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硬件设计论文

硬件设计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24 15:13:5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硬件设计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硬件设计论文

第1篇

建筑设计作为项目建设的基本参照和框架,需要在施工前就完成。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对环境、地理、气候等因素加以充分考虑,其发挥的指导作用往往是非常重要的。在工程项目建设中,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建筑设计这项工作。只要能够保证建筑设计的科学合理、安全性过关,那么后面的具体工作就能很好地展开。因此,在建筑设计中融入抗震理念是重要的一环,可以有效地提高建筑项目的抗震性。建筑设计是建筑抗震设计的基础,一定要实现二者的相互协作,如此才能实现最佳的抗震效果;在刚确定项目建设设计方案时,就难以再进行大范围改动,若是在此基础上,未能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加以考虑,只是通过在具体施工中通过构件设置的加固来提高建筑抗震性,这样并未能将抗震问题很好地解决;若是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对建筑物的抗震性加以充分考虑,做好材料设置和构件安排等方面的准备,这样才能确保建筑物的抗震性也会得到保障。

2建筑设计中要重点关注的几个抗震设计

(1)建筑构件和连接点处的抗震设计。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随之也对居住质量有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就施工的整体质量而言,与之直接相关联的便是建筑构件的合理搭设和对连接点的科学设置。如今新世纪出现了许多新的工艺和材料,这样施工就迎来了更大的挑战。例如说建筑物的外部设计,其中会用到大理石、瓷砖等新材料,室内装饰设计用到的则有吊顶和人工造影等技术。就实际施工而言,一定要对材料质量和施工技术有所保证,才能使建筑物的抗震性得到保障,同时要重点监督和管理其牢固性,以免在地震发生时意外坠落而造成人员的伤害。

(2)建筑物顶部的抗震设计。如今的建筑行业,普遍对顶部过高、过重的问题有所避免。因为顶部产生的压力会导致建筑墙面也形成相应的较大压力,这会使建筑物的抗震性和牢固性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弱。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务必要保证建筑物整体有一个合理的重心,与此同时还要花心思用于材料选择,选取的顶部材料要尽量是重量轻、刚度较均匀的,这样建筑结构才能将抗震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3)建筑设计中关于设计限制的问题。通常都是在建筑前期确定建筑物的抗震级别,并且这是以建筑物的实际使用情况为依据,所以要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国家规定,要使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有所保障,以免有墙体裂缝或坍塌的现象出现。

3建筑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的抗震设计

根据上述内容,我们了解到建筑抗震设计和建筑设计之间息息相关的联系。为了确保最大程度的抗震性,就一定要在实际施工中紧密结合起二者的联系,同时还要在施工过程中真正融入抗震理念,如此才能使原有的建筑常规从根本上被打破,才能使建筑物抗震现状得到彻底改善,接下来从建筑物的形状、平面和空间三方面设计来具体阐述二者的结合。

(1)形状设计建筑物的形状设计也就是针对建筑进行的“体型”设计,具体包括了各部分施工技术、建筑物平面布局和立体空间等的设计。在建筑行业发展的新时代,很多方面都有所创新就建筑物思维整体外观而言亦是如此。由此有诸多样式的建筑外形出现,所以,在形状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对不同外形的不同特点予以充分考虑,不同的建筑外形,也会有不同的建筑特色和实际需求,施工单位应该加以充分考虑。通常情况下,凸凹形状的建筑体型,通常可以使建筑物的抗震性得到大大提升,然而在实际的建筑建设过程中,原有的常规形状的建筑物已无法满足现代化经济发展需求,所以,建筑物整体抗震性的提高,首先需要对建筑的形状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

(2)建筑物的平面设计在建筑物施工,平面设计是重要的环节,对建筑物日后的使用将起到决定作用。例如,分别作商务和居住用途的建筑物,它们在平面设计上必然存在很大差别,为了使使用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就一定要按照用途,来对平面构造进行科学设计;另外,为了将抗震元素融入到平面设计之中,不仅要对施工材料的坚固性加以重点考虑,还需要对构架安装的合理性、内部各因素的协调性加以综合考量。要想完美地实现平面设计和抗震设计的结合,就对设计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但要工作经验丰富,要需要深入地研究审美观念和抗震技术,前提还得不对内部美观产生不利影响,在此基础上再确保抗震性能的最大化。

(3)空间设计对建筑物进行空间设计,是在三维空间内进行的关于建筑物的竖向设计方案。因为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和急剧增加的城市人口,增加了城市的人口压力,所以出现的建筑物楼层愈发高。为了使土地占有面积尽量减少,在现代社会中愈发流行高层建筑,如此就对建筑物的空间设计有了更严格的要求。通常说来,建筑物层数越低,稳定性就越高,受到地震的损害也就会越小;反之稳定性越差,受到地震的伤害也就越大。所以,融合建筑物的空间设计和抗震设计在一起,这样建筑物的整体抗震性才能得到保证。

