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3 15:15:5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艺术感悟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赣剧,传承,发展,口述史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7-0018-03
一、赣剧的现状和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际间交流的增多,外来文化的冲击一方面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全面性发展,另一方面,对中国现在的本土文化也造成了相当严重的冲击。传统艺术文化之一的戏剧正因此而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挑战。更重要的是全球化高速发展、科技的高速发展与随之而来的电视剧,电影和网络的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影视业,观赏性较为直接的艺术形式,而很少有人会去选择戏曲等传统的艺术形式进行观赏,尤其是对于年轻人来说,古老的戏曲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这使得越来越多像赣剧这样的传统文化形式逐渐被边缘化。赣剧受到的影响也离不开大环境,如果不是国家扶持,生存都日益艰难,更谈不上传承与发展。赣剧目前的受众群体越来越少,受关注程度也越来越少,而且观众大部分是老年人,好像无关于年轻人的事。年轻人从小接触的大部分都是电影、电视、网络,接触过赣剧等传统戏曲形式的微乎其微。观众少的艺术形式的生存空间当然就很小,所以当下戏曲文化市场的萎缩,缺少观众已经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因此,我们更要加强对于赣剧的研究和宣传,加强对于赣剧的保护,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找到一条适合赣剧发展的良好道路,使之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二、口述史在赣剧研究中的突出优势
口述史是一个舶来品,它并不是中国人的发明,而是产生于西方史学界。早期西方史学界较为重视“史料”,所以在早期的史学发展中,“史料学”基于重要的位置。后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录音录像技术的产生,由历史事件的亲历者来对历史进行口述,并且由学者录音、录像、整理、归档进而研究成为了可能。所以史学界也开始由只重视史料,发展到也重视历史亲历者的口述史。而口述史的概念也并非是统一和一成不变的,笔者较为赞同美国历史学家唐纳德对于“口述史”这个概念及方法的界定,他认为口述史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即:“口传记忆”与“个人观点”。也就是说口述史不仅仅是大而全地记载历史亲历者对于那段历史的记忆,还要有个人对于那段记忆的观点。每个人的生长背景、生活经历、政治立场等的不同,使得每个人看待事物和问题的角度千差万别。口述历史就是要避免宏大叙事的历史,需要细节的、个人的历史,所以我们在做口述史时,还需要特别关注口述者对于那段历史的看法以及基于此种看法背后的东西,这也就是唐纳德所说的我们在做口述史时不仅仅要记录保存“口传记忆”,还要注重发掘“个人观点”。
然而,传统史学虽然重视史料,但也不仅仅是只用史料,它也用到一些口述材料。例如我国就有使用口述史料的传统,最为著名的如司马迁的《史记》当中就大量使用了口述史料。那么现代的作为一门学科或者作为种方法的口述史和以前的口述史料有何区别呢?我们需要明确的是,作为一门学科的口述史时伴随着科技的发达、录音录像技术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现代的口述史是以录像、录音的方式出现的。而且作为一门学科和一种视角的口述史,搜集史料不是它的仅有目的。利用系统的方法、理论对口述史料进行详细研究,并提供一种“自下而上”的全新视角才是正解。在口述史作用于赣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上也是如此,我们不仅仅要把其看做一种史料,更要将其当做一门学科、一种方法、一类视角。
由此可见,口述史作用于赣剧研究是必要的,它不仅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赣剧的视角,而且为研究赣剧提出的新的理论和方法。口述史在赣剧研究中的突出优势亦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凸显:
(一)“视角”的更新
上世纪80年代的“集成”是政府主导下的中国近现代最大规模的一次民间音乐调查与搜集整理工作。涉及者众,包括:音乐学家、戏曲学家、高校教研人员、各地文化局文化馆文艺工作者、民间艺人等约十万人,历时近30年。此项工程的资料和研究价值毋需质疑,但缺憾也不能回避。这次的集成工作虽然有大量的记谱,但在有些方面却因为观念的原因、时代的局限而有重大的缺漏,如对于表演者、奏乐者等的介绍、他们对音乐、戏曲的看法、他们的背景、师承、收入等等,信息缺漏十分严重。此外,由于传统史学观念过于强势,当时的史料记录大部分为文字史料,而当时的录音带主要是为了记谱或给音乐创作者提供素材,没有得到重视加以妥善保存,图书馆、档案馆、文化馆等地的相关资料,大多也只是文字史料,声像史料奇缺。而仅有的一些录音也是以歌曲、戏曲的演唱为主,对于表演者、传承者却没有进行口述史的录音录像活动,从而导致这些史料的单一性。口述史不仅仅是对地方音乐、戏曲的浅描,而是关注历史当中的个体,从宏大的视角转为微观的视角,从上层的视角转为草根的视角。这是口述史作用于赣剧研究的首要贡献。
(二)“立体”的史料
传统的文字史料主要是以文字、文本为手段来进行储存,而口述史的史料存储形式和呈现形式都不同于传统的文本形式,它是“有声”、“有像”的,是“立体”的。赣剧研究如果借用了口述史的研究方法,则其史料就不会仅仅是文字储存或乐谱的储存,而可以是口述史的有声有像的“立体”储存,这相比于前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史料优势。特别是对于赣剧这种以声像的形式来进行表达的艺术,这种优势体现得更为明显。首先得到体现的是口述者访谈内容的“立体性”。赣剧音乐史料搜集工作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存在着文本资料的不确切性,这种不确切性体现在赣剧音乐研究者搜集整理的文字资料内容中研究者与口述者观点的随意删增或交叉,进而引起后续工作的麻烦。而现代口述史对口述者进行录像和录音的方式则使上述的麻烦和误解得以避免。它可以和文字史料相互证实、证伪、相互补充,使得研究的随意性减少,确切性增多。继而口述史这种“立体”的史料的价值还体现在赣剧音乐的特殊性上。赣剧无论是唱腔、伴奏、演员表演无一不是一种时间的艺术、综合的艺术。我们传统的记谱方式只能记载音乐的曲谱,而表演、舞台等内容却很难用文字描述清楚。即使是得到了记载的乐谱,也存在着相当大的问题。因为我们现在用的记谱方式是西方的五线谱或者简谱,这种发端与十二平均律体系的记谱方式与我国的传统音乐并不是一种音乐语言,所以很多赣剧等中国传统音乐所要体现的内容这些记谱并不能完全体现出来。仅仅依靠记谱这种传统的方式是无法有效地记录、保护、传承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所以我们必须要寻求和借助现代的科技手段,通过录像、录音等方式,将赣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地进行记录,只有这样,才更有利于后续的保护、传承、发展和研究。
