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工商管理专毕业论文

工商管理专毕业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23 15:15:5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工商管理专毕业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工商管理专毕业论文

第1篇

 

毕业论文(设计)作为本科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创新与实践能力等方面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但近年来,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备受争议,“正经受着废除与续存的舆论煎熬”。当前很多高校实施了本科生导师制,在新形势下,如何改进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1 本科生导师制的内涵及实施

 

本科生导师制最初起源14世纪英国牛津大学,在牛津大学的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学者们研究发现牛津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内涵的精髓在于: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合作,关注学生个体优长,设计个性化培养方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能力。在我国,21世纪初本科生导师制首先在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知名高校进行试点, 随后各高校开始逐渐引进与实施。我校在2010年实施了本科生导师制。刚开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时,主要是在第三学期根据学生的专业,将本科生分配到相应专业的指导老师名下,2012年开始调整在第二学期对大一的学生就分配指导老师,无特殊情况,指导老师大学期间不会变动,与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本科生导师制下,我校师生双方在课余时间就学业学习、专业选择、论文撰写、各级各类专业竞赛、职业生涯发展等内容进行沟通交流,还可参与指导老师的研究课题设计、实地调研,进入实验室尝试开放式研究型实验等,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团队学习、竞争合作、钻研创新的氛围,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2 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由教育部的相关文件可知,本科毕业论文是大学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侧重应用性和实践性。近几年,通过对本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师生进行调研和访谈,结果表明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论文教学情况不容乐观,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毕业论文教学的时间和精力缺乏保证。毕业论文通常安排在大四,这个时间正好也是学生忙于找工作、考研、公务员考试、考证等,精力分散,很多学生往往是在未经充分收集资料和调查基础上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集中写作。我校毕业论文教学过程分为选题、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开题报告、正文的写作、修改等几个部分,学生必须正确地分配时间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写作任务。另外,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师师生比持续攀升,1个专业教师往往指导7-8个本科毕业生,大多数教师还带研究生或函授学生毕业论文,再加上其他较多的教学科研任务,使得以往的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模式无法保证论文指导质量。

 

其次,对毕业论文工作不够重视。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学生往往将主要精力放在找工作上,且招聘单位对学生毕业论文也无较多要求,导致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不够重视。另一方面有些老师对毕业生的毕业论文往往也是能放则放,纪律不严明,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过于宽松,缺乏量化标准,学生也易敷衍了事,毕业论文教学不能提升到一个应有的高度。

 

再者,学生缺乏论文写作基础知识和前期科研能力的训练。从课程体系上看,本科教学中几乎没有毕业论文相关的基础课程训练,致使学生到撰写毕业论文时基本功欠缺,甚至不知如何查阅、引用、归纳、梳理、运用相关文献资料。毕业论文写作时,出现书写格式不规范,选题大而空、缺乏实用性和创新性,甚至出现抄袭和引用不当等学术不端行为。

 

最后,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烦琐,论文答辩流于形式。毕业论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指导老师都需要填写大量表格, 评审环节多而烦琐。然而答辩和考核环节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过于宽松,缺乏量化标准,对学生来说几乎没有什么压力。在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出现严重滑坡趋势。

 

3 本科生导师制下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的优势

 

(1)师生互动相对频繁,毕业论文教学时间充足。当指导老师与学生的指导关系确立以后,通过多次、方式多样的交流沟通,有利于导师熟悉学生,发现学生的优势与不足,进而有组织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教,激发学生个性优势。同时指导活动与毕业论文进行结合,可以将毕业论文工作前移,学生在第三学年甚至更早, 就可开始有意识关注论文写作、论文选题等。因此,实行导师制后,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由第四学年集中指导变为分段指导,在平时进行文献资料查阅、实践调研、写作等训练,毕业论文撰写就轻车熟路了。

 

(2)激发学生科研意识,提高创新实践能力。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是具有科研性质的论文,体现了学生的科研潜能、创新实践能力的高低。在本科生导师制下,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导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具有学术权威的科研专著和论文,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术讲座,组织、引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专业竞赛、技能大赛,申报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引导学生去思考、 质疑、探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从而为毕业论文教学进行思维训练。

 

(3)培养写作与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写作和表达能力直接影响毕业论文的成绩,也会直接影响未来就业、职位晋升与日常生活。在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后, 师生之间有了更多沟通的机会。导师可以合理安排学生参加论文写作相关的活动, 进行适度的写作训练。进入高年级后,可结合所学专业课程,增加有关文献综述、调研报告和期刊论文的写作练习,掌握论文写作规范。同时,学生可以在小组了进行口头汇报,锻炼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这是毕业论文写作和表达的演练和基础,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

 

4 本科生导师制下实施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措施

 

4.1 本科生导师制下工商管理类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制度及政策保障

 

学校及教学单位对本科导师制教学模式的实施应给予高度的重视,提供本科导师制下毕业论文教学的相关政策及制度保障。例如,2012年10月本校工商管理学院试行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办法,其中提出“结合我院学科及专业特点,我院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成果形式为学术论文、调研报告、商业策划、参加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取得的成绩、在报刊杂志发表的优秀文章。”这一新的尝试,可发挥学生的特长,选择合适毕业论文形式,进一步激发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实践创新的热情和动力。为提高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模式改革实施的可行性,同期还试行了工商管理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对毕业论文成果形式、基本规范和要求、考核认定办法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除传统形式的毕业论文写作形式以外,并提出符合相应要求的“调研报告、商业策划、参加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取得的成果、在正式出版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可申请免于开题。

 

4.2 本科生导师制下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运行管理措施

 

在本科生导师制下,毕业论文教学改革要想顺利进行,需要师生的共同协作。首先,导师的管理涉及学校人事处、教务处等职能部门以及导师所在院系。学校应明确指导教师的毕业论文教学任务,根据专业要求,确定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人数以及如何考核评价等基本要求。各教学单位根据专业情况,制定具体的操作规程与管理措施,加强过程管理。其次,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也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及配合。对学生管理主要涉及教务处、学生处和所在院系等相关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导师与学生之间的日常交流需要必要时间、地点以及方式的规范,如可以规定每月面谈几次,或者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通过短信、QQ群、电子邮件、微信和飞信等多种方式和学生交流补充,尽量保证每一个学生能得到应有的指导。对于学生在享受被指导权利的同时也需要按时完成导师布置的任务,并积极参加导师组织的各项活动,主动与导师交流,可要求学生填写指导记录进行约束。

 

4.3 完善本科生导师制下毕业论文教学评价与激励机制

 

本科生导师制下毕业论文教学需要一套完善的评价机制。管理机构需不断完善考核机制,根据毕业论文教学过程,把考核指标具体化、定量化,考核结果应当记入教师的业务档案,考核业绩与年度绩效、岗位聘任、晋职晋级挂钩。如指导学生完成一个挑战杯项目,并在全国比赛中获奖,就可以给予导师奖励;如学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或者第一申请人身份申请一项专利,导师都应当获得指导奖励。对学生参与毕业论文教学的评价也应要有一套严格的办法,围绕培养目标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考核。对毕业论文教学中表现优秀的学生在学分折算、评优、免开题、毕业论文替代、推荐就业等方面给予不同程度的激励。

 

5 结语

 

经过近5年的运行,我校本科生导师制逐渐完善,在毕业论文教学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科生导师制下,对毕业论文教学进行改革,可在不影响整体教学计划的前提下 ,让学生早日进行毕业论文方面的准备,鼓励参加一定形式的科研 ,参与实验实践训练,既能达到毕业论文教学要求顺利毕业,又有利于学生专业意识、科研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同时也提高了学校的声望 ,是一项值得探索、尝试、推广,促进本科生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途径。

