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4 15:13:1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齐家文化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周秦时期 生态伦理文化 生态治理 生态文明
周秦时期又称为先秦时期,在学者们的描述中,它大致可包括有文字考证记载的夏、商、周三代和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为中国伦理文化奠定了基本的学术品格和价值态度。尽管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态伦理观念已难以寻觅,但是这一时期所留下的传世文献中依然映衬出当时人们对待生态的基本态度和价值取向。在能够反映这一时期人们道德生活的文献资料以及后来学者对这些文献所做的各类注解,特别是已经出土并考释了的甲骨卜辞、青铜器铭文、各类帛书、竹书所记述的周秦时期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中,我们就会发现这些宝贵遗产为我们考证当时的生态伦理文化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料。
一、周秦时期的生态治理思想和政令法律
周秦时期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以及当时频繁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使当时统治者在生态治理上形成了特有的治理文化和方式。
(一)“因”的生态治理思维方式
周秦时期就有大禹治水的典故,典籍记载中反映了大禹治水充分发挥了水流就下的性质,充分利用了地势的便利,形成了“因”的智慧,这种智慧是中华民族的根源性智慧。“因”的普遍性表现在:其一,它广泛应用于各个方面,因物、因民、因礼、因地等;其二,它是一种思维方式,跨越各个学派,是各家共同的主张。基于“因”的普遍思维方式,周秦时期在生态伦理文化方面提出了以下观点。
“因天”“因天地之道”。“万世之国,必有万世之实,必因天地之道”(《管子》)。“天地之道”,就是天地万物运行的总体过程和规律,《礼记》中有“天地之道,寒暑不时则疾,风雨不节则饥”,老子也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要求人遵循自然规律。
“因时”。“因时”就是顺应时令的变化,是切人自然、与自然相适应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一种“因天道”的形式。“春采生,秋采菔,夏处阴,冬处阳”(《管子》),这些都是“因时”的观念。基于对天道运行和对动植物作用的认识,周秦时期的人们逐渐形成了“以时禁发”的时禁思想。孟子的仁政思想中有“斧斤以时人山林”(《孟子・梁惠王上》)的内容,《荀子・王制》也有“山林泽梁,以时禁发而不税”的记载,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发了“取之有度”的思想。
(二)生态保护的政令和法律
周秦时期“因”的生态治理思维方式和“以时禁发”的时禁思想,促进了当时统治者的生态保护制度的建立。无论是当时的周朝还是其后的春秋战国,各国君主在具体的国家治理过程中,都有明确的政令法规强调要按照“天地之道”实施相应的制度性措施。在周代专门设有保护鸟兽、山林、湖泽及产物的官员,如“野虞”“山虞”“泽虞”“水虞”“林衡”“川衡”等。《礼记・月令》中明确指出“孟春行夏令,则雨水不时,草木蚤落”,“季春行冬令,则寒气时发,草木皆肃,国有大恐;行夏令,则民多疾疫,时雨不降,山林不收”,“孟夏行秋令,则苦雨数来,五谷不滋;行冬令,则草木蚤枯”,对每个月进行的保护树木和动物的活动都做了十分详尽的规定,并说明了违反禁令可能招致的后果。与此相近或相同的内容还出现在《吕氏春秋》《管子》《逸周书》中。根据目前我国的考古发现,湖北睡虎地出土的《秦律十八种》是目前已知的最早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其中的《田律》里面列有非常详细的保护林木的条文,这部分内容是在继承《礼记》《逸周书》《吕氏春秋》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的自然状况和政治环境进一步完善的法律条文。
二、周秦时期生态伦理文化的内容和特点
周秦时期的生态环境状况和社会政治、文化精英们生态治理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生态保护的政令和法律形成了周秦时期生态伦理文化的内容和特征。
(一)“生生”的价值取向
周秦时期生态伦理思想渊源于《周易》和《道德经》,作为中国儒家和道家两部最早的经典,生态伦理文化的价值取向分别被表述为“生生”和“自然”,《易传》提出“天地之大德日生”,这句话中的“天地”具有现代意义上的“自然”含义,而德是“天地”的性质,它反映了人类存在的原初状态或本真状态。《易传》又说“生生之谓易”,这里的“生生”则呈现出我们现在所讲的“生态”,它是宇宙过程的真实意义和深层本质,也是儒家所说的“天地之道”“天地之心”。这种“生生”的价值取向在道家那里则表述为“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世界万事万物的发展演变都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能被人任意支配。
(二)“天地万物为一体”的道德共同体
道德共同体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在表述希腊城邦道德生活时所使用的一个概念,在他那里道德共同体是讲人与希腊城邦之间的关系。而在周秦时期经典作家的表述中,这种道德共同体的范围就已包括天地万物在内,在《尚书》《周礼》《礼记》《逸周书》《吕氏春秋》等经典文献中,都提倡对动植物乃至山川大河负有直接的道德义务,如“德及禽兽”“泽及草木”“禽兽草木广裕”“恩及于土”“恩及于金石”“恩至于水”“化及鸟兽”“顺物性命”等。从儒家“仁”的概念的演进来看,孔子说仁者“爱人”,孟子提出了亲亲、仁民、爱物的思想。郑玄在解释仁时说,“仁,爱人以及物”(《周礼注疏》)。这些思想使天地万物在统一的德性范围内给予了诠释。
(三)“天人合一”的信仰体系和道德境界
周秦文化中存在着一种连续的文化气质,并演变为中国伦理文化的基本品格和价值态度,其中最重要的和显著的特点就是“天人合一”的信仰体系和道德境界,这种境界成为周秦时期生态伦理文化的核心思想和最高命题。《中庸》日:“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与天地参”就是经过长期的道德修养所要达到的境界,就是实现人的本性和天地万物的有机统一,是一个帮助天地生生不息、化育万物的过程。因此,“与天地参”不仅是道德实践的过程,而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信仰体系,最终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也就是冯友兰先生所说的“天地境界”。
(四)“应时而生”的道德行为准则
