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校钢琴教学改革论文

高校钢琴教学改革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23 15:16:1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校钢琴教学改革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高校钢琴教学改革论文

第1篇

【关键词】集体课;钢琴;高校;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216-01

如今社会对于人才的培养要求越来越高,人才间的竞争也越来越强,全国各高校也相应开设各种各样的课程,钢琴课也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随着招收的学生越来越多,更加凸显出音乐师资的严重缺乏,音乐集体教学课因运而生,一对多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减缓了师资不足的问题。要使音乐教学模式在音乐课中取得显著的成果,就要积极探讨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关注,提高对音乐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不由自主地融入到音乐课堂中去。

一、立足钢琴特点,突出教学优势

钢琴集体课,就是结合了现代科学先进技术和传统式钢琴教学两者优点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是对多个学生进行钢琴集体教学。通过在高校开展集体钢琴课教学生演奏来掌握弹奏的方法和技巧,同时使之对外界的感知力、创造力更加敏感,锻炼了想象力,对弹奏的基本技能熟练并且可以随心所欲地加以利用,学生通过集体学习可以简单作曲、随音配乐、编写曲谱等,更在熟练弹奏的同时对其他音乐有基本的理解,融合理论和实践,从各个方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知识和音乐素养。

人口众多的中国一对一教学是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了,集体教学课堂正好满足这个需求,现代电子技术的声学钢琴是众多高校选择的教学钢琴,这种不需要调音、占用场地极少、不易被损坏的钢琴,增加了课堂的持续性,不易使学生转移注意力,让学生在完全集中注意力的学习状态下更好地培养音乐审美,而且这种集体教学中,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讨论心得,相互解答疑难问题,还可以观察其他学生的演奏,同时对比自身的弹奏情况,学习对方身上的可取之处。教师利用多媒体的作用引导几十个学生完成对钢琴的演奏,可以及时为学生纠正错误,同时这种有趣又考验学生之间合作能力的教学方式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实现了师生之间更好地互动和交流。

二、结合其他课程,锻炼学生能力

集体教学很大程度上考察了学生用钢琴的性格问题,这需要学生在演奏的同时适当地释放自己,但又要懂得收敛。教师可以让个别课与音乐教学课相结合,提高学生对课堂的融入,对自己缺点和不足会有充分认识。如教师可以每两周和舞蹈课或者画画课进行一次结合,学生对此类课都是热情高涨,在学生充分喜欢的情况下会极大地提高学习的热情,教师还可以对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进行私下指导,在学生一点点地进步时对其进行表扬,增加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他们对学习的热情。

钢琴的学习不免会当着各种各样的人进行演奏,个别学生会因胆怯心理不仅影响了演奏的效果,也会对学习产生一定的干扰。教师应该让学生在课上处于热情高涨,积极学习的状态中,做到真正地放松学习。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应和教学目标来安排课上的演奏练习,这样的钢琴练习,可以及时地发现学生的问题,并对之及时纠正,避免学生对钢琴学习的盲目性。未演奏展示的学生还可以取长补短,培养自我审视的能力。这些钢琴课的举行,可以锻炼那些有胆怯心理、自卑心理、遇事易紧张、不善于表现自己的学生,教师对其进行正确引导,使之多次在公众面前演奏,对之多进行鼓励,可以提高学生自信心,减少胆怯心理,在音乐课上以完全放开的状态进行学习,使之在知识的海洋自由地翱翔。

三、相互交流鼓励,及时反馈矫正

任何的学习少不了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探讨,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而老师也要注意多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就笔者而言,学生时代教师课上不经意的批评都会影响整节课的学习效率,而教师的鼓舞会让学生有完全不同的反应,让学生尝试到成功的味道,增加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了学习的热情。

教师在完成每次的教学设计后,都应该及时对设计方法进行反馈和反思,多留意学生的反应,多在课下和学生交流教学方法的不足,及时对方法进行完善。教师还应培养学生对自身反馈的能力,养成经常对自身进行反馈的习惯,让学生对自己的错误从一开始就得到纠正,保证高效地开展高校钢琴集体课。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学会互相交流,互相矫正对方也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省察自己的能力,交流心得的过程更是巩固知识的过程。

钢琴教学集体课的出现,很好地缓解了钢琴教师缺少、学生众多的情况,此课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我发现问题的能力、创造力、想象力,为学生未来的良好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广西;高师;钢琴教育;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J620.9文献标识码:A

Brief History and Situation Analysis of the Piano Education Development

in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ies

LIN Dong

钢琴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骨干必修课程之一,为学习音乐各相关课程的基础,主要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钢琴演奏、伴奏、教学与科研等综合能力以更好地为中学音乐教育服务。广西虽然地处祖国南疆边远地区,但与其他省份一样具有悠久的高师钢琴教育发展历程,从1938年至今,其走过了整整71年的历史,悠扬的琴声从美丽的桂林王城传遍至整个广西八桂大地。

一、广西高师钢琴教育发展历程

(一)广西高师钢琴教育起源(1938-1953年)

广西高师钢琴教育起源可以追溯到1938年2月由著名画家徐悲鸿先生与时任广西艺术督学的音乐教育家满谦子先生在当时省会桂林市倡办的“广西省会国民基础学校艺术师资训练班”(简称艺师班)[1]。该班起初虽属夜校业余性质,且仅有一台钢琴进行教学,但它开创了广西高师钢琴教育的先河,为广西高师钢琴教育的开篇。当时恰逢抗战时期,许多省外钢琴教师云集南方抗日文化活动中心桂林市,有效地推动了广西高师钢琴教育的快速萌芽发展。艺师班发展至1944年11月,因桂林沦陷而被迫停办,两年后与私立桂林榕门美专合并成广西省立艺术专科学校,最后于1953年随全国高等院校调整并入中南音专[2]。此期,艺师班由起初音乐夜校、暑期讲习班、全日制半年制、一年制、两年制学制培养发展至后来省立艺专三年制、五年制规模招生;培养对象也由初始招收自费教育性质的桂林市在职中小学音乐教师发展成为招收公费教育性质的培养全省艺术师资人才的各种生源学生;钢琴教学由课程学习发展增设至专业班学习。先后任教的钢琴教师有:吴伯超、马卫之、陈孙、石嗣芬、曾寅育、周行、张祟应、何佩珊等。此时期为广西高师钢琴教育发展的起源。在满谦子、吴伯超、马卫之等我国著名音乐教育家们的带领下,广大师生借助桂林南方抗日文化活动中心时事影响所云集的全国各地钢琴师资优势,使当时堪称“钢琴沙漠”的广西高师钢琴教育犹如奇迹般地从无到有快速生长起来。其在成为培养帅立明、潘信等广西籍钢琴家摇篮;培养黄进贤等广西高师钢琴教师学府的同时更多的是在广西八桂大地撒下了钢琴启蒙教育的中学艺术教育师资队伍种子,为后来的广西高师钢琴教育发展孕育着殷实的教育土壤,立下了丰硕的历史功绩。

(二)早期广西高师钢琴教育(1958-1988年)

由1958年随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在现广西首府南宁恢复广西艺专(1960年升格为广西艺术学院)到1988年整整30年间,广西艺术学院成为此期广西高师钢琴教育的功臣。作为当时广西唯一一所培养中学音乐师资的高等学府,其在延续广西高师钢琴教育发展的同时为广西各高师院校培养了大量钢琴师资人才以及遍布八桂大地传播钢琴教育的中学艺术教育师资队伍。1958-1971年广西艺术学院虽没有设立高师音乐师范专业,但在其音乐培养目标中包含培养音乐师资的因素,部分毕业生直接分到广西各地的中学担任音乐教师[3];建院初期培养的少年音乐班钢琴专业学生后来大学毕业后也大多成为广西高师钢琴教师。1972年以培养中学艺术师资为目标的革命文艺系、1976年更名的艺术师范系则明确与增强了广西高师钢琴教学的培养,许多优秀毕业生后来成长为广西各类高、中等师范院校优秀钢琴教师。此期,广西艺术学院钢琴师资主要由建院初期支援广西少数民族地区艺术教育事业的上海钢琴专家、武汉以及天津等地音乐院校毕业生、广西籍钢琴师资队伍组成。先后任教的钢琴教师有:全如珑、陈福美、陈佩泉、陈宗铭、谭惠芳、满近朱、孙翩、黄进贤、陈星薇等[3]。每届学生招生规模约为100人以内,主修钢琴生为少数,大多为钢琴普修生。此时期可称为广西高师钢琴教育发展早期,借助广西艺术学院建院初期支援广西少数民族地区艺术教育事业的上海钢琴专家、武汉以及天津等地音乐院校毕业生执教优势,广西高师钢琴教育再一次进入了快速成长阶段。由于广西艺术学院一贯采取在广西各地区招生原则,因此广西各地区的钢琴生源培养得以较均衡分布,为当今广西八桂大地蓬勃发展的各区域钢琴教育奠定了良好的钢琴师资基础,不断涌现出大量优秀的广西籍高师钢琴师资人才以及遍布广西各地传播钢琴教育的中学艺术教育师资队伍。

