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4 15:14:0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大学老师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真不错。”作为评委的书法家们给予现场的优异作品高度评价。不过,他们也表现出自己的担忧:“大部分大学生的书写水平却实在不敢恭维。”书法家陈稼夫建议:“大学生毕业论文应该废除打印,恢复手写。”
书写差会带来很多麻烦
电子科技大学退休教授陈稼夫是雷达结构专家,其书法造诣也颇有成就。从11年前退休至今,他一直在学校给大学生教授书法课。在接受本报记者访问时,陈稼夫毫不客气地批评起当前大学生的书写水平。“每回看见他们手写的作业,简直就是‘惨不忍睹’。”
“大学生书写差,会带来很多麻烦。”陈稼夫说,尤其在理工类大学,学生经常要写一些理学公式和符号,如果书写潦草,容易造成严重错误,还会给阅卷老师带来很大压力。“好几个老师都向我抱怨,说现在大学生们的字写得很不规范,批阅他们的作业简直‘苦不堪言’。”
“不仅是大学生,大学老师的板书水平也在下降。”陈稼夫对部分大学老师也提出了批评。根据他多年来的观察,相比上世纪50年代以前出生的老教师,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大学老师的整体板书水平明显逊色得多。
书写水平下降因为写字少
什么原因导致大学生书写水平下降呢?四川省硬笔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韩邦彦分析,随着书写工具的不断进步,毛笔、钢笔等书法常用工具被人使用得越来越少,电脑、圆珠笔等不利于书法练习的工具使用得越来越多,是导致大学生书写练习偏少,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
“现在有手机、电脑,哪个还写信。发短信、打电话,或者上网聊天就行了。”四川大学锦江学院大二学生小李告诉记者,自从他上大学以来,从未给别人写过信,“写信太慢了,也麻烦得很”。参赛的西华大学学生表示,钢笔不仅卖价较贵,而且还要经常灌注墨水。相比之下,圆珠笔、中性笔要廉价、方便很多,“不信你去教室里看一下,大部分是用中性笔的,用钢笔的少得很”。
建议毕业论文恢复手写
大学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培养人才的场所,有经过充分认证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怎么能说无目的呢?当今的大学,是有表达极为繁复、看似科学严谨的方案材料,但是这些材料只是用来应付上级评估的,可能永远不会在教学活动中体现,也永远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目标的考核和鉴定。
大学,看似很忙碌,实际上是无目的的忙碌,就似马路上匆匆赶路的人群没有统一的目的地。大学老师要上很多的课,但大学老师只知道上课而不知道自己上的课要让学生得到什么;学生要听很多课,学生也只知道要去听课但不知道自己听了课要获得什么。课程如此,专业也如此,一个接受了专业教育的人应具备怎样的专业知识、技能、素养,专业负责人却不知道。如此大学,是有目的的吗?
大学为什么会处于如此无目的的状态?这确实是大学的悲哀,但却是大学里某些人所希望看到的。无目的,即意味着无责任。当今的大学,学生找不到工作,教师照样可以涨工资;学生工资不如农民工,教师照样可以拿奖金;学生上课不听讲,教师照样可以晋升职称。为了让这种无责任承担的状况得以维持,一些大学老师、官员怎会不热衷于做“去目的化”的事?
