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4 15:13:5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电子类毕业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电子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5-0142-02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演进和高校应用型转型的全面推进[1,2],新升格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他们从专业设置到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从理论课程教学到实践实习实训等,都突出应用性特色。在国家和省财政的大力支持下,通过一轮又一轮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和教改项目建设,各高校从办学规模到专业设置,从实践性教学到人才培养质量等都有了大幅度提高。但是也可以看出,一方面各个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不尽一致,有些学校占住发达地理优势发展迅速,有些学校根据地方需求发展地方性;另一方面,各校各专业的发展也不平衡,如一些传统性专业,不如工学专业发展迅速,面临招生和就业的困难。这些高校每年都源源不断的向社会输送大量人才,各个学校各个专业人才就业率和就业层次不一样,归根到底还是人才培养质量不尽相同。
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3]明确指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2012年3月,教育部又出台《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若干意见》文件,各高校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质量标准体系[4]。事实上,人才质量是高校发展之核心和关键,怎样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就要涉及到一个标准的问题,我们必须要建立相应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建立已是迫在眉睫。本文着力寻找建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基本原则,拟对电子信息类专业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一、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
《刚要》有明确指出,要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开展由政府、学校、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根据《刚要》精神,我校池州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对地方经济开发区、周边人才市场和沿海城市进行广泛深入的调研,同时,对一些重点、一般和同类应用型高校相关专业也进行了学习和交流,制定出了我校电子信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能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具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及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受到严格的科学实验训练和科学研究初步训练,能在电子工程、通信、计算机应用、信息系统等相关领域从事科技开发、产品设计与加工、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本文围绕这个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制定原则
1.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建立的客观性原则。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建立必须符合客观性原则,也就是说,这个质量标准必须符合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制定标准要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要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这需要进行大量社会调研和人才调研,高瞻远虑,才能寻找出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性和本质要求。
2.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建立的时代性原则。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建立必须符合时代性原则,即标准要具有实时性,不能将以前的标准直接搬过来用。以电子信息行业人才培养为例,当今电子行业发展迅速,应用型人才要具有一定电子产品设计和开发能力,而电子产品开发和早期的含义已不一样,人才的能力要素要随时展而变化。
3.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建立的共识性原则[5]。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建立的共识性是指标准应该得到大家的一致共识。以电子学科来说,制定标准要由大家共同参与制定,不但是本校同行,还要有校外电子学科专家论证,同时还要有电子企业专家参与制定。要符合电子类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得到的标准大家应该一致认可。
4.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建立的全面性原则。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建立的全面性是指标准应该从各个方面反映和体现人才质量。不能只从学生角度来看,不光涉及到学习理论成绩方面,还要涉及德智体美劳方面,特别是电子动手实践方面;不但是人才主体方面,还要涉及与主体有关客体方面,如师资队伍质量、学科实验实训室建设质量、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质量等等,人才培养应该是在一个立体空间中实现。
5.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建立的可操作性和层次性原则。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建立的可操作性是指标准在实践应用中能够方便执行,能够容易操作。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分类要明确,层次分明,应该确定一级标准、二级标准等等,各级指标尽量量化具体,语言表述不能模棱两可含糊不清,力求准确具体。
三、电子信息类应用性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构建
根据以上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制定原则要求,本文结合池州学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际情况,不仅根据人才能力要素,还要从与人才能力相关的诸要素,如师资队伍、教学资源、教学管理等,共同构建电子类应用性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本文拟定从六个方面构建一级标准:人才培养方案标准、教学资源建设标准、师资队伍建设标准、教学管理标准、实践性教学质量标准和人才质量标准。这几个方面几乎涵盖了人才培养质量主要要素,它们都与人才培养质量密切相关,并在一级指标下进行分级得到更细化的二级指标。
