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4 15:14:2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测量技术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信息时代信息爆炸导致通信带宽需求或通信网络容量爆增。如近期北美骨干网的业务量约6-9个月翻一番,达到了所谓的“光速经济”的时期,它比微电子芯片性能发展的摩尔法则(约18个月翻一番)快2-3倍,而且迄今这种发展势头不减。面对这种发展趋势,各个通信发达国家都在积极研究设计新的宽带网络,如可持续发展网络CUN、下一代网络NGN、新公众网NPN、一体化网UN等,但其基础传输媒质的物理层都是密集光波分复用(DWDM)的光传送网OTN。不如此就不可能提供巨大的通信带宽,高度可靠的传输性能,足够的业务承载容量以及低廉的使用费用,确保网络的可持续发展,支持当前和未来的任何业务信号的传送要求。
1密集光波分复用(DWDM)系统
DWDM系统主要由光合波器、光分波器和掺铒光纤放大器(EDFA)组成。其中EDFA的作用是由比信号波长低的高能量光泵源将能量辐射进一段掺铒光纤中,当载有净负荷的光波通过此段光纤一起传播时,完成光能量的转移,使在1530-1565m波长范围内各个光波承载的净负荷信号全都得到放大,弥补了光纤线路的能量损失。这样,当用EDFA代替传统的光通信链路中的中继段设备时,就能以最少的费用直接通过增加波长数增大传输容量,使整个光通信系统的结构和设计都大大简化,并便于施工维护。
EDFA在DWDM系统中实际应用时又分为功放或后置放大器(BA),预放或前置放大器(PA)和线路放大器(LA)3种,但有的公司为了简化,尽量减少设备品种,统一为OA,以便于维护。
目前商用的DWDM系统的每个波长的数据速率是2.5Gbps,或10Gbps,波长数为4、8、16、32等;40、80甚至132个波长的DWDM系统也已有产品。常用的有两类配置。一类是在光合波器前与在光分波器后设置波长转换器(WavelengthTransponder)OTU。这一类配置是开放式的,采用这种可以使用现有的1310nm和1550nm波长区的任一厂家的光发送与光接收机模块;波长转换器将这些非标准的光波长信号变换到1550nm窗口中规定的标准光波长信号,以便在DWDM系统中传输。美国的Ciena公司、欧洲的pirelli公司采用这类配置,他们是生产光器件的公司,通常,所生产的光分波合波器有较好的光学性能参数。如Ciena公司采用的信道波长间隔为0.8nm,对应100GHz的带宽,在1545.3-1557.4nm波长范围内提供16个光波信道或光路。但他们没有SDH传输设备,因此,在系统配置、网络管理方面不能统一考虑。此类配置的优点是应用灵活、通用性强,缺点是增加波长转换器、成本较高。另一类配置是不用波长转换器,将波分复用、解复用部分和传输系统产品集成在一起,这一类配置是一体的或集成的,这样简化了系统结构、降低了成本,而且便于将SDH传输设备和DWDM设备在同一网管平台上进行管理操作。这类配置的生产厂家如Lucent、Siemens、Nortel等,他们是SDH传输系统设备供应商,有条件这样做。他们在做4×2.5G32bpsDWDM系统设计时就考虑与4×10Gbps速率的兼容,考虑增加至8个波长、16个波长、基至40个波长、80个波长,以及2.5Gbps和10Gbps的混合应用,确保系统在线不断扩容,平滑过渡,不影响通信网的业务。当然,他们也提供开放式配置,或发送是开放式,接收为一体式的DWDM系统设备。
由于初期商用的EDFA带宽平坦范围在1540-1560nm,故早期使用的DWDM系统的复用光波长多在1550nm附近。后来实际EDFA的增益谱宽为35nm,约4.2THz,其中增益起伏小于1dB的谱宽在1539-1565nm之间,若以1.6nm(对应200GHz)的波长间隔,则最少可实现8波长,乃至16波长的同步放大;若以0.8nm(对应100GHz)的波长间隔,则最少可实现16个波长,乃至32个波长的DWDM系统,再加上EDFA约40dB的高增益,大于100mW的高输出功率,以及4-5dB的低噪声值等优越性能,故极大地促进了DWDM系统的快速发展。
正如电放大器那样,光放大器在放大光信号的同时也要引入噪声。它由光子的自发幅射(SpontaneousEmission)产生。此种噪声和光信号在光放大器中一起放大,并逐级积累形成干扰信号,即熟知的放大自发辐射(AmplifiedSpontaneousEmission,简写为ASE)干扰信号。这种ASE干扰信号经多经光放积累的功率会大到1-2mW,其频谱分布与波长增益谱对应。
这就是为什么经过若干个OLA放大后必须经过光电变换,分别取出各波长光路的电信号进行定时、整形与再生(3R),完成光数字信号处理的主要原因,它决定了电中继段或复用段的最大距离或最大光中继段数。当然,其他因素例如允许的总的色散值也决定此电中继段的最大距离,这要由系统设计作光功率预算时,哪个因素要求最严格来确定。
2DWDM系统的测试要求
以SDH终端设备为基础的多波长密集光波分复用系统和单波长SDH系统的测试要求差别很大。首先,单波长光通信系统的精确波长测试是不重要的,只需用普通的光功率计测量了光功率值就可判断光系统是否正常了。设置光功率计到一个特定的波长值,例如是1310nm还是1550nm,仅用作不同波长区光系统光源发光功率测试的较准与修正,因为对宽光谱的功率计而言,光源波长差几十nm时测出的光功率值的差别也不大。可是,对DWDM系统就完全不同了,系统有很多波长,很多光路,要分别测出系统中每个光路的波长值与光功率大小,才能共发判断出是哪个波长,哪个光路系统出了问题。由于各个光路的波长间隔通常是1.6nm(200GHz)、0.8nm(GHz),甚至0.4nm(50GHz),故必须有波长选择性的光功率计,即波长计或光谱分析仪才能测出系统的各个光路的波长值和光功率的大小,因此,用一般的光功率计测出系统的总光功率值是不解决问题。其次,为了平滑地增加波长、扩大DWDM系统容量,或为了灵活地调度、调整电路和网络的容量,需要减少某个DWDM系统的波长数,即要求DWDM系统在增加或减少波长数时,总的输出光功率基本稳定。这样,当有某个光路、某个净负荷载体,即光波长或光载频失效时,又用普通光功率计测量总光功率值是无法发现问题的,因为一两个光载频功率大大降低或失效,对总的光功率值影响很小。此时,必须对各个光载频的功率进行选择性测量,不仅测出光功率电平值,而且还准确地测出具体的波长数值后,才能确切知道是哪个波长哪条光路出了问题。这不仅在判断光路故障时非常必要,而且在系统安装、调测和日常维护时也很重要。
