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音乐教学法论文

音乐教学法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23 15:15:3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音乐教学法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音乐教学法论文

第1篇

这是一种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通过问题和对策,让学生自发地、主动地进行学习。在教学内容上,无论是在演唱、演奏、综合表演、识谱等方面,教师都要通过培养学生主动发现、探究、研究、再创造等一系列活动,去掌握音乐技能技巧、音乐知识等。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评价自己的音乐表现,加深对音乐的感悟,促进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的发展。在教学准备阶段,师生共同搜集有关资料,搜集资料本身其实就是一种积累知识的学习、整理并做好记录,课前将资料汇总并认真梳理层次。在课堂上,师生之间互相交流探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样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引起思考和关注,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学生自身智力水平的发展,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评价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艺术想像力、模仿力、创造力。这种教学方法适用于中学的音乐教学,教师需要具备较强的总结和归纳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探索活动,再次构建智力及思维形式,汇总答疑,最后实现归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探究学习的方式,增强高年级学生的合作意识,满足学生发展的多样化需求。

二、创作———创新教学法

这是一种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法。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意味着更新,创造、甚至改变。而促进创新的因素也被视为至关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尝试创造性的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围绕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所有学生参与的创造性活动都应该被重视。这种教学法适用于中、小学的音乐教学,其难易程度根据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层次而不同,对教师的能力是有一定要求的。在创作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的美,学会如何去表现、表达音乐情感,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生成———情景教学法

这是一种根据自然环境或课堂发生的,未预料到的突发事件,利用自然产生的有利时机而进行的即兴教学。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到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维果茨基把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它表现为“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凭借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在课堂教学中,摆脱传统教学的弊端,以学生现有经验和实际能力,与自然情景相一致,在自然、良好的氛围下,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内容。由于它与传统教学法的区别,这种即兴教学在实际操作上也会遇到很多新的问题。作为教师,应该把问题想在前面:通过正确的引导、合理的设计和窍秒的构思,通过多种环节去不断拓展学生的思路,扩展知识面。这种教学法虽然适用于中、小学的音乐教学,但在目前的条件下广泛实施,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尤其对教师综合素质和能力有更高的要求。这也是今后需要认真分析和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四、合作———和谐教学法

第2篇

1.对音乐育人功能的正确认识。音乐教育具有特殊的育人功能,能够促使人脑的均衡发展,诸如智力方面的感知、记忆、想象、敏捷、专注等能力都可以通过音乐活动而获得提升,而非智力方面的意志、性格、理想等也能通过音乐活动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学阶段是青少年的身体和心灵发育阶段,他们对新鲜事物比较敏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比较强,所以学习音乐不仅能够使他们的感受美的熏陶,而且还能够提高他们的审美力和创造力。2.应试教育观念的改变。音乐课程在许多农村中学仍旧处于被边缘化的地位,这主要是“升”者生存,不“升”者淘汰的应试教育升学压力观念的阻挡,想要改变这种观念,必须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和学生家长们一致的努力才能实现。同时还要正确认识音乐课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音乐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培养人”,这句话里的培养人应该是培养全面的人,就是让学生除了知道这个世界除了“语、数、外”之外还有美妙的音乐,必须让他们知道学生学习音乐并不是在浪费时间,而是有助于其他科目的学习,

二、教师执教能力的提升

在城镇化背景下,农村中学的音乐教育也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同时也对教师的执教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这种要求主要体现在音乐理论知识和音乐技能素养两个方面。1.音乐理论知识的提升。音乐理论是创作和组织音乐材料的前提,是对歌唱者、演奏者、作曲者必不可少的要求。不学音乐理论,就无法深入了解音乐作品的内在构造和联系,它是人们了解音乐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桥梁。农村中学音乐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身音乐理论素养,以适应课堂教学的需要,常见的音乐理论知识内容包括基础乐理、作曲理论、音乐欣赏、中外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理论以及音乐美学等课程,这些课程的提升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要想对这些理论科目的完全掌握,确实是需要花费一番苦功夫的。教师对音乐理论知识的熟练掌握必然能够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带领学生了解音乐作品的精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农村中学音乐教师提升自己的音乐理论知识途径一般可以通过农村中学教师专项规培、学术研究与交流以及自学等途径实现,这些理论知识在音乐教学中为学生音乐技能素养的扩展与延伸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音乐技能素养的提升。音乐技能素养主要包括视唱练耳、声乐表演、键盘乐器演奏、合唱指挥以及舞蹈编排等几个方面内容,这些内容在教师们读大学时都训练过,也就是属于音乐实践的范畴,教师对这些音乐技能素养能力的掌握同样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升,是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的教学内容。视唱练耳包括五线谱和简谱两个方面的内容,中学音乐教材上的谱例基本都是简谱形式的,但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两个方面都要注重。声乐演唱是这些技能素养中的最基本的一项,但是对教师的演唱水平要求比较高,教师的演唱水平直接关乎演唱效果的呈现,关乎中学生对作品内涵理解和审美情趣的提高。而教师的键盘演奏水平同样也是很重要的,对于农村中学来说,一般都或多或少的有一台钢琴或风琴,这对于没有见到过这两种乐器的农村中学学生来说,这两种键盘乐器的演奏必然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另外的合唱指挥和舞蹈编排技能同样也是农村中学教师应该熟练掌握的,尽管它们只有在一些比赛或庆祝节日的演出中才会用到,但这两项技能能够锻炼学生们的合作和协调能力,最能体现农村中学音乐教师的教学成果,所以教师们务必重视。对于以上的五种常见技能教师们除了在读大学时掌握的一部分之外,再就是靠自己课余时间的学习了,或者假期参加一些专门针对农村中学音乐教师的培训获得,教师对这些技能的熟练掌握必然会反馈到课堂教学中,无形中锻炼了学生们的感知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执教思维的改变

