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研究心得体会

研究心得体会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3-02 09:07:1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研究心得体会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研究心得体会

第1篇

《行政学研究》作者威尔逊,发表于1887年美国《政治学季刊》,该文被认为是公共行政学的起点,为行政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进行系统研究奠定了基础。今年通过学习《西方行政学说》这门课程接触到这本书,对自己有很大的启发。

这本书主要概述了行政学研究的历史,认为其是政治学中一个比较新的发展,完全有必要作为一门学科加以研究,同时提出了行政学研究的必要性和价值。认为行政学研究的开展是由于社会逐渐增加的复杂性,是国家正在发展的功能和自由民主发展的结果。指出行政是政府最重要的部分,是行动中的政府,是政府实际运作的具体体现。行政和政治既相互依赖又相互独立,后来被行政学术界误称为典型的政治与行政"二分法"。该文在研究方法上,抛弃哲学、法学方法,强调历史方法和比较方法。

这本书虽然不长,但是字句之间闪烁着威尔逊对行政管理研究的深刻思考。他在文章中说:“在任何地方,当尊重舆论被当作政府的最高原则时,其实际改革必然是缓慢的,并且一切改革都必然是充满妥协的。”它强调了公共舆论在政治生活中的统治作用。因为在现代国家体制中进行的改革,大多以“需求”推动,即从民众的生活中发掘到“改革”的内容,这是第一步。随后,就是要发掘改革的方向,因为政府必须说服民众愿意进行它所主张的那种改革。这时舆论就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因为他必须鼓动舆论,使得公共舆论愿意听取意见并进行讨论,同时通过议程设置,把正确的意见放在舆论前进的道路上。

威尔逊提出如果对政府的管理方式和手段的比较研究将会使我们提出一些建议,使得政府在行政管理方面实际上把公开性和活力结合在一起,并且准备接受一切严肃的得到广泛支持的公众批评,那么这种比较研究就将使自己有资格进入政治研究的最高级和最有成果的重大分之学科行列之中。期待能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继续学习相关知识。

第2篇

工作快二十年了,参加的培训很多,但主要是有关自己专业的。本次xx大学老师把培训送到家门口,是为期三天的小班化教育研究培训,内容非常丰富。我有幸报名参加了,在三天中集中听取了各学科领域专家的精彩讲座,收获很大,感受颇多。现将这几天学习内容和心得粗略写下,以便加深理解和消化。

第一天:上午,黄xx老师 教师素养——数学文化谈。数学,对于一个学美术的老师来说,简直就是风马牛不相接。然而黄老师的讲座中黄金分割点在美术中的应用比比皆是。大量的美术图片让我倍感亲切,用数学的知识加深了我对美术的理解;下午,孙xx老师,大国崛起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路径选择。这种政治性的讲座以前我从来是不感兴趣的,认为学好自己的专业就可以胜任教学了,听了孙老师的讲座,加深了一个美术教师育人的责职。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爱自己,实现梦想的人生目标也就成了我的梦。

第二天:上午,邵xx老师,小班化教育研究,了解了一些国外的小班化情况,这上午收获不大;下午,周xx老师,课题设计与教育科研方法。一、论文的分类:实证型;理论型;叙事型.理论性论文(要从理论上说明为什么),教师没有经历查阅大量理论资料。叙事性论文是通过对有意义的教育事件、生活告诉大家要怎么做,总结教学经验和进行教学反思。要求事件要真实,是自己的事,有精彩的故事情节,最后展示研究成果。二、选择合适的论文题目1、新(研究问题新颖,是大家困惑、迷茫争论的。)2、真(到底是哪些环节出了问题)3、研究方法要实在,要小题大做。4、亮(题目要养眼,要好看,一眼就吸引住人)三、制定写作思路提纲(然后就可以慢慢的完成)

第三天.上午,孙xx老师 课堂管理的问题和改善 案例:一个优生向差生的转变,很多是因为教师对一件事情的处理导致;灰姑娘的教学案例,深深的体会了语文应该这样教,语文课是这样精彩,语文课对培训学生有这么大的作用。现在大学生最严重的问题是没有问题,这是中小学教学后到大学的体现);提到了值得看的书,《学技》《明朝那些事》《虎妈赞歌》,中央台栏目《开讲了》。下午,陶志琼老师 传统文化与教师人生 分别从儒家、道家阐述教师的人生。自由的环境才能创新。不与君子斗名,不与小人争利,生气不如争气,对人生要看透不看破,做人如水,成功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失意莫失态,得意不忘志,生命的荣枯全因自己的修行。等等哲理指导着人的生活道路。

三天的学习转瞬即逝,这是暑期的第一大收获。接下来日子应该是忙碌着、充实着、收获着。

第3篇

【关键词】 三步五环节 激励 培养 满足 创设

“三步五环节”递进式课堂教学研究是在以学定教,学案导学的基础上推进的校本教研;是教师个人、教研组成员专业指导,联手提高教师整体教学水平的方式。我认真学习了“三步五环节”递进式课堂教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具体的教学操作程序,在实践中反复摸索前行,在具体操作中有以下认识和体会。

我本着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动为主线、疑为主轴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激励学生质疑问难。在学案设计上,由浅入深,了解文学常识、疏通文义。在教学中,教师起抛砖引玉的作用。让学生讨论时,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放飞思维的翅膀,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教师给学生充足的表扬,从不同的层面评价学生,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以充分发挥特长的舞台。

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尝试了“预习—质疑—讨论—展示—评价”的五环节小组学习方法,也初步培养了学生的质疑,发现问题的能力,但学生自学的习惯还没有很好地养成,更谈不上学习的兴趣了。语文学科的博大决定了兴趣、爱好及习惯的重要性。摆在面前的即是文言文的老大难问题——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以往都是老师讲,学生记,整堂课教师忙忙碌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局面,课堂死气沉沉,毫无生机,更无兴趣可言了,所以,相关的反馈的针对性及实效性是非常不理想的。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语文课的酵母”课堂充满了生机,学生乐此不疲,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感到了成功的喜悦。所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应放在教学的首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任何教学手段必须通过学生才起作用。分析《陈情表》时,对于“李密在赴任和侍奉祖母的两难中选择了后者。对于他的选择,我们该怎样看待?”这个问题,让学生展开热烈讨论,我发现即使同一小组内的学生也有不同的看法,学生个体差异非常明显。俗话说的好:“黄沙入海,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颗沙粒,绿叶如云,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一双叶片”。由于学生的认识角度,思维方式各不相同,参与学习的方式和对某一问题的认识存在差异,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能忽视了这一差异。如果过分地强调学生活动形式和结果的整齐划一,那么,将导致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差异越来越大。因此,要提倡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多模式的解决问题,让所有的学生均在课堂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新课程定位在人的发展上。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育,促进有差异的发展。从学生分析寓意到我得到了这样的体会:课前探查,发现学生差异;课堂开放,展示学生差异;实施分层辅导,发展学生差异;设置分层作业,体现学生差异。

