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中化学新课标论文

高中化学新课标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24 15:13:3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中化学新课标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高中化学新课标论文

第1篇

一、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逐步让学生了解一些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思维方式、文化背景不同,语言行为也会有差异。同时,它也会导致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社会礼仪,以下简单介绍高中英语教学中所涉及到的东西方风俗习惯上的差异:

1.标准称谓:讲英语的人对这些家庭成员或亲属直呼其名,有些孩子甚至用父母和祖父母的名字来称呼他们,总之,在英语中直呼其名是家庭成员或亲属之间经常使用的称呼方式。但是,在汉语中,称呼长辈家庭成员或亲属的名字是犯忌的,不能直接用名字来称呼自己的祖父母、伯、叔、婶、姨。在称陌生人时,中国人常用“同志”、“师傅”、“小姐”、“先生”等称呼语,但在英语中,用来称呼陌生人的称呼语是很少的。

2.赞语与应答:在英语国家中,人们可以赞扬自己的家人。人们经常会听到妇女赞扬自己的丈夫工作多么地努力,在事业上取得多么大的成就。妇女也会夸奖自己的孩子,说他们在学校表现如何好,在做事情时如何积极主动等。而在中国,这样做会被认为爱炫耀自己。

3.社交礼仪:英语中的“please”比汉语中的“请”用得更经常,更广泛。如:下列例句中都含有“please”一词:“Sit down,please”,“Could you please tell me the way to the nearest bank”等。汉语中使用“请”相对来说就少一些了,像“尊姓大名”、“贵府”、“令堂”等,这些词都可以用来表示尊敬。

4.禁忌:按照英语的文化习俗,任何涉及隐私或个人问题,都属于禁忌的范围,例如:年龄,收入,婚姻、政治、宗教信仰等都被认为是个人问题,不可谈论。因此,中国人在学习英语时,一定要记住在与英语国家的人进行交流时,不要将这一做法照搬到英语中使用,这一点至关重要。

以上这些都是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经常出现的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作为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逐步渗透中西方文化教育,积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尽量避免中西方文化交际冲突,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二、 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尽量避免中西方文化冲突

1.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为了适应新世纪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作为一名中学英语教师,我们应该转变教学观念,从跨文化教学入手,通过西方文化的逐步渗透,逐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2.积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好习惯。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开发每个学生的内在潜能,引导他们主动探究,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教师应挖掘教材,精心备好课 ,通过改进一些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1)在课文教学中。高中英语教材中的阅读课文无论题材和体裁都比较广泛,其中不少就直接涉及到英语国家的文化内容。教师在进行这些课文教学时要注意挖掘这些课文的文化内涵,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课文教学中除了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一些基本背景文化及介绍与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外,我认为对英语语篇模式的分析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英语文化的了解。比如在进行新课标英语必修3的Unit 1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课文教学时,教师在课前给学生分组布置作业,让他们通过网络、书籍、报刊等多种渠道了解不同的西方节日,第二天进行5分钟的总结交流,这样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通过对西方节日的了解,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加强对课文的理解能力。(2)在课外阅读中。跨文化背景知识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谈及所有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因此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个很好的补充。教学之余可向学生推荐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英文版的文学作品简易读本,还可以引导学生读一些报刊、杂志(如英语沙龙等),同时,在闲暇之余,观看原声英文电影,看CCTV-9的英语节目等,提醒学生们通过网络,书籍,报刊等,留心积累有关中西方社会习俗以及日常交际等方面的知识。

第2篇

化学作业是化学这一课堂的一个延伸和提高,是反馈教学内容,调控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当前,新课标改革的主要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课程改革的重要发展理念也是发现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但是,当前高中化学作业的设计却普遍存在着作业形式单一,作业内容繁杂等问题,这严重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新课标改革的进程,因此,高中化学在进行个性化的作业设计时应该抓住以下几个原则:

(一)差异性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可以分为八个方面,分别是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我—内省智能、人际—交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在教学作业的设计过程中应该抓住学生的不同的知识水平和不同的发展特点来制定不同的作业内容,根据他们现有的能力来设计不同梯度的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能力的不同来选择性的进行完成,这样一方面可以很好的保护学习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树立化学学习的学习信心,另一方面可以促进优秀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的延伸。注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可以使化学作业的设计更加合理。如在学习完必修2《电能转化为化学能》这一课时时,可以根据学生本身接受知识的程度不同,作业的布置可以设置基础性问题和拓展性问题,基础性问题主要考查学生掌握原电池的组成及原理,这部分要求所有同学都完成。拓展性问题可以让学生设计原电池(例如:水果电池),这部分要求有兴趣同学参加。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不会打击后进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多样性