4结束语

第2篇

对于高等职业院校发展方向的探索一直都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高等本科院校和高等职业院校都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学府,而本科院校主要是培养学术型人才,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随着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现在的高职生就业形势越来越好,很多企业争抢优秀高职生,高职生的工资也水涨船高,让很多本科生都自叹不如。我们学校的形象设计专业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位,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走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之路,积极推进职业资格鉴定,形成了招生、培养、就业的良好机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抓住专业特色

我们的形象设计专业特色就是抓住重点;不断调整课程内容;因材施教;增加名师讲座和实践环节;面向就业。我们的学生都具备一定的绘画水平和造型能力。入学后,我们重点抓入门教育,让学生进校后就开始认识职业,懂得专业,进而规划人生。在课程设置方面,我们的授课内容涉及面广,化妆、美容、美发、形象设计等课程都会接触到。同时我们还紧跟就业实际,不断进行调整,加入热门的前沿教学科目,如:色彩诊断、饰品制作等课程,让学生在广泛接触到所有专业知识后,再因个人的兴趣及职业定位,对其有针对性地深入定向培养。学校对我们的专业也十分重视,建立了实训基地,带动专业发展,同时聘请专业人员进行讲座。学生在校期间还可以针对将来的就业领域考取相关的技能证书,为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还力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积极组织他们参加专业活动、比赛等,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三、找准就业方向

形象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对口的职业是化妆、造型等领域,比如影楼影室、时尚品牌公司、影视剧组等工作,还有专业美容机构也需要大量的懂专业会技能的人才,这也成为了我们未来就业引导的一个方向。从以往毕业生就业情况来说,形象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前景非常广阔,市场需求巨大。但是仍有一些学生由于没有从业经验,一开始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甚至放弃了三年所学的专业和技能,非常可惜。所以我们也在不断探索专业建设的长期规划,借鉴院校成功经验,尝试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与一些规模较大、行业正规、信誉好的企业合作,解决学生的一些职业困惑,使他们在学习阶段jiu找准就业方向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增加实习与就业机会。

四、利用校企合作促进专业发展

最近听到新闻报道,大学生就业困难倒逼高校改革。意思是以后高校的改革方向也是要以学生就业为指导,鼓励学生自主创业。高职院校更要以此为契机,在政府和教育部门的支持下拓展思路,积极探索,走校企合作之路,实现学校与企业长期共同发展。

1.校企合作适应社会与市场需要。

校企合作,学校通过企业反馈与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结合市场导向,注重学生实践技能,更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2.校企合作是一种“双赢”模式。

校企合作,做到了学校与企业信息、资源共享,学校利用企业提供设备,企业也不必为培养人才担心场地问题,实现了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节约了教育与企业成本,是一种“双赢”模式。

3.校企合作最大的优势是推动毕业生就业。

学生毕业后很快就能找到适合的岗位,成为当前社会最需要的人才。

4.教师也有了进修与“充电”的机会

其理论知识可以很好地同实践相结合,不断了解行业中最高端最先进的设备,掌握最新的技术,更新充实教学内容。此外,教师还有机会接触到企业的高端管理模式,甚至有些模式直接可以引入到学校教学中,使学生上学与就业真正形成了“无缝对接”。

5.校企合作新模式——定制班。

校企合作有很多模式,其中就有“定制”的形式。所谓定制班,就是学校为企业定向培养人才,学生在入学之初就确定了就业方向。定制班的好处有三方面:一是学生毕业就可以马上进入企业工作,定向培养;二是企业不必担心招不到人才,经过培训的学生可以直接顶岗工作,节省了人力和时间;三是学校的课程设置也更有针对性,还可以采取学校企业双培养的形式。一些高职院校已经做了很多实践,成果显著。现在很多院校定制班办得非常有起色,定制班出来的学生综合素质高,应用能力强,适合企业需要。

五、结语

第3篇

1.1计算机应用技术以及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定义

狭义的角度,可以把计算机应用技术定义为使用计算机软件的某一功能而获取一定服务的技术;从广义的角度来说,计算机应用技术指的是在充分了解各类软件的功能的基础上,使人们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并为不同的人群提供其所需要的服务。企业信息化指的是企业为了实现生产和经营活动的有序进行,而利用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以及数据库技术对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各种信息进行控制的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信息资料是进行信息整合的重点,其能够有效的促进企业经营的提升。企业信息化和计算及应用技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如果两者能够相互协调,那么一定会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1.2我国企业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已在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得到应用,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学习以及生活方式。据相关数据,截止2013年底,我国网民规模为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与此同时,我国已有超过9成的中小企业接入互联网,而规模较大的企业则更是100%都接入互联网。种种数据表明,当前,我国的企业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但是信息化水平仍然有待于提高。

2计算机应用技术融入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优势分析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企业信息化建设中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影响分析文/陈丹媚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的企业信息化建设也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极大的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促进了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到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重要性,本文从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出发,论述了企业信息化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关系,并对计算机应用技术融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优势进行了分析。摘要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通常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使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可以促进自动化办公的发展,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纸张的浪费,减少信息沟通环节,从而极大的提高企业的办公效率,减少办公成本。

(2)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于企业信息化建设来说可以极大的提高相关信息录入的自动化水平,这对于提高企业经管基础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有着十分大的帮助,最终将有助于促进企业发展战略制定的科学性。