执教思维应该说追求的是一种符合思维规律、认知规律、记忆规律、分析规律兼及鉴赏评价的一种教师教学思维方式,让学生巧妙地把玩与学、做与学结合在一起,变被动为主动。思维关系着学习,思维可以训练,教师的教学必须研究思维规律。1.创设情境、大胆创新。一是利用音乐叙事的方式创设情境。比如给学生介绍比才的歌剧序曲《卡门》时,教师可以先播放音响,然后以音乐叙事的方式给学生逐段讲解音乐的内容,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斗牛场上激烈搏斗画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二是图片与音响相结合的方式创设情境。如给学生讲解贝多芬的小提请奏鸣曲《春天》时,可以先在ppt上安插许多大地复苏的图片,然后播放这段音乐,以及演奏音乐的乐器图片,钢琴有什么特点,小提琴有什么特点,这样学生就可以知道这两种乐器的不同构造特点。2.营造氛围、问中求解。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问题”。这句话符合西方人的人文认识论和哲学思想,因为西方人不管做什么,首先都会提出一个问题,然后对这个问题进行论证,最后解决问题,也就是寻求一个结果,不管这个结果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是悲伤的还是欢乐的,它都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对这个问题的论证过程。那么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应根据实际不断激发同学们问问题的习惯,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不断接触新鲜事物,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这种问问题的方式特别适合分小组教学,如分声部排练合唱时,学生会因为某些现象产生疑惑,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有时候显得更加重要,毕竟学问的探究总是从问题开始的。3.计算机音乐制作手段对教学的辅助作用。因为经济因素的制约,不少学校没有专门的音乐教室,没有钢琴、风琴,甚至连基本的多媒体教学设施都没有,面对这样的教学条件教师应该主动出击,寻求好的办法以提高教学质量。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就是借助于计算机音乐制作软件,目前常用的电子音乐制作软件就是Cubase5,教师只要掌握简单的和声、配器知识,基本上一般的歌曲伴奏都能制作出来,简单的简谱、线谱旋律更是不在话下,教师将这些需要教给同学们的音乐转化成音频格式,然后播放给学生,让学生跟着录音学习,不仅能节约教学时间,而且还能够极大提高教学效率。同一段音乐旋律可以用不同的乐器编辑出来,在计算机软件的帮助下,能让学生很快识别交响乐队不同乐器的音色特点,同时还可以在合唱比赛的时候,教师还能创作一些有个性的合唱作品,同样在没有钢琴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将这些不同的旋律转化成音频格式,让学生一个声部一个声部的跟着音响训练,最后合成排练。

四、结语

农村的教育水平关系到我国的整体教育水平,农村中学音乐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样有助于农村中学学生的全面发展,能缩短与城市中学孩子素质教育的差距。由于经济发展滞后、地理位置偏远以及人们观念认识等方面的原因,农村中学的音乐教育一直处于一种比较原始的状态,再加上教学设施的简陋,教学人才的匮乏,作为一名在农村中学耕耘多年的音乐教师对此深感忧虑,并尽可能寻找合适的教学模式,突出自己的优势,使学生学习到更多的音乐知识。

作者:周钰颖 夏永丽 单位:重庆市荣昌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文丽君.农村中学音乐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西安:山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03).

[2]陈明礼,朱玉江.农村音乐教育中的问题及对策[J].盐城: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5).

第3篇

音乐教育学是一门研究音乐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音乐教育学是一种交叉学科,它是音乐学与教育学互渗交融的产物。

音乐教育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的理论体系来自于音乐教育实践活动,是在总结音乐教育实践过程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理论,反过来又指导音乐教育实践。它是音乐教育实践的理论形态,音乐教育实践的发展,使它不断地丰富和充实。另一方面,它又是音乐教育理论在音乐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对音乐教育实践起着规范和指导的作用。

音乐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非常年轻,但在人类文明史上却具有漫长的历史。伴随着音乐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音乐文化的传承活动,就有了音乐教育活动的出现。现代音乐教育学,它的母系统音乐学和教育学成为独立的一门科学均创始于19世纪。1863年德国音乐学家F.克吕桑德(Friedrich Chrysander,1826―1901)所编《音乐学年鉴》被视作西方近代音乐学的发端。而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1776―1841)在卢梭的教育思想体系和裴斯泰洛齐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对教育学的科学基础进行探索,初步建立了教育学体系,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被公认是近代第一部教育学著作。音乐学和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为其边缘学科音乐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并创造了条件。音乐教育学与近代教育学发生的自然历史过程是极为相似的,大致经历了“教”之法――“教”之学――“教育”之学――“教育学”等阶段,才形成“教育学”的初步格局。现代音乐教育学形成年代其说不一,一般认为是20世纪逐渐发展形成的。

在我国,伴随新学制而产生的音乐学科教育研究发端于19世纪末。1897年清政府创办了南洋公学师范院,首开“教授法”课程。1904年清政府明令规定师范生要学习“教育学”和“各科教授法”。1907年中、小学正式设置了音乐课程,定名为“乐歌”、“唱歌”课。前后,我国各科教学法课程建设得到了发展。先生的“五育并重”、“美育救国”等主张,推动和促进了艺术教育的发展。1922年的“壬戌学制”,采纳了陶行知先生以“教学法”代替“教授法”的主张,一字之变,说明学科教育研究注意到了“教”与“学”的双边关系,是学科教育研究的一大进步。当时,我国一些师范院校设置了艺术教育课程,其中包括“歌唱教学法”课程。仅从当时政府机构教育部先后颁布的《初级中学音乐课程纲要》(1923年6月4日)、《小学音乐课程标准》(1932年10月)、《修正高级中学音乐课程标准》(1940年9月),就可以看出当时音乐教学法研究的水平。例如《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中,第四款规定的“教学要点”就有25条之多,从中可以看到当时对音乐教学方法的研究是相当重视的。

1939年,当时政府机构教育部颁发了《师范学院分系必修及选修科目施行要点》,正式将课程定名为“分科教材及教法研究”,目的在于纠正师范教育中只重视教法研究而忽视教材研究的问题。1946年当时政府机构教育部颁发的《修正师范学院规程》,进一步明确规定分科教材教法是专业训练科目,并对具体内容作出明确规定。在此期间,我国一些音乐教育家结合介绍国外音乐教学理论和方法,相继写出一批音乐教学法研究的著作,对我国音乐教育学科建设做出了贡献。如:《怎样唱?怎样教?》(刘良模)、《新课程小学校音乐科教学法》(胡敬熙)、《音乐教育通论》(贾新风)、《音乐教学法》(陈仲子)、《小学教师应用音乐》(朱稣典)、《儿童唱歌表演法》(高梓)、《小学教材及教学法》(赵廷为)、《小学音乐教材及教学法》(缪天瑞)等。

