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4-24 11:07:2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十四五规划概念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据新加坡国立大学2012年对全球64个典型城市综合比较,新加坡在人口密度高达7422人/平方公里的不利情况下,仍获得世界范围内城市生活宜居质量第三名、亚洲第一名的殊荣。
新加坡也是世界上“潜在净移民指数”最高、投资环境最佳的国家之一。
新加坡是如何走向成功的?
作为新加坡城市发展思想库的宜居城市中心,提出了一个两层结构的解释框架:第一层,设立目标,新加坡政府将高质量的生活、有竞争力的经济、可持续的环境作为宜居城市发展目标;第二层,围绕目标,政府紧紧地将统筹规划与发展和动态城市治理作为行为准则贯穿始终。
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
新加坡的城市规划与发展是建立在用地面积小、人口密度高、资源缺乏的不利基础之上的,但其城市发展成就在世界上却是屈指可数。
最近出版的一本名为《高密度城市的10项宜居原则》的新书,就系统介绍了新加坡建设宜居城市的经验。
书中提到的经验很多,如,确保规划的长期性,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坚持优质设计;保证城市规划一致性下的多样化,让人们都对城市有归属感;更接近自然,用绿色“软化”钢筋水泥带来的压迫感,使空气更洁净;充分利用空间,打造用途更广泛的公共场所;通过建筑的高低搭配和巧妙组合减少城市的拥挤感等经验。
这些经验具体且值得学习,但新加坡规划体系的特点及成功之处远不止于此。
兼顾长远性和现实性
新加坡的规划更加注重长远性和现实性的结合,可分为概念规划和总体规划。
概念规划主要指导新加坡全岛未来40~50年长期发展战略方向,其形态结构、空间布局和基础设施体系仅起示意性作用;总体规划落实概念规划意图,制定土地使用的管制措施,包括用途区划和开发强度以及基础设施和其他公共建设的预留用地,规划期限10~15年。
从结构与功能上来看,这两个层次的规划与我国的城市总体规划和地块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相似,但其规划期限更长远,而且为了确保规划反应和解决实际问题,新加坡还规定每隔10年和5年分别对概念规划和总体规划进行反思和修编,每个时段都需根据社会发展需求确定不同的侧重。
比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住房缺乏,失业率高居不下,所以1971年的概念规划就侧重布局了居住和轻型工业的新镇,建设了大巴窑、弘茂桥、皇后镇、金文泰等新市镇,并通过《征地法案》获得土地实施公共组屋计划。
进入21世纪后,环境发生了变化。2001年的概念规划针对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打造动感、与众不同的繁华的世界级城市,设置了更多的娱乐项目、更灵活的商业模式,更混合的用地、离家更近的工作区域,以及更便捷的交通。城市的定位也从花园城市升级为“花园和水景”的城市等。
全岛环状发展方案沿用数十年
新加坡在各层次的规划均坚持综合性的考虑。比如,各类城市用地,如居住、产业、公建、国防、市政等需求,在激烈的讨论和各时段政府主导发展侧重点不同的考虑后,最终会落实在概念规划及总体规划的用地图上。
各方面的发展不是各执一词,而是统筹协调,比如新加坡的沟渠系统不仅仅考虑水的排泄、收集等内容,还与城市绿化、亲水、游憩等综合设计,用最少的用地满足各系统的需求,并达到系统之间能互相融合、互相促进的效果。
除了综合性以外,无论是宏观层面还是具体落实阶段都体现了城市规划的理性和科学,规划的表象背后都有一套严密的逻辑体系支撑,换句话说,就是都能说出一条条道理来。
建国伊始,新加坡在联合国规划团队的帮助下,对城市发展结构的灵活性及适用性作了充分研究,在融合田园城市理念、细胞生长理念、指状发展思路等先进规划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全岛环状发展方案,并沿用至今。
这个方案在新加坡中部布局了一个近30平方公里的大型中央集水区暨自然保护区,四周通过以轨道交通为导向的高效连接了23个市镇(今后可能增加至25个),中央“绿肺”使得空气净化得到保障,同时该环形系统也有效地疏导全岛交通,避免了一般城市空间中心总是交通拥堵的难题,而且还解决了新加坡急需的雨水储存用地问题。
这个中央集水区的位置并不是简单划定的,而是通过大量水文调查,得知该区域每年的雨水量是全岛最多的地方后才最终确定的。23个市镇通过轨道交通链条连接在一起,不仅具有交通运输高效和城市空间布局紧凑的优点,而且市镇之间通过大型绿地等分隔开来,确保每个市镇就如细胞一样有一个最佳规模,防止无序蔓延。
市镇中的居住社区也按照严密的邻里社区模型,从规划上确定了适宜规模,保持城市生活的宜居性。
40%的西餐,60%的蛋炒饭
功能分区是近现代城市规划理念的创新,有利于社会活动的专业化集聚和发展,有利于提高规模效应,有利于城市空间布局整洁有序,但随着城市空间的不断拓展,严格的功能分区也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如用地的浪费,交通量的急剧增加,不同功能之间的有机联系被切断,社会交往不方便,不利于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发展。
新加坡在功能混合方面作了大量探索,在满足环保的要求下,扩大用地兼容性,将商业和办公混合,将产业和商业、办公甚至是居住混合等,达到高效使用土地,增强社会生活有机发展的目的。正如新加坡规划之父刘太格先生所说:功能需混合,就如做菜,最好是40%的西餐,60%的蛋炒饭---他的意思是,西餐是大块的,蛋炒饭是饭粒与其他品种的精细混合。
适应未来发展、增强规划的弹性和灵活性,一直是规划界追求的目标,但从现实来看,真正做到、做好的却寥寥无几。
新加坡在这方面倒有两点可资借鉴。
一是白地,由于市场瞬息万变,规划无法准确预测未来土地市场的发展,因此新加坡市区重建局于1995年提出“白地”概念。
“白地”允许开发商在不突破建筑总量且满足政府要求的基本配置的情况下自行决定其余建筑面积的用途。这种规划管理方式更贴近市场,提高了土地用途适合市场发展的灵活性。至于白地的出售价格,市区重建局会根据价格、方案等进行综合比较后确定中标者。
二是预留地,新加坡在总体规划及土地开发计划中,都有计划地设置了预留地。一方面是尽量节约用地,另一方面的重要考虑是增加该区域未来发展的灵活性,以及通过有计划的滚动开发长期为该区域注入新鲜活力。
规划不可能完美预测未来的需求,留有适当的发展空间有利于未来用地的灵活性。再说,一个区域的长期滚动开发可以带给该区域长久的活力,增强该区域的吸引力。
精细化和透明性
新加坡的规划以精细著称,具体体现在规划阶段和实施阶段。
它会非常详细地规划出各地块的用途、开发强度以及根据每个地块制定具体的管控要求,虽然规划精细,但地块管控要求还是会为下一步建筑设计留有充分的创意余地。
同时,新加坡将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开发规划即售卖计划整合成一个整体,规划师既负责一个区域的规划,又负责该区域的土地开发计划。
以组屋建设为例,一般会先在概念规划中明确长期的组屋发展总量、布局;然后根据发展步骤,制定组屋发展5年计划,并大致落实到各个规划区域;最后,如要开发一个组屋地块的话,规划工作者会依据该地块原规划参数,提前半年时间进一步与现状核实:原规划是否存在因社会发展而调整的必要,出入口、公共道路、环境以及水电煤气等基础设施是否到位,等等。
待所有的问题都得到确认以后,再行土地招拍挂。以这样的方式出让土地,既能够符合总体规划和总体开发计划,又能保证每一块开发土地都得到精细化的管理。
正是由于规划和实施的精细化,才保证了规划透明性,或者说两者是互相促进的。
老百姓均可在网站上和市区重建局查询任何一个地块的详细规划资料,由于建筑设计阶段的方案在新加坡是无需公示的,也很少发生因项目建设而引发矛盾,反观国内,由于规划考虑不尽合理及不详细,就经常出现因建设而引发的矛盾,甚至是。
“和”力特征
综合规划需要技术上的支撑,更需要人的主动参与。新加坡政、企机构工作人员之间“和”的氛围和精神给人留下了深刻影响。
新加坡国家发展部的一位官员半开玩笑地解释这种“和”的现象:新加坡不大,工作人员之间都非常熟悉,如果工作不尽心、不配合,那么“名声”会传出去的。但细细考察下来,除了道德因素以外,新加坡在凝聚人心,促进工作合力方面还是有很多制度特征的。
比如说考核选任机制。新加坡的高级行政官员由公共服务委员会考核。委员会的成员来自于社会各个层面,有原政府高级行政人员,也有律师、商人,等等,都是德高望重的人士,共十四五个人,由总统任命,但不拿工资。
每次考核除需职员提交书面报告以外,还需面试,对考核对象的经历、能力、业绩等作综合评定,合作协调能力是其中的考核重点,每次面试至少有8名考官参加,考察结果相对公正客观。
为促进综合解决问题的效能,新加坡政府根据实际情况成立了很多综合性的委员会,如总体规划委员会、开发控制委员会等。除了长期的委员会以外,还有针对项目成立的短期工作委员会,以协调和落实各项工作。如在概念规划编制期间成立的概念规划工作委员会。
同时,承担政府职能的新加坡法定机构采用了公司治理模式,上有董事部,下有执行层,包括局长及以下公共服务人员。
董事部人员来自于社会各行业,有社会团体的、有企业的、也有前政府官员等,由于各机构的局长或行政长官每年都要向本部门的董事部汇报工作,因此这种结构非常有利于政府机构倾听各方面意见,吸收各行业的知识,促进跨部门的业务整合。
在营造“和”的细节方面,也有诸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新加坡政府各机构制定了本部门的愿景和使命,如宜居城市中心的愿景是“宜居和可持续发展城市的知识中心”;使命则是“提炼,发展和分享宜居和可持续发展城市的知识”。通过这种简练的语言,一方面使得公众了解部门的职责,一方面从心理上强化职员的使命。
关键词:低碳经济;产业结构;发展策略
伴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由高排放、高消耗的粗放、高碳发展模式所致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已成为各国的共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低碳经济正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将对全球能源结构、产业布局、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1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的概念起源于2003年英国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1],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通过改变经济发展方式来降低单位GDP的资源和环境成本,最终实现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提高能源效率的发展目标。从人与自然和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发展的角度,低碳经济属于绿色经济的范畴。绿色经济是个涵盖面很广的概念,包括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经济活动的各环节,也包括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活动。低碳经济是绿色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减少碳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的角度来看,低碳经济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个具体途径。循环经济指的是生态经济大系统良性循环的经济形态,强调通过自然资源的节约利用、物品的再利用以及废弃物的无害化和资源化,将经济系统对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压力控制在可承载的范围内。低碳经济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综上,低碳经济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在本质上和指导思想上是完全一致的,只是关注的领域、针对的问题、实现的路径有所侧重,低碳经济有着自有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策略。
