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英文科技论文

英文科技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23 15:15:1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英文科技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英文科技论文

第1篇

关键词:研究生;英语科技论文;写作规范;土木工程

科技论文是学者呈现科技成果的主要形式,也是同行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土木工程研究生培养也越来越重视英文科技论文写作能力,这不仅是因为国内高校对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都有发表科研论文,甚至SCI检索论文的毕业要求,而且也是一个科研工作者必备的技术能力。然而,目前很多研究生对英文科技论文撰写习惯、写作格式并不熟悉,科技论文写作的课程教学也不规范。本文拟通过分析土木工程专业英语科技论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及问题,提出论文各章节的写作要求及建议。

一、传统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

(一)授课内容以专业词汇为主导目前,一些研究生对于专业英语的认知仍是学习专业词汇,而部分专业英语课堂的授课内容也是以专业词汇的介绍为主导。然而,专业词汇的学习是本科阶段的学习要求,研究生学习阶段应加强英文科技论文写作格式及规范要求等。

(二)研究局限性及负面结果刻意回避我们在开展科学研究过程中,一般会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简化,而所采用的研究方法通常也会做出一定假设。因此,针对某一科学问题的研究过程及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研究结果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负面结果。事实上,我们对研究局限性及负面结果的讨论越充分,论文的可靠性越高。而教师在传统课程教学中往往忽略了对研究方法局限性的讨论及负面结果的呈现。

(三)结果讨论与展望不够重视在科技论文中,我们对研究结果进行深入讨论和展望,可以使论文的内容和结构更完整,是科技论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英文科技论文撰写及授课更加重视对研究结果的客观描述,缺乏对研究结果的合理解释分析。例如,由于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研究方法的局限性,研究结果可能存在多种解释,我们可以致力于分析讨论多种可能,并深入展开。结果讨论和展望的内容越饱满,表明作者对研究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更深刻。[1]

二、英文科技论文写作课程设计

我们可以根据传统课程教学的现状和问题,对土木工程专业英语科技论文写作的题目、摘要、引言、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结论等各个部分逐一进行探讨,提出英文科技论文的写作习惯及规范。

第2篇

在课文教学中如何将课文内容作为话题,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何使其能创造性地解决课文话题所引出的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是摆在我们外语教师面前的一大课题。而教育学理论中的“近体原则”在中学英语课文教学中的运用,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发挥其创造潜能和学以致用开辟了一条新路。

“近体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缩小教与学之间的差异,在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及心理和情感等方面的差异,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也就是说,教师应在充分了解所教学生的心理状况、年龄层次和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教材,并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缩小教与学之间的时空差距,以及心理和情感等方面的差异,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近体原则”可分为时间近体原则、空间近体原则、心理近体原则和活动近体原则。现分别论述如下:

一、时间近体原则

在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师生要不断吸收新知识、新信息和新材料,及时了解国内外重大事件发生的原因和背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这些重大事件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课文内容创设话题,用课本知识去分析当今国内外所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原因和背景。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社会责任感,还有利于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TheGreenHillsofTangsa一课时,教师可以运用时间近体原则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话题:WhydidthepeoplealongtheChangjiangRiversufferalotinthebigfloodin1998?然后让学生分为若干小组,用英语进行讨论。学生人人参与,气氛活跃,经过各小组发言,归纳出1998年中国长江发生特大洪水的主要原因,如:气候变化,河床抬高,河道变窄,雨水集中,山坡植被破坏严重,围湖造田,森林遭砍伐等等。接着教师又不失时机地引出另一个话题:Whatcanwedotopreventsuchadisasterinthefuture?这一问题的提出再一次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讨,各抒已见。通过小组总结和归纳,师生们得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答案。

高中英语新教材中有不少涉及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的课文,例如:动物保护问题----MiludeerreturntoChina;男女平等问题----Thesecretisout;关注地球问题----Savingtheearth;残疾人问题----Disability;世界粮食问题----Feedtheworld;垃圾处理问题----Dealingwithwaste及自然灾害问题----Earthquake,Fire,Hurricane等。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留出一定的时间,引出课文以外的话题,创设问题情境,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思维,为课堂教学创设出一种紧张、活跃、和谐和民主的氛围。

二、空间近体原则

受全局性和典型性的局限,教材在选材时不可能选用近期发生在学生所在地区的事例。由于空间距离远,在教学中直观性差,感受性弱,学生的兴奋点不易被激发,因此教师应以课文内容为依据,尽量结合当地典型事例,从课文中引出最受学生关注的话题。

