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人本原理论文

人本原理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23 15:16:4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人本原理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人本原理论文

第1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资本

1概述

在当今社会,人力资源已成为时髦并被广泛接受的名词,原来的人事部已纷纷改称人力资源部,如果你去应聘,人力资源部的人也早已不再是高高在上地审视你,他们非常谦和,非常尊重你,甚至还会倒杯水给你,如果你的求职被拒绝,你也许还会收到一封告知信,信上会先感谢你对公司的信任,然后例行公事地夸你两句,最后做一些“由于名额有限”之类的解释,并说如果以后有机会希望能与你合作等等,虽然你几乎不能指望对方真会再来找你合作,但这种态度还是让我们感到非常舒服,因为我们终于感到自己是受人尊重的“人才”了,我们不再是任人挑来选去的砖头,我们成为了企业重要且急需的“资源”。然而,仅将人力作为资源还不够,还应将人力变成资本,使其成为企业的财富,让其为企业所用,并不断增值,给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2将人力视为资源和资本的差别

资源和资本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却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资源是自然形成、未经开发的,而资本却经过精心的开发和筹划,成为企业产生利润的基础。其次,资源和资本在使用上考虑的角度完全不同,如果要资源,人人都想要最好的,钱越多越好,技术越先进越好,人越能干越好,但作为资本,人们就会更多地考虑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会在乎成本,会考虑利润。第三、提到资源人们多考虑寻求与拥有,而提到资本人们会更多地考虑如何使其增值生利,资源是未经开发的资本,资本是开发利用了的资源。

将人力视为资源和视为资本有很大的差别。

2.1在人才招募上:如果我们正在找工作,我们读十份招聘广告,会发现可能有五份内容十分雷同:35岁以下,本科以上学历,三年以上相关工作经历,能流利地使用英语等等,难道有这么多公司对人才的需求是一样的吗?

我曾听一个朋友抱怨过,他工作的公司在招聘时要求能流利地用英语交流,那时,这个要求很普遍,为了找工作,他在应聘前还真在口语上下了不少功夫,应聘面试时与考官侃侃而谈,顺利过关,结果工作快半年了,除了“Hello、beybey”之类的就没说过什么英文。

上述的招聘就是将人作为资源,只片面地追求好,不论是否需要,都要求本科以上学历,流利的英语等,只要别人要求,我就要求。这种招聘方式,或者会为企业增加不必要的人力成本,或者成为员工队伍不稳定的根源。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一个人的能力不同,其对薪金和发展前景的要求就会不同,一个不太会讲英语的人和一个能流利地进行英语听说读写的人对薪酬的期望会有很大差别,同样,一个营销专业毕业的大专生和一个MBA对薪酬的要求也会大不相同,一个人具备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社会就为他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使其容易不稳定,同时,由于他成为了较为稀缺的人才,社会提供给他的报酬水平也会较高,一个企业如果想招募并留住这样的人才,只能按社会标准付给他较高的薪酬,这就意味着我们增加了成本。如果,我们将人力看作资本,这是我们会很自然地考虑一个问题:我们多付的成本能否给我们带来收益?

假设一个企业只做国内贸易,估计在一年之内都不会与国外公司打交道,如果招聘时非要求良好的英语水平,这对企业来说只会带来两种结果:

2.1.1增加工资成本。本来销售部的工资成本可能是15000元/月,由于要满足高素质员工的薪金要求,使工资成本增加至30000元/月,而增加的15000元成本并不给企业带来任何价值。

2.1.2造成流动,增加招聘培训成本。如果公司不能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招来的员工在了解到他们的收入状况后会产生不满,然后另谋高就,这样,不仅使公司已支出的招聘培训费打了水漂,还得不断再去“浪费”招聘培训费用,以维持公司在人才上的高要求,而这些增加的成本也不能给企业带来价值。2.2在人才的使用上:一个公司招募了一个新员工,在招聘时其条件完全符合公司要求,但试用期结束时,该员工却未能完成公司的工作,因而被解聘,这是谁的过错?公司?员工?

我们很难说这完全是一方面的过错,但我们知道,对同一个员工来说,将其视为资本或视为资源会有完全不同的结果。

3如何将人力资源变成人力资本

只有将人力视为资本,才能最经济地拥有人才,并拥有充足的人才,并使人才不断成长,为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利润,那么,我们应如何将“人力资源”变成“人力资本”?

3.1在人才招聘方面

3.1.1招聘前进行规划:现在许多企业尚无能力做全面的人力资源规划,但起码在招聘前应有一个针对本次招聘的规划,这个规划应包括如下内容:

招聘的目的:为什么要招这个人?