第4篇

关键词:创新课题;团队;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2-0122-02

大学生是社会创新力量的带头人,是创新思维的活力源泉。在完成课堂上知识的传授是为知识的创新奠定基础,进而知识创新反馈知识传授[1-2],一点一滴的积累和努力才能让社会进步和发展,而这点点滴滴的进步正是参与到创新课题的研究中来才得以体会和收获。在课外时间中,由杨阳亮等本科生组成的创新课题小组研究了关于《黄芩素对LPS刺激下的黑色素B16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的项目,对本科生的创新思维的开阔和书本知识的连接有重大意义。

一、大学本科生参与创新课题的问题

1.选题过大,理论知识要求高,学生知识水平不足。本科生做科研和研究生有所不同。本科生平时的科研训练有限,以掌握本学科的基础和专业知识为重点。所以本科生的科研素养、科研能力和研究生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在这样的基础下,本科生必须要选择适合自己科研能力的课题。而不是越高难的课题越合适,找到自己的知识能力范围以内的课题才是明智之选。

一个合适自己理论知识水平的课题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实验室工作能力和良好的团队精神。是我们对学习最深切的期待。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自我学习应在吸收重要的理论框架和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实验操作的重要意义。

2.课题表述不清晰,不够投入。有些课题的理论内容过于烦琐,学生的理解范围有限,故表述内容上模棱两可,含糊不清;有些是学生在课题叙述上没有下足功夫,三言两语就叙述完毕,使审阅者摸不到头绪。这些都没有做到实验研究的认真严谨的态度。归根到底还是课题的不吸引人或是学生不够投入,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课题至关重要。

对于大学生不认真投入研究,半途放弃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科学研究免不了不断地重复探究,例如对黑色素瘤B16细胞的培养,细胞迁移和侵袭的情况处理等等。科学发现就是不断重复不断发现的过程,只有耐得住磨砺的人才能发现“珍珠”,坚持是开启创新科学研究的钥匙之一。

3.创新点局限。中国的教育理念是以书本理论知识为主,缺乏发现和创新的能力,所以在创新课题的开展中,学生的思路被束缚,创新点过于单一乏味。对此我认为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老师的帮助下较为独立地开展创新性实验研究,从而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促使学生在巩固所学理论,自觉地对在实践过程中所发现的新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并从中学得新的知识,比在有限的课时内单纯地向学生灌输尽可能多的知识点。

二、研究课题举例说明

内容。为了研究中草药黄芩主要活性成分黄芩素对炎症调整培养基(脂多糖(LPS)刺激RAW264.7巨噬细胞后收集的上清液)培养的黑色素瘤B16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实验分四组即:(1)空白对照组;(2)RAW上清液组;(3)黄芩素组;(4)RAW上清液+黄芩素组进行实验。用MTT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用T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用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的成瘤性。

本课题设计参阅了大量的资料,经过缜密的思考,尽量做到科学、合理、规范。首先通过文献学习,学到黄芩素是中草药黄芩的主要活性成分,应用于肝癌、乳腺癌、大肠癌、胰腺癌及前列腺癌等多种上皮性肿瘤的研究的中草药黄芩的有效成分,可用于本次课题。前期工作结果也表明,黄芩素明显抑制JB6 P+细胞的增殖。因此,本课题在理论上和实验上是可行的。其次,参与本课题研究的都是医学院学生,有较为丰富的医学方面知识,较充分了解本课题的基础内容。除平常理论学习外,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尤其研究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细胞培养技术,所作实验成功率较高。本课题医学院给予积极支持,以保证课题研究的正常进行。本课题时间安排合理,充分利用放假时间和周末时间,可按时完成任务。本课题组有实验操作能力强的本科和硕士学生,有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能给予正确的指导,可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通过实际实验操作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克隆形成率与接种的细胞密度有一定关系,消化细胞一定要充分,接种一定要分散。迁移实验时,如果下层培养液和小室之间产生气泡,会减弱甚至完全抑制下层培养液的趋化作用。

三、大学生在创新课题的收获

1.创新课题实践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目前的医学生以90后为主体,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强,集体主义意识弱[3],所以参与一个创新课题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团队的合作有利于丰富医学教学内容,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都缺乏专门的沟通能力、合作技能和团队精神的培养内容,而科研项目的研究正好填补了教育的弊端。例如我们在做用MTT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用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用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检测成瘤性等实验中,没有团队的互相配合是做不到的。每一步遇到的困难都需要大家集思广益,共同思考解决完成。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评价不是形成性评价,而是过程性评价,要贯穿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包括进入临床前、进入临床后、毕业前的考核等等,要在评价过程中突出评价的诊断[3]。

2.创新课题连接书本知识和实践操作。现如今的中国式教育依然停在注重书本上的教育,老师讲述理论知识,抽象的描述知识,使知识变得枯燥乏味,也抹杀了大学生对科学的创新力。参加科研立项时,学生为完成项目,要应用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知识,把书本上的知识串联起来,并不局限与死记硬背,而是活学活用,真正掌握知识。

对于教师将教学内容还原在科研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应用,通过师生互动、双向沟通的形式,实施集体讨论与独立思考相结合的开放式教学。强调自主性、探索性和实践性,从而激发创新力。

3.创新课题培养本科生创新思维。“大学生创新性计划”是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遵循兴趣驱动,自主实验,重在过程的原则,强调实施过程中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的收获,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譬如黄芩素具有抗氧化、抗过敏等药理作用。是否可以应用到抑制肿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就成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四、创新课题的完善建议