2常德市经济发展现状
常德市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洞庭湖西侧,是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的重要城市。在兴产业、强实体的政策指引下,常德市着力振兴实体经济,加快产业升级步伐。根据2019年《常德市政府工作报告》,2018年常德市地区生产总值总额3394.2亿元,2019年常德市地区生产总值比2018年增长8%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产业投资占比54%,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以上,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8%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6%、9.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以上,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0%以上,经济形势整体向好。但从产业结构构成来看,常德市实现低碳发展仍有较大的升级空间[2]。根据常德市2018年统计年鉴,2018年常德市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分别为348.0亿元、1285.4亿元、1760.8亿元,三次产业比重为10.25∶37.87∶51.88,虽然相比2015年的13.1∶45.7∶41.2而言,一、二产比重有所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有较大增加,但各产业内部构成依然不太合理,主要表现在:首先,就工业而言,常德市工业企业整体规模偏小,行业分散,创新研发不足,市场竞争能力偏弱,对传统能源的依赖程度高,是主要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尽管第二产业的占比在逐年下降,但第二产业的生产总值一直在增加,其对传统能源的消耗总量也在增加。根据常德市石门县2018年上半年能源消耗与生产情况统计,1~6月,全县12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耗总量为665960t标准煤,耗能千吨标准煤以上企业单位有15家。原煤在全县工业企业的能源消费中比重较高。燃料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大,污染多,增加了节能减排的控制难度;其次,目前常德市第三产业主要集中于传统服务业,发展相对落后,碳排放量较高,金融、会展、大数据等新型服务业尚处于起步阶段。通过查询湖南省统计年鉴,相比2017年,常德市2018年的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19%,能源消费总量增速3.68%,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电耗上升3.66%,而2018年湖南省上述三项指标的数据分别为5.12%、2.26%和2.38%,常德市节能降耗指标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时在环境质量方面,2018年常德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96d,同比增加21d,优良率82.5%,同比上升7个百分点,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名全省第7位,污染防控的压力依然较大。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常德市要实现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目标,保持城市竞争力,必须以低碳经济的理念为指导,实施经济结构转型。
3常德市创建低碳城市的发展模式选择
为实现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低碳发展目标,不同的城市需根据各自的特点、状况选择适宜的低碳发展模式。从能源的输入、转化和输出的全过程角度来划分,低碳城市的发展可划分为以下几种模式:1)源头控制模式。在能源使用前,在输入阶段使用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替代煤、石油等传统高碳能源,通过改变能源投入结构来减少碳排放量。2)过程控制模式。在城市的生产、发展过程中,努力提升各耗能领域的能源利用效率,通过减少高碳能源的消耗来控制碳排放量。3)输出控制模式。在能源使用的终端,对高碳能源消耗后的碳输出进行捕捉,促进碳汇增加。4)混合控制模式。在进行低碳控制时,将以上三种控制模式有机结合,从源头、控制、输出进行全方位综合控制。常德市位于洞庭湖西侧,具有环洞庭湖区域城市群的典型特征。作为中部发展城市,常德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煤炭、石油资源的依赖性比较高,能源结构单一,能源利用效率不高,同时资源的消耗量呈现着不断上升的趋势,这种发展模式导致碳排放总量不断增加,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了较大的压力。根据目前的发展现状分析,常德市要实现低碳发展,不能完全适用源头控制、过程控制或输出控制中的任一单独发展模式,而须合理、有效地将这三种模式进行综合,采用混合控制的低碳发展模式。
4常德市低碳经济发展策略
基于混合控制的低碳发展模式,常德市发展低碳经济宜采用以下策略:111建材世界2020年第41卷第5期1)做好顶层设计,将国家低碳政策和常德市的发展特色、优势和潜力有机结合,制定相应的低碳城市发展规划,依靠政府的政策引导和制度约束,践行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碳源小于碳汇的目标。在进行城市空间规划时,应注重优化城市内部结构和合理控制用地规模,采取生态主导的紧凑型发展模式。在进行城市产业规划时,合理调整产业布局,以财政补贴和奖励的形式,引导、鼓励发展低能耗、低污染产业,控制能耗产业扩张,禁止发展高排放的产业,对能源使用率较低、高浪费、高排放等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严重、预期收益低的产业实施强制性退出,促进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3]。2)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从源头减少城市碳排放[4]。在符合条件的地区发展风力发电、水力发电、光伏发电或建立核电站,逐步关停市区范围内的火电站,同时推广生物能源的使用。在制造、交通等领域逐步降低煤炭、石油等传统资源的比重,加大新能源公交车、电动汽车的投入等。3)开发低碳技术,推动技术创新。一方面,加大对地方高校及科研机构的研发支持与投入,出台相关政策,促进节能减排技术的自主研发与应用。另一方面,借鉴国际、国内其他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构建低碳发展战略及改革举措。通过低碳技术的使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减少高碳能源消耗量,从而减轻对自然环境的污染。4)构建高效碳汇体系,进行碳排放的有效吸收[5]。研究确定城市绿地合理布局结构,提升全市绿色通道绿化率、森林覆盖率和江河库塘水岸绿化率,通过公园绿化、屋顶绿化等多维绿化层次,增加城区人均绿地面积,借助碳中和的方式消耗城市中每天产生的二氧化碳,有效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5)倡导低碳消费。消费理念决定着消费需求,政府应积极培育低碳消费市场,转变公众的认识和消费选择,加强低碳产品的推广和政策扶持,大力宣传低碳经济和产业升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倡导低碳消费方式。
5结语
现在是常德市“十三五”规划建设的收官阶段,也是立足常德发展实际、科学提出“十四五”规划目标的重要阶段。发展低碳经济,落实节能减排,推动产业转型,是常德市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文章基于低碳经济理论,从常德市经济发展现状出发,指出了常德市发展低碳经济的选择模式,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常德市作为环洞庭湖区域城市,其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特点等反映了环洞庭湖区域城市群的典型特征,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文中提出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发展策略对环洞庭湖区域城市也同样具有参考、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吴向鹏.国际低碳城市发展实践及启示[J].开发研究,2019(5):44-52.
[2]叶楠.低碳经济背景下河南省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策略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9(21):481-482.
[3]周鹏飞,刘世光.低碳视角下南京市产业发展评估及路径研究[J].江西建材,2019(3):4-6,9.
广州和深圳,珠三角城市群中的两只领头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地方城市经济排行榜上,广州和深圳在过去十年中一直稳居第三和第四的位置,但最近两年却遇到了天津、重庆、苏州等地的强力挑战。更严峻的挑战则来自于广深自身发展面临的难题,如何处理好市场、政府、社会三者的关系,如何带领珠三角区域走出发展新路。
“深圳要当好广东乃至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突击队、排头兵。”5月10日,广东党代会期间,在广东团的这句话成为第二天深圳当地报纸的通栏大标题。
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当天的分组讨论会后,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荣亲自召集了深圳当地媒体座谈,用了一个多小时阐明这一重新定位对深圳的意义所在,他说深圳对这一重任要“义不容辞、理所当然”。
如何创造一条通往幸福的转型之路,对深圳来说,是能否成为“排头兵”的关键。
深圳“低迷”为哪般?