应聘者的工作任务:招进来的人将完成哪些工作

对应聘者要求:为完成上述工作,应聘人需要具备哪些知识和技能

3.1.2追求“门当户对”农夫娶到公主当然是美事一桩,但如果日后因农夫养不起公主而遭公主抛弃,那还不如开始就娶个村姑,白头偕老,和和美美过一生。招聘人才也是这样,不要一味追求水平高,而要追求经济适用。

根据企业的需要确定招聘条件。在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过高的要求将造成人力成本增加或人员流动频繁。

3.2在人才使用方面:

3.2.1人才开发:①人才开发的目的:使社会人才成为企业人才。虽然我们在招聘时对应聘者的基本素质做了基本的规定和审核,但要想使应聘者的能力能充分为我所用,还需要我们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培训。例如:当我们招聘一名销售代表时可能会要求他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但如果我们不对他进行有关公司和产品知识的培训,他还是不能很好地向客户介绍我们的公司和产品,只有提供相应的支持,员工的才能才会被开发利用,从而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②人才开发的主要方法:人才开发的主要方法是培训,培训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即可以是参加培训课程,也可以是在工作岗位上的辅导和训练,还可以用鼓励员工自学的方式使员工自己通过读书、上学、进修等方法来进行自我培训,因为是以为企业开发人才为目的,因此,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应从企业对人才知识技能的需求出发,鼓励员工按企业的要求去不断提高自己。

第2篇

一、人力资源成本内容

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们的综合,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人力资源成本是指通过计算的方法来反映人力资源管理和员工的行为所引起的经济价值。医院的人力资源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主要有招聘成本、雇佣成本和离职成本等。间接成本主要有机会成本、人员短缺成本和其他负面成本等。间接成本虽然难以用货币来准确衡量,但它的意义和价值可能会远远高于直接成本,所以重视间接成本也是非常必要的。

根据成本核算的资料显示,许多医院的人力资源成本占到了总成本的20-30%,在成本构成中的比例较高。但是,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并不是把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的越低越好,而是要启动、协调和促进人力资源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医院所拥有的人力资源取得最大收益。

二、人力资源成本控制措施

(一)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念

要强化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意识,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人力资源成本管理重要性的科学认识,使大家明白人力资源同样需要成本核算。要认识到人力资源的成本问题,绝非是简单的少花钱、多办事的问题,而是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上都要用高水平的管理,来获得最佳效益。

要坚持合理引进和使用人才,避免人才消费上的误区,片面唯学历选拔人才的做法,直接结果只能是导致人力资源成本的相对增加。只要符合岗位规范和岗位描述的要求,能胜任工作岗位的需要并具有创新能力的,就是适用性人才。

要正确把握不同岗位的人才评价标准,切实把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要过于看重荣誉的光环,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

(二)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规划

目前,许多医院在自身的规模和效益上的前景规划都相对比较清晰,但对于达到相应业绩目标而必须提供的人才支撑却比较模糊,也就是说缺乏相应的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和投资规划。这种制度性规划的缺失,势必导致其人力资源管理上的盲目性,从而提高人力资源成本。人力资源规划包括提高个体工作效率和减少冗员,尤其是通过提高员工素质来压缩人力资源成本规模。更有前瞻性的做法是雇佣超前性人才,或者说聘用未来型人才,这是使医院提前跨越时代的关键。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源规划,实现医院人员的供需平衡,一方面可以减少人员短缺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减少人员过剩成本。

(三)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

在医院管理上,受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我国的部门组织,在管理模式上政府化倾向严重,管理多采用刚性的金宇塔形垂直层级结构模式,偏重于直接的“人头”管理和“指令性”管理,管理手段比较单一,医院的组织机构设置、部门职责功能等界定不清,体制上也没有理顺,需要通过改善管理流程再造来提高效率,降低医院行政成本。医院应根据流程设置机构和配备相应的人员,彻底改变臃肿的组织机构。

首先,简化和合并功能部门,其方法是“兼、并、代、托、空”。“兼”是用兼职的方法,让一个人干几份事,压缩医院编制;“并”是根据医院规模和工作量的多少将部分部门加以合并,减少部门或职务名称;“代”表示代管,即当医院的某些功能不能独立时,由其他部门或岗位代管;“托”是把医院的某些功能委托给专职公司或机构进行管理;“空”是医院必设的岗位,在找不到合适人选时可以空着,一旦发现合适人选,立即补上。

其次,实行扁平化组织结构。扁平化组织结构是一种松散、灵活的具有高度适应性的组织形式,能根据需要迅速做出调整。扁平化组织结构中最高决策层直接面对一个个的团队,中间层次取消,让管理者、决策者直接面对操作者,直接接受操作者的反馈信息,从而有效地控制人力成本。