此外,为了测量光放大器增益光谱特性,尤其是增益平坦度,需找出各波长或各光路的功率电平差值时,也必须测量出各光路的波长值和光功率值。
为便于查寻光线路放大器的故障,除测量各个光路的波长值和光功率外,还要测量出各个光路的信噪比(OSNR)。这里,在测量OSNR时要注意测量仪表的噪声带宽。例如用HP70952B光谱分析仪(噪声带宽1nm)测量的OSNR要比用Agilent86121AWDM光路分析仪(噪声带宽0.1nm)测量出的OSNR低约10dB;这是因为前者取出的噪声功率是后者取出的噪声功率的10倍,自然,前者测出的OSNR要低约10db(因光信号功率测量有差别)。
由于DWDM系统有n个波长,n个光路,等效于n个虚SDH光通信系统,故在系统的重要测量点必须有光分路器(分光器),以避免在做波长和功率测量时中断系统,造成大量业务丢失。
为便于比较对照,将OSP-102/OMS-100组合测试仪和一个典型的实验室用光谱分析仪OSA的技术规范列在一起。
3可调谐光滤波器
为使具有光谱分析仪功能的仪表适合现场测试,需要有轻便灵巧的可调谐光滤波器选择光波长。它是一个可调法布里-泊罗(Fabry-Perot)滤波腔体,它的基本结构是由两块部分镀银的板构成反射平面,两块板相对分开的距离是可普的。其滤波原理是:对某个波长的光,当调节两块板之间的距离,使在两块板之间反射引起的部分射线在相位上完全重叠时,滤波器对该波长的光是直通的,而对其他波长的光会引入很大的衰减。
这种可调谐光滤波器与光分度计或旋转干涉滤波器相比有很多优点。它没有轴承、轴、马达等,不存在由于连续持久的操作引起磨损、破裂等问题;结构非常坚实,对振动不敏感。它是不可逆的光器件,无论是衰减,还是通常波长均与输入光波的射线极化无关;这一优点在有几个波长激光器都调整到有相同输出光功率时尤其重要。
4便携式光谱分析仪
适用于DWSM系统现场安装调测与日常维护的便携式光谱分析仪,除去前已介绍的HP70952B,Agilent86121A外,现举OSP-102插件和OMS-100主机配合专用于DWDM系统测试的便携式光谱分析仪为例,说明采用可调谐光滤波器一方面使成本显著降低,一方面使重量减轻。体积缩小,有利于便携。为便于使用,还增加了下述分立的应用方式。
(1)光谱分析仪方式
用可调谐光滤波器沿着要选测的波长范围调整移动,将以图形方式显示测量结果,可用游标定位估计波长、功率数值,以及各波长和功率差值的测试数据。还可用存储器存储两个光谱的测试数据进行比较。
(2)光纤系统方式
用表列出直到16个光路或波信道的被测试的波长、功率和S/N。这种应用方式对光纤通信系统的日常维护测试特别有用。因为在DWDM系统的运行过程中,通常不希望光载频信号的功率超过规定的容限。
(3)光功率计方式
可调谐光滤波器固定调整到所选的波长,以数字显示该波长的光功率,就可以用来检测该光路或信道光载频功率随时间的变化,即稳定程度。这一方式在检测中断故障时尤其有用。
(4)监视器输出方式
将被滤出的光信号的一部分送到监视器输出,就能在不影响其他光路或波信道业务的条件下对DWDM系统的某指定波信道进行比特误码率测试,也可具体检测出哪一个波信道传输有问题。
在前面的分析中,本文具体讨论了光学细分系统的设计方案。运动距离测量实验选取光学四细分的光学系统,实验系统如图6所示。系统分为光路部分和信号处理部分。mW和0.5mW,反射镜M4由硅片制成,其反射率大约为0.4。硅片反射镜M4可调节反射方向。角锥棱镜M1、M2和M3的型号为Agilent10767A,具有非常好的光学性能。测量导轨选用的是PI公司的M-5x1.DD型号。二维精密电控平移台(直流电机驱动)单向重复定位分辨率达0.1μm,直线度参数为0.1μm/200mm,最高运行速度50mm/s,量程为200mm。2个测量角锥棱镜被安装在导轨上,通过PI公司的控制软件在计算机上对导轨的运动进行控制,实现对外腔长度的改变。通过运动距离测量结果与PI导轨运动参数的一致性可验证测量方案的可行性。信号处理部分中,由PD探测到的激光自混合干涉信号首先由低噪声前置放大器(Standford,SR560C)进行滤波和放大,一路送入示波器而另一路接着由NI公司的数据采集卡(NI6251)进行AD转换。采集到的数字信号送入PC机中由专业的数据分析软件(LabVIEW)实现信号再次细分以及实时处理重构目标物体的运动距离。测量过程中,示波器可定性观察光学细分的现象,而数据采集卡采集到的信号经过计算机的处理可进行运动距离测量。
2实验过程与结果分析
实验在同一测量环境条件下进行:恒温(20℃±1℃),恒湿(50%±3%)。使激光器预热2h,激光波长稳定在632.8334nm,让导轨以某一速度匀速运动,然后对采集的信号加入电子五细分处理。在本实验系统中,由自混合干涉光路细分原理可知,一个条纹对应的运动距离为λ/8,将此波形通过阈值为0的比较器后得到对应的方波信号,再将方波信号n细分,通过计数方波的个数来得到外部物体实际的运动距离。这样处理后,可以得到的分辨率为λ/8n。一个周期内的正弦波通过过零比较器整形成方波信号,五细分后的波形如图7所示。这样通过计数的方法就可以再次提高分辨率。此外,细分处理前对干涉信号进行了整形,可以显著增强对于叠加在自混合干涉信号上的高斯噪声的抗干扰能力,使测量结果更加稳定可靠。在数字域进行细分时,将上面得到的方波信号改写成二进制码(1111100000),然后将其右移9次,将其奇数次和偶数次的右移结果两两异或,则可以得到(1010101010),即对应的五细分信号及其互补信号(0101010101),实现了对原自混合干涉信号的细分。将PD探测到的微弱信号进行电流-电压(I-V)转换后,变成电压信号,经高通电路去直流后,再经放大电路放大,通过NI公司的数据采集卡USB-6251采集,在PC机上编写LabVIEW程序进行细分计数处理。信号经数字域电子细分后,进行计数后就可以重构并显示物体的实时运动距离。测量实验使用PI精密导轨对实时测量数据进行校准。导轨的移动范围设置为0~200mm,每次匀速步进20mm,移动速度设置为5mm/s,步进10次,每次导轨的示数作为标准;该运动过程由电机自动完成,系统对每次的步进长度进行自动测量记录并给出实时误差,连续记录几十组,选择其中的5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通过拟合曲线与误差分析可以看出,实验结果与实际运动距离有良好的线性关系,且重复性非常的好,实现了使用光学细分与电子细分相结合的方法对物体的运动距离进行实时监测,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吻合。
