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基金规模论文

基金规模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24 15:13:4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基金规模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基金规模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学科评价 文献计量 指标

[分类号]G353 G359

1 引 言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量化方法在科研评价中的应用,科研评价也经历了从专家定性评价到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过程。值得一提的是,文献计量方法在科研评价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科研评价由部分使用文献计量指标,到完全使用文献计量指标体系,再到使用高级文献计量指标,进而到有意识地进行文献计量评价指标的有用性、公正性、透明度及指标使用总结的转变,开始了文献计量指标从使用到反思的过渡。澳大利亚REPP“科研评价指标战略评估”项目预示着文献计量科研评价指标将从使用实践上升到理论反思阶段。国内科研评价还形成系统的文献计量评价指标体系。文献计量评价指标理论研究,除《社会科学评价的文献计量理论与方法》系统研究了社会科学文献计量指标的评价机理和功能,较少见对科研评价之文献计量指标的系统研究和总结。

研究学科评价中的文献计量指标,以科研评价的第三层级学科评价为平台,明确文献计量指标的评价机理、评价功能,有助于科学地选择评价文献计量指标,最大限度地发挥文献计量指标在学科评价中的有效性,进而促进文献计量方法在科研评价中的利学使用。本文在为我国科研决策人员、科研人员、基金管理人员在学科评价中科学使用文献计量指标提供帮助,为国家科研知识创新工程的全面系统提供有效的工具参考。

2 研究样本及分析方法设计

2.1 指标研究样本

选取7套国内外代表性文献计量评价指标集(见表1),这些指标集中①②③⑦指标完全用于学科评价、⑤⑥指标部分用于学科评价、④是通用指标。经过合并去重,选取了111项代表性衍化指标,以下的分析都是基于衍化指标。

2.2 指标分析方法设计

衍化指标是评价指标集中直接用于学科评价的原始指标。基础指标对衍化指标作了概念上的抽象。文献计量指标的识别标志是反映指标形式与内容特征的标志。其中,指标评功能是学科评价主体选择指标的依据,识别标志和基础指标是设计指标的依据。

按照指标分析过程(见图1),抽象衍化指标,站在宏观角度整理得到基础指标,为进一步提炼或拓展衍化指标做准备;基于基础指标,识别文献计量指标的本质特征,挖掘基础指标间的内在联系,得到指标识别标志。根据识别标志评价机理,总结衍化指标的评价功能;最后将整个分析结果制成识别标志一指标评价功能集成图(集成图结构见图2)

3 学科评价代表性文献计量指标

3.1 学科评价文献计量指标集成图

限于篇幅,截取指标集成图中部分指标(见图3)。图3是学科研究热点及未来发展趋势评价的指标集成,各项指标从上到下严格按照识别标志―基础指标―衍化指标评价功能四个层次集成。从图中可清楚地看到文献计量衍化指标、基础指标、指标评价功能、指标识别标志之间的联系。

3.2 学科评价文献计量指标参考集

从识别标志―指标一评价功能集成图中,得到衍化指标111项及其对应基础指标58项(见表2),作为学科评价重要参考指标。A学科指被评价学科,x指代除A外的各个学科,a、b分别指代某一个学科,x指代任一科研基金。指标以科学产出中的论文为统计对象进行说明。

4 文献计量指标的评价功能

IMEC指出,文献计量用于评价,主要具备两类评价功能。①绩效评价。以科学产出和引用为基础,用以评价国家、大学、机构、个人等科研绩效水平;②科学映射。目的在于说明:A学科指被评价学科,x指除A外的各个学科,a、b分别指某一子学科,x指任一科研基金。

揭示科学研究的结构和变化趋势。从识别标志-指标-评价功能集成图中,得到文献计量指标具有的学科评价功能如下;

学科群规律分析。包括:学科群中各学科相互引用情况,间接预测学科交叉趋势,选择凯德洛夫的当采学科理论,确定科学中心,计算科学中心科学兴隆期。

学科产出与影响力基本特征分析。包括:学科国际论文产出对国际论文产出的贡献,被评价国家对学科国际论文产出的贡献,学科二级子学科国际论文产出和对学科的贡献,学科二级子学科国际论文产出规模的变化过程,被评价国家学科论文产出对本国论文产出的贡献,学科国际论文质量,学科被评价国家论文质量,学科国际论文影响力,学科国内论文影响力,学科被评价国家在国际的影响力,学科中文论文在国内的影响力,学科中文论文在国外的影响力,学科二级子学科论文影响力,学科论文质量,学科高影响力论文对学科的贡献,学科被评价国家发表国际的高影响力论文及对学科的贡献,学科老化趋势、学科发展阶段,学科对国外文献使用情况,学科列各类科学资源的使用情况,学科科学产出类别(“被评价国家”可根据需要换成被评价机构、个人等实体)。

学科结构分析。包括:学科子学科产出规模及分布。

学科与相关学科分析。包括:学科独立性、稳定性,识别学科的相关学科及其联系程度。

学科研究热点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包括:识别学科研究领域,学科活跃研究领域,学科子学科活跃研究领域,学科国际关注热门论文,预测学科各子学科交叉发展方向,追溯学科发展历史、预测发展趋势,学科国际研究热点子学科,学科中国研究热点子学科,学科与其它学科分化、组合趋势。

学科内国家及地区分析。包括:识别学科主要研究国家。识别子学科主要研究国家,学科被评价国家国际论文产出,学科被评价国家地区布局及论文产出,学科国际有影响力国家,学科被评价国家的学科影响力。

学科内机构分析。包括:识别学科发文机构类型,识别学科核心机构,学科研究机构的科学生产力、机构地位,学科机构主要研究领域、及在该领域活跃水平,学科核心机构的地区布局,学科核心影响力的机构,学科研究机构对学科的影响力分析,学科研究机构对各子学科影响力,机构对学科的影响力、机构论文质量,学科核心研究机构地区布局。

学科科研人员分析。包括:学科科研人员整体规模,学科主要科研人员,学科子学科主要科研人员,学科科研人员组织结构,学科核心影响力科研人员,学科被评价科研人员特征参数。

