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非语言交际论文

非语言交际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24 15:13:4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非语言交际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非语言交际论文

第1篇

关键词:非语言沟通 语文教学 应用

众所周知,沟通可分为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对于教育领域来说,非语言沟通是教师教学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教学的一种特殊语言。它是指有目的地用身体动作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相配合表达一定的意义。在语文教学中强调教师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还要注意研究并训练教师的非语言表达能力,创造性地运用非语言因素进行教学,以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非语言沟通的重要性

欧文・戈夫曼说过:“尽管一个人可能停止说话,但是他不能停止通过身体习惯动作的传播。”麦热宾则测量了信息传递的3种形式,即言语的、声音的和面部的信号,并发现在传递信息的形式中,言语信号占7%,声音信号占38%,面部信号占55%。从这些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非言语表达在信息传递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人的非语言行为是一种符号,传递一定的信息,能为处于特定文化的人们所理解和接受。非语言沟通可跨越语言不同的障碍,往往比语言信息更富有感染力。非语言信号所表达的信息往往不是很确定的,但却常常比语言信息更具有真实性,因为它更趋向于发自内心,并难以掩饰。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认为,语言表达在沟通中起方向性和规定性作用,非语言才能准确反映出人的思想感情。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约有60%~70%是非语言沟通方式,非语言交流的重要性由此可想而知。在语文教学工作中,非语言沟通在一些特定的环境下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语文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把非言语表达有效地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以弥补在某些状态下语言交流的不足,定会促进教学活动达到更佳效果。

二、教师的非语言沟通在语文教学中的主要形式及应用

非语言沟通在现实生活中常常通过仪表、举止、表情、触摸、人际距离等形式表现出来。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恰如其分地将其运用到教学中,势必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表情

面部表情是人类心理活动的晴雨表。在人际沟通中,来自面部表情的信息,更容易为人们所理解和察觉,是非语言沟通中最丰富的源泉。教师的表情是教师的仪表、行为、举止在面部的集中体现。通常情况下,“微笑是最好的入场券。”教师的微笑标志着自信和友好,是使学生心悦诚服的有力的心理武器。例如教师在倾听学生回答问题时,若微笑着点头,表示鼓励学生继续说下去,给予学生勇气,甚至比用语言夸奖的效果要好得多。微笑面对学生会给学生亲切感,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也会对教师的教学进行默契的配合,从而形成融洽的课堂气氛。反之,如果教师一味刻意地保持严肃之态,学生势必会感到压抑,课堂气氛也就会死气沉沉。另外,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表情符号也可以很好地传达信息,例如当学生回答问题时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上呈现愉悦、皱眉、深思等形象的表情符号,这些都对课堂氛围有很好的调节作用。实践证明,自觉地运用各种表情来传神会意,经常能收到预想不到的交流效果。

2 眼神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自然、得体的眼神交际手段。因为眼神的表义功能极为丰富细腻,将其与语文教学实践密切结合,可充分发挥其传情达意的功能。教师温和的眼神可使学生消除顾虑,亲切的目光可使学生得到亲人般的温暖,镇静自若的眼神可使他们获得安全感,凝视的眼神可使他们感到时刻在受到关注。因此,师生之间应适时保持恰当的眼神交流,有助于教师获得及时全面的课堂教学信息反馈,有助于教师对整个课堂教学的掌控,同时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在学生回答问题错误时,也可以在课件上现出鼓励、加油的眼神;学生回答正确时,课件上现出惊讶、赞赏眼神,这些都能很好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3 仪态服饰

在人际交往中,仪态服饰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教师的服饰与仪表,作为教学艺术的一部分,能直接反映教师的精神面貌,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否收到良好的效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服饰无小事!”尽管教师的内涵比服饰更重要,但不修边幅的打扮也会减损教师的内涵、气质以及对学生的感召力。教师的服装应简洁而庄重,明快而得体,符合教师职业规范。

4 手势

手势在体态语中占有重要的比例,手势的恰当运用有助于解读对方的心理。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不能把姿势动作看作一种普遍的符号,因为它并没有明确的含义,只是在某种程度上形成某一象征的意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手势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有助于描述和强调教学活动,使言语表达更有力、更形象、更生动。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对重难点问题伴随恰当的手势,可以使学生用来判断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关键部分,以调节自己的学习活动。用什么样的手势,多用还是少用,全看表情达意的需要,要根据对象的年龄特点、文化程度和对语言的状况而定,机械套用只能弄巧成拙。也可以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手势功能,例如对学生的反应满意时在课件上呈现大拇指的手势等。

5 人际距离的应用

美国心理学家爱德沃斯霍尔曾说过:“空间也会说话。”作为语文教师,在与学生沟通中还应注意根据不同情况调整与学生之间的人际距离,以便更好地取得交流效果。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课时,可采用公众距离,此时应声音响亮,姿态手势可适度夸张。在与学生进行一般辅导、个别交谈时,可采用个人距离,近距离的接触可以增加师生的亲密程度,增进师生情感的交流,此时音量要适中。在不同的场合与不同的学生交流时,教师要有意识控制调节与学生之间的合适的人际距离。

三、结束语

非语言沟通的合理运用会大大提高沟通的有效性。在语文教学时应适度合理、自然、精到地运用非语言沟通技巧和表达艺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举手投足、课件的情文并茂,与有声语言默契配合,相得益彰,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非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及水平提高施以有益的影响,是语文教师追求完美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商务英语;体裁分析;学术论文

Abstract:Business English major belongs to English for Especial Purpose,which leads to new development in terms of English discipline.At present,the academic study of BE has been a focus for ESP.As a result,more and more BE research papers have emerged.This paper aims to discuss the introduction of BE research paper based on Genre Analysis,which may provide some enlightenments for BE academic writing..

