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社会主义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理论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23 15:15:2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社会主义理论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社会主义理论论文

第1篇

反映人民心声、代表人民意愿,就必定赢得人民支持、受到人民拥护。

同志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集中表达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心愿,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八荣八耻”不胫而走、广为传播,迅速成为社会各界共识。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逸为耻。”同志的重要论述,概括精辟,寓意深刻,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是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进一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要深刻认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彰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必要性。社会的深刻变革,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的相互激荡,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产生了多方面影响。热爱祖国、积极向上、科学文明、团结友爱,是我们社会精神风貌的主流。但也要看到,不明是非、不知荣辱、不辨善恶、不分美丑的现象还大量存在,不仅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也阻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事实证明,没有健康的社会风气,没有良好的道德水准,一个国家的经济再发展,综合国力也强大不起来,更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彰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性。我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发展中大国,加快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需要共同的思想基础,也需要共同的道德规范。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提高人的素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才能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知荣弃耻,褒荣贬耻,扬荣抑耻,才能明荣辱之分、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才能凝聚人心、提升境界、激发活力,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共同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彰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紧迫性。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需要全体人民有共同的道德遵循,整个社会有稳定的内在秩序。一个精神缺失、进退无据、无所依凭的社会不可能构成和谐;一个荣辱颠倒、是非混淆、美丑错位的社会无法实现和谐。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才能形成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和道德风尚。

第2篇

(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7)

摘 要:我国的高职院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主要组成部分,为我国各行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对我国的经济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对培养模式与教学模式的创新性探索,校企合作的比例不断加大。一方面,企业为高校学生提供了实习锻炼的平台,同学们能够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企业实践中去,另一方面,高等院校也为企业提供了所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这本身就是一种双赢。学生从校园走进企业的过程中,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对接

中图分类号:F27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34-0175-02

收稿日期:2014-11-20

基金项目:此论文是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科研课题:《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对接回归课程化研究》

作者简介:余燕(1969-),女,汉族,江苏南通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管理学。李克卫(1988-),男,汉,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人,助教,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1、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

校园文化(campus culture)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涵盖院校领导、教职工在内,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企业文化(Corporate Culture),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校园文化是一种教育文化,其最高目标是如何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要。企业文化是一种经营文化,企业文化建设的最高目标和最终目的是为社会提供良好服务的同时追求利润和效益的最大化。但是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都属于社会文化分支下的组织文化,都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着眼点,重视人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2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必要性

2.1 能更好的为企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企业很难找到满意的毕业生,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学校所培养的学生和社会需求相脱节,彼此文化的互动性较差。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可以使学校以企业导向为目标,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2.2 有利于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所谓核心竞争力就是一个组织所特有的,难以被其他组织模仿的一种资源能力。高职院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就业为导向,因此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能否满足企业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培养过程中企业的参与程度,也即两者文化的对接与融合程度如何。高职院校的校园企业文化是否和企业文化对接,以及对接的程度如何都影响着学校培养学生的质量,而学生质量的好坏直接反映着一个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2.3 缩短学生的就业适应期

学生从大学校园步入企业,实现了从学生向企业员工转变的过程。在转变的过程中,面对全新的环境,学生不论是在知识、技能、社交以及心理上都会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如果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注重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那么无疑会缩短学生的就业适应期,能使学生迅速地融入到企业的工作中去。

3、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实现对接的途径

由于企业相对于校园来说,企业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所以校园文化相对于企业文化来说显得有些滞后与迟钝。所以,校园文化在明确自身文化的基础上,应该多借鉴学习企业文化,多吸取优秀企业文化的理念,达到以企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目的。

3.1 课程的互动

课程的设置对于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顺利对接至关重要,首先课程的设置要以企业为导向,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应该通过改变课程的设置来满足企业的需求。以往,每个学校的教学计划都是通过学校自身的教师团队来制定的,新形势下,学校的课程设置应该提倡让企业也参与进来,可以请企业全方位参与学校的教学改革,通过企业与学校的双向互动,制定更好的培养方案。此外,也将与企业相关的内容(如企业文化、企业制度、企业案例等)安排进学生的相关课程里。

