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文化论文

文化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24 15:13:3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文化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文化论文

第1篇

1.1缺乏展现丰富成果的平台

我校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开展藏羌民族文化研究具有天然的地缘优势,积淀了丰富的藏羌民族文化研究学术成果。但是这些成果比较分散,没有统一的展示平台和技术标准。一是载体具有多样性,包括实体的和数字格式的,而数字格式又有文本的、图像的、音频的;二是保存地点分散,或是存于商业数据库,或是存于历史档案,或是存于学校主页,或是存于学校各部门和个人。零散的、分乱的成果没有整体的展现,学校科研实力和学术特色无依托的统一平台,就难以产生更强的综合效应和更深的学术影响[4]。

1.2缺乏长期、统一的保存机制

大多数历史的学术成果没有数字化,常因年代久远而难以找到,或因实物的损坏和老化而无法长期保存。而年代较近的成果大都存于个人手中,学校没有统一分类保存[4]。学校对于数字资源和科研成果的保存没有统一的规划。

1.3缺乏获取资源的有效途径

彰显民族特色的藏羌民族文化研究成果形式多为版画、音乐、舞蹈。以藏族祥巴为例,它是木刻版画,是在藏族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藏族版画,以其独立、独特、独创的艺术语言,实现了对藏族传统版画的超越式深化,推动着当代中国版画向着多元化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发展前景[5]。我校的藏族祥巴作品丰富,艺术成就较高,曾入选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并多次远赴国外展出。由于藏羌民族文化研究成果存在形式的特殊性,很难直接获取,而且传播的影响力受限,除做过简要的新闻报道外,很少以数字化格式介绍详细内容。以上问题阻碍了我校藏羌民族文化研究的全面展现和广泛交流,用户难以了解具体的学术产出和获取资源。因此,在网络信息环境下建设一个集中的学术交流平台———机构知识库非常有必要。通过对藏羌民族文化研究学术成果的有效整合、组织和管理、及时和长期保存,可以促进学术成果的传播和交流,全面展现学校的学术水平,提高学校的学术影响力和知名度。

二、我校藏羌民族文化研究资源整合

把相对独立的数字资源,按照一定的组织结构和组织功能进行整合,形成具有高效能和高效率的新的知识资源体系[6],提供统一的用户视窗和检索入口,有利于数据的及时更新和扩充。我校藏羌民族文化研究资源整合是对学校特色数字资源的融合、类聚和重组,不仅要统一数据格式,还要强调数据的优化,以达到更高的服务质量[7]。

2.1藏羌民族文化研究机构知识库的内容架构

我校作为民族地区的高校,承载着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和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服务的基本职能。因此组建了九寨神韵艺术团、藏羌民族文化研究所、藏汉双语系等内设机构或系部。其中九寨神韵艺术团、音乐舞蹈系承办的重大演出,如大型羌族情景诗画乐舞《云朵•萨朗姐》、羌族组舞《羌人谷》等都展现了我校的艺术特点、阿坝州的民族文化。美术系藏族版画、藏羌民族文化研究所、藏汉双语系课程建设都具有鲜明特色,为藏羌民族文化研究机构知识库的构建提供了资源保障,也构成知识库的内容模块。以藏羌民族文化研究所为主体,可构成“学术研究”模块,是成果展现的中心库,它反映了部分教师藏羌文化理论研究的成果独具特色的科研水平。以藏汉双语系为主体,反映学校专业特色、服务地方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课程建设构成的“课程建设”模块,主要是藏语方向优秀课程展示,内容包括教案、演示文稿、试卷、课程作业等。重要的学术成果、有重大影响的画展、专场歌舞演出应作为单列的“成果介绍”。设置“最新动态”模块,及时学术活动、画展、获奖、剧场演出等最新资讯。总的来说,藏羌民族文化研究机构知识库在内容架构上,要充分体现科研和教学特色,集中展现重要成果,同时要反映学术动态,实时跟踪最新的信息,发挥学术影响力。[8-9]