后,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1950年8月颁布的《北京师范大学暂行规程》,明确规定《中学教材教法》为该校的公共必修课程。此外,还规定中等师范必须开设小学教材教法课程。1952年7月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印发的《师范学院教学计划(草案)》中对开设此课做了明确规定。1957年教育部在修订教学计划时,将“教学法”课程恢复定名为“教材教法”课。教学内容被规定为:“了解中小学教材内容和编辑原则,熟悉基本的教学方法;对使用教材过程中的经验与问题进行研究。”20世纪50年代中期,学习苏联中小学和幼儿园的音乐教学法,翻译出版了一批音乐教学法著作。对我国音乐教育研究产生过一定影响的是《中小学唱歌教学法》(鲁美尔主编,陈登颐译,1955年)。当时音乐学科教育研究对象主要是唱歌教学的方法,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要教学任务,以及程式化的五段教学模式等。从理论研究的角度看,这一段的音乐学科教育研究偏重于具体教学经验的介绍或信息的传播,其研究领域偏于狭窄。

党的以后,学校音乐教育得到健康的发展,音乐学科教育研究蓬勃地开展起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教育学门类下将“教材教法”研究定为二级学科,确定了学科教育研究的地位。1979年6月,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同年12月在高师艺术专业教学座谈会上确定高师开设《中学音乐教材教法》课程。1986年底,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指出:“我们不但要建立自己的教育学,还要建立自己的学科教育学。”翌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教材教法研究”更名为“学科教学论”。1986年,国家教委艺术教育处和艺术教育委员会成立,随后制定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6―2000年)》,这就为我国音乐学科教育研究迈上新台阶打下了基础。1980年后,陆续出版了一些研究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著作。其中《小学音乐教学法》(张芳瑞、李泯、杜光编著,1981年)、《中等学校音乐教学法》(王克、杜光,1984年)两部书分别被中师、高师选用为音乐教材教法课程用书。与此同时,国外一些著名的音乐教育体系、教学法在我国得到传播。一些有影响的国外音乐教育书籍被翻译或出版,如美国音乐教育家默赛尔(James L.Mursell)与格林(Mabelle Glenn)合著的《学校音乐教学心理学》(章枚译,1983年)、美国学者洛伊斯・乔克西的《20世纪音乐教学法》(陈平译,1988年)、迈克尔・L.马克的《当代音乐教育》(管建华、乔晓冬译,1991年)。此外,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教育委员会连续举办了七届“全国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对推动音乐教育的深化改革,促进音乐学科教育研究,有巨大作用。《中国音乐教育》、《中小学音乐教育》等国家和地方性音乐教育专刊的创办,以及全国性音乐学术刊物音乐教育专栏的设置,为进一步开展音乐学科教育研究创建了良好的环境。

总之,20世纪80年代末以前的几十年,是我国音乐教育学的萌芽、积累、酝酿、准备时期。

1. 近十几年来教育学、心理学、音乐学、音乐美学等学科的新发展,为音乐教育学的构建奠定了理论基础。

2. 改革开放以来引进了国外的各种音乐教育理论和音乐教学法体系,开拓了我们的视野,启迪了我们的思想,转变了音乐教育观念,为音乐教育学的构建准备了思想基础。

3. 蓬蓬勃勃的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锻炼培养并形成了一支音乐学科教育研究的队伍,其中有一批长期从事音乐教材教法研究并具有较高的音乐教育理论与修养水平的学者,成为音乐教育学构建的组织基础。

这一时期,我国出版有关音乐教育各种问题研究的文献为数不少,尤其与音乐教育教学实践相关内容的文献更是不胜枚举。但是突破以往音乐教材教法的局限,拓宽和深化音乐学科教育研究的范畴,着力探索音乐教育活动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及规律,从宏观上研究音乐教育理论,向音乐学科教育学发展,仍然亟待加强。音乐学科教育实践呼唤着音乐学科教育研究向更高层次发展和升华。1986年前后,我国的一些学者陆续发表了国外音乐教育学研究现状的介绍和对音乐教育学体系和结构的设想方面的文章。如《国外音乐教育学研究简介》(万庆华)、《音乐学学科介绍》(何乾三、罗传开、张前等)《音乐教育学构想》(曹理)《加强音乐教育学的学科建设》(廖家骅等)。1988年国家教委艺术教育主管部门组织酝酿艺术教育科研课题时,再一次提出进行有关音乐教育学研究问题。同年年底,由曹理负责组织成立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研究”课题组。1989年8月此课题被列入国家教委教育科学“七五”规划重点项目――中国学校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第三阶段研究课题。课题组以横跨全国七省市的高师担任音乐教材教法课程的教师为主要成员,先后组织了五次课题研讨会,撰写了近40万字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曹理主编,缪裴言、廖家骅副主编,1993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获1995年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为了组织起来,更有效地、更系统地进行音乐学科教育研究,1990年12月,以高师教师为主成立了中国音协音乐教育学学会。

中国音乐教育学学会的成立,实现了我国学科教育研究的一次飞跃。从1990年至2004年,14年来,音乐教育学学会与中国音乐教育学会等学术团体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充分发挥了协调效应的作用,成为推动我国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

1. 组织了音乐学科教育研究的多种学术活动。基本上坚持了年会制度,进行专题研讨,组织学术交流活动。这些活动紧紧围绕本学会发展的目标展开,主题更加集中,研究的问题更加专门化,研究的方法更加灵活,注重实效。如音乐学科教育学研究、中外音乐教育比较研究、音乐课程建设研究、民族音乐教育研究等。

2. 集合了学术研究的队伍。这个学会的成员以高师或其他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担任本课程的教师为主,开展学术研究的“共同语言”较多,在音乐学科教育研究上比较有特色。学会成员,从开展课题研究时只有两名副教授,发展至今在238名会员中,已有教授32名,副教授85名,两项之和占会员总数49.2%。其中有的还是博士研究生导师或硕士研究生导师。他们其中大多数人具有独立完成音乐学科教育科研课题的能力,承担了省市级的科研项目,并能与其他人合作完成国家级的科研项目。如国家教育科学“八五”重点课题项目“普通学校美育理论与实践”,其中学校音乐教育分为三个子课题:“中国当代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理论实践”,课题负责人姚思源;“中国近现代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课题负责人伍雍谊;“外国学校音乐教育研究”,课题负责人曹理。音乐教育学学会的一些成员分别参加了以上的三个课题研究,课题成果以丛书形式体现。现已出版的外国音乐教育研究成果分别有《德国音乐教育概况》(谢嘉幸、杨燕宜、孙海,1999年)、《美国音乐教育概况》(刘沛,1998年)、《日本音乐教育概况》(缪裴言、缪力、林能杰,1999年)、《苏联音乐教育――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体系・儿童音乐学校》(魏煌、侯锦虹,1999年)、《外国儿童音乐教育》(尹爱青、曹理、缪力,1999年)、《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蔡觉民、杨立梅,1999年)、《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杨立梅,2000年)和《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2002年)。外国学校音乐教育研究丛书主编为曹理。

