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4 15:14:1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结构工程硕士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先进的培养模式和理念
工程硕士培养主要着眼于为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和延长石油(集团)公司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根据企业的要求和工程硕士的特点制定好工程硕士的培养方案,选好或编好工程硕士教材,保证课程教学质量。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是保证工程硕士培养的质量的关键,课程设置既要保证必要的理论基础,又要反映企业的需求,课程内容应具有知识的宽广性和综合性,要反映当代工程技术的发展前沿。在保证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工程硕士生实际基础,根据油田企业要求,适当调整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的设置,各课程要突出各油气工程领域的通才教育,打好基础。专业选修课要根据油田企业实际,加强应用性、针对性,开设油田各工程领域学科前沿与学科交叉的讲座。这样才能充分体现为油田企业培养人才、为油田企业服务。校企联合培养的核心是紧密结合企业需要,充分发挥企业科学研究和专业技术人才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实行共同指导,联合培养。我校研究生教育在走产学研一体化的道路上建立并完善了“西石大—长庆”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并把它推广到延长、胜利、中原、华北等相关企业。该培养模式的特点主要体现为:一是校企“两个培养主体”,企业与高校并列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从招生录取、课程安排、培养计划、论文选题、研究条件协调等各个方面,企业与高校作为两个并列的人才培养的主体共同发挥作用;二是培养过程“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学校培养为主,侧重理论学习,完成西石大与长庆共同规定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学习;第二阶段以长庆油田培养为主,研究生深入到长庆油田参加工作实习、实验和论文设计,培养其工作实践、技术应用、科研开发能力。研究生论文在长庆油田完成,毕业时回校参加西石大与长庆油田共同组织的答辩。三是实行“双导师”,每位研究生都安排两位导师指导,一个来自西石大,一个来自长庆油田,在指导过程中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要做到密切交流和沟通。
二、强化各环节培养,注重工程硕士培养的过程管理
随着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发展和外延改革的顺利进行,适时地开展深化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改革,把外延改革引入到内涵改革上不仅是势在必行,而且也是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需要。改革重心从招生方式、规模发展等方面的改革向培养阶段的内涵改革转移,特别是课程与教学环节的改革,其目的是深化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改革、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确保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教学特色、办出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水平,使培养出的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真正受到广大企业的欢迎,真正得到社会各界的肯定。
(一)课程体系的设置与建设针对工程硕士研究生的特点,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合理的课程体系除应遵循一般的研究生教育规律外,还应针对其特点设置课程。课程设置既要符合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又要体现知识的宽广性、新颖性、先进性、综合性,使工程硕士研究生具有扎实的文化素养和合理的知识结构。课程设置既要考虑工程领域的发展方向,也要考虑学生的基础背景;既要按工程领域的要求培养,又要注意按学科规律安排课程,尽可能为他们单独设置必要的学位课,课程内容既要有先进性,又不过分强调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严密性,使之适合培养目标的要求。
(二)实践环节的设计与实施工程硕士侧重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本门学科专业知识、外语及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工程硕士侧重掌握本门学科相关学科知识、人文社科知识、管理学科知识、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工程意识和工程的设计能力等方面。工程硕士的知识结构方面强调宽广性,既要按工程领域进行培养,专业覆盖面广,更要求具有宽广的专业知识。其中公共基础部分知识主要培养学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外语能力,这对一个高技术人才是不可缺少的。根据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变革,专家们认为二十一世纪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应作如下调整:1.在知识结构方面强调三点:拓宽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拓宽相关学科的知识;提倡文理科的结合。2.在能力结构方面也强调三点:创造能力的培养;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3.在知识和能力关系上也要强调重视能力的提高。实践环节是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建立多种形式的校企联合实践基地是确保专业实践的一个重要渠道,同时建设一批校级研究生公共实验课和学科专业实验课也非常重要。带着生产中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学习,再结合问题进行学位论文研究,充分利用企业的科研工作和技术人才优势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从而在进行人才培养的同时提高单位生产技术水平,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工程硕士已经成为我国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石油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与开采难度的不断增大,决定了石油企业不仅具有十分丰富的研究课题,而且要求其不断提高自身的生产技术水平,而石油行业本身存在着巨大的资金、技术优势,这为产、学、研联合培养工程硕士提供了条件;与此同时,在实践中培养实际工作能力,通过工程技术人员的传、帮、带和共同技术攻关,更有利于工程硕士提高工程技术水平,从而不断提高培养质量。
(三)学位论文模式与评价等改革内容与课程教学一样,学位论文也是培养的主要环节,应与课程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要做到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工程性、实践性和实用性,在学位论文工作中必须强调把好三关:一是选题关,这是前提,也是难点;二是中间过程管理关,这是立足关,也是重点关;三是论文质量审核关,这是落脚点,也是关键。把好这三关,对保证培养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硕士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必须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研究生应在查阅文献、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做好开题报告,开题报告须通过开题答辩。工程硕士论文强化应用导向,论文也可以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等形式。
中图分类号:可从学校图书馆中图分类号中查阅,经济管理类为中图分类号中F类。
单位代码:我校单位代码10425。
学 号:以《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显示的学号为准。
密 级:保密论文须直接注明密级及相应的保密期限,如系公开论文此项不标注。
论文题目:应准确、鲜明、简洁,能概括整个论文中最主要和最重要的内容。论文题目中所用到的词应考虑到为检索提供特定实用的信息(如关键词),一般不宜超过25个中文字,若语意未尽,可用副标题补充说明。副标题应处于从属地位,一般可在题目的下一行用破折号“——”引出。论文题目应避免使用不常用缩略词、首字母缩写字、字符、代号和公式等。
工程领域:项目管理/工业工程。
研究方向:按照2008年招生简章要求。
校内导师:指导教师的署名应以研究生院批准招生的为准。
现场导师:工程硕士所在工作单位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
二、独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书
