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3 15:16:3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信息计量学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网络信息计量;网络下载频次;布拉德福定律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0)10-2307-02
One Method of Analyse Based on Web-download Frequency
XU Jun1, WANG Xiao-fang2
(1.Institute of Measurement and Test of Anhui,Hefei 230051,China;2.Department of Computer,Artillery Academy,Hefei 230031,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One method of analyse based on Web-download frequency, researching law of distribution in CNKI database ,through image verifying,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Bradford law is applicable to journals survey with some new features.
Key words: Webmetrics; Web-download Frequrncy; Bradfordlaw
信息资源电子化、网络化以及网上文献信息数量激增,促进了网络计量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其次,电子文献信息资料的统计分析及研究成果为该学科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随着网上文献信息的日益增长,信息计量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必然要随之开展到网络领域,这是该学科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网络信息计量学的研究成果必然会为网络管理的定量化和学化提供理论指导和定量依据[1]。
评价科技论文的文献计量学指标有很多,如论文发文数量、被引频次、高被引论文数、自引数、他引数、基金资助论文数、期刊的影响因子、不同排序作者对论文的贡献率、论文的合作人数、论文的参考文献数、论文被下载的次数等等。该文选取其中论文被下载的次数为研究指标,探讨文献计量指标的学术评价功能在网络计量学中的应用。
1 数据来源
海量的信息搜索具有一定难度,并且网络信息的组织和描述没有完全规范和统一,因此寻找网络信息计量学的样本很复杂。由于SCI、EI收录的中文期刊数量很少, 不能在统计学意义上给出我国期刊的计量指标。为了具有代表性,本文选择CNKI作为统计分析的样本数据,将以“网络信息计量”作为主题词的CNKI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
2 实证分析
Web下载总频次是该期刊上网以来所登载的全部文献在统计当年被下载(包括全文浏览、转存和打印)的总频次。反映了该期刊在网络上的载体影响及被应用的能力。
本文数据选择时间间隔为2005年到2010年,统计这期间“计量技术”专业相关论文信息在数据库中的平均数量。共得到有中文“计量技术”作为主题的学术论文45篇,按照“下载频次”的降序排列,得到表1。本文取不同的分区值对数据进行区域划分,并分析计算,如表1所示。由表1中数据可知有下载频次的论文总数量N=45。全部45篇论文的“下载累计频次”A=R(45)=5292,我们取布拉德福分区数m为6来计算布拉德福常数am(m=8),比较布拉德福图形并探寻其规律[2]。
通过对原始数据按照“网络下载总频次”的递减顺序进行等级排列,当m=6时,共分6个区,同理,按照区域分析法[3],令每个区域文章下载总频次大致相等,计算平均值为A/m=5292/6=882,按照这一平均值计算各区域中的论文累计数Nj(j=1,2,…,6),得到区域划分的结果如表2所示。
计算得到均值a(6)= 2.06
依据表2的分析结果,当分区数m=6时,布拉德福常数范围为1-4.8,平均值为2.06。可以看出第四区的数目及常数偏大。以上分析表明,网络环境下,用户对信息的利用规律与传统环境下基本一致,数据分布仍具有一定的布拉德福分布特点,但是在网络环境下表现得不明显,并且有新的特点,文献计量指标的学术评价功能在网络计量学中仍适用。
3 图像分析
以“Nj的自然对数LnNj”为横轴,以“下载累计数R(nj)”为纵轴,以表2中的数据作曲线图,得到数据分布图形如图1所示。
以“论文累计数nj”为X轴,以“下载次数累计数R(nj)”为Y轴,以表2中的数据作曲线图,如图2所示。
图1 m 为6时(LnNj,R(nj))数据分布图形 图2m 为6时(nj,R(nj))数据分布图形
比较图1与图2中的曲线,可以发现具有相似性,曲线的走向与布拉德福图形一定程度上接近,当然不可能完全一致,结合区域分析、图像分析结果,表明“论文Web下载总频次”分布具有一定布拉德福分布特征,可以用来研究网络信息分布规律[3]。
4 理论总结
布拉德福定律是由英国著名文献学家B.C.Bradford提出的描述文献分散规律的经验定律。其文字表述为:如果将科技期刊按其刊载某学科专业论文的数量多少,以递减顺序排列,那么可以把期刊分为专门面对这个学科的核心区、相关区和非相关区。各个区的文章数量相等,此时核心区、相关区,非相关区期刊数量成1:n:n2(n的平方)的关系。是用来描述科技论文在期刊中的分布规律的,其数学表达式表示的是“期刊载文量累积数”与“期刊累积数(即期刊等级数)”之间的函数关系。但在实际应用中,期刊的载文量常常可以用其它指标来代替。例如, Wallace在1986年有关文献分散与老化关系研究中,就以期刊被引次数来代替期刊的载文量,即认为期刊被引用的次数也可以像期刊的载文量一样直观地反映该期刊对于该专业的贡献大小和在专业中的地位[4])。
在本次研究中,我们仿照Wallace等人的思路,建立两个基本假设:1)在网络环境下,“期刊的Web下载总频次” “反映了该期刊在网络上的载体影响及被应用的能力”,也可以反映该期刊对于该专业的贡献大小和在专业中的地位;2)如果假设①成立,那么“期刊Web下载总频次”在期刊中的分布应该服从布拉德福离散分布规律。经以上验证该假设成立。
5 结束语
网络计量学基于Web和软件计量分析工具,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计量学方法、统计学方法于一体,揭示网络信息的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本文参考了相关的知识和处理方法,对网络信息的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本次研究表明,布拉德福定律在网络环境下仍然适用,只是表现形式有所变化。此研究只是冰山一角,网络环境下信息的计量问题研究需要我们更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张洋.期刊Web下载总频次的布拉德福分布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06(6):38-42.
[2] 赵隽.基于布拉德福定律区域法的学术论文分布研究[J].现代情报,2007(05):26-28.
[3] 邱均平.信息计量学的兴起和发展[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0(23,1).
关键词:心理计量学;试题反应理论;测验与评量;测验与统计
中图分类号:B8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84(2012)05-0466-07
1 序言
笔者(本文第一位作者)于公元1991年6月回到台湾,在政治大学教育学系服务。旋即于《测验与辅导》与《研习信息》(1991a,1991b)期刊上,投稿发表留学美国的简短学习心得《测验理论的发展趋势》,以介绍当代心理计量学(psychometrics)在欧美国家的发展状况。后来,由于受到重视,复应邀在训育委员会委托政治大学心理学研究所承办的“心理测验之学术及实务研讨会”学术会议上,正式进行详细的论文宣读(1992)。
笔者在此,再次扼要地重点回顾该次大规模文献评阅的结果与心得如下,以作为本文的引言:(1)测验理论派别:两大一小。测验理论分古典测验理论(classical test theory,CTT)与试题反应理论(item response theory,IRT)等两大派学说理论,以及一派较小规模的推论力理论(generalizability theory,GT)。前者的使用人口较广,理论较被熟悉,相关研究文献较多;而后者的接触人口较窄,理论较为陌生,相关研究文献较少。
(2)代表人物及其著作。Gulliksen(1950,1987)的专著是古典测验理论之始;Cronbach,Gleser,Nanda和Rajaratnam(1972)的专著是推论力理论之起源;而Lord(1980)的专著则是试题反应理论的滥觞。其实,上述各家学派理论的发展,并不是断然没有交集,至今,他们仍然是并存的。
(3)两本重量级的经典作品。一为美国加州 Annual Review 公司所出版的《心理学年度评论》(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年刊,另一为美国心理学学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APA)所出版的《教育测量》(Educational Measurement)。前者,约每隔四至五年,即针对过去几年间有关心理计量学领域的某个研究主题文献,进行整理和评阅,并提出该主题的研究发展现况与趋势之说明。后者,乃有心理计量学食谱(cook book)或百科全书(encyclopedia)之称,约每隔二十年,即针对过去二十年来整个心理计量学的重要领域研究文献,进行整理和评阅,并提出发展趋势的回顾与展望;第一版于1951年发行,第二版于1971年发行,笔者毕业(1991)时,则刚出版第三版,由Robert L.Linn教授所主编(Linn,1989),而最近一版是第四版,则由Robert L.Brennan教授所主编(Brennan,2006)。
(4)两个发展趋势。在该次学术会议上,笔者归纳文献后,提出测验理论有两大发展趋势的看法,那就是:理论的发展愈趋向数学化,理论的应用愈趋向计算机化。
(5)三个发展方向的未来建议。笔者亦于当时提出心理计量学未来可朝下列三个方向发展下去:1)建立多向度试题反应模式(即multidimensional item response theory,MIRT)及其参数估计所需的计算机程序;2)计算机化适性测验(computerized adaptive testing,CAT);3)结合认知科学的研究,往认知诊断测验或评量(cognitively diagnostic assessment,CDA)领域发展。而此三个领域,正是当前(从公元1991年~至今)心理计量学领域中,正发展得如火如荼的研究议题与方向。
上述重点评论,后来均被收录引用在笔者的专书著作《教育测验与评量:成就测验与教学评量》(1997,2002,2011)及《试题反应理论(IRT)及其应用》(2009)里。笔者根据有关测验与评量发展史的文献评阅结果,归纳提出近百年来有关测验与评量的发展趋势如下:
(1)能力或成就的评量观点,已由传统重视单一心智能力或成就评量的纸笔测验,逐渐走向强调多元心智能力或成就评量重要性的实作评量;
(2)命题、测验编制,及施测方式,则由原本盛行的人工化复本测验,逐渐走向题库式的计算机化适性测验;
(3)测验结果的解释与做成决策,则由原先强调常模参照测验的用途,逐渐趋向重视效标参照测验的应用;
(4)测验理论的发展与应用,亦愈发趋向重视数学化和计算机化的结合。
本文的目的,即在序文的背景下,评阅近二十年来(从公元1991年笔者回台至今),心理计量学文献出版数量在台湾测验学界发展情况的回顾与展望,以作为海峡两岸学术交流的信息桥梁。
2 相关文献资料的检索
为了进一步探索这二十年来,心理计量学的研究在台湾的发展情况,笔者检索台湾现行的两大研究文献信息检索系统:一为台湾期刊论文索引系统,另一为台湾硕博士论文索引系统。前者为国家科学委员会所出资建置,后来统一委由国家图书馆负责管理,后者则为国家图书馆所出资建置并负责管理。从这两个信息索引系统中,最可以窥见这二十年心理计量学领域的学术研究在台湾的发展情形。
由于每位作者所使用的关键词未必一致,甚至对论文主题的归类,也有译名不一、类别不一、甚至到了众说纷纭的程度。因此,笔者依据书目索引的表达方式,将心理计量学列为待检索的关键词(key words),并将其相关的译名及可能归属的类别名称,如:测验与评量、教育统计、试题反应理论(IRT)、测验与统计等,凡出现在所检索的论文标题、关键词,及摘要等范围里,通通列为检索的对象。兹分别针对上述两个信息索引系统进行检索,并将检索结果呈现在表1和表2以及图1到图4里,笔者再于后续文章里针对此检索结果进行说明。
2.2011年度篇数偏少,可能是尚未完整上传建档所致。
3.检索日期:2012.8.12.
2.国家图书馆于公元2010年,将中华民国期刊论文索引系统改版,分为台湾期刊论文索引系统和HyRead台湾期刊论文数据库。
3.检索日期:2012.8.17.