“时”是周秦生态伦理文化中一个运用十分广泛的概念,它可以表示时间的划分,如年、季节、月份、天、每天的十二时辰等,也可以表示某个时刻的情景、场合、机会、机遇等,其生态伦理意义在于它对天地万物自然规律的划分是以万物自身运行的节律为基础的,并在此基础上,对每个阶段人应采取的活动做出了符合生态原则的规定,从而成为生态伦理文化中的道德准则。在周秦生态伦理文化中,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时”的规范要求是和天地人这个道德共同体所体现的“天人合一”的德性要求以及“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道德境界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正是在这样的共同体中,“时”成为有德性的人应该做什么的价值指向,如在《易传》中,节卦彖辞说,“天地节而四时成”。“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这就是说,大人的德性合于天地,光明同乎日月,行为一致于四时的顺序,后于天时行动,仍能够符合于它。《中庸》中记载孔子“上律天时,下袭水土”,就是遵循世界,因地制宜,按照自然之“道”进行活动。也正因为此,“时”所产生的规范准则才会在《礼记・月令》中系统地呈现,并根据天地万物的规律,对每一个月份都做出了关于保护树木、保护禽兽的规定,形成了一种以“时”为规范的道德行为体系。
周秦生态伦理文化呈现出开创性、制度性和自觉性的基本特点,使周秦时期的生态保护思想一开始就有了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深远思考的价值取向和生态保护思想,它为周秦时期的生态保护与治理的政令法律提供了理论基础。这一点引起现代生态学和环境伦理学的高度关注。现代西方环境伦理学的创始人施韦泽和罗尔斯在他们的著作中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这些都不仅反映了周秦生态伦理文化思想成熟早,而且也开创了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文化的先河。周秦之后的社会贤达们都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对自然之道的顺应、对天道和人道的一致作为伦理道德的自觉要求。
三、周秦时期生态伦理文化的影响及当代价值
周秦时期的伦理文化既是我国古代伦理文化形成的开端,又是我国伦理思想体系形成中国特色的基点。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文化发端于夏商周,系统阐发在春秋战国,此后无论是两汉时期的天人感应论,还是宋明清时的宋明理学中的“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思想,都是在周秦时期生态伦理文化的自然取向、价值取向、道德取向下丰富和发展的,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文化的思想体系和文化特点。周秦时期先哲们所思考、创造的生态伦理文化的思想、生活痕迹一直深深地影响着后世的生活态度、人际关系、价值取向和道德行为。当人类进入21世纪,当代工业社会带来的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人类生存困境,使生态问题逐渐成为全球化进程中人们日益关注的热点问题,工业文明所面l临的困境使周秦时期生态伦理文化的现代价值日益彰显,它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周秦生态伦理文化为后世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一种学术传承
现代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古代没有生态文明的思想,其实这是对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文化缺乏深刻的了解。在西方关于生态问题的学术传统中由于主客二分,他们往往把人与自然看成是两个截然分立的实体,因而是用环境伦理来整合人与自然关系的话语体系。而今天中国政府所倡导的生态文明的理念是在继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所提出的一种国家治理理念,这种治理理念需要一种学术传统的支撑,而周秦生态伦理文化是这种学术传统的奠基者。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文化中的“天人一体”道德境界和“万物一体”的生态理念以及“应时而生”的道德原则,为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文化创建了一种生态伦理的学术体系,它把“天、地、人”作为整个学术体系中的相互联系共存的支撑点,使“天地万物为一体”,自然不是人的一个现成的、完成了的外在的他者,而是相互联系、发展和共存着的我者,“天地”“生生不息”,人性“日生日成”。《周易》六十四卦最后一卦是“未济”大有深意,它说明自然和人都是在形成中生成的,二者相联系的本质是人因其有意识和能动性,而在对自然的深入理解和主动顺应中帮助自然发展,从而实现人自身的发展与完善。这种帮助自然与发展自身的统一,《中庸》说为“与天地参”,张载说“为天地立命”,王夫之说为“延天佑人”,都是有着深刻意味的。周秦生态伦理文化中“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生态思想和生存智慧,促使中华文明在此后的发展中形成了崇尚自然的文化传统,至今仍闪烁着启示生态文明发展的思想光芒。
(二)周秦生态伦理文化为解决全球生态危机提供了一种生存智慧
生态伦理文化是一种解决生态危机的生存智慧,它来自于人类的宇宙经验。人类全球生态危机的一个重要的思想误区是对世界的认识,当人类把世界看作人之外之物,把天地万物看作一种上帝的恩赐和人类特有的享受之物,那么人与世界的关系就处于一种对立之中。周秦生态伦理文化的智慧之处就在于它把人与世界的关系用“天人合一”的命题给予统一,把人生的意义与世界的意义、与地球万物的生存意义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将世界视作一个生生不息的创生万物的过程,天地万物乃至人类社会的等级秩序都是在这一运化过程中产生形成的。“究天人之际”在周秦伦理文化中是中国哲学所贯之始终的主题,并且始终围绕人生境界、人生意义进行探讨。周秦时期的圣贤们保持敬畏自然的心态,始终遵循自然规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除了老子提倡的“道法自然”的思想外,荀子也提出“天行有常”,自然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要“制天命而用之”,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利用之。因此,遵循自然的客观规律、顺应自然万物的发展演变成为周秦时期生态伦理文化所提出的生存之道和解决生存危机的伦理智慧。史怀哲认为,“中国伦理思想是世界思想史上的一大重要功绩……对人与人之间的行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并且赋予了爱还要涉及生灵及万物的内涵。这种先进性和巨大的成果还来源于中国伦理采取的正确的对生命及世界的肯定观”,近代西方学者所要努力达到的“符合理性的理论世界观”,“孔子及其后来者早在两千年前就已经实现了”。
