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会计电算化毕业论文

会计电算化毕业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3-09 01:06:1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会计电算化毕业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会计电算化毕业论文

第1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 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实践需要以及其他因素的变化为会计电算化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从而迫使高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教学要与之相适应地进行一系列的变革。

一、高校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

1.师资队伍力量较弱,能力有待提高

师资队伍是会计电算化教学实施的保证和基础,教师教学能力和实践水平的高低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现阶段我国多数高校的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都较为年轻,实践经验和教学水平都较低,其整体能力有待提高,对于会计实务所需的知识和操作方法都不甚了解,而这一问题只有在不断的教学过程中积累实际经验才能得到解决。

2.会计实务所需技能与学校教学内容相脱节

现阶段我国高校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内容仅限于实验室模拟操作,而学生很少有机会进行实践操作,或是深入实际到单位中进行实习,因而也就很难了解到会计实务的需要,获得直观的对于会计电算化的认识,对于会计实务流程了解较少,也更加不懂得如何实现其他部门与会计部门之间业务的联系。

3.学校教学质量较低

在会计电算化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使用的是单用户版的会计软件,学生所学的知识也只适用于单机的模拟操作,这就导致了学生对于会计电算化网络软件使用的陌生,而会计实务中所使用的却恰恰都是网络版软件,这一问题也提高了学生市场就业的难度。

4.学习教学内容较为单一

我国高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教学实践通常仅仅局限于会计电算化系统中的单项核算,会计电算化实验通常以总账系统为主,教学层次与教学要求一般仅限于会计核算教学中,如何使用计软件进行编表、记账、审核、制单和建账等的学习上,教学的内容也以一般的工业企业为对象。由于现有的教学实践只关注报表编制和财务核算,因而,教学范围较小,对于如何进行会计决策和预测、财务分析和与其他学科联系的教学较少。

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

1.单项的模拟教学实训

在会计电算化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对会计电算化专业所涉及的所有专业课程进行种类划分,设置不同的教学单元,对各个不同的教学单元进行相对独立的课堂教学实训。例如,可以将会计实务按照费用、收入、所有者权益、负债和资产等进行划分。可以将会计电算化划分为库存、销货、进货、固定资产、工资、报表和总账等各个单项进行分别处理。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需要对学生进行各个单项的强化教学,这也是会计电算化教学实践中应该重点关注的内容。

2.校内的综合模拟实训

通过对各个单项内容的教学和训练,学生能够有效掌握基本的会计实践知识,然而,对于学生来说,这些单项知识是十分零散的,难以形成知识体系,这就要求学校对学生的综合知识进行加强教学。学校可以设置综合实训课程,从而帮助学生将原有的零散分散的知识整合成为体系,以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3.校外综合训练基地的实习

经过校内综合模拟实训的培养和训练,学生能够形成对于会计实践业务的综合理解和把握。然而,仅仅具备校内所学的知识还是不够的,学生还要进行有效的课外实践,从而了解企业中会计实务与所学知识之间的距离,例如,在企业中,会计部门的各项业务要与其他部门实现有效联系,包括数据的输出和输入等,此外,学生还要了解相应的系统故障的排除和检验。这就需要学校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外实践的机会,将在校内学到的知识应用的课外实践中,从而实现岗位需要与会计知识的良好集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4.学年的社会实践

在系统化的课堂教学实践的基础之上,学校还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与社会接触的机会,例如,在每个学期教学内容完成以后,组织学生到工作岗位上进行社会实践。虽然进行社会实践的时间较短,且参与的过程也不十分深刻,但这种社会实践有助于学生对会计工作实践和岗位需要形成最为直观的感受。学校还应要求学生在实践过程完成后对实践的经验和心得进行总结,从而有利于日后更加系统的学习,对岗位需要形成深刻认识,明确了解日后的学习目标和自己欠缺的知识,做到心中有数。

5.毕业论文

学校要在学生毕业之前要求其独立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这种方式既能够有效衡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也能够促进学生能力和知识的升华,让学生在掌握和深化所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论文的形式实现知识与实践的结合。通过撰写毕业论文,能够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检验,还能够进一步深化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三、总结

综上所述,高等院校的培养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时,要从会计实务和会计电算化知识应用的实际出发,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实践水平和综合能力的提高上,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实际和市场需要的新型会计电算化人才,但这一教学实践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各高校教师必须从这一实际出发,以培养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会计人才为最终目标进行教学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石红.信息化视角下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14)

[2]刑淑清.谈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9(3)

[3]李闻一.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J].会计之友,2008(10)

作者简介:

第2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计划;实证研究

收稿日期:2007―12―15

项目来源:该论文是山东省职业与成人教育十一五规划课题“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建设与实践教学改革探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06TA016。

作者简介:于运会(1966―),男,汉族,山东省莱芜市人,泰山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系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会计学研究。

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其培养目标要充分体现其职业性、实用性的特点。而具有高职特点的教学计划,是实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的前提和保证。

为了使我们的教学计划更加科学,更加贴近工作实际,培养“零距离”上岗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专门人才,我们召开了三次专家座谈会,进行了两次大范围的社会调查。调查的范围包括各类企业、事业、机关单位的财会人员,各大专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师,以及各单位、各部门的负责人。我们通过网络或直接向被调查人员发放问卷,以及到有关单位座谈等形式,共收到有效问卷312份。现将调查研究的结果汇总分析如下,以便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

一、财会人员应具备的基础知识

注:重要记100分,一般记60分,不重要记30分。分数=重要比重*100 + 一般比重*60 + 不重要比重*30(下同)

从上表可以看出,财会人员应具备的基础知识按其重要程度由强到弱依次为:会计电算化理论、会计核算方法、财经法规知识、会计基本理论、计算机基础知识、文化基础知识、统计知识、数据库基本知识、数学基础知识、管理知识、外贸知识。