3.2 人员的互动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互动,是以人员为载体的对接互动,因此应该多加强校园与企业人员之间的交流,例如派一些教师去企业参观学习,尽量使教师所讲的内容切合企业实际,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同时,也鼓励一些企业有经验的工作人员走进高校、走进课堂,为同学们带来丰富的案例讲解,提升学生们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一些国外的发达国家就十分注重大学与企业人员的互动,例如日本的大学就鼓励大学教师兼职企业的顾问,而企业中的一些工作人员则兼任大学的讲师等。

3.3 合作形式的不断创新

校企合作是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一条重要途径,高职院校按照以企业为导向来培养学生,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强化实践教学,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大学和企业可以通过一些创新的合作形式来促进彼此文化的对接,例如学校可以在企业的指导下建设实训基地,直接在学校为学生开辟第二课堂来进行实践能力的训练,实现两种文化的融合。学校也可以通过入股的形式,参与企业事务的管理决策,拉近彼此的距离。学校还可以创新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以往对学生的评价主体只有学校的教师,学校也可考虑把企业加入到学生的评价主体中去。

3.4 制度的保障

学校为了保障教学目标的实现,必然要有一套约束学生和教师的管理制度。企业也是一样,为了保障企业的顺利运营,也要有一套规范组织成员的管理制度,这种制度本身又构成了各自文化的一部分。制度的保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方面,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时,高校应该积极引入企业先进的管理制度,创新自己的管理理念,创造出既符合高校教育规律,又适应市场竞争机制的制度。另一方面,高校通过制度的形式,来保障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例如通过制度的形式规定学生参加企业实践的时间,教师每年去企业参观学习的次数等。

4、结语

高职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牢牢把握以企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高职教育的目标决定了学校与企业必须深化合作,学校要充分借鉴和引进优秀的企业文化,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融合,从而建设具有自身核心竞争力的特色高职校园文化,为社会多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 罗先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融合的路径[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17(1):70—73.

[2] 曾海娟.高职校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与对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08.

第3篇

[摘 要]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

>> 试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重要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大力提高文化软实力、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论文化开放视域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建设 如何发挥镇纪委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文化概念的解析 群众文化建设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软实力视域中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文化软实力视野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探析 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组织,发挥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作用 试论高等职业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地位、 作用及方向 浅析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环节 彰显文化的力量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浅谈档案利用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文化软实力及其在建设文化强国和实现“中国梦”中的意义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探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作者简介:邓雪英(1975―),女,群众文化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艺创作,创作的小品《租儿子过年》等获省三等奖,辅导的小品《老爹进城》获省二等奖。现任新兴县文化馆任文艺创作员。

第4篇

关键词: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探究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7-0192-02

探究式教学是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著名科学家、芝加哥大学资深教授施瓦布在“教育现代化运动”中提出来的。法国、美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已普遍应用于教学实践,并取得显著成效。具体来讲,探究式教学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形式的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与传统的教师主导的接受性教学相比较,具有学习内容的综合性与开放性、学习过程的参与性与自主性、学习成果的创造性与多样性、学习评价的多元性与社会性等特点。可以说,探究式教学模式是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来临对人类发展所带来的终身学习和开放性学习要求的必然结果。

一、研究生公共政治理论课探究式教学的重要性

在研究生公共政治理论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教学中开展探究式教学,对于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知、信、行”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1.有助于深化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和理解。理论源于实践,又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修正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回答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提出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向前推动和发展的。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必须引导学生关注实践,在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和理解。

2.有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研究生是社会的高层次人才,相对于本科生而言,他们有更强的自我意识,面对当今日新月异的社会,他们渴望由自己的眼睛来认识事物,通过对问题的独立判断来体现主体价值。因此,在研究生中进行探究式教学,在老师指导下,通过自己的研究,验证书本理论的正确性或用理论来解释、说明甚至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案,相对与教师单纯外部灌输而言,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有助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探究式学习的目标在于塑造大学生的完美人格,尤其强调学生的发展能力,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融合和自身素质的全面提升。具体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①促使学生关注现实。如:通过对低碳经济、教育均衡、户籍改革等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和探究,增进学生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其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②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探究式学习改变了以往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创造了能充分发挥创新潜能的宽松环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尝试,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③增强学生的科研能力。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围绕既定主题,积极参与并亲自实践才能完成相关研究。通过实践,学生逐步树立积极的科研态度,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与过程,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并且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④增强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开展探究式学习,如要撰写某一专题的调查报告,学生必须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这就有效地培养了学生通过互联网、图书馆、人际交往等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⑤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开展探究性学习,学生的人际交往更加频繁,学生之间、指导教师之间、受访对象之间的沟通交流大大增加,增强了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⑥增强社会责任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的探究式学习主要围绕社会经济、政治或文化发展的问题展开,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更深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理论,同时也更加关心社会的进步、祖国的前途和人类的命运,大大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4.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在探究式学习中,教师的学术权威取决于教师的学习经验、知识积淀和教育智慧。因此,探究式学习的开展对新时期的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良好的心理素质、深厚的人文素养、较强的教学研究和探索能力,才能对学生的探究式学习进行有效的组织和指导。因此,探究式学习在教学中的深入实践,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机遇。此外,开展探究式学习还将促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逐渐掌握必要的现代教学技术,灵活运用各种信息搜索途径,以顺应学生的学习习惯,顺利地指导并协助学生完成对预定主题的研究。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探究式教学实践及效果

