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项目投资管理论文

项目投资管理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2-05 22:41:0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项目投资管理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项目投资管理论文

第1篇

建设项目投资管理过程中,业主在投资前期的主要工作是项目设想、可行性研究、拟建规模方案、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等工作内容。而在项目投资决策阶段,则应做好数据分析、方案比较,最后作出切合实际的投资估算。对于新农村建设项目而言,工程规模一般较小,但影响因素多,若违背这些基本建设程序,就会在建设实施阶段留下后遗症,出现所谓的“三超”现象。鉴于此,针对当前我国许多地方正在进行的新一轮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做好项目前期的投资估算,控制好初步设计和概算,进一步指导施工图设计和施工图预算,以保证投资控制目标的实现。

2新农村建设项目投资管理的理论依据

2.1建设项目投资构成

根据我国建设项目总投资构成理论,项目建设投资涵盖了项目规划、设计、施工,一直到竣工验收阶段的全部费用,一般可分为静态投资和动态投资两部分。其中,静态投资包括工程费用、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基本预备费;动态投资包括涨价预备费、建设期利息,建设投资按费用构成如下图1.1所示[1]。

2.2建设项目投资估算

新农村建设项目需要腾出大量的土地,需要对原有设施进行拆迁,加上地上附着物情况复杂,所以往往需要重新布设基础设施,特别是道路、供水排水、垃圾处理设施。因此,在项目前期策划阶段,宜参照类似建设项目的管理经验,结合拟建项目选址、资源综合利用情况等实情进行可行性研究,再按照地方行政法规的规定来编制投资估算。在编制投资估算时,因为项目的进度尚处于设想阶段,暂时还没有详细的工程规划设计,所以可结合当地的建筑工程投资估算指标进行,比如标准住宅可以采用每平方米投资额、每套单位造价等。投资估算过程中,为有效控制总体设计和初步设计,要注意控制好投资估算的精度。一般情况下,项目前期构思阶段的精度控制在±30%以内、初步可行性研究的结果±20%以内、详细可行性研究的结果±10%以内[2]。

3新农村建设项目投资估算编制的方法

一般建设项目投资估算的编制,应搜集的技术及经济方面的主要资料有:①国家、行业和地方政府关于工程建设的有关规定;②拟建工程的勘察设计文件;③拟建项目所在地工程造价指标、造价指数、相似工程的技术经济指标及参数;④其他与工程建设相关的技术规范、设计文件、图纸等。新农村建设项目多以住宅、文化广场、农家乐、义务教育等项目为主,这些建设项目不同于商品住宅项目,大多结构简单、样式统一,工程建设便于标准化管理,所以通常参照已建类似项目的经济指标来估计其早期的成本。类似的工程项目虽然众多,但由于建筑本身的单件性、异质性,即使结构类型、装修标准完全一样的工程,也会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概算指标法就是利用这种相似性和差异性,,对差异部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技术修正。只要我们能找到相似工程,先按照规范计量差异部分的工程量,再套用该地区人、材、机等资源的市场信息价,即可确定拟建工程项目差异部分的估算额,并对所采用的造价指标进行修正[3]。

4概算指标法的应用

房屋建筑技术经济指标是投资估算编制的主要依据,运用当地的房建技术经济指标,能及时根据预测对象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但估算的过程中也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1)拟建项目的结构类型、建筑规模、建设标准等,指标内涵要明确;(2)类似工程的竣工资料,尤其是单位造价指标内人工、材料、机械费的含量;(3)时间跨度不能太大,最好是3年以内的工程项目;(4)投资估算中需要的规费、税费及有关的取费标准;概算指标法进行投资估算,既不能照搬照套,也不能人为修改指标参数,而要看类似项目的指数和拟建项目之间是否有差异的标准或条件,如果有,则要进行调整或修正。实践中常用的概算指标有单项工程指标、单位工程指标、主要材料费指标等。用相应的指标乘上单位工程的数量,即可找到每个单项工程相应的投资;再估算其预备费、建设期贷款利息、铺底流动资金,便可得到拟建项目所需投资。

5某新农村建设项目投资估算实例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任何一个建设项目投资控制的先导是确定其建设标准,然后再根据该项目建筑结构和装修以及规划建设指标,参考当地工程造价信息和市场条件,采用概算指标法编制投资估算。下表是某地一新农村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约18000m2,投资估算结果如表1.1所示。

6结束语

第2篇

旅游投资项目是为旅游活动或以促进旅游目标实现而投资建设的项目,从建设内容可划分为景区景点项目、饭店建设项目、游乐设施项目、旅游餐饮项目、旅游商品开发项目、旅游交通建设项目、旅游培训教育基地项目及其他辅助项目等。旅游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旅游项目不同于其他投资项目的特点,这些特点也是其风险产生的内在原因。具体表现在:

1.关联性。旅游业是一个关联性和综合性极强的产业,旅游业的各行业、各领域都有很强的相关性。某一种旅游产品的有效供给,需要其他配套服务的支持。因此,旅游业某一领域的投资必然需要其他相关领域的投资,受其他领域投资的影响,否则,不可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对其他配套服务的依赖,成为旅游投资项目无法自主控制的重要风险。

2.敏感性。旅游业的敏感性是指旅游业的发展受到社会各个方面的制约。影响旅游业的因素很多,既有行业内部的又有外部的。其中,许多是企业不能预料和控制的,如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主要指旅游文化消费)的变迁、战争等。这也使得旅游投资具有了很大的风险。

3.专用性。旅游投资不像工业投资那样可以随意转产,它的投资一旦形成,若无人使用,其产品价值就不能转移而被消费,容易成为无法回收的沉淀成本,退出门槛高。越是有特色的项目,越是不易改变其内容与功能,或者改变内容与功能的成本代价过高,给风险转嫁带来困难。

4.季节性。旅游产品的消费需求具有很强的季节性,淡季资产闲置浪费,财务上入不敷出,旺季资产又常常超负荷运转;旅游资源的功能也受到季节性的限制。

5.依托性。旅游投资项目依托性强,紧紧依托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1)经济环境。一是受旅游市场依托,也就是受旅游资源市场和旅游客源市场的双重影响;二是受旅游产业依托。(2)社会环境。旅游项目受到旅游政策、旅游法规、文化氛围和和平稳定的环境影响。(3)自然环境。目前,我国的旅游投资具有很强的资源导向性,要充分考虑到所在地区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考虑地理位置、选址是否合理等。

6.投资额大、回收期长。旅游的属性和旅游业的脆弱性决定了旅游项目具有投资额大的特点。旅游景区景点项目属于资源依托性强的旅游产品,如果把旅游资源的价值考虑在内,旅游业就是高投入的产业。特别是随着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进一步完善和成熟,旅游活动带来的外部性需要企业来承担,势必增加了企业的投资额。旅游产品消费又具有不可储存性、非完全排他性、临时使用性、节律性等特点,消费额度有限,回收缓慢,导致投资风险增加。