二、财会人员应具备的基本技能

从上表可以看出,财会人员应具备的基本技能按其重要程度由强到弱依次为:会计核算能力、会计分析能力、会计监督能力、业务语言表达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社交语言表达能力、财务软件操作能力、财务文件撰写能力、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协调公共关系能力、管理能力、计算机维护能力、塑造自身形象能力、财务软件开发能力、英语日常会话能力、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文娱特长、体育特长。

三、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学制

经调查发现,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学制在2~年为宜。根据我们的教学经验,修完必需的理论、校内实训课程应当需要2.5年,再有0.5年的校外实习,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学制定为3年是合适的。

四、公共课及其重要程度

通过调查,公共课按其重要程度由强到弱依次为:计算机文化基础、法律基础、思想道德、大学英语、经济应用数学、体育。这和财会人员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要求是一致的。

五、公共专业课及其重要程度

通过调适公共课按其重要程度由强到弱依次为:财务软件操作、基础会计、会计电算化、税法、EXCEL与财务管理、财经法规、珠算、点钞、财务管理、企业财务会计、经济法、汉字录入、数据库、审计学、财经应用文、统计学原理、管理学基础。

这和财会人员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要求基本是一致的。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税法知识和实务对会计人员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他们要办理纳税业务,而且纳税业务的会计处理也是较难的,因此应加强这些方面的教学。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社会对珠算的要求有所降低,但是点炒对出纳、收银员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六、专业模块课及其重要程度

因为现行会计制度分为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及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所以我们把专业方向模块分为企业会计模块、金融会计模块、预算会计模块,每一模块又设置了两门课程,经调查发现各门课程都是非常重要的。

七、选修课及其重要程度

从上表可以看出,选修课按其重要程度由强到弱依次为:企业经营与管理、电子商务、金融学、市场营销、外商投资企业会计、社交礼仪、国际贸易概论、证券投资、就业指导、书法、心理健康概论、演讲艺术、音乐欣赏、美术基础。这和财会人员应具备的知识、技能要求是一致的。

八、实践教学的开展

经过调查发现,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实践教学大都是通过见习、校内实训、毕业实习等环节进行。多数学校采取的是利用业余时间,带领学生到实习单位参观,或者让学生自己联系单位去参观的方式进行学生见习。也有的学校利用企、事业单位生产经营、业务流程方面的音像资料,分行业设计会计电算专业见习系统,让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见习。

校内实训一般是在校内建立手工会计模拟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编写会计专业实训资料,让学生进行手工记帐和会计电算化操作。

九、考核方法及标准

理论课考核一般采用笔试,基本技能训练课一般通过实际操作进行考核,岗位技能考核按国家标准执行。另外还通过综合实训、毕业设计、实习报告、毕业论文答辩和综合测试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

十、学分构成及实施办法

学分构成一般包括入学教育、军训、公益劳动、就业指导、理论课、实践课、选修课、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每项一般按16~18学时为1学分计算。学生必须拿到规定的学分,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方可毕业。

十一、定单培养情况

通过调查发现,会计电算化专业定单培养一般是结合短期培训进行,也有的是在学生就业前与用人单位协作,在岗前培训中进行。但真正需要象培养技术工人一样的定单培养很少。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教学计划编制应灵活一些,可以按企业会计、金融会计、预算会计三个模块编写教学计划,在第五学期按模块分班教学。

总之,编制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教学计划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应当综合考虑社会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合理设置课程,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调整、充实,以真正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第3篇

独立学院会计电算化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应用财务软件的能力,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适应企业电算化岗位的要求。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实践性很强,独立学院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十分必要。首先,独立学院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是满足市场对于高素质会计人才需求的必要措施。如今无论是政府宏观调控还是企业管理,都不离开会计专业化人才的支持,高素质的会计电算化人才已成为宝贵的人力资源。独立学院开展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出更多的电算化人才,有助于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其次,独立学院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是顺应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如今信息技术迅猛发展,要想提高会计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使会计的管理职能有效发挥,要求会计与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高效结合。独立院校应不断对会计电算化教学进行改革,努力提升教学质量,为国家信息化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最后,独立学院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是维护国家利益的必然要求。经济全球化导致各国之间竞争更加激烈,信息技术逐渐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重点。要想提高一国在国际社会中的竞争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各企业、各部门共同合作。要实现会计信息化,需要广大院校培养出具有现代会计专业知识的高素质电算化人才。因此,独立学院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也是促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维护国家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

2独立学院会计电算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2.1会计电算化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目前独立学院对于会计电算化的教学目标没有明确的认识,往往选择照搬照抄于母体院校,这与独立院校本身的特点并不相符。而且大多数独立学院将会计电算化的教学目标定位局限于熟悉某种财务软件,或侧重于程序的编写,将其设定为软件培训课。虽然有少数独立院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但对于实际电算化教学的具体目标不够清晰,不能明确学生通过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学习,计算机水平应达到的具体程度,也不能明确会计电算化课程在学生具体的知识结构中所处的地位。

2.2会计电算化课程设置不合理

独立学院会计电算化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的安排也不够科学,真正让学生上机实训的课时所占比例偏低,有限的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课时使得学生根本无法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只能了解简单的操作原理。同时,多数独立学院在讲述会计专业课程时,忽略了将专业课程与电算化课程结合起来讲授,使得电算化课程无法有效渗透到具体的专业课程中,电算化课程与会计专业课程缺乏有效联系将会对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产生消极作用。