第2篇

[关键词]学分制 课程体系 工商管理

[作者简介]曹雪梅(1971- ),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大学光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工商管理。(吉林 长春 130033)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整体优化改革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H11419)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3-0145-02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必将进一步带动我国市场经济的腾飞。引进人才,实现自我改造是中国传统企业弥补缺陷的唯一出路,向管理要效益已经成为目前国内许多大中型企业的共识,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持续升温,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前景持续看好。但是,很多独立学院脱离母体转设为民办高校后,其专业课程体系仍沿用母体院校的模式来设置,致使学生毕业后找不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因此,民办高校必须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彰显专业特色,强化学生综合素养,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一、学分制对构建课程体系的要求

1.学分制的含义。学分制是以选课为核心,以导师制、班主任制为辅助,通过绩点和学分来衡量学生学习的质和量,学生必须修读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获得规定的学分,符合毕业要求,准予毕业,颁发毕业证书的一种教育模式。学分制是一种弹性学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跨专业、跨年级选课,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同时,学生选课也选择了教师,有利于教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与学年制相比,学分制更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是一种更为先进的教学管理模式。

2.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一个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等组成,具有特定功能的开放性知识组合系统。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能否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课程体系优化是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根据学源特点,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素质、知识和能力并重,依据岗位群设置课程,根据工作过程取舍教学内容,优化课程内部结构及课程间的比例,使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比例按照学时计算达到43.52.5,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比例按学分计算达到31 ,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按学分计算达到81 ,使课程体系达到动态平衡。

3.学分制对构建课程体系的要求。学分制是以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为前提的,与学年制相比,学分制下开设的课程,必须满足社会和学生个性发展的双重需要。学分制将激励竞争机制引入教与学,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不足之处

1.专业方向模糊,没有特色。工商管理是一级学科,下设会计学、企业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和旅游管理等二级学科,不同学校可设置工商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不同专业。可见工商管理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有些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没有设置专业方向,导致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得不精深,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千人一面,缺乏特色,难以满足社会个性化的需求,毕业后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

2.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由于公办院校尤其是重点院校,其着重为社会培养研究型人才,二本院校着重为社会培养复合型人才,而民办高校多数属于三本院校,其培养目标应定位于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但是很多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等方面与公办院校有异曲同工之处,这必然制约着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性、综合性极强,其主干学科为管理学、经济学。除教育部规定的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经济法、管理信息系统、运筹学、市场营销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运营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等主干课程外,虽设置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选修课程,但这些选修课程多与相近专业的课程在名称、学时、学分及授课教师等方面趋同,缺少按课程模块细化专业方向的课程,致使特色不鲜明。同时,由于受学年制、生源数量及聘任教师难易程度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完全让学生按照个人的兴趣、爱好及特点来选择课程,而是指定学生学习某几门选修课程,失去了选修课存在的意义。因此,现有课程体系不健全、不完善。

3.实践教学环节较少且保证不了质量。目前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实践教学环节仅包括企业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缺少专业技能训练及企业经营管理综合训练。同时,由于社会用人单位不愿意接纳在校学生去其单位实习,致使企业认识实习、专业实习等教学环节流于形式,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不足,而社会用人单位要求毕业生有实践经验,到岗后就能胜任工作,影响了学生的就业。

三、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根据国家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和社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从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出发来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对管理人才素质、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来构建课程体系,总体思路如下:

1.把握专业培养目标。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将人才培养定位于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提升为本位,结合民办院校学源特点,立足地方,面向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应用型高级管理人才。

2.明确专业培养规格。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对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知识、素质和能力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知识方面,具备较为扎实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以及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为进一步发展提供知识平台;在素质方面,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非专业素养;在能力方面,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技能、人际交往技能、法律应用技能、创新技能、写作技能、计算机技能和外语运用技能等。

3.构建基于学分制的“平台+模块”模式的课程体系。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按照“科学定位、面向应用、突出特色、保证规格”的总体思路,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构建符合市场需要、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平台+模块”模式的课程体系,实现分类分级培养。(1)公共课程平台。为了提高全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养、身体素质,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而搭建的平台。平台由 “两课”、大学英语、体育、大学数学和大学计算机基础等通识教育课程组成。针对学校所有专业开设,要求全校学生必须研读。同时,根据民办院校学源特点,对于数学、外语等课程,实施分层次教学,体现人才培养的共性要求。(2)专业基础课程平台。为了使学生熟练掌握本专业必须具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构建专业知识支柱结构,使本专业人才初具雏形,为学生将来从事专业工作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而搭建的平台。平台由管理学、经济学、组织行为学、运筹学、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等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组成,要求同一专业学生必须研读,体现工商管理专业“专、尖”特色。(3)专业课程平台。为了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的主要理论、知识和技能,构成完整的专业知识结构,将其打造成符合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设置了专业必修课程,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管理、企业战略管理、运营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商务谈判等。同时,对于社会确有需要的某些特殊人才,可在专业内设置若干个专业方向模块,如人力资源管理、企业运营管理和服务业运营管理等方向模块,每个方向模块课程群学分数相等,要求学生必须选择一个方向模块,实现分流培养,满足社会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以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4)任选课程模块。为了拓宽学生兴趣,发展学生特长,激发学生潜能,根据集体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原则,结合学分制,可开设供学生自由选择的公共选修课程、学科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跨学科选修课程,如商务礼仪、公共关系学、领导科学与艺术、消费者行为学等。要求学生选修相应的学分,体现人才个性化培养的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5)实践教学模块。为了提高学生基本操作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工商管理专业应构建认知与验证性、综合与仿真性、设计与创新性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块,既独立于理论教学又与其密切配合。它主要包括认识实习、企业经营沙盘模拟实训、ERP实训、创业管理模拟实训、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一系列实践教学环节以及为了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而开展的创业大赛、学生学术研究和社会调查等一系列活动,均以学分形式认定,重视实习环节安排,做到四年不间断。通过采用聘请企业高管来校讲座、带领学生到企业参观、在实验室仿真模拟企业运营等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学做结合,更好地理解、巩固和深化所学理论知识,逐步培养工作技能,体现实践育人理念,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4.课程体系框架总体设计。其一,学制、学时与学分安排。(1)学制:本科标准学制为四年。(2)学分:理论课每18学时为1学分;实验(训)课每36学时为1学分,单独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每周为1学分。学分的最小单位为0.5。总学分应控制在180学分以内,其中课内总学分(含选修课学分,不含单独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学分)一般应控制在150学分以内。学生达到本专业所要求的最低学分方可毕业。(3)理论课程周学时前三个学年一般应控制在22学时左右,最多不得超过25学时。

其二,各类课程所占比例。(1)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所占比例按学时计,一般为4.03.52.5。(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所占比例按学分计,一般为7.03.0。(3)必修课与选修课所占比例按学分计,一般为7.52.5。选修课包括专业方向课、跨类任选课。“专业方向课”与“跨类任选课+创新学分”的学分比例一般为1.51.0。

其三,相关课程安排建议。(1)为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及其他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特长发挥,可设立创新学分。创新学分包括科技创新、学术论文、著作、作品、职业化教育证书、各级各类竞赛、表演等。学生在校期间至少要获得5个创新学分方可毕业。(2)根据需要与可能,可在专业课程中指定5~10门跨类任选课,供非本专业类学生任选。(3)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一般集中安排在第八学期。(4)为帮助学生增强就业竞争力,以“课程+系列讲座”的形式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选修,2学分。(5)为增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处置突发性公共事件的能力,以系列讲座的形式开设大学生安全课。选修,0.5学分。(6)为培养大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使其具备信息社会所需要的信息素养,开设信息检索课。选修,2学分。