Key words: Business English;Genre analysis;academic paper

中图分类号:H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2-0000-03

1.引言

随着国内外学术交流的不断深入,对于学术论文写作和交流能力的要求也相应地提高。学术科研论文写作作为各种科研学术交流的主要形式已经成为学术交流的必备应用能力。学术论文具有高度的“规约性”,其属于赋有特定目的的交际事件类型,因此一般遵循约定俗成的惯例,而引言是学术论文的第一部分,具有可辨认的语步模式。根据Swales的观点,他采取“语步”(move)和“步骤”(step)来研究学术论文的引言,进而创建了CARS模式。CARS即 Create A Research Space,意为建立学术研究空间,这一模式表明学术论文引言作为一类体裁,体现了“建立学术研究空间”的交际目的。

基于体裁分析法的商务英语学术论文引言研究是本文关注的焦点,因为学术论文的引言部分对于整篇文章的构建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通过引言的介绍,整个语篇的宏观结构及典型的交际目的便非常清晰,因此,就学术论文体裁的特征结合商务语言的特定交际目标,商务英语学术论文引言的体裁分析对这类文章的语用策略指导具有一定积极意义。本文基于体裁分析方法讨论商务英语学术论文引言的建构,以期能够挖掘商务英语学术论文引言语境的确定,模式的建立和语步分析的结构潜势。

2.相关研究综述

体裁分析理论最早是与文学研究密切相关的,之后由人种学家引入语言学领域(Swales,1990,p34)。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而今,语言学家们就体裁概念的界定而言,有两个主要学派即:以斯维尔斯和巴蒂亚为代表的ESP学派(Swalesian ESP School)和以马丁为代表的澳大利亚学派(Australian School)。 John M.Swales的观点是“体裁是指包括具有共同交际目的的一组交际事件”(Swales,1990,p58);而深受韩礼德影响的澳大利亚学派则认为“体裁是一种有步骤,有目的的活动类型,其数量和社会行为的数量一致”。上世纪末,秦秀白教授对巴蒂亚的定义作过比较详尽的总结,包括以下4个方面:(1)体裁是一种可辨认的交际事件;(2)体裁是不一般的交际事件;(3)在建构语篇时,我们必须遵循某种特定体裁所要求的惯例;(4)尽管体裁有其惯例和制约性,内行人仍可在体裁的框架内传达个人的意图或交际目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各个学派在定义上存在差异,但本质是一致的:

(1) 体裁是对交际事件的一种分类;

(2) 交际事件的分类标准由语篇的内部结构特征和约定俗称的交际目的两个方面决定;

(3) 体裁具有常规性和制约性,语篇内容和形式需要遵循体裁要求;

(4) 同一体裁下的不同语篇存在差异。

ESP学派的代表人物斯维尔斯和巴蒂亚是把语步(move)和(step)作为语篇分析的出发点,以学术和职业语篇为分析对象,总结归纳出特定体裁的基本语步和步骤。例如:斯维尔斯(1990)总结了学术论文中引言,研究方法,结论各部分的话步和步骤,这就为高级写作和学术英语的教学等实际应用环境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专门用途英语研究方法也都把体裁视为一种社会活动,认为体裁可能随着交际需要的变化而变化和发展。而本文所讨论的商务英语学术语篇也正是基于这一学派的理论框架进行分析与演绎,并借助语料库的思路预期这类型文章引言写作实践的谋篇布局。

3.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

本研究集中讨论商务英语学术语篇是否具有可辨认且固定的语步?这对同类型文章的引言写作有何意义?

3.2 研究方法及设计

众所周知,有关商务英语的学术期刊并不很多,事实上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这方面的研究,因此本文所分析的100篇文章主要从来源上分为2个部分:其中60篇选自于《中国ESP研究》,《商务外语研究》和《全国国际商务英语研讨会论文集》3类与商务英语专业密切相关的期刊及会议。目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在商务英语研究领域独占鳌头,由其主办的期刊可以被看作是国内这一学科发展最新,最全面且最专业的水平。而全国国际商务英语研讨会则是在商务英语学科不断发展前进的见证者,因此,选自于以上期刊及会议的60篇文章可以被视作发表于专业类期刊及会议的商务英语学术语篇,其余40篇选自于中国知网最新的以商务英语为题的学术论文。这些文章的选取旨在能够多渠道的采样文本,具备广泛性。本研究依据斯维尔斯的学术语篇引言分析的理论框架对所选取的篇章进行了语步分析及频率统计,并根据数据讨论给出了研究结果分析与说明。

4.结果与讨论

4.1语步分析

商务英语学术论文引言部分的体裁结构特征:

斯维尔斯的体裁理论为体裁分析提供了基本框架,并强调交际目的的关键作用。他首先着重研究了学术研究论文的引言部分,提出了“创建研究空间”分析模式,并对引言部分进行了语步分析:首先,建立研究范围;其次,建立研究地位;再次,占据研究地位。论文引言的语步模式、专业类期刊商英论文引言特征及专业类各语步统计频率分别如表1、表2、表3所示;表4、表5分别给出了非专业类期刊文章语步模式和非专业类各语步统计频率。

表1非常详细的列出了斯维尔斯关于学术论文引言语步的模式建构,共3个Move,每个语步下面细化为具体的步骤层次,但当这个语步分析应用到实际刊发的商务英语学术论文时就发现,这类文章的作者并不是严格按照语步顺序撰写文章,即使出现循环的步骤,只要满足写作需求都可以实行。这一点在下面语步统计的具体数据中得到了证实。表3专业类各语步统计频率中,例如摘自《中国ESP研究》中的文章,论文引言中虽然也出现了3个Move(语步),并且第一个Move中的3个Step与斯维尔斯的完全重合,但是当引言分析进行到第二个Move时,发现传统的学术论文引言中所包涵的4个步骤缩减为2个,第三个Move中的4个Step也只出现了其中2个。由此可见,学术论文的严谨逻辑是3个语步大框架所承载的,丰富的步骤推进会让文章的交际功能获得衔接链条的集约化,但是省略其中的一些具体步骤也并没有影响到语篇所应完成的交际目的,因而,对于专业类期刊中商务英语学术论文引言的分析可知,这部分写作的基本架构是3个宏观语步分别是Move 1:确定研究范围;Move 2:提出研究具体问题;Move 3:介绍自己在研究的具体问题上所作出的贡献(研究成果),当这3步确立之后,引言部分的语篇功能已经建立,具体步骤的参与例如表2,表3中的各个步骤实施顺序使得商务英语学术论文引言的这类交际事件类型完整而严密。这也说明,学术论文引言这类语言体裁,是有一定的,相对固定的典型的整体建构形式,体裁组织着功能语体,并且这些体裁不仅有语体的共性,还具有各自不同的语言使用特点和语言组织特点。从以上的表4和表5统计的频率可知,这些发表在中国知网非商务英语专业类期刊的学术论文的引言部分的Move1和Move3也基本符合斯维尔斯的提出的“创建研究空间”语步模式,但Move3中的step4在只有很少一部分文章直接在引言部分指出了文章的结构,这主要是由于各类期刊或文章篇幅的要求不一致,因为非专业类期刊所发表的商务英语学术语篇对文章引言的逻辑安排并不作要求,毕竟这些期刊所刊发的是各学科各门类文章,因而更加注重论文内容的创新及结论的时效性。另外,CARS模式的Move2中的:step1:对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质疑(Counter-claiming);step2:指处其不足之处(Indicating a gap)基本都没有出现在引言中,可见我国论文作者对Move2即提出研究的具体问题(Establishing a niche)这一步骤的写作习惯倾向于注重step3和step4的提出问题与继续研究这两个语步。总之在非商务英语专业类型的期刊上所发表的文章中,语步统计频率表基本呈现出了学术论文的引言步骤,但商务英语语篇的学术结合商务专业的特征并不明显,而且并未涉及CARS模式的全部步骤。但是Move1与Move3:确定研究范围(Establishing a territory)和 Move3 的概括研究目的(Occupying the Niche)的各个步骤基本在绝大多数的文章都得到了谋篇布局时的重点陈述。这证明了斯维尔斯的学术论文语步模式是广泛,通用及规约性的,它对商务英语学术论文引言的建构是有指导意义的,当然由于文章内容和交际目的的异同,当作者在应对不同的征稿意见及个人特定的写作习惯时,引言中的各个语步有所变动。就这点而言,无论是商务英语专业类抑或是非商务英语专业类期刊中的文章在引言写作中都没有差别。

