此将这些法律规范系整合于一部法典,以建立体系化、逻辑性的知识产权法,应属可能,而且益处多多。[2]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笔者将就知识产权法典化的可行性问题进行讨论。
二、法典化的重要作用
从世界各国的立法经验来看,大陆法系国家都以民法典的颁布作为其法制成熟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因为“判例法以经验主义为特征,形式合理性的水平低,成文法特别是法典化的成文法则相反,比较符合形式合理性的要求,而且它要求成文法有统一的格式、规范化的语言文字,并能够联结起来组成一个协调的规则体系,这个体系在整体上有逻辑上的一贯性和条文之间的关联性,它覆盖着社会所有领域,因而能为解决一切社会问题提供标准和方法。”[3]这种观念在知识产权领域同样适用,知识产权法典化有诸多好处,可以解决我国立法和司法领域出现的诸多弊病,对于我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颁行统一的知识产权法典,可以提高立法层级,为各类行政规章的制订提供依据,从而保障依法行政,保护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
由于我国知识产权法律规则极不健全,存在很多法律调整的空白。这些空白在很多方面是通过国务院各部委的规章及地方政府颁布的地方性规章予以填补的。但是这种“规章调整”存在着明显的缺陷。规章的制订常受到部门和地区利益的主导,很难像法典的制订那样,在制订时要照顾到全社会的利益。很多规章在制订中注重的是行政机构的管理权,而权利人利益的考虑则常常被忽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国家商标局1994年颁布的《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管理办法》,与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1999年的《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在原产地标志的保护标准、保护内容、管理机构等方面存在交叉矛盾,缺乏协调统一,令权利人无所适从,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而如果构建知识产权法典,尽可能将成熟的知识产权法律规范置于统一的法典中通盘考虑,必将最大限度的避免部门的局限性与部门的利益化倾向,消除权利冲突,形成内在和谐的规范体系,有助于加强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科学化,从而使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
2、颁行统一的知识产权法典,是保障司法公正的重要措施。
我国在传统上属于大陆法系国家,法官的判例不能作为法律的渊源。法官并无制订法律的权力,而只能适用法律,以处理各项纠纷。如果缺乏系统完备的知识产权法律,必将会使法官在处理案件时,缺乏足够的法律依据,从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有法可依”的问题。另外由于我们在立法方面历来主张宜粗不宜细,所以,许多规定都非常原则,不便于实际操作。由于法律规则过于抽象和原则,加之非常简略,给法官留下了很大的自由裁量权。同一案件,不同的法官会有不同的裁判结果。其中固然有法官的素质问题,但是立法过于原则、简略,不能不说是个重要原因。而知识产权法的法典化不仅有助于法律规则的完善,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而且有助于减少、克服司法腐败、裁判不公的问题。
3、颁行统一的知识产权法典有利于加强知识产权法的体系化
知识产权的保护对象种类繁多,并且容易交叉。但我国知识产权法由不同的行政机关负责起草、分散制定,比如著作权法由国家版权局起草,专利法由中国专利局起草,商标法由国家商标局起草。这种条块分割的立法结构,显然不能顾及整个知识产权法的体系化和逻辑性,表现为知识产权法内容分散、零乱,存在大量的空白遗漏、重叠交叉,甚至相互冲突。如果建立知识产权法典的话,经过仔细的梳理和规划,部门利益被尽可能的忽略,公众利益最大程度的被予以考虑,上述凌乱不堪的状况将为之改观,。
4、颁行统一的知识产权法典有利于广大民众了解法律的规则,增强权利意识。
在现实中,我国知识产权法上至法律,下至规章,均有所涉及,但主要表现为行政法规、规章。而许多规章往往是红头文件,不具有公示性,有些规章甚至属内部文件,但却趟而皇之的调整着知识产权生活。另外关于知识产权法律的司法解释也很多。司法解释对保障法律的正确适用十分必要,但某些司法解释是一些内部文件,仅在法院内部上传下达,一般民众很难了解。因此不具有行为规则的作用,只能对裁判作出指导。而某些司法解释也与行政规章相冲突,这时也很难确定以何者效力为优的问题。这种状况造成了知识产权领域的暗箱操作的印象,而这些规章也难以为人们所遵守。但知识产权法典确定的各种规则,都要经法定程序向社会公布,并通过普法宣传,为广大民众所了解,这会使相关制度深入人心,为人民依法维权打下坚实的基础。
5、颁行统一的知识产权法典有利于贯彻知识产权的私法理念
虽然知识产权的保护应同时顾及公共利益,适当的公法规范不可或缺,但是知识产权毕竟首先是私权,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但在现实中许多知识产权的客体,如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商号、证明商标、域名等,在我国都是或主要是接受行政方面的法律、法规甚至规章等公法的调整,这与知识产权是私权的性质不相协调。由于行政法主要着眼于对知识产权的管理,对知识产权中更为重要的私法问题却明显欠缺相应的法律规定,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权利人权利行使的自由。而且随着行政权力的介入日渐增多,打破了知识产权体系内部的平衡,歪曲了知识产权的本性。因此,知识产权法典化有利于贯彻私权理念,帮助知识产权体系恢复其本性,实现系统的和谐性,从而保障权利人的利益。[4]
三、知识产权法法典化之不可行性
尽管知识产权法典化有上述诸多意义,“看上去很美”,但是事实上这种设计目前来看只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因为它离法典化的要求还相去甚远。
法典是人类法律理性思维长期积淀的结果,它是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决不可能一蹴而就。基于《法国民法典》和《德国民法典》两部伟大的里程碑式立法,人们将法典理解为“体现理性的法典“,是”在某种理论指导下,按照一定概念体系进行的全面编撰,是具有确定型、系统性及内在逻辑性的和谐统一体。“[5]因此,从规范技术上说,典型的法典应当具有内在的严密的逻辑性和形式理性无矛盾的原则性。从目前来看,知识产权法律尚不能满足这些要求。
1、1、从保护对象的稳定性来看
民法典的稳定性及系统性首先来自其保护对象的稳定性。传统民法典的财产权基本上是物权(债权只是物权的流转关系而已)。物权的财产对象基本上是客观存在的物质,或称“有体物”。而这些财产对象的特征是非常统一的,它们都是有体的,具有相同的外部特征,同时又具有各自的特性,具有自然排他性,能够公示对抗第三人。这种保护对象的稳定性和统一性直接决定了民法典可以以相同的原则和相应的规则对其进行规制。而知识产权保护的对象是如此的纷繁复杂,以致于其既有的原则和制度经常被突如其来的对象冲击得阵脚大乱。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很多新生事物涌入了知识产权领域。除了传统的商标、专利和版权外,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生物技术、知识经济、计算机、互联网、域名、商业外观、商品特有名称、商业方法、集成电路、数据库等方兴未艾;此外,最近传统知识、遗传资源、民间文学等语词又在知识产权法学中呈现。这使知识产权理论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比如数据库、软件的价值在于其功能性却被著作权法作为文字作品进行保护,商业秘密的保密性与知识产权一般须公开的特征相背离,民间文学纳入著作权法保护却没有具体权利主体等等无法自圆其说的情况。保护对象的多元化、善变性使的知识产权的法典化缺乏必要的对象基础,成为空中楼阁。
