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3 15:16:0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护理管理学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我科自2006年10月-2007年10月共收治心血管病患者1033例,其中男680例,女353例;32—50岁328例,50~60岁421例,60岁以上284例;病情好转出院者984例,转院28例,死亡21例,其中夜间死亡者6例,可见夜间是心血管病患者的高危时段。
2夜间护患情况分析
2.1病人自身的病理生理特点心血管病人夜间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加强,易引起心肌细胞抑制,导致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等,甚至会引起病人在夜间出现窦性停搏、房室传导阻滞等严重的心律失常而死亡。所以夜间对心血管病人来说是发病的高发期。
2.2护理人员方面的因素护士均为女性,体力较弱,再加上每月一次的生理期,夜间生物钟紊乱,身体极度困乏,且夜间值班人员少,无人监督,如果没有较强的责任心、良好的道德修养及自制力,就很容易放松对病人的观察而导致不良后果。
2.3陪护方面的原因夜间陪住人员,往往适应不了生物钟的紊乱而困乏入睡,加上住院时间长,陪床人员身心疲惫难以提供变化的信息。
3夜间临床观察与护理
夜间护士应详细做好床头交接班,了解病人日间病情变化,主要治疗、心理、睡眠及饮食情况,熟练掌握急救器材及药品的使用情况,并知道急救仪器的放置位置,以助于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和顺利采取急救措施。同时根据心血管患者病情变化特点,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制定夜间工作流程护士接班时要详细交接,并将交班内容整理在交接本上,以便夜间有条不紊地进行工作。防止遗漏治疗和护理。
3.2按护理等级要求定时巡视病区,包括病区安全设施、专科设施及急救仪器设备情况、仪器使用情况、巡视住院患者的病情变化、了解值班医护人员的动态。保证夜间全病区的护理安全。
3.3夜间病情观察、治疗及护理。对夜间治疗的患者,我们更应该保持高度慎独精神。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保障治疗及时、准确无误地进行。
(1)对病区患者的病情要做到心中有数,要随时观察患者的神志及精神状态变化,及时了解患者主诉,如胸闷、胸痛、心悸、气急,并进一步观察其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及时通知医师并采取相应措施,如吸氧、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等。
(2)定时测量脉率、脉律,心率、心律、呼吸和血压,要定时巡查液体滴速。
(3)检查患者用药情况,密切观察患者的用药过程及不良反应。对睡眠不良的患者要及时反馈给值班医生,排除外周环境的干扰,或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协助患者安静入睡,保证患者睡眠。
(4)对不能自理的危重患者要定时翻身、扣背,及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做好皮肤护理。
(5)密切观察心电变化,并做好详细记录。如有异常及时向医生汇报病情。
3.4氧疗的护理观察予以持续低流量吸氧,夜间病人处于睡眠状态,吸氧管容易脱落、阻塞,应经常检查,保持其通畅,同时做好患者家属的宣教工作,说明低流量吸氧的治疗意义,不可随意调节氧流量,以保证氧疗的正常进行。氧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发绀等情况变化,定期进行血气分析,以便更好地调节氧浓度或流量。3.5做好危重病人的抢救准备工作如准备好除颤仪、吸痰管、气管插管、简易呼吸器、呼吸机等,以便及时抢救病人。
山东省创新教育评价课题组潘永庆等同志曾提出如下的创新教育课堂教学评价构想:创新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继承和发展。它除了重视知识以外,更加重视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方法目标和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有效地实现“三维目标”的课堂就是好的课堂。并据此指导思想,提出六点评价指标:一是自主参与,二是有效互动,三是经验建构,四是情感体验,五是反思能力,六是条件保障。
这些评价思想指导我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怎样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有丰富的情感体验,主动地悦纳自己并悦纳他人,要课堂交流中善于倾听,长于合作,不断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接受批评,正视错误,乐于竞争,喜欢接受挑战,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不断有创新的火花迸发,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在自己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我发现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情感的参与;关爱、激励、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采用多元互动的评价方式,能够实现有效互动。这些做法有得于实现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和做法:
一、激感参与,实现有效互动
新课程呼唤充满生命力和创造力的课堂,更加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等。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来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我在教学二年级语文时,深深体会到课文学习最有效的方法是朗读。在阅读教学中我总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参与,引导学生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多多换位思考,把自己想象成文章中的人或物去经历、去体验。使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学生资源之间,实现有效互动。
例如:在教学《酸的和甜的》一课时,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角色,自制与课文相关的头饰。
第二天,孩子们兴高采烈地戴着各种动物的头饰(小猴、狐狸、松鼠、小兔子)来到学校,准备学习17课《酸的和甜的》。虽然还没到上课的时间,但他们已经完全进入状态了。
“只有参与才能引起互动”一个小小的头饰,已经让学生参与到了要学的课文中,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他会细细的读读课文,找到自己最喜爱的动物,用自己的满腔热情,去描绘剪裁,满怀喜悦地戴在头上,憧憬着怎样去表现这个动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这不正是我们所期待的吗?