2.3实践教学不够丰富,考核方式缺乏科学性

许多独立学院存在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的情况,会计电算化的实践课程不够丰富,实验数据往往陈旧,学生实践过程也缺乏创新,教学效果不够理想,而且教学所用的财务软件比较单一,教师对不同财务软件应用的比较分析不够重视。同时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考核方式缺乏科学性,会计电算化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很多独立学院仅对学生的理论知识进行考核,忽略了对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检验,重理论,轻实务的考核方式不能科学地考核学生的真实水平。

2.4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陈旧

独立院校的专业课教师在进行会计电算化教学时,方法过于单一,大多数是先进行知识点的讲述,然后对会计软件操作进行演示,再由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操作练习,这使学生过于被动,缺乏思考空间,学习效果不理想。而且有些学校理论课与实践课不连贯,也影响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教学手段上过于陈旧,主要依靠板书,在进行多媒体授课时,也仅是一些静态的教学内容,使得课堂枯燥乏味,师生互动性降低。

3改革会计电算化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解决独立学院会计电算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制定明确的会计电算化教学培养目标

独立学院要制定与本身特点相符合的会计电算化教学培养目标,既要兼顾培养当前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又要重视学生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具体教学培养目标可分为3个方面:首先,知识教学目标,应为熟知会计电算化基本知识,掌握具体会计电算化工作流程及相关会计软件的操作要求。其次,素质教学目标,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学习能力、竞争能力、应变能力和职业能力的综合性人才。最后,技能教学目标,是指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分析能力、组织能力和维护能力等岗位技能,并且取得财政部颁发的会计电算化合格证书。

3.2加强会计电算化课程建设

独立学院应加强对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建设,一方面,要提高会计电算化课程课时所占的比例,对于电算化的原理,电算化系统开发与管理,商品化软件的应用进行细致讲述,增加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让学生更深入地掌握会计电算化课程。另一方面,注重将会计专业课程与电算化课程结合起来讲授,在专业课中将电算化知识引入课堂,实现专业课程电算化,同时增加会计电算化实训项目,给学生创造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学生的技能,提高会计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3.3强化实践教学,制定科学的考核方式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独立院校应以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为导向,强化实践教学。比如改善实践教学环境,在校内进行模拟实训;让学生多接触不同的财务软件,对多种财务软件进行综合实训;引入ERP沙盘进行仿真实训;为学生提供校外实习的机会等。同时,制定科学的考核方式也同样关键,要建立理论与实务的双重考核制度,在毕业论文的设计中加入对会计电算化实践环节的考察,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

3.4改革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

第4篇

计算机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科学技术之一,产品升级换代的频率越来越快。计算机本身的性能越来越优越,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从而使计算机成为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随着电子信息的快速发展,网络化是计算机发展的又一个重要趋势。从单机走向联网是计算机发展的必定结果。目前,大到世界范围的通信网,小到单位内部的局域网已经很普及,由于计算机网络实现了多种资源的共享和处理,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因而深受广大用户的欢迎,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互联网的出现,直接对企业产生影响。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会计电算化在社会经济中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互联网使得财务会计系统的环境和内容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下面我就谈一谈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及应用。

一、会计电算化的发展

计算机应用在会计工作上始于1979年。应用之初,人们的认识仅限于计算机应用于会计领域会提高会计的工作效率。1981年中国会计学会正式提出会计电算化。其基本含义是指将计算机应用到会计工作中,用会计软件指挥各种计算机替代手工完成会计工作的过程。可见,会计电算化是计算机与会计工作融合的过程。1996年,财政部在关于印发《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的通知中指出: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工作的发展方向,各级领导都应当重视这一工作,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是推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和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措施。各单位要把会计电算化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提高会计工作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会计电算化的不断发展,会计信息数据处理的数量和范围急剧增大,对数据处理的要求更加复杂,在对会计信息的采集、整理、传递、反馈、应用的灵活度和精确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靠网络平台来实现。电算会计的网络化已成为电算会计发展的必定趋势。随着会计实行了电算化改革,会计核算软件的应用,财务的工作流程和方式有了质的转变,财务的工作效率得到了有效提高。到了本世纪初,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网络版会计核算软件,并逐步应用成熟。如今,随着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对于管理软件一体化、智能化的管理需求日益增高,必将给现行的电算会计带来变革。会计电算化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会计电算化由会计核算电算化到财会管理计算机化及决策支持计算机化的快速发展。

二、影响会计电算化应用的几个因素

随着计算机在我国的普及,推广应用会计电算化已经成为我国会计工作的必定趋势。目前,影响会计电算化应用有以下几个因素:

(一)认识不足影响应用

我国电算化事业起步于1979年,相对于国外起步较晚。当时,无论是企业领导者还是会计从业者都未充分认识到电算化的作用及重要性。限于国家计算机的普及程度,人们在软件更新及硬件投入等方面各类支持力度不够,会计从业者对会计电算化数据的不信任,部分会计从业者还停留在对会计信息的搜集与整理。宣传的政策与法规又相对滞后,影响了会计电算化的应用。

(二)管理的不完善影响应用

目前,相当一部分企业会计基础工作与会计电算化的要求还相去甚远。理由是会计基础工作不完善,数据的无序、混乱等因素导致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无法处理现有数据。因此,会计电算化只是实现了财务会计的电算化,没有实现管理会计电算化,不是真正作用的会计电算化。虽然少数软件开发商已涉及到ERP,但其真正作用离实际需要还有一定差距。

(三)从业者的素质影响应用

目前,部分单位的会计从业人员在计算机技能方面素质较差,缺乏相关的计算机应用知识。会计电算化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拥有相关的管理知识和网络知识,在工作中还要具有领悟能力,应用创新能力。这就要求会计电算化从业者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与素养。同时,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保密性较强。由于计算机网络的本身特征,既能熟练掌握网络又会会计电算化者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会计电算化的应用。