目前,研究生公共政治理论课一般都是大班教学,每个班的学生数一般在100人左右,有的高校甚至300多个学生在一个教室上课,大多数教师仍然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由于缺乏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难以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讲解,加之大部分教学内容在中学和大学都已接触过,因此在政治理论课上经常出现教师授课慷慨激昂,兴致盎然,而学生反应漠然的现象。虽然有一些教师尝试采用探究式教学,但由于缺乏具体可行的操作细则和科学的评价体系,结果也不尽人意。为提高大班条件下研究生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遵循了科学性、时事性、实效性三原则。科学性就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改革中遵循教学规律和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特点;时事性就是紧跟时展脉搏,关注社会热点和学生关注的焦点;实效性就是能最大限度地达到教学目的。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坚定社会主义信仰,树立对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据以上三原则,我们在推进探究式教学过程中,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指导学生进行研究课题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具有很强的时政性,学生对国际国内发生的最新事件和相关内容也最为关注。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时,注重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中央近期重要会议文件及精神并从中选题,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深化学生对一些重要改革方向的把握和相关政策的理解。

2.分组研讨,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相对于本科生而言,经过多年的政治理论课学习和熏陶,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政治理论素养,许多研究生自主意识较强,对一些事情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也愿意和老师、同学们进行一些理论上的探讨。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学生关注的一些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进行讨论汇报。一般是5~10人一组,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每个小组推选出一名代表,在班级进行小组讨论汇报。学生对该项活动非常积极,许多小组都写出了较高质量的研究报告,在班级汇报时绝大多数小组都做出了较好的汇报课件,有的还链接有相关视频,有的小组在汇报结束后赢得学生长时间热烈的掌声。如食品工程专业的学生汇报题目有《从舌尖上的安全谈我国食品法规的完善和企业家道德建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历届三中全会及其影响》等,机电专业学生汇报的题目有《从嫦娥奔月看我国太空技术的发展及创新》、《从我国不同时期的主流歌曲的社会影响看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等,题目新颖,论点明确,论述充分,汇报时不仅语言流畅,有课件、相关视频,并且还设置了提问等互动环节,效果很好。课程结束时老师进行了问卷调查,98.7%的学生认为这样的教学方式很好,加深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演讲能力,有的学生在调研问卷上写道:感谢老师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平台,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演讲,自己得到了很大的锻炼。

3.改革考核方式。考试方式是学生学习的指挥棒,好的考核方式不仅能真正考核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还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行为习惯有一定的引导作用。为提高学生参与课题研讨的积极性,我们把学生平时参与小组研讨状况、小组代表在课堂上的课题研究汇报、提交论文的水平等与最终成绩挂钩,探究性学习成绩占到总成绩的30%。实践证明,这种考核方式还是比较有效的,学生分工合作,精心设计调研问卷,搜集相关资料,认真撰写研究论文,深化了对理论的理解,提高了运用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知、信、行的统一。

探究式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变革。实践证明,探究式教学要达到预期的目的,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认真研究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规律,同时也需要校领导和学校各相关职能部门的有机配合。只有各方重视,形成合力,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5篇

    一、会议主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立足于中国改革发展的成功实践,是研究和揭示现代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运行规律的科学,是政治经济学的巨大创新,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深远的理论意义,极大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研究、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是时代赋予学术界的历史使命。鉴于此,2016年中国政治经济学论坛年会的主题确定为“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会议将侧重围绕(但不限于)以下议题展开广泛深入的讨论:

    1.深化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3.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4.树立和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

    5.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二、征文要求

    1.应征论文以10000字为宜,学术规范,引用准确,注重知识产权。

    2.征文截止日期为2016年4月6日(以电子邮件发送日期为准)。

    3.论文格式:(1)首页包括标题、作者姓名、工作单位、职称及职务、联系方式(包括通信地址、邮编、电子邮件地址、电话等),合作论文应注明合作者的相关信息;(2)正文包括论文题目、中英文摘要(约500字)和关键词;(3)注释采用页脚注,参考文献放在论文后面;(5)论文采用Word文档。

第6篇

[论文摘要]高校德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和政治、经济、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不仅强有力地冲击着德育理论问题的研究,而且深刻地影响着"3-前德育改革的实践。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做好德育管理工作,是所有高校必须面对的一个共同问题。本文就是围绕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德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论述,进而提出了加强高校德育管理的几点对策。

高校德育承担着直接为社会培养思想政治素质过硬、道德情操高尚的合格人才的重任,对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具有导向、动力、保证作用,对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意义。高等教育事业在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的影响和推动下,教育观念也在不断更新。同样,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确立和发展,为高校德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高校德育在我国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愈加突出。因此,全面了解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的现状,转变德育观念,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于进一步深化高校德育改革,全面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目前我国高校德育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尽管各高校普遍加强了德育工作,也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德育管理过程中始终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认真反思这些问题,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德育过程。当前高校德育过程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德育首位”思想落实不到位以及德育内容失范

“德育首位”的教育是指在教育整体中,德、智、体、美等方面的教育缺一不可,而德育居于主导和统帅的地位。德育首位并非德育唯一,健康全面的教育应是诸方面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和谐发展。其他方面教育中有德育,德育的提高又促进其他方面教育的发展。把德育标准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首要标准,确保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正确的政治方向、良好的社会文明素质。要从大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状态和不同层次的道德特点出发,真正落实以人为本,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注重个体思想道德发展需求,探索思想道德教育的现实性意义,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切实落实“德育首位思想”。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和发展,受西方国家轻视道德伦理教育、推崇所谓“无导向教育”的影响,人们把市场原则扩展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加速形成一个非伦理化的社会环境,形成德育实效低下的恶性循环。定位的偏移导致德育生活的缺乏。德育目标缺乏时代性和层次性,片面强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忽略了作为基本义务的道德要求,脱离了现实生活。传统的中国教育是精英教育,对大部分学生疏于教导或放任自流,造成学生德育状况极不均衡。

(二)高校德育队伍力量薄弱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在校生人数的不断增加,专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人数虽然在增长,但增长速度远远跟不上学生规模的扩张,导致专职政工队伍数量的相对不足。绝大多数高校专职学生政工干部的配备没有达到教育部的规定数量再者就是结构不合理,具体表现为专兼职结构不合理,专职人员偏少,兼职偏多;学历结构不合理,本科学历者多,硕士、博士较少;职称结构不合理,中级、初级职称者多,高级职称者少。三是队伍不稳定,由于政策、待遇没有落实到位,队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四是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由于职业认同感不强,队伍流动大,造成队伍总体素质难以提高

新形势下,受社会各种思潮的冲击,部分从事德育工作的教师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育人观念淡漠、奉献精神淡化、敬业精神和责任感缺乏,无心教学。对改革开放、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不够,不能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与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对问题的讲授自己也不能说服自己,更无法解学生之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及道德修养P}待提高。

(三)德育工作实效性低、教学主渠道不畅

高校德育工作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是:德育目标笼统模糊,德育内容空泛、脱离实际,德育方法单一和进程断裂,思想道德教育流于形式,内容缺乏针对性。随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建立、改革开放的深人,现实情况和形势政策发生了改变,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教学中的参考数据更新不及时,甚至某些理论观点与现行政策导向相背离。德育过程过于简单化、形式化,过于强调灌输,忽视道德培养的自觉性,缺乏学生的主体参与,脱离现实的空洞说教,难以吸引学生,学生不感兴趣,老师勉强应付,德育一l-作实效性低,主渠道的作用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德育体系中,普遍存在德育管理体制不健全、规划不实、队伍不稳、落实不力、运行不畅、机制不活等问题。呆板的德育管理体制,把学生置于一张无形的网中,只注重抓行为规范和学校规范的教育,缺乏教育的力度和深度,使德育的生命力日趋萎缩。