综上所述,课程体系改革应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在继承原有课程体系合理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学分制对构建课程体系提出的要求,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形成以公共基础课程平台为地基,专业基础课程平台为支柱和栋梁,专业课程平台为栋梁上面的“金字塔”,实践教学环节为墙壁的完整的课程体系结构,凸显专业特色,使专业培养目标更加适合社会各单位对应用型管理人才不断变化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第3篇

    德国北黑森应用技术大学企业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有以下三个特点:

    1.专业培养方案以必修模块为主。德国北黑森应用技术大学企业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是按模块来划分的。企业管理专业被细分为十几个模块,分别是:企业管理学基础、物流管理、个人组织管理、金融学基础、市场营销、交流学、会计学、控制学、国民经济学基础、方法学基础、信息加工、统计学、市场研究等,每个模块对应2~4门课程,这些课程都是学生的必修内容。此外,还有一个选修模块,从金融管理、国际企业管理、旅游管理三个模块中选择。培养方案中选修模块较少的理由是:针对应用型专业,每个学位需要学生达到的要求有严格界定和标准定量的考核标准,所以弱化学生的选择,由学校作为主导,引导学生按要求完成相应的模块课程。

    2.专业培养方案强调务实。实践性强是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特色。通过比较发现,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各门课程的学时比国内相同课程的学时更长,一般多出30%~50%左右,原因是加入了较大比例的自学学时。自学学时是区别于讲课学时而言的,学生听讲座课和上练习课的时间都属于自学学时。以采购与物流课程为例,4个学分,120个总学时,讲课学时只有54学时,但讲座课每周安排2学时,练习课每周安排1学时。为了强调实践,学校除了在教学中增加了非讲课学时外,另一方面,德国北黑森应用技术大学在培养方案中还设计了1个学期的实习时间,要求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用一个学期的时间在企业中进行实习,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并学会新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方式以小班教学为主,强调学习过程中的考核。德国北黑森应用技术大学采用小班教学,每班学生人数在20人以内。小班教学使得学生经常有机会与教师、教授或学校领导直接进行接触和交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走上讲台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且,不管什么话题,在课堂上不用举手都可以提出来和同学讨论。其结果是,小班教学带来了一种自由、开放、轻松的学习环境。德国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每门课程的成绩构成是多方面的,案例讨论、课后作业、出勤情况、平时测验、期末测试都占有一定的比例。另外每门课程一般要有3~5次的期中考核。一门课程的各个学习阶段,授课教师都会布置一些小的任务对学生进行考核,最终课程是否合格视学生对各个任务完成情况而定,不以期末一考定终身。这样一来,德国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更强调过程检验和控制,使得老师更能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便于过程中纠正偏差。

    二、我国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在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成果等方面取得了显着的成绩,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与发达国家的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相比,还存在显着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培养目标不适合时展的需要。国内很多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目标大体是要培养具备企业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工商企业、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显然,这种定位是照搬母校培养方案的结果。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应该按照市场需求,培养适应现代企业管理要求、有较强动手能力、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这种应用型人才,和高职高专学生比,有更强的理论知识体系;和研究型大学的学生比,更偏重实践操作能力。为此,独立学院应充分调研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情况,有的放矢,使自己培养的学生更适合社会的需要。

    2.课程体系陈旧,缺乏创新。独立学院的培养方案一般是照搬母校已有的培养方案。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往培养方案涉及的课程体系显得陈旧落后,不能适应新形势经济发展的要求。所以,对课程体系设置进行改革势在必行。独立学院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应更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在新形势下,传统的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存在重理论轻实践、课程设计不合理等弊端。实践课的比重偏低且效果不佳,最终将导致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时难以理解或者有理论知识却缺乏运用机会的后果。

    3.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需要改革。现有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方式还是以理论讲解为主,教学中过分强调理论的推导和演变。课堂式的教学往往忽视学生的个性,导致学生缺乏求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培养出来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较差。考核方式上,现有工商管理专业一般是以期末考试为主,平时成绩占有一定比例。平时成绩视考勤、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而定。学生习惯平时懒散放松、期末抓紧突击,虽然有时也能取得较好分数,但实际上对这门课程缺乏理解,更谈不上知识体系的构建。

    三、德国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对我国的启示

    德国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办学特色鲜明、培养目标定位准确、课程体系设置合理、考核方式更为科学,可以为我国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改革提供参考。笔者结合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修改,谈谈德国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对我国应用型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改革的一些启示。

    1.调整培养目标。独立学院对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的培养应该有准确定位。尽管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较为严峻,但独立学院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不能急功近利,要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初次就业时一般都处在基层管理者的岗位上。只有在工作中不断的继续学习管理知识、深化管理理论、总结管理经验,才有可能成长为工商企业里的中层乃至高层管理者。因此,学校除应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教育外,更应该在能力、素质方面提出更高要求,使学生的专业知识、业务水平、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决策能力及个人修养和个性发展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2.创新实践环节。我国应用型本科专业应改革一些实践环节。如工商管理专业开设的ERP(沙盘)模拟实习,一般是放在《生产运作与管理》这门课程学习后进行。考虑到ERP模拟实习涉及到企业的生产、营销和财务等多个方面,因此可以将这个实习细化成三个子项目,放在不同的课程学习后分别进行考核。很多独立学院的毕业实习时间是在最后一学期,进行毕业论文之前的三周时间进行。和国外相比,实习时间明显太短。可考虑增加学生的实习时间,如果对本科四年制的学生,能在前三年完成学分,可以考虑最后一年的时间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以增加实习时间长度。同时,对学生进行实习的过程要进行质量监控,防止有的学生应付了事,弄虚作假。此外,听讲座也可以算学生的实践学分,并应要求学生记录心得体会。在条件成熟时,可鼓励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研究,并由学生自己开设讲座。

    3.改变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教学方式要将教师授课与学生受课结合起来。针对一门课程而言,基本定义、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思路可以采用讲授型教学方法。同时,对涉及实践的专业课程,教师可采用案例引导、互动教学、任务教学等多种方法。考核上要强调过程控制,对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学习过程管理。具体而言,就是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个关键环节设置考核任务,弱化期末分数的比重。在过程控制中,应有一套标准将考核目标细化、量化。

第4篇

根据省电大的统一安排,商学院及会计系的扎实工作,本届会计学本科论文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搞好今后的毕业论文写作及答辩工作,现对本届毕业论文的总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本届会计专业毕业人数1846人,优秀0人,良好30人,及格率78%,良好率1.7%,复审未通过的有76人。论文指导较好的指导教师有:岳阳电大的曾秋香、娄底电大的马秋明、怀化电大的马俊、衡阳电大的龙永葆等;分校答辩组织较好的有:怀化、零陵、长沙。

二、取得的主要成绩

1、毕业论文工作进一步规范

为规范毕业论文工作,中央电大、湖南电大、原教学指导中心、原教学中心财经教学部、商学院会计系等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下发了一系列的文件、通知,主要包括:答辩主持人资格的培训制度、指导教师资格审查制度、毕业论文的实施方案、实践教学的设计方案等;召开的相关会议有:2003年下学期在衡阳召开会计学实践环节教学会议,主要研讨了会计模拟实践和本科毕业论文工作;2004年下学期在长沙召开湖南电大实践环节教学工作会议,主要就专业实践性环节教学规范问题进行了研讨,并下发《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工作规范》(《关于印发湖南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实践环节教学工作规范(试行)的通知》湘电大行字2004[26号]。本学期商学院下发了《关于作好2005年上学期本、专科会计学毕业论文(作业)工作的通知》。通过这一系列的文件、通知、制度、会议,会计学毕业论文工作尤其是开放本科论文工作得到了较好的规范。