(3)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使用可以有效的实现企业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整合,进而有助于实现优化配置,使其达到最佳的利用效果,最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4)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使用可以使得企业工作流程得到梳理,从而使工作环节得到优化,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浪费,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此外,还能够将员工的工作经验转化为企业的内部资源,这将对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5)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使用也为企业的电子商务奠定了坚实的信息基础,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促进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此外,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企业信息化中的应用还能够促进企业远程办公和移动办公的实现,从而更加灵活的对公司进行管理。

(6)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融入计算机应用技术将便于实现企业信息资源的的有效整合,进而有利于对其进行合理的管理,这对于企业员工职责的明确有着十分重要的帮助。

3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企业信息化中的实施阶段

企业信息化的实质就是通过计算机企业的工作流程等以数字化的形式记录下来,具体包括生产过程、事务处理、现金流动以及客户交易等业务信息,这些信息在经过计算机应用技术进行处理并进行整合之后,再有相关人员根据整合后的信息对企业的发展进行有针对性的决策,从而使得企业的工作效率得到提高,最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信息化建设中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主要是实现企业管理的自动化以及远程控制。例如,对于制造企业来说,其工作流程主要是在生产环节,在信息化自动控制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帮助之下,可以有效的对整个生产流程进行监管,从而确保相关产品的质量。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使用可以有效的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规范,并对相关业务流程进行优化,诸如事务决策系统、数据管理系统等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使用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对相关数据的收集、加工以及整合,从而为相关决策提供更为准确的信息,它们往往起到“牵一发动全身”的效果。因此,任何企业都应该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合适的开发对象,并且认认真真的把他完成。

此外,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对业务管理常常会出现信息的形式相对不固定的情况,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非结构化信息,其主要包括以下四种形式:第一,电子文档;第二,视频文件;第三,电子邮件;第四,多媒体。所以,在对电子文档进行管理的时候,把现代化办公和计算机网络功能结合起来已经成为必然趋势。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企业的生产经营已经不再是孤立的活动。企业要想在不断变革的环境中得到发展,就必须的改变以往只重视生产体系的观念以及产供销一体的管理模式,应该不断的向外拓展,积极寻求多元化的新型管理模式,努力实现现代企业供应链管理。众所周知,零部件的采购和运输以及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等各个环节都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管理的整个流程。而基于计算机技术的企业信息化就为这一管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性,在企业局域网、互联网以及数据库等技术的支持下,企业信息化能够有效地对零件供应商、销售商以及客户的信息进行统筹协调,进而使得企业在内部管理以及外部的采购、销售和服务等管理活动中达到有效的统一,最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4结语

第4篇

【关键词】营林建设;问题;对策

1.营林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林木良种基地建设总体滞后。主要表现在种子园的建设类型单一、母树林的更替不及时及经营管理水平低等方面。

(2)苗圃管理及育苗生产形式跟不上企业进入市场经济的步伐,种苗急需以产品的角色进入市场。

(3)更新造林中存在数量与质量失衡,苗木投入量超过设计作业量,苗木成本在造林总投入中所占比例过高;树种的结构比例失调,适地适树不到位;在良种与壮苗的选育、引种、推广及优良天然苗木的利用等方面存在许多认识上的误区和工作上的失误。

(4)人工林的营造与市场需要失调。人工林缺乏定向培育的长远打算,造用结合不紧密,在营造上缺乏商业考虑,林产工业的木材原料供应将面临危机。

(5)集约经营丰产林、幼培丰产林及部分常规造林小班在经营管理措施上表现为短期行为,集约化管理措施不到位。

2.营林生产的对策

2.1加强种苗基地建设

①现代化农业之所以优质高产,关键在于选用了良种,林业生产也是同样道理。作为林木良种培育基地的种子园在林业发达国家已发展到第三代,而我省很多林业局的红松种子园建设才向第二展。从长远利益观点出发,森工企业不仅要扩大红松种子园的规模,还急需建立水曲柳、柞树等阔叶种子园。②森工企业现有母树林结构不尽合理,应及时予以调整。根据现有的政策应加大阔叶树母树林的比重,为提高母树林的质量,应对现有的母树林的组成进行调整,并加强抚育管理。要加快对现有母树林结构调整的速度,尽快发挥母树林的作用,可以用现有基本符合母树林条件的中龄林或近熟林逐步更替已老龄化的天然母树林,有计划地培育和发展珍贵针阔叶母树林基地,既可以改善母树林的结构,又可以增加经济效益,达到林木良种化的目的。

2.2搞活苗圃运营机制

森工企业应推进苗圃走向市场进程,对苗圃实行竞争机制及多种经营机制,可以采取适当的承包形式或私人经营方式,搞活苗圃。为保证造林用苗,企业可以采取签定回收合同的形式,制定相应奖惩措施,按苗木等级制定苗木单价,做到以质论价。为保证苗木质量及造林质量,降低育苗及造林成本,激活苗圃竞争机制,可将苗圃作为种苗市场,在保证造林质量的前提下林场按造林设计要求在苗圃中有权自由选择其所需苗木。

