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5 10:48:3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汉语热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论文关键词:典籍 翻译 文化传播
1.汉语文化传播的契机
中国经济的腾飞和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为汉语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最佳的机会。北京奥运会的魅力不在于开闭幕式的精彩,也不局限于鸟巢、水立方等建筑,而是多主题、多视角,立体鲜活地展现了传统中国的文化、当代中国的风貌与开放中国的胸襟。对于中国而言,经济腾飞固然重要,文化复兴更加意义深远,后奥运时代我们应更好地落实“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
据
统计,全世界有3000万人正在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来学习。全球不断升温的“汉语热”,一方面表明汉语作为一种世界语言和商业语言的重要性正在增加;另一方面,对汉语文化价值的认识也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扩大。目前,大多数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依然局限在眼界所到的层次,虽然每年到中国的留学生人数不断增加,“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选手的语言能力越来越强,但是对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积淀能够认知的人并不占多数,大部分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肤浅了解来自有限的影视作品或其他大众传媒。汉语作为文化的有力载体,应当利用全球“汉语热”的契机扭转这一局面。世界范围内,懂汉语的人占很小比例,利用母语了解汉语文化成为中西文化的桥梁,承载中华文明的典籍的翻译影响日益深远。
2.典籍承载的汉语文化
文化的核心是一种文明千百年来形成的价值观念及其独特表达方式。古希腊罗马的文明传统与古犹太教一基督教传统,经现代转型合力打造出了强大无比的现代西方文明。中国文明传统由于近代救亡情势的危急而被拦腰斩断,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被搁置乃至误导,没有文化支撑的文明力量不仅捉襟见肘、后劲乏力且难以持久。
中国文化传统与当代文化潮流的结合点,在于中国儒家尤其是先秦儒家思想中那些至大至刚的人格独立精神与担当社会责任、天下道义的道德负责精神,这种精神作为中国文化传统的主流,与全球民主自由、个性解放的社会潮流非但不抵触,而是非常合拍。同样,中国道家思想中追求个体自由、生态和谐的精神智慧,佛教众生平等、空明淡泊的生活方式,均与当代环境保护主义、生态神学等人文、宗教思想合拍,同样是参与全球文化对话与交流的文化基点。中国文化向全世界贡献出孔子、老子、墨子、孟子、庄子、司马迁等伟大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著述家,这些伟大人物不仅与同一历史时期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印度教与犹太教的先知们并驾齐驱,且过之,至今仍是人文智慧和生态智慧不可企及的最高典范。
3.典籍翻译的现状
世界文化交流本该是双向的输人与输出,交流的双方是互为主客体,以双方各自对对方的需要为基础,以双方各自对这种需要的意识为前提。然而,过去的中外文化交流并不是这样。统计数字表明,我国大约有3.5万种古典书籍,但时至今日翻译成外文的只有千分之二左右(黄中习,2007)。21世纪不仅是东西方文化合流的世纪,而且应当是从“以西方文化为主流”转向“以东方文化为主流”的世纪。马祖毅、刘重德、楚至大、许渊冲、黄新渠、汪榕培、郭著章、王宏印、潘文国、卓振英和黄国文等国内学者的有关著作与译著丰富了典籍翻译这一尚未完全开发的领域。然而,典籍翻译依然是我国文化传播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从总体来说,还没有有计划地、系统地、全面地通过我国自己的译者向国外的读者译介。
4.典籍翻译与传播的途径
跨文化传播学可以为典籍翻译提供许多理论的支持,我们在研究接受美学的时候,会讲到“接受视阈”和“前理解”的问题。任何人在接受外来文化的时候,都会基于他们的本土文化的“前理解”。实践证明,总是那些与本土文化相近的外来文化和理论最容易被本土文化所接受,对中国人是如此,对外国人也是如此。