(三)中期广西高师钢琴教育(1988-1999年)

随着全国高师音乐教育事业扩大发展的趋势,此期广西开设高师钢琴教育的高校也在逐渐增加。除了广西艺术学院继续开设音乐教育专业本、专科学生钢琴教育培养外,1988年桂林地区教育学院、1990年柳州职业技术学院、1994年广西师范大学、玉林师范学院等高校也分别开始设立音乐教育专业专科学生钢琴教育培养。此期各高师院校新增钢琴师资来源除了广西艺术学院历年优秀毕业生外,也录用了部分省外高校优秀毕业生以充实高师钢琴师资队伍。学生培养以广西籍高考生源为主。各校每届学生招生规模约为120人以内,主修钢琴生为少数,大多为钢琴普修生。此时期可称为广西高师钢琴教育发展中期,呈现出八桂大地不同地区、多所高校共同参与广西高师钢琴教育培养的局面。从此,广西高师钢琴师生数量开始逐渐呈倍数扩大,院校间的各种钢琴交流活动逐渐增加。随着1995年广西高师音乐教育由公费教育包分配制度改为自费教育自主择业制度,广西高师培养的广西籍钢琴主修毕业生开始向广东等区外中等艺术学校自主择业担任各类学校钢琴教师等。

(四)近期广西高师钢琴教育(1999年至今)

随着全国高师音乐教育事业大规模扩招快速发展总趋势,此期广西也犹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大量开始招收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高校。办学较早的一些高校随着音乐教育专业的发展逐渐升格开始招收本科、研究生等学历层次培养;新钢琴师资来源以省外各音乐学院钢琴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及高师钢琴硕士毕业生为主;学生培养范围逐渐扩大至全国各省招生。各校每届学生招生规模扩大至约为200人以内。主修钢琴生仍为少数,大多为钢琴普修生。随着广西教育厅的规范管理,明确广西高师培养学校以本科院校为主,当前,广西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转为培养音乐表演职业教育,广西高师钢琴教育主要设在广西10余所本科高等院校及部分历史悠久且师资力量较强的专科高等院校。时期可称为广西高师钢琴教育发展近期。呈现出广西各地区群体高校共同参与高师钢琴教育;钢琴师资队伍数量呈几何形逐渐扩大;面向全国各省市招收音乐教育专科、本科、研究生多层次生源的高师钢琴教育繁荣局面。当前,加强各高师院校间钢琴学术交流,提高校际钢琴教育竞争力,促进高师钢琴教育快速发展已成为大家的共识;打造西部地区一流高校钢琴教学水平、挤身国内高师钢琴教育先进教育行列皆为广西各高师院校奋斗的目标。

二、广西高师钢琴教育现状分析

(一)广西高师钢琴教育现状

目前,随着国家高校本科教学评估体制的定期测评实施,广西各高师院校都在大力促进各自钢琴学科的发展,各高师院校钢琴师资、教学环境、教学设备、教学质量、教学研究等方面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与完善:钢琴教师的学历普遍提高,新增钢琴师资来源于国内外各音乐学院、高师院校硕士毕业生;三角演奏钢琴、双钢琴教学用琴、数码钢琴、学生练习用琴等教学设备不断增加;各校生源面向全国各省招生;学生钢琴演奏、伴奏、科研与教学等综合能力培养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在全国高师钢琴教师交流、大学生文艺汇演、音乐五项全能比赛等各种全国钢琴比赛与学术交流活动中,广西高师钢琴师生的钢琴演奏、论文获奖率不断增加,在向省外高师院校学习的同时也不断展现出广西高师钢琴师生的风采。

虽然,广西高师钢琴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发达省份高师院校相比,广西钢琴教育的水平还有待提高。另外,广西各地区的高师钢琴教育发展还不够平衡,其中南宁和桂林两个城市所在的高师院校钢琴教育发展较快,柳州、玉林两地稳步发展,其他地区的高师院校钢琴教育则应加大发展前进的步伐。

(二)促进当今广西高师钢琴教育的建议

在逐渐发展的广西高师钢琴教育良好势头面前,笔者认为广西钢琴高师教育存在以下需要改进的方面,需要我们教学管理机构、钢琴教师、学生们一起共同努力以更好地促进广西高师钢琴学科的快速科学发展。

1、学生方面

(1)提高生源整体钢琴水平相比国内其他省份,广西高师生源整体钢琴水平较低,大部分学生大学入学前未学过钢琴,只有少部分以钢琴为主项的新生具备较强的钢琴演奏水平。由于广西各高校招生时大都不要求钢琴为必考科目,于是省外未学过钢琴或钢琴成绩较弱的考生会倾向选择报考;本省考生也大都因钢琴非广西联考必考科目而不重视学习。每年广西高师高考大军多为中小城市及乡镇的高中生,在广西高考联考不要求钢琴为必考科目的情况下,许多备战高师音乐高考的师生往往会选择短时间教学见效快的声乐科目为高考专业主科选项,排斥或忽视钢琴演奏教学与学习,造成广西籍高考生源的整体钢琴水平不容乐观的现象。

(2)加强钢琴即兴伴奏实用性技能

注重学生钢琴即兴伴奏实用性技能培养为当前全国高师钢琴教师们的共识与重要教学任务之一。目前,广西高师音乐专业学生钢琴即兴伴奏实用性技能比钢琴演奏能力薄弱。对比解放前广西艺专毕业的前辈们钢琴与钢琴即兴伴奏水平大都相对均衡的现象,笔者认为,增强教师培养学生钢琴即兴伴奏实用性技能观念;采用钢琴与钢琴即兴伴奏同步教学,将即兴伴奏学习贯穿于整个高师钢琴教学环节;注重钢琴即兴伴奏理论知识积累与大量钢琴即兴伴奏实践等方式方法将是解决目前广西高师学生钢琴即兴伴奏实用性技能薄弱问题的有效途径。

(3)培养钢琴普修生持续性学习热情

随着高师由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带来的不断逐年扩招,广西高师音乐考生处于一种较容易升学的状况。许多学生往往是由于文化成绩不理想而从高二年级开始改学音乐,并非自己兴趣所致,加上注重声乐等主修科目、迷恋网络、朋友交往、未来就业前景迷茫等其它原因,易造成广西高师钢琴普修生在循序渐进的钢琴长期必修课程学习面前持久性钢琴学习热情不浓。

2、教师方面

(1)采取科学的教学模式

每周高达20多节以上钢琴课是广西各高校钢琴教师的普遍现象。如何应对扩招生源、提高教学质量、为钢琴教师减负等问题近十年来已得到广西各高校的改革研讨与实施,但随着各高校扩大发展的需要,深化钢琴教学改革,采取科学的教学模式又一次提到重要改革日程,学生钢琴分级教学、弹性学习时间、必修与选修时间分段、如何有效进行合理的大小课相结合模式等研讨与实际教学改革成为新时期各高校钢琴教师的关注课题。

(2)加强科研实践

由于忙于日常繁重的钢琴教学任务,广西各高校钢琴教师大都科研重视不够,往往是由于在职称评定、院校科研指标要求、院校开展各类论文征集比赛等情况下才放下手头的教学工作去开展课题研究及,大家在科研方面大都存在主动性不够或心有余而力不从的现象。我们应该向71年前到广西艺师班任教的陆华柏先生学习,其不但教授艺师班和声、合唱等音乐课程,还着手筹办主编出版《音乐与美术》艺术月刊,并在社会上担任交响乐团指挥、钢琴伴奏以及创作出声乐名曲《故乡》等作品[4]。因此,广西高师钢琴教师们应从主观上增强科研意识,充分了解高师钢琴学科最前沿知识与最新发展动态;加强高师钢琴学科科研实践,将教学与科研融为一体,努力使科研活动朝日常性与规划性方向开展以促进自身科研实践规范科学地发展。

