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公允价值论文

公允价值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24 15:14:2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公允价值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公允价值论文

第1篇

企业资产减值计量的过程中包括两部分的内容,一部分是对资产减值迹象进行评价,另一方面是对减值进行计量。公允价值在这两部分的内容中都有一定程度的体现。在对资产减值迹象判断的过程中,资产减值的触发条件为资产市价持续、明显下降,并且在预见的未来一段时间之内不能够有回升的希望;在对减值进行计量的过程中,“可变现净值”、“可回收金额”等都是国内与国外的准则中提到的计量依据,在这两个依据确定过程中的计算起点都是市价,而市价是现行的多种加量属性中最符合公允价值定义的。总而言之,公允价值思想在资产减值迹象判断、减值计算的过程中都得到了体现。当前理论界中对于公允价值的定位仍旧存在着非常大的争议,当前比较公认的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五项计量属性,是在1986年由FASB的第五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所列举的。公允价值属性与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五项计量属性的关系是怎样的,公允价值的属性是否能够成为保护这五种计量属性的综合属性。在周中胜与窦家春提出的构建以公允价值为计量企业整体价值的复合性概念中,目标是实现公允,形式上各类的计量属性,计量属性基础是市场价格。如果依照这种思路,将公允价值作为一种计量的目标,而并不是作为一种的单独的计量属性,那么这样就能够将资产减值会计中所应用的计量逻辑矛盾进行解决。

二、公允价值会计与资产减值会计之间的区别

当前理论界对于公允价值的定位方面依旧存在着较大的争议。现行获得公认的计量属性是FASB在第5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No.5)中列举的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五种计量属性。工具价值与这些计量属性之间的关系如何,公允价值的属性是否是这些计量属性进行综合之后的属性等问题成为了研究的重点内容。周中胜、窦家春提出构建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企业整体价值的复合性概念,以公允为目标,各种计量属性为形式,以市场价格作为计量属性基础的计量属性体系。

1.公允价值会计与资产减值会计的计量目标侧重点存在不同为了能够满足不断丰富的金融产品的计量需要,公允价值得以产生。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框架在2006年SFAS157号与国际财务报表准则13号中得到了完整的阐述,这也就意味着标准的制定结构已经在公允价值计量方面有了非常大的成就。准则制定者对于公允价值这种比较独立的计量属性有着非常好的期望,希望通过公允价值能够使企业的价值动态得到反映,实现财务报表相关性的提高。当前,公允价值由于市场环境、法律、技术等方面的制约与影响,只能够作为主要围绕金融工具进行计量的一种属性,不能够完全符合其字面上的本源思想。但是公允价值计量仍然是能够对企业资产真实价值进行最大限度反映的,而且这种价值的反映是从资产的初始确认到后续计量都是双向进行的,为决策者提供了更加有用的信息。资产减值会计是由于运用稳健性原则而产生的。稳健性原则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债务与薪酬契约,最大限度的保护债权人的利益是其最主要的目的,当前已经被世界各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所接收,成为了比较普遍的会计原则。随着财务报告从“成本”计量转化为“价值”计量,准则制定原则从“收入费用观”转化为“资产负债观”之后,稳健性原则应用的核心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从“不高估收益且不低估成本”演变为了“不对称的资产与负债价值计量”。要对资产减值所产生的损失进行及时、准确的确认成为了资产负债表现下稳健性原则的会计计量体现。资产减值会计准则中的关于资产减值损失确认之后不得转回的规定主要是为了能够减少或者避免利用资产减值而实现盈余操纵。然而,市场是具有不确定性的,因此在市场形势发生变化之后很可能无法够充分地反映资产可能的升值,因此提供给投资者的评价企业价值的信息很可能存在不真实的情况。基于此,资产减值会计从根源上来看更加侧重于在契约与政治过程中的会计作用。

2.公允价值会计与资产减值会计的计量逻辑基础存在不同会计逻辑基础指的是计量价值进行判断的角度,也就是说一项资产的价值很可能会由于报告主体的不同而出现不一样的地方,还可以认为计量价值与一个特定的报告主体之间是否存在着必然的联系。(1)公允价值会计的会计计量逻辑基础是市场SFAS157中的相关规定指出,所谓的公允价值指的是计量市场参与者之间出现的有序交易中的出售资产时收到的价格与转让负债时支付的价格。在国际财务报告会计准则13号的相关规定中指出,公允价值指的是在市场参与者之间在计量日的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所收到的价格或者转移负债支付的价格。虽然这两个对于公允价值的定义在用词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内容是大概一致的,从其定义中就能够发现公允价值实际上是面对市场的价值。尽管当前企业是公允价值计量的报告主体,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公允价值计量是报告主体基础的概念。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13号中明确规定了公允价值计量的逻辑基础,指明了公允价值是基于市场而非特定主体的计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公允价值实际上就是市场价值;第二,公允价值的获取途径是一种有序交易;第三,公允价值计量将市场参与者假设为主体。(2)资产减值会计的会计计量逻辑基础是计量主体资产减值指的是资产在使用的过程中,在资产取得时会产生很多不能够被预料到的不利影响因素,这就会使得资产在取得时的价值评价与企业资产的真实价值之间就会在特定的时点省出现差距。在资产减值会计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第一,对减值迹象进行判断;第二,对减值额进行计量。在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中以不详尽罗列的方式对减值迹象进行了阐述与说明,需要从外部信息的来源与内部信息的来源两个方面对企业资产负债表示判断资产的可能发生的资产减值迹象进行判断。企业在对减值金额进行计量的过程中,要对可回收的金额进行估计,通过估计所得的资产可回收金额与账面上的价值进行对比后来对资产是否出现减值而进行判断,并判断是否需要计量资产减值准备。资产减值计量的主要依据就是可回收金额,这种依据确定的出发点就是管理者的理。如果资产出现减值,企业将有两种选择,一种是继续使用,另一种是将其进行销售,管理者需要在估计资产销售净值与使用价值的基础之上做出相应的决策。从上述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无论是资产减值现象的判断还是减值金额的计量,资产减值会计的会计计量逻辑基础始终都是计量主体。