(三)周秦生态伦理文化提供了“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的普适文化价值取向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中西方探究自然社会发展规律的一个共同的主题,然而各自在学术观点上却形成了明显的分野。西方学术传统中主客二分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人是凌驾于自然之上的,而中国学术传统则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统一的,难究孰高孰低。而人类所面临的共同的生态伦理问题则要求中西方之间学术互补,寻求一种普适的文化价值取向。从周秦生态伦理文化引生发展出的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文化,则为这种对话和整合提供了一种普适的文化价值取向,这就是“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的生态理想。周秦生态伦理文化从人的地位和价值来“究天人之际”,使得天地人之间形成了统一的生态价值取向。人的价值是周秦生态伦理思想的重要方面,它体现在继天地之德、赞天地之化育,实现“天地万物一体之仁”,人离开了与天地共仁的价值取向也就实现了人安身立命的生存价值。周秦生态伦理思想还体现在对人与自然物之间不同价值的认识上,一方面肯定人比自然物如草木、禽兽有更高的价值,另一方面认为这种更高的价值在于人的德性价值。儒家将人视作与天地并立的“三才”之一,肯定人具有“财(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易传・彖传》),“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易传・系辞上》)的能力与价值,实质上是肯定人对自然运化的引导和调整作用。周秦生态伦理文化并没有像西方近现代文化一样,将人凌驾于自然之上,而是肯定人与天地各有自身的作用、职分,人与天地同属于一个系统整体,强调人与天地的协同运化,将人的作用定位于辅助天地、成就万物方面,不仅注意建立、维护社会秩序,而且注重维持自然界的和谐秩序,保护自然界万物生命的繁荣。
(四)周秦生态伦理文化提供了处理生态关系的合理维度
在周秦生态伦理文化中,孔子首先提出仁者“爱人”,确立了仁的基本内涵。孟子提出亲亲、仁民、爱物,周秦生态伦理文化的这种核心思想到了汉代郑玄那里又把仁爱的对象扩展到外物,“仁,爱人以及物”(《周礼注疏》)。宋明时期,理学家把仁从四德之一上升为“全德之名”,把《易传》的“生生之德”“生意”作为“天地生物之心”,又作为人心之仁的内涵,使人心之德性与外部世界生生的本体统一起来,深化了“天人合一”的内涵,仁的对象由人扩展到外部世界,“恩至禽兽”“泽及草木”“恩及于土”“国主山川”等方面,由人与自然具体化为人与动物、植物、土壤、山川等命题。在周秦伦理文化中儒家所提供的思想智慧最丰富。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对自然万物的喜爱和观察可以给人提供思想道德的启示,因此,自然有道德教育的作用。除此之外,孟子基于他的性善论和四端说,认为人生来就有恻隐之心,“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梁惠王上》)。人在看到动物遭受痛苦的时候,不仅会生出不忍的同情心-而且还应该自觉履行人对动物所负有的道德义务.在狩猎的时候,“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不能赶尽杀绝。这些命题提供了处理人与生态关系的维度。与西方当代生态哲学相比,是非常独特的,表明了中国生态伦理文化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五)周秦生态伦理文化提供了超越与整合西方主客二分的哲学认识思路
西方环境伦理学起步较早,但他们在初期都是在人类中心主义所提倡的主客二分的思维框架下来探讨生态环境问题的,人类中心主义曾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成为环境伦理学的主流话语。但是,随着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的日益加剧、人与自然矛盾的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环境伦理学家开始对人类中心主义产生怀疑,提出了与人类中心主义不同的非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基于对人类中心主义能否给环境保护实践提供充足的道德保障和理论支撑的质疑,展开了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并形成了动物权利论、生物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等学说。
由于西方环境伦理学的主要思想观点都是建立在主客二分的基础上,面对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他们在哲学认识上都存在着巨大的缺陷,即他们都没有“把自然看作与文化是互补的,而给予它应有的尊重”。而周秦优秀传统生态伦理文化则为西方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重叠共识提供了一条超越与整合的新的认识思路。这个思路就是在“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下的生态中心主义,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都是宇宙秩序的一部分。《周易・说卦传》指出,“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在周秦生态伦理文化的视野中,天、地、人三道是同一个道的不同表现形式,在这个道德共同体内,人除了对他人,对宇宙自然万物都负有直接的道德义务。
(六)周秦生态伦理文化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治理理念和制度参考
统一价值理念要求企业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使基层供电企业员工忠于企业,将企业使命、宗旨和企业精神贯穿于公司的各个阶层、各个部门,以确保其思想上的一致性;统一发展战略,要求基层供电企业能够以提供优质的电网服务为目标,能保障供电系统的稳定性,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力求转变基层供电企业的发展方式;统一标准则要求企业各层级、各业务领域能够实行统一的管标准和技术标准,以确保有据可循;统一行为规范,则需要企业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员工准则,以约束员工的工作行为;统一品牌则要制定基层供电企业标识,统一品牌战略、品牌管理和品牌传播。