(3)积极参与钢琴作品创作

钢琴作品是钢琴教育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虽然,20世纪五、六十年代支边的钢琴专家为了充实丰富钢琴教材创作了部分钢琴小品,广西籍的钢琴教师们也写了一些钢琴作品,但是,大部分广西高师钢琴教师们由于作曲理论薄弱等原因从未涉足过钢琴作品的创作,因此,广西高师钢琴作品创作很稀少。可喜的是,广西目前出现一些高师学生在作曲老师的指导下尝试练习写作一些钢琴小品的好现象。

3、院系管理方面

(1)增加院校间交流

当前,广西各高校钢琴教师交流活动较少,钢琴教学研讨活动欠缺,大家往往是通过全区艺术高考联考、大学生艺术节等活动聚集在同一主办学校或因社会钢琴比赛自发零星聚在一起民间交流。广西高师院校间应多通过积极进行校际间教学交流研究、相互借鉴学习对方先进教育模式与教学方式方法,及时了解全区各高师院校钢琴学术最新前沿动态与教学成果,以更好地带动广西各高校钢琴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

(2)加大青年师资培养力度

由于广西各高师院校多为年轻的院系,因此,各校以青年钢琴教师居多,普遍存在青年钢琴教师因年轻而教学经验不足等现象。前的高校多注重助教多年跟随教授成长的制度,但随着高校的扩招,师生比例的急剧扩大,现实的情况往往是助教边学习边上岗的情况,青年教师导师制度的实施也往往形同虚设。青年钢琴教师们的教学往往表现为自己闭门造车,院系的管理大多表现为组织开学前交教学日历、上课考勤、期中听课、期末考试、毕业汇报而已。同时,引进高水平、高职称导师传帮带或将青年教师有计划地分批送出培训也很重要。笔者认为,广西各高师院校应以钢琴青年教师的成长培养为重点,加大在职教师职后教育、青年教师长期跟踪培养、大力引进高职称与高水平的钢琴导师师资力量、定期聘用国内外钢琴专家传帮带将会更高效地促进广西高师青年钢琴教师的培养。

广西高师钢琴教育从起初钢琴沙漠发展到今天各地区群体高校共同参与高师钢琴教育繁荣局面已走过了整整71年的历史,其包含着几代钢琴前辈们的心血与无私奉献。当今的广西高师钢琴教育需要广西各高校教学管理部门以及广大师生们的共同努力。我们应该以史为鉴,不断开拓创新,共同开创广西高师钢琴教育美好的明天。(责任编辑:高笑云)

参考文献:

[1]王小昆.桂林抗战音乐活动中的满谦子先生[A].魏华龄.桂林抗战文化研究文集(五)[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百度网站:中国装修论坛-广西艺术学院-艺师班的创建与发展.

[3]蔡世贤.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师范系沿革概略[J].艺术探索,1998,(1).

第3篇

〔关键词〕 自媒体 高师钢琴教学 微信 优酷 美篇

一、什么是自媒体

(一)自媒体的含义。自媒体(We Media)又称“公民媒体”或“个人媒体”,是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微信朋友圈、微博、博客、美篇、美拍、优酷视频等等。

每个人都可以自主地在自己的“媒体”上“想写就写”“想说就说”,传递知R、表达观点、分享心情、构建自己的社交网络。我国著名新闻传播学者喻国明形象地将此描述为“全民DIY”:“简单来说,DIY就是自己动手制作,没有专业的限制,想做就做,每个人都可以利用DIY做出一份表达自我的‘产品’来。” 自媒体的内容可以是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信息,这些信息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混合出现,图文、音像共存。

(二) 自媒体的特点。由此可以看出,自媒体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个性化,每个使用自媒体的个人或团队都是相对独立的,其自媒体产品必然具有独特的个性;二是操作简单,这是指编辑自媒体的平台必须简单易懂,即使没有专业知识的人,也可以轻松操作。三是传播迅速,并具有交互性的特点,比如利用微信可以迅速让自媒体内容,在特定的人群中传播,并且可以及时得到对自媒体的反馈。智能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设备是自媒体编辑、传播的主要工具。

二、自媒体在高师钢琴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一)在高校教学中,课程的信息化建设主要有网络精品课程、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移动终端设备的不断改进,课程信息化逐渐向方便、快捷、灵活、交互等方面发展,如微信平台在教学中的应用等。如今网络上有大量上述课程以及这方面的研究,但遗憾的是,高校音乐类课程的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尤其是像钢琴这样的技能技巧课,更是少之又少。因此,高师钢琴教学的信息化建设应该提上日程。

(二)笔者所在音乐学院学生智能手机拥有率为100%,98%以上的学生每天使用手机进行上网、玩微信、听音乐、看小说等活动,相当一部分学生会通过朋友圈、微博等形式发表自己的图文媒体信息,并进行相互点赞反馈。智能手机和自媒体已经成为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一部分。目前,学生玩手机主要还是娱乐为主,一部分学生还因为迷恋手机而影响了正常钢琴学习,如果能正确利用手机进行学习将对学生是十分有益的事情。

(三)钢琴是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而且个性化十分突出,如果将教和学的目的、教和学的计划、教和学的过程、教和学的成果、教和学的心得等,用自媒体的形式展示出来,相互讨论、相互学习,充分利用移动网络优势,将钢琴老师和学习钢琴的每个学生变成自媒体人将是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三、高师钢琴教学中的矛盾

(一)传统与现代的矛盾。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变得多而便捷,每个学生或多或少都会受到新思维的影响,这时,教师如果不能及时更新观念,仍然固守传统的话,就会产生矛盾。比如教学内容方面,流行和古典就是一个矛盾,教师教的不一定是学生想学的,学生想学的老师不一定教;又比如在练习时间方面,教师仍然按照传统思维要求学生必须练够那么多时间,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没有那么多的练习时间,这时就会产生矛盾。

(二)学生个性与共性的矛盾。由于生源质量、兴趣爱好等原因,导致学生个体差异十分明显,几乎每个学生的情况都不一样,如果用同样的尺度去要求和衡量所有学生的话,就会产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矛盾。学生学习目的会变得模糊,学生学习兴趣缺失,教师教学积极性下降,凡此种种,如果不及时解决,都会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三).师生交流方面存在矛盾。据调查,高师钢琴课每周1-2课时,除了上课时间外,教师和学生交流的时间几乎没有,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学生甚至有时感到很茫然,长此以往,就会产生出一些矛盾,不利于学习。

(四)实践应用方面的矛盾。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调实际应用能力,这也是现在高校转型发展的要求,但是单一的课堂教学不能满足这一要求。增加学生实践机会,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是老师和学生共同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高师钢琴教学中的自媒体

(一)每个老师和学生都有自己的自媒体,但其作用不是以营运为目的,而是促进学习的重要手段,是以丰富学习内容、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兴趣、创新学习方式为目的。记录学习过程、形成成长档案。师生编辑自媒体的过程就是一个创造过程、学习过程和成长过程。

(二)自媒体形式,由于自媒体的主要用途是教学和学习,其形式有必要相对统一,主要利用优酷、美篇、微信等平台进行创作和编辑自媒体。

优酷:大型视频网站,可以将录制好教学视频、演奏视频等上传至网站供自媒体图文编辑。一般手机都有视频录制功能,优酷支持手机直接上传视频,只需要下载一个优酷APP,申请一个优酷账户(免费)即可,进行简单的编辑,就可以把自己的练习作品、演奏视频、音乐会视频和教师录制的微课等上传至优酷云端进行保存。但优酷是单一的视频网站,对图文编辑并不擅长,所以需要借助专门图文编辑软件对视频进行阐述说明。

美篇:最美图文创作分享工具,可以对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进行创作编辑. 美篇的编辑十分方便,可以在任何地方随意删除和更改,支持添加优酷视频链接。毕竟钢琴的学习不需要在编辑美篇上花费大量时间,也可以让师生有很好的创作体验。