在采用跨文化阐释的方法来阐释中国文本方面,我国的学术前辈严复、梁启超、王国维、、钱钟书等给我们做出了榜样,他们的研究成果完全可以成为我们向世界解说中国文化的理论资源。在向外国人讲授《周易》、《春秋》时,当然可以按照司马迁的解释,说《周易》的写作方法是“本隐之显”,《春秋》的方法是“推见至隐”,但如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地说明,所谓“本隐之显”,就是“外籀”(即演绎法),“推见至隐”,就是“内籀”(即归纳法),这样外国友人会更容易理解,有益于中华文化在世界的传播。
关键词:河北;孔子学院;现状;前景
本论文为2013年河北省教育厅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SQ131018)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4月3日
一、河北省孔子学院现状
自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成立之后,在全球汉语热的大背景下,孔子学院开始在世界各国落地发芽,我国建立孔子学院并不是单纯的输出孔子儒家思想,更多的是向世界推广汉语以及中国文化,促进与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是一种文化的宣传与融合。
(一)孔子学院建立初具规模。2002年,经汉办批准后河北经贸大学与尼泊尔加德满都大学合作建设河北省第一家海外孔子学院,这是河北省着手创办孔子学院,海外推广汉语教学的第一步,截至2010年8月,河北省的7所高校、4所中学承办了孔子学院以及孔子课堂教学建设工作。自此,河北省海外孔子学院的建设工作正式拉开序幕:石家庄语言文化交流专修学院承办美国新墨西哥州立大学孔子学院;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承办美国特洛伊大学孔子学院,该所孔子学院在2012年12月16日至18日召开的第七届孔子学院大会期间,获得了国家汉办颁发的“2012年全球优秀孔子学院”奖项。特洛伊大学孔子学院这一奖项的获得,不仅是国家汉办对该孔子学院中外双方合作院校辛勤工作的高度认可,也是对河北省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充分肯定,同时也为河北省其他孔子学院的发展树立了典范;此外,燕山大学承办美国托力多大学孔子学院、河北传媒学院与巴西巴西利亚大学共同建设的巴西利亚大学孔子学院;河北师范大学与印度尼西亚大学共建的玛达拉塔基督教大学孔子学院,与秘鲁大学共建的里卡多帕尔玛大学孔子学院;河北经贸大学继加德满都大学孔子学院后,又承办了河北省在非洲建立的第一家孔子学院――赞比亚大学孔子学院。
(二)教学进展不断突破,语言与文化相辅相成。孔子学院是全球范围内主要的汉语言和文化传播机构,相对于单点的课堂教学,海外孔子学院更适宜采用多种渠道,抓住机会,全面推广汉文化。孔子学院的发展有益于社会各界人士提供有关当代中国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咨询服务。
随着教学工作的不断深入、细化,孔子学院的相关教学活动越来越注重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现以创办的孔子学院多数已经结合当地学生需求和社会实际,编写了日常汉语会话和商业、旅游、经济等实用汉语教材,配备了相应的音像材料,并根据学生的年龄、职业、等不同实际进行目标教学。
以河北经贸大学与加德满都建立的第一家孔子学院为例,在初始阶段,教学工作主要围绕汉语知识普及,志在为热爱汉语的朋友们提供专业的、全面的汉语教学。以新墨西哥州立大学孔子学院为例,2008年分别开设了本科及两个中学班的汉语课程和中国文化课,并举办了相应文化艺术活动,营造汉语学习环境与中国文化氛围。相较而言,在尼泊尔、加德满都等发展中国家的汉语学习者大多以掌握一种谋生手段为学习目的,因而课程安排以商务汉语、导游汉语等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的为主。如加德满都大学孔子学院开设的商业汉语项目、中文导游项目、汉语教师培训项目等以全社会为主要受众,全面推广实用性汉语教学。随着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孔子学院在不断向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促进全球经济文化交流的方向上迈进。
二、河北省孔子学院发展中的问题