(三)“有序”的存档
中国很早就已经有通过访谈、口述来搜集资料的传统,建国以后,更是由政府主导了大小规模不等的多次对于史料的挖掘、整理、抢救工作。而具体到戏曲、音乐的领域,古代诗经就是明证,而现代也有“集成”这种大规模的搜集整理行动。但是行动归行动,成效如何还需讨论。录音录像技术的局限、西方记谱法的局限、治史观念的局限、资料管理的混乱等诸多原因都使得效果不是那样地尽如人意。所以我们在利用口述史的方法研究和保护赣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要注意口述史料的保存工作是否具有有序性。也就是说在记录、整理、归档、保存这些珍贵的口述史料时,要参考国内外相对成熟的口述史机构的做法,对口述史料进行无遗漏、有效地整理和保护。
三、口述史研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新作用
从民间艺人的口述史中可以得到更多的关于文化遗产方面的知识,这对于文化的传播与继承将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也能激发年轻人对于赣剧的喜爱,从而继承发扬赣剧,口述史研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新作用的具体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一)叙述者与传统文化主体的同一性
口述史涉及的范围很广,强调的东西也很多,在口述史的讲述中,尤为注重视觉、听觉等的影响,根据历史记忆记录更多的关于赣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声音,唤起对于民间艺术传统的记忆,找到更多更好的继承者,这样不才能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二)戏曲口述史的在场性与规范性
在访谈过程中,必须要有规范的访谈方式,被采访者必须以实际的赣剧文化为内容,保证访谈内容的绝对性,在口述访谈过程,也必须做到规范,不做假,还要求访谈者能够与被访问者创造更加融合的气氛环境,这样有利于保证访谈者的被访谈内容的公平性,采访者利用录音,记笔记的方式,将口述的内容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传承与继承。
四、赣剧“口述史”的价值
通过上述论述可以看出,口述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方面具有诸多的优势。那么,赣剧“口述史”的研究具有什么价值呢?赣剧是一种内涵丰富的剧种,它其中就包含了历史悠久当时曾与昆腔齐名的弋阳腔。而弋阳腔的流传过程,是否还存在于世则一直存在着争议。通过赣剧口述史的研究,我们可以保留很多现在的老艺人如潘凤霞、祝月仙、邹莉莉等的详实口述访谈记录。她们的老师大都是清代光绪年间的弋阳腔老艺人,通过这些老艺人的教学,潘凤霞等人掌握了大量弋阳腔的曲牌而后对于赣剧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口述史内容可以说是研究赣剧、研究弋阳腔的重要史料,它对于之前赣剧、弋阳腔的研究不但可以起到一个证实的作用,也可以起到一个证伪的作用,甚至可以给我们提供更多的新的研究和保护视角。
口述史在赣剧中的运用,是我们研究赣剧等戏曲的观念上的更新,它使得我们有更为清晰的一条记录历史的线索,而且不同的口述人的不同口述史,也使得我们对于同一段历史的研究可以从更多的角度进行关照。
五、新时代背景下赣剧的传承发展与创新
在世界舞台上,与新兴的文化对比,传统文化处于劣势,处于不利地位,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不断地将传统文化进行规划,形式转换,将琐碎的素材进行整理,进行细化,然后整理出来,进行一定的创新研究,当然要想真正的独立于世界舞台上,就必须以原有的素材结构作为母体,然后结合现代元素,进行创新改良,赣剧作为中国传统戏剧之一,具有更多的艺术美,但是与传统的题材一样,要想取得更加稳定的发展,就必须利己之长,避其之短,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的探索实践,塑造更加成功的戏剧派风,这样才能让后世年轻人更好的继承与传播赣剧。
六、结论
随着世界文化的大繁荣和大发展,对于本民族的文化我们应该更加良好地继承与传播,利用新的治史方法“口述史”来研究和保护赣剧,不失为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对于赣剧进行一系列的创新与改编也同样重要,只有与新兴文化更好地融合,赣剧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文化之新,在于创新;文化之深,在于更新。传承与发扬赣剧,是当下年轻人应该做的事情,我们也有理由相信,民族的即世界的,无论何人,都应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为促进中华文化的繁荣,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章军杰.多元文化格局下婺剧传承与发展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4.
[2]金玉焕.新版河南曲剧《寇准背靴》主要唱腔曲牌的发展变化特点探析[D].重庆:西南大学,2015.
[3]李映月.新媒体时代下戏曲艺术的传播与推广[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5.
[4]王超颖.山西雁北耍孩儿传承人调查与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5.
[5]于欣.四川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4.
[6]岳庆平.关于口述史的五个问题[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3,(05):81-93+157-158.
[7]宋文文.基于案例分析的中学历史口述史教学探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2.
[8]赵书峰.口述文本在民族音乐学研究中的作用与意义――以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为例[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4,(03):32-38.
[9]冯晓华.对于口述史的理解综述[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2,(21):127-130.
[10]赖晓兰.试论口述史成果在博物馆中的运用――以马王堆汉墓口述史为例[J].湖南省博物馆馆刊,2013,(00):660-671.
作者简介:
一、封面
题目: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
各项内容:四号宋体居中。
二、目录
目录:二号黑体加粗居中。
章节条目:五号宋体。
行距:单倍行距。
三、论文题目:小一号黑体加粗居中。
四、中文摘要
1、摘要: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
2、摘要内容字体:小四号宋体。
3、字数:300字左右。
4、行距:20磅
5、关键词:四号宋体,加粗。词3-5个,每个词间空一格。
五、英文摘要
1、ABSTRACT:小二号TimesNewRoman.
2、内容字体:小四号TimesNewRoman.
