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3 15:15:2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会计报表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第一,工商年检会计报表审计程序流于形式同时审计时间比较短。会计报表以及会计报表的审计通常在同一个时间段内实施的,所以在较短时间内难以同时做好所有的事情,无法取得应有效果。在短时间内,会计报表审计人员难以认真检查每个项目。这就容易导致会计报表审计的流程流于形式,所以导致出现遗漏以及丢失等方面问题的出现。这样以来容易出现弄虚作假以及隐瞒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容易导致会计报表的审计难以满足完整性、真实性、准确性以及合法性的方面的目标。
第二,会计报表审计不够独立。审计独立性指的是注册会计师避免那些削弱起无偏审计能力因素和压力的不良影响。独立性对于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涉及市场经济角度的利益公平。独立性也被职业界看作审计最为核心的特点。要是企业工商年检会计报表审计缺乏独立性,如果审计独立性收到损害,会计报表的审计结果不够客观公正。除此之外,部分注册会计师职业素质以及道德水平不高。注册会计师指的是取得注册会计师资格证书同时在会计事务工作的人员,可以说从事中介审计、社会审计以及独立审计专业人员。部分注册会计师的职业素质以及道德水平不高,而缺乏良好的职业素质以及道德是难以真正做好审计工作。
第三,会计报表审计监督制度以及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因为受到人力以及财力的限制,企业工商会计报表审计的部门只对会计报表抽取部分加以检查,同时审计会计报表的报告也并非进行核查,因此会计报表的审计管理制度以及监督制度不够完善,只是依靠企业的自我监督以及自我约束方法来完成会计报表的审计工作,一旦出现同题才对出现的同题进行后续的追查。这一以来就导致弄虚作假以及隐瞒等方面问题的层出不穷。虽然会计报表的违规审计工作难度比较大,不过企业工商会计报表审计监督制度以及管理制度的不够完善,导致部分违规的会计工作人员敢于做出违法违规的报表作假事件。
2加强企业工商年检会计报表审计的措施
(1)加强现金流量表审计首先是要认真地检查企业的现金流量表能否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具体规定加以编制,同时认真检查企业的现金等价物确定恰当与否。其次是要认真检查企业的投资活动、经营活动以及筹资活动当中现金的流入量以及流出量计算是否准确完整,同时会计资料以及报表方面的记录是不是保持一致,同时认真检查企业是否合理计算汇率变动对外币流量产生的影响。再次是认真检查不涉及目前现金收支不过对企业的财务状况或者是之后的现金流量会带来影响的那些投资活动以及筹资活动,确定其是否在企业的现金流量表当中得到附注和说明。
(2)重视注册会计师职业素质以及职业道德培训部分注册会计师职业素质以及职业道德不高,往往将经济利益作为中心。为自身的经济利益,甚至不惜提供虚假的会计报表审计方面的报告。所以需要不断强化注册会计师职业素质以及职业道德方面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他们的职业操守,让注册会计师可以保证诚实守信,将提供真实合法以及准确完整的会计报表审计报告作为职业追求。除此之外要进一步完善会计师事务的收费制度。部分会计师事务所收费的方式都选择直接向被审企业收取,但是这一费用在实际上是由政府的相关审计部门负责支付的。所以可以考虑改革付费的方式,被审计的企业根据收入总额缴纳一定比例的审计费用,然后这部分费用由政府财政部门转交到相应监督部门哪里,然后转而支付到会计师事务所,同时以来一方面能够解决会计师事务受雇状况,并且还能够不断推动会计师事务所向着独立、客观以及公正的审计方向发展。
(3)完善会计报表审计监督制度以及管理制度只有建立完善的企业工商年检会计报表审计监督制度以及管理制度,才可以避免出现弄虚作假以及违规违法审计报告的出现,同时可以明确奖惩制度,让企业之间相互监督,仔细认真的检查企业工商会计报表审计过当中的每个环节,从而有效限制不良问题的出现。除此之外,应当进一步改革会计师事务所筛选的方式,政府相关部门可以举行公开竞聘,之后则从会计师事务所能力以及信誉等方面,还有会计师事务所职业素质以及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情况,从而选择那些综合条件优异的会计师事务所。这种会计师事务所选择的方式,能够有效强化会计师事务所对于自身职业素质以及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训以及监督,同时有效推动会计师事务所监督制度以及管理制度的完善。
一、三种观点的理论基础
业主观的理论基础是业主理论,即会计主体与其终极所有者是个完整、不可分割的整体。它注重的是终极所有权,即强调的是实际拥有,认为母子公司之间是拥有与被拥有的关系。主体观的理论基础是主体理论。即会计主体与其终极所有者是相互分离,独立存在的个体。它注重的是法人财产权,而不是终极财产权。它强调的是控制,认为母子公司之间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即母公司依靠控制权有权支配子公司的全部而非仅由母公司实际拥有的那部分资产。母公司观没有独立的理论基础。它既有业主观的成分,也有主体观的成分,是对二者的一种折衷。
二、三种观点的会计处理方法
1、业主观的会计处理
业主观认为合并报表的编制目的是为了满足母公司股东的需要,是向母公司股东报告其实际拥有的资源。因此,业主观主张比例合并法。具体的处理方法如下:1、子公司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按照母公司的实际持股比例合并。2、子公司净资产升(贬)值及合并商誉按照母公司的持股比例确认和摊销。3、母子公司间的交易和未实现损益按照母公司的持股比例抵销。4、合并报表上无“少数股东权益”和“少数股东损益”项目。
2、主体观的会计处理
主体观认为合并报表的编制目的是为了满足合并主体所有股东的需要,提供整个集团的信息。它主张完全合并法,即:1、子公司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全部予以合并。2、子公司净资产升(贬)值及合并商誉全部予以确认和摊销。3、母子公司间的交易和未实现损益全部抵销。4、少数股东权益列示于合并资产负债表中的股东权益之中(作为一个项目单独列示)。少数股东损益计入合并利润表的合并净收益之中,并通过合并利润分配表反映为对少数股东应享有损益的分配。
3、母公司观的会计处理