从表1和表2所示可知,心理计量学在台湾学术发展的情况,确实有逐年成长的趋势。然而,相对于二十年来,整体研究人口的成长趋势来看,心理计量学还是属于相当冷门的学科。所谓的冷门,即是指这领域的研究人口,相对于整体研究人口的成长数量来看,比例是相对偏低的。由于可能撰写有关心理计量学领域的学术论文者,多半是毕业自教育学门或心理学门的人才,表3所示即为二十年来相关学门毕业的硕博士研究人口的成长情形。若以表1和表2的数据相较于表3来看,可知学位论文或期刊论文的产出比例(以每年度的硕博士学位论文数或期刊论文数,除以每年度毕业的硕博士人口数之比例)是相当低的,因此说,心理计量学在台湾算是一门冷门的学科。
2.心理学门包含在社会及行为科学学门里计算,没有单独列成一类。
3 对过去的回顾
中国测验学会算是台湾历史悠久的学术团体之一,所出版的学术性刊物《测验学刊》,至今(2012年)已历时五十九年,可说是历史久远的学术性刊物之一。该刊物算是目前台湾心理计量学领域论文的主要出版园地,但由于论文归属的分歧,心理计量学一词在台湾并没有统一的译名与界定范围,因此本文所检索的关键词就包含了其它可能归属的名称,如:测验与评量、教育统计、试题反应理论(IRT)、测验与统计等。所以,本文采用较为广泛的检索方式,凡出现在所检索论文的标题、关键词,及摘要等范围里的论文篇数,统统列为检索的对象。虽然这种检索方式无法做到十分精确,但长远看来,却也反映出长期的发展趋势。
一门学术领域的发展,若能配合政府施政政策的推动,将能如火如荼地进展与发展茁壮;以美国为例,当布什政府推动“带好每一位孩子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 Act,NCLB法案)时,即带动心理计量学的学术蓬勃发展,并且造成这方面人才供不应求的情形,即为明显的一例。回顾这二十年来,台湾有一项考试方式的变革,与心理计量学的发展最具有息息相关,那就是台湾教育部在2001年推动国民中学基本学力测验(简称国中基测)的升学考试变革政策,但该政策的推动结果,却没有获得如美国推动NCLB法案那般促进心理计量学发展的效果。
国中基测是台湾近二十年来,为改进高中升学考试方式所建置发展的大型测验题库(余民宁,2004)。原先即以效标参照测验(criterion-reference testing,CRT)观点设立,并以Rasch模式作为建置与计分的理论基础,初期建立各考科为1分至60分的量尺分数,现在已改为1分至80分的量尺分数。这种考试方式的变革,虽然启用了新式的测验理论(即IRT中的Rasch模式),但却缺乏全面引用欧美的专业测验制度与配套措施(如:试题回收,不再公告题型与答案等),而仅将传统100分制的考试得分,透过beta binominal transformation计分公式变成60分制或80分制的特定量尺分数,而不是采用国际上常用的量尺分数(如TIMSS或PISA等大型数据库的学业成就评比所使用者——以250分为平均数,标准差为50分的量尺分数),结果一来徒增民众认知与习惯上的困扰,二来却没有达到当初教育改革的目标之一:降低学生的考试压力,却反而增加升学的考试压力。因此,在下一轮的教育革新中,教育部拟于2014年起推动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时,即实行免试升学的方式,届时,推动十余年的国民中学基本学力测验将转型成国中毕业会考(各学科的学习成就仅分成三等级,不再使用量尺分数),不再是国中毕业生升学高中或高职的考试依据之一。国中基测的升学考试方式,届时将再由现行的常模参照测验(norm-reference testing,NRT)做法,转变回到原先预设的效标参照测验方式。
笔者省思评估此一考试方式的变革,无法像美国推动NCLB法案一样,一举推动让心理计量学成为台湾测验与评量中的主流学说,其原因有下列几点:
(1)台湾民众被传统的考试习惯所左右,认知观念已经积重难改。例如,传统的考试习惯是:考试完毕即公布试题和答案,且采用百分制计分,答对几题可以得到几分是大众可以自己计算得知的事。然而,心理计量学是一门很专业的学问,尤其是IRT的理论和应用更是如此,像国中基测如此的新式测验方式,其考题的研发系将定锚试题(anchor items)透过严谨的等化(equating)与衔接(linking)设计程序,将不同校准过(calibrated)试题参数的考题,建立在一个相同量尺上的测验题库后,再抽题组卷成当年度使用的考试题目;如此严谨、复杂、专业的作业程序,已远远超过传统考试制度的做法。但考试传统上考试完毕即公布试题和答案的做法,却正好危害到该题库的安全性与专业性,造成它在题库试题逐渐用罄之后,已成为与传统考试没有两样的测验方式。
(2)补习班及报章杂志的宣传广告、家长们对子女升学的看法,与明星学校的光环等价值观的扭曲,反映出民众认为考试不是一件专业工作的认知,这才是造成心理计量学发展的真正瓶颈所在。由于学校考试频繁,补习班、学校、出版社所出版的测验卷价格低廉,测验试题多半是剪辑自坊间的考试参考书、过去的考古题,或教师不用心命题的题目,且多半都是依据古典测验理论且采用传统百分制计分方式的考试,这些举动造成民众对心理计量学专业形象的误解,间接认为考试不是一件专业工作,不需要像IRT那么复杂的理论依据与专业做法,也可以把考试工作办好。所以,愈发强化民众对考试传统习惯作法的认知,造成新兴的测验理论(如IRT)甚难在台湾的测验与评量领域中生根与发展。
(3)考试方式变革的目的与手段不一。当初国中基测的设计目的,是在评估教育部推动九年一贯课程教育改革是否有达成既定的目标成效,因此是立基于效标参照测验观点所建置发展的,而不是在作为升学考试之用;因此,才会引进严谨的Rasch理论模式,作为建置题库、测验,与计分的依据,并以此作为教学诊断、补救教学,与改进课程纲要参考之用。然而,因为推动此方案的部长过于鞠躬尽瘁而死于任内,后继的部长不明原委,乃将它拿来作为改良式的升学考试之用,实施十余年下来,结果造成学生的考试压力不降反升的现象,台湾民众对此政策措施的批评声浪不断。
除了国中基测是政策性推动的考试变革之外,二十年来,台湾的高等教育虽然也蓬勃发展,攻读心理计量学领域的人口也有缓步增加的趋势,但专责考试业务的机构(如:大学入学考试中心、四技二专入学考试中心、考选部举行的各种国家考试等)多半仍以古典测验理论作为主流的传统考试方式,致使专攻当代测验理论(如:IRT)的人才就业状况不胜理想,且民间企业对此领域人才的需求量又不大,这也都是间接造就此领域成为冷门科学的原因之一。
由于上述几点原因可知,心理计量学在台湾的发展,已然错过许多可以成长茁壮的机会。现行考试方式在台湾的推行,可说是根深蒂固很久了,心理计量学学者在短短二十年间的努力,即想引进与推行西方新式的考试方式,可能不是那么容易做到,这还需要时间去倡导与教育民众,以及耐心的等待才行。
4 对未来的展望—代结论
在全球华人的地区,甚至受儒家文化思想影响下的亚太地区(包括:中国大陆、韩国、日本、台湾、香港、新加坡、东南亚及美加的华侨地区等),华人家长都把“接受教育”当作是促进子女往上层社会流动的一大关键所在。重视教育,是全球华人家长的共识。而如何评估子女的学习成就好坏,相较而言,当然只有诉诸于较为客观、公平、公正的考试制度。因此,全球绝大多数华人子弟的成长岁月,从小到大即是在读书与考试中度过的。华人对考试制度和精神的认知和熟识程度,俨然已融入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甚至已融入每一位华人的血液里,DNA里,想要一夕变革,谈何容易。
然而,心理计量学在欧美西方国家兴起,也不过才百余年的事。西方人藉由科学探究的精神,百余年来,已将考试方式变成是一门科学,虽然心理计量学对西方人来说也是一门冷门科学,但近二十年来,仍朝着笔者所说的数学化与计算机化趋势继续发展下去,这不得不令人佩服西方人探究学问的精神与做法!凡是主修心理计量学的人都知道,一项专业化的考试,从组成考试委员会,邀请专家命题,修审试题,分析试题,等化与衔接,题库建置,到最后的组卷施测等过程,都是相当严谨、繁复、专业化的程序,也都是在一群专家代表(含:学科专家、测验专家、资讯工程专家、行政官员、一般教师等)负责规划、监督,与执行之下,才能顺利完成的作业。但是,华人(甚或是亚太地区的人民)的想法可不是这样,他们对考试的传统看法,已经太过根深蒂固了,想要他们尝试不同的新方式做法,恐怕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适应、调整得过来。
兹举一例如下,即可说明此现象。过度重视考试与要求考试完毕即公布试题和答案的看法和做法。民众呼吁说“人民有知的权利。不公布考题的话,民众怎知考题的对错与好坏?”,这句话听起来似乎是没有错、很有道理,让考试主办单位很难拒绝考生这项要求。但这样的看法和做法,就不容易使考试成为一项专业工作,当代的新兴测验理论(如:IRT)便无法派上用场,考试就仍停留在原始的传统做法上。殊不知民众的这种呼吁,其实是以邻(愈晚参加考试的学生)为壑——也是造成学生考试压力不减反增现象的来源之一。历届考题都公布了,愈晚参加考试的学生所需准备的考古试题就愈多,花费在准备考试的经费、时间、压力就愈大,未来的考题为避免与考古题重复,便会愈出愈叼钻、愈偏离考试与评量的原本目标——最后倒霉受害的,还是愈晚参加考试的学生莫属。结果,读书与考试即消磨掉大半年轻学子的学习热忱与探究学问的精神,难怪国际数学与科学教育成就趋势调查(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TIMSS)的国际评比结果显示,参赛的亚太地区代表(包括:韩国、日本、香港、台湾、和新加坡,除新加坡外)学生数理成绩表现优异(包办国际评比成绩的前五名),但却相对缺乏对学习数理科学的兴趣与热忱(Mullis,Martin,Gonzales,& Chrostowski,2004;余民宁,韩佩华,2009)。这种现象都是由于过度重视考试的结果,学校的考试太过频繁,且每次考试之后都公布答案和试题,考题的命题已然愈趋叼钻,考试已偏离评量的原始目的,造成学生应付考试的能力很强,但却无法体会学习与考试(评量)的目的为何,更不用说能否体会出学习的乐趣与培养出探究学问的精神与热忱为何,这些现象都将不利于未来人才的培育。
考试制度是中华文化的千年传统,说要变革,以全盘引用新式的测验理论观点,谈何容易。因此,展望全球华人的地区,想要把考试方式变成像西方国家一样的专业测验方式,可能还需要透过长期的教育和倡导,才能教化民众未来能够接受更专业、更科学、更效率化考试方式的变革,而这才是心理计量学未来能在华人地区蓬勃发展的契机所在。
致谢:本文的撰稿,笔者拟感谢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101年度补助大专校院奖励特殊优秀人才之奖励经费的支持(补助文号:国科会101年7月30日台会综二字第1010050707号函)。参考文献
教育部统计处.(2012).2012年08月01日,取自http://edu.tw/statistics/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8956.
余民宁.(1991a).测验理论的发展趋势.测验与辅导,109,2186-2188.