2、从内在逻辑统一性来看
传统的民法典具有严格的逻辑统一性,其根源在于其保护的财产对象与财产权主体的无逻辑矛盾的占有事实。如前所述,传统民法典的保护对象具有相同的客体特征和外在形式;同时传统民法上的“人”,也是个性化的“特定人”。这样,传统民法的逻辑前提符合形式逻辑的规则:个性化的人,对特定物的占有能够产生无逻辑矛盾的确权;对商品生产中产生的竞争与利益冲突,传统民法能够给出一个非常符合“形式正义”的答案。与此不同,知识经济的对象是知识产品,它具有主观性。现代知识产权制度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基本上是基于对“创造性信息”的外部载体特征和内在价值属性的区分而设立的。基于此,创造者对于创造性信息的“特定性占有”就具有逻辑矛盾了,即个人对创造性信息的占有事实不能排斥他人的合法占有。[6]因此,以传统民法对形式理性的要求来看,知识产权内在规则就很难保持逻辑上的一致性了。而缺乏内在逻辑统一性的体系很难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与法典化的要求相去甚远。
3、从话语体系的严整性来看
基于其内在的内在逻辑统一性,传统民法设定了一系列精确的、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话语体系。物权被设定为绝对的对世权与对人权。物权法定主义、一物一权主义、物权的追溯力原则等等,成为维护这个体系的有效原则,相应的具体制度也设计地精巧而实用。而现存的知识产权制度中所使用的语言缺乏理性的定义和限制。这些语言或者是行政机关习惯用语、技术专家的专业用语或一般规约性质的习惯用语或法律隐语。至今尚没有严格法律概念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对象到底是什么进行界定。比如,到底什么是"作品",什么是"技术",什么是"方法"等,其内涵和外延不断演变,至今都没有确定的定义。再比如,商标法保护的内容事实上已经拓展为在营业活动中,用以标识产品来源、表彰自己身份、证明产品质量以及表明其它营业情况的识别性标记,包括商品商标、服务商标、商号、地理标志等等多项内容。但仍被简称为涵义相对狭窄的"商标",从而混淆视听(有学者将其统称为营业标记,不无道理)。还有,商业秘密也不是严格法律术语,而是对商业领域价值信息的法律俗语。一部法律的基本概念的语言都缺乏严格的定义,其科学性也就很难保证了,更别提进行法典化了。
4、从财产保护原则的明晰性来看
法典在某种意义上说是规则的原则化、原则的秩序化,有一系列明晰而科学的保护原则是法典化的先决条件。当我们对一个争议的财产对象及其法律属性缺乏认识的时候,我们就无法设立对该对象的统一保护原则。缺乏原则的体系难免出现内部矛盾,而一个内部不和谐的体系有何以谈得上法典化呢?
民法基本原则植根于传统商品经济运行模式,从来都有调整个别规则有效性、维护法律正当性、合理性、公平正义的功能。但是在知识产权领域,其保护原则是模糊的,甚至是缺失的。我们知道随着其自身体系的发展,知识产权调整的范围发展到了整个人类智力生活领域的创造成果。而这些创造成果的性质并不尽一致。从总体上看,人类的智力成果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为了生产而进行的知识活动,可以被确认为私有财产权;一类是为了人类知识总量的增加而进行的知识活动,比如科学发现,不能被确认为私权。这两类活动的直接目标是不同的。前者主要是为了确定个人对智力成果的独享权利,而后者则主要是为了人类共享知识成果,这是相互矛盾的价值理念。[7]由于这些内在原因,知识产权至今没有找到明晰而统一的原则。我们可以看到在知识产权的不同领域里,原则分立,甚至互相掣肘的也不在少数。由于缺乏统一的基本原则,在专利领域甚至出现了阳光底下的一切事物皆可专利的可怕趋势。
5、从权利的性质来看
传统民法典主要调整私权,在整个民法之中,行政权力直接干预的现象比较罕见,公法色彩并不浓厚,其保护原则和具体制度因之天然具有自洽性。而知识产权却是公化私权,这直接导致了其保护原则和具体制度的二重性。知识产权法在传统上也被认为是私法之一部,但知识产权的保护对象,比如发明、作品,不仅关系其权利人利益,而且还攸关社会公共利益,有的发明的诞生甚至影响到整个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而调整有形财产的物权法的保护对象,比如房屋、土地,主要关系权利人的利益,虽也肩负相当的社会功能,但其作用远逊于知识产权保护对象对社会公益的影响。因此,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同时,如何寻求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平衡,为知识产权法诞生以来的重要使命。与此相适应,公权力广泛介入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协调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矛盾,因此知识产权法中的行政法律规范,比任何其他私法部门都广泛、细密、复杂得多。[8]这种公私兼有的特性若继续存在着,只会造成法典保护方式的矛盾与断裂。但倘若删除这些与私法规范唇齿相依的公法规范,知识产权又失去了其本性,其存在的意义又大为减少。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知识产权法典化也不可行。
从上述几个角度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由于保护对象的多元化、善变性,使整个知识产权体系处于变动不居的状态,缺乏统一的财产保护原则,也没有内在的逻辑统一性,当然就无法形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总则编。而没有总则指导下的分则只会凌乱不堪,进而整个知识产权也就无法形成一个严密而自洽的话语体系,建立统一的知识产权法典这一努力也只能是水中花、镜中月了。
关于法典化问题,萨维尼曾经有过精辟的论述。他认为一个完美的法典,必须使基于法律的真正基本原则而构成的有机体系,而该法律原则必是历经一段时间之后的产物。对于法律原则的全盘了解,是法典化不可或缺的前提。但当时的法律人,并未具备掌握真正法律原则的能力。因而萨维尼担忧,法典化在当时將因对法律原则的误解,而对社会造成伤害,不利于社会。于是他建议当时的法律人,从事基本原则的历史发展研究,而將法典化留待往后再说。[9]这种看法真的是非常有见地。如果不顾实情,仓促上马,超前立法,很容易欲速而不达,造成法律与现实脱节的尴尬,使法典的权威大打折扣。典型的例子就是法国在1992年颁行《知识产权法典》后六年间,为适应知识产权领域的各种新变化,曾先后12次修改或增补知识产权法典,涉及条目有112条,占总条目的1/4,这在其他法律部门是十分罕见的。事实上《法国知识产权法典》充其量只能称为法规汇编,它只是将几部知识产权单行法简单的罗列在一个载体上而已,离真正意义上的法典相去甚远。而由于立法超前,修改频繁,使该法典动作起来收效甚微,与其立法者建立一部与《法国民法典》平起平坐的法典的初衷相去甚远。
四、未来之路
经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知识产权的法典化目前来看不具现实性。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就此确定上述的知识产权法典化的诸多好处将只是人类的“南柯一梦”呢?笔者认为却也未必。综观人类历史,就是从混沌走向澄明的一个过程,成熟民法典的制定也是几千年来人类法学理性思维及实践的结晶,知识产权的法典化也有一个酝酿、诞生及至后来瓜熟蒂落的过程。现在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尽量的梳理、完善知识产权的相关理论和制度,使其在调整社会生活时起到积极而有效的作用。等到我们的理论和实践准备足够充分时,再谈制定知识产权法典就水到渠成了。
尽管黑格尔曾经说过:“密涅瓦的猫头鹰只有在黄昏到来以后才起飞”(意即人类的思维具有局限性,往往只能在事后做些后发式的总结性思考),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借鉴以往经验作些前瞻性的工作。由于迄今为止,学界对知识产权法的法典化及其总则研究较少,笔者将仅仅提出些许可能性,以求抛砖引玉之功效。