3讨论
激光器作为测量光路的一部分而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波长稳定的光源,其稳定性对测量准确度有很大的影响。空气折射率的变化和角锥棱镜的直角误差也会影响系统的测试精度。1)激光器频率稳定性带来的累计误差。实验中的氦氖激光器输出光在空气中传播的中心波长为632.8334nm,短期频率稳定性为1.5×10-6,因此,在没有反馈时,激光器波长稳定性为δλ=λδν/ν≈0.9492×10-6μm。当自混合效应反馈系数很低时,频率波动极小。理论计算表明,当外腔长度在百毫米量级时,波长稳定度可以达到10-8的测量准确度,测量不确定度小于0.4μm[9-10]。2)空气折射率变化带来的误差。测量环境的初始条件:空气压强101325Pa,室温20℃,湿度1333Pa。测量过程中,由温度、湿度以及压强传感器可知,只有环境温度会有最大不超过1℃的改变。因此得到折射率的变化为δn≈0.929×10-6。当测量长度为200mm时,测距不确定度小于0.3μm[9]。3)角锥棱镜的直角误差。角锥棱镜的直角误差会直接影响其对光路的反射特性。对于Agilent10767A型号的角锥棱镜,其3个直角误差δθ<5″。玻璃的折射率为1.56,则测量长度为200mm的测距误差小于0.002μm[11]。由于本实验系统存在3个角锥,则测距不确定度应小于0.006μm。由以上讨论可以知道,影响测量精度的最大因素来自于激光的频率的稳定度。理论上实验系统的测量分辨率可达到波长的1/40。而实际上,受制于激光频率的稳定程度,在弱反馈条件下,百毫米量级运动距离的测量只能达到微米级的测量精度。
4结语
切削力测量系统一般由三部分构成:由测力仪、数据采集系统和PC机三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测力仪(测力传感器)通常安装在刀架(车削)或机床工作台上(铣削),负责拾取切削力信号,将力信号转换为弱电信号;数据采集系统对此弱电信号进行调理和采集,使其变为可用的数字信号;PC机通过一定的软件平台,将切削力信号显示出来,并对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1.1切削测力仪
1.1.1应变式测力仪
应变式测力仪由弹性元件、电阻应变片及相应的测量转换电路组成,其工作原理如图2所示。把电阻应变片贴在弹性元件表面,并连接成某种形式的电桥电路,当弹性元件受到力的作用而产生变形时,电阻应变片便随之产生变形,从而引起其电阻阻值的变化ΔR,即
应变片电阻值的变化ΔR造成电桥不平衡,使电桥输出发生变化ΔU,通过标定建立输出电压与力之间的关系。使用时根据输出电压反算切削力的大小。
应变式测力具有灵活性大、适应性广、性能稳定等优点,而且配套仪表(如静态应变仪、动态应变仪等已标准化,因而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其测量原理决定了测量精度和动态特性主要取决于弹性元件的结构,如何有效解决灵敏度和刚度之间的矛盾,是提高应变式测力仪测量精度和动态特性的关键。
1.1.2压电式测力仪
压电式测力仪是以压电晶体为力传感元件的切削测力仪,当石英晶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形时,在它的某些表面上出现异号极化电荷。这种没有电场的作用、只是由于应变或应力在晶体内产生电极化的现象称为压电效应。通过测量产生电荷量即可以达到测量切削力的目的。
从动态测力的观点出发,压电式测力仪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测力传感器,具有灵敏度高、受力变形小等优点。然而压电式测力传感器仍然存在一系列缺点:如由于电荷泄漏而不能测试静态力、固有频率的提高受装配接触刚度的限制、维护极不方便、价格昂贵,因此在使用上受到很大的限制。
1.1.3电流式测力仪
直接使用测力仪测量切削力有其局限性:①安装测力仪时,工艺系统结构遭到破坏从而导致其刚度发生变化,采集不到精确的切削力力信号;②测力仪的安装、调试技术复杂;③测试设备花费较高;④测力仪测试系统可靠性较低。
文献[4]提供了一种间接测量切削力的方法,即电流式测力仪,其测量原理是:切削力的变化会引起主轴电机电流的变化,通过测量主轴电机电流来估计切削力的大小。因机床主轴电机电流的测量比较容易和简单,所以这是一种经济而又简便的方法。
电流式测力仪的局限性体现在两个方面:①把主传动系统的运动学模型看作是一个线性模型,所以加工过程中的非线性因素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测量精度;②当切削力发生变化时,相应的主轴电流信号有一定的滞后现象,无法满足对切削力进行实时监测的较高要求。
1.2数据采集系统
如图3所示,数据采集系统通过一定的电子线路,对测力仪的输出信号进行放大、滤波等处理后,将其进行A/D转换,变为计算机的可用信号,再通过接口电路与PC机进行数据传输。
目前大多数切削力数据采集系统由放大器、滤波器、数据采集卡等分立元器件组成,体积较大,系统稳定性不高,测量精度和实时性也渐渐满足不了现代测力系统的要求。
1.3数据显示和分析处理
早期的数据显示和分析处理单元由指示仪表、示波器和记录仪等组成,其数据显示和分析处理功能都是很有限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目前数据显示和分析处理单元基本上被计算机终端所代替,显示功能更加丰富和强大,但软件的功能仅局限于数据拟合、图表显示和输出等,对测力仪各向力之间的耦合没有进行有效的处理,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测力精度。