学科期刊分析。包括:学科主要研究期刊,学科期刊对学科的影响力。

学科基金分析。包括:学科可使用基金及其产出对学科的贡献,学科基金产出对学科的贡献,基金在各学科产出,学科基金论文产出的年度变化。

学科合作情况分析。包括:学科合作率,国家的国际合作水平,机构合作水平,学科个人合作水平,国家合作伙伴分析,学科机构合作伙伴,学科个人合作伙伴。

第2篇

近年来,有关公共图书馆科研方面的研究日益受到学者的关注,胡军和杜朝东通过对我国31个省级公共图书馆(1979—2008)的被引篇数和频次、被引频次区间分布、论文下载量、H值分布、高频被引论文和高频被引作者的分析,揭示了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学术研究的现状。赵星等人以H指数为主要研究方法,分析了1999一2008年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科研状况。赵惠芳统计了2005—2009年公共图书馆作者在图书情报学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多产图书馆、高产作者及论文被引次数等,对各省公共图书馆科研产出及影响力进行了分析。刘颖提出类元H指数,结合元H指数对图书馆作者群体学术影响力进行评价。仲华对我国31个省级公共图书馆1979—2008年在学术刊物上的年代分布、论文合作情况分布、刊物分布、核心期刊分布、核心作者分布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揭示了我国公共图书馆学术研究的现状。宋萍通过对12种图书馆学核心期刊近五年的载文数据统计分析,对省级公共图书馆的科研实力进行了分析。目前对于我国公共图书馆科研工作的研究,大多局限于省级图书馆,且用单一的指标评价学者或学术团体的科研能力,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客观上需要综合应用不同指标进行补充或修正。基于以上考虑,本文选取我国31个地区的公共图书馆(不含国家图书馆)为研究对象,综合借鉴上述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按照全面性、客观性、导向性、可操作性等原则,选取了11个较具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通过因子分析找出能够从几个方面反映出各地区公共图书馆科研实力差距的综合指标,并通过聚类分析把我国公共图书馆分为七大类,并定量测度各类型区的科研状况。

1.指标选取、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指标选取

为了分析公共图书馆科研实力的区域水平,本文从论文产出的角度,运用文献计量学对31个地区公共图书馆2002—2011年的科研产出进行评价,选取总数、基金资助论文数、核心期刊论文数、核心期刊率、被引篇数、被引频次、篇均被引量、论文被引率、高频被引论文数、高频被引论文频次、H指数作为评价指标,这些指标内容包含了论文产出规模和学术影响力,既有量的内容,也有质的反映,指标内容基本上反映了一个公共图书馆的科研实力,有关指标的说明详见表1。

1.2数据来源

利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统计各地区公共图书馆在2002—2011年发表的论文总数、核心期刊发文数和基金资助论文数;利用中国引文数据库统计2002—2011年各地区公共图书馆论文被引篇数、被引频次、高频被引论文数、高频被引论文频次和H指数,统计时间为2012年10月;统计期刊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版)》7〕和《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版)》〔〕的图书馆学、情报学类核心期刊表;各地区公共图书馆名单来自《中国图书馆年鉴2010》。

经过统计、汇总和计算获得2002—2011年31个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在上述11个指标的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表22002-2011年我国31个地区公共图书馆论文产出一览表2.

1.3研究方法

1.3.1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多元统计分析中应用广泛的一种方

法,通过数据的降维,将具有一定关联的多个变量进行高度概括,简化为几个互不相关的公共因子,每个因子都反映了某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

1.3.2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是研究区域差异和划分地域类型的常用方法。聚类分析的目的是根据数据的特征,计算各观察个体或变量之间亲疏关系,根据某种方法将观察个体或变量分为若干类。本文采用SPSS分层聚类中的Q型聚类对31个地区公共图书馆进行分类分析,其中,个体距离采用平方欧氏距离,类间距离采用平均组间链锁距离,根据各地区公共图书馆的科研实力划分为不同类型的区域。

2数据分析

2.1因子分析及指标内涵

运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表2中的11个变量进行因子分析,得到各变量的特征值,见表3。

从表3可知,因子1、因子2的累计贡献率已达81.072%,根据累计贡献率大于80%的原则选取主因子,因子1和因子2可以作为主因子,但为了更准确的解释原有变量的信息,本文选择前3个因子作为主因子(分别用F1、F2和R表示),它们的累计贡献率已达到87.663%,可以比较准确地反映2002—2011年我国公共图书馆各地区的科研状况。为了使各因子变量具有更好的解释性,本文采用方差最大法进行正交旋转,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知:主因子F;i在核心期刊率、核心期刊论文数、高频被引论文频次、高频被引论文数、H指数等指标上有较高的载荷,这5项指标代表了论文高影响力,因此,主因子R可以看成是一个质量因子;主因子R在论文总数、被引篇数、基金资助论文数、被引频次等指标上有较高的载荷,这4项指标都是论文的数量指标,因此,主因子F可以看成是规模因子;主因子R在论文被引率、篇均被引量等指标上有较高的载荷,这2项指标反映了论文被引比重和篇均影响力,因此,主因子R可以看成另一个质量因子。

2.2 我国公共图书馆科研实力综合评价

运用SPSS得分功能,可以直接得到各地区公共图书馆在上述3个主因子的得分,以3个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各地区公共图书馆科研实力综合得分公式为:

F综合=0.34119F1+0.31069F2+0.22475F3(1)将3个主因子的具体得分代入公式(1)中,各地区公共图书馆科研实力综合得分与排名如表5所示

     

从表5科研实力综合得分的排名来看,广东省公共图书馆科研综合实力最强,上海市仅次之;广东、上海、湖南、黑龙江、浙江、江苏、天津、辽宁、吉林、河南、宁夏11地区都在0分以上,其它20个地区都在0分以下。从各因子的单项排名看:

(1)在质量因子R论文局影响力上,上海市公共图书馆以3.109分名列榜首,学术影响力最大,广东省公共图书馆次之,天津、宁夏、湖南名列前5名。

(2)在规模因子R上,广东省以2.456分排名第1,浙江、辽宁、黑龙江、吉林、北京、河南、广西、天津、江苏、山东、重庆、贵州12地区紧随其后,得分都在0分以上,其它地区得分都在0分以下。