2.2藏羌民族文化研究机构知识库的实现

2.2.1DSpace(数字空间)平台

我校藏羌民族文化研究资源整合采用DSpace作为资源整合的工具。DSpace是一种开放源代码软件,技术成熟,功能非常强大。DSpace系统可处理图书、期刊、学位论文、数据集、视听资料、网页等资源,还可处理包括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数据格式的资源。其在数据的存储、检索等方面也很出色[10]。DSpace的数据结构将内容对象与媒体类型分离,可存储不同格式的文献资源,从而实现了信息组织的灵活性、可重构性和媒体类型的多样性。

2.2.2DSpace实现方法

采用WindowsServer2003作为操作系统,Dspace3.1作为机构仓库平台,PostgreSQL-8.4.14作为后端数据库,Apache-Tomcat-7.0.41为服务器。下载相关源代码后,并做相应的代码修改,以确保按预期目标运行。成立以图书馆为主的项目小组,并对用户进行必要的培训,制定上传指南和著作权授权等制度,同时为系统的正常运行、数据的完整和安全提供技术支持[11]。按照藏羌民族文化研究机构知识库内容架构,创建Community(社区)———“藏羌民族文化研究机构知识库”和四个Collection(集合)———“最新动态”、“成果介绍”、“学术研究”和“课程建设”,创建相应的用户并设置相应的权限,初步实现机构知识库的建设。

2.3藏羌民族文化研究机构知识库的应用功能及现状

藏羌民族文化研究机构知识库收集、组织、存储、管理机构内的研究成果和其他资料,具有对各类资源进行揭示、、服务的功能[12]。主要包括内容提交功能(提供作者或人以提交文件的方式来呈缴内容)、元数据描述功能(每篇文献信息都必须附有反映文献属性的基本描述功能,如题名、作者、文摘、关键词等元数据)、存取权限控制功能(不同的用户有不同的操作级别和权限,对收录内容的存取实行有效控制,实现增加、删改、编辑、等分级操作)、检索功能(提供作者、题名、关键词等多种途径供用户检索了解系统收集的内容、学科信息)、基于工作流的资源审核与功能(将提交者(submitters)。审核者(reviewers)、终审者(coordinator)等电子工作组(e-persongroup)派发给不同用户,对系统的检索、浏览和提交会触发不同的工作流,并通知涉及到的电子工作组,进入任务池(Taskpool),经过审核、编辑和终审等工作流程最终到机构知识库存储。在知识库建设的回溯建库阶段,以科技处提供的年度科研统计,以及艺术团、音乐舞蹈系、美术系历年重要演出或获奖作品,藏汉双语系历年课程建设为基础,有步骤有计划地上传数据。后期则依靠学科馆员、科技处,畅通联系渠道,及时掌握教师的科研产出,并上传成果。在次年科技处收集科研成果时,要求有关藏羌民族文化研究的科研成果必须上传或交由人上传。经完成,但访问率比较低,无法获得用户的及时反馈,如数据库是否能满足相关用户需求、数据库检索界面是否符合用户习惯、检索结果查阅是否方便等。这也是大多特色数据库建设及利用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一方面可能与数据的专业性太强有关,另一方面可能是与宣传力度不够有关。只侧重建设而忽视使用,不利于特色数据库的持续发展[10]。建议中药标本数据库在建设初期就尝试让学生使用该库,并要求他们提出使用建议,促进数据库的完善。

三、结语

第2篇

核心价值观--对客户讲信用

人本立正,承诺是金

客户观--创造被客户利用的价值

湘财证券,惠人不倦

服务观--让客户满意

站着做人,跪着服务

湘财证券以文化创业、以文化立业、以文化拓业,在自己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企业文化。