学位论文的独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书的内容和格式见第三部分图示,必须由作者、指导教师亲笔签名并填写日期。
三、摘要
中文摘要内容包括:“摘要”字样,摘要正文,关键词。对于中英文摘要,都必须在摘要的最下方另起一行,用显著的字符注明本文的关键词。
摘要是学位论文内容的简短陈述,应体现论文工作的核心思想。论文摘要应力求语言精练准确,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中文摘要一般约500~800字。摘要内容应涉及本项科研工作的目的和意义、研究思想和方法、研究成果和结论,硕士学位论文必须突出论文的新见解。
关键词:是为用户查找文献,从文中选取出来用来揭示全文主题内容的一组词语或术语。关键词一般为3~5个,按词条的外延层次排列(外延大的排在前面)。关键词之间用逗号分开,最后一个关键词后不打标点符号。
英文摘要:为了国际交流的需要,论文须有英文摘要。英文摘要的内容及关键词应与中文摘要及关键词一致。英文和汉语拼音一律为Times New Roman体,字号与中文摘要相同。
四、目录
目录既是论文的提纲,也是论文组成部分的小标题。目录按章、节、条序号和标题编写,一般为二级或三级,目录中应包括前言、论文主体、结论、参考文献、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致谢等。
五、主体部分
论文主体一般应包括:前言、正文、结论等部分。
1.章节标题及层次
论文主体分章节撰写, 每章应另起一页。
章节标题要突出重点、简明扼要、层次清晰。字数一般在15字以内, 不得使用标点符号。标题中尽量不采用英文缩写词,对必须采用者,应使用本行业的通用缩写词。
论文的章节按混合编排格式,即:一级标题用“第1章”、“第2章”……。从二级标题开始,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在不同层次的数字之间加一个下圆点相隔,最末数字后不加标点。例如:
第一级标题 第1章(居中)
第二级标题 1.1 (标题数字左侧顶格,标题内容与数字之间间隔一格)
第三级标题 1.1.1(标题数字左侧顶格,标题内容与数字之间间隔一格)
正文中的标题层次一般不应超过四级,四级以后可单独编号,编写作(1) (2) (3)层次以少为宜,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各章题序的阿拉伯数字用Times New Roman体。
2.前言
前言一般作为第一章,是论文主体的开端。内容应简要说明研究的问题、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理论基础及研究思路、方法,研究内容的基本框架、逻辑结构等。应言简意赅,不要与摘要雷同,不要写成摘要的注释。不必赘述一般教科书中有的知识。前言一般不少于3000字。
3.正文
正文是学位论文的核心部分,占主要篇幅。
作者应根据研究工作的内容,阐明研究方案和实验方法,突出自己的创新性和特色工作,做到论点明确、论据充分、结论可信,与同类和相关工作的比较分析清楚。工程硕士论文重点应与相关的实际工作相结合。
正文应该结构合理,层次分明,推理严密,文笔流畅,内容集中简练,图表、参考文献规范。硕士学位论文一般为2.5 ~4.0万字。
4.结论
学位论文的结论单独作为论文的最后一章。
结论是整篇学位论文的总结,是整篇论文的归宿。要求精炼、准确、完整地阐述论文的创新点。在结论或讨论中可提出尚待解决的问题,进一步研究的设想,与论文工作有关的建议等。结论根据研究内容分段总结,不必分节次。
5.参考文献
关键词:在职教育;专业学位;培养模式。
一、引言
建设类的在职研究生主要是指面向建设行业培养的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他们身上真正体现了产学研的结合,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现今我国已设立38个专业学位类型,这其中与建设行业有关的有工程、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工程管理等硕士层次和2011年新增设的工程博士研究生教育,其中工程硕士中又有建筑与土木工程、水利工程、项目管理等8个属于建设类的研究领域。我校作为省属高校面向本地区开展建设类在职研究生的培养,积极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具体有以下策略:首先是明确目标,培养目标是核心,是设定培养过程和进行培养评价的依据,具有指导作用。其次是教学培养,培养过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其中又涉及课程教学、学位论文工作、实践环节等几部分,各部分均对培养目标的实现有直接的影响。第三是培养评价,评价是对培养过程的监控,是保证培养目标实现的最终环节,其中包括教育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
二、明确目标,制定和修订培养方案。
明确目标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专业学位是与学术性学位并行的另一种类型的学位,两种类型学位的规格不同,各有侧重。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根据特定职业的需要培养从事实际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的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的紧密结合。因此,两种学位教育对招生的办法、教学内容、教学的方式方法、论文的要求、师资队伍的要求以及质量评估的标准也不同。因此,要转变教育观念,以适应市场需要为导向,正确认识和把握专业学位,深化专业学位教育制度的改革。在各类专业学位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坚持独特的培养理念是专业学位发展的根本所在。对于我校来说,必须整合内外部教学资源,根据行业和企业的特点制定和修订合理的培养方案。
三、精心设计培养环节,确保培养质量
1.科学设置课程体系,积极改革教学方法。
设计课程体系和每门课程教学内容时,要立足基础理、突出实践性、加强选择性。充分听取企业导师意见,紧紧把握培养目标和培养定位,注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现代科技知识的掌握;理论教学要紧密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设必要的选修课,供学生根据各自的基础和知识结构进行选修;还要兼顾行业任职资格的要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将新理论、新成果、新案例及时纳入课堂教学中;创新教学方法将案例研讨和试验模拟与传统的课堂讲解结合起来;邀请企业导师来校做前沿知识讲座,甚至承担部分理论课程的讲授;开展精品课程建设,逐步建立网路教育平台,将课堂搬到网上,使因工作关系耽误课程的学生能够随时补修;加强教材建设,尽量选择教指委推荐教材,鼓励教师根据实际需要自编教材或学习指导书。
2.整合内外部教学资源,配备校内外师资。
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优势,打破学院系所之间的壁垒,将校内优质资源整合利用,聘请其他院系的老师作为研究生导师或是课程教授,弥补自身师资不足的缺点,如:我校工程硕士中的工业设计工程领域有个景观设计方向,就是以建筑工程学院的建筑学学科为主,将农学院的风景园林学和美术学院的设计学的部分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另外,我们也积极动员校外导师承担部分理论教学任务,如: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的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现代施工技术与管理等就是邀请房地产公司的老总和优秀的项目经理来讲授,并为他们配备了相关专业的年轻老师做助教,大多数青年教师,是直接从硕士读到博士,缺乏工程实践经验,这样的教师给在职研究生上课,就知道讲什么、如何讲,就能够讲授有关本工程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以提高教学效果,才能成为最受工程硕士生欢迎的好老师。这种校内外教学团队每月要开一次研讨会,在一起说课和交流。
3.面向生产实际开展论文工作。
在职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工作首先应把好选题关,传统工学硕士研究生的论文选题多局限于科研课题,在相当大程度上从属于研究生导师的科研方向;而工程硕士论文的选题来源于生产实践,或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实用价值,应结合本单位的技术引进、技术改造、生产关键,或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的开发等课题,是一个完整的项目,或是大项目中相对独立完整的部分。为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充分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在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下实行密切配合的双导师制,学生在校学习阶段,由学校导师负责,在做课题时,由校方和企业导师联合指导,这种联合指导方式不仅有利于完成培养人才的任务,而且是学校教师再学习、再提高的好机会。在论文选题时,除了研究生必须撰写文献综述及选题报告外,应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成工作评议小组对选题进行审议,并对实验条件、经费、工作进度等进行审议。论文评价方面,工学硕士的学位论文具有较强的理论性,而工程硕士的学位论文的质量以“研究项目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研究成果的先进性,独立的研究开发能力”,“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来评价。[1]
四、建立评价与反馈机制,保证培养质量。