(3)在质量因子R——论文被引比重和篇均影响力上,江苏省以2.303分位于第1名,江西、福建、广东,上海名列前5名。

综合上述科研实力综合得分排名与3个主因子单项排名,广东省公共图书馆在论文产出的规模和质量上都名列前茅,综合得分排名第1,显示出其强大的科研产出实力;上海市在质量因子R上得分最高,学术影响力全国最大,综合得分排名第2,但论文产出规模较小,规模因子得分仅排在第28名;辽宁、吉林两省综合得分名列前9名,规模因子得分排名前5名,但质量因子R得分却排名最后。西藏,新疆,内蒙古三个地区公共图书馆科研实力的综合得分排名最后,科研实力最弱,从表2可知,在11项指标中,各指标数量远远少于其它地区。

3.我国公共图书馆科研实力的类型划分及区域差异分析

3.1科研实力的类型划分

为了便于分析各地区公共图书馆科研产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更加确切地描述我国公共图书馆科研实力的状况,本文以各地区科研能力的综合得分为变量进行聚类分析,把我国31个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分为7大类,见表6。

3.2 区域差异分析

为了分析不同区域的公共图书馆科研情况,按照表6所示类型列出各区域的指标平均值和各指标的基本描述(见表7)

第1类是广东省。其在论文总数、核心期刊论文数、被引篇数、论文被引率、被引频次、高频被引论文数、H指数7个指标上均名列第1,论文产出规模最大,学术影响力较大,科研综合实力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第2类是上海市。其在核心期刊率、篇均被引量、高频被引论文频次3个指标上均名列第1,在核心期刊论文数、被引频次、高频被引论文数、H指数4个指标上均名列第2,其学术影响力最大,但在论文产出规模因子上的分值偏低,科研综合实力在全国处于优势地位。

第3类是湖南、黑龙江、浙江、江苏、天津5个地区。科研综合实力得分仅次于广东省和上海市,江苏省在被引比重和篇均影响力因子上得分第1,但在论文高影响力上得分较低;湖南省得分较均衡;天津市在论文高影响力上得分较高,但在被引比重和篇均影响力因子上得分较低;黑龙江和浙江两省在规模因子上得分很高,但在质量因子上得分较低。从表7得知,该区域的大多数指标数量低于广东、上海,但又高于其它区域,科研综合实力较强。

第4类是辽宁、吉林、河南3个地区。辽宁、吉林两省在规模因子上得分较高,但在论文高影响力因子上得分排名最后;河南省得分较均衡。从表7可知:该区域除在基金资助论文数量上高于第III类区域外,其它指标数量均低于第III类区域,科研综合实力处于全国中游水平。

第5类是宁夏、福建2个地区。宁夏地区在论文高影响力上得分偏高,但在规模因子、被引比重和篇均影响力因子上得分很低;福建省在论文被引比重和篇均影响力上得分偏高,但在其他两个因子上得分较低。从表7可知,该区域除核心期刊论文数高于第W类区域、核心期刊率高于第III类和第IV类区域外,其它指标均低于前几类区域,科研综合实力处于全国下游水平。

第6类是北京、河北、山西、安徽、江西、山东、湖北、广西、重庆、四川、贵州、陕西、甘肃13个地区。该区域科研综合实力偏低,江西省在被引比重和篇均影响力因子上得分偏高;北京、广西在规模因子上得分较高,其它地区在三个因子上得分都不高。从表7看出,该区域除论文总数高于第V类区域外,其它指标数量均低于前五类区域,科研综合实力处于全国偏弱水平。

第7类是青海、海南、云南、内蒙古、西藏、新疆6个地区。从表7中可看出,该区域公共图书馆科研实力各项指标的数量都远远小于其它区域,除了个别地区在某个因子上得分较高外,大多地区在各个因子中的得分和科研实力综合得分都处于全国落后地位。

同时对表7中各指标的描述性分析看出,比值最大的指标是高频被引论文频次(417.17次),最高的是上海市(2503次),最低的是第V类区域(6次)。标准差反映了组内个体之间的离散程度、差距的大小,除了论文被引率标准差较小(0.19)外,其它10个指标的标准差都较大,最大的是论文被引频次,达到了2934.81。从以上分析得出:我国各地区公共图书馆科研实力差异较大,中东部高于西部。

4.结论及建议

4. 1结论

(1)区域间科研综合实力差异悬殊。不论是以科研实力综合得分为变量进行聚类分析还是以三个主因子的得分作为变量进行聚类分析(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不再阐述用因子得分变量进行聚类的过程),第丄类地区的广东省和第2类地区上海市都是单独聚类,再次体现了在科研产出规模和影响力上的突出优势。虽然第III类、第w类、第V类、第w区域中有的省份在某些因子中得分较高,但其平均综合得分尚不及第丄类地区、第2类地区的一半,第VII类地区在论文产出的各项指标上基本上全处于落后地位,与其它地区有着巨大的差距。

(2)区域内科研产出差异较大。在第III类地区中,天津市在论文高影响力因子上的得分远高于浙江省,江苏省在被引比重和篇均影响力因子上的得分远高于天津市;在第w类地区,河南省在论文高影响力因子上的得分远高于辽宁省;在第V类地区,宁夏在论文高影响力因子上的得分远高于福建省,而在论文被引比重和篇均影响力因子上的得分远低于福建省。

(3)地区内部科研产出存在很大差异。在统计数据过程中发现,地区内部的公共图书馆科研产出也存在很大差异,很多地区的市级图书馆10年间很少,大多数基层(县级)图书馆几乎没有,一个地区公共图书馆的科研实力主要由省级图书馆的科研实力所决定。但科研实力综合得分名列前茅的几个地区,市级图书馆或区级图书馆在论文产出规模和影响力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势,如广东省的深圳图书馆、广州图书馆、佛山市图书馆、汕头市图书馆、东莞图书馆、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深圳市南山图书馆、深圳市宝安区图书馆等;湖南省的长沙市图书馆、岳阳市图书馆、常德市图书馆等;浙江省的温州市图书馆、杭州图书馆、衢州市图书馆等;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市图书馆、齐齐哈尔市图书馆、牡丹江市图书馆等。由此看出,一个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只有“百花齐放”,才能提升整个地区的科研综合实力。