3.公允价值会计与资产减值会计的计价基础存在不同会计计量的价值基础指的是确定计量数额的估价规则。常见的计价基础包括买入的价格、脱手的价格、在用价值等。针对资产来讲,买入的价格就是采购资产时的价格,也就是资产进行重置的成本;脱手的价格就是资产在卖出或者清算时候的价格;在用价值则是值资产能够带来的新增的企业价值。(1)公允价值会计的计价基础当前普遍接受的公允价值的定义为:计量市场参与者之间出现的有序交易中的出售资产时收到的价格与转让负债时支付的价格。从公允价值的定义可以看出,脱手的价格是公允价值的计价基础,主要体现的是计量日市场参与者对于资产或者负债有着一定联系的、未来的现金的流入量与流出量所进行的预期。(2)资产减值会计的计价基础关于资产减值会计的计价基础则存在着两方面的观点,一方面指的是以FASB作为代表的观点,指出可收回金额表现为资产的公允价值;另一方面指的是以IASB为代表的观点,指出可收回金额表现为扣除出售费用的公允价值与使用价值中比较高的一方。在我国现行的会计标准中,主要是根据公允价值除去处置费用后的净值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的现值中比较高的一方来估计资金可收回金额,我国当前现行的这种观点是基于IASB观点的。资产减值会计的计价基础是承接资产减值会计的逻辑基础,要对不同的触发减值的因素进行充分考虑的基础上计量减值额。这里所出现的减值的估价往往是就高而不就低的,由于减值本身就属于谨慎性原则的一种体现,因此不需要再采用双重的谨慎。

三、总结

第2篇

我国公允价值计量还处于起步阶段,且经历过一段波折。从1998-2000年的最初尝试阶段,到2001-2006年的全面规避阶段,再到2007年至今的谨慎应用阶段。2006年2月,伴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进展,我国了新会计准则体系,重新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尽管公允价值计量在2008年次贷危机后广受指责,但随着SFAS157、IFRS13的陆续,我国仍然于2012年5月了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征求意见稿,充分表明我国会计准则坚持与国际会计准则持续趋同的立场。新会计准则体系重新扩大了公允价值计量的适用范围。在38项具体准则中,直接涉及到公允价值的有21项、间接涉及公允价值的有28项,这标志着我国的会计模式正从单一的历史成本计量转向大范围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基于转型期我国经济环境和运用条件的特点,新会计准则体系在公允价值上并没有直接照搬IASB的规定。以投资性房地产为例,IAS40规定,将存货转化为按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时,转换日的公允价值与存货原账面价值之差应确定为当期损益。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CAS3)规定:将存货转换为以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时,当转换日的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小于存货的账面价值时,其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当转换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大于存货的账面价值时,其差额应计入所有者权益。这一规定显然是基于我国经济环境和房地产业的现实情况所做的特殊处理,再次反映了准则制定机构对拥有大量房地产存货的企业可能借助公允价值计量滥用会计职业判断的担忧。

二、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职业判断———以投资性房地产为例

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在投资性房地产等具体准则中引入了公允价值。对于这些准则,企业如何选择适合自身的计量方法,依赖于会计职业判断。公允价值计量中的会计职业判断包括:会计政策———公允价值记录属性选择、公允价值的表内确认抑或表外披露、公允价值的适用条件、公允价值的估价和金额、公允价值职业判断过程的披露等。新准则实施后,我国上市公司是如何具体运用会计职业判断选择公允价值计量呢?本文以投资性房地产为例,选择部分上市公司进行专门研究。

(一)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中运用的总体情况CAS3中虽然允许上市公司采用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两种模式计量投资性房地产,但上市公司如果要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则需满足一定的条件。本文对财政部会计司2007年到2010年连续四年的《关于我国上市公司执行新准则情况的分析报告》的数据进行整理发现,我国拥有投资性房地产业务的上市公司总数是逐年增加的,但是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投资性房地产的上市公司数量并不多。显然自公允价值计量被重新引入新准则体系后的四年间,上市公司在会计职业判断中对公允价值计量的选择是非常谨慎的,不过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上市公司仍呈增加趋势。

(二)公允价值计量中的会计职业判断本文在剔除金融企业、ST公司及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后,随机选取已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后续计量投资性房地产的9家上市公司进行进一步研究,以深入分析公允价值计量中会计职业判断的运用情况(见表2)。下页表3列示了样本公司披露的在公允价值计量中对会计职业判断的具体运用情况(注: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职业判断属于一种主观价值判断,表3略去了样本公司复述或基本复述准则及其讲解等会计技术规范的相关内容,纯粹描述性的内容如在报表中已经列示的数据以及对该数据的解释性说明等,也不重复)。从表3可以看出,大部分公司披露了公允价值计量中的会计职业判断:包括会计政策选择(表内确认)、适用条件、公允价值的估价和金额、公允价值职业判断过程的披露等数项或者至少一项内容,但是详尽程度差异较大。9家样本公司中,2家公司仅披露了选择结果,3家利用专门的中介机构(2家披露了具体的中介机构)数据确认公允价值的金额,在自行确定公允价值金额的7家样本公司中,有4家不同程度地对公允价值的估价方法和核算程序做了统一规范,增强了会计职业判断的操作性。从研究样本看,上市公司公允价值计量中的会计职业判断总体质量较最初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时期已有明显的提高。

三、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中会计职业判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新准则在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中引入公允价值尽管是谨慎的,但仍然表明了对投资性房地产这一特殊的非金融资产会计计量的高度重视,也体现了立足新的社会经济环境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方面所做的努力。投资性房地产具有投资金额大、回收周期长、流动性和变现能力弱、预期收益高与现实风险大并存等显著特点,无论从反映资产本身的市场价值和盈利能力的角度,还是从保障和维护投资者利益的角度,公允价值都是投资性房地产决策最相关和最能如实反映经济实质的计量属性。特别是相比其他市场,我国的房地产交易市场化程度较高,总体上可以保障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中稳步扩大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

第3篇

1.1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所谓历史成本,就是指企业的各种资产应当按取得或购建时发生的实际成本对价,而且即使物价变动,一般也不进行调整。从历史成本的定义可以看出,历史成本是一种基于过去所发生交易的计量属性,这样来看,历史成本就相对于其他计量属性更能如实反映经济业务的实质,具有更强的可靠性。但是,历史成本的应用是建立在两个假设之上:币值稳定和社会劳动生产率不变。然而,利率和通货膨胀的不稳定都会导致经济环境的不稳定,这样便造成历史成本的可靠性受到质疑。