个性化的化学作业设计要注重发展它的多样性,化学不同于数学、语文等学科,它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上的练习题,不能只简单的把化学用语记住,而应该从多个方面来认识和了解这门学科,从而全方面的来设计作业以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前面我们已经提出人的智能可以分为八个方面,所以我们在化学作业的个性化设计中就完全可以从这八个方面来入手,比如,言语—语言智能可以让学生来讲解题目、写化学小论文来锻炼,逻辑—数理智能让学生进行物质的判别和推断,身体—运动智能可以让学生表演化学魔术和做一些简单的家庭厨房小实验等,自然—观察智能就让学生来观察自然中的化学现象等等。如在学完《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设计不同形式的元素周期表,并说出新周期表的编写原理。

(三)创新性

高中化学的作业设计要具有一定的新颖性,不能再像传统的作业设计那样,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能力,以这样的目标来设计的化学作业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的掌握,而且可以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树立了对化学学习的信心。这样对他们来说,提高的不单单是成绩,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他们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这个道理。化学是一门实验的学科,高中学生的好奇心强,探究实验能激起学生探究学习的乐趣,所以我们可以结合课堂所学知识,布置一些实验型的作业,如在学习《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应用》时,可以布置学生探究如何检验Fe3+中是否有Fe2+,并如何除去Fe2+,设计实验方案,并在下一节课堂上进行演示,同学集体讨论,交流。

二、多元智能视域下高中化学个性化作业设计的几点策略

化学作业的设计策略指的是在作业设计这一活动中可以使用的方法、原则等,设计策略的使用主要是为了可以更好的实现作业设计的效果,而高中化学的设计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概念图策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高中化学的一个主要特点是知识内容多而杂,有很多的化学专业术语、专业名称和概念,这些东西都让学生感到头疼。而概念图策略指的是根据学生个体能力的不同来用图表的方式展现知识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概念图的设计主要包括三个环节,一是教师结合实例来讲解概念图的实际原则和步骤;二是学生自己来进行设计;三是学生之间相互进行交流,互相发现闪光点和不足,互相进步。另外,也可以使用数学上的韦恩图来进行不同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利于帮助学生进行化学知识网络的构建。

(二)情景式策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情景式策略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自动手来把化学内容表现出来,在实际动手中来体验学习的内容和主题,在这样的作业设计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可以更好的掌握学习内容,极大的加深了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在体验中学习,在过程中学习,学习知识内容的同时,提高他们实际动手能力。比如,在讲解到“钢铁的腐蚀”这一课时,由于钢铁的腐蚀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所以就可以在提前几天给学生布置作业来让他们在家里自己动手来做这个实验,在自我动手中更深刻的体验教学内容。

(三)模拟实际场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化学世界中有许多奇奇妙妙的现象,有很多内容教师只能通过口头的讲述来进行教学,根本无法让学生深刻的理解的学习,所以,我们就可以采取模拟实际场景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比如,在现在科技如此发达的时代,就可以利用一些化学软件来进行模拟,让学生在模拟场景中来感受物质的微观模型,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些化学模型,比如,CH4、C2H4的分子模型等等,制作的材料自选,可以是气球、橡皮泥等等,这样的模拟场景虽然不真实,但是却仍然可以让学生深刻体会、理解教学内容,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小结

高中化学作业的设计对学生的学习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业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更好的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改进。本文就对当前多元智能视域下高中化学作业的设计原则和策略进行了一个全面的分析,但由于本人学历的局限性,尚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希望本文能给同行和社会热心人士带来一些帮助。

作者:汤女贤 单位:漳州市第三中学

参考文献:

第3篇

论文摘 要:通过分析初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化学认知规律,尝试进行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的探索与实践。

多年来,不少高中教师反映升入高中学习的使用课改教材的初中毕业生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不好,与高中化学课程学习的知识要求差距较大,高中化学教学十分困难。高一学生也反映高一化学内容多,理解困难,习题难做,学习兴趣降低。

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认为,主要是因为初、高中化学教学目标及目的的差别造成的。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从教材及教学实际中可以看出初中化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高中化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对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具体问题,还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可以说,学生从初中进入到高中学习,要跨上一个很高的台阶,即使是中考化学成绩好的同学,到了高中也不一定觉得化学容易学。如何降低从初中到高中知识过渡中的台阶,减少或消除学生的学习障碍,做好初高中知识的衔接,使学生能顺利过渡,还有待教育专家作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而作为初中化学教师,我们也应该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加强研究,不断改革和探索,使学生今后的化学学习能更快更好地适应,实现化学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我认为,如果不增加学生多少负担,学生感兴趣而又乐意接受的话,对知识进行适当的拓展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是很有好处的。经过多年的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从我所教的学生升上高中后反馈的情况看,他们普遍都觉得进入高中学习化学比其他同学轻松,适应较快,进步较大,化学成绩好,高考选考化学科和参加奥赛的学生比例也较大。我的做法是:

一、初高中知识的衔接

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人接纳新知识的方式有同化和顺应两大方式,同化是指如果新旧知识相联系,个体可能通过新旧知识间的相互作用把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顺应”是指如果新旧知识间缺乏联系等,那么就要对原来的认知结构进行改组、重建。在近年来的新课标教改中,部分省市的中考题中出现了一些新型试题,此类问题所得出的结论虽然是要到高中课本中才出现,但它是以学生所具有的初中知识为基础,依靠学生自己的同化和顺应来实现对问题的解决。如果我们将这类问题的命题思想迁移到平时的化学教学中,将会十分有效地促进学生在知识理解上的深化,有助于跟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从而为学生学习高中化学做好有益的铺垫工作。