余民宁.(1991b).试题反应理论的介绍(一)——测验理论的发展趋势.研习信息,8(6),13-18.余民宁.(1992).测验理论的发展趋势.国立政治大学心理学系研究所承办“心理测验之学术及实务研讨会”的学术会议论文宣读.台北:国立政治大学.
余民宁.(1997).教育测验与评量:成就测验与教学评量.台北:心理.
余民宁.(2002).教育测验与评量:成就测验与教学评量(第二版).台北:心理.
余民宁.(2004).从调查数据回顾基本学力测验的实施.中国测验学会主办“2004年年会暨教育与心理测验学术研讨会”木铎奖得主专题演讲及论文宣读.
余民宁.(2009).试题反应理论(IRT)及其应用.台北:心理.
余民宁,韩佩华.(2009).教学方式对数学学习兴趣与数学成就之影响:以TIMSS 2003台湾资料为例.测验学刊,56(1),19-48.
余民宁.(2011).教育测验与评量:成就测验与教学评量(第三版).台北:心理.
Brennan,R.L.(2006).Educational measurement(4th ed.).Washington,DC: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
Cronbach,L.J.,Gleser,G.C.,Nanda,H.,& Rajaratnam,N.(1972).The dependability of behavioral measures:Theory of generalizability for scores and profiles.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Gulliksen,H.(1987).Theory of mental test.Hillsdale,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Originally published in 1950 by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Linn,R.L.(1989).Educational measurement(3rd ed.).New York:Macmillan.
Lord,F.M.(1980).Applications of item response theory to practical testing problems.Hillsdale,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Mullis,I.V.S.,Martin,M.O.,Gonzales,E.J.,& Chrostowski,S.J.(2004).TIMSS 2003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report:Findings from IEA’s 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 at the fourth and eight grades.Chestnut Hill,MA:Boston College.
Review and Expectation of Psychometrics Literatures in Taiwan from 1911 to 2011
Yu Min-Ning Chen Po-Lin Syu Jia-Jia Chao Pei-Ching
(Department of Education,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Taiwan 11605)
〔关键词〕文献管理软件NoteExpress;文献计量学;研究工具
〔中图分类号〕G250.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3)02-0101-04
文献计量学研究源自1969年,是美国目录学家Alan Pritchard提出的将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运用于图书及其他交流介质的研究的一门学科[1]。它是以文献体系和文献计量特征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学、统计学等的计量方法,研究文献情报的分布结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和定量管理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2]。通过文献计量学分析可定量地、深入地揭示学科动态发展变化规律,是科研人员和信息服务人员深入研究学科或专题的好方法。
进行文献计量学研究过程中,为保证统计文献全面系统[3],需要对源于不同数据库文献进行检索、汇总,因而会产生大量的文献数据,以往国内由于缺乏文献数据归总和统计的简便工具,导致文献计量学研究工作中存在着文献汇总困难、统计的文献数据不全面、统计方法繁琐等问题。基于上述困难,目前我国公开发表的文献计量学研究文章所研究数据来源仅是单种期刊[4-6]或少量期刊或单个数据库[7-16],少量源于多个数据库。文献收集齐全的文献计量学分析研究所用的数据归总后还要借助其它软件[17-20]才能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操作过程比较繁琐。
本文介绍了在文献计量学研究中,如何巧妙利用文献管理软件NoteExpress[21](简称NE,下同)对源于多个数据库的大量文献进行归总、统计和分析,解决了以往文献计量学中存在的文献汇总困难、统计的文献数据不全、统计方法繁琐等问题,为文献计量学研究探索了一种简便、有效的新工具。
1文献管理软件NE及其文献计量学分析功能的介绍NE是北京爱琴海软件公司开发的文献检索与管理系统,其核心功能涵盖“知识采集、管理、应用、挖掘分析”等知识管理的环节。利用NE平台可把源于不同数据库的信息集中起来进行管理,保证了统计信息的全面性、系统性。在对文献信息进行全面汇总的基础上,再利用NE提供的信息统计功能对所采集的大量文献信息进行分析统计。
2如何利用NE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
2.1建立专题数据库
本文以“基于NE的文献计量学研究”为例阐述专题数据库的建立过程。在新建NE数据库前,先在电脑磁盘中建立一个文件夹,用于保存所有关于文献计量研究文献信息资料。然后利用NE的“新建数据库”功能建立了一个名为“基于NE的文献计量学分析”专题数据库,将其保存至磁盘中的“基于NE的文献计量学研究”文件夹中。为了防止操作过程中的数据丢失,研究者既可利用NE的“数据库备份”功能备份自己建立的专题数据库到目标文件夹中,也可选择“打开数据库时备份”或者“关闭数据库时备份”进行备份。
NE题录信息的采集有3种方式:一是过滤器导入方式;二是联机检索方式;三是手工建立方式。“过滤器导入方式”是指将数据库中检索出来的题录信息通过NE“导入题录”功能进行批量采集,该方式信息采集速度快、内容全面,适合大批量的文献题录信息采集。“联机检索方式” 指利用NE内置的常用数据库检索连接文件直接在线检索数据库,批量生成题录信息,该方式简单、省事,但受网络环境影响较大,适合在网速较快的情况下进行大批量题录信息采集。“手工建立方式”是指用手工输入的方式建立题录信息,该方式效率低、繁琐,不推荐使用。
由于从各大数据库导出的文献信息格式不尽相同,使用“过滤器导入方式”采集题录信息时,不仅要选择适当的题录保存格式,还要选择与题录保存格式相匹配的过滤器。笔者实践经验表明: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库(简称维普,下同)可选择全纪录格式保存;CNKI在总库中信息保存时选择“自定义”字段全选格式,在信息导入时选择“CNKI-Export(custom)"过滤器;万方学术期刊库(简称万方,下同)以NE格式保存较好,导入题录时用NE-万方过滤器;SciFinder(CA)在信息保存时选择“Tagged Format.txt”格式,导入时选择“SciFinder”过滤器;三大农业数据库(Agris,Agricola,CABI)、EI、SCI在保存时选择RIS格式,在信息导入时选择RIS过滤器。研究者若熟悉过滤器的编写规范,最好在数据库中选择最全的数据保存格式,并根据需要利用NE中的过滤器管理功能编辑出与全纪录格式相匹配的过滤器,这样导入NE后的信息内容比较全,不用在题录信息导入后还考虑缺失字段补全等问题,简化数据处理过程。
2.3文献的除重
文献的惟一性是正确进行计量学分析的基础。由于不同数据库收录的文献范围既有交叉又有不同,因而源于不同数据库的NE中的信息也会有重复的内容。在NE中可直接利用“查找重复题录”功能对所有的信息进行除重,保证单一信息的惟一性。在的过程中,待的字段可根据用户需要而个性设定,NE默认的字段有题录类型、作者、年份、标题4个字段。选择好目标文件夹、字段及选项内容后,直接点击“查找”即可对目标文件夹内容进行查找,见图1,而后直接一次性删除重复内容即可。
11图1NE中文献的除重11
2.4文献题录信息的适当修正、补全
主题统计和分析是文献计量学研究的重要指标之一。导入NE中的所有文献题录均无主题字段,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时,可通过关键词词频统计,或者通过阅览全文自行对研究内容做人工判定,对主题字段进行补全后才能进行主题分析。建议研究者先用NE对关键词进行词频统计,观察统计结果中同义词情况,再用NE的批量替换功能把所有同义词均替换成其中的一个同义词,而后利用NE统计功能进行统计,在整个统计过程中,尽量减少人工逐条修正工作,多利用计算机及NE各种功能对信息进行处理,既减少了操作的繁琐度,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减少了信息信息处理的失误率。为了便利研究者对全文进行阅览以便准确把握文献主题,也为了以后更方便管理和查找文献,NE中的每条文献最好都有链接有PDF或CAJ等格式的全文。全文可通过数据库下载后保存在“课题文件夹”中,最后利用NE“批量链接附件“功能来批量链接,但这个工作量比较大,耗时较长,过程繁琐。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本文作者通过实践摸索出了一个省事、省时的全文链接办法,下面以CNKI为例来阐明全文直接下载、链接过程:全选NE中的所有需要下载全文的文献检索(工具栏)下载全文选择全文数据库CNKI点击下载之后,NE会自动从数据库中批量下载、链接全文,而后研究者只要保证网络畅通即可,不用再理会下载过程,等下载完全后关闭下载平台即可,见图2。研究者可酌情决定具体从哪些数据库下载全文。
2.5对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
NE提供了一个“文件夹信息统计”功能,利用此功能可对文献进行计量学统计、分析。NE中设置的可统计字段包括文献类型、作者、年份、期刊、作者机构、主题、基金类型等共有55项,研究者在实际统计过程中可以根据分析需要选择合适的需要的字段,也可以根据需要自行增添统计字段。在NE操作界面,选中需要进行统计分析的专题数据库,在工具栏打开文件夹,选择文件夹信息统计,系统会弹出一个文件夹统计信息界面,研究者在界面“字段”栏内可根据需要,选择题录类型、作者、年份、期刊等字段,点击统计,NE会自动对所选的专题数据库中的所有内容按需要分析,见图3,利用word或EXCEL对统计结果进行表、图表示。
文献计量学分析通常会以图或者表的形式把信息内容表达出来,以方便研究者或读者进行直观的理解和分析。在NE中,统计后的数据可以以“另存为”(见图3)的方式保存在课题文件夹中,而后再直接导入EXCEL或word中根据研究者的需要以图或者表的形式表示出来,示例见图4。图4是本研究者通过NE对源于三大中文期刊数据库:维普、CNKI及万方中研究文献计量学的4 296篇期刊论文的年份统计。由图4可以看出:我国自1981-2011年30年期间,有关文献计量学分析的文献发文量基本上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发文量在2010年达到历史最高,共有488篇,说明我国研究者越来越认识到利用文献计量学深入研究学科或专题的重要性。同理,研究者还可以通过NE对作者、期刊来源、基金类型、作者机构、主题等内容作系统而方便的统计分析,为科研工作者深入地认识和研究课题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深度的文献信息服务。
图4我国有关文献计量学研究的年度发文趋势
3展望
利用文献管理软件NE对海量信息进行有效归总和统计分析是一种进行文献计量学研究的方便的、行之有效的新工具。它的使用让文献计量学的研究不再是繁琐的、属于少数人的专利,任何研究者都可以利用它来对自己感兴趣的学科、课题或专题进行高质量的文献计量学研究。高校信息服务人员更应该充分利用NE这一功能来有效提高科技查新、专题服务、读者培训等信息服务,拓展信息服务深度,并借助NE便利的文献归总和数据统计功能撰写出更多的有关专题或学科的文献计量学研究的文章,在提高信息服务质量的同时为我国文献计量学研究的发展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A P.STATISTICAL BIBLIOGRAPHY OR BIBLIOMETRICS[J].Journal of Documentation.1969,25(4):348-349.
[2]邱均平.文献计量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
[3]董琳.学科评价之文献计量数据准备[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6):49-52.
[4]唐纪元,尹衍玲,李娜.《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07至2009年文献计量学分析[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11,(1):108-111.
[5]赵莹,张家琦,郭向飞.2008~2009年《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文献计量学分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1,(2):81-83.
[6]高丹.2009年《图书馆理论与实践》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70-73.
[7]朱巧玲,李潇捷,指导,等.1999-2009年国内神经性皮炎文献计量学研究[J].河南中医,2011,(3):302-303.
[8]赵庆龄,路文如.中美土壤重金属污染超富集植物文献计量分析——以印度芥菜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11,(4):370-375.