(4)需要从多个方面对公共图书馆的科研实力进行全面评价。本文只是从论文产出的角度对地区公共图书馆进行了科研实力评价,更全面的科研能力测度还需考虑期刊的影响因子、著作、专利、基金课题的级别、期刊对本地作者的倾向性和社会影响等因素。参考有关单位对科研实力评价的各种方法,不但包括对学术队伍、学历水平、努力程度、人均产出等内部因素的评价,还要包括对科研经费投入、资料设备、科研激励、科研氛围、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等外部因素的评价。如何设计出更加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公共图书馆科研实力进行评价,期待有更多的学者进行研究。

3. 2建议

第1类广东省和第II类上海市虽然在论文产出规模和学术影响力方面显示了强大的科研实力,但在科研项目的合作度、项目优势等方面还是比较欠缺的。从2009—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课题获得者来看,广东省公共图书馆无一承担,上海市公共图书馆在2011—2012年虽然每年各有一项课题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但与国家图书馆获得的课题数量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这两个地区应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优势,培养科研核心团队,凝练研究方向,争取多获得国家级项目的支持,以高层次的项目带动高水平论文产出,引领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第3篇

关键词 私募股权 矿业基金 产业投资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私募股权(PE)基金在投资行业的表现日益活跃,其光彩也引来了业内研究员和机构人士的不少注目。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海外投资的启动,私募股权基金也开始活跃在矿产资源的开采与勘探的舞台。矿产资源行业具有其特殊性,这使得矿业基金面临着各种问题。对私募股权基金在矿产资源行业的现状分析,能够令我们更加清晰基金运作的障碍与前景,更理性地对待矿产行业投资的盈利与风险。

二、文献综述:

在私募股权基金研究方面文献不少,陆国飞2013指出私募基金是目前炙手可热的投融资方式。吴凡(2007)对私募股权基金的资本范畴进行界定,比较得出私募股权投资是一种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形式。另外,关于私募基金在海外投资的角色研究方面,赵骏,于野,(2011)指出私募股权可利用其丰富的经验与人才储备为并购提供支持。私募股权基金可通过发挥其优势助力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矿业基金研究方面,胡胜国,佘延双(2011)提出了私募股权基金在国内外投资矿产资源项目需要考虑的因素和投资策略。佘延双(2012)从微观操作角度回答了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开发如何与资本市场相结合的问题。孙玉美(2010)认为本土私募股权投资正在以势不可挡的态势发展起来。综上文献可知,私募基金研究是具有很大的现实与理论指导意义的,它将更加有利于对目前的PE发展阶段的深刻认识,本文就我国开始的海外投资与国内外矿业开发的行为提供有益的研究分析。

三、私募股权基金、产业基金、矿业基金发展分析

(一)私募股权基金概论。

私募股权(PE),通常也被称为私人股权或产业基金。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讲涵盖企业首次公开发行前各阶段的权益投资,狭义上讲是投资于有增长潜力的成熟、非风险企业。私募股权基金主要组织形式为公司制和有限合伙制,还存在不少的信托制,有些是以契约制形式存在的。产业基金分为创业投资基金、企业重组投资基金、基础设施投资基金。矿业私募股权基金,专业投资于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和经营企业的股权投资机构。

(二)矿业私募股权基金发展现状。

1、矿业私募股权基金发展情况。

矿业行业与其它行业不同,矿业项目的预查、普查、详查、勘探、矿山建设和运营等不同阶段,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我国自2009年以来矿业基金发展很快,矿业基金的壮大将伴随着整个矿业开发与开采的进程加速,对于整个行业都有着深厚的影响。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1)2009年2月成立的中矿联合投资有限公司,管理中矿联合基金,2009年5月发行,是我国首支矿业私募基金,首期规模5亿,面向全球范围投资矿产资源行业。(2)2009年12月成立的朝晖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管理山西能源产业投资基金首期规模100亿,是我国首支能源产业投资基金,用来支持山西煤矿整合能源投资。(3)2009年12月成立的上海中矿新能股权投资中心,管理中矿新能产业基金,是我国首支新能源的产业基金,投资新能源高科技产业,首发规模5亿。

2、面临的问题。

较之国外,我国矿业私募股权基金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很多,需要大力改进与提高的地方也很迫切,主要表现在:(1)基金运营模式需要改进,目前国内的基金运营模式很不规范,操作流程冗余,需要结合我国市场实际并借鉴国外经验,走出一条在本土能够生根发芽的运作规范。(2)市场环境需要调整。我国支持矿业的资本市场的环境还不完善,我国目前投资的矿业项目没有一个有效的退出机制。(3)私募股权基金的募集市场不成熟,需要逐步的发展与规范。我国的基金募集市场还处在发展的初期,中国的GP(普通合伙人)和LP(有限合伙人)市场还不成熟,这就形成了比较稚嫩的募集市场,需要逐步的经验积累与发展。(4)合作对象范围局限性,需要加大与大矿业的合作。矿业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需要与大型矿业企业合作,通过合作实现项目对接,拓展矿业私募股权基金投资的退出渠道。

(三)私募股权基金投资矿业的主要障碍。

1、众所周知,矿产的开采周期漫长,矿业的周期性表现为价格的反复无常性。某种需求的变化将影响到价格水平,并将立即引起大量供应的相应变化,具备高不确定性。

2、大多数情况下,矿业公司对新建项目不太感兴趣,矿山生命周期是以10年为单位进行计算,公司高管注重短期利益,而矿业开采在其漫长周期内很可能发生资本支出不足的危机。

3、矿产的开采需要具备专业矿业知识的工程团队,基金的投资过程更加需要熟悉整个矿业流程与矿产专业知识的人员。然而私募股权基金以前投资主要集中在TMT领域,矿业行业内缺乏懂得私募股权投资运作的人才,矿业行业知识对于私募股权基金非常重要,实际上此类只是人才的匮乏阻碍了其发展。

4、环境污染带来的坏名声,增大了公众对矿产开采的抵触情绪。采矿公司进行生产作业的过程将涉及诸多负面影响,比如环境污染、安全事故等。开采阶段,容易破坏土壤、植被,严重的可能留下许多重大的地质灾害隐患,导致生命损失。

四、结论

通过以上对私募股权基金、产业基金、矿业基金的介绍与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矿业资源基金是非常有前景的投资基金,其具有行业特殊性,需要矿业知识专业基金团队的操作。矿业资源在我国还面临着很多问题与发展障碍,需要市场环境与运作模式的不断规范与发展。矿业基金正在改写矿产的行业历史,在我国舞台上开始崭露头角。相信未来矿业基金将以新的表现来实现它的光辉。

此项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家族企业契约治理及融资结构研究”资助,项目批准号:70973035;湖南科技大学2011年研究生创新基金应用实践鼓励项目“基于生命周期的家族企业治理模式研究”资助,项目编号:S110163。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吴凡,私募股权基金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分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硕士论文.