湘财文化,已经成为湘财证券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第3篇

    穿越历史时空回眸文化发展线索,一切都成了思维中由“过去——现在——未来”穿成的实践事件之珠。散落的、连带的、破碎的、暗淡的、熠熠生辉的、光彩照人的……雷动着悠悠岁月之心,激荡着物我来去。

    科学的严谨及求理求真流淌人文的血液,脉动人类的血脉,成为文化的风景,身心体悟可矣,何饶舌也。

    给你身心,教你说话,育以读写,口传身授,格物致知,代代相传,语言、血脉、情感胜过几度风吹怒号、电闪雷鸣、大雨滂沱。

    文化的时空在于人类心灵的律动,心相通,心相异。

第4篇

1、游乐宴

1.1场景分析此时的布局已非用餐时的围桌团座形式,而是以酒令官为中心环绕排列,以方便游戏的进行。此外,除了主客座次有别外,众姐妹座次也按本家与外姓分开入座,而非视为一体随意混坐。而李纨、凤姐作为媳妇辈并无座位,只能位列纱橱之后,随时待命并管着众丫鬟。同样采用围坐式的还有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中,贾母、邢夫人、王夫人等在宁府会芳园赏梅的场景。此时王熙凤和李纨同样未能入席。与此不同的是在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中,描述的贾母、薛姨妈、宝钗、黛玉、宝玉等众人在藕香榭游园、吃螃蟹的场景(图七)。由于该游乐宴参与人数众多,并没有采取围坐的形式而是分了几桌。值得注意的是众丫环也入了座,虽然是在外廊,但也多少打破了俗礼,可见游乐宴本身的随性。

1.2游乐宴发生的场所区位对于游乐宴而言,饮食本身不再是重点,主要是人与人的交流和人对景物的观赏需求。因此游乐宴饮的地点相对变化较多,一般依据游乐的主题和景观的不同,阁、亭、谢、坞都可能出现。因此,地点通常在园内而非正房,与轴线无关。

2、节庆宴

2.1场景分析节庆中的宴饮是家人团聚的重要时刻。由于人数多,宴饮等级高,故座次的重要性更易得到体现。比如尤氏、李纨、凤姐、贾蓉之妻与宝钗、李纹、李绮、岫烟、迎春姊妹等虽为同辈,但因血缘亲疏而非同席,分两边而坐。但同时也要注意到该场景中的特殊现象:宝琴、湘云、黛玉、宝玉四人为贾母喜爱的小辈,贾母邀为同席。虽然贾母身体不适,单设了短榻、高几,但却仍把自己这一席放在榻旁,几个小辈也以果品侍奉(每一馔一果来,先捧与贾母看了,喜则留在小桌上尝一尝,仍撤了放在他四人席上,只算他四人是跟着贾母坐)。可见由于节日喜庆气氛的影响,座次会根据长辈或是位重者的喜好发生调整。受长辈宠爱的小辈往往受邀陪长辈坐主桌,以示孝道。(表三、图九)同样在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迷贾政悲谶语”中描绘了贾母、贾政、宝玉等在贾母上房庆元宵赏灯猜灯谜的场景(图十)。主桌上贾政陪侍贾母以尽孝道,而贾母所宠爱的宝玉被邀为同席,同样表达晚辈对长辈的孝敬。可见节庆宴作为以团聚为目的的宴饮,一般会将礼制中的“孝”作为首先强调的主题。

2.2节庆宴发生的场所区位中国的节日多数以团聚为主题,并伴有各种祭祖或表达孝道的仪式。特别是大户人家,节庆时的排场会比较大,因此往往会将节庆宴设在正房或长辈上房。这样一方面方便长辈回房休息,另一方面也是方便整个府里的亲戚聚集。此外位处轴线也方便各种节日活动的展开。