1.学生方面。提高自主能力,提高实验操作水平,减少失误次数,真正从创新课题中学到知识,掌握技术。目前因本科生时间有限,并且知识水平亦有限,对科研内容的理解不全,从而失去了实验的兴趣和积极性,容易半途而废。或者在实验途中不能经得住失败的过程,削减了实验的热情。对此希望学生提高对自己获得知识的责任心,努力在失败中提高自己,充分运用所学的现有知识,并从实验中获得更多其他知识,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精神和面对失败的不放弃精神,真正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

2.教师方面。耐心教导本科生实验步骤,对学生的想法认真思考,互相学习,互相提高,通过创新课题的开展,把课堂上传授的知识通过实践,进一步讲解给学生。帮助学生养成团队互助精神,合理分配实验任务,尽量使每一个同学都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和培训。

综上所述,大学生参与课外创新课题的研究不仅对团队合作识连接有极大帮助,而且对我国学生广泛缺乏的创新思维有可观的提高。用这种“科研反哺教学”方式[1],化枯燥的书本知识为实际的科学探究,是国家应该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李昌祖,冯雯.大学“科研反哺教学”及其实施[J].教育发展研究,2009,(19):71-74.

[2]刘咸卫.回归大学育人本真:教学的研究性与科研的教育性[J].中国高等教育,2008,(21):29-31.

[3]何怀伟,季湘年.试析高等院校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14,22(6):1043-1045,1055.

The Experiences of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Innovation Research Project

YANG Yang-liang,ZhANG Yan,SUN Rui,SUN Pei-lin,PIAO Ying-shi*

(Department of Physiology and Pathology,Yanbian University Medical College,Yanji,Jilin 133002,China)

第5篇

关键词: 心理主题班会 大学生心理健康 有效机制

班级是学校向学生实施教育与管理活动的基本组成单位,和谐班集体对青年大学生发挥着和谐育人的作用,心理主题班会已成为不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平台。它和其他班会有本质的区别:一是性质不同。心理主题班会的性质是传播知识、美化心灵、健全人格,其他班会则有不同的性质;二是班会形式不同。心理主题班会以班会全体成员参与为主,共同体验、分享、提升,其他班会则以个体或少数人参与为主;三是目的不同。心理主题班会以健康心理、健全人格、学生发展为目的,其他班会则具有其他目的。

心理主题班会以全班同学参与为前提,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精心设计主题班会的主题,将心理辅导的技术方法贯穿于主题班会的活动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解决或预防同学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心理困惑,或提升有关心理素质,如人际关系、自信心、恋爱、学业、就业、挫折、情绪调节等。

以南昌大学为例,据不完全统计:自2007年5月至2012年6月,全校各个班级共开展心理主题班会321场,本文从理论的视野和实践的视角进行分析,探讨创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机制。

一、心理主题班会“四位一体”的组织分工形式

“四位一体”的组织分工形式采取校心理咨询机构提供业务指导,校院两级心理发展部负责组织与后勤,各楼栋心理辅导室提供专业技术支持,朋辈心理辅导员做好协助工作,立足各自实际,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共同实现目标的工作合力。“四位一体”的组织分工形式,“全面覆盖,深入渗透”,提高了班级心理主题班会实施的有效性。具体分工形式如下: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提供专业的业务指导,中心专职教师进行督导,内容包括:打破传统的等学生上门咨询的局面,主动深入学生公寓开设13个学生楼栋心理辅导室,培训和发展朋辈心理辅导员队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校级文件的形式在校院两级学生会成立大学生心理发展部,每个班委中均设立班级心理发展委员,对班级心理委员进行培训及管理。

2.校院两级学生会成立的心理发展部,负责心理主题班会的组织与后勤方面的准备工作,如心理调研、主题挑选、会前的宣传与动员、道具的准备、场地的选择、人员的通知、后期的宣传报道等。

3.各学院成立楼栋心理辅导室,负责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如详细的心理主题班会设计方案、督促和检查活动准备情况、主持心理主题班会、系统培训心理主题班会的领导者等。

4.朋辈心理辅导员,做好协助工作,如深入班级协助各班委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在心理主题班会上扮演示范小组,协助领导做好其他各项工作等。

二、心理主题班会的开展流程

心理主题班会的形式各不相同,但其基本要素,如活动主题、活动目的、活动地点、活动时间、参与人员、活动流程、活动纪实、参与者、观察者与班主任辅导员的感想等,决定了心理主题班会的开展流程。如下图所示:

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开展流程图

三、高校心理主题班会的主题选择与内容安排

发展心理学认为,在青年期,随着生理和心理的成熟及独立性的逐渐增强和社会性的不断强化,他们开始寻求比较稳定的同伴关系,也就形成了同伴团体。正常的同伴交往不仅可以满足大学生集体归属感的心理需要,还对他们人格的完善和社会性的发展有重大意义。但是,由于大学生阅历较浅,社会经验相对不足,独立生活能力不强,对自己缺乏正确而全面的认识,而且很敏感,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惑。由于各年级学生心理发展阶段不同和心理素质存在差异,因此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贴近学生实际生活选题,分年级召开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适应不同年级学生群体的心理需要。

低年级:帮助新生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完成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化,重新定位,探索新方法,融入到新集体当中;中年级:帮助学生形成恰当的成就动机,具备人际交往的技能,确立健康的爱情观,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自身的完善和发展;高年级:开展挫折教育,社会适应性教育和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帮助他们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心理主题班会贯穿了学生在校生活的全过程,契合学生成长的每一个环节。不同年级心理班会精选见下表:

表不同年级心理主题班会精选

四、高校心理主题班会的形式设计

心理班会的主题丰富,几乎涵盖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心理主题班会无需固定模式,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开展,融合趣味性和启发性,以发展心理为主线,以学生为真正的主体,老师只起指导作用,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热情,做到“润物细无声”,培养学生的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心理品质,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更好地自我探索,体验自我与环境的互动关系,改造和重新建构自己的内心世界,完善人格发展。具体形式设计可参考:个人主题发言、经典案例讨论、班级心理沙龙、心理电影联播与点评、心理素质拓展、团体心理活动、心理游戏、心理情景剧、心灵故事、心理主题辩论赛、阅读疗法、心理DV展示,等等。