随着社会尤其是科技领域的日新月异,许多新事物诸如计算机软件权、域名、遗传资源等等不断出现,而商业秘密权、商号权、植物新品种权以及禁止不正当竞争方面的诸多权利,无一例外全都被纳入了知识产权这个筐子,有些学者认为,其客体已不限于知识领域,而是扩大到商业活动的经验、信誉等领域,因此,知识产权已很难涵盖所有上述权利,传统的知识产权体系难负其重,处境尴尬。基于此,关于知识产权的概念、性质及特征是知识产权法领域中一直存在争论的问题。许多学者提出了颇有见地的看法。
有的学者认为知识产权会因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向信息产权法的演变。[10]然而信息产权的内涵似乎比知识产权还小,而将技术、作品等称为信息似乎也欠妥当。
也有论者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路径应是结合民事权利理论,以知识产权的客体为切入点。知识产权是人们对"知识"这种"形"的排他的支配权,它是一种民事权利。所谓无形性、地域性与时间性都不是知识产权的特征,知识产权惟一的特征是其客体的无形性。对于"知识产权"一词,由于其偏重于"知识"类的智力成果,在诸多无形财产面前已显得力不从心,所以建议从保护客体的无形性入手,采用"无形财产权"这一术语,并建立一个范围大于知识产权、调整对象以无形财产为主的无形财产权法律体系。具体如下:1、创造性成果权。包括著作权(含著作邻接权、计算机软件权)、专利权(含发明专利权、实用新型专利权、外观设计专利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商业秘密权(含技术秘密权、经营秘密权)、植物新品种权等。2、经营性标记权。包括商标权(含服务商标权)、商号权、原产地标记权、其他与制止不正当竞争有关的识别性标记权。3、经营性资信权。包括特许专营权、特许交易资格、商誉权等。[11]
也有论者认为无形财产应指"权利"而言,但这种权利的范围不应仅限于知识产权。既然从权利角度而言,知识产权和其他权利均是无形的权利利益,并不因具体客体的不同而导致权利性质上的任何差别所以把"无形财产"局限于知识产权并不妥当。在当代法国民法,无形财产不仅包括罗马法上的"无形物"所指具体权利,还包括权利人就营业资产、顾客、知识产品以及现代商业信息等所享有的权利。我国学术界针对有价证券、股票的流通无法用传统理论予以解释,往往也将票据权利和股权等称为无形财产。所以无形财产不仅是一种财产形式,而且是相对有形物所有权的一种财产权体系,除所有权以外的其他权利均属于无形财产范畴。继而,这种观点认为无形财产是从更高层次上对于包括物权和债权在内的财产权利的一种抽象,它充分揭示了权利人财产利益的实质,从而为当代财产权利体系的构建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因此,可以认为,无形财产的立法问题是整个财产权立法体系的构建问题,物权法和债权法只是其中的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它们与无形财产的立法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具体而言,物权法和债权法分别调整特定的物权关系和债权关系,其他的无形财产则由知识产权法、公司法、票据法、信托法等分别予以调整,上述各种立法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从而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无形财产立法体系。[12]
还有论者认为知识产权是一类特殊的权利形态,将其定义为无形财产实际上将不具有财产性质的发明权、发现权、其他科技成果权以及精神权利排除在知识产权之外了。[13]这种观点也不无见地。
笔者认为无形财产是否应该或者是否能够扩得如此之大是有待商榷的,但无疑由现有的知识产权发展为无形财产应该是一个方向。现有知识产权体系的消解不是知识产权的终结,而恰恰相反,它正如凤凰涅磐一样,在无形财产体系中获得永生,它至少可以作为无形财产体系中重要一部而存在着。融入无形财产中的知识产权应该拥有逻辑自洽性,为其法典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前所述,知识产权是公化私权,具有不同于传统物权的性质。因此传统民法典的构建技术就无法照搬使用,我们需要新的产权形式。就象专利制度与商标制度一样,知识产权的保护应该以“许可权”为核心的权利形式而不是以“所有权”为核心的权利形式,并由此建构出完全不同的保护体系。
同样的,由于其公化私权的特性,知识产权法的保护原则与传统的民法保护原则就会有很大的不同。考虑社会公共利益的要求,知识产权的原则应该包括社会本位原则、利益平衡原则、社会利益优先原则以及保障社会知识产品供给原则等公法类原则。同时,基于其私法的本性,知识产权的保护原则也应将权利来源正当合法原则、等价有偿原则、自愿和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等私法原则纳入其中。考虑到知识产权法促进知识创新、知识传播的基本出发点,知识产权法还应遵循现代市场秩序原则,比如信息公开原则、市场至上原则、限制垄断特权原则等等。如何将这么多性质并非一致的原则整合起来,并确定它们之间的效力层级关系是一项艰苦而且必须的工作,这可能要导致对宪法基本原则的修改与整合。[14]
最后立法者、执法者应尽量使用内涵和外延相统一的规范化用语,追求知识产权话语体系的严整性。决不能不假思索,将民间通俗的用语拿来就用,以至于将错就错,覆水难收,严重打破了知识产权体系本身的自洽性。
五、结语
综上所述,尽管知识产权法典化对于社会生活有诸多好处,但目前看来尚缺乏现实可行性。但是这也并非意味着知识产权法典化绝对不可能,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产权法学思维水平的提高,很有可能在不员的将来将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从而造福人类。
现实中,知识产权法学在我国还是新兴的学科,许多基础的问题尚争论之中。而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的新的事物次第出现,又给学者提出许多新的论题。再加上许多学者的研究多跟随国外的进展,所以关于知识产权的总论及法哲学研究还属欠缺。但关于总论及法哲学的研究却非常之重要,希望学界能在这方面予以加强,这对于知识产权体系的严密性、系统化必将益处多多。
[2][4][8]参见袁真富:《试论知识产权法的法典化》/yzf/0009/,2002年9月1日检索。
[3]严存生:《法制现代化与合理性化》,载薛君度主编:《法制现代化与中国经济发展》,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陈金昭:《法典的意蕴》,载《法律科学》,1995年第1期。
[6][7][14]参见徐萱:《知识产权法典化的思考》,载《知识产权研究-中国高校知识产权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参见[台]陈聪富:《法典化的历史发展与争议-兼论合会契约的法典化》law-/detail.asp?id=657,2002年9月1日检索。
[10]参见中山信弘:《多媒体与著作权》,张玉瑞译,载《电子知识产权》1997年第5期至1998年第2期。
[11]胡开忠:《论无形财产权的体系及其在民法典中的地位和归属》,载《法商研究》,2001年第5期。
论文关键词:HSE,管理体系,推广,可行性
HSE即“健康、安全、环境”。国外HSE管理体系的雏形,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现在国际“巨无霸”企业――英荷皇家壳牌集团。1987年的瑞士SANDE大火、1988年英国北海油田167人遇难的帕波尔阿尔法平台事故等几次重大事故,促进了健康、安全与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的管理体系模式的形成。一些负责任的国际化企业在遭遇当初各种事故的打击之后,形成的广泛一致的观点是:在经济竞争加剧和全球化发展的大环境下,如果以牺牲劳动者的职业健康安全利益为代价来换取低成本和经济发展实际是得不偿失的。应当将维护劳动者人权、健康权,提高生命质量放在重要位置。这也成为推进全社会重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发展的最基本动力。1989年壳牌集团了HSE方针指南,这是HSE管理体系的开端。