企业允许苗圃在满足本单位用苗的前提下,到企业以外的单位寻找客户,采取订单育苗的形式拓宽育苗市场。苗圃不应局限于培育造林苗,还应该培育花卉、绿化苗、经济植物及野生植物的驯化等,对闲置的苗圃地可以对内承包发展种植业,既提高职工的经济收入,又降低育苗生产的投入。

2.3加强更新造林管理、降低生产投入

①改革开放以来,森工企业在营林生产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更新造林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造林成活率及保存率稳步上升。而造林初植株数仍保留10年前以加大初植株数来保“两率”验收的传统做法,造林单位面积保存树木过多,既浪费了苗木,又加大了造林、抚育等工作量。此外,对林冠下造林要适地适量,充分利用现有的天然苗木,降低人工苗木的投入量。对近几年可能回头采伐作业的择伐林,应采取天然更新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的方式,以免回头作业时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及浪费。②降低造林成本关键在于降低苗木成本。一方面,降低单位面积造林的苗木成本,通过合理降低造林苗木的投入量来实现;另一方面,降低苗木单株成本,可以通过提高单位面积的成苗产量及缩短苗木的培育周期来实现。③更新造林用苗应打破仅靠苗圃培育人工苗木的局限,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天然苗,如大青杨、椴树、核桃楸、水曲柳、黄菠萝等天然苗经过大自然的筛选,具有良好的遗传及抗逆特性,可以就地就近进行移植,既符合其对生长环境的要求,又可以降低造林投入。④真正将适地适树落到实处,改变同一造林小班只造一个树种的错误做法。

2.4以市场为导向选择造林树种

在更新造林的树种培育上,尤其是集约经营丰产林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选择合适的树种,积极培育高价值用材林分或短周期速生的小径纤维材林分,做到造林时就设计好林木产品的销售方向,对用材林分,要对用材林资源的树种质量从林产工业现在发展的角度来重新认识。林产工业的产品已向深加工层次发展,由实木利用到单板型人造板的制造,再到非单板型人造板的市场开拓。要研究林产工业的产品结构、布局、规模等,首先考虑原料的供应。所谓的木材资源质量差、数量不足,主要针对实木或单板型人造板而言,如锯材、胶合板等对树种、材质、径级、长度都有特定的要求,原料缺陷决定着产品等级和出材率。若考虑非单板型人造板,数量与质量问题就得重新认识,这类产品对树种、径级、长度、木材缺陷无严格要求,有原料供应的广泛性和便利性。根据林产工业对木材原料需求的变化,应对现有的杨树丰产林营造措施进行及时调整,以迅速发展短周期小径材人工林。本着培育小径材丰产林的原则,杨树在幼龄期对土壤的肥力、土壤的水分及土壤的通透性要求比较强烈。对杨树造林地每年至少施肥两次,以施生物有机肥为佳,结合除草同时进行全面松土,争取做到涝排旱灌,造林地内绝对不允许积水,在杨树高生长期,根据杨树对水分的需求,有条件的地块可以进行适时灌溉,同时要做好杨树的病虫害防治工作。

从杨树病虫害角度来讲不易重茬作业,根据对木材原料需要及杨树的生长情况,可逐步进行株间、行间或带状间伐,然后采取林粮或林药间作对其进行土壤改良,形成短周期小径材速生丰产林,或者间伐后直接引入针叶树或其它珍贵阔叶树将其培育成复层混交林。

2.5 加强集约经营管理

目前对集约经营丰产林、幼培丰产林采取集约化管理措施实际上最多投资2年,对造林苗木采取集约经营措施仅仅是单纯的施肥或修枝而已,虽然集约经营林的面积很多,但林木的生长未达到丰产林的标准。要想获取最大的林木生长量,应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根据林木的长势进行定期施肥、打药和适时的抚育管护,直到林木收获为止。要像农民种地那样从播种到秋收进行不停的管护,尤其对短周期杨树速生丰产林要想缩短其培育周期,必须采取长期集约经营管理的手段。以确保幼林健康稳定的生长,达到成林成材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干旱区造林学.中国林业出版,2008,6.

[2]防护林体系示范林研究论.吉林省林业科学研究所,2009,8.

第5篇

(一)缺乏针对性专业教材

当今景观设计类应用软件课程教学过程中,缺乏与此专业及行业紧密契合的专业教材。景观设计软件只是方案表达工具,景观设计软件教学不能脱离相关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景观设计软件教学过程中要涉及到构成要素、设计要素、CAD绘图基础、生态学基础等课程群专业基础知识。一方面,现有设计软件教材多为面向高职高专层次的设计软件培训教材,教材多为文字介绍居多、辅以少量图片作为辅助理解的理论型书籍。同时,现有设计软件教材多为面向平面设计等艺术类专业,针对景观设计行业相关本科专业的教材较少。另一方面,由于书籍编写及出版需要一定时间周期,而设计软件版本及功能更新较快,这使得教材出版后的部分案例及其实现方法与当今景观设计行业的主流实现方法不同或存在较大差异,造成课程教学实践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48.4%的学生对教材内容与景观设计行业的契合度以及教材时效性不满意。