例如,在教学Disneyland这一单元时,教师如果在课堂上抓住时机,向学生展示2lstCentury(1999.11.3)全版刊登的将于2005年完工的香港迪斯尼乐园彩色模型图,并作必要的介绍,就能达到进一步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教师可以作如下介绍:

Aftereightmonthsofnegotiations,theHongkonggovernmentstruckadealonNov.2fortheconstructionofaUS$3.55billionDisneyland.TheparkwillbethethirdDisneythemeparkoutsidetheUSafterParisandTokyoandisaimedattouristsfromtheChinesemainland----whichisseenbymanyWesterncompaniesasahugemarketforthenewmillennium.It"stobebuiltoverafive-yearperiodonHongkong’sLandauIsland.

此时,教师如能抓住学生注意力集中、兴奋点强的有利时机,创设“辐射式”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能引起学生一系列的言语实践活动。例如:

1.WhydoestheHongkonggovernmentdecidetobuildDisneythemepark?

2.CananotherDisneythemeparkbebuiltintheotherplacesofChina,suchasinBeijingorinShanghai?Whyorwhynot?

这一系列问题缩短了课文内容与现实问题的空间距离,自然会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又如AngkorWat一课介绍了柬埔寨通过对吴哥窟的开发与保护,使其成为柬埔寨最著名的旅游风景区。学生学习了这一课后,教师可以引出中国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的保护和开发这一话题。让学生针对当前就圆明园开发与利用存在着的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展开讨论,即部分经济学家、企业家和房地产开发商欲将圆明园开发成一个集商业、贸易、房地产开发为一体的综合园林,变废为宝。同时,圆明园的开发还可成为北京市的一个经济增长点。另一种是以文史学家、考古学家为代表的意见,即圆明园是中国近代史的一面镜子,要让它保持一片废墟的原汗原味,以便让子孙后代永远铭记中国近代史上的这段屈辱史。根据这一话题背景,教师可提出如下一些问题供学生讨论:

1.IsitbettertokeepthedesertedYuanmingyuanParkasitisortodevelopit?Whyorwhynot?

2.WhatwillyoudoifyouarethemanagerofYuanmingyuanPark?

经过讨论,学生得出了一个折衷的方案,即在保持现存圆明园风貌的基础上,将其主体部分开发成一个中国人了解近代史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还可以划出园中一部分把它开辟成一个民俗村和拍摄古装戏的影视基地;还可以在园内建一个古玩市场,把国内外游客吸引到圆明园,做到以园养园。

三、心理近体原则

心理近体原则是教师从实际出发,了解某一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创造性的设计,从课文中引出学生最关注和最感兴趣的话题,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引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索,从而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在进行AFarmingPioneer的教学时,学生不禁赞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此时,教师如能拿出《中华英才》画册,向学生展现一幅朴素农民的彩照,让学生猜一猜他是谁,他有何伟大成就?这一情景一定会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经教师提示,学生能够猜出那位农民是被世人称为“当代农业之父”的袁隆平。然后教师再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Whydowecallhimthefatherofmodernagriculture?

2.Withouthisgreatinvention,manypeoplewouldgohungry,doyouthinkso?Andwhy?

3.Whatishedoingnow?

通过联系实际回答问题,学生不仅参与了言语实践活动,而且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四、活动近体原则

智力的发展不应仅仅停留在课堂,教师应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动脑中去发展,在实践中去进行体验和回味。因此,课余时间和节假日,教师应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把枯燥的语言课变成谈经验和谈体会等的交流会。

例如,教学TheSummerHolidays一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谈谈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报社记者采访来自农村的学生,谈谈他们假日是怎样帮助父母进行夏收的;也可采访来自城市的学生,谈谈他们在父母上班时是怎样安排自己生活的,等等。这时的课堂是生活的舞台,教师是舞台上的组织者和导演。教师的作用是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扩大学生的参与面。

再如,在教学Travel一课时,教师可在黑板前挂一幅中国地图,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他们的旅游经历。这时,有的学生描述了去广州和深圳的经历,其中包括怎样去的,跟谁去的,花了多少钱,用了多少时间,买了什么纪念品等内容;有的学生谈了旅途中的见闻和当地的风俗习惯,等等。在教师的启发和诱导下,学生个个争先恐后用自己所学的英语表达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这样,不但训练和培养了学生用英语表达的能力,同时也融思想教育于英语教学之中。