从课程目的到专业目的到学校教育目的,只要稍加分析,人们就可以发现,所有的表述都显现出外交辞令的风格,尽管没错,但语焉不详、含糊不清。什么“好品质”,什么“高素质”,一概都是没有标准、无法考评的。无目的导致大学缺乏责任落实机制,更没有责任追究机制。而没有了责任的落实和追究,大学也就是散沙一盘,效率、质量也就无从谈起了。
大学“无目的”的状况由来已久,而且还将继续存在下去。当人们批评大学生知识基础薄弱的时候,有人会说“大学教育为的是人的全面发展,道德品质才是最重要的”;当人们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出质疑的时候,有人会以“精神素质是无法衡量的”来辩护;当人们对大学的教学质量表示怀疑的时候,有人总是会理直气壮地以“立足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来反驳。在他们看来,只要有道德、精神,其他的什么都可以不要。一个人如果真有道德、精神,那确实是无限美好的,问题是,他们自以为“有的东西”事实上纯粹就是子虚乌有。
大凡希望大学“无目的化”的人,并不是真的“无目的”。他们只是在要承担责任的时候,才真的是“无目的”,而在为维护个人利益上是比谁都更“有目的”的。可以说,大学的“无目的化”是彻头彻尾的“功利化”!为什么有那么多老师为了自己的课题、论文、晋升可以不讲人格?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学校尽喜欢做升格之类的华而不实的事?这些人无非是通过“无目的化”以让自己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追求自己的“目的”。
可见,大学的“无目的化”,是变相的“功利化”,是更具隐蔽性、更容易迷惑人的“功利化”,同样也是更可怕的“功利化”。而且,大学的“无目的化”,让常规的教学活动处于一种半死不活的休眠状态,让学生变得僵化。“功利化”,多多少少还能调动起人的一点积极性,相比较而言,大学的“无目的化”比“功利化”更可怕。
1、缺乏指导大学生人生发展与定位的课程
目前我国高校教育并没有对学生进行人生指导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缺乏指导学生在面临挑战时,怎样才能占据主导地位的方法;缺乏教育学生在遭遇逆境时,怎样才能找克服困难,从逆境想出的办法;缺乏教育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该如何提升自己的魅力指数,拥有更广的人脉;缺乏教育学生在工作学习中,怎样才能充分发挥能力和潜力,取得骄人的成就的人生指导课程。
2、教学内容和方法与社会脱轨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由此得知教师的教学任务不仅仅是照本宣科,可是现如今大学的课堂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被动的接受,很多老师的教学就是把课本的知识讲完了,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而并不注重课本与社会的结合,导致课堂枯燥、乏味。课本知识的老旧,也导致了学生对于课堂内容失去兴趣,有时候让上课成为了一种例行公事。笔者认为作为一名大学老师,教书育人是根本,老师在进行课程规划和讲解的时候应该有意识的与社会相连接。大学教育不同于普通基础教育,它更加的系统、丰富、全面。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将“学”与“实践”有机的结合到一起,解决教育脱节的问题。
3、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无暇东顾
作为大学教师每年都要完成所谓的“科研成果”,要写论文、出书来完成任务,否则就可能降职。现今大学老师需要准备论文来评职称,要准备科研实验,保证职位。本科教师压力大,主要原因在于受、科研成果、职称评定的相关制度束缚,学校老师压力大,工作量大,对于功课准备的时间自然会少,这也是造成教师课堂质量不高的原因。
4、学校拼凑专业的现象明显
我国教育部于2001年颁布了《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明确提出高等学院可以在国家提供的招生就业信息服务和宏观调控制度的基础上,扩大学科专业设置的自。这样一来,许多学校的管理人员看什么专业热门好找工作,就赶快“上马”一个专业,拼凑一些“课程”出来应付门面。但是这种拼凑专业的现象,严重导致了学生就业难及教学失衡的现象。专业设置存在不合理现象,并没有考虑到社会的需求以及学生的长久发展。
5、学生选择专业为就业,专业学习目的性差
学生对于专业学习的目的性差,对所学专业不了解,不知道这个专业的社会发展方向和主流是什么,也不明白这个专业培养的目的是什么样的人才要求,不知道该怎样进行大学的学习,更不知道前面的路在哪里。很多学生选择专业只是为了就业的方便而“选择专业”,但是当他们真正想去定位自己的时候,就反而陷入了“专业思维”而不能自拔。多数人只是为了一份工作而读一个热门的专业,却忘了去关注自己的兴趣、爱好,甚至综合能力的培养和理想的思考。这就是我国许多大学生所面对的困难。
二、解决对策
1、开办大学生人生指导课程,培养专业师资力量