1.2公允价值与重置成本。重置成本是指按照当前市场条件,重新购买(偿付)相同或者相似资产(债务)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重置成本是从企业主体的角度出发,计量资产的投入价值,而公允价值是从市场的角度出发,计量资产的市场价值。

1.3公允价值与可变现净值。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以预计售价减去进一步加工成本和销售所必须的预计税金、费用后的净值。可变现净值是扣除了销售所必须的预缴税金,费用等直接成本的净值,而公允价值不涉及直接成本。

1.4公允价值与现值。现值是指以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或未来现金净流入金额为依据,同时考虑到货币的时间价值,采用适当的折现率进行计算的资产价值。按照预计从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资产,按照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未来现金流出量的折现金额计量负债。现值不一定是公允价值,在不存在活跃市场时公允价值是以现值为依据计量。

2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从上一部分中关于公允价值与其他计量属性的关系的论述来看,公允价值相对于其他计量属性有其独特的优越性,同时,我国采用公允价值也是适应时代的必然选择,是会计发展史上一个必经的历程。近几年来,我国在公允价值的探索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其在具体应用中,仍然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市场环境的不完善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了公允价值的等级结构,要求会计人员按照下列等级结构层次做出职业判断,进而得到公允价值。①存在活跃市场的,应该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确定公允价值。②不存在活跃市场,但同类或类似资产存在活跃市场的,应参照同类或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确定其公允价值。③同类或类似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的,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其公允价值。可见,存在活跃市场是公允价值计量的重要条件,以活跃市场条件下的市场价格所确定的公允价值具有相对较高的可靠性。然而,判断市场是否活跃的最基本标准是,观察该市场中资产或负债的交易频率是否足以提供持续性的定价信息。如果一项资产或负债的交易无法提供持续性的定价信息,则它可能是非活跃市场;如果它能提供持续性的定价信息,则该市场中的资产、负债的交易频率和交易量是充足的。也就是说,公允价值应用所面临的问题之一是当前市场能否提供一个持续性的定价信息,当前市场价值是否代表公允价值,当前市场价格是否符合公允价值的定义,即在当前市场条件下取得的交易价格能否作为计量公允价值的真正参数。但是,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由于我国的货币市场、外汇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不完全开放,自愿在市场上的自由流动仍然存在较大的限制,资本市场规模难以形成,再加上相对单一的金融产品和发展缓慢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和期权市场尚未完善的证券市场监督机制等等原因,交易市场上的股票、债券以及期货合约的价格经常在短期内发生大幅波,公允价值缺乏参考标准,也就很难真正反映资本市场的信息。而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只有在以成熟的资本市场、完善的法律法规等外部条件作为支撑的条件下,才能真正的发挥其作用。

2.2高素质人才的缺失会计系统自身需要职业判断。从上一部分中阐述的关于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的公允价值等级结构的第三个层次来看,如果某项资产或负债没有可观察到的由市场直接决定的市场价格或可参照的同类或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那么只能通过对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来估计公允价值,而这样一个过程就是会计人员做出一系列职业判断的过程。葛家澍(2000)认为,会计是旨在提高经济效益,加强经济管理而在企业单位范围内建立的一个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信息系统。这正指出了会计系统具有主观性的特征。一方面,在确定公允价值的过程中,会计人员在计算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时,对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率、折现期判断的结果,直接影响未来现金流量的计算结果。因此,不同会计人员因为受教育程度,专业背景,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专业敏感度,对风险的态度,性格等众多因素的不同,使得职业判断的结果也存在不同的差异。另一方面,因为公允价值在应用中需要职业判断,这样就可能造成管理层进行利润操作的问题。例如,长期股权投资准则规定,对于按权益法核算的投资,当投资成本大于取得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时,不调整投资成本;当投资成本小于取得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时,其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调整投资成本。这样,投资单位可以通过对多个单项资产的职业判断影响投资成本总额的数额和方向。另外,会计职业判断具有社会性,具体表现为会计职业判断受到社会的外在约束机制、会计自身的特征和原则和相应的理论框架、会计人员的业务技能与职业道德的制约的同时其结果也直接影响税收及财富分配,因而对各利益相关者具有鲜明的经济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各利益相关者更倾向于从关心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此时,会计人员如何处理好客观中立性与经济影响性就变得尤为重要。为了尽量满足各利益团体的共同需求或尽量维护公众的利益,会计的反映就很难保持较强的客观性了,而会计信息的失真问题必然对于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可靠性、相关性提出了极大的质疑。因此,可以说,会计人员的整体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职业判断能力在公允价值的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约有1200万会计从业人员,其中,绝大多数的从业人员的整体业务素质偏低,职业判断能力差,绝大多数仍处于基础会计阶段,很大一部分会计人员缺少了学习新知识的动力,而且,很多单位仍然停留于手工记账,电算化会计水平亟待提高。可以说,从整体来看,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容乐观。这严重影响了公允价值的可靠性。

2.3公允价值估值技术的问题文中前一部分对于企业会计准则中关于公允价值的等级结构做了详细的阐述,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往往取决于理性判断这一因素,而理性判断通常又要借助已经成熟的模型来达到公允的境界。但是,目前我国在公允价值的估值技术上仍不成熟。此外,虽然我国会计准则对于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提供了方向和指导,但是对于它的估计方法不够详细,正如准则中规定的公允价值的等级结构中的第一层次所言,按照活跃市场中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确定公允价值,但是,试问市场价格又怎么确定?在这方面,国外的一些会计机构对于公允价值的估计方法地规定相对于国内要更详细一些,例如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都对国内公允价值的估计方法做了详细的规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于2006年颁布的FAS157《公允价值计量》,该准则从公允价值的定义、估计方法、层级方面为会计实务做了详细的指导。相比较之下,由于我国会计准则中对详细的估值方法的不完善,势必增加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难度,使得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最终影响公允价值的应用效果。

2.4会计监管力度不够伴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会计工作也日益得到社会各界更广泛的关注。新形势下,要想客观公允的披露会计信息,严格的法律标准和健全的法律环境对于保障会计工作的正常运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以《会计法》为中心,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为基础的会计法律体系。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会计法律体系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但是,就目前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的情况来看,部分公司公允价值的应用仍存在一定的随意性。所以说,在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过程中,我国会计法律体系仍然存在着不足。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会计监管力度仍然不够,由于没有对会计舞弊行为的惩罚的统一规定,给惩罚的顺利进行造成了障碍,削弱了会计法律的监管力度,不利于会计法律环境的改善,从而阻碍了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发展。