在这之前,我还曾担忧他们做得出来吗?看来,我确实低估了学生,他们真的是一个个充满活力的小生命,拥有无限的潜力和智慧,正等待我们去发掘和启迪。
课堂上充满生机,我把画的几串葡萄贴在黑板上,学生们把课文中的四种动物制作成卡通画,贴在相应的位置。我们开始进入自己的角色了,我就像一个导演在帮助我的演员们更好地表现自己,孩子们认真地读着,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捕捉,努力地去表现自己塑造的“小猴子”、“小兔子”、“小松鼠”、“狐狸”,我启发孩子们用自己的声音、动作、表情去表现动物的特点,采用表演读、师生对读、男女对读、小组合作读等形式,并让学生互相评价。在阵阵读书声中,在句句评价声中,学生们有了进步和感悟,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琅琅的读书声贯穿了四十分钟的课堂。“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学生的阅读能力绝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悟”和“练”出来的。
让我们珍视“童心世界”的宝贵的课程资源价值,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出发去拓深、拓宽课程的内涵和外延,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去学习。
二、关爱、激励、培养自信,实现有效互动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自信心对于学生的重要性,可从罗森塔尔的实验中看出: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从18个班中随意抽取了一些名单,却以赞赏的口吻,煞有介事地将“最有发展前途者”名单郑重交给校长和有关教师,并一再叮嘱:千万保密,否则会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八个月后进行复试,奇迹出现了:名单上的学生,个个成绩进步快,情绪活泼开朗,求知欲旺盛,与老师的感情特别浓厚。为什么这些本来十分普通的孩子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原因就在于心理学家通过“权威性谎言”暗示老师,坚定了老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信心,激发了教师独特的深情,教师掩饰不住深情通过眼神、笑貌、嗓音滋润着这些学生的心田,唤醒了他们的信心,点燃了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更加自爱自强,一股幸福、欢乐、奋发的激流在孩子们的心中荡漾!这种由于教师的期待和热爱而产生的影响,就是“罗森塔尔效应”。
自信心就像一个人的耐心、恒心、爱心一样,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同样需要唤醒与点燃、培养与锻炼、实践与坚持。在课堂上教师应运用多种激励方式点燃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并让它成为一个人可终身受用的能力、品格、素养。
比如:在听客车厂子弟小学谢迎新老师执教的《坐井观天》一课时,对于学生的发言,谢老师总是用“OK”、“真棒!”或伸大姆指来响应,即使学生的回答很平常,谢老师也毫不吝啬地给学生以鼓励;当学生不敢表述时,全班学生会一起呼喊本班的奋斗口号:“掌声响起,鼓励自己,我能行,我最棒。”被鼓励的学生像汲取了信心和勇气,声音洪亮地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最让人感动的是让学生评价自己在本节课的表现时,一位较差的学生这样评价自己:“老师,我觉得这节课的内容有点深,我比较笨,没学会。”谢老师马上提出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孩子回答出来了,谢老师高兴地说:“孩子,这就是你的收获,你又进步了,你一定会成为一个聪明的孩子。”我禁不住看了孩子一眼,他那懊丧的神情不见了,眼中流露出欣喜、自信、感激的神情。我的心被震撼了,这一时刻是孩子生命中的绿洲,这样的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
回来后,我也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注意关爱、激励每一个学生,不断地唤醒、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平等对话,不但有言语的沟通,还渗透着心灵的交融,使课堂充满了“人情味”。学生变得乐于回答问题,敢于回答问题,思维开放,智慧互相碰撞,实现了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激励方式可以灵活运用,诸如:眼神赞许、颔首、伸大拇指、微笑、抚摸学生的头等动作,也可用“你真行”、“真棒”、“好样的”等语言,还可以用评选“小能手”、“表现奖”、“创新奖”等。
三、采用多元互动的评价方式,实现有效互动
在课堂教学中,为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着力采用多元参与的互动评价,使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得到全面发展。
比如:在执教小学语文第三册《酸的和甜的》一课时,在指名初读后,让学生当小老师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你想怎样读。在范读、赛读时,师生互相评价:教师评价学生,学生也可以来评价老师。在小组互读时,其他同学评价他们小组合作得怎样。在本课结束时,我又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反思:“你认为这节课自己或别人的表现怎么样?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并让学生评出本课的“小能手”、“表现奖”、“创新奖”等。