如氧化还原反应,教材中只是分别提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而我就叫学生先写出一些氧化还原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然后叫他们运用化合价规律标出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学生们很容易就会发现,复分解反应中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不变,而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都会发生变化,我就提出:这些化学反应在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就是我们到了高中要学习的氧化还原反应。因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有的学生在课外还自己查资料作进一步的了解。这样,既巩固了化合价的知识,又使学生初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到了高中学习时就不会觉得难了。

初中化学只要求初步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高一年级介绍核外电子排布的三条规律。我在学生学习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后,要求学生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初步从原子结构示意图简单归纳出核外电子的排布的一般规律,使学生加深了解原子结构跟元素性质的关系,认识元素化合价跟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从而认识了元素的化学性质决定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这个规律,在介绍“稳定结构”时介绍“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形成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酸碱盐知识的学习和复习中,从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原因的分析中初步认识“电离”,为以后学生学习离子反应等知识作铺垫。我还注意对化学反应规律的归纳和总结,酸碱盐的溶解性也要求学生掌握,这样,学生学习酸碱盐不但不会觉得难,而且会越学越感兴趣。在化学计算的教学中,我也注意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对知识的适当拓展,使学生进入高中学习不会觉得困难。如“量差”法也作简单的介绍。实验室制取常见气体,初中化学主要学习氧气、二氧化碳、氢气(简单介绍)等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分别介绍其反应原理、使用仪器装置和制取操作等内容,从①反应原理;⑦反应装置;③收集方法;④注意事项等四个方面加以归纳,并将之扩大为学习气体制法的一般方法。初高中知识的衔接要注意把握时机和尺度,力求做到对今后学习化学有所帮助,在学习中兼顾科学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完善、更严密。

二、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很多学生进入高中后最为直接的感受是高中除定性分析外,还有定量分析;除形象思维外,还侧重抽象思维。而初中化学只注重定性分析,以形象思维为主,从具体、直观的自然现象和实验入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很大程度上是记忆型,对独立思考能力要求不高。在这一点上,新课标也强调了教学应从“生活走向化学”,通过对具体生活、生产问题的分析来达到对规律和概念的理解,从中发展良好的思维品质,树立创新意识。这就启示我们,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有必要抓住时机创设问题情境,呈现有一定复杂程度的化学现象、状态和过程,引导学生在想象和分析概括的过程中逐步提高他们科学思维的发展水平,以适应将来高中化学学习的要求。这一现实性的问题,从生活实际出发,极易引发学生的关注和思考,提高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同时还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事情,多思考身边常见现象中的为什么,进一步了解化学在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实际上,高中化学中更加注重学生对化学情境的理解、化学过程的分析。在这些动态的思维活动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很多思维方法,诸如类比和迁移、抽象和形象、顺向和逆向、收敛和发散等等。作为化学学习起始阶段的初中化学教学,从一开始就要抓住学生学习发展的关键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积极开展诱思探究教学改革实践,把重点放在引导与培养学生积极而广泛的思维活动及其思考问题的方法方面。

三、教学方法的衔接

初中化学的教学方法由于受到初中生知识水平及初中化学作为入门学科的限制,较多地采用灌输式的讲解方法。而进入高中后,学生生理从少年向青年转变,学习心理自“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收知识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变时期,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更多地采取启发式,启发、激发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使学生能顺利地进入高一年级的学习。

有利于初、高中的衔接。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对与高中学习密切相关的内容的掌握情况要心中有数,以便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科素养,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表、演示实验、教学模型等直观材料,结合当前社会热点,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经济有着重要的联系,以此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觉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要学好化学必须有脚踏实地、勤奋苦读的态度。

四、学习方法的衔接

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主要是记忆、重现、简单模仿。这种较为机械、死板的方法不适应高中注重能力及创新的要求。我们要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使之今后能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学习方法的正确与否是决定能否学好化学的重要一环。课堂上教学生学会某些知识,是为了课外学生会学更多的知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应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应结合课本内容给学生各种知识予具体指导。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生如何学习,使学生能有效、正确地进行各种知识及技能的学习是授人以渔之举。初中教学各方面的衔接问题,应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在教学实践中要重视其内在联系。特别是要寓学习方法指导于课堂教学中,能力培养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良好习惯的养成可使学生受益终生,教学中要注意学生阅读习惯、作业规范、实验规范等的教育和养成。

总之,化学启蒙教育向化学科学基础教育的过渡是客观存在的,要在课程开发、建设中摸索、探究,逐步建立一个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衔接较为顺畅的结构。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工作,最大限度地消除学习要求和学习内容中可能存在的衔接不畅的问题,实现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初中化学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初高中化学的衔接,既是知识的衔接,又是教法、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师生情感的衔接,只有综合考虑学生实情、课标、教材、教法等各方面的因素,才能制定出较完善的措施,取得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第4篇