[2]赵骏;于野;论私募股权基金在我国企业海外投资中的角色与作用,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3]陆国飞,信托和私募基金在中国的融合,上海法治报,2013-1-23.

[4]佘延双,私募股权基金投资矿产资源勘查行业的策略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论文,2013.

第4篇

目前国内有7大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遴选体系: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以及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建设中的“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如果该期刊被同时被两种核心期刊遴选体系认定为核心,那么该期刊就是双核心期刊了。比如,既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又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引申我之前的文章“国内期刊评价体系”和“鉴别期刊真伪的四大方法”来特别说明:入选北大核心和南大CSSCI核心通常意义的双核心期刊。

二、双核心期刊产生背景

80年代末期,由于期刊品种大量增加、期刊价格连续上涨,图书经费严重不足,图书情报部门只能裁减期刊订购的数量和品种。当时特别需要对学术期刊进行评价的参考工具,以帮助确定必须订购期刊和可以裁减期刊的名单;此外,图书情报部门在期刊读者导读工作中也十分需要这方面的参考工具。那时,虽然已有一些零星的单学科核心期刊研究成果,但在对我国出版的全部中文学术期刊进行评价方面仍是空白,找不到一部实用的大型参考工具。于是,研究和编制一种兼具科学性、客观性、实用性的中文学术期刊评价工具便成为图书情报部门期刊工作者的共同责任和心愿。

三、双核心期刊发展过程

1990年,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北京高校期刊工作研究会共同发起了中文核心期刊研究工作,北京40多所高校的两百多位期刊工作者参加了研究。1990年,研究成果《中国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工具书的形式正式出版。1996年,《中国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二版问世,项目得到北京大学社科基金支持。2000年出版《中国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0年版,项目得到原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基金的支持。目前已出版了《中国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五版,目前项目已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支持。主要的研究成果:

1、验证了布拉福德定律

首次通过大规模文献计量统计,证明了所有学科的学术论文的载文量、被摘量、被引量、流通量、被摘率、影响因子等多种因素在中文学术期刊中的分布均遵循布拉德福文献分布定律。从而进一步证明了布氏定律+*,所揭示的学术论文分布规律是客观存在的科学规律。因而,以布氏定律为理论依据,通过文献计量统计筛选各学科核心期刊表,是对中文学术期刊进行客观评价的切实可行的好方法。

第5篇

论文关键词:社保基金 管理模式 发展趋势 建议

论文摘要:本文对国外三种主要的社保基金管理模式及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得到一些有益启示,对完善我国社保基金管理提出了三点建议。

一、国外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主要模式

世界各国的社会制度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等,文化历史各异,因此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模式各不相同。目前国外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主要模式有:

1、 现收现付制

作为一种代际转移方式,现收现付制由政府强制实施,根据“世代合同”让目前的在职工人为退休者支付养老费,从而体现社会保险互助互济的再分配功能。其优点是管理简单,并且能够实现代际之间与同一代人之间收入的再分配。其缺点是无法解决当出现人口老龄化、经济不景气等情况时养老金的支付问题。

2、 积累制管理模式

积累制实际上是本代人对自己收入进行跨时间的分配,即将自己年轻时缴纳的养老保险积累起来,供退休后使用。这是一种更强调自我保障的模式,其优点是每个人都是为自己储蓄,可以提高个人缴费的积极性,同时可实现自我保障,不会代际冲突。缺点是不具有再分配功能,且受通货膨胀、人口老岭化等因素影响,使基金面临较大的保值增值压力。

3、 混合制管理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社会保障基金分为两个部分:社会统筹部分和个人帐户部分,前者实行现收现付的财务制度,后者实行完全积累的财务制度。这种混合模式在理论上既要保存现收现付制基金的代际转移、收入再分配的功能,又要发挥完全积累制培养个人责任心,提高缴费积极性以及提高储蓄率等作用;同时还可以克服现收现付制无法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完全积累制没有再分配功能的弱点。因此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模式。

二、国外社会保障基金的发展趋势

1、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私有化

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私有化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l)在个人账户基础上,从收益确定制转为缴费确定制;(2)对社会保障基金的集中性垄断管理转为分散竞争性管理;(3)鼓励社会机构参与社会保障或将某些社会保障项目委托社会机构管理。

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私有化有以下优点:一是缴费和受益挂钩,缴费越多,受益越多,可以实现激励机制与社会保障功能兼容;二是可以增加资本积累,促进经济增长;三是可以弱化政治效应,并通过提高运营效率增加社会福利。

2、社会保障基金资本化

基金进入资本市场,一可以使社会保障基金保值增值;二由于社会保障基金是长期的机构投资者,可以对资本市场的稳定性、金融创新和金融市场的效率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三可以为国家建设提供雄厚的资金。

从实践看,80年代以来,养老基金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主要是因为:(1)80年代以来各国金融业的现代化、市场化的加速发展,金融投资工具多样化和投资管理基金化,促进了养老基金投向上的股化和分散化。(2)投资于企业股票和债券的收益率高于购买国债的收益率。

3、 社会保障基金产业化

社会保障基金产业化主要是针对老年人而言的,主要是对由国家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以外的附加需求或特殊需求实施产业化经营和管理。“老龄化”是未来的一个趋势,可以预见的是,21世纪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养老保障问题不会仅仅是经济供养方面的问题,在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方面的问题会日益突出。社会保障的涵义也将拓展,不仅仅包括经济保障,还包括精神和服务保障。 养老社会保障基金产业化的蓬勃发展将是21世纪全世界的一个发展趋势。