2、毕业论文质量有较大程度的提高

毕业论文既是实践性环节教学的重要内容,又是对整个专业知识学习过程的梳理、归纳和总结,毕业论文质量的高低实际上反映专业教学质量的高低。随着专业教学的加强、论文工作的进一步规范,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整段抄袭的文章少见了、整篇抄袭的文章少见了、选题跨专业的文章少见了、选题很大的文章少见了、内容浅尝辄止教科书式的陈述的文章少见了、结构纷乱思路不清的文章少见了等等。如2003年下学期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共完成1115篇论文、答辩1092人次、及格率78%、不及格率22%,2004年下学期本科毕业论文共完成867篇,良好34篇,及格率93.1%、良好率3.92%。2005年8月份会计专业的毕业人数是1846人,优秀0人,良好30人,及格率78%,良好率占1.9%。

3、答辩组织工作进一步规范有序

答辩是论文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各级部门的努力,答辩组织工作得到进一步规范,绝大多数分校都能按照中央电大、省电大的相关文件、制度、通知精神组织实施。以往的那种以读论文的形式进行陈述的现象少见了;答辩时很紧张以至难以完成老师提问的情况少见了;答辩时答非所问的情况少见了;答辩时答辩教室吵闹的情况少见了,这些都表明各分校对答辩工作很重视、进行了认真的组织,有的分校还对学生进行了答辩前的培训,学生在正式答辩时准备充分,陈述文章的观点和主要内容时可以不看自己的论文。如株洲分校攸县工作站就是一个很好的典型;怀化电大等分校要求答辩完成的学生在答辩教室听其他同学的答辩直至全部答辩完成,并且纪律很好。

4、进行了论文改革后,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首先,学生抄袭的现象明显减少了。其次,指导老师的理论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第三,本次论文的格式基本都符合要求,看起来很整齐。与以前装订得五花八门的论文相比,本届学生的态度大多较认真。同时规定要求复审不及格的不参加答辩,进一步保证了论文质量。

三、目前仍存在的一些问题

会计学科的毕业论文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仍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在:

1、本科论文选题存在个别不符合选题要求(有的选了纯税务、金融、工商管理的题目等、有的选题太大,如:会计制度研究、会计准则研究、21世纪会计的发展问题等);

2有少部分论文未按照本科毕业论文要求的程序完成,如仍存在管理教师未签字、指导教师未签字而分校初审已签字的现象等;

3论文格式仍存在极少部分不规范,如:有的指导教师初评意见未写在该栏目内,有的写作过程考核表未填写等。

4论文质量整体提高,但仍有极少部分论文质量较差(选题、结构、内容、材料等方面,如写电算会计的写到网络会计、写会计信息披露的问题及治理的写到会计信息的质量方面的问题及治理等等。)。

5、答辩组织较好的分校有:怀化、零陵、长沙。

四、就加强毕业论文工作的几点建议

1、加强专业教学和实践性环节教学来推动毕业论文工作

专业教学和实践性环节教学是搞好毕业论文工作的出发点,特别是实践性环节教学,实践性环节教学,是会计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课程实践、社会实践、社会调查、模拟实践、毕业论文等环节。我们认为搞好专业教学和实践性环节教学是做好毕业论文工作的基础,学生通过专业学习和平时的课程实践、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等活动收集毕业论文的材料,可以了解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会计政策等在企业、公司的实际执行状况,为毕业论文写作打下基础。会计系还将设立会计学科全省实践性环节大教研室,对课程实践教学、社会实践(含校外实践基地的社会实践活动和高职高专的实践实训)、社会调查、毕业作业和毕业论文等四大模块的实践模式进行设计、探讨和创新。为学院会计学科的全省实践教学制度化、程序化、科学化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2、把好指导教师聘任关

把好指导教师聘任关是整个毕业论文工作的起点、也是整个毕业论文工作的最关键的环节。指导教师聘用得好,则学生论文选题、具体修改、指导,乃至答辩都会比较顺利。我们要求把好指导教师聘任关,特别是不能跨专业指导。具体要求是:作好论文开题报告,执行指导教师资格审查和指导任务、指导课题审核制度,严格按开题报告所规定的要求执行。

3、把好论文指导关、注重对写作全过程进行监控

执行开题报告制度;执行教师指导过程登记制度;执行指导教师资格审查和指导任务、指导课题审核制度。要求指导教师对学生论文的选题,写作提纲的拟定、论据及参考文献的查找、答辩的准备等进行细致指导,特别是防控学生抄袭。比如开题报告制度,学生要对自己写作的课题的国际国内研究情况和研究成果有大致的了解,指导教师应对学生写作的课题给学生作较为系统的介绍,给学生梳一梳辫子,如近几年写会计信息论文的很多,但大多数停留在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原因分析和治理上,而且大多内容趋同,连材料、数据都一样,文章缺少新意。再比如选题方面:选题的原则,一是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特别强调选择有现实针对性的题目;二是选择自己比较熟悉的题目,这样才能做到材料充实、有感而发;三是选择对自己来说难易适中的题目,最好是自己有一定理论基础又有兴趣研究,同时又是经过努力可以完成的题目;四是选择大小合适的题目,题目太大不好把握,往往流于空洞肤浅、人云亦云,一般来说题目小一点好驾驭,容易写得丰满,但也不要小到成了本单位的工作总结或是意见建议书。学生选题可参考《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写作及学位申请指南》P33-40。对内容提要、关键词严格把关。要求至少指导四次以上,并有相关指导记录。要对指导教师强调该工作的严肃性。分校责任教师要切实对指导教师的工作进行监控、提出明确要求。

第5篇

    毕业论文是商务英语专业教学计划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对学生2年半学期各门课程学习效果的检查.其主要目的是:

    1、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写作能力及运用商务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检查学生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并将论文成绩作为学生能否毕业的主要依据之一。

    3、训练学生搜集运用资料的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强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论文写作要求:

    1、以英文/汉语完成论文写作。

    2、字数要求不低于3000个单词或字, 统一采用A4(210x297mm)页面复印纸单面打印.其中上边距2.8cm,下面距2.5cm,左边距2.5cm,右边距2.5cm,页眉1.6cm页脚1.5cm装订线0.5cm.字间距为标准,行间距为1.25倍行距.页眉内统一为:用5号宋体

    3、论文的内容要与本专业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相结合,要求论述者阅读一定量的英文和中文资料,能够对所有的资料进行合理删减、组织和编辑,掌握论文撰写的结构与布局。要求语言流畅,层次清晰,论点明确,论据充分。具有以下特性:

    1) 科学性:观点正确,论据充分可靠,结构合理,能反映出学生对本学科知识系统掌握的程度及其某一问题有较深理解很认识

    2) 实用性:选题应该具有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应该体现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

    3) 逻辑性:论证应该有力,层次应该分明,逻辑应该严密,结构应该完整合理

    4) 技术性:应该具有收集整理运用材料的能力,语言表达应该清晰准确,格式应该规范

    4、写作时间安排:

    1月14日:学生与导师见面选题和开题

    1月15日-3月25日学生写作,提交提纲,初稿,导师修改并将完成情况向系里汇报

    3月31号前根据导师的修改意见完成第二稿交导师修改

    4月7号前完成定稿并按照要求打印装订成册.打印3份,交系里2份

    4月8号-4月13号准备答辩,原则上采用英语答辩

    2007年4月14号论文答辩,原则上采用英语答辩

    5:论文成绩评定:采用5级记分制,及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等.其中优秀没,良好等次的人数分别按不高于15%,20%的比例评定.终结成绩必须经指导老师学院毕业论文指导小组认定.