上世纪末期,我国石油企业为了适应国际化竞争的需要,在基层单位引入、推广了HSE管理体系,为自身发展和成长提供了广阔空间。
当前,我国不少生产企业,关注职工健康、维护职工安全、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措施、方法,尚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有必要借鉴在国际上越来越普遍被接受的HSE管理体系,从而增强企业自身的发展潜力和竞争力。
经过十多年在石油企业推行、实施HSE管理体系的实践,企业基层单位(包括车间、队以及班组、站等)实施HSE管理体系方面,形成了一套科学合理的有效方法,已将HSE管理体系作为一个有效的管理工具。这对我国各类企业在加强职工健康、安全、环境保护,增强自身活力等方面论文格式,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 HSE管理体系是一种现代企业制度
HSE管理体系是指实施安全、环境与健康管理的组织机构、职责、做法、程序、过程和资源等而构成的整体。它由许多要素构成,这些要素通过一先进、科学的运行模式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形成一套结构化动态管理系统。从其功能上讲,它是一种事前进行风险分析,确定其自身活动可能发生的危害和后果,从而采取有效的防范手段和控制措施防止其发生,以便减少可能引起的人员伤害、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的有效管理模式。它突出强调了事前预防和持续改进,具有高度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激励机制,因此是一种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是现代企业制度之一。 HSE管理体系是三位一体管理体系。H(健康)是指人身体上没有疾病,在心理上保持一种完好的状态;S(安全)是指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努力改善劳动条件、克服不安全因素,使劳动生产在保证劳动者健康、企业财产不受损失、人民生命安全的前提下顺利进行;E(环境)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力量或作用的总和,它不仅包括各种自然因素的组合,还包括人类与自然因素间相互形成的生态关系的组合。由于安全、环境与健康的管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把健康(Health)、安全(Safety)和环境(Environment)形成一个整体的管理体系,是现代企业的必然选择。
2 实施HSE管理体系,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对外开放的扩大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国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是,企业的工伤事故、社会上的交通事故、公共场所和家庭意外事故、环境污染事故及职工职业病的发病率却呈逐年上升的势头,这些事故的发生,有机制的问题.有管理的问题,有技术问题,同时也有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必须面临的潜在问题。要改变这种状况,除了应迅速发展经济,笔者认为.更主要、也更加切合实际的问题是应加强自身管理,用一套科学的完整的制度把事故的发生降到尽可能低的程度。
3 企业实施HSE管理体系,有利于改善企业形象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其健康、安全与环境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对清洁生产、优美环境、人身及财产安全的要求也日益增高。如果企业接连发生事故,既造成企业的巨大经济损失,又会造成环境污染,给人们留下技术落后、生产与管理水平低劣的印象,甚至会恶化与当地居民的关系,给企业的活动造成许多困难。企业实施HSE管理.通过提高HSE的管理质量,减少和预防事故的发生论文格式,既可以大大减少处理事故的开支.减少减产、停产等营业中断的损失,从而满足职工、社会对HSE的要求,又能改善企业形象,取得商业利益和增强市场竞争优势。这就使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4 建立HSE管理体系,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需要
HSE管理体系建立的初衷就是:保障员工的健康,保护员工的人身安全和生产安全,倡导企业与自然和谐相处。
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依靠企业文化来管理企业。安全就是企业最大的效益,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是如何建立和培养符合时代要求,塑造企业精神,突出企业特点的企业安全文化。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目标是:提高企业员工的安全素质,增强安全意识,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在提倡“以人为本、珍惜生命、关心人、爱护人”的基础上,把“安全第一”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的首要价值取向,形成强大的企业安全氛围。在这一氛围中,通过安全知识教育和普及,健全安全法规制度,使安全生产政令畅通,安全技术咨询便达,安全操作合格达标,安全预警预报系统好用,意外事放应急处理快捷、有效。
进行企业安全文化制度建设,主要体现在企业安全生产理念及规章制度的建立以及企业安全文化宣传教育制度上的创新和发展。为达到安全文化建设的目标,要结合实际,创出一些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途径,即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安全文化宣传、教育、培训、实践活动。例如,利用广播、电视、图书、报刊、黑板报、宣传栏、文艺会演、专题讲座、培训班、研讨会、表演会、安全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宣传安全文化知识,传授安全科学技术.传播应急处理办法和自救技巧,使广大职工和家属从多渠道、多层次、多方面受到安全文化的熏陶。
做好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一要坚持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因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群策群力,全员奋斗.全方位通力合作;二要坚持循序渐进、常抓不懈。因为安全生产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安全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工程,必须与时俱进,不懈努力,不断往更高的安全目标奋斗;三是坚持“以人为本”论文格式,以实现人的价值,保护人的生命与健康为根本宗旨。