7.市场导向性。旅游项目投产后的运作和企业一样,具有明显的市场导向性。一方面,市场需求具有多样性,游客对旅游产品的需求具有非常多样化的细分,希望一个旅游产品满足多样化市场的需求,这对产品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旅游者市场需求趋向是动态的,特别是处于快速致富的过程中的中国,游客需求在快速转换之中。特殊性需求要靠敏感的市场洞察力才能发现和把握,才能适时地推出适应需求的产品。对市场把握不准,就会失去产品消费的主体,从而产生投资风险。

2、旅游投资项目的风险

旅游项目投资风险来自于各个方面,我们要具体分析各种风险,有针对性地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就要从项目投资进行分类分析。根据投资者能否直接控制可将旅游项目投资风险划分为项目环境风险和项目核心风险。项目环境风险是指那些对所有的旅游投资项目都产生影响的因素引起的风险,与市场的整体运动相关联。企业无法直接控制此类风险,但可以通过各种措施降低其损害程度。项目核心风险是发生于个别项目的特有事件造成的风险,来自于投资项目内部的微观因素。企业可以控制该类风险因素减少风险的发生,或采取预防措施规避风险。

1.项目环境风险。

(1)政治风险。主要表现为国家政策法律的稳定性风险,特别是项目所在地的稳定性。旅游业是典型的敏感性产业,旅游活动又是通过旅游者从客源地向旅游目的地的移动才得以实现的,投资项目所在地政治环境不稳定将给旅游者等市场主体带来顾虑和阻力。

(2)经济风险。国家和地区的宏观经济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人均生活质量和水平决定着旅游者的消费能力和档次。旅游是较高层次的消费活动,人们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消费能力之后,才有可能选择旅游消费,这决定了旅游投资项目未来的市场需求状况。经济环境应是旅游项目投资者最为关注的因素。

(3)金融风险。主要来自于市场利率风险。市场利率决定投资项目的融资成本,进而影响其生产经营成本,最终决定项目的赢利水平,并对投资者是否愿意将资金投入到旅游项目中、投入到什么类型的旅游项目中以及投入的程度等起着根本性作用。

(4)自然风险。这是指自然因素带来的风险,如环境污染和自然景观的退化,旅游投资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出现超标准等。许多旅游项目对自然环境有很高的依赖性?熏特别是休闲、疗养、观光类项目,当地的自然环境状况和质量对旅游投资项目有直接的影响。

2.项目核心风险

(1)主要内容

①完工风险。存在于旅游项目建设阶段。主要表现在为:项目工期延长;项目建设成本超支;由于种种原因使项目可能迟迟不到设计规定的技术经济指标;在极端情况下,由于技术和其他方面的问题,项目完全停工放弃等。②设计风险。指旅游项目在概念、设计阶段,由于技术问题使项目的主题、策划或布局存在某些缺憾。旅游资源越独特,价值越大,吸引力越大,但是资源不等于产品,真正构成游客吸引力的,是产品的吸引力。在这个结构里,资源如何转化为产品,是旅游产品设计的关键。设计风险将直接关系到旅游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经营的持续性,这种风险一旦发生对旅游投资项目影响深远。

③管理风险。旅游投资项目承包之后,一般由项目管理师全权负责。项目管理师的管理能力和经验将直接影响项目的施工质量和进度,尤其是管理师个人的风险偏好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增加项目建设的风险。因此,项目投资者和管理师都应具有优化配置(即风险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并协调和充分利用各种客观条件和资源的能力。

④市场风险。指旅游投资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对市场的适应情况。由于旅游投资项目自开始时的市场分析到建成后进入市场,有一段较长的时间差,当初的市场分析是否符合现在的情况、目前市场竞争状况、旅游者需求的变化等都会对旅游投资项目的市场前景造成影响。许多旅游项目开工建设时轰动,建成后经营惨淡?熏就是市场风险的一种体现。

(2)影响因素

旅游项目核心风险受到来源于企业内部和外部的诸多因素的影响,具有很大的不确性。内部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企业思想准备不足。旅游项目投资比其他产业的项目投资具有更大的风险性,作为投资企业,认识与了解这些特征是其进行投资以及风险规避的基础和前提。而目前一些企业在进入旅游投资领域时,看中的只是旅游投资中有利的一面,如易产生轰动效益、品牌效益,科技含量不高,进入行业的门槛低等,没有充分认识到旅游投资是一个关联性强、投资大且回报周期长的行业,在资金准备与人才准备上严重不足;②项目投资决策失误。旅游项目投资一般数额较大,如果未对项目的可行性作充分地研究分析,一旦失误后果严重。可行性研究是旅游投资项目前期工作中最重要的内容,它以项目建议书为基础,针对拟建项目,从项目建设到生产经营的全过程考察分析项目的可行性。其内容包括旅游项目在技术上是否可行,开发上是否可行,经济上是否优化等。这是一个由粗到细的分析研究过程。可行性研究的欠科学性是造成决策上的失误的重要原因;③创新观念不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所有的企业都面临类同的其他企业的竞争,竞争是不可避免的。旅游企业也需要注意推向市场的产品是需要升级、换代和更新的,是需要不断适应市场需求的,这就要求在观念上必须有创新意识,通过创新来提高产品的品质和品位,通过创新来适应市场的需求,因循守旧是导致风险加大的重要原因。

外部因素主要表现为:①关联企业的影响。旅游投资项目的开发需要投资、规划、建设、管理等各方的参与和配合,其他参与方的资信状况、技术和资金能力、经营业绩和管理水平等及其变化都会对项目的成败产生影响。②竞争对手的变化。与食品、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消费不同,旅游消费的可替代性很强,同类产品的竞争和不同产品的竞争同时存在,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出现新的竞争对手,或者竞争对手的条件发生变化都会导致自己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使产品缺乏竞争力而缩小市场,造成盈利下降。

四、加强旅游投资项目风险管理的建议对策

鉴于旅游投资项目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而且企业的不当行为会导致风险加大的问题,我们应该从根本上解决认识、观念和方法等对策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从全局上产生对策效应,从而进一步提出解决具体问题的良策。

1.要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念,增强风险防范意识。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而且与其报酬是成正比例的。如果对风险一概加以排除或逃避,就无法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经济目标。因此,投资者应树立投资风险意识,不仅要从理论高度认识到项目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而且还要从旅游投资项目本身特点角度进行探索;对项目投资的各个环节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外部环境对投资活动的影响进行深入地研究和分析,摸清产生风险的各种要素,寻找风险产生的特点和规律;克服投资决策的盲目性,提高企业综合决策水平。