二、我国高校德育管理问题解决对策

高校德育工作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社会政治、经济发生变化,人们的思想、道德、价值观等都发生相应变化,高校德育丁一作也需与时俱进,探索新形势下的有效途径。

(一)树立明确的德育新观念

我国社会的巨大变革使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处于急剧变化之中,而原有的德育观念和目标却与这种变化不相适应。因此,树立明确的德育新观念,确定恰当的德育日标就显得极为重要

首先,必须全面地理解高校德育的价值。高校德育需要向学生传授社会的道德准则,但更根本的是要培养德性,塑造完善人格,改善大学生的道德生活,实现道德对人生的肯定、调节、引导和提升作用,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

其次,要重塑合理的道德理念。我国高校德育所面临的困境也是道德本身的困境,是某种道德理念、道德精神的困境,是道德合理性的危机。这种危机是由于没有理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真实关系,或者过于强调集体利益却轻视乃至忽视个人利益而发生的,它表现为大学生对高校德育所力倡的那种道德理念缺乏认同。由于对这种道德理念缺乏认同,大学生在道德方面就会出现内外冲突、言行不一甚至道德虚伪现象。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重塑体现时代精神的、合理的道德理念。它应以关注人、关注人的生活为核心内容,强调以人为本的精神,崇尚贴近生活的道德。这种道德既不是以个人为本位的道德,又不是以群体为本位的道德,而是以社会为本位的道德,是正确地解决了个人与社会整体之间关系问题的道德。只有这种道德,才能真正地立足于现在,同时又着眼于未来,才能被大学生自觉自愿地接受和内化,从而达到提高其道德素质的目的。

(二)加强政工队伍建设、提升德育教师素质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在经济生活出现重大变化的同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也在发生重大变化。面对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高校德育队伍只有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建设,增强队伍的整体素质,才能更好地完成时代所赋予的重大责任。一是要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人才培养工程,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基地,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走专业化、职业化发展道路。二要完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专业职务系列,从专职政工干部的实际出发,按照他们的专业发展方向,解决好他们的职务聘任问题,并逐步形成老中青、高中初等结构合理的梯队。三要增强专职政工干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的交流与合作,整合学科建设、理论教育与日常教育资源,形成合力。德育一「作者甚或可以专兼职结合实践证明,专兼职相结合是适合我国大学德育需要和大学教育实际的最佳形式。

(三)创立科学化的德育方式、拓宽和完善网时代的教育途径

第7篇

2009年是学校发展历史上不平凡的一年:建校五十周年庆典、首次较大规模扩大招生、再次冲击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中层干部换届、科级干部聘任宣传部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为中心,以建校50周年庆典系列活动为重点,积极发挥校内各种宣传媒体的作用,努力拓展对外宣传,为促进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一、精心策划周密组织,圆满完成校庆宣传

(一)组织完成校庆网站的设计、维护和更新工作。校庆网站于5月23日正式开通,截至目前,共登载各类信息115条,点击率超过5万人次。

(二)建立校庆vi系统。完成校庆标识、校歌、校庆宣传画的征集、审定、制作、使用等工作。

(三)完成校庆宣传专题片dvd的拍摄、制作及包装任务,并将其刻录了中文版5000盒、英文版500盒。该宣传片采用现代媒体手段,回顾了建校50年的光辉历程,较全面地展示了学校教学、科研、育人的巨大成就和学子校友的风采,获得广大师生和校友的好评。

(四)编辑出版《佛山科学技术学院50周年画册》(珍藏版)。完成了画册的整体策划、画面挑选、文字说明、整体风格设计、封面设计、英文翻译等各个环节,共出版画册5000本,被誉为建校以来页码最多、图片最翔实、整体设计最精美、印刷质量最好的画册。

(五)编辑出版《50周年校庆简报》3期。

(六)主办校庆文化周活动。举行“大行德广·伴你成长”暨佛科院50周年校庆大型音乐会一场。主办“岭南木棉火样红”校庆文艺晚会一场。为办校庆文艺晚会,宣传部先后到11次到各校区、各学院审查、遴选节目,3次赴三水荷花世界磋商外请节目事宜,多次组织演出单位进行连排、彩排,最后确定17个节目参演。为节省经费,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宣传部与多家知名企业商谈赞助校庆活动,得到了广东省六建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农行银行佛山市分行、佛山市三水荷花世界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解决了宣传经费紧张的问题。晚会现场挤满了热情的观众,精彩的节目引起阵阵掌声,欢庆的气氛将校庆活动推向了。