在老师和同学一次次地评价中,他们互相看到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在老师和同学的一次次鼓励中,他们互相有了进步和感悟。孩子们从自己情感的投入中,发现了自我,、找到了自我,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从感悟故事中感悟了生活,明白了做什么事都要亲自去尝试,不能光听别人说的道理。
每一次评价,都是以平等对话的方式呈现,使师生、生生在有效互动中增进了了解,形成了积极、友好的评价关系,同时训练了口语交际能力,养成了良好的文明习惯。
1.1选拔教学老师
由护理部主管教学的老师及护士长研究决定,选拔从事门诊护理工作3年以上,业务知识全面,临床经验丰富,有一定教学技能且个人素质好的护师以上人员担任。
1.2课件制作
多媒体硬件包括计算机、投影仪、数码摄相机、录像机、U盘。软件包括Windows7、Pow-erPoint2003中文版。制订教学方案,查阅有关文献,了解患者对导诊护士的服务需求,广泛听取有关专家和专业人员的意见。提前制订好每月的教学计划,教学课时安排,确定以职业礼仪规范、沟通技巧、分诊预诊知识、专业知识培训、急救技术培训等五个部分为教学内容,按教学内容对教学效果进行考试考核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评估。
1.3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课时安排,教学者明确教学目的,在护士长的指导下,收集需要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以Windows7为操作平台,将课件通过投影仪投射到屏幕上进行演绎教学,让教学更直观、更形象、更生动。每次教学完后,用10min提问讨论,结合实践案例进行模拟训练,促进工作的改进,提升患者和医生的满意度,学习完后写心得总结。
1.4考试考核方法
培训结束1个月后进行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考试考核;问卷调查和座谈的方式对满意度、护士的职业形象、自身价值认可及岗位稳定性进行对比考核,并建立长期考核机制。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知识和技能培训考核
培训后,门诊护士分诊预诊及专科知识、沟通技能和急救技能的考核得分较培训前有明显提高,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
2.2满意度、专家评估结果及护士受尊重程度
通过对培训前后问卷调查对比,结果显示:培训后,门诊患者、专家满意度及护士受尊重程度较培训前均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护士的职业形象、自身价值认可及岗位稳定性
通过对培训前后护士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培训后,年轻护士选选择导诊人数、高年资护士选择导诊人数、认为导诊服务与病房护理有同等价值的人数均显著增加,认为无所谓的人数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以看出护士的职业形象、自身价值认可及岗位稳定性均优于培训前。
3讨论
3.1门诊具有多学科知识
门诊是一个集医学、社会学、伦理学为一体的多学科部门。门诊患者具有时间短、患者多、病种复杂、对医院环境和就医流程陌生的特点,这就对门诊的运作管理和护士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2]。护理质量管理在提高医疗水平、促进患者康复、满足患者需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3]。护理人员只有达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三位统一,才能满足飞速发展的社会需要[4]。因此,我们的服务宗旨是一切以患者为中心,将规范化操作、规范化语言、规范化行为应用在工作中,更好地落实卫生部开展的“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3.2多媒体教学改变传统的护理管理模式
在当今信息技术时代,知识更新愈来愈快,学生的知识面愈来愈广的情况下,传统教学愈来愈显出其不足[5]。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引入教学,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具有强大的承载能力,可以通过多媒体把文字、图像、声音有机地结合起来,能生动、形象、直观地呈现教学信息,易于激发门诊护理队伍的学习兴趣,为实现教学方法的飞跃和教学效果的提高提供有利条件[6-7]。
3.3取得效果
3.3.1多媒体教学有效提高了服务质量通过表1显示:多媒体教学大大提升了门诊护理队伍分诊预诊及专科知识、沟通技能和急救技能。每次制作课件前要大量查阅收集资料、图片、案例,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不断补充完善内容,让课件准备的更充分,让讲课的老师更有自信,不但提高了团队的知识面和凝聚力,同时也训练了大家的交流沟通及表达能力。通过情景模拟训练进行角色互换、双边互动的教学方法,大大提高了突发事件的急救成功率。3.3.2全面提升了科室在医院和社会的影响力通过前后问卷调查表2显示:患者及专家的满意度、护士受尊重程度较教学前有提高。护理人员帮助患者康复工作中,在维护良好医患关系的工作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8]。通过多媒体教学让大家充分认识到自身的能力和肩负的使命。