3. 加强了学科课程建设的研究。在第10届年会上围绕“21世纪全国音乐学科教育学的建设与发展”主题进行了专题研讨,总结过去,展望并规划未来。出版了提供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学习本课程的教材――音乐教学法、音乐教学论、音乐学科教育学。如《中学音乐教学论》(郁正民主编,尹爱青、王昌逵副主编,1992年)、《中学音乐教学法》(邵祖亮主编,徐绪标、张荫尧副主编,1993年)、《音乐审美教育》(廖家骅,1993年)、《中学音乐教学论新编》(曹理、缪裴言主编,1995年)、《音乐教育学》(刘云翔、魏煌,1990年)、《音乐学科教育学》(曹理等,2000年)等。

4. 扩大了对外学术交流。举办了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等培训班,以及1997年举办“中外音乐教学法信息交流研讨班”,邀请美国学者约翰・M.费尔拉班德博士来华讲学,介绍美国幼儿音乐教育发展的现状等。有些会员参加了“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SME)”,建立了长期联系,并促成高秋保治先生于1993年8月来华访问讲学。

第4篇

关键词: 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 国外 国内

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是音乐教育和基础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属于音乐教育和教学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研究的内容包括教学原则、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包含在各类音乐教育和教学的研究成果中。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音乐教育理论的丰富和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展,国内外对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

1.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音乐教育的发展较早,对音乐教育和教学的研究较全面深入。关于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研究大致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1音乐欣赏教学的教材

20世纪初,音乐欣赏教学刚刚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兴起,面临两个问题:一是缺乏适用于学校学生的音乐唱片;二是教师缺乏音乐欣赏教学的经验。这个时期在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产生了一批音乐欣赏教程和指导用书,如:“音乐欣赏课”(What we hear in music,Faulkner A.S.),“幼童音乐欣赏”(Music appreciation for little children,Klack),“音乐欣赏唱片教学法”(Music appreciation taught by means of phonograph,Kathryn E.S.),“课堂音乐欣赏”(Music appreciation in the school room,Jeedins),等等。这些著作或教材覆盖了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各个阶段,加之唱片技术发展,前述音乐欣赏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1.2音乐欣赏教学的教学法

20世纪中期国外产生了许多新的音乐教学法和音乐教育体系,并在世界各国的音乐教学实践中广泛实践和应用,至今仍在学校音乐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关于音乐欣赏的教学法的研究包含在音乐教学法体系中,其基本原则也指导和影响着音乐欣赏教学。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教学法是瑞士的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德国的奥尔夫教学法和匈牙利的柯达伊教学法。这些音乐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的产生和传播,推动了学校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呈现出音乐教育内容与形式的多样化。由这些教学法产生大量的理论教材和相关的课例研究,例如:“柯达伊教学法:从婴儿到成人的综合音乐教育”(The Kodaly method,Choksy,L,1974),“奥尔夫儿童音乐教学法”orff-schulwerk music for children,Orff,C.& Keetman,G,1958),等等。

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的基本原则是:培养学生感知音乐和反映音乐的能力;发展学生内在的音乐感觉,即内在的听觉和肌肉感;发展学生耳、眼、身体和脑之间进行迅速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大量地储存听觉和动决意向的能力。奥尔夫教学法的基本原则是:一切从儿童出发;通过亲身实践,主动学习音乐;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柯达伊教学法的基本原则是:最有效的音乐教育必须从幼儿开始;歌唱是培养音乐素质的最佳途径;教学中只能采用具有最高遗失价值的民间的和创作的乐曲;音乐应当成为学校的重要的课程;教材和教学顺序的安排要充分考虑儿童的接受力和特点。这些教学原则广泛运用于音乐教学实践,也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应用。

1.3音乐欣赏教学的课程标准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的学校音乐教育顺应教育改革的大潮,进行着系统的、整体性的改革,包括重新认识音乐课程的价值与应有的地位、研制新的课程标准、设计新的教学体系、实验新的教学方法、编写新的教材等。

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音乐教育者全国大会于1974年制定(1986年修订再版)的《学校音乐方案:描述和标准》(The school music program:Description and standards)(MENC,1986)。这套标准几乎覆盖了学校音乐教育方案中除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外的所有方面。此标准中规定的音乐欣赏教学“成就标准”为:小学阶段,听音乐时,用身体动作的反应或节奏乐器表现出对节奏的理解;听认一些常见的正规管弦乐作品和声乐作品;使用正确的术语来讨论作品的特征;用学生自己的词汇讨论音乐作品的质量;通过唱奏参与音乐;喜爱听各种类型的音乐;讨论并阐述对艺术作品的个人见解等。初中阶段,听认包括各种风格音乐曲目的作曲家和曲名;听音乐时集中较长的注意力;通过听觉,分析音乐演奏;使用恰当的音乐术语来分析音乐;分析、比较和对照各种风格与时期的音乐,并借助非语言媒介(例如视觉艺术、律动)等。[1]

1993年,美国政府宣布了《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Goals 2000:Education America Art),其重要内容是建立各学科课程的国家标准,作为衡量到2000年各学科内容和成就的质量标准。由此产生了新的音乐教育国家标准,即《艺术教育国家标准》(National Standards for Arts Education)(MENC,1994)。此标准中规定的音乐欣赏教学“成就标准”为:幼儿园至4年级,学生能够注意并积极地参与各种长度和难度适宜的音乐的听赏活动;通过对所听音乐的描述和答问,表现出他们的音乐感知;在音乐听赏过程中,通过身体运动,对显著的音乐特征或特定的音乐发展变化作出反应;在反复听赏后,对某一作品中音乐诸要素的关系形成更完整的感知,并具备表达出这种感知的能力;运用学生的听赏技能,改善他们独自和集体音乐活动的准确性和表现力等。五年级至八年级,学生能够注意并积极地参与各种中等长度和难度的音乐听赏活动;通过对所听音乐作品内容时间的描述和答问,表现出他们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在反复听赏后,对某一作品中音乐诸要素的关系形成更完整的感知,并具备表达出这种感知的能力等。[2]

总之,国外关于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研究历史较长,理论比较全面,音乐欣赏教学的发展较成熟,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

2.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音乐教育和教学的研究起步较晚,在借鉴国外音乐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众多专家和学者的努力探索和广大音乐教师多年的实践总结,已取得丰硕成果。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研究一类是以音乐教育研究的组成部分包含在各类音乐教育和教学的研究成果中,另一类是专题研究。