(四)风险因素影响应用

会计电算化在应用中存在着很多风险。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财务软件配置的不安全因素随时存在。部门在购买软件时,不考虑企业自身实际需要,一味追求品牌,忽视了它的应用价值。在软件开发研制中,缺乏系统的分析和定位,导致产品安全性能低,质量差,应用存在缺陷;会计电算化从业者责任心不强,软件的密码公开,犯罪分子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犯罪。单位的规章制度不健全,会计档案在处理过程中,极易造成数据丢失或系统被破坏,原有的会计资料受到破坏,引发电算化系统不能正常工作,给单位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三、应用会计电算化的几点倡议

(一)提高认识,加强对会计电算化从业人员队伍的建设

提高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无疑会推动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改善从业者的知识结构、提高工作效率才能更好的推动会计理论与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与应用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owa.cn提供,转载请保留网址.会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完善。单位、企业应当重视对会计人员素质及能力的培养,要把会计电算化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放在首位,逐步建立会计电算化从业者队伍的主体诚信。工作中,单位应制定会计从业人员培训计划,定期开展培训。积极支持及组织会计人员学习和提高会计电算化知识方面的培训,组织专业人士讲解维护软件正常运转的知识,使广大从业者掌握计算机应用知识,为本单位建立高效的会计信息系统储备人才。

(二)重视会计电算化理论研究,推动软件产业发展

只有重视会计电算化理论的研究,才能更好的引导软件产业的发展。因为电算化会计理论是会计软件的研制方向和目标的保障,进而使会计电算化的软件高效、更安全。政府可引导企业强强联合、并购与资本运营相结合,培育出技术水平高、竞争能力强的软件研发集团。积极吸引外资,支持国产软件,推动民族产业发展。企业应增加研发投入,提高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同时,针对世界先进技术进行跟踪研究,积极引进已经定型的技术成果,服务会计电算化,助力企业发展。

(三)建立健全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完善的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形成良好的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内部环境。企业应建立岗位责任制,明确岗位职责;建立财务软件维护制度,定期对系统进行维护,查杀病毒;建立财务信息保密制度,做到计算机登陆密码保密,加强对计算机的管理,增强自我安全防范意识;建立档案管理制度,推动会计电算化的有序规范应用。

(四)要做好电算化会计基础性工作

单位要重视会计基础工作。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做好会计信息的收集、整理、存档、应用等方面的工作。工作中,要特别注意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的整理要与单位应用的财务软件版本的一致性,这样有利于使电算化会计基础性工作更好的服务与会计电算化走向规范化的轨道,进而推动企业财务工作高效服务于企业的发展。

第5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管理;授权控制

 

会计电算化技术的应用,将广大财会人员从繁重的手工操作中解放出来,有时间和精力参与企业的管理与决策,为企业管理当局、投资者与债权人提供较为准确、及时的财务信息。财政部制定的《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指出:“开展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应根据工作需要,建立健全包括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制、会计电算化操作管理制度、计算机硬软件和数据管理制度、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的会计电算化内部管理制度。”然而,在现实的会计电算化管理中,还存在着制度不完善,管理不严格,操作不规范等问题,如何加强其管理,结合我国企、事业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会计管理工作。

一、完善计算机操作与维护管理制度,严格授权控制

随着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管理部门对由计算机处理的各种数据、报表等会计信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这些会计信息的产生只有在严格的控制下,才能预防或减少使用计算机犯罪的可能性,保证其可靠性和准确性。会计部门必须针对计算机系统的特点,制定用于会计工作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有关的操作管理制度和系统维护管理制度。

1.规范操作程序,合理运用和维护

实行会计电算化后,会计人员必须操作计算机才能进行会计核算工作,毕业论文如果操作不正确会造成系统内数据的破坏或丢失,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为了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完成预定任务,保证系统内各种资源信息的安全与完整,应制定严密的计算机操作管理制度,包括会计软件的操作工作内容和权限,操作密码的严格管理,预防会计数据未经审核而登入机内账簿,保存上机操作记录,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措施等制度。与此同时,加强日常使用管理,防止各种非法人员上机操作,为计算机设备创造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保护机内程序和数据的安全。

系统维护管理包括硬件维护与软件维护两部分。硬件维护主要是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硬件故障时,及时进行故障分析,并作检查记录,在设备更新、扩充、修复后,由系统维护人员安装和调试。建议在硬件维护工作中,一般故障由本单位电算化维护人员负责,较大的故障应及时与硬件生产或销售商联系解决。系统软件维护主要是检查系统文件的完整性以及系统文件是否被非法删除和修改,以保证系统软件的正常运行。软件维护主要包括正确性维护、适应性维护、完善性维护三种。正确性维护是指诊断和改正错误的过程;适应性维护是指单位的会计工作发生变化时,为适应新情况而进行的修改活动;完善性维护是为了改善已有功能的需要而进行的软件修改活动。同时要充分发挥财务软件的防错、纠错、提示、预警等功能,预先设置非法对应科目、凭证必有必无科目、计划定额指标等,使企业会计处理的所有步骤都必须经过相应程序的检验,如出现错误不进行纠正,则系统会拒绝进行下一步骤的操作,对偏离计划定额的情况,应予以警示,从而防止错误和舞弊的产生,保证数据处理、预算制度的可靠性。

2.严格授权控制,保证资料真实合法

为了防止系统非法介入、篡改或发生舞弊行为,必须实行严格的授权控制。利用财务软件权限控制功能,通过对不同人员权限的分配、设置密码等手段对上机操作和动用系统资源加以控制。由于计算机软件开发人员对软件的结构和设计相当熟悉,他们有能力也有机会进行非正常的数据修改,因此,必须对其操作权限进行严格的限制,不允许软件开发人员有会计记账、修改、出纳等权限。为此,主管会计应熟悉财务软件,严格掌握操作人员的权限确定权,从而达到保证操作权限控制的有效性,进而保证会计信息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