论文摘要: 本文针对教师对后进生在实施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中遇到的问题,对必修模块的教学策略分析。

虽然高中化学新课程进入我省已经三年时间了,但在实施必修模块教学中,笔者发现教师最大的困惑是必修1和必修2的知识几乎涵盖了以前高中化学所有教学内容,即使学优生学习起来都有困难,更何况那些后进生。新课程标准制定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表明新课程正在“由以学科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体现出了人本主义的教育观念,这一转变是有利于化学后进生的发展的,我们只要摒弃以标准的智力测验为重点的评价观,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方法对后进生进行教学,就会取得很好的效果。我针对教师对后进生在实施高中化学必修模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1.利用后进生的智能特点,促进化学学习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体系包括以下几种智能:(1)言语—语言智能;(2)音乐—节奏智能;(3)逻辑—数理智能;(4)视觉—空间智能;(5)身体—运动智能;(6)自知—自我认识能力;(7)交往—人际关系智能;(8)自然观察者智能。多元智能理论所倡导的学生观是一种积极的学生观。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八种智能,只是其组合和发挥程度不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学校里不存在“差生”,全体学生都是具有自己的智能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可造就人才。学生的问题不再是聪明与否的问题,而是在哪些方面聪明和怎样聪明的问题。我们应该树立这样一种信念:每个学生都具有某一方面的发展潜力,只要为他们提供合适的教学方式,每个学生都能成才。教师只要善于发现化学后进生的优势智能领域,帮助学生将优势智能领域迁移到化学学习中去,很可能就会发现这部分学生在化学学习上有很好的表现力。比如我们可以利用后进生的语言智能进一步开发其数理智能。化学知识具有多而杂的特点,且相似、相关的概念相互交织,从而造成一部分后进生对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化学用语、物质性质等记忆存在困难。针对这部分后进生,教师可编出一系列的顺口溜,如化合价口诀、氧化还原反应口诀、金属活动性顺序口诀等来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使其熟练掌握并加以应用。

2.准确把握内容深广度,激发后进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最大的困惑就是无法控制好这个“度”的问题。在必修1中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大纲要求只是掌握金属钠、铝、铁及其化合物的一些基本物理化学性质,然而不少教师在这处内容处理上采取“挖洞”式教学,一一罗列,如讲到钠时,钠、氧化钠、过氧化钠、氢氧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几乎把所有有关钠及钠的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一一进行讲解,导致课时严重不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些学校只好增加课时,学生的负担加重,学生学习化学积极性受到了极大的伤害。退一步讲,高一化学后进生主要为学业水平测试而战,没有必要挖这么深;进一步讲,就是为了高考而在化学必修课程中采取揠苗助长的做法也是十分不妥的,与新课程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3.开展探究式学习,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以探究的方式开展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和提供相关材料,可以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领悟形成知识结论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在教学中教师应将演示实验与学生自主实验相结合,坚持以学生为本,突出过程分析,即教学过程不只是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结论情况,而是更关注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探索与理解。虽然一些后进生不仅学习化学比较困难,而且动手能力和课堂自律性均很差,但对实验还是很感兴趣的。如在基于前面已学过金属钠与水反应并做过这个实验的背景知识下,我提出铁不能与冷水、热水反应,但能否与水蒸气反应?再给出设计装置的要点,进行实验探究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转变。这也正是新课改理念的重要指导思想。后进生有可能无法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我就让学优生带动他们,起到一个示范作用,直到由他们独立完成。他们通过锻炼,一次一次得到及时的表扬和肯定,感受到“通过努力是可以成功”的道理。

4.对高一化学后进生纯理论知识的教学

虽然探究式课堂教学有众多优点,但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探究。教材的内容、课堂的容量、教学任务等客观因素决定能否采取这种方法。常规的新概念、新知识教学是要去情景化的,比如物质的量的概念和应用,大量化学方程式的记忆,等等。读者去看一看必修模块的内容就可以看出编者的用心良苦。在“物质的量”这一节之前,编者先编排了一节学生熟悉的实验——粗盐的提纯,即使初中没学好化学的学生看到这个实验也会觉得很亲切,从而拉近了学生与化学的距离。“物质的量”这个知识点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难点之一,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学习并掌握这个概念有助于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力。要想后进生接受这个知识点,教师需要把抽象知识形象化,利用形象的比喻引入课题。如我们买一打手套,大家都知道一打为十二副,那么这一定数量的集合体即为物质的量,它的单位是摩尔,然后从日常生活入手,把物质的量与米、厘米等学生所共知的单位作类比,“用米、厘米等计量长度的单位;用克、千克计量质量的单位。同样,人们用摩尔计量物质的量的单位”,使学生知道“物质的量”这个概念,并且指出“物质的量”是计量微观粒子的物理量。总之,在讲解这部分纯理论知识时,引入与讲解要浅显易懂,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这样才能容易引导学生构建合理的认知结构。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善待后进生,尽量地以鼓励的语气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都会在学生的心灵里映出美丽的图像。“让学生爱你,亲近你,你才能羸得学生的心,才能胜任教师的崇高使命”。同时,教师要言传身教,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给学生做示范,给学生以模仿的机会,用他们喜欢的方式上课,用他们喜欢的语言交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文化,使得后进生也能完成新课标所要求的多维目标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第5篇