再次,每个职位都要有明确的职位说明,做到岗位职责清晰、权责到位、分工明确和考核有据,真正做到“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通过组织调整和岗位设置。为员工施展才干提供相应的平台和发展空间,充分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减少员工间的内耗,提高人力资源成本的使用效益。

(四)提高员工素质,控制人员流动

要对员工进行合理有效的培训、开发,这实际上就是对医院人力资产所进行的一项长期投资,以实现其未来的增殖。医院对人力资源的培训和开发要有全面的计划和系统的安排,针对医院内不同层次的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如对中层以上管理人员,主要进行管理理论、决策和领导能力的培训;对学科带头人,要根据学科发展及专业力量薄弱环节,有计划地送到国内外指明院校重点培养;对中初级专业技术人员,主要进行系统的规范化学习及技术操作技能的培训。

就管理效率来看,医院内外适度的人员流动可以促进员工间的竞争,提高整个组织的运转效率,对增强医院活力有很大的好处。但过于频繁的、不必要的人员流动却会给医院的正常运转带来消极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员的稳定是相对的,流动是绝对的。但流动必须控制在一个相对合理的范围内,员工队伍的流动分为一般员工的流动和人才的流动。对于医院来讲,一般员工的流动不会带来多大的影响,最可怕的是人才出现异常流失,导致知识资产外流,大量核心技术被带走,医院容易形成“知识孤岛”或“诸侯割据”的局面,导致整体协调困难和效率下降。因此,针对这一现象,就要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和相应的激励机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建立一套管理办法和激励方案,保证人才队伍的相对稳定。

(五)实行灵活的薪资分配制,控制成本

对于不同的人力资源,可以根据收益与费用配比的原则,结合资源的稀缺性,实行灵活的分配制度。对于医院这种专业技术人才聚集的部门,必须建立向专业技术人员倾斜的灵活的分配制度,在专业技术人员中可以实行年薪制、科研成果的利润比例提成制、节约成本奖励制等多种分配制度。薪酬体系的设置既要考虑社会平均薪资水平、同行业平均薪资水平,又要考虑医院行业特性、岗位设置情况,既要考虑员工个体的期望薪资,以便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又要考虑医院经济承受能力、成本效益。

(六)有效的绩效评估与考核

第3篇

人力资源规划中要贯彻人本管理理念,在制定战略规划时,企业不仅要综合考虑企业外部环境对企业的影响,还要考虑企业内部员工的因素,因为企业人的因素在企业战略规划的制定、实施和实现的过程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各部门要协调内部目标来制定企业战略规划,并考虑内部员工实现规划目标的能力,使企业的战略规划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工作分析与评价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是最基础性的工作,人力资源管理的薪酬、绩效、招聘等其他职能都与工作分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科学、公正、有效的工作分析才能使得人力资源效能的发挥得到最大化。企业必须重视员工在工作分析工作中的作用,扩大获取职位信息的来源渠道,使员工清楚开展职位分析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要善于从员工本身获取与职位有关的信息,采取积极措施使员工更加主动的参与工作分析,保证工作分析的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达到人力资源人岗匹配、人尽其才、人事合一的目标。员工招聘与甄选要有以人为本的思想作统筹。企业为了不断促进自身的发展,必须源源不断的注入新鲜血液,这样企业才能获得发展的新动力。为此企业对社会人员进行公开招聘、甄选和录用,在这个招聘的过程中企业需要秉承人本理念,为企业寻觅最合适的员工。企业在招聘之前需要对公司内部招聘人员进行招聘工作的相关培训,提高招聘人员的招聘技巧。企业必须在人员招聘时要考虑候选人的工作匹配和工作本身的需求问题,对所有应聘人员进行全面的综合考察,保证招聘到的人员可以识别企业内部的文化,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二、定期培训员工,规划薪酬管理