微信:通过微信好友、微信群、朋友圈等分享美篇作品,并组织交流讨论。老师通过微信向学生推送教学资源(包括通过甄别的网络资源和自己创作的自媒体资源),并得到学生及时的反馈,老师与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流、讨论。

五、自媒体在高师钢琴中应用

(一)教师自媒体。1. 编辑各类动态教学信息,包括上课时间、地点、内容、形式和考勤等。2.编辑和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当然这些内容事先要跟学生进行充分讨论,符合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兴趣爱好、水平程度等),并在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情况进行及时修改调整。还可以在计划中进行添加计划执行的情况,这些在自媒体平台都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3.编辑教学设计,用美篇可以制作出包含文字、图片、音l、视频等信息的教案,后,学生可以很容易在自己的移动终端进行查看,可以在课前、课中或是课后,十分方便。4.微课。教师可以将重难点内容录制成微课,编辑给学生,供学生反复观看学习。在钢琴教学中有一些技术需要学生反复推敲琢磨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5.整合优质网络资源,推送给学生学习。目前网络上出现大量的钢琴学习资源,但良莠不齐,有很大一部分属于垃圾信息,教师可以将优秀的资源筛选出来推送给学生,学生如果发现优秀的学习资源也可以进行共享,逐渐形成一个优质资源库。6.丰富学习内容。传统钢琴教学在课堂上重点是解决学生弹奏技术和所弹作品的音乐处理问题,而忽略了钢琴音乐史、钢琴音乐欣赏等重要内容,这些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从网络上进行获取,又不会占用太多的上课时间,学生抽取一些碎片化的时间在自己移动终端进行了解和学习。

将上述资料进行整理后就形成了教师完整的教学档案,相对于传统档案而言,自媒体更容易整理、修改和保存,内容更丰富而具有立体感。

(二)学生自媒体。1.学生根据前面师生充分讨论后的教学计划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并时时对照学习计划执行。2.演奏视频,包括教学计划必弹曲目的演奏、考试演奏和音乐会演奏等。学生用智能手机录制视频,简单易操作,现在大多数智能手机都支持高清录像,可以从手机直接上传至优酷云端保存,形成音像档案。3.设立短期学习目标,定期策划观摩音乐会或其它实践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或团队,每个团队策划自己的实践项目,并写好策划书,不仅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还可以锻炼学生的策划能力和团地协作能力。4.撰写学习心得或小论文,不仅能梳理学生学习思路,还可以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为毕业论文(设计)做准备。5.拓展学习,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移动网络获取钢琴学科相关知识,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提高素养,增强音乐审美能力。

将上述资料进行整理后就形成了学生完整的钢琴学习档案,相对于传统档案而言,自媒体档案更加鲜活而有说服力,更加符合钢琴学科的特点,而且可以长期保存,随时随地查看。

六、自媒体在高师钢琴教学中的作用

高师钢琴教学中应用自媒体,是信息化发展的结果,其性质类似于“翻转课堂”,但比“翻转课堂”更加灵活多样,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和补充。它具有以下作用:(一)转变观念,激发兴趣。让老师的教和学都能够打破传统的局限性,利用自媒体的优势,不断创新和发展,与时俱进,跟上时代步伐。(二)目标明确,突出个性。自媒体本身就是个性化的体现,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兴趣和能力大小 ,有目标有计划的进行学习。(三)整合资源,完善体系。将课堂和网络资源充分整合,形成优质钢琴教学资源库,构建完整的钢琴教学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四)团队协作,促进交流。通过实践项目的策划、学习和网络交流,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促进交流与合作,增进师生情谊。(五)完善作品,考评存档。每个自媒体都应该是师生尽心创作的作品,它通过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改进,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档案,而且这些作品还可以作为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学习情况的考核依据之一。

七、总结与展望

自媒体是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产物,将它用于高师钢琴教学中,顺应了时代的要求,突破了传统教学和学习模式,丰富完善了高师钢琴学习的知识体系。随着师生自媒体的不断完善,可以增强师生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将传统教学中的“以教师为中心”逐渐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学生个性发展,强化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它必然将高师钢琴教学改革推向一个全新的维度。

参考文献:

[1]闫大卫.基于教育云的交互式音乐教学模式研究_以钢琴教学为例[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4(03):133-141.

[2]曹兵,石峰.自媒体在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运动,2015(10):84-86.

[3]刘欣,李钰莹.网络环境下高师钢琴学习共同体的探索研究[J].艺术教育,2016(06):221-224.

[4]李娜.微信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5.5.1

第4篇

关键词:音乐 专业方向 曲式与作品分析 教学特点

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是教学计划中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也是一门综合了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学、音乐史等多门音乐理论课程的学科。由于这门学科的纯理性特征,让这门课程教学起来较为深奥,学生大多有枯燥乏味之感,如有何让这门课程能真正为学生所用? 谈及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笔者认为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进一步巩固所学的乐理、和声学的知识;学会对作品的和声分析、调性分析、结构分析。

2.通过文本分析,初步了解不同作曲家的创作风格。

3.通过学习经典作品的创作技法,初步学会歌曲和小型器乐曲的创作。

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只注重音乐作品分析能力的提高,却容易忽略后面两点。在多年的实践教学中,笔者慢慢发现,恰恰是这后面的两点目的对于学生而言却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尤其是非作曲专业的学生。

针对于此,笔者在多年的独立学院教学中,尝试着从独立学院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改革。所谓独立学院的实际,主要体现在音乐学专业和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学区分不明显。而音乐表演专业下设的专业方向复杂,但各专业方向人数参差不齐,一些专业理论课程往往是合班授课,例如钢琴表演专业和声乐表演专业或者中国乐器演奏专业合班进行乐理、和声课等的教学。

改革的内容主要有两块:第一块是对整体课程进度计划的更改。传统的课程进度计划是依据教材的内容,从小型曲式逐渐讲解到大型曲式。改革后,笔者是这样来安排教学内容的:第一学期完成曲式基本原理的教学。注重讲解乐段、单二部曲式、单三部曲式、复三部的基本曲式结构特点,每种曲式结构分析3—4首作品,初步掌握曲式学的一些具有共性特点的基本原理和知识点。第二学期突出作品分析的内容,这是教学改革的第二块内容。即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选择不同的音乐作品为分析对象,突出不同的分析侧重点,强调与专业特点向结合的应用方式。这是改革的重点内容。下面,笔者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进行详细论述:

一、音乐学专业(即音乐师范专业)

由于录取时分数线的要求,往往师范专业的学生文化基础较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强,但在钢琴演奏能力方面,却又相对较弱。考虑到师范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去向多为学校或者艺术培训班,以音乐教师居多,因此教授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时,所选用的乐谱应当是声乐作品和钢琴作品相宜,而且作品的难度不宜太大,增强学生对于乐段的深层次分析。另外,在教学中,还应当适当地引入一些小乐队编配的方法以及歌曲写作技法,以适应学生毕业后到学校排练鼓号队或者小乐队的需要。

二、音乐表演专业(钢琴演奏方向)

钢琴表演专业的学生由于钢琴基础好,识谱能力强,往往乐理、和声的基础也较强,因此针对钢琴表演专业,应当更多选择钢琴作品作为分析对象。在分析过程中,可以适当加强和声和大型曲式结构的学习,尤其是一些曲式结构原则的掌握,培养学生对于这些常用结构原则的熟知与敏感度。例如三部性结构原则中,注意中段材料的发展与对比,观察再现段与首段的比较;变奏结构中,注意主题材料在不同段落中的变奏方式与手法;回旋结构原则中,注意主题回旋运用以及主题与对比段之间的联系;奏鸣结构原则中,注意主副部的对比,各自材料的展开方式等。通过对曲式结构原则的关注,增强学生对于作品的理性认知,巩固对作品的记忆深度。

三、音乐表演专业(声乐演唱方向)

声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往往钢琴基础较弱,而对声乐作品较为熟悉。考虑到这一特点,教学中教师应当选择中外艺术歌曲作为分析的对象,再辅助以少量的中国传统民歌和歌剧选段。外国艺术歌曲有着较为成熟的发展历程,有着许多经典的艺术歌曲作品。例如古典主义时期的莫扎特和贝多芬,中国古代姜白石创作的《梅花天引》 都是声乐表演专业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采用这些作品为分析对象,不仅与声乐课堂教学内容相对接,学生易于接受,而且通过对这些艺术歌曲的创作背景、歌词内容 、钢琴声部的和声特点、整体结构特点内容的综合分析,提升学生对这些声乐作品的深层次解读,提高演唱水平。另一方面,还可以在教学中引入歌曲创作的内容,学习简单的旋律写作方法,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会从歌曲创作的角度去了解作品,同时也培养了简单的旋律写作技能,以便将来工作时应用。