一、构建以生为主的学习平台,组织课堂有效教学

新课程改革倡导直观生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得到启发,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诱导学生自主探索并解决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课堂得以持续化、高效化进行的关键所在,所以,“以师为本”“以教材为本”等错误观念必须及时纠正,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观,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搭建民主、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平台。比如,在讲授“化学反应的快慢”知识点时,可以结合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关于浓度、温度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例子,在学生体会问题的根本后,再将教学重点转移到“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上,既贴近了生活实际,也推动了学生的知识迁移。

二、引入多样化课堂导入模式,激发化学学习兴趣

高中阶段的学生拥有极强的探索欲和求知欲,教师要紧紧抓住这一特点,不断启发和引导学生多动脑筋,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采取多样化的课程导入模式,设计有价值的问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例如,在讲授“化学反应的快慢与限度”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就准备好试剂,将表面积大体相同的镁条、铁片、锡箔、盐酸(3mol/L)、盐酸(5mol/L)、碳酸钙粉末以及块状碳酸钙等放入仪器内进行实验,让学生观看实验变化和元素间的反应及速度,再通过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质疑,激发其求知欲,从而产生学习兴趣。

三、灵活搭配不同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实验比较直观、形象,可以让学生接收到更多的启发性信息。通过实验创设教学情境对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此,教师要不断探索化学实验的教学方法,开展趣味性实验、探究性实验,在夯实学生理论基础的同时,也锻炼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例如,在讲授元素“钠”的相关知识点时,可以通过“化学魔术”展开一场“钠水反应”的化学实验,借助钠和水的剧烈反应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此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课后,教师再安排学生做一些家庭小实验,以此辅助巩固知识点,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合理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强化课程的直观性

现代信息技术如幻灯、投影、录像、电影等逐渐被应用到教学实践中,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于一体,具有声形并茂的特点,可以直观、生动地传达教学信息,使得抽象的理论信息具体化,很多无法室内操作的实验也得以模拟完成。同时,学生将置身于教材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亲自体验和感受化学知识,有利于集中其课堂注意力,加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更好地掌握化学理论知识,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和课堂效率的提升。比如,在教授“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相关知识点时,可以将知识内容设计成动画形式,将其中的微观移动过程动态呈现,将分子的分割、离子的重组等进行动态模拟,由此,“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有了形象具体的演示,学习难度自然能够有效降低。

五、及时作出课堂评价与反馈,推动知识正向迁移

以往的教学评价模式主要是以分数进行单一的分等级,这种模式仅对学生的知识水平进行考查,忽略了对学生化学素质的关注。在新课改背景下,不仅应当对知识的教学给予更多的关注,还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分析与理解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实现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有机结合。其中,对于教学过程的评价,应当积极探索更为多样的途径与形式,具体可以采用问答、访谈、论文、报告、作业、日记、问卷、成长记录、自我反思、笔试、观摩等方式;而对于学生学业的阶段性水平评价,则可以沿用传统的笔试方法,探索得分评价与等级评价相结合的新的评价模式。除上述外,高中化学高效课堂需要发挥激励性评价的作用,以过程性、肯定性的评价,激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相应评价,在指正学生观点的同时,刺激学生独立解决难题,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

与其他学科相比,化学是一门具有很强实用性的学科,为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化学知识,化学教师必须不断深入研究和创新教学模式,完善化学教学方法,从本质上对学生的化学素养进行培养,积极践行新课标提倡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创新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师生双边互动构建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周胜师.高中化学新课改中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J].考试周刊,2009(33).

[2]孙彩红.浅谈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1(20).

第6篇

论文摘要:新一轮课程教育改革已全面实施,在实施新课标的过程中,有些厂矿学校因办学条件、生源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客观上的后进,特别在化学实验教学中,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新挑战。

新课标全新的教育理念给厂矿学校的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我曾经作为厂矿学校的一名化学教师,亲身体会到新课改给教学带来的新变化。在课堂教学中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严重制约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影响新课程改革的成效。下面就我在实施新课标的情况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灵活应对课程资源的严重缺乏

近年来,由于厂矿教育经费的严重缺乏,使得我校一直以来没有合格的化学实验室,没有配备专职的实验员,连上课用的化学仪器和化学药品也严重缺乏。原有的一些化学仪器也已经老化、损坏,甚至连最简单的常用的试管、烧杯都无法满足需要,更不要说新教材中所出现的一些先进的仪器,如ph测量仪、化学实验数据的计算机处理器等。因而在教学中,对于一些危险性较大,污染严重的实验就难以进行。