人才的培养,不能仅仅是对专业课的教育,还应注重对学生人生的指导。开办大学生人生指导课程,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优良的性格,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敢于直面困难不退缩;学会掌控自己的情绪,培养学生积极的精神;尽可能的挖掘学生的潜能,教育学生上进的心态;最重要的是教育学生热情的面对生活;在面对未来的工作的时候要全力以赴,发挥自身优势。大学人生指导课程的重要性不比专业课程差。开办大学人生指导课程,要建立专业的师资力量,培养专门人才,加强对学生进行人生指导课的教学。对于大学人生指导老师的培养,可以学习国外发达国家的方法,建立专业的人生指导部,定期对老师进行培训,发挥自身的最大作用。
2、提高老师教学质量,定期审查教学计划
提高教学质量,是保证学生课堂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老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学,拒绝填鸭式教学。作为高校教师,应该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对于每一节课的课程安排应该合理,保证教学知识的难易适度,将知识点尽可能多的总结归纳出来,帮助学生理解。对于不好理解的内容应该进行重点讲解,不但要教会学生对于这一知识点的理解,还要交给他正确的学习方法,能够达到举一反三。鼓励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通过亲身经历,学习知识,并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还应该加强定期审查制度,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其中,考察任课教师的教学质量,提出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3、改革教师评审制度
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八成的高校教师压力过大。作为老师,不但每天要准备课堂讲课内容,还要写论文、评职称、做课题研究,各种审核制度,让高校老师不堪重负。对于高校教师的评审,不能只停留在论文的写作质量和课题研究的成果上,更应该关注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质量高,学生评价高,应该列入考核中。除此之外对于老师研究的课题,不应该只注重数量,还应该注重质量,讲求创新性。同时教师的考核机制也应该与教师的个人人格魅力挂钩,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教学上。除了有合理的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外,我们更要为教师提供足够自由的研究空间,真正实行学术自治。对于大学老师而言,他们的学术研究应该是兴趣驱动,而非任务驱动。在这种自由的学术研究氛围中,可能会出现个别没有成果的“懒汉”,也可能最后产出的“学术成果”数量没有以前多。但是在这种氛围下,出现的学术精品肯定会比现在多,对学术以及社会发展的贡献肯定也会比现在大,教育和学术的声誉也会逐步恢复。
4、杜绝大学随意添加专业现象
每年高校,向外输出的大学生逐年增长,这不可避免产生学生的就业问题。近几年来社会上传出“大学毕业不如农民工,农民工就业方便,大学生就业难”的议论。有关信息揭示,2014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速7.4%;1-8月份,全国新增就业人口970万人,占全年目标的97%,经济增速与就业增长背离。城镇调查失业率呈下降趋势,其中今年3、4、5月的城镇调查失业率分别为5.17%、5.15%、5.07%。因此规范大学专业设置对于解决学生就业难现象也是一个有效的措施。学校在设置专业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专业的实用性、针对性和就业率。首先应该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学校的专业设置,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就业。在课程的安排上,学校应该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爱好,放宽专业的限制,重视学生对于专业的选择,从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其次,学校设立专业也是为了给社会输送人才的需要。学校应该根据社会的需求定期对专业和课程进行调整,增加课程的灵活性,避免专业设置不合理现象,根据国家的相关政策,协调市场,以避免学生就业难的现象。最后就是专业的设置应该有长远性。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设置要灵敏地反映着社会各产业的部门结构和行业结构的变化及随之出现的人才需求变化,但又不能盲目的取媚市场,必须要有前瞻性。作为现代高校,应该有意识的培养人才,能够准确科学的对未来人才市场进行预测,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5、加强专业选择教育,提高专业目的性