(七)营造祥和、喜庆、热烈、欢快的校庆氛围。

(八)利用媒体进行宣传。

二、深入开展理论学习,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一)协助学校党委在全校开展“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学习讨论活动。起草了《关于我校开展“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学习讨论活动的通知》,对学校的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进行部署安排。认真撰写每个阶段的工作总结,剖析制约学校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努力探索促进科学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新举措。

(二)承担学校党委中心组学习的文秘工作,积极协助学校党委中心组开展理论学习。指定专人负责资料准备、学习记录、学习情况及时上报和其它服务工作,保障了中心组理论学习的顺利开展。至今为止,党委中心组2009年共开展了6期专题学习。

(三)认真组织、实施全校教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组织全校党员2600多人参加市机关工委的“双学”(学习十七大精神、新)知识测验。

2、组织动员教职工参加全国法制宣传公益征集、广东省“改革开放与我的生活” 征文、佛山市的“继续解放思想,进一步推动我市组织工作” 征文、征集广东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

3、组织观看“汶川地震情牵佛山”大型摄影巡展、向抗震救灾英雄教师学习活动等。

(四)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认真组织实施每月一次“主题班会”,一次“党团活动”,一次“影视教育”、一次“形势教育”的“四个一工程”。

2、圆满完成学生第十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讨活动。共举办学习辅导会和座谈会47场次,收集学习研讨论文2102篇,经专家组评审,评出一等奖论文10篇、二等奖20篇、三等奖30篇并进行了表彰。

(五)完成教职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课题立项工作。

(六)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协助上级有关部门和学校党委做好维稳工作。

三、积极发挥媒体作用,努力拓展对外宣传

(一)做好重大节庆日和学校重大活动悬挂标语、横幅等环境布置工作,展现校园文化的独特魅力和育人效果。一年来,共制作并悬挂横幅200多条,欢迎牌100多个,此外还有充气拱门、空飘气球、彩旗、大型喷画、海报等。

(二)加强校园宣传环境管理,严格执行《校园宣传品张贴悬挂的管理规定》,做好校园宣传环境的检查、监督工作,美化校园文化环境和提高校园文化品味。

(三)充分发挥宣传橱窗在宣传阵地中的重要作用,在重大节日和重要活动前制作相关专题橱窗。今年已制作庆祝“五一”的专题宣传图片、庆祝建党87周年专题图片、50周年校庆专栏、50周年校庆活动集锦等四期宣传橱窗。

(四)做好学校重大活动的摄影、摄像工作,收集和保管好影像资料,为学校的各项重大活动留下珍贵的影像资料,并及时以简讯形式作宣传报道。

(五)加强学校广播台的建设和管理,提高广播台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在上半年,完成了对各校区广播台的检查及检修,并指导广播台学生干部进行换届选举,对新任学生干部进行培训。

(六)以50周年校庆活动为契机,加强与省、市新闻媒体的联系,努力提高学校知名度,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四、紧扣学校中心工作,加大校报深度报道

(一)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做专题报道。为增加校报的可读性、贴近性,编辑部在校报的报道内容方面,进行整体策划,以学校的中心工作为基点,当下发生的新闻为突破口,深挖新闻背后的新闻,多角度、全方位的报道事件,如本报在短短的两个月,4期报纸中开设了七个专题报道:50周年校庆专栏、记忆、创业成人、30年如歌的岁月、改革开放30年思想大解放、80后与90后、超越梦想——我的奥运等。

(二)抓校报学生记者队伍建设。学生记者是校报重要的采写骨干,编辑部利用周一下午,学生课时不多的时段,对学生记者进行新闻采访与写作技巧的培训。并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安排适合的采访任务,尽量让学生多跑多写,使他们在校报这一平台上发挥最大潜能,得到最好的锻炼。