3完善我国公允价值应用的对策

针对以上所分析的公允价值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笔者从市场环境、法律环境、内部环境等方面提出几点对策。

3.1完善公允价值运用的市场条件

3.1.1交易双方要树立公正、公平、公开的交易意识。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存在公平交易是公允价值存在的重要条件,而公平交易又依赖于交易双方是否具有公平交易的意识。所以,全社会范围内建立一种公平交易的意识对于公允价值的良好应用有重要意义。

3.1.2完善市场经济体质,建立统一充分的交易市场。为了使得公允价值的获得更加具有客观性,培育良好的生产资料市场变得尤为重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做好生产资料市场的供需工作,以不断满足居民的消费水平和城市化建设的需求,从而促进生产资料市场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进一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3.1.3政府要积极建立和健全市场准入机制,促使价格功能的充分发挥。因为价格功能发挥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把市场价格作为公允价值的可靠性程度,因此,政府要积极采取措施,建立健全市场准入机制,为公允价值的应用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使得公允价值的取得更客观、更及时,使企业成为真正的自由的市场交易主体。

3.2全面提升会计人员的素质

3.2.1作为会计人员自身,要不断增强职业判断能力。会计作为一门为经济服务的学科,它的内容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变化得到不断完善,再加上会计变革的不断深入,使得会计人员不能仅仅停留于会计书本上的知识,它是一个需要不断地进行后续学习的过程。会计人员要不断进行学习,认真接受正规地定期后续教育,不断增强自身的专业知识,提升职业判断能力,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3.2.2会计人员要积极实践,丰富经验。会计较强的实务操作性决定了它是一门对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在实际工作中,会计人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功底,同时还要求会计人员能够根据职业判断将所掌握专业知识熟练应用于实践中去,面对纷繁复杂的经济业务,会计人员要善于通过现象看本质,以实质重于形式为判断标准,不断积累经验,增加会计确认与计量的技巧,全方位提升自己的素质。

3.2.3建立科学的继续教育培训体系。相关会计机构要制定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管理办法,从制度上加强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管理,根据不同单位地性质特点,制定具有差异性的培训教育制度。同时,可以不断完善相关的继续教育考核与评估制度,采用定期考核和不定期考核的方式进行相关的检查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公之于众,实行淘汰机制。

3.2.4全社会范围内建立科学的诚信体系。具体到可以通过建立会计诚信网络系统或诚信档案来培养会计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水平,突破原有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思维模式,不断强化会计诚信教育。

3.3完善估值技术会计人员为达到信息更具有公允性的境界,往往依靠已有的成熟的模型来估计公允价值。因此,如何保证公允价值的可靠性成为了估值技术应用与推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建立科学的会计监督管理体系的基础之上,必须不断推进估值技术的改进。

3.3.1完善我国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体系。相对于国外会计准则关于公允价值的完善性,我国会计准则则显现出来了一定的不全面性。面对目前国家会计准则对于公允价值估值没有提出一个比较全面和可操作性较强的方法体系的情况下,加强公允价值的理论研究,健全公允价值计量体系成为了财政部的当务之急。具体到要通过不断学习目前国际关于现值和公允价值的理论成果,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不断补充我国会计准则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内容,增强会计法则的可操作性。

3.3.2建立一个全国性的信息技术平台。当今计算机技术、金融学、财务学等学科高速发展为进一步完善估值技术奠定了基础。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政府与行业之间进行协调来建立一个公开的全国性的行业价格和经济数据网络平台,提供关于模型、参数等估值要素的指导,进而促进估值技术的快速发展。

3.4建立科学的会计监督体系

环境的动态性,计量对象的复杂性要求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加强与金融监管部门的沟通,了解公允价值对金融业的影响,以及监管部门的信息需求。会计准则的制定要求兼顾对风险的管理,减少由于制度安排不合理引发的市场波动,就公允价值本身的应用而言,为了提高其可靠性,我们可以通过建立科学的会计监管体系来保障公允价值在生成过程中更符合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3.4.1建立科学的会计工作政府监督体系。我国《会计法》中规定了会计监督包括三部分内容:政府监督,社会监督,单位内部监督。分行业、分部门进行《会计法》执法检查,在检查中将全面检查和重点检查相结合,专项检查和会计信息质量抽查相结合,坚持政府支持,部门联动、规范管理的原则,以源头治理为突破,稳步推进会计监管工作。但是,我国在会计法律法规体系方面仍不健全,进一步完善会计监管法律法规建设,加强会计违法的惩罚力度,尽可能详细地说明有关违法行为的惩戒规定,增强我国会计法律的可操作性。3.4.2建立科学的会计工作社会监督体系。会计的社会监督就是指,由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依法对委托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的审计、鉴证的一种监督制度。另外单位和个人检举违法行为也包括于会计工作的社会监督之中。所以说,加强社会监督主要意味着要加强资产评估队伍对于委托单位经济活动的监督。只有会计师、评估师、审计师各自发挥才能,充分合作,才能进一步增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但是,目前我国只有在2006年出台《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2号———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审计》。因此,与政府监督体系相结合,通过完善会计监管法律体系来提升资产评估队伍的质量,从而发挥社会监督对于会计工作有序进行的积极作用。

3.4.3建立科学的会计工作单位内部监督体系。具体到加强单位内部的监督,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①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重点解决认为操作问题是公允价值得以顺利推广的关键,而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又能够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解决人为操纵问题就是要重点要解决内部人控制的问题。只有积极促进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和监事会的建立与完善,才能促进上市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不断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②完善公司的内控制度。企业的内部控制是指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员工,为遵循相关法律法规,提供企业决策和控制相关与可靠的会计信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经营目标和作业目标而提供保证的过程。所以说,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对于增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实现企业目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企业内部需实行岗位职责分离制度:①要加强事前控制,建立岗位职责制度。明确每个会计岗位工作人员的工作范围、职责、权限,实现定岗、定人、定责,分工协调并且相互监督。②要加强事中控制,严格实行岗位分离制度,及时纠正岗位中发生的偏差,增强会计人员的工作能力与控制能力。③要加强事后控制。在工作结束后对于工作进行总结,更好的为未来的工作提出更好的计划,促进新一轮工作的顺利展开。