化学实验条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但人是活的,办法是人想出来的。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化学教师本身就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引用《化学课程标准解读》第十章“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教学中我常常开动脑筋,想方设法解决实验课的问题。我尝试指导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用品和废弃物制成简易的实验仪器,或替代实验用的化学药品。如用有颜色的花、叶子自制酸碱指示剂;用废电线、铁丝、锌锰干电池的锌皮、香烟的外包装铝箔代替化学实验中铝等;把西药片板代替点滴板;把矿泉水瓶改装成烧杯和漏斗;把有刻度的药瓶改造成量杯……通过以上种种自我动手来解决问题的办法,不仅有助于解决我校实验仪器、药品短缺的问题,实现了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节约、环保的意识。同学们学到了知识,也乐在其中。

二、充分利用有效的自然资源

虽说我校化学仪器和药品严重缺乏,但由于我们是厂矿学校也就拥有独特的化学课程资源。如我们地质矿厂是负责找矿,研究和分析矿石的,工人找来的各种矿石就是我们最好的化学课程资源。另外,我们附近还有水泥厂、硫酸厂、啤酒厂等。我想如能充分利用,也定能成为有效的化学课程资源。因此,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我因地制宜,注意搜集和利用生产、生活中有价值的资源,以弥补学校化学课程资源的不足。比如,在学习高中化学必修2第四章第一节“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时,我带领学生参观本厂矿的企业,到附近的矿山公园参观矿石博物馆;学习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醇和乙酸”时,就带学生参观啤酒厂;在学习玻璃、水泥、陶瓷的知识时,参观附近的水泥厂;学习硫的氧化物及硫酸时,参观家乡的硫酸厂。通过一系列的参观学习,让学生们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同时也让他们体会到学习化学的实际作用,从而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学习,我还适时指导学生从报刊、电视或互联网上查阅和收集有关化学知识和促进现代科技生产发展的相关事例,并要求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来增加自己的化学知识,提高学习化学的能力。

三、自编教师手册

我校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大多数都是外来工的子女,生源素质参差不齐。许多家长不重视孩子的学习,学生中也有不少受读书无用,挣钱至上的思想影响。因而,我校学生的成绩相对差一些。那么,怎样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他们由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变为主动的探究式学习呢?我在教学中的一种做法就是编写配合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且符合自己学生特点的教师手册。这手册与一般的教辅资料不同,主要是针对教材中有特色的“新”知识和学生的实验活动作说明,或是对一些探究性实验的组织和实施作说明,或是为教学提供指导性思路,这样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教学。例如,在金属与金属矿物这一单元学习,我是这样实施教学的:课前将学生分组分工准备,第一组学生收集有关日常生活中使用金属材料的信息;第二组利用互联网收集有关新型合金的成分、特性和用途资料;第三组收集有关钢铁锈蚀造成经济损失的资料,讨论防止锈蚀的原因;第四组调查家庭金属垃圾的种类,分析回收利用的价值和可能。通过这样的方式实施教学,可以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习化学,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并能解决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愉悦心情,触发学生的情感和求知欲,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四、开放化学实验室

化学课程改革将科学探究作为突破口。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它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在学生学习方式上作了大胆的尝试。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自己做的实验机会较少,即使安排了有限的几个学生实验,学生也是照方抓药,毫无自主性、探究性可言。即使课前实验准备工作做得很充分,上课时,有些学生不买账,积极性也差,根本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尝试开放实验室,就是让少数优秀的学生先在实验室开展他们的探究,再由这部分学生采取“一帮二”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推广探究性学习。这部分优秀生不仅可以起到小老师的作用,也弥补了本校实验员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班上还慢慢地形成互助互学,你追我赶的浓厚的学习氛围。

五、积极改进化学实验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我善于启发学生改进实验,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快乐学习。如学习高中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中,金属钠与水的反应,我们对此进行了改进:(1)仪器:两个矿泉水瓶制成的类似连通器的装置,尖嘴导管,止水夹,单孔胶塞,大头针;(2)药品:金属钠,蒸馏水,酚酞;(3)实验步骤:取一黄豆粒儿大的金属钠,除去表面煤油,将其插在固定与橡皮塞的大头针上,塞紧橡皮塞,关闭止水夹,从仪器左边矿泉水瓶加入蒸馏水至刻度线,滴几滴酚酞,打开止水夹,水进入右边矿泉水瓶,当接触到钠时关闭止水夹,待右边矿泉水瓶产生一定量气体时,点燃酒精灯,打开止水夹点燃导管尖嘴处的气体,若可燃则证明产生了氢气。这个实验最大的优点是:①携带、操作比较方便,安全;②它是集收集、制备于一体的仪器,实验现象明显,制备的氢气比较纯,可以直接点燃。通过对某些实验的改进,不仅能解决实验仪器不足的问题,还提高了实验的成功率,降低了实验的危险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改革落后的评价方式