母公司观也认为合并报表的编制是为母公司的股东服务的。它综合运用了完全合并法和比例合并法。其处理方法如下:1、子公司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全部予以合并。2、子公司净资产升(贬)值及合并商誉按照母公司的持股比例确认和摊销。3、集团内公司间交易及顺流交易形成的未实现损益全部予以抵销,逆流交易形成的未实现损益按母公司的持股比例抵销。4、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上,少数股东权益作为一个单独项目列示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之间,少数股东损益在合并利润表上作为一项费用,即作为合并净收益的一个减项。
三、对三种理论的评价业主观的比例合并法虽然谨慎,但是存在明显的缺点。
第一,它强调实际拥有,违背了控制的实质,忽视了财务杠杆作用。
第二,子公司的经营活动是全部资产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资产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所有者观将会计要素人为的割裂成两个部分,与实际不符。主体观的优点是符合控制的实质。另外,由于对子公司的净资产升(贬)值和商誉全部合并,也就是采用公允价值对子公司的净资产计价,克服了比例合并法的双重计价缺陷。但是,它的一个明显的缺点是对商誉的推算缺乏可验证性。控制权所带来的财务杠杆作用使得母公司愿意支付比子公司净资产公允价值高的购买成本,而少数股东没有控制权,不会愿意支付和母公司股东一样高的价格来取得股权。此外,它所提出的报表编制目的也受到怀疑。因为少数股东无法利用财务杠杆从中获利,所以从主体观出发编制的合并报表对他们来说意义不大。母公司观在实务上的可操作较强,因而被很多国家采用。但是母公司观有不可克服的缺陷。第一,它缺乏独立的理论基础。第二,它无法克服比例合并法的双重计价问题。
第三,将少数股东权益列示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之间,使得少数股东权益的性质模糊不清,破坏了报表的格式。
四、主体观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我国目前的合并理论采用的并非是纯粹的母公司观,但基本上是侧重于母公司观。通过对母公司观和主体观的比较,我认为主体观更为合理,将成为未来合并方法的发展趋势。
1、主体观完全符合“控制”的实质
集团是因为控股关系而存在的。也正是因为控股权的存在,使得母公司能够运用的资产远大于其实际拥有的资产,并能运用这些资产为股东服务。确认是否纳入合并范围时的标准是“控制”,既然在确认合并范围时贯彻的是“控制”的思想,那么在选择具体的合并处理方法时也应该贯彻这种思想,这二者应该是一致的。母公司观在某些处理上没有完全遵循控制,如对子公司净资产升(贬)值和商誉的确认上仍按母公司的持股比例合并,而主体观完全遵循了控制。
2、主体观的报表编制目的更为合理
目前,合并报表的服务对象决不仅仅是母公司的股东,它对于债权人、政府等相关利益群体了解整个集团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也是非常必要的。另外,从经济发展形式来看,股权可能会越来越分散,少数股东的持股份额之和可能会超过母公司的持股份额。我国最近出现的高科技企业中股权就相对分散,并非国有经济持大股。在这种情况下,尽管母公司仍起控制作用,但持股比例可能已不足50﹪,仅为母公司股东服务的报表编制目的已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
3、主体观对少数股权的处理更符合会计要素的定义和少数股权的性质
首先,根据会计要素的定义,负债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引起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少数股东权益不是一项义务,不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因此不应将其确认为负债。同样,少数股东损益也不符合费用的定义,它只是对合并净损益的一种分配,不应作为合并净损益的一个减项。母公司观回避了少数股东权益的性质,将其放在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之间,使得其性质模糊不清,从它将少数股东损益作为一项费用来看,它也认为少数股东权益更接近于负债,这不符合要素的定义。其次,从少数股权的性质看,少数股东对子公司的权利仍仅限于清算时对剩余财产的要求权、出售和转让股权的权利及取得股利的权利。少数股权与控制股权的区别在于对企业经营及其他事项的影响程度不同。母公司依靠控制权,控制甚至迫使子公司采取有利于母公司自身利益的经营方针和利润分配方案。也就是说,由于财务杠杆作用,使得控制股权从子公司经营活动中获得超过少数股东的利益,除此以外,少数股东与控制股东享有同样的权利。因此,与其说少数股权是一项特殊的负债,不如说是一项特殊的权益。主体观将少数股东和控制股东同等看待,反映集团全部的净资产和净损益,这种做法比母公司观的做法更为合理。
关键词:合并会计报表;控股合并;特殊合并
资本市场是企业发展外部环境中的关键因素,在资本市场,企业家以生产经营为基础,通过企业合并、分立、重组等手段来优化企业的产业链,降低社会和企业的交易成本①;并不断壮大优势资产,盘活不良资产,以资本营运促进生产经营,确立企业在竞争中的战略优势;并带动社会经济整体进步。企业合并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也给会计理论和实务带来了新问题,以会计研究来健全和繁荣企业合并的实际运作环境,无疑将为我国社会经济整体的繁荣昌盛添砖加瓦。下面笔者谈谈自己对企业合并财务报表编制方法的一些浅薄看法,希望能对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起一点抛砖引玉作用。
一、 控股合并的三种会计处理方法
企业合并主要有吸收合并(兼并)、新设合并和控股合并等三种方式,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都形成单一的主体,不需要在合并完成以后的年度编制合并报表,采用常规的会计方法对合并进行处理。而控股合并不形成单一主体,需要我们在母、子公司个别财务报表基础上编制控股集团的合并财务报表,其编制方法主要有购买法、权益结合法和重新开始法。