4结束语

第4篇

1.会计工具的披露。ISBA基于公允价值的会计改革及重塑加强了会计工具的披露。它要求在财务报表的附注里要用精准的描述说明公允价值的信息,这些信息的内容包含量:要用三个层次以上的取值方法说明公允价值的计量;要求用标准的方法说明各类金融项目运行的情况;要求能用标准的数据模型说明资金运营的情况,且给出该模型计算时采集的数据;要求在公允价值下披露将受到影响的各类金融信息。ISBA强化了会计工具的披露,可以使投资者了解资金的流向、资金在运营时可能会担负的风险、得到与财务相关的原始凭证等。它既是融资者重要的融资依据,也是在必要时进行法律问责的重要凭据。

2.会计计量的准则。不同的国家,其公允价值下的会计准则不一,如英国是以交易的金融作为会计的准则;美国是以资产的金额作为会计的准则,我国公允价值的会计准则有数种标准。目前会计可用的准则无法统一为一个标准,然而它的使用有一个共同的标准,即要尊从会计职能本身的原则,应用公允价值的属性,ISBA要求该计量方法能准确的反应出资金构成的原貌、目前资金流动的情况、资金目前构成的情况、资金可变的净值和现值等。只要能够体现出这种计量的效果,则可根据各地的情况进行操作,不需将计量的标准强行统一。

3.会计操作的标准。关于非资产类的资金流动与债务重组的情况从原则上来说,不需依公允价值进行估算,这是由于他们很难被界定和估算。然而为了让会计操作能够准确的反应出企业资产的情况,ISBA公允价值的会计改革和重塑要确定出一套标准的操作方法,使会计操作不受主观性的影响。目前的会计操作标准依照经济交易的实质,即以上两个情况,若只要参与了经济交易,就要并入会计计量中,用会计的计量对它进行评估。为了避免会计操纵会计计量的情况,目前会计操作的标准已经作出详细的规定,即同样的经济事项必须采取同样的会计分类方式处理方法,用同样的标准进行计算。为了简化会计的操作,公充价值的会计操作对套期操作和对套期项目撤消的时间也有明确的界定。

二、后危机时代公允价值会计改革与重塑的方向

1.逐渐完善基础设施。要让后危机时代公允价值会计改革与重塑逐渐完善,就需要有一套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合会计的操作。它包括需要完善互联网的建设、数据库的建设、各类数据模型的建设等,使会计改革与重塑的透明性与公正性能够得到体现。

2.逐渐完善模型构建。目前公允价值会计使用的会计模型存在一些问题,其中预期损失模型与风险模型反应出的问题比较大。比如目前人们使用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开发的违约模型只能预测出一年的数据;现行的预期信用模型只能计算出违约的概率却无法计算出违约的详细事件,这都影响资金的融入和流动。

3.逐渐完善独立审计。目前公允价值会计使用的预期损失模型的计算目前存在着问题,比如它模糊了金融资产减值损失的各类前提条件,这使预期损失模型的计算变得具有模糊性,如果应用该模型进行审计,则极易引起计量的纠纷,它使独立审计难以实现,完善该模型的计量方法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4.逐渐完善会计内控。在公允价值下对会计准则标准化、对会计计量明晰化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强会计体系的内控,它要求会计给出的报表、给出的附录能真实的反应出每一笔资金流动的情况。然而要完善会计体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未来公允价值的改革和重塑将更重视资金计量的精准性和披露的透明性,以便加强会计体系的内控。

三、结语

第5篇

(一)财务报表传导机制不管是宏观的经济形势还是变化多端的金融市场,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都与企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联系密切。在任何一个企事业单位的财务报告日中,会计报表涉及公允价值计量的所有科目都是在动态中反映出财务报告日这一时点的市场价值。其中,资产负债表的变动趋势要时刻与财务报告日附近的金融市场时点价值相一致。但是,金融市场不是一层不变,它是瞬息万变的,所以在众多变化中都有可能通过公允价值变动反馈到会计财务报表中,引起报表中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等的变化,极大的增加了企事业单位财务报表的波动程度。

(二)心理反应传导机制在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时,可以动态的反映出资本的实时价值,当然也加大了价值的波动情况。所以说,当金融市场出现波动幅度的时候,投资者对于金融市场的变化情况就有同步的心理变化,较大的波动幅度将会导致金融市场投资者的恐慌,直接促进股票、证券等资产的极具破坏性的大幅度下跌。这种下跌的直接原因就是投资者真实的心理反应,其主要分为两种:一个是竞争对手间的心里博弈较量,适用于分析实际中对手之间的价格竞争中非零和博弈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囚徒困境,采取的是劣势策略;另外一个是羊群效应,指的是人们很难对未来不确定的金融市场做出准确的判断,比较容易受周围大部分人的影响而盲目的跟从大众思想。

(三)传导因子互相作用机制通过介绍以上的传导机制可以看出来,这是三个传导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有密切联系的。资本监管传导机制的一切数据是在会计数据中的提取和剔除,也就是财务报表必然会影响监管资本的变动。换句话说,在资本监管传导机制和心理反应传导机制中都受投资者心理的因素,而财务报表传导机制引起的消费变化也改变着投资者的心理状态。所以,他们当中的任何一个传导机制都是与投资者的心理因素有自己接或是间接的关系。因此这些传导机制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关系密切的,某个机制发挥了作用的时候也会牵涉其他机制的作用,导致金融市场的波动更加剧烈。

二、缓解公允价值会计对经济周期顺应机制的对策和建议

不论公允价值怎样运用于资产负债中,都会在不同阶段的经济周期引起不同程度的波动。在实际的经济市场中存在了太多的不确定性因素,经济虚拟化和经济环境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导致了会计准则的不完美,也就是说,在实际中没有尽善尽美的会计准则。所以说,制定会计准则的人员要在许多不确定因素中寻求一个平衡点,分析每个会计方法的优、缺点,不能以偏概全只看某一个方面。因此,在公允价值会计对经济周期顺应机理及传导机制没有令人信服的实证解释之前,我们不能就此否定公允价值,反而应该研究可以缓解公允价值会计对经济周期顺应机制的对策和建议。