5 实施HSE管理体系,是企业贯彻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为了保护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我国政府将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企业建立和实施符合我国法律、法规和有关安全、劳动卫生、环保标准要求的HSE管理体系,有效地规范生产活动,进行全过程的安全、环境与健康控制,是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和人员健康的需要,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也是对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贡献。
6 实施HSE管理体系,有利于企业规范化运作
作为HSE管理体系的诞生地,多数的国外石油、石化企业针对业务活动过程制定了系统、详细的HSE程序和指南,如对排放废物管理、化学药品使用管理、事故处理、有害废物管理等规定程序。过程管理方法被作为有效的管理办法。对于一些具体的HSE事项的规定上,国外石化企业从整个HSE系统的角度考虑的很周密,从场内到场外延伸非常完善,例如对刑事抢劫、社会治安如何处理等往往都给出较明确的指南。他们在HSE领域投入大量的资源,而且对HSE的价值进行评估。很多国外石化企业建立了HSE奖励制度,并把奖金颁发作为公司重要的年度事件来安排,颁奖仪式往往非常隆重,获奖的组织和个人都非常珍惜这个荣誉。
这种将企业日常运作文件化、程序化、细化的做法,是精益管理思想的具体表现,有利于提高企业管理绩效,有利于企业规范化运作。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医疗行业也在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之路,各医疗单位在适应市场经济过程中不断发展,但在发展中一些经营管理问题也暴露出来。为此,建立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并对医疗单位进行评价分析,以对其客观评价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已成为必须。
关键词:医疗单位;财政;效益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医疗行业也在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之路,各医疗单位在适应市场经济过程中不断发展,但在发展中一些经营管理问题也暴露出来。为此,建立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并对医疗单位进行评价分析,以对其客观评价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已成为必须。为此,我们对我市市直5家医院进行了数据收集、整理,并进行了分析,以便对各医疗单位进行客观评价。
1医院支出占财政卫生支出的情况
财政拨款在业务支出中所占的比例,五家医院中财政的经费补助最高的年份为2004年,仅为34.07%,且近两年呈逐年下降趋势。
2财政拨款占人员支出情况
据了解,我市五家医院除A医院因超编人数多(编制714人,实有1174人)财政拨款占人员支出比例较低外,其余几家医院财政拨款占人员支出比例较高,缺乏必要的事业发展资金。
3离退休占财政拨款情况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五家医院中离退休支出占财政拨款的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A医院、B医院离退休支出占财政拨款的比例高达50%以上,财政拨款减除离退休费用所剩无几。
综上所述,从财政拨款占业务支出的比例来看财政拨款总额虽在增长,但在医院业务支出中比例中逐步减少,至2008年最多的为22.76%,最少的仅为10.51%。因此,可以看出至少76%以上的医疗服务支出来自自筹资金,财政拨款部分对医疗机构收入的影响已经比较小。
从离退休支出占财政投入分析,A医院、B医院由于建院历史长,离退休人员多,财政拨款大部分被离退休费用占用,用于补贴在职人员的经费所剩无几,财政补贴对于医院经营的影响已微乎其微;而D医院、E医院财政投入占人员支出的比例正在逐步提高。由此可看出,医疗机构人员的养老问题越来越成为医院经营的难题。
4各医院指标分析
4.1营运能力分析
(1)资产成长率。
它是资产变动额与资产总额的比率,它是反映医院开拓能力、进行积累能力的指标。该指标如为正增长,表示医院运营效果正常且有发展能力。反之,则较差。公式为:
总资产成长率=(当期资产总额-前期资产总额)/前期资产总额×100%
在所研究医院中,总资产增长率均为正增长,各医院均有明显的增长。从2008年度看,D、E医院资产增长较快,与当年度引资力度较大有关;B医院经过前几年的增长后,增长幅度有所降低,需要开拓新的增资渠道。
(2)业务收入成长率。
它是业务收入变动额与业务收入的比率,它是反映医院业务收入增长情况的指标。该指标如为正增长,表示医院收入发展情况正常且有发展潜力。反之,则较差。公式为:
业务收入成长率=(本期业务收入-前期业务收入)/前期业务收入
业务收入成长率是医院成长潜力分析的重要指标,前一年业务收入的多少直接影响下一年的业务收入成长率。通过对我市五所医院分析可以看出2005年-2007年的持续增长,A医院、B医院2008年的业务成长进入整顿期,而C医院、D医院、E医院经过前一年的调整开始进入较高增长;C医院更得益于企业离休干部医疗保险的中标。
4.2效益型指标分析
它是医院一定时期内获得的收益总额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率,它是反映医院总资产综合利用效果的指标,也是衡量医院利用债权人和所有者权益总额取得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一般说来,该比率越高,表明自有资金获取收益的能力越强,对投资者、债权人的保障程度越高,反之,则越差。公式为:
总资产收益率=(利润总额+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100%
调查的几家医院相比,A院、C医院相对较好,D医院最低。
4.3偿债能力分析
它是医院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表明医院每元流动负债有多少流动资产作为偿还的保障,反映医院可在短时期内转变为现金的流动资产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该比率越高,表明医院短期偿债能力越强,债权人的权益越有保障;但流动比率过高,可能表明流动资产占用过多,会影响资金的使用效率。
要提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语言运用能力,只靠每周一次的课堂作文是远远不够的,为了弥补课堂作文的不足,我们可以采用下列方法进行课外写作的指导和训练:
1.片段描写。联系新近学过的课文的写法重点进行描写训练:进行一次郊游,观察一处风景,进行一次景物描写训练;观察某一个人,包括肖像、动作等,然后描写这个人物,要求学生注意抓住人物特征;观察某项活动或比赛,描写其热烈的场面等等。能写好各种片段,大作文中自然也就运用自如了。
2.写日记。魏书生老师给写日记命以“道德长跑”的美称,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能长期坚持写日记,既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又能积累丰富的素材,更培养和锻炼了毅力和耐心,真可谓一举多得,是一贯写作水平的极有效的手段。
3.应用写作。教学生写信,为某产品写说明书,尝试写广告词,编机短信,写启示、感谢信、申请书等,以培养提高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
4.小创作。学生对快板、相声、小品等文艺节目是很感兴趣的,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创作快板、相声、小品等,能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二、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常用的一种课外活动形式。教师指导时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好书、名著,以免他们因为缺乏鉴别能力而读了不健康的书。在阅读的同时可以做以下练习:
1.积累词汇。将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连同自己的理解记下来,以丰富词汇并提高理解能力。
2.掌握句法。记下优秀作品中优美的句子以及自己的理解,以提高鉴赏能力和遣词造句能力,写作时也可以选择引用。
3.学习写作方法。阅读优秀的作品或著作,认真领会和学习其成功的写作方法,包括取材剪裁方法、结构方法、修辞手法的运用、开头结尾的方法等,有借鉴、有选择地运用到自己平时的写作之中,以求不断地提高写作能力和习作的质量、品位。
4.摘抄名言警句。挑选自己喜爱的富有启发教育意义的片段或名言警句摘抄下来,理解背诵,不仅能陶冶情操,指导以后的生活学习,还能积累一些写作素材,恰当运用,更能够提高作品的可读性、教育性。
三、开展竞赛活动
学生的争胜心都非常强,合理地调动和利用,对于语文乃至其他学科的学习都有非常大的帮助。在课外活动中开展一些竞赛,学生会有很高的参与兴趣和热情。语文竞赛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
1.朗诵会。学习诗歌、散文等作品后,可举行小型的朗诵会,对优异的进行表扬,落后的进行鼓励,这对所有的学生都会有很大的促进。
2.演讲会、辩论会、故事会。开展这些竞赛活动,能提高同学们口头表达能力,又能锻炼学生公开发言的胆量,活跃了班级的学习氛围,学生也很感兴趣,参与的热情会很高,很容易取得良好的效果。
3.速记竞赛。在竞赛的氛围中进行记忆,学生兴趣很高,记诵速度也很快,很能锻炼提高学生的记诵能力。可全班学生一起,也可几个学生竞赛。定时速记,看谁记得多;也可以定量速记,看谁记得快。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这样更能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四、办报
让学生办报,既能提高写作水平,又能开阔视野、丰富知识,还能增加活动经验,锻炼社会生活和实际工作能力,可根据情况确定形式和方法。
1.办校报或班报。班级或学校办一份周报甚至日报,报道班级或学校新闻,发表学生习作,既可写校园生活,也可走向社会,搞一些社会调查和访问。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更能培养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增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一举多得。
2.办手抄报。可定期办,也可选择有意义的纪念日办特定主题的手抄报,全体同学都可参与,独立完成,更能提高学生的办报能力。
3.办板报。定期办好班内和校园内的板报,同学之间介绍一些知识、见闻、感受,传递信息,交流经验等,既拓宽了知识面,又开阔了视野,更增长了能力。
五、游戏
这是利用学生爱玩乐的天性让他们学习知识、锻炼能力的很好的途径和方法。人之初,性本惰。青少年学生更是爱玩成性,不能合理地引导和利用,会使他们荒废了学业,浪费青春。合理地加以引导和利用,能够让他们自觉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锻炼和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1.扑克游戏。将语文学习中需要掌握的各种知识归类整理,制成扑克,制订一定的游戏规则,组织两名或两名以上的学生进行游戏。以此法记忆掌握修辞方法、文学常识、生字注音、词语解释等一些基础知识,效果特别的好,学生参与的热情也非常高。
2.对联游戏。在学习了对仗(对偶)知识的基础上,教师作以指导,让学生进行活动,可学生互对,也可老师出题让学生对。还可以让学生收集见到的春联、喜联等。既可以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又可以运用于写作,提高写作能力和作文水平。
3.成语接力。比如用顶针的方法接,看谁接得快,接的多;规定一个字为开头或为第几字,看谁说或写得多。可以两个学生或两组学生参加,也可以群体参与游戏。
六、利用网络
现代通讯方便、网络发达,学生又对它兴趣浓厚,合理引导、调动利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通过网络学习知识,查找资料,练习写作。既有利于丰富他们的知识,又有利于他们掌握现代化技术,效果非常好。
总之,语文课外活动的方式和方法很多,为使学生的课余生活更丰富,课外活动更有成效,更好更快地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各方面的能力,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还将更加努力地探索研究。我坚信:如果我们所有的语文教师和语文教育工作者都高度重视语文课外活动,不断地研究,不断地创新,认真地辅导,认真地总结,那么我们的语文素质教育必将大幅度地加快其进程。我盼望着这样的大好局面早日到来。
论文摘要:本文认为,相关性与可靠性共同决定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两者缺一不可,对两者之间关系的合理判定直接影响到计量属性的选择。作为一种备受注目的计量属性,公允价值是否同时具备相关性和可靠性质量特征,需要深入剖析公允价值的内涵,澄清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性和可靠性质量特征至关重要。
一、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相关性与可靠性
(一)相关性与可靠性的涵义关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认为,当信息能够通过帮助使用者评价过去、现在和未来事项或确认、更改他们过去的评价,从而影响到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时,信息就具有相关性。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概念公告对相关性所下的定义为信息导致差别的能力,并把预测价值、反馈价值与及时性并列为相关性的标志。相关有一般相关与特殊相关之分。一般相关是指满足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雇员、贷款人、供应商等一系列信息使用者共同的信息需求;而特殊相关是指会计信息与某类信息使用者的特定决策相关。相关性也是相对的,在相关与不相关之间还存在着低度相关、高度相关等程度不同的相关。值得注意的是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在内容上与决策相关,不涉及信息的可靠与否。也即不具备可靠性的信息并不妨碍其相关性。如会计信息使用者需对某企业上年的盈利能力做出决策,那么该企业上年度的净利润就是与之相关的会计信息。虽然此数值可能是该企业利用虚假业务编造出来的,但这不影响净利润数值与特定决策的相关性。只能说明该净利润数值这一相关信息由于不具备可靠性而丧失了有用性。关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至今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IASC认为资料当其没有重要差错或偏向并能如实反映其所拟反映或理当反映的情况,而能供使用者作依据时,资料就具备了可靠性。而FASB把反映真实性、可核实性和中立性并列为可靠性的标志。其中反映真实性是可靠性的灵魂,而可靠性和中立性则是验证可靠性应具备的条件。由此可见,可靠性是指会计信息能够再现重大的财务关系。可靠性不同于真实性,真实性是完全的再现,而可靠性允许有误差的幅度,是相对的,是否可靠还取决于会计信息允许包括误差的程度,允许误差的程度则决定于这种误差不致于降低信息的有用价值。不影响决策的正确性。虽然估计和假设是会计所固有的,但并不会损害可靠性。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中提到,成本或价值在许多情况下都需要估计,合理的估计是会计报表编制工作的一部分,这并不会损害其可靠性。