2现阶段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文化在基层企业扎根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文化在基层企业的扎根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有待进一步改善和解决,其问题主要有:一是企业领导者并未重视企业文化的作用,未能意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错误地将文化与管理分剥开,当成“两张皮”;二是基层供电企业虽然明确了企业文化的重要意义,但是并未制定科学的方案,未能坚持长期性的工作,对企业自身的文化了解不足,以致难以将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文化有效的宣传于基层企业中,导致基层电力企业的员工对国家电网企业文化的认识不深,理解不透彻,未能在其工作中体现出企业文化的要求;三是基层供电企业在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忽视了创新,缺乏创新意识,没有清楚地认识到企业文化创新的重要意义,无法做到与时俱进。总而言之,在基层供电企业文化的建设方面,均有所欠缺,所制定的方案、重视的程度与其实际工作开展的状况不相符合。
3在基层供电企业文化建设中落实国家电网企业文化的有效措施
3.1基层供电企业要有建立健全的工作机制
将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文化扎根于基层企业中,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许多挑战,难度比较大。在长效工作的建设中,可采用现代的工程管理理念,在领导小组中设立管理小组,并设置专门的管理负责人,以严格按照所指定的发展方案来开展工作;在制定年度工作目标的时候,在基层供电企业中要将国家电网企业文化工作纳入其中,以设计出科学而合理的落实方案。另外,企业文化工作中所需要的人力、物力等资源都要提前做好预算,以为其工作提供良好的物质保障。
3.2加强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文化的宣传工作
基层供电企业要加大对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文化的宣传和教育,让每一位员工都充分了解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文化的内涵,通过各种形式和载体进行企业文化的导入,开展以企业文化为主题的座谈会,加强新员工和老员工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使其感受到自己在公司中的重要性。加强法治教育,开展道德讲堂活动,引导员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和职业道德。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对企业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员工开展政治学习,采用多样化的宣传手段,丰富企业文化的内容,以使企业文化感染到企业员工,形成一种深刻的记忆。在企业内网开设企业文化专栏和论坛,让企业员工写下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向其传达一些与企业文化思想一致的小短文,营造深厚的文化氛围。
3.3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为使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文化能扎根于基层电力企业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企业中,员工是各项工作的实施主体,是发扬企业文化的主体。为此,必须注重对企业员工的关心和思想引导,使其能体会到自己在公司中的主体地位,丰富员工的业余生活,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培养员工的合作精神,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应当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对员工的管理工作,加强企业员工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深入了解员工的想法和意见,并根据员工合理的意见和要求制定更为准确的企业决策。与此同时,企业还可以引导员工制定具有可实行性的职业发展规划,根据其自身的特点来有效整合人力资源,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促进员工成长成才,从而实现对企业、对社会的价值。
4结语
青岛海晶化工是一家氯碱及石化深加工企业,“诚信正直、责任关怀、全面创新”是其核心价值准则。诚信正直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也是企业经营的基本法则;责任关怀是化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代表海晶自愿持续改善健康、安全和环境绩效的承诺;全面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灵魂,是海晶内部活力和外部竞争力的动力源泉。海晶化工核心价值观12个字,简短精辟,意义深远,它明确指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同时也明确了“我们是谁,我们的信仰是什么”,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准绳。青岛海晶化工从1947年建厂至今,由投产之初月产仅为10多吨的烧碱小厂,成长为国家重点氯碱企业。2010年,海晶化工40万t/a聚氯乙烯搬迁项目,在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董家口奠基。项目引进英力士公司尖端氯乙烯/聚氯乙烯专利技术,总投资54亿元,分两期建设。目前,一期项目正在试车,不日将正式投产,一个“技术国际化、装备大型化、管理现代化、环境生态化”的企业指日可待。可以说,海晶化工持续快速前进的发展史,是一代又一代海晶人攻坚克难、不懈进取的奋斗史。同时塑造了海晶化工“诚信正直、责任关怀、全面创新”的企业核心价值观。近七十年积累的丰厚企业文化底蕴,是海晶的资源,也是海晶的优势。要充分利用报纸、网络、微信等媒体,加大新常态下思想政治工作宣传的力度,帮助职工了解海晶发展历程、搬迁目的、面临形势、发展方向。引导职工把思想行动统一到企业的发展、创新和改革上来,把工作当作自己的事业,与团队成员同心协力创造不平凡的业绩。要明确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诚信正直才能赢得尊重和信任,责任关怀才能安全有效,全面创新才能拥有未来。要大胆探索转型期特点,积极挖掘转型期新亮点,更好地塑造企业核心价值。
2青岛海晶化工为什么能够形成鲜明特色的企业文化及企业核心价值观