1.人才培养方案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体系两个二级指标,是标准建设的主要指标。人才培养目标标准要按照符合学学校地方性和应用型办学定位,是否符合电子信息专业特点;人才培养体系标准应包括:能力模块设置符合目标要求情况;学时学分分配情况;实践性学时学分比例情况;教材选用情况等等。
2.教学资源建设包括公共图书资料建设、专业图书资料建设、图书馆网上资源建设、专业精品课程建设情况等二级指标。公共图书资料是指公共课程方面的图书资料数量;专业图书质量包括电子类专业课方面的教材、教辅资料、专业杂志等数量;专业精品课程资源包括电子类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资源共享情况,其质量直接反映教学团队力量和水平情况,该资源直接能为教师和学生教学和学习方便使用。
3.师资队伍建设包括教师数量、师资结构和教学水平等二级指标,对人才培养质量有着直接影响。可以通过调研国外应用型高校专业和国内同类学校专业,确定最优化的师生比例指标;师资结构指标主要包括年龄结构、职称学历学位结构、企业专家比例、双师比例;教学水平指标主要包括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备课教案情况、教师教学成果情况等。
4.实践性教学建设包括实验室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产学研合作建设、电子竞赛组织参加获奖情况二级指标。该指标反映应用型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重要指标。实验室建设指标包括基础实验室建设、专业实验室建设、综合性实验室建设,而实验室中实验台套数、实验开出率、综合性设计性比例要具体细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指标包括基地数目(校内和校外)、基地规模(一次容纳学生数);产学研合作建设指标包括产学研项目合作、申报专利、产品开发等;电子竞赛组织参加获奖情况指标包括参赛数目、参赛级别和获奖情况。
5.教学管理建设包括教风、学风、教学过程管理和教学督导等二级指标。教风指标包括师风师德和敬业精神。前者包括师德师风建设情况、治学态度、执教情况、教书育人情况和学生评价情况;后者包括遵守教学纪律情况、备课辅导作业批改情况、管理学生考勤和课堂教学气氛情况。学风指标包括学风建设情况和学习纪律情况。前者包括教学与学生管理制度健全情况、教学质量监控体与执行情况等;后者包括学生管理措施、学风考风和违纪现象。教学过程管理指标包括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和实践性竞赛的组织管理。教学督导指标包括双导制(高职称教师指导青年教师、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建设、督导组建设、督导效果。
6.人才质量包括大学生道德修养、知识能力水平和综合能力等二级指标。道德修养指标包括学生道德素养与文化、心理素质和学生遵纪守法情况;知识能力水平指标包括学生基本理论水平情况、实践创新能力情况、毕业论文或设计质量;综合能力指标包括获得各种证书情况、大学生身体素质、就业情况、社会声誉情况等等。
四、结语
本文通过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按照人才培养质量遵循的客观性、时代性、共识性、全面性、可操作性和层次性原则,全面构建电子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获得具体的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相应细化指标,构建的质量指标标准能够为电子信息类专业建设质量评估作有益参考,同时也为建设高质量应用型人才指出了具体途径和措施。
参考文献:
[1]潘懋元.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J].江苏高教,2000,(1):6-9.
[2]苏宁.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的质量政策研究[J].2011,(3):22-26.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关键词:电子类课程;数学与信号类课程 ;计算机类课程;教学方法
本论文受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教学改革研究基金《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项目(项目编号:200719)和四川省2008年精品课程《数字通信原理》项目资助。
中图分类号:G642 423 文献标识码:A
由电子与通信和计算机科学交叉而形成的电子信息科学, 是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最具生命力的技术领域之一。而电子信息技术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多专业的技术体系, 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了它的更新换代, 该技术领域的知识更新速度是其他领域的4 倍。因此电子、信息类专业知识的学习任务相对较重,课堂教学的信息量较大。
为了让学生能尽快地接收更多的知识,我们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师需要长期研究如何把电子课件等新型教学方法更好地应用于电子类专业课程课堂教学中,如何将单一的教学方式丰富起来,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改善教学质量。我们课题组老师长期致力于此方面研究与实践,并于2007年申报了成都理工大学校级教改项目《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与实践》。首先研究了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的特点,然后根据不同的课程特点研究出相应的教学方法。下面做一些简单介绍。
一、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的特点
近些年来,由于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有了相当大的调整,但仍可以将课程大致划分为三大类,即:
(一)电子类课程:包括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电子系统设计等;
(二)数学与信号类课程:包括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与处理、自动控制原理、通信原理等;
(三)计算机类课程:包括计算机引论、C++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网络、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等;
电子类课程的主要专业基础课程是《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三部分,数学与信号类课程的主要专业基础课程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与处理》,计算机类课程的主要专业基础课程包括《计算机引论》、《C++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
这三类课程对学生的功底要求各不相同。电子类课程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功底,相当的物理知识;同时,对学生在实践方面也有较强的要求;数学与信号类课程要求学生具有相当的数学功底;计算机类课程要求学生有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较强。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有些课程的类别难于划分。如《DSP技术及应用》这门课程既需要信号类课程的基础,又离不开在实际电路方面的编程。在考虑这类课程的教学方法时,我们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做相应的考虑。