[9]张稚鲲,李文林.古籍数字化建设的文献计量学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1,(2):45-51.
[10]张燕,王婷,孙成权,等.国际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研究文献计量分析报告(2003-2008年)[J].地理科学进展,2011,(3):369-378.
[11]管永昌.基于CNKI的我国图书馆信息服务平台研究文献的文献计量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8):25-28.
[12]孙涵雪,刘旭峰,许昌泰.PubMed数据库中(1979~2008)飞行员与心理疗法文献计量学分析[J].医学综述,2011,(2):297-300.
[13]李红阁,吕建新,倪崖.1989-2009年国内白癜风研究文献计量学分析[J].温州医学院学报,2011,(1):90-92.
[14]查先进,曹晨.近20年我国信息资源配置研究文献计量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0,(20):6-10.
[15]周宇梅,王丽琳.2001-2005年我国保险学文献计量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7,(3):137-139.
[16]唐勇.我国图书馆虚拟咨询相关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现代情报,2011,(1):97-99.
[17]马秀文,和艳会.采用文献计量法分析我国蝴蝶兰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安徽农业科学,2011,(6):3761-3762.
[18]张晓鹏,朱晓宇,刘则渊.国际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3):117-121.
[19]郑巧玲,黄汉林,黄永顺,等.从文献计量学角度评析国内三氯乙烯职业病危害防治研究状况[J].中国职业医学,2011,(1):17-20.
关键词:核心期刊 期刊评价 来源期刊筛选
核心期刊概念的出现,源起于西方国家。19世纪后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术论文及载体期刊大量增加,如何帮助读者快速有效地获取文献成为文献情报工作者研究的重要问题。这类研究取得了两方面的显著成果:一是编制文献检索工具,及时揭示期刊文献,主要表现为各种类型的期刊文献检索工具(包括数据库)不断涌现,二是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学术期刊进行评价分析,主要表现为学术界对文献分布规律和核心期刊的研究。
为了揭示学科文献在期刊中的分布规律,前人曾做过大量研究。1934年,英国文献学家布拉德福在《工程》杂志上发表的《关于特定主题的情报源》一文①,成为阐述文献分布规律的开山之作,奠定了学科核心期刊评价的理论和方法。
1我国核心期刊研究的起源与发展
1.1起源(20世纪50年代-70年代)
我国对核心期刊的研究,据有关学者论述,最早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当时的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和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即做了一些相关的研究工作。20世纪70年代初期,《国外书讯》杂志(《世界图书》杂志前身)开始引进和介绍国外期刊评价理论和方法,如“常用期刊”、“核心期刊”的概念,引文分析评价的方法等等,并具体介绍了部分学科的核心期刊。总体来说,这一阶段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对国外研究成果的零星翻译、介绍等方面,缺乏系统的自主研究。
1.2发展(20世纪80年代)
经过十多年对国外研究的追踪学习,“核心期刊”的概念逐渐被我国学术界熟知与接受,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一方面,随着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全面复苏,信息交流日益增多,期刊作为传播信息知识的重要载体,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另一方面,以空前的速度和数量涌现的期刊,给图书馆的订购、收藏以及读者阅读等带来了多方面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核心期刊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日益受到我国图书情报界的重视,有关核心期刊的理论研究逐步深入,并开始了应用实践的探索。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相继发表了一批有一定深度与广度的介绍和研究文献离散规律的文章,从理论上对核心期刊研究进行了深入探讨。在实践应用方面,1981年,《世界图书》杂志编辑出版了“国外科技核心期刊专辑”,共选出了大、小共79个专业的核心期刊,9个专业的常用期刊,是国内进行核心期刊筛选的最早实践尝试,受到了国内图书情报界的好评,对我国的核心期刊研究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中国的期刊出版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70年代初的不足百种,到70年代末的1400余种,再到80年代末的6000余种,期刊数量剧增,加上期刊价格大幅增加,内容质量良莠不齐,这使得国内核心期刊评价研究的对象由国外科技期刊逐步扩展到国内科技期刊。同时,引文数据库的建设也开始提上日程,为核心期刊的研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中国的核心期刊研究开始进入理论和实践并重的阶段。
1.3繁荣(20世纪90年代以来)
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国的核心期刊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了更大发展,被一些学者认为是“突进期”。进入21世纪之后,有关核心期刊的研究更是兴盛不衰,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在这个时期,关于核心期刊研究的著译渐多,理论研究成果大量发表,尤其是实践应用,开始大规模地开展起来。1991年,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编辑出版《国外科技核心期刊手册》,在其“序言”中阐明了研究和编制的基本出发点是为文献机构选购提供参考,“从优中选优”,旨在向读者推荐刊载最新理论、知识和信息的优秀期刊,在核心期刊研究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1992年,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等院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共同发起研究、编制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下简称《要目总览》)问世,对我国近万种在版中文期刊用统一的标准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统计和分析,这是我国第一次大规模地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中文期刊进行研究,在图书情报界、学术界、出版界和科研管理部门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成为我国核心期刊理论和实践结合应用研究发展历程中重要的标志性学术成果。此后,我国的核心期刊研究一直持续稳定地向前发展,进入了全面繁荣的阶段。
2我国核心期刊评价研究情况回顾
2.1核心期刊评价研究
(1)兰州大学的研究
1988年,兰州大学图书馆仿照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的《期刊引证报告》(JCR),选用了其认为代表当时中国出版学术水平最高的10种自然科学期刊作为来源期刊,统计1980-1986年期间各刊所载论文的参考文献,编制引文索引卡片,并分阶段编印成册,名为《中文自然科学引文索引》,同时按照被引用期刊被引量的多少排序,筛选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104种,结果发表在同年《世界图书》杂志的“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一文中。1992年,“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课题组在此前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了1980-1986年核心期刊表中排名前20位的期刊作为来源刊,对其在1990-1991期间的引用情况进行了引文统计、排序,并截取排序结果中的前100种期刊,公布了“1990-1991年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百种表”。这是对自然科学领域的学术期刊较早进行核心期刊筛选的研究。
(2)北京大学图书馆等的研究
1991年11月至1992年12月,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共同编制《要目总览》1992年版。共有41所高等院校图书馆的200余名工作人员参与研究和编制工作,聘请了400多位专家进行了书面鉴定,共筛选出核心期刊表131个,核心期刊2174种。专家鉴定委员会认为:《要目总览》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使用价值,为各类型图书情报部门的中文期刊采购和读者服务提供了较重要的参考工具。
有关学者认为,此次研究有几点值得注意:1.研究主题集团化、2.筛选领域空前扩大、3.评价体系相对完备,是国内“核心期刊”研究史上由“个人学术研究”转向“集体联合攻关”的标志。尽管今天看来尚有许多不尽完善的地方,但此项研究成果能够代表当时国内“核心期刊”研究的最高水平。
《要目总览》第一版问世后,在社会上引起一定反响。出版界和图书情报界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较高评价,认为该项成果适应了社会需要,填补了国内空白,促进了中文期刊编辑和出版质量的提高,为国内外图书情报部门采集中文期刊提供了依据,成为大型检索刊物确定收录范围的参考工具。此后,《要目总览》分别于1996年、2000年、2004年、2008年每四年编制和出版一次,每一版都在研制方法上不断优化和改进。
《要目总览》第三版同时也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项目“核心期刊的文献计量学研究”的三个子课题之一,称为“中文核心期刊评价研究”。按照研究课题的基本要求,第三版的“前言”以“中文核心期刊的文献计量学研究报告”的形式刊出,研究报告全面展示了研制过程,并对“核心期刊”概念、性质和用途做了进一步的界定。此后,公布研究报告即成为惯例。
第四版同时也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术期刊评价及文献计量学研究”的子课题之一,于2001年开始研究。课题组对核心期刊评价的基础士理论、评价方法,评价软件的设计与使用,核心期刊的作用与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核心期固刊评价理论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第五版于2007年初开始研究,26个单位的102位专家和工作人员参与,全国5529位学科专家参加了核心期刊表的评审工作,共选出核心期刊1983种。第五版继续采用以定量评价为依据,以定性评审为补充的评价方法。在上版基础上增加了基金论文比、Web下载量两个统计指标,同时增加了反映期刊论文质量的评价因素。此外,还修正了影响因子和被摘率的计算方法,解决了前几版因学科影响因子评价效果不好而权重较低的问题。
(3)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的研究
199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创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于2001年1月编制出蓝皮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①。第一版从全国3000余种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中选出506种核心期刊,筛选原则是:国家正式批准的出版物,有较高的学术性和理论性,全国检索类期刊收录频率和引用频率较高,全国省市自治区及各专业学会评比中获奖的学术期刊。
2004年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文献计量学研究室编《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04年版正式出版。第二版对核心期刊的概念做出新的界定,认为某学科(或某领域)的“核心期刊”,是指那些“发表该学科(或该领域)论文较多、使用率(含被引率、摘转率和流通率)较高、学术影响较大的期刊”,“适用于读者和作者据此选用期刊,以及馆藏和文献数据库的选刊。”这一版全面采用了引文分析的方法,分学科的人文社会科学采用指标:学科总被引、学科影响因子、期刊总被引;综合性的人文社会科学期刊采用指标:总被引、影响因子、即年影响因子,入选核心期刊344种。
作为连续性成果,《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调整和修改,出版了2008年版。该版在2004年版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和调整,确定分学科统计指标为:分学科影响因子及被引、影响因子、转摘频次;综合性学术期刊统计指标为:影响因子、转摘频次、在分学科的位次。最后确定的核心期刊数量为386种。
(4)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的研究
2002年6月,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依据《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质量标准及评估办法》评出“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共154种,是在第二届全国社科学报评优活动的基础上筛选出来的,用较大篇幅对27家学报的特色栏目进行评介,这是其他核心期刊评价所没有做到的。主要参照“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质量标准及评估办法”,全面考虑政治标准、业务标准、编辑标准、出版标准,结合一般评价核心期刊的“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等定量指标,对期刊进行全面评估和鉴定。这样评选的“核心期刊”实际上是“优秀期刊”,重点在于考察期刊的出版质量,是对期刊办刊质量的整体评价。
(5)《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
由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武汉大学图书馆等单位研制,共选择了6170种学术期刊进行评价。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得分排序与划分等级相结合,并提出了“权威期刊”的概念,最终评价结果得到:分学科评价,权威期刊311种,核心期刊957种;分学报类型评价,权威学报74种,核心学报221种。
(6)其他核心期刊研究
1995年3月,《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目录》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国家教委研究生工作办公室颁布,是各高校研究生院选订的供研究生用的期刊目录之一,收录哲学、社会科学类期刊105种,自然科学类期刊305种,研究生校刊33种。