2切削力测量技术的发展趋势
现代切削加工正在向高速强力切削、精密超精密加工方向发展,机床的振动频率也会远远高于系统的固有频率,这对切削力测量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①测量范围大、高精度和高分辨率;②实时性好,能够在线实时测量;③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强,能够对复杂多变的切削力信号进行各种处理和分析。
针对这些方面的要求,切削力测量技术将朝着以下几方面发展:
(1)开发新型弹性元件,优化弹性元件结构及应变片布片方案,提高应变式测力仪固有频率,有效解决应变式测力仪刚度和灵敏度之间的矛盾问题,降低各向力之间的耦合程度;
(2)应用集成电路和微电子技术,使数据采集系统集成化,提高数据采集的速度与精度;
(3)完善数据处理分析软件的功能,例如通过解耦运算进一步减小测力仪各向力之间的耦合程度,以提高测量精度;将虚拟仪器技术引入切削力测试系统,以便对测量数据进行多种操作和数据库管理;建立专家系统,通过对测试数据的分析处理,对刀具磨损、切削颤振等情况做出预报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参考文献
[1]罗学科.动态多维力传感器的理论研究与实践[D].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论文,1995.1.
[2]姜术君.采用虚拟仪器技术构建测力系统的研究[D].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3.
[3]杨兆建,王勤贤.测力传感器研究发展综述[J].山西机械,2003,(1).
[4]周林,殷侠.数据采集与分析技术[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5]张小牛,侯国平,赵伟.虚拟仪器技术回顾与展望[J].测控技术,2000,(9).
[6]苏建修.高速切削关键技术[J].机电国际市场,2001,(11).
桥梁高墩施工是道路桥梁施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道路桥梁施工技术中的难点。其中,桥墩的测量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只有保证测量数据的精确性与可靠性,才能为道路桥梁的施工打下基础。笔者从道路桥梁高墩测量的技术入手,对现有的测量手段和测量方法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与研究,希望能够起到借鉴作用,提高道路桥梁高墩测量的技术水平,为道路桥梁的安全运行奠定基础。
2道路桥梁高墩施工测量技术分析
2.1线性测量技术
道路桥梁高墩测量技术分为多个方而,其中线性测量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并且在现阶段的道路桥梁施工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具体的测量过程中,应掌握正确的应用方法和控制于段,对测量技术的应用过程进行规范,这样才能保证数据的可靠性与精准性为此,必须做好以下儿个方而的工作:
(1)对相关仪器进行严格的校准。为了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必须对相关的测量仪器进行校准要校准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要求和步骤进行,可以将平台建立在高塔吊上,并充分利用仪器的接收靶,将其作为校准工作的接收靶,利用校准平台对仪器进行严格的校准,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提高仪器的精准度在具体的校准过程中,要按照顺次转动的方向对仪器进行操作,并将光斑的状态进行详细的记录要确保光斑的中心能够达到四次重合,以确保激光铅直仪的准确性,能够放射出竖直的光束,这样才能符合高墩测量的要求。
(2)相关构件的制作。在高墩的实体施工结束后,要进行混凝上桩的设置,将桩位设置在顶端和底端的圆心位置,对于凸出的钢筋头,要做好预埋工作,这样才能保证相关构建的制作符合要求在制作构件的过程中,要严格地进行计算,准确把握圆心点的位置,同时要对桥墩加以保护,避免因测量对其造成不必要的损坏。此外,应通过铅直仪确定桥墩的圆心位置,并在此基础之上加以校准以保障测量的精确性。
(3)收坡处理。在进行收坡处理之前,应做好以下工作:首先,需要对相关技术和工艺进行充分的了解和掌握,以便后期精确运用;其次,严格按照技术标准和坡比进行处理,确保收坡处理工作的高效性并据此制定出标准的液压自爬式翻模;再次,对模板进行针对性的处理以控制桥墩的线性进而保障测量工作的顺利开展。
(4)正确利用相关的仪器。在高墩施工的测量工作中,如果应用线性测量技术,就必须要应用激光铅直仪和全站仪,并要使这两种仪器在测量的过程中相互配合,有效发挥全站仪的校准作用和激光铅直仪的位置确定作用,这样才能准确找到圆心的位置。最后,根据两组仪器获得的数据进行科学对比分析,最大程度的降低误差并控制在最小范围之内以提升测量的精确性。此外,假若在数据获取环节中因人为因素导致出现误差,则需进行针对性的检测以确定原因所在并对仪器加以维修使之调整在最小误差范围内,同时根据全站仪获取的结果调整光铅直仪。
2.2高程测量控制技术
一般而言,对于道路桥梁高墩测量运用此法时,首先需在桥梁两侧且靠近施工现场的范围内选取合适的水准点,其次在桥梁的某一端选取一个永久性的水准点,进而开展桥梁的测量工作,而针对于混凝土施工中不同高度进行测量时,其水准点不需固定可选取不同高度进行测量。此外,需要注意的是遇到工程尚未竣工的情况下,为保障施工的需求应将水准线路进行闭合处理。同时,由于水准点设置的精确与否直接影响到高程测量结果的精确性,因而对水准点的复核工作至关重要并贯穿于整个高程测量控制操作的始终。
2.3垂直度测量控制技术