深圳此刻正处于争议之中,一季度深圳GDP总量被天津、苏州、重庆超越,增长速度创历史新低。此外,深圳市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深圳流动人口减少7.32万人,这也是深圳建市30多年来首次出现全市范围内大幅度非户籍人口下降。深圳统计局给出的解释是,人口统计数据变化很大原因是深圳加大了户籍人口的纳入力度。但也有专家认为,流动人口减少是珠三角对人才的吸引力下降的表现。
深圳龙岗是一个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区,有1100多个大大小小的工业区,都是社区自发建设,没有规划,环境又差,质量也不好,全是标准的工业厂房。
“从去年同期来讲,我们现在95%的企业创造的经济总量才8%,那就是5%的企业创造了92%的价值。”深圳市委常委、龙岗区委书记蒋尊玉说,“我们在转型过程当中遇到了方方面面的问题,这里面经济链条非常长,最大的阻力在社区,社区是两租经济,两租经济靠的是出租场,它不管里边企业内容,只要有租金就可以。”
蒋尊玉说,龙岗区在十二五期间准备把一些老旧工业区,地缘优势比较好的拆掉重建,建创新型的产业,有的是政府建,有的是企业建。根据深圳的产业发展导向,把互联网、软件、研发、生物医药产业移进来,它需要的环境就是创新型产业。
“十二五期间如果能够建到1200万平方米,就可以装3000多个企业,3000多个企业创造的价值我们也预测了一下,可以达到2000个亿,2000亿什么概念,就是再造一个南山高新区。”蒋尊玉说。
龙岗区转型发展的困境和前景,正是深圳转型发展的微缩。2010年,深圳特区的范围由原来关内四区扩展为全市六区,面积扩大5倍,深圳在逐渐“长高”时候,也迅速“变大”。但深圳这一次却没有欣喜若狂的迅速开发。
“你不能在一任当中把所有的资源用完,比如土地资源,我们现在启动了一个150平方公里的土地整备计划,是把过去的旧工业区、旧住宅区重新整备,形成150平方公里新的可以利用的土地。”深圳市委副书记、市长许勤说,“这是为今后在十三五、十四五更好地使用土地,这个要考虑它的可持续性。现在深圳要做大经济规模也很容易,要不分能源消耗、不分排放指标的限制,去引进粗放型产业,经济总量很快就能做大,但城市环境就会受到巨大的影响。”
深圳一方面自我节制,另一方面则注重提升质量。
深圳的高科技产业让珠三角另一核心广州市颇为羡慕。目前深圳大小高科技企业超过了3万家。蒋尊玉说:“只要为这些中小高科技企业把空间腾挪出来,他们是不愿意走的。因为它是从零开始,从深圳成长起来,到这个时候如果说没有空间,它肯定要走,如果你有空间,它是不会走的。” 在蒋尊玉看来,高科技企业上下游链条非常关键,只要政府多为企业创造条件,未来可能经过十年到十五年,可能会有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华为成长起来。
在被视为深圳未来发展极的前海,则采取了更为苛刻的开发要求,4月份刚刚通过的《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综合规划》中,表明前海将重点发展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和其他专业服务,而更重要的是强调前海的开发一开始就要打造成为绿色、低碳和现代化的生态之区。
在许勤看来,深圳市是在用更少的资源、更低的环境代价,甚至是在修复环境,在恢复生态的情况下发展经济,他认为“这才是真正的民生幸福城市”。
改革的“锐气”在哪里?
向前闯的过程中,深圳改革的锐气在哪里?
深圳改革动力不足的问题一再被人提及,“原来都是双手空空跑到深圳来闯事业,现在深圳很多人都是既得利益者,一穷二白和腰缠万贯,完全不同了。”综合开发研究院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冯苏宝并不否认这些年来,深圳市政府想得比较多,提的理念、发展思路也很多,“但做得很少,其中有方方面面的原因,改革动力不足便是其中之一。”
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彭澎也认为,深圳目前最大的困境就是“特区不特”了,“改革的锐气削弱了”。
5月10日,在广东省党代会上,有记者直接抛出“深圳改革锐气是否衰退”的问题,一直仰头倾听的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荣,直接按开了面前的话筒,毫不犹豫地回应了这一问题。“我们不认同深圳近年来改革锐气下降的说法。但是要看到,改革进入深水区以后,改革难度越来越大,改革涉及面越来越广,如果说当初的改革需要勇气,那今天的改革更需要智慧。”
隐藏在王荣话语背后的,或许是对“既得利益者”们的无奈,在不久前的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王荣的表述则更为直接,“应该说,当前推动改革比过去30多年任何时期都更加艰难。‘摸着石头过河’改革的时代已逐渐过去,理性改革和决策问责的时代正在到来。这对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尤其是社会管理的加强与创新。既有水太深、改革的‘石头’难以摸着的问题,也有社会转型期矛盾叠加、河里的‘礁石’太多的现状。”
深圳面临的困境,深圳市委书记王荣心知肚明,在之前的2010年深圳市第五届党代会上,王荣曾一口气列出了深圳面临的八个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包括经济内生动力不足,土地、资源、人口和环境约束,经济社会转型矛盾凸显等。
作为广东改革开放的“突击队”和“排头兵”,深圳的突破口在哪里?
王荣给出的答案是,深圳将在三方面全力突破。一是进一步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继续转变政府职能。二是要进一步处理好“市场”与“社会”的关系,加强社会领域的改革创新。三是要进一步处理好“市场”与“法治”的关系,进一步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将其作为新时期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重要保障。
大部制“微调”前行
在过去三年多的施政中,王荣和他的同僚们正努力解决这些难题。
2009年7月,王荣履新深圳,其后一年他完成了从一个陌生人到代市长,再从政府“班长”接棒深圳市委书记的多个重要角色变化。解决深圳成长中的烦恼,王荣给出的破解方案是:“特区要继续为全国改革‘闯’盲区、破‘难区’、趟‘雷区’”。(《小康》2010年10月刊“王荣的深圳一年”)
2009年深圳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获批,之后深圳迅速出台《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为深圳改革的重点方向。深圳大部制改革随后启动,在39天内缩减15个政府部门,精简400人。2010年年末,深圳更是首开先河,将建设公民社会写入了“十二五”规划。
但大部制改革实施近三年,却面临行政效率降低、管理对接困难等一系列困扰。
2012年深圳“两会”上,数名深圳市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对深圳大部制改革中面临的问题进行反思,提案举例称:“科工贸信委对产业实施统一管理,并重在管规划、管政策、管标准,指导行业发展。但庞大的机构运行起来,反而影响了政府的依法行政效率。如科技创新的行政服务比大部制前弱化了。”
此后的2月10日,深圳市原科工贸信委低调摘牌,其各项职能被分拆放到新成立的深圳市经济贸易和信息化委员会、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这是大部制实施三年来首个被拆分的部门。
即便被外界认为大部制后整合最成功的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亦面临诸多服务难题,局长徐友军近日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透露, “大部制改革刚开始的时候,形式上都合到一块儿了。由于没有把权力还给社会,没有实现社会共治,我们的工作负荷成倍增加。”他相当委婉地说:“大部制改革并非越大越好,它的方向我认为是还权于社会。政府将权力全部搂在手里是不恰当的、不合适的。”
深圳某智库曾受命对大部制改革进行民间调研和测评,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们发出了7000多份问卷,对各个部门、企业、公务员、社会民众进行了深入调查了解。最后形成的结论并不乐观,这一调查最后上报给了深圳市决策层作为参考。
“职能不明显,流程更复杂,委、局、办三层的决策执行并没有形成相应的机制。高层冗员特别多,有的多达十几个局级干部,基层执行人员没有增加,真正干事的人少。”一位参与调查的研究员指出其中主要问题症结。
政府自我削权的目标,除了简政,最重要的还是放权。
2011年,深圳确定32项改革计划,并且重启改革办,由深圳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张思平挂帅,提出涉及财政预算公开、公务车改革等32项改革。2012年,王荣将其定位为深圳的改革攻坚年,根据《深圳市2012年改革计划》,深圳将重点推进22项改革。其中,商事登记制度、公立医院医药分开以及土地管理制度三大重点改革方案引人瞩目。5月7日,商事制度改革在深圳启动,政府大幅度放宽企业准入门槛。5月25日,“深圳市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综合试点”正式启动,其亮点是产权制度革新。
关键词:长期护理保险;老年保险;医养结合;老年保险市场稀缺
据统计,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7.17%,其中8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067万人;2025年,六十岁以上人口将达到3亿,成为超老年型国家。为满足不断增长的老年长期护理需求,长期护理保险(以下简称“长护险”)应景而生。本研究将通过对国外和国内的长期护理保险不同形式进行讨论和研究,针对目前国内老年长期护理发展所存在的问题,根据国内的发展情况,探求发展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的道路。
一、国内外老年长护险发展现状