二、针不同类课程的不同内容,调整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一)在课堂教学中,过去一般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学生都是被动接收知识。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素质教育的深入, 大多数的课程教授已经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得课堂教学手段有了更多灵活和直观的方式。
在具体的课程中,我们应根据情况来制作相应的课件。针对不同课程的不同知识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如对电子类及数字与信号类课程的基础理论,考虑到它是整个课程的基础, 我们要进行详细的、系统的介绍,在教学上要注意加强例题及定理的讲解,尽量板书书写推导步骤或将其动态地在课件中播放出来。例如在电路类的基础课程《电路分析中》,戴维南等基本定理的讲解就需要反复讲解,占用较长的时间。而对计算机类的基础课程,课件内容则要丰富得多。
对于基于原理的应用等内容,我们则更强调其应用。如对电路的器件,则重点讲解其外部特性、作用、主要参数等,而简化其内部结构介绍。
对于基本方法,我们更注重加强引导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淡化纯粹的解题技巧的训练。如在《通信原理》的课程中,多次讲到信号的频谱成分的分析,我们则重点强调分析方法的使用,忽略推导过程,注重其计算结果。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导向,课堂综合运用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案例进行互动教学,拓展了教学途径。首先,我们将大量的教学信息预先放置在课件当中,延长了课堂的有效讲解时间。这在各种课程中都有体现,其中电路类中的复杂电路图的讲解往往都将电路图预先画在课件中,节省了教师画电路的大量时间。其次,为了避免课件中信息量过多,对重点和难点,我们还注重使用Flash 等工具将静止的内容进行动态表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学生去思考。如我们讲解通信系统中信号的传输时,就采用Flash将信号的传递过程动态地表现传来,让学生对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变换和处理过程有了非常深刻的理解。最后,由于课件不能回答问题,我们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加强师生交流,设置必要的提问等交流过程。如计算机编程类的课程中,程序的设计就应当通过必要的提问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将程序流程图逐步引出,逐渐让学生进一步思考解答整个问题。
(二)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仿真技术在实验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们也在尝试建立一种基于模拟仿真实验的新的教学模式,如将EDA、Matlab等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利用仿真工具制作出的电子课件具有更多的功能。例如我们在信号类课程中利用Matlab制作出的系统框图具有信号的仿真功能,教学效果较好。还有我们课题组中的教师开设了《计算机辅助电路分析》的公选课,加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完善实践教学环节, 加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由于电子信息技术实践性很强,其中电子类课程强调学生的硬件动手能力,计算机类课程和信号类课程强调学生的软件动手能力,因此我们通过合理安排实验、实践及实习整个课程体系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对一些对动手能力要求高的课程,我们将课堂教学直接引进到实验室。例如,原来的《电子CAD》课程是把讲课和实验分开,上完一次课程,然后在实验室上一次机,这样学生不能马上自己动手实践老师上课讲过的东西,教学效率不高。我们后来将该课程改为全部引入实验室,教学效果明显增强。
(二)在课堂实验方式中加强了学生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制定了支持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鼓励政策,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进行认定,保证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教学质量。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对学生开展思维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和教师普遍反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有知识、有深度、有难度,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在实际课程中,我们通过个人实验和小组实验来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计算机网络》课程中,我们设了个人制作网线,小组组网等内容,在《通信原理》课程试验中,我们就增加了设计完整的通信系统的任务。实践证明,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对相应的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三)通过实验室对外开放,大力发展第二课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各种实验项目的开放实验。我校电子类实验室根据学生预约,及时安排学生进行自主实验,计算机类实验室在无课时基本全天开放。通过开放实验室,发挥实验室资源优势,实现了资源共享,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不断得到提高。充分保证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实现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效融合,保证了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以我校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专业为例,五年内,学生在全国电子设计大赛等各类国家及省市赛事中获得各类奖项12项,效果较好。
(四)安排合理的实习课程,制定了一系列的实习措施,使学生能够了解生产组织与管理过程、工艺流程和主要设备情况、质量检验和控制程序,锻炼和提高了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较好的实习效果,确保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四、提倡使用网络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由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校园网的资源非常丰富,因此我们通过机房开放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上机实践机会。除此之外,我们还充分现有的网络平台搭建教与学的平台,将教师的课件等资料上传的网络上,有条件的课程还建立网站,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网络学习。同时还使用BBS或电子邮件等方式作为辅导答疑的手段,增加了教师和学生交流的机会。其中四川省精品课程《数字通信原理》就在逐渐完善自己的网站,争取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提升的机会。