许多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都会有些许的困惑,作为高校的一名教师,笔者曾经听到许多学生说过对于现在的专业并不是特别喜欢,也不了解进入社会后能做什么。相信这些困惑很多老师都会听到过。很多学生对于自己所选择的专业并不是特别了解,有的干脆就是为了就业。作为老师应该有效的对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进行引导,解决其困惑。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以及自身情况去选择专业,带着兴趣去学习,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总结
首先是工作方面:
鉴于XxXx中学今年要参加Xx市教学评估,所以我们四人这一个月主要工作便是协助老师整理档案,完善校园设施。三位女生因均为文科出身,并有一名来自中文系,一名来自英语系,故整理档案,帮住老师修改论文,完善演讲稿的任务就落在了他们的身上。该工作枯燥、冗长、繁琐,但三位女生并没有太多怨言,而是尽最大努力认真完成每一项工作,即使晚上通常要加班到九点、十点钟,并且牺牲了很多听课试讲的机会,也没有表现出任何不满。
作为来到Xx中的唯一男生,我主要负责检查、修理学校的硬件设施,为了整齐化一,学校统一将桌椅翻修、编号。全校十个班,近千张桌椅,后勤老师带领我,仅用了两天时间,便完成了该项工作。可见,每天的起早贪黑有了回报。
在教学工作上,因该校音乐老师休假,音乐学院Xx同学在来校第一周便开始上课,Xx的独特的教学方式,很快便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喜爱。
该校有大学特长生五人,将于4月25号参加大学特招,专业出身的我便担负起在最后两个月多月迅速提高他们成绩的重任。每天早晨五点半开始,我带领五人开始训练。给他们讲解专业动作,运动技巧,每天放学后,也会加紧训练一个半小时。一个月的时间,五人的成绩均有了明显的提高。
因该校特殊原因,大学老师缺失,中文系Xx同学肩负起了初一、初二六个班16节大学课,虽然不是专业出身,但经过仔细备课,课堂效果也得到了学校老师和学生的认可。
一、教风的概念
教风是教学实施者在完成教学任务时所沉淀的文化素养、成熟的人格修养,稳定的思想作风、工作风格和职业操守,是老师职业道德素养的综合体现。教风主要是通过日常的教学科研实践活动体现出来的,是各个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和发展的关键,也是决定一个学校今后生存的核心。因此,加强教风建设,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
在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中,特色鲜明的优良教风在各个高校逐步形成,但与此同时高校也不断地受到来自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的冲击,对良好教风的形成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出现诸多前所未有的问题。本文通过对西安邮电大学教风现状的调查,暴露出目前高校教风存在的主要问题,深入剖析影响教风的诸多因素,目的是为今后在推进教风建设方面提供一些实际依据和参考。
二、当前高校教风存在的主要问题
2014年11月至12月,项目组先后在西安邮电大学的在校大学生中进行了教风问卷调查,在发放的500份教风问卷调查中,465份为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达到了93%,说明此次调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此次调查的结果总体是,“优秀”占12.62%,“良好”占43.38%,“一般”占38.11%,“差”占3.26%,“较差”占2.63%。这表明:教风的整体基本上是好的、积极向上的,大部分老师基本上都能够胜任自己的教学上作,能够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按照大纲和课程要求实施教学的各个环节,能够率先垂范,工作一丝不苟、踏实认真;但仍有部分老师缺乏职业道德修养,没有做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本次调查虽属个案,但目前高校教风普遍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却暴露其中。
1、个别教师职业道德缺失
近年来,大学老师职业道德素养得到了各高校的普遍重视,老师课堂教学用语、仪容仪表、教态进一步规范化,提高了服务学校和学生的意识,老师职业道德素质明显提升。不过,在实际当中仍然存在着一些有失老师职业道德素养和伦理要求的丑恶现象,甚至是违法乱纪。
扩招和申请更名大学时进入高校的部分老师和大多数青年老师几乎没有系统地接触和了解过大学教学体系和实践活动环节;有的在课堂教学中言谈举止略显粗俗,甚至不尊重学生,文明程度欠缺;仪容、仪表不够整洁;不按时上下课,随意调课、停课甚至旷课。调查显示,约有41%的老师与学生缺少必要的沟通和交流,不关心学生,下课后杳无音信;有3.46%的老师在按时上下课方面存有问题,有损老师在学生中的良好形象。
2、有些教师自身素养不高,自律性差,缺乏团队精神
通过调查,3.68%的老师教学纪律特别差,18.12%的老师在纪律性意识方面存在问题。有些老师在思想上根本就没有校纪、校规,缺乏纪律性和组织性,没有团队意识;有的老师上课经常不能按时到位;有的老师行为更为恶劣,为一些关系户学生打人情分,甚至泄漏考题;有的老师监考迟到甚至忘记考试时间,在监考过程中不负责任,对一些学生的作弊行为熟视无睹,使考试失去了应有的公平性,造成很坏的影响。