国际流行的是购买法,实际上是对公允价值计量的肯定,其假定在合并过程中涉及母公司购买子公司的交易。其主要优点在于它可以使被并购企业有一个“新起点”,如果被并购企业的资产在此前有被高估或低估,则可在合并时调整到公允价值,从而消除单一报表中存在的价值扭曲,使合并报表中相关科目得到合理计量。权益结合法仅流行于美国,且目前对其应用的限制越来越多;其特点是不改变计价基础而大量使用原账面价值,它假设通过交换权益证券联合股东权益。它按原账面价值合并被并入企业的资产和负债,然后将被合并企业的留存收益加总并入合并企业的留存收益,虽然合并中要对个别科目进行一些必要调整,但总体上并不改变其原有的会计计价基础。重新开始法为新思想,目前还没有得到普及,它假定合并过程实际是全部有关企业均应视同解体,只有合并产生的新企业作为会计主体继续存在。对这一新企业而言,在此时获得的各项资产和负债都要按其现行市价入账。
由于权益结合法不改变计价基础,就有人认为它符合持续经营假设和历史成本计价原则;但是,企业合并后与合并前单个企业的组合并不一样,假设什么事情都没发生往往更易引起误解。笔者认为,权益结合法忽视了合并过程实际涉及的资产和负债交易,在理论上是存在缺陷的,因而企业合并采用购买法更为可取。此外,权益结合法假定留存收益的合并是发生在被并入企业的成立之初,而不是发生在合并日,这也与现实相矛盾;而购买法将被购入企业的留存收益转入“投入资本”,而非与合并企业留存收益相合并,这更为可取。从实证看,被并企业的总资产在评估后均有较大幅度的增减,而权益结合法“无视”这些增(减)值的存在,在账面上不体现这些增(减)。如2004年1月30日,TCL集团采用了权益结合法完成对TCL通讯吸收合并以实现整体上市。有学者计算,因为使用权益结合法处理合并业务,没有计算合并产生的商誉,其净资产比购买法下减少14.08亿元,占TCL集团净资产比例为22.55%。同时,净利润比购买法下多0.63亿元。加上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权益结合法下2003年上半年净资产收益率较购买法高出58.09%。如果剔除IPO②因素,两种会计方法下净资产收益率的差异更加明显,权益结合法比购买法高出96.43%。
从目前规定看,我国以前允许采用的实际上是购买法,表明了对购买法和公允价值计量的肯定。但根据今年2月15日的新会计准则,准则要求对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原则上应按照权益结合法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规定企业合并对价按资产账面价值进行会计处理,放弃合并时使用公允价值调整账目的做法。其原因主要是在国内当前情况下大规模确定以市场价格为主要依据的公允价值存在一定困难,造成一些不良经营者利用合并报表编制来操作企业合并体利润的漏洞。这种做法虽然在理论上属于回头路,但却是从我国市场经济发育和资本市场现状的实际出发的;它要求谨慎地使用公允价值,规范企业盈余管理行为,提高企业利润的可信度,因此将从一定程度上净化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整体环境。另外,新准则对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继续允许使用购买法。
二、 几种特殊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
合并会计报表理论主要有母公司理论、经济实体理论以及所有权理论。母公司理论认为,企业集团的股东只有母公司的股东,将子公司中的少数股东看成公司集团的外部债权人,如此编制的合并资产负债表中的股东权益和合并损益表中的净利润仅指母公司拥有和所得部分。经济实体理论侧重于公司集团的全部企业,并不过分强调控股公司股东的权益,认为对于拥有公司所有权的股东均应以同等重要地位来对待,合并会计报表应该以整个合并实体的观点来编制。所有权理论提出,有重大影响的投资者应按投资份额将被投资者的资产、负债、收入和费用等要素纳入相应项目中,不属于控制者的部分不在合并会计报表中反映。
1.合营企业情况。国际会计准则第31号对合营企业的会计和报告规定采用“比例合并法”,即:将合营者在共同控制实体的每一项资产、负债、收益和费用中所占的份额与合营者财务报表中类似项目逐行合并,或是在合营者财务报表中分别作为单独项目列报。与一般的控股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类似,对于合营者与合营企业的交易,按该准则规定,如这一交易的资产尚未转售给独立买主,合营者就不能确认合营企业从这一交易所得的损益中属于自己的份额。
比例合并法实际上采用了合并会计报表的所有权理论,在该方法下,由于各合营者将合营企业的会计要素按比例合并到自己的合并报表中,就解决了非任一投资者单独控制的合营企业报表合并问题。因而,在各合营者的合并报表中,将不会出现与合营企业有关的“少数股东权益”和“少数股东本期收益”项目。2006年2月的新会计准则排除了非控股股东的比例合并法,要求母公司不能利用比例合并法把非被控股企业的资源纳入合并报表,而对所有能控制的子公司均需纳入合并范围,而不一定考虑股权比例。笔者认为,在合营企业情况下,如确实由双方(多方)共同控制,也应使用比例合并法编制各自的合并报表,其关键在于识别控制的实质,没掌握实质控制权,就不该合并会计报表,以此杜绝非控制企业通过比例合并法虚增(减)要素的价值。
2. 复杂控股情况。混合式控股情况下合并报表编制的主要问题是合并顺序问题,通常采用的是分步法合并技术。即将子公司、子公司拥有的孙公司部分视为企业集团的附属集团,先对子、子公司拥有的孙公司部分的个别报表进行合并;然后,再将母公司、母公司直接拥有的孙公司部分以及已完成合并的附属集团合并报表进一步合并,顺次完成整个混合式控股集团合并报表的编制。
3. 相互持有股权情况。相互持有股权有母子公司间与子公司之间两种形式。对母子公司间相互持有股权有两种合并方式可采用。其一是库存股票法,它在子公司账务处理时将其持有的母公司股票视为合并个体的库存股票,用成本法处理其投资;在合并资产负债表内将这项投资成本作为股东权益的减项。其二是传统法,即按权益法处理子公司投资的母公司股票,将子公司的投资账户在合并工作底表中视为赎回,并与其在母公司股东权益中的应得分额相冲销。至于子公司之间相互持有股权,因母公司拥有的股票全部为多数股权持有股票,无库存股票,故只能采用传统法。
4. 跨国企业集团情况。跨国企业集团合并报表的编制,其特别之处在于要解决境外子公司外币报表折算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还要处理外币报表折算差额在合并报表中的揭示问题。外币报表折算方法主要有四种:即现行汇率法、流动与非流动项目法、货币性与非货币性项目法和时态法。其中时态法的理论性最强但操作相对复杂;现行汇率法最简单,是我国目前采用的方法。
单一公司的折算差额和外币业务汇兑损益不同,它全部属于未实现损益,对它的会计处理,主要有递延处理法和记入当期损益法。在递延处理的情况下,将折算差额以“报表折算差额”单独列示于折算后资产负债表的所有者权益中的“未分配利润”项下。记入当期损益法是将折算差额以“汇兑损益”单项列示于折算后的利润表中,并构成折算后的利润分配表中“未分配利润”的一部分,进而包含在折算后资产负债表的“未分配利润”项目内。我国准则要求采用递延处理法。