通过以上一些有针对性的改进教学方法的措施,我们课题组教师在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了学生的感知,使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提高了教学质量,达到了我们力求达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管旗,《以正确的心态面对电子类专业课程的多媒体课件教学》[J],扬州:扬州大学税务学院学报,2002.4,P60
[2]王秋华,章坚武,骆毅,《我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探讨》[J],哈尔滨:中国科技信息,2006.17,P193
关键词:开放实验 课题式教学法 EDA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8(b)-0168-01
电设计自动化技术(EDA)是电气信息类实验教学中很重要的内容(如图1),本文将探讨EDA教学改革。实验教学中主要探讨实验室开放模式和课题式教学法的特点和意义,并通过实践说明该方法的具有较好的效果。理论教学中,采用多样化多媒体课件和电子教案为主进行课堂教学,同时借助BB网络课程建设辅助教学。
1 开放实验室教学法及其实践
开放实验室是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EDA技术》课程教学需要根据本校实际来进行改革,我校《EDA技术》课程以系统级的设计为中心,以抽象、高层次的设计描述为重点,以当前最流行的FPGA/CPLD器件为验证、实现载体,熟练掌握最先进的EDA开发工具,利用EDA工具和所学的系统级的设计思想与设计方法,高效地完成实际电子系统的设计、验证与实现。这些实现必须借助大量各级各类实验。除了课堂教学、课内实验之外,必须加大实验室的开放力度。
1.1 开放实验室项目规划
电气、电子等热门专业,近几年学生人数增加较快,实验设施的配置应考虑到资源共享,开放实验室必须以教学任务为目标,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重复建设。
1.2 规范日常管理
为了促进EDA教学效果,对EDA实验室采用开放式管理,在班级中成立EDA兴趣小组等方法,能够让学生能够根据兴趣爱好和业余时间在教师指导下持续地学习EDA技术,这样能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培养具有应用能力学生的目的。同时,还需要对这些日常事务建立规范的操作流程和实施细则,明确责任和义务,确保实验室开放的质量。
1.3 实验室向学生开放
鼓励学生参加开放实验。学生进入开放实验室之前,应该了解各种规章制度,仪器的使用规范的实验操作流程,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可以订制成手册,让学生自行学习。
开设选修实验课程。从2009年开始就在电子类相关专业选修实验课程,在先修数字电路课程的基础上讲授EDA工具及数字系统设计方法。作为选修课实验课,目前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受益面不够广泛,主要针对还没有学习数字电路课程的低年级自觉的学生。
2 课题式教学法及其实践
为了能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在教学中采用课题教学法,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探究。具有多种优势:一是辅助设计软件安全可靠,当学生在课题探索初期,即使考虑不周,也不会造成安全事故;二是直观高效,通过仿真运行,可以立即得出数据,观测信号图像等;三是元器件库的可选择面广,并且容易修改,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索。
2.1 EDA与数字电路课程多种教学模式结合
在EDA教学中引入课题式教学法,务必要注意和数字电路课程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在掌握传统的数字系统设计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现代最新的数字系统设计方法,既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又保持了数字电路课程教学内容的连贯性。
2.2 课题式教学法的三个层次
EDA教学突出实践,强调学生多动手,所以引入的课题根据学生和教师的作用不同,分为三个层次。其中前两个层次为关键层次,第三个层次为提高层次,在EDA实验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第一个层次为基本应用型课题为主。课程开始,采取教师课内实验中现场授课和指导实验的教学方式,以便迅速引导学生入门。主要用EDA来实现常用的功能器件,比如计数器、多路选择器、交通灯控制器、分频器等。这个器件通过数字电路课程可以找到理论支撑。
第二层次为教师指导的扩展型课题为主。在学生熟悉实验环境后,采取布置课题,学生自主完成、教师指导的教学模式,引导、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第三层次以学生自主创新、自我发挥型课题为主。该阶段以学生自主综合创新设计型实践为主,采取引导、探索性方法。引导学生发挥个性,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信息获取和选择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2.3 课题式教学模式实践效果及总结
较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这套课题式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效的。在后续课程、学生毕业设计、电子设计竞赛等环节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受到了多方面的好评。
大部分学生在毕业设计中用到EDA技术,部分以VHDL进行数字系统设计为课题的同学出色的完成了设计,被评为优秀毕业论文。
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广泛使用EDA技术,进行电路仿真、设计印刷线路板,并利用VHDL进行设计,在2011年全国大学生电子大赛中获得省级一、二、三等奖共6项。
3 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和考试方法的改革
网络教学平台是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网络教学资源非常丰富,包括网络课程、教学资源、EDA技术实例、习题库及网络互动平台等。可以随时下载各种学习资料、练习系统,方便学生自主学习,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搭建各种网络教学平台如作业提交、邮件服务、软件上传下载、信息、辅导答疑平台等,做到了师生互动,对教学的各个环节给予了有力的支持,保证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谭雅莉.课题式教学法在电工电子EDA实验教学中的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9):73-77.
[2] 张宇.电子通信类的实验室开放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10,30(10):173-175.
[3] 王智勇.电气类专业开放式实践教学管理模式的研究[J].实验室科学,2011,2(1):52-54.
[4] 周敏,李振卫.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0(4):84-86.