3、单倍行距。
4、Keywords:四号加粗。词3-5个,小四号TimesNewRoman.词间空一格。
六、绪论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内容500字左右,小四号宋体,行距:20磅
七、正文
(一)正文用小四号宋体
(二)安保、管理类毕业论文各章节按照一、二、三、四、五级标题序号字体格式
章:标题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
节:标题小三号黑体,加粗,居中。
一级标题序号如:一、二、三、标题四号黑体,加粗,顶格。
二级标题序号如:(一)(二)(三)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顶格。
三级标题序号如:1.2.3.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缩进二个字。
四级标题序号如:(1)(2)(3)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缩进二个字。
五级标题序号如:①②③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缩进二个字。
医学、体育类毕业论文各章序号用阿拉伯数字编码,层次格式为:1××××(小2号黑体,居中)××××××××××××××(内容用4号宋体)。1.1××××(3号黑体,居左)×××××××××××××(内容用4号宋体)。1.1.1××××(小3号黑体,居左)××××××××××××××××××××(内容用4号宋体)。①××××(用与内容同样大小的宋体)a.××××(用与内容同样大小的宋体)
(三)表格
每个表格应有自己的表序和表题,表序和表题应写在表格上方正中。表序后空一格书写表题。表格允许下页接续写,表题可省略,表头应重复写,并在右上方写“续表××”。
(四)插图
每幅图应有图序和图题,图序和图题应放在图位下方居中处。图应在描图纸或在洁白纸上用墨线绘成,也可以用计算机绘图。
(五)论文中的图、表、公式、算式等,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分别依序连编编排序号。序号分章依序编码,其标注形式应便于互相区别,可分别为:图2.1、表3.2、公式(3.5)等。
文中的阿拉伯数字一律用半角标示。
八、结束语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内容300字左右,小四号宋体,行距:20磅。
九、致谢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内容小四号宋体,行距:20磅
十、参考文献
(一)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内容8—10篇,五号宋体,行距:20磅。参考文献以文献在整个论文中出现的次序用[1]、[2]、[3]……形式统一排序、依次列出。
(二)参考文献的格式:
著作:[序号]作者.译者.书名.版本.出版地.出版社.出版时间.引用部分起止页
期刊:[序号]作者.译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年份.卷号(期数).引用部分起止页
会议论文集:[序号]作者.译者.文章名.文集名.会址.开会年.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时间.引用部分起止页
十一、附录(可略去)
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英文内容小四号TimesNewRoman.单倍行距。翻译成中文字数不少于500字内容五号宋体,行距:20磅。
十二、提示
论文用A4纸纵向单面打印。页边距设置:上2.5cm,下2.5cm,左3.0cm,右2.0cm。
论文赏析:
论表演教学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摘要】人物形象塑造是表演教学中的重点,是学生由理解表演到感悟表演的一段重要过程;演员通过舞台行动诠释角色的情感与灵魂;所以,在表演教学中,人物形象塑造是学生建立正确表演态度的根基。
【关键词】演员态度;角色兴趣;星座分析角色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2-0246-01
随着社会文明的高度发展,观众对戏剧舞台表演艺术美感的追求也随之提高。受之影响,热愛表演、有演员梦想的学生也随之增多,所以,怎样演好戏、诠释人物形象,是表演教学的重中之重。
一、表演态度对塑造人物角色的重要性
“要想演好戏,先要做好人”。从另一个角度讲,“做人”就是一个特定的人物形象,更是一个主观的人物角色。中国戏剧表演艺术家于是之先生,为诠释《龙须沟》里“程疯子”一角,每天泡茶馆,观察并感同深受地去揣摩每一位茶客,发现许多有价值、有内涵的细节。例如,他发现,很多茶客之间的礼仪并不是一种真的尊重,而是一种提高自身涵养的行为方式。如果没有对角色、对舞台的执着,这种细节是难以被发现的。艺术家从角色的内心出发,感受角色,甚至在特殊的情况下为角色而牺牲自己的性格及生活习惯,这就是表演态度,是后辈要学习并传承的对艺术的执着。所以,在当今物质文化充满了诱惑的时代,“表演态度”是塑造人物形象的根基。
戏剧表演是一门感受角色、体现角色的艺术,要享受这种艺术带来的,就要求我们必须有一个真诚的态度去对待角色,这是作为演员最基本的职业精神。之前有学生做片段练习,她饰演一个单身老女人的形象,这个老女人美丽富有,但是渴望爱情,因此爱上了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当练习进行到这里的时候,我感觉到学生似乎对这个“老女人”的人物形象产生了“讥讽与嘲笑”,似乎觉得老女人在“勾引”小伙子或者说是有其他目的。在塑造人物形象的教学里,不应该有这种现象发生,更不应该用一种低俗的、简单的人物形象去创造角色形象,而应该上升到演员对角色美感的一种认知与探索。
表演是“人”演“人”的艺术,是通过舞台行动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所以,作为演员,最高任务是先“塑造”好“本身”这个角色,再去塑造舞台上的角色,它们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二、培养学生对塑造人物角色的“兴趣”
兴趣是以需要为基础。当人们对某件事物产生兴趣的时候,隐藏在身体里强大的主观力量就会被激发出来。比如,一个男孩喜欢一个女孩,这个男孩会主动去了解这个女孩的性格、爱好等,了解的过程就是人物形象塑造的前期工作。兴趣是目的,而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是行动,所有的行动都是为得到女孩芳心而去努力。所以,让学生对角色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是塑造人物形象最积极的一个心理动机。
培养这种兴趣,首先要让学生忘我地“爱”上角色。让学生对角色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建立这种“初识”的新鲜感后,教师应帮助学生了解角色,加深对角色的喜爱程度,让角色的所做所为感动学生。久而久之,学生与角色的关系就会“升华”。
其次,让学生勇敢地“追求”角色。当今网络发展迅猛,星座性格色彩分析,非常完善地剖析了12种星座的人物属性,笔者认为,根据“角色的所作所为”套入星座的人物性格分析,会加深对角色的理解与感知。《简·爱》中的罗切斯特,孤傲、桀骜不驯的人物性格,我们暂且把他归为天蝎座。在天蝎座的介绍里,有这样一段注解:“天蝎座的人对互不相同和互不相融的事物有特殊的兴趣,他的神秘性、极端性、好斗性和狂热性,也常常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段注解非常形象地描述了天蝎座的人物性格,同时,也符合罗切斯特与简的爱情经历。尤其是“对互不相同的事物有特殊的兴趣”,恰恰印证了罗切斯特对简的一种态度。换句话说,星座人物分析,让学生更轻松地去理解人物性格。而星座人物分析又恰恰是当今学生所信服,或者说比起枯燥无味的人物分析更感兴趣的一种有机学习再创造的教学方式。这样,更容易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情不自禁地思考角色、感悟角色,让学生迫不及待地积极行动起来,去“追求”角色。
最后,让角色与学生成功“相爱”。人物形象塑造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理解,感受角色;想象,构思角色;呈现,创造角色;但在实际创作中,这三个阶段是相互交叉递进的。人是活的,角色也是活的。人会随着生活阅历的增长而改变自己的性格,同样,角色会随着排演过程中所产生的“阅历”,也会改变其性格。人物形象塑造不是单一、刻板的,而是一个再构思、再创造的有机过程,这种有机过程不断延伸,角色的灵魂和思想,以及行为方式也会随之不断丰富,从而变得越来越贴近人物,直至融为一体。
戏剧表演是演“人”的艺术,也是追求真善美的艺术,在这样的前提下,学生只有不断加深对生活的理解,不断认知对生命的感悟,才能悟出角色的灵魂以及其存在的精神价值,呈现出精彩、鲜明的人物形象。