真正的企业核心价值观须是企业核心团队或领导本人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是企业领导在经营过程中身体力行并坚守的理念。海晶企业文化是干部职工多年身体力行积累的,是实实在在、有目共睹的--在搬迁建设过程中,海晶始终围绕企业重点、难点工作,结合自身特点,形成了党政工团聚合力、破难点的良好工作运行机制。更值得称道的是,我们有一支干事创业、攻坚克难、勇于担当的领导班子。自2013年下半年,为推进现场建设进程,公司将每周六召开的党政联席会地点移至新厂区。党委委员身兼党政双职,党政联系会议制度既能保证决策准确,又能使会议决议得以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对于搬迁中重点、难点任务的有效推进、解决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将群众教育实践活动与企业实际有机结合,保证了领导班子强化深学、细照的自觉意识,并能在破解企业难题过程中去笃行、去立行立改。而班子成员饱满的工作热情及身置分流安置、资产处置第一线的务实作风,也是对职工最有利的示范和引领。公司领导、中层的现场值班以及与业主、施工方、监理方每周一次的现场会,保证了项目建设整体进度的有序推进。注重发挥党员骨干的模范带头作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表彰“十佳员工”“十佳女员工”及“优秀员工”等,在职工中起到较好的模范引领作用。伴随企业面临新的难点工作,企业不失时机出台“八不准”等多项廉洁自律规定、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并狠抓落实,有效推动了企业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可以说,在推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海晶紧密结合企业实际,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企业文化,成为我们企业管理的基本准则,成了全体员工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也正是干部职工对企业文化有一个明确的认知,才能具体践行,并在执行中不断完善,持续提升,从而在企业中形成一股正气,打造出了充满正能量的海晶团队,使海晶企业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彰显。
3青岛海晶企业文化建设还需在实践中持续完善,更好地塑造企业核心价值
论文关键词:图书馆;数字资源;整体建设;推广使用
数字资源是人类社会科学技术进步,信息资源不断更新增加的产物,具有方便、快捷、高效的特点,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数字资源作为建设数字图书馆的基本信息物资储备,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体现为易存取性、易检索性、易管理性、易更新性。海南省图书馆作为全国最年轻的公共省级图书馆,在建馆之初就较为重视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并将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作为本馆文献资源建设的重点工作。本文就如何建设好海南省图书馆数字资源这一个课题加以分析、探讨。
一、海南省图书馆数字资源概况
(一)海南省图书馆数字资源现状
海南省图书馆现有数据库15个,年平均访问总量达70万次,可在馆内上检索、下载所需文献,其中部分数字资源还开通了馆外登录使用功能。本馆数字资源从资源功能上可将其分为学术型数据库、经济型数据库、多媒体型数据库、教育考试型数据库、电子图书型数据库等几大类别,其中电子图书型数据库与学术型数据库的读者年访问量为最高。读者可通过馆内的数字阅览室及其它阅览室的检索机免费使用本馆数字资源。
(二)海南省图书馆数据库存在的问题
1、年购置经费不足
与国内其他省级公共图书馆相比,海南省图书馆数字资源购置经费相对较少,购置数据库数量较少,读者数字资源多样化需求未能得到满足。本馆数字资源年度采购经费预算中,已购置数据库的年度更新费用占据绝大比例,甚至是占用全部采购经费,而用于新增数据库的采购经费较少,甚至是没有经费预算比例。
2、数字资源使用率不高
与国内知名的省级公共图书馆相比,海南省图书馆建馆时间较晚,读者人数还没有达到一定规模,加上读者对数字资源的了解和使用有一定的局限,造成读者对本馆数字资源使用率不高。OCLC于2005年出版的《对图书馆和信息资源的看法,致OCLC成员的报告》结论部分指出:“自从互联网的出现,信息用户越来越少去图书馆;绝大多数信息用户没有意识到图书馆拥有大量的电子资源,也没有去使用这些资源”,与此同时,网上信息资源更丰富更便捷,相对本馆的数字资源更具有自身优势,也是造成图书馆数字资源使用率不高的重要原因。
3、数字资源宣传力度不足
本馆数字资源对外宣传方式单一,手段不灵活,让社会公众对本馆数字资源的自身独有的专业性认识不足。另外,数字资源宣传周期过于短暂,未能达到应有社会影响力。
二、海南省图书馆数字资源的整体建设建议
“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的图书馆事业,使之开始了一场最为重大的变革。100年前基本成型的传统图书馆形态已经面目全非,代之而起的是一种与数字化、网络化信息技术相适应的新的工作方式与服务方式”。而作为图书馆馆藏资源媒介形式,也将由传统纸质馆藏文献为主过渡到传统纸质馆藏文献与数字信息文献并驾齐驱的阶段,更甚转变为以数字信息文献为主的媒介形式。为适应未来图书馆事业发展与读者使用图书馆需要,需从海南省图书馆的实际出发,整体规划设计建设自身独具特色的数字资源馆藏,按对内整体建设与对外整体建设两种建设方式,对本馆数字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
(一)图书馆数字资源对内建设
对内建设主要是针对图书馆自身数字资源建设的方式,主要包括有对数据库产品的采购与构建本馆特色数据库。数据库产品的采购是本馆数字资源量化建设的主要方式,可快速增加本馆数字资源的种类和数量;而特色数据库的建设是本馆数字资源建设质变的有效方式,可使本馆数字资源整体质量得到改观。
1、数据库产品的采购
本馆数据库产品的采购需遵循的原则:(1)读者需求至上的原则,满足读者的数字资源需求是本馆数字采购配置的基本出发点,也是本馆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立足点;(2)科学规划原则,目前国内有众多数据库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本馆应制定数字资源馆藏发展目标和体系结构标准,科学合理地挑选既能丰富本馆数字资源种类,又不超出本馆财政购置支出能力范围的数据库产品;(3)合理配置原则,在已开通数据库中存在部分数据库的子库重复采购的问题,需对现有的数据库的子库进行重新挑选,合理采购配置,避免重复建设,节约购置经费。
数据库购置的方式,目前数据库提供远程访问与镜像访问、个人用户访问等使用方式,其价格相差较大,为了更好的建立建全本馆外购数据库资源种类,可针对数据库产品分别采用不同购置方式,一些价格较高而利用率不高的数据库及外文文献数据库可采用个人用户访问方式予以采购,并通过图书馆的参考咨询为读者提供库内数字文献;一些价格不高而利用率较高的数据库,则可通过采购远程访问与镜像访问两种方式相互补充;一些价格不高而体系严密的数据库,则可通过购置镜像访问方式。