第3篇

1.1思想认识不到

位,宣传不足,重视不够由于受传统林业收益慢,效益低的影响,且政府对现代林业新科技成果宣传不足,造成人民群众对当前建设现代林业的理解不够,导致民众对林业新成果应用在新农村建设中信心不足。

1.2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运行机制不灵活,科技人员素质低

当前林业科技术推广机构一般只设立在县区以上一级,乡镇村级没有专门的机构,林业科技成果很难深入到农村和造林实体企业;且县、镇基层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从业人员缺乏,知识老化,科技素质低,人员福利待遇差,部分从业人员难于专心本职工作。科技推广缺乏针对性,特别是与服务对象缺乏正面的交流和指导,推广服务体系不通畅。

1.3推广服务手段单一,缺乏应有的科技推广服务平台

推广服务手段、方式单一、枯燥,仅局限于开展技术培训、科技咨询服务等形式,形式老套,缺乏创新性,在信息网络化和专家咨询服务平台方面做得不够;由于用地困难,基层科技服务机构缺少必要的试验示范基地。而试验示范基地是林业科技成果转化为林业生产力最直观、最有说服力的物质基础,它在辐射、带动、示范方面能起到最直接的作用。

1.4缺乏推广服务经费

由于地方财政困难,很多地方没有把林业科技推广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内开支,造成工作经费缺乏,很难深入到农村基层和农户进行林业技术推广和指导;由于经费紧张,造成推广工作条件落后于社会的发展需要,推广设施设备陈旧,缺乏必要的推广设备仪器。

1.5科研机构缺乏联动机制

科研成果往往掌握在省级以上的科研机构和林业高校手中,但由于省级以上的林业科研机构和林业高校与县、镇林业科技推广服务机构缺少联系,造成有成果的单位没办法推广,想进行推广的单位没有实用的成果推广,林业科技成果转化为林业生产力的桥梁没有搭建起来,造成林业科技成果资源的浪费。

2完善新时期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议

2.1健全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完善和建立省、地、县、镇级林业广科技推广站

建立健全的林业科技服务体系,制定林业科技技术推广服务方案,负责科技成果引进、实施、推广,完善林业信息、技术咨询服务,制定林业科技人才的引进、培训制度,加大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林业科技推广服务能力。特别在乡镇一级,要配备专职的林业科技推广人员,强化科技推广职能。

2.2建立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建立从县、镇村到农户的基层林业科技推广服务示范体系,大力提高林业科技成果在林业生产中的应用水平,高标准建立一批具有带动性强的科技示范基地,培育一批支柱示范产业,发挥科技示范基地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提高、扩大林业科技推广运用影响力。

2.3应用现代技术,创建新型推广服务机制

一是应用现代网络技术平台,搭建现代的林业科技信息、技术服务咨询平台,可以为农户和造林实体企业提供信息、技术咨询服务,也为基层林业科技推广技术人员进行学习、交流和向有经验的林业专家咨询提供平台。二是建立专家电话咨询服务热线,随时解答农户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将林业科技送到田间地头,以满足林农“随时用、随时送”的需求。

2.4提高、挖掘科技推广机构的服务能力

科技推广服务机构组成的主体是科技推广人才,因此,定期对林业科技推广技术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活动,或组织外出参加学习,进行学术考察交流,熟练掌握各种新型推广技术,提高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请大学和上级科研机构专家来进行专题培训,组织科技人员外出进修,定向培养一批科技推广骨干,提升整体技术服务质量。同时,鼓励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人员到生产一线和农户或生产企业人员进行面对面的指导、推广、服务。同时,创办科技实体,进行技术承包,生产经营,高效示范,积累丰富实践经验,提高服务能力。

2.5提高财政预算,改善从业环境

第4篇

由于科学技术在不同各学科之间,它们相互间彼此渗透又互相促进,这样就会使任一学科,需要在整个科学体系的发展,需要在相互联系中才能得到,因此,现代科学体系结构在发展中,呈现整体化的趋势。随着自然科学的大量涌现,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化。在这种情况下,在研究摄影艺术中就产生了综合研究的必要。科学工作者从特定的视角,对自然科协揭示了本质联系和运动规律,这不仅为现代科学技术提供了新思路和创新的思路,这样就使科学有了共同的概念和方法。使科学社会学和自然科学相互促进,互相渗透,使它们成为相互作用的产物。因此,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现代科技对摄影艺术观念的影响。现代科技可以有效地改善摄影艺术观念,将数字技术和信息科学作为载体,其特征包括了三个方面:首先,现代科技可以有效地将高科技、多媒介、多技术三者融合在一起;其次,现代科技可以通过加强信息传送的即时性和互动性,这样就可以极大提高摄影艺术中的一些互动因素,就可以改善摄影艺术创作周期过长的弱势;其三,现代科技可以充分地改变媒体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把摄影艺术的范围扩散得更加的广范,可以让能够感受摄影艺术的人群,得到大幅度提升,让更多的人群享受在摄影艺术之中。