音乐欣赏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因此培养小学生音乐欣赏的兴趣,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还可以唤起学生的美感共鸣,提高音乐素养。
关键词:小学音乐欣赏;情感体验;教学方法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欣赏教学是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音乐欣赏课的学习,可以开发孩子智力、陶冶孩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培养他们良好气质修养等;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感情,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音乐是表现情感的艺术, 欣赏者必须用自己曾经历过的生活知识、体验所听到的音乐感知。可是心理学研究表明, 小学生尚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逻辑思维能力较差,这是上好音乐欣赏课的又一大难题。
做好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不仅要丰富小学生音乐基础知识,更要加强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感受。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随着时间流逝而流动,那么,在音乐欣赏课中,我们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抓住这瞬息即逝去的音乐,激发起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呢?针对这一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培养小学音乐欣赏兴趣谈一些浅显的看法。
1 丰富的情感体验
情感体验是感知音乐的基础。这对音乐美的感受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小学生由于年龄小、阅历浅、缺乏生活经验,因此初始阶段的情感内容比较单薄。小学低年级学生只适宜演唱一些轻快活泼、悠扬优美的歌曲。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情感不断丰富.可以逐步演唱雄壮的、优美的、抒情的歌曲。以后扩展到欣赏情感有变化、较复杂的乐曲。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应让学生把自身的生活体验与情感表达结合起来,使他们能逐渐从现实生活的情感体验中,储存各种情感.丰富音乐心理的“内在图式”。例如知道上行音调多表现兴奋昂扬的情绪,而下行的音调则常与悲哀、痛苦相联系等。这些音乐的表现形式的把握,必须依赖丰富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三点。
1.1 选择学生喜欢的音乐
一些教师认为教材上的曲目都是精选的经典作品。学生没有理由不喜欢。但事实上“100%的学生喜欢音乐,而80%的学生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绝大多数学生喜欢唱歌,但很少喜欢唱教材中的歌”。面对这种现象,我们要困势利导,积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他们喜欢的音乐。如果教师尊重学生的选择。把一些学生喜爱的、优秀的通俗音乐引进课堂,并且进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引导,逐步丰富他们的欣赏知识。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就一定能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欣赏习惯。
1.2 选择学生喜欢的教法
传统的音乐欣赏大致分为以下四步:(1)介绍作者、写作背景及思想内容;(2)初听作品,有整体印象;(3)曲式结构分析.讲解作品;(4)复听作品。逐步欣赏音乐……教师在向学生讲解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及进行德育渗透时.忽视了音乐的艺术性、审美性。雷默指出:“当艺术被看作是艺术,而不是社会或政治评说,不是一桩买卖。不是为任何非艺术的目的时。那么它就首先是作为一种审美特征的承受者而存在的,虽然艺术也为非艺术目的服务。但审美教育首先关心的应当是艺术的审美作用。”我们与其向学生肢解示范歌曲,不如渲染情境。让学生在不同的氛围中自己诠释作品。教师要以自身炽热、强烈的感情点燃学生情感的火焰。
1.3 尊重学生的理解
阅读一本科学著作、学习一个科学原理,人们绝对不能随意加以发挥,但欣赏音乐恰恰相反.“欣赏者必须调动自己整个心灵通过审美再创作达到对艺术作品的超越.使艺术欣赏活动成为个人欣赏活动”。这也就是说欣赏音乐时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一部作品都有特定的历史性。比如在欣赏《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首歌时。有的学生提出异议:歌词没有时代气息。面对这样的观点.我们是顾及自己的面子一棒子打死,还是鼓励他们继续和自己“作对”呢?这值得我们深思。
2 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教唱。学生跟着一句句学唱,现在需要我们小学音乐教师和学生达成一片,共同的学习新的知识,体现一种综合课型。在课堂上,学生以身体作为一种“乐器”,随着音乐自由的运动。每个学生都会对所听到的音乐做出不同的反应,这样充分的发挥了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动性。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个学生都有得“优”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会成功的快乐!在欣赏《采茶舞曲扩时,通过学生的初步感受,引导学生用歌舞、晃身,点头,拍手等各种形式参与进来。对于表现出色的学生,老师可以问一些较难的问题;对于平时不喜欢回答问题的同学可以问一些简单的问题。一旦发现学生能够正确表达乐曲的意思,老师要立刻送给学生一个激励性的动作或肯定的语言。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既可以使学生系统的掌握所学的知识,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总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音乐的美妙和神奇,体验音乐的情绪,了解和熟悉音乐语言,领会和感悟音乐作品的内容,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浓厚兴趣,获得美好的音乐享受是音乐欣赏的首要目标。
结语:
欣赏教学是学校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陶冶情操、提高音乐鉴赏力的重要途径与手段。欣赏就是为了怀着由衷的欣喜、热爱之情自动追求从音乐中获得自我满足和自我发展的实践过程。”传统的欣赏教学一般为先介绍作品基本情况、创作背景、作曲家情况,然后进行欣赏,而这种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造成的结果是教师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学生在下面不知所云.使学生不喜欢音乐欣赏课.也丧失了学习音乐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祖萍萍 小学音乐欣赏课的视听结合[期刊论文]-商情2009(29)
[2] 张瑞 论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期刊论文]-成功(教育版)下半月2011(2)
[3] 蔡淼 从"审美"着眼进行小学音乐教学[期刊论文]-科技咨询导报2007(19)
[4] 李林.郑文珍自制教具对落实科学新课标的价值分析[期刊论文]-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04,14(6)
[5] 朱志红 浅谈小学音乐的欣赏教学[期刊论文]-科技信息2010(19)
[6] 周媛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之我见[期刊论文]-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1(4)
[7] 戴建芳 小学音乐课堂中培养学生倾听能力的探索[期刊论文]-音乐天地2008(10)
8. 谭玉凤 我校自制教具的实践与探索[期刊论文]-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3)
那么,怎样通过讲道理,扼住议论文的灵魂呢?