    6:特别说明:

    毕业论文写作是严肃的事情.严禁抄袭剽窃他人论文.一经发现此次论文成绩判为0分.

    三、 论文选题方向:

    1、商务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途径,课程设置等

    2、商务英语教学在新形势下的影响和意义;

    3、我国贸易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

    4、商务英文翻译技巧;

    5、江西招商引资探讨及其对策

    6.WTO保护期过后对我国的影响;

    四、 论文设计与拟定的程序:1、指导教师的帮助下,根据本指导书提供的选题范围,从中选择论文方向,确定题目。(注:选择其他的题目,需与指导教师商议确定)

    2、 搜寻与本人论文题目相关的资料,文献,形成论文大纲,注意论文结构安排的合理性。

    3、 论文结构:包括题目,中英文摘要和关键词,目录和正文. 详见后面附件

    附件1:

    外语系英语专业(高职)毕业论文选题(商英专业)

    1. 《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的探讨》

    2. 《跨文化因素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3. 《商务英语的特点及翻译技巧》

    4. 《商务英语函电在对外贸易中的作用》

    5. 《单证员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6. 《商务英语函电翻译技巧》

    7. 《商务谈判中英语的重要性》

    8. 《浅谈出口结汇风险的防范》

    9. 《中国退税制度的改革及其影响》

    10. 《商标名称的翻译与策略》

    11. 《外贸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与控制》

    12. 《2007年外资银行在我国本土注册探讨》

    13. 《我国利用国际贷款/国际援助现状分析》

    14. 《WTO与我国反倾销探讨》

    15.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之现状》

    16. 《内陆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策略研究》

    17. 《中印两国两国对外贸易战略分析》

    18.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19. 《浅谈商务英语写作时避免修饰语错位的方法》

    20. 《商务函电翻译的用词技巧》

    21. 《外商直接在华投资探讨》

    22. 《社会文化迁移对中国式英语的影响》

    23. 《我国外贸出口品牌战略的实施与研究》

    24. 《商务英语专业口语课程教学探讨》

    25. 《入世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26. 《应对经济全球化,加快我国企业跨国经营》

    27. 《英语写作中常见中式英语分析》

    28. 《入世商务英语写作的研究》

    29. 《制单工作在国际结算中的地位》

    30. 《关税壁垒与非关税壁垒探讨》

    31. 《浅谈实质利益谈判法》

    32. 《国际电子商务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33. 《商务英语写作中的错误与商务英语写作教学之间的关系》

    34. 《清算所在期货市场上的地位》

    35. 《跨国公司在华扩张模式透析》

    36. 《汉译英中遇到新词语的译法问题》

    37. 英汉互译中词义的不对应(文化意义、风格意义、修辞意义等)

    38. 我国市场经济国家地位与反倾销

    39. 如何防范信用证诈骗

    40. 我国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之探讨

    41. "10+1"自由贸易区未来前景展望

    42. 汉语中新词汇的翻译技巧

    43. 商务英语的特征与翻译

    44. 珠江三角洲外贸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5. 南昌现利用外资纵谈

    46. 广州/深圳等地区三资企业结构分析

    47. 浅谈广州等地区外贸企业的困境与出路

    48. 浅谈广州等地区出口产品结构的市场分布

    49. 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之探讨

    50. 单证员跟单员等资格证书现状思考

    51. 礼仪在商务谈判中的作用

    52. 跨国公司的本土化经营战略及其实施

    53. 中国在亚洲区域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54. 延长我国加工贸易国内价值链问题探析

    55. 中国贸易的现状和前景

    56. 我国西部地区引进外资问题研究

    57. 人民币业务对外开放之探讨

    58. 浅谈涉外合同英语特色

    59. 海外投资与出口贸易的相互关系

    60. 文化和地理因素对外商在中国直接投资的影响

    61. 绿色壁垒对关税壁垒的替代效应研究

    62.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调整与我国贸易发展

    63. 贸易磨檫及其解决机制研究

    64. UCP600-信用证领域的新规则探讨

    65. 论<<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适用范围及总则

    66. 浅谈<<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下卖方的知识产权担保义务

    67. 我国纺织业出口竞争秩序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

    68. 浅谈来料加工与进料加工的利弊

    69. 经纪佣金商或场内经纪人在期货交易中的地位

    70. 浅谈商检证书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附件2 开题报告格式

    商务学院

    高职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名称: 中国家庭企业管理创新研究

    题目性质:     研究论文          

    学生姓名:      XXX        

    专    业:     工商管理       

    学    院:     XXXX        

    年    级:       04级          

    指导教师:      XXX          

    一、    选题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家族企业为主的民营企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壮大,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与此同时,我国的家族企业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如家长式的管理方法、企业基础管理制度不健全和后续发展无力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制约着我国家族企业的发展壮大,而且严重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健康快速的发展,因此,研究我国现阶段家族企业如何进行管理创新,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家族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从而实现家族企业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促进家族企业持续发展已显得尤为紧迫。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研究步骤、方法

    本文从我国家族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以管理创新的理论为指导,对我国家族企业如何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创新进行深入地研究。首先评述了国内外学者对家族企业管管理创新含义的不同看法,提出了家族企业管理创新的含义、构成要素及内在机理,认为我国家族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有效性在于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家族企业的经营目标,有利于充公调动企业员工尤其非家族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其次,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家族企业管理创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出了我国家族企业管理模式存在诸多不足,如在管理创新过程中仍然存在家长式决策、缺乏战略管理和基础薄弱等诸多问题,所有这些在客观上要求创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以促进家族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再次,要创建一种适合我国家族企业实情的管理模式,就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好我国家族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因此,本文指出了我国家族企业开展管理创新面临着外部环境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三、研究工作进度

    1、教师报题(2006.11.1----11.15)

    2、网上公布毕业设计题目和指导教师(2006.11.20)

    3、学生选题(2006.11.20---12. 15)

    4、落实任务(学生与导师见面,交电子邮箱地址)(2006.12. 1---12. 25)

    5、学生上交开题报告(纸字稿)(2006.12.25----2007.1.15)

    6、中期论文检查(交电子稿)   (2007.4月1日前)

    7、论文上交(纸字稿附电子稿)(2007.4.15----2007.5.1)

    8、07届毕业设计答辩(评定学生成绩)(2007.6月初)

    9、07届优秀论文评定(2007.6.15)

    10、07届优秀论文汇报会(2007.6下旬)

    四、主要参考文献

    [1]顾文静,温州民营企业实行委托---制的障碍分析,经济管理。2002.2

    [2]甘德安,中国家族企业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3]苒明杰,管理创新,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第6篇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财经大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财经大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以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例

收录日期:2013年9月22日

实践教学作为财经大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财经大类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如何基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财经大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对提高财经大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高职财经大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意义

(一)符合财经大类专业用人标准和职业要求。通过多元化和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能将各种管理决策方法、会计核算方法应用到实际中,找到与实际工作岗位的结合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动手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保证学生就业时能尽快熟悉岗位标准,快速适应上岗。