包含在各类音乐教育和教学的研究成果中的音乐欣赏教学研究很多,如:曹理与李朴民的《中学音乐教育》(1987),曹理与崔学荣的《音乐教学设计》(2002),曹理主编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2003),金亚文主编的《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2003),张开军的《音乐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2003),王安国等的《走进课堂――音乐新课程与案例评析》(2003),郭声健的《音乐教育论》(2004),廖乃雄的《音乐教学法》(2005),吴锐淼编的《中小学音乐教学案例专题研究》(2005),等等。其中,由曹理主编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最具代表性,在该书的“音乐欣赏”一节中,全面、详细地阐述了欣赏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欣赏教学的任务和内容、欣赏教学的方法、欣赏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及欣赏教学的课例分析。

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方面的专题研究主要以论文形式呈现在各种音乐和音乐教育期刊上,内容涉及音乐欣赏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案例等方面,研究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以音乐欣赏教学的特性为主要研究内容。这些研究从音乐欣赏的本质、音乐欣赏的基本方式、音乐欣赏的基本原则等方面进行阐述,如:徐惠英的《参与,是音乐欣赏教学的良好方式》,昌继光的《软化学科边缘,提高欣赏水平》,曹理的《音乐欣赏与审美教育》,等等。在《音乐欣赏与审美教育》一文中,作者指出音乐欣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感受、体验、听赏分析、评价音乐的能力及发展想象力,丰富情感,加深对音乐与文化、历史关系的理解,是进行审美教育、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3]

第二类,以音乐欣赏教学的教学方式、方法为主要研究内容。这些研究文章主要从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评价、教学手段、教材教法等方面进行阐述,如:钱建良的《小学音乐欣赏课中的研究性学习》,尹新荣的《“对话式”音乐欣赏教学》,王加宁的《在欣赏教学中培养“倾听”音乐的习惯》,等等。在《在欣赏教学中培养“倾听”音乐的习惯》一文中,作者指出音乐欣赏教学任务是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则有赖于学生倾听、倾听、在倾听的欣赏习惯。[4]

第三类,以音乐欣赏教学的心理学因素为主要研究内容。这些研究主要从音乐欣赏的心理特征、心理因素、心理过程及学生的心理特征等方面进行阐述,如:李庆如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情感体验与表现研究》,蒋笛的《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心理学因素》,等等。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心理学因素》一文中,作者指出在音乐教学体系中,音乐欣赏教学与心理学的联系尤为紧密,因为音乐欣赏学习过程与音乐欣赏过程一样,其本身就是一个包括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综合的动态过程。在进行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时,借鉴一些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音乐心理学等的一般规律,能为音乐教师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指导音乐欣赏教学顺利进行。[5]

第四类,以音乐欣赏教学课堂教学设计为主要研究内容。这些研究主要结合新课标和音乐欣赏教学实践进行教学设计,力求在教学中体现新课标的理念,促进有效的音乐欣赏教学。如:张晓莉的《〈春江花月夜〉音乐欣赏课教学设计》,曹理的《如何选择教学策略――小学低年级音乐欣赏〈红绸舞〉教学设计及评析》,罗义亮的《音乐欣赏课的意境设计》,等等。

总之,这些论文对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了分析和研究,对实践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总结和探讨,提出了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对音乐教育教学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运用价值。研究主要针对音乐欣赏教学某一方面的问题,全面系统研究比较缺乏,根据各个不同地区具体情况的音乐欣赏教学现状和问题的研究也比较缺乏,理论研究还不够完善,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尤其是新课标下的音乐欣赏教学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摸索,理论研究还有待于完善。

参考文献:

[1]刘沛.美国音乐教育概况[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92,101.

[2]刘沛.美国音乐教育概况[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22,131.

[3]曹理.音乐欣赏与审美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2001,(1).

[4]王加宁.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培养“倾听”音乐的习惯[J].中国音乐教育,2001,(3).

第5篇

论文摘要:我国现今在培养声乐教师的模式上存在诸多问题,声乐教学不够完善,尤其在理论建设上较为滞后。本文论证了现今建立声乐教育学的意义、可能性和迫切性。

一、声乐教育学的定义、内容和培养目标

1.定义

“声乐教育学是研究和阐明声乐教育的结构、过程、原则、方式等规律的科学。’‘声乐教育学是声乐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声乐学是音乐学的分支。是研究、解释所有与声乐相关的知识的一门学科。根据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去研究声乐的教育规律.揭示声乐教育的本质及特征,使之科学化、系统化、理论化。声乐教育学隶属于音乐教育学范畴,具有相对独立的教育体系。

2。学科内容

声乐教育学的内容包括声乐生理教育、声乐心理教育、声乐表演教育、声乐审美教育、声乐文化教育、声乐教育文化和声乐教学法等。“在探讨声乐教育学的理论构建时,我们还应从声乐文化的整体中去认识声乐教育的特殊性。’’⑦

3.“声乐教育”和“声乐教育学”的联系与区别

“声乐教育”是指与演唱教学有关的一切行为的总和。广义的声乐教育包括所有学校的声乐教学,也包括社会上。如社区、文化宫、单位、群众艺术馆、声乐培训班举行的各种声乐教学和培训。狭义的声乐教育仅指学校的声乐教学。“声乐教育学”是指研究如何进行声乐教学的一门专业学科.目的是培养具有声乐教学能力的教师或从事声乐教学的专门人才。

4_“声乐教学”与“声乐教育学”的联系与区别

“声乐教学”是指进行演唱教学的行为,或指代一种职业,如,“刘老师是搞声乐教学的”就是指职业。“声乐教育学”是一门专业或一门学科.研究的对象是声乐教育过程的总和,声乐教学是声乐教育学的一个子项。

二、当前我国在声乐教学人才培养专业方面存在的问题

1.培养声乐教学^才的专业概念不准确

目前我国各高校的声乐教育层次分本科和硕士研究生两种。音乐院校和师范类高校里本科的表演专业都设有“声乐”或“声乐表演”或“声乐演唱”,目的是培养歌唱演员。另外。各高校的音乐教育本科都开设有声乐大课,个别学校开设声乐教学法.目的是培养具有一定声乐教学水平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在硕士研究生层次中有表演专业“声乐”或“声乐表演”等,如中央音乐学院等校.目的是培养歌唱演员;再就是我国目前唯一培养声乐教学专门人才的专业——“声乐教学与研究”或“声乐演唱与教学”等.如武汉音乐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校。