2.正确识别与估量风险。旅游企业不仅要认识风险,还要学会正确识别风险。这就需要投资者周密地分析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剖析企业投资活动中存在的种种不利因素及对企业未来收益的影响。同时,应科学地估量风险的大小,掌握风险的程度,包括各种潜在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发生频率、损失程度以及对旅游企业生产经营、生态环境、社会环境造成的影响等。通过风险估量,为今后投资风险决策、预防和控制以及处理等提供准确依据。

3.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完善风险防范机制,加强对风险的预测和监测。首先,旅游企业应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加强风险监测。风险预警系统是对风险进行识别、监测、评价和预测的信息系统,其内容包括外部环境和企业内部的相关信息,可分为内部报告子系统、市场信息子系统、风险分析子系统和风险预警子系统。前三个系统主要负责有关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分析;预警子系统则通过建立预警模型,监测反映投资状况的各项投资指标的变化情况,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类型及其危害程度做出评价、预测,并在必要时发出警报。其次,旅游企业应完善风险防范机制。旅游企业内部应建立规范科学的投资决策程序和投后管理程序。规范科学的内部运行程序是及时识别风险、化解风险的重要保证,用程序化、规范化防止盲目投资和偏颇。

4.运用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强化对风险的控制和处理。风险控制的实质,就是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旅游企业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采取控制技术减少或消除风险损失。旅游企业控制和处理投资风险的方法有以下几种可供选择。一是回避法。指设法避免损失发生的可能性,从根本上远离风险源,从而消除风险损失。二是分散法。即通过旅游企业之间联营、多种经营及对外投资多元化等方式分散投资风险。三是转移法。风险转移就是旅游企业以某种方式将所面临的某些风险转移给他方。具体包括购买保险将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承担、通过契约的形式将风险损失转移给他人、通过各种形式的经济联合将风险横向转移。四是自留法。这种方法是指旅游企业自己承担风险,风险损害后果自负。旅游企业可预留一笔风险金或随着生产经营的进行有计划计提风险准备基金等。

参考文献:

[1]王莹.旅游区投资风险规避和决策探析[N].中国旅游报,2005,06-13.

[3]翁刚明,张海燕.旅游投资项目的风险分析与防范对策[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6).

[4]张小宏.投资项目的风险分析[J].石油化工技术经济,1999,(6).

第3篇

工程项目投资控制管理原理就是用全过程、全方位、系统论观点把项目质量、投资、进度、安全等目标按计划有效地控制,并在实施过程中对偏离目标的环节及时修正,最终实现预期目标。

针对目前决算超预算、预算超概算、概算超估算的情况频频发生,必须切实完善工程项目控制管理机制。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

1、注重源头控制,抓好抓实项目费用估算与预测。

投资估算对于项目的决算及成败十分重要。要做好投资估算工作,首先应弄清工程投资内容,避免漏项。实现投资估算在建筑工程中的重要作用,是一项有意义、有价值的系统过程。它需要各职能部门的工程技术、工程造价管理人员积极参与和配合,作为编制人员应如实反映工程建设内容及项目投资,使投资估算真正起到控制在先的作用,为决策层当好参谋,为后续的初步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竣工决算奠定坚实的基础。

1.1根据项目的自身特点,力求投资估算的精准。

投资估算的准确程度,不仅影响工程建设各方能否作出正确的决策,而且影响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声誉。要想做好估算,就要进行可行性研究,一是类比分析,二是市场调研,三是分析项目的各类费用的走向,四是加快投资估算指标的更新速度,投资估算指标是在编制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编制设计任务书阶段进行投资估算、计算投资需要量时使用的一种定额。因此,对估算指标应加快更新速度,及时吸收新技术、新经验,从而不断提高估算的质量水平。

1.2建立价格信息网络,加强设备材料价格的动态管理

设备购置及材料费在工程造价中占有很大比重。在实际工作中,对于有些设备材料,由于信息不灵,无法了解到确切的价格信息,势必造成设备材料价格的失真,使估算价格和实际价格脱节。这就需要建立价格信息网,多方位的采集信息,对设备材料的价格及时更新,做到动态管理。

1.3估算人员要认真总结已建工程的经验、得失。

估算工作需要平时对已完工程,不断积累与总结,积累及收集施工图预算的指标,包括一些主要的工程实物量,分门别类归纳,发现其中的问题,弄清原委,注意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业务水平。

2、决策阶段的投资控制

在决策阶段,投资控制是主要矛盾,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决策人要根据项目建议书,对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在满足项目使用功能要求的前提下,通过比较不同的设计方案,进行投资估算,尽可能的降低整个工程的造价,尤其是在工程项目中进行设计方案的选择和初步设计时,更要注重成本费用(项目造价)的控制。例如,要注重建筑物基础形式、结构形式、设备及材料等各方面的选择来控制成本,另外,对投资项目,应加强对当地建筑市场的了解,主要吸收、采纳当地行之有效的设计方案,以避免设计方案保守和选择不当带来投资费用的增加。

3、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

一般情况下,项目控制的90%决定于设计阶段,在进行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时,投资控制的主要目标是设计概算。根据施工图纸编制施工图预算,从而形成的工程合同价款是设计阶段投资控制的限额。

3.1积极运用价值工程原理

价值工程是一种新兴的工程经济的方法,对我们代建工作中的投资控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它是通过性能价格比来体现研究对象的价值和对项目进行功能系统分析。有这样五种途径可以用来提高投资项目的价值:一是通过改进设计,保证功能不变,而使实现功能的成本降低;二是通过改进设计,保持成本不变,即使功能有所提高;三是通过改进设计,虽然成本有所上升,但换来功能大幅度的提高(这要提前告知使用人,毕竟上升的成本是要由使用人承担且认可的);四是对于一些不重要的建筑物,在不严重影响使用要求的情况下,适当降低产品功能的某些非主要方面的指标,以换取项目成本较大幅度的降低;五是通过改进设计,既提高功能,又降低成本从而实现价值大幅度提高,这是最理想的途径,也是对投资最有效的利用,这需要在技术上有所突破,在管理上有所改善。

3.2合理进行招投标

在技术设计、施工图设计时进行招标,可以使每个设计阶段均能通过公平竞争完成在设计中的经济核算。在变化不断的市场中,业主通过招标召集了多家供货商和承建商并进行择优选择,也就收集了多家投标单位的价格和质量信息,有效地了解了市场,确切的掌握了工程成本的实际情况。在招标中实行工程量清单方式,以发包方按图纸核算的工程量为准,以承包方自身企业技术资源为依据,进行投标报价。投标者一般会报出合理利润的价格,期待在竞争中取胜获利,这样就使工程价格趋于合理,也就实现了招投标对工程造价的控制作用。在评标中,采用合理最低价为分值高的方法(要剔除不合理的最低价),关键是将工程直接费、施工措施费、工期及质量补偿费、材料价格以及不可预见风险费的上下限值进行算术累加,确定整个招标工程的合理价格区间,在此区间内,确定出价格最合理最低的投标。