五、工作中的突出矛盾、存在问题和主要差距

(一)人员配备不齐,宣传报道难免不到位。

(二)经费紧张,对外宣传捉襟见肘。

第8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改革 整体化教学

[作者简介]李金芝(1970- ),女,河北唐山人,河北体育学院思政教学部,高级政工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化;李宝江(1976- ),男,河北曲阳人,河北体育学院思政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化。(河北 石家庄 050041)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文化强省视阈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203280)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8-0113-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阵地。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四门必修课。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没有把四门课程当作一个整体,各门课程的讲授缺乏有机的联系,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有的内容不容易讲透。新的教材由于容量关系,侧重于理论和意义的叙述,实例和解释较少。比如“基本原理”这门课,涵盖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的内容,理论性、抽象性较强。要讲好这门课,一方面要求教师必须融通这三部分的内容,而不能再像过去课程分开设置只擅长讲哲学或政治经济学;另一方面有的学校将教学时数设置偏少,难以将教材中浓缩的内容加以充分展开,如果不能讲透就不能使学生真懂、真信。

2.各门课程间在内容上有重复。有的是与中学课程内容重复,比如“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中学的政治课、历史课有很多内容是重复的。有的是课程间的内容重复,比如,依法治国、建设法制国家和国家制度方面的内容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都有系统的介绍。这时,学生在听讲的时候常常感觉曾经学过而失去兴趣。

3.各门课程之间的知识没有形成合力。比如学习了“基本原理”后,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时对近现代史和当前社会中的一些问题等却不会运用所学的基本原理去深刻理解。在学了近现代史的知识后,却体会不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没有做到融会贯通。

4.实践活动少,难以引发学生内心的触动。思想政治理论课除让学生掌握一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本原理和一些历史性的知识外,更重要的是从中受到一些教育,坚定理想信念,做文明守法的公民。而这需要一些感性的东西来引发内心的触动,在这方面社会实践发挥着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经费等方面的限制,思想政治课的社会实践活动往往较少,也影响了教学效果。

5.考核方式有待改进。目前的考核方式大多为“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70%”,平时成绩多为考勤、作业、课堂表现。期末考试则通过试卷来对学生进行评价。这种考核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平时为考勤,期末主要靠突击。这种以期末试卷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难以考查出学生是否树立了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否得到提高。

二、以“整体化”改革来提升总体教学效果

提升四门课的教学效果,需要舍弃过去那种将四门必修课人为割裂开来、各讲各的做法,将他们的内容作为一个整体,各有侧重,互相联系,实现“整体化”教学。每讲过一门课就让学生学到不同的内容,四门课都讲完了就使学生能在认识高度、方法应用、知识广度上有质的提高。同时,在实践教学上也进行统筹安排,在考核方式上也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突出一种考核方式。在此基础上,把讲透原理、教会方法、普及知识为总的教学目的,从而形成一种大思政课的教学模式。

1.课程内容系统化。实现大思政课式教学,关键在教师。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不仅要精通本门课的内容,并对其中的内容做到水平突出,而且还要了解其他课程的内容。只有对四门课程的内容都熟悉了,才有可能具备大思政课的基础,做到融会贯通,避免分散作战。这就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措施来实现。

首先是教师自学。教师在研究好本门主讲课程内容的同时,要认真学习了解其他三门课的有关内容。在对各门课程的内容有一个大致了解的前提下,对于其他课程中与自己主讲课程有关的或重复的内容要做到心中有数。对于其他课程中难以理解的问题可以向其他教师请教,获得启迪;同时,还可以到图书馆或网上查阅更多的相关资料来加深了解。在几门课的内容基本掌握后,心中要开始思考这几门课程之间的联系性,在课堂上怎么讲才能使课程间起到互相联系、互相支持的作用。教师在自学过程中,要克服畏难情绪和懒惰思想,要常问一下自己,学生能学四门课,教师为什么就不能学,而且学得更好呢?

其次是教学研讨。教师在了解了四门课的内容的前提下,可以定期不定期地进行教学研讨。教学研讨有两个目的,一个是互相请教、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对所有课程内容的认识水平。另外一个是制订统一的实施方案,包括各门课的侧重点是什么、举哪些例子使课程间联系起来等问题要具体化,形成方案和案例库。对于四门课程间有重复的内容进行分工,对于哪些内容在哪门课重点讲,其他忽略;哪些重复的内容几门课都要讲,但讲的角度要有什么区别等搞好详细设计。对于课件的设计风格、具体编排提出标准等。此后,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要不定期进行研讨,对方案和案例库进行修订和优化。经过几个学期的摸索和实践,就会形成一套较为完备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