二、建立数据管理制度,严格修改与限制

首先,应加强会计数据的安全维护管理,确保会计数据和会计软件的安全保密,防止对数据和软件的非法修改和删除。主要工作包括:必须经常进行备份工作,以避免意外和人为错误造成数据的丢失,每日必须对计算机内的会计资料在计算机硬盘中进行备份。对磁性介质存放的数据要保存双备份。其次,应制定会计电算化系统发生意外事故时会计数据的维护制度,以解决因发生意外事故而使数据混乱或丢失的问题。最后,应制定数据录入管理规定。随着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发展,会计核算中许多原始凭证资料除手工输入外,还可能来源于供应链系统等其他系统,对需要处理的原始凭证的正确性和完整性的审核,使用具有智能化校验功能的设备,能够及时有效地发现原始凭证的错误,确保会计凭证的质量,减少审核工作量。

按照财政部制定的《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的要求,在财务软件中,硕士论文会计资料输入计算机并经审核记账后,不能修改,如需修改,则需要重新输入一张红字冲销凭证和一张正确凭证,再按据记账。这种处理方式对修正内容、修正理由及相关责任人都留下了记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和可信度。但有些实行会计电算化的企业,常常采用反记账与反结账办法修改会计数据。

反记账与反结账就是将已经记账或已经结账的会计数据恢复到记账或结账前的状态,然后对已输入且已保存的记账凭证再作修改、插入和删除操作,并使已输入凭证的凭证号顺序重新排列,这样做,其会计账簿的真实性难以保证,也无法给审计留下任何线索,故应要求实行会计电算化的企业或单位严格按照《会计法》与《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的填制、登记、更正。财政部门应严格要求软件开发企业按照《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的规定,开发高质量的会计软件,严格修改并限制操作权限,严禁反记账与反结账。

三、建立财务人员的内部牵制制度,严格会计档案管理

财务软件的应用,要求企业对内部职能进行分工,按内部牵制原则合理分工,从而可以在工作中互相制约、互相监督,防止工作差错或故意舞弊等现象的发生。实行电算化后,一些传统的核对、计算、存储等内部会计控制方式均被计算机内部控制方式轻而易举地替代,如总账和明细账都由计算机根据审核后的会计凭证自动登记和归集,取消了手工条件下两者的核对工作,但同时记账凭证的审核工作变得更加重要。一些企业对记账凭证的审核实行除在计算机系统内签字确认外还要求在打印的会计凭证上盖章确认,这就增强了审核的安全程度。

另外,还应注意任何先进手段都是被人掌握和操纵的,一些传统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如职务分离控制、业务程序控制等仍将有效地发挥积极作用。在采用新的内部控制手段时,不能完全放弃传统的内部控制方式,而应根据计算机系统的特点对传统的人员内部牵制制度等作相应调整,防止因人员分工不当而发生利用高新技术和电脑舞弊犯罪之类的情况。

计算机会计系统有关的资料应及时存档,企业应建立起完善的档案制度,加强档案管理。医学论文合理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一般有合格的档案管理人员、完善的资料借用和归还手续、完善的标签和索引方法、安全可靠的档案保管设备等。除此之外,还应有定期对所有档案进行备份的措施,并保管好这些备份。为防止档案被破坏,企业应制订出一旦档案被破坏的事件发生时的应急措施和恢复手段。企业使用的会计软件也应具有强制备份的功能和一旦系统崩溃等及时恢复到最近状态的功能。

电算化会计的档案管理主要是指打印出的各种凭证、账簿、报表、存储会计数据和程序的软盘及其他存储介质,系统开发运行中编制的各种文档以及其他会计资料。会计档案管理是实行会计电算化后会计工作连续进行的保障,是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维护的保证,是保证系统内数据安全与完整的关键环节,也是会计信息得以充分利用的保证。

会计档案管理的具体做法是:(1)对由原始凭证直接录入或手工录入计算机的会计凭证,均应由计算机打印输出,记账凭证上应有录入人员的签名或盖章,稽核人员签名或盖章,会计主管人员的签名或盖章,收付款记账凭证还应由出纳人员签名或盖章。打印输出生成的记账凭证视同手工填制的记账凭证,按《会计人员工作规则》、《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立卷归档保管;(2)应保留现金、银行存款订本式日记账,手工登记账簿与计算机生成账簿并行;(3)对一般账簿可根据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按月、按季或按年打印,发生业务少的账簿可满页打印;(4)总分类账可用“总分类账本期发生额及余额对照表”替代;(5)对存有会计信息的磁性介质改其他介质,在未打印成书面形式输出之前,应妥善保管并留有副本,以便在电算化系统出现故障时进行恢复,这些介质都应视同会计资料或档案进行保存;(6)会计电算化系统开发的全套文档资料,视同会计档案保管。

总而言之,电算化会计虽然以计算机为计算工具,但其整个信息处理过程仍表现为计算机与人工的结合。计算机对数据(信息)的处理是通过程序来进行的,系统内部控制方式均要求程序化。比如,对操作权限的限制有密码程序,验证借贷金额是否平衡有校验程序等。同时,由于数据处理的人机结合和系统内部控制方式程序化,使得系统控制复杂化。这样,必须进一步优化会计电算化管理,同时还应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遵纪守法,克勤尽责,充分发挥计算机软、硬件的功能,构建合理的运行机制,真正为企、事业的财务管理、经营管理和决策提供良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p h bassert”computerised accounts”(third edition)ncc blackwell 1994 england.