2008年初,上海图书馆《全国报刊索引》编辑部通过对全国上万种期刊进行认真分析,对核心期刊评价的基础理论、评价方法、作用及影响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经过定量评价和定性评审,最终从正在出版的中文期刊中评选出1736种核心期刊。
此外,还有各高校自行圈定本单位“核心期刊”,基本参照上述一种或几种核心期刊目录,做法有所不同,此不赘述。
2.2来源期刊筛选和引文库建设研究
(1)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研究成果
1987年,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开始利用国际重要检索刊物对我国科技论文的发表数量和被引用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1989年,受当时的国家科委委托,进行“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课题的研究,开始筛选国内的科技期刊,并以选出的期刊为统计源,对我国情况和被引用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最终从全国3025种科技期刊中选出“1988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1189种。此后,每年对其“统计源期刊”进行调整。
该课题研究有三个成果:一是《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公布“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名单,从1997年起,每年出版一本;二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年度研究报告),向社会公布各种统计与分析结果;三是建立了“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提供各种科技论文产出和被引情况服务,目前由其下属的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为用户提供网上服务。2010年,该库收录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为1946种,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已成为一个品牌,也可称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2)“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
该数据库于1989年由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创建。1994年起推出我国第一份“被引频次最高的中国科技期刊500名排行表”,开始对外服务。1995年出版了我国第一本印刷版的《中国科学引文索引》(试行)。1999年起,编印《中国科学计量指标:论文与引文统计》,每年出版一卷。2005年出版《中国科学计量指标:期刊引证报告》,弥补美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研制与的《期刊引证报告》(JCR)中收录国内期刊(多为英文版)只有70余种的不足,以定量的指标数据如实反映国内科技期刊在中文世界的价值和影响力。“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我国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农林科学、医药卫生、工程技术、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等领域出版的中英文科技核心期刊和优秀期刊千余种,目前已积累从1989年到现在的论文记录300万条,引文记录近1700万条,已发展成为我国规模最大、最具权威性的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被誉为“中国的SCI”,为我国科学文献计量和引文分析研究提供了强大的工具。
初期,该数据库来源期刊的选刊主要指标有5个:《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1992、1996年版)、期刊引文频次、1994年国外检索工具收录的中国期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国内检索工具核心期刊。基本思路是,某一种期刊涉及到的指标数越多,则说明该刊的质量越高,学术权威性越大。此后,来源期刊时有调整,仍采用多指标综合筛选的方法。
(3)“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CSSCI)
该数据库于1998年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建立。2000年,“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正式成立,专门从事CSSCI的研制和开发。目前,该中心已完成了1998-2009年12年数据的制作,来源文献100余万篇,引文文献600余万篇”,对外提供委托查询和网上服务。该项目成果填补了我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空白,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该数据库对来源期刊的筛选,制定了严格的选刊标准、筛选指标、筛选程序和调整原则,每两年调整一次。最新一次来源期刊遴选采取的定量指标为:他引影响因子,权重为0.8;总被引频次,权重为0.2。来源期刊的数量控制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总数的15-20%。
(4)“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
该数据库于1996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开始研制。学科范围涵盖了哲学、政治、法律、经济、文学、历史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收录的700种左右的来源刊(含核心期刊和扩展期刊),是从全国3000多种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中筛选出来的。它是我国目前有较大影响、年度收文量较大的人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基本上反映了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论文的学术水平,是我国文献计量评价研究的重要工具之一。
(5)《中国引文数据库》(CCD)
该数据库收录了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出版的所有源数据库产品的参考文献,涉及期刊类型引文、学位论文类型引文、会议论文类型引文、图书类型引文、专利类型引文、标准类型引文、报纸类型引文等,每日更新。该库通过揭示各种类型文献之间的相互引证关系,不仅可以为科学研究提供新的交流模式,同时也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科学管理及评价工具。截至2007年12月,累计链接被引文献达6848642篇。
(6)《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CAJCCR)
由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和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共同研制,是以CNKI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最大的一项文献资源——“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所收录的6000余种各学科期刊的文献引文及CNKI中心网站全文下载频次为数据基础,以中国引文数据库、中国期刊信息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为依托研制而成的一部综合性的大型文献计量报告,便于了解期刊的引用和被引用情况,分析期刊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评价期刊在科学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
(7)《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
该数据库由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以全文版为基础开发而成。可检索1990年以来国内公开出版的5000多种科技类期刊(其中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的核心期刊1500余种)所的参考文献,总数据量约548万篇,可查询论著引用与被引情况、机构发文量、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部门开放实验室发文量、科技期刊被引情况等,是科技文献检索、文献计量研究和科学活动定量分析评价的有力工具。
从上述国内文献计量评价项目可以看出,国内对文献计量的研究方法经历了演变的过程,从最初的单指标评价到现在的多指标评价体系,有单纯的定量分析,也有定量和定性评价相结合。不管怎样,总的趋势是评价方法更为科学、经验日趋成熟。
3核心期刊研究成果的作用
由于核心期刊定量评价方法能对学术期刊做出比较客观和公正的评价,因而核心期刊研究成果很快得到了应用,成为常用的参考工具。3.1核心期刊表的主要作用是为期刊采访提供参考,有助于调整馆藏结构
由于受经费和馆舍空间限制,图书馆和相关机构需要有选择地订购期刊。尤其是在期刊品种飞速增长、电子期刊快速崛起的今天,如何采选期刊更成为期刊采访人员面临的难题。核心期刊表是从学科文献量和学术影响力等角度,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办法,对期刊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价,采访人员通过参考核心期刊表,可以快速有效地了解某个学科的重要期刊,实现精选期刊、合理使用经费的目标。根据核心期刊表有选择地订购和收藏期刊,有助于实现期刊馆藏的分级保障体系,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优先选订重要期刊和核心期刊,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补充选订一般期刊,这种做法既能保证读者的学习与科研的需要,同时又能使期刊的馆藏结构更加合理。
3.2在图书馆导读、参考咨询方面,核心期刊表具有重要的参考和指导作用
由于核心期刊评价研究基本都是按照学科分类来进行的,当读者希望了解某个学科都有哪些重要期刊时,图书馆员可以借助分学科的核心期刊表给读者一个有效的指导,帮助读者找到适合自己需要的期刊。加上国内几个核心期刊评价研究和来源期刊研究项目都具有一定的连续性,核心期刊表逐年更新,有助于学科专家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科期刊的新变化、新情况,提高研究效率。
3.3作者投稿时可以参考核心期刊表
核心期刊比一般期刊可能拥有更多的读者,其刊载文章的作者通常也具有相对较高的研究水平和文字水平。因而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能产生更大的学术影响力。当作者撰写论文不知道该往哪个专业期刊投稿时,可以参考核心期刊表。此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还提供“专业期刊一览表”,可供作者根据自己论文的水平选择最恰当的期刊投稿。
3.4核心期刊表可以为引文数据库精选统计源期刊提供参考
这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那些需要精选来源期刊的引文数据库建设方面。这些引文库为了保证数据库质量,尽可能避免漏选重要期刊,这时,核心期刊表是很有价值的参考工具。
3.5核心期刊研究有助于期刊质量的提高
核心期刊在稿源数量、作者水平和读者数量方面占有优势,这种现象促使期刊编辑部更下功夫办刊,提高期刊质量。许多期刊编辑部也进行文献计量学的研究,希望能够通过对各项定量指标的分析,追踪学科发展趋势,了解期刊自身发展轨迹和持续影响,制定期刊发展规划,提高办刊质量。合理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推动我国学术期刊的发展和进步的作用,有利于创造更多的精品期刊。
3.6核心期刊研究对文献计量学研究有促进作用
核心期刊研究依据的是文献计量学的理论和方法,是一种大规模的文献计量实践,因而,核心期刊研究正在不断丰富文献计量学的内容,促进文献计量学的发展。从国内现有的核心期刊评价研究工作的发展来看,评价工作的研究方法在不断改进,许多学者和工作人员在实际开展统计工作的同时,对文献计量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力求评价方法更为科学、合理。
4核心期刊评价研究发展展望
纵观核心期刊评价研究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核心期刊研究是在国外的影响和国内的需求背景下产生的,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实用价值,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尽管现阶段出现了对核心期刊研究成果的误用情况,但核心期刊研究本身是迎合需求的,是顺应文献计量学理论发展的,这一点应该得到肯定。从宏观角度来看,我国的核心期刊研究,不仅不能因噎废食,而且还应根据形势的变化,考虑新的发展方向。
4.1从期刊评价需求来看
在数字环境飞速发展的今天,因为电子期刊存在种种问题,短期之内还不能完全取代纸本期刊,纸本期刊与电子期刊将在很长时期内并存。很多图书馆在购买了大量的电子期刊数据库的同时,还保留了相当数量的纸本期刊,经费紧缺的局面依然存在。如何以较少的资金选购优质的纸本期刊依然是各馆面临的问题;纸本刊在教学和科研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对纸本刊的文献计量评价研究还应不断地继续和深入。
同时,新的需求不断产生,如电子期刊资源,在短短的几年之内迅速发展,成为教学和科研中的重要参考资料。电子期刊与纸本期刊在载体形态、检索方法、浏览方式上迥然,但面临类似的问题:如何选择电子期刊数据库?如何评价电子期刊数据库?怎样能用较少的经费选购优质的电子期刊?随着电子期刊的发展以及用户需求的增长,我国将面临对电子期刊核心期刊的评价工作。电子期刊的评价与纸本期刊的评价工作有何不同?其评价工作如何开展?它的评价方法如何?这一系列问题,都是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随着纸本期刊评价方法日趋成熟、使用方法日趋理性,电子期刊的评价工作一定能从中受益。
4.2从期刊评价方法来看
文献计量学理论不断在发展,国外对期刊评价方法的研究在摸索中前进,我国目前核心期刊及引文数据库等研究中运用的评价方法也在不断地改进和完善,需要在国际研究的大背景下,从我国的国情和需求出发,根据新的情况和形势,不断优化期刊评价方法。
就我国的中文核心期刊评价研究而言,从理论研究方面,需要加强对国外先进经验和办法的吸收,取长补短,促进文献计量学的发展;从实践方面,要综合评判现有各种核心期刊研究的水平,抽取精华,明确权威的期刊评价研究机构,加强软件和硬件配置,提高评价研究的实践水平。
参考文献
1.蔡蓉华,史复洋.中文核心期刊评价研究报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四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16
2.陆伯华等.国外科技核心期刊手册.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1:序言
3.钱荣贵.核心期刊与期刊评价.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30