(一)国内发展现状在我国,长护险还处于萌芽阶段。虽然一些保险公司已经在我国的保险市场上推出长护险产品,但无论是条件还是保险的各个方面都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2016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布《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体制转换、社会改革和结构调整的时期,同时也是面对老龄化非常关键的时期,而长护险是适应老龄社会发展趋势的保险产品,致力于解决我国老年人长期护理问题,缓解家庭个人经济压力和国家金融压力,完善与产业发展高度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在新修订的《老年法》中,国家还明确提出要逐步为老年人提供完善的长期护理保障,同时也在很多城市进行试点。如江苏省也在发展规划中明确,探索建立个人、政府等多方分担筹资的长护险制度。据了解,南通市作为江苏省首个试点城市于2016年1月建立并实施基本长护险制度,2017年徐州、苏州两市也陆续出台了具体的实施政策,现阶段南通、徐州已经陆续组织实施。在覆盖范围方面,三个试点城市均将全体居民纳入长护险辐射范围。在保障对象方面,三个试点城市均将通过估测筛选后符合一定标准,将生活无法自理、需要专人长期照顾的参保人员纳入保障范围。在筹资机制方面,三个试点城市均建立了政府补助、医疗保险以及个人缴费相结合的多渠道筹资机制。在其他试点城市中,青岛市的长护服务供给内容与形式较其他城市更丰富:除了为失能人员提供生活中的照顾和专业的医疗护理服务外,还为失智人员设立了失智专区,为其提供长期、日间和短期护理。然而,从试点城市颁布的政策内容来看,大多数试点城市的政策中缺少针对性,这容易导致护理人员不能根据不同需求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服务。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在于服务方案评估工具的缺失,服务方案评估工具是被服务对象对服务者服务专业程度及对服务满意度的评估工具,有助于寻找长护服务提供者和被服务者身体状态及具体需求的最优供求匹配。国内的长护险发展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由于我国长护险制度建立并不完善,大多数研究集中在理论制度的初始阶段,很少有研究集中在融资机制上;第二,严重缺乏基本的数据,现有数据也不准确。商业长护险不能在全国推广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实时数据。从产品设计的角度来看,由于缺乏风险评估、护理服务等方面具体的数据,使得保险公司难以为产品制定准确的价格。同时,政策和法规的不完善也不利于保险公司发展长护险,并且公民的总体保险意识仍然相对较低。在长护险领域,商业保险仍在不断寻求改进。
(二)国外发展现状德国强制实施长护险,目的是为生活不能自理者和长护服务提供者提供经济援助,减轻家庭财政负担。德国的长护险是义务保险,有“跟随医疗保险”的特点。戴卫东(2015)也表明在“十四五”初,在长护险成型的情况下,应继续沿着“跟从医疗保险”的原则,推进大面积覆盖,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保持一致。日本的长护险于2000年开始实施,和德国一样,日本的长护险属于强制性社会保险,由政府主导并由法律加以规定。日本的社会养老保险较为全面,除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之外,还有专门的护理保险。日本不但设立了比较完整的公共养老保险制度,还加长了养老金交付的年限,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养老金发放不匹配之间的矛盾。美国是补缺型社会福利的典型国家之一,长护险由商业护理保险和社会护理保险两部分组成,其中社会护理保险包括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险。设立商业性长护险的主要目的是满足中高收入者对长护险的需求,保险种类多、条款灵活。
二、我国老年长护险现存问题
(一)老年长护社会保险没被纳入社会保障法我国要想解决老龄化问题,必须先从立法上解决。很多发达国家虽也面临老龄化问题,但其已建立老龄长护保险制度,有法律支撑,能为老年长护保险制度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我国现有法律中并没有对老年长护保险有明确的规定,所以无法为老人提供强力保障。其次,税收政策可为长护保险起到促进作用,但目前并无相关税收优惠。护理行业发展落后,护理机构的质量和护理人员的数量不能满足如今强大的需求。护理行业发展落后影响了长护险的供给,造成供不应求的状况。从护理机构方面而言,国内护理机构通常都是养老机构,这种机构普遍缺乏专业人员的管理和运作,社会化程度较低,且设施老化、服务不到位。从护理人员方面而言,护理人员需要持有相关证件才能上岗,而我国长护保险发展相对缓慢,目前的服务人员专业程度普遍偏低,而实际情况是护理人员需求不断上升,具有专业技术的护理人员供不应求。因此,护理保险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平衡有待完善。
(二)我国社保经验不足社会保险涉及问题有:养老保险只提供基本社会保障,医保也缺乏长护的内容,也没有涉及长期康复护理与老年人的重疾险等商业险种。其次,商业保险已发展成形,长护保险虽然已推出,但是存在门槛高、保障低、保障人群有限、不能满足多样化的问题。由此可见,我国社会及商业保险有待进一步细化和全面化。
(三)居民投保意识不高1.居民的收入水平不高。影响人们购买保险的最大因素便是收入水平,高额的保费使他们无法承担。在我国,许多地区的居民衣食住行都无法满足,保险更无从谈起。2.对保险公司缺乏信任,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人们身边有许多保险公司拒赔的案例和新闻,使得人们对保险公司可以分散风险的能力信任程度降低,以至于减少了对保险的购买力。国人最不愿意提及的就是家破人亡,而保险公司承担的风险恰恰是人们最不愿发生的事情。保险承保的大多是小概率事件,很多人会心存侥幸将其忽视,花大笔的保费而不一定得到回报,所以很多人不愿意购买保险。3.对保险的认知度不高,缺乏理性思考。保险是一种长期性的投资,后期的收益是不可估量的。这对于热衷于即使效应的中国人眼里,投资保险显然不划算。一旦风险发生,便有一木支危楼的效果。Rivlin和Wiener(1998)发现老年人在年龄増加的同时身体机能也在下降,老年人需要同时承担急性疾病的医疗费用和慢性疾病的长期护理费用的背景下,长期护理保险能够减少老年人需要支付相关费用的负担。由此看来购买长护险不仅能减少未来风险发生时要支付的费用,而且还能得到专业的护理保障。
三、关于我国老年长护保险发展的建议
(一)构建多层次的长护保险体系财务模式决定了长护保险制度的规模和资金来源,是长护保险制度能否长期运营的重要因素。国际来看,实施长护保险制度的国家为了促进财务模式的长期运营,都加入了其他筹资方式作为补充。中国可借鉴西方发展经验,构建多层次长护保险体系。盛和泰(2012)对常见的长护保险运营方式,政府主办型、市场主导型以及由政府委托商业机构运作型进行比较,由政府主导交付专业机构运作的方式,可以最大程度的显现出各自的优势,降低规划成本,减轻公共财政负担,提高制度效率,满足居民长护保障需求。蒋虹(2007)表明,随着国力增强,我国应建立全民的长护保险,但从国情看,应设计以商业性为主,社会性为辅的发展模式。同时,社会强制养老保险亏损情况日益突出,商业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保险体系的补充要抓住这个商机,研究开发更多新兴的老年护理保险。传统形式上的养老保险仅支付金钱,并不能满足老年人需要陪伴以及专业照顾的需求。因而,保险公司可以把传统形式的养老保险与社区养老服务或家政公司相结合,研发出以具体的照顾护理为给付形式的互利性养老保险。除此之外,保险公司也可以开发出“以房养老”的保险产品,老年人不仅能得到专业的照护,也可以解决护理型保险保费较高的问题。
(二)构建正式护理与非正式护理相结合的长期照护服务体系构建正式护理与非正式护理结合的长护服务体系,是实现多元主体共同承担长护服务供给责任的有效方式。Lakdawalla(2002)将长护险分为专业护理和非专业护理两种,专业护理由专业护理服务提供者或养老机构提供,非专业护理由子女或亲属提供,非专业护理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对专业护理的需求,但不能完全取代专业护理。因此应当建立正式护理与非正式护理相结合的长期照护服务体系,老年人不仅能得到专业的照护,也能得到家人的陪伴。1.建立非正式护理支持政策使其成为长护服务福利供给的职能主体。一向非正式家庭护理人提供不限制用途、不需要纳税的现金支持;二为满足条件的家庭护理人缴纳养老保险金;三颁布多项弹性工作的请假制度,方便服务。2.支持市场与社会力量参与正式护理服务并同时发展居家护理。政府对正式服务者的资质、数量、服务价格、服务质量等方面实施规制,加强培养专业护理服务人员,健全相关保障制度,鼓励年轻人加入护理行业。老年人可以为护理人员提供住所,这样不仅能降低所需护理费,也能使老年人得到全天候的专业护理。3.政府与商业保险公司合作降低保费成本。政府可以委托商业保险公司开发长护险,由于长护险的特殊性,需要政府资金和相关政策上的扶持。因而政府可以和商业保险公司构成合作关系,这样不仅能为国家解决老龄化严重问题,也能为商业保险公司带来不可小觑的利益。SheilaRaffertyZedlewski和TimothyD.Mcbride(1992)发现老年人口递增会使人们对长护险的需求成倍的增加,但老年人对长护险支付能力有限,因而降低长护险保单成本是扩大长护险购买量最有效的措施。4.加大对长期护理保险的宣传力度。加强对长期护理保险的宣传,使人们改变对传统保险概念的偏见。保险公司可以添加真实的案例,提高民众对长护险的认可度。使他们认识到长期护理保险不仅能使失能老人得到更专业的护理,也能减轻子女养老的负担,为老年人提供更好、更专业的机构安享晚年。
摘要:本文从提高人力资源使用效率的目的出发,提出了科研队伍分类管理方案,通过建立相应的任职资格体系,完善晋升通道,结合核心人才培养,探索多通道的人才培养路径,为实现专业能力的有效提升,适应市场化转型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关键词 :人力资源 科研队伍分类管理 核心人才培养
为实现“加快推进产业集团建设”、“优化科研队伍结构,有效应对高强密度发射,系统提高保成功的能力。强化专业工程师、产品工程师、测试工程师、研究师等专业队伍建设,推动科研队伍由型号项目型向专业能力型转型”的工作目标,“十三五”乃至“十四五”期间是做大做强卫星产业,全力推进战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更是实施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阶段。
面对型号任务急剧增长、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客观形势,将自身专业能力建设和核心人才培养摆在了更突出的位置。在人力资源配置方面,在“小总体大专业”的指导思想下,传统的依托型号项目的人才队伍配置模式不仅制约了人力资源使用效率的提升,而且限制了人才的成长路径,不利于研究型人才培养和核心人才培养,阻碍了专业技术发展和技术牵引力的提升。