在企业中员工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企业对员工定期的培训是提升员工工作技能、提高工作绩效的重要途径。个人认为,企业的培训开发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方面是对即将入职的新员工的培训,这个时期的培训主要为了使新员工尽快适应工作新环境,向新员工输入企业的管理思想理念、价值观、规章制度等,进一步规范新员工的企业行为,使得新员工的行为合乎企业文化;另一方面是对员工在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等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此时的培训主要是纠正员工的工作失误或者是提高工作技能以适应新工作的要求。无论是以上企业培训开发两个方面的哪一方面,都是围绕员工而开展的,始终坚持以人为中心开发挖掘员工的潜力与技能。从培训的目的来看,都是为了开发员工的潜在能力和技能,使员工与岗位最大程度的匹配,从培训的过程来看,培训的全程都离不开员工的积极参与,从培训开发的内容来看,都是以当前工作的需求为出发点,选择合适的内容对员工进行针对性的培训,从培训的结果来看,都能够不同程度的达到提升工作能力、提高工作绩效的效果。总之,培训和开发,我们要始终把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发展统筹起来,结合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最大程度的提升员工工作技能、提高工作绩效,以实现人的良好发展。站在经济管理学的角度,企业员工都不同程度具有“经济人”的属性,他们还是要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而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薪酬管理正是与员工切身利益相关的一项工作,它直接影响着员工关系、企业绩效等方面。因此在企业薪酬管理的实践中要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不仅要给予员工物质薪酬,也要关注员工所需要的非物质薪酬。在设计企业薪酬制度时要充分考虑到员工对于薪酬的诉求,结合企业实际设计出符合企业和员工共同利益的宽带式薪酬,使得薪酬制度对内具有说服力、对外具有市场竞争力,保证薪酬的公开、公正、科学、合理。在薪酬发放时,要以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为原则,正确判定员工的工作价值,坚持薪酬公平、公开的原则,接受全体员工的监督,同时要认真对待员工对于薪酬提出的质疑,听取他们意见与建议,及时与员工进行薪酬方面的沟通,并将薪酬信息及时准确的反馈给员工,使员工感受到自己价值所在,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企业的发。

三、完善绩效管理机制构建和谐的企业人际关系

绩效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各项工作的核心,它直接影响着人力资源管理其他职能的发挥。绩效管理,顾名思义就是针对员工工作的能力、潜力、工作效果的而进行的考核与评估,因此在企业的绩效管理实践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企业绩效考核的公平与否,直接关系着员工的工作情绪与工作态度,将会影响员工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在当前部分企业中,企业管理者把绩效管理当作是对员工工作的一种监督,对员工工作全程干预,妨碍员工工作的正常开展,在这种情况下,管理者把员工看作是一个会说话的劳动机器,当作是可以为企业获取经济利益的工具,完全忽略员工的需求与愿望,轻视对员工工作技能的培训与开发,最终导致员工对于这种非人性化的绩效管理怨声载道,势必会影响员工工作绩效的提升。所以,企业在进行绩效管理中,一定要避免对员工“机器式”、“工具化”的管理,实行人性化考核。在制定绩效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到当前工作的实际情况以及员工当下的工作水平,使得绩效考核指标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以及可达成性。还要对企业员工进行相关的绩效沟通,包括员工个人的绩效沟通,尽量形成可行的、定量化的绩效目标,使得个人绩效目标与部门目标结合在一起,实现个人与部门整体目标的共赢。要建立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采用多种评价方法的结合,合理科学的评估员工绩效,在绩效管理实施过程中做好与员工的绩效沟通,及时反馈存在问题的员工,并指出员工绩效改进的空间,协助其制定绩效提升计划。企业绩效管理必须改变传统的观念即认为绩效管理仅仅是发奖金的目的,绩效管理的真正目的是提高个人和组织绩效。在企业绩效管理过程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和控制,确保绩效管理具有强大的有效性和公平性,使绩效管理发挥其最大的效用。员工的关系管理目的就是要构建企业和谐的人际关系,使企业全体员工在温馨、融洽的氛围中愉快的工作,更好的为企业创造价值。企业人本管理理念要求管理者要以人为中心,充分满足人的需要。管理者要充分发挥员工的优势,根据员工的能力安排合适的岗位,给予员工更多的工作自,善于运用激励手段促使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满足员工不同层级的需求,尊重员工的知识、劳动、价值与创造,为员工营造舒适、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规范员工的工作行为,正确处理员工之间、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使得员工与员工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都能摒弃利益相争而和谐共处,促进员工、企业的共同进步与发展,进而形成具有企业特色的公司文化。在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员工与企业双方的共同努力,企业在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方面要给予正确的指导,为员工设置合理的职业晋升途径,保障员工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的一致性,实现员工发展与企业共同发展的双赢。

四、总结

第4篇

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较为单一,传统教学方法的运用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专业教学中主要以课堂教学为重点部分,导致教学活动脱离社会实际。在课堂教学中以教材为主,课堂讲授过多,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太少,课堂上照本宣科,对学生创新思维与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够,实践教学环节较弱。虽然学校提供专业实验室,但是实践教学活动仅为一些管理软件的模拟,与真实企业运作相差甚远。而且,地方本科院校使用的教材与其办学定位不切合,多为引用国外教材或是重点大学编写,教材的理论和案例与地方本科院校的社会经济环境存在一定差距。另外,由于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职业化应用型定位的特点,就要求教师要具有双师型素质,但地方本科院校大部分师资达不到这种要求。