三、国外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启示

各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的探索和创新,对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制度改革有以下重要启示:

1、各国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制度改革的方向趋于一致,都在逐步调整现收现付制度,实行部分积累和完全积累制度,并将结余或积累基金投资运营,实现基金保值增值。我国选择了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但是实施过程中没有合理地承认和消化新旧制度转轨过程中的转制成本,导致我国统帐结合的部分积累制名不符实。因此,下一步我国社会保障基金财务制度的改革目标应当是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来补偿和消化转制成本,建立名副其实的统帐结合的部分积累制。

2、很多国家已经建立新的基金管理模式和投资管理体制。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基金也采取了基金管理公司托管的形式进入资本市场进行投资。

3、各国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在强调审慎的投资原则的同时,逐步放宽基金投资限制,扩大投资管理渠道,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正积极准备试点投资海外资本市场。

四、完善中国社保基金管理的策略建议

1、大力拓展筹资渠道,充实社会保障基金

我国社保基金除在传统领域中进行投资外,还要涉及金融创新工具,金融创新工具为社保基金投资提供了更广泛的选择。社会保障基金具有长期稳定的特点,还可投资到电力、石油、通讯、铁路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建设项目,这些项目具有资金需求量大、回收期长但投资回报率高、风险小的特点,恰好符合社会保障基金可长期使用但必须低风险运作的特点,可以为社会保障基金赢得较高的投资回报。

2、 积极推动社会保障基金进入资本市场。

据测算,2006 年底 ,社保资产规模已达2500多亿元,这部分资金通过合法途径进入资本市场,就会大大增加市场的资金供给,平衡市场资金供求。目前我国主要采取间接方式,并在此基础上按照规范、稳健、专业化和市场化的原则搞好基金运作 ,防范和抵御各种投资风险。

3、加强监督管理

社保基金管理中的一大弊端就是机构设置不合理。对于机构设置方面,我们建议明确和细化相关机构的职能边界,具体措施是:地方社会保障管理部门只负责社会保障基金的收缴和发放,相关的监督职能予以剥离,单独设置机构进行全面具体的监督工作。在投资监管方而, 现阶段原则上仍然需进行限量监管,但在具体政策制定上要有适当放宽基金投资限制的考虑, 研究重点应放在基金管理服务机构监管和投资组合限制上。在预警监督方面,我国要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基金预警监督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第6篇

孙华妤,女,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暨南大学国际商学院副院长、国际金融与商务研究所所长。已获得北京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北京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90年7月―2012年11月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经过努力从助教升任至教授;2010年3月―2012年11月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同时担任中国国际货币研究中心主任;2012年12月至今,在暨南大学国际商学院担任教授;在2013年7月同时担任暨南大学国际商学院,副院长;2014年5月至今,担任暨南大学国际金融与商务研究所所长。

二、研究领域

孙华妤教授长期从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国际金融学教学和科研工作,近年来特别聚焦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中国货币政策和资本市场关系等领域。强调中国经济问题的研究必须从中国转型经济和发展中经济特点出发,参考和借鉴西方理论和经验时务必对其前提条件和现实环境有细致和深刻的理解,不能简单奉行“拿来主义”。

三、研究成果

孙华妤教授经过多年研究,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诸多论文,在2008年教育部的“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活动中成为入选者。2013年发表的《操纵人民币汇率的可能与现实》荣获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2013年发表的《人民币升值并非解决中美贸易失衡问题的有效途径》荣获全国商务发展研究成果奖(优秀报告)。2008年的《贸易差额的衡量:基于所有权还是所在地》荣获第十五届“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优秀论文奖一等奖。2004年《资本账户和经常账户负面冲击与钉住汇率制度危机的理论分析》荣获第十二届“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优秀论文奖二等奖。近年孙华妤教授的研究重点在人民币汇率和汇率制度改革上,主持研究的科研项目有: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我国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协调研究:目标与手段(项目号11AZD039)。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后危机时代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战略研究(项目号10AZD017)。3、教育部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利率管制条件下货币政策对外自主性的衡量(项目号09YJA790037)。4、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外部冲击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和应对策略(资助编号NCET-08-0762)。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汇率制度与货币政策和经济稳定增长的协调关系(批准号05BJL056)。6、国家外汇管理局研究项目《外汇储备规模和损益的再审视一从政策角度》。

四、主要论著

1、汇率制度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运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年。

2、升值压力的缓解:利率机制和政府对策,金融研究,2004年第6期。

3、“不可能三角”不能作为中国汇率制度选择的依据,国际金融研究,2004年第8期。

4、利率市场化:目标、障碍和对策探讨,金融论坛,2004年第9期。

5、通胀和通缩时期中国货币数量与价格的动态关系,国际贸易问题,2004年第10期。

6、化解热钱流入形成的升值压力――市场自动调节机制和政策措施,世界经济,2005年第4期。

7、固定汇率制度与浮动汇率制度下经济的自动稳定性,国际贸易问题,2005年第8期。

8、贸易差额的衡量:基于所有权还是所在地,国际贸易问题,2006年第5期。

9、汇率的四个事实――伯格斯坦《汇率的四个神话》背后的事实,武汉金融,2006年第6期。

10、中国货币政策独立和有效性检验:1994―2004,当代财经,2006年第7期。

11、传统钉住汇率制度下中国货币政策自主性和有效性:1998到2005,世界经济,2007年第1期。

12、坚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以改革促进内外均衡,国际贸易,2010年第4期。

13、坚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中国金融,2010年第7期。

第7篇

[论文摘要]从我国开放式基金的运作特点及现实证券市场的制度环境看,现阶段我国推出的开敲式基金应做以下三方面的翻度剖新:融资制度创新、金融衍生品创新和基金评级体系的创新。

随着2000年l0月《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试点办法)的颁布.有荚开放式基金的话题也日益引起人们的荚注.开放式基金的推出.无疑是我国证券市场超常规培育机构投资者的又一重大举措,但在众人一片叫好之中,我们仍应保持一份持尊,仔细分析开放式基金的正常运作需要哪些制度环境,我国现阶段的证券市场是否具备开放式基金正常运作的制度条件.为开放式基金的推出我们还要做哪些制度刨新,这些都是在开放式基金推出之前必须处理好的现实问愿。