一、科研队伍管理现状
1.传统型号队伍配置模式下,人员利用效率难以提升传统的型号人员配置方式为一个型号一支队伍,以任务为牵引组建型号队伍。随着型号任务的急剧增长,人力资源与型号需求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在市场化的大背景和经济总量的约束下,仅通过增加人员总量以适应传统型号队伍配置模式将带来一系列问题,难以适应多型号并举的状况。
2.型号间相对独立,缺乏技术交流和借鉴
在型号的进度压力下,设计师忙于解决型号现行问题,同时由于各型号队伍间的相对独立,设计师们疏于开展技术交流和技术总结,造成了部分“共性问题重复解决”,产品技术状态固化不足,缺乏通用产品和设计工具,每个型号都是高度定制,这种方式虽能解决短期的型号矛盾,但造成了型号队伍人员工作强度大,效率却得不到提升,不利于长远发展。
3.员工成长通道单一,缺乏专业研究成长通道
卫星型号经过长期发展,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任职资格体系、晋升通道以及配套的薪酬、福利、评价体系。科研人员长期以型号为依托,在型号中锻炼并成长成才,但随着员工总量和类别的不断增加,基于型号的单一职业发展通道已经不能满足以下两个方面的现实需求。
第一,员工自我价值的多元化实现。实现员工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的统一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不断追求的目标,也是优秀企业的显著特点。单一的型号成长通道一方面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员工为寻求职业发展而向型号聚集,存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问题;另一方面型号研制有其固有特点和要求,员工的个性特质并非都适合型号的研制工作,不能满足所有员工的成长需求,这就要求企业不断探索基于企业需求的多元化员工价值实现通道。
第二,单一的成长通道造成了单一的价值导向。随着专业技术发展的需求日益增强,尤其需要建立针对专业研究的员工成长通道,营造高度重视专业研究、媲美型号研制的价值导向,才能吸引员工主动开展专业技术研究,形成百花齐放的研究局面。
二、科研队伍分类管理的意义
针对上述科研队伍管理方式的不足,提出系统开展科研队伍分类管理的思路。已知在型号间寻找共性,,不断扩大共性、减少差异的过程,也就是将有限的人力资源进行整合的过程,是提高人员使用效率的重要途径。通用平台就是这样一个的技术载体,以下关于通用平台的例子可以显示科研分类管理的重要意义。
在“两总抓型号,厂(所)长抓产品”的指导方针下,以通用平台队伍建设为例(如图1),在长期的型号应用中,形成了三类八个系列的卫星平台,通过大力建设技术状态较为固化且具备高适应性、灵活易改的公用平台,能够大大减少新型号的平台开发成本,起到了降本增效的效果,是一项“磨刀不误砍柴工”的基础工作。
通用平台建设是一项专业技术研究工作,其队伍具备以下特点:第一,队伍不直接服务于某型号,但需要精通各型号应用情况;第二,成员一般来源于型号队伍,但不能依赖于型号队伍晋升。
如上所例,随着专业技术研究的深入,此类队伍也会越来越多地涌现,但这类队伍缺乏相应的管理规范,迫切需要建立与之相对应的任职资格、晋升通道等制度体系,从而有效地吸引有关人员投入专业研究工作中,从制度上有效促进专业技术才的发展和核心人才的成长。
三、科研队伍分类管理方案
针对科研队伍分类管理的迫切需求,对科研队伍分类管理方案进行了思考和探索(如图2)。
该科研队伍分类管理方案具备以下特点:第一,队伍分工明确。根据产品开发到应用的技术发展规律,科研队伍分为研究师、设计师和型号设计师,研究师的主要职责是负责所内背景型号的体系论证、预研课题、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开发;设计师主要负责各类产品的应用设计;型号设计师主要负责型号总体和分系统研制。第二,队伍归口管理部门清晰。研发中心包含研究师队伍,专业室包含设计师和部分研究师,总体室包含型号设计师和部分研究师,机构间人员主类分明却又有所交叉。第三,统一的任职资格标准。参考型号逐级管理的模式,设计三类队伍的晋升通道和任职资格体系,同一职级不同类别队伍间任职资格标准统一,任职要求、待遇接近,形成相对平等的晋升通道,从而能够保证队伍间的均衡发展,加强人员内部流动,促进“人、岗匹配”,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第四,脱离型号聘任,强化专业研究。在弱化型号概念、强化专业技术研究的思路下,通过科研队伍分类管理,着眼于聘任设计师和研究师,同时设计相应的发展通道,引导人员开展专业技术研究。随着各型号的发展,要求组建相应的型号设计师队伍,队伍成员将从具有同级别任职资格的设计师和研究师中选取聘任,随着型号的结束,相应的型号队伍成员随之解聘,回归设计师和研究师,同时保留相应的岗位任职资格,可在其他型号中从事同级别岗位的工作。第五,有利于专业核心人才培养。在卫星型号的带动牵引下,前后共培养和输送了数十名型号两总,在卫星工程领域取得了一定的话语权。但由于卫星型号偏工程应用的特点,传统的依托型号项目的人才队伍配置模式不利于研究型人才和核心人才培养,将导致核心技术的掌握不够、专业技术领域话语权不足,阻碍市场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本文提出的分类管理方案将产品首席、总研究师等提到了与型号总师相同的岗位职级,有利于专业技术引导和核心人才培养。
四、核心人才培养工作概况
“核心人才培养”是科研院所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储备后备人才力量的有力保障,也是不断提升我所科研竞争实力的关键环节。但因其管理对象——“人”本身的特殊性与复杂性,给人才培养工作带来了一定局限性,若只笼统的把人才作为整体培养,则失去了针对性、有效性,但若培养对象划分的标准或手段不科学,则本末倒置,不仅起不到人才培养的目的,反而限制了人才的正常发展方向。
“科研队伍分类管理”是基于科研管理工作未来需求的人才队伍分类方法,突破了传统依托型号项目的人才队伍配置模式,打通了不同人才发展的通道,基于这种分类思路,提高核心人才培养成效的方式方法。
五、核心人才培养工作开展
在核心人才培养方面,重点开展“一人一策”核心人才培养工程,对人员情况进行全面的梳理,确定了由核心人才组成的所内专家队伍。
在整个培养阶段,设计了计划制定、目标确认、持续跟进、优化管理、成果评估的培养方案。根据部分核心人才偏型号应用研究,而部分人才偏向专业技术研究,因材施教地分类制定甚至个性化制定培养计划。在计划制定阶段,针对每位核心人才的专业方向、个性特质,与每位核心人才签订了《核心人才培养计划书》,明确了课题、论文、专利申报数量,根据核心人才的人员类别针对性地开展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培养内容,这些内容的制定为人才培养工作打下了基础,使“人才培养”这一抽象的目标得以分解,为核心人才树立了努力方向;在持续跟进环节,通过组织各级专家填写调查问卷,跟进培养情况,查找不足,对培养计划及目标时时更新,在不断调整与自查中优化管理、逐步提高;在优化管理过程中,通过对历年来申报的各类奖励与专家人才等项目进行梳理,形成《各项荣誉/专家申报指南》,以便于申报活动提前策划与准备,以优化流程的方式不断促进阶段任务的完成;最后在成果评估中,通过对照全年培养计划进行总结,从而检查计划落实情况,固化经验、总结不足,指导下一阶段工作更好的开展。
六、核心人才培养工作成果
目前正逐步探索建立并完善科研队伍分类管理体系,经过长期努力,已经建立并独立了以研发中心为代表的研究师队伍,队伍在核心人才培养方面逐步显示成效。在各类课题申报、重大型号以及预研课题、论文、专利等方面,逐渐提升了学术影响力,形成了一批专家/学科带头人。目前核心人才队伍当中,逐步形成了以国家级专家、省部级/集团级专家、院级专家的核心人才梯队。
七、今后的工作重点
基于科研队伍分类管理的核心人才培养工作是人才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的有机结合与创新,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将重点着眼下述工作。
第一,深化科研队伍分类管理。循序渐进地探索和细化科研队伍分类,逐步将传统的型号系统人员配置模式转变到基于专业研究的队伍配置模式,在研究师队伍成功组建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基于产品的设计师队伍建立,研究基于产品的核心人才培养方式。
第二,聚焦重点人才,加强培养力度。重新调整并形成重点核心人才及后备核心人才库,对入库人员实施年度动态管理。探索核心人才培养的激励机制,对影响培养效果的关键项目,如课题申报激励、学历提升等方面加强投入力度,进行针对性培养、加速核心人才的成长。
―――梭罗
你与旅途中遇到的孩子做游戏吗?
你曾教一只外国鹦鹉中文吗?
你能想到公益活动可以简单到什么程度吗?
你是否了解专业的环保旅游?
……
跟随我们的采访,
让你的旅行更有创意!
让你的旅途有益并有趣!
参加当地居民的节庆活动,是深度游的必不可少的节目之一。
多背一公斤:在旅途中传达知识与能量
孩子们纯真的笑脸与期待的眼神,是安猪与朋友们外出时关注与拍摄的重要内容。他们将这些照片制作成MSN头像放到“多背一公斤”的网站上供大家免费使用,以吸引更多人参与活动。
什么是“多背一公斤”
“多背一公斤”是由一位名叫安猪的网友发起的公益活动,现在已风靡旅游圈。它以“爱自然,更爱孩子”为口号,以简单有趣的助学形式为主要特点,号召所有游客在外出时多背一公斤,也许只是四五本书或一包文具,但这对一个贫困的小孩子来说是一份珍贵的礼物,而在赠送礼物的时候与孩子们的交流,更有可能改变他们的一生。这个活动并不是帮助最穷的学校,而是提倡与旅游密切结合,帮助那些自己旅途中可以到达的所有贫穷与落后地区的孩子。
王小波曾说过:一件事必须有意义同时有趣。因为光有意义是责任,光有趣则是娱乐,都无法长久。“多背一公斤”不强调奉献,它主张所有事情都简单做,突出旅游者在与孩子们互动时收获的快乐。它的意义不仅在于令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帮助,也在于赋予旅游者公益旅游的能力。
“多背一公斤”活动发起人采访
他们因为我们的到来而快乐,我们因为他们的快乐而快乐。
Q 旅游时代:请谈一谈这个活动的由来。
A 安猪:我在多次的旅游途中看到一些事,希望通过旅游者的力量去帮助贫困的孩子,最发起了这个活动。
Q 旅游时代:为什么选择“多背一公斤”的方式?
A 安猪:因为它简单,可行,可以和当地孩子互动。对于单个游客来说,它很容易做到,如果大家都来做,它的价值就无可估量。去年全年,单丽江就接待了500万的旅游者,如果1000个旅游者中有一位多背了那么“一公斤”,那么就有了价值几十万的物品。想一想,如果每个人都行动起来,能帮助多少个贫困的孩子。
Q 旅游时代:现在这个活动的侧重点是?