四、音乐表演专业(中国乐器演奏方向)

中国乐器演奏专业包括竹笛演奏、古筝演奏、二胡演奏、琵琶演奏等中国传统乐器,由于这些乐器接触到的乐谱多为简谱,并且是一些中国传统的音乐曲目,因此在面对这些学生教学时,如果采用西方的音乐作品为分析对象,学生会面临识谱、接受难等问题,而应当采用学生熟知的民乐作品进行分析,结合中国音乐的结构特点进行讲解,加强学生对于中国一些传统的音乐结构的认知。尤其是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线性创作特点和线性结构特征、以及一些大型曲式结构板腔变速体、曲牌联缀体等的认识和学习。

第5篇

本土文化的丰厚绵长,特色资源的得天独厚,这都为我们构建特色课程提供了独特的有利条件。充分利用这些地域资源,有助于师生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生活、了解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民间丰富的风俗民情,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增强为当地音乐教育、为地方经济建设的服务意识,同时又更好地促进地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我院生源覆盖酉阳、秀山、黔江、彭水50%以上,学生学习本土音乐文化有着对特定的内容理解、风格把握和语言运用上的优势。在毕业以后,他们将回到自己的家乡,扎根于当地的音乐教育事业,承担起收集、整理、保护、发展、创新和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重任。

一、开发乌江流域民族民间音乐资源

近年来,长江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在学校“面向基础教育,培养能够扎根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山区和三峡库区的有修养、能敬业、擅教学、会科研的优秀师资”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确立了以乌江流域民族民间音乐为办学特色的目标,依托两个相关市级科研项目《乌江流域少数民族音乐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和《乌江流域民族民间与本科特色课程建设研究》,提出了合理开发乌江流域民族民间音乐资源融入教学,促使特色课程建设的思路,对特色课程理念、特色课程模式、特色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化研究与改革,精心设计并有力实施了整体改革方案,在实际运用中使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并且依托于特色课程教材《乌江流域民族民间音乐教程》,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融合有本地特色的课程资源,逐渐建构了地方高校特色课程。

1 建立采风基地和研究所

彭水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以其自然奔放的气势、优美动听的旋律而流传千古,至今久唱不衰的鞍子著名的苗歌曲调“娇阿依”;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区那气势恢宏、凄婉动人,在深山峡谷里回荡了上千年的“南溪号子”;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那古朴自然、参与者众的“摆手舞”;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那古朴诙谐、抒情优美,集歌、舞、打击乐、琴弦乐为一体的“花灯”,是我们主要的收集源。建立“乌江流域民间音乐研究所”,承担对乌江流域民族民间音乐资源进行开发和研究的任务。

2 收集原始音乐资料

为了使学生了解民风、民情,能很好地学习本土民间音乐歌舞,我们长期组织师生深入到乌江流域地区采风,请当地民歌手演唱,请原秀山花灯剧团团长王世金讲花灯的发展及演唱特点,请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常务副会长、博士生导师赵毅讲民族音乐的研究,请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副会长、贵州大学硕士生导师张中笑教授讲音乐采风的具体方法,指导师生科学地收集原始资料。

3 资源整合

将师生收集的原始音乐资料和图片资料分类,综合汇总,汇编成册,并对其融入基础课程的可行性、实践性进行了反复细致的研讨。精选有经验的高职称教师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聘请校内外专家、民间艺人作为课程开发顾问。

二、引入民族民间音乐元素,建设特色课程体系

特色课程体系建设是高水平人才培养的基本保障,我们遵循“加强基础、整体优化、突出特色”的建设原则,以音乐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为龙头,优化课程结构。在培养方案、大纲和教材上精心设计方案,注重实施效果,推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1 修订教学计划

在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中融进研究成果,专门设置地方和学校特色课程板块,开设课程《乌江流域民族民间音乐赏析》、《乌江文化概论》、《乌江流域民族民间美术赏析》。

2 修订教学大纲

在《乌江流域民族民间音乐赏析》课中通过图片、音乐、课件的欣赏,使学生了解乌江流域民间山歌、小调、劳动号子、仪式歌音乐文化特质、音乐形态等特征;《钢琴》课程中融入乌江流域原始民歌伴奏和以民歌为主题创编的钢琴小品;《声乐》课程中融入原始民歌演唱和以民歌为主题创编的歌曲;《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中融入原始民间音乐音调和节奏练习;《形体舞蹈》课程中融入“摆手舞”、“花灯歌舞”。

3 特色教材建设

筛选出优秀的原生态民歌60余首,分别由指导教师写出教学分析和教学指导,使学生把握演唱、弹奏中的基本技巧及风格。

如《钢琴》课中的武隆民歌《三月秧鸡》“教学指导”写道:“这是一首劳动号子,#C羽调式,从整个段落结构看,每段均停在属音上,只是到尾声即全曲结束时才落在主音上。乐句与乐句、乐段与乐段之落音都形成了比较明显的呼应关系。在配置和声时应充分注意这一点,采用D、T的配置来加强应和效果。配奏时应以柱式和弦为主,以强调劳动节奏。

《声乐》课对民歌《黄杨扁担》的“演唱提示及要求”:这首歌为稍快优美的单乐段结构,比较流畅规整,并用了很多衬词,达到补充和加强感情,反映百姓对美好生活憧憬的目的。首先,注意演唱风格,从“人说柳州(即渝东南酉阳县)”这个地方到“姑娘好”这一句以借代手法来抒感,要唱得热情愉快,表现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其次,用简明的音乐语言准确地创造出生动的音乐形象。再次,最后的拖腔衬词乐句,一是要控制好,用假声收为佳。

同样是这首民歌《黄杨扁担》,当我们把它引入“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的教学中时,老师重点对本曲的音调、节奏练习要求进行提示:“此曲重点区分前十六和后十六,同时注意结束句中复大二度的音准”。

2005年特色课程教材《乌江流域民族民间音乐教程》出版了,并且完成了《土家族音乐简介》讲义、《渝东南苗族音乐简介》讲义、《秀山花灯简介》讲义、《土家族摆手舞基本动作及组合》讲义等。

4 更新教学方法

各教研室定期对特色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研讨、改革,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认为,对于乌江流域的民族民间音乐,很多学生是从小听着长大的,加之我们采风收集,学生有直观的感性认识,教师要善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发现,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老师再在理论上加以升华,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我们积极探索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课堂表演教学、观摩教学,使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所教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经过六年的实践教学,以乌江流域民族民间音乐构建的特色课程很好地结合学生实际,教材配套,教学直观,简洁易懂。

三、创建“研、创、演”三位一体的课程实践体系

音乐的课程讲授与实践教学是结合得非常紧密的,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目的是通过学生自己的动手过程,对学过的理论进行验证,对实践内容与形式经过不断改革创新,使学生将学到的 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所以课程实践是完善课程教学的很重要的部分。

1 教改和科研紧密结合

通过教学改革有力地推动科研,促进了老师们积极从事对合理开发乌江流域民族民间音乐本科教学改革研究、特色课程建设研究、学科建设研究,近年来,撰写相关教改论文150多篇,申报市课题5项、校级课题10项。科研促教改,教改出成果,相关课题获重庆市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涪陵区人民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获长江师范学院教学成果二等奖、优秀奖各1项。教师的科研水平提高,有力地推动了教学。同时在毕业论文指导中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对乌江流域民族民间音乐的研究中,从2004年来,学生毕业论文研究乌江流域民族民间音乐的就有30篇。

2 激发创作热情

通过自己收集原始素材,身临其境地切身感受,在拓展师生的视野、丰富想象的同时,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激情,激发了他们大胆探索、勤于实践的创作欲望,激起了他们学以致用,用然后知不足的求是作风。以原始民歌为主题创编的钢琴小品《花灯》、《一把菜籽黑油油》、《闹五更》、《闹红灯》、《雪花飘》等,歌曲《苗歌》《美丽的黔江我的家》、《下四川》、《歌声阵阵像飞泉》等,古筝曲《木叶情歌》、《古老的希望城》等,管弦乐《花灯》等,应用在教学中,收到了好的效果,师生的创作能力显著提高。