在职研究生教育中存在多个利益相关方,包括国家(政府)、社会和个体。其中,社会作为评价主体,可以包括各种社会组织,如企业、事业单位、专业评价组织等,个体作为评价主体,包括学生、家庭以及高校自身。他们各自对在职研究生教育有不同的需要,各自从自身需要出发有着不同的价值判断。
在我国目前社会机构评价还未起步,政府在公共责任方面对在职研究生教育的起着价值引领的作用。随着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深入,政府在推行资质评估、质量分析和跟踪调研、培养质量评估制度等质量保证措施的同时,由全国工程硕士教指委、领域教育协作组、质量分析组及培养指导组构成宏观监管组织,就各院校的培养特色、课程教学、学位论文、管理水平和师资队伍等方面实行不定期检查和考评;结合市场的动态需求,制订整体招生计划,在不同专业学位及不同地区之间进行总体协调。
我校重视开展建立企业及学员的评价反馈机制,定期与企业交流,采用向企业发放问卷,向企业征求需求意见等方式获得反馈意见,评价院校培养人才的社会适应性及院校科研成果的转化能力。或者通过企业对参与学习的学员的评价来间接评价院校的办学状况。学员是工程硕士教育最直接的受益主体,他们更注重学校教育对个人能力的提升,因而学员评价对院校的借鉴意义也更为直接。学员评价包括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在接受培养期间,将学员过程评价作为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参考依据;在学员回归企业后,通过跟踪调查的结果评价来改进院校培养思路与培养模式。[2]
另外,高校的自律管理也十分重要,高校要不断通过自我分析、自我鉴定、自我激励和自我调控提升自我发展能力,自主调节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等诸方面以及其间关系的平衡。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严格制度,规范管理流程,我校建立包括专业硕士领导小组评估检查机制、学术委员会监控机制和学员监督反馈机制在内的三级质量监控体系,严把质量关。将管理人员与老师的职位晋升、薪酬待遇、荣誉授予等与学员评价、校友反馈以及社会舆论评估等紧密结合在一起,注重把教育在操作性、务实性、实用性和针对性等方面的成效与激励约束机制紧密结合起来,在相关主体的监控、评价下,不断完善,自主发展。
五、结语
培养在职研究生既要考虑研究生教育的一般规律,又要考虑在职攻读的特殊情况;既要充分利用高校的教育资源,又要充分利用企业的教学资源;既要按教育规律办事,又要考虑企业工作性质及工作的总体安排。也就是说培养在职研究生必须坚持校企合作培养的方式,走校企合作培养之路,集高校雄厚的人力资源、先进的设备与企业强大的经济实力为一体,达到资源优势互补,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中为企业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本文受到聊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科研立项的支持,是课题的最终成果。本文提出的在职研究生的培养策略在目前我校的在职教育工作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基本满足了学生对于建设类知识的培训要求,学员对课程设置满意度较高,为以后的全面开展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的培养工作和成人教育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参考文献:
关键词:安全工程;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5-0066-03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过去一直定位于培养学术型研究生,1991年国家开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和培养工作,旨在改变研究生教育类型单一的不利局面;从2009年开始,教育部进行了研究生教育的结构改革,扩大了从应届本科毕业生中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比例[1-2]。目前,我国已设置40种专业学位,专业学位研究生占硕士研究生年招生总数从2009年的11%提高到2015年的50%左右[3]。目前,全国已有51所高校设置了安全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招生人数逐年稳步增加。但是,在培养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1)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与国家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求有一定差距;(2)在课程体系设置上缺少职业性,与学术型硕士没有区分度或者不明显;(3)师资队伍不足,“双导师制”落实差强人意;(4)生源结构单一、质量相对较低、学生认同度还不太高;(5)校外创新基地还不完善,还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求。
南华大学于2006年获首批安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招生资格,学校在该领域最早开展铀矿山通风与辐射安全、核电安全人因可靠性分析研究,形成了以铀矿冶通风与辐射安全、气载放射性安全监测技术、核电站安全人因工程、核电建设安全技术管理等具有核特色的研究方向。学校拥有“国家核应急教育与培训基地”、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实验室“核设施应急安全技术与装备实验室”,“铀尾矿库退役治理技术中心”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4]。该专业领域每年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20人左右,其中一半以上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此外,学校还与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合作,每两年联合培养40名左右的安全工程在职硕士研究生,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近年来,学院在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一、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特点
专业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是相对于学术型学位(Academic degree)而言的学位类型,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虽然处于同一层次,但是培养规格各有侧重,在培养目标上有明显差异。学术型学位按学科设立,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其目的是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而专业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5]。
二、安全工程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构建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过程的总和;它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流程,主要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6]。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点近年来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实习创新基地等四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探索,其中培养目标着重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实习创新基地着重解决“如何培养人”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
我国的教育行政部门明确要求“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培养目标是指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约束条件,对教育活动的预期结果,即研究生的预期发展状态所作的“规定”,具有定向、调控和评价等功能,处于培养模式的核心地位[7]。本学位点对人才培养目标前后经过两轮的修订和优化,修订过程中主要调研了兄弟院校的做法及结合了南华大学的实际情况,使该目标能满足国家和行业需求,特别是我国核电发展的需求。南华大学对安全工程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概括。
第一,培养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掌握解决安全工程领域实际问题的先进技术与方法,具有工程应用研究、安全工程设计与实施、技术攻关与技术改造、新技术推广与应用、工程规划与管理等方面的复合型高层次安全工程技术和安全管理人才。
第二,安全工程专业学位硕士要求掌握现代安全工程和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熟悉国家的安全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生产安全、核与辐射安全、火灾与爆炸、公共安全应急等领域的国内外发展状况和趋势,具备坚实的基础理论,以及较强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能够为各级政府部门、各类现代生产企业以及各类安全机构服务。