二、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职业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工商管理类专业具有的“发展性、实践性、创新性”等特点,地方本科院校职业化人才培养模式应强调其应用性,立足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培养各行各业的职业化应用型人才,在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上强化实践能力,形成职业化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并丰富和拓展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一)确立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地方本科院校“地方性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办学定位应该是:应用性突出、特色鲜明、影响力稳步提升的区域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基地。根据地方本科院校“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够直接为教育、生产、建设、管理一线服务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高综合素质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制定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职业化人才培养方案中必修课由公共基础课系统、专业基础课系统、专业主干课系统构成;选修课由多个与工商管理类系统知识相关的专业模块和有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课程构成,共同构成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五个子系统。公共基础课系统设计目的为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身体素质、掌握基本知识与培养基本能力。专业基础课系统设计目的使学生掌握某一学科领域和相关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专业主干课系统设计目的是为从事某一专业的学生掌握该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选修课“专业模块”是根据学生的个性要求和专业特点而设置,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可以分为三个模块:理论素养模块、职业技能模块和素质拓展模块。在建立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应加大各类课程实践教学的时数要求;在专业主干课系统中增设一定学时的专业方向实验实训课程。加大专业选修课中职业技能模块的教学时数和学分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根据工商管理类专业职业化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科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注意淘汰旧知识,补充新知识。注意专业相关知识内容的相互渗透和配合,注意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精化课程门数,精化课程内容,提高课程综合化程度。

(三)建设课程实践、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工商管理类专业职业化人才培养体系中,实践教学环节对于职业化与应用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以职业化培养为导向,建立起课程实践、校内实训、校外实习“三维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在课程实践设计中,应统筹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构架,保证本科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在总课程中所占比例不低于20%,在大多数课程中都进行课程实践的硬性要求。实施过程中,任课教师要精心设计实践性教学内容,可以采取模拟实验、实地考察、调研分析等多种形式。校内实训的设计应结合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特点,运用实验室相关设施,组织学生参加模拟仿真的实践活动,进行综合训练,建立以综合性、职业性的实验教学模式为主体的实验教学体系。校外实习通过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为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参加各种创业活动。

(四)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首先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处于积极状态,同时将教学活动的重点放在组织指导学生独立学习上,加强对学生运用各种学习方法和技巧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应大量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幻灯、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技术等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这些直观的、动态的和大量的信息,使教学内容实现对时空的超越,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以职业化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考核方式可采用闭卷、开卷、口试、小论文、课程设计、文献综述等多种方式进行。多样化的考核方法,可以丰富对学生能力检查的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第5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成本基本原则计量内容计量模式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一项重要的经济资源,只有在正确计量人力资源投资和损耗的情况下,才能做出合理利用人力资源的经营管理决策。因此合理分析企业人力资源投资与节约人工成本的关系,正确计算企业人力资源投资和节约人工成本的比例,可以为企业各部门有效利用和管理人力资源提供会计信息。因此,构建人力资源成本计量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计量的基本原则

人力资源成本计量必须遵循传统会计的计量原则,又要符合其独特的要求。其原则有:

1.合理性原则。人力资源成本计量要从实际出发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确认和计量。

2.重要性原则。人力资源是企业的重要经济资源,应重点加以体现,尤其是那些不可替代人力资源的信息、数额巨大的培训项目等。

3.配比性原则。当人力资源数额较大,涉及多个会计期间时,应遵循配比原则对其成本进行合理摊销。

4.历史成本原则。为了与物质资源成本计量原则保持一致,将招聘、培训和开发人才等一切人力资源方面的支出均作为人力资源成本,其数据是根据原始发生时的金额归集的。

5.相关性原则。作为企业主要职能部门之一的人事管理部门,它对于职工的管理不仅是看其工资发生额的大小,而且重要的是如何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所以要求人力资源成本计量提供的信息应体现相关性原则。

6.效益成本原则。人力资源成本计量在很多方面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但在计量时还应考虑对那些计量成本较高,对决策意义不大的计量项目可不予揭示。

二、计量内容的确定

人力资源成本内容的确认,就是确定有关人力资源投资成本各项目的范围。凡是涉及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使用、保障和离职等投入成本的都应加以反映,人力资源的投资作为人力资源成本计量的反映对象,具体依据人力资源进入企业到最终退出企业的时间顺序,及企业对人力资源投资的不同目的,可将这项投资确认为以下四项内容。