(二)教学模式陈旧且没有体现景观设计行业特点

一方面,当前景观设计类应用软件课程教授主要采用教师示范,学生模仿讲解软件功能模块并逐项过关的陈旧教学模式。教学中多是设计名词的解释、指令的罗列、操作功能的介绍,把有内在联系的系统性软件拆成一条条孤独的功能和命令。另一方面,多数任课教师基本是沿用传统建筑类工程制图软件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课程教学中从基本命令讲授到工程图纸的绘制,这与建筑施工类或其他专业类似涉及AutoCAD与Sketchup的教学出现了雷同,没有与当今景观设计行业的特点紧密联系起来,后期在景观设计行业内就业不能很好地衔接,同时也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46.2%的学生认为学习时具有一定盲目性,对所学软件功能如何在景观设计行业使用不太明确。

(三)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提升不明显

任何课程教学过程中都存在着原理性和实践性两种知识结构,原理性知识表达了某种研究和探索的结果,实践性知识则反映了知识获得与验证的过程,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转换。以往的景观设计软件教学节奏缓慢,重点部分难以突出,同时缺乏与当今景观设计行业发展现状紧密结合的综合实践案例,学生的软件设计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景观设计专业属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虽然学生可以按照教程或者教师的演示,一步一步在计算机上画出书中所叙述对象,但在没有教师指导和教材的情况下,学生自己独立设计往往无从入手。这就造成了学生一听就懂、一用就忘的现象,教学过程中没有明显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动手能力。

(四)课程考核权重及方式尚需完善

传统的“一考定成绩”的课程考核方式不能全面地、准确地反映一个学生对设计软件的实际掌握水平,忽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机械地把以往普通课程的考核方式照搬到设计类软件课程考核中会严重阻碍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学习积极性。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56.2%的学生认为,虽然课程结束后的考试成绩比较理想,但自己对软件的掌握程度尚不满意。

二、景观设计类应用软件课程的教学改进策略

以围绕实际景观设计案例项目为中心,推行以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为主的教学改革,变知识本位为能力本位,切实提高学生景观设计软件水平。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以构建主义理论为基础,构建主义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最先提出,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倡导以“学”为中心,围绕“实际案例项目”组织教学。学生在完成以项目为单位的学习任务过程中,既提高了相关软件技能,又熟悉了行业项目的工作流程,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

(一)编制适合景观设计专业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学习教材

以项目为驱动的教学模式对教材的时效性和教材章节内容安排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编制符合景观设计行业人员工作能力要求的教材或者实践指导材料,尽可能缩短教材编写与出版周期,让教学材料涉及的内容更贴近行业需求,使学生获得的知识对其进一步自学和工作就业起到积极作用。适合景观设计专业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自编教材需组织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同时具备从事景观设计工作经历的教师编写。自编教材针对不同的教学模块选择景观设计行业中具有代表性的案例项目,尽可能准确合理地对课程主次内容的篇幅进行安排。在完成相关理论文字表述的基础上大量融入实际项目图片与软件操作关键步骤截图,使学生能更直观地理解授课内容。同时在自编教材中编著重难点提示,让学生了解完成项目时需要掌握的其他相关课程群的内容,将多门课程的知识融会贯通,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与学习兴致,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积极性。

(二)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内容围绕实际案例项目开展

摒弃以往软件功能模块逐项讲解过关的陈旧教学模式,将专业理论知识讲授融和于实际景观设计案例项目中。邀请景观设计行业专家对专业所涵盖的职位群进行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确保教学项目的选择与设计既突出景观设计专业属性,又符合当今景观设计行业相关职位需求。课程授课教师需有景观设计行业实际项目开发经历与经验,课程授课过程体现实际项目开发流程。对于教学过程中提出的案例项目,教师前期先不进行详细分析和讲解,只对项目内容作简要介绍,重点在于要让学生自己充分思考与讨论,独立或几个人协同提出技术解决方案。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解决方案给予相应指导或纠正,以此让学生掌握完成相关完整案例项目的流程与方法,减少学生学习软件课程过程中的盲目性与被动性,切实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满足景观设计行业需求。

(三)以“项目”作为实践教学引擎

实践教学过程中的项目实施过程与景观设计行业现行主流设计过程接轨,模拟行业实际完成步骤开展实践教学。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实践过程中,先需要将景观设计相关课程群的理论知识与实际项目相结合,然后才能借助景观设计软件按照行业规范进行设计表达。此实践过程区别以往死记命令、机械模仿等脱离景观设计行业实际的软件上机操作,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上机实践练习更具目的性,促使学生主动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有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课程实践学时比重,提高实践学时利用率,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的纽带作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与实践。教师对学生实践过程全程考察与评估,统计记录学生在具体项目中的完成情况,总结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统一讲解与演示,澄清谬误,增补和完善知识系统。通过“教师指导—学生练—教师再总结指导”的模式,促使学生熟悉整个景观设计工作流程,最后具备独立完成景观设计工程制图的能力。另一方面,同一个实践项目允许学生通过多种方法完成,不设置死板的标准答案,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在课程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进一步提升学生使用相关设计软件独立进行景观设计的实践能力。