1电子设计竞赛与教学改革的关系
(1)竞赛引导课程体系改革、强化工程概念。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是教育部倡导的四大学科竞赛之一,是面向大学生的群众性科技活动,目的在于促进信息与电子类学科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促进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以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促进大学生工程实践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电子设计制作的能力[1],这些目标直接体现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而且也直接引导了对培养应用型人才所进行的一系列课程改革,即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强化工程概念。这与学院突出实践教学体系,制订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过程管理与考核办法是不谋而和的。
(2)竞赛引导了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电子竞赛的题目重点突出了应用设计。最初的竞赛题目可以用分立元件完成,基本上是单纯硬件设计与调试,而从本世纪开始明显的提倡使用集成度高的芯片,加大了软件在系统中的作用。今年的题目甚至把单片机最小系统当成是一个器件直接使用,这体现和强调了在现代工程应用系统设计中,重点要求学生掌握使用集成化的各种功能模块通过接口组成系统的设计能力,也引导着教师必须对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比如在内容选取上,重点应对功能模块的原理采用简单的电路予以介绍,并由此引出外特性[2]。再如引导学生利用功能模块的功能表,通过接口组成应用系统的设计方法[3]。为此,可以针对现实需要重新编写适当的数字电路、模拟电路和单片机等教材。
2电子设计竞赛与人才培养的关系
(1)竞赛使优秀学生脱颖而出。从这几次参加竞赛的学生来看,凡是参加电子竞赛训练的同学,无论获不获奖,都具备了基本电子电路实际制作与调试的能力,尤其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和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锻炼和提高[4],对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充满信心;尤其获奖的同学更是得到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升;同时,这些学生的进步也对周围没参加竞赛的学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给低年级的学生做了很好的榜样和示范,提高了他们学习和参加竞赛的积极性。最重要的一点是,参加完竞赛的学生在就业方面体现了较强的竞争力,缩短了和一本学生的差距甚至有的超过了他们。
(2)竞赛锻炼了教师,有利于双师型教师培养。在竞赛培训的实际过程,可以发现城市学院的学生和交通大学的学生之间存在着显著区别(当然本身层次上就有差异)。交大的学生只需给定题目和参考资料,他们自己通过动手制作、调试,教师有80%的时间是管理和后勤服务,而城市学院的学生,至少在基础培训中,必须先讲基本原理、调试方法、随时跟踪指导,到后期学生才能达到主动设计,因此指导教师也相当于是参加竞赛者,尤其对于年轻教师而言,这无疑是对他们专业能力的一个很大考验和提高。而事实证明也确实如此,近年参加指导的教师在业务方面进步明显,不仅拓宽了知识面,而且也积累了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和指导经验,同时对教学改革也有了新的认识,进一步缩短了和双师型教师的距离。
3参加电子竞赛的总结与分析
2009年是我院第一次参加该竞赛,获得了一个省级一等奖。本次基本上属于押题性质,题目理解正确、而且前期训练充分,电源组几乎是2队都是一等奖;而测控组却是一败涂地。2010年获得一、二、三等奖各一项,本次没有电源的题目,但由于有一组学生能力较强且配合的很默契,获得一等奖是必然的;而获得二、三等奖的组,由于只有一、两个同学能力很强,在竞赛过程中,时间不够。可见要获得好成绩,不仅团队各个成员的能力要强,而且还要分工明确,各有所长,真正体现团队协调作战能力。2011年仅获得一个三等奖,主要原因是因为竞赛时间准备不足和指导失误造成的。其中,电源题目由于认为过于简单而掉以轻心,中途发现为时已晚,造成时间不够;小车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准备阶段组委会的讲话表示小车不会再出,所以在训练中相关器件未准备,在竞赛开始后才从网上订购;二是没能自制一个木制轨道,为了节约成本,想当然的认为小车在地板上走和在木制轨道走是一样,结果花了很多时间在调试上,直到测试时才发现不做轨道是一个失误,否则获得一等奖的机会很大。可见竞赛中的不确定度因素很多,稍微想的不周全就会造成很大遗憾,尽管如此,能力较强的那一组还是获得了三等奖。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对学生的培养应以能力和素质培养为重点,确实让他们在培训过程、事务管理、竞赛题的分析和竞赛中的决策等各个环节发挥主导作用,回归竞赛的本质。
4今后竞赛培训思路
基本训练旨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主要包括印制版的设计(原理图和PCB板图)、焊接及测试方法(学会基本仪器的使用)等练习。从训练内容上主要分为以下几大类。
(1)电力电子类:降压型、升压型和逆变型开关电源;恒压、恒流、直流并联运行和交流并网运行模式;输入/输出电流、电压以及效率显示;纹波分析与失真度等。
(2)检测与运动控制类:智能小车、机器人倒摆平衡控制、调速控制中的转速、位移、避障、角度检测、无线发射与接收等。
(3)基于FPGA/DSP系统的分析仪器:频谱分析仪、传输波形特性分析仪(该项在“EDA”实验室中由指导教师完成样机)。
(4)放大器设计与制作:音频放大器,频带为10兆赫兹、增益60dB的宽带放大器设计(该项由指导教师完成样机)。鉴于今后的电子竞赛题目趋于综合设计,所以在暑期集中训练前,上述4项基本内容应该培训完成并通过各组交流使参加竞赛的学生全面了解相关内容;这样在暑期集中训练时,学生便可集中精力利用电子竞赛等相关网站,通过学习、分析、交流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5组织管理与相关政策
为了更好的培养和选拔人才,同时让参加竞赛培训的学生无后顾之忧,需要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具体如下。
(1)成立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小组,从二年级开始自愿报名,条件是在一年级的课程(数学、物理和电子认识实习)学习中,成绩较好的且有强烈欲望的同学中选拔;个别有特珠能力的同学另议;对于这些同学在二年级学习中,如果努力参加培训者可以顶替实验和课程设计的学分。
(2)完成二年级课程的同学,要求电路、电子技术、C语言实训能力强同学自愿报名并经审查批准参加,在三年级学习期间,如果努力参加培训者可以顶替电子综合设计的学分。