高考、中考的考试制度在不断的变化,学校和师生面临着巨大的升学考试压力。学校只注重考试的结果,不注重实施的过程,还硬性要求新课的提前结束、延长复习时间、新老教材一起用,依然是题海战术,学生的负担有增无减。如何改变这种阻碍课程改革的评价方式?新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既要评价学生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应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新《标准》在纸笔测验的基础上,提倡另外两种新的评价方式,即“化学学习档案”袋评价法和活动表现评价法。因此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纸笔测验既要评价学生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应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通过具有实际背景的、综合性和开放性问题的书面考查,既了解学生掌握有关知识、技能和方法的程度,又突出了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考核。

(2)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包括实验过程记录、探究活动设计方案、与化学有关的信息资料和图片、小论文、调查报告、上课回答问题的情况、学习方法和学习心得体会、自我评价等。化学学习成长档案记录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和实践,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体现了学生点点滴滴的进步,反映了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

(3)活动表现评价(小组评价与老师评价)。包括做实验、操作仪器、辩论、调查、实验设计等。

在新课程实施中,我有过困惑,有过迷茫,甚至还无从下手,觉得很难开展教学,实验教科书中太多的自主探究活动,我们一缺仪器,二少药品,感觉太难实施了。慢慢地发现只要自己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觉成为新课程实施的研究者,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调查中发现我们很多学生都喜爱上化学课了,因为在课堂上他们真正体验到化学的神奇、有趣和有用;他们对探究性实验抱有极大的兴趣,在动手中学会了动脑,在小组活动中体验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我相信只要不断学习,勇于克服化学教学在新课标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疑惑,化学教学的前景会更美好,化学学科的教学质量会不断得到提高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化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第7篇

关键词:校本化 作业 课程 轻负高质

一、什么是作业校本化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新课程的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作业作为课程教学必要而有益的补充,同样面临着对学生的适应性问题。 作业校本化实施就是教师根据自己学校、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自创或将原有的作业创造性的改编使之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通过更切实的作业布置方式,及时评价反馈,以便适应校本化的课程和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因此,校本化作业是一种高效的个性化的作业形式。其特征表现为:(1)它是课程校本化的产物,更切合实际;(2)它在设计上具有独创性,适用对象上具有专一性;(3)作业的布置和完成形式灵活多样;(4)反馈评价及时高效。

二、作业校本化的必要性分析

1.作业校本化是国家和地方课程校本化的延伸

校本化的高中化学课程除按学时平均安排、进行班级授课外,往往还通过课内外实验、实地考察、观看电影、观看录像、讲座、组织调查研究或其他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实施教学,这些活动形式有时候本身就是校本化的作业。作业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校本化的课程同样需要作业的校本化。例如我校在教学时有意将《化学与生活》模块校本化处理时,添加了甜酒酿制作原理的教学内容,作业设计就是要学生分组制作甜酒并探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作业校本化是“轻负高质”的需要

传统教学中的作业设计存在着数量与质量反差的问题,在设计中往往脱离学生的思想思维和生活情景,在设计形式上显得程序化,刻板化,使作业成为纯技术的训练。久而久之,学生为作业而作业,从而产生抄袭应付现象,致使作业失去了应有的价值。而新课标强调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知识训练和个性特长,从这个意义上理解,作业设计就应以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目的。校本化作业的设计正是这种人本主义精神的体现,它在尊重学生前提下,以个性化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深化所学的知识,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技能、智力和创造能力,并让学生乐于接受作业,在轻松愉快中完成作业,提高学业水平。

3.作业校本化有利于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校本化作业设计不仅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教师应该掌握的一项重要专业技能。在动态化的校本化作业实施过程中,教师能够始终保持一种创新向上的心态,这种心态既有助于教师个人的发展,更是创新型人才教育所难能可贵的隐性教材。

三、高中化学校本化作业设计的原则

作业设计是校本化目标落实中最重要的一环,也是检验老师对新课标研判准确度的一个参考依据。在进行校本化作业设计时,我们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科学严谨

无论什么学科,作业的设计必须符合科学性,这是学科教学的前提,高中化学也不例外。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有的理论研究都是建立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的。在进行化学作业设计时,科学严谨的态度不仅是对化学学科的尊重,也是对化学从业者自身的尊重。例如对无色物质设计这样的问题:“该物质的颜色是 ”是不够严谨的。

2.实用高效

实用高效是化学校本化作业本质特征。教师只有深入分析学情,认真研读课标,才能把握作业训练的目的和难易程度。优秀的作业设计,可以使师生以较少的精力投入收获最大的教学效果。作业设计的量要合理,题目具有典型性,力求达到举一反三。

3.创新性

课程校本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校本化作业设计离不开创新。传统的作业形式更多的是关注书本知识的训练和落实,忽视学生情感和技能的培养。另外,课程校本化之后,很难找到完全适合自己学生的作业,自编自创作业必不可少。作业创新时要关注身边的校本资源,尽量以情景化、个性化的作业训练模式落实校本化的课程目标。