1.人力资源的取得成本,包括招募成本、选择成本、录用成本、安置成本。

2.人力资源的开发成本,包括上岗前教育成本、岗位培训成本、脱产培训成本。

3.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包括工薪成本、奖励成本、调剂成本、保障成本

4.人力资源的离职成本,包括离职补偿成本、离职管理费用、离职前业绩差别成本、空职成本。后两项为机会成本,实际应用中可作为参考,不计算在成本之内。

笔者认为,在年度员工薪资福利水平没有变化的情况下,使用成本是相对的固定成本;取得成本、开发成本和离职成本是相对的变动成本。员工到岗后,提供正常的劳动企业所支付的工资、保险、福利费用,即使用成本是具有长期性、稳定性的,并且占到企业人力成本构成的绝大部分比例。为使员工最大限度地熟悉工作和胜任工作,提高产能,企业为此支付的学习、培训、教育费用视为开发成本。取得成本由于年度招聘人数、招聘形式不同,费用会有所变化;离职成本会因当年员工离职率、是否被公司辞退等具体因素来衡量。

三、计量模式的选择

人力资源成本计量方法有历史成本法和重置成本法。历史成本法是以取得、开发、使用人力资源时发生的实际支出计量人力资源成本的方法,它反映了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原始投资。优点是取得的数据比较客观,因为计算人力资源所需的资料基本上可以根据原始记录直接获得,具有可验证性,相对而言较易被人们所理解和接受。以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基础,仍然是遵循了传统的会计原则和计量方法,易于为会计人员和报表使用者所接受。另外,采用历史成本法使人力、非人力信息相一致,便于对人力、非人力投资进行比较,适用于力图收回人力资源原始投资的一般性企业。

重置成本法是以在当前物价条件下重新录用达到现有职工水平的全体人员所需的全部支出为企业人力资源的资产值,它反映了企业于当前市场条件下在现有人员身上所凝结的全部投资。但采用重置成本作为计量基础也有明显的缺陷:其一,它要根据当前的市场状况进行具体估算,脱离了传统的会计模式,难以为人们所接受;其二,增加了工作量,因为每一时期都需要对全部人员进行估算,这种增加的工作量能否从增加的信息中得到补偿则毫无把握;其三,对重置成本的估算不可避免地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因此,该方法主要适用于在物价变动情况下,注重使人力资源保值增值的企业。

第6篇

(一)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的涵义

2007年以前,人力资源成本,又被称之为人工成本。其主要包含员工的工资、福利费、社会保险费用、住房费用、劳动保护费用、教育经费、其他七项。但我国从2007年1月1日开始执行新的会计准则起,对职工的薪酬又做出了新的定义。职工薪酬,它主要包括员工的工资、补贴、津贴;福利费;工会经费、教育经费;住房公积金;失业、养老、医疗、工作、生育等保险;非货币福利等。这种统一口径的人工成本,不仅使企业的会计核算上明朗了,也使得员工的福利待遇得以提升。

(二)影响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的因素

1、劳动力市场的变化

“民工荒”从2004年的初次出现,一直延续至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用工短缺的现象,不仅仅是出现在一线上,而中高端人才也出现了短缺现象。所谓的“民工荒”就是指不存在廉价的劳动力。而这种现象的出现,其原因很多,而低工资是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一个企业的核心就是中高层人员,而为了使这些人才能够留住,这就不得不使企业提高薪酬的门槛,也因此企业的成本随之增加。

2、《劳动合同法》的实施

在2008年以前,企业不给员工缴纳社会保险、克扣工资等现象屡见不鲜。自从《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企业的种种现象加以克制,法律条文有了明确的规范。在经济发达的地区,都会要求企业给员工“五险合一”。《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了保护,但却在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

3、CPI的持续走高

在日常生活中员工的薪酬水平与之分不开,如果倾向薪酬发生了变化,对员工的生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若倾向薪酬变动小于上涨或不变,这就会使其生活水平下降;相反,就会使薪酬水平上升。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物价上涨,企业就要给员工进行加薪,来保证其生活质量。

二、人力资源的相对成本控制的措施

我国的劳动生产率自改革开放以来,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据经验分析,新兴经济体增长的关键——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我国劳动生产率,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人力资源成本的控制与管理,最重要是在于对人力资源成本的节约(人力资源成本总量的控制)与人力资源相对成本的降低(人力资源产出的提高)。而人力资源成本最主要部分就是薪酬,如何将薪酬得以控制,对人力资源成本进行管理与控制,要使劳动生产率得以提高,使人力资源的相对成本降低。具体措施如下:

(一)优化组织结构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其内部组织结构也不断的臃肿,而工作效率也越来越低下。在企业中应当建立起优秀的团队,对企业的组织结构进行优化,减去不重要的中间层,使各部门之间业务没有重叠性。建立起明确的岗位职责、制度,对任职者的选拔、考核、能力都要进行严格公平的考察。做到岗位分工明确,做到人尽其用。