2、特色数据库的构建
特色数据库是图书馆特色馆藏之一,省内各家图书馆建立特色数据库的数量不多,为充分发挥省馆的作用,一方面可以联合其它省内图书馆建立起具有海南特色的地方文献数字资源,另一方面可以与数据库公司进行多种方式联合建库,
(二)图书馆数字资源对外建设
互联网信息资源规模日趋增大,图书馆在保持信息同步的同时又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为此需通过与外部合作建设数字资源。主要包括联合采购与信息资源导航建设两个方面。联合采购可以避免采购经费不足与数字资源重复建设的问题,通过联合采购,资源共享的方式,为读者提供更多的文献资源;信息资源导航建设,主要是通过图书馆馆员利用互联网上权威信息,构建网上信息分类整理与导航。
三、海南省图书馆数字资源的推广使用
(一)加强图书馆数字资源宣传途径
利用互联网及多种媒介宣传报道本馆数字资源,并在一定的周期有计划的强化宣传频率,提升本馆数字资源的知名度,并在图书馆首页内添加各数据库的简介和使用指南,方便读者使用。
(二)提高读者数字资源检索技能
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数据库检索技能培训班及各种数据库的检索讲座,方便读者更好地了解各个数据库的功能与使用方法,进一步提高读者使用数据库的能力。
(三)定期举办检索技能大赛
与省内有一定品牌影响力的赞助商或者与数据库公司合作,定期举办本馆检索技能大赛,这样不仅提高本馆数据库的知名度,也有利于读者更好的使用本馆数字资源。
(四)主动提供数字资源信息服务
图书馆馆员要转变传统信息咨询服务方式,由被动提供数字资源信息服务转变为主动出击,主动创新提供多种数字资源信息服务,抢占数字资源信息服务高地,使更多读者接受图书馆专业数字资源的服务。
【关键词】企业文化;以人为本;人才运用
一、企业文化理论概述
由上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文化作为以一种管理理论问世后,被人们所熟知、推崇。更有发达国家亲身体验其中的奥妙,也验证了企业管理这种文化是现在社会不可缺少的经久不衰的基本原则。人们不断的发展中,更加的需要稳固企业管理文化的知识,进一步发展我们的企业、乃至社会,这其中的关键所在就是我们对企业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1.1企业文化的概念
据统计资料显示,全世界有关文化的定义约四百余种。其中,企业文化又占了其中的百种之多。中国香港经盛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叶生曾经给自己的企业定义,“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被企业大多数成员所接受的共同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其重点就是“长期的”、“大多数的”、“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而其中的分解“长期的”是指企业文化是个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并不是一蹴而就;“大多数的”就是人各有异,所以一个企业的文化不会被企业上下所有人所公认;“共同的”是说企业文化不要求所有员工的价值观一致,只要求大部分员工对企业的核心价值高度认同;“价值观和行为”价值观顾名思义人对感官的事物的意义,企业文化所表现来的迹象也是多样的,核心的表现层面是“价值观和行为”,所以,企业文化的核心所在就是塑造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和最终形成的员工共同的行为方式。可以使我们的上下所有员工的力量凝聚到一起,使这个强大的力量推动整个企业迅速、有效的发展。
1.2企业文化理论内容
企业文化奠定着一个企业的发展,并确定着一个企业的成败。企业文化的概念核心是企业的集体价值观,这个观点目前已经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严格来说,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就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也就是说,企业文化建设不能独立于生产经营活动之外进行。任何突击式的企业文化建设都可能使企业文化独立于生产经营活动之外,效果自然不会好。但是,企业文化、企业理念需要有目的的设计和引导,更需要有目的的宣传和培训。通过人为的主动提炼、设计和引导,能够使自然形成的文化理念明晰化,使员工对企业文化、理念的理解深刻化,认同彻底化。因此,正确处理文化、理念的自然沉淀和人为设计的关系,是企业文化建设方法中的关键问题。同时,在企业文化建设的操作上,应该注意三个基本要求:企业文化建设的方法应该是具体的、可操作的,企业文化建设的效果应该是可以衡量的,企业文化建设的参加者应该是全员的。近几年,我们以这三条要求为原则,按照“企业文化建设三步曲”,帮助企业成功地进行了企业文化建设咨询。企业文化的诊断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精神。成功的企业精神或口号,应该使员工产生积极的、具体的联想,正是这种联想,具有强大的激励作用。
二、当前企业面临的管理问题
2.1研究的目的
中国,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对未来社会的需求还很多很多,我们要努力完善我们的国家,更完美的在这个时代立足。一个国家的发展取决于这个国家对这个时代做出的贡献,时代需要你你便胜利,反之时代就会抛弃你。为了我们更美好的生活,我们要不断的努力奋斗。力求在发展快速的现代社会中成为企业中的中流砥柱,更扎实、更高品质、更精益求精的目标,争做企业中的佼佼着、团队中的先锋。企业管理,一个企业的骨骼、血脉,而企业中的管理人才正式整个企业的命脉。我们要通过此篇论述,深刻探讨下该怎样管理才会使一个企业更优秀、更经久不衰。
2.2提出问题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的不断发展,大型的企业公司也越来越多,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使得集团内部管理的匮乏。内部整顿不统一,影响到了销售业绩企业的发展。因企业管理的多样化,企业文化也演变越来越乱,这其中不乏错误的管理模式,也许我们还没有发现并改正。现在的重中之重就是我国大多数大型企业所存在的一个共同点、也是我们应改进的重点问题“以人为本”。
2.3研究思路和方法
现在的大型企业公司很多都是世袭制,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基业让年轻一辈守住,而年轻一辈多的是大胆少的却是经验,也流失了不少精英人才。年轻的我们有创新的思维、却没有实施的对策。随着很多新型人才的上市,集团企业不断的发展,人们就越来越重视企业管理。而我们要做到的就是不能违背“宪法”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按照其中的规则执行,可以对我们的企业实行矩阵式管理:即多维式管理,以生产、财务、销售、工程等设置一维式管理。这样才会做到对公司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 以人为本的管理内容