(3)参加暑期培训的同学可以顶替生产实习的学分,实际上经培训后的学生已经使得他们的毕业论文变得容易;如果选拔去参加竞赛且获得奖励的还可以顶替部分选修课的学分。
关键词:卓越计划;CDIO;嵌入式系统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14-0028-03
一、引言
自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市场对高素质工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目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规模已达到高等教育总规模1 /3以上,跃居世界第一[1]。然而,我国培养的工程人才在质量上与国外高校相比仍然相差甚远。据麦肯锡季刊载文[2]指出,我国仅仅只有10%的工科毕业生达到跨国公司的用人标准。
为了实现在2020年将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2010 年国家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旨在培养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型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3]。东华理工大学机电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013年开始实施“卓越计划”试点班,通过借鉴世界先进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采用成熟CDIO工程教育理念实现培养目标,系统改革了人才选拔和培养管理模式。本文是在东华理工大学卓越工程师试点班“嵌入式系统设计”课程基础上,通过实施CDIO教学模式的经验总结。
二、课程反思
嵌入式系统设计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高年级学生的必修主干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强、知识覆盖面广、实践性极强的课程。教师如何上好这门课,学生如何学好这门课一直是一个难题。尽管本学院一直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教学内容由原来的ARM7体系结构更新到Cortex-M3体系结构,并自主开发了STM32 实验教学平台。笔者根据多年从事 “嵌入式系统设计”课程的教学工作经验,认为传统的理论加实验的教学模式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1) 理论课时多,实验课时少。以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理论学时38学时,实验学时16学时。在如此有限的实验学时内,学生的实践能力难以得到锻炼。
2) 实验类型单一,每次实验往往只是对单个知识点训练,导致学生常常“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设计和开发完整嵌入式系统的能力弱。
3) 经典教材缺乏,因为各个学校采用的实验教学平台不同,很多时候选用的教材难以与现有平台配套。
4) 师资力量薄弱,大部分教师缺乏企业工作经历,双师型人才匮乏。
5) 评价方式单一,仅仅依靠实验报告及试卷成绩作为评价学生能力的标准,缺乏实践及应用能力的考量。
传统的教学体系和考核方式严重地束缚了工程人才质量的提高,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三、CDIO工程教育理念
CDIO全称为 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构思―设计―实施―运作),该教育模式是由 MIT 等世界名校在2000年提出并推广的工程教育理念,在中国最早由汕头大学将CDIO工程教育理念引入工程教育领域[4],经过近十余年的发展已经在上百所高校得到推广应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CDIO教育模式以真实世界的产品从构思到运行的全生命周期为载体,将理论、实践和创新融为一体,解决工程教育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5],以培养满足行业需求的合格工程人才为最终目标,CDIO 工程教育的基本理念与“卓越计划”人才培养需求不谋而合。在嵌入式系统设计教学中引入 CDIO 的工程教育理念,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系统性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从而实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
四、构建基于“卓越计划”和CDIO 的课程教学体系
笔者依托东华理工大学教改课题嵌入式系统设计课程改革研究和实践,针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在“卓越计划”系统框架的指导下,结合专业实际情况引入CDIO工程教育理念,倡导在培养优化师资队伍的同时,实施以实际工程项目为中心、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为主的一体化教学模式。通过“3+1”新型校企联合培养模式,o予学生更多参与实际工程的机会,让学生的综合能力更贴近市场和企业的需求。通过将嵌入式系统课程内容和CDIO的工程理念紧密结合起来,以促进学生与教师共同发展为目的,提出了如图1所示嵌入式系统设计课程教学模式。
1.加强教师团队建设
名师出高徒,优质的师资队伍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人力资源基础,其中CDIO 标准中第九条明确指出:必须采取行动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6],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教师的整体素质直接关系到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质量[7]。虽然担任本专业嵌入式系统课程的教师通过科研和社会服务项目积累了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但与“卓越计划”的需要仍然存在差距。为了保证CDIO模式在嵌入式系统教学中顺利有效实施,东华理工大学机电学院主要采取如下三大措施来建设具有工程项目研发能力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1)深化校企合作,引入企业兼职导师。为了保证课程内与市场行业工程项目需求紧密结合,院里与电子36所、杭州三维通信有限公司、江苏盛泰信通科技有限公司、江西联创电子有限公司等共同建设嵌入式系统实习基地,并从这些公司聘请了近二十位兼职导师,主要参与课程内容设计、课程结果评价和学生实习毕业论文指导。
(2)加大现有教师再培养,学院先后资助两位教师到深圳信盈达电子有限公司完成嵌入式课程培训,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教师嵌入式知识结构,引进了市场培训机构嵌入式项目培训经验。