垂直度作为道路桥梁检测的重要参数,对整个工程本身的结构稳定性以及承载能力都有着明显的影响,这就需要相关施工单位以及质量监理单位做好垂直度的测量控制工作,以确保施工的整体质量。
(1)全站仪三维坐标法。此法的运用在于将墩身模板的高度以及坡度相结合进行墩身横坐标和纵坐标的计算即可得出其实际距离与理论距离之间的数值差,并根据所得的数据信息分析出墩身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进而加以调整使之恢复到应有的状态。运用此法的优势在于,不仅能够高效的计算出墩身的几何尺寸和垂直高度而且能够进行针对性的调整,操作更为简便。
(2)激光铅直仪法。激光铅直仪法也是近年来采用较多的检测方法,具体操作时首先应确定墩身的横轴线和纵轴线的位置,进而确定出墩身的中心位置以及附近点位,将仪器分别安装于九个点上,同时设置好相的激光接收靶,通过运用轴线引点对中进行墩身的竖直轴线传递,并间隔两层加以纠编,如此不仅能够大为降低原始操作的难度和简化测量程序而且因控制点设置于墩身内部,降低了外界因素的影响,提升了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客观性。但是在实际测量过程中,需配置专业人员对短线的垂直度进行动态观测以校准偏差,保障测量数据的精确性。
(3)垂球法。垂球法的主要作用是对高墩身测量施工的误差进行纠正。施工时首先应在墩身周围的外模中心位置吊挂垂球,随后通过钢丝将垂球缓慢释放。通过实时观察墩身高度和坡度的实际距离与理论距离的差距,就能够分析出高墩身垂直度的偏差情况。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必须要安排固定人员时时关注垂球的是否处于稳定状态,比便于及时加以调整。为保障垂球的稳定性和获取精确的测量数据,应根据现场环境选择事宜的垂球和垂线,并通过小幅度摆动加以观测直至建立模板后再使用卷尺加以测量。同时,在对模板方向加以调整过程中,可以通过获取当节模板的垂直度加以计算和进行微调。
2.4平面测量控制技术
在对大型桥梁的施工进行测量控制时,为保证测试的精度与准确性,通常需要在施工平面布置上各种控制网,通过对控制网进行合理设置能够为测量工作提供各种有效的数据,为以后的放样工作提供更为有效的支持。尤其是在道路桥梁高墩的施工中,常用的方式是通过将线路中线作为测量的标准进而获取到桥墩的横轴线。而要进一步提升测量数据的精确性,则可以通过运用三维坐标控制法加以检验和修正,具体操作为将道路桥梁高墩的中心位置放置全站仪,利用外模中心的坐标计算出轴线的移动数据。
3结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以及卫星技术在测量技术中的应用,我国的测量技术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而且技术方面也逐渐的成熟起来。在现代工程建设中测量技术得到了充分的利用,而且对工程建设的准确程度也有非常大的影响。现代工程测量技术有着以下几个特点。(1)自动化以及多样化。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测量方法和测量技术也在不断的丰富和完善,在现代化的工程测量技术作业中主要有自动化以及方式多样化等特点。(2)创造性。在现代工程测量技术不断的发展更新中,创造性也逐渐的成为了当今工程测量技术主要的特点。(3)广泛性。传统的工程测量包含了建筑、土木以及桥梁的建设,但是现代化的工程测量技术不仅仅包含传统工程测量所包含的各方面的建设,而且还包括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非常强的广泛性。(4)科学性。现代工程测量技术在对施工地区进行测绘的时候,测量的效果已经从传统的平面测量转换到三维的测量结果,具有非常明显的科学性。
2现代测量技术发展和应用
2.1摄影测量技术应用
摄影测量技术是把数字化摄影技术、数字化测量技术以及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等结合在一起的技术,其主要的作用是为工程施工前期的数据进行测量,主要提供三维、非接触性等高效测量方法。这种测量技术主要用在一些面积比较大的工程当中,其中包括大比例尺地形测量、地籍测量等方面。遥感技术以及卫星技术是摄影测量技术的主要技术核心,并且在此基础上融合了光谱航空摄影测量技术,能够进一步为人们对一个地区基础的地理信息的收集和使用提供非常大的帮助。一方面因为遥感技术有着其同步性、实效性、经济性等优势,能够在工程建设测量中得到非常大的应用;另一方面遥感技术在工程测量方面的使用,为工程测量技术在测量图和地籍图的绘制方面提供了非常高的准确度,对现代化工程测量技术的应用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3]。
2.2数字化测量技术应用
对于大比例尺地形图以及工程图的绘制,是一直以来工程测量的主要任务。但是因为传统的测量技术不能够很好的满足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需要,所以在传统测量技术的基础上加以改造,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以及数字化图形处理技术就在工程测量技术中得到了充分的使用,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和数字化图形处理技术在工程测量技术中使用之后,使得工程测绘的工作效率以及工程测绘的工作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高。随着这两项技术的完美融合,逐渐的出现了电子经纬仪、全站仪等等,这些仪器能够很好的把野外的采集的数据进行合理充分的整合,从而自动的生成一个非常好的三维测量图。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工程测量的时间,提高了工程测量的效率。