二、现代科技与摄影艺术观念

(一)现代科技可以改变视角定位

近些年来,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我国也在不断地蕴育着自身文化色彩的发展,例如摄影艺术观念的发展,这些摄影艺术观念的发展,其中既包含了抽象的哲学概念,也包括了具体的唯物主义理念。在传统的摄影艺术中,主要的发展方式都是通过第三人称的方式,其中的意义主要是描绘一种环境和一些人物,这样就可以将其中的艺术内涵集中突出在人物上,这种传统的方式,虽然在早期的摄影艺术展览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是获得者成为世界名人;但是,在现代社会,由于物质需要的增长和平均文化水平的提升,当代人类已经开始对这种第三人称的艺术审美感觉到疲劳,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摄影艺术中采用第一人称报道和研究的作品很多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种变化是因为现代科技采用超文本和网状传播方式实现摄影艺术的传播,实现了时间和空间的完美结合,让人们能够真实地感受到三维的存在感。

(二)现代科技可以改变摄影方式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摄影技术发生了深刻的改变。一方面它改变了传统的冲洗照片的过程,使摄影方式改变成了现在的即时冲照技术,这种技术的发展有效地提高了摄影的便捷性和瞬时性,从根本上改善了摄影艺术观念。另一方面,由于摄影镜片制作工艺的工业化,大量的高清晰的摄影设备和大规模的摄影人群加入到了摄影艺术之中,现代科技将这些原本局限于艺术家的创作艺术范围,提升到了全民创作的历史阶段。如今一大批的草根创作者,已经涌入到摄影的创作之中,在他们的创作之中,有很大一部分摄影品,是以往的艺术家所没有涉及的摄影领域,这些草根摄影者的创作,使现代科技不仅为广大草根摄影者创造了摄影的便利条件,也更加为草根摄影者提供了充足的拍摄时间,让草根摄影者拥有更多的精力,来开拓新的摄影艺术观念,同时还可以使摄影艺术的叙述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好地使摄影艺术融入广大的大众,使广大的人民大众享受摄影艺术的魅力之中。

(三)现代科技可以改变摄影概念

现代科技将摄影技术引入更大数量级的人群之中,由于现代的艺术创作架构得到极大的变化,已经无法再和传统的摄影艺术相类似,这就使现代的摄影艺术家们感到身上的压力,他们开始探索主观概念方面的艺术创作,这些艺术创作可以使摄影艺术通过对摄影作品的模拟扩展和再造,在观赏和效果上得到极大的提高,这样他们也可以对这些文化产品进行技术化处理,使传统的虚拟摄影题材不再是无中生有的文化。现代摄影艺术利用自身传播速度快的优势,已经在进行摄影艺术的传播,并带来很大的影响,同时它又是可以采用平等、虚拟、开放的方式;此外,它又可以依照陈旧的审美观点,将摄影艺术转化为较为高雅的精神力量,使摄影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使摄影艺术成为一种文雅的艺术食粮,满足当代人类的需求。

三、结语

第5篇

[关键词]科技类文章;事实细节;判断推测

我们英语教学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水平。因此,英语试题中占分最多的就是阅读题,而其中有一个题材就是科普类文章,这种文章是学生们最头痛的。经过多年的教学积攒的经验,我想在这篇论文中谈一下我对于这种题材的应对方法。

科普类文章主要是介绍国内外最新的科技动态以及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科技知识,属于说明文范畴。这种文章具有以下特点:

1、科技词汇多,而词汇的意义比较单一、稳定而且不带感彩。文章中不经常出现排比比喻等修辞方法。

2、句子结构复杂,语法分析困难。作者通常会使用长句子来严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或描述某个新技术。

3、常使用被动语态。

综合这些特点,都使得这种科普类文章对于高中生来说有些难以理解,然而这种题型也是有章可循的。下面的文章中我想来谈一下对于这种文章的分析结构。

一、科技论文文章结构

科技日新月异,因此这类文章也比比皆是,然而,正是由于这种文章的严谨性,我们可以把握它们的规律。首先,我想先庖丁解牛,分析这种文章的结构。

简单介绍一下我所列的这个结构图:

首先文章会提一下我们的技术现状,尤其是现在科技到达了一种瓶颈期,这就呼唤了新科技、新技术的到来。在介绍了新科技的目的、发明家、新技术材料和工作原理等之后,再对新科技进行评价,在这一段落中,一定要注意新科技是否已经生产出来还是处于实验室理论阶段;最后,就是对于这种技术的前景的展望。

二、阅读过程注意事项

1、看清以下词:

designer, architect, inventor, scientist, researcher,create

阅读时,注意这些细节,看清究竟是谁提出这种理论,而又是谁发明的这种产品的。

2、学生们最担心遇到生单词,而实际上,有很多单词是不影响阅读的,比如大写字母多为专有名称、人名、地名,不影响理解。比如说,

Indian inventor Santosh Pradhan,

Mumbai, the largest city in India

Yanko Design

The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国际空间站)

3、用定语从句来介绍新技术、新发明。比如以下两个句子:

They have created a device called T—Box that harnesses wind energy from speeding train.

Jacques has designed a ship that will allow researchers to spend a long period of time observing the sea life and conducting experiments.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们要注意这样的定语从句,也就能明白文章中介绍的新科技。

4、注意在阅读过程中标记数字、年份。

(1). At least 10,000 megawatts(兆瓦)of electricity could be harvested each day.

(2).According to Yanko, around 150 T—Boxes can be fitted along a 1,000—meter railway track.

(3). 150 T—Boxes can produce 2.6 KWH of electricity per day.

在有限的阅读时间里,把这些数字都标记出来,这样试题中出现数字考题时,可以直接回到文章中找寻答案,能节约时间。

5、一定看清楚这种技术是否已经投入使用,这会关系到这种技术的评价。所以,一定要注意以下词组:

in theory, in practice

come into use, on the market.

我们来看一下这个题目,(2012英语周报21期 阅读C篇)

68. It can be concluded from the last two paragraphs that ____

A. T—Box has proved to be effective in harvesting wind

B. The maintenace of T—Box will be costly

C. There is much to do about T—Box

D. T—Box will come into use soon

在这个题目中,“看清楚这种技术是否已经投入使用”至关重要,因为如果这个技术还没有投入使用,A和B选项就无从证明,学生们还需要仔细看清这个技术是否可以很快就投入使用,这样就不难选出C选项了。

三、常见出题方式及应对技巧

这是最根本的部分,因为我们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得更多的分数。我总结了大多数试卷中的科技论文题目·,并帮助学生一一破解,分为以下几种:

1、事实细节题会有两个。比如说:

Which is true about the new invention?

What can we learn about the new technology?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true?

这样的题目要注意:

(1)选择的依据必须是短文本身提供的信息,绝不可根据自己的主观假设或推测或是自己的观点来决定。

(2)注意一些相近意思句子或词组的转换。看以下例题:

(滨州一检2012)66. Why can't ocean researchers explore the deep oceans for a long time?

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Thanks to the high water pressure, ocean researchers are able to explore what lies undersea for very short periods . 那么对应选项中Because they can't stand the high water pressure.这句话。

(滨州2012一检D篇)Scientists worry that many creatures may become extinct before they can even be recognized by science in the first place.

75. According to the text, the scientists are worried, for______

A. The newly—found species may die out soon.

B. They can't recognize these new species

文章中extinct 对应选项中die out这个词组,这就要求学生基础知识的扎实。

(滨州2012一检D篇)The hair on this new monkey's head makes it look a little bit like rock 'n' roll legend Elvis Presley.

选项中有一句话是判断The monkey looks like rock 'n' roll legend Elvis Presley. 这句话的正误。而这正是偷换了概念,学生们应该注意和文章原句的对应。

(3)一定要看清提出理论的人和发明家是否为同一人,还有这项技术发明是否已经投入生产。这些细节非常重要。

2、文章中若有数字,会出计算题。

(英语周报 21期C篇)How much electricity can be produced per day by T—Boxes along a railway track of 100 km?

在原文中,如果已经标记出出现数字的地方,就会注意这两句话:

According to Yanko, around 150 T—Boxes can be fitted along a 1,000—meter railway track.

. 150 T—Boxes can produce 2.6 KWH of electricity per day.

这样学生根据推断,100km需要15000个T—Boxes, 那么一天可以产生2.6 KWH*100=260KWH

3、若有年份,可能会有按照时间排序题。但要注意以下句子

The 42—year—old man was diagnosed with cancer in April. He died on Jan.23.