(一)双重计量属性列报我国会计准则对会计要素的主要计量方式有两种:公允价值计量方式和历史成本计量方式。其中公允价值是最相关的属性,但这并不是说历史成本就是没有价值的,反倒是很多决策者是以参照历史会计信息为主要依据的。我国的财务目标是以经管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为主要内容,强调可靠性和相关性。所以说,在企业披露的会计报告中,要充分应用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两种计量方式列报。尽管在我国涉及公允价值计量的企事业单位还在发展的萌芽阶段,但两种计量方式同时使用也是大势所趋,而且在财务报告中,并存的两种计量属性不仅不会有任何问题,反而可以将信息互补、更加完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二)金融资产减值方法的转型在国际会计中已经提出了金融资产减值方法的金融资产减值损失模型。金融资产的减值损失模型包括已发生损失和预期发生损失两种情况:目前比较普遍的是已发生损失减值模型,但其具有滞后性,就是说只有在企事业单位的损失发生、有客观证据的时候才可以计量,在初始和后续都不计量,这种方式会导致当期收益急剧下降;另外,预期发生损失模型相比已发生损失模型更具科学性,它弥补了前者的不足,在金融资产的后续计量中,不仅考虑到发生的损失计量还涉及了未来将可能导致的信用风险损失也一并计量在内,符合会计准则严谨的计量态度,损失得到科学的摊销,当期收益可以真实、可靠的计量,大大降低了前者模型的亲周期性。

三、结束语

第6篇

1.1云制造

1)制造能力及资源

指产品全生命周期所需的资源的总和,包括制造业企业的设计能力、生产能力和加工设备等。

2)制造云

租用服务提供商的服务器、网络设备、存储设备等硬件设备搭建制造云的硬件平台,通过感知器感知分散的制造能力及资源,将之虚拟接入制造云,最后对虚拟资源进行封装,形成云服务。根据云的部署模式和云的使用范围,可以将制造云分为制造公云和制造私云。

3)用户

包括企业用户和个人用户,用户可以通过网络借助云制造平台按需订购服务。

1.2面向服务的架构——SOA

面向服务的架构(ServiceOrientedArchitecture,SOA)是一种高层的架构模型,它将一个企业的所有业务分为多个服务,将这些服务抽象到一个统一域,在这个统一域中使用这些服务,各个服务之间是独立的,当企业的业务需求改变时,这些服务被重新组合,构成新的解决方案。在基于SOA架构的系统中,应用程序的功能是由一些松耦合的服务组合起来的,SOA为企业架构增添了灵活性,使企业的IT系统能够灵活的通过配置层快速适应新的业务变化,而不是重新开发IT系统。SOA作为一个成熟的体系结构,能够为云制造引入成熟的工作流程。一个基于SOA的系统中,所有的功能都被定义为服务,所有的服务都是独立的,云制造平台利用SOA将企业的制造能力与资源以服务的形式提供给用户,利用SOA架构和虚拟化技术,整合制造能力和资源,借助网络上租用的服务器群强大的处理能力,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实现企业的有序管理。

2数控加工厂云制造平台体系架构

数控加工厂云制造平台架构如图2所示,云制造平台由数控加工厂、制造云和用户三部分组成。数控加工厂采用面向服务的SOA架构模式,利用制造公云成本低的优势,将对用户开放的应用服务运行在制造公云上,将安全要求高的关键性应用服务运行在制造私云上,实现了企业到制造云的服务延伸。用户可通过终端与制造云进行信息交互,订购自己需要的服务。

2.1数控加工厂SOA架构

数控加工厂SOA架构如图3所示,所有程序和功能封装在一个个服务中,数控厂通过总线的方式将这些服务组合起来,构成需要的系统。数控加工厂的SOA架构主要包括以下八类服务:

1)智能保障类服务

主要指智能保障机床正常运行的服务,包括机床状态监测服务、信号处理服务、机床故障预警服务、机床健康状态评估服务等。智能保障类服务是融合云制造的数控加工厂SOA的核心组成部分。

2)工艺优化类服务

主要指工艺优化过程中涉及的相关服务,包括零件加工工艺分析服务、数控加工仿真服务、工艺决策专家系统服务、快速数控编程服务等。工艺优化类服务是融合云制造的数控加工厂SOA的关键组成部分。

3)生产现场管理类服务

主要指整合现有资源,制定高效合理的生产计划及与生产现场相关的服务,包括智能化生产计划管理及动态调度服务、现场工艺更改服务、产品质量检验服务、加工原材料管理服务、刀具配套管理服务、工装夹具管理服务、设备维修滚动计划及派工服务、机床精度检测及点检服务等。生产现场管理类服务是融合云制造的数控加工厂SOA的重要组成部分。

4)软件开发类服务

主要指与软件开发相关的服务,特别是关键核心算法的软件开发服务,包括丝杠寿命预测算法开发服务、导轨寿命预测算法开发服务、主轴寿命预测算法开发服务、丝杠性能评估算法开发服务、导轨性能评估算法开发服务、主轴性能评估算法开发服务、工艺优化算法开发服务等。

5)企业内部信息管理类服务

主要指企业内部运作管理相关的服务,包括财务管理服务等。

6)企业日常管理类服务

主要指企业日常提供给用户的服务,包括门户网站建设服务、人事招聘服务和企业邮箱服务等。

7)企业制造能力及资源订制类服务

主要指用户可订制企业制造能力及资源类的服务,包括空闲设计能力订制服务、空闲生产能力订制服务和空闲加工设备订制服务等。

8)销售及售后管理类服务

主要指负责产品销售及售后,形成销售业务解决方案类的服务,包括库存服务、订货服务、发货服务、客户信息管理服务、退换货管理服务等。

2.2制造云

数控加工厂的制造云架构如图4所示,主要包括基础架构即服务层、平台即服务层、软件即服务层、服务管理层和用户访问层五个部分。制造云的本质是通过网络向用户提供服务,基础架构即服务层、平台即服务层、软件即服务层是制造云提供的不同层次的服务。根据服务的部署方式和服务的对象范围,还可将制造云分为制造公云和制造私云。