2.3卫星定位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在工程测量的过程中,合理的使用卫星导航定位技术是非常必要的,其中表现在地形的测绘以及工程的测量等方面,把卫星定位技术融入到工程测量技术中,进一步使得我国工程测量技术走进一步走向科学化,在我国很多工程测量中,都使用到了这两个技术的结合。例如,长江三峡工程建设、南水北调工程建设、青藏铁路工程建设以及浙江省杭州湾大桥的建设等等,这些工程在建设的时候都充分使用了卫星定位技术,这一技术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建设好中工程事故的发生情况,极大的提高了我国工程技术的危险地区作业的效率。
3结束语
全球定位系统(GPS)是美国第二代卫星定位系统。GPS接收机是由由24领卫星组成,其中包括21颗工作卫星和2颗备用卫星,并均匀的分布在6个近似圆形的轨道上。各个轨道平面之间的倾角为55,平均运行周期为11小时58分。一般情况下能同时观测到6颗卫星,最多时可到9颗卫星。GPS定位原理类似于传统的后方交会原理。如果已知空间GPS卫星的具置。如果仅需确定测站点的三维坐标则GPS接收机只需要继续接收3颗GPS卫星发射出的卫星信号。也就是取得卫星到测站点的几何直线距离,就可以根据后房交会的原理确定测站点的三维坐标。但实际中因为造价或工程费用的原因,GPS接收机中的时钟精度是有限的,同时与GPS时间相比有较大的偏差,所以就需要将这一时间作为待定的参数,将其与待定空间参数结合并就解,因此最少需要4颗全站仪卫星。
2GPS在道路桥梁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GPS定位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道路工程测量技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GPS技术为道路工程测量提供了崭新的技术方法和手段。以GPS技术为依据的高速度、高效率、高精度的GPS相关技术,正逐渐取代传统的用于道路工程测量中的测角、测距、测高程为主体的地面测量定位技术。与此同时定位范围已从陆地和近海扩展到海洋和宇宙空间,定位方法已从传统的静态扩展到动态,定位服务领域已从传统的导航和测量领域扩展到当今国民经济建设的广阔领域。当今,我国GPS定位技术的应用已深入各个领域,例如:GPS技术已普遍应用到国家大地水准网、城市高程控制网、道路工程控制网的建立与改造中,同时在石油勘探、通信线路、高速公路、地下铁路、建筑变形、隧道贯通、大坝监测、地震的形变监测等也已广泛的使用全站仪定位-GPS技术。同时随着GPS差分定位技术和RTK实时差分定位系统的不断发展,单点定位精度不断提高,GPS技术不仅在工程方面应用广泛,在导航、石油物探点定位、运载工具实时监控、地质勘查剖面测量等领域将有更加广泛和优越的应用前景。
2.1GPS在道路建设工程控制网中的应用道路工程控制网是道路工程建设、管理和维护的基础,其精度要求与道路工程项目的性质及规模关系密切。常规的方法多采用边角控制网进行布设。而利用GPS定位的方法建立道路工程控制网,具有点位选择限制少,作业时问短,工程费用低及成果精度高等特点。且GPS定位方法可用于建立道路工程首级控制网,及变形监测控制网、工程勘探、道路施工控制网及隧道等地下工程控制网的布设等等。为保证工程的精度GPS定位方法通常采用载波相位静态差分技术。以保证工程数据精度能够达到毫米级别。
2.2GPS在工程变形监测中的应用变形监测技术主要应用于监测大桥、高层建筑等建筑物及构筑物的地基沉降、位移及其整体的倾斜状况等。变形监测工作的特点是被监测建筑物的尺寸比较大,监测环境复杂且对监测技术的要求比较高。传统常规的监测技术是应用水准测量的方法,监测地基的沉降情况。传统技术是应用小角度测量方法。投点法及视准线法监测地基的沉降位移和及整体的倾斜状况。当今GPS技术也可应用在变形监测领域,通常我们通过建立高兴度的GPS监测网,得到毫米级季度的嘴对平面位移与相对竖直监测数据,然后通过利用全站仪进行监测对比。实践表明GPS技术可以完全取代高精度的边交网控制测量,且精度相对较高。因此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利用GPS控制网更加方便快捷。
3GPS技术应用在道路桥梁工程测量的优点
3.1GPS技术用途广泛:GPS技术可应用于国民经济多个领域。在工程测量领域里,GPS定位系统可应用于大地测量、地壳板块运动监测、工程施工、道路桥梁建设等领域,可以应用于建立各种工程监测网及进行各种繁琐的工程测量等。进行各种工程测繁等。自动变形监测系统、工程施工的自动控制系统是未来GPS技术的在工程测量中的研究方向之一。
3.2利用GPS技术在进行线路测量时不受天气状况的影响GPS测量技术采用的是卫星定位原理,可以再任何的时间地点连续的进行观测工作,且可以在视线不佳的天气或夜间进行观测不受天气状况的影响。该优点是传统的光学测量仪器无法比拟的。
3.3GPS技术定位精度高利用GPS进行测量其精度较传统方法要提高很多。其中、短距离精度可达毫米级。其中大型建筑物、构筑物变形监测如果采用特殊的观测手段方法和适当数据处理模型和软件后。其平面精度可达到亚毫米级。
3.4GPS技术应用到工程测量中工作效率高GPS技术对测量的数据具有存储功能,通过计算机连接和绘图软件可以直接将测量的数据结构生成平面图和断面图,从而大大减小了绘图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实践表明,GPS应用在道桥工程测量中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简化传统的测量程序,从而大大的缩短了测量时间。利用GPS控制网进行选点其灵活度高,布网方便,基本不受通视、网形的限制,特别是在地形复杂、通视困难的测区,利用GPS技术其优越性更加明显。
4结束语
综合当前各国学者研究的理论结果,计算机技术压力是人在接触、学习和使用计算机技术时,由于计算机技术复杂难懂或是技术升级过快而产生的一种负极反应,之后受到社会压力的影响会引发心理和情绪的反感,例如工作所使用的计算技术过于复杂,自身不能完全适应所产生的一种焦躁感,这种现象主要出现于计算机技术的初期学习者身上,对进一步的学习和使用计算机产生阻碍,但是这种反应和状态属于暂时性的反应,就如植物的应激反应一般,可通过相关指导得到缓和和改善,此处的计算技术指的是计算机硬件、软件;计算机网络以及其它与计算机密切相关的技术.