5.结语

中国的贸易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商务英语的学科建设是时展的客观要求。但只局限于模仿通用英语的教学与

研究方式是无法与现实的需求接轨的,因此,商务英语必须建立本学科实践特有的并且可循环的认知模式,而这就一定要在理论上得到基础层面的支持。商务英语学术科研的发展从根本上制约着此类人才的培养,商英学术论文正是承担这类科研的载体,本文所讨论的商务英语学术论文引言就是试图以体裁分析的方法探索这类新兴学科的学术论文的结构潜势,体裁的双重性即商务交际性及学术交际性使得这类特定的语篇在引言部分充分体现出了学术体裁的语步建构,全文的分析以期能够通过体裁的分析方式提高商英学术论文引言的框架指导,进而推动商务英语学术论文写作的更多的探究与研讨。

参考文献:

[1]Bhatia V K.Worlds of Written Discourse:A Genre-based View[M].London & New York..

[2]Bhatia V K.Analysing Genre:Language Use in Professional Settings[M].London & NY:London & NY:Longman,1993.

[3]Swales J M & Feak C B.English in Todays Research World:A Writing Guide[M].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2000,120 -156.

[4]Swales,J.Genre Analysi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5]陈平.外贸英语写作教学新思路:语篇体裁分析理论及其应用[J].外国语,1999(3):28-30.

[6]韩金龙,秦秀白.体裁分析与体裁教学[J].外语界,2000,(1):11-18.

[7]鞠玉梅.体裁分析与英汉学术论文摘要语篇[J].外语教学,2004(2):32-36.

[8]葛冬梅,杨瑞英.学术论文摘要的体裁分析[J].现代外语,2005(2):138-146.

[9]李战子.学术话语中认知型情态的多重人际意义[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5):353-358.

[10]李宣松.体裁分析与商务语篇[J].外国语,1997(2):26-29.

第3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研究英语教学;交际实践定位

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2)03-0157-03

关于高校外语学习者要了解所学目标语言所立身的背景文化、培养一定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和能力的必要性无需赘述。国内外语专家、跨文化交际研究开拓者胡文仲[1]、贾玉新[2]很早就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成为外语教育的重要内容,外语教学必须与文化相结合。迄今为止,中国不少高校英语专业已经开设了跨文化交际课程,部分高校也将它设置为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体系下的一门公选课程。跨文化交际研究涌现了一大批专著和论文。据统计,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以胡文仲的《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跨文化交际学概论》,邓炎昌、刘润清的《语言与文化》和贾玉新的《跨文化交际》等为代表的专著达到70余部,论文7 000余篇[3]。

作为一门学科,跨文化交际研究已经建构了比较完整的理论和课程体系,但就该学科和课程的实践性目的而言,大学跨文化交际教学如何达到培养学生实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标仍有待探索。文章通过总结、透视目前大学跨文化交际教学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培养能力为目标的跨文化交际教学有必要在理念上实现以交际实践为基础的定位转向。

一、跨文化交际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大学跨文化交际教学总体呈现出“重理论、轻实践”的特征,主要表现和原因如下。

(一)课程教学内容和模式以知识理论教育为主

跨文化交际学进入中国大学课程体系一方面源于中国经济开放和对外交流日益频繁的客观需求,另一方面兴起于大学外语教育要培养大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理念:大学教育旨在“复合型人才”素质培养,外语人才不仅要最大程度掌

握和具备运用异国语言的能力,同时还要在人文知识和意识方面增加输入,成为具有较好知识深度、知识结构和分析能力的人才[3]。基于这一理念而开设的跨文化交际课程其基本定位是传递异国文化知识信息,促使学生掌握异国文化以有利于交际,因此,教学的主要内容是理论阐述和文化对比分析。

从高校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材内容来看,多数教材遵循同一模式:先总体探讨介绍跨文化交际学及其发展历程,然后从不同角度分专题对跨文化交际涉及的种种语言文化要素及其对交际产生的可能影响进行列举对比分析。例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跨文化商务交际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包括:文化和交际的定义、特性、特征和类型,文化与交际的关系,对学科的奠定和发展有重大贡献和影响的人物及其核心理论,价值观与,价值观与习俗、礼仪和行为,跨文化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文化及其差异对跨文化商务谈判和跨文化营销的影响等[4]。各类跨文化交际课程教材以大篇幅列举中西文化的不同,以及国与国之间文化差异对交际的影响。部分教材和研究探讨了现实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冲突和误解[5],但对如何通过挖掘引发交际冲突的原因来消除跨文化交际障碍却未进一步深入阐述。现有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内容在拓展学生视野,增加文化知识输入上有一定效果,但太过理论化的输入与实际交际能力培养之间还存在一定距离。

从教学方法和途径上看,目前大学跨文化交际课程较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解,即系统介绍相关的知识理论;讨论,即学生在课堂就某一话题或者案例展开讨论;主题研讨,即学生就某一主题搜集资料,课堂进行演示讲解[4]。主要围绕中西文化的差异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掌握跨文化交际过程的要领及可能存在的问题。这一教学理论性成分居多,缺乏针对解决实际跨文化交际问题的演练。从某种意义上讲,目前的大学跨文化交际课程侧重“跨文化”,而不是跨文化背景下的实际交际,还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能力培养。