第6篇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会计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于会计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的人才不但要有扎实的会计理论知识,还应具备会计职业判断和解决会计实际问题能力。因此必须适应新形势,从根本上理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摆正实践教学在会计教学中的位置,建立与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会计人才的实际操作技能与技巧。

一、会计实践性教学的必要性

就目前我国会计职业学校生源的现状看,存在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文化层次差异较大,二是年龄结构悬殊,三是会计阅历复杂。近年来,新的会计法规和制度不断出现,在会计教学过程中,一旦涉及到理论知识就感到抽象,涉及到技能操作又感到无处下手,即使老师反复讲授,学员也只能被动接受。这种情况的出现,抑制了学生学习会计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给教师的教学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了从根本上扭转这种状况,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在教学组织上应当注重课堂的实践教学,重点讲清基本理论与方法,采用实际仿真业务。

同时,会计专业教学要向学生全面、系统地传授基本会计理论和方法,而且培养学生应用会计理论和解决会计实践问题的能力也是适应市场竞争需要。在目前会计人才供给相对过剩的环境下,用人单位对会计专业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注重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培养出适合市场需要的专业人才,注重并加强专业实践教学就显得十分重要。

二、加强会计实践性教学的措施

(一)创新教学内容

实践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此,必须紧紧抓住创新人才的特点,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开设自主性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个好途径。自主性实验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技能后,让学生独立完成的一个只给出实验题目,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研究的实验。它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成为实验的主体。没有了详细的实验讲义,学生要利用综合知识并查阅资料,设计出几个方案,最终确定出最佳的实验方案,直到得出实验结果和结论,并写出小论文式的实验报告。这种创造性的工作,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想象和大胆创造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二)建设仿真会计实验室

目前,大部分学校的实践教学手段都停留在手工阶段,为了增强学生的适应性,会计实践教学的手段应更新,采用手工、电算化,仿真等相结合的手段。会计手工模拟实践是基础,它可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和理解会计活动的全过程及其规律,而会计电算化和仿真会计的模拟实践是对手工模拟实验的升华,它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和手段进行全面系统的会计电算化处理。比如会计模拟实验通过会计模拟教学系统、会计岗位模拟系统,会计业务模拟系统,仿真银行税务系统等把各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一个会计实训场所。系统模拟的是当前企业或公司真实的会计业务处理模式,学生可以分别以会计,供应商、采购商、生产车间、仓库、经理、财政、银行、税务、股东、审计、系统管理员、数据库管理员、录入员等不同的身份、角色去进行实战性的反复练习。聘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会计人员指导模拟实务,如邀请模拟实习样本单位在职会计人员指导实习,会增加会计模拟实习现场的真实感。

(三)改革实践教学体系

要构建课程实训,阶段实训、综合实训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1)设置阶段性实训课程。结合课程特点并经过认真筛选,对基础会计、工业会计,商业会计,统计学原理,珠算与点钞、会计电算化、税收基础、财政与金融等专业课还必须完成相应的阶段性实训。(2)设置岗位模块实训课程。根据手工会计和会计电算化的岗位设置的差异分别划分各自的岗位模块,并设置相应的实训课程。(3)综合实训。在毕业前的一个学期,可以利用4―5周的时间在校内综合模拟实训室进行综合实训,内容涵盖整个财务工作流程。在教学计划安排上,会计专业课程应合理分配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高职高专院校实践教学的总学时不应少于全部课程学时的40%。

(四)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衔接和协调

首先,各教学环节要安排适当的顺序,由浅入深,从简到繁,循序渐进。从核心课程内容来看,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实践教学在先,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和审计的实践教学在后;从实验性质来看,专业性实验在前,综合性实验在后,手工实验在先,电子化实验在后。其次,各实践活动在内容上要前后衔接,并避免重复。整个实践教学体系非常繁杂,如不进行统筹安排,内容上的重复很难避免。不同课程也可采用共同的案例素材,不仅节约教学资源,还有利于建立学生的复合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另外,采用教师集体备课制度,同一课程不同层次的授课教师相互沟通、课件共享是协调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举措。

(五)精心组织校外实习

校外实习是检验校内实践教学环节的最好途径之一。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做好跟踪调查工作,让学生及时反馈信息,不断促进实践教学方法体系的改善。同时,针对校外实习组织管理工作难度大、实习单位难于落实等困难,建议成立实习指导小组,由系里主管教学的领导和会计教研室主任及专业教师组成,由系领导亲自负责,制定实习计划,共同落实实习单位。其次,在实习前,要宣讲实习要求,让学生明确实习目的,精心指导学生论文方向,并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学生到各单位后和专业指导教师始终保持联系,以便教师了解学生实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并通过电话,信函方式解答学生实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最后,在实习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实习交流总结,由指导教师逐个验收实习任务,完成毕业论文,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论文答辩,检查实习结果,严格评定成绩。

第7篇

 

一、加强会计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得数据与信息的处理方式有了质的变化,会计数据与会计信息也不例外。信息社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除了会计专业知识本身外,对计算机会计毕业论文的操作能力、数据库的应用能力、计算机网络的了解、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与实施等相关技术的掌握也有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对会计人才的培养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会计学科知识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是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现状与问题

 

1.会计专业设置信息技术类课程的基本模式。目前,会计专业设置信息技术类课程一般采用的模式是:计算机应用基础+会计应用软件介绍+会计电算化。计算机应用基础:不同的学校在会计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系列课程上的设置可能不同,但均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为目标。会计应用软件介绍:讲授常见的几种会计软件。这门课程的开设可使学生了解常见的会计软件,增强实际操作能力。会计电算化:讲授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实施、维护与操作的基本原理,或是按财务会计的核算模式讲授会计电算化应用系统的程序设计。但在学生严重欠缺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知识的情况下,讲解会计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与实施等,其效果是比较差的。