A 安猪:我们每次都会捐赠一些文具等用品,做游戏与孩子交流,给他们上课,并留下信封可以进行后续交流。之前我们都是简单的捐赠,后来侧重于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Q 旅游时代:你是否觉得给这些孩子带去外面的信息其实更加重要?
A 安猪:不是带去,而是互动和分享。
Q 旅游时代:而这个活动强调平等、快乐的捐助,是不是?
A 安猪:对。
Q 旅游时代:这些信息对孩子们来说意义在哪里?
A 安猪:西部的贫困根源在于观念的落后。
Q 旅游时代:而你们的到来赋予他们一些新的观念。
A 安猪:是。我们有个“梦想计划”:赋予梦想,收集梦想,实现梦想。大多数农村的孩子没有梦想的概念,问他们将来想干什么往往答不出来。我们通过交谈来让孩子了解外面的世界,让他了解到外面有着和他现在完全不同的生活,激发他们对未来的想像和渴望,叫做赋予梦想;用各种媒体,包括文字、语音、照片、影像将这些梦想收集起来,让各地的儿童和成人分享这些信息,叫做收集梦想;让有能力的人帮助这些孩子实现梦想,叫做实现梦想。
Q 旅游时代:你从那些孩子身上会感觉到什么?
A 安猪:快乐。他们因为我们的到来而快乐,我们因为他们的快乐而快乐。
Q 旅游时代:那看着他们的贫穷,是否会让你心情沉重?
A 安猪:这其实是个心态问题,儿童是天然快乐的,不会因为环境而改变。他们都能在这样的生活中快乐,我们又何必心情沉重呢?
Q 旅游时代:要进行公益活动,是否会影响到你的线路安排,而使旅游没有本来那么流畅?
A 安猪:就把这个活动当是旅途中的一个可选择的景点来看待好了,做不做全凭个人的价值判断,我们对旅游者的建议是,如果觉得勉强就千万不要做。
Q 旅游时代:是不是比较提倡选择那些本来就有旅游价值的地方?
A 安猪:是的,多背一公斤是一个跟旅游密切相关的公益活动,我们提供的学校都是旅游点附近的。
Q 旅游时代:那这个活动是否会变得更大?内容更丰富?或者你会坚持最初的初衷,让它一直简单、易行下去?
A 安猪:现在已经比较大了,内容也已经更丰富,但对于每一个人每一次活动,都会足够的简单。我们将来会根据旅游者的提供信息为那些学校募捐书籍和文具,可以提高旅游者的积极性。
Q 旅游时代:你除了进行这个公益活动外,还开办了“多背一公斤”的网站,在北京、广东等地举行了相关摄影展,你觉得自己在这个活动中是什么样的一个身份?管理者?组织者?倡议者?
A 安猪:我开办网站是为了提供一个宣传与分享的平台,大家在外出之前可以登陆,查询自己旅游线路附近有哪些学校,事先和学校进行联系,并可以在网站上下载一些和小朋友们交流的方案,回来之后又可以发表游记等。办摄影展也是为了交流。我自己只是倡议活动,并不是以领导者身份组织活动,就算是组织也是个人名义而不是“多背一公斤”组织的名义,这就是我们的定位:传播理念,赋予旅游者公益旅游的能力。
Q 旅游时代:你们的组织中完全取消了权威,大家都是参与者。
A 安猪:是。我们所有的项目都在网上公开,所有人都可以登陆网站来增加这个活动的创意,我最初构建了“梦想计划”三步骤的模式,所有人都再可以把自己点子带进来,让公益活动更加有趣。
安猪与朋友们设计了“多背一公斤”的信封,信纸留给孩子们做后续交流,收到孩子们的信是令人欢欣鼓舞的事之一。
帮助孩子的同时,有特色的风景也不能错过。
与孩子们做游戏令“多背一公斤”的参与者与孩子们都感到极大的快乐。
活动体验
“多背一公斤”碛口行
文/安猪
活动背景
碛口坐落在山西吕梁地区的黄河边上,与陕西隔岸相望。它是清代及民国初年联系西北与华北地区经济往来的重要商埠,有“九曲黄河第一镇”之誉。昔日的繁华为碛口留下了许多保存完好的的古建筑,如碛口镇、西湾村、李家山、寨子山等等。一个朋友去碛口前的美好愿望是,她可以带上画板去写生,画她心爱的古建筑,而在剩下的时间,我们可以翻山越岭,探访学校,与当地的孩子交流。
到碛口,主要的看点有二:一是它的古建筑,二是大同碛。
碛口古镇内有数量丰富且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建筑,主要有货栈、票号、当铺等各类商业性建筑和庙宇、民居、码头等,几乎包括了封建制度下民间典型的漕运商贸集镇的全部类型。由于古镇至今还是原始质朴的居民生活形态,所以又有“活着的古镇”之称。而距离碛口镇六华里的李家山,更是一个小型的民居博物馆。这里汇集的山村民居的形态在8种以上,这些无论豪华的清代建筑群,还是穴居生活的土窑洞,都在这里将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融合,蕴藏着丰厚的民情风俗和黄河文化。
而大同碛更是值得一走。碛口的得名,就是因为其下游的大同碛。“碛”,是指水中由沙石堆积而成的浅滩,大同碛又名二碛,黄河第一碛就是闻名遐迩的壶口。黄河穿行于晋陕峡谷之间,水流缓慢且清澈,坐在碛口上游的岸边,你绝对不会想到印象中奔腾浑浊的黄河居然是如此的宁静优雅,如同一名未出阁的少女。可等黄河来到了大同碛,四五百米宽的河道因为遭遇大同碛而收缩到不足百米,狭窄的河道与十余米的落差使得方才还平静婉约的黄河水奔腾怒号浊浪滔滔,这时候你再坐在黄河边上,以水濯足,再看着天边那如血的残阳,不由得又是另一番豪迈。
出发前我一直担心当地学校不好找,幸运的是,我在网上浏览发现被列入需要帮助名单的李家山小学就在碛口!太好了,活动学校有了!
清晨,我们踏上太原,然后坐班车到离石,再换班车到碛口。一路煤灰飞扬,人人灰头土脸,充分体验了山西的煤炭魅力。等我们到达碛口镇看到黄河时,已经是下午时分。
我们入住黄河宾馆,算是当地最好的宾馆,是一个巨大无比的老院子,依山而建,有好几层楼高。当我们向宾馆的老板询问当地学校的情况时,她向我们介绍了一所镇里的小学。幸运的是,我们居然还在当地收编了一对重庆的旅友,他们居然也知道多背一公斤活动。
多背一公斤的文具或书籍只是引子,更重要的是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去让孩子们了解到外面的世界,激发想像力和信心。
我们的活动都是利用两天的中午去的,可以说不仅没有干扰到行程,反而丰富了我们的旅途。第二天中午,我们到碛口镇小学探访。到的时候,老师已经把孩子们都叫回来了。学校很小,是一个院子改的,院子中所谓的“操场”只够放一个乒乓球桌,课室也就几间平房。今天的学生不多,大概三十来人,一个课室也就坐下了。于是我们开始聊天。首先由我作自我介绍,当我说我叫“安猪”的时候,孩子们都哄堂大笑。然后我画了个中国地图,告诉孩子们我们从北京来,并标出了北京的位置。然后我再标出黄河以及碛口的大致位置,告诉孩子们他们现在所处的地方。孩子们都很好奇,听得很认真。
然后我让孩子们作自我介绍。在我的鼓励之下,第一个勇敢的孩子举手了。我让他站到讲台前,面对着大家介绍自己。也许他是第一次看到这种架势,又也许他从来没有想过该怎么介绍自己,总之他站在那里不知道说什么。于是我用问题引导他:“你叫什么名字呀?你今年多大啦?念几年级?你喜欢什么呀?你长大了想干什么呀?”,慢慢地,一个个孩子就开始比较自然地进行当众的自我介绍了。
自我介绍中,孩子们喜欢的东西可谓千奇百怪,例如,有喜欢小动物的,小兔子,梅花鹿,这无疑是个女孩子,也有喜欢狮子老虎的,这当然是个小男孩了。比较一致的爱好是读书,看得出他们对知识的渴望。
有挑战性的一个问题是询问孩子们将来的理想,这对大多数孩子来说都是一道难题,因为他们以前从来没有思考过。这时候,耐心等待是必要的。孩子们一般会说出他们知道的一些职业,这时候,我们往往会再问一句:“你为什么希望长大了做这个工作呀?”有的孩子长大了想当农民,因为他们的爸爸妈妈都是农民,他也没真正见过农民以外的职业。
有的孩子长大了想当工人,因为工人可以赚钱养家。
有的孩子长大了想当警察,因为警察抓坏人。
有的孩子长大了想当妈妈,因为……她说不出因为来。
印象最深的今年3月在河北涞源,一位女孩长大了想当医生。后来我们从她的老师处得知,她的爸爸因为煤气中毒而去世了。
询问孩子们的理想以及理由,不仅能激发孩子们的想像能力,更能帮助我们深入地了解孩子以及他们所处的环境。
做完自我介绍后,我们都会送给孩子一小份文具作为奖品。这是对孩子们的勇气和劳动的鼓励,比单纯地把文具分发下去效果要好。
接下来同行者菠萝和孩子们做了一场大约10分钟的聊天。菠萝真是一个好老师,听得连我们这些大人都入迷了。她问孩子们知道北京吗?听说过清华大学吗?想像中的清华大学有什么吗?
关于最后一个问题,菠萝预想的回答是清华大学有很多知识渊博的老教授。可在孩子们的世界里,清华大学有大楼,有湖,有树,可就是没有老头子,这大出菠萝的意外。
这时候,菠萝说了一段让我印象深刻的话:
“小朋友们,清华大学有大楼,有湖,有树,可清华大学有没有黄河呀?”