(二)缺乏多学科的介入

作为一门兴起于西方的学科,跨文化交际学进入中国最早见于外语类语言和文化研究,一开始就与外语语言文化研究、外语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国内多数相关的著作和论文大多由英语语言文化研究者完成[6],研究成果涵盖了跨文化语义、语用和语篇等多个方面,主要从语言文化观念理论的视角作探讨。现有跨文化交际课程一般由外语教师开设,教学效果直接受外语教师自身的学科知识和研究兴趣影响。此外,英语在中国外语研究和教学中的突出地位也使现有的跨文化交际研究多集中于文化现象和内涵的对比,缺乏多样文化性。

第4篇

关键词:实践社区,礼貌,不礼貌

 

在西方,针对语言与性别的研究已经进入了相对稳定和成熟的时期,研究者将语言和性别看成动态的、微观的和在特定场景下的构建,即从传统的变异论者认为的性别差异研究转向语言与性别的后现代社会性别建构主义的研究。而我国在语言与性别的研究方面开展的比较晚, 将实践社区理论应用到言者身份、性别话语的研究还处在初步的阶段, 因此,作者希望通过本文为汉语的语言与性别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博士论文,礼貌。

在语言与性别的研究中,语用学中的礼貌理论和言语行为理论的综合使用为了在具体的,特定的场景中更好的解释言语意义和言者身份之间的关系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框架。在交际中,使用礼貌策略通常可以看做是一种间接指代普遍意义上的具有女性性别特征的交际方式,相反,如果没有遵循礼貌原则或规范,或不礼貌,则可被看做是一种间接指代普遍意义上的具有男性性别特征的交际方式。Mills (2003) 也曾说过礼貌已经是被看成是一种具有女性性别特征的产物了。博士论文,礼貌。

一 实践社区理论

实践社区理论(Community of practice) 是有Lave & Wenger 在1991年作为知识社会理论基础首先提出的,后由Wenger在1998年将其进一步发展。Eckert&McConnell-Ginet 在1992年将实践社区理论应用于语言与性别的研究,从此,实践社区理论在语言与性别的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Holmes & Meyerhoff (1999) 也指出实践社区理论与从社会结构主义角度看待性别的方式更具兼容性。

Wenger从三个方面论证了实践社区理论,即相互参与契合,联合的沟通机制,能达成一致的能使自己提高的技能。由于性别不是事先已经存在的,它是人们在实际讲话中所产生的,是人们在参与具体的交际活动中建构而成的。性别也不是静态的,它是通过在不同的实践社团中,个体的语言表现不同,性别也随之相对的产生。由于实践社区理论一般采用定性的方式关注某一特定场合的社会实践,从而与早期的变异论研究相区别,形成自己的明确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

二 Brown& Levinson(1987)的礼貌理论及存在的问题

1礼貌礼貌及其存在问题

Brown & Levinson的礼貌理论主要基于Goffman(1967)对面子的看法。以前的有关性别与礼貌的研究大多深受Brown& Levinson的礼貌理论的影响。我们知道,礼貌作为一种普遍现象,为各社会群体所共有,作为一种个性化的交际原则,又受制于不同语言群体的不同文化背景,因此,礼貌原则在言语交际中具有灵活和多样的特点。

但是,Brown &Levinson的礼貌理论中最根本问题之一就是它对于不礼貌的忽视,不礼貌言语是指,在言语交际中言者所说的话直接或间接地威胁到了听者的面子(包括正面面子和负面面子),而使听者感到尴尬,不快的话语。博士论文,礼貌。而这种忽视是由于该理论对Grice (1975) 合作原则的过分依赖,这使得它把精力都关注在避免面子威胁行为的策略上了。这就导致一方面礼貌理论和合作原则相辅相成的运用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是人们在会话中力求遵守和维持的一种策略。,而另一方面,在真实的言语交际中,人们却大量的使用被忽视的不礼貌原则来达到个人的目的。徐盛桓(1993)认为该理论未对其准则的具体内容及相互联系,层次做出说明,各次准则的规定均较含糊,笼统(方式准则的各次准则除外),未建立会话含义的推导机制;主要注意了非规约性会话含义的产生和理解,而对规约性现象未给予充分重视;对会话含义的区分有不够严密之处,对含义特征的说明过于一般,个人特征的说明不够恰当。

比如,Holmes于1995年出版的 Women,Men and Politeness 肯定了Brown & Levinson的礼貌理论及研究成果。而Mills 认为Holmes 没有将其定义的礼貌行为与判断这种行为和人礼貌的社区有机的结合,而导致这一缺陷的原因正是由于Holmes过分依赖Brown& Levinson的礼貌理论,Mullany, Spiers 和Harris 也肯定了Mills的观点。Mullany同样认为在以后的性别与礼貌的研究中,Brown & Levinson的礼貌理论应适当的调整补充从而关注对言语交际的特定场合进行适当的分析。博士论文,礼貌。

2 实践社区理论能解决这个问题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关于实践社区的特点,许多研究学者,如Culpeper (1996, 2005), Eelen (2001), Mills(2003) and Watts (2003),反复强调礼貌理论只有涵盖不礼貌理论模式的时候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完整的(不)礼貌理论。博士论文,礼貌。而实践社区理论在研究性别与礼貌方面是有强大的优势的,因为它为全面的展现言语礼貌与不礼貌提供了平台。

三 通过实践社区的角度看待(不)礼貌理论,优势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1从实践社区的角度看待(不)礼貌理论

Mills(2003)认为在实践社区理论看来,礼貌应被看做是在实践社区中发展,认可和竞技的一套实践或策略。同时,她认为在女权主义语言学研究中,对言语礼貌任何方面的研究都应在实践社区的理论框架下解读。Mills (2002) 提到“女权主义语言学应更多的关注从实践社区的角度研究性别和言语行为的关系,而不是关注对个体的言语行为的研究。因为从实践社区的角度,不同的群体对礼貌的不同功能和意义有不同的认识。”