3、庆生宴

3.1场景分析表四:庆生宴主要场景选例生日庆祝是以寿星为主的,而该场景中由于皆是平辈,且关系亲密,所以座次影响不大。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众丫鬟与众姐妹感情亲近,所以不分主仆皆得以上席入座,这是很难得一见的。事实上多数情况下庆生宴还是有长辈在场的。如在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迷贾政悲谶语”中,提到了贾母、薛姨妈、宝钗、黛玉、宝玉等众人在贾母上房为宝钗过生日的场景。长辈与寿星同坐主座。

3.2庆生宴发生的场所区位庆生宴根据寿星不同以及有无长辈在场,地点上会有明显区别:平辈之间自己过生日相对随意,选择在园内进行,地点由组织者提议,不固定。而若是由贾母组织的有一定规模的庆生宴,则会在贾母的正房或是上房进行,此时从空间区位上而言就变得更为正式了。

4、日常饮食

4.1场景分析相对于正式宴饮的浓墨重彩,原文对日常饮食场景描写笔墨较少,在此举三例进行简要分析。在第十六回“贾元春才选凤藻宫秦鲸卿夭逝黄泉路”中,提到了贾琏、凤姐、赵嬷嬷、平儿在凤姐房内吃晚饭的场景。从人物关系上看,贾琏与凤姐为夫妻,是主子;平儿、赵嬷嬷为下人。但赵嬷嬷又为贾琏的奶娘,对贾琏有养育之恩。所以在座次上,作为日常饮食贾琏与凤姐夫妻对坐,并不分主次。乳母赵嬷嬷来后,贾琏凤姐让其上炕是出于孝道与感恩,而赵嬷嬷执意不肯则是出于主仆之分(图十五)。一般的日常饮食场景主要为小范围的团聚或者是晚辈陪长辈共同用餐。如在第二十四回“醉金刚轻财尚义侠痴女儿遗帕惹相思”中,提到了邢夫人、宝玉、迎春、惜春、探春在邢夫人房中吃晚饭的场景(图十六);又如在第二十八回“蒋玉菡情赠茜香罗薛宝钗羞笼红麝串”中,提到了王夫人、宝玉、迎春、惜春、探春、宝钗等在王夫人房中吃晚饭的场景,二者都是长辈坐在主位,其余晚辈以围坐的形式陪长辈用餐,既展现了孝道,又体现出亲情的维系

4.2日常饮食发生的场所区位日常的饮食一般在各自的房间中解决,子女有时候会在长辈房中吃饭,以示孝道。而长辈的房间多数在轴线上,相应显出几分正式。媳妇辈很少在长辈房中就餐,而一般是在各自的正房炕边就餐,此时餐饮变得较为随意。总体而言,房间地点并无明确的限制与规定。

二、宴饮空间的流变

1.功能独立性的凸显在中国传统建筑典型平面(如四合院)中,“餐厅”这一功能空间几乎从未被明确设置或是单独列出过。宴饮活动依需求可以在不同性质的空间中开展。而事实上,传统建筑对房间的定义与命名几乎与使用功能没有直接关系,很多房间都兼具多种使用的可能性。到了现代,人们的居住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人的功能主体性得到认同,功能需求成为住宅形式组织和空间序列变化的内在动力。住宅平面往往强调不同功能的组合,并且以之命名房间)。有研究甚至指出中国现代住宅完全是西方现代建筑运动的产物,与传统居住建筑并无瓜葛,且这种形式经过本土范围内近几十年的消化吸收,已被国人所普遍接受。加之普通住宅的竖向化发展和受面积限制,传统的宅院模式变成如今的有宅无院、宅院分离,更无论宅院、宅园的直接关系了。没有了院与园,自然没有了游乐宴等宴饮活动的展开,几乎屏蔽了居家举行大型宴会的可能性。因此,一般而言人们会把对于礼仪性要求较高的宴会活动放在酒店等社会性经营场所举行,而家庭内部日常餐饮等礼仪性要求低、气氛随意的宴饮活动才会在住宅中发生。