培养声乐教学人才的目的是进行声乐教学,但“声乐教学”多指教学的一种行为,声乐教学多指职业,代替专业名称在含义上有点偏颇。培养声乐教学人才达到授以“声乐教学”的能力.课程内容包括演唱技能、伴奏技能、授课技能的训练,理论知识有声乐生理教育、声乐心理教育、声乐表演教育、声乐审美教育、声乐文化教育、声乐教育文化、声乐教学法,以及文化知识、品德修养、教育学知识等等。“声乐教学”这一名词无法表达该专业如此庞大的学科内容。所以,用“声乐教学”来指代培养声乐教学人才的专业名称不妥帖。笔者认为培养声乐教学专门人才的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名称.如用“声乐教育学”就更为贴切。

幺培养声乐教学人才专业的教学内容不够健全,特别是声乐理论教学欠缺

现今.我国的声乐教育达到了快速的发展。声乐教学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但是。由于声乐教学是门新的专业,许多声乐教学经验和理论还没有被整理真正应用于培养声乐教学人才的学科理论中,理论课程仍不够健全和完善,在培养声乐教学人才的本科层次上教学内容大都还囿于一对一的声乐演唱课的单一模式,课程设置上重技能轻理论现象较为严重。从国家“声乐教育”最高层次的“声乐教学”方向的硕士生培养情况来看。如。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O5级“声乐演唱与教学法”硕士研究生课程有:声乐演唱、论文写作、音乐会、歌曲钢琴伴奏、中西方声乐发展简史、声乐教学法、作品分析、美学文艺学、西方歌剧鉴赏、中外作品演唱鉴赏、歌剧重唱训练、西方文学史(根据《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南京艺术学院“声乐表演及教学研究”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根据本校O5级使用的《南京艺术学院研究生培养方案及课程设t)2oo3年版):艺术美学、学位论文写作、声乐演唱及教学研究、音乐美学、声乐艺术史、专著导读与研究、音乐分析、音乐文献检索及利用、音乐心理学、音乐表演美学、歌剧艺术研究、中国音乐文化、中国传统音乐研究、音乐教育学、自由作曲、数字录音技术。以上两所学校在培养声乐教学人才专业上都有较长的办学历史.在我国其学科发展都较为完善.课程设置也比其它院校正规,具有典型性。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专业的教学还没有上升到“声乐教育学”的学科理论高度.教学内容没有含盖声乐生理教育、声乐心理教育、声乐表演教育、声乐审美教育等。

可见.我们目前在培养声乐教学人才的课程内容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科阶段的教学中单一的声乐技能小课充当着主要角色.研究生阶段的教学还没有形成系统性的和完整性的“声乐教育学”学科理论。这说明我们在培养声乐教学人才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上不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

三、建立声乐教育学的可能性

1.我圈的声乐教育得到了憾毛的发展

20世纪初随着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破土萌芽。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校声乐教育也与此诞生。在近1oo年的声乐教育历史中,通过一代代声乐教育者的努力。声乐教学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特别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根据教育部体卫艺教司统计,截止2004年止。全国设立音乐专业的高校猛增到388所。‘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国大大小小的音乐院系不下900多个,其中,以声乐学生的人数最多。”‘确§着音乐专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声乐教师的需求量也在增加,到2007年全国设置招收音乐学硕士的高等院校达到65所。其中招收“声乐硕士”的高校有62所。在这62所招收“声乐硕士”的院校中涉及到“声乐教学”的有30所”。

2声乐理论建设成果斐然

随着我国声乐艺术和声乐教育事业的大力发展,近些年来大量声乐教学理论著作和论文出版发行。比如,余笃刚编著的《声乐艺术美学》,范晓峰编著的《声乐美学导论》,李维渤的《西洋声乐发展概略》,李晓贰的《民族声乐演唱艺术》,李维渤选译的《训练歌声》,作者[美]维克托·亚力山大-菲尔兹,刘朗主编的《声乐教育手册》,俞子正、田晓宝、张晓钟编著的《声乐教学论》,尚家骧的《欧洲声乐发展史》,《声乐艺术教育丛书·文库》中石惟正的《声乐学基础》、邹长海的《声乐艺术心理学》、还有《西方声乐艺术史》等等,这些对声乐教学理论的完善和课程的建设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为声乐教育学的理论建设准备了较为充足的基础。

3.声乐艺术和声乐教学呈现多元化态势

声乐艺术积淀了人类灿烂的文化,当今世界民族声乐演唱艺术精彩纷呈。人们对声乐演唱艺术的审美趋向多元化。这些都为学校的声乐教育提供了更为宽广的领域,也为学校的声乐教育提出了具有时代性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我们的声乐教育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形式,近些年来我国在民族声乐教学和西洋美声唱法教学上均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这些演唱和教学实践上的成果都丰富了声乐教育学的学科体系,为声乐教育学的建立提供了可能。

四、建立声乐教育学的意义

1.培培养声乐教学人才专业一个科学的专业名称

长期以来我们没有搞清声乐教学人才培养这一专业的概念,把声乐教学人才的培养和声乐演唱人才的培养混为一谈.

在培养声乐教学人才专业的授课模式、方式、内容和课程设置上一直效仿音乐院校的“声乐表演”教学.这是我们学校声乐教学人才培养专业上的严重失误,限制和阻碍了该专业的健康发展。孔子说“名不正,言不顺”,在培养声乐教学人才的专业上应该有个专业的学科名称,然后才能摔开当前该专业的教学受音乐院校表演专业教学模式的束缚,走上学科健康发展的正确轨道。“声乐教育学”是培养声乐教学人才这一专业的最佳名称.它是“声乐学”和“教育学”的交叉学科,有别于“声乐表演”又有别于“音乐教育”。这个准确的名称给了该专业一个准确的定位和内涵。将为这一学科的发展奠定基础。

第6篇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民族音乐教育本土化

一、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应用于我国民族音乐教育的价值与意义

研究奥尔夫的本土化并不仅仅为了使国外音乐教育在我国得到本土化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为了使我们从自身本土文化出发,建构中国人自己的音乐教育体系,从而更好的面向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发展。1.有利于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保存、传承与发展。我国民族音乐教育所体现的个体性、灵活性、多样性等特点,在集体化、规范化、统一化的现代学校体制中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一定程度取消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赖以保存、传承与发展的方式和环境。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以其丰富性、灵活性、综合性、体验性等特点,可以使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将国外音乐教学法与我国各地区、各民族的实际相结合,与音乐教学的实践相融合,与各民族学生音乐学习的特点相结合,使之形成适合于我国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适合于我国音乐教育体制与特点的教育模式,从而促进我国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2.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力、表现力与创造力。首先,奥尔夫音乐教育综合性的教学内容———即将音乐与语言、舞蹈、动作紧密结合的教学内容,能够尽量多的保留民族音乐审美的真实性,可以使民族音乐文化尽可能得以原样地展现与传承,从而提高学生对于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其次,奥尔夫音乐教育参与式的教学形式———即学生必须自己参与其中的音乐教学形式,学生不是听众,而是作为表演者参与其间。因此,学生对于民族音乐基于上文提到的文化理解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进行身体的体验与展现,对于培养民族音乐的表现力有积极作用。最后,奥尔夫音乐教育原本性的教育理念———即基于基本元素的、原始素材的音乐教育,有利于学生对于我国各类民族音乐特性的把握,有利于学生在民族音乐基本元素与原始素材基础之上进行组合与创新,促进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在传承与发展中找到平衡点。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应用于我国民族音乐教育的制约因素