4.靖钦恕,线家秀.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世界图书,1988(2):23
5.徐瑞亚.1990-1991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初析.中国科技期刊研究,1992(4):17-18
6.蔡蓉华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研究报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五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11
[关键词]跨学科学文献计量学跨学科研究 学科交叉度跨学科测度指标
[分类号]G256
对于跨学科学的理论,亦有研究者称之为跨学科理论,即解释跨学科现象、指导跨学科实践发展的理论。为避免混淆,笔者称之为跨学科学的理论。阐述跨学科学的理论基础,有助于理解和把握跨学科研究中有关测度指标的提出来源和基本原理。
1 跨学科研究的驱动力
1.1跨学科研究的内在驱动力
跨学科研究的内在驱动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当代科学知识生产方式的转变;二是以“应用问题”为向导的科学研究模式的建立。
Gibbons等人提出科学研究正在分裂成两种形式的知识生产模式,即模式1和模式2,而且科学正在逐渐从知识生产的模式1向模式2转变。模式1是传统的知识生产方式,主要指单个学科内以认知为目的(即探索基本原理)的知识生产。在这种知识生产模式中,基础与应用之间的界限非常清晰。与模式1不同,知识生产模式2是跨学科的,在这种模式中,基础与应用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模式2侧重于获得具有应用背景特征的结果,科学发现一般产生于为应用目标而寻求知识这个需要,科学知识生产的动机和知识方式趋于多样化。不仅如此,科学知识生产模式2的出现还意味着形成了一种新的知识生产环境,知识更易于在学科边界之间流动,研究人员更加具有流动性,研究组织更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
在当代科学知识生产的新模式下,科学知识生产的目的不仅是要推进知识的进步,更要通过知识生产解决具有经济和社会目标的科学问题。与“应用语境”相适应,以解决“应用问题”为向导的科学研究模式已经建立起来。在当代科学知识生产过程中,随着应用研究的不断兴起,跨学科研究也日益普遍。一方面,“科学已经发展到一个无法依赖个体独立工作来解决冲突问题的阶段……”,越来越多的复杂问题往往需要多学科范围内的知识相互作用才能有效地加以解决。由此,以“应用问题”为导向,在学科为基础的知识生产模式下的学科界限和学科壁垒不断被消解,不仅出现了多学科合作的研究,以及跨学科的研究,更重要的是形成了超越传统学科界限的新型知识生产,超出了现有学科的框架。另一方面,在跨学科知识生产中,应用语境中的科学知识生产活动要求调动多种既有的知识资源,并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灵活地组合这些知识资源。
综上所述,当代科学知识生产方式的转变,即以模式2为主导的科学知识生产方式,使得科学家的研究兴趣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产生了以“应用问题”为导向的科学研究模式。在这种研究模式下,科学家之间的开放的交叉交流与合作促进了跨学科研究,跨学科研究的内在驱动机制由此形成。
1.2跨学科研究的加速器
如何更好地促进跨学科研究,使跨学科研究得以快速发展?笔者认为,科学家之间的信息、技术、情报和知识等充分而有效的交流与合作能够加速跨学科研究的进展。
情报交流理论认为,情报交流是人们借助于他们共同的符号系统所进行的知识交流。情报交流过程,就是情报从发生源(情报生产者)发生一直到为情报接收端(情报接收者)所接收的整个过程。在这一交流过程中,情报生产者和情报接受者的关系是社会各个体问的关系,相互通过社会活动方式实现情报的交流。
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科技比较发达的国家,出现了一种被称为“无形学院”的情报交流现象,这种现象是科学技术发展到较高水平,情报交流达到一定程度后所必然产生的,它是补充情报交流和情报传递的一种新的方式。这种类似于科学共同体的“无形学院”,其内部信息交流十分频繁,促进了科学家个人或团体之间的信息的输入输出,当这种“无形学院”中的科学家来自于不同学科背景时,就产生了跨学科的情报交流活动,从而对跨学科研究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信息交流基础。
当然,“学科的交叉和融合是很困难的事……,唯一可行的可能是花更多的时间去交流和沟通,在对话中去理解别的学科的概念和规范”。所以当科学家们遇到以“应用问题”为主导的科学问题时,难免会需要不同学科之知识作为基础,要想在这种跨学科研究上取得一定的成果,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科学家们需要更加深入而有效的交流与合作。
另外,科学家之间的科技合作是情报交流的一种方式,在跨学科研究中,存在于科学家之间的情报交流或科技合作活动,为跨学科研究的实施准备了跨向成功的“云梯”,并促进和加速了跨学科研究的发展。
2 倡导跨学科研究的原因
学科交叉是学术思想的交融,实质上是交叉思维方式的综合、系统辩证思维的体现。唯有从多视角出发,采取交叉思维的方式进行跨学科研究,才能形成正确完整的认识。下面从跨学科研究的障碍、重要性和现实性几方面加以论述。
2.1跨学科研究的障碍
科学分类,是指依据对学科系统基本特征的分析,确立正确的学科分类原则,在此基础上对各门学科进行区分和排列,建立符合学科发展实际的分类体系。
学科分类和其他任何学科知识一样,有它自己发展的历史。从科学发展历程看,跨学科研究历史比跨学科理论历史要长得多。长期以来,相对于现在有些科研计划是跨学科理论指导和(或)相应制度干预的产物来讲,跨学科研究是以自然生长的方式发展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单一学科研究恐怕从来未有过,它或多或少地直接或间接地与其他学科之间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但是,这种学科分类很大程度上割裂了学科之间的交叉关系,很可能使得科学家在研究跨学科问题时,只顾专注于自身的学科领域内的技术和方法,而忽略了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这样很可能导致科学家在跨学科研究上的失败。所以,现代学科的分类有可能阻碍了跨学科研究的发展。另外,大学里的研究机构几乎都是按院系或独立的科研机构进行管理,使硬件资源匹配在院系或科研机构里,其共享与融合很难得到组织支撑。
对于科学家来说,要不断扩展自身的研究视野,加强科学家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在科研上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时,不妨借鉴不同学科的工具与方法,争取在跨学科研究上有所突破。
2.2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
学科交叉点往往就是科学新的生长点、新的科学前沿,这里最有可能产生重大的科学突破,使科学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在新时期里,我们要大力地提倡学科交叉,注重交叉学科的发展。维纳等人认为,“在科学发展上可以得到最大收获的领域是各种已经建立起来的部门之间的被忽视的无人区”。跨学科学具有
如此强劲的重要性,需要特别重视跨学科研究,实际科研活动中,跨学科研究取得成功的实例非常之多。
DNA双螺旋结构是20世纪生物学最重要的发现。对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有四位,分别是Francis Crick、James Watson、MauriceWilkins和Rosalind Frankin。这四位科学家中Watson毕业于生物专业,Crick和Wilkins毕业于物理专业,而Franklin毕业于化学专业,他们具有不同的知识背景,在同一时间都致力于研究遗传基因的分子结构,在既合作又竞争,充满学术交流和争论的环境中,发挥了各自专业的特长,为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做出了各自的贡献,这是科学史上由学科交叉产生的一次重大科学成果。
将一个学科发展成熟的知识、技术和方法应用到另一学科的前沿,能够产生重大的创新成果;学科交叉是创新思想的源泉;加强最新科学成果向周边相关学科的渗透和应用是有益于学科交叉的。要创造条件,鼓励不同学科专业人员进行学术交流,推动他们针对重大科学问题进行跨学科探索和合作。
2.3跨学科研究的现实性
跨学科研究的现实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当代科学的发展体现了学科交叉;二是当前的科研项目通常要求学科交叉。
2.3.1当代科学的发展体现了学科交叉 跨学科是以单学科发展为基础,并推动单学科进化与单学科集的拓展。科学的发展之路是扬弃,是知识边界和“壁垒”不断被打破和不断形成的过程。这正如前苏联学者C・斯米尔诺夫所观察的那样,“科学史证明,科学知识的分化过程和整化过程并不相互排斥,而是相互交织,彼此转化……。科学的跨学科发展也必然转变为单学科发展。科学‘体’内的跨学科构成物迟早会获得独立学科的全部特点”。
当代科学的发展正呈现出宏观层面上的综合以及微观层面上的细分(新学科的产生),这种学科的宏观层面上的综合和微观层面上的细分都可以产生新的学科,均体现了学科交叉,需要利用跨学科研究的思想和方法加以分析。
2.3.2科研项目要求学科交叉 当前,各种科研项目,无论是国外的还是国内的,大部分都有专门的跨学科研究项目,要求科学家在申请科研项目时,科研课题要有一定的交叉。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和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DARPA)以及其他一些主要资助机构都围绕着学科交叉研究设置和安排资助计划,目的是鼓励学科之间的联系,发展新方法、技术和工具,促进研究结果的应用。R&A是NSF的主要资助类别,主要资助四种类型的活动,而核心活动是学科交叉研究。中国国家科学自然科学基金会(NSFC)专门设立了跨科学部,用以处理交叉科学的科研申请项目。NSFC作为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的主要支持机构之一,NSFC清楚地认识到基础研究在科学前沿全方位拓展以及在纵向的学科分化与深入的同时,需要不断加强学科及领域之间的交叉与融合。NSFC将资助学科交叉研究放在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
3 基于文献计量的跨学科学
可以利用文献计量学的定量研究方法,来描述跨学科研究并寻找跨学科研究相关规律。下文给出了跨学科学研究的关键问题及研究策略。
3.1期刊论文与学科交叉的关系
期刊论文作为科学研究工作的研究成果的载体,必然反映了大致同时代的科学研究工作。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科研工作者愿意把科研成果公开发表在期刊上,公开发表在期刊上的论文可以表明作者发明或发现定理、原理或理论的优先权,为作者赢得学术声誉,这种学术声誉的获得是得到当代社会承认的;另一方面,期刊编辑择优录用并刊登了承载着作者科研成果和智慧结晶的科研论文,大多数期刊公正地选用了同行评议所承认的优秀论文,而这些优秀论文大体能够反映同时期的科学研究成果。
如参考文献[1-3]所言,当代科学知识生产方式正在经历从模式1到模式2的转变。在模式2中,其知识生产受为实现同应用相关的实际问题的最终解决的知识探求所驱动,以跨学科及学科之间的互动为基本特征,学科边界以及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当代科学知识生产方式从模式1到模式2的转变,使得在传统下处于单一学科的科学研究越来越涉猎到学科边界问题,也就是跨学科研究的问题日益得到研究和深入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科学研究工作必然大量地涉及到科学交叉的研究,亦即当代科学研究工作本身就包含了大量的跨学科研究和学科交叉的研究。
由此可知,期刊论文反映了科学研究工作,而科学研究工作又包含了学科交叉的研究,由此,期刊论文反映了学科交叉的研究。于是,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来研究当代科学的跨学科学的特性在理论上是可行的。
3.2跨学科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当前在跨学科学研究领域,科学家从宏观层面研究得较多,如研究跨学科的资助问题、跨学科的管理及运作、跨学科的教育与成果应用等,而从微观层面去探讨跨学科的本质属性等内容的研究不多。从微观角度来看,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定量方法,如何测度跨学科研究?如何测度跨学科研究中必然伴随的学科交叉程度的大小?“如何从计量学角度对其分析,从数学的角度去揭示这类跨学科学科的发生规律,对其研究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有待进一步的探索”。目前对跨学科现象的定量研究,在笔者的另两篇文献中分别总结了国内外研究者在这方面的成果和笔者建立的跨学科测度指标,因此跨学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在本文中不再赘述。从定量研究的角度,建立以学科交叉度为核心的跨学科测度指标,以共现分析和共类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全面地从定量测度的角度去揭示跨学科研究的发生规律,是解决跨学科研究测度问题的路线。
4 结论
本文分析了基于文献计量的跨学科学理论基础,该理论基础总结如图1所示:
对图1的简要总结和说明如下:
关键词:微处理器;作者合著;信息可视化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G353.1
Research on Coauthoring Visualization
of the Patent on Chinese Microprocessor Field
LIU Yu-qin,ZHANG Li-wei
(Ministry of Industr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oftware
and Integrated Circuit. Promotion Center, Beijing 100038, China)
Abstract: To discover innovation capability, coauthoring patter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nnovation subject on?Chinese microprocessor patent, in combination with related research status home and abroad,a visualization approach for coauthoring was proposed. The approach applied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technique to extract the inherent, objective and quantitative information hiding in patent database, and showed mining result with chart. Coauthoring rate of bibliometrics was used to analyze cooperation intensity. The empirical illustration results show microprocessor patent applied by Chinese concentrated after 2000 mostly, inventor cooperation strength was high, assignee and region cooperation strength was low,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inventor in home was lower than those at abroad.