3.3严格进行限额设计

在设计阶段实行限额设计,优化设计方案,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采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设计方案,就能有效的控制项目投资。因此要使工程项目费用控制在预定的投资费用之内,就不能过分的提高设计标准,只要根据其使用特点,满足建筑物的适用性、美观性、经济性、耐久性,就已经达到要求了。一般情况下,要控制工程项目的投资总额,就要坚持初步设计总概算不得超过可行性研究报告估算和施工图预算、不得超过初步设计概算的原则,这是投资控制的关键之所在。

3.4加强设计变更的管理

由于图纸本身不完善或设计深度不够,会导致在施工阶段的设计变更增加,从而引起投资的增加。因此,在设计阶段,设计单位应认真做好图纸审查工作,尽量减少图纸中的错、漏现象,使设计阶段的施工图预算更为准确。对图纸中的错、漏问题,一是设计单位及人员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二是在双方合同中,约定建设单位有权向设计单位索赔损失。

4、施工阶段的投资控制

施工阶段的投资控制要根据甲、乙双方工程承包合同对承包合同价格进行费用控制,依据施工图预算形成的工程合同承包价是此阶段投资控制的目标。要在工程项目施工阶段进行投资控制,项目控制人员就必须积极主动,开拓创新,积极采用先进的技术、先进的工艺、先进的现代管理方法及确实有效的控制措施,严格控制工程变更和进行工程量计算,避免因人为因素造成施工索赔事件的发生,进一步加强工程结算、决算的审核工作。

4.1工程量监督控制

工程量监督控制,这个阶段控制的最主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对工程量计量的监督,检查计量时是否遵守技术规范和工程量清单中规定 的计量规则和方法;检查工程量的计量范围,是否在与监理机构审签实施的与设计图纸相应的工程量清单、工程变更通知、设计修改通知以及合同文件规定的范围之内。

4.2业主(或代建方)对预算修改的审查和监督

在施工阶段,业主(或代建方)应不断的监测施工过程中各种费用的实际支出情况,并与项目预算进行对比,从而发现项目实际费用是否偏离预算,或有无偏离趋势。另外,要对变更费用进行审查,使其尽量不超过批准的总投资额。

4.3项目部的投资控制

工程项目施工的全体人员要有强烈的“成本意识”,具有控制成本和促进成本降低的观念,要在目标成本确定之后,在既定的工期、质量、安全的条件下把工程实际成本控制在计划的范围之内。在编制工程进度计划时,要实事求是,要根据可以组织的人才资源、通常能实现的工期、整个项目的投资费用控制值和它们的相互联系进行编制。项目管理部门要经常对照工作的实际进度检查各项费用的实际支出情况,凡是出现偏离计划和预算之外的费用,采取措施加以纠正。

4.4施工合同的签订

中标后合同条款的签订应严禁、细致,工期合理,尽量减少甲乙双方责任不清造成日后扯皮的现象。如工程造价及相关费用尽量包死,不留活口。合同约定要防止施工方为偷工减料或频繁索赔找借口,要防止拖延、停工等严重事件的发生。这也是工程项目投资控制的一个要预防的方面。在我们以往的工程项目发生过。

4.5健全设计变更审批制度

设计变更应尽量减少,如遇行政干预等原因的设计变更,一是要尽量提前变更,变更越早,损失越小(如已签订合同购买的只适用此项目使用的设备材料,可以在未生产制作前或初始阶段尽早通知供应厂家变更,以免生产出的成品要返工或成废品,造成建设方经济损失。土建、安装的返工也是如此);二是在每一变更设计之前,必须进行工程量及造价增减分析,并经设计单位同意。如果变更后工程造价突破总概算,必须经有关部门审查、同意,要切实防止通过变更设计增加设计内容、提高设计标准、提高工程造价的情况发生。

4.6对工程现场签证手续严格把关

通过建设工程监理制度,建立专门部门,利用专业人员对工程实行专业化管理,避免工程管理人员只管签证,不算经济账的现象,造成投资失控的严重后果。为了严肃变更签证手续,应采取建设方、监理方、施工方代表现场联签的方式,保证变更、签证的真实性、合理性、经济性,避免弄虚作假现象及由此产生的经济纠纷。

5、设备材料采购的投资控制

建筑材料费用占工程造价的60-70%;随着建筑功能自动化、智能化兴起,设备投入也越来越多,相应的设备费用也随之增加。因此控制好材料和设备的成本费用,对整个建设项目成本控制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积极推行限额设计,控制材料设备成本。按照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投资估算,在保证项目质量、功能要求的前提下,控制初步设计;按照批准的初步设计作概算、控制施工图设计和预算;同时,各专业要按分配的投资额来控制设计。设计单位应遵循功能适应、标准符合、经济合理的原则开展设计,并提供相应的主要材料表、主要设备清单等。

5.1为控制投资,认为所用设备材料满足使用功能即可

在前期估算阶段,一般会按常规的设备和材料进行成本估算,但到实施阶段,我们往往会受各种(有供应商的诱惑、有行政干预、有使用单位提高其要求等)因素的干扰,而使我们原本的控制有失,往往使用最新最好,甚至价格最贵的设备和材料。实际上我们不必要用最新最好的设备和材料,只要选择满足项目要求、性价比好、与拟建项目性能上配套吻合就可以了,这叫系统观点。即一个优秀项目并不是用最好的设备和材料组成的。

5.2杜绝设计单位和招标单位的舞弊行为

杜绝设计单位和招标单位的舞弊行为。设计单位必须依照招投法规设计,招标单位必须按照招投标法编制招标文件,不给某产品(或某元器件)的厂家或商垄断的机会,造成价格失控,影响工程造价。要求:设计单位只能提及产品品质等的要求(是一线品牌的产品,还是中档品牌的产品),宽度放大一些,有的产品也可提出国标要求等。决不允许设计单位的人员和招标单位人员暗通款曲在设计图的电子文档中标注某产品(或某元器件)的代号来“推荐”;也决不允许设计单位的人员和招标人员在设计图中照搬某家产品样本中的技术参数,造成其他商家似乎均不符合招标文件对产品技术参数的要求,从而失去竞标的机会。

5.3掌握设备、材料使用集点

对设备、材料在工程中使用的时间集点要清晰。围绕工程进度,对设备、材料招标采购顺序要有明确计划,特别是对有生产周期的设备、材料在时间上要有确当的提前量。既要避免供应不上,耽误工期,而影响工程造价的情况的发生,又要避免采购的设备、材料因长时间用不上,而带来大的价格波动对工程的影响(价格上涨,供应商不愿供应,价格下落,投资遭受损失)。