3、部分教师教学显现石化现象,知识链出现断层,教学有失规范
有些老师对于学校规章制度、工作规范、教学实践环节的实施,不是为了教学和学生,而纯粹是为了应付差事;授课敷衍了事,毫无精力和感情的投入,课堂气氛乏味无聊,把教书看作是自己人生中最痛苦的磨难,教学逐渐出现石化现象。还有一些中老年老师语言和文化知识以及教学方式趋于老化,对于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掌握甚少,有的甚至连微课、慕课都不大了解,他们教学思路滞后,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死板,枯燥无味,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化大学教学的需要。
有些老师不愿钻研最新的教学法和专业知识,也不愿涉猎前沿科学技术,思维狭隘,讲课照本宣科,语言贫乏,课堂枯燥无聊,毫无新意,不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使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有些老师上课随心所欲,我行我素。调查发现,有32.31%的老师上课时,课堂纪律存在问题,其中有6.56%的老师基本上不管课堂纪律,只管讲课;有16%左右的老师辅导答疑流于形式,走过场,不认真、不负责,没有做充分的准备,也没有实质的辅导内容;有23.03%的老师对学生作业敷衍了事,批改不认真;有2.38%的老师不布置;有1.98%的老师不批改作业。
三、高校教风的成因分析
目前高校教风状况越来越令人担忧,长此以往,会滞后学校未来长足的发展,这种状况值得深究。
1、外部原因
(1)自然地域环境限制了师资队伍的发展空间。由于学校所在自然地域环境的限制,不同地域间高校老师的教学研讨和学术交流无形中形成一道天然的屏障,造成东西部地区高校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同时也形成了一种“孔雀东南飞”的现象,导致不少高水平、高学历、高职称人才的流失。同一省内的高校,地理位置在省会城市和不在省会城市的同样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地域差异阻碍了老师自我提升的空间,造成大学师资队伍不稳定,使老师教学心态出现偏差,人才流失时有发生。
(2)社会大环境影响和冲击教风,使其每况愈下。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与社会领域交相并存。市场经济驱使资本运行过程中追求效益最大化。追求“短平快”的急功近利现象不断侵蚀着高校良好的传统教风,颠覆了高校老师的职业道德素养,让高校教学管理举步维艰。
校际间差异阻碍了师资队伍的发展和完善,例如,国家对985、211、省重点大学办学经费划拨相比其它学校要多得多,这样导致了老师地位和薪水分配制度的差异,使老师在心理上失衡,极大地影响了老师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大大削弱了教学活动和科研的开展。社会认可度、政策导向、绩效、福利待遇、社会地位的差异等都对教风形成强大的冲击波。
(3)学校小环境制约了教风的良性发展。目前在各高校,学术氛围淡薄、行政管理厚重和发展意识乏力,是教风建设最大的障碍和影响因素。
首先是学校全面行政化,老师利益代言缺位。从“行政化”和“官本位”意识对高校教风的侵蚀来看,除极少数有特殊贡献的老师外,行政人员在拥有学校各类资源方面,与大部分全职教师相比,机会要多得多。许多学校重视行政而轻教学,“行政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有一个学校整个行政楼竟然几乎都是科级以上干部,出现了“科级干部两校区、处级干部两操场”的空前盛况;在这个学校里,一个副教授甚至远不如一个行政管理的科级干部。行政管理干部对学校的各种资源的占有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地步,从而极大地挫伤了一线广大老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了高校教风建设,也影响了老师对管理者的认可度和对教学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其次是绩效考核机制不健全,岗位实行倾向性的“双轨制”,重创大学师资队伍。各高校行政管理和服务、教学实行的绩效考核“双轨制”,极大地挫伤了大学老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产生了职业倦怠情绪,“内忧外患”,焦虑不安,厌倦教学工作,使大学师资队伍元气大伤。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行政管理和服务岗位没有硬性的量化考核标准,只要按时到岗,每天在规定时间段内签到,年终几乎100%考核合格,全额绩效奖励根本不受任何影响;而教学岗位则有学年、聘期教学工作量、科研工作量(项目、论文和著作)和老师职业道德素养评定等诸多刚性量化考核要求。老师一旦某一项未完成或不合格,则会有扣除年终绩效奖励、来年岗位不保等各种风险。考评机制实施不力,造成不平等性,不能得到老师的认可和参与。