“没有!”小朋友们回答。
“有没有你们这里这么美丽的山呀?”
“没有!”
“有没有你们这里这么漂亮的建筑呀?”
“没有!”
“所以呀,小朋友们,北京虽然很好,可你们的家乡也很漂亮呀。你们说,你们爱不爱自己的家乡呀?”
“爱!”
我想这就是我们的活动所要传达给孩子们的。
首先,激发孩子们的想像力,告诉孩子们有另外一种生活。我们不评价这种生活和孩子们现在的生活哪种更好,判断的权利在孩子自己的身上。我们只是让孩子们相信,只要你敢梦想,只要你去努力,你是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的,而我们也会在这过程中给予他们帮助。其次,告诉孩子们,你们的家乡很美,你们值得为之而感到自豪。
接下来是娱乐节目。我们鼓励孩子们表演节目,唱歌、跳舞、朗诵都行。孩子们开始时有点害羞,但很快就争先恐后了。看着他们,你会发现,原来每个孩子天生都是艺术家。而通过这样的活动,孩子们也变得更加开朗、合群。
最后少不了的是分发文具和拍照留念。
第二天探访的李家山小学情况基本类似,只是由于学校在山里,那里的孩子更加羞涩,信息的获取显然也不如镇里的孩子丰富。一个明显的例子是表演节目时,山下孩子唱的歌明显要比山里孩子的要新。但不管怎么样,我相信,当下一批旅游者来到时,他们会变得更开朗,更自信。这就是我们能带给他们的改变。
这次的旅游给了我们很丰富的体验,黄河的宁静与奔放,古镇的繁华与苍凉,自然少不了的,还有孩子们可爱的笑脸。我们在收获美丽风景的同时,也让当地的孩子收获知识和信心。
有个同样参加活动的朋友说,“对于这些孩子,我们能做的也许很少,多背一公斤的使命,应该就是在于为孩子们打开一扇窗,让他们看见和知道;或者可以领着他们走进一扇门,让他们去感受―――感受到他们自己家乡的美丽,去热爱这片土地,也去感受这片小小土地之外的世界,是如此精彩。我相信学习是一种体验与发现,而后探索与成长的循环;而这个过程,需要一个开端,我们,就是要努力将这些孩子们推上这个轨道的。这是我们的理想在现实中可以得以体现的方式。”
而在这个活动中,我们自始至终都很快乐,传统观念中,一提到公益活动就得愁眉苦脸,觉得任重道远,其实公益的事情也可以简单、快乐的完成。
深入民间:在旅途中重新认识自我
只有真正深入民间,才能听到地道的古巴音乐。
住这样的民居,什么酒店也比不上。
illa:资深旅行者
什么是“深入民间”?
“深入民间”是一种旅行主题,它强调在旅途中和当地人的交流和融合,主张参与当地的平常生活,旅游者在不同的文化体系面前重新审视自我,发现自我,从真正意义上做到用旅游来丰富人生体验。
“深入民间”旅行者采访
Q 旅游时代:你觉得旅游的真谛是?
A illa:开阔视野,求知,放松,不同的体验……或多或少,这些都有。可是,看电视也可以开阔视野,读书可以满足求知,在家听音乐泡泡浴可以放松,生活在温哥华这样的以世界移民组成的城市,足不出城,完全可以有很多不同的体验。我是逐渐才发现,每去一个新的未知的地方,我便如鱼得水。新的环境、气候、饮食、语言、习俗这些从来都不是我的问题,而要我在同一个熟悉的地方长久生活才是我的问题。
Q 旅游时代:你为什么比较青睐“深入民间”的旅游主题?是在最初旅游的时候就自然选择了这样的主题,还是逐渐发现了其中的乐趣?
A illa:10年前,在第一次经青海到的旅途中,我就感觉到了深入到当地人生活的那种由衷的快乐。最大的快乐,总是来自于与各种各样的人的交往。
Q 旅游时代:你在旅途中会选择哪些深入民间的方式?
A illa:最根本的是从心灵上把“异乡”当作心灵的家园,我不喜欢强调自己与探访的目的地之间的区别。住民居是我最喜欢的一种旅途居住方式,我非常排斥所谓的旅游“装备派”,冲锋衣啦、多少升背囊啦、照相机长枪短炮啦……当然,在这些东西可以带给我便利的时候我不会拒绝,只是我不喜欢把自己打扮成“旅行者”的样子。去墨西哥、古巴旅行前,特地学3个月西班牙语;去阳朔旅行,当地村民高兴地和我比谁的鞋干净―――我们穿着一模一样的解放鞋,那是我在四川12元买的最适合走路爬山的鞋。我自己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我似乎很容易被各地人认同。到了泰国,走到哪里都有人对我讲泰语;到了越南,更是大家互相看着亲切,直到我对他们铿锵有力的话露出满脸的茫然;到了多伦多,走出大街遭遇的第一件事就是被人问路……我似乎很快就可以“当地”起来。
Q 旅游时代:深入民间带给你什么样的乐趣?
A illa:最大的乐趣,在于反过来对自己的认识和认可。我们活在一个浮躁的时代,我们在往前走或者自以为往上升的过程中很容易迷失自我。如果要我安安稳稳找一份所谓的事业,设定目标然后一步步地往前行,我会得不到满足,因为我已经知道那些东西是什么。而旅途中有很多未知,
那是最大的吸引。
Q 旅游时代:你觉得与当地人的交流,会给双方有什么样的影响?
A illa:传递信息让他们知道被人喜欢着、欣赏着、爱着,在同时我也会体会到自己被喜欢着、欣赏着、爱着。对我来说,与“陌生人”交往比与“熟人”交往更容易。与人交往,我不喜欢去要求别人、评判别人,也不喜欢被要求、被评判,旅途中遇到的人就明白这些。
Q 旅游时代:说说你在民间最难忘的事情吧。
A illa:每一个新体验都是那么令人难忘。不过,实在地讲,北美那样的新大陆人文上来说比较没有探索的余地,之前想像的怎么样到达之后总是差不离;欧洲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可是,他们的文化价值观现在似乎成了世界的主流,当你说“异国风情”的时候你一定不会指欧洲尽管你可能从来没去过。法国意大利摩纳哥那样的地方在旅游成为世界潮流之前交通还不甚发达之时就已经是“旅游胜地”;而有一些占不了主流可其本身却丰富而多彩的文化更能引起我的兴趣,例如泸沽湖的摩梭文化对人类爱情的见解独到,对两性平等个性尊重是很多主流文化也不能及,可惜这个文化现今被人误解得厉害。在我去过的国家中,我最喜爱的一个的是缅甸。谦卑,使缅甸人那样令人难忘。最敬佩的一个是不丹,这个国家在国王的带领下,有自己的见地、自己的步骤、自己的主张。最怀念的一个是古巴,他们的奋斗与乐观,他们物质的贫乏与音乐的盛行,令人不断地忆起。
Q 旅游时代:你有更宏伟的,关于深入民间的体验计划吗?