(二)体现了高职财经大类专业教育的内涵特征。“工学结合”的内涵就是要将工作和学习两者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实践教学就是以就业为导向。通过多元化和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能将财经大类专业实践教学建立在“做中学”、“学中做”的基础上,并依赖“校”和“企”合作的平台。例如,财经大类中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更强调实践能力培养。工商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社会科学。企业家认为,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来说,虽然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对实践技能的掌握,但真正的技能必须通过实践强化才能掌握。

(三)符合学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实践教学是实现培养财经大类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目标的关键环节,是立足于企业需求,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核心。通过“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完成职业基本专业学习任务后,将专业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紧密结合,使学生的专业学习与顶岗实习交叉进行,相互促进。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形式,职场和课堂的结合,学生在学习中大量的动手操作、岗位实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符合目前高职高专财经、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基础较差的学情。

面对行业对财经大类专业人才技能多元化需求的变化,以及在“注册入学”背景下学生类型和基础的差异化,笔者以江海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财经大类专业为对象进行了调查,分析了目前财经大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二、高职财经大类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问题

笔者在调查中,根据学院的整体专业学生分布情况,采用典型调查的方式,抽取学院财务会计专业群中的会计与审计专业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典型对象,对相关专业的专业负责人和教师共10人进行了访谈,并查阅了2011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资料。主要调查结果如下:

(一)财经大类专业实践教学基本状况

1、实践教学包含两个基本环节:即课内实训和集中实践。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具体安排如表1所示。(表1)

2、实践教学课时在总学时中的比例在理论上达到或接近50%。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会计与审计专业的实践教学课时如表2所示。(表2)

3、实践教学标准,主要包括集中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内容比较简单,没有分项标准。

4、实践教学考核方式,主要包括上机操作、大作业、实习报告。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集中实践考核方式如表3所示。(表3)

5、实践教学合作企业数量不多,与学生数比例大概为20:1。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集中顶岗实习企业学生数比例如图1所示。(图1)

(二)财经大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主体地位不突出。目前,高职财经大类专业实践教学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做到“一切为了学生”,课程设置“学科性”痕迹较重,有的课程的实践教学仅是为了实践而实践,没有按照企业需求和岗位标准进行设计,甚至未真正摆脱传统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

2、实践教学资源缺乏。采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性教学,提高高职财经大类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就必须要有足够的实习实践岗位提供给学生。但目前学校和企业难以对此达成共识。校企合作企业已达到一定的规模,但企业提供给学生的实践实习机会相对较少。一方面是由于企业难以接受大批一定时期内不能给企业带来利润的该专业学生;另一方面是大多数企业管理类岗位如人事、会计、营销等岗位具有一定的性特征,企业对学生顶岗实习积极性不大。除了校外实践实习岗位不足之外,校内实习基地的投入也不足。学校虽然有专业实训室,但硬软件更新较慢,同时师资培训跟不上,实训室教学质量也难能得到保证。

3、实践课程开发不足。课程开发立足于专业培养目标而定,财经大类专业各种实践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学生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在实践过程中理解岗位要求,积累实际工作经验,训练各种专业技能,保证学生在毕业后较快进行工作角色。但目前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目标针对性较差,再加上合作企业所能提供的实践实习管理岗位有较大的波动性,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教学大纲制定、教学活动实施等一系列教学及管理过程中,投入性不足,教师进行课程开发及实施的主动性欠缺,使得理论课和实践课未能有效整合,课程标准不具体,不能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

4、实践教学模式陈旧。目前,高职财经大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一般包括课堂案例教学、实验室实训、实习基地实习等。课堂案例教学是广为推崇的教学手段,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的互动环节得不到重视,教师常满足于自身的说教与分析,不重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有的教师对案例的选择随意性较大,案例的代表性、典型性、新颖性不够。实验室实训在教学组织、过程管理等方面存在着各种问题,教学成效再打折扣。顶岗实习一般是专业培养的最后环节,由于实习基地匮乏,学生分散实习较多,难以进行有效监控和考核,同时面临学校就业率压力,实践教学往往草草收兵。实践教学模式陈旧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实践考核改革力度不大,由于财经大类专业实践成果难以物化,最后考核就变成了批改作业或主观评分,不利于保障实践教学的效果。

三、基于工学结合,改革高职财经大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对策

(一)依托工作岗位标准构建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针对目前实践教学未能真正按照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进行建设的现状,高职财经大类专业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时要以专业目标岗位工作标准为基础。以江海职业技术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例,专业培养的目标岗位包括生产及后勤管理岗、营销管理岗、行政及人事管理岗、财务管理岗和门店管理岗。岗位标准可以以生产管理员、营销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员等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为依据设置实践教学环节、搭建实践教学平台、配备实践教学师资。

1、设置多位一体实践教学环节

(1)继续完善实训教学环节。以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例,以往在设置实训教学环节时,以开设分课程实训为主,实训时间短,效果不明显。目前,针对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开发的经营管理沙盘实训软件综合性较强,且以模拟企业的真实经营过程为背景,仿真性很强,管理游戏的形式很新颖,易于激发注册入学背景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操作可以以管理沙盘为主要的实训课程,对不同年级设计不同难度的操作内容,如表1。(表4)通过上述分阶段的操作,让学生掌握目标岗位的主要工作内容。

(2)增加企业入校培训。采用“引进来”的办法,与校外实习基地企业合作,邀请企业专家将企业培训课程如《职业心态》、《职业生涯规划》、《销售技巧》等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带进课堂,培养学生建立自己的职业目标,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意识,与社会行业相衔接。

(3)加强学生校外实习。校外实习可以让学生经历企业管理的基本经营过程,了解企业的工作流程和运作方式,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自身的岗位工作能力和决策分析能力。针对目前高职财经大类专业校外实习形式较为单一的情况,可以考虑将识岗、贴岗和顶岗有机结合起来。特别要重视对顶岗实习的安排和管理。对于财经大类专业而言,校外实习基地单一岗位接纳人数有限,因此安排顶岗实习时分散实习学生占有一定的比例,实习效果大打折扣。一方面通过积极拓展校外实习基地的方式增加学生的实习岗位;另一方面可选择人才需求量较大的商业流通企业统一安排1~2个月的集中顶岗实习,和企业共同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技能,为学生独自走上社会工作打好基础,将实习落到实处。

(4)强化社会调查。财经大类专业的社会调查是对相关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企业发展等情况的了解分析,是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应用,有利于调动学生投入社会的积极性,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将社会调查与毕业论文紧密结合起来,为达到调查分析的一定深度,可采用分组形式进行团队调研活动,由教学团队教师进行综合指导,形成有有效结论的调研报告,计入学分。

(5)常态化职业技能竞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竞赛,并以此为平台,将职业技能竞赛内容和方式引入校内比赛中,并使之常态化,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新性。

2、搭建多种实践教学平台。实践教学平台应由三个分支组成:一是理论知识应用平台,主要指教学做一体化教室,用于深化学生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形成专业知识体系;二是校内实训平台,主要指学生应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仿真实训室,用于强化学生的操作技能;三是校外实习基地平台,主要指合作企业现场,用于培养学生的工作技能。总的原则是数量持续增加,质量严格把控。

3、配备专兼结合实践教学团队。为了满足人才培养模式的新需要,要建设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组成的教学团队,适当增加兼职教师的比例,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兼职教师讲授的制度。

(二)构建分层实践教学方案。所谓分层实践教学就是按照专业教学周期规律,对照企业职业发展通道,由易到难进行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和学时安排。具体来说,可从岗位认知、岗位见习和顶岗实习三个层次分阶段构建。

1、岗位认知:大一阶段实施,在职业能力课程中安排学生到校外实习企业进行参观,了解行业背景、企业的岗位设置和描述,学时比例达到8%左右。

2、岗位见习:大二阶段实施,对职业能力及职业能力拓展模块课程,要求基于岗位工作任务设置实践课时,同时在综合实训课程中安排学生集中到校外实习基地“做中学”,学时比例达到12%左右。

3、岗位顶岗:大三阶段实施,要求学生进入企业空缺岗位以“管理培训生”、“营销员”、“生产操作员”、“人力资源专员”、“出纳”等身份进行工作实践,学时比例达到30%左右。

总的来说,高职财经大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路径可以由图2说明。(图2)

在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中,融入分层实践教学方案,对于高职财经大类专业而言,将使实践教学体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满足人才技能多样化的需求,符合注册入学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主要参考文献:

[1]韦东海.高职高专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广西教育,2012.5.