一方面不断提高专业知识,能从多方面评估就诊患者作出综合判断,不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提高准确分诊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角色互换认识到患者的不容易,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使大家自主改变“患者要服务”为“我要为患者服务”的服务理念,保证了护理安全、护理质量,提升患者满意度,从而减少护患纠纷,患者满意度提高了5%。分诊护士综合素质提高,主动服务的意识增强,提高了诊断室管理、病情观察及应急处理能力,将门诊的差错事故降低4%,让专家们体会到护士不再只是维持秩序,按号叫诊,而是把医院的各项服务承诺以及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大大方便了患者,优化就诊流程,得到专家和患者的好评。3.3.3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价值的体现和岗位的稳定通过表3前后问卷调查显示:运用多媒体比较灵活的教学方法,提升护士的职业形象、自身价值认可及岗位稳定性。Fagerberg等[9]研究表明,护士间相互学习、互相支持、分享经验等和谐的职业群体氛围,对个体的职业认同、专业知识技能等发展至关重要。Leanne等[10]研究发现,积极的职业认同感有助于提高工作满意度,找到自身价值,减少其离职倾向。Larrabee等[11]研究发现,积极的同事关系,有效的医护合作及高水平的团队凝聚力,不仅能提高工作满意度,而且是留职意愿的重要影响因子。因此作为管理者积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和谐团队,可使护士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彼此交流感情、热情帮助、互相学习和真诚支持,找准自己的位置,亦可使其在工作中发挥其自身最大潜能,保持良好职业心态、职业形象,有益于岗位的稳定性。
4结语
1.1一般资料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分析2010、2011年两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查阅患者病历资料,结合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医政司医院感染监控协调组制订的诊断标准)进行医院感染的诊断。
1.2护理管理措施
1.2.1建立健全血液科预防院内感染的制度
护理部要设立血液科感染小组,全面负责血液科医院感染护理管理工作,定期收集和分析医院内感染发生情况;严格依照国家规范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并要求在护理工作中严格执行;加强对血液科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全面普及医院感染知识,并制定相应的考评标准,使护理人员能充分认识到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性,提高执行规章制度的自觉性。
1.2.2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做好环境管理
病室环境是预防院内感染的基础,日常必须加强对血液科病房环境的消毒及管理。病房每天早晚各通风1次,每周紫外线消毒一次,每日对层流隔离室进行紫外线消毒;病房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温度控制在22~25℃,相对湿度在55%~56%;每天用含氯消毒液擦桌面、床头柜、拖地板。对白细胞<2×109/L的高危人群应采取保护性隔离,而白细胞数<0.5×109/L的患者要进入层流病房,定期做空气培养,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切断空气传播途径。
1.2.3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血液科患者侵入性操作频率高,体外循环操作中接触污染的机会多,反复输血,发生医院感染的几率非常高,因此必须增强医务人员的无菌操作观念,能否防止、控制感染的扩散,往往取决于无菌技术的执行情况。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操作的各个环节,应严格无菌技术;做深静脉置管或做动脉内瘘时,要在手术室进行;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尽量减少临时血管通路的使用时间,减少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需留置各种导管时做好导管的护理,尽可能缩短留置时间,将外源性医院感染降到最低限度。
1.2.4加强抗生素管理和控制
血液病患者一旦发生感染,来势凶猛,很难控制,因此临床上有时预防应用抗生素,但一定要注意抗生素使用的针对性,不要使用时间过长、种类过多。治疗性使用抗生素时则应按病原菌的药物敏感性选择抗生素,但药敏试验需要一段时间,经验用药时多采用头孢菌素类和(或)氨基糖苷类药物,必要时联合使用万古霉素和(或)亚胺培南,同时密切监视患者菌群失调情况,从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1.2.5医护人员管理
医护人员是病人接触最频繁的人群之一,必须加强对医护人员的管理。工作别强调无菌操作、手的卫生等,护士长随时抽查六步洗手法执行情况,与可疑污染物或接触传染病患者后应进行手消毒;为不同患者治疗时,必须更换清洁手套;特殊治疗时应使用无菌手套,紧急情况下应使用手速消剂。
1.2.6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
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消毒隔离知识的宣传,争取他们对消毒隔离工作的最大配合。向家属讲解探视制度,说明减少人员探视的重要性,自身有不适,如感冒等不应前来探视,向患者和家属介绍简单的有关血液方面的知识,如白细胞<2×109/L时应配合戴口包,勤洗手等。
1.2.7患者饮食及日常生活护理管理