一、开放式基金的特点夏其潜在运作风险

对比封闭式基金而言,开放式基金的最明显特点在于基金单位无发行限额规定,如果基金管理公司管理水平高.经营业绩好,则其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也就舍不断增强.基金规模也就像滚雪球似的不断增长.基金管理公司可收取更多的管理壹.基金持有人也可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实现双方的共赢.也正缘于此.开放式基金的推出能较好地发挥储蓄——投赘的转化功能,比较好地解决证券市场资金供给方面的问愿但另一方面,如果基金管理公司经营管理差.投资运作时不以基金持有人利益量大化为原则,甚至损害基金持有人的利益.剐其在广大投资者问就会丧失赣以生存的基础——信誉,其所管理的开放式基金就可能面临被不断赎回、清盘的危险.

正是出于开放式基金具有可随时挂基金持有人购买和赎回的特点,使得开放式基金的运作风险要远大于封闭式基金.开放式基金量主要的风险其过于随时要应付基金持有人赎回要求的流动性风险。我国股市经过效十年的发展.上市公司巳经超过1100家,通市懂占GDP的比重也达蓟5O左右,但我国股市仍是一个新市场.投机性矗,指散被动幅度太是其主要特征.当遇到突发性事件或调控政策出台时,指散大跌,开放式基金所投资的股票也注定难进厄运.在大多效投资者抛售狂潮的冲击下.开鼓式基金的单位资产净值也势必下降.而基金持有人为了避免所持有的基金单位进一步眨值,也势必要求尽早尽可能高价地赎回基金单位,如果基金管理公司所持有的流动性资产不足以满足偿付基金持有人赎回需求、而又无其他融资逢径可供选择的话,势必撼售手中段票来满足偿付需求,这样注定会进一步加剧指效的下跌.进而又进一步加尉投资者的恐慌情鳍,从而形成新一轮的恶性循环,更有甚者不捧腺有形成股灾、金融危机的可能.所有市场参与者的利益均受到损害因此.在开放式基金推出之际,必须对我国开放式基金的运作环境进行客观分析,并相应的进行一些制度剖新来满足开放式基金的运作要求.

二、我国现阶段推出开放式基金的制度约束

从理论上而言.开放式基金的推出是与开放程度较高、规模较大、流动性较强的证券市场系在一起的,证券市场的规模太小、品种单调,而且质量低劣(映乏投资价值).其显然不适宜投资基金尤其是开放式基金的运作。结合目前我国证券市场的现实环境,在现阶段推出开放式基金的制度约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与投资基金有关的法律体系还未建立.投资基金各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无明确规定。从制度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制度设计的重要功能在于合理界定权利边界.只有权利界限清楚,责任才能明确、才能降低制度运行成本.减少外部效应。但目前,投资基金各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还仅是以《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来加以界定.并且该《暂行办法》主要是针对封闭式基金而言的,没有充分考虑开放式基金的具体特点,这样.权利和义务界定的不明确、规章制度的前瞻性不强.在实际运作中就会加大制度运行成本,造成额外的效率损失.不利于证券投资基金业的长期规范发展。

(二)我国现在市场的发育程度较低,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均不利于开放式基金的发展首先从市场规模来看.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共有上市公司l100多家.流通市值两万多亿元封闭式基金规模BOO亿元左右,在这种状况下就已经出现基金大规模交叉持股的现象.那么如果再推出总额为200—300亿元左右的开放式基金.在可供投资品种有限的情况下.开放式基金问不交叉持股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样基金大规模的交叉持股势必降低所持股票的流动性.在开放式基金遇到基金持有人大规模赎回基金单位时,很易产生流动性危机。其次从市场结构而言。目前我国的投资基金仅能投资于A股和国债.投资品种有限从美国和香港的情况来看.投资品种非常多.有股票基金、混合基金、债券基金、市政债券基金、货币市场基金等,并且其还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投资机会.对比之下.使得事实上我们管理的基金面对的是单一市场风险.如果国内沪、深指数大幅爆趺.势必给开放式基金带来相当大的运作压力(三)有关金融制度设计,主要是融资制度设计方面.存在不利于开放式基金发展的规定。由于开放式基金随时面粘着基金单位的赎回要求.在出现巨额赎回、基金资产又难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变现的话,就会对jl缶时性流动资金产生一定的需求。对此国际上的通行做法是由托管银行向基金提供短期信贷.该种信贷属于“过桥贷款”的性质.主要是为了给基金一个调整资产结构的机会。但目前我国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中却规定:禁止“基金管理人从事资金拆借业务l动用银行信贷资金从事基金投资。这些规定的本意是限制基金进行信用交易和超出自身的能力进行投资.主要是针对封闭式基金而言的.但对于在开放式基金的情况下.上述规定却存在较大的限制。

(四)金融衍生品方面缺乏开放式基金防范系统性风险的交易工具。开放式基金的发展特别需要有做空机制.而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仅有做多机制。任何一个投资者想参与中国证券市场,必须由最初买人股票开始l而实现最终盈利.也只能由卖出股票结束加之我国证券市场属于新兴市场的特点,使得事实上我国证券市场的系统性风险是很大的.这样?开放式基金虽能通过投资组合来肪范个股间的非系统性风险.但仍要承担较高的系统性风险。股指期货交易的缺乏可以说是开放式基金正常运作的一大瓶颈。

(五)缺乏合理的基金评级体系和权威的基金评级机掏。目前三大报是以基金净值来对基金运作能力进行排名的,在这种制度设计下。就会诱使基金管理人采取片面提升净值的捷径——对个股进行控盘式操作来提升所管理基金的单位净值.而不是在风险和收益的结合中,寻找最佳平衡点。运作开放式基金如果沿用旧的封闭式基金的思路,势必引起开放式基金所持有股票的流动性大为降低,易引发开放式基金的流动性危机。况且,在基金发起设立时,其投资目标在其招股说明书中有明确规定的,有的是成长型基金.有的是优化指数型基金.不同投资目标的基金其运作思路肯定会有很大的差异,而如果单一用净值作为评价基金管理公司管理水平的硬性指标的话.明显带有不合理性,也易引发基金管理公司间的恶性竞争。另外.从基金评估机构而言.美国基金业的快速发展与基金评圾机构的配套发展也密不可分.当前美国基金评级机构与股票评级机构、债券评级机构一起成为资本市场信用评级的三大支拄.并以严格、客观、公正保持投资人对资本市场的信心,而我国目前却缺乏此类公正独立的基金评级机构