(二)提高员工素质,加强员工培训

虽然说,人多力量大,但从企业方面来说,拥有数量不如拥有质量。员工的素质得以提高,能使企业节约更多的人力资源。站在企业的角度来说,对于一批员工进行培训,能够使员工的专业技术水平得到提高,但也很可能会造成人员的流失。在企业中,对员工的培训不够重视,其培训的内容、方法等不够科学合理,也会导致培训工作没有效率。因此,当企业加强培训工作时,要从组织管理方面、投入力度方面着手,双管齐下,才能够真正做到提高培训的效率。

(三)技术创新、设备更新

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生产工具与生产设备。先进的生产工具、设备,在一定程度上对劳动生产率起到重要作用。设备、工具的先进,它可能取代人工,进而减少企业的人工成本,对企业的生产效率有一定的提高。因此,企业想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应当引进新的技术,对企业的设备进行改造、更新,从而来减少员工数量,提高工作效率。

(四)对员工的流动进行合理管理

员工的流动,它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能够使企业不合格的员工得到替换,使员工的创造性、积极性得以调动,不断为企业注入新的血液。在另一方面,也会给企业造成一定的损失。在无形中,削弱了员工的士气,使企业的无形资产有所流失。员工向外的流动过度,会给企业的开发、培训等方面产生一定的费用,使企业的生产进度受到影响。如何防范、维护好员工的流动,是一件很重要的工作。员工有序的流动,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好的影响,但无序的流动,会给企业造成损失。在员工的流动方面,要提前做到交接工作,防止无法接替现象的出现。企业在员工流动上,应当做好防范工作,使企业的损失降到最低。

三、结束语

第7篇

论文关键词:心理资本;人力资源;心理干预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全球化竞争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开始逐步认识到员工心理资源是组织获取竞争优势的又一重要来

4。众多研究也表明,员工优秀的心理素质、良好的精神状态、积极的工作态度等心理资源是组织产生高绩效的重要4泉。因此,如何获取、开发和利用员工的心理资源,提高组织人力资源的质量和投资收益,进而使组织获得竞争优势,已经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重要问题。心理资本理论是近几年来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热点问题,心理资本的概念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1心理资本及其要素 心理资本是超越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一种核心心理要素,通过投资并开发”你是谁”来获取竞争优势,其基础由”你是谁”组成而不是”你知道什么”或”你知道谁”。心理资本基于积极的心理学范式,关注人的积极方面和优点,体现个人对未来的信心、希望、乐观和毅力,关注个人或组织在面对未来逆境中的自我管理能力。在个人层面上,心理资本指促进个人成长和绩效的心理资源。在组织层面上,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类似,心理资本通过改善的员工绩效最终实现组织的投资回报和竞争优势。心理资本具有独特性,能有效地测量和管理,通过投资与开发心理资本,能改善绩效,并形成组织竞争优势。 由于心理资本的内容比较广泛,因此确定其要素选择标准是非常有必要的。蕴怎贼澡葬灶泽等人从积极组织行为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心理资本的要素选择标准至少有以下几点:淤组织行为学研究领域中积极、独特和具有动力作用的要素;于具有理论与研究依据;盂可以有效测量和评价;榆属于能够被开发和管理的心理状态品质。这些选择标准的提出使心理资本研究有别于那些具有积极导向的大众化文献或读物对积极心态的倡导,也有别于那些宏观积极组织研究。另外,研究者还指出,心理资本是基于状态的,那些相对固定的特质性自我评价不能包含在心理资本的范畴中。例如,良心、自尊、积极情绪、情绪智商等,尽管都有其理论研究背景,而且也可以有效测量,但是不易开发、改善与管理,因此不应该属于心理资本的内容。也有研究者认为,某些基于特定任务的心理状态变量也不能作为心理资本的内容,如自我效能感等。

2心理资本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2.1心理资本在管理中的应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归结为心理资本的竞争,谁能够持续获得、开发并有效利用员工的心理资本,谁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主动与优势地位。

第8篇

论文关键词:人力资源成本会计 人力资源会计 会计核算

论文摘 要:企业的人力资源即人才,人才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已成为知识经济运行的先决条件,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和第一推动力。企业应通过运用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充分挖掘企业人才的潜能,使之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

随着全球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已经被作为企业最重要的核心资源,其核心作用也对整个企业发生着越来越深刻的影响,因此有人认为人力资源会计是“21 世纪会计主流”。显然,对人力资源成本的准确会计核算就成为人力资源会计最重要的基础。只有对人力资源成本进行准确的核算和报告,才能对人力资源进行全面的衡量、评估和管理,才能为各方面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高质量的会计信息。