(四)课程考核体现项目驱动教学特点

将各教学任务与目标分成若干项目阶段,学生完成每一阶段项目任务后都要利用设计软件绘制图纸并提交阶段性作品及实践报告,由教师根据每阶段项目考核要求进行考核评价,课程总成绩中平时分阶段项目完成成绩所占比重不低于40%,改革传统期末一次性考试的考核方式。课程结束后学生获得的考核成绩跟学生对设计软件的实际掌握程度更加趋近,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五)景观设计类应用软件课程教学改革试行

成都大学旅游文化产业学院2011级、2012级园林专业第三学期开设“园林景观设计应用软件”课程64学时,其中含32实践学时。课程教学按照教改策略逐步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提升,两个年级期末学生评教结果(满分5分)分别为:4.979、4.988,从评价分数上看,学生评价高,教学方式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教学改革后,课程讲解少而精,突出重点与难点,留给学生更多自学空间,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课程结束后,学生独立使用软件完成景观设计项目的能力较之以往得到了明显提高,职业能力更加切合当今景观设计行业市场需求。

三、结语

第6篇

【关键词】健康;技术规程;实例;规划;单体

近几年,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区的设计不再简单专注于规划平面的合理布置,景观小品的优美,建筑形式的新奇,而慢慢对居住更深层次的要求有了更多关注,健康住宅这个概念也就更频繁的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许多楼盘都纷纷打出了“健康”这一概念做为销售的卖点。然而,健康住宅不只是个别房产商广告中的一个描述,也不仅仅是种做一片绿地、一个水池就能做到,它其实是踏踏实实的一些要求。近几年,根据我国国情,国家住宅中心针对健康住宅出台了相应的标准和规程,在全国范围内做了一些项目的试点工作,为以后的健康住宅建设做了一定的示范。

什么是“健康住宅建设”?根据《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规程》CECS179:2005的定义,健康住宅建设是指“用健康理念指导住宅建设,在满足住宅建设基本要素的基础上,提升健康要素,保障居住者生理、心理、道德和社会适应多层次的健康需求,促进住宅建设可持续发展,营造出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该规程为广大设计师提供了一个健康住宅的设计参照和依据,它也是随着地区的不同而不断变化。另外,符合此规程的要求只是满足了一个健康住宅的硬件要求,它的软件部分-健康的氛围和交流要靠住户和物业公司的不断经营才能保持。下面笔者将以某一住宅小区项目为具体实例,谈谈健康住宅在具体设计中的表现:

一、项目基本情况

该小区位于的区域定位为低层低密度住宅区,周围商业服务等设施齐全,水、电、天然气等配套齐全,项目的环境空气质量满足二类区相应的环境空气二级标准,无固定污染源,周围环境噪声及交通噪声满足要求。以上这些满足了小区大环境健康的要求。整个项目房型以双拼、联排和叠加住宅为主,层数为4~5层。

二、规划特点

总平面—总体规划以小区内的南北向贯穿天然河道为骨架分为两个区域,并在基地中央新增东西走向景观人工水道,并使之兼具排雨水功能。小区组团按照主要房型—双拼、联排、叠加以及道路自然分区,会所等功能用房设于主入口处,方便使用。

交通—居住区以环路小区内主干道均呈柔和的曲线形,顺而不穿通而不畅,以限定机动车的速度,减少机动车对居民的心理压力,并收到步移景异,曲径通幽的效果。小区主干道宽7米。小区内各住宅组团各自独立又相互适当隔离,尽可能减少过境交通对居民的影响。组团内部道路采用尽端式道路,加强居民的领域感,同时减少道路对环境的影响。小区组团内部道路宽度4米。北区叠加住宅区中部采用半地下交通方式,利用半地下停车库实现地面的人车分流,同时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停车位按照每户1个考虑,并考虑一定数量访客机动车停车位。相应于小区绿色健康家园的设计理念,小区内设计有一个贯穿全区的绿化步行系统,该系统将各组团中心、公共集中绿化、小区会所、公共运动设施通过步行道串联成环,居民可以通过该系统方便地到达小区内每个地方。

景观设计—结合建筑及整体规划,塑造花园式景观小区,将重点放在入口、环路及景观河道的设计上。入口处将水景延伸至会所,使河面到两边的喷泉溶为一体。中心的景观河以亲水的自然姿态出现,水的深度考虑小孩安全。采用水处理设备,满足水质的要求,河中适当种植了水生植物,增加水的自洁能力,可以减少小区的运营成本。住户的前庭后院统一设计,适当扩充绿地面积,利用种植给住户一个自然的半私密空间。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大面积的水体导致蚊虫滋生,小区还选择配置了部分药用植物适当减少蚊虫(此部分作为一个课题正处于试验当中)。

污染源控制—设备用房埋入地下,并与住宅有一定距离,减少了设备噪音。利用树木等绿化降低车辆噪音,合理分区居住空间及娱乐活动空间,减少生活噪音干扰。污水排放雨污分流。路灯的选型避免对住户造成影响,减少玻璃幕墙的使用,外墙材料选用亮亚相间的面砖及压光环保涂料,减少光污染。生活垃圾全部袋装化,分类收装,密闭收运及处废率达到100%,选用压缩处理设备直接外运。