第5篇

二是坚持现代文明在历史文化的传承中进步发展。应县地处大同盆地南端,历史上属塞外地区,多民族交融,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未曾中断,保持了相对的完整和传承发展,历史与文化交相辉映,古老文化与现代文化产生共鸣,牢固树立了历史文化意识,推动历史文化资源活起来,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应县可称其晋北民俗文化和历史文化的“富矿区”。全县拥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项,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1处,省级非遗2项市级非遗11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几乎每个乡村都有自己的“村俗”。佛教文化资源周边地区无法相比,建于辽清宁二年,国家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为全国唯一的塔式木结构建筑,被称为斗拱博物馆,塔内供奉的两颗佛牙舍利为世界佛教界尊崇的圣物;净土寺创建于金天会二年,其玲珑剔透的木雕大殿,八门九量天宫楼阁藻井,堪称古代艺术珍品之绝,这些为应县的旅游文化镶了一块金字招牌。拨地擎天的木塔,它代表着应县文化巨笔书写云天,彰显着巨大文化效益。应县是文化部首批确立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民俗文化资源丰富,有秧歌、耍孩、道情、旺火、抱跤人、高跷,车车灯、龙灯、腰鼓、脑阁、一挖轿、竹马等等,表演艺术形式多样,全国罕见。其中地方小戏耍孩儿、道情和大秧歌三个剧种都发源于应县。遇到天旱年间,农民带上供品到“西滴水”祈雨的民俗活动;杨家将铁甲岭梁牧马的“马刨泉”;北路口传统庙会等遗存地标,均建立旅游保护区。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应县一方面注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应县现代文明,另一方面注重保护和传承乡村传统文明,不断强化民间文化的挖掘整合,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纳入公共文化体系,南泉丝网花在纤纤指尖中绽放,大黄魏剪纸在妇女们手中活了起来,南河种的刺绣让绣娘们走出家门,臧寨面塑花馒反映智慧结晶,大临河民俗传统庙会绽放现代气息。以保护促进发展,以发展带动保护,让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相得益彰。非物质文化资源通过市场运作,转化为产品,事业变产业,释放出巨大活力。