同时,许多高校为了加强教学和老师管理,针对老师的每个岗位级别都设置了科研岗位最低额,实行很多计算学术工作量的绩效考核办法,对项目、论文、著作分门别类量化打分。以项目为例,分为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校级,按不同级别设定不同的分值;再比如,对各类不同的学术刊物等级化,把各类不同学术期刊上面发表的文章分门别类,并设定一定的分值。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弊远大于利。
再次是教学部(教研室)非学术化、边缘化。教学部(教研室)作为高校最基层的教学研究单位,是实施教学工作、开展教学改革、进行科学研究和师资队伍建设的最基层单位。由于高校“行政化”思想和做法的影响,严重干扰、阻碍了学术科研的开展,教学部(教研室)不能发挥其应有的基石作用,非学术化、边缘化的趋势越来越严重,教学和科研乏力。如在分配教学任务时,容易、简单、备课量小的课程抢着代,相反,则找各种理由和借口,相互推诿;向学校请假不代课或者尽量少代课,在外兼职,这种状况对良好教风的形成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亮点:在我毕业后“带户口下放”的两年,陪伴我的不是《论语》,是陈鼓应的《庄子今注今译》。
【诗词之美】“”后期那个寂寞的时代里,我的父母都下放了,我作为独生女,是姥姥最早教我背诗,她去世了很多年;舅舅是大学老师,教我背《滕王阁序》,去世了;更多诗歌里的意境是我爸爸带我看的,也去世了。教我古诗的亲人都远离了,而诗意还活在我的生命里。
今天,人们对诗歌颇有偏见,觉得闲人才去写诗。在一个建功立业的时代里,风花雪月已然边缘化,但我认为,一个人越要发愤图强,就越要有一种悠扬的心灵力量。我们很多的功业是属于生活层面的,但并不属于生命层面。诗意流连则是一件生命层面的事情。什么是意象呢?就是“床前明月光”,就是“处处闻啼鸟”,就是“悠然见南山”……在这些我们父母背过、我们自己背过、我们孩子还在背的意象中,完成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成长。
【书比人更可靠】这是我的切身体会,但是现在的青少年不懂得,他们宁愿在网上的虚拟空间里向网友们倾诉。他们还不懂得,生活不是游戏,不是说按一下“game over”就能重来的。
【关于阅读】之所以阅读,是因为孤独,但在孤独中有书可读,书比人可靠。我其实是一个被阅读成全的人,我希望每个人都能做一个好读者。
我享受网络阅读带来的便捷,也迷恋纸质书的墨香。阅读时,首先要看你是否渴望阅读、渴望知识、渴望有限的人生有所收获、渴望从阅读中获取力量,只要你渴望,阅读的载体不重要。
阅读是为了让我们打破这个世界上所有的障碍,让我们的生命更自由、更坦率、更勇敢,能够让我们以各式各样的方式去充实自己,然后传递给别人。阅读最终成全的还是一颗心,而无关乎是哪一种阅读方式。
【写作心得】写文章就是写人心,先要写人话,只要写的话是真话,就有人爱看。
【曾被“古典大部头”吓倒】上研究生时,我还不满21周岁,在北师大的中文系读古典文学,而且是先秦文学。看到那么多大部头,吓到了,心想那么艰深,那么庄严,我唯有膜拜而已。我该怎样去读它,怎敢下笔写论文呢?当时,启功先生还在中文系任教,我就去问他。我说你看那些理科的同学,会做大量的实验报告,有数理的分析所以叫很学理化的论文,文科现在有没有标准也能学理化?启功先生乐呵呵地给我说:“你自己看,什么时候论文写得不像人话了,一般就叫学理化了。”这么多年过去,当我自己都成了老师,我还谨记启先生告诉我的基本道理——写文章要先说人话,就是说,跟自己不矫情,才能坦率真诚地对别人不矫情。我们“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这是真学问吗?古往今来,好文章,也就是“说人话”而已。
/链接/
于丹,生于1965年,文学硕士,影视学博士,当代著名文化学者。现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年,“2007第二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重磅,于丹以1060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2位,引发广泛关注。
从1988年开始活跃在影视传媒实践的第一线,先后担任《在共和国史册上》《太阳照常升起》《香港沧桑》等20余部大型电视专题片撰稿人。先后任《正大综艺》《环球》等电视栏目撰稿人,获1994年、1996年星光奖最佳撰稿奖。担任北京市迎战“非典”大型专题节目《非凡抗击》总撰稿,2003年任中国申奥片策划人,参与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
近年来,于丹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文化视点》栏目普及、传播传统文化,以生命感悟激活了经典中的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在海内外文化界、教育界产生广泛影响。
语录一二
一个人的视力本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另一个是向内来,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心中有什么,他看到的就是什么。
迷惑多是因为眼界不够大,井底之蛙怎么能知道什么叫海阔天空呢?