“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是梅奥在其代表作《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中首先提出的。梅奥认为,“行为与情绪密切相关,群体对个人的行为有巨大影响,群体工作标准规定了单个人的产量;在决定产量方向,金钱因素比群体标准、群体情况与安全感作用要小”,更加注重人的因素。艾德华,戴明和彼德斯进一步发展了梅奥的思想,前者提出了“参与式”管理,后者则认为“人是公司最重要的资产”,“主人不仅是经济上的更是精神的”。一个企业要以员工为主体,员工为第一着想人,那么这个企业的未来将是一片大好。
关键词:家族企业 企业文化 家文化
家族企业是一种古老、基本的经济组织形式,财富500强中,家族企业也超过了三分之一。但据《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报告》蓝皮书称,“全国每年新生15万家民营企业,同时每年又有10万多家倒闭,有60%的民企在五年内破产,有85%的在10年内倒闭”,目前家族企业的平均寿命为7.04年。家族企业特殊的“内聚力”、集权式的管理效率、家族价值观念、较低的心理契约成本使得企业规模不断壮大,但其家族企业文化却成为制约它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凝聚力与离心力共存”的矛盾使得家族企业难以持续发展,所以对家族企业文化的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一、家族企业文化的弊病
(一)“二元性”的特点
以亲缘、情缘关系组成的家族企业成员凝聚性,在企业初创时期能减少心理契约成本,克服种种难关。但家族内部成员与非家族成员在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上有很大的不同,家族企业内部成员能把自身利益与企业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内部人之间有很强的信任感和凝聚力,而非家族成员则被边缘化,与家族成员之间有明显的隔离层,这就是内外有别的二元性特点,这种二元性使非家族成员对企业的心理契约遭到破坏,导致企业人力资源潜力不能有效发挥。
(二)利益分配不公
核心家族成员对利益占有的高欲望,难以得到其他家族成员的认可;在子承父业的模式中,容易引起继位之争,对继承者的不满很可能使失败一方撤出股份,另起炉灶,或出卖企业的商业机密谋取私利等,给企业致命一击。
(三)家长制的“独断专行”
与其他企业文化相比,家族企业具有明显的特点:企业主的家长作风和个人主义色彩。他们盲目地依靠经验决策,难以接纳不同意见,产生决策失误。
(四)盲目追求利润最大化,忽视社会效益
家族企业中,家族利益和企业利益难以分开,利润最大化是每个家族企业追求的目标,但盲目的追求利润最大化,忽视社会效益,会导致:企业不注重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企业信誉丧失,市场竞争无序。损害社会利益,终使企业的长期利益受损。
(五)缺乏合理的用人机制
在家族企业的产权形式、企业继承等方面,本能地排斥家族以外的人员,据《中国私营企业经济年鉴(1996)》统计,在家族色彩最浓的私营企业里,因与企业主有亲属关系或友情关系的员工在管理人员中所占比例为54.6%。
二、重塑家族企业文化的措施
(一)树立“大家族”文化观,采用混合标准尺度360度评价的绩效考核方案
不像中国“企业家族化”的文化特点,日本家族企业会把亲情文化扩展到企业每个员工身上,构建家族企业的命运共同体,亲情不在基于血缘关系,而是基于团队精神而产生的员工间和谐的拟制亲情,即“大家族”文化观,这种观念即能克服家族企业内在的封闭性、二元性的局限,又不失家族企业特有的群体凝聚力。
(二)建立公平差别的利益分配方式和产权、经营权分离的管理模式
根据俞文钊等人的公平差别阈限理论,家族企业的薪酬分配要建立在等级比较的绩效考核的基础之上,不同层级的员工按一定的等级发放薪酬,同一等级上的员工按业绩发放,多劳多得。这样既能使人们感到公平,又能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对于子承父业的模式所引起的内乱,以及家族企业领导者的“独断专行”,企业可以引入职业经理人,将产权和经营权分离,提高家族企业决策的科学性。
(三)企业和家庭价值观分离,引入职业“软专家”
我国的家族企业的领导者为了防止家族企业的决策失误和盲目追求利润最大化,可采用股份制,只掌握最终控股权,引入职业“软专家”,实现家、企分离,以专业的经营团队进行管理,建立科学的企业经营观和人才观。
(四)摒弃任人唯亲的非理性家族观念,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
在家族企业人员招聘时,应采用科学的招聘方式,吸纳企业发展真正需要的人才,用“大家族”文化观念把员工纳入家族中来,形成拟制亲情模式,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业缘、事缘观念,任人唯贤,建立科学的管理规章制度、绩效考核制度和薪金发放等制度,提高员工的公平感和积极性。还要根据企业发展和员工自我实践的需要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
三、总结
家族企业文化殊的凝聚力和集权的管理效率使得企业迅速壮大,然而,其文化中“二元性”、家长制、利益不公等特点又制约了企业的持续发展。我们可以树立“大家族”文化观、采取360度评价的绩效考核机制、公平差别的薪酬分配方案和产权、经营权分离的管理模式来转变文化观念,使得家族企业逐步与现代经营模式接轨,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李培林.中国家族企业成长与治理模式演进路径分析――基于家族文化的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0(18)
[2]韦革.中国转型期家族企业成长的制度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9
[3]房茂涛,尹一安.探析中国家族企业文化现状及其重塑[J].北方经贸,2006(2)
[4]李书进.家族企业文化创新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7(7)
[5]林宽.中国家族企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
假期生活是丰富多彩,有趣的。在这个快乐的假期生活中,我学会了轮滑。
以前,我看到穿上轮滑鞋的大哥哥、大姐姐们像一只只轻盈的燕子在广场上飞,就央求妈妈给我买一双轮滑鞋。我迫不及待的穿上,开始练习了。我抬抬脚,走不动,刚要动,感觉轮子飞速的滑,一下摔了个“大马趴”。我坐在地上想:“这么难,干脆不练了。”我起身刚要妈妈帮我换下鞋子,忽然又看见一个小妹妹在我身边飞驰而过,我心中羡慕她,于是下定决心对自己说:“我一定要练成功。”我慢慢的爬起来继续练习,一次次摔倒又爬起来。终于,我掌握了分开 “八”字脚行走,不用妈妈扶我就能滑出一小段了。这时,我的动作不像滑,只是在行走,引得别的小朋友哈哈大笑。我不理会他们的笑声,继续向前滑……。十分钟,二十分钟,半小时,我终于能快速的在广场上滑行了。