第7篇

教高 16号文提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培养一大批毕业就能上岗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根据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清晰定位,一些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目标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的“2+1”模式,就是一种有益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前两年在校掌握职业岗位必备的专业理论、基本技能,培养职业素质,最后一年到企业去,在真实环境中“顶岗”,接受实在的职业培训,利用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环境来造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通过“顶岗”,使学生在师傅的指导下学到具体的操作技能,逐步由大学生向职业劳动者过渡。

二、教学计划模式

高职院校制定教学计划,应认真贯彻《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16号)精神,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构建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按照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积极主动适应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要。

1.确定专业对应的岗位(群)

专业负责人应深入了解相关行业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趋势,熟悉与专业相关的生产技术发展状况,认真研究本专业与相关专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企业对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确定专业的主要岗位(群)。

2.构建与专业特点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教学计划内课程可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块。必修课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技能训练课。选修课包括专业限选课和公共选修课。课程开设必须建立在岗位群基础上,从而形成与专业特点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3.确定合理的总课时量及总学分

(1)三年制专业的课内总学时(含课内实践)一般以1600~1800学时为宜;三年制专业的文史、财经、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学时比例不得低于总学时的40%,工科类专业不得低于总学时的50%(含课内实习、实践)。

(2)各专业总学分:三年制应控制在125学分以内。

(3)学分计算:理论教学(含课内实验)原则上按18学时1学分计;单独设置的实践教学按每周1学分计;单独设置的实践教学按每学分30学时计。

三、课程设置模式

1.课程设置原则

根据课程理论,课程设置应依照以下原则:

(1)实现素质教育目的原则。加强科学文化素质、业务能力素质、生理心理素质等教育,注重思想道德素质、尤其是职业道德素质的教育。

(2)适应社会生活发展需要原则。社会需要是高职教育的立足之基。高职教育与经济、行业的联系最直接,最密切。课程设置模式必须随着经济、行业需求的发展而发展。

(3)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原则。高职教育课程设置不仅要考虑国家统一课程标准,更要适应地方特色。

(4)职业性原则。高职教育具有直接面向职业岗位的就业教育的特点,因此,课程设置模式必须具有职业性。

2.理论课、实践课比例

实践课包括实验、实训、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在课程设置方面一定要加强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工科实践教学总时数≥50%,文科不少于40%。

3.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强化职业道德

学生基本综合素质的完善是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吃苦耐劳的优良品德,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

4.重视开设选修课,提高选修课的地位和份量

选修课是高职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选修课的设置要有利于引导学生发展个性、发挥特长和优势。应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与爱好,广选课题,精选内容,通过选修课来增强他们的自主意识。要适应信息经济时代岗位易变的特点,培养学生一专多能的本领,增强就业和创业能力。

5.实验、实训、实习教学模式

实验、实训、实习教学,是实践课的几种不同形式。高职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教育,因此要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可以说,没有实践教学,就没有高职教育。具体来说,可从以下方面出发:

(1)依据教学目标选择实践教学模式。教学人员应根据阶段实践所要达到的目标选择实践教学模式。如为了加深基础理论的教学,可在实验室里进行实践教学;如进行技能性训练,则到实训室去;进行实际操作,或到第一线去顶岗。

(2)依据教学内容的性质选择实践教学模式和场所。不同专业、不同学科或相同学科的不同内容,根据习得的技能不同,要做出不同的选择。如模具制造专业去工厂车间实践;工商管理专业到工商企业去实践,也可以选择自主创业;应用外语专业则应到外经贸公司实习等。

(3)依据教学的物质条件选择实践教学模式。要根据学校实习的具体的硬件设施情况做出相应的选择。如我院与企业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就可以选择企业生产实践与学校理论学习相互交替、学用结合的校企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同时,院创业孵化中心以“培养创业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开辟就业途径”为宗旨,也创建了一批模拟公司培养实用型人才。

四、师资模式

1.“双师型”师资队伍

没有相当比例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就没有合格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定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同时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体系。”高职院校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职业技术人才为目标,客观上也要求教师既具备雄厚的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方面的执业能力,又具备职业技术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

2.基础理论课教师的配备

高职教育毕竟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培养的是大学生。因此,高职院校除了配备足够的专业技能教师外,也应重视基础理论课教师的配备。

五、毕业设计(论文)模式

毕业设计(论文)是检验大学生是否具备较强的综合运用各种知识与技能解决现场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是高职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构建高职毕业设计(论文)模式,应遵循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激发学生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能力的原则,其具体做法为:1.现场操作

学生在实习教师或师傅直接指导下,在定时检查的环境中,完成常规任务和熟练操作。

2.重视图纸设计与虚拟市场运作

对于工程设计、数控系统设计等专业,需要学生能独立完成设计图纸和设计说明书任务,能计算相关参数,调试相关实验;而商贸、营销等专业,则创设虚拟市场,以检验学生的市场运作能力。

3.重视毕业论文的理论性和可操作性

毕业论文是学生学习综合能力的体现。论文评审,既要检验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更要重视毕业论文中提出的方案是否具有实际操作性。对于以大量例子实证的论文,应作为上品。

六、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模式

21世纪是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全方位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内涵包括知识、能力、素质三大要素。我院的校训“重知识、更重能力、尤重品德”就体现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

1.重视基本理论知识的评价

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得越深刻,掌握得越牢固,相应的技能就越熟练,就越有利于能力的发展。

2.注重应用技能的评价

高职质量考查的重点应放在考查实验水平、实训水平和实践能力,全面评价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3.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评价

爱因斯坦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国家要求通过教育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高职教育质量评价要遵循全面发展的目标,坚持专业技术水平、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审美素养、身体素质等全面发展的质量评价标准。

七、内部管理机构设置模式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决定了与之相适应的内部管理机构的设置具有特殊性。

1.教务处设必修课、选修课两个科

为了适应今后就业竞争需要,学校在课程设置中应同时重视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开设。因此,在教学管理机构的设置上,需要在教务处内设置“必修科”和“选修科”两个教学行政管理机构。

2.设置实践教学处

为了组织指挥实验、实训、实践教学和校企结合的具体工作,学校可以设实践教学处,其工作人员可从本校实训中心和实验室选拔一部分,还可到企业聘请一部分。这两部分人具有实际操作能力,会使实验、实训、实践的教学落到实处。

3.建立和发展学校各种协会、社团组织

实践证明,一些学生走向社会后,不一定在本专业上搞出名堂,而是在其它方面“露脸”,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学校期间,除了专业课结业外,他们还利用学校提供的各种学习机会和平台,发挥了自己的潜力和特长。