血液科患者免疫力低下,对疾病易感,必须要重视饮食护理管理。给予家属正确的营养指导,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以高热量、优质蛋白、低脂、低磷饮食为主,适当使用免疫增强剂,必要时可静脉补充氨基酸和白蛋白。生活护理方面,恶性血液病患者每日睡前、晨起及三餐前后应以新唑漱口液漱口;恶性血液病患者,因为接受联合化疗后免疫功能处于极度抑制状态,极易并发皮肤感染,因此要注意皮肤护理;此外,要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自身卫生习惯,每周擦浴2~3次,深静脉置管处每3天换药一次,特殊情况随时更换。
1.3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以EXCEL数据库录入,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医院感染情况
我科2010年医院感染人数283人次,感染率为33.45%,在进行护理管理后,2011年医院感染人数197人次,感染率为22.09%,2011年感染率显著低于2010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医院感染部位感染例次率
血液科医院感染主要发生部位为呼吸道,2011年各部位发生率均较2010年降低。
3讨论
在临床护理学中,老年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有两种,一是口服给药,二是静脉给药。
1.1口服给药:口服给药适用于心脑血管病较轻和较重的患者,经静脉给药治疗病情稳定以后,需继续治疗者,应用口服给药可起到维持治疗和避免急性发作作用。
1.2静脉输液:静脉输液是老年心脑血管病常用的治疗方法,由于能很快达到血管浓度,其治疗效果也比口服给药和肌内注射快,特别是对病情较严重的心脑血管病患者和病程较长的一般患者因某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发作,静脉输液是首选的给药途径。
2静脉穿刺部位及方法与临床护理学研究
2.1穿刺部位的选择:心脑血管病患者,血管的病变,主要表现在大、中血管内,远心端的表浅小血管往往受损较少,因此选择手前臂、手背及指背静脉较适宜。手的静脉血一般由掌侧流向背侧,大部分自手背静脉网回流。对于消瘦、体胖、水肿等病情较重的老年患者,由于长期输液手前臂的及手背较显露的血管常被破坏,加上穿刺失败造成的瘀血、水肿等原因使手前臂及手背显露有弹性的静脉无法穿刺时,可采用手背、指背细小静脉作为穿刺的部位[3,4]。
2.2针头的选择:选择针头的大小,原则上是根据静脉大小及部位的深浅而定,一般手背及手前臂较明显的静脉选用6.5~7号针头,手背、指背较细小的静脉选用4.5~6.5头皮针较适宜。
2.3进针方法:老年患者静脉穿刺进针手法,采用直刺法较好,手背、指背细小静脉穿刺,止血带扎在穿刺点近心端5~7cm或手腕部,右手拇指向近心端前推,使静脉充盈再固定静脉。水肿患者皮下组织疏松,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周围组织压力高,血管不显现,脆弱,无触及感。行静脉穿刺时先用左手拇指沿静脉走行解剖部位压迫局部组织,使组织水分被推挤到静脉两侧,这时静脉可显现。然后绷紧皮肤,但用力不可太大,在欲穿刺的静脉下方0.5~1cm处,针头与皮肤成30°~40°角进针,待针尖斜面全部进入皮肤后,放平针头潜行1~1.5cm或针头进入1/3时,向下刺入血管内。穿刺的整个过程要做到轻、稳、准、迅速,对细小静脉,进针要掌握“宁浅勿深,见回血后不再进针”的原则。原因:细小静脉表浅不滑动腔内血量少,回血较缓慢,见有回血有明针尖斜面全部进入小静脉腔内。如果见回血继续进针就会穿破血管,使穿刺失败[5]。
2.4手指穿刺针头固定法:手指关节多,活动度大,面积小,静脉输入时,如胶布固定不牢或固定方法不当,手一活动就会出现液体外漏或针头穿破小血管,而导致输液失败。因此,固定针头时动作要轻柔,以牢固、滴注通畅为度,除按常规固定针头外,还要将手指固定好,不让其弯曲活动,可采用光滑的棉签两根(不去前端棉花),长度以手指长度相等或稍长1cm,放在手指掌侧,有棉花一端在指根部,另一端与指尖平齐,以三条胶布分别绕贴指尖、指根及中部,使手指呈伸直位,固定胶布松紧要适宜,以不影响血液循环和输液通畅为标准[6]。
本组50例患者中,男38例,女12例;年龄19~81岁,平均52.7岁。所有病例均经CT和(或)MRI检查:脑干损伤10例,广泛脑挫裂伤22例,颅内血肿合并脑挫裂伤8例,硬膜下血肿5例,硬膜外血肿5例。GCS评分均少于8分。实施气管切开术最短为发病后3h,最长为12天。昏迷时间为1~7个月不等。带套管时间最短为7天,最长45天,平均带管治(40.00±5.08)d,其中7~9天13例(26%),10~14天25例(50%),15~30天8例(16%),31~45天4例(8%)。住院天数30~78,治愈46例;死亡4例,死亡原因均为脑疝,抢救成功率为92%。
2、术后护理措施
2.1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气切术后,常因误吸、长期卧床等诱发各种并发症,正确舒适的卧位可使病人安全舒适预防并发症发生。气管切开术后24~48h患者需去枕平卧,保持头颈伸展位,保证气管套管在气管内的居中位置。颅内压增高者应将床头抬高15°~30°,以利于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每2小时给患者翻身1次,以减少分泌物潴留。同时叩拍背部使黏稠的分泌物松动、脱落并排出。拍背时右手掌屈曲成杯状,腕微屈呈150°,用腕力或肘关节力,力度应均匀一致,不可用掌心或掌根,由下向上,由外向脊柱方向震动,可有效地协助患者排痰。防止套管移动,堵塞或脱出而造成窒息。昏迷患者应平卧与侧卧交替变换,防止造成坠积性肺炎。在患者睡眠时,将患者安置于舒适的,创造舒适的睡眠环境,治疗护理过程中给予心理与技术的周到服务,使昏迷恢复期的病人睡眠舒适。
2.2切口护理
气管切开口及周围皮肤应保持清洁干燥,每日用无菌的生理盐水棉球清洁切口局部,用酒精棉球清洁切口周围皮肤,一般每日换药2次,切口周围用0.5%碘伏消毒后更换无菌纱布,严格无菌操作,并注意观察有无伤口出血或皮下气肿的发生。使用无菌纱布剪一Y型切口垫于切口处,上层用Y型塑料薄膜保护防止痰液浸湿敷料。内套管每日清洗消毒2次,用2%戊二醛浸泡消毒后,置管前应反复冲洗干净,预防切口感染效果好。