When was the man diagnosed with cancer?

A. 42 B. 41

很多同学都选了A, 而再次考虑这个题正确答案应为B

4、划线词义猜测题。

这也是学生们最发怵的题型,因为词汇一向是学生们最薄弱的环节。应对这一题型,现在已经有很多方法,我认为很实用的方法有:

(1) 根据句子前后关系,判断并列、转折、因果等关系;

(2) 根据构词法来判断,看清其前缀、后缀或者合成词来判断;

(3) 根据语境判断,可以通过定义、举例、定语从句或是同位语来判断。

5、判断文章的写作目的。比如像以下问题:

The passage is mainly written to______

The purpose of this passage is______

对于这种题,只需告诉学生毫不犹豫地选择 introduce a new invention/technology to the readers

6、判断文章出处。比如:We can see this passage from________

A. a travel guide

B. a newspaper

C. a business report

D. a science journal/magazine

对于这种题型,也是必然地选择D

7、判断文章最佳题目。比如:

The best title of this passage is _____

A. Sea Orbiter— the ship of the future

B. A new way to explore the deep oceans

C. A great architect— Jacques Rougerie

D. Travel around the globe in Sea Orbiter

应对方法也有很多,我总结以下几个方式:

(1) 逆向思维;即根据给出的题目自己想象该怎么组织文章,然后找出跟这篇文章最接近的题目,我个人认为这是最简单方法。

第6篇

近年来,无论是计算机硬件设施还是操作系统都不断的在进步,这对科学宫的发展也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在计算机技术支持下,科学宫的展项展品中的展示方式和制作具有了更为突出的表现,特别是在视觉化的设计上,大型软件程序运行的流畅,大量3D技术的应用,可以在纸上或是屏幕上更逼真生动的将图像表现出来,运用最先进的3D影像技术为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提供了最为直接的参考。计算机在科学宫应用后,部分自动化系统的使用,有效地减少了工作人员的使用数量,为科学宫运营管理成本的降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展品设计和制作上更多的应用计算机技术,有效地提高了展品的科技含量,不仅能够对观众带来更强的吸引力,而且也利于科学普及范围的扩大。另外,计算机技术应用后,科学宫内与科学展览教育相配套的其他设施和系统也得以不断丰富的完善,使其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

2计算机技术在科技馆展项中的应用

2.1计算机辅助系统在科技馆展项中的应用在科技馆展项中,计算机技术应用最多的即是CAD和CAM,利用辅助设计和辅助制造来更好地帮助设计人员完成展品的设计,特别是在目前设计人员设计过程中,在草图变化为工作图的整个工作过程中,都可以利用计算机来完成,有效地降低了设计人员的劳动强度。

2.2多媒体影音演示功能在展项中的应用目前在科学宫内参观者对信息和科学知识的了解都会利用计算机交互式综合技术和数字通信网络技术将文本、图像、图形、视频和声音等多种信息连接起来,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屏幕或是投影幕上展现出来,从而使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和形象地对科学知识进行了解。

2.3虚拟交互技术在展项中的应用目前在科学宫内投影墙的使用较为普遍,其所展现出来的图像不断发生着改变,具有独特的显示效果,图像动作非常逼真和形象,有与人进行互动游戏的效果。

2.4数字科技馆在展项中的应用数字科技馆是互联网科普的重要平台和表现形式,以计算机为信息终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体现了互联网科普的创新思想。全方位应用多媒体技术,大量使用图形化结构、交互式参与等新技术,提高了科普内容的艺术表现力和科普性、趣味性,缩短了公众与科学的距离。

2.5软件自动控制在展项中的应用计算机的软件自动控制在科技馆展品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许多展品的声音、光、电的开关电源都是由计算机软件自动控制的,每天不必挨个打开、关闭展品的电源。

2.6数字特种技术在电影展项中的应用球幕影院、巨幕影院、动感影院、4D影院,数字片源,计算机影像合成技术,声音处理技术,特效计算机自动控制,都在使用功能强大的计算机来支持各项设备的运行。哈尔滨科学宫4D影院属于小型特效影院,采用两台计算机服务器分别投射左眼和右眼的图像,通过第三计算机服务器合成图像和立体音源,控制特效机柜,实现坐椅、投影、特效、立体声等进行集成播放,实现观众的特别感官感受体验。