美国托莱多大学商学院、罗切斯特理工学院的三位学者针对这一现象合作开发了TechnostressQuestionnaire,也就是计算机技术压力问卷,通过对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根据美国国内计算机压力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可得,将计算机技术压力分成了五个因子模型:第一个:工作负荷因子,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出现,使得长期人们高效率的处理工作中,同时为获得更高效率的产出,但也大大增加了工作负荷,使得众多人产生手忙搅乱的心理,进而加剧个人工作紧张与压力;第二个:技术改变生活因子,紧张的工作导致多余时间少,不得不私人时间和生活空间学习新的计算机技术时间,另外由于多种原因,部分工作者在私人的休息时间里也必须与工作保持联络;第三个:复杂难懂的技术因子:在计算机学习过程中,由于计算机技术复杂难懂,再加上技术更新过快,导致过多的失败经验所累积的挫折感引起个人对计算机的畏惧,并且因为计算机技术复杂,缺乏自我学习信心,难以将其学习和掌握;第四个:工作压力因子:由于智能化的计算机发展导致更多的就业机会的流失,同时企业中的员工多多少少会担心自己岗位会被计算机智能技术代替或者被掌握计算机技术的人所代替;第五个:技术更新过快因子:计算机软件、硬件更新频繁、计算机技术发展迅猛,学习者、使用者很难追随上技术发展的速度,从而难以适应新技术条件下的工作压力,这是当前计算机技术工作着最大的问题,以上的二阶因子模型是分析计算机技术压力的量表评测的重要理论依据,被当前研究者广泛接受.
2计算机压力的量表评测的研究方法
计算机技术压力发展标准量表的完整研究过程主要分以下两步骤:第一步:试探性研究:通过数据参数构建参数分析模型,进而进行理论分析;第二步,验证性研究:对理论分析的数据进行分析验证阶段,通过分析参数分析理论模型的拟和优度等指标参数确定分析的正确与否.通过对验证性因子分析需要遵循相应的评估标准去分析比较两个以上(包括两个)相似模型的优劣性,并且根据实际的分析提出对模型评测的进行评测,计算机技术压力自提出到现今大范围研究,针对试探性方法对相关量表的研究,伴随简单重复试探性研究的技术路线,本文的研究就是在基于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对原有的二阶单因子进行探讨,深入研究二阶多因子模型,并且构建另外一个二阶双因子模型与之比较,完成计算机技术压力量表开发研究的全过程.
2.1计算机技术压力的参数模型分析
近几十年,学术界不断深入研究计算机技术压力,每个人对计算机压力的研究方向不同而导致研究结果不同,为此形成了当前众多计算机压力研究理论认知体系,例如反应特征认知体系,主体特征认知体系和复杂的计算机技术压力认知体系,本文从复杂的计算技术压力构成学说角度出发,依据罗宾斯的压力理论模型,结合目前的计算机压力的理论体系构成了计算机技术压力二阶五因子构成模型.罗宾斯认为压力由环境、组织和个人三方面的因素所构成,而计算机技术压力是在这三个因素的基础在增添了技术升级过快因子和技术复杂难懂因子所构成,这五个方面的因素是否会导致显性计算机技术压力的形成,这与个体差异有关(例如个人认识能力、知识水平、工作的经验、社会的压力等等),所以计算机技术压力五个一阶因子中的技术复杂难懂因子、工作压力因子和技术更新过快因子是直接由计算机技术特征所导致的压力感,亦或者说压力的产生源于周围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工作强度的增加和技术深入生活则是因为计算机技术特性及其变化情况,直接压力会引发间接压力,它们二者之间相互影响,二阶多因子模型则能够更为准确的描述了计算机技术压力的不同来源和类型,比二阶单因子模型而言,更能准确的体现自身的内涵.
2.2计算机技术压力的评价体系
本研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即SEM模型)为基础来构建模型,根据模型的绝对拟合指标、相对拟合指标和调整性拟合等参数指标作为性能判定的理论依据,绝对拟合指标为V2/df、RMSEA、GFI,V2/df在0至5之间表示模型可行,GFI在0.8以上代表模型拟合良好,RMSEA小于0.05代表模型拟合正常;相对拟合指标主要有NFI、NNFI和CFI,这三个指标大于0.9代表模型拟合良好;调整性拟合指标是指AGFI,AGFI大于0.9代表模型拟合合理.2.3计算机技术压力调研与样本本次实证调查电子邮件的方式将问卷发放给全国各地的企业技术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同时将20%的问卷发给不同工作性质的人填写,例如普通工作者,大学生等,问卷总共为1000份,信息技术人员800份,其他工作者200份,根据问卷的回收结果,有效问卷为760份,根据其结果分析,男女比例为1:2.3,年龄段在25以下和以上的比例为2.1:2.3,根据教育状况来分析,本科学历者比例为59%,此外计算机技术人员值占17%,计算机使员人员高达83%.
3计算机技术压力结果分析
3.1模型因子分析及信效度检验
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模型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进行信效度分析,工作负荷增加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计算机技术发展导致工作量加大、工作安排紧凑、工作方式发生改变、工作负荷加重以及工作节奏加快;技术入侵生活是指计算机技术发展导致个人休息时间较少、在假期必须与工作保持联系、牺牲假期与休息时间来掌握新计算机技术以及新技术的安全性导致个人隐私的泄露;技术复杂难懂是指计算机知识掌握困难、花费过多的时间掌握新计算机技术、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困难以及掌握最新计算机技术维持工作;工作压力增大主要为维持岗位难以与其他共享计算机知识以及技术好的同事时迫使自己去学习新技术而导致工作压力的增大;技术发展过快是指工作中使用的计算机软件、硬件、计算机技术以及计算机网络系统更新频繁升级;对以上五大因子的分析来确定模型的信效度.
3.2二阶五因子模型检验与比较
通过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软件对两个模型进行比较,通过对模型拟和优度指标显示以及调整性拟和指标(AGFI)确定,两者模型皆具有良好的拟和效度,但是二阶五因子模型的拟和优度比二阶单因子模型更具优势性,这说明模型能够符合计算机技术压力的分析,同时二阶五因子模型在一定程度能够诠释好五个因子的变化量,通过比较两个可替代因子模型,能够更为准确的衡量模型刻画相应的理论体系,提升模型的拟和优度,所以在对模型的模拟性与信效度检测时,如果模拟和优度指标的区别度不大,可通过检验模型中潜变量的信效度对模型的优劣性进行判断,以检验模型是否满足理论分析需要.