在跨国企业集团合并报表的编制中,由于合并报表折算差额的产生受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利润分配表中采用的诸多种不同汇率③的影响,无法将其与某种特定项目相抵消;而且,此差额产生时并未伴随有账务处理,因而,在合并报表中就不必对其进行抵消,而仍然采用与单一外币报表折算差额相同的方法来处理。
注释:
①科斯教授指出,企业存在的理由在于合理规模的企业能够降低社会上商品交换的交易成本,因此通过企业重组、合并,以合理规模的企业运作代替社会间交易成本更高的商品交换将降低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成本,进而取得最佳的企业结构和规模将大大降低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带动全社会的发展进步。
摘 要 合并会计报表为投资者了解企业集团的整体经营效果、销售情况、财务状况、现金流量等方面提供了依据。很多企业集团实行了跨行业兼并,多元化经营。合并会计报表提供的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相关性、有用性受到了质疑。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并不是很完善的,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进一步探讨其完善办法。
关键词 企业合并会计报表 合并范围 问题与对策
合并会计报表简称合并报表,亦称合并财务报表,指用以综合反映以产权纽带关系而构成的企业集团某一期间或地点整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金流转情况的会计报表。主要包括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损益表(或称合并利润表)、合并利润分配表、合并现金流量表(或称合并利润表)、合并利润分配表、合并现金流量表(或财务状况变动表)。合并报表由企业集团中的控股公司(母公司)于会计年度终了编制,主要服务于母公司的股东和债权人。我国财政部颁发的《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对此无明确规定。为了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母公司应当统一与子公司的会计政策,会计报表决算日、会计期间和记账本位币;对境外子公司以外币 表示的会计报表,按照一定的汇率折算为以母公司的记账本位币表示的会计报表。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权益性资本应采用权益法进行处理。
一、当前我国合并会计报表存在的问题
1.合并会计报表的通用性较差。根据会计准 则的要求,会计报表应该同时满足不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然而作为合并会计报表,其服务对象却仅仅局限于集团母公司管理层和母公司的股东,而对于外部的 报表使用者、甚至于各子公司的报表使用者却意义不大。例如母公司的长期债权人,主要是根据母公司的盈利能力及资产的流动性来评估母公司的偿债能力,而现行 合并会计报表提供的却是整个集团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高度综合性信息,这样即使母公司的财务状况不好,也可能在合并中通过其他财务状况好的子公司所抵 消。对于少数股东而言,合并报表不能详细表述各子公司的资产、权益、收入和费用,要获得这些资料,还得利用各子公司的报表。
2.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方法。从我国已规定的要求看,也基本接近合并报表编制的购买法,但与国际上通行的购买法相比还有一定的区别或不足。我国合并会计报表没有考虑把被收购企业的盈 余分为收购日止的盈余和收购日后的盈余,以区别于两者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是否归宿,因为在购买法下,购买日止的盈余构成购买日子公司可变为主净资产公允价 值的一部分,投资后子公司的盈余才构成合并收益的部分。由于我国合并报表没有考虑收购日时的商誉,把子公司的全部盈余作为母公司长期投资的抵减项目。
3.子公司盈余公积的抵消及冲回。在合并会计报表的抵消分录中,母公司对子公司权益性资本投资与子公司股东权益相抵以后还必须将已抵消的子公司 盈余公积金予以冲回。这种做法符合我国法律规定,按我国公司法,盈余公积是按单个企业的净利润计提的。因此,合并报表应反映母公司的提取数和子公司提取数中属于母公司所享有的那一部分数额,但从理论上合并利润分配表主要是反映母公司自身的利润分配情况,子公司的利润分配在合并会计报表中不予体现。合并利润 分配表中提取的盈余公积金数额应以合并净利润为基础进行计算,而不是将母子公司提取的盈余公积金相加。子公司提取的盈余公积金虽为子公司本身的积累,但母公司并不能直接支配。如果已抵消的盈余公积予以冲回,就会过低地反映母公司可供分配的利润。
二、完善我国合并会计报表存在问题的对策
1.提倡使用国际通用的购买法。国母公司一般是以现金和其他非现金资产来换取子公司的控制权的,因此应该提倡使用购买法。母公司购买子公司所支付的价格通常不等于子公司净资产的账面价值,资产升值及由此形成的商誉是客观存在的。使用购买法不但符合合并报表的国际趋势,而且可以防止企业滥用权益结合法。当然,随着股东交换业务的出现,对权益结合法的讨论也应纳入会计准则的范围,并严格限定使用条件。
2.对合并会计报表编制抵消分录的改革。改革母公司权益性投资与子公司股东权益的抵消方法。取消子公司提取的盈余公积金冲回的抵消分录。企业集团的盈余公积金应按合并利润分配表中净利润的一定比例计算列示,与母公司个别利润分配表一致。当然,这种做法不否定子公司的应按净利润一定比例对盈余公积金的提取。
3.提供分部报告。由于各个行业分部和地区分部的发展机会、未来前景和投资风险有很大差别,而一张合并报表所提供的财务信息只是反映了该企业集团生产经营的综合信息,难以提供从事不同行业子公司的总体经营状况和整个集团的发展前景,在提供各行业分部的资料之外,还应该以母公司所在的行业为基准,将与母公司横向合并和纵向合并等业务比较相似或相关性比较大的公司的报表进行合并,这样提供的财务信息可以反映出该集团中母公司所处行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便于同其他同行业企业进行横向比较,了解母公司在该产业中的地位,更好地体现其在该产业中的发展情况,全面评价母公司在其所在产业中的发展前景。同时对于报表信息使用者来说,报表的可用性也大大提高了。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2.