五、心理主题班会的教育功效

为了检验心理主题班会开展的教育功效,本文对南昌大学近一个学期来举行过心理主题班会的班级进行了随机调查研究,调查人群分为三类:带领者、参与同学和班级辅导员。作为心理主题班会的设计与实施者,一名带领者在活动感悟中说:“通过此次心理主题活动使该班男女生之间的关系较为融洽,活动效果很不错。同时也给了我很多启示。作为一个领导者,要把一个群体融合,而且自己也加入这个群体,那是多么不易,任何时候都要依靠你的团队,他们有解决问题的本领,会给你启发。”其中一位参与的同学说:“我们才大一,大学四年,还有三年半的时间要在一起共同学习,共同生活,班级就是一条船,我们现在就处在同一条船上,只有同舟共济才能驶过一片大海,而且,只要同心协力,无论有多大的风暴来临,我相信我们都能成功地把船开往目的地。”一位辅导员说:“这个班的同学在一起有一年半的时间了,但在一起交流的时间不多。尤其是男生和女生之间还相当陌生,在‘我的青春,我做主’班会之前,有些男生女生之间甚至是第一次说话。但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之间亲密了很多,这也给他们分班之前留下了难忘的回忆。活动刚开始的时候,有些同学的参与热情不高,个别甚至拒绝参与到心理游戏中来,但通过带领者及助手的引导,调动起了大家的积极性,不仅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而且能够主动与大家分享在游戏中的心得,在活动结束的时候还意犹未尽。此次活动,帮助同学们认识自己,提高了人际交往的技巧,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心理主题班会形式吸引人,主题贴近学生实际,很受学生欢迎。在活动中,同学坦诚交流,深入思考,增强了心理辅导的实际效果。就其本身开展的意义而言,从班级成员角度来说,它传播了心理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心理能力,健全了学生的人格,解决了学生的心理困惑,对实现自我认知、自我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从带领者角度来说,通过体验式参与,提高了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升华了所学专业知识;从辅导员角度来说,通过心理主题班会,融洽了班级凝聚力,更有利于班级管理;从班级甚至全校角度来说,它搭建了心理沟通平台,畅通了心理咨询渠道,浓厚了心理文化氛围,打造了班级教育品牌,形成了浓厚的学风、优良的班风,为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向前.论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渗透.教学与管理,2011(10):73-74.

第6篇

一、当前会计职业道德面临的现状

新世纪以来,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但是,新形势和新任务对会计职业道德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使其面临不少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1. 职业道德观念淡薄

在现实中,不少会计人员思想上会计职业道德思想基础严重缺失,甚至没有会计职业道德的概念,对职业道德规范和政策法规似懂非懂,十分模糊。当国家、社会公众利益与单位利益发生冲突时,不能够坚持准则,甚至通同作弊,为违法违纪活动出谋划策,直接参与伪造、变造虚假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当单位负责人授意会计人员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时,会计人员面临与职业道德冲突的选择。为了满足所在企业和个人私欲,未能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不顾职业操守,利用专业优势,铤而走险,大肆造假。近年来,我国出现了许多令人触目惊心的会计造假案,严重违反了会计职业道德,这都是在利益驱动之下,有着深刻社会背景的复杂的社会问题。

2. 职业道德教育缺失

每一个工作都有相对应的职业道德来约束自身行为。目前,愈来愈多的会计从业人员出现问题,多数情况下都是职业道德缺失的表现,关键问题是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工作。从公司层面来看,他们更注重会计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在考核指标中侧重于员工的业务能力,忽视了职业道德方面的考评。即使一些公司进行会计人员岗位培训,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也是少之又少,很难让会计工作者对此有深入的认识。从社会层面来看,现在每年都有网络继续教育,内容包括了会计职业道德,但是网络教育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在生活中,也很难看到积极正面的会计人员的宣传和教育,更多的则是法治栏目报道的财务人员疏忽或者不遵守职业操守而发生的负面事件。总之,困扰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因素就是职业道德教育缺失。

3. 监守自盗现象突出

现在社会物欲横流,作为会计从业人员一直和金钱打交道,面对金钱的诱惑,物质的享受,个人私欲的满足,有些人员不顾职业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利用各种手段侵吞国家财物,以身试法,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象这种会计人员监守自盗的现象屡禁不止,预防困难,成为了各单位比较难处理的问题。这虽然是少数会计人员所为,但也反映出新形势下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紧迫性。

4. 工作纪律性还不强

会计工作的性质,决定了会计从业者与其他业务人员的工作有着巨大差异。会计人员更多的是在办公室面对各种报表数据进行核算,多数都是算账的枯燥工作。有些会计人员心中就难免会产生失衡,在缺少外人监督的情况下,出现随意更改利润率,虚列各种支出,增加成本,谎报收入,随便更改各项计算标准,甚至出现伪造会计账簿,收支报表等行为。这种缺乏工作纪律性的现象比较多,严重影响了会计人员形象,也给企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害。

5. 虚假审计问题突出

随着市场化的不断深入,竞争程度日益激烈,审计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公司账目问题也越来越多,这就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当一些会计师事务所面对一些客户不合理要求时,无法抵挡巨大的利益诱惑,放弃了自己应该坚持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要求。这种与被审计单位合谋进行账目造假,提供虚假审计报告的行为日益突出,严重误导了使用审计信息的人员,损害了我国审计工作的信誉。

二、造成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失范的原因

近几年来,会计诚信缺失是会计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究其原因,就是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存在严重滑坡。

1. 市场价值观的冲击

随着市场经济向纵深进展,人们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日益多元化,利益取舍发生重大变化,引发了多领域道德冲突,使不少人在物质财富中失去方向,表现出不讲信用和规则,不择手段的损人利已的行为,践踏信用,是价值观念变化的一种负面效应,小集团利益占了上风,在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驱使下,失去了理性,走了唯利是图的道路,做假帐,编假报表,串通作弊,虚报利润,欺诈社会,严重损害国家和社会公众的利益。如注册会计师为了争夺会计市场的经济利益,不惜严重损害国家和社会公众的利益,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大量失真。