2.教学上的问题。

(1)信息技术类课程在教学上与会计专业知识完全分离。由于讲授信息技术类课程的教师大多是计算机专业科班出身,比较缺乏会计专业知识,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将信息技术与会计知识融会贯通,导致学生难以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本专业的重要性,并将信息技术与会计知识完全分离。

(2)会计专业课程不涉及信息技术知识。除会计电算化等极少数与信息技术有关的会计专业课程外,大多数会计专业课程不涉及信息技术知识。然而,大多数会计专业课程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由于教师缺乏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在课堂上不能补充讲授与信息技术有关的知识,从而使课程的内容比较陈旧,缺乏新观念、新思想、新理论。同时,这类课程的教材的更新速度也比较慢。

(3)实践环节上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够重视。在实验室建设方面,一般比较重视建立手工会计模拟实验室,而会计专业的计算机实验室的建设就比较落后,主要表现为计算机网络环境较差、硬件配置较低、软件版本陈旧、开发平台落后、系统更新速度缓慢等。课程设计方面也是重视手工操作而忽视计算机处理流程。

(4)教学手段落后。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手段很难满足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的要求。会计软件的演示操作与使用、会计信息系统的案例分析、编程效果的体现、大量数据的分析等均需要在多媒体教室或实验室内完成才能增加上课的信息量,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3.教材问题。目前,适合会计专业教学的信息技术类课程教材很少。有的课程不得已选用计算机专业类教材,在课时、教学内容、实验环节上都可能存在一些问题。有的会计专业的教材如会计电算化,在信息技术内容的安排上比较肤浅、落后,先进性、实用性比较差。与教材配套的教学软件较少,除了一些软件开发商提供的演示软件外,很少有专门的教学软件来支持教学。

4.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加强。目前,既精通会计专业知识又具有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教师比较少。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会计专业与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在教学中要相互配合,学校通过组织研究一些课题和开发一些软件项目,为教师提供一个沟通与交流的平台,使得原来两个不同专业的教师能通过课题的开发研究,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并能共同承担起会计专业教学中信息技术类课程的建设与教学。

 

三、会计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的设置目标

 

会计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的设置,其目标非常重要。没有一个好的目标,就不可能组织好课程建设。每一个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定位与实际情况,确定会计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设置的目标。

重庆工学院的会计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的设置以提高学生以下几种应用能力为目标: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会计软件操作使用能力!会计软件开发能力!会计信息系统分析设计能力!会计软件实施能力。

 

四、会计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的设置

 

1.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的培养。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通过《计算机文化基础》的学习,学生能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文档处理能力与excel电子表格的制作能力;通过《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的学习,学生能具有一定的高级语言编程能力,能通过国家计算机二级考试。

2.会计软件操作使用能力的培养。开设《会计软件概论》课程,使学生掌握当前常见的会计软件的安装、操作流程与使用方法,同时结合已经学过的会计基础知识,更加深入理解相关的会计软件知识。《会计软件概论》学完以后,可视具体情况再增设《会计学基础课程设计》,将手工账务处理与计算机账务处理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比较,切实感受手工账务处理流程与计算机账务处理流程的差别。

3.会计软件开发能力的培养。开设《会计软件开发技术》、《会计软件开发技术课程设计》等课程,培养学生的会计软件开发能力。

《会计软件开发技术》主要讲授与会计软件开发有关的信息技术,内容涵盖数据库技术、数据库建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较先进的数据库开发平台技术。该门课程的信息技术含量较高,涉及面较广,讲授难度比较大。

学生通过对该门课程的学习,掌握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数据模型、关系数据库理论基础、sql语句以及数据库设计的内容,这门课程重点讲授microsoft公司的sql server2000的基本操作与使用。同时,还需要重点介绍数据库的建模技术,主要讲授sybase公司的powerdesigner工具。这些工具的使用对培养学生的会计信息系统分析设计能力非常重要。在《会计软件开发技术》这门课程中,还需要结合信息系统常见的网络结构讲授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在掌握了较好的数据库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讲授windows程序设计的基本内容,为了使学生能尽快地进入角色,我们选取了powerbuilder开发工具。

4.会计信息系统分析设计能力的培养。开设《管理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等课程培养学生的会计信息系统分析设计能力。《管理信息系统》主要讲授管理信息系统有关的基本概念、方法、结构和功能。通过学习,加深学生对信息系统的理论认识,

--> 掌握信息系统的基础理论、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和开发方法、信息系统的系统分析设计与实施的基本内容,了解面向具体对象的系统开发方法以及信息系统的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信息系统的发展和对未来的影响等理论。

《会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讲授针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方法,内容涉及会计信息系统各个主要子系统的业务处理流程分析、数据处理流程分析、数据属性分析、数据字典的设计、数据的输入输出分析设计、系统物理配置方案设计等。

同时,结合《会计软件开发技术》课程的知识,利用powerdesigner工具对会计信息系统各个主要子系统的数据模型进行分析与设计,在sql server2000数据库中建立相应的数据表,利用powerbuilder工具进行输入输出的界面设计与编程。

5.会计软件实施能力的培养。开设《会计信息系统案例分析》课程,并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挑选一些学生进行会计信息系统软件分析、设计、开发与实施方向的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的会计软件实施能力。

《会计信息系统案例分析》不是讲解会计软件的特点与使用,而是通过精选会计软件案例,结合《会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和《会计软件开发技术》课程的知识,深入分析会计信息系统中的经典模块,主要包括分析数据处理流程图、数据字典的设计、系统输入输出设计特点、典型的源程序、模块测试等内容。同时结合案例,讲授其在企业中的实施过程与系统维护。