真正的和谐决不仅仅是一个小区邻里之间的和谐,也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还包括大地上万物和谐而快乐地共同成长;人对自然万物,有一种敬畏,有一种顺应,有一种默契。
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
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
要做到内心的强大,一个前提是要看轻身外之物的得与失。
其实就像我们面前有半瓶子酒,悲观主义者说:这么好的酒,怎么就剩半瓶了?乐观主义者说:这么好的酒还有半瓶呢!
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这么做的好处就是让自己少一点后悔。
人年轻时都是在用加法生活,但是到一定层次时,要学会用减法生活。你的心灵如果被所得堆满,最后就会累于所得。
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
成功的职业,不一定是你心中的理想。
前段时间,浙江大学法学院一位北京大学博士出身的副教授在该院毕业典礼上发表了所谓甄嬛体演讲,开口“朕”如何,闭口“众爱卿”。传到网上,一时沸沸扬扬。
记得北大中文系陈平原教授说过:“人世间一切场所,唯有大学最适合于做梦、写诗、拒绝世俗以及容纳异端。如果连大学校园里都‘一切正常’,没有特立独行与异想天开,绝非人类的福音。”一言以蔽之,大学最看重多元性和包容性。在这个意义上,甄嬛体也罢“玉环体”也罢,作为一种个性一种风格,都应允许其存在,也自有其存在的理由。“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就正能量而言,它对某种“体制性合谋话语”或以政治正确为圭臬的官腔说教式文体未尝不是一种揶揄和挑战。
与此同时,其“负能量”也是显而易见的,不宜效仿和提倡。这是因为,在日趋戏谑化、娱乐化或媚俗搞笑的世风中,大学更有责任呵护和坚守高雅、厚重、严肃的文化家园。倘若大学也随波逐流,那么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民族将走向何处呢?
再说,我们的大学随波逐流还不够吗?如去年四川大学某副研究员和浙江大学某副教授因论著涉嫌抄袭而被开除教职,甚至堂堂中科院院士、武汉理工大学校长,其论文也有剽窃之嫌。依我愚见,个中原因或可归结为一点:不严肃。
要知道,这种不严肃并非幽默,而是儿戏。之于他们,一切形同儿戏。毋庸讳言,作为大学整体也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严肃性,如早已不成为新闻的教授竞聘处长,如对官员“读博”网开一面,如为应付评估检查而动员师生弄虚作假。
说起来,致使“杜甫很忙”恶搞图片在网上疯狂流传的主力军,也并非社会流散青年,而是在校大学生。这也从另一角度说明大学教育、大学文化开始失去应有的严肃性。
李白被恶搞过,说他是到处招摇撞骗的“小混混儿”;《西游记》被恶搞过,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孙猴子有了漂亮的女朋友,“五世元阳未泄”的唐三藏有了;《三国演义》被恶搞过,千里赶马车的关云长同兄长刘备的小妾也险些有了“”。如今又搞到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头上。杜甫诞辰一千三百年的二月十二日举行的严肃纪念活动没引起多大反响,而双耳插着MP3或iPhone什么破玩艺儿的“杜甫很忙”却风靡大江南北。
关键词:农村考察;传统图案;创意表现;课程改革
一、 研究背景
目前,我国各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育在教学内容结构上基本分为专业技法、专业理论和专业考察(实践)三部分,然而目前我国艺术类学生大学阶段的课程设置和专业培养过多关注了其专业技能的教育改革,而在专业考察方面的创新则较少涉及,这在很大程度影响到艺术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以及对自然美的感悟,而这是艺术创造性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很多高校把专业考察和下乡写生相提并论,其实二者有着本质区别,相对来说,专业考察是需要综合运用艺术学、社会学和统计学等相关知识,采用社会调研的方法系统设计和严密组织,然而目前无论在艺术理论界和教育界还没有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