(一)合作办学模式单一,数量不足。河北省共有47所直属于教育厅的普通公办和民办高校,但截至目前全省承办的海外孔子学院仅有9所,远远落后于北京等城市。在全球汉语热的背景下,平均每6天就会诞生一所孔子学院,虽然河北省承办的海外孔子学院数量逐年稳步增长,但相较而言仍然是承办孔子学院的“贫瘠地区”。纵观我省全球孔子学院的地理分布,美国、亚洲地区各占三分之一,南美洲、非洲次之,欧洲、大洋洲则较少;再合作模式方面也较为单一,多数局限在高校合作的模式上,而现有孔子学院建设模式共有四种,分别是:①中外高等学校合作办学模式;②中外高校联合跨国公司合作办学模式;③外国政府与中国高校合作办学模式;④外国社团机构和中国高校合作办学模式。由于孔子学院创办模式的局限,使得汉语推广工作难以大规模开展。
(二)内部专业存在融合问题,汉语推广遭遇困难。随着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以及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很多国外高校早年便开设了关于中国文化的课程,因而相当多的申办孔子学院的外国高校本身的汉语教学的历史以及汉语研究基础都是十分悠久和丰富的,尽管孔子学院成立之后使得部分教学活动更加贴近中国传统文化,但也确实存在原有教学机构设置的汉语学分课程或汉语学位专业课程并未与孔子学院教学相融合的问题,他们是各自为阵,孔子学院只能在汉语培训课程和举办汉语和中国文化活动中择一开设,即便是开设了学分课程,选修者也寥寥无几,使得学院在合作方校内开展汉语推广工作困难重重。
(三)师资单薄,教学设置缺乏专业性。河北省承办的海外孔子学院教师来源主要由国外合作院校汉语教师、中方汉语教师、中方志愿者和中方留学生以及当地聘任的汉语教师构成。不同的孔子学院的教师数量、种类分布也不尽相同,有些孔子学院的教师仅仅只有一两名中方教师。并且随着合作院校对孔子学院的日益重视以及学院的扩大宣传,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学和文化推介活动越来越多,汉语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也就日益突出。除此以外,有些国内外派的教师虽然在汉语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但由于不了解当地的教育情况,仍然不能完全胜任当地的汉语教学工作。
另外,在教学上,教材和课程设置都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不同国家、地区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各异,教学侧重点也必须随之改变以适应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现有的教材还很难满足各国各孔子学院的特点和需要,缺乏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在适应当地汉语教学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三、河北省孔子学院发展建议
(一)合理利用已有资源,积极创办多元优质孔子学院。河北省政府在中外合作办学相关政策上的态度一向是支持在“引进来”的同时积极“走出去”,鼓励河北省高校到海外建设孔子学院,为各个孔子学院的建设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各高校应借着“汉语热”的东风,积极寻找合作机会和合作伙伴,在保证国内汉语教学的持续发展外,把一部分师资力量转移到国外,建立海外汉语教学基地,为传播汉语言文化,增进各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做出自己的贡献。
由于省内各高校与俄罗斯、韩国、日本国家的高校都有较为密切的交流和联系。俄罗斯、韩国等国近年来汉语热不断升温,来河北省学习的留学生一直呈增长趋势。河北省应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到这些国家建立孔子学院,满足那些希望学习汉语却没有机会走出国门的群体,必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合作办学模式选择上应多尝试创新,在全面推广汉语文化传播的基础上,采取多种形式展开孔子学院的办学工作。
(二)提升师资层次,使得孔子教学专业化。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建设好孔子学院的关键所在,为了保持孔子学院的可持续发展,除了孔子学院总部应加强对中国国内外派汉语教师和志愿者的培训力度外,与当地的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合作建设一支了解当地教育状况、胜任当地汉语教学工作的师资队伍,是孔子学院未来教师培养的发展趋势。在今后汉语教师本地化的过程中,孔子学院将为汉语教师的培训提供教材、课程、教学资源以及形式多样、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培训模式。