(二)可靠性与相关性关系的合理判定由以上分析可见,可靠性与相关性是会计信息的两个独立的质量特征,在内涵上互不影响:信息是否相关不需要可靠来支持。信息是否可靠也与相关性毫不相干。但要达到会计信息有用性这一目标,会计信息必须同时具备相关性和可靠性,两者缺一不可,否则会计信息就丧失了有用性。亦即相关又可靠的会计信息一定是有用的,而有用的信息肯定同时具备一定的相关性与可靠性。首先作为相对概念,在量的规定性上,相关性与可靠性并非总是在同一方向上影响信息的有用性,但又必须尽可能地统一于信息有用的目标之下。提高一定程度的相关性,在特殊情况下可以牺牲一定的可靠性,同样,为了达到更高的可靠性,也可牺牲一定的相关性,只要能满足对决策有用的目标即可,两者的度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把握。如预测性信息具有极高的预测价值,即相关程度很高,但由于其反映的是未发生的经济业务,可靠性必然较差,只要编制该信息所依据的基本假设、所选用的会计政策及预测的编制基础是合理的,就可达到信息使用者决策有用的目标,而不必强求该预测信息一定可以实现;而历史成本信息,由于其具有可核实性这一其他计量属性无可比拟的优点,可靠性较高,但由于其反应的是过去的交易和事项,与面向未来的决策相关性就差一些,但权衡利弊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这是在各界对历史成本提出强烈批评的情况下,这一计量属性仍未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其次,在考虑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时,相关性与可靠性之间并不必然存在此消彼长,互相矛盾的关系,两者必需兼顾。当一方提高时,在保证信息有用的前提下,允许另一方有所下降,但并不意味着一方的提高必然导致另一方的下降。应该遵循效益大于成本原则,追求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的共同提高,以便更大程度地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这也是会计自产生以来的发展方向。如果一项会计创新,在导致所提供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比已有信息都有所下降的情况下,仍能在新的方面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也是可行的。为了达到会计信息有用性这一目标,在不同的情况下,两者各自的程度会在一定范围内有所波动,但由于不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其间也就不存在谁更重要一些的问题,即不存在一定要牺牲一定程度的可靠性去换取更大的相关性,或一定要在保证相关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可靠性的问题,这都是实际工作中相关与可靠之间权衡的特殊情况,不具有一般性。
二、公允价值的内涵及其计量
(一)公允价值的定义IASC将其定义为:在一项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自愿的双方交换一项资产或清偿一项债务所使用的金额。FASB的定义是:公允价值,指在当前交易中,自愿的双方买入(承担)或卖出(清偿)-项资产(负债)所使用的金额。我国会计准则的定义是: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由此可见,公允价值的认定依据是市场上对资产或负债公平、自愿的交易金额,从本质上讲,公允价值是一种基于市场信息的评价。
(二)公允价值的内涵及外延公允价值是很广的概念范畴,并不仅是与其他计量属性相并列的概念,可以说是其他属性存在的基础,即需要反映交易和事项内含的公允的价格,并同时兼具可靠性、相关性的信息质量特征。公允价值概念是会计环境变化的产物,绝不仅是现有会计计量属性的简单统一。一般认为,公允价值是与历史成本相对立的复合计量属性,这包括两层含义:公允价值不包括历史成本;公允价值可包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其与现行价值概念十分接近。但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并不是对立的,因为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在逻辑上是一致的。历史成本(收入)作为已经发生的交换价格,是过去某个时点的公允价值。而现行成本、可变现价值、现行市价,以及短期的可变现净值和以公允价值为计量目的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在没有实际交换价格的情况下,通过模拟实际交换价格来实现公允价值的方式,也可以看做是公允价值的表现形式。因此,公允价值概念与上述各计量属性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必然的,是有一定条件的,只有符合公允价值定义、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质量特征的上述计量属性才是公允价值。
三、基于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公允价值信息质量
(一)公允价值的相关性公允价值反映的是在特定的时点和经济状态下,市场对资产或负债的定价,而公允价值的变化,也反映了市场对资产或负债所认可的价值变化。在完善的市场中,市场定价反映的是所有市场参与者对资产或负债价值的期望值,是统计上具有无偏性的指标,这个指标中包含了所有影响该资产或负债价值的信息。在知识经济时代,大量新业务不断涌现,企业的某些无形资产。如商誉、知识产权、人力资源、衍生金融工具等在现有的计量模式下遇到了难题,这些都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有用性。而采用公允价值则能够对这些资产进行确认和计量,以满足投资者对这些与决策相关信息的需要。相比较而言,历史成本反映的是在资产获得时或者负债形成时市场对其价值的评价,而市场只有在资产转让或负债偿还时才反映其价格的变化,即被确认为利得或损失。这种会计处理方法与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是不相符的,更何况转让或偿还并不是导致损失或利得发生的原因。
由于公允价值是以市场定价为基础的,所以其决策价值要明显优于历史成本。首先,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购买(或形成)时间和历史成本都不会影响后续计量,只有报告日的市场条件、债务人的信誉等因素才会影响到公允价值。其次,公允价值也不会受资产或负债持有人及其持有目的等因素的影响,这样可避免资产或负债计量中的一些武断的标准并减少管理当局操纵会计数字的空间。与此相比,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却会使相同的金融资产变得不同,使不同的金融资产变得相同,甚至会误导决策。再次,由于公允价值是市场的无偏定价,所以同一会计主体各个会计期间以及不同会计主体之间,计量技术都是一致的,使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大大增强。在预测功能方面,由于公允价值能够及时地确认市场条件变化所引起的资产、负债价值的变化,不断满足外部投资者对公司价值信息的需求,从而就具有历史成本所不可比拟的预测价值。实证研究表明,公允价值具有相关性质量特征,如MaryE.Barthetal(1996)检验了美国1992年和1993年银行的数据,样本银行占到了美国所有商业银行总资产和总存款的90%。研究发现,商业银行的股价确实会反映银行披露的公允价值信息;商业银行的健康状况越差,投资者对银行贷款定的权重越低;在披露公允价值的主要资产和负债中,尤其是贷款,公允价值对股价的解释能力显著优于历史成本。这证明银行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披露具有价值相关性。因此,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相比,能更加准确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为信息使用者提供与决策更相关的信息。