一、阐述自己对于生活的感悟
文章是学生自己笔耕的结果。因此谈自己的感悟,抒发自己的见解和对题目的理解尤为可贵。以青岛十七中2012级张开冉的《直面挫折》为例,文章的道理论证就很有见地。他在开头说:“在通往成功的大道上并不是一帆风顺,在这条路上你会遇到许多的不如意,有困难,有失败,更有许许多多的意想不到的挫折在里面。”这句话是对于人生的感悟,人生不能一帆风顺,必然会遭遇挫折,这有普适性,一定会获得读者的首肯。然后作者接着阐述:“人们在受到打击伤害失败和挫折时,会很自然的灰心,心绪低落。然而这一时不佳的情绪它真得可以左右你的信念吗?不是,失落的情绪可以被调整,因为人可以拥有许许多多直面挫折的方法,从而变得安然,像山一样坚定博大。”
这是第一层论述,先从情绪上阐述,挫折引起的失落的情绪是可以被我们克服的。克服了情绪以后怎么办呢?作者上升到第二个层面,把人放到生存环境里谈,直面挫折不仅需要同生存环境抗争还需要和解,这是可贵的:“当一个人在逆境中,不管几多沉浮,几多磨难,仍能将自己的灵魂置于高处与命运抗争或与命运和解,相视一笑,前怨尽消,重新踏上征途,直至成功,这才是真的可贵。”
前两个层面不足以把道理说透彻,作者再一次把直面挫折上升到生命的角度,谈在生命中遇到挫折怎么办:“生命是一条汹涌无声的河流,波澜起伏,其中潜藏着无数的暗礁和凌厉的漩涡。当你面对这些的时候,你该怎么办?是随着漩涡沉入河底还是奋勇向前成就千古美名?其实这些就在于你的一念之间,是向前还是后退,是成功还是失败?其中全取决你自己,从来怨不得他人。”
最后以回扣论点结尾:“善于面对挫折,善于承受,方成大器。”
这段论述,没有引证,也没有喻证,完全是学生个人的见解,却让阅卷老师感到如同面对面听该生条分缕析一样,感受到层层深入的逻辑之美。近几年高考作文一直在强调学生的真情实感,此文的说理部分,就以娓娓道来的逻辑推理,让读者心悦诚服地接受了作者的观点。
二、运用近义词比较,在比较中张显说理的力度
对于一个论点来说,界定核心词的概念很重要。核心词也会有很多相类的近义词。虽然它们看似接近,但是其中细小的差别恰恰就是核心词的独特性所在。比如“诚信”,除了有“诚实”的含义外,还有“守信”的含义。这就与单纯的诚实不同。还可以将这两个词比较一下。“包容”在概念上很容易等同于宽容。二者在概念上的确有交叉之处,比如有容乃大,与人为善,冤家宜解不宜结,化干戈为玉帛等等。但是“包容”在外延上明显还有宽容达不到的地方。比如对外来文化的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开放精神与博大的文化胸襟,这些恐怕只有包容能够诠释。下面这个文段就把“繁荣”与“繁盛”进行了一个比较。
繁华不是繁盛。繁华犹如烟花,以它那热烈而不可遏止的美,在广阔无边的黑色绒布下兀自盛开,无数闪亮的色彩交相辉映,烟火从爆开的中心向四周迅速地消退,朵朵烟花此起彼伏,乍一看,煞是热闹,但是在这浮华的热闹背后是什么?是孤寂,是在无边无际的浩瀚宇宙中一闪而过的孤寂,因为当最后一缕烟花消散于黑暗中,夜一下子又恢复了宁静,宁静得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过。
而繁盛则更像是星星,在热闹的天空中他们一言不语,但当心归于平静之时,无意当中的一个抬头将让你由衷地发出惊叹,原来静谧无言的星星此刻竟是如此之繁盛,此刻,在空虚的心灵世界中他们毫无疑问地成为了精神的脊梁,因为在他们的世界中,星星是比太阳更为灿烂的永恒。
这样一比较,繁荣背后的虚空和繁盛之后的灿烂无声就清清楚楚地表达出来,概念上也界定得很清楚。
三、运用比喻进行说理,道理讲得深入浅出
深刻的道理用比喻的方式表达出来,在先秦古人那里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庄子、孟子、老子都长于通过讲寓言故事,把深刻的道理蕴含其中。现代文也可以这样做。以习作《留点空白》为例:
养一盆花,时间久了,拨开一看,根茎竟长满了花盆,再也分辨不出它本来的样子,也缺少美感;参天古木,在自然广阔的环境中,根叶发达,延向四面八方。根雕的艺术,尽见其中。原来,不留一道缝隙是不妥的。
留一道缝隙,将山与山留出一道缝隙,即为河,隔河观望才美;留一道缝隙,将天与地留出一条缝隙,即为人间,人间才有情。
这个文段写得摇曳生姿。作者用养花、根雕说理,生动形象地让读者领会了留点空白的必要性,以及留点空白的艺术性。
比喻最大的好处是生动形象。在语言交流艺术中,过于深奥的道理如果借助于比喻,特别是来自大自然的智慧,可以轻松地让读者了然于胸,可谓四两拨千斤。在席慕容的散文中,有这么一段文字:“我有一个发现,在这些荷叶间,要出水面到某一个高度才肯打开的叶子才能多吸收阳光,才是好叶子。那些在很小的时候就打开了的叶子,实在令人心疼。颜色原来是嫩绿的,但是在低矮的角落得不到阳光的命运之下,终于逐渐变得苍黄。细细弱弱的根株和叶片,与另外那些长得高大健壮粗厚肥润的叶子相较,像是侏儒又像是浮萍,甚至还不如浮萍的青翠。忽然感觉到,在人生的境界里,恐怕也会有这种相差吧。太早的炫耀、太急切的追求,虽然可以在眼前给我们一种陶醉的幻境,但是,没有根柢的陶醉毕竟也只能是短促的幻境而已。”
这句话旨在提醒人们要学会爱惜。爱惜什么呢?芳心只是一个比喻,要想找到爱惜的对象需要从“芳心”的本体出发。本体可能是才华,世上有些人,有过早的展露出自己的才华的机会,但正像古人说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太早的少年得志未必是有利于一生的好事,所以人生需要爱惜才华,厚积薄发。还有什么?大概是成就感吧。年轻人都在奋斗,谁不想早日收获硕果呢?但是追得太急,不知道留一道缝隙,不懂得成功的大厦需要厚重牢固的基石,那成功即使到来又能持续多久呢?所以人生还需要爱惜成功的欲望,不能操之过急,还要忍住寂寞,不懈的奋斗。当然还有情感,在青涩的时代早早开花结果的情感,如果不学会适时留住,爱惜美好的朦胧美,结出的只能是苦果。
1.1画中有诗
中国的古诗词是以只言片语传达出一幅形象的画面,字字凝练,处处生机;中国画则寥寥数笔勾勒起大千世界,气象万千,天人合一。此二者都是以少寓多、以简寓繁。鉴于艺术的相通性,“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则成为艺术家文学家们的造诣追求,使自己的作品除了具备炉火纯青的表达技法外,更重要的是要有深厚的文学积淀。题画诗是诗人在画中融入了诗的感情,因而把画作为诗的题材、对象加以题咏。大部分题画诗是画家在作品完成之后为抒发画中意境所赋的诗。题画诗不仅是中国绘画艺术独有的民族艺术特点和风格,而且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种极其特殊的美学现象。把文学和美术二者结合起来,在画面上将诗和画的有机结合,构成了美术作品在构图上、意境上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1.2诗中有画