无障碍设施—公共场所入口设无障碍通道,小区内步行系统设盲道,按照规范要求设无障碍设施。

管线布置—厂区管线布置综合考虑,尽量减少反复开挖。主环路上管线放在步行路上,减少主环路上井盖的设置,既美观又减少了车轮压过井盖的噪音。小区内设管道直饮水系统,提供住户优质饮用水。小区内联排、双拼采用市政直接供水,叠加采用变频调压供水,采用新型管材,杜绝因管道本身引起的水质问题。小区排水雨污分流,污水排入(下转第10页)(上接第3页)市政管道,雨水直接排入河道,补充水源。

三、住宅单体设计

小区内住宅按照居住人的不同要求确定各个户型的面积,双拼每户面积在230~245平方米,联排每户面积在160~180平方米之间,叠加每户面积在140~170平方米。各个户型的设计均满足国家住宅规范的要求。双拼和联排户型为四层,一层为车库及储藏室,属于奉送给住户的空间,二层为客厅、餐厅及厨房,三层为次卧,四层为主卧及书房,每层均设卫生间。双拼采用框架结构,使住户可以更加自由的分隔。联排内设3m×3m的内院,为住户提供了一个个性化的私密庭院空间,并且更好的改善了北面用房的采光及通风环境。叠加层数共五层,楼下两户,楼上一户,使楼上住户享有更大露台空间,增加与自然交流的机会。客厅与卧室分层设置,动静分开,更好的保证了住户的私密性。厨房、卫生间均为明卫,并有足够的开启面积通风换气。

在立面处理上,设计不再局限在单栋房子的造型处理上,而是从总体出发,结合组团、景观、车行及人行路线,对重点区域进行标志性处理,做到主次分明,有张有弛。联排及双拼南立面用大片灰色面砖墙面(亮压相间),叠加采用大片的黄色墙面,前面配以不同尺度、形状及不同处理的白色阳台。清晰的白色竖向分隔墙给住户安全感及归属感。北立面以黄色外墙做自由灵活的分隔,而侧立面作为南立面与北立面的过渡,在景观区域做特殊处理。屋顶采用灰色压型钢板坡屋顶与平屋顶相结合的方式,增加整体的现代感及轻盈感。部分楼梯采用玻璃屋顶,增加采光性能和室内空间的变化感。

双拼、联排及叠加一层住户南北均设庭院,增加了人与自然亲近的范围,形成了人与自然的互动。顶层的屋顶退台为南面房间提供了充足的日照。住宅根据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所编的《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分析软件》进行节能计算,外墙做25mm厚的挤塑聚苯乙烯塑料板,满足节能要求。外窗采用铝合金中空玻璃,有利于节能和隔声。住宅排水雨污分流,污水立管设通气帽,卫生间选用防反溢防臭地漏,有效地防止下水系统浊气与虫害、病菌的返回。

四、社会环境的健康

小区除提供住宅和公共服务等硬件设施外,还为住户提供物质上和精神上互助,情感上和思想上交流,以及休闲娱乐的条件,全面提升小区的环境品质。

小区在规划时各个空间层次分明,形成了住区—组团—邻里三个层次的交往空间。住区内设活动平台,为有组织的公共活动提供了条件。每个组团从在景观布置上各具特色,均设有小型活动的空间。大部分户型南北均设庭院,院墙高度为1.2米,形成了半封闭式的院落,为邻里交往提供了空间。健身体系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为会所的室内游泳池、篮球馆、室外网球场、景观平台和散步道,第二为组团散步道、老年和少儿活动区,第三为私家庭院活动,第四为楼上露台的室外活动。小区内设智能保安监控系统,加强小区夜间照明,物业组织保安巡视系统,为小区的安全提供保证。

第7篇

项目教学非常适合空间设计这门课程,因为两者都具有灵活性、互动性、参与性和开放性。这些特点使项目教学与空间设计合二为一,项目教学最能够使空间设计达到最佳效果,空间设计又为项目教学提供实践价值。

一方面,项目教学的形式对应了空间设计的形式。项目教学非常注重教学实践,小组协作的方式将成员的思维和智慧集中在一起。空间设计融合了各个学科,要想做好空间设计,设计者必须有广博的知识并且有能力运用自如。项目教学改善了固有教学方式死板、单调的缺点,提高学生发挥团队的力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毕业之后更加适应社会需求。

另一方面,项目教学的内容与空间设计的内容相一致。项目教学的目的就是打破单一的僵化模式,使课程灵活多变,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参与意识,注重其能力培养。空间设计的内容涵盖诸多方面,也对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项目教学用项目来引导,用目标来鞭策,用实地教学来实践。项目教学应用在空间设计教学中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具有极强动手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项目教学中最重要的方式是案例引导。首先是拆分项目,把一个项目分解成若干单元,每一个单元项目都有既定目标,学生分组完成各自的目标,在互动过程中分析案例、解决问题,必要时由教师引导学生,补充内容或讲解知识点以推进教学任务的完成。