2.3心理护理
患者气管切开之前,需向家属进行全面的解释,讲清楚气管切开的必要性、安全性和重要性。气管切开之后,患者均呈昏迷状态,无自主运动及意识,告知家属可能遇到的问题,指导他们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并取得家属的信任。意识清醒的患者对疾病对环境等有更多的害怕心理,对医务人员做的每一项检查和护理都会害怕,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等心理。因此,医护人员每进行一项操作要及时跟患者沟通,给患者精神上的支持,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由于气管切开术后患者不能发音,护理人员应主动关心、体贴病人,采用非语言性沟通方式,通过观察患者面部表情、口形、手势、眼神等情况进行有效沟通,也可让患者用书写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使患者能积极配合治疗,并用语言和手势对患者的配合表示赞赏和鼓励,让患者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感。尽最大努力满足患者的需求,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争取早日康复出院。
2.4呼吸道护理
2.4.1固定外套管
护理人员应该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在合理使用范围内选用较粗的气管套管,使套管居于气管中央而不易偏向一侧。套管固定要松紧适当,固定套管的系带要打外科结,系带的松紧度应以能容一指为宜,系带每天更换1次,发现被痰液或渗液污染时应立即更换。根据患者颈部肿胀程度随时调整系带的松紧度,防止脱管等并发症导致的窒息。
2.4.2气道湿化
①超声雾化吸入。我院神经外科采用的是用无菌蒸馏水20ml+α-糜蛋白酶4000U+庆大霉素8万U+地塞米松5mg配成雾化液,经气管套管口给予超声雾化吸入,以稀释痰液,使痰易于咳出或吸出,起到抗菌消炎作用。无菌蒸馏水湿化效果优于生理盐水,是因为生理盐水进入支气管内水分蒸发快,Na离子沉积在肺泡支气管形成高渗状态,不利于气体交换,极易引起支气管炎、肺水肿。雾化吸入每6~8小时1次,每次15~20min。同时给氧,并注意保持雾化器喷嘴距人工气道6~10cm,以免因过于接近导致只有雾气进入而造成窒息。②湿化液间隔注入法。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取湿化液2~3ml后取下针头,在患者吸气末时沿气管导管内壁缓缓滴入,间隔时间为1次/30min,当患者吸气时沿套管内壁滴入,以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
2.4.3内套管的清洗消毒
在气管切开期间,内套管分泌物过多过于粘稠,应每隔4小时清洗、煮沸消毒一次。分泌物多或粘稠,应增加清洗消毒次数。从拔出内管到重新放回,每次间隔时间不宜超过30分钟(先将水烧开,再投入清洗好的内管,可缩短时间),以免外套管内存积痰痂,使内套管不易放入。目前随着塑料套管的广泛运用,用3%双氧水溶液浸泡5min后彻底清洗,再用同样溶液浸泡5min,最后用生理盐水冲洗,无菌纱布擦干,每日4次。临床实验证明,消毒效果与煮沸法相同,但可缩短内外套管脱离时间。
2.4.4更换气管内套管
取内管时,应一手按住外管的双耳,另一手旋开外管口上的活瓣。再将管取出,操作要轻,否则有将外管一并带出之危险。避免刺激气道引起患者剧烈咳嗽。有研究表明更换套管间隔8小时一次较为合理。
2.4.5吸痰
吸痰是气管切开术后护理的关键,但同时吸痰本身对呼吸道又是一种损伤。因此必须严格掌握吸痰的时机、方法和技巧。吸痰前、中、后密切注意患者心率、呼吸、意识、面色的改变。心电监护者可密切注意氧饱和度,出现心律失常或血氧饱和度<90%时立即停止操作吸痰并吸氧。先调好吸引器负压,并将吸痰管放入无菌生理盐水中,以测试导管是否通畅及吸引力是否适宜。成人一般控制在10.64~15.98kPa,儿童一般控制在7.98~10.64kPa。吸痰前必须充分给氧,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动作轻柔,在无负压情况下,当插入一定深度后一边轻轻旋转一边缓慢退出,同时进行吸引,切忌做上下抽吸,每次吸痰时间不能超过15s,每次吸痰时均应更换吸痰管。协助患者翻身,以手掌叩击患者背部,使附着于肺部周围、气管、支气管壁的痰液松动、脱落,以利于痰液吸出。避免拉锯式的吸痰,否则容易损伤呼吸道黏膜,也不易保持血氧饱和度和氧分压。吸痰管应选择较粗一些,吸引管沿套管的内壁稍用力,边吸边下滑,可把内壁的痰块吸出。
2.5口腔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由于昏迷、禁食、中枢性高热等原因,易发生黏膜糜烂,加之抗生素应用,易发生真菌感染。口腔分泌物是进入下呼吸道重要的感染源,患者吞咽、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口腔分泌物更容易进入下呼吸道,而引发肺部感染。因此,应加强患者口腔护理,根据病人唾液pH值用生理盐水或2%NaHCO3棉球擦拭口腔每天4~6次,擦拭时动作要轻,避免损伤口腔黏膜。口腔护理可使口腔内的细菌数减少,促进唾液分泌,增强口腔的自净力,从而保持口腔清洁、湿润,使患者舒适、清爽。本组患者无一例发生口腔感染。
2.6泌尿系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并气管切开患者,由于昏迷,经常发生尿失禁,须留置尿管排尿。但由于留置时间长,护理至关重要,须随时更换尿管,一般每周1次,定期冲洗,减少或预防感染发生。
3、结果
本组50例重型颅脑损伤并气管切开患者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46例治愈,4例于手术后4~15d内因病情严重,抢救无效而死亡,未发生窒息和继发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对气管切开患者,术后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及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及时清除气道分泌物。