1)基础架构即服务(IaaS)层

指基础架构层面的制造云服务,利用虚拟化技术,隐藏了复杂的物理资源。基础即架构层包括硬件资源、服务器服务、网络服务和存储服务等,硬件资源指支撑制造云服务的各种物理设备,服务器服务提供给用户虚拟的服务器环境,网络服务提供给用户网络处理的能力,存储服务提供给用户存储能力,用户可以利用基础架构层提供的各种服务灵活的搭建自己的应用。基础架构即服务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模型,集中对硬件资源进行管理,降低了硬件维护费用,提高了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平台即服务(PaaS)层

平台即服务层通过对基础架构即服务层的服务进行封装来提供更高级的服务,如中间件服务、数据库服务和软件开发等,用户可以利用这些高级服务搭建自己的应用。平台即服务能够灵活的扩展和调配资源,加快软件开发速度,降低软件开发成本。

3)软件即服务(SaaS)层

软件即服务层为用户提供软件应用服务。包括智能保障系统、工艺优化系统、生产现场管理系统、企业内部信息管理系统、企业日常管理系统、销售及售后管理系统和企业制造能力及资源订制系统等。数控厂将应用软件部署在服务器上,免除了数控厂和客户的终端服务器、网络安全等软硬件的升级维护工作,数控厂无需配备专门的IT管理人员和维护人员,客户通过用户终端和互联网即可订购需要的服务。

4)服务管理层

服务管理层提供对制造云服务的管理功能。服务管理主要分为业务层面和IT层面,在业务层,系统需要提供业务正常运作所需的各种功能,在IT层,系统对提供给用户的各种IT服务的生命周期进行统一管理。

5)用户访问层

用户访问层是方便用户使用制造云服务所需的各种支撑服务,包括服务访问、订阅管理和服务目录等。服务访问为各种层次的制造云服务提供访问接口,订阅管理提供对服务的管理功能,服务目录是服务的列表,用户可以根据需要从中选择需要使用的制造云服务。

3云制造平台关键技术研究

随着我国制造业水平的提升,数控机床已成为机械加工领域的重要设备,企业对数控机床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下面围绕数控机床,对构建的数控加工厂云制造平台的核心关键技术进行深入阐述,主要包括数控机床智能保障系统、工艺优化系统、现场应用管理系统等。云制造平台关键技术之间的关系如图5所示,智能保障系统、工艺优化系统、现场应用管理系统通过数据库进行数据交换,应用程序独立于数据的逻辑表示与存储,减少了数据的冗余,保证了数据的完整和安全,缩短了用户开发应用程序的时间。

3.1数控机床智能保障系统

企业生产过程中,随着数控机床性能的退化,机床故障率逐渐升高,增加了企业的维护成本,影响企业生产效率。为保证数控机床安全可靠的连续运行,尽量减少故障停机时间并延长机床的工作周期,本文架构的数控加工厂云制造平台引入了数控机床智能保障系统。如图6所示,数控机床智能保障系统由信号处理模块、机床故障预警模块、机床健康状态评估模块和数据库组成。信号处理模块提取的信号敏感特征输入到机床故障预警模块,机床故障预警模块提前预警机床的故障,机床健康状态评估模块实时评估机床状态,为机床的维修维护提供参考。

3.2工艺优化系统

工艺优化系统结构如图7所示,工艺分析结果和仿真结果输入到专家系统,专家系统决策出最优工艺,数控编程模块根据决策出的最优工艺生成相应的加工代码。各个模块的输出结果交由数据库统一管理,同时,数据库为各个模块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

4结束语

第7篇

关键词: 公允价值 运用 注意问题

一、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问题

长期以来,会计计量目的理论界大致有两大观点:一是受托责任观;二是决策有用观。这两种观点对会计计量的需要各有侧重,前者关心会计计量的可靠性,后者关心会计计量的相关性。新准则强化了会计信息决策有用的要求,并将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是作为财务报告的根本目标,这是由于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及其在资源配置中主导地位的确立,促使财务报告的目标由以受托责任观为主转为决策有用观为主。在受托责任观下,受托方(资源的所有者)侧重于关注资本的保全、经营业绩和现金流量等反映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这些信息应具有较强的可靠性。而在决策有用观下,财务报告应特别注重信息使用者,特别是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与债权人做出投资、信贷和类似资源配置决策所需的相关信息。决策有用观对会计信息的这种相关性需求,促使会计计量中对有利于反映现实和预测未来的计量属性公允价值的关注。

公允价值的运用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却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而相关性和可靠性是同等重要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公允价值如何取得,如何确保其可靠性一直是公允价值运用的难点。按照新准则的定义,在已发生的交易中,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就是市场价格;如果没有发生交易,则需对其进行评估,若双方是非关联方,双方的协商作价也可视为公允价值。虽然新准则明确规定了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时一系列使用条件,但是在采用什么技术或方法评估没有市场参考价格的公允价值,以及如何保证该评估价或协商价是合理的和可靠的,仍然缺乏具体的操作指南。由于不同的方法会生成不同的会计信息,从而影响不同主体的经济利益。因此,如何保证公允价值计量的合理性、可靠性,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

二、公允价值与利润操纵问题

2001年我国对公允价值的“用而又弃”,原因是运用公允价值进行利润操纵。此次新准则又重启公允价值计量,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运用公允价值的市场环境已初步形成。公允价值是以市场为基础的,我国大部分产品已经形成了较成熟的公开市场,公允价值能够得到较好的衡量;同时,证券市场监管机构在清理上市公司违规行为、加强舞弊查处、提升公司运作透明度等方面做了大量积极有效的工作,证券市场的有效性得到加强,因此,具备了适宜使用公允价值的“土壤”。第二,财政部在新准则制定中对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做好了预防措施,强调适度、谨慎地引入公允价值。对中国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准则规定,只有存在活跃市场、公允价值能够获得并可靠计量的情况下,才能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第三,公允价值运用可以加强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因为公允价值着眼于现在和未来,充分吸收市场价格中蕴涵的信息,能真实反映资产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更确切地披露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和财务风险,更好地帮助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那么,2006年新准则重新启用公允价值是否意味着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的问题已得到遏制或解决,笔者认为答案是否定的。中国还是一个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许多资产还没有形成活跃市场,运用现值估计公允价值涉及的不确定因素,更为操纵利润提供了方便。即使存在活跃市场时,公平市价还需要公平交易才能产生。交易是人的活动,是否公平取决于人。我国的利润操纵采用的多是不公平交易方式,因为,这对其利益会产生影响。如对上市公司而言,面对“保牌”、“配股”,它们会利用公允价值人为选择空间,进行利润操纵,利用虚假会计信息“粉饰”业绩,进而实现企业的“目标”。又如,关联方为了获得利润最大化,在市场制度不健全的前提下,利用技术手段,在交易双方定价时,故意扭曲公允价值,虚增利润。由此,加强守法意识和道德教育,从主观上消除利润操纵的动机,是杜绝假冒运用公允价值实则从事造假的根本措施。