[关键词]会计报表附注 可靠性 关联交易
会计报表附注是企业财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财务报告的编制基础、编制原则、编制依据及主要项目的补充说明和具体解释。然而,我国会计报表附注的可靠性较差,既不利于保护投资者的合法利益,也不利于增强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因此,增强会计报表附注的可靠性,已经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篇幅有限,笔者仅以关联交易披露为例进行论述。
一、会计报表附注――关联交易披露可靠性较差
可靠性要求上市公司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关联交易披露是会计报表附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可靠性直接关系到会计信息的质量,笔者从关联方关系和关联方交易两个角度对会计报表附注可靠性差进行分析。
(一)关联方关系的披露
《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方披露》对关联方关系作出了规定:公司在财务和生产经营决策中,如果一方直接或间接控制、共同控制另一方或对另一方能够施加重大影响,将视其为关联方;如果两方或多方同受一方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也将其视为关联方。在存在控制关系的情况下,关联方如为企业时,不论他们之间有无交易,都应当在报表附注中披露以下内容:企业经济性质或类型、法定代表人、名称、注册地、注册资本及其变化;企业的主营业务;所持股份或权益及其变化。目前从上市公司对外披露的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来看,很多企业对关联方的理解并不到位,披露的关联方信息部全面,只披露了控股或持股股东,或上市公司的下属子公司,更有甚者连披露的关联企业与上市公司的关系都未明确。
(二)关联方交易的披露
在关联方交易信息披露中,要求关联交易的要素披露至少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交易的金额或相应比例;定价政策;未结算项目的金额或相应比例;关联方之间签订的交易协议或合同的当期和以后各期披露的主要内容、交易总额以及当期的交易数量及金额。对关联方交易要素的披露上,绝大多数上市公司虽然能够披露交易项目的金额或比例及未结算项目的金额或比例,但对定价政策的披露有所欠缺,有少数公司对定价政策未作任何说明,如上海民丰、四川林丰;有的尽管披露了,但披露太过笼统。这除了上市公司本身的原因外,部分原因应归咎于不完善的会计准则,准则关于定价政策的披露要求比较模糊,没有规定可供选择的定价政策范围或禁止采用的定价政策范围,而上市公司对定价政策的披露往往只有一句,形同虚设。定价的模糊性正好满足了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心理需求。
二、增强会计报表附注――关联交易披露可靠性的对策
(一)上市公司应提高会计报表附注的披露意识
上市公司作为会计报表附注的提供者,在完善报表附注披露、提高披露可靠性等方面发挥着根本的作用。上市公司应当充分认识到会计报表附注的重要性,增强会计报表附注的披露意识。一方面,会计报表附注提供的会计信息必须简明扼要;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在编制附注信息时应格外关注会计信息披露的充分性。
(二)关联交易披露应遵循的原则
关联交易披露的原则是:当关联方之间存在控制和被控制的关系时,无论双方之间是否交易均应披露;当存在共同控制、重大影响时,在没有发生交易时,可以不披露关联方关系。对于在购销商品、提供劳务方面发生的关联交易,会计报表附注应披露关联交易方、关联交易的内容、定价原则、价格、金额、结算方式、占同类交易的比例等等。实际交易价格与市场价格有较大差异的,还应说明差异原因。对于在资产、股权转让方面发生的关联交易,会计报表附注应披露关联交易方、定价原则、交易内容、结算方式、资产的账面价值和评估价值、获得的收益等等。转让价格与账面价值或评估价值差异较大的,还应说明差异原因。公司与关联方存在债权、债务往来、担保等事项的,应披露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公司还应对关联交易的必要性和持续性及其对利润的影响作出详细说明。
(三)改进会计报表附注――关联交易披露的方法
关联方关系及交易是会计报表附注披露的一个主要问题,以下是改进会计报表附注的方法:
第一,改进关联方关系及交易的披露方式。准则应尽量具体规定在附注中披露的关联方交易应采用表格形式还是其他什么形式,表格中有哪些应披露的要素等,这样让附注编制者有据可依,并明确规定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披露可采用的次序。
第二,明确规定关联方交易定价政策的披露程度。目前上市公司对定价政策的披露信息很少,因此,准则应该对交易的定价政策做出更具体的规定。如规定可供选择的定价政策范围或禁止采用的定价政策范围,上市公司应披露选择某一定价政策的依据,有市价可依时与市价相比的差异,以及采用这一政策对利润的影响等;或者是规定分行业选择定价方式,以便最大限度的防止上市公司利用关联购销的定价政策操纵利润,隐瞒其交易的真实信息。■
参考文献:
[1]张艳.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指拙见[J].会计研究.2003,(3):16-17
[2]财政部会计司.企业会计准则讲解[M].人民出版社,2007:483
[3]李明亮.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研究[D].西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12
论文摘要: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以被审计单位的战略经营风险分析为导向进行审计。因此又被称为经营风险审计,或被称为风险基础战略系统审计。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是应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指导审计实务的工具。本文在分析传统模型缺陷的基础上,论述了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发展与应用情况。
0 引言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按照战略管理论和系统论,将由于企业的整体经营风险所带来的重大错报风险作为审计风险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进行评估,是评估审计风险观念、范围的扩大与延伸,是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继承和发展。在该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审计和鉴证准则委员会(IAASB)了一系列新的审计风险准则,对审计风险模型重新描述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IAASB,2003)。由此,我们可以将目前审计执业界普遍使用的审计风险模型称之为传统审计风险模型,而将新模型称之为现代审计风险模型。
1 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的缺陷
目前审计职业界普遍使用的审计风险模型是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1983年提出的。该模型认为审计风险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三要素组成,对审计风险的计量为:
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
根据上式,在既定的审计风险下,检查风险可计算如下:
检查风险=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
根据上述模型,审计主体在确定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时,首先要评估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在此基础上推算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该审计风险模型存在如下缺陷:
1.1 只定性分析审计风险 该审计风险模型只是定性地分析了客观存在的风险。该模型考虑的风险只考虑了有关审计风险控制的环节,并用公式来描述审计风险的概率,无法直观地进行定量分析,即计量审计风险给审计主体带来的损失金额的可能性。
1.2 审计风险因素不全面 该模型考虑的风险只与审计过程和审计顺序有关,即只从审计主体的审计检查方法和审计对象的经营、内部控制方面考虑审计风险因素,未充分考虑审计风险产生的其他主要原因,如报表使用者的诉讼请求因素、社会宏观法律环境因素等。
1.3 无法描述道德风险 审计案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非完全是由于技术上或程序上的失误造成的,审计主体的日常行为和工作态度有时也会成为问题的症结所在。因此,人们除了关注审计技术和程序的发展外,亦开始关注审计主体的自身行为,由此产生了审计主体的道德问题。但是,传统的审计模型无法描述由于不道德行为所产生的风险,包括:企业与审计主体串通舞弊,出具不恰当的审计报告;审计主体接受贿赂;审计主体为了经济利益压低价格有损同业等。
1.4 对审计风险的表述不完整 随着审计风险含义的扩大,审计风险控制就不能只局限于审计过程和所审计的对象,必须把审计风险的控制放在一个系统中全面把握,还应考虑审计环境影响、人员因素及后果等。审计风险范围也应扩大为审计主体风险、会计师事务所风险和会计行业风险,还包括审计结论利用中产生的法律风险以及赔偿风险。
2 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发展
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在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形式上有所简化,但审计风险的内涵和外延却扩大了。
2.1 认定层次风险 认定层次风险指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披露和其他相关具体认定层次的风险,包括传统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认定层次的错报主要指经济交易的事项本身的性质和复杂程度发生的错报,企业管理当局由于本身的认识和技术水平造成的错报,以及企业管理当局局部和个别人员舞弊和造假造成的错报。
2.2 会计报表整体层次风险 会计报表整体层次风险主要指战略经营风险(简称战略风险)。把战略风险融入现代审计模型,可建立一个更全面的审计风险分析框架。
2.2.1 从战略风险的定义来看:战略风险是审计风险的一个高层次构成要素,是会计报表整体不能反映企业经营实际情况的风险。这种风险源自于企业客观的经营风险或企业高层通同舞弊、虚构交易。传统审计风险模型解决的是企业的交易和事项在本身真实的基础上,怎样发现会计报表存在的错报,将审计重点放在各类交易和账户余额层次,而不从宏观层面考虑会计报表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这很可能只发现企业小的错误,却忽略大的问题;现代审计风险模型解决的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管理层通同舞弊、虚构交易或事项而导致会计报表存在错报怎样进行审计的问题。
2.2.2 从审计战略来看: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是在系统论和战略管理理论基础上的重大创新。从战略角度入手,通过经营环境—经营产品—经营模式—剩余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可将会计报表错报风险从战略上与企业的经营环境、经营模式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在源头上和宏观上分析和发现会计报表错报,把握审计风险。而将环境变量引入模型的同时,也将审计引入并创立了战略审计观。
2.2.3 从审计的方法程序来看: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注重运用分析性程序,既包括财务数据分析,也包括非财务数据的分析;且分析工具多样化,如战略分析、绩效分析等。例如毕马威国际(KPMG)为应用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理念与方法,研究制定了经营计量程序(Business Measurement Process,BMP),专门分析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环境和产业环境下的经营情况,以确定关键经营风险如何影响财务结果。BMP提供了一个审查影响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流的分析框架。
2.2.4 从审计的目标来看:现代审计是为了消除会计报表的重大错报,增强会计报表的可信性。为达到此目标,注册会计师应当假定会计报表整体是不可信的,从而引进全方位的职业怀疑态度,在审计过程中把质疑一一排除。而该模型充分体现了这种观念。
3 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分析应用框架
3.1 确定总体审计风险概率 审计风险可按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分为基本确定、很可能、可能和极小可能。可能性一般按概率来进行表述,如极小可能的概率为大于0但小于或等于5%。
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的期望值很高,独立审计存在的价值就在于消除会计报表的错误和不确定性; 缩小或消除社会公众合理的期望差距。独立性原则的要旨是使注册会计师免于利益冲突,从而奠定正直与客观的执业基础,但独立性最终体现在注册会计师独立承担审计风险责任方面,因而降低审计风险是注册会计师的“灵魂”。审计风险就是审计失败的可能性,它只能控制在极小可能程度以下,用数学概率表示应不超过5%。
审计目标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层次发展,有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企业的会计行为将逐步走向规范。因此,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主要目标将不再是会计报表的三性鉴证,而应向管理的领域有所深入和发展。
一、从审计的产生和发展论审计目标
独立审计产生于工业革命时代。那时,财产所有者对财产经营者最关心的是其真实性。他们想了解会计人员是否存在贪污、盗窃和其他舞弊行为。因而,此时的审计目标是查错防弊。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日益扩大,会计业务也日趋复杂,此时,审计对象已由会计账目扩大到资产负债表,审计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对资产负债表数据的审查,判断企业的财务状况和偿债能力。在此阶段,查错防弊这一目标依然存在,但已退居第二位,审计的功能从防护性发展到公证性。
进入20世纪30~40年代,随着世界资本市场的迅猛发展,证券市场的涌现及广大投资者对投资收益情况的关心,整个社会注意力转而集中于收益表上。特别是1929~1933年间的世界经济危机,从客观上促使企业利益相关者从仅仅关心企业财务状况,转变到更加关心企业盈利水平和偿债能力。在此期间,审计总目标是判定被审单位一定时期内的会计报表是否公允地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以确定会计报表的可信性。
20世纪中叶以后,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阶段,各经济发达国家通过各种渠道推动本国的企业向海外拓展,跨国公司得到空前发展。国家间资本的相互渗透,使审计对象日趋复杂。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审计目标也从原来的仅限于验证企业财务报表的公允性扩展到内部控制、经营决策、职能分工、企业素质、工作效率、经营效益等方面。因此,经营审计、管理审计、绩效审计等便从传统审计中分离出来,评价企业工作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成为独立审计工作的主要目标。