2从实践社区的角度看待(不)礼貌理论的优势

一般来说,从实践社区的角度看待(不)礼貌理论主要有三大优势,第一,是实践社区本身的优势,由于其关注的是微观的,当地的,特定场合的语言与性别,性别与礼貌的关系,这符合当今社会语言学的发展趋势。第二, 过去的研究过多的在词,句子等微观层面分析礼貌,通过从实践社区的角度,我们可以从宏观的话语语篇角度去解释礼貌 (Harris 2001, Mills 2002, 2003)。第三,通过从实践社区的角度,我们可以把礼貌动态的看成是说者与听者言语交际中制定,产生的行为,而不是像Brown & Levinson的礼貌理论那样单一的,静态的从说者的角度去阐述。

3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通过实践社区的角度看待(不)礼貌原则时,有一个问题值得考虑, 那就是谁来定义一行为时礼貌或者不礼貌。Mills 认为从实践社区的角度看待(不)礼貌的同时,要完全将研究者的在实践社区中的作用最小化,她认为只用属于某实践社区中的群体才有资格和能力去解释发生在这一实践社区中的特定的话语是礼貌的或者不礼貌的。博士论文,礼貌。Mills 主张从实践社区的角度看待(不)礼貌理论的看法,我是支持的,但她过分夸大实践社区中组成群体的作用是值得商榷的,正如Holmes and Schnurr (2005) 和Mullany(2007)所说的那样,由于语言具有多功能性,因此解释某一实践社区中某一段言语交换在一般情况下是非常困难的,如果仅仅从社区成员的角度去解释,而忽略研究者的作用,这本身就是与社会语言学和话语分析的根本目的相违背的。

参考文献:

Brown, P. and S.Levison. 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e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第5篇

论文摘要:外语教学是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方法层出不穷。Hvmes提出的交际能力理论为交际教学法提供了理论框架,并对外语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交际能力理论对于外语教学十分重要。

1

引言

“语言能力”这一概念最初是美国著名语言学家Chomskv提出的,指的是理想的语言使用者的语法知识。他认为语言能力与实际情况下语言的使用无关。这一观点已被指过于狭隘。美国人类学教授、社会语言学家Dell Hymes(1970)称这一观点为“伊甸园”理念,并提出了交际能力理论(Communicative Compe-tence)。Hymes的交际能力理论包括四个部分的内容:(1)知识的可能性,指有关的语法和词汇的知识;(2)可行性,指有关语言形式的知识,如知道如何开始和结束谈话,懂得在不同环境下与不同人交谈时应运用什么样的说话方式;(3)合适与否,指语言的运用是否恰当;(4)实际上是否完成,即指懂得如何使用和应对不同类型的语言行为,如请求、感谢、道歉和邀请。换而言之,交际能力是指能够使人们有效使用语言知识并将这些知识运用于实际交流的能力。

2

交际能力理论的发展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影响

Hymes提出交际能力理论以来,这一理论已被广泛应用于社会语言学及其他领域并迅速成为一颇为时髦的观点,尤其是在外语教学上。

虽然Hymes原先的论文并未谈及外语教学,但是他在论文中提供了可以描述成功使用者的知识与能力的理论框架,因此他的交际能力理论模式对于外语教学及测试的方方面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包括全面方法(Widdowson,1978),教学大纲的设计(Johnson,1982),方法论(Johnson&Morrow,1981)和测试(Spolsky,1989)。

2.1交际教学法

在上世纪七十年展起来的与交际能力理论相关的一种教学方法被称为交际教学法。交际教学法是外语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强调交际能力是外语教学的目的。交际教学法作为与以语法结构为基础的教学法如听说法等不同的外语教学法,在英国应用语言学家手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众所周知,语法一翻译法已占据中国外语教学领域多年,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已走向全世界;而全球化的趋势也在不断推进,我们不得不在不同场景下用外语与来自各行各业的外国朋友交流。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希望与他人交谈时,我们必须注意当时的社会背景,我们与其他交谈者的关系以及在某一特定场合可以使用的语言类型。我们要做到能够在各种不同的场景下理解书面语或口语句子。所有这些语言交际能力都要求我们不但拥有可以正确使用语法规则以说出合乎语法规范的句子的能力,更要清楚应在何时何地向何人使用这些句子。由此可见交际能力理论对于外语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无法否认交际教学法是目前的中国外语教学所迫切需要的。

2.2交际法外语教学的教材

运用交际教学法的外语教材通常有以下特点:(1)教导学生如何去理解和表现不同语言形式的交际功能,如请求、描述好恶等;(2)教材根植于意念大纲或是别的以培养外语学习者交际能力为主旨的大纲;(3)教材强调外语交流的过程,如在不同场景中使用合适的语言,运用语言来执行各种任务,像解决难题、获得信息等或者是在社会交际中用语言与他人交谈。教材的真实性是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要保证教材真实可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必不可少。

2.3交际能力理论对传统教学的影响

就交际能力理论而言,任何真正满足学习者需求的教学方法的尝试迫使外语教师考虑在中国传统的外语课堂教学中从未引起人们重视的许多问题。而交际教学法强调的正是把外语学习者始终放在外语教学的中心位置,因此,外语教师必须在满足他们学生对于外语学习实际需求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其教学方法和教材。在交际法外语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与传统教学模式下师生的角色迥然不同,有着较大的差异。

2.4交际教学法对于社会文化因素的关注

另外Hymes的交际能力理论也强调了语言的社会文化特色,即语言的使用会受到其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或干扰。这也许是Hymes对于外语教学及第二外语习得理论最大的贡献。为什么当人们相互交流时经常受到母语文化的干扰?Hymcs给出了他的解释:不同的语言社区有不同的说话方式、语言功能、语言含义及不同类型的语码转换等。这些风格各异的语言使用方式真实反映了在不同语言社区中人们在信仰、社会价值观、从属团体及行为准则等各方面的多样性。Hymes的分析也告诉外语教师外语教学不仅仅是教授语言知识,还应该教授与语言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这样外语学习者才能更好地避免外语学习中母语的干扰。

3

结语

综上所述,Hymes的交际能力理论为外语的交际教学法提供了理论框架。今天他的理论已获得广大语言学家、应用语言学家和外语教育者的普遍认同。许多外语教学者正在努力丰富并推进Hymes的交际能力理论以使之更适用于实际的外语教学。毋庸置疑,交际能力理论对于外语教学意义深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

[1]Brumfit,C.J.Communicative Methodology in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第6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障碍;对策