Key words:microprocessor; coauthoring;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1序言
当今世界科学科技迅猛发展,科技领域已进入“大科技”时代,学科间渗透交叉,科研难度日趋加大。科技攻关不仅需要巨额资金投入,还需要研究者群体功能的发挥。合著研究则是聚个人创造力为群体智慧的有效途径[1]。因而,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促进了合著研究的加强与改善,采用科学合著的方式来研究结构复杂的大科学系统已是科学研究的主要趋势。
合著研究者不是结构松散的共同体,他们要分享信任与责任,最具体的表现就是他们共同署名发表成果,并共同承担责任。合著研究者具有认识论上的平等地位,并构成一个新的认知主体。这个新的认知主体通过他们的认知成果获得了认识论地位,并使合著研究成为一种认知方式[2]。与科学的专业化和团体化相适应,合著研究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日益盛行。改善科学劳动组织,增加科研成果数量,提高科学劳动效率,都与科学论文作者分布状况不无关系。可以说,科学论文作者分布的规律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重要出口。因此,对他的评价成为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专利信息凭借其巨大的技术、情报、经济和法律价值, 一向被科技情报界称为“ 科技金矿”。专利制度在鼓励发明创新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的统计,90~95%的研发成果包含在专利文献中,专利文献公开的技术有80%以上未出现在其它技术文献中,全世界90%以上的发明创造信息都是首先通过专利文献反映出来;有效运用专利信息,可缩短研发时间60%,节省研发费用40%,专利的重要性可见一斑[3]。
本文采用科学计量学与信息可视化技术,分别从宏观与微观角度对微处理器领域中国专利的发明主体间的合著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发现该领域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主体间的合著模式、合著特点与规律等。
2合著分析方法现状
国外有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科技合著进行了分析:Gl?nzel W[4]、Newman M [5] 、Miquel J F[6] 等科学家采用文献计量学及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以科学家个体合著、机构合著及国家合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科研合著网络的结构及属性。近年来国内对科技合著研究也渐渐兴起:如陈悦[7] 、姜春林[8] 等对管理科学领域作者合著率、合著作者年龄、合著地域分布等进行了计量研究;李亮[9]、刘则渊[10]介绍目前国际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及其在合著研究中的应用;赵焕芳[2]、侯海燕[11]、刘盛博[12]等采用信息可视化方法对科学文献合著网络进行可视化研究,从微观角度对科研个体及合著网络进行计量分析。
以上针对作者合著现象的研究方法,多以学术期刊、论文为研究对象,专利的合著研究较少;分析方法更多强调于合著者之间的整体关系、合著规律,忽略了个体的研究能力、在群体中的贡献力等。本文构建的合著关系可视化模型对专利合著现象、发明主体间的合著模式、个体的研发能力进行微观的、深入的分析。
3可视化模型构建
可视化模型是指将抽象出来的数据信息转换成图形元的过程。可视化模型一般由点、线、面、体等基本图形元构成,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对这些基本图形元进行涵义映射,使得数据的不同特征直观的体现出来,然后再利用计算机图形图像学的各种处理算法绘制出相应的图形元[13]。为了直观、清晰的发现合著主体的个体研发能力、主体间的合著模式、合著特点与规律,改进以往合著关系研究方法的不足,本文构建以下可视化模型(表1)。
4布点算法选择
构建合著关系可视化模型后,如何在可视化图形中清晰的表示图形元,使图形结构更加易于理解、美观,本文采用P.Eades[14],[15]提出的“弹性模型(Spring-Embedded Model)” 布点算法,由于此模型以物理学中的“弹力”作为关注点,因此也称为力导引模型(Force-Directed Model),此模型在作图领域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并一直被沿用发展至今。其基本思想是:将图看成一个顶点为钢环、边为弹簧的物理系统,系统被赋予某个初始状态以后,弹簧弹力的作用会导致钢环的移动,这种运动直到系统总能量减少到最小值时停止。但是, P.Eades 在实现算法中并没有遵守弹性力学中的胡克定律,而是采用了自己建立的弹簧受力公式。此外,为了降低算法复杂度, P.Eades假设引力作用只存在于相邻两个节点间。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5实证分析
5.1数据选择
微处理器已经无处不在,它不仅是微型计算机的核心部件,也是各种数字化智能设备的关键部件。本文对微处理器技术领域1985年~2008年间的中国专利进行检索,并以人工对检索数据进行筛选,挑选出与微处理器技术高度相关的专利3262件,采用文献计量学与信息可视化技术进行专利合著率、发明人合著关系、申请机构合著关系、区域合著关系分析,用以发现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主体间的合著模式、合著特点与规律。
5.2合著率趋势分析
科学计量学中的合著率是指合著的论文数量与全部论文总数的比值,它反映了某一学科领域的科学合著程度,是科学计量学中常用的指标。本文所选取的微处理器技术领域1985年-2008年的中国专利,尽管专利总量、合著量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在2000年后增势迅猛,如表2所示,但从发明人合著率来看,除1986年、1991年以外,合著率变化平稳,并且保持在60%以上,如图1所示,说明该领域的科学合著强度较强,也反映了微处理器技术的研发具有较高难度。
5.3合著关系可视化分析
选择专利申请量在3件以上的前50位发明人,建立其合著可视化模型,如图2所示:红色节点(标记“R”的区域)大小表示该发明人作为第一发明人的专利数量多少,蓝色节点(标记“B”的区域)环形大小表示该发明人作为第二发明人的专利数量多少,黄色节点(标记“Y”的区域)环形大小表示该发明人作为第三及以后的发明人的专利数量多少,连线的粗细表示合著的强弱,数字表示对应发明人作为第一发明人的专利的具体数量。
从图2可以看出:在微处理器技术领域中,形成以G・葛兰・亨利(智慧第一公司)、T・科特克(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R・K・阿里米利(国际商业机器公司)、罗德尼・韦恩・史密斯(高通股份有限公司)、高山秀一(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张民选(中国人民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为技术核心的六个主力研发团队,对应节点以红色R区域为主,他们在各自的团队中处于技术领导地位,而且这些团队多为三人以上团队,可视为微处理器领域中国专利的核心团队,是微处理器技术研究的重要贡献者;G・葛兰・亨利的个人技术能力最为突出,并有较强的合著者罗德尼・E・胡克;张民选所在技术团队人数最多,合著力度最大,但团队成员发明次序都比较靠后,节点以黄色Y区域为主,其发明人在整体发明创造过程中的贡献力有待进一步明确;拉维・K・阿里米利(国际商业机器公司)、陈天洲(浙江大学)、G・沃尔里奇(英特尔公司)个人技术能力突出,合著专利数量很少,节点一红色R区域为主;胡伟武(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个人技术能力强,合著数量也较高,但其合著者均未进入前50名,节点以蓝色B区域为主,因此,缺乏有力的合著者,个人显得力单势薄,导致其团队在整个技术领域中缺乏竞争力。
图3~图6为微处理器中国专利发明人合著可视化模型历史演化,从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微处理器专利大多集中在2000年以后,特别是国内发明人的专利申请,2000年以前,我国的微处理器专利多为国外的发明人所拥有。
图7、图8为微处理器中国专利申请机构、区域合著关系可视化模型。从申请机构合著关系可视化模型来看,国际商业机器公司、英特尔公司、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在该领域处于绝对的领先优势,节点以红色R区域为主,节点连线线少,合著力度非常小;从区域合著关系可视化模型来看,美国、中国、日本占据了该领域的绝大多数专利,节点以红色R区域为主,除中国大陆与中国台湾有少量合著外,区域间的合著力度较小。
综合微处理器中国专利的发明人、专利申请机构、区域合著关系可视化模型,尽管发明人合著强度较大,但合著更多的存在于机构内部研发人员之间,机构间的合著与区域间的合著非常少,国外大公司处于技术垄断地位,研发缺少国际性的交流。
6结论
合著分析一直是情报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应用信息可视化技术构建了专利发明主体合著关系可视化模型,挖掘隐含于专利数据库中的内在的、客观的、定量的信息,以图形直观地呈现挖掘结果,从微观角度揭示专利发明主体的创新能力、主体间的合著模式、合著特点与规律,并对微处理器中国专利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的微处理器专利技术多集中在2000年以后,发明人合著强度大,申请机构与区域合著强度小,国内发明人创新能力低于国外发明人。
参考文献
[1] 韩秀兰.我国自然科学期刊论文合著现象进展研究[J].情报科学,1998,16(6):555-570
[2] 赵焕芳.基于多数据源的科技文献信息可视化技术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29
[3] 刘玉琴,汪雪锋,雷孝平.基于文本挖掘技术的专利质量评价与实证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7,43(33):12-14
[4] Gl?nzel W. Coauthorship Patterns and Trends in the Sciences (1980-1998): A Bibliometric Study with Implications for Database Indexing and Search Strategies. Library Trends,2002 ,50(3):461-473
[5] Newman M.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 networks.PNAS,2001,98(2):404-409
[6] Miquel J F,Y. Okubo.Structure of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in Science-Part II: Comparisons of Profiles in Countries using a Link Indicator.Scientometrics,1994,29 (2) :271-297
[7] 陈悦,刘则渊.中国管理科学合著现象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6,23(6):758-764
[8] 姜春林,丁.关于我国高水平管理科学研究合作现象的统计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16(1):72-78
[9] 李亮,朱庆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在合著分析中的实证研究[J].情报科学,2008,26(4):549-555
[10] 刘则渊,尹丽春,徐大伟.试论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在合作研究中的应用[J].科技管理研究,2005,12:267-273
[11] 侯海燕.基于知识图谱的科学计量学进展研究[D]..辽宁:大连理工大学,2006
[12] 刘盛博,丁,杨莹等.中国科技管理领域论文合著现象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网刊,
2009,(1):1-6
[13]刘玉琴.基于专利检索与专利分析的技术创新管理方法研究[D].北京:北京理工大学,2008:78
[14] Eades P. A heuristic for graph drawing.Congressus Nutnerantiunt,1984, 42 :149-160
[15] 王柏,吴巍,徐超群.复杂网络可视化研究综述[J].计算机科学,2007,34(4):17-22
作者简介
关键词:引文分析 评价作用 促进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4(a)-0000-00
1前言
引文分析法作为信息计量学的一种基本的方法在学术研究的各个方面都进行着广泛的应用,并且随着技术的进步,也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引文分析法起源与国外。普赖斯于 1956 年发表的著作 《科学论文的网络》 为引文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 Henry Small 于1973 年提出了以文献为单位的共引分析。 Howard D, White 于 1981 年把同被引概念扩展到著者,对著者进行同被引分析,以此来反映科学的知识结构,研究科学交流的模式。[1]这些都为引文分析发奠定了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引文分析法也跟随时展的潮流,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与更广阔的应用。
2引文分析法的相关定义
2.1引文
“引文”通常指文献结尾处的参考文献,不含脚注、间注、夹注等,现有的文献引文分析工具也不提供脚注、间注、夹注的查询。[2]
2.2引文分析法
引文分析(Citation Analysis)就是利用各种数学、统计学以及逻辑方法中的归纳、比较等方法,对科学期刊、论文、著者等分析对象之间的各种关联和相关关系进行分析研究, 以便揭示其数量特征和对象间内在的规律的一种文献计量分析方法。[3]
引文分析法是科学评价中的定量分析的方法,通过建立科学计量学指标体系来实现对论文质量和学术影响力的评价。[4]引文分析就是这样一种基于文献之间引用与被引用的线性关系和网状关系的定量研究方法。[5]通过对文献中大量的引文进行定量分析研究,旨在探讨文献的分布和使用特性以及文献之间的关系。通过引文分析,可以揭示科学结构、科学发展变化和前沿领域,评价学科领域及科研机构,了解某学科领域的发展现状,预测科学发展趋势等。近年来,利用引文分析的定量评价方式对个人、机构的科研成果和水平进行评价越来越普及并且引文分析的方法被各国政府机构和科研管理部门广泛应用于科学成果的评价。