4结束语
【关键词】电力计量技术;管理问题;应用对策
电力计量自动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促使了电力计量技术和流程向更加科学和更加人性化的方向发展,这也是未来电力系统实现现代化和自动化发展的需要。电力计量自动化系统的应用,使远程自动化计量监控成为了可能,电力设施不同情况的变化都会被电力计量一体化设备进行自动化电力计量。同时,电力计量技术设备对用电监控系统及电力计量技术设备诊断系统的可靠性检验带来了可行性运行。为进一步提高电力计量技术装备的性能和技术,提高电力计量技术的使用效率,需要对电力计量技术的管理问题做进一步的分析研究,并总结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1 当前我国电力计量技术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和城镇化建设脚步的不断加快,我国的电力企业的电力计量技术也得到快速的发展,但是,电力计量技术的发展远远不能达到人们对用电需求的要求,人们对电力计量系统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电力供电企业的电力计量技术的发展及相关的管理工作仍然面对着巨大的考验。
1.1 电力计量法制意识不强
在实际的电力企业工作中,有很大一部分计量器具的使用单位和个人没有强烈的计量法制意识,没有依法申请和接受强检的自觉性,有的甚至公开拒检。民用计量器的准确度较低,直接影响着每一个公民的切身利益,质量不合格的产品不仅会造成公民的财产损失,甚至还会导致公民受到人身安全伤害。
1.2 电力计量管理方法落后
现实中的一些企业,招聘的计量人员的素质不高,企业自身的计量意识单薄,企业的计量管理人员通常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计量知识和计量技术的培训,部分企业计量管理人员在企业改制、下岗分流等的过程中流失严重,导致一些企业的计量工作变得不那么重要,相应的计量管理方法落后。
1.3 电力计量监督管理不力
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人身生命财产的安全往往与一些检定计量器具相关,要保证这些计量器具符合国家的标准,不仅能够保证量值的准确性,同时还影响到社会的正常生产和经济秩序。但是,在现实的计量器具的检定中,有一部分企业拒绝对自己企业的计量器具进行检定,妨碍正常计量监督执法,使电力计量在现实监督管理过程中困难重重。
1.4 电力计量量值不符合国家标准
在现实生活中,电力和自来水供应部门一直控制着电表和水表计量仪表的检定。电力和自来水供应部门自己承担了电表和水表的检定工作,并基于电表和水表的量值对用户进行费用的收取。但是,现实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相应的监管部门是自己企业的人员,等于自己人管理监督自己人,这就导致用户的利益很难得到保证。例如,一些物业管理部门为了增加物业管理的管理费用,对小区居民的水表和电表进行更换,其量值不能保证完全准确,这就造成许多地方的电表和水表计量问题纠纷层出不穷。
1.5 社会监督管理不力
我国社会整体对于计量工作的认识不足,没有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社会监督管理部门,目前的计量技术监督管理部门不利于形成全民参与的计量局面,过高的检定费用也导致了计量检定过程中各种问题的出现,不能形成良性的监督管理,大量计量违规问题的发现与举报并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1.6 相关计量部门的检定管理能力不高
一些计量部门,特别是基层的计量部门,其自身的检定管理能力不强,设备和管理标准的落后,以及专业检定管理人员的缺失,这些情况都限制了检定管理领域的发展。同时,计量检定管理工作缺乏一定的执法保证,对于在检定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管理和解决,进而会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
2 电力计量技术的管理对策
加强对电力计量技术的管理,就能够使电力计量技术在电力计量工作中得到合理、高效的应用,想要进一步促进电力计量技术的发展就要不断提升电力计量技术的管理水平。其中,电力计量技术具体的管理对策有:
2.1 健全电力计量技术管理机制
设置电力计量技术管理部门,并建立责任落实到个人的制度是健全电力计量技术管理机制的重要方法。首先,要加强对电力企业电力计量管理的科学领导,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和管理机构,并加强管理者的责任感;其次,要加强各个管理人员相互之间的监督管理,并创建相对完善的电力计量管理网络,做到全员管理,全部门管理的相互管理,相互协调理念,从而进一步实现电力计量的有效管理。
2.2 强化电力计量技术管理队伍素质建设
想要做好电力计量技术的管理工作,就要加强企业各研发人员的培训工作,并加大技术的研发投入,在鼓励企业相关科技人员进行技术改革的同时,还要建立健全完善的学习培训制度,为实现技术的创新和新产品的成功研制,还要关注国外的技术研究方向,再和国内的研究技术进行综合,充分保证产品设备的性能得到进一步提高,及时做到产品的换代,提高电力计量管理水平。
2.3 健全规章制度并强化落实
在完善了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要灵活的进行管理,管理活动想要达到预想的目的就要实行人性化的管理,保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做好电力计量管理的保证就是要确保建立制度能够公平公正的执行。所以,要制定健全的制度体系,例如:电力计量设备管理制度,电力计量设备定期检查检修制度,设备安装检修制度,力计量事故造查报告制度,供电系统设备定期检测检验制度,供电系统管理制度电力调度管理制度,电力计量质量标准化管理制度和电力计量上岗检查制度等。此外,想要保证制度能够有效的落实,还要建立相应的监督奖罚制度。
2.4 强化电力计量设备综合管理
电力计量设备的管理是电力计量管理的重要内容,其内容主要包括:(1)对设备技术性能的相关记录,(2)对设备运行状态的掌握,(3)对设备档案的建立,(4)对设备更新、改造、修配、购置等相关报告的编制,(5)对设备进行的定期的审查和对设备全过程的监控和管理。与此同时,电力企业想要实现设备管理的精细化、制度管理规范化、技术管理科学化和生产安全有效化,就要结合自身电力设备的实际情况建立起相对应的电力计量设备管理体系和电力计量技术运行体系,在调配设备管理人员时要特别注意结合员工的自身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调配,积极开展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加强教育管理培训。
3 总结
综上所述,想要实现电力计量设备的自动化和现代化,就要对电力计量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管理能够达到信息化和智能化的要求。同时加强对电力计量技术的应用和管理,进而提升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增强地理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和提高电力供电服务的质量。电力企业对电力计量技术的管理,健全技术管理体系和完善技术管理制度是电力计量技术得以应用和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