一、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教育改革的发展,独立学院作为一支新的教学力量站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前沿。依靠母体高校的教学经验和自身摸索,并考虑学生实际特点,独立学院在英语专业教学上一直以英语语言知识技能的传授和训练为主,较少涉及跨文化交际的内容。但全球化趋势和新的教育形势使跨文化交际倍受外语界的关注,甚至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跨文化交际能力,即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在外语学习中十分重要,它不但能促进不同文化交际双方的沟通,理解,容忍等,并能进一步推动外语教学的专业化和教育性。因此,笔者结合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的特点和学习现状,分析其在跨文化交际中障碍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对独立学院英语教学改革有所帮助。

二、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特点与学习现状

众所周知,独立学院以三本院线录取招生,生源质量和社会认知度均处弱势地位,其学生在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和态度上也有诸多差异和复杂性。就英语专业学生而言,学生大多英语基础知识底子薄,听说训练少,学习目标不明确,态度不认真,无系统的学习方法,语言使用随意散漫,缺少规范性。对待专业学习功利心强,渴望走捷径。就英语专业学生而言,多数学生对所报专业认知度差,基础知识薄弱,听说训练少,却好高骛远,学习功利心强,渴望走捷径;学习目标不明确,态度不认真,无系统的学习方法,从而表现出对专业学习缺少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差。到大学高年级阶段,英语专业学生在专四、专八考试和考研就业的压力下方才感到自身基础词汇积累和阅读量都太少,而文学鉴赏、文化思辨能力和跨文化意识等人文素养又太过欠缺,导致在口语或书面语中表达力差,缺乏思想的深度。这些跨文化交际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反映出英语专业学生不但缺乏日常交际会话的基础训练,甚至在母语文化和国际时事等基本常识上信息严重匮乏。在教学互动和跨文化交际时,独立学院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仅限中学水平,常受母语思维和中国式英语的影响,无法完整和清晰的表达自己,导致词不达意或理屈词穷。

三、跨文化交际案例中的交际障碍

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大学生在一定文化价值观支配下与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人员交往实践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和水平。由于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在基础文化常识和文学修养上底子薄,听说能力差,极度缺乏自信,不敢或很少进行英语交际。他们迫切想要改变这种状况,所以渴望在日常交际口语中有所突破。在跨文化交际的真实情景中,笔者从和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的交流中发现许多值得反思的案例,暴露出中英文化和思维方式差异导致的交际障碍,影响了交际的成功。

(一)称谓和委婉语导致的交际障碍

一位英语专业大一新生在问答互动时提到尊敬的女老师“Teacher Wu”,当被纠正为“Miss Wu” 时,才忆起中学就学过的称谓习俗:在美国文化中,对老师的尊称一般为“Mr.Smith”、“Miss Green”、或“Dr.Brown”、“Prof.White”(如果获博士或教授头衔),而 “Teacher ”只限于幼儿园孩子对其教师的称呼。而学生用“Sir”、“Madam”等词汇来称呼外教以为更尊重时,外教却更倾向于让学生直接称呼他的First Name以示交流关系的亲密。这种称谓的差异恰恰显示出东西文化的不同。

在中国文化中,称上课的人为“老师”,以示礼貌、尊重;“老”在中国被视为资历和权威的象征。而美国文化中,“老”是忌讳的,所以“老年人”很少表达为“old people”,而改为委婉语“senior citizen”(高级公民)。不同英语文本中委婉语的使用也常让英语专业学生产生误解。一次翻译互动中,对课文中短语说某人在 “do his business”,很多学生直译为“做生意”,而结合其文章该短语是委婉地表达“上厕所,解手”的含义。这表明独立学院学生缺少语境的灵活理解和文化上的通识。汉语对于上厕所也有许多委婉幽默的表达,有人用 “上一号”来表达上厕所,或“小号”表示“小便”,“大号”表示“大便”;有趣的是,在美国也有用“Number one”(一号)来表示“小便”,“Number two”(二号)则是“大便”;类似的委婉语在美剧及诸多媒体中经常使用,造成诙谐幽默的效果,使学生捧腹,激发了对英语社交用词的兴趣和求知欲,从而进一步扫除交际误区。

(二)文化内涵和词汇空缺导致的交际障碍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感到对跨文化交际力不从心的最典型问题就是交际中需要的口译。“口译是一种语言化的跨文化交际,译者的任务就是要尽量消除两种文字间的文化交际障碍,包括弥补或衔接双语在翻译中出现的文化差异,实现双语文化内涵的对接。而在文化差异中,语言文化的不同导致的词汇空缺现象是英汉语互译中比较普遍的问题。”[1]独立学院学生由于知识面较窄,对母语文化和时事背景常识了解都很粗浅,导致在中英文化交际的口译中错误百出。一次与外教交流时某学生介绍喜欢的手机品牌,急中生智把“三星”、“苹果”手机居然译为“Three Stars","Apple",令人啼笑皆非,显然这是中国式英语思维的后果;另一次口译训练,学生将汉语中熟人见面的打招呼“吃了吗?上哪儿去啊”,直译为“Have you eaten your dinner? Where are you going”,这样的表达让外教听起来“awkward”(别扭)。因为中国文化中这充满人情味儿的问候语,在西方文化如此表达却属于侵犯个人隐私。英语文化中习惯问候语一般应为“Hello”、“Good morning”或“Lovely Day,isn’t it?”,而中国人”民以食为天”的饮食文化决定了交际问候的习惯。但崇尚独立和自由的西方人却不习惯“出门呀?”“在干嘛呢?”这一类涉及隐私的问候。

英语中许多与宗教、神话、政治相关的词汇,若不了解其文化内涵是无法口译的,而汉语中的许多文化概念,如成语谚语等,在英语中也无对应词。如 “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激励人们坚持锻炼身体,一些英语专业学生参考汉语“jiaozi"(饺子)和“tofu”(豆腐)的直接译法,将“三伏”和“三九”译为“threefu”和“threenine”,让听者莫名其妙,其实该谚语只需译为“In summer we keep exercising during the hottest days;In winter do the same thing during the coldest weather”,就很好地表达了原句的含义。可见词汇的空缺和对母语文化内涵诠释不当造成了学生交际的误区。

(三)思维模式和心理特征导致的交际障碍

在跨文化交际的案例中,不同文化下思维模式造成的交际障碍最为普遍。某英语专业学生遇到这样的案例:在朋友旅行归来后,汉语往往说“你一路上辛苦了”饱含关切,但若对外国友人这样表达“I’m afraid you must have a tiring journey”,会让他们听起来很不自然,因为这种场合下英语表达应是“Did you have a good trip?”或“Did you enjoy your trip?”等相对抽象的句子。另一次,为表达对外国友人的关心,天冷时见他穿的有点薄,学生说“It’s rather cold.You’d better wear more clothes.”(天很冷,你最好多穿点衣服)这种以对方处境为出发点,考虑对方感受的思维模式,正是典型的中国式思维,体现了中国文化的重视礼仪和为他人幸福感着想的交际理念;而西方强调个性独立和自由,认为动向、穿着等属个人隐私,不愿受别人询问或干涉,因此对上述交际中的中国式关心感觉不快,引发交际误解。