2. 从业环境的变化

在目前的经济社会中,由于会计人员坚持准则的法律保障和法律救济制度不够完善,坚守职业道德的外部环境欠佳,受到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干扰。所谓的“政治”需要,官员的政绩体现,会计人员无力阻拦,随波逐流,表现出职业道德的滑坡。单位负责人对会计人员的工作完全拥有领导权和管理权,是天然的从属关系,当会计人员与单位负责人发生道德冲突时,将面临着坚持准则、坚守操守与可能被打击报复的痛苦选择。客观上存在着“站得住顶不住,顶得住站不住”的现象。有好多案例从表面上看是会计人员不良职业道德的表现,其实是单位负责人意志的体现,是单位负责人不良道德的直接结果。

3. 会计制度的局限性

一是会计原则本身为会计造假提供了操作空间。首先,会计核算是以权责发生制为确认基础,从而产生了大量的应计、预提和待摊项目,会计信息提供者就可以通过操纵应计项目的确认时间来制造虚假业绩,如提前确认收入、推迟确认费用;而稳健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是建立在会计人员职业判断基础上的,存在较强的主观随意性,会计信息提供者很容易借此高估费用和损失、低估收入和利润来操纵利润;其次,重要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都为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想像的空间。二是会计准则的滞后性为会计造假提供了契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新的经济事项不断出现,使原有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已不能完全适应需要,而新会计政策又不能及时制定及颁布,这在客观上出现了一个“合规”的造假时段。

4. 监管措施的滞后

在学历教育中对职业道德内容涉及甚少,继续教育中对职业道德的培训又严重缺乏,从而导致会计人员对职业道德的认知度低。会计规范体系不完善,监管措施滞后,职业道德的违规行为惩治不力、缺乏职业道德自律组织及社会的监督和对道德优劣表现赏罚不明,客观上不利于制约违法会计行为的滋生蔓延。尽管《会计法》强化了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受到一定的抑制,但总的说来产生会计虚假信息的风险仍然较低,失信成本低。许多法规从实际执行效果来看,仍存在着不少缺陷和漏洞,部分法规出台严重滞后于实践的发展,缺乏预见性和超前性,一些法律条文较粗,可操作性不强且执行不力,特别突出地体现在对违法者打击制裁不力,威慑力不足,客观上为虚假会计信息的滋长提供了温床。

5. 内控制度不健全

会计制度只是个别条款涉及到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要求,缺乏系统全面的职业道德规范来引导和约束会计人员的职业行为,难以形成防范会计造假的自我约束机制;而有的单位财务部门内部职责不明确,内控制度不落实,监督检查不力,有章不循,循章不严,重查轻处,不能实现有效的相互牵制和制约,内部审计完全是形式,使得监督制约弱化。

三、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建议

面对新形势下会计职业道德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推进监管机制创新、制度改革、提升从业人员思想道德素质等方面的工作,是摆在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而又现实的任务。因此,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 注重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切实提升会计职业道德的基础

一是要对现行会计类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增加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法律规范课程,把《会计职业道德》作为专业必修课。编写符合时代要求的高质量的教材,专业教师在授课时,应着重对学生进行会计职业道德观念的熏染,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内容渗透到所有内容中,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加强职业道德的引导,使学生自觉接受教育,达到学校教育要求的成功。以使学生在工作以后,在会计工作岗位上能自觉依照会计职业道德行事,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和品行。二是要加大对会计工作人员的再教育力度。对会计工作人员进行再教育时,首先,要着重于对最新财经动态、会计法规的传达,以便于会计工作人员及时纠正工作中存在的误区;其次,会计工作人员也应该自觉的根据工作的实际情况,主动学习相关的会计法规和财经知识,养成良好的自我学习习惯;再次,要针对制度上没有规定每年职业道德教育的学时缺陷,明确规定在职的会计人员,在每年完成专业学时教育的同时,要完成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学时,并与会计职业道德的检查和档案记录结合起来完成教育工作。三是要加强法制教育。对会计工作人员加大相关的法律宣传,促进其法制意识不断增强,不仅有利于他们清晰明白违法行为的界限,还有利于他们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增强与违法犯罪作斗争的勇气。四是要发挥先进典型与集体感染作用。各级领导不仅要在会计工作中以身示范,还要在日常会计工作中挖掘典型,树立典范。从提高认识,明确责任的高度入手,以会计领域先进模范人物的感人事迹作为教材,会计人员可以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得到深刻的启迪和教育,通过对先进典型的宣传和弘扬来影响广大会计工作人员。在宣扬先进典型的同时,要鼓励会计工作人员互相学习、互相激励,两者互相结合,相互促进,更有利于会计工作人员职业道德素质的提升。五是要促进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应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教师应该结合会计工作的实际情况,灵活的开展课程活动,例如先进典型报告、正反事迹对比展示等,这样不仅可以吸引受众的兴趣还可以使其熟练掌握会计职业道德的理论知识。经过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要从爱护出发,用批评和自我批评方法,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引导会计人员明辨是非美丑,自觉改正。通过对先进模范典型的宣传和学习,进一步增强会计工作人员对会计工作的认同感,提升会计工作人员的道德素养,在社会上形成支持会计工作,为会计职业道德的建设营造社会氛围。总之,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把职业道德教育融进每一名会计人员内心,增强每名会计人员履行职责和道德义务的自觉性,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实事求是、坚持原则、恪尽职守、清正廉洁的道德品质。

2. 健全会计监督管理机制,是切实提升会计职业道德的保证

首先要不断强化财政、税务、工商等机关对会计工作的监管力度,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会计工作清查行动,对于违反会计相关规定的人员应加大惩处力度,切实提高其违规违法成本。其次,建立企业内部会计监管机构,使其直属董事会,增强会计监督的针对性、独立性、实效性。推行会计委派轮换制度,在会计机构内部形成换岗交接清查的内部检查和牵制机制。一是会计委派轮换制度可提高会计人员在委派单位中的独立性,使其不受单位负责人违规违法指挥,充分发挥其会计的监督作用。二是会计委派制严格的工作绩效考核制度,为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完善性提供了保障。对那些不遵守会计职业道德规范、道德考核不合格的人,不予通过年检,对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制度,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会计人员,应给予必要的处罚,情节严重的,由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吊销其会计从业资格,构成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再次,构建内外统一的部门信息集成系统,在依法检查的过程中,对于查处的违纪行为,不仅可以依法采取相应的处罚手段,还可以将这种信息共享,使其他相应部门配合监督,对会计违规企业做出相应处罚,比如吊销营业执照、禁止贷款等,形成会计监管合力,提高监管实效。财政部门要切实履行《会计法》赋予的职责,强化对会计工作的监管,对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违纪问题,必须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要依法移交司法部门追究其刑事责任。