3科技馆网站的建设

科技馆网站是依托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起来的,其已成为科技馆与网络发展的必然产物,拉近了科学技术与公众的距离,特别是能够使青少年更直接的实现与科学技术接触,有效的提升了公众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为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目前科学宫网站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网站内容相对较为滞后,网站中缺乏虚拟现实技术与多媒体交互技术的应用支持,网站风格较为落后,缺乏创新性和易用性。近年来,一些大型的科普网站较多,数字科学馆也进入了快速建设时期,所以作为哈尔滨唯一一家科普知识宣传场所的科学宫,需要不断的突破传统的束缚,更好的吸引青少年的视线,继续加强网络的建设。

4结语

第7篇

传统的高职院校的教育注重的是学生的分数,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注重的是教师的教学质量,而与社会、与企业需要联系并不紧密。长期以来,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方面具有非常繁重的教学任务,以至于在教学方法上一直采用机械式重复的教学方法。在这种教学方法之下,教师只是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演示和讲授,学生们只是进行反复的上机操作,枯燥并且不利于学生计算机技术水平的提高。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管理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教学方法与当前计算机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在计算机教学方面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教师课堂讲授与学生实际操作并行结合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存在很大弊端,已经与当前计算机的发展水平严重脱节,与教学实践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学生在理论课上不积极,缺乏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相反,学生对上机实际操作却具有非常浓厚的兴趣,但是由于跟课堂脱节,所以导致学生们上机实际操作的目的性不强,很难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在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少对教学设计和技术进行分析,一贯地采用灌输法,沿用传统的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练习的方式,学生学习兴趣大减,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也大减。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形式单一,固守传统,缺乏适应学生和时代的机房演示、模拟业务以及实际案例操作等先进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内容设置不适合当前计算机发展的要求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并未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计算机水平的提升而做相应的调整,而是仍然以简单的日常办公软件的应用和基本操作作为教学内容进行讲授。同时,在课程设置方面也并没有与社会的发展水平和计算机的更新换代水平相适应,而是逐渐与社会发展相脱节,与社会需要相脱节。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方面,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仅仅以教授学生了解计算机相关知识为目的,并不能使学生真正将所学知识很好地应用于未来的工作之中,甚至有些学生对于计算机的基础技能都不能很好地掌握,甚至不能正确理解。另外,由于很多中小学校在教学中已经普及了一些计算机相关的课程,高中教学时也对学生的计算机技能进行过相应的能力检验,所以,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然而,一些高职院校在开设的计算机课程中并未考虑这些因素,仍然沿用传统教材,甚至有些教材的内容与学生之前掌握的基础知识并没有太大的变化。有些学生对于教材所列内容已经掌握,有些学生却不太熟悉,甚至没有接触过计算机。但是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却没有考虑这一问题,缺乏因材施教,而是让不同起跑线上的学生都进行同样的课程学习,导致学生有的吃不饱,有的没得吃。

(三)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有待提高

当前大部分中小学都已经普及了计算机教学,社会培训机构也设有许多计算机辅导班,这些对于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都有一定的帮助。因此高职院校中许多学生经过较短时间的学习就已经非常熟练地掌握了计算机相关的基础知识和简单的办公自动化软件使用技能。但是,由于高职院校所设置的教学内容的限制,学生缺乏实习和实际操作的机会等原因,在计算机的实际应用中,学生还有很多实际问题需要解决,比如一些专业排版之类的操作等。高职院校在计算机基础教育方面应该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培养的应该是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能力的技能型人才或高级技工,因此,学校的上机操作条件是否完善直接决定着高职院校计算机人才培养的质量。高职院校的学生,尤其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如果没有熟练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丰富的操作经验,毕业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就很难发挥自身优势,更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四)当前教学考核方式还不完善当前,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考核中,仍然沿用的是传统的考核方式,比较落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考核方式来说,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考核仍然是以教学内容为主,以笔试和机考为主,沿用传统的客观题和主观题,缺乏创新。第二,考试的内容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检测,而忽视了计算机学科的实际操作性,对于学科的技术性也没有达到考核的目的,考试形式非常单一。第三,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考核结果来看,当前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考核仍然侧重成绩,即考试的分数,而忽视了学习的过程。这种考核方式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没有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不能很好地了解到学生掌握计算机学科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大大降低了学生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学科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加不利于学生对于计算机学科的深入探究。