3 建立艺术实践基地

(1)培养学生教学能力的实践基地建设:在以基础教育为主的中小学校,通过见习、实习,提高学生的授课水平。(2)培养表演能力的实践基地建设:在以演出为主的文艺团体,通过见习、实习,提高学生的表演水平。(3)培养动手能力的实践基地建设:指以训练学生的组织各种活动能力为主的文化馆等企事业单位。

保证学生艺术实践活动有场地、有舞台,同时定期检验教学实践效果:每两年举办一次大学生基本功比赛;每年举办“红五月合唱节”;每学期一轮年级音乐会;每年一次“三下乡”暑期艺术实践活动。

第6篇

关键词: 高师音乐教育 中小学音乐教学 培养目标 课程设置 教育实习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特别是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向前推进,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中小学音乐开课率有较大提高;课程内容有了很大的变化;教育科研取得了丰硕成果;教学方法、手段等逐步得到了改善和提高。尤其是《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的制定,成为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审美体验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的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这一课程基本理念体现了课程性质、内容、教学方式方法、评价机制的根本改变。可以说,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取得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突破性发展。

高师院校是为中小学培养合格师资的主要场所,高师教育教学水平直接决定着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质量。为了促进高师音乐教育更好地为中小学音乐教学服务,2001年2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积极配合和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师培养培训工作的意见》。要求各级各类师范院校密切关注和了解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特别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动态和走向,研究对教师培养和培训提出的新要求;要进一步增强师范教育为基础教育服务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主动地配合和推动基础教育改革,特别是当前的课程改革。2001年12月,教育部在《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十一五”计划》中要求,各师范院校在启动新一轮师范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中,应根据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的要求,调整培养目标、课程结构、专业设置,改革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加强学科建设,强化实践环节,提高教师培养专业化水平,增强毕业生的教育教学水平与自我发展能力。[1]

在这些方针政策的指导下,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近年来,高师音乐教育的改革已经明显滞后于基础教育改革。不少高师的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感到非常茫然,常常感觉到“学的用不上,要用的没学过”。这说明我们现行的照搬专业音乐院校教学体系的高师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其培养目标的发展要求。面对基础教育改革的滚滚浪潮,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在现行的办学理念和框架下所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能否成为受中小学欢迎的合格的音乐教师,是摆在每一位高师音乐专业教师面前的一个不容回避的课题。

要使我们培养的学生胜任中小学音乐教学,要使高师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学形成良好、顺畅的对接,须从多个方面对高师音乐教育进行改革。我拟就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育实习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

由于中国近代意义上的专业音乐教育是借鉴欧洲的,或是间接通过日本而借鉴欧洲的,其主要特征是音乐艺术教育,对音乐艺术中的技能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专业音乐院校在上世纪前半叶尤其重视音乐技艺传播。又因为当时的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教师多由专业音乐院校毕业而来,所以这种重视音乐技艺的特点也由专业音乐院校的师生带到了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造成了以专业音乐院校的培养目标为目标,以专业音乐院校的人才规格为规格,这种影响至今仍然存在。

高师音乐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中小学及其他学校培养合格的音乐师资。具体要求是:通过教学及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音乐教育事业的精神,提高审美修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具备适应中小学和其他学校音乐教学需要的理论、知识、能力和素养,奠定终身热爱音乐、享受音乐、学习音乐、传授音乐的良好基础。[2]

在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大家对于高师学生是占领舞台还是站稳讲台,是一专多能还是多能一专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归根结底,就是对高等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不甚清晰。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如果舞台和讲台能够兼顾固然是好事,但是如果只能选择其一的话,那当然是要站稳讲台。这样的道理似乎谁都懂,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大部分老师各自为政,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但忽视了学生教学水平的提高,以致培养的学生声乐主项的能唱、钢琴主项的能弹、器乐主项的能演奏,但是恰恰就是不会教学。因此,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提出: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改革中,必须明确师范性,以培养音乐教育工作者为目标。在当今改革开放的时代,提倡“宽口径”、“应用型”,应当培养学生成为综合性、创新型的多面手。但“师范”、“音乐教育工作者”这一根本不能丢,只要是在满足“师范”、“音乐教育工作者”这一基本条件之后,或精、或专、或全面多能,以适应综合性、创新型、宽口径、多面手的需要。因此,课题组提出的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教育科研基础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3]

二、高师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

要使高师音乐专业培养的学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胜任中小学音乐教学,课程的设置是关键。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类别应当包括两大类别,即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福建师范大学教授、著名音乐学家、音乐教育家王耀华认为音乐专业课程大致有如下类别:(1)音乐感受与鉴赏课程。包括基本乐科(含乐理、视唱练耳)、中外音乐史与音乐鉴赏、中外民族民间音乐、音乐分析学等;(2)音乐表现类课程。包括钢琴、声乐、中外管弦乐器演奏、舞蹈、艺术实践等;(3)音乐创造类课程。包括歌曲作法、多声部写作(含和声、复调、曲式、配器)等;(4)音乐与相关文化类课程。包括人文社会科学与音乐学概论,音乐与自然、社会、文化等;[4]这四个部分的课程设计是与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的内容标准一一对应的,值得称道。但我认为,这样的课程结构还是不足以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学,尤其是对于几门非常重要的课程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1.钢琴即兴伴奏与自弹自唱

钢琴即兴伴奏尤其是自弹自唱一直是高师学生害怕、但又在工作中运用非常广泛的一种能力。长期以来,高师培养的学生按照音乐学院的培养模式,认为自己是“钢琴专业”或是“声乐专业”的,造成了会弹的不会唱,会唱的不会弹。而在中学音乐教学中,需要老师既能声情并茂地演唱歌曲,又能自己用钢琴伴奏。这无疑是对现行教学模式的一种挑战。

另外,很多钢琴主项的学生能很好地完成高难度的练习曲与乐曲,但却弹不好一首简单的儿童歌曲的伴奏。为什么?因为没有正谱。这些问题绝不是发生在某一个或者某几个学生的身上,而是绝大部分学生如此。

因此,加强钢琴即兴伴奏与自弹自唱课程的学习至关重要。对于钢琴主项的学生,应该减少练习曲与乐曲的作业量,从简单的儿童歌曲入手,先进行简单的编配,熟练后再思考如何配得好听。最后结合所学的声乐知识,完整地边弹边唱。对于声乐主项的学生,不要过多地去弹专业的钢琴曲目,在掌握了基本的钢琴弹奏技巧和和声曲式后,就应该直接进入到中小学演唱的歌曲伴奏中,只有多弹多练,才可能练好即兴伴奏和歌曲弹唱。

2.中小学音乐教学法

我们现阶段的高师音乐课程教学,各门课程条块分割,关联不大,尤其是没有直接指向中小学音乐教学,学生在四年的学习中,直到教育实习才见到中小学音乐教材。因此,学习的目的性不强,本来自己就一知半解,又如何教学呢?现在的中小学教材涉及的知识面很广泛,中小学生又处于一个信息非常畅通的时代,如果教师本身不具备广博的知识,又缺乏教育教学手段,就很难吸引学生。

日本的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在四个学年里都有音乐教育学的内容,第一学年是音乐教育学概论,含民族音乐;第二学年是音乐教育学分论,含日本音乐;第三学年是音乐教育学专论;第四学年是演习和毕业研究。每一年的音乐教育学都是四个学分,而且将音乐教育专业又分为音乐教育和形体律动(体态律动)专业。[5]这对于我国的高师音乐教育课程设置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中小学音乐教学很多时候要运用到体态律动,而我们的高师音乐专业课程,从未接触到这方面的课程,以至于面临教学实际时,学生还得从头摸索。现在很多优秀的音乐教学法,包括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都非常重视体态律动教学,这些内容都可以引进到音乐教学法的课程中。

美国的音乐教师教育,同样非常注重教育学类的课程,而且每门课都直接指向中小学音乐教学。他们的很多课程,从教学形式到教学内容,都是完全有可能把大学老师教他们的内容照搬到未来自己的中小学音乐课堂上去的。[6]而我们现在的教学,过多地注重技能的培养,以至于学生毕业后到中小学工作,关于教学,依然需要从零开始。虽然有一门《音乐教学法》的课程,但是更多的还是从理论到理论,缺乏学生的实践。究竟怎么去教,这些理论该如何运用,学生还是不清楚。