3. 推进会计制度改革创新,是切实提升会计职业道德的途径

要加快完善会计委派制度,逐步探索会计独立于企业制度,加大第三方会计事务所对企业委派会计制度,改变会计隶属企业的旧模式,切实增强会计工作者的独立性,促使其有效监督企业经济行为,并提供客观真实的会计信息。加快探索会计公司化,制定更加完善的会计法律法规,规范企业与会计公司之间的合同,为第三方会计公司正常运转提供法律保障,实施企业依据自身需要选择会计公司模式。针对职业道德缺失的会计工作者,要加大对其所属会计公司的惩处力度,严重者可以对其营业执照进行吊销,形成多方合力来约束会计工作者的行为。要更加侧重于会计制度的完善和修正,要把会计工作者的权力关进笼子里,最大限度消除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在制度的科学性、公平性、适应性方面下足功夫。要不断丰富和补充会计制度内容,着力强化会计日常管理,从源头上把虚假会计信息扼杀在萌芽时期。要进一步细化会计规章制度,严格规范会计业务流程,探索建立会计工作24小时监督机制,真正消除会计以权谋私的可能性。通过制定严格的企业内部会计诚信控制制度,对会计、统计和其他经济业务的核算做出较为合理的规定,防止会计造假和舞弊,提高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信息资料的可靠性,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

4. 加强自身职业道德素养,是切实提升会计职业道德的关键

会计人员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是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关键,一方面主要靠会计人员自身努力,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一个会计人员道德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道德修养的程度,会计人员要通过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改造、自我提高,把职业道德原则转化为自己的职业道德品质,形成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客观公正、精心理财,扎扎实实做好会计工作,不断用职业道德来规范自己的会计行为,实现职业理想。另一方面要净化会计从业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对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有着重要意义,而会计环境的净化需要社会各方面相互协调,只有社会各行各业都提高了职业道德意识,才能营造出建设会计职业道德的和谐环境,只要形成了扬正抑邪、褒善贬恶的社会环境,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定能取得良好效果。

5. 提升会计思想道德素质,是切实提升会计职业道德的重点。

第7篇

关键词:社会信任 危机 信任文化

1 研究背景

中国社会正处在深刻的转型过程中,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价值观念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市场经济使人们从家庭人变成了社会人,自由迁徙权利的兑现、工作的频繁变动以及交往方式的多样性急剧地扩大了人们的交往半径,陌生的环境、多变的条件增加了生活的风险,使人们对自己的安全产生了很大的焦虑。市场经济的逐利本性也使得一些人变得非常现实,为了获得眼前利益而忘记了长远利益和做人的根本。这种种情势使人们相互之间的不信任感增加了,整个社会的信任度和信用度也降低了。如何重建中国社会的信用系统,提高社会信任度,已经成为一个迫切的实践问题和重要的理论问题。

2 信任的基本问题探讨

2.1 什么是信任?

关于信任究竟该如何解释,社会学界的许多名家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尼可拉斯·卢曼认为,“信任是一个社会复杂性的简化机制”。吉登斯则将信任定义为“对一个人或一个系统之可依赖性所持有的信心,在一系列给定的后果或事件中,这种信心表达了对诚实或他人的爱的信念,或者对抽象原则(技术性知识)之正确性的信念。”综合各类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第一,信任是在社会交往、人际互动中孕育、产生和扩展的,它是社会交往、人际互动的产物。第二,以建立基础不同,信任可以包括人际信任和制度信任:根据行为主体间的熟悉程度,人际信任可分为特殊信任和普遍信任,整个结构如图2-1所示。第三,信任对社会而言必不可少,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本。

2.1.1 人际信任与制度信任

卢曼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将信任区分为人际信任和制度信任。人际信任以人与人之间交往中建立起的情感联系为基础,制度信任以人与人交往中所受到的规范、法纪制度的管束制约为基础,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信任。人际信任与制度信任并非互相对立排斥,而是彼此加强促进,因为制度是嵌入在人与人的关系网络之中的,人们对制度的信任源自于人们在交往中对所建立的关系的信任,只要人与人之间彼此充分信任,那么整个社会的信任度就会提高。

2.1.2 特殊信任与普遍信任

韦伯区分了特殊信任和普遍信任两种信任方式,特殊信任以血缘性社区为基础,建立在私人关系和家族或唯家族关系之上;普遍信任以信仰共同体为基础。他认为,西方人的信任方式多属普遍信任,而中国人的信任行为属于特殊信任,只信任“自己人”,对“外人”普遍缺乏信任。

2.2 构建信任的基本机制

西方思想界大多认为人类信任基本上分为两大类即人际信任和制度信任。人际信任是基于对他人品行的理性考察和与他人之间情感联系而产生的信任。制度信任则是基于各种非人格性的规范准则、法纪制度的约束而产生的信任。由于前者依赖于人们彼此之间长期的亲密交往和一贯的真正了解,因此它主要适应于传统农业社会或“熟人社会”,由此人际信任也主要是传统农业社会的信任形态。而现代社会由于频繁的职业交换、经常的人口流动乃至大量的移民而形成陌生人社会,非人格性的社会规范、法律制度成为了管束和调整人们行为的主要方式和手段,因此制度信任成为现代社会的主要信任形态。不过即便如此,也并不意味着这两种信任是绝然互相排斥以至于完全不能相容。简单点就是说,在现代社会并不会全无人际信任,传统社会也可能存在制度信任。

2.3 信任的社会功能——建立社会秩序

郑也夫在《信任论》中对信任与社会秩序的关系作了探讨,他提出,信任是建立社会秩序的主要工具之一,一个社会成员间普遍存在信任的社会必定有着良好的社会秩序。信任之所以具有这一功能,是因为信任可以使一个人的行为具备更大的确定性,信任正是通过对人们行为的控制为社会秩序的建立做出了贡献。由于社会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的有序运行则依赖于社会关系的稳定,而信任恰恰有助于行动者消减社会关系中的不稳定性和易变性,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讲,信任是稳定社会关系的基本因素,是社会秩序的基础之一。另外,信任对于社会秩序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它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信任是相互的,它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形式,人们依据是否存在信任关系做出如何往来的决定,所以,信任影响着人们的行动选择,同时也影响着社会秩序的建立。