二、完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的对策

(一)改变传统教学方法,适应当前计算机水平发展情况

首先,增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课程。教学方法要适应当前计算机发展水平,适应社会和企业对员工计算机技能的要求,适应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要求,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发挥自身能动性,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的学习中去。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增加教学实验课程,结合理论课程的进度,合理安排学生到机房进行上机实际操作和练习。在选修课方面,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社会发展需要,开设一些能够增加学生学习热情,开阔学生视野的计算机相关课程,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对于计算机知识的兴趣,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其次,在教学方法方面,鼓励教师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例如,可以采用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案例教学方法。随着计算机水平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应该不断被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所替代,多媒体的应用应该不断被引用。比如教师在讲授操作演示课程中,教师可以将一些基本理论课程融入其中,让学生们在演示过程中更加容易接受,激发起学生对计算机知识学习的兴趣,转变思维方式,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再次,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采取分级教学方法。由于学生计算机能力水平参差不齐,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人员更应关注学生间的差异性。针对学生的计算机能力水平划分层次,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比如可以设置免修班、提高班、基础班等,不同班级所讲课程内容和讲课方式不同,但是终极目标都是让学生能掌握计算机相关的一些知识,在已有基础上更上一层楼,达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目标,完成人才培养计划。当然,教师要积极创新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小组竞赛法、成果激励法、开放作业法、软件引导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等。

(二)不断完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设置

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与普通高等教育院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不同,因此在教学内容的设置方面也不尽相同。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目标是要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因此,在课程内容设置和教学过程中就要增强学生动手实际操作的能力。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面向的是各个企业,因此学校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内容设置上要增加企业相关内容,与企业进行广泛、深入的合作,模拟实际操作环境,增加实训教师队伍,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目前,绝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不适用于所有专业,一些专业必须掌握的计算机知识没有体现在教学目标当中。针对这种情况,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人员应当重视该课程的实际应用性,同时根据学生专业讲授对应的计算机知识,传授适合的操作技能,利于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实际应用。例如,教师在应用基础课教学工作中可以将课程内容分为基础模块和选修模块两部分,基础模块中可以设置操作系统、OFFICE操作、网络基础等,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这些知识;在选修模块中可以设置程序设计、Autocad制图、flash设计等,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根据个人能力和爱好通过等级测评对选修内容进行探索研究。

(三)不断提高教师水平,健全教师队伍

高职院校是以学生就业为目标,计算机教学要鼓励教师在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中不断增加与就业相关的教学实践内容,不断提高学生计算机实际操作和应用的能力。由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变化,为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教师应时刻关注市场对相关人才的需求,定期参加培训,加强自身学习。同时也应积极参加大专院校、社团的学术报告会,加强学术研讨,多与计算机行业各种从业人员进行交流,夯实计算机应用的一个“用”字。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在增强学生实际操作技能水平的基础上,教师要首先增强自身技术水平,增强自身学习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队伍要面向多学科、多专业,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更是一门交叉学科,只有不同专业、不同技术水平的教师共同探讨才能共同提高。

三、结束语

第8篇

    (一)词汇特点科技英语的词汇主要分为三大类:普通词汇,半科技词汇以及术语和高度技术性的词汇。普通词汇在科技英语的行文中还是占绝大多数。现今,半科技词汇也被认为是普通词汇,因为其在现代社会中应用也相当广泛。句法特点

    1.长句科技英语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长句。因为长句更能将信息表达的更加细致和准确。如果句子太长又会引起读者的反感,所以大多数科技英语的长句通常会由逗号隔开。

    2.被动语态科技英语习惯用被动语态表达目的和精确的科技事实。

    (二)文体特征科技英语的作者都试图将语言表达得更加准确、精炼。科技英语的行文朴素,目的就是告诉人们事实,文章结构紧凑严密,表达清晰准确,强调客观性。

    二、科技英语翻译技巧

    (一)名词化在汉语中,名词通常就只作为名词使用。而在英语,尤其是科技英语中,名词可能会指示特性,动作,或是抽象的感受,例如:kindness,movement等。在翻译这些名词时,可将其译成形容词或动词。

    1.增减词汇为了翻译的更加通顺,符合汉语的行文习惯。在科技英语汉译时可适当增减词汇。

    2. 将定语从句译为状语从句。

    (二)定语从句的翻译

    1.将定语从句翻译成定语修饰词,直接放在关键词前。通过对比中英两种语言的句子结构,我们可以看出英语中的定语从句可以放在句子中的任何位置。但是在中文中,通常放在关键词前面。所以大部分的定语从句翻译都可以采用该原则。

    2.将定语从句译为状语从句。

    三、状语从句的翻译

    (一)时间状语从句翻译时,放在主句之前。

    (二)地点状语从句翻译时放在主句之前或之后。

    (三)目的状语从句翻译时在主句前增加“为了”。

    (四)比较状语从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