诗体画则是以诗歌的内容,意境为题材作画,把语言艺术再现为视觉艺术。宋代梁楷《李白行吟图》中李白的一件斗篷,只用了不到十根线条,便勾勒出人物身体的结构,衣褶的变化,抓住了诗人在构思诗篇,斟字酌句中微末动态的一刹那,把李白豪爽洒脱、浮想联翩的神态勾画出来。着墨虽然不多,却收到耐人寻味的效果。好的诗词不重絮言,寥寥数字便是欣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诗情画意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创造出一片和谐统一的意境美。“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古诗词与中国画,作为语言艺术与造型艺术的两类典型代表,都能较集中的体现中国艺术的精神本质。领略二者优美的意境,钻研中国古典诗学画论,探究二者的根源,无论是直观感受还是冷静思考,你都将获得一种强烈而相同的印象:中国诗画艺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形态各异但本质相同,殊途同归。
2论文总述
我曾有幸看到这样一段话,仔细体味咀嚼,越来越觉得是至理名言,这段话是这样的说的:“诗文书画不成家数,便是枉费精神,然成家尚不从诗文书画起,要从做人起,自身心言动,本末始终,自己打定主意,做个什么人,真积力久,自然成就。”确实,既然选择了研习中国画,就要有一种“板凳一座十年冷”的准备。陈绶祥先生认为,“对于画家素养最值得重视、最直截了当的要求,应该还是读书、写字、作诗、作文和郊游了”。读万卷书等于行万里路,内外兼修,积淀深厚,自然会赋予艺术家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这样艺术表现才能有感而发,引起大多数人的共鸣,才能创造出诗情画意的画面。国画研习者自身的文化自觉为国画的振兴提供了保障,研读深奥的中国传统文学,心追手摹经典画作以继承笔墨画法,经年之后,最后一定会实现读书明理、阅历事故、学问深厚,画境超凡的境界。历史上许多国画大师都有深厚的文化修养为基础,东晋画家顾恺之曾提出了“传神写照”的美学命题。他认为传神离不开写形,神是通过形表现出来的。南齐美术理论家谢赫的“六法论”更是对中国绘画的美学原则做出了理论论述。现代绘画大师齐白石也说绘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造型作为一种移情的媒介物,是创作过程中感悟对象时所产生的视觉形象,“不似之似”这个形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审美观念的产物,在艺术作品表现中,意象造型是情感的体现,没有感情的投入也就没有艺术。
3论文启示
在整理论文的同时,由于翻阅了大量资料,心里颇多感触,特总结如下:
3.1对生活与造型的认识
研习中国画一定要热爱学习、热爱生活,审视生活。艺术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理论上的升华。生活中,故事每时每刻都在发生,为我们提供丰富多彩的创作题材,关键看如何取景、提炼以及上升到艺术的高度。一棵树、一束花、一个人、一只动物都可以成为创作的对象,生活中那些我们经常被我们看见的却不留意的感动,被优秀艺术家们捕捉到了,才有了优秀艺术作品的问世。生活中从来都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艺术家看见开得娇艳的花朵,会考虑色彩,看见集市上的人群,会不由自主地考虑组合以及节奏。看见一大群觅食的羊群,会考虑生命的意义,斟酌创作题材。当然,这一切必须要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而且对艺术的探索之路的方向必须是正确的。
3.2对创作与修养的认识
关键词: 议论文 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
多年来,语文教师由于受到传统教法的束缚与桎梏,文体概念根深蒂固。教记叙文,必然“六要素”入手,教说明文必然从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要素着眼,教议论文则必然对论点、论据、论证逐一分析。教师按照各种文体特点备课,按照文体特征设计教学方法,本无可厚非,但是,长此以往,便会形成机械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压抑。如此教学,学生学习议论文的兴趣不浓,教学质量不高。
一、抓住一个“爱”字,牵住一个“美”字,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之情。
《继续为祖国语言的纯洁健康而斗争》一文被选入教材,而且排在职高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作为开篇课目,意义在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激情,只有激发热爱之情,学生才会提高学国语言的兴趣,这正是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因此,在教学中,我没有按照课文开门见山引出论题的方式讲解,而是一上课,首先播放了高尔基的《海燕》,录音播完,教室里一片寂静,同学们久久沉浸在语言的艺术中,几秒后,我又播放了歌曲《祖国,你好!》,在播放歌曲的过程中,部分学生情不自禁地随着录音唱起来,最后加入的人越来越多,整个课堂沉浸在一片激情之中。歌曲一停止,我说开场白:同学们,我想无论是世界名篇,还是音乐艺术,我们丰富的祖国语言都能完美地表现它,从而使我们得到美的享受,让我们尽情地热爱祖国的文字,这就是爱国的开始。现在,让我们带着一种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认真读一遍课文。这样,在良好的氛围中,我们开始了对课文的感悟与学习。
二、引入竞赛形式,调动学生学习普通话的积极性。
当前,我国语言文字工作的要求,首先是推广普通话。《继续为祖国语言的纯洁健康而斗争》一文在开始就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社会上语言文字使用状况的确太混乱了。”这种混乱状况,其中就有以方言泛滥为代表的语言混乱。结合所带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正有使用方言的不良习惯,学生来自四面八方,有平定、盂县、郊区的学生,由于受方言习惯的影响,他们都不愿意讲普通话,尤其是盂县的学生,甚至会把“下雨”读成“哈雨”。这个笑话并没有夸大其词。为了调动学生学习普通话的积极性,我采用竞赛模式。我让平定、盂县、郊区、矿区、市区的学生分别推荐一名代表,用普通话朗读杜甫的诗歌《春夜喜雨》,在比赛过程中,由于方言的缘故,胜负很快就见分晓,市区第一,盂县落后。我又写了一个绕口令,分小组比赛,对于表现出色的个人均加分,记入个人平时成绩。采用这样的形式的确让学生体会到了方言对普通话的影响,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普通话的积极性。由于时间关系,不能进行更多项目比赛,但我相信,引入竞赛形式能适时营造课堂气氛,长期坚持,学生会把课堂当做一种挑战,久而久之便会提高语文能力。
三、加强合作学习,不断规范汉字。
一、实用类文本和文学类文本分别包括哪些体裁
追溯到新课程改革前的2008年,《考试说明》对“现代文阅读”所包含的文体分类表述为“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2009年以后才转变为“实用类文本”和“文学类文本”的表达。
“实用类”和“文学类”既然是“类”,说明都是“集合体”,它们都还可以往下细分。