3 转型期中国信任危机的表现与后果

3.1 转型期中国信任危机的表现

中国由于传统的“政治儒教”、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以及极端家庭主义等传统文化的影响,属于低信任度社会。当前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的社会信任度更呈下降趋势。下面笔者将从横向与纵向两个维度来分析转型期中国信任危机的表现。

3.1.1 从横向的维度看

横向信任关系是平等主体间,如同级的组织之间的信任关系等。低信任度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冷漠,交往懒惰,即便交往也存在着戒备心理,社会关系不和谐。人生活在这种社会中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渠道不通畅甚至经常发生梗阻。当前中国人际信任危机的表现很普遍,走在大街上,满目漠然的面孔;见到乞讨的,大多选择掉头走开;遇到主动帮忙的,往往选择拒绝等等。不轻易信任别人,是人们处于缺少信任的环境中的一种自我保护行为。随着信息化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了解外部的渠道越来越顺畅,媒体有关信任的正面或反面报道,甚至有的媒体不负责任的报道,无形中创设了一种低信任的诚信环境,加剧了人际间的不信任。

3.1.2 从纵向的维度看

纵向的信任关系是不平等主体间,如具有隶属关系的人际和组织之间的信任关系及个体和组织对制度的信任关系等。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当前中国阶层分化呈现多层次化。不同阶层之间的人际信任和组织信任也呈危机状。表现之一就是大量弱势群体对社会的不信任。如城市中民工与市民相互间的不信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企分开,组织为了自身利益变得更为理性,利用其地位和权力攫取下属组织或个体的资源,从而导致了组织内部及组织之间的不信任,这样,在整个社会关系和组织网络中,就充斥着个体对组织或组织对上一级组织的不信任。

3.2 转型期中国信任危机的后果

信任危机己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经验事实,其后果大家也都深有感受。有人将其称为一种“社会传染病”,足可见其危害性之大。其实,从前面大量的文字分析我们不难推测出信任的丧失将会产生的巨大影响和可怕后果,无论对个人还是社会,信任的缺失无疑都是一场灾难。清华大学的社会学教授孙立平曾以“信任危机毁掉了什么”为题为我们勾勒了一幅信任危机破坏后的社会图景。文中指出,信任危机毁掉了咨询行业、保健品行业等,特别强调指出,信任危机毁掉的不只是一个行业,对于社会生活危害最大的则是掌握着公共资源和公共权力部门的信任危机,当这些部门出现信任危机时必然会瓦解社会秩序。文章最后这样总结到“一个充满前景的行业会被毁掉,经济生活运行的基础会被毁掉,社会秩序的基础会被毁掉,这就是信任危机对我们提出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宋时全.社会信任的表现及其重建途径[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5,5:72~74.

[2]程倩.论社会信任与政府信任的适配性——结构化视角中的信任关系考察[J].江海学刊,2007,6:101~107.

[3]董才生.对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问题的社会学解读[J].社会科学战线,2006,6:266~269.

[4]向春阳.再论社会信任的基本形式[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7,15(3):51~54.

[5]韩东才.和谐社会的信任文化因素研究[J].学术研究,2006,9:54~59.

第8篇

[关键词]社会责任 诚信 就业

[作者简介]邵妍(1979- ),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齐齐哈尔大学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王永明(1972- ),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齐齐哈尔大学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教育研究”(项目编号:11YJC710055)和2010年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传统诚信思想在现代就业中的应用”(项目编号:11554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3-0051-02

社会责任是指一个组织对社会应负的责任,通常是指组织承担的高于组织自己目标的社会义务。社会责任感是指社会群体或者个人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建设社会而应承担的相应责任,履行各种义务的自律意识和人格素质。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他们的诚信状况对于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中诚信问题的具体表现

(一)就业推荐材料弄虚造假

为了能在应聘中脱颖而出,有些大学生在推荐材料中夸大其词,弄虚作假。现象一,“加官晋爵”。那些没有学生干部经历而又求职心切的大学生就在就业推荐材料中自封为学生干部,造成多人同为一个班级的班长的现象。现象二,学习成绩任意提高。有些大学生肆意修改自己的学习成绩和综合测评成绩,也就有了“60分变90分”“倒数第一名变正数第一名”。现象三,伪造各类等级证书。个别大学生为迎合招聘单位的需要而制作各种“张冠李戴”的假证。现象四,随意拔高自己的综合实践能力。大部分大学生在简历中对自己的实践能力作如下描述:“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操作能力,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出色的社会工作能力等。”

(二)面试过程“言不符实”

在招聘单位组织面试的过程中,部分大学生为得到应聘职位,在考核中投机取巧,对自身信息加工处理,如自称具有双学位,实际上二学位并未毕业,未获得学位证书。还有一些大学生为了在面试时给招聘单位留下深刻印象,在自我推荐的过程中夸夸其谈,比如,英语达到六级水平,但却不能完成简单的英语对话。这些现象使招聘单位只看到应聘大学生的虚假外表,签约就业后大学生露出“庐山真面目”,其就业中的失信行为使大学生良好形象大打折扣,同时也干扰了社会中正常就业秩序,还损害了招聘单位的利益。

(三)恶意违反就业协议

一些毕业生迫于就业形势的压力,本着“骑驴找马”的心态,遇到招聘单位有签约意向就立即签订就业协议,随后遇到条件更好的单位又改变主意,单方面违约;或者因为签约后,考取了国家公务员、研究生等,与招聘单位单方面违约;还有部分大学生手持报到证,却不按时到单位报到。这些不诚信行为,严重扰乱了招聘单位的用人计划和岗位配置,给招聘单位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损失。

二、大学生就业中的诚信问题分析

(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模式已:从“计划调节”转变为“供需见面”“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在这个过程中,就业市场管理滞后于社会发展,就业制度和就业政策的不完善导致就业市场短时无序,不诚信现象屡见不鲜。与此相对应的是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完备的个人和招聘单位的双向信用体系,还不能完全用制度和法律来约束个人和招聘单位就业中的诚信缺失行为。大学生作为重要的社会群体,同样受到“制假造假、贪污受贿、坑蒙拐骗”等社会负面现象的影响。在社会部分成员不能自觉以诚信约束自己的环境下,大学生普遍认为:只有在就业和择业过程中“夸大自我”,才能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唯利是图”才会找个好工作;“做老实人只会吃亏上当”。