随着孔子学院建设的不断完善,新的形势和任务对孔子学院的中方领导和老师在素质和业务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中方院长和教师需要加强自身建设,拓宽知识领域,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跨文化工作的能力;要善于从工作中和其他孔子学院的经验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以适应新的工作需要。为了形成孔子学院的汉语教育特色,需要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群和在校学生开发长期和短期不同课程的汉语教材,进一步深化汉语教学教法研究;结合当地的教学情况、学生学习特点,孔子学院应独立或与当地学校、中方合作院校共同研发各类汉语教材,出版更多更好的特色教材,并开展具有广泛影响、有特色的文化活动,以多种形式展开汉语深度推广工作。
关键词:惯用语;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1961年,马国凡在《谚语・歇后语・惯用语》中认为“撑门面”、“敲警钟”等词语是惯用语,拉开了我国惯用语研究的篇章序幕虽然只有短短五十多年的历史,但是在此期间,汉语惯用语取得的成绩却是显著的。由于历史原因,对惯用语的研究中断了一段时间,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对惯用语的研究才得以恢复。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对外汉语事业的蓬勃发展,对于惯用语的本体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使得这一时期的惯用语研究达到了,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到惯用语的研究上来,产生了大量的著作和期刊论文。这时期的惯用语研究无论是从横向的广度上还是纵向的深度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笔者基于收集到的相关信息及一些相关论文,综述各家之论点,希望为今后的汉语惯用语教学的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一、汉语惯用语本体的研究现状
上世纪8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致力于惯用语的研究,本体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学界关于惯用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惯用语的语义研究。如陈光磊认为:“惯用语就是具有语义变异特征的一种定型短语,其功能相当于一个词而呈现出明显的日语格调和修辞色彩。”高歌东、张志清认为“惯用语是以动宾关系为基本语法结构,以二字格为基本形式,以比喻引申为基本修辞手法和表意手法的固定词组。”此外李行健在《惯用语的研究和规范问题》中把惯用语语义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马国凡、高歌东也在《惯用语》一书中也对惯用语语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这些都是从语义的角度对惯用语进行了深度的挖掘,为惯用语的教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惯用语的文化内涵研究。惯用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中国文化息息相关。最早认识到语言和文化关系的学者是罗常培,他的《语言与文化》主张从文化的角度研究语言,开创了语言文化学的先河。但是这本书只是起到了引导性的作用,它更多地是从宏观的角度去探讨语言文化的东西,并没有详细的分析某一语言的文化现象,也没有涉及到更多地惯用语文化。此后随着惯用语关注度的提高,关于惯用语文化的研究越来越多,如陈华琴在《现代汉语惯用及其语内涵分析》中总结了惯用语语义折射出的三种文化,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此外,还有王俊《浅论包含饮食语素惯用语的文化意蕴》,辛菊、唐华《浅论包含服饰语素惯用语的文化意蕴》,李艳萍《简论用语的文化价值》等等。从文化的角度入手去研究惯用语,更加全方位的剖析了汉语惯用语,使得本体的研究从广度上得到了拓展,也对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惯用语的研究现状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对外汉语事业也随之取得了不断的发展,进而汉语学界中的很多学者辗转到对外汉语惯用语教学的领域中来,我们根据研究角度的不同,把这些专著期刊大致归为以下几类:
1.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如王进在《汉语惯用语隐喻的发生机制》则将相似性作为惯用语隐喻形成的基础,并提出是语用环境的促动创造了相似性。陈明芳在《惯用语认知机制及其词汇语义特征》中“主要运用认知语言学的三种认知机制,即概念隐喻、概念转喻和规约常识,来分析惯用语的理解过程。”该文章从认知学的角度分析了惯用语,给我们的对外汉语惯用语教学带来一定的启示。车晓庚的《惯用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与应对策略》“从探讨惯用语的基本特征出发,借鉴心理学研究汉语惯用语模型,分析汉语学习者在学习汉语惯用语实际中存在的难点和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构想如何更好地进行对外汉语惯用语教学。”但是该文章只是初步借鉴心理学进行探讨,并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
2.二语习得的角度。如马晓娜(2008)“对留学生使用汉语惯用语出现的偏误进行分析,得出语法偏误、语义偏误、语用偏误的具体原因。”李国慧(2005)认为“在对留学生进行惯用语教学时,要针对其错误之处进行分析,从而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这篇文章也是进行了比较浅显的探讨,没有太大深度,对外汉语惯用语教学的具体方法也并未真正的涉及到。袁曦(2006)“对外国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惯用语偏误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总结提出了惯用语教学的教学手段”,但是这篇文章只是泛泛而谈了教学方法,针对性的具体建议不多。
3.国别化的汉语惯用语教学。随着对外汉语教学发展的不断深入,学者们对于学习主体学习者的研究越来越深入,针对学习者国别化的教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如潘明霞在《英汉“身体互喻”词汇对比研究》一文中从英语和汉语的角度重点分析分析了惯用语中身体部位之处以及惯用语中文化的差异,孙自辉(2007)则从英语惯用语的角度入手,解读了中英文化内涵,这篇文章的切入角度很好,但文章从浅层去分析,没有进行深度的挖掘。崔舜圭在《中韩惯用语比较及教学研究》一文中主要分析了中韩惯用语的不同以及韩国学生出现偏误的原因,但是汉语惯用语教学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少,头重脚轻,造成了结构上的不均匀。
三、结语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惯用语研究发展迅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它已成为专家、学者和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但从学术发展及教学实践的角度来说,目前的对外汉语教学而言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1.研究的不深入、不具体。目前对外汉语中的惯用语教学的很多研究都是泛泛而谈,并没有进入深度的挖掘,还缺乏深入的、具体的分析和探索。
2.国别化研究的不均衡。国别化研究发展的不平衡在现汉语惯用语教学中的一大问题,有些国家被研究的很透彻,而有些国家根本没有涉足。比如英语国家的惯用语研究高达上千篇;日韩的汉语惯用语教学也不少,而东南亚和非洲国家的惯用语教学的研究却寥寥无几。
所以为了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更好的发展,以上现象应当值得我们去关注、去反思,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惯用语研究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有待进一步开拓。
参考文献:
[1]高歌东.惯用语再探.[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
[2]崔舜圭.中韩惯用语比较及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关键词:汉语教育 泰国汉语教育 发展问题 对策
一、泰国汉语教育现状