5.4设备材料部门要做好把关和协调工作

设备材料部门是项目管理的一个重要部门,不仅要做好甲供材的供应工作,还应做好乙供材质量等的把关工作。设备材料人员要了解施工现场情况,及时了解并善于解决工程现场设备、材料供应过程中的诸类矛盾,对各类变更而涉及到材料设备需要变更的,要及时与设计单位、招标、供应商沟通、变更,防止对接不上,致使按合同生产的设备材料到了现场无法使用,二次购买造成浪费,对造价的影响。

5.5全方位考虑设备和材料价格

要全方位考虑设备和材料价格。有的设备和材料在估算或报价时,只是对自己部分进行估算,实际是现在的建设项目越来越多是横向联系的,比如安装某设备需要其他工种的配合,无形中其他工种的费用就增加了。选用了某个新材料,但此材料施工现场必须要具备相应的条件。有的设备或材料在后期使用阶段对环境要求很高,为了发挥这个设备或材料正常功能,无形中就要增加了一部分附加的投资费用,比如某设备安装后,使用说明书告知使用时环境要恒温、恒湿、无尘、不能有振动等,那我们就得对环境进行改造,这样费用不知不觉中就上升了。

6、认真做好竣工结算的审核工作

工程竣工结算是指施工企业按照合同规定的内容全部完成所承包的工程,经验收质量合格,并符合合同要求之后,向建设单位进行的最终工程价款结算。经审核的工程竣工结算是核定建设工程造价的依据。因此,竣工结算的审核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应着重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6.1审核工程量的准确性。工程量的审核是竣工结算审核过程中最重要、最繁琐、最细致的一项工作,必须以工程竣工图、设计变更及施工现场为依据,严格按照定额规定的工程量计算规则逐项进行审核,以防止施工单位在工程竣工结算上虚增工程量来增加工程造价。

6.2审查定额套用是否正确。审查所列分项工程的单价是否与定额单价相符,其名称、规格、计量单位和所包含的内容是否与单位估算表一致;对于换算的单价,首先审查单价的换算是否是定额允许的,其次审查单价换算是否正确。

6.3审查各项取费标准是否符合费用定额和施工期间有关工程造价政策规定。

7、加强廉政建设,制度建设,树立正确的个人价值观,是工程投资控制的又一个方面

7.1在制度严格工作程序的同时,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市场招投标和没有水份的变更签证。这一点要做到真的很难,只能从制度上、法规上、廉政教育甚至道德层面上进行控制。

7.2在今天公开招投标的情况,各类招标依然不应由一个部门或一个人完成。多一些参与方,多一些 公开,多一些监督,隐私舞弊的现象可以得到减少。

第4篇

论文关键词: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

知识产权,指“权利人对其所创作的智力劳动成果所享有的专有权利”,一般只在有限时间期内有效。各种智力创造比如发明、文学和艺术作品,以及在商业中使用的标志、名称、图像以及外观设计,都可被认为是某一个人或组织所拥有的知识产权。自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企业逐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知识产权的保护显得更加重要。[1]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现代企业管理论文,入世这些年来我国因知识产权保护而出现的各类问题层出不穷,致使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吃了不少的亏。

中小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中相对活跃的部分,只有不断地研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依靠知识产权的独占性占领市场,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站稳脚跟,并谋求更大的发展cssci期刊目录。因此,在市场经济洪流的冲击下知识产权保护已刻不容缓,中小企业中加强知识产权更应该成为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重点。

一、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现状

1.研发数量少

许多中小企业不愿花费较大的资金来培育和发展具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因此不得不付出高额的专利使用费,并在市场竞争中丧失先机。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在知识产权方面较少拥有自己的专利产品和技术。统计显示,建国以来我国生产的西药有3 000多种,而其中99%是仿制;农药146个品种,仿制率达95%;精细化工3500个品种,仿制或低档产品占97%。[2]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现代企业管理论文,截止2007年11月,在中国境内申请的发明专利中,专利申请地址来自于日本的有204723条,美国为136875条,而地址为中国的发明专利仅有17466条,根据权威部门估计,每年“中国制造”为专利技术支付的费用大约占出厂价的25%——30%。[3]可见,我国中小企业的专利技术研发数量太少,而随着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其竞争也越显惨烈,很多中小企业,特别是缺乏专利产品和技术的企业,更是在经济竞争中难以立足。

2.研发质量低

中小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除了需要加强知识产权的研发意识之外,还需要侧重核心知识产权技术的研发,即注重知识产权的质量。根据2006年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统计,我国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现代企业管理论文,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6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2004年,我国的专利技术申请为13万件,有一半来自跨国公司。从专利的构成看,中国申请的100件专利中,只有18件是发明专利;而国外企业申请的100件专利中,有86件是技术含量较高的发明专利cssci期刊目录。[3]从这一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中小企业不仅在专利技术发明的数量上较少,而且质量较低,这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地位。

二、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

1. 内在因素

目前,许多的中小企业虽然研发了新的产品和技术,但是不能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有些中小企业自身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没有及时创立自己的品牌和产品,而让他人抢先申请了专利和注册商标,从而丧失了专有使用权。另一方面,一些中小企业虽然对于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较强,但是缺乏专业的人才、知识产权保护专业机制也不健全。以美国的337调查为例现代企业管理论文,2002年——2006年,在涉及我国出口产品的46起337调查中,有14件案件我国企业未应诉,未应诉案件约占全部案件的1/3。一些337调查案的原告方利用我国企业付不起诉讼费和搭便车的心理,刻意选择那些可能不愿应诉的小企业作为列名被告,以侵犯其核心知识产权为由,向ITC寻求普遍排除令的保护,从而直接打击我国整个行业的利益,甚至不得不退出美国市场。[4]可见,中小企业不做好自身的知识产权保护的防护工作,不未雨绸缪,必然会在遇到实际问题中吃亏。

2.外在因素

第一,政策法律、法规不完善

由于知识产权属于法定的权利,它不仅表现为权利内容法定,而且还表现为获取和行使权利的方式法定,因此,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工作也必须具有相应的规范性。但是现代企业管理论文,目前我国对于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政策法规还并不完善,没有详尽的知识产权保护条例、专利申请审查制度、职务发明创造申报与审查制度、科技成果登记制度、知识产权投资管理制度、商业秘密保护制度、研究开发项目登记与定期审查制度等。[5]这就使得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难以规范,使得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陷入混乱cssci期刊目录。