本研究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作为检索源,以“主题”、“篇名”以及“关键词”的形式分别检索了截至2019年4月20日之前发表的,有关“奥尔夫本土化”的相关论文,通过人工剔除相关度不高的文章,共搜集到37篇有效样本。统计分析如下:1.文化冲突。研究按照论文第一作者来源地所属的省、自治区及直辖市进行文献数量的统计相关研究在全国总体呈现出由东向西的递减趋势。究其原因,除了我国东南部经济发展快、教育条件好以及奥尔夫音乐教育研究力量的带动之外,笔者认为,这可能与民族音乐文化、本土音乐文化的特点以及固有的传承方式有密切关系。少数民族种类较多、人口较为聚集的地区,如云南、青海、宁夏、内蒙古等地,几乎没有相关研究,而新疆、西藏、贵州等地,研究力量也较为薄弱。可见,民族、地域文化的冲突一定程度阻碍了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本土化发展。2.性格冲突。中国为大陆国家,农业维持老百姓的生存,中国人对土地的依赖,对农业的重视,在文化心理上便形成一种内倾型特点,民族性格总体呈现含蓄、内敛,重情感重体悟的特点,我国学者刘长林在其《中国式思维》中提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源自中国民族文化基因的阴性偏向,并将中国人的思维特点归纳为“重视时间因素超过空间因素”、“喜重平衡均势,强调调和统一”等十个方面。①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主张将音乐与语言、舞蹈、动作密切结合,充满激情地全身心投入,充分调动身体各个部位外化音乐音响,表现音乐、创造音乐,这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与性格特点有出入。因此,文化心理与性格特点的冲突,致使我国学生在奥尔夫教学中,很难实现自然、放松状态,是制约奥尔夫音乐教育本土化的重要原因。3.体制冲突。统一化、规范化的现代学校教育体制与应试教育下的音乐教育评价机制,使得我国音乐教育在教学内容上,追求知识的全面、系统与难度,但在教学的具体计划与安排上,音乐内容又被分割与孤立,学生很难接触到全面、系统、整体的音乐文化。在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上,教师与学生“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传授形式,使得讲授与演示成为最直接、最快捷的音乐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优势是,知识体系的构成快速,但缺点在于,培养出的学生缺乏创造力。除此,应试教育下,我国音乐教育的评价机制也体现出较为严重的技能化、专业化倾向,这与奥尔夫音乐教育所主张的音乐教育的灵活性、综合性与创造性相冲突。4.环境冲突。奥尔夫音乐教育之所以具有持续的生命力,不仅来自于奥尔夫音乐教育的理念、方法与内容的合理性,还源自一些必要的物质条件支持。例如,奥尔夫音乐教育所处的音乐文化环境的支持,教学的场地、教具与设备的支持等,灵活多样的设备与教具才能实现灵活多样的教学。而在我国的实际音乐教学中,缺乏奥尔夫音乐教学场地与教学设备、缺乏可以灵活使用的乐器,限制了奥尔夫音乐教育在我国的本土化实践。另外,我国音乐教育中仍然存在的西化倾向,也一定程度影响了奥尔夫音乐教育本土化对于教育环境的需求。

第7篇

关键词:中学 武术教学 音乐辅助教学法

0 引言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如何继承和发扬我国的这一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推广武术运动,把她推向世界,使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武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成为体育学者的研究热点。然而中小学生对武术的兴趣却在逐步降低。调查表明:80年代,中小学生对武术的兴趣最高达到88%以上,90年代学生对武术的兴趣有所减弱,现在的学生对武术感兴趣的只有40%左右。这种状况对于中小学武术教学和武术的普及极为不利。本文试图通过在中学武术教学中采用音乐辅助教法来增强学生对武术的兴趣,提高武术教学效果,推动武术的普及。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实验对象为江西省南昌市十六中初二年级的学生,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两个班,各班人数30人。男女生比例:男生22名,女生8名。实验前就样本对武术兴趣的调查问卷进行了测量分析,排除了对武术特别感兴趣的和对武术有偏见的样本。

1.2 研究方法

1.2.1 实验法 采用实验对比方法,实验前对两个班学生进行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实验前的两个实验指标:①课堂武术教学的兴趣.②课后练习次数。实验班采用音乐辅助法进行武术教学,控制班采用传统武术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实验后,对实验班和控制班测量这两个指标,进行统计比较分析。

本实验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以教学方法为自变量,实验组采用音乐辅助武术教学方法,控制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考察这一因素对于学生学习的兴趣(采用自编量表)和课后练习的影响(以学生每个星期练习次数为指标)。四个月后,采用自编量表进行施测,并收集数据。

1.2.2 比较法 实验前通过比较两个班级大体情况一致,实验后再次对实验班和对照班测量以上两个指标,进行统计比较分析,找出实验前后的差别。

1.2.3 文献资料法 采用文献法对收集到的与武术教学、音乐教学法相关论文进行研究。

1.2.4 访谈法 就中学音乐辅助武术教学方法、如何提高学生的武术兴趣等问题对有关学科专家、教授和学生进行了访谈。

1.2.5 数理统计法 对实验得出的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理统计。

2 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2.1 实验过程 第一个教学阶段主要是使学生掌握武术的基本动作和基本组合动作,在比较枯燥武术动作学生练习的过程中,使用与武术有关的音乐辅助练习,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二阶段是学生在熟悉的武术音乐中,根据第一阶段的掌握的基本功、基本组合动作,创造适合自己练习的一套武术动作组合,并在音乐的节奏下演练。同学之间相互学习、相互指正。增强了课堂教学学生的横向联系,此时,教师给以适当的指导。第三阶段教师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指导学生完成集体的、在音乐辅助下的一段武术表演节目。使学生在练习武术时体会到成就感。熟练后在全校表演或作为班级文艺节目表演,从而影响学校的其他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