应县的历史人文资源引领着现代文化的高速发展,攀星摘月,势不可挡。从金代状元高汝砺到现在中科院院士高福、郭正堂,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着有形的存在,风流千年,是博大精深的文化名片。从辽代邢抱朴创办山西第一所书院———龙首山书院和世界最早的幼儿启蒙教育书———《蒙求》,到现在全县高等中学3所,普通中学15所,职业技术学校3所和67所小学、45所幼儿园,无不彰显着应县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从明清两朝66位举人、15名进士到当今难以记数的硕士、博士、教授,在全国各地的工作岗位上奉献着自己的智慧,为社会经济发展做贡献,可见应县文化之积重积深。从金代著有《兑斋文集》的曹之谦隐居茹越口的书堂崖传教授业,到进入诺贝尔文学复评名单的作家曹乃廉,这些积淀深厚、源远流长的塔乡文化,凝聚的是应县精神,提升的是文化自觉,增强的是文化自信,实现的是文化自强,更重要的是文化发展的担当。在《通鉴纪事本》中批注“生子当如李亚子”的后唐庄宗皇帝李存勖(亚子是李存勖的乳名)不仅文采照人,雅好词赋,而且精通韵律,亲自作曲填词,奠定了地方戏曲耍孩剧的发展,蜚声梨园,被尊为耍孩剧的创始人,开启了应县公共文化传播第一人。从边耀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北路口商贸古隘,到现在商幌摇曳霓虹闪烁的商贸旅游集散地;从后汉黄花岭胡服骑射狩猎皇帝刘知远,躬耕务农边耀山种瓜,到当今科技发展形成的立体农业种植的农耕文化,从叱咤风云的帝王将相到名垂青史的科技英才,无不推动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三是坚持文化资源为公共文化服务。应县人特别喜欢看戏、听戏,每年在中秋节和正月元宵节期间,大部分村庄都要自发筹集资金唱几天大戏,庆贺丰收,祝福来年风调雨顺。应县基本上村村都有古戏台,有十分之一戏台被列入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名录。古戏台均系宫殿式砖木结构,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建筑面积约在50平方米左右,戏台前可容纳千人观看。应县的古戏台一般都和庙宇建在一起,正面为庙,对面为戏台,仿古式四合大院。如粟家坊、杨街、大营、花寨、中曹山、小山门等村的古戏台始建于清朝和民国初期,北路口村古戏台在乾隆年间建造,至今完好,并立有碑文记载。近年不少村庄又新建了砖混结构的现代式凸字形,200平方米左右的大戏台,台前可容纳观众2000多人,在无演出时段成为群众文化娱乐的文化活动广场。应县是地方小剧种的发祥之地,晋剧、道情、大秧歌是当地群众最喜爱最常看的戏曲,应县耍孩剧是应县众多戏种的主要戏剧之一,也是一项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过去应县不少村庄都有自己的演出团体,特别是耍孩剧最多,如马兰庄、赤堡、大柳树、大穗稔、肖寨等村耍孩知名度较高,并涌现出不少名演员,像奋地的大秧歌剧团在周边邻县非常有名气。近年来,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听戏、看戏需求,应县许多村庄自筹资金对原有的古戏台进行了修缮保护。在重大节庆时,为了增加喜庆气氛,他们还邀请外边的大型剧团名家来村演出,或与地方演出团体互动展演,县文化部门根据农村节气节点组织文艺团体开展“梨园唱响大舞台”送戏下乡演出,使戏台成为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唱戏是千百年来文化传播的桥梁,也是播种机。戏曲小舞台,人生大智慧,广大群众依托听戏了解真善美,靠看戏吸取文明知识素养。此外,县、乡、村还加强了对国家级、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与保护,并举办了文化遗产保护知识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活动,使文化遗产保护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内容。今年应县释迦塔和净土寺联袂被评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旅游目的地”称号,释迦塔历史文化挖掘整理工作也全面启动,这将有力地推动应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第6篇

随着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方面投入力度,我国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已经初步的表现出繁荣的景象,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各种各样管理难题的显现,我国自80年代起进入改革开放的历程,但对文化体制的改革明显落后于经济体制的改革,文化建设明显滞后于经济建设[2]。目前在文化设施规划建设中,还采用统一的规范,使用刚性的定额、指标,忽略了文化设施与各地民俗民风、经济差异、群众文化需求差异的关系。

二、我国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问题

1.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资金紧缺

公共财政投入是公共文化设施发展的坚实基础。目前许多城市里的社区和街道所能得到的用于文化设施建设的资金少之甚少。他们所得的资金无法达到他们对文化的需求,所以导致文化设施建设受到阻碍。城市里的那些文化设施也都是政府出资金的,但是政府用于文化建设的资金也是有限制的。总的来说,被安排用于文化设施建设的资金无法满足公民的需求,所以最终造成了整个文化设施管理的失败。

2.现有的公共文化设施不能够被充分的利用

虽然近几年来,公共文化设施总量在不断增大,但由于相对落后的管理和相关配套措施,最终导致公共文化设施作用不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一方面,公共文化设施数量不足,另一方面,已经建设的公共文化设施的利用率比较低,运行状况非常的不理想。有些设施名义上是文化设施,而实际上并没有起到文化的作用。有的还将文化设施用于其它事情或者是闲置在一边。政府在搞不清情况的前提下,进行公共文化设施的配置,最终造成了缺失与利用不能够平衡,设施的价值无法体现出来。