A illa:想在不久之后以一个志愿者的身份去一些第三世界国家居住一段时间,如果最后能以经历写成一本书,我就知足了。
对旅游者来说,到景点以外的居民区看看,可以有更加丰富的体验。
当你把自己晒得和她们一样黑时,就会获得更为热烈的欢迎。
最经典的红色形象之一,古巴街头处处可见切・格瓦拉的照片。
旅行体验
像古巴人那样在古巴
文/illa
俊美的约斯巴多,奢华的民居
那天一出了长途汽车站,栏杆外众多的大人小孩拿着小小名片兜售自家的Casa Particular民居住宅,我选中约斯巴多家,除了因为他有一张异常俊美的面孔外,他的手里拿着两张足以说明一切的照片。
Casa Particular是经古巴政府认可可以接受旅客的类似于B&B一类的民居。这类民居在门口贴有标志。对国内客人为红色三角形,收取古巴披索,贴有绿色三角形的民居则有资格接待外国游客,收取“可兑换披索(Peso Convertible)”,也就是类似于中国许多年前执行的“外汇券”。
一张照片为整洁温馨有两张大床的房间,另一张为门口宽大的大厅。这是典型西班牙殖民时期的建筑,窄而长的门上,开了小窗户,进门是一个大厅,有现今两层楼那么高,中间有两三个圆柱支撑,也把厅隔成了里外两部分。电视放在内厅。外厅就只摆放几个沙发靠椅。房屋因为高大,不需要任何空调设施。
朝里走是一个天井,也是花园和晾衣的地方,树上站了只绿身红羽的鹦鹉(从此我就每天数次坚持不懈地和它打招呼“你好”)。几间卧室在天井一边排过去,顺着天井再往里走,是厨房和半露天的餐室。
花很短时间走遍这个古城便发现,这里的民居都是豪华雅致风格。19世纪中期之前提尼达的蔗糖产量为它带来巨大的利润,蔗糖厂停止后提尼达开始被经济舞台遗弃,留守的居民们除了保留它已形成的奢侈华丽的一切,包括文雅端庄的建筑,楼外的木栏,楼里的梁柱,华美的家具……别无选择。从此,再没有什么新的建筑元素加入这个城市。在古城的鹅卵石道路走一走,时光并无倒流,而是停滞。走过街的人们全都变了,古巴的朝代变了,但街一直没变。
与鹦鹉对话,吃蒜茸龙虾
住这样的地方,饮食起居也自然和这家人融合在了一起,又是住任何酒店无法比拟的经历。
很快便与约斯巴多的小妹妹打成了一片。她是一个金色卷发的漂亮女孩,和她从不离手的洋娃娃头发一模一样。每次我一进门,她总是抱着洋娃娃,站在门口,先把小脸凑过来―――我喜欢古巴这种见面方式,两张脸轻轻贴一贴,有了那一刻的肌肤接触,隔阂便立刻被填补,接下来的一切交道好像都变得容易了―――然后她再和我打招呼,练习鹦鹉不肯练习的话,“你好,你好。”我怀疑她是把它当成我的名字了。
约斯巴多和他的一个弟弟、一个妹妹,跟母亲住在一起。父亲和母亲分手后搬了出去住。一家人的收入,全靠约斯巴多隔三差五到就在他家门口的长途车站侯着哈瓦那来的巴士,凭他俊朗的外表和手中所向无敌的照片,很容易拉到生意。像我们这样的客人一住三晚,他则有两天无需工作。和众多的家庭旅馆一样,他们只有一间屋可供出租,尽管他们的厅,是如此宽大空旷。
休整好后,我在天井教鹦鹉汉语,漂亮鹦鹉有些怕生,尽量往那毫无可躲的树枝上躲,约斯巴多一走过来,它却兴致高昂起来。约斯巴多问我们是否在家用晚餐,我说好那就试一天吧。因为约斯巴多坚持我们说西班牙语(这也是我喜欢他的一个原因,尽管他的英语比我的西语讲得好),
我没听清到底他推荐的是什么东西,但也不在乎,只是告诉他,“我就要你最喜爱的你妈妈做的菜便行。”
同行者宁点的是龙虾。在古巴的家庭旅馆往往供应很大很新鲜的龙虾,当你问他们当晚有什么的时候,房东会轻描淡写地说,“哦,今晚啊,对不起,鱼没了,但有虾、鸡、牛肉、龙虾……”没有什么词会被强调,不管你点什么,最后收到的都是差不多数目的帐单。
约斯巴多的最爱是蒜茸龙虾,用餐时加上清爽的“恰恰恰拉”(Canchachara,提尼达最有名的一种调酒,以郎姆酒为基础,加入柠檬汁和蜂蜜而成),是一种美妙的用餐体验。这让我们毫不犹豫定下第二天第三天都在家里用餐。
也是在约斯巴多家体会到家庭旅馆餐的妙处,从此开车从西到东穿越这个岛国,所到的地方,几乎都在所住的家庭旅馆就餐。
在拉丁音乐中起舞
提尼达城虽小,那些鹅卵石街道却叫人永远也走不厌。小城一角是当地人售卖手工制品的露天市场。太阳下那些人在斑驳的房子前挂起白色棉麻制的服装、桌布、围巾、挎包,好像岁月就回到了中古世纪。也没有人强行兜售,我随着约斯巴多的母亲,像看展览品似地一一浏览过去,街角一位胖胖的妇人坐在自家门坎前,给小孩子切桔子吮,“你又从哪里来呢?”她兴致很高地问我。
我才骑完自行车回来,刚把自己晒得和她差不多黑,便回答,“我来自古巴啊。你看不出?”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她脸上笑成一朵绽放的花,“你要是来自古巴,我还来自安哥拉。哈哈哈哈……”
我转身想要约斯巴多母亲为我作证,却发现她也在大笑不已。
安哥拉?为什么不?她的祖先,可能真的就从安哥拉被贩卖过来,世界上那么多国家她都不提,专提安哥拉,可能这也是自身血液里的某种认同?
约斯巴多的母亲去粮店买东西。古巴的经济,是典型的双轨制。当地人平均月薪为三四百披索,相当于15元美金左右。主要食物实行配给制。和中国计划经济年代使用粮票的方式不同,他们用本子记。常见到暗黑的一间屋子里长长队伍一直排到室外,而室内架子上空空如也,每个人到柜台前,扔下一枚硬币,柜台内的人在其本子上划一划,然后从柜台下数几排面包交给他。拿到的人,把面包叠一叠,往胸前一抱,和周围的人嘻嘻哈哈打个招呼,便回到家里忙碌去了。
普通古巴人家没有烤炉、没有微波炉、没有电热设施,鲜见冰箱,加上购物排队无处不在,他们因此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在一日三餐上。
晚餐后和约斯巴多小妹妹玛丽疯闹一阵,我们披上围巾要出门了。玛丽嘴角一撇,很不高兴地走到一边去,“哼,又是去Casa de la Musica。”
我不禁笑了,这个聪明的小女孩!不过,小城提尼达的夜晚,如果不属于那个广场的音乐歌舞集会,又属于什么呢?
约斯巴多的弟弟大概只有十四五岁,我经过他房间的时候,看见他在镜子前有模有样地喷香水。嗯,又一个去Casa de la Musica的,难怪小妹妹不高兴了。
Casa de la Musica是酒吧、乐队表演、歌舞(古巴的音乐又怎能没有舞蹈助兴?)的总称。每个城市有好几个Casa de la Musica。提尼达是小城,所有的人在夜晚都集中在了广场通往博物馆阶梯中间的平台上。冬日的夜晚,有些许凉意,穿过几条寂静的小街,那边狂野的气氛已经扑面而来。乐手歌手们穿着整齐的布衣,演绎着只属于古巴的、“当西班牙吉他和非洲鼓相遇注定而成的罗曼史”音乐。盛装的舞者一个接一个出场,舞得暴风急雨般,又如在暴风急雨中翻飞的彩蝶,一只路灯是惟一光源,可是古巴的歌舞夜无须其他外在的装饰,穿过眼前黑影幢幢的观众看过去只见舞者的衣饰在频频的闪光灯下画出一道道漂亮的弧线。
约斯巴多在家里教了我和宁萨尔萨舞的基本步伐,这拉丁音乐渗透进人的心灵,鼓动着人的肢体,我发现,我们和大家一样,已经情不自禁地舞动了起来。
环保旅游:与自然亲和,离文明更近
兰慧明,云南贡山县旅游局局长,曾受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TNC的邀请到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学习国家公园的开发。
什么是专业的环保旅游?
环保旅游不同于单纯的生态旅游,它是以旅游养环保,以环保促进旅游,形成环保产业与旅游产业对接的新型旅游产业。作为一种经济产业的旅游业应通过内部化机制对环保产业起经济支撑作用,它包含旅游开发、旅游经营、当地居民、游客等各个环节的内容,对于游客来说,在调整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会建立正确的物我观念。
环保旅游并不会限制旅游的乐趣
环保旅游从业者访谈
Q 旅游时代:您觉得环保旅游与传统旅游有什么区别?
A 兰慧明:发展旅游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传统意义上认为,环保产业是一种没有经济效益仅有社会效益的事业,在传统旅游业发展中,旅游业只为自身经济发展而无保护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内在动力。在环保旅游的发展中,旅游业有了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以旅游的效益支持环保,以环保的效益推动旅游的发展。环保旅游以环境保护为前提,以旅游经济效益为基石,以旅游与环保最佳结合为目标,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Q 旅游时代:请介绍一下您关于贡山整体环保旅游工作思路的理念与规划。
A 兰慧明:贡山的环保主要是做大峡谷的河流环保,我们在不停地培训马锅头(马帮领队)及向导,教会他们科学地处理垃圾,合理地安营扎寨,还有对旅客进行观念上的普及。做环保的时候要有个意识,就是在旅游上一定要有收益,我觉得旅游地整个环保思路的核心是在老百姓的观念的问题,而不仅是向导的问题。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老百姓的利益得不到保障,谈环保是没有可能的事情。所以通过开发旅游,组织一些既赢利又环保的活动,一方面宣传环保,一方面也通过收费来开展环保工作。收费主要是为了环保,为了能滚动发展。如果不收费的话,环保也无以为继。
Q 旅游时代:贡山的环保旅游如何展开?
A 兰慧明:首先我们建立环保旅游的行政管理机制,政府在其中起行政监督、服务与协调作用。采取行政命令、通知与通告等方式来引导旅游行业。加强旅游环境科学研究,争取实施旅游业清洁生产,我们不能总依靠最基本的组织人拣垃圾等手段来保障环境,应当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尽量减轻旅游资源的破坏并有效地阻止旅游环境污染物和其他废物产生,这点上贡山在开发线路的时候就会注重它的环保性。在经营的时候,结合目前实际状况,有意识做比较高端的旅游团队,一方面这群人的意识比较好,另一方面可以以旅游养环保。广泛进行环保旅游的宣传,我们对当地百姓,对向导、对陪客人旅游的马帮,对游客都有定期、不定期的培训。首先让大家建立环保意识,提高公众环保旅游意识。
Q 旅游时代:专业的环保旅游中,如何保障旅途的趣味性?
A 兰慧明:我们把贡山现有旅游资源,科学的展现给广大的游客,让大家感受到与自然的和谐。环保旅游并不会限制旅游的乐趣,反而会使游客有新奇的体验,比如观鸟、了解物种多样性等活动,都很有意义。在开发路线的时候我们会根据原环境来做,比如一条路我们会在原有的小路上进行修整,不会再用水泥等现代材料,让人看不出它被开发过,但安全性会大大增加。在民族文化方面我们会努力保护好原来本地民族的原生态文化。因为有了旅游我们才有更好的空间和机会开发和保护好他们,没有旅游他们的原生态文化会更迅速地自然消亡。我们提供的服务也是专业与趣味性并重的,比如我们的从业人员,经过很好的环保培训,但面对游客时不是“环保督察”的形象,他们同样可以提供规范化的旅游方面服务。比如我们把马帮组织起来,通过培训筛选,既可以为游客提供专业地道的服务,让旅客感受到原汁原味的马帮文化,又能给游客环保意识方面的促进。
Q 旅游时代:您觉得环保旅游对游客有什么样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