二、从市场经济的发展论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目标
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可谓煞费苦心。因此,注册会计师单纯的报表审计并不能解决企业所关心的问题,企业迫切需要事务所能通过审计,为其在改革管理体制,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提供信息,提出建议,给予帮助。但很多事务所尚无足够的能力或尚未注意紧扣企业想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工作。这也是企业对社会审计缺乏内在需求的原因之一,应引起事务所的足够重视。注册会计师应牢记,客户是上帝,企业的需求就是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目标。
审计报告,仅仅是对被审计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及会计处理的一贯性发表审计意见,但对改进管理的建议在审计报告中不便详细表述,然而众多的对企业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改进意见,恰恰是委托人最需要的,也是他们对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所期盼的,因此,注册会计师除对会计报表三性表示意见外,如企业需要,可以出具管理建议书。管理建议对委托人管理当局提供了建立和改善内部控制制度以及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建议,有利于企业发展,同时也检查了前期建议改进结果情况。正是这种建议和改进的循环,对委托人管理当局提高管理水平起了重大的作用,深受委托人的欢迎。
会计报表,是企业经营状况的综合反映,每一个科目都反映着经营活动的某一方面,从每一科目中都可以分析比较,看出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强弱点,注册会计师有能力通过专业知识对会计报表各科目反映经济事项进行深入的对比分析,以管理建议书的方式给委托人提出改进管理的建议。从管理建议书中获得收益的企业,把审计工作看作是企业改进经营管理的参谋,对审计十分欢迎。审计只是规范企业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其最终目标应是企业改善经营、提高经济效益。管理建议书虽只是书面建议,不具有法律效力,但切不可忽视。
三、 从注册会计师自身的发展论审计目标
随着会计市场的建立与完善,事务所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仅靠报表审计是难以保住市场份额的。事务所必须要有超前意识和高瞻远瞩的思想,必须调整审计目标以适应市场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有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企业的会计行为将逐步走向规范。因此,企业的报表审计将处于次要地位,而评价企业工作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将成为审计工作的主要目标。
据统计,国际六大会计公司,对管理咨询业都有不同程度的介入,最突出的是安达信国际会计公司,它不仅在管理咨询业务方面所取得的收入已逐步超过了其在审计和税务等传统领域所取得收入的总和,而且,它还取得了在世界所有管理咨询公司中排名第一的地位。 国际6大会计公司中的其它几家会计公司管理咨询业务所得的收入也达到其总收入的20%以上。并且,它们也都分别在世界排名前10位的管理咨询公司中拥有席位。难怪有人说,现在的会计公司究竟是应当继续叫会计公司,还是应当称之为管理咨询公司。可见,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面临管理咨询业的挑战是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为此,注册会计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开拓新的业务领域,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国内注册会计师行业目前竞争较为激烈,国外同行的介入使行业竞争更为激烈,注册会计师的业务领域被分解,业务范围不断缩小。形势十分严峻。因此,注册会计师除了巩固已有的业务阵地外,还应向周围辐射,不断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同时,努力向国际同行学习,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寻求自己的发展途径。想企业之所想,把企业需求当作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目标,同时,把注册会计师队伍建设好,把形象塑造好,牢记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的真谛,相信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一定会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崔华清,等.影响独立审计目标的因素[J].注册会计师通讯,1997,(7).
[2]薛洁.谈管理建议书的重要性[J].注册会计师通讯,1997,(60).
关键词:会计报表;问题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2
一、会计报表分析及其现实意义
无论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还是投资者、债权人,在做出财务评价和经济决策时,都必须进行充分的会计报表分析,对其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揭示财务活动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为改善经营管理提供方向和线索。企业经营者通过分析,可以检查企业的资金运用是否合理,企业的资产构成和资金来源结构是否适当,还可以通过分析财务指标差异产生的原因,找出影响财务目标实现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并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和措施,促进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
2.预测企业未来的报酬和风险,为投资人、债权人和经营者的决策提供帮助。根据财务活动的历史资料,并考虑现实的要求和条件,对企业未来的财务活动和财务成果做出科学可预计和测算。投资者、债权人可据以决定是否应给予公司资金融通和对公司的股票买卖,经营者亦可对公司的经营管理方式和方向做出合理规划和判断。
3.检查企业预算完成情况,考察经营管理人员的业绩,为完善合理的激励机制提供帮助。会计期间内将实际绩效和预算标准进行差异分析,客观地反映各管理者与执行者完成预算的情况,有效运用于业绩考核机制中去,并及时对期初预算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修正,为全面预算管理的实际执行奠定基础,也可为下期预算提供参考依据。
二、会计报表分析的内容和方法体系
会计报表分析的实质是反映各种会计数据在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活动中的重要意义及其在某一段时期内所发生的变化趋势和量值。会计报表分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考察,从而做出不同的分类。按分析主体的不同,可分为内部分析和外部分析;按分析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日常分析、总结分析、预测分析和检查分析;按分析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上市公司会计报表分析和非上市会计报表分析。
1.会计报表分析的基本内容
一份有价值的会计报表分析能够帮助企业经营者在错综复杂的企业经济活动中发现问题,从而做出正确经营决策。通过报表分析,使企业财务工作真正融合进企业管理之中,而不仅仅局限于记账核算。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及相关附表、附注的分析。