第二,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尚不完善

由于知识产权申请、评估、确认等工作较为复杂,对于一般的中小企业人员而言,由于信息不足,往往需要专业的服务机构进行辅导处理。但是,目前高质量、体系完善的专业服务机构较少。而高质量的服务机构收费较高,也超过了一般中小企业的承受能力,因此许多中小企业不得不选择资质较差、收费较低的中介服务机构,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的实力差距,不利于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

第三,内部控制不足、实施效率较低

目前一些中小企业也关注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并设立的专门的人员和机构处理相关事务,而国家对于高新技术的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的开发和保护给予了较多的优惠,也颁布了一些相应的优惠政策。但是因为缺乏较好的内部控制管理,虽然目标在制定之初是有利于知识产权保护的现代企业管理论文,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却发生了偏离,从而导致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陷入僵局。

三、加强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措施

1.提高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中小企业要明确知识产权在其自身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树立知识产权开发和保护意识。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知识产权研发、申请和保护专门机构,并培训专业的人才从事知识产权相关工作。建立一套与政府、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相协调,成熟有效的纠纷风险评估和处理机制,从而确保中小企业在面临知识产权纠纷中能够从容面对。

2.不断完善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制度

政府部门应该意识到中小企业在国家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要从战略上对中小企业进行重视,要给予那些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小企业的技术中心提供资金、人才、信息和研究项目等更多的支持,扶持具有较强研发能力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心,使其在知识产权的争夺战中获取有利的优势。并不断总结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经验,参照国外发达国家较成熟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结合国情,制定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cssci期刊目录。鼓励中小企业进行知识产权的自主创新,并进行相应合理的政策扶持。

3.完善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

鼓励专业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的建立,完善知识产权服务的规章流程,强化中介服务机构的信息服务意识,并进行合理的人员配置。政府机构也应规范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的收费标准,对于需要知识产权服务的中小企业现代企业管理论文,可以给予适当的补贴,以鼓励中小企业可以接受高质量的知识产权服务,确保申请了知识产权的中小企业都能够得到有效保护。

4.建立内部控制工作

对于中小企业本身,政府从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部门,以及知识产权保护中介服务机构都应该建立适当的内部控制机制。根据各主体的复杂程度建立相应的完整的内部控制机制,通过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过程控制和相互牵制作用,防止个别人员出现操作风险,保证知识产权保护目标实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此外各部门之间、人员之间应相互配合,各岗位和环节都应协调同步,各项业务程序和办理手续需要紧密衔接,从而避免扯皮和脱节现象,减少矛盾和内耗,以保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高效性和连续性。

参考文献

[1]苏元机.论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及保护意识的增强[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1):44.

第5篇

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和科技体制改革进程,科技金融进展及其理论研究可划分为4个阶段:①1978—1985年,这期间经济体制改革初步展开,科技和金融体制依然是计划经济,科技研发资金表现为国家财政拨款模式的政府投入;②1986—2005年,中央提出“银行要积极开展科学技术信贷业务”,开始探索多元化的科研经费筹集渠道,如财政贴息贷款、企业债券、创业投资、开发性金融、技术援助贷款、风险投资等,以促进企业资金的融通;③2006—2009年,2006年开始实施《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央政府在财税、金融、科技政策方面对科技金融发展给予关注与支持,全国各地高新区的科技与金融结合方式不断创新、快速发展;④2010年至今,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进一步融合,理论成果不断涌现,实践进一步创新。

按照这4个时间段,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中国博士和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的经济与管理学科子库,以科技金融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其中,第一阶段有0条记录,第二阶段有198条记录,年均约10条。第三阶段有69篇,年均约18条,这些文献主要集中两个方面,一是政府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财政金融等支持性政策文件,二是研究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资金短缺所带来的融资问题,说明发展金融对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阶段的研究基本上处于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相分离的局面。第四阶段有340篇文献,年均逾百篇,研究成果增速很快,表明这一问题已成为理论界热点。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虽然是上一阶段内容的延伸,但依然存在着大量孤立研究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的文献,唯一不同的是,科技金融作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的趋势已逐步凸显。

本文集中研读近20年来关于科技金融研究的文献,从以下几方面梳理其研究内容与脉络,以期为科技金融理论及实践的深入拓展提供参考。

1科技金融研究领域

1.1科技金融界定

20世纪80年代,我国以科技贷款形式进行科技金融的实践活动已出现,但科技金融作为一个完整词汇则出现在1992年,尽管当时其本意依然是科技与金融的缩写。同年,在广州成立了中国科技金融促进会,标志着科技金融正式登上舞台。不过,科技金融真正意义上的概念使用是在1994年广西南宁中国科技金融促进会的首届理事会上,此后学术界在此领域的研究逐步展开。

从检索文献可知,研究成果以会议通讯报导、政策阐释等形式为主,学术论文并不多,且基本属于发散研究,缺乏系统性。对科技金融的界定基本上从4个方面出发:①科技与金融的互动。于维栋指出,科技需要现代金融发展支撑,科技成果转化也需要金融支持,金融发展——资金的运用和增值也需要智力即科技的支持;②科技对金融的需求。尚福林强调科技开发、成果转化与产业化过程中对金融工具、金融政策和金融服务的单向需求;③科技金融概念。沈阳市科技与金融结合体制及对策研究课题组认为,科技金融就是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金融;④科技金融包含的内容。王涛提出,科技金融应该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是研究科技与金融之间相互调适的中间学科,其外延涉及科技与金融。

直到2009年底,赵昌文等提出了一个比较确切且被一些学者认可的定义:科技金融是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系列金融工具、金融制度、金融政策与金融服务的系统性、创新性安排,是由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金融资源的政府、企业、市场、社会中介机构等各种主体共同组成的体系。

此后,对科技金融内涵及本质的探究逐步深入。洪银兴认为,发展科技金融就是要求现有的银行性和非银行性金融机构及金融资本都能进入科技创新领域。房汉廷认为科技金融本质有4个方面:科技金融是成果转化为商业活动中融资行为的一种创新活动;是一种技术一经济范式;是一种科技被金融资本孵化为财富创造工具的过程;是同质化金融资本通过科学技术异质化配置而获取高附加回报的过程。胡苏迪等9引入企业发展周期,认为科技金融是基于科技创新发展需要,在科技创业企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各个生命周期,为其提供各项投融资服务的金融机构及创业投资、金融产品与服务模式以及金融政策的组合。

这些概念都是在紧扣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趋向上所作的提炼与概括。但是,科技金融概念的准确界定,还需在今后的实践活动与理论推演中逐步完成,它将随政策与模式的变化而不断进行动态调整。

1.2科技金融研究重点

尽管理论界对科技金融定义与本质的认同度已趋于一致,但在科技金融研究侧重点上仍存在较大分歧,主要有3种观点。

(1)科技创新重点论。房汉廷提出,科技金融是科技工作的深化,科技创新以科技金融创新为主旨,应充分发挥科技部门在科技政策制定和科技金融工作实施方面的主导作用,建立科技金融准入、运行和评价管理体系,形成政策、工具的相互衔接和补充。