还有一个中外师生互动的有趣案例。某学生向一名外籍英语教师请示要求延迟论文的交稿时间。学生详细解释了原因,由于近日父母前来大学所在城市看望生病的朋友需要自己陪同,交通住宿种种不便,造成无法按时完成论文的苦衷。学生本期待外教给予同情和理解,而外教听完后,却和学生谈起自己近期点滴生活和工作情况,以及家庭中种种琐事。当学生困惑于外教何故向他说这些却不谈论文时,外教故作惊讶说“I’m sorry,but I thought we were talking about our problems...No extension.”(抱歉啊,我以为我们在对彼此诉苦呢。论文不能延期。)在这个案例中,学生以典型的中国式思维模式和心理特征来期许美国教师给予宽容回应,或表现迟疑婉拒;而真实情境的交际英语则很直接,这位外籍教师掌握了该学生的心理特征,巧用中国式的语言方式,即“background- hint- confirmation”(背景-暗示-确认),却以西方人的理性和逻辑,回击了该学生拐弯抹角的心理暗示,坚守了教师的严格职业原则。

四、克服障碍的对策与思考

通过以上对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实例的分析,笔者认识到要改善学生跨文化意识和培养其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复杂且长期的过程,不是仅靠课堂教学就可以实现的。“外语教学不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唯一途径,历史、地理、文学等科目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向学生介绍文化知识。实际上,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仅靠外语教学远远不够,它不仅需要社会和学校大环境的支持,而且也有待其他学科的密切配合。”[2]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普遍阅读量小,在母语文化上都浅尝辄止,学习方法死板老套,遇到跨文化交际障碍时,多数被动消极,无所适从。针对这些特点,笔者提出一些教学的思考和对策。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以兴趣和好奇心为导向,在阅读和学习英语中接触各种词汇、句式、语法、修辞等语言知识时,对其加以社会文化诠释,让学生感受这类语言现象中的背景词、文化感彩词、禁忌委婉语、谚语习语等丰富的文化内涵,幽默、反讽等巧妙的表达方式,从而挖掘语言所反映的文化内涵。交际中着重介绍与社交准则相关的文化项目,如礼貌用语、习惯称谓、寒暄方式、社交礼仪,及西方人常用的肢体和手势语;或通过媒体视频来直观了解西方人的日常生活模式、语言和非语言行为。

保持初学者的心态。乔布斯说过拥有“a beginner’s mind”对任何学习都是非常重要的。“stay hungry,stay foolish”(求知若渴,求贤若愚)。放下大脑中已知的惯性思维和偏见,以一种初学者的求知欲和谦逊的心态去看待一种新文化。带领学生鉴赏不同文化的经典作家作品,让学生用心领略不同文化下的思想精髓,通过阅读经典文学和相应的影视赏析,提升母语和英语文化的常识和人文素养。妥善利用西方影视作品直观导入跨文化交际案例,用以借鉴与分析,评论其文化魅力,以初学者的心态进行跨文化交流。

加强跨文化意识和思辨能力。“树立跨文化教学观念,必须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敏感性,宽容性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能力。”[3]让学生关注比较东西文化的异同,进行批判性思考。在传授英语国家背景文化知识时,多比较母语文化和英语文化在思维方式、时空观、价值观、审美观、社会规范、交际原则、语义系统、话语结构等方面的差异。透过西方思维视角,鉴赏剖析英语文章,鼓励学生展开思辨(critical thinking),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取向的差异性,避免用自己的文化标准去要求或解释别人的行为。“了解交际双方文化要素中的相似点和不同点是跨文化交际成功的重要一步。”[4]通过批判、借鉴和创新,使学生超越文化隔界,以开明的态度从不同视角来看待母语文化和异族文化,克服狭隘的民族主义和自我文化中心论,真正领悟跨文化教育中的文化相对论,深刻体会“”的理念,才能更好的实现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朱慧.商务活动中英文口译的跨文化交际障碍及对策分析[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06):166-184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外语教学中如何定位[J].外语界,2013(06):2-7

[3]孔德亮,栾述文.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的模式构建――研究现状与理论思考[J].外语界,2012(02):17-26

第7篇

论文摘 要: 本文对职高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作一探析,旨在阐述运用合理的策略对提高学生语言交际能力所起到的促进作用。

职高英语教学除了培养学生的丰富语言文化知识外,还非常注重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这是因为此种能力不仅是学生语言学习发展的必然需要,更是培养他们正确英语学习思维和语言感知的重要途径和方法。由此可见,在职高英语教学中,依据学生的语言学习规律,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创设自由交际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表达;构建互动交际过程,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运用这些策略,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英语交际的激情和兴趣;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1.依据学生的语言学习规律,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外语习得理论认为,从学习者的语言学习规律出发,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一方面,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语言学习主体地位和作用,增强他们的主人翁学习意识;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得到激发,提高学习兴趣。教师围绕学生的语言学习规律,在增强他们学习主动性的基础上能够让学生自觉地进行语言表达交流,以提高他们的英语交际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依据学生的语言学习规律,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首先应该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作用,依据他们的语言学习个体差异而采用分层教学方式,让他们都能够在各自最近发展区域内容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其次,应注重保护好学生的语言交际激情和兴趣,让学生的英语交际行为成为他们自身发展的一种自觉能动推动力,促进他们表达兴趣的提升;最后,应按照学生的语言学习层次制定适当的教学措施,尤其是适合他们各自发展的目标要求,让学生成为交流的“主人翁”。 2.营造自由交际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表达

在口语表达交流中,营造自由交际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表达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在自由交际环境氛围的创设中,教师应该注重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为学生的语言交际提供良好的表达环境氛围,做学生语言交际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营造自由交际氛围时,特别要体现学生的自由交流作用。 例如,在“Festival”的环节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对跨文化学习感兴趣的特点,就教学作了如下的尝试:首先,要求学生运用不超过80词汇量来表达文本的意思;其次,要求学生选择像Halloween,Thanksgiving day庆祝方式予以表达,以此拓宽他们的文化视野;最后,要求学生就这些中西文化比较说出自己的理解感悟,以此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第8篇