3.公共文化设施管理不够完善

由于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管理的内容非常多,范围非常广,涉及的管理部门和层次都很多,所以在实践中,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是多个方面的。首先,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的制度不完善、执行的效果不够明显,过于僵化。我国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管理体系沿袭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方式,已经跟不上国际的管理步伐。其次,我国的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管理效果不够明显,财务损失严重,背负较高的债务。近些年,虽然我国投资在公共文化设施管理方面的财务较以往有很大的增加,但是相对的说还是很少,资金也不足,大部分是沿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拨款方法,即政府拨款。另一方面,我国还没有形成规范、合理的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团队。最后,我国的市民素质相对来说较低,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工作不能深入民心。

三、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措施的完善

1.进一步提高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

公共文化设施是实现文化繁荣发展的媒介,是满足群众文化要求、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基础。各级政府及领导应加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提高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树立科学、统筹、均衡发展的思想,建设和管理好公共文化设施,努力达到人民的需求水平。

2.合理安排文化设施规模,提升公共文化设施的质量

文化设施的分布的数量不应该都是一样的,应该根据地点和实际情况而定。要考虑到面对的群众的数量,也要考虑到设施的种类、地理位置等[2]。通过全方面的考虑,合理的安排文化设施的数量。同时可以实行一馆多用的制度,这样既可以节约资源,又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方便公民。如果能够将规模合理的安排好,那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完善就又近了一步。目前的研究者大多都是把重点放在文化设施数量的研究上,进而忽略了文化设施的水准建设[3]。我觉得我们有必要在达到文化设施数量目标的同时,也关注一下文化设施的水平。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替换,节约人力物力财力,更好的去关注、去满足那些没有设施的地方。

3.优化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格式布局

文化设施的合理布局并非是简单地均匀分布,应该做到与经济发展相配合、与群众需求相对应、与城市地位相匹配的文化格局。在合理安排文化设施地点布局的同时,也应该优化这些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布局。应该对运营管理机制进行进一步创新,对社会资金参与管理运作进行鼓励。对有公益性质,又有市场化操作的公共文化设施项目,政府管理部门在其建设项目竣工后,面向社会进行公开招标,将其管理和运行委托给社会主体。社会在政府的指导与调控下进行管理,不但能够解决政府不能直接管理的问题,同时也能使社会的管理有条不紊。

四、结论

第7篇

中国文化自古就具有兼容并包的精神,秦汉文化实际上就是先秦诸国文化融合而成,隋唐文化则是汉文化和诸多少数民族文化以及来自印度的佛教文化汇通而成,宋元明清文化也混合进了大量外来因素。近代中国文化也具有一个立足自身传统同时又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当代以来,中国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更是大规模、多层面地引进各种文化,并融汇到自己的文化创造中去。因此,从总体上来说,中国文化本来就是一条兼容并包、广纳深蓄的滚滚河流,其本身就具有宽阔、包容的精神气象。对于这种气象,一个方面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加以培育发扬,使之更为深厚广大;另一方面我们也有必要使之充分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使世人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宏伟大气,使世人产生深深的尊重之心、殷殷的学习之意。在此有必要说明的一点是,我们的媒体应该努力宣扬中国文化的这种气象,这既有利于国人产生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信心,也可以为世界上一些较为狭窄的文化类型树立榜样。

二、塑造公平正义的文化品格中国文化中自古就有对于公平正义的追求,如《诗经�小雅�节南山》中说:“昊天不平,我王不宁”和《论语�里仁》中所说的“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此后,中国历代的仁人志士为了追求公平正义而不懈奋斗,甚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其中,既有为了社会内部的平等正义揭竿而起,也有为了民族之间的平等正义而浴血抗争。即使在当代中国,也有学者为公平而大声疾呼,也有不屈者为追求正义而付出各种代价,有关的思想和故事到处都有。在当前,公平正义也成为中国政府的重要追求,成为建构和谐社会的关键理念之一。这样,在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中就应该充分汲取传统文化中的公平正义资源,并努力在更大的规模中、在更深的层次上塑造这一品格。有必要指出的一点是,这一文化品格的塑造在相当程度上仰仗制度本身的公正品格。在此,我们既要看到这是一个循序渐进、难以躐等的过程,也要看到这是我们必须从各个方面努力推动促进的过程。