这种充满敌意的环境对1968年5月革命后所繁荣起来的学术文化的破坏,与暗地里它对学术文化的推进作用相比,程度上显然要小得多了。本赛德仍然保持着公开的反对派形象,同时也是一位学院哲学家、托洛茨基派的政治激进主义者。眼下所评论的这本书的法语题目是《不合时宜的马克思》(MarxL''''Intempestif),它强调的是本赛德在思考和写作这本书时正处于四面楚歌的境地。
事实上,在此书的初版和英文本出版之间的这段时间里,学术和政治环境对本赛德这本不妥协的革命著作都变得更加有利了。正如他在新序言中所说的那样:“历史……已经回到了它的本色”。在政治上,法国公共部门1995年11-12月的罢工促使了“左派的左派”的诞生。这个“左派的左派”反对法国社会党总理利奥内尔·若斯潘与新自由主义的妥协,并参与了国际反全球化运动的发展。在学术上,法国者恢复了信心,他们的著作也有了新的支持者;这些都可以得到证明,例如在巴黎举行了三次国际马克思大会,对当代研究有重大贡献的《马克思批评词典》也在法国大学出版社出版。
本赛德的这本书促进了的复苏过程。法国人反对的重要方式就是反应迟钝。当哈耶克与波普尔的争论——冷战早期最著名的争论——成为英语世界的经典时,法国人才慢吞吞地作出反应。本赛德的主要对话者是英语学界中的分析学派,这个学派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试图以社会科学的主流理论、尤其是“理性选择”理论来重构马克思理论的实质。在本书题为“阶级斗争不是游戏”的一章中就表明了本赛德对分析计划的否定态度。
然而,本赛德的计划并不仅仅是对已有传统的肯定。由于不满马克思的多元性,他提出了自己对马克思的解读。这种解读暗示了一种激进的与非决定论版本的历史唯物主义。社会主义革命并不是历史目的发展不可避免的结果,而是取决于“政治和战略的危机时刻”,取决于人类行动者对他们既不能完全理解也不能控制的斗争环境的预测和干预。本赛德把重点放在战略上是这一版本的的魅力之所在,但又是尚需探讨的方面。
在这本很长而复杂的书中,有两个主题非常突出。第一个就是历史概念的系统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中所提出的“不幸”思想。对本赛德的马克思而言,时代总是在脱节,历史就是“时代的不一致”,就是在偶然性不能消除和结果不能预定的过程中相互不兼容的趋势的交汇。第二个也是最初的主题则是本赛德所提出的被马克思称之为“德意志科学”的思想,对马克思的理论计划的影响。本赛德认为,在马克思《资本论》的概念结构中可以发现谢林和黑格尔提出的“反牛顿”的自然概念和19世纪中期流行于德国的自然唯物主义的影响。青年马克思信奉“激进的一元论”,渴望一种关于人类和自然的本质的单一科学。当代自然科学如混沌理论则支持了青年马克思的这种信念。《资本论》所描绘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运转的方式类似于那些复杂的自然系统的运转方式。在这些复杂的自然系统中,由于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所以系统的行为是非线性的。除了为马克思的资本批判提供认识论上的保证之外,这种类似性也为与生态学之间的交融奠定了基础。《适合我们时代的马克思》仍然是一种异端思想活跃的标志。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的合法性再次受到挑战。(资料来源:AMarxforourtimes:adventuresandmisadventuresofaCritique;DanielBensaid,NewYork:Verso,2002;reviewedbyAlexCallinicos;PerspectivesOnPolitics;Vol.1,No.32003)
管理学认为:人的积极性是以需要为基础的,动机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直接动力,目标则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诱因。教职工的积极行为也是由目标作为行为诱因的,引发需要并转化为动机推动教职工去实现目标的行为。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尝试提高学校管理的有效性、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一、目标激励,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在工作中要始终遵循“整体管理、过程管理、层次管理”等原则,在整体目标确定的前提下,再进一步细化学校内部各科层组织的职责,力求达到学校管理的系统化。各科层直至每一个教职工都围绕学校的整体目标制定各自的奋斗目标。将目标管理的客观要求变成教职工个人的努力方向,目标管理是一种激励机制,要求各科室、各年级、各教研组、备课组学年初都提出具体明确的奋斗目标。在这个目标的激励下,各科室成员为实现这个目标而精诚团结,形成合力,积极奋斗,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从而实现预期的目标。
二、更新观念,以“和”为主,提高管理有效性。
良好的教育群体是搞好学校工作的保证。“和”是学校管理群体的灵魂。首先创设和谐的、宽松的学校工作环境,满足教职工精神上的需要,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其次是在和谐的氛围中加强领导班子的建设,在班子内发扬民主作风,形成团结和谐的良好风气。每周开好两个会:一是教导例会,一是学校行政会。在这两个会上,领导与教师敞开思想,相互尊重,充分发扬民主精神,表现出一派和谐的气氛。在工作中,尊重、信任教职工,创造条件强化教职工的参与意识,实行科学的民主管理,满足教职工当家作主不断进取的精神需要,增强教职工主人翁的责任感,有效地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再次,领导还要在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体贴教师。做教师工作时注意精神激励,提倡奉献精神,对思想要求进步、品行端正、工作热情高的教师,加强培养,及时吸收到党内来。重视青年教师的工作,大胆使用,大胆培养。大力改善教职工的福利待遇,最大限度地满足教职工的物质需要。由于科学有效的管理,现已形成了融洽的干群关系,良好的教风、学风,增强了凝聚力和号召力。
可见,教育管理要提高其有效性,正确处理好学校内部的人际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在这方面要真正做好还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寻求共同目标、增强团结意识;第二,摆正各种关系,处理好人际之间的矛盾;第三,注重信息搜集,加强意见沟通;第四,加强自我修养,掌握协调人际关系的技巧。
三、运用客观评价,提高管理有效性。
古人云:“人各有所宜,用得其宜则才著,用非其宜则才晦。”对于教师来说,都有其特点和才能上的优势,学校工作是一个整体,只有发挥所有人的特点,并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学校工作才能有条不紊。这就要求在管理中,重视教师工作能力、效率和结果,给予教师正确、全面、客观的评价,以满足教师的自尊心、荣誉感、成就感的需要。
评价教师,是提高管理有效性的重要环节。对于教师的全面评价主要从德、能、勤、绩四方面评价。
评德,就是看教师平常在教育、教学中的事业心、责任感。
考能,主要是看教师的学识水平和教学业务能力。
考勤,即对教师工作勤奋状况的评价,包括教师的出勤情况和工作态度两个方面。
评绩,主要看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绩效,如所教班级的工作成绩,教改教研所取得的成绩。
以上四方面要结合运用,联系进行。如考勤要与其他三方面结合进行,这样可防止出勤不出力或体勤脑不勤的倾向。
由于教师的劳动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劳动,所以很难用统一的模式来衡量、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