项目教学具有体验性,即教师与学生双方体验,共同提高职业技能。空间设计是项目教学内容的最佳选择,其想象空间与创造空间给予学生实践驱动力。学生通过对典型案例的设计,构建室内设计知识系统,加强项目学习。狭小空间更适于作为空间设计的案例。空间越小对设计的要求就越高,在一个狭小空间内如何满足居住要求、生活需求,体现细节趣味、独特风格,涉及的知识点多,信息量大,给学生更多的挑战和思维空间。怎样利用狭小空间以实现功能最大化,达到经济与艺术的结合统一,这就要求学生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合理布局,能够使学生最有效地发挥智慧,在实践中得到最好的锻炼。

二、空间设计案例的项目教学法分析

针对一个具体空间设计案例的项目教学,可把教学活动分为资料搜集、提出设计方案、选择设计方案三步。每位成员都要明确自己的任务,主动寻求完成任务、实现目标的最佳方法。在空间设计之前,学生要根据教学安排,实地考察测量,了解设计项目的周边环境和建筑的内部环境、实际建筑尺寸与图纸的差别及梁柱等实际问题,尽量模拟实际设计项目的前期阶段。教师模拟实际客户与设计师的沟通场景,模拟的客户需求要真实,假设实际出现的问题,让学生置身于实际场景中,根据实际情况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主动思考案例、分析案例,并亲自动手完成设计图,确定主题风格,统筹施工、材料、色彩、特色等诸多元素,经过小组讨论、修改定稿。整个过程环环相扣,思路清晰,角色扮演饶有趣味,也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第8篇

 

关键词:文化习俗 建筑艺术 

建筑艺术是风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东方建筑主要是指中国古代的建筑。西方建筑也主要是指古代近代的建筑。风俗文化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的多样化,是以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的不同,称之为“俗”。 

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恰当的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风俗是一种社会传统,某些当时流行的时尚、习俗、久而久之的变迁,原有风俗中的不适宜部分,也会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风俗由于一种历史形成的特性,使它对社会成员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行为制约作用。风俗是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基础和补充部分。风俗文化的差异性,必然导致不同风俗文化下的人们思想产生差异,这是人们认识不统一,意见存在分歧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在不同的文化风俗下,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会不同,这也必然会导致艺术作品的不同风格。建筑不仅作为一个为人们挡风遮雨,为人们提供温暖安全的房子而受到人们的依赖,它还作为一项极具欣赏价值艺术作品而受到人们的崇敬。 

一、不同文化风俗下的建筑风格不尽相同 

东方建筑主要指古代中国的建筑,西方建筑主要是指西方古近代的建筑。几千年来,中国人长期受到儒教思想的教育,无形中在国民意识里形成了抽象的儒家理论。中庸,仁恕的道德规范始终主导着中国人的建筑理念。很多优秀的个性特点得不到充分发挥,更多的民族创新得不到真正的张扬展现,这就形成了以皇家园林与宗庙寺院建筑为主的比较单一的建筑格局。而在这一点上,欧洲国家的建筑比我们丰富的多。欧洲人性格自由奔放,个性突出。这在巴洛克式建筑中体现的尤为尽致。中国的建筑的主要特点是以砖木材料为主,四合院封闭式的群体空间格局,体现了中华民族深沉内敛的文化底蕴。中国建筑的风格,从古代到近代并没有太大变化,因为我们保守的文化底蕴。我们的建筑更着重与当时的政治、经济价值和儒教思想相统一。西方的建筑材料主要以砖石为主,整体框架主要都是柱石结构体系,所以相比较我们中国的建筑,它的寿命比较长。另外在建筑设计空间上看,西方的设计理念主要以开放的单体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这是与我们的建筑空间很大的区别。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圣彼得大教堂,圣索菲亚大教堂都很好的体现了欧洲人开放张扬的性格和科学民主的精神。东西方建筑的差别主要体现了东西方不同文化的差别,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共同造就了东西方人们在意识形态、思维方式、审美观念上的不同。

二、东西方建筑风格趋于一致化,是世界风俗文化交流,相互渗入的结果 

如今,世界各地的建筑风格基本趋于一致,但不会相同。材质都尽可能采用砖石,水泥,混凝土结构。这当然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建筑质量的考虑。但就现在建筑伍德艺术风格上,东西方的融合较为深入。我国很多的优秀建筑设计师,梁思成,贝津铭等,他们都非常虚心的吸收东西方建筑艺术的精髓,都是将东西方建筑艺术糅合成一的建筑大家。勒?柯布西耶设计的马赛公寓,丹下健三设计的代代木国立室内综合体育馆,贝津铭的香山饭店。这些现代建筑的瑰宝,无一不体现了东西方艺术的糅合。它们都不是单一体现东方或西方的风俗文化,建筑风格。而是基于东西方建筑风格艺术的精髓,又经过大师们的创新发展而成就了建筑史上的佳话。现在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各地风俗还是各异,但不同文化风俗下的人们之间不再相互排斥,相互不理解,而是都多了一份包容。我国传统的含蓄,中庸建筑风格,也在西方建筑风格,风俗文化的影响下,渐渐变得开放,流畅,风格也趋于多样化,艺术欣赏价值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