传统图案创意与表现是艺术设计专业大二的基础课,在很多高校都有开设。在授课过程中如何做出特色,使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体会、认识传统图案的精髓是课程前期重点要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开展创意设计的基础[1]。然而在很多高校,教师与学生过多关注创意过程和期待创意结果,而往往忽略了图案的历史背景。例如,曾有学生的月饼礼品包装作业,图案选用的是马王堆汉墓辛追夫人棺椁上的图案。包装不论从结构、形式还是色彩的设计上,虽然都可称为上乘之作,但却忽略了最重要的素材的文化背景和产品的使用功能。正如有些学生不无遗憾的说:“原来人们买的是装在‘棺材’中的月饼啊”。虽然,这只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小插曲,熟不知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由于设计师缺乏文化素养而造成的“可笑”设计。
文化素养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的是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2]。虽然在一门为期五周的课上让学生们提高文化素养,看似天方夜谭,但进行认真、细致的前期调研则不失为一种周全有效的办法[3]。
本次课程调研地点选择了河北省易县清西陵,调研实行小组制, 3-4人为一组。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清西陵陵区的宫殿、石雕刻和石建筑,构成了一个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古建筑群。作为依附于传统古建装饰艺术的砖、木、石雕、彩绘、琉璃以及装饰构件,虽然都不是作为单纯的观赏性对象而创作的,但它们在建造过程中所严格遵循的清代皇室建陵制度,则充分体现了那个特定时代的阶级信仰、崇拜或纪念[4]。因此这对于学生们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认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形式,以及提高人文素养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
文献收集之前首先将学生分成小组,然后根据教师提供的内容和建议,各小组对感兴趣的某个或某些调研项目进行初步的文献资料的收集。这一过程对于设计类学生来说是一个较为痛苦的过程,短短的几天内需要他们完成大量的文献资料的查找和整理。因为,我们反对直接下载网上数据,这就迫使学生必须扎进图书馆和资料室,进行有关各种历史(清史、建筑史、艺术史)、工艺制作、研究现状等资料的查找。学生在此过程中必须要做好记录与初步的比对,这是在借鉴和参考前人成果的同时避免抄袭的一种简便又有效的方法。综合型大学的图书馆储备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从跨学科的角度讲查找相对容易,而艺术类专业院校的学生则需要更多去公共图书馆或者书店进行查阅。这一过程既可拓展学生的研究和学习视野,又可在查找范越来越广,准确度越来越高的基础上,日益增强他们的文献能力。由此可见,这种貌似不起眼的相关知识的涉猎和训练,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产生一定的影响。
以上工作是对学生文献能力的必要培养,也是使学生养成良好调研能力的第一步。让他们学会看书、知道怎样看书,这也是很多教师在毕业论文撰写阶段反应最大与抱怨最多的焦点。老师们普遍反映学生摘抄他人成果过多,本科毕业论文学术价值不大,选题重复。在批评学生论文的同时,作为教育工作者也应该反思:大学生在前三年的学习中并没有系统接受过专业的学术训练,他们并不清楚如何进行文献资料的查找与分析;如何去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同一个研究内容找出新的范围和点子;如何去理顺思路,克服难题;如何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有效的去完成一项工作。发现问题固然重要,更重要的则是改变观念,如何采取尽可能的措施解决问题。大学老师不仅仅是“授业、解惑”的教书匠,更应该是学生社会角色转变的引路者和学生内在潜力的挖掘者。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老师应在课程设计和内容安排上有意识的加强学生人文素养和科研能力的训练[5]。
三、调查线路与调研表的设计
首先,每个小组可根据兴趣和前期资料搜集整理情况自由选择调查类别,可以涉及建筑彩绘、平棋、须弥座、雀替、华表、门券石、丹陛石、走兽、石五供、碑刻、琉璃墙壁、栏杆柱头、焚帛炉等各种建筑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