4.情感激励

巧妙的作业设计能够激励学生学习的热情,养成自觉主动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他们坚持学习的意志品格。学生这种良好情感心理一旦形成,知识的巩固和积累就会水到渠成。关注情感功能,让学生感到作业是轻松的,感到作业过程是一个愉快的、充满期待的过程,从而使他们喜欢作业,盼望作业,也使老师能从耗时费力伤脑的作业地狱中解放出来,和学生一道体验作业的快乐。因此,教师在作业设计时应注意由简到难的递进。课堂练了可以通过古今中外化学史料、化学学科的进展对人类文明进步的作用及学生身边由于勤奋、善于动手实践而在化学学习中取得成功的事例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激励外,还可以在作业的点评中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激励。

5.开放性

开放的作业因其答案的不唯一性,能够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避免了某些传统作业僵化死板的弊病。常见的开放性化学作业有实验探究、调查类、表达类(小论文)等,作业往往需要成员间相互的合作来完成,评价时既看结果也看过程,因此,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信息处理、观察、表达交流、操作技能等方面都能得到锻炼。

四、校本化作业实施建议

1.作业布置应富有技巧

体现在布置作业的时间点,作业时长的控制,作业量的控制,难度的控制等,还应合理安排一点(知识点)多题,或一题多点,或一题多解题目之间的搭配,同时可以允许有多样化的作业完成形式,例如要学生自己出考题等。

2.评价反馈应及时高效

教师上课时,课堂作业应及时恰当地给予评价,评价应以鼓励为主。对取得成功的同学及时表扬和奖励,对学习困难但有进步的同学给予肯定和鼓励,而对那些完成作业完成得不够好的同学则进行指点和勉励等等措施,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进而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提高学习的效果。同时,教师应能够根据学生作业情况及时调整课堂进度。课后和课外作业,教师要能够关注学生解答过程,了解学生解题策略方法等题目结果不能反映出来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予以解决。

3.制度监管不可或缺

由于校本化作业具有动态性特点,每届每班学生情况不同且随时可能发生变化,因此校本化作业设计不是一劳永逸的,在实施时应注意随时修订。在学校层面,应制定相应的监督监管制度,教研组在教研活动中也应有相关的讨论交流。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学习方式;教学策略

新课程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有效教学是一重要途径。它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师的教学活动要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更强调高中化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1、兴趣化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培养学生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青少年心理特点和教材的编写风格及新课标的理念,都需要运用兴趣化教学策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常见的教学方法有:

(1)实验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通过做一些生动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设疑法。“学则须疑”,通过设疑引发学生兴趣,然后经过讨论分析,明白道理,从而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3)竞争法。学习需要营造竞争的氛围,使压力变为动力。例如在进行元素化合物教学时,可组织学生进行化学方程式背默比赛,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开展课外活动法。通过制作教具、模型,举办化学讲座,化学课外实验,化学竞赛,化学晚会,化学墙报,化学展览会,参观与化学有关的工农业部门,进行社会热点问题的调查,撰写化学小论文等等活动,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有理有趣。这些活动能活跃课堂气氛,开阔学生视野,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生活化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而化学教学离不开我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实施生活化教学。实施生活化教学要注意以下三点:

(1)要进行角色转换,重新给教师和学生定位,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学会倾听,欣赏和关注每一个学生。

(2)让学生走进生活,弥补课堂传授间接经验的不足,多组织一些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使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3)致力人文关怀,关爱每一位后进生,要关心帮助他们,以达到共同进步。

3、信息化教学策略

当今社会下在处于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则必须实施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策略最终目的是学生不再是信息简单机械的接受者,而要让学生成为信息的运用者,在互动的信息中将知识进行重组,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而实施信息化教学要注意以下三点:

(1)内容不再只局限化学生课本内容,要紧跟化学发展研究的步伐,让学生及时了解世界上化学发展动态和化学研究新的成果。

(2)形式不再局限于口授耳听,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辨证、采访、上网、观看有关化学知识的影片和参观一些与化学有关的工农业部门等等,这些形式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知识面,而且能激发兴趣,发挥学生的特长。

(3)授课者不仅是教师,也可以是工程师及研究人员或者是具有丰富知识和实践的人都可以给学生作专题报告,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兴趣。

4、探究性教学策略

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通过实验亲身经历和体会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实施探究性教学策略要注意以下五点:

(1)树立新的课堂观和学生观

探究性教学改变了人们的教育观念,明确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在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科学的同时,关注学习方法的形成,情感和态度的培养。科学探究既是一种方法,又是一种学习目标。进行探究性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2)利用推理进行探究,在探究中寻找规律。

化学反应规律是前人在实践基础上总结的科学结论,教学时如果不让学生了解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不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魅力,空洞洞的几个结论如何能让学生记住呢?即使学生机械地记住了也不能运用,要让学生经历过程,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思维和推理中诱导学生进行科学的探究。

(3)在实验中进行研究,在研究中获得体会。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由于实验者或实验条件的不同,往往得到的实验产物也不相同,如果对实验后的产物进行现研究,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发挥学生潜能,进一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开展化学课外活动,能巩固和加深课堂教学的基础知识,提高实验操作基本技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因而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心理特征、知识层次和能力要求,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为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广阔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