4、讨论
护生专业价值观总得分为121.4±19.24(42-155),属于中等偏高水平。5个维度中,得分最高的为"关怀照顾"(4.03±0.87)和"利他主义"(4.03±0.87),其次为"专业主义"(3.88±0.93)、"正直"(3.84±0.90),得分最低的为"行动主义"(3.74±0.89)。
2护生专业价值观各条目的得分
护理专业价值观量表各条目均值为3.92±0.90,各条目的均值均在3分以上,属于中等偏上水平。得分最高和最低的5个条目见表1,2。2.2.3不同特征护生专业价值观的比较从表3可见,不同性别护生专业价值观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无统计学差异。不同学历护生在专业价值观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有显著性差异,且高职护生专业价值观水平高于本科护生。除"行动主义"维度,不同年级护生在专业价值观其余各维度和总分方面均有统计学差异;在"利他主义"、"专业主义"维度及总分方面,年级越高得分越低。录取方式方面,除"利他主义"和"行动主义"维度,志愿报考护理的护生在其他各维度及总分均高于调剂至护理专业的护生。对护理喜爱程度不同,护生的专业价值观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亦存在统计学差异;除"行动主义"维度,专业价值观其他各维度得分及总分方面均为"喜欢护理"的护生高于"一般喜欢"的护生,"一般喜欢"的护生高于"不喜欢"的护生。
3讨论
3.1护生专业价值观的总体水平较高
护理专业价值观是个体价值观系统的一部分,反映护理人员这一群体对待当前从事或将要从事的护理工作的信念和态度,是护理人员职业生涯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倾向[6],正确积极的专业价值观有助于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和整个护理队伍的发展和稳定[5]。本研究中护生的专业价值观得分属于中等偏高水平,量表五个维度的均值为3.74±0.89~4.03±0.87,表明我院护生具有积极向上的专业价值观,与其他研究结果一致[5,7]。多年来,我院一直致力于将护生专业价值观的培养作为教学工作的重点,不断探索新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以及有益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和职业教育的自我教育模式[7]。并积极开展职业体验教育活动,增加学生护理职业生涯的亲历体验,如"5•12"护士节的"授帽"、护理基本功大赛、服务志愿者活动等;加强职业理想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职业自豪感,如邀请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和护理职业生涯报告、开展职业理想教育为主题的辩论赛、演讲比赛、征文比赛以及编写职业教育人文读本等。本研究结果证实了我院职业教育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需进一步加强。
3.2护生对护理专业价值观各维度的关注度不同
调查结果显示,护生专业价值观"关怀照顾"和"利他主义"维度的均数分值最高,且得分排在前五位的条目均来自于这两个维度,提示护生对护理过程中应体现对患者关怀照顾,应设身处地为他人的利益及幸福健康着想的认同程度较高。这与学校职业教育中注重培养护生仁爱、奉献等专业价值观息息相关。调查结果也显示,护生对"行动主义"维度的关注度最低,且得分最低的五个条目中有3个来自于这个维度,包括"应该参与专业护理协会的活动"、"应该参与同行之间的相互审查"、"促进和维护施行于学生实践计划的学习活动标准",与其他研究结果相似[8]。美国高等护理教育标准中将"行动主义"解释为护士通过专业行动影响护理专业的发展和促进患者健康[2]。本调查结果反映出我院护生主动参与护理学会活动、促进护理事业发展的意识较为薄弱,护生对角色的定位欠完整。这可能与护生仍处于在校学习阶段,对促进护理事业发展的相关内容接触较少有关。但随着我国护理事业的不断发展,对护理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士的角色不仅局限于护理者,还应承担护理管理者、教育者、研究者、协调者等多种角色的责任和义务。因此,护理教育者应加强引导,使护生充分认识承担多种专业角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促使护生在学习阶段加强对教育、管理、科研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3.3不同性别护生的专业价值观水平没有差异
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性别护生的专业价值观在总分及各维度上都没有统计学差异,这与其他研究结果不一致[9,10]。这可能与我院只在高职层次招收男护生,且均为第一志愿录取,入校时护生对专业的认识及个人的职业目标比较明确有关。也可能与本研究中男护生的样本量过小,缺乏代表性有关。鉴于国内多项研究表明男护生的专业价值观水平低于女护生[9,10],且我院男护生招生比例在不断增加。因此护理教育者应加强对男护生专业价值观的关注与培养,帮助男护生树立正确的专业认识和职业理想。
3.4本科护生的专业价值观水平低于高职护生