[关键词]语用能力 交际能力

一、对“语用能力”的内涵理解对语际语用学研究的重要性

关于中国学生语际语语用能力的研究最早始于1985年。当时,何自然(1985)对79位大专院校的英语教师进行了一次汉英语用差异辨识测试。结果发现尽管受测试者具有很强的语言基本功,却仍然在测试中出现了很多语用失误。他对这些语用失误做了分析,并认为应该将语用知识纳入英语教学之中。此外,何自然还对如何培养中国学生的语用能力也做了国内最早的探讨。随后,洪岗(1991)也做了相关的研究。他采用了“答卷法”对某师大外语系本科英语专业两个年级4个班的94位学生进行了调查。最后得出以下结论:(1)语言能力强的人,语用能力不一定强,即语言能力与语用能力并非完全成正比;(2)调查结果否定了“只要教语言系统知识,语言运用变自然而然地会了”这一观点;(3)学生在语言语用问题中失误最多的是一些惯用法。综合了以上3点结论,洪岗对如何提高中国学生的语用能力提出了一些建议。之后,中国语言学界及外语教学界对语际语用能力的研究进入了一个繁荣期。2006年,刘建达Assessing EFL learners interlanguage pragmatics knowledge: Implications for testers and teachers.通过他的研究和分析,刘建达认为“语法能力强的学生不一定语用能力强。”并且“中国学生的语用能力仍然薄弱。”由此不仅让人反思:从1985年到2006年20余年的时间中,为何中国学生的语用能力仍然薄弱?中国学生如今的语用能力究竟如何?作为英语教师,应该如何发展学生的语用能力?为了解决的这些问题,首先且必须要做的便是搞清楚什么是语用能力,即语用能力的内涵。

二、语用能力的内涵

尽管“语用能力”这一概念已被广泛使用,目前还没有对“语用能力”有一个权威而被广泛接受的定义。有不少语言学家将语用能力等同于“交际能力”,如Candlin(1976),Schmidt 和 Richards(1980)。而英国语言学家Thomas(1983)对此提出异议,她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交际能力的其中一个方面,即“social competence(1983)”上。由此可以发现,语用能力与交际能力之间有着很亲密的关系。若要理性语用能力的内涵,需要首先了解交际能力的内涵。

(一)语用能力与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语言学家Hymes提出来的。1972年,在他发表的论文《论交际能力》中,他对交际能力的构成做了详尽的阐述。他认为交际能力由以下4个参数组成:(1)语法性(possibility),某种表达法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可能;(2)适合性(feasibility),某种表达法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可行;(3)得体性(appropriateness),某种表达法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得体;(4)现实性(performability),某种表达法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出来。

其后,Canale(1980,1983)提出了交际能力的构建模式,即交际能力有4个组成部分(1)语法能力(grammatical competence),(2)语篇能力(discourse competence),(3)社会语言能力(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4)策略能力 (strategic competence)。其中语用能力的概念既包含在社会语言能力中,也包括了语篇功能的相关内容,即组句成篇的能力。

继Canale模式之后,Bachman在90年代也提出了颇具影响力的交际能力模式。他认为交际能力包含了三个部分(Bachman,1990;Barron,2002; 何自然&陈新仁,2004):语言能力(language competence),策略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和心理-生理机制(psychophysiological mechanisms)。而其中语言能力又可以划分为两大类能力,即语言的组织能力(organizational competence)和语用能力(pragmatic competence)。根据Bachman的理论语用能力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两个小类,分别为:言外行为能力(illocutionary competence)和社会语言的功能(sociolinguistic compentence)。具体来说,言外行为能力是“交际者在话语表达过程中结合特定语境传递和理解施为用意的能力”(何自然&陈新仁,2002), 而社交语言能力反映了“交际这对具体语言使用语境特征所决定的语用规范的敏感程度或控制能力,这一能力使得交际者能用适合语境的方式执行语言功能。”(何自然&陈新仁,2002)。Bachman对言外行为能力与社会语言能力的区分恰恰与Leech(1983)和Thomas(1983)的观点相似。他们将语用学分成两个细类,即语用语言学(pragmalinguistics)和社交语用学(sociopragmatics)。由此,可以发现交际能力包括了语用能力,其内涵更广;而语用能力侧重更加清晰,内涵更未具体。

(二)语用能力的内涵——“工作定义”

对语用能力的定力,首先基于上述专家学者们的理论。此外,综观国际上对语际语语用能力的研究,很多都是在CCSARP的理论框架下进行的。而CCSARP的相关研究是基于不同言语行为的。比如,道歉,请求和恭维等等。因此,与其说是给语用能力下定义,不如说是强调它的其中某几个方面。因此,语用能力的“工作定义”包涵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对语用能力的研究中,“言语行为”是一个核心概念。也就是将不同的“言语行为”作为语用能力研究的最起点;其次,对于语用能力的理解强调的是“语用意识”;最后,语用能力包括语用策略,即运用何种策略实现某种言语行为或是运用何种策略回应某种言语行为。

该文成功入选“杭州师范大学优秀毕业论文培养计划”,是毕业论文的前期成果。

[参考文献]

[1]何自然、阎庄,1986,中国学生在英语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汉英语用差异调查[J],《外语教学与研究》,第3期

[2]何自然,陈新仁.2002,《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3]洪岗.1991,英语语用能力调查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教学与研究》,第4期

[4]Bachman,L.F.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 [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5]Barron,A.Acquisition in Interlanguage Pragmatics [M]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2.

[6]Canale,M.&Swain,M.1980.Theoretical Bases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esting [J]. Applied Linguistics.1:1-47

[7]Canale,M.1983.From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to Communicative Language Pedagogy[A].J.C Richrds and R.W.Schmidt (eds.).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C].London: Longman.

[8]Candlin,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and the Debt to Pragmatics[A].in C.Rameh (eds.).27th Round Table Meeting [C].Washington,D.C.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9]Hymes,D.H.1970.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A].J. Gumperz and D.H.Hymes(eds.).Directions in Sociolinguistics[C].New York:Holt,Rinehart and Winston.

[10]-1972.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A].J.B.Pride and J. Holmes.Sociolinguistics[C].Harmondsworth:Penguin.

[11]Leech,G.1983.Principles of Pragmatics.London:Longman.

[12]Schmidt,R.W.&J.C.Richards.1980.Speech Acts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Applied Linguistics.2:29-57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