第三,安全工程专业学位硕士应该拥有扎实的安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以及多种能力:(1)有应用自然科学与工程等知识的能力;(2)有应用各种技术和现代工程工具去解决安全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3)有进行安全系统设计、实验分析与数据处理的能力;(4)有根据安全需要去设计一个部件、一个系统或一个过程的能力;(5)有多种安全科技训练的综合能力;(6)有验证、指导及解决安全工程问题的能力;(7)有对职业道德及社会责任的深层理解;(8)有很强的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包括外语能力;(9)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社会知识;(10)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
对研究生的培养要实现以上全部10项能力确实比较困难,但是要求学生达到以上大部分要求,或者在培养过程中要求相关方注意培养学生以上能力。
(二)课程体系设置
南华大学安全工程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课程体系经过两轮的修订,形成了如表1所示的课程设置。工程硕士研究生应修满不低于32学分,其中实践环节为必修,不计入总学分。总体上来说,课程的设置较好地体现了南华大学的核特色。
此外,学院定期举办一些学术讲座,以丰富研究生的知识,提升他们的学术水平。近年来,学院先后邀请了校内外专家作了“台湾核电发展与核专业人才培养”、“改变观念,夯实基础――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铀矿通风技术体系”、 “大气扩散物理模拟技术与进展”、“人因安全工程”、“现代安全管理概述”、“铀矿开采中的辐射安全”和“安全核能源的发展与可替代前景”等学术讲座,这些学术讲座是课堂理论教学的有机补充,进一步彰显了安全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点的办学特色。
(三)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包括研究生理论课程授课教师及实验指导教师、研究生导师(含校外导师),文中没有对公共基础课程教师队伍的建设展开讨论和研究。
在近年来,安全工程系结合学科和专业的发展,先后从中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西安科技大学等高校,引进和培养了数名安全工程专业以及相近专业(如安全技术及工程、矿业工程、地质学、土木工程、核技术应用等专业)的博士。安工系具有高级职称和博士学位的教师人数超过80%,45周岁以下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接近50%。毕业于不同高校和专业的博士加入可以优化研究生理论课程的教学队伍,增加师资的多元性,改进教学效果。
在校内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方面,学校有一系列的鼓励措施。比如学校在岗位津贴的评聘等方面,对于研究生导师有一定的要求,学校的关键岗位中的第九级、第十级岗位都要求是硕士生导师,且必须领衔指导一名以上的硕士研究生。近年来安全工程系先后有四名年轻教师被遴选为硕士生导师,进一步充实了导师队伍,指导教师队伍进一步年轻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的《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学位2010[49]号)中明确提出了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要求[8]。安全工程系近年来在这些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比如鼓励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考试、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如中核272有限公司、中建一局等,经费由学科建设平台经费进行资助。近年来,有两位教师取得国家注册核安全工程师资格证书,七位教师取得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资格证书,六位教师取得国家注册安全评价师资格证书,五位教师取得高、中级爆破工程技术人员作业证。在校外导师队伍建设方面,近年来先后聘请了中核272有限公司、中核北京化冶研究院和中国核工业第五建设有限公司等单位的十多位具有高级职称的技术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近年来指导十余名硕士毕业,成效显著。
(四)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近年来学院建设了三个校外实习基地,分别是与中核272有限公司建设的“铀尾矿库退役治理技术中心”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与中国核工业第五建设有限公司合作建设的“AP1000建造安全技术中心”校级研究生创新基地、与中核北京化冶研究院合作建设的“铀矿通风与安全环保技术中心”校级研究生创新基地。近年来,有10名学生在基地完成了硕士学位论文,且情况较好。近三年来学生在基地完成的论文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近三年来学生在基地完成硕士论文情况一览表
三、成效
近年来,南华大学安全工程全日制硕士培养模式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取得较好的成效,表现在:
第一,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优化,能满足国家发展和核工业发展的需求。第二,课程体系设置具有明显的核特色,以专家讲座的形式对课程体系形成有效补充。第三,师资队伍科研能力明显提升,硕士点办学基础得到巩固和加强。目前,安全学科领域现有教授10人,副教授18人,硕士生导师15人。近年来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军工项目20多项,同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和国内大型企业签订了横向科研项目近30项,年均科研经费600余万元。在国内核心专业期刊和国际会议150余篇,出版专著6部。第四,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取得进展,基地承担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在系统内就业渠道拓宽。2014年有2名学生分别就业于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和核工业标准化研究所,2015年有3名学生分别就业于福建福清核电有限公司、中核深圳凯利集团有限公司和国家核电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有限公司。
四、建议
第一,文中较为深入地分析了全日制工程硕士在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必须结合国家的需求和学校的特色,有针对性地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进行改革。
第二,结合学校的核特色,对南华大学安全工程全日制硕士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主要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校外实习基地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第三,该学位点的建设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工作:(1)课程库的开发与建设;(2)实习基地的拓展与巩固;(3)提升导师的科研能力,争取更多的科研经费,为培养学生创造更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王筱静.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对师资队伍结构的
挑战及对策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3).
[2]杨国华.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指导
浅议[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2).
[3]崔华华,刘信鹏,施晓娟.权力制衡理论视角的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重构[J].研究生教育
研究,2013,(5).
[4]李向阳,蒋复量,旷梅华等.“铀尾矿库退役治理
技术中心”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J].湖南
科技学院学报,2013,(12).
[5]蒋承,罗尧.专业硕士的就业意愿研究[J].北京
大学教育评论,2014,(4).
[6]别敦荣,万卫.论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人才
培养模式改革[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4).
[7]杨秋波,陈金龙,王世斌.职业能力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
生培养目标生成机制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5,(3).