4.党、团、工会、政治辅导员、政治教师等思想政治工作“一条龙”模式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宜由党委牵头,共青团、工会配合,政治辅导员具体落实。思想政治教师在课堂上按课程的要求,从理论上发挥深化和扩展作用。“一条龙”的队伍,以塑造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目的,形式多样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可靠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八、结论

第8篇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条件、学科建设、师资情况和本科教学体系建设以及大学的文化内涵、积淀等相对于办学历史悠久的高校而言不具优势,甚至在传统本科院校与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之间处于“尴尬”的处境,这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现实,也是最基本的共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地理位置,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很多都是由原来高专升格,所以地处非省会城市的居多,从地理上看劣势更加明显。因此,在创新创业教育开展上,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困难肯定比传统高校要多。虽然,他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都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而且有些高校还形成了“本土化”的实践经验与模式,但在实施过程中不可回避还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

(一)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够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向深受“升本”前院校的影响,抹不去“师专”或“高专”的痕迹,非常注重学生专业学习的理论性、系统性与完整性,而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有些高校可能有提及,但不深入,也没能达到一定的重视程度。有些高校只有“标语式”的内容,没有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实施办法,流于形式。首先,应该是部分高校领导的观念没有转过来,他们没有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其次,是高校的有关部门、二级学院在具体操作层面,主要是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层面,没有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动力,因而不能积极、主动地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进行丰富和拓展。再次,就是学生本人,还是以学好专业基础知识、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为最终目标,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二)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式及内容创新不够

虽然,随着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视和学校自身的发展需求,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也顺应形势的发展和现实的需求,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积极的实践,有些高校还取得了“本土化”的经验和富有个性的模式。但从总体看,其教育形式与内容的创新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还远远不能适应学生学习的需求。一方面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式,主要还是采取课堂讲授、专题讲座等传统的“课堂灌输式”的教学手段与方法进行授课,这种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的教学形式效果较差,不受学生欢迎,而且也不能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另一方面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比较偏向宣讲政府各类政策、讲述创新教育的基本理论或个人案例分享等,缺乏体验式的学习环节设计。综合分析,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创新不够———最典型的就是从案例的角度看,现在很多教学案例都是围绕成功人士或大集团、大公司的运行情况来介绍的,但事实上我们的学生创业起点比较低、形式比较散,和所讲述的案例之间相距较大,不切合实际,也没有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指导意义。

(三)对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视不够

师资队伍建设不能适应新时期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这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一方面,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由高专或高职升格而来,其总体的师资就是非常薄弱的,距离本科教学要求还比较远,长期处于“爬坡”阶段。为了应付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等各种检查和考核,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大力引进人才方面可谓不遗余力,竭尽全力。但是,人才引进主要还是考虑学科建设和专业布局,极少会考虑到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目前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主要是由原来的高专教师转型而来,他们相对来说职称、学历偏低,虽然近年引进的高学历优秀辅导员充实到该队伍中去了,但尚缺乏教学经验,总体来说,结构性矛盾问题依然突出;第三个方面,就是教师本身属于传统的以教学为主营业务的师资群体,自身没有创业经历,在实例讲授和实践操作中无法给学生带来真实的创业故事分享,这不但会影响学生对于创业的积极性,同时还影响学生对教师的信任程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也势必影响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

二、推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处理好几种关系

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单纯的某一种知识或某一方面能力的提升,而是需要系统设计、系统推进的综合素质提升,例如该教育涉及了创新精神培养和工商管理、企业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行政审批及其他相关专业知识,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在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必须要处理好几种关系,这是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高等教育和高校专业教育中去的首要条件。

(一)知识普及教育与实际操作能力提升之间的关系

创新创业教育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普及固然重要,但就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而言,关键还是实际操作能力———即“怎么看”和“怎么办”的问题。所以,只有在教育活动中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科学划定它们的比例,合理掌握这两者之间的相互支撑关系,才能真正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其本科教学体系尚不成熟,仍然在探索中,特别是原来由师范专科学校升格而来的新建本科院校,在教育教学环节设计上,始终走不出“师范教育”的影子,非常注重理论教学,在教学方式上也采取单一的理论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这个问题必须首先解决好,在教育教学活动设计的时候就应该先考虑起来,侧重实践能力的提升,强调实践才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所在。

(二)专业课程学习与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关系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学生需求的不断增大,而新增加的一门专业课程。当前,在我国大力提倡创新教育的大环境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更应该尝试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专业课程学习的内容之一,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调动学生创业热情,传授创新技巧,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因此,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应该从低年级学生入手,逐步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专业课程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三)面向全体学生与培育重点学生之间的关系

首先,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不是要求每个大学生都去尝试创业,而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对于绝大部分大学生来说,接受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为了树立创新意识和学习创新技巧,极少部分学生真正在大学期间尝试创业或是毕业之后自主创业的。因此,这就需要高校处理好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培养重点学生提升创业能力之间的关系。其次,当前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处在探索阶段,课程体系和实践经验都不够完善,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创业指导和实践训练的平台还没有搭建好。所以,我们需要有重点、有选择地开展创业人才的培养,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大众化、重点化和特色化结合起来,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深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又要对具备创业热情和基础的学生开展实际的创业指导和培训。

三、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构建

(一)建设专业、稳定的创新创业教学团队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上还存在较大缺陷,在队伍建设上应当以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和指导实践背景、工商管理知识背景的专业教师为主,吸引部分有指导创新创业活动经验的教师和辅导员,担任学校该项教育的核心团队成员,共同探讨和研究创新创业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同时,鼓励教师前往其他高校学习成功经验,再结合本校实际,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此同时,要聘请企业家、企业高级技术人才、投资专家、创业成功人士担任创业导师,用他们的亲身经历来示范、激励、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高校内还可设立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研究所和创业就业指导服务中心,负责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活动训练和项目孵化的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工作,以及就业教育的教学研究工作。

(二)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大学生职业发展总体课程中,融合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内容,将“创业基础”纳入公共必修课,启动校级重点教材开发项目;开设SIYB、KAB等课程,在通识课程中逐步增加创新创业课程的数量;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鼓励开设若干门如管理学、人力资源、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创业教育选修课,针对特殊专业(如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应该将创新创业课程增设为必修课程。

(三)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办创新创业实验班

在学生通过为期一个学期的创新创业基础教育课程后,由学生自主申报,从中选拔出创业热情高、创业资源丰富、创业基础较好的少部分学生组成创新创业实验班。这部分学生仍然归属于原二级学院,再通过一个学期左右的课余时间接受更为专业的创新创业课程教育,如开设“大学生KAB创业基础”“创业管理”“商业计划书”等创新创业类课程,经过一年的专业训练,最终确定以创业为方向的学生,以创新创业实践代替专业实践和毕业论文。经过试点,取得成功后,可以逐步开设单独的创新创业实验班,单独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从学生入校到毕业、从学习到生活、从专业教育到素质教育、从理论学习到实践训练、从课堂内到课堂外———开展一系列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四)开展丰富多彩、实践性强的创新创业活动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一方面要注重课程的基础性教育,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和创业实践的经验积累。课程教育要与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和竞赛,夯实学生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在总学分中设立创新创业教育必修学分,条件成熟后逐步增多学分,修订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学分认定管理规定,将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整体纳入创新创业教育学分体系,推行学分替代制度,试行将学生创新创业标志性成果替代毕业论文和课程修读制度。

(五)拓展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