最后是外出学习。为使思政课教师能够开阔视野,激发新的思路,学习外面好的经验和做法,学校应创造条件,在资金投入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使教师们能够走出去多参加有关的学术研讨会、报告会,甚至可以有计划地轮流到其他院校进行一段时间的访问学习。

2.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有效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因循守旧也是导致教学效果不好的原因之一。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仍然以灌输式的书本知识传授,甚至是靠“念课本、看电影、上自习”三板斧;学生也缺少主动性和参与性,只是在期末考试前进行突击记忆。因此,应当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适当选用和运用,以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性。

在教学方法上,不同课程可以根据不同的特点来选用专题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讲授法、讨论法等。比如“基本原理概述”这门课以专题教学法为主效果会较好,首先把教材中所涉及的原理归纳好,分成几个专题。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对的基本原理包含哪些原理有一个成体系认识,又能使学生对每一个原理的内容理解较为深刻,从而真正实现“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目的。还有一个优点,就是由不同的教师讲不同的专题,可以使教师善于讲某一方面内容的专长得以充分发挥,如此下来每个专题都是精彩一课,从而实现优势叠加;同时还可让学生领略到不同的教学风格,保持学习兴趣。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则适用讨论式和案例式教学法为主,通过具体的、与现实联系较紧密的案例来加深对民族精神、价值观和法律基础等知识的印象。

教学过程中,还应利用各种方式让学生参与进来,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起来。比如,抽出一定时间就某一热点问题进行讨论,由学生上讲台试讲一部分内容,留下一个假期社会调研的作业等。这样既可以使学生主动地去准备、去思考,又能通过教师的点评让学生加深认识,还能使学生的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得到锻炼。

在教学手段上,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尤其是电脑课件。教师自己制作的课件往往由于制作水平有限,仅将教材各级标题进行罗列,然后配上几张图片,虽然制作起来比较容易,但没有起到课件可以直观、生动地传达更多信息的效果。而购买的课件有的可能不适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的确,制作出一套能充分表达教学内容又能让学生喜闻乐见的课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不但需要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而且还要有足够的音频、视频、图片等素材,非常耗费精力。解决这个问题需教师之间形成统筹设计和分工协作,通过集体的力量和较长时间的准备来汇聚出足够的素材,形成好的设计方案,最终形成一套具有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课件来。

除了课件之外,还可以通过建立网站来进一步延伸课堂教学,网站内容可以有更多的知识性、背景性的资料以及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国际热点问题、社会热点问题等,还可以开设网上答疑专栏,使学生可以进一步学到更多、更新、更具应用性的知识。

3.实践教学统筹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通过实际的应用来加深对所学原理、所学方法的使用。通过参观一些革命老区和现代化企业或发达的农村等,还可以引发学生内心的触动,从而坚定理想信念。但是,由于受到经费、后勤保障等方面的制约,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往往开展较少或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

针对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有限的实际,可以拓宽思路,对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和统筹安排。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同学生社团活动、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等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达到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目的,又可以使学生了解了社会,还使有限的资金得到了较高的利用效率。为避免重复,防止这门课到了某个地方去参观,另一门课又去那里的情况发生,也要把四门课的实践活动像理论课教学那样,统筹起来,统一安排。在实践基地的建设上,要建立几门课程都能用得上的实践基地,而非每一门课程建立一个基地。这样,每到一个基地能够从几个方面分别满足不同课程的教学需要。

4.考核方式多样化。在考核方式方面的改革,既要体现共性,又要各具特点。具有共性就是各门课程相同的考核要求,这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由单纯的对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向知识掌握和能力都要考核转变,既要考查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考查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另一方面是要弱化期末试卷考试的作用,更加注重平时表现的评价,可以把平时考核所占的比例由30%提高到40%~50%。这样,也就为学生的学习树立了正确的导向,避免学生平时不学习,考前死记硬背的现象。

各具特点就是在实现考核方式多样化的前提下,针对不同课程的特点,加强某一方面的考核。比如“基本原理概论”主要考核对基本原理的应用能力,可以以开卷的形式,通过一些社会现象的事实性陈述,来让学生进行分析。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则以闭卷的形式重点对一些基本知识点的掌握进行考核,等等。在对平时表现的考核上,除单一的出勤或期中考试外,还可以把学生参加讨论、回答提问时的积极性和表现水准,就某一个社会问题表达看法的小论文或某一项社会实践的调查报告体现的深度等作为依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