每天傍晚,我都会到广场上练习轮滑,我又慢慢学会了花样轮滑,结交了几个轮滑高手一起滑,我们每天一起快乐的游戏。
关键词:交通场站企业;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D035.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17(C)-0095-01
一、交通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一)交通文化的内涵。交通文化是交通行业在长期的交通发展实践中逐步形成并不断积累的,为广大交通员工所普遍认同并自觉遵守的,具有行业特色和外在形象所遵循的价值理念。也就是说,交通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价值理念,而且是交通行业上下信奉并在交通工作实践中得到贯彻和落实的价值理念。因此,交通文化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价值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二)交通文化的构成。交通文化是交通行业各部门、各单位在各项工作实践中产生的各种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各种文化要素处于不同的层次,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物质文化属行业形象识别系统,是交通行业各单位在工作环境、形象标识和文化传播网络等方面所展现的外在形象,以及树立这种外在形象所遵循的价值理念。制度文化属行业行为规范系统,是交通行业规范行为的道德准则和规章制度,以及制定这些道德准则和规章制度所秉承的价值理念。精神文化属价值理念系统,包括交通行业的使命、精神、价值观、建设理念、运输理念、管理理念、用户理念、员工理念等。(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关系。三者之间关系密切,物质文化是交通文化的外在表现,为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提供载体和基础;制度文化规范和约束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建设;精神文化为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提供思想基础,是交通文化的核心内容。(四)交通文化的特点。1、交通文化具有多样性。交通行业是大行业,它们都具有各自的生产特征、服务要求和管理模式,因而具有不尽相同的价值理念,从而形成了文化的多样性。2、交通文化具有层次性。有机结合形成的交通大行业,其结构和层次分明,这也就相应地形成行业层文化、部门层文化、组织层文化、群体层文化以至个体层文化。3、交通文化具有历史性。交通文化形成于交通发展的实践,并随着交通的发展而发展。交通发展过程就是交通文化形成的过程,交通发展的历史沿革就是交通文化的传承沿革。4、交通文化具有时代性。中国乃至世界交通发展都已进入新的阶段,建设交通文化,必须在秉承传统交通文化的基础上,充分融入现代意识,丰富和发展其科学的内涵,形成体现时代特征的行业精神和行业价值观。
二、加强交通文化建设推动交通事业发展
(一)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交通文化建设重点是要明确交通发展的目标、任务、责任和义务等,这些一旦为交通行业全体干部职工所接受,就成了广大交通人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就成了统一干部职工思想认识的旗帜和标杆,就可以提高广大交通人的光荣感和自豪感,唤起广大交通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引领广大交通人自强不息、奋斗不止。(二)弘扬精神激发积极性和创造性。行业精神是体现现代意识和行业特点的精神追求,是交通人的意识状态和思想境界,是长期发展与改革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精神财富。发掘和弘扬行业精神,就是要发掘交通行业的先进典型,树立交通行业的特色文化,弘扬交通行业的浩然正气。(三)强化意识提高凝聚力和战斗力。强化团队意识,是提高行业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保障。强化团队意识,制度约束很重要,但更要依靠内在的文化约束和补充。交通文化既是一种内在的约束力,更是一种重要的黏合剂,其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所体现的人本理念和人文关怀,更有利于构筑行业内部的和谐关系,更有利于孕育交通人的自觉意识,更有利于增强整个行业的团队意识,从而有利于提高交通行业员工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加强交通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些设想
深圳市公路交通客货运输服务中心,担负着深圳市客运场站服务、货运业务和服务交通的任务。中心的企业文化建设,必须紧密结合这一自身实际,全面地、系统地推进交通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
(一)思想到位,统一认识。对企业文化的理解,有些人认为只是喊喊口号,贴一点标语,搞一些文体活动,这是很肤浅的。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同样是其价值理念。因此,必须着力于端正全体员工的思想认识,千方百计为提高职工素质搭建学习平台,从基层员工入手,切实提高队伍整体素质,才能建设真正的企业文化。(二)认真检查,大力整改。检查企业文化建设的薄弱环节,制定目标计划,有针对性地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进行整改,一件件解决,抓落实,抓到位,使之强的更强,弱的变强。(三)多经常开展一些主题实践活动。多开展有意义的主题实践活动,是加强先进的交通行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将有效推进交通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全面发动基层广大员工参与。(四)开展服务品牌创建主题活动。全面打造特色鲜明的品牌,要逐步完善服务品牌创建体系,创立行业特征鲜明、社会认同感强的服务品牌,确定品牌名称、标识、理念、内涵和价值取向等。(五)开展载体培育主题实践活动。要建立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载体并加于培育。要牢固树立争先争优的意识,学习新加坡、首尔等国际先进城市的先进经验,树立新标杆、确定新目标,争创更高级别的荣誉称号。比如,可筹备推进以罗湖车站的全省交通系统窗口之星胡苏玲为典型的十佳服务员、十佳售票员等“十佳岗位能手”评选活动,作为企业文化建设新载体的培育,扩大社会影响,提升企业形象。(六)深入开展对外宣传活动,提高服务品牌在社会的知晓度和认同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