第8篇

(一)公允价值计量的必要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经营业务模式不断趋向于多样化、复杂化,企业对公允价值的内在需求日益增长,实际上有些企业已经在会计处理中变相地引入公允价值这一概念。近年来,中国经济始终保持着强劲的增速,不动产和基础材料的市场价格不断上涨,无形资产的价值也日益体现。对于一些历史悠久的老企业来说,其会计报表在现行准则框架体系下基本无法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回避公允价值的使用导致企业在会计处理上前后不一致,在相关性、可靠性及可比性上无法找到较好的平衡点,同时也使我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始终存在较大的差异。

例如,对于不动产和固定资产我国采用的是历史成本计价,国际会计准则(IAS)在固定资产的计量时除按其账面价值来计量外,还允许按公允价值进行重新估价;在所有者作为资本投入的无形资产计量上,我国是按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计量,IAS规定按公允价值计量;对于非货币易,我国是按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不确认利得或损失,IAS规定所有的资产变换交易均应以公允价值计量,除非该项交易不具有商业性质,或者收到资产和所放弃资产的公允价值均不能可靠地计量。此时,以所放弃资产的账面价值作为收到资产的成本。如果主体能可靠地确定收到资产或放弃资产的公允价值,应按所放弃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收到资产的成本,除非取得资产的成本更加可靠。

(二)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计量的必然联系

公允价值之所以被拿来与历史成本作对比,是因为我们常常将公允价值计量理解为按报表日的市价重新计量,如此则公允价值成为公允的现时价值,从而顺理成章地完成了与历史成本的二元对立。实际上,公允价值每期必须进行新起点的计量,静态的历史成本只能量化企业所投入的努力,而预期的资本增值则结晶于动态的公允价值。不过因此指责公允价值不如历史成本可靠却不一定站得住脚。说历史成本更可靠实际上是就可靠性中的可验证性而言;但若究及可靠性的另一层含义的“真实反映”,则公允价值的可靠性也许要超过历史成本,至少不比历史成本不可靠,比如涉及重大摊配的自建资产。

二、公允价值的含义及其计量

(一)公允价值的含义

公允价值是指一项资产或负债在自愿双方之间现行交易时,不是强迫销售所达成的购买、销售或结算的金额。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公允价值的含义进行理解:

1.虽然公允价值必须在公平交易的不受干扰的市场中才能产生,但若无相反的证据证明所进行的交易是不公正的或非自愿的,市场交易价格即为公允价值。

2.计量客体的价值凡不是在市场上达成的,而是其他不同主体的主观价值判断形成的都不能视作公允价值,因为不同主体得出的价值信息缺乏可比性。

3.在某些事项不存在实际交易的情况下,则可在市场上寻找相类似的交易价格作为其公允价值的计量基础。

4.有时在市场上也寻找不出相类似的交易价格,则必须在公允、合理的基础上估计相关的计量属性,除非市场上存在相反的证据证明该估计是非确当的。

(二)公允价值的计量

1.通常情况下,最符合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市场价格。公允价值最适用于对金融工具尤其是期货、期权、远期合约等衍生金融工具产生的权利与义务的计量。这是因为很多金融工具的交易和事项并未实际发生,签约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亦未履行,也不可能有历史成本的发生,传统的会计很难对其进行计量,采用公允价值即现行市场交换价格计量可解决这一问题。此外,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营业外收入等也是按购销双方达成的现行市价即公允价值进行计量的,存货的按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价是部分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2.会计人员无法取得可观察的市场金额时,可用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进行计量。现值计量更能反映形成公允价值的各种要素,包括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对现金流量的金额和时点的各种可能变动的预期、用利率表示的货币时间价值和包含在资产或负债价格中的非确定性以及一些难以识别的其他因素等。因此,现值计量在公允价值的计量中具有了相当重要的地位。

三、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分析

公允价值作为一种新的计量模式,从相关性的角度来看,有其自身的优势。它与决策有用的会计目标是相一致的,尤其是在市场有效的情况下,能够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但其缺点也是明显的,正如前面提到的,公允价值的确定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给人为操纵提供了便利。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看:

信息质量的可靠性方面。选择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这样一个非确定性、变动性和集合性的模糊性计量概念来作为会计计量的目的和手段,相对于客观性、确定性和可验证性的从事实性基础出发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虽然在财务报告中能提供更为相关性的信息,但在可靠性的质量要求上却不敢保证能提高多少或至少不会减弱。

市场环境的预知性方面。公允价值是通过市场确认的,但市场环境是复杂多变的,有的会计要素或会计事项可以确认或寻找相类似的市场交易价格,有的却无法寻找而只能估计,尤其对于长期性的应收应付之类的项目,在市场环境的预知性上难以把握。

企业主体计量的一致性方面。企业主体对某些会计要素或会计事项价值的确定,通常是基于其未来收益(或损失)与不确定性的计量(估计),而不是通过市场交易形成的,这种价值信息一般更有助于投资者的预决策即更能提供对企业管理当局有用的信息,但往往与其公允价值不完全相符。

公允价值计量的难度性方面。有许多会计要素如资产和负债在市场上很难找到可供观察的交易价格,将未来现金流量按一定的折现率折算成现值计量,往往就成为公允价值计量的重要技术手段。但因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点和货币的时间价值等等都是不确定的,在计量的操作上往往难度很大,因而现值计量的复杂性亦就是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不易推行应用的难点。

总之,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模式在其属性和应用上存在着诸多的困惑,加之影响会计计量模式择用的因素又是多种复杂的,不同的会计要素本身就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对计量属性的不同要求,不可能将所有的会计要素或会计事项都统一按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因此,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会计系统的不断完善,中国经济逐步与世界公认的计量方法接轨,一种自然的选择就是取长补短、兼容并存,适时地选择相应的计量模式,所以,多种计量模式并存会是一种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