【关键词】数据挖掘技术;软件工程;数据预处理
【引言】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进步,数据挖掘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在软件工程中需要对数据信息进行搜集、分类与整理,通过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推动软件工程的有序发展。我国对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与研究虽然处于初级阶段,但通过不断的经验积累也能够发挥技术的更多价值。
1数据挖掘技术概述
数据挖掘技术指的是在信息技术发展背景下,对信息数据展开处理的技术。与过去的信息处理技术相比,数据挖掘技术功能更加强大,可以应用在各个领域,无论是数据处理、数据转换还是数据分析,都能够完成相互之间的联系,并对数据进行最终评估。将数据挖掘技术应用在软件工程中,能够提高企业处理信息数据的效率,避免操作失误,保护企业数据准确[1]。
2数据挖掘技术在软件工程中的重要性分析
2.1高效整合多样化信息数据
由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功能比较多,其中包含了传统处理技术的功能,实现多样化信息的收集与分类,并将数据按照类别存储与整理。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在多样化数据中实现数据的系统化管理,为人们进行数据查阅工作带来方便。在软件工程中应用该技术,方便信息数据的高效整合,帮助企业全方位了解信息与数据[2]。
2.2保证信息数据的准确率
数据挖掘技术拥有强大数据运算功能,以往的数据信息系统运算数据时需要耗费大量时间与成本。如果信息数据体系庞大,系统运算时会面临瘫痪问题。在软件工程中,一旦系统发生瘫痪,系统将无法正常使用,数据也会受到破坏。应用数据挖掘技术之后可以有效解决以上问题,实现系统的优化,使系统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处理数据,防止信息数据发生丢失现象,提高数据处理的时效性。面对大量的信息数据,有的数据得不到利用,但长期处于系统中会影响系统运行效率,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将无价值的数据剔除,留下有用的信息数据,保证系统的运行效率和数据质量。
2.3缩短信息数据处理时间
在软件工程中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分类处理杂乱无章的数据,实现数据的转换与调用。对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处理时也可以应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数据的分类,并对模糊数据及时清理,提高系统内现存数据的实用价值。人们获取到的信息数据需要进行反复核对,以此保证数据真实性,通过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减少时间浪费,提高数据核对效率。
3数据挖掘技术在软件工程中的应用分析
3.1系统结构
数据挖掘技术应用流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数据预处理、数据挖掘、模式评估与知识表示。在数据预处理阶段中,高效得到原始数据的根本原因在于确定任务处理对象,得到符合软件工程需求的数据。通过数据清洗弥补原始数据存在的缺陷,确保数据的完整性。数据抽取需要从数据库中选择与软件工程任务相符合的信息。数据转换需要将数据格式加以转化,实现数据的适用性。在数据挖掘中需要制定一定的挖掘任务,通过对数据的分类与评价总结,合理应用运算方法进行数据推敲。在模式评估与知识表示中,其实际用途在于挖掘成功的表达,将兴趣度作为衡量标准,提高数据表达的识别能力。
针对软件工程中数据挖掘技术的优化应用,可以从系统结构方面入手,具体如下:(1)检测软件工程中的克隆代码。以软件工程为标准,将一部分代码复制,结合实际情况更改一部分代码,并对这些代码进行检测,代码检测与更改可以同时进行,能有效提高检测效率,实现系统的维护工作。当前应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克隆代码检测的方式一共有四种,具体为比较标识符、对比文本、检测系统程序结构与度量圈。在实际操作中,要求人们结合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克隆代码检测方法。(2)数据信息挖掘法。这是以横切关注点为主的挖掘方法,在软件工程中应用该方法可以改造系统,对数据信息达到良好的处理效果[3]。
3.2软件管理
为了让数据挖掘技术更好地应用在软件工程中,需要从软件管理角度入手,采用以下两方面举措。一方面,深入挖掘数据的组织关系,另一方面,挖掘版本控制信息。软件工程系统比较繁琐,挖掘组织关系时较为困难,人们需要合理调配各项信息,以此作为挖掘的依据。如果以软件工程管理流程作为主题,对电子邮件与共享文件展开组织关系挖掘,可以有效避免系统流程发生混乱,保护软件管理的秩序。当信息数据发生变化时,应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软件管理,将版本控制作为重要依据,将数据挖掘技术与版本控制相联系,降低系统运行成本,并达到警示的效果,提高软件工程的管理水平。
3.3软件开发
在软件工程初期阶段,人们将数据挖掘技术看成数据库,随着技术的发展,软件工程发展到现实应用,系统和现实共同发展。软件工程将各项指标与要求紧密结合,研发出最新产品,以往的软件工程中软件开发十分困难,而如今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将其与数据库相融合,发挥数据库内信息的最大价值,有效推动软件开发的进步。不仅如此,软件工程可以对信息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充分发挥软件工程的价值,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实现数据的更新,保证软件开发质量,优化软件操作流程。在技术的支持下,人们可以合理划分软件内部,方便及时发现问题,并展开积极有效的问题处理。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可以进行网站设计,对网站内容进行挖掘,特别是对文本内容的挖掘,随后整合网站信息,通过自动归类技术实现信息的层次性组织。在软件或网站管理中,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可以根据用户对网站的访问记录,进行记录信息挖掘,从中了解用户对该网站内容的兴趣,进而对用户提供信息推送服务和定制服务,以此吸引更多用户访问该网站。
在软件开发阶段,可以使用DataAnalytics轻量级业务数据可视化分析平台,这是数据挖掘技术的一项成果。该平台能够实现异构数据源的高效整合,可以兼容各种数据源类型,支持海量数据。可接入Excel/CSV等数据文件、企业各种业务系统、第三方互联网数据、公共数据服务平台等来源,轻松整合所有相关业务数据,帮助企业消灭数据孤岛。企业利用该平台可以完成数据的深度交互分析,DataAnalytics基于探索式分析,支持智能推荐图形与图表,二者可以协同过滤,帮助用户快速定位,通过数据挖掘找出问题,以拖拽式操作方法解决问题。
3.4聚类
在数据挖掘技术中聚类指的是对各个环节数据加以分析,结合软件工程的具体要求实现数据细化,以类型细化作为基础,为原始数据类型做出保障。通过聚类可以让同种类型数据具有相似性特点,在存在相似性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突出各自的特点。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实现聚类划分时,面对的对象无法预测,与其他算法相比,聚类拥有更加广泛的应用范围,进行数据分析时更加独特,挖掘信息数据时可以确保检测结果的有效性与真实性。
4结论
总而言之,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人们已经步入信息时代,数据挖掘技术也成为对信息数据展开处理和存储的有效方式。在软件工程中应用数据挖掘技术,有利于提高软件开发效率,提升软件管理质量,加强数据挖掘力度,使数据挖掘技术发挥巨大效果,人们可以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完成数据的聚类和网站设计,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
软件工程硕士论文参考文献:
[1]张立鉴.数据挖掘技术在软件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9(6):47-48.
[2]王祥顺.数据挖掘技术在软件工程中的实践与探索[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9(4):82-83+100.