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学历护生在专业价值观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有显著性差异,且高职护生专业价值观水平高于本科护生,这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11-13]。有研究认为个体职业选择的主要目的是生存的需要和自我的实现,而受教育年限越高,文化程度越高,成就感越强,对职业发展的目标要求越高,更关注自己的职业角色是否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14]。本科生是护生中学历较高的群体,往往对个人的职业发展有较高的追求目标,个人职业的高追求目标与社会低期望值之间的冲突易影响护生专业价值观水平。而高职护生在专业的选择上多以就业为目的,其专业的选择性及学习的目的性较本科护生更为明确,且职业的发展目标也较为切合实际。同时由于我院志愿选择护理和喜欢护理的本科护生的比例低于高职护生,而护生自身对选择护理专业的意愿及对护理的喜爱程度也影响专业价值观水平,这可能也是本科护生职业价值观水平低于高职护生的因素之一。因此护理教育者应注重引导护生正确认识自我,合理定位自我需求,确立切实可行的职业理想和职业发展目标。
3.5低年级护生的专业价值观水平优于高年级护生
调查结果显示,低年级护生的专业价值观水平优于高年级护生,这与其他研究的结果一致[15,16]。一、二年级护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知多来源于学校教育,学校多途径的职业教育促使学生在一、二年级时逐渐对护理专业有了正确的认识,形成了较为正性的专业价值观和理想的职业目标。而三、四年级护生在见习、实习中逐渐接触临床,由于此时护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的阶段,对专业情感和专业行为的倾向表现为复杂多样,易受环境的影响而表现出对专业的不稳定性[17]。琐碎而繁重的护理工作、患者的不信任、社会对护理职业的偏见、复杂的人际关系,使护生在从学生向职业化护士角色转换过程中难以完全适应,易产生巨大的心理冲突和心理落差,从而导致专业自信心和自豪感下降[18,19]。因此护理教育者应关注护生临床实践期间对专业的认知及专业思想的变化,及时发现并疏导学生对于专业存在的疑问和顾虑,帮助学生建立并发展良好而稳定的专业价值观。
3.6职业选择及偏好对护生专业价值观的影响
本院自2008-2009年收治行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96例,男41例,女55例。年龄17~85岁。均为择期手术患者。
2.术前护理
2.1需掌握患者的资料,了解患者的全面情况,了解相关检查结果,对患者现状进行评估。
2.2术前教育
根据患者情况,重复讲解指导有关内容,直到术前训练满意为止;评估患者心理状况,做好心理护理,详细介绍监护病房的环境、特点、作用、以消除患者的顾虑,使患者尽快适应环境;术前嘱患者排尽尿液,少喝水,术后应告诉患者饮水的重要性,并督促患者多饮水,以利造影剂的排出,鼓励患者有尿意时及时排尿。
2.3心理护理
每位患者都存在忧虑、恐惧、紧张心理。对术后发生并发症无心理准备,产生焦虑、恐惧,甚至濒死感,以及对手术操作可能带来的不适,潜在危险担心;还有就是对自己病情与手术的不了解所造成的。在救治的同时做好心理护理,消除顾虑,尽快使情绪稳定,配合抢救。护士操作要迅速、轻稳,避免神色慌张、情绪急躁。护士应主动与患者交谈,进行心理沟通,向患者介绍拟行检查和治疗的方法、目的,可能出现的反应,缓解和消除患者紧张情绪。同时,也要让家属了解,得到家属的支持。因为亲情这时候对患者手术的成败也同样至关重要。
3.术后护理
3.1观察病情
术后注意患者的体温、脉搏、血压、神志的变化,如血压<90/60mmHg或伴恶心、呕吐、大汗应立即遵医嘱处理。观察患者穿刺局部情况:术后嘱患者保持术侧肢体伸直,并注意观察局部有无敷料渗血。同时术后要及时补水,若不及时补充水,血容量不足,不仅本身易引起低血压,容易诱发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注意拔管时压迫适度,应用特殊机械压迫装置可明显减少迷走反射发生。术后患者应在监护室行心电监护24h,严密监测血压、心律、心率,心电等的变化。对于高血压、高龄、极低心功能患者,须认真对照其基础血压及脉压,综合分析整体状况,准确判断早期低血压。
3.2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3.2.1心血管介入术后心包填塞
心包穿刺和引流患者术后有心包填塞征象时,应立即备好心包穿刺引流物品、除颤仪及急救药等。超声定位后配合医生心包穿刺引流积血。采用常规心包穿刺,留置猪尾导管引流,导管连接普通静脉输液延长管再连接负压引流袋,引流心包积血,便于观察和更换。引流袋每日更换一次。对难以控制的出血,经穿刺引流后心包内仍不断积血,患者生命体征未恢复正常者,应急诊送手术室行心包开窗减压或冠状动脉缝合术。
3.2.2心血管介入术后尿潴留
不习惯卧床排尿,是尿潴留发生的主要原因。环境不适感及情绪紧张等精神因素也是尿潴留发生的常见原因,术后饮水少也会引起尿潴留,介入术后患者觉得排尿不方便,饮水少甚至不饮水,以减少排尿,导致膀胱输入输出感觉障碍,导致尿潴留加强术前排尿训练和术后指导是预防尿潴留发生的主要措施。在临床观察中发现患者不习惯在床上平卧位排尿,尤其是男性患者因排尿姿势改变不能适应,患者因术后穿刺部位疼痛或不敢移动而不主动排尿,以致膀胱过度充盈,造成排尿无力,造成不同程度的排尿困难。通过术前干预做好患者心理护理,缓解患者紧张情绪,有利于术后预防尿潴留的发生。
3.2.3心血管介入术后患者睡眠障碍
心血管介入术后患者因肢体制动、腰背酸痛、排尿困难、环境因素、精神心理因素、病情恶化等因素常导致睡眠障碍。睡眠障碍是失眠症的主要表现,可为入睡困难、睡眠浅、易醒早醒,也可为多梦、噩梦、无睡眠感、睡后不解乏等。术后探视者较多、监护仪报警等噪音、冷热不适、转入监护室环境不熟、医护操作影响等原因也是患者发生睡眠障碍的主要因素,要有针对性的进行睡前放松训练,如按摩、听轻音乐等;用温水擦浴,可增加交感神经的紧张度,要利用失眠症的发生。
3.2.4血管夹层
夹层指血管扩张部位造影可见的管腔内充盈缺损、管腔外造影剂滞留或内膜片。造影发现率20%~40%,IVUS发现率60%~80%。特别是抗凝、抗血小板药物应用后,血栓致亚急性闭塞率明显降低。与血管夹层,冠状动脉痉挛有关。处理原则为稳定血液动力学状态与恢复血运同时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