(3)鼓励教师进入企业挂职锻炼,积累实际工程经验,通过多渠道来提升教师工程实践能力。
2.教学内容体系设计
嵌入式系统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核心思想是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真实项目为载体,围绕理论实践一体化CDIO教育理念,设计了以下三个模块:嵌入式项目案例库、课程内容设计和课程教学方法模块,如图2所示,旨在培养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综合能力嵌入式领域专业人才。
(1)嵌入式项目案例库建设,从合作企业、教师科研项目和平时的科技创新竞赛活动中筛选出一些有代表性的项目样板加入嵌入式项目案例库,这样做有两个优点,一方面可以为教学提供素材,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有一些可模仿对象,在设计嵌入式产品的时候可以借鉴这些样板。到目前为止我们积累了无线点菜机、MP3播放器、数据相框、远程视频监控等数十个案例。
(2)嵌入式课程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课程,涉及到数/模电、微机原理、程序设计和操作系统等多学科知识,采用CDIO项目化教学可以将零散知识以项目实现为主线连贯起来。如选用点菜机项目作为教学案例,可将该系统分为若干子模块:最小系统模块、输入模块、无线通信模块、输出显示模块等,将硬件设计、软件设计和项目管理等相关教学知识点融入到各模块实现的过程中。
(3)本课程采用课前自主式、课中巩固式和课后提升式教学策略。教师根据所选教学项目案例分解教学知识点,为单个知识点录制微课视频和准备实验样例及参考资料,并布置学习任务,由学生课前自主式完成课前任务并给出反馈信息;课中教师主要对重点及难点知识进行梳理并根据学生课前学习的问题组织讨论,对知识点进行巩固;课后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点实现并扩展课程项目相关模块功能。
3.教学项目实施过程设计
基于CDIO进行教学改革的最大特点是教学内容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蓝本,以市场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在整个教学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以团队内协作、团队间协作加竞争的方式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教师主要起指导作用,由学生完成一次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的全过程[8],教师在每个阶段给予反馈和评价来促使学生在整个过程中持续改进。要求学生以文档形式来对各阶段工作进行总结,以提高学生文档撰写和知识归纳总结能力。
4.多元化评价体系
针对传统单一评价模式的弊端,我们采用“过程”和“结果”两方面相结合的多元化学习评价机制。在教学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中,采用持续性评价体系来对学生进行考核,在项目实施的每个阶段教师根据学生对团队及项目的贡献、课前子任务的完成情况、文档撰写质量、项目创新性、面对面答辩和课堂表现等做出综合评价得分。教师对学习过程的评价,需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效等多方面的因素,激励和引导学习者提高学习兴趣[9]。学生在本课程结束后将在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实习,根据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和学生问卷调查来完成对本门课程效果评价,最后根据评价情况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整个教学过程形成一个良性的闭环系统。
五、结语
在“卓越计划”的框架指导下,借鉴成熟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通过引入校企深度联合培养机制,采用多元化考核机制,构建一种基于“卓越计划”和CDIO 的嵌入式系统设计课程教学模式。弥补了原课程体系中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不足,让学生充分参与到项目构思、设计、实施、运作全过程,大大激发学生对嵌入式系统工程设计的兴趣,加强了团队协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以及系统构建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本课程经过近2年的实施也产生了一些优秀的成果,其中包括在全国电子设计赛及江西省电子类相关竞赛中获奖20余次,提交专利申请两项,学生发表期刊论文两篇,这些成果有力的证实了我专业基于CDIO 的嵌入式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是卓有成效的。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信息化教学系统构建,教学视频及课件的设计与制作,教学项目案例的选取及教学内容优化,按照行业需求和企业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与其他专业课有机联系和相互渗透的嵌入式教学体系,通过改革和探索,以期进一步提高嵌入式系统设计课程的教学水平,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合格工程类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志义. 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实践思与行[J] .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8(2):44-47.
[2] 查建中. 面向经济全球化的工程教育改革战略[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8(1) .
[3] 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Z]. 教高[2011]1号文.
[4] 顾佩华, 沈民奋, 李升平, et al. 从CDIO到EIP-CDIO―汕头大学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
[5] 郭玲. “翻转课堂+CDIO”教学应用模式研究[J]. 广州职业教育论坛, 2016, 15(2):26-31.
[6]吕惠芳. CDIO 工程模式的实施要素分析[J]. 价值工程, 2014(31):285-287.
[7]林健.胜任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工科教师队伍建设[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1):7-20.