(2)金融创新重点论。叶翔凤等认为,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决定着技术创新的路径、质量和效果。金融创新应以创新融资渠道为主,以缓解高新技术企业的资金缺口;方文丽认为,对于面临巨大融资缺口的高新技术产业而言,金融创新可以拓展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渠道,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与资本流动,以推动自主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

(3)科技与金融创新结合论。多数学者认为,应把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相结合作为重点。王歌红等认为,科技金融本质上是实现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的有效结合和同步增值,二者相互依存;周昌发认为,科技金融是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的有机结合,两者相辅相成。

2科技金融体系

2.1科技金融创新体系构成要素

近年来,理论界主要从科技金融参与主体和科技金融内容结构等视角开展研究,其成果较多,也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科技金融体系结构。

杨刚较早地从科技金融参与主体角度进行研究,认为资本市场和各种中介组织(包括评估机构、投资银行、投融资管理顾问公司)是科技金融发展的客观需要。从科技金融内容结构角度进行研究的文献及观点有:唐绪兵等认为金融制度环境、金融市场和高效的金融组织是科技金融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廖添土从科技投入角度,通过与发达国家比较,提出我国需加快构建多层次科技金融支持体系,拓宽科技发展融资渠道,多层次主要包括完善银行信贷、构建金融服务体系和风险监测与调控体系;邓天佐认为科技金融内涵渗透于“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科技金融系统具有多要素、多层面、多维度构成特征,包括3个层面:金融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科技金融产业与现代科技服务产业,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孕育催生先导性产业。以上3个不同维度的坐标中,分别显示不同功能与作用,既表现正激励,亦体现负反馈。

但多数学者结合科技金融参与主体及内容结构综合研究科技金融体系。赵昌文等不仅研究科技金融参与主体(科技金融需求方、供给方、中介机构、政府等),同时认为科技金融体系由科技财力资源、创业风险投资、科技贷款、科技保险、科技金融环境等要素构成;肖泽磊等从构成主体、生命周期、运作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等层面构建科技金融创新体系;陆峨峰等则认为,需要构建以科技银行为核心的科技金融体系;洪银兴提出,科技金融在现实经济运行中有两个截然不能分开的部分,一是直接科技金融,基本上由风险投资家提供,涉及股权融资及相应的股权交易市场,二是间接科技金融,涉及银行提供的信用。文竹等提出,需建立一种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科技金融体系,该体系发展经历3个阶段:政府推动期、银行介入期、自觉发展期。

这些研究成果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对科技金融参与主体在科技金融中的作用程度及方式略有区分。在检索文献中,还有一部分论文对科技金融内容结构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在不同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科技金融理论。

2.2科技金融运行机制

关于科技金融运行机制的分析,存在两种观点:一种不承认科技金融机制的创新。如樊星认为,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本身即是两个泛化的概念,在其自身概念范畴尚未得到明确界定时,二者的交叉领域也纷繁复杂,不仅仅只是产生科技金融机制创新问题;另一种观点同意科技金融运行机制具有特定内涵,而且这种观点也得到了大部分学者认可。

常永胜从高科技企业的阶段性融资需求入手,分析了我国风险资本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机制;张育明把科技金融运行机制归纳为利益机制和竞争机制。此后,很多学者对此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如杨刚[24]论述了科技研发投入与激励机制、科技成果转化阶段的融资机制、科技与资本市场对接的实现机制、科技与金融相结合的支撑服务体系等4个方面。

赵昌文等比较全面地描述了科技金融功能及其作用机制,他们认为,科技金融机制主要有3类:①科技金融市场机制,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②科技金融政府机制,其作用包括政策的引导和行为示范、对市场失灵的补充、优化科技金融法律政策环境、对贷款和资本市场的监管等;③金融社会机制,即特定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对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的作用机制,如民间金融科技贷款不是以企业资产和盈利能力为依据,而是以双方之间的信任和关系为依据。其中,科技金融市场机制是配置科技金融资源、决定科技金融体系构成及运行效率的主导机制;科技金融政府机制对科技金融体系起着引导和调控作用;科技金融社会机制是对科技金融市场机制的补充,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它学者也对科技金融机制进行了多角度研究。肖泽磊等在系统分析科技金融创新体系构成要素的基础上,分析了科技金融创新体系的服务运作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其中,服务运作机制的有效运行需引导、协作、激励以及责任机制等配套机制的支持;朱丽丽等提出资本形成机制、分散风险机制、揭示信息机制;陈国进等认为,科技金融运行有直接作用机制和间接作用机制。其中,直接作用机制包括资本形成机制、信息揭示机制。风险分散机制、项目监管机制;间接作用机制体现为金融体系通过资源配置影响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的路径、质量、效果。此外,金融体系对FDI技术的溢出效应和人力资本积累影响科技发展。

以上研究成果从不同视角分析了科技金融运行机制,而且,随着科技金融实践不断发展,其独特的运行机理会更多地显现,届时也需理论界对此作深入研究。

3我国各地科技金融政策及模式

3.1科技政策研究

在大量科技金融文献中,科技金融政策及其实施的研究成果最为丰富,本文从中选取一些可能对政策演变产生积极作用的观点进行归纳。

李兴伟[27]研究了中关村“一个基础、六项机制、十条渠道”的科技金融体系,该体系以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为基础,有信用激励、风险补偿、以股权投资为核心的投保贷联动、分阶段连续支持、银政企多方合作、市场选择聚焦重点等六项机制,包括天使投资、创业投资、代办股份转让、境内外上市、并购重组、集合发债、担保贷款、信用贷款、小额贷款、信用保险和贸易融资十条渠道。潘昕昕等。分析了湖北科技金融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实践,即引入创投保荐制度,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建立助贷转贷平台,构建风险分担机制,建立由企业、担保基金、担保公司、银行和政府共同承担的风险分担机制,组建创投行业协会。肖龙沧从构建细化信贷管理模式、建立专营式金融服务模式、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等8个方面研究分析山东省科技金融创新,并提出了以下具体政策:搭建沟通协作台,逐步实现由现场集中推介向现场推介与网上推介并行的转变;将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情况作为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工作的重要内容;依托信用体系建设,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引导各金融机构强化支持措施,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金融服务。耿中元等分析了黑龙江科技金融创新方式,具体如下:设立并启动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激励专项资金;成立省科技金融促进会、科技金融专营银行和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建立健全全省科技担保服务体系,放大融资倍数;引导创业投资发展、进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试点,推出“黑龙江省中小型科技企业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但从实践进程看,黑龙江省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最突出的问题是科技和金融结合不深。