 

五、结束语

 

第8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 本科教学 实践性教学

目前,全国各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都把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作为突破口,以期培养出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备过硬实际操作能力的具有竞争力和独特个性的高素质财务管理专业人才。

我校财务管理专业在教学计划中和教学实践中,根据以学生为中心的全过程实践、与主干课程相对应、全过程质量监控的原则,建立了“围绕一个中心,建立五个系统,强化两方监控”的创新运作模式,即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中心,建立课堂实践教学子系统、实验室实践教学子系统、实习子系统、社会实践子系统及毕业设计(论文)子系统等五个系统,对学生进行渐进的系列实践培训与锻炼,通过强化教学管理部门和专家组对实践教学的监控和指导,提高实践性教学质量,具体做法如下。

一、课堂实践教学系统

课堂实践教学子系统的内容和形式灵活多样,根据课程特色和需要进行了“焦点式”教学、案例教学、“以能力培养为重点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原理讲解+讨论与案例分析+操作与见习”、课程论文与设计、模拟学术会议讨论、辩论会等诸多教学方法的探索,并充分利用了电子课件、视频材料等形式新颖的多媒体和网络平台等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查阅、分析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缩小了课堂与实际工作的差距,提高学生的现实适应能力。

二、与主干课程相对应的实验室模拟实践教学子系统

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开设了与主干课程相对应的模拟实践课程如下:①会计手工和电算化“双轨”模拟实习:会计手工模拟实习软件是我校教师与专业计算机公司合作研发的成果,从原始单据的填制,到报表的编制的过程,完全模拟会计手工做账流程;会计电算化实验可运用金碟K/3企业管理软件进行会计电算化模拟。这项实验项目的物化成果为分别建立一整套凭证、账簿、报表。与该实验项目相对应的专业课程为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②财务管理模拟实践:可运用金碟K/3企业管理软件进行财务管理、运用EXCEL进行财务分析和预算管理等模拟实习。这项实验项目的物化成果是财务分析报告、单项和综合案例分析报告。与该实验项目相对应的专业课程为财务管理、财务报告分析和预算表等。③项目评价模拟实践:可运用项目评价专业软件进行模拟实习。这项实验项目的物化成果是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与该实验项目相对应的专业课程为技术经济学、项目可行性分析等。④审计实务手工实验: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实践指导书和所给的审计实例在会计模拟实习室进行具体的实验操作。这项实验项目的物化成果为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报告。与该实验项目相对应的专业课程为审计学、中级财务会计等。⑤证券和期货交易模拟实践:证券与期货信息通过卫星天线接收器接收深圳金中讯财经资讯公司证券和期货的实时行情,推荐学生使用wind金融分析数据库、天相证券投资分析系统等采集数据和进行分析,学生可以在机房进行与在证券交易所完全相同的各种操作与分析。这项实验项目的物化成果为实验报告,报告内容为证券、期货投资的操作步骤、操作理由、事后反馈和投资总收益等。与该实验项目相对应的专业课程为证券投资学、期货与期权市场等。⑥统计模拟实践:运用SPSS或SA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和案例分析,这项实验项目的物化成果是实验报告。与该实验项目相对应的专业课程为统计学。这些模拟实习课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实习子系统

实验室模拟实习虽然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模拟的结果毕竟与现实的工作环境有一定差距。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应变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院采取了以下措施以保证校外实践能收到良好的实习效果:一是,建立大学本科阶段全过程的实习子系统。每年至少安排一次实习内容,建立金工实习、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完善的实习体系;二是,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和维护。实践基地是实践教学的载体,是学校的“练兵场”,是学生的“习武地”。我院与衡阳探矿机械厂、水口山矿务局、株洲冶炼厂等企业、商业银行等单位建立起合作伙伴关系,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包含保密条款的实习合同,明确职责,履行手续。每年按计划、按比例、按照实践教学的基本内容实施实践教学。这样不仅给实习单位带来了效益,也节约了教师联系实习单位上的时间、精力和实习经费。在实习指导上,安排经验丰富的学校教师及实习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负责学生实习,探索出课题式专业实习等实践教学创新模式,并且聘请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介绍该企业财务管理业务。

四、社会实践子系统

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加科研、创新活动:①鼓励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和课外技术服务;②结合我院正在推行的本科生导师制工作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并公开发表的论文,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③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如组织学生参加全国的大学生创业大赛、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等。通过竞赛不仅可以发现、选拔优秀人才,还可以锻炼、培养优秀人才;④鼓励学生在学好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同时,参加社会认可的资格考试,提高就业能力。实践证明,这些科研和创新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竞争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个人才智有机会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得以充分发挥。

五、毕业设计(论文)子系统

毕业设计(论文)坚持学用结合,毕业论文教学要坚持将产学研相结合贯穿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全过程,论文题目要求来源于企事业、科研所,鼓励学生直接到就业单位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参与企业或科研单位的实际工作。为保证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建立了毕业论文的选题、申报、审核机制,成立毕业论文评审小组,具体过程如下:①选题。通过教师和学生双向选择选题、开题申报、下达任务书、两次专家选题审查等环节,保证选题符合培养目标要求;②毕业设计(论文)形成过程中,建立有效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模式和监控制度,重视研究和解决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配备专人监督和检查论文质量,并及时反馈给指导老师和学生,同时采取延缓毕业设计(论文)时间、聘请专家实施论文抽检和公开答辩等举措,不断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胡爱荣.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财会月刊(综合),2005,(8)78-79.

[2]张功富.关于大学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教学体系的研究.会计之友.2004,(5):15-16.

[3]洪林,王爱军.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9):5-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