因此,我认为,音乐教育类的课程必须得到重视,应是全体学生的必修课。不但要开设音乐教学法,而且要开设儿童心理学、青年心理学、体态律动教学等直接与中小学音乐教学联系紧密的课程。另外,在每门课程中都应该既传授知识技能,又传授教学方法,使每一门课都与教学法联系起来。真正到那一天,也许就不需要开设音乐教学法这门课程了,那就意味着,毕业生教学能力有了基本的保证。

三、高师音乐教育实习

由于高校扩招,人数激增,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实习面临着极大的挑战。现在的情况基本上是一部分由学校分配,一部分顶岗支教,剩下的自己联系实习单位。由学校分配的一般是到一些城区条件比较好的学校,这些学校由于软、硬件条件都不错,深得学生的青睐。但是到了实习学校以后才发现,这些学校让他们去实习,主要是让他们排练校庆、元旦晚会的,上课的机会是少之又少。再碰到一个不太负责任的指导老师,实习的一至两个月基本都是白费了。顶岗支教一般是到一些偏远地区,实习生下去的同时,原来岗位上的教师集中到师范院校学习培训。这样实习生有充分的锻炼时间,因为原来老师的所有课程都将由实习生来代替。但是,缺乏了有经验的老师的指导,再加上在高师院校接受的教育难以胜任中小学音乐教学,所以效果也是不尽如人意。自己联系实习单位的情况就更不容乐观了,大部分都是自己随便找个单位签个字、盖个章,然后在家复习考研或是闲赋。

要想使高师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学形成良好的对接,教育实践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这是给高师学生上“战场”之前的“演习”。对此,我提出几条建议:

1.建立实习基地和导师负责制

高师院校应选取一部分中小学建立实习基地,每年选派实习生到该校实习,同时该校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也可以定期到固定挂靠的高校接受在职培训,从而增加了中小学教师参与职后培训的机会。这样能达到高校与普通中小学资源共享和互惠互利的效果。同时,在实习基地选派认真负责的教育实习指导教师,由该教师对学生的实习全过程进行指导。

2.将实习贯穿在四年学习过程中

目前我国音乐教育专业的实习一般安排在本科学习即将结束的第七学期进行,为期6―8周,然后紧接着就是毕业论文、答辩和就业。这样,学生实习期限短,并且缺乏一个反馈――再学习的过程。一、二年级可以安排见习,主要是到实习基地观摩中小学音乐教师上课,三年级开始可以安排实习,学生带着他们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回到学校进行进一步的有针对性的学习,然后再次回到实践中去进行教育实习……这样有实践、有反馈、有再学习,才能真正达到教育实习的目的。

3.完善教育实习的评价机制

音乐教育实习的评价是整个音乐教育实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具有导向、鉴定、激励、调控功能。《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课程的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音乐课程价值和基本目标的实现为出发点,着眼于教育、激励和改善的功能;通过科学的课程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激励教师进取,完善教学管理,推动音乐课程的建设与发展。要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述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7]尤其要重视教学对象的评价结果,因为这才是反映一个老师教学水平高低最直接的途径。

要使高师音乐专业教育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工程。文中管窥之见的陈述,只求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期望更多的有识之士加入到此课题的研究中来,以使高师毕业生能够顺利地完成由学生到教师的过渡,为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撑起一片蓝天。

参考文献:

[1]杨瑞敏.加快高师音乐教育教学改革,为基础教育培养高素质教师[J].中国音乐教育,2003,(1).

[2]王耀华.关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结构体系的思考[J].中国音乐教育,2003,(2).

[3]国家重点课题“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研究成果述评[J].当代教育论坛,2005,(6).

[4]王耀华.关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结构体系的思考[J].中国音乐教育,2003,(2).

[5]缪裴言,缪力,林能杰.日本音乐教育概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58.

[6]郭声健.美国音乐教育考察报告[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64.

第7篇

关键词 应用型 和声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1高师和声教学现状

1.1教学模式过于学院派

高等师范院校主要是培养合格的中学音乐教师,但是目前高师的和声教学太过于注重理论传授,难度大,很多都是按照作曲方面的专业人才模式培养。和声课程是所有作曲技术课程中最难的一门课程,师范专业学生本身基础不好,纯理论化的和声教学,大多都是纸上谈兵,而且大多数学生根本无法学的很透彻,这不仅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使大部分学生认为学和声毫无用处。另外,在师资上,师范院校不像专业音乐学院师资多,学生少,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教学和个别辅导,师范院校师资参差不齐学生多,无法使教学做到专业化,所以高师的和声教学应该不同于音乐学院和声理论课教学,它应该有自身的教学特点,不能走学院化的道路。

1.2教学内容单调

高等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是造就“一专多能”的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将来学生毕业后不仅要担负起中小学音乐课程教学,还要能组织学校的各大小文艺活动和节目排练,学生将来所接触的音乐范围很广,民族、现代音乐都会有。但是目前高师和声的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大多局限于传统和声的范围之内,学生对近现代和声、民族性和声以及应用性和声知之甚少,许多学生虽然学了四部和声的写作,但真正应用到创作、编曲、配伴奏时,却是束手无策,无从下手。

1.3教学方法落后

教学方法、手段单一。几十年来和声学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单向教学活动,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然后练习,完成作业,这套传统的教学模式,使高师的和声教学自我封闭,不能充分发展学生的自主意识,也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偏重理论讲授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无法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作能力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改革教学方法,重视和加强综合实践教学环节,是高师和声理论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之一。

2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和声教学模式

2.1增减现有和声教学内容

和声教学内容的设定,既要考虑课程知识结构的相对完整性,又要考虑课程的实用性;既要培养学生初步的和声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又要培养学生初步的和声学理论的运用能力;既要培养学生的听觉审美能力,又要培养学生通过丰富想象和联想感受音乐定社会内容的理解力。因此,和声学教学内容的安排必须紧密结合整体课程规划,做到纵向渗透、横向关联,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发挥协同作战的威力,以求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知识点上既要有传统和声,也要有民族和声和近现代和声内容,既要有理论讲授也要有实践练习。

2.2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五线谱加粉笔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高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现在很多高校都配置了电子合成器等数字化的先进教学设备。和声课程完全可以依托这些教学设备,采用现代多媒体和数码合成器结合教学,让学生更加逼真的听到和声音响效果。另外教学形式上不要紧限于老师讲授引导,应该让学生主动探索,自己在数码钢琴上编配实践,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2.3把和声应用能力培养作为主要教学目标

和声教学最终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和声应用能力。从和声听觉与和声思维能力,写作能力和作品分析能力三个方面入手,以提高学生全面的应用能力。

和声的听觉与和声的思维能力,可以通过键盘和声的实际感知来训练学生,把和声理论的逻辑性与音响效果的形象感有机的统一起来是建立正确和声思维的方式。这种能力的培养,要有系统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予以保证。在教学程序中突出弹奏与和声听觉感受,运用和声音型旋律配弹来提高思维能力。

在培养学生和声写作能力时应该在传统的四部和声编配基础上,引导学生多进行伴奏写作和合唱歌曲的写作。这两项训练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最实用的,在音乐学习过程中,伴奏和合唱是经常要用到的,如果学生能掌握这两项应用技能,在今后的中小学教学中就会游刃有余,信手拈来。

音乐作品的和声分析能力是建立在一定的和声理论基础上的,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和声理论知识,才能对音乐作品进行完整全面的分析。和声分析能力的提高也就是分析方法的掌握。在教学中,对音乐作品的分析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对于作品宏观分析方法,即作品的和声风格、曲式结构、调性布局等方面的分析;二是对作品的微观分析,即作品中的和弦运用、终止式、声部处理、和弦的功能与色彩等方面的分析,而在整个分析过程中,要把握宏观,突出微观。