2.2 实验结果

2.3 结果分析 两个分组的方差齐性检验表明:按兴趣组的方差是齐性的P=0.666>0.05,采用方差齐性条件下的t检验结果表明:实验组的学生兴趣与对照组的兴趣存在显著差异(P

上述结果表明:采用音乐辅助教学法的实验组对武术的兴趣与沿袭传统教法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实验组学生兴趣有非常明显地提高,课后练习次数明显增加。

3 结论与建议

3.1 中学武术教学中运用音乐辅助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通过实验验证,音乐的节奏与武术动作的节奏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音乐辅助教学法把音乐的节奏与武术动作的节奏结合起来,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3.2 音乐辅助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 音乐辅助教学法把体育课上单调枯燥乏味的口令变成了学生感兴趣的音乐提高了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吸引回来,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增强了武术动作的准确性,激发了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教学效果。

3.3 音乐辅助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在实验中,实验班的学习纪律,学生的注意力和练习态度等方面明显好于控制班。武术歌曲感染力强,比如《好汉歌》、《中国功夫》等歌曲,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练习武术的激情,进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良好心理品质,能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提高练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发展和谐的个性。

3.4 体育教师在武术教学中要合理运用音乐教学法 建议中学的体育教师要学习一些音乐知识,懂得音乐,在进行武术教学中合理采用音乐辅助教学法,改善武术教学的效果,推动武术的普及。

参考文献

[1]张久美.音乐融入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中的作用[J].天津理工学院学报.1998.(1),78-80.

[2]张伟霞.武术课器械套路采用伴乐式教学方法的探讨[J].西江大学学报.1999.(2).74-77.

第8篇

关键词:高师;钢琴教学;教学内容;课程体系

一、新课程背景下高师钢琴教学面临的问题

以往的高师音乐专业钢琴课过于重视个体专业技能的提高,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跨学科综合理论知识的教授。新生入学后只对自己的主攻专业非常重视,而对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课学习不够重视;在教学内容上,学生对即兴伴奏兴趣浓厚,而对基本练习不感兴趣,对钢琴艺术史一无所知,每天为了应试而反复练习,造成大部分学生的理论修养不足、应用能力欠缺,很难适应新形势下的基础音乐教育。为此,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必须“改革当前目标单一、过程僵化、公式机械的培养模式”。因此,我们只有在实践中因材施教,方能正本清源,使教学逐步走上正轨。

新课程教学改革就是要在传统教学理念基础上,“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即以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为根本,构建“终身学习音乐”的模式。这无疑为高师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具体到实践教学中,那就是通过学习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使大学生懂得理解和表现音乐的内涵,从而全面提高其音乐素质和文化艺术修养。要“使高师音乐教育彻底纠正以往重技轻文的偏差,实现其突出‘知识结构’的办学理念的回归,从而符合基础音乐教育‘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的美育教育宗旨。”

二、拓展教学内容

(一)增加“钢琴教学法”这一重要教学内容

就高师钢琴课程而言,“钢琴教学法”内容的引入将在多个层面上起到积极作用。对于那些没有钢琴基础的学生来说,“钢琴教学法”将引导他们准确地把握钢琴学习中最基本、最具共性的知识内容,并用以指导自己的钢琴初级阶段的学习。这将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学习更有成效,也更有乐趣。

(二)增加“钢琴艺术史与钢琴作品赏析”的教学内容

钢琴学习不仅只是一个技术训练过程,学习钢琴的学生应该了解和掌握多方面的相关知识。例如:钢琴艺术史及钢琴文献及其研究资料;与钢琴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密切关联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资料;作曲家及其风格、作品的介绍与分析资料;其它相关艺术如文学作品、美术作品资料;钢琴演奏家的演奏录音、录像介绍与赏析资料;各种乐谱版本资料;各种相关的美学研究资料;等等。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有机组织和介绍,可以使学生们在某种程度上突破钢琴课程学时以及自身弹奏水平所带来的限制,从而在更高的层面上对钢琴艺术有一个更为广泛和深入的了解,以进一步丰富自身的艺术底蕴,提高其整体的艺术素养。同时,这方面的教学内容也是对音乐史及音乐欣赏课程内容的有益补充,还可以促进学生对和声、曲式等音乐理论课程的学习。

三、拓展课程体系

(一)采取多种授课方式并存的模式

为适应我国普及音乐教育的需要,传统的“一对一”式的钢琴教学已不适应发展趋势,必须采取复合型教学形式,即采用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的授课方式。集体课以年级为单位,主要讲授教学中有共性的理论、钢琴教育的基本知识和作曲家钢琴作品的分析等。小组课可将程度相近的学生按初、中、高级组成三类学习小组,依人数的多少决定课时数,分别选择相应的教材,教师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将教学法内容用于课堂实践,引导学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个别课主要针对每个学生各自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门解决而开设,教师依据小组课回答情况轮流指定某人进行个别辅导。论文参考网。这就既解决了群体的共性问题,又解决了个体的个性问题,也解决了教师负担过重的问题。

(二)灵活运用讲座、公开课、座谈、讨论

另外还应举办多种讲座形式,以自然班为单位,在不同时期针对学生存在的不同问题和普遍问题,采用适时的、灵活的教学方式即开放式专题讲座的实践,讲解共同的基本知识理论,如钢琴科学练琴法、伴奏基本知识、上台心理素质训练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论文参考网。通过复合型教学形式,既保证了宏观教学规格的统一,又可减少重复劳动时间,增加师生授课的见面机会和学生上课的总时数,可及时发现、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又将各种教学内容相互交融,使学生受益更多,有利于培养出更多的合格师资。

(三)多媒体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走进课堂已成为新时展的需要,同时也是音乐发展的需要,在音乐教学中发挥了它强大的作用。尤其在钢琴伴奏的教学中,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很多方便,利用音乐软件进行简单的独唱歌曲,合唱伴奏制作或者进行联唱伴奏音乐、舞蹈音乐的剪辑,我们还可以把将要学习的视唱或节奏练习曲制作在电脑中,上课时利用电脑软件将其用各种音色播放,这样使音乐理论与实际音响联系起来,使理论知识更为直观,同时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利用电脑制作技术进行音乐教学可以大大提高上课效率。

四、结语

高师钢琴课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钢琴教学的艺术水平、科学水平和整体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还能促进音乐教育专业学科内部各课程之间的合理交叉与优化整合,使我们的高师音乐专业钢琴课教学工作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也更加符合21世纪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全面需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