从1991年开展专业学位教育至今,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规模逐年扩大,在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应用人才方面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09年,为进一步加快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步伐,增强研究生教育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教育部决定自2009年起,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硕士范围,大力推行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转变政策,拟在“十二五”期间,实现研究生教育结构的历史性转型和战略性调整,将专业硕士和学术性硕士的数量控制在1:1的比例[1]。
一、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必要性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作为我国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迎合了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复合型应用人才的迫切需要,缓解了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化与社会人才需求多样化之间的矛盾,加强了人才培养院校与社会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对于完善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制度、增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加快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应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刚实施了两年,全国各高校均无成熟的培养模式和经验可借鉴,如何积极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使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掌握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具备良好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成为满足培养质量标准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并探索出一套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型培养模式,已成为相关培养院校的一个亟需深入研究的课题。
二、培养具有石油特色机械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重要性
1.石油石化行业的发展要求石油高等教育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世界能源供应形势的日趋紧张,我国石油石化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在全球范围内激烈竞争的严峻挑战。为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石油企业近年来迅速扩张,大量引进人才,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这不仅反映了石油石化行业和石油科技高度综合和高度分化对人才复合型的要求,也体现了石油石化行业对人才适应性和服务能力的期望。因此,石油石化行业的发展要求石油高等教育必须迅速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复合式、创新型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主动适应并积极引导石油石化行业的发展趋势,在新的能源经济形式下制定出一套科学的石油人才培养机制,为国家“十二五”和中长期石油规划和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2.机械工程专业的特点要求高等教育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机械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各类机械装备和生产制造技术。对机械工程学科来说,它既是与工业发展相适应的传统学科,又是与高新技术同步发展的新兴学科,具有学科交叉性强、行业覆盖面广、人才需求量大、专业适应能力强的特点[2]。为了满足国家制造业和装备制造行业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各类机械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都应以全面素质良好、专业基础扎实的技能型、复合型、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注重工程实践能力、技术研发能力和团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其能较快地适应机械装备制造行业不同岗位的需求,能在实际工作中灵活地、富有创造性地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有效地解决现场实际工程问题。
三、当前石油机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不科学。为拓宽知识结构,石油院校大批增设课程门数,但由于师资力量有限,无形中缩减了课程本身的学时和内容,使教学知识面过窄,课程内容浅显。同时,大多数选修课较为传统,不能及时反映学科前沿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学术信息匮乏。机械学科是同高新技术同步发展的新兴学科,受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的影响显著。目前,机械工程研究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普遍较低,多数学生不能及时了解所研究领域的战略目标和科研动态,难以掌握学科的最前沿信息,严重阻碍了研究生科研成果的创新与突破[3]。
3.师资力量薄弱。近年来,虽然各石油院校都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但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师资队伍建设远远赶不上研究生的发展速度。另外,从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情况来看,新增的导师大多具有较高的学历,但缺乏实践经验,难以培养出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不能满足机械类硕士研究生教育面向社会、面向经济主战场的要求[4]。
四、石油石化背景下机械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多年来,中国石油大学机械工程专业作为国家制造业和石油装备制造业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培养了大批掌握机械专业理论和技术的优秀人才。与此同时,也逐渐暴露出工程研究能力、工程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不足的问题。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给我校研究生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为了适应国家中长期人才需求,立足于学校“强特色、求卓越,加快建设石油石化学科领域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科学发展主题,在现有条件下,应积极地依托校内基地,联合行业共建,寻求企业支撑,从培养计划、课程体系、学位论文、实践环节等培养过程上,对原有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方式进行了改革,构建符合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求的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1.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确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原则和总方向,设置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目标培养从事非学术研究的、知识和技术应用部门的从业人才,以满足社会对特定社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基于石油高校的行业背景和石油机械装备产业对复合式、创新型、国际化人才的需求,我国石油高校研究生人才培养必须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在分析石油工业面临挑战、发展趋势和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创新培养理念,改革培养方式。培养过程应注重基础、增强能力、提高素质,使学生掌握专业领域坚实的理论基础,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管理工作和专业技术,成为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人才,从而适应现代石油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和石油机械装备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的总体设计要求。
转贴于
2.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创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培养方案是对一种专业学位的界定,体现其性质和特点,一般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论文标准等内容[5]。石油机械类专业学位硕士培养在组织形式上应着眼于“实用、创新、复合”的培养目标,积极摆脱学术型学位硕士突出理论学习的影响,深化专业领域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理论学习主要在校内完成,夯实专业基础,实习、实践主要在现场或实习单位完成,提高实践能力,在学位论文内容要求和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方面,实施改革创新,以提升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整体质量。
3.以实际应用为主线,构建科学的课程培养体系。课程设置是研究生掌握专业领域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科学研究和实践工作所需要的知识结构的主要环节,只有拥有一个新颖的适用面宽广的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具有新时代知识结构特征的研究生。机械工程专业具有学科交叉性强、行业覆盖面广、专业适应能力强的特点。因此,机械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既要有一定的专业性和基础性,又要有一定的综合性、交叉性和前沿性。其课程体系应以实际应用为主线,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从增强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和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出发,加强基础课的宽广性、综合性和专业课的先进性、实用性,突出研究方向。同时,增加选修课门数,尤其是设置边缘学科、新兴学科的相关课程和反映石油机械专业领域最新知识、最新技术、最新成果的前沿性课程,以此体现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
4.以协作培养为突破,构建高素质复合型师资队伍。研究生受教育的过程最主要依靠导师知识的传授,科研活动的指导、学术问题的探讨等。因此,导师的自身素质、导师的言传身教不仅影响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而且影响研究生的世界观和科学学风[6]。目前,针对高校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等人才培养理念,“双导师制”为多方协作培养、构建高素质复合型师资队伍提供了一种思路。这种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在充分利用校内导师学术理论指导的基础上,大力引进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专家、企业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为学生配备两个导师,共同承担课程实践过程、项目技术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7]。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校内导师侧重在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上的指导,校外导师则侧重于职业道德、专业技能等实践工作能力的培养。“双导师制”充分利用学校、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解决“双师型”教师力量不足的同时,体现出了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特色,构建了学校与社会协作培养人才的一系列载体,切实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建筑结构实验工程技术应用型多层次开放式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改课题,课题名称:开放式实践教学在《工程结构》课程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编号:JXJG―12―75―8。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210-01
一、引言
教育要面向社会、服务社会、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其中突出实践是工程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重要特征。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作为一所办学实力较强的独立学院,所设土木工程专业,主要是面向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检测单位、少数设计单位和科研单位,输送能吃苦耐劳、高素质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工程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点
工程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主要特点:一是院校以培养本科生为主,侧重“教学型”,不以研究生培养为主;二是侧重“技术”,通过工程教育培养成熟的生产设计、指挥和组织管理的“技术型”人才,而非以设计、科研为主的“学术性”人才;三是强调“实践能力”,工程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以实践能力为本位,理论基础扎实即可,运用知识的智慧,通过实践转化为能力。
混凝土结构作为一门具有工程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验教学是它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验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本文就《建筑结构》课程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法。
三、《建筑结构》实验教学现状
目前《建筑结构》实验教学内容为钢筋混凝土梁的破坏性试验,试件尺寸大数量多,使得实验量大、资金投入多;试件的制作、养护成型、加载设备和测试装置的准备和安装,使得试验周期长,再者试验课时有限,时间安排紧张等。由于这些困难的存在,我院《建筑结构》课程实验内容主要包括钢筋混凝土梁正截面受弯和斜截面受剪性能试验,集中时间,以演示为主。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导致出现严重的“围观”、抄袭等现象。
四、《建筑结构》实验教学改革措施
(一)调整教学计划,开设结构综合性技术实验
目前我院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中,《建筑结构》和《结构试验》分别开设在第五和第六学期,依附于它们的试验与理论课同步,教学实验项目和内容分散。为此,教研组试将两个教学试验重新整合、设计,设置一门跨学期、跨课程、与理论教学有机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综合技术实验,构建一个以培养技术应用人才为主线、多层次、多项目,相互独立又相互衔接的实验教学体系,该实验体系包括基础型、提高型和创新型实验项目,采用开放式网络教学方式和科学的考核标准,重在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实验项目如表1所示。
表1 建筑结构综合技术实验项目表
(二)采用开放式教学方法,完善实验室的管理
高校实验室开放是实施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加强职业能力训练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学生自觉地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并得以加深巩固。制定开放实验室的管理办法,充分开发和利用现有资源,增加开放指导教师的投入,先以学生预约方式进入实验室做指定项目,积累经验,逐步将实验项目、实验内容、方法及时间等方面逐步开放,最终实现全面开放实验室。学生由现在的“我们规定的实验教学”转变成“学生们感兴趣、自觉地走入实验室,实施并完成实验技能训练”。
(三)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实现教学手段多元化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教材、仪器、实验过程、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与学的效率。鉴于此,开发《建筑结构综合技术实验》网络教学平台,该教学平台包括在线学习、在线交流和相关资源三大板块。在线交流平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无时空限制的交流通道,在论坛里教师或学生都可以对一些常见问题发起讨论,在讨论中寻求答案,教师可以方便的完成辅导和答疑工作。相关资源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供学生学习参考,如工程实例、规范规程(建筑施工、结构检测)、建筑施工工艺及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视频,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借助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通过生动的图像、动画,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实验技术和方法,顺利完成试验项目,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解决了教学时数少、试验项目多的矛盾,促进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五、结语
结合我院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文探索构建了多层次、开放式建筑结构实验教学体系。通过教学实践,学生的试验积极性、主动性有了极大提高。
参考文献:
[1]韩玉文,申颖.突出实践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
[2]曹小华,喻国贞.科研成果转化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教学探索与实[J],化学教育,2009,11.