(二)高校德育教育中诚信教育缺乏实效性且监管不力

由于社会大气候的影响,德育的教育内容与社会实际相脱节,缺乏实效性,无法真正触动青年学生的灵魂。与此同时,随着近些年全国各大高校逐年扩大招生规模,高等教育大众化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各大高校对大学生就业中的种种不诚信现象没有切实、有效的制约措施,这在无形中又助长了大学生就业不诚信行为。高校的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面对庞大的待就业群体,过去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路、模式和方法已不能满足现今大学生的实际需要。还有部分学校为了保证和提高就业率,对于大学生失信违约的行为,甚至采取默许态度,如对推荐材料的内容不严格把关;学生手上有多份《就业协议书》。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缺少实效性,致使部分大学生诚信意识淡薄,自律意识缺乏。

(三)招聘单位自身存在不诚信因素

招聘单位在就业市场中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其“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行为。一些招聘单位参加招聘会本身就缺乏诚信,比如,有的单位仅仅是想通过招聘会对企业进行宣传,扩大其社会影响力,并未实际设定招聘岗位;有的单位受主办方的授意只是撑场面、凑数,并无招聘之意。还有部分招聘单位提高招聘门槛,大学生只好“水涨船高”自抬身价,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以争取获得就业机会。再有一些招聘单位对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虚假宣传,许诺一些不可能兑现的待遇,大学生报到后往往不得不选择违约……招聘单位的所有这些不诚信行为都会影响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确立的大学生的思想,导致其不诚信行为的发生。

(四)大学生自身社会责任意识薄弱

现在的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90后”,是中国“421”模式家庭中最核心的家庭成员。从小到大的生长环境都是以他们为中心的。对他们来说,更多地感受的是别人对他们的付出,自己只需要坐享其成就可以了。这样的家庭环境极易造成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缺失。表现在就业过程中就会出现只考虑自身利益的获得,过度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更多地强调自我需要,忽略甚至抛弃社会责任,例如,在择业过程中,绝大多数大学生都会对个人利益方面考虑较多,对社会需求方面考虑较少。此外,大多数大学生对个人的职业生涯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划,而且相关法律知识薄弱,往往造成“人职不匹配”,“违约”就不可避免地发生。

三、社会责任视角下大学生就业诚信体系的构建

在中国古人看来,“诚”是指一种真实无妄、表里如一的品格,也是道德的根本,《荀子·不苟》曰:“养心莫善于诚。”“信”是指一种诚实不欺、遵守诺言的品格。孔子在《论语·颜渊》中提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思想,并且认为“民无信不立”。诚信包含着诚实和守信两方面意思,“诚”是“信”的内在思想基础,“信”是“诚”的外在表现。①

(一)加强社会责任教育是大学生就业诚信的前提

高等院校要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学会将“诚实守信”作为做人的核心准则,严格自律,成为一个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人。在社会责任教育中,高校应将大学生诚信教育作为工作重点,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律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和法律观念,进而促进其诚信水平的提升。同时,高校在社会责任教育过程中还要通过开展各种社团活动,形成诚实守信的校园文化氛围。例如,以“诚实守信”为主题开展征文活动、辩论大赛、小品大赛等,褒奖诚信典型,谴责不诚信行为。在全校形成一个“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舆论氛围,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自觉遵守就业中的诚信要求。

(二)加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生诚信就业的关键

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是指个体所具有的获得基本就业、维持就业以及在需要时重新获得就业的能力,是个体拥有的对雇主有吸引力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组合②。大学生就业能力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素质性就业能力,技能性就业能力,持久性就业能力,竞争性求职能力,职业规划能力,挫折承受能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增强可以增加其就业信心,在竞争激烈的就业过程中能脱颖而出。大学生具备了较高的就业能力,在就业过程中就不会为了迎合招聘单位的需求而弄虚作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以及诚信行为在就业的过程中就会得到体现和升华。

(三)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是大学生就业诚信的基础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推荐材料弄虚造假现象之所以屡禁不止,就是因为招聘单位无法及时获取大学生的相关就业信息。因此,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是大学生诚信就业的基础。高校可以利用现代化手段,通过校院两级管理部门建立完善的大学生诚信档案,客观地将大学生的基本自然情况、学习成绩及获奖情况、社会实践活动情况、各类等级考试通过情况以及在校期间违纪处分情况等详细资料录入信息管理系统,在各大就业网站上,为招聘单位提供大学生真实的基本情况,并使大学生获得公平的竞争机会,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具体数据在大学生就业时提供给招聘单位查询、验证,使招聘单位获得真实、客观、全面的用人信息。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建立既可督促和保证大学生诚信就业,也搭建了大学生和招聘单位之间一座就业诚信的桥梁。

(四)完善制度建设和监督机制是大学生就业诚信的保障

通过就业诚信制度和监督机制来约束、监督就业市场,达到诚信就业的目的。建立大学生诚信制度的目的是为了用制度规范学生的诚信意识,使他们能够按照诚信制度的规定自觉遵诚守信。诚信制度必须注重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使“诚信”潜移默化地深入其心,同时对极少数不诚信的学生按照诚信制度进行处理。解决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问题,要从社会和学校的相关制度上进行监督和引导,在人和制度之间建立一套良性的互动机制,形成一种自我约束的行为规范③。在学校层面实施监督机制,就是要严把大学生就业推荐关,学生必须使用由学校统一印制的大学生就业推荐表;学生成绩单专门由教务处监督管理;建立统一的数据库管理查询系统。作为监督机制还应该奖罚并举,对就业中学生的失信行为按程度轻重和危害大小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

总之,就业中的诚信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表现,通过以上措施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使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符合社会的需要,肩负起建设祖国的社会责任,促使大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实现诚信就业,不断去追求和完善自我,是解决目前高校大学生就业中的诚信缺失问题的根本之道。

[注释]

①罗国杰,夏伟东,唐凯麟,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15.

②肖行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