全社会对市场营销人才的旺盛需求,极大地推动了市场营销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市场营销专业已经成为国内高校设立最多的专业之一。目前我国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强调综合素质教育,采取宽口径、厚基础培养模式,培养专业知识全面的研究型、通识型营销人才;二是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强调培养具备实际工作技能的应用型营销人才。在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经济结构面临深度调整,市场营销专业是对经济发展最为敏感的专业之一,随着经济的转型升级,企业对营销人员的要求将发生较大改变。新建本科院校,在生源、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研究水平、社会资源等方面与传统本科院校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市场营销专业该如何创新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本文以成都工业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为例,探讨新建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问题。
1营销人才培养方案现状
成都工业学院(下称我校)市场营销专业经历20余年的发展,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人才培养体系,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营销人才。但升本后的营销专业该如何发展,如何培养特色营销人才?我们有必要认真研究和重新梳理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
首先,市场营销专业的行业导引不明确。学校升本后,明确了培养“应用型”营销人才,但是专业课程偏重于传统营销理论的学习,看似“高大上”,实则不接地气,行业针对性不强,学生普遍感觉学不到实用的东西,加之实训环节与行业衔接不紧密,培养的学生缺乏行业核心竞争力,毕业生就业呈严重的低端化趋势。
其次,人才培养方案缺乏特色。理论课程设置具有较明显的“大营销”体系烙印,强调宽而全,与其他院校的营销专业课程设置差别不大;职业能力培养方案不系统,虽然设置了多个能力训练专周,比如市场营销策划专周、商务谈判专周、推销实务专周等,但多为课程导向,有时会成为教师理论教学体系的延伸,达不到能力训练的目的;对营销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能力研究不够,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能力训练项目缺乏针对性。
最后,实训资源缺乏有效整合,效率低。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校内实训资源在院系之间无法共享,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营销学生职业能力的全面发展;二是校外实训的行业融入度比较低,多为走马观花式的感官认知,没有形成真正的校企联合培训模式;三是学生的校外实训多集中在终端营销岗位,很难接触到行业的完整营销过程,对营销活动的认识较为片面,对工业企业的生产、管理、营销等环节更是知之甚少。
2重新定位专业特色
我校市场营销专业本着培养行业性营销人才的原则,主动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新常态下经济发展进程,将专业特色定位为:依托本校工科传统优势,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以市场为导向、行业为引领,着重培养系统掌握市场营销理论、具备工业企业基础知识、熟悉工业品营销环境和营销技能,行业针对性和实用性较强的应用型营销人才。
第一,机械电子类工科专业是我校的传统优势专业,积累了丰富的学科和行业资源,培养行业性营销人才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第二,可以有效摆脱营销人才市场激烈的低端化竞争;第三,工业企业对营销人才的综合素质、行业知识水平以及国际化视野等要求较高,系统学习有助于特定行业营销人才的培养;第四,有助于与其他院校营销专业形成差异化竞争、错位发展。
3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31人才培养方案创新
(1)发挥工科院校专业优势,强化职业导引。按照“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结构,在制定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方案时,将工科基础知识植入专业课和实训专周之中。设置两门以上工科基础课程为市场营销专业基础课、两门工科课程为专业选修课;实训环节突出工业企业生产和经营管理,设置ERP模拟对抗实训、工程训练、生产管理实训等几个专周,其中工程训练在校内的校办工厂完成,生产管理实训则是在校外企业由经验丰富的管理者团队指导完成。
(2)专业课程设置重视专业能力特质培养。我们通过系统研究发现,工业企业最看重营销人员的7大能力特质:营销策划与管理能力、客户关系管理能力、人际沟通协调能力、市场拓展能力、学习和创新能力、较全面的行业知识、国际化视野。于是在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中针对性地设置相应课程,并且规定每门课在授课时安排不低于三分之一课时用于相应能力的实训和拓展,每门专业课最后留出2~4学时,特聘企业专业人士传授实践经验。
(3)系列专题讲座。有计划地定期邀请专家学者、有经验的行业管理人员和工业企业营销人员到学校进行专题讲座,讲座采用6+4模式。即安排6个管理能力与营销能力特质讲座和4个专业(行业)知识讲座。
32实训教学体系创新
(1)校内实训资源协同创新。长期以来,我院校内实训资源大多都是分专业以系部为中心构建的,各实训室资源相对独立,实训设施仅服务于所在系部的实训项目,使用与日常管理权限也属于系部,外系部、外专业的学生基本不可能接触到更不可能实际操作这些实训资源,实训资源使用效率受到极大限制。我校市场营销专业定位是“应用型工业企业营销人才”,工科实训资源是实训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寻求从管理制度上打破原有的实训资源部门管理模式,释放实训资源活力,逐步实现校内实训资源共享是实训体系创新的重要环节。
(2)校外实训多元化。其一,与企业合作开设生产管理等实训专周。企业组织各个生产管理环节有丰富经验的管理者联合设计实训流程和编制实训资料,学生到企业实训1~2周,深度学习企业经营流程。其二,与有实力的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选派优秀学生到企业进行暑期实训和毕业实习,学校对学生进行综合考量、择优轮换选送。其三,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级别的营销策划和营销实践竞赛,老师全程参与指导,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其四,营销策划实训。以团队的形式为企业做营销策划或活动策划方案,企业只需要为学生做一两次企业经营方面的讲座和提供必要的企业经营背景资料,就有可能收获不错的营销方案或创意,学生也能得到实际的锻炼。
33毕业设计创新
新建本科院校培养的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学生专业知识面较广,但理论深度不够,要求学生以毕业论文的形式对营销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毕业设计应该与具体的营销实践结合起来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1)鼓励以原创的营销策划方案作为毕业设计。营销策划和执行能力是我校营销专业学生必备的能力特质之一。可以由指导老师指定具体的企业和产品,提供必要的背景信息,学生在调研的基础上完整写作一份营销策划案,以此考量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