一、人力资源会计核算的特点

人力资源会计是运用一定的方法,以货币或文字说明的形式反映、报告和考核人力资源的成本和价值,以供企业管理当局和其他利害关系者使用的一门学科。其会计核算具有一些区别与传统会计的特点,概而括之,主要有如下几点:

1.会计对象的特定性。核算对象是企业控制的人力资源,也就是一个会计主体反映和控制的劳动力资源,而且是可以用价值计量的资源。

2.不断投入性。人力资源的投资是构成人力资源资产的成本,是在人力资源的使用过程中长期创造价值的源泉,但未来收益具有不确定性,因而它具有不断投入的特点。

3.计量单位的多样性。人力资源会计仍以货币作为主要的计量单位,但由于人力资源价值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还要采用其他的一些计量单位(如自然单位、逻辑单位、百分比单位、文字说明)来说明人力资源信息。

4.资源的易失性。由于劳动力既是企业的资源又是社会资源,也是家庭、社会细胞的重要组成分子,具有相对的人格独立性,企业内外环境等诸多因素都会对未来人力资源的流动、离职产生影响,所以企业的该种资源具有缺控性和易失性。

二、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会计计量

一种资源是否构成企业资产,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由过去的交易、事项所形成;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人具有服务的潜力,因为聘用协议的订立而受到控制和影响,因此可以把他们当作企业的资源来进行管理。为了正确计量人力资源,在运用传统的会计科目的基础上,需增加以下几个账户:

1.“人力资产”账户。该科目是资产类账户,属核算人力资源取得和开发过程中发生的资本性支出。其借方记录人力资源的原始取得价格和价值增减变动。根据我国现阶段的情况,可以对学历水平的层次以及专业技术职称的高低估价作为人力资产的初价值;职工由于调出、转让、退休、死亡等原因退出企业时,记入贷方;期末余额在借方,表示现有人力资源成本。该账户按群体单位设置明细账,对特殊人员成本可按个人设置明细账。

2.“人力资产摊销”账户。该科目是“人力资产”账户的备抵账户,核算每期摊销的人力资源的成本。对资本化的人力资源账面价值,按估计人员的利用期间平均摊销时记入该账户的贷方;借方记录职工因某种原因退出企业时相应的成本费用;期末余额在贷方,表示现有人力资源的累计摊销额。

3.“人力资源成本费用”账户。借方记录人力资源的工资、奖金、福利费等每期发生的人工费用。设置取得成本、开发成本、离职成本、使用成本和原值摊销五个二级科目,期末结转后应无余额。

4.“人力资本”账户。该科目的性质类同于实收资本。核算企业吸收劳动力使用权的初始投资和以后追加的投资。贷方记录职工的录用和评估增值时的价值,表示劳动者把自己的劳动力作为一项资产投入企业;借方表示解聘、辞职、退休及聘期内死亡而注销的账面价值。

5.“人力资产损益”账户。核算企业职工调出、转让时收取的补偿费用(如学习、培训、实践费用的违约金等)与账面净值之间的差额及企业人员因退休、死亡而注销的账面净值。其借方记录企业人力资产变动时支付的有关费用,贷方记录收到有关的补偿,期末余额结转至“本年利润”账户,结转后该账户期末无余额。

6.“劳动者权益分成”账户。该科目按留存的人力资本分配企业年度实现的价值增值给劳动者时记贷方;借方记录劳动者从企业提取收益分配或某种原因放弃收益分成;余额在贷方,表示留存在企业的末分配劳动者权益分成额。

在会计报告中,应把人力资产账户中扣减人力资产摊销后,将其列在资产负债表上的长期投资与固定资产间。因企业的人力资源一般平均使用期会少于房产等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将人力资本列示所有者权益的实收资本后,劳动者作为企业的人力资源所有者因而享有相应损益。此时,应将劳动者权益分成的贷方余额列示在留存收益下。

三、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推广意义

从宏观角度看,建立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是我国宏观管理的需要,通过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核算、报告,国家可以掌握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维护的现状,促进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本的协调,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同时,发展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也是我国对外经济交往的需要。

四、结束语

在今天这个以人为本、重视人才的社会,随着人在生产力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日益重要,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重要性必将为我们所意识到,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也必将普及性地进入会计理论和实践范畴。在实际运用中不断发展、完善、最终融入传统会计,弥补传统会计在人力资源方面不足,使会计更好的发挥记录、核算和监督企业经济业务的功能。

参考文献:

[2] 葛家澍. 人力资源会计相关问题探讨(上)[J].财会通讯,2004,(4).

[3] 刘玉勋.人力资源会计对象的缺陷分析[J].财务与金融,2008,(5).

[4] 罗春艳.刍谈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帐户体系[J].财会月刊.2000,(4).

[5] 周旭.人力资源会计相关问题探讨[J].财政监督.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