以上文献对政策的研究多以一般议论和简要论述为主,较少进行深入研究。事实上,在科技金融体系中,尽管应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重要作用,使得微观主体在市场上逐渐主动自主运作,但鉴于政策体现政府对科技金融资源配置的调节,因此,如何制定好相应政策、推进制度创新,应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3.2科技金融模式

根据国内外科技金融运行机制的不同,科技金融模式一般分为政府主导型、资本市场主导型、银行主导型和民间主导型4种。杨勇?认为,广东省科技金融结合模式正处在以政府主导为主、资本市场和银行主导为辅的发展初期,其特色是:政府与金融机构合作搭建科技与金融结合的协作平台,设立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基金和专项资金支持重点产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初步建立起较完善的科技金融合作政策体系。

宗编根据全国首批科技金融试点城市的实践,总结了目前科技金融创新的4种模式:①某些后发地区的“提前培育+先行研究”,即先培育一些优质企业,同时注意科技金融研究,如广西桂林;②山西的“引导基金+担保公司”,主动推荐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银行从中选取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上门服务;③南京的“金融超市+银企对接”,让各类创新创业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获得相应金融支持;④广东省的“大胆探索+担保平台”,2008年该省成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服务中心,积极推广“EMC+供应链+金融”商业模式,引入信用保险机制,通过联合银行、保险公司、担保机构等金融机构,帮助一些企业实现信用的数字化、资产化和货币化,从而搭建起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平台,试点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

魏娜对北京等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采取的科技金融模式进行了总结,主要有5种:①北京中关村采取银企直联模式,提供接力贷、商圈贷和园区贷的系列科技金融产品;②广东引进一篮子创投基金,同时推进担保、信贷、碳金融交易等金融服务;③湖北建立“投贷结合机制”,形成了“跟投”、“跟贷”等服务模式;④浙江采用合同能源贷款、环保贷、政购通、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创投贷和集合融通等科技金融产品;⑤辽宁建立小额贷款公司,对科技型企业的企业债券融资予以贴息支持,提供租金按揭贷款、商圈贷款、速贷通、展业通、好融通等系列科技金融服务。

科技金融模式的形成,不仅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程度有关,更受制于科技体制与金融体制。因此,科技金融政策的实施在我国不同地区存在差异很正常,各地在探索科技金融模式的过程中,应结合本地实际、突出本地特色。

4科技金融效率测度

科技金融效率测度指标及方法的研究成果逐渐增多,体现在两个方面,即从总量和区域等宏观角度,从企业等微观角度。

4.1宏观科技金融测度

王海等M根据科技资金投入产出比,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评价指标权重,对1991一1999年我国科技金融结合效益进行实证分析后认为,科技金融结合效益总体处于上升趋势,但上升幅度不大,科技金融结合运行机制还有待完善。孙伍琴等[35]根据Malmuqmst生产效率指数方法,利用内地23个省市自治区2001—2004年的面板数据,采用程序VeapVersion2.1,测定中国各区域金融体系对技术创新促进效率及其差异。研究发现,我国金融发展促进了技术创新产出效率的全面提高,各省市金融体系存在影响专利产出数量的结构性差异。赵昌文等[6]构建了一组科技金融效率测度指数,主要由科技金融总指数、分指数和专门指数3个子系统组成,其中,总指数是对区域内科技金融发展状况、发展潜力和发展趋势的总体指数性评价。余泳泽[36]将区域创新主体分为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利用区域研发投入和产出面板数据,选取2002—2008年内地29个省市自治区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计算了创新效率,并利用空间计量模型重点考察了创新要素集中、政府支持、制度因素和人力资本对各创新主体创新效率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科技创新效率具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性。曹颢等[37]按照“科技资源一经费投入一产出效率”思路,构建我国科技金融发展指数,包含科技金融资源指数、科技金融经费指数、科技金融产出指数和科技金融贷款指数4个方面,并详细界定各指数内涵及权重,采用Spss16.0对我国各地区历年(2001—2008)的科技金融发展指数进行了样本聚类分析。研究发现,科技金融资源投入不断增加,科技金融经费指数呈逐年上升趋势,但科技金融产出指数呈下降趋势,特别是科技金融贷款方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观。徐玉莲[38]采用1994一2008年数据,以发明专利授权数量、政府科技活动经费投入资金、金融机构科技贷款额、科技型上市公司数量和科技型上市公司总市值、风险投资管理资本总额和风险投资机构数量为指标,对上述数据进行对数处理,利用Bootstrap仿真方法,构建统计推断的临界值,得出结论:科技金融体系框架中的财政科技投入、科技资本市场与风险投资均对技术创新具有促进作用,我国银行科技信贷对技术创新促进作用不显着,我国科技资本市场与风险投资发展间存在一定相关性,科技资本市场发展对风险资本扩张具有促进作用。

4.2微观科技金融测度

刘降斌等通过收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内陆科技圈4个科技区域的数据,用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和面板数据协整检验对以上4个科技区域中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与金融支持体系的长期关系和短期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个区域的金融体系均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有长期支持效应,而短期支持效应的区域差异较大,其中,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金融体系的短期支持效应显着,但有一定时滞性,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内陆科技圈金融体系的短期支持效应不显着。李颖等以企业和金融微观数据为基础建立模型,从理论上解释了金融发展对发展中国家科技创新的影响,并以广东省为例,对100家企业及其科技创新融资数据进行梳理,对科技创新效率进行面板回归研究,分析了各金融部门发展对科技创新效率的不同影响及金融发展对不同企业科技创新的影响。陈国进通过对科技进步进行测度,就金融发展如何通过人力资本积累和FDI技术外溢来影响技术进步进行了实证研究。

5结语

随着区域经济结构的转型与升级,科技金融理论与实践都将有很大发展空间。但从已有理论研究成果来看,理论研究大都滞后于实践,甚至在一些相关文献中,还存在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对策研究相脱节的现象,提出的对策建议也缺乏依据,可操作性不强。另外,在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制下,片面夸大资本市场和风险投资的作用也是不切实际的。因此,本文认为,对科技金融的研究不仅要注意研究方法的创新,而且还应注重以下几个问题:

(1)科技金融研究领域的明确定位。尽管政府及学者们目前已经确立了科技金融独立的研究领域,但这种定位基本上属于宏观领域制度创新,如央行对金融工具创新的规范,而事实上科技金融不仅包含于宏观金融,也包含于微观金融,如新的融资方式带来的宏观效应及企业治理结构等方面的分析还需进一步研究,否则,这一理论创新只能徘徊在科技创新与金融互动的水平,难以形成自己特有的理论逻辑结构及体系。

(2)不同区域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构建适合本地的科技金融模式。科技金融模式差异的形成不是由政策推行的早晚及范围所致,相反,它具有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而形成的本地特有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