2.4加强键盘和声的训练,有意识地培养动手能力

键盘和声对于师范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项极为重要而又非常实用的内容。学好I盘和声,进而更好地学习钢琴即兴伴奏,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是非常有益的。键盘和声是根据键盘演奏的特点、实际应用和声理论的一门学科,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形象思维与即兴创作的能力,针对音乐师范专业的特性,在系统讲授基础和声同时,也进行键盘和声及练习,这样在学好传统的四部和声及单纯的书面作业的现行教法中,力求使学生对和声从理性的认识进入到感性的认识,加强了和声的音响效果,锻练了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使学生从被动的“条条框框”,束缚之下变为主动,自觉遵守某些原则性的创作活动,还原音乐艺术创造,还原形象思维的本来面目。

在和声课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钢琴的音响以提高学生对和声音响的实际感受,同时强调学生要在钢琴上视奏自己的书面作业及其多声部的作品,将书面作业变为实际的音响,将各种规范化的和弦连接结合起来,在键盘上熟练的弹奏,既能使学生感受到和声的实际效果,提高和声多声部的良好感知,又能培养学生的即兴创作能力,基础和声与键盘和声是理性到感性的过程与实践,两者应当成为完美的统一体,切也不是矛盾的双方,基础和声与键盘和声对师范音乐专业来讲是同等重要的。

2.5加强和声课与其它横向课程的联系

高师和声公共课不是作曲课的准备,而是为其它课程作理论和技术准备的基础理论课程,如乐理课、钢琴伴奏课、作品分析课、视唱练耳、音乐欣赏、合唱等等,加强它们之间的联系,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扩大他们的视野。比如课堂上在讲授和声知识时,教师可以适当拿些简短的歌曲现场编配和弦进行即兴伴奏师范,然后知道学生自己根据所学和声知识进行伴奏练习,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和声学习兴趣,让他们确实感受到和声学习的实用价值。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师范大学校级教研项目《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高师和声教学改革研究》研究论文,项目编号2015039。

参考文献

[1] 彭勇军.高师和声公共课教学现状及对策[J].艺海,2007(6).

[2] 张瑞琼.高等师范音乐专业和声课教学改革思考[J].黄河之声,1996(6).

第8篇

[关键词]问卷调查 高师器乐学科 数据分析

一、调查时间

2012年2月――6月

二、调查地点

杭州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海南师范大学、海南大学、江南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广西艺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

三、调查对象

上述10所院校里器乐学科的教师、学生。

四、调查方法

对上述10所院校器乐学科教师、学生抽样调查,以匿名问卷调查为主。

五、调查目的

通过数据进行具体分析、比较、研究,旨在了解高师器乐学科的现状,找出问题的成因,引发思考。

六、调查内容

本问卷分为教师问卷、学生问卷。教师问卷分为5个部分:教师基本情况、器乐教材情况、课程设置情况、教师科研情况、教学评价情况;学生问卷分为4个部分:学生基本情况、器乐教材情况、专业课设置情况、教学评价情况。

七、调查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70份,收回有效问卷332份,其中教师问卷107份,学生问卷225份。 通过Matlab、Spss对问卷数据进行了统计处理,获得了大量有效的统计数据,并对相关数据进行了院校类型、性别、学科不同的比较分析。

八、问卷统计结果分析

(一)器乐学科教师基本情况

根据调查所得,参与调查的10所院校器乐学科女教师稍多于男教师,男女教师比例分别为44.2%和55.8%;教师年龄分布以中青年为主,其中30岁以下的教师占21.2%,31―40岁的教师占50%,41―50岁的教师占25.9%,51岁以上的教师占2.9%;教师学历以本科、硕士为主,分别为44.2%和55.8%,尤其是40岁以下的教师以硕士居多;职称方面副教授占44.5%,其次是讲师占32.8%、教授占12.5%、助教占11.2%,总的来说,教师学历是呈上升趋势,高职称教师趋于年轻化。

(二)器乐课课程设置情况

课程设置是本次调查的重点部分,主要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多媒体运用进行调查分析。其中的教学目标,由教师对教学目标重视度和学生认为教学目标完成度两方面的数据构成。

1、教学目标注重情况

从图表2-1可看出,教师对于目标d项的注重度最高,而对目标b项和目标c项的注重度不如其他三项。这也体现了一直以来高校器乐专业重视学生的演奏技能技巧,但对学生演奏的二度创作、个人风格强调得不够的问题,导致目前比赛和演出中看到大量千人一面的标准式演奏。再者,丰富多元的教学方法和形式更是器乐教学中的薄弱环节,而这恰恰就是师范院校中的特点所在。在师范院校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演奏,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以后怎样教学。

重视演奏技巧,不够注重演奏方法教学,这点在学生演奏学习中也有体现。图表2-2可看出,学生认为自己在器乐学习中提高得最多的也是d项,提高程度较少的是c项。其次,学生认为音乐二度创作和个性化演奏方面提高较少。

2、教学方法

过去传统的器乐课采用的都是口传心授的单一的教学方式,这对我国器乐教学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并持续到现今。这种以学生为接受者、老师为传授者的单一传送知识方式是违背高师器乐教学规律的。在此次问卷调查中,教学方法使用情况(多选题)如图2-3。

由图可知,现今高师器乐教学方式方法已经趋于多元化。其中有87人选择指导式教学、79人选择范奏式教学、73人选择启发式教学,而选择问答式、观摩式、模拟课堂教学的都不足40人,尤其是模拟课堂教学更是不足5人。这也说明,现今虽然方法种类趋于多样化,但是问答式、观摩式、模拟课堂教学这些互动性较强、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所占比例较少。尤其是模拟课堂教学这种充分体现师范性的教学方法极少被使用。

3、多媒体

据数据统计,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的教师只有21.1%,且都只选用音频或视频,幻灯片、DV、录音等设备没有人使用。多媒体的使用不仅能活跃课堂、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而且对学生将来在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然而,调查得知多媒体的使用在高师器乐教学中还比较欠缺。

(三)教师科研情况

科研是现今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基石,器乐学科的改革和发展更是离不开教师的科研。本次问卷教师科研情况分为:每年参加科研活动、参加专业音乐会、发表科研论文3个方面。

1、科研活动

图3-1表明,每年参加科研活动人数和次数最多的是艺术院校,其次是师范院校,再者是综合院校。每年参加科研活动一到两次的比重最大,占有54.2%;没有参与的占有20.5%;只有艺术院校3名教师每年参加5次以上。

2、专业音乐会

图3-2表明,教师每年参加专业音乐会情况,人数最多的是师范院校,次数最多的是艺术院校。综合院校中有7名教师没有参加。就整体而言,43.9%的教师每年参加一两次;34.5%的教师每年参加三四次。

3、科研论文

图3-3表明,每年人数、篇数最多的是师范院校,其次是艺术院校,再者是综合院校。在数据统计中发现,情况与教师男女分类没有明显关联,而与职称分类关联较大。其中,5篇以上的教师年龄多在45以上,87.8%为教授职称。中坚力量的高学历年轻教师科研论文明显不足,这就反映了目前高师器乐学科理论研究的欠缺。

(四)器乐学科教材

从图4-1可知,目前高师器乐学科教材仍是以沿用音乐院校教材为主,其次是器乐考级教材,而后是高师器乐教材和老师自编教材。在数据统计中,使用高师器乐教材的器乐专业都为钢琴专业,而其他专业教材建设比较落后。因此,编写具有高师师范性特点的教材也是迫在眉睫的。

目前大部分教材都只提供乐谱,这更像是作品集而不是教材。而据统计图4-2可知(多选题),有超过130人选择希望教材提供作品背景介绍,超过120人选择作品创作素材介绍,其次是重难点分析、教学方法介绍,再者是作品相关学科知识。高师器乐教材不仅要提供正确的曲谱,还应提供相关的信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表现乐曲、挖掘乐曲深层次含义。

(五)器乐学科评价

本次调查中,高校器乐评价以期末演奏为评价方式占58%,期末考试加平时考核的占32%,以演出、平时考核、比赛作为评价的总共占10%。评价结果都是以分数或等级,也就是说以终结性评价的形式体现。而《指导方案》明确规定器乐学科应结合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就包括了平时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的关注和考察记录;学生出勤率、问题的解决方式、课内课外作业完成情况等。而学期或学年考试只是其中一部分。再者,统计得知。目前学校的评价方式仍是老师对学生评价的单一方式。《指导方案》中提出的学生自评、互评也没有得到实际落实。这样一来,评价只发挥了其甄别和检测的功能,而调控和导向的功能没有得到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