[3]李春香.高校化学实验指导教师应具有的素质及职能[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0(4).
[4]柴振玲.建筑结构实验教学体系改革探索[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1(1).
[5]一体化、多层次、开放式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以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课程改革与实践[J].化工职业技术教育,2007.
[6]曾祥蓉.土木工程专业网络课程推广应用研究与实践――以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网络课程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5).
[7]王永良.加大实验室管理力度努力提高实验教学质量[J].实验室管理,2008.
[8]张海义.基于Wb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研究工程硕士论文[D].浙江大学,2010.9.
关键词: 工程类应用型人才;研究生;“三双”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7)02-0037-04
一、我国工程类应用型研究生人才培养现状
20世纪后半叶,美国工程教育界通过多个部门的参与支持对国家的高等工程教育进行了长期的调查研究,提出了许多改革建议,如建立“大工程观”“重构工程教育”等,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回归工程”,即工程教育要从科学层面回归到实际[1]。德国政府在2013年提出以建设“智能工厂”“智能生产”“智能物流”三大主题的“工业4.0”高科技战略计划以使其在新工业革命中占得先机[2]。在2015年初,我国提出要顺应“互联网+”的国际化发展趋势,提升我国制造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将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重点发展新生代信息技术领域,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促进生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中国制造2025”计划。
国家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模和水平由国家工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决定,与此同时,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又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3]。一个国家强有力的工业发展是维护其国际地位的关键,而工业的发展是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的基本要素。目前,我国研究生培养数量虽居世界之首,但质量却远远达不到我国社会经济工业发展的需求。我国各高校对工程类应用型研究生人才培养存在以下不足。
(一)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
我国各高校对工程类应用型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理念落后、知识体系不完善。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重学轻术”的特点:注重学术性理论知识培养,轻视工程实践性培养;工程实践弱化,工程训练不足,与当下我国创新驱动战略需求不相吻合。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应该包括高职高专、本科、硕究生、博士生教育四个层次,且不同层次人才有其鲜明特点。但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在这四个层次的培养上除了在毕业要求上有不同之外,课程设置普遍存在大同小异、分类不清晰、发展方向趋同等问题。
研究生层次的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之一是使研究生具备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开发学科前沿领域及实践的能力。但目前许多高校研究生培养的专业课程设置依旧以学科为界限,过分关注学科自身的系统性,忽视各个学科知识间的联系,使研究生禁锢于本专业课程知识,无法将各学科知识以工程为核心而构成有机整体,导致与人才培养初衷相背离[4]。
(三)国际化程度不强
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国际化交流不足,国际视野狭窄,缺乏一定的海外交流学习、科研合作、参加学术会议机会。吴旭东通过对2014年度“985”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分析发现,以工科为主的院校研究生毕业生出国(境)升学率大约在2%~3%,无论从人数还是从整体比例来分析都低于国际平均水平[4]。
培养研究生的师资队伍结构有待优化,部分研究生导师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或带研究生的经验,但并未结合研究生自身优势或感兴趣的地方进行引导性探究式学习,只是一味地按照自己先前经验或学校布置的任务来指导研究生。这些经验丰富的教师也缺乏去国外高水平大学进修的机会,导致专业领域前沿知识不能及时有效地传授给学生。
此外,许多高校对国内外高水平专家引进力度不够,致使我国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层次工程类应用型人才与国际标准脱轨。
二、对我国工程类应用型研究生人才培养改革与发展的思考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与发展,我国也已变身为高等工程类教育大国,良好的形势背景为我国高等工程类应用型研究生教育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培养院校须加快对工程类应用型研究生教育的改革,特别是培养模式急需进行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从而探索出适应我国的工程类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2003年,吴启迪教授曾在第三届国际工程教育大会上指出:“当前,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成效显著,工科专业研究生共36.31万人,约占全国研究生总数的38.84%[5]”。2015年,我国工程硕士培养单位共计406所,硕士培养单位共计875所,占院校总数的46.4%[6],从数据上看,我国工程类高等教育改革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国高等教育还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快改革与发展工程类应用型研究生的教育,需要我们对现状进行思考并及时发现问题,对存在的问题找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关于我国工程类应用型研究生人才培养改革的思考
1.培养目标要面向工程实际
一名符合我国社会发展需求的工程类应用型研究生,必须具有丰富的工程科学知识和工程实际经验,这样的人才需要结合理论知识教学和工程实际实践进行培养。学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在突显其R堤氐愫头⒄骨魇频幕础上,也应与其他交叉学科相联系。但是,目前我国许多院校安排的专业实践性课时较少,有些院校缺乏给学生参加真实的到社会企事业单位实践的机会,导致工程类研究生的理论知识虽然丰富但实践能力不足,缺乏对工程实践重要性的认识、社会经济发展对专业需求的了解、专业前沿领域知识学习、参与工程实际的素质。
2.培养院校结构体系要明确
新工业革命给许多工科以及高等技术院校带来了发展机遇。我国各高校应对自身进行准确定位,抓住发展机会。在对自身进行合理定位之后,也要对多层次教育的培养目标分工明确,不同层次之间要形成适合培养目标的办学特色,使培养的人才满足社会对专业技术人员多样化需求,要使自己学校的培养目标、层次结构合理化,特别是工程类应用型研究生教育应着重抓质量,不盲目追求数量或其他利益,防止培养目标与社会人才需求出现脱轨现象。
3.人才培养模式要多样化
目前,我国许多高等院校工程类某些专业的研究生培养还是以教师课堂授课为主,缺乏师生交流、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课堂教学所占的比重较大,实践性教学较少,造成研究生面向工程实际的能力不足[7]。
许多普通高等院校都在效仿重点院校关于工程类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在教学模式、专业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定位等方面都向重点院校看齐,没有考虑到自身院校研究生实际情况,致使不同级别院校、不同学科专业都靠同一个标准来衡量,限制了普通院校发展的特色,在某种程度上,同类普通院校以及不同类院校之间相似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的单一化培养出来的人才无法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多样化需求。