三、推出开放式基金的制度创新工作

(一)在融资制度创新方而.可考虑在即将出台的《投资基金法》中允许托管银行向基金提供短期信贷。这是现实制度环境下的最优选择。同时,为肪止基金管理人从事信用贷款投资.可考虑对借款的用途和比例进行限制。如规定基金借贷的最高限额为基金净资产的,并且仅限于用于支付赎回申请的要求。由托管银行对基金提供信贷支持。主要考虑到基金资产规模的大小和托管银行本身利益密切相关.基金的稳定经营对基金托管人也是有利的.并且托管银行对基金资产状况最为了解.可以有效地对基金管理人进行监督.保证借贷资金按规定用逢使用。

第8篇

论文提要:我国农村正处于剧烈的社会转型期,农村原有的养老保障体系正在被打破,而新的保障体系尚未形成。本文在此前提下设计和建立农村社会保险基本制度框架,特别是建立农保可转换为城保的通道和机制,对早期农村养老保障制度进行根本性改革。

我国农村正处于剧烈的社会转型期,农村原有的养老保障体系正在被打破,而新的保障体系尚未形成,农村大部分老年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他们成为整个社会中最边缘化和最弱势的群体之一,这个群体的规模越来越大,已经开始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定和整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

(一)农村养老保险发展现状评述。1992年《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推广,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与此同时,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值得关注的问题。

1、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小,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截至2006年底,全国参加各类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为5,374万人,其中东部地区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面已超过60%。参保人数比2002年的5,462万人有所下降。目前,全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滚存结余310亿元,分散在1,905个县市。

2、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险功能正在不断削弱,家庭养老面临挑战。主要问题:一是农村家庭规模缩小、核心家庭增多、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二是农村大量的年轻人进城打工,代际不平衡严重。迫于岗位的竞争压力,忙于工作和事业,这些人无暇顾及老人;同时,这些青年夫妇较重视子女的教育和成长问题,有限的时间、精力和财力都向独子或独女倾斜,产生了“重幼轻老现象”,对老年父母的心理健康和实际的生活质量都产生了负面影响。三是老年人平均寿命延长,患病率、伤残率上升,自理能力下降。这一切必将加大家庭的负担,也必将加剧年轻人消极赡养老人现象的增加。

3、农村养老难于完全依赖土地保障,但土地对于多数农民来说仍然是重要的生产资料。调查显示,目前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中,大约40%来自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1/4左右来自劳动收入,来自转移性与财产性的收入约占纯收入的5.7%。由此可见,来自土地的农业收入已难以保证农民的基本生活,以致养老更是奢望。而且现在土地对于多数农民来说仍然是很重要的生产资料。城市化的迅猛推进使得许多农民的承包地被大量征用,农民所得到的只是极少的土地补偿费。所以,完全依靠土地来养老的选择也是不可行的。

4、老龄化加快。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农村劳动力的输出,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人口进入城市,年龄结构出现“两头大、中间小”的局面。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农村已出现家庭小型化倾向,农民养老问题日益严峻。据2005年底开展的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统计,全国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0,045万人,其中农村约占老龄总人口的68%;中国农村平均家庭户规模降到3.27人。

(二)早期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地区改革。截至2006年底,全国1,905个县,5,374多万农民参保,还不到应该参保农民总数的8%,仅有310多万参保的农民领取了养老金。积累保险基金310亿元,这些农保总体上属于早期农保性质。总的来说,早期农保试点工作不成功,陷入僵局,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覆盖范围小,发展严重不平衡。已经筹集的农保资金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发达省市,多数地区难以为继。从基金规模上看,排在前五位的是江苏、山东、上海、浙江和北京,这五个省市的基金共计221亿元,占全国农保基金总额的71.3%。

二是管理体制不顺,“民政不管,社保不接”。尤其是在中西部大多数省份,农保管理体制至今仍没有理顺,运作也困难重重,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在全国1,905个农保试点县中,多数地方的农保机构还在民政部门,农保在省级已经移交而市县没有移交,依然处于“民政不管,社保不接”的局面。与此同时,很多内地和西部省份“清理整顿”的一个通行的做法是简单退保。

三是基金分散,管理存在流失和损耗现象。目前,全国310亿元农保基金分散在1,905个县市。由于管理体制不顺,全国清理整顿农保后,农保机构和人员的办公经费、工资多数没有纳入财政预算,挪用农保基金发工资的事情相当普遍。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2005年全国31个省份中,涉及1,905个县、2.6万个乡镇,农保系统大约有干部近1万多人。

四是老年受益保障不能兑现,保障水平低。很多参加早期农保的农民在年龄达到60岁后,每月领取以前规定的养老金的承诺不能兑现。

二、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采取个人、集体和国家等多方出资筹集养老基金并为老年人提供经济帮助和服务、保障其基本生活的一项制度,并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养老金还会相应增加。该制度的新颖性,首先在于各级政府和村集体逐步加大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支持和投入力度,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对参保农民进行补贴,建立农民参保补贴制度。本文以成都为例,鉴于目前成都各区、市、县经济发展水准不一样、政府财政负担能力不一样、农民基本生活水平也不一样的状况,成都于是按照一二三圈层分类划档逐步推进全市农村养老保险。

(一)从远郊区县——都江堰和金堂县来分析。金堂县从2007年6月1日最先按规定开始在三个乡镇进行农民养老保险试点,9月1日在全县全面推开农民养老保险。2007年全县GDP为79.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690元。都江堰市从2007年8月初开始,分别选取了胥家镇、崇义镇各两个村进行农民养老保险试点。200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16.2亿元,农民人均收入从2001年的3,096元增加到2007年的5,300元。两地属于成都市第三圈层,经济实力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