实用类文本可以分为科普论文(包括实验报告)、文艺论文、政论、通讯、访谈等,其中科普论文和文艺论文经过适当处理后进入高考试卷的概率比较大。浙江卷近些年比较偏好文艺论文,比如2007年谈论的是琵琶及其音乐,2009年关注的是大学通识教育,2010年则涉及中国园林艺术;只有2008年考查的生物多样性问题兼融文理,有意弥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分野。
文学类文本可细分为散文、小说、戏剧和诗歌。由于新课程改革增加了《外国小说欣赏》模块,因此还可以将小说细分为中国小说和外国小说。浙江省高考对文学类文本的考查基本是小说、散文交替进行的。2008年和2009年连续两年考的都是外国小说,选了俄国作家阿・马・高尔基的《乌米》和英国作家大卫・洛契弗特的《魔盒》,2010年转而考查中国当代散文《静流》。
二、实用类文本和文学类文本的不同写作目的
体裁是外在的表现形式,说到底实用类文本和文学类文本的本质区别在于文章的写作目的,《考试说明》如此区分也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的。
实用类文本为的是阐释事理、传递信息、表达观点,给人“知”,启人“思”,因此多运用抽象思维和各种概念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
2009年考查的实用类文本谈的是大学通识教育和文化自觉,其中第二段这样写道:“专家与知识分子这两个概念并不重合。术业有专攻,固然是重要的,但未必就能从中形成一个知识分子的精神气质、天下关怀的人生态度和敢于怀疑、敢为天下先的批判精神。如果大学只能培养出与社会的多元职业结构相一致的各类专家,那么,我们民族的精神存在将不再可能在一个特定的人群中获得其自我意识和自我表达。一旦民族的所有成员都被充分融入到社会的利益体系中去,社会的良知就将失去其表达器官,民族的命运将被无声地操纵于资本逻辑之手。”这里运用“专家”“知识分子”“人生态度”“批判精神”“职业结构”“民族精神”“资本逻辑”等概念进行逻辑分析和逻辑推理,说明“知识分子”不同于“专家”,社会需要能表达社会良知的“知识分子”。整个文段表达抽象、理性和严密,需要我们调动相关学识,运用理性思维去辨析文段的论述对象和主旨。
而文学类文本则多运用形象思维,驱遣想象、联想和直觉思维等,目的在于塑造形象、表现生活、抒感,给人“美”,促人“悟”。
比如2009年考查的小说《魔盒》,开头写道:“在一抹缠绵而又朦胧的夕照的映衬下,我四周高耸着的伦敦城的房顶和烟囱,似乎就像监狱围墙上的雉堞。从我三楼的窗户鸟瞰,景色并不令人怡然自得――庭院满目萧条,死气沉沉的秃树刺破了暮色。远处,有口钟正在铮铮报时。”远离家乡和亲人,初到偌大的陌生的伦敦,“我”感受到的是封闭压抑、阴沉死寂,这样的环境描写艺术地营造了忧伤、压抑的氛围,渲染出“我”那种孤独、烦闷的心情。小说结尾写道:“又过了一会儿――还是在那晚,我又一次眺望伦敦城。灯火神奇地闪烁着,这地方似乎变得亲切得多了。我心中的忧郁大多已经消失。我苦笑着想到:这是被贝格斯太太那滚烫的茶冲跑的。此外,我心中又腾起一个更深刻的思想――我明白了,每个人离家时总会留下一点属于他的风味;同时,就像贝格斯太太那样,永远随身带着一点老家的气息,这也是完全办得到的。”通过贝格斯太太的亲切疏导,“我”阴郁的心情敞亮了许多,眼前的伦敦城也显得亲切、柔和多了,这样的结尾与开头的描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最后“我”的感悟带有议论的色彩,但融合在具体的描写中并不抽象。
三、实用类文本和文学类文本的表达方式差异
体裁和写作目的的不同又导致实用类文本和文学类文本在表达方式上有巨大差异。
实用类文本为了清晰、严密地阐述和论证事理,多采用说明、议论等方式,通过诠释、分类、举例、比较、引用等手法表现。
如2010年考查的实用类文本的最后一段:“艺术反过来必然要影响生活,由于中国文人将自然艺术化,将艺术生活化,那么这种影响就更加深刻。丰子恺先生在《从梅花说到艺术》中引用了一句哲语:‘人们不是为了悲哀而哭泣,乃为了哭泣而悲哀。’在艺术上也有同样的情形,人们不是感到了自然的美而表现为绘画的,乃是表现了绘画之后才感到自然的美。换言之,‘绘画不是模仿自然,自然是模仿绘画的’。中国的园林艺术是文人将自然仿效绘画的最好例证。”这段话引用丰子恺曾经引用过的哲人名言,最后又以中国的园林艺术为例进行论证,引用恰当,论说辩证,很好地凸显了艺术对生活的巨大影响。
文学类文本则多采用记叙、描写、抒情等方式,即使有议论,也会渗透主观色彩,所谓“笔尖常带感情”是也。从修辞手法看,则多运用比喻、比拟、排比、对比、映衬等,力求表达鲜明、生动、含蓄、形象。
比如2010年考查的散文《静流》多用描写:“那些坚硬的、暗含敌意的、荒原一般的沉默,是什么时候开始消融,最后随风化为流水的,我不得而知”“柔软悄悄而来,来自两个血脉相连的男人,如静海深流”“尘埃随之落定”“波澜总在不经意间降临人间”……这些句子通过比喻,化无形的情感为有形的形象,含蓄而生动;再加上独立成段,显得简洁明快,过渡自然,具有很强的语言张力和艺术表现力。
四、实用类文本和文学类文本的命题特点
实用类文本和文学类文本虽然同属现代文范畴,都是考查同学们的现代文阅读能力,但两者在文体、写作目的和表达方式上多有差异,因此命题也会呈现各自的特点。
从《考试说明》看,实用类文本重在考查信息的提取、概念的辨析、文意的概括、价值的判断、论说方式的把握等。由于文章逻辑严密、表述严谨,所以实用类文本的命题常采用客观题形式考查理性的分析,题目中各选项的表述看似与原文相近,实则有别,需要仔细分析、辨别。近两年,实用类文本阅读也有主观题引入,在理性分析外,考查同学们的表达能力。
文学类文本则一贯采用主观题形式考查同学们的感性品悟,命题侧重于考查对语句的理解、结构的把握、主旨的概括、形象的欣赏、表现手法的评析等。近两年还增加了对探究能力的考查,比如2010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的第16题:“结合文中弟弟的经历,写出你的两点成长感悟。”
五、实用类文本和文学类文本阅读时的思维差异
以上种种区别决定了我们在阅读实用类文本和文学类文本时,需要采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章。
在阅读实用类文本时,需要动用逻辑思维,把阅读重点放在文中出现的各种概念、段与段之间的衔接方式上,从而把握文章的逻辑、线索,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明确论述对象。
比如,2009年浙江卷第11题要求概括文章的主旨,《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杂志2010年12月号的《划分层次概括主旨》一文详细阐述了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应如何理清文章层次,然后根据各层次的大意明确文章的陈述对象,提取全文主旨:“大学应重视通识教育,培养文化自觉。”
而在阅读文学类文本时,需要我们运用形象思维,用想象、联想甚至是主观直觉融入,去揣摩文章的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结构形式等,在阅读小说时还需要关注场景描写和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