4.重视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
培养研究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更是工程类应用型人才最主要的特点,必须要将其贯穿在研究生培养的整个教育教学工作中。高海燕在其硕士论文中提到:“我国2/3国有大中型企业并没有自己的研究开发机构,1/3的国家重点企业研究开发机构不健全,一半以上的企业没有真正建立自己的研究开发机构,没有自己的技术创新。”这些现象的出现正是由于高等工程技术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不高,高校需要加强对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二)关于我国工程类应用型研究生发展的思考
1.工程类应用型研究生的特征与能力要求发生新变化
调查研究发现,我国工程类应用型人才是复合型人才,其特征和能力要求如图1所示[8]。工程类应用型人才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其需求必将呈现多样性,所需要的工程知识范畴不仅局限于工科方面,还要涉及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需要其主动接受新事物,学习新事物,发展创新创造能力,而且需要有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以及长期在工程实际前线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
工程类应用型研究生在研究生教育之前学习中已经具备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且具备了工程类应用型人才特征及能力要求。研究生教育主要是使其获得前沿领域知识从而使其知识储备获得提升、创新,研究生教育期间的实践训练为其在专业领域的创新创造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一项调查显示,人的科学创造的最佳年龄区为25~45岁,所以工程类应用型研究生具备最明显的特征应该是意识特征具有创新、创造性,面向工程实际、科学研究、生产实践具有明确清晰的独到见解。
2.工程类应用型研究生培养带来的挑战
(1)培养高校“双师型”师资力量不足,导师没有足够精力指导应用型研究生。近年来,由于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而研究生导师的数量却增长缓慢,但是由于研究生数量以及类别的增多,许多院校的研究生导师既要指导学术型研究生,也要指导应用型研究生。大多数指导应用型研究生的导师属于学术型的,其本身并不擅长实践领域,实践经验也不足于指导应用型研究生。
(2)培养高校管理设施设备不充足,缺乏应用型研究生的实践基地。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对应用型人才的长期忽略,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工作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许多高校招收应用型研究生只是为了跟上教育发展潮流,其院校管理及设施设备根本不具备招生的水平。在学生管理方面,大多采取与学术型研究生一样的管理办法,并没有根据应用型研究生的自身特点做出实质性的管理调整。在实践基地方面,由于学校经费有限,分配于应用型研究生培养的经费并不足已建造足够的实践基地,实践基地的缺乏,使得应用型研究生上课时缺乏实践教学的氛围,不能很好地提高其动手实践开发技能,阻碍其创新创造能力的发展。
三、改善工程类应用型研究生培养的对策
当前,许多研究生培养高校都在积极探寻适合培养目标发展的培养模式。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为例,该校是我国首批建立的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之一,也是国内同类院校中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学校办学特色鲜明,具有研究生培养经验且规模在不断扩大,该校积极研究实践,对工程类应用型研究生培养采取“三双”模式。
(一) “三双”培养模式
1.双基地
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为研究生提供校外研究和生产实践基地。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与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汽车工程研究院、天津汽车模具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市圣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作,为该校工程类应用型研究生提供实习基地。研究生需要在完成校内理论知识学习的前提下,在研究生导师、研究生本人、研究院所或企事业三方都自愿的情况下签署实习协议,研究生的毕业论文需要结合自己面向工程实践完成。
2.双导师
研究生进入该校时选择的导师以及要去实习单位实习时选择的该单位的工作人员,二者组成该研究生的“双导师”。校内导师负责理论知识学习与指导,校外导师则负责研究生工程实践以及技能的训练。
3.双证书
该校对工程类应用型研究生获得研究生学位的要求是必须获得双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工程师证书。双证书这一政策又体现出该校根据培养目标的实际情况进行办学特色打造,职业资格证书和工程师证书二者的获得,不H要求研究生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其具有熟练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进行科学研究创新创造的素质。
(二)“三双”模式的优点
1.改革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相较于传统的单一课堂教授模式,该校将研究生学习阶段分成了校内和校外,给工程类应用型人才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去攫取自己所需的科学知识、专业技能、前沿知识、生产实践等能力。
2.改善了单一导师制度
研究生在校期间大多数时间都在自学,由于导师考核制度大多仅依凭带研究生的数量,并不取决于所带研究生的质量。所以,很多导师并不能满足研究生在校期间对知识技能等的需求,也有很多导师虽具有丰富的指导研究生的经验但缺乏面向工程实际的经验,无法解答学生疑惑。校内导师和校外实践导师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为研究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充分有利的条件。
3.促进了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对接
因为有双基地培养,创造了工程类应用型人才面向工程实际的机会,使得研究生有机会了解到社会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方向,与社会产业需求实现“零距离”对接,使其更清晰明确专业领域对人才的要求,从而更好地去发现自己的特长或不足,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取长补短,从而更全面地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姚威,邹晓东,胡珏.美国工程教育的政策动向及其启示[J].职教论坛,2012(34):135.
[2]罗文.德国工业4.0战略对我国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启示(节选)[J].可编程控制器与工厂自动化,2014(6):36-39.
[3]高海燕.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若干问题探析[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6.
[4]吴旭东,朱泓,孟凡芹.新工业革命背景下我国工程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2):21-25.
[5]吴启迪.成就现状挑战展望[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5):2-4.
[6]2015年工程硕士培养数据[EB/OL].[2016-10-25].http:///xwyyjsjyxx/gjjl/szfa/gcss/.
[7]李永生.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创新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5.
[8]苗德华,刘新钰,王茹.研究生层次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c实践[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4):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