(1)资产负债表的分析
分析可直接了解企业所掌握的经济资源及这些资源的分布与结构和企业资金的来源构成、资金结构。通过进一步分析,还可以了解企业的财务实力、短期偿债能力和支付能力及其所面临的财务风险。主要有反映偿债能力指标的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负债比率;反映资产管理能力指标的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各分析指标根据实际情况均有合理的估值界限,必须配合其他分析工具才能较全面地了解、分析企业的有关情况,才可做出最后的判断,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发生偏差,对决策形成误导。
(2)利润表的分析
利润表是反映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报表,是以配比性原则为基础的多步式结构,通过阅读分析利润计算过程,可以利用表中提供的各项损益指标与相同企业进行比较,也可分析企业经营成果在若干年内的增长比例和增长情况,据以推测未来的赢利能力,还可以对经济前景进行预测、分析,做出判断,最后进行决策。
(3)现金流量表的分析
现金流量是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流入和流出。通过这张表,反映企业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了解企业现金流转效率和效果,了解企业现金的来源和用途是否合理,了解企业现金能否偿还到期债务,支付股利和必要的固定资产投资,了解企业从经营活动中获得了多少现金,企业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外部资金。投资者、债权人和经营者代表着三个不同主体共同关注净现金流量与净收益的关系,分析现金流量的来源和用途,分析偿债能力,以提高财务决策的准确性。与前二者不同的是,企业经营者,不仅要深入分析形成原因,而且要不断根据企业发展趋势,确定理想的现金流量,进行动态的管理。这就要求企业在理财中,以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为基础,三种类型的净现金流量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最大限度使用资金,创造更高的收益水平。
(4)会计附表及关联报表之间的分析
会计报表附表是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的补充,是对会计报表主表部分内容进行适当延伸、使其较详细地反映某种情况、项目的会计报表,附表分析需体现与主表反映情况的一致性;具体问题的深入性;以及相互影响的关联性。
在会计报表主表与附表进行分析时,并不能仅限于单个报表。各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同样可以体现出报表的合理性,只有将各会计报表项目联系起来看,才能正确地判断企业真正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2.会计报表分析的基本方法和综合分析体系
常用会计报表分析的基本方法主要有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同时亦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关财务指标的横向分析、纵向分析、趋势百分率分析。
会计报表综合分析应结合各自方法的特点,相互配合,利用各种定量或定性方法,将企业财务运行视作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系统,并对之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和评价,构建一个完整的分析方法体系。
三、会计报表分析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会计报表分析是以会计报表为依据,财务分析与评价的结果并不能绝对真实、准确。其局限性主要体现在:
1.会计报表自身的不完善性
首先,现行的财务报告只是对过去交易或事项的反映,是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但经营者最为关心的信息仍然是对企业未来财务状况的预计,财务报告无法很好地满足这一方面的需要,其实用性也大打折扣。其次,由于财务报表是由企业的财务人员根据相关的法规、制度、准则等编制而成,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人为的差错和失误,甚至恶意隐瞒,直接影响着分析的结果。再次,会计报表数据资料是否具有可比性对报表分析结果将产生重大影响,一旦某些因素发生变动而企业在分析时又未予以考虑,则必然对会计报表分析的结果产生不利的影响。
2.会计报表分析流程的不确定性
会计报表分析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要想准确地把握会计报表反映的经济实质就要按程序、有系统地对会计报表进行分析。分析的基本流程:确定分析目标选择分析方法收集数据信息指标计算综合分析。实际分析时往往难以各环节顾及,很大程度存在着不确定性,直接导致分析结果出现偏差。
3.会计政策、处理和估计对财务报表分析的影响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 企业可以自由选择会计政策与会计处理方法。如:企业存货发出计价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坏账的计提方法、对外投资的核算方法、所得税会计的核算方法等。 都可以有不同的选择。从而造成即使是两个同样的企业,也会出不同的财务分析结果。
4.会计报表分析方法的偏差
不同的分析者进行报表分析的目的不同,选取的分析的角度与方法也不同,分析的最终结果往往就带有很大的局限性。
四、完善企业会计报表分析的对策与建议
1.建立与完善会计报表分析的标准指标参数。无论多么完美的会计报表分析指标,如果没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将没有任何意义。根据标准财务比率和企业实际情况相结合设立的理想会计报表,它代表企业理想的财务状况。标准财务指标资料收集中应严格遵循重要性、可行性和对应性原则,根据企业实际生产、经营情况及时准确的对各项指标、参数进行动态修正,注重指标的细分和优劣的控制,为最终的报表分析奠定基础。
2.进一步提高会计报表的综合分析能力。在企业财务管理的实际工作中,避免过分看中某些重要的、单一的财务指标,如流动比率、总资产利润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不断加强会计报表综合分析。作为财务分析体系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难度较大的部分。会计报表的综合分析是将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分析方法和分析程序所得出的个别结果,运用一个简洁的综合系统予以判断、融合、平衡、分析并做出概括性的结论,借以衡量一个企业财务管理各方面活动的综合绩效,判断其财务状况的优劣。
3.加强财务报表指标与财务预算及同行业指标对照分析。找出财务预算和实际完成指标的差距,多方位分析控制,为企业经营者下达更准确的预算指标提供充分依据。财务分析不仅局限于本企业内部,应加强与同行业其他企业相比较,这种比较也不是一个或几个财务指标的比较,而是企业之间财务状况的综合比较。通过分析企业可以明确企业在行业中的位置,使企业的管理层对自己的经营决策进行适当定位,在竞争中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
4.判定当前财务状况的优劣和面临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做出财务说明和分析后,对于经营情况、财务状况、盈利业绩,应该从财务角度给予公正、客观的评价和预测。评价要从正面和负面两方面进行,评价既可以单独分段进行,也可以将评价内容穿插在说明部分和分析部分。财务分析报告中提出的建议不能太抽象,而要具体化,注重实际操作,提出的建议要切实可行。
参考文献:
[1]孟庆德.会计报表分析研究[D].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8-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