比如,2009年浙江卷第12题要求根据小说《魔盒》的第一段“概括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我们略去“简析作用”,单看“概括特点”。
【关键词】环境美 艺术美 创造美 体验美润德 育德 辅德 蕴德
一、以环境美为教育活动内容,创设润德的物理空间
班级环境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环境是对学生进行艺术素养教育的一门“隐性课程”。作为德育主任的我,每学期都进行班级文化墙评比,美化教室,让孩子能够友善地学习和生活。如今的学校,踏进教室可以看见教室两旁张贴的学生创作的优秀作品,温馨悦目。见到教室后面开辟植物角,花草树木十分养眼;“我型我秀”“学习乐园”等系列友善园地的美化、温馨悦目……教室的布置,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整洁美、简约美的育人环境。
二、以艺术美为教育活动内容,实现了育德的做法
1.挖掘音乐教材的内在思想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教师应该牢固的树立德育意识,以课堂为阵地,以教材为内容,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要素,做到每堂课都有德育的侧重点。不少音乐作品具有浓厚的时代信息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它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可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2.在音乐表演中体验协调美,弘扬集体主义精神。音乐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融为一体,隐性的德育教育因素潜移默化相互渗透。
3.在歌曲学习中认识内涵美,陶冶学生的良好情操。一首歌曲是由词、曲组成的,歌词则体现了歌曲的具体内涵。一首优秀的歌曲,它的优美健康的歌词,往往也是很好的德育教材。在教学时,抓住歌词的特点,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便能收到较好的德育功效。
三、以创造美为教育活动内容,实现了辅德的作用
围绕课题我在教研组内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在不同的年级段,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 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展开了教学研究。我尝试通过演唱和评唱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通过评唱,在充分挖掘歌曲内涵已获得一定表现力的基础上,趁热打铁,发挥歌曲效应,让学生在演唱中感悟歌曲的旋律和内涵,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演”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表现,涉及到心理素质、身体各部分的协同能力及创新能力。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将在演唱中得到锻炼和发展。老师在课堂上获得学生感悟歌曲和创新能力的直接信息。学校大课间活动一直营造浓厚地艺术氛围,我们从健体、培德、养智、审美、社会适应等角度出发,整体规划我校大课间活动的内容、组织形式、操作流程以及评价体系,由此构建出校本课程——“快乐大课间”。“快乐大课间”全程用音乐指挥,融音乐、艺术、体育为一体,融师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一体。在激昂的出操号引领下,步调一致地踏着欢快的音乐节奏激情入场,我们在各种体育活动的基础上又自行创编了多种校本化的校园集体舞,一组组圆圈,一阵阵拍手、一声声问候快乐着学生的心灵。老师们带领学生共同活动,和学生融为一体,校园变成了和谐的乐园,欢乐的海洋。
四、以体验美为教育活动内容,实现了蕴德的途径
在艺术节中,学生的才艺得到了充分的展示,综合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集体意识得到进一步强化,道德情操受到熏陶。这样多姿多彩的文艺活动,既可检验学生的艺术表演水平,更是思想品德教育和精神风貌的展示,让学生在艺术美感享受中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寓教于乐。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对审美的认识、理解和感悟。为了德育活动中体现美与德结合,我还设计开展了低碳生活小制作活动,家长亲子制作的作品,精彩各异,无论是悬挂在校园内、还是展示在活动中,都能感受到手工作品的制作美、装饰美;每月的中队会展示语言的美,孩子们在一次次的编谜语、创儿歌的过程中,不仅注意到了语调的平仄、语音的押韵,更激发了学生对祖国优美语言的真切感受。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重点,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最终目的,打造和谐艺术校园文化,本学期已作为我课题的目标,处处体现着艺术美素养的提升。和谐而富有生命力的音乐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种美。
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这样说:音乐是比一切智能、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因此,在音乐审美教学中充分渗透德育教育,充分重视德育渗透是每一位音乐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教师不仅要挖掘音乐教材中美的各种因素,而且还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以美导行,使他们在学校美育教育活动的实践当中认识美、体验美、掌握美、表现美、创造美。
参考文献:
[1]蔡际洲.音乐学学术规范论略[J].音乐研究.2004(02).
[2]蔡际洲.音乐论文特点探析——音乐论文写作研究之一[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3(01).
[3]孙国忠.音乐学研究与学术规范[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3.
[4]翟学京.高师音乐课程改革刍议——兼及对理论作曲课程设置的认识[J].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