三、充分拓展广阔深远的文化境界

当代世界文化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一方面西方文化之中物质主义、感官主义大行其道,另一方面,激烈反对这一文化潮流的各种原教旨主义也在强劲抬升。但它们都没能较好地解决人和人的关系、人和世界的关系、人类未来命运等重大且紧迫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兼容并包的中国文化有着自己多层面、多视角的独到思考。我们说,立足于当代中国文化的整体,可以将这些差异巨大的各派观点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既有一定逻辑贯通性又允许一定逻辑断裂存在的巨型文化系统,塑造成一个富丽堂皇又堂奥深幽的中国文化大思路。各个派别之间的思想差别正好可以形成不同的层级,利用现代逻辑将这些层级贯穿起来,就可以使中国文化产生广阔深远的境界,可以应对不同的现实问题和未来问题,从而为人类面临的诸多困难提供多层面的答案,为人和人、人和世界关系提供多视角的思考。

四、充分培植巨大强劲的文化力量

第8篇

客家人勤俭节约、勇于开拓,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高高的山上如琴键般美丽的梯田就是他们的杰作。怎样点赞这些精神呢?校本教材上编排了《农民伯伯辛苦了》一课,课前,我安排了预习作业:每一位同学都要尝试使用两件以上的农耕用具和生活用具。在课堂上我通过“找一找”“说一说”“试一试”“画一画”“捏一捏”“评一评”六个教学环节来诠释客家人勤俭持家、勤劳致富的精神。首先我让学生找一找一年四季农民伯伯分别在做什么,学生在课本上欣赏到在料峭春寒的春天农民伯伯来到田间地头开始耕种,夏日里农民伯伯不畏酷暑收稻谷,一到秋天农民伯伯又开始收地瓜等作物,即使到了寒冬也不停歇,他们又开始忙着种菜、冬耕等。要学习的精神学生会说了,可是有些学生感受还是不够深刻。于是到了“试一试”环节,我从客家展示馆借来了部分农耕、生活用具,比如镰刀、谷筛、锄头、风车等,让学生在课堂上尝试使用,有些学生因为课前有“实习”(使用过),用起工具挺生动。虽然有些学生使用工具的动作不够熟练,但也有了自己的一份体验和感触,真是应了汉代刘向的那句话:“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学生表现的作品有画农民用牛耕田的,有用橡皮泥捏挥斧砍柴的,有用泡沫当雪花的,有用黄泥捏老农种菜的学生的这些作品都是有感而发的,看来真不敢小看体验的效果。因此,客家文化需要在具体的实践中被有效传承。

二、美术+戏曲艺术—尝试表演引兴趣

武平的汉剧已经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是我们的学生对此感兴趣的屈指可数。于是我们着手引进汉剧,开设汉剧兴趣社团班,让学生实地欣赏汉剧漂亮的服装、头饰以及耐人寻味的表演形式。如通过社团班表演《定光古佛缘》《二妮逃学记》等经典曲目,让学生觉得汉剧原来离他们并不遥远。再如在上《武平汉剧角色服装》一课时,我让学生戴上凤冠、状元帽等头饰,穿上县官服,在教室内练习问候礼仪,通过一个简单的问候礼仪台词,加上汉剧的艺术化腔调、动作,学生练得有滋有味。教师有意引导学生观察欣赏所穿的服装,分析这些服装的颜色搭配与装饰,还让学生剪一剪、描一描、画一画来加深印象。学生发现原来汉剧的服装、表演形式和国粹京剧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如红色代表忠勇侠义、白色代表阴险奸诈等。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