3引文分析法的作用
3.1评价核心期刊,研究期刊质量以及期刊之间的关系
核心期刊即某学科的主要期刊。一般是指所含专业情报信息量大,质量高,能够代表专业学科发展水平并受到本学科读者重视的专业期刊。[7]如果按照期刊在一次文献中被引用的频率进行排列,被引频率高的期刊一般为某馆或某学科的核心期刊。[8]通过引文频次的多少不仅可以评价核心期刊,而且也可以评价引文所在期刊的质量,一般来说,引用的频次越高,其质量越大。并且通过文献之间引用与被引用的关系,也可以分析学科之间的关系,通过学科文献之间相互引用的关系,可以探讨出文献所属学科之间的联系,更有利于学科的发展以及相互之间的促进。引文分析法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定量分析的方法,并不能说某一文献引用的频次多,其质量就越好,但定量分析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够反映文献所属刊物的质量。
3.2研究文献老化规律,指导文献收藏和文献利用
许多文献老化的规律的研究都是基于引文分析法的,如普赖斯定律的提出,半衰期指数的确定,都是在引文分析法的基础上得到的。所以引文分析法作为一种研究文献之间关系的基础方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并且通过引文分析法研究文献老化的规律,并将此种规律应用于图书馆及其他机构文献的查旧剔除以及最新文献的引入,将有利于指导文献的收藏与文献的利用,更有助于优化馆藏,更好地为用户提供服务。
3.3评价人才
论文被响应度可以作为衡量该论文的学术价值和影响的一种测度,因而也从科研成果被利用的角度反映了作者在本学科领域内的影响和地位。一般来说,作为被引用文献的作者,文献被引用的频次越多,其影响力就相应的较大。虽然文献的引用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并且在引用的过程中,有一些不规范的引用情况,但根据马太效应的影响,文献的引用频率可以从一个侧面对作者的影响力进行一个反映。
3.4评估某组织机构、国家和地区的科学能力和学术水平,评价科研工作质量和科技生产率,推动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
以后,是否被引用和被引用的多少,可以说明它们对后来研究工作的影响和作用[9]。而通过这种引用与被引用的多少以及后来的影响与作用,可以很清晰地对科研工作的质量与效率进行评价。一个机构、国家、地区的科学及学术水平是有很多方面组成的,而一个机构的文献的发展情况也属于一个侧面。某一机构其文献被引频率越高,其学术水平也相应的较高。实践的发展来源于理论的进步,对于引用频率较高的核心的文献加以利用,会促进科学的发展以及技术的进步。
3.5研究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和趋势
引文分析可以从几个方面分析,通过对引文年代,引文作者,引文学科之间的分析找出其中的规律以及发展的趋势。通过对引文年代分析,我们可以了解文献发展的历史并且通过可以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而对于引文学科的分析,可以了解学科之间发展的情况,对于我们判断热门学科以及未来的潜力学科都有很大帮助。
4结语
引文分析法作为信息计量学的基础方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应用也较广泛。尤其是在网络化与可视化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引文分析发更是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与作用。当然,引文分析法也并是完美无缺的,它在引用质量的区分、引用意图以及引用的客观性方面都有缺陷,但这并不能抹杀引文分析法在科研工作中的作用。引文分析法的缺陷会在科研工作者的事件中得到改善以及克服,引文分析法也将会发挥它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鲁超与刘清, 引文分析可视化现状. 情报杂志, 2010(11): 第48-52页.
2苏芳荔, 文献引文分析、网络链接分析和网络引文分析的比较. 情报探索, 2010(01): 第11-13页.
3史卫国与饶艳, 论引文分析法研究进展与趋势. 山东图书馆季刊, 2001(03): 第9-10页
4沈利华等, “客观同行评议”方法探索性研究――一种基于引文分析法的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方法. 图书情报工作, 2012(18): 第144-148页.
5李玉进, 引文分析存在问题的再认识.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1(03): 第60-62页.
6张慧敏, 引文分析法的内涵及研究实证. 编辑学报, 2006(S1): 第174-177页.
7宣传舆论学大辞典
【关键词】创业教育 研究热点 知识图谱 可视化
创业教育最先由世界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的专家Colin Ball在1988年提出。198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面向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研讨会”,首次提出“事业心和开拓教育”的概念,后被译为“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创业意识,增强创业精神,开发创业人格,提高创业素质和能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和解决当前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和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创业教育已成为国际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探索的一个崭新领域。本文在全新的知识计量学视阈下,将定量分析和定性研究相结合,探究国际创业教育的研究热点,为我国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借鉴。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数据来源。本文以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Web of Knowledge平台下Web of Science(WOS)中的科学引文索引SCI-E、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作为国际创业教育领域知识计量研究的数据来源。在SCI-E、SSCI数据库里主题检索1945年至2010年66年间国际创业教育的文献数据,文献语言选择“All languages”,得到2000条文献数据。本文是以这2000条文献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和计量单元的。
研究方法。知识计量学是以整个人类知识体系为对象,运用定量分析和计算技术对社会的知识能力和知识的社会关系进行综合研究的一门交叉学科,是正在形成的知识科学中的一门方法性的分支学科。①知识图谱是显示知识的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种图形,它是揭示知识及其活动规律的知识计量学从数学表达转向图形表达的产物。②简言之,知识图谱是知识计量学的研究载体和表达方式。
可视化技术与方法,是将抽象数据用可视的形式表示出来,是知识计量和知识图谱绘制的实现途径和直观体现。引文分析可视化是可视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因为引文分析要处理海量的引文数据,利用可视化技术与方法可以使人们更容易地观察、浏览和理解信息,并且找到数据中隐藏的规律和模式。③探究国际创业教育的发展脉络与研究热点,正是基于WOS文献数据的引文分析可视化。21世纪以来,基于引文分析的可视化方法可谓方兴未艾。其中CiteSpace是一种适于多元、分时、动态的复杂网络分析的新一代可视化技术,正成为知识计量学普遍应用的新手段。④在CiteSpace生成的知识图谱中,以时间为变量探索一个领域的发展机制,演绎研究热点的变化过程,揭示其出现的新趋势与新动向,这无疑为国际创业教育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范例。
国际创业教育领域论文的整体分布
本文首先从2000条文献的时间分布、国家(地区)分布、机构分布和学科分布入手,对国际创业教育领域的研究进行总体把握与宏观认识。
时间分布。美国的创业教育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是创业教育最早兴起的国家,堪称国际创业教育效仿的典范。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创业教育领域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上都可谓突飞猛进。据考察,国际学者对于创业教育的研究从1992年开始稳定增长,1999年~2005年的研究在起伏波动中呈增长态势,2006年~2009年间国际学者对于创业教育领域给予了普遍关注,研究成果丰硕。2009年达到所有考察年份的峰值,为168篇。2010年这一领域的研究又略有回落。
国家(地区)分布。从国家(地区)分布来看,创业教育在欧美等先进国家已深受重视且颇具规模。美国在国际创业教育领域的研究处于绝对优势地位,1002篇的发文数量占这一领域研究总数的一半以上,其论文的质量也较高,WOS论文中被引频次总计6109,篇均引用达6.10次,高于4.9的全球平均值。创业教育在美国已经形成一个相当完备的体系,涵盖了从初中、高中、大学本科直到研究生的正规教育。紧随其后的是英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中国大陆位居第九,这表明在世界各国和地区纷纷抢占创业教育制高点的背景下,我国也密切关注着当代创业教育发展的最新趋势和研究热点。另外,如德国、荷兰、南非、瑞典、法国等向来重视创业教育的国家,在此领域的发文数量也位居前列。中国台湾地区居第16位。
机构分布。半个多世纪以来国际创业教育领域发文最多的前20位机构无一例外,都是国际知名高校,其中美国占了17个席位,这与此领域论文的国家分布情况不无关系。从1947年Myles Mace在哈佛大学开设第一门创业课程至今,超过1600所美国高校提供了2200门以上的创业课程,277个与创业有关的职位,100个以上的创业中心,44种相关的学术刊物,其中核心的管理杂志也十分关注创业。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马里兰大学、密苏里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哈佛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威斯康星大学对国际创业教育领域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这些高校的策略重心和竞争优势是创业教育的研究和教学。相对而言,百森商学院、哈佛商学院、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的创业教育是综合性的;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仁斯里尔理工大学等的创业教育是面向高科技创业的;印第安纳大学、科罗拉多大学的创业教育偏重于新企业的创立和创新;路易斯安纳州立大学侧重的是家族创业、连锁经营及妇女创业;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的创业教育着眼于生命科学应用、大型机构创新和创业。此外,来自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大学、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和英国的伦敦大学在创业教育研究领域独树一帜,也是其中的核心研究力量。遗憾的是,SCI、SSCI中,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研究远远落后于世界,香港教育学院仅以2篇的发文数量位居283位。由此,加强和推进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基于关键词共现图谱的国际创业教育研究热点的可视化分析
在CiteSpace最新版2.2.R11中,选择“Keyword”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标准设定为每个时间分区选取被引次数或共现次数最多的前30位关键词,可获得较为理想的聚类结果。经分析得到13个聚类,分别是聚类0至聚类12。通过对各个聚类研究热点的梳理和分析,最终形成13个热点知识群,即得出近年来国际创业教育领域的13个研究热点。
热点知识群A:商业教育与管理教育。由聚类1构成,重要词有商业教育、管理教育、创业者和国际精英商学院协会等。热点知识群B:创业管理与商业模式。由聚类10构成,重要词有管理、技术、创新、框架、能力和公司等。创业管理是对传统管理的重构和再造,创业商业模式更多的涉及知识产权和技术创新。热点知识群C:创业教育课程和满意度。由聚类3构成,重要词有课程、满意度和经验等。热点知识群D:创业教育预期、态度、模式与绩效。由聚类0和8构成,重要词有自我、预期、自传、态度、个性、科学、模式、职业、成就、绩效、自我效能感、性别、学生和愿景等。热点知识群E:创业教育与方法,职业选择与培训。由聚类4构成,重要词有教育、方法、社会学等。热点知识群F:职业流动劳力和创业移民。由聚类5构成,重要词有高等教育、流动劳力、移民、职业等。热点知识群G:创业者的人格与健康,由聚类11构成,重要词有健康、萧条、双性性格、自尊、退休和经验等。热点知识群H:青年创业者的支持与环境。由聚类12构成,重要词有职业区域环境和失业等。热点知识群I:创业专业选择,内科与初级保健护理。由聚类2构成,重要词有初级保健护理、内科、门诊医疗和门诊诊所等。热点知识群J:创业目的与成功。由聚类9构成,重要词有成功、发展、绩效和创业者等。热点知识群K:创业教育的调整与文化互渗。重要词有调整、分配、美国人和文化互渗等。热点知识群L:职业干预、评估与决策。由聚类7构成,重要词有职业干预、研究方法论、大学生、高中生和指导等。热点知识群M:职业选择与决策,创业自我评估。由聚类6构成,重要词有职业、决策、选择、自我评估、学校和结果等。(作者单位:大连海事大学学院)
注释
①刘则渊,刘凤朝:“关于知识计量学研究的方法论思考”,《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年第8期。
②陈悦,刘则渊:“悄然兴起的科学知识图谱”,《科学学研究》,2005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