虽然泰国的华侨私塾教育开始得很早,但是现代意义的海外汉语教育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正式形成。从1909年泰国开始废除私塾与兴办学校之后,泰国汉语教育就逐渐地发展,而且在发展当中也不断地得到大量的支持(见下面图一)。随着汉语的重要性越来越显现,中泰两国友好关系的不断发展和经济贸易关系的不断地扩大,泰国政府对汉语教育的政策也日益宽松。时至今日,汉语成为在泰国为新的潮流,泰国政府的各个部门在公开场合多次阐述汉语对促进和发展本国经济具有重要的作用,号召社会各界人士学习汉语,并派很多人员来中国在不同的高校攻读研究生与博士学位。
目前,泰国的汉语教育可以说不比其他语言教育发展得差,汉语教育在泰国现在能够接受各个层次的学习需求,它可以分成四种:(1)中小学教育;(2)高等教育;(3)职业教育;(4)非正规汉语教育。现在发展的最好就是高等教育。据调查与统计显示,泰国高校设置汉语言专业的学位课程己有55所。它们中可以分别为40所公立大学和15所民办大学。所授予的专业名称大致可分为:汉语、对外汉语教学、交际汉语、中国语言文化、商贸汉语、外贸汉语、经贸汉语、旅游与酒店汉语、中国学等。跟高中教育相比,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不太复杂,由于很多商店和企业是华侨华人的企业,因此汉语专业的毕业生可以通过学汉语找到很好的工作机会。至今办汉语课程的职业学校从47所已增至68所。在泰国政府积极促进汉语教育的同时,非正规汉语教育的汉语补习班也跟着快速的发展,这些学校的优点是学校管理系统比较灵活,能够自由开设补习班、聘请教师、安排课程、课时、教材等。
泰国汉语教育发展的较慢的是中小学教育,此前由于一直以来政府只允许在小学一至四年级开设中文课程,因此泰国的华校基本上都是小学。为了提升运用汉语的能力,当时一些华人社团董事会谋求在小学的基础上扩建或另行筹建中学。自从2006年泰国教育部推行《战略规划》,泰国属于政府的学校都开设汉语课程。泰国汉语学校再一次回到复兴时期之后,汉语学校获得公众的信任,人们纷纷送子女上汉语学校,“汉语热”功不可没。对于目前泰国中小学汉语教学现状,一般分为三种学校:汉语学校、开汉语课程的公办学校以及开汉语课程的民办学校。
此前泰国人的想法受到先前的汉语学校的态度以及教育质量的影响而产生负面作用,他们认为汉语学校的教育质量比不上公办学校。可是现在的汉语学校也随着社会变化提高教育质量,使更多公众接受。根据汉语学校会的资料,目前全泰国有125所学校,大多数是由华侨华裔成立与赞助办学。公办和民办学校处在起步阶段,在师资方面的情况不容乐观,现在泰国汉语教学的主要力量全是靠中国汉办派出的汉语教师志愿者。本地的部分教师不是中文系毕业,而是其他专业毕业的,他们原来负责其他课程,汉语知识并不够,汉语水平也不是很高。汉语学校与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相比,汉语学校管理形式有更悠久的汉语教育历史和丰富的汉语教育经验。公办学校没有中方或华人协会参与管理,只是由泰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委员会来管理,所以学习汉语的气氛比较单调,没有像汉语学校和民办学校一样比较有浓厚的气氛。虽然有很多地方尤其是在泰国曼谷以外各府的汉语学校,教学质量方面和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发展得比较快,可是泰国教汉语的学校也不是全都有良好的情况。在曼谷汉语学校,还有些在发展改变中,没有随汉语热的潮流而发生较大改变。
中小学是教育的基础,跟其他泰国三种教育相比,中小学的汉语教育还不够理想有待改进。为了提高整体的泰国汉语教育要先从中小学的开始,本文考查并研究分析了泰国中小学的汉语教育,提出了问题和解决的对策。本文下面的内容可以分为:泰国中小学汉语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泰国汉语教育发展的对策以及结语。
二、泰国中小学汉语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
通过研究分析泰国汉语教育发展的情况,本文发现还存在着如下四个问题:一是泰国教育部门的问题,泰国政府没有专门负责汉语教育管理的机构,在操作层面多机构重复交叉管理,泰国中小学校管理存在的问题,决策没有科学化。二是汉语教师与志愿者的问题,缺乏培训导致教学能力良莠不齐,待遇低导致汉语教师不能安于教学。三是中国汉办派出的汉语教师与汉语志愿者的问题。一些教师与志愿者在物质生活和跨文化交际方面存在困难。四是汉语教材、教学手段缺乏针对性、不够现代化的现象
三、泰国中小学汉语教育发展的对策
针对前一节分析的泰国汉语教育面临的问题,泰国中小学的汉语教育发展对策可以分成四个方面(见下页图2)。
(一)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1.改善管理和课程。关于管理方面有两个建议:一是制定泰国汉语教育人才计划。政府必须支持并提供汉语教师进修的机会,使汉语教师通过进修提高自己的汉语和学术水平,积极地解决汉语教师资格证的问题。二是政府应该支持汉语教育管理的行政人员,泰国现在与中方联系交流的工作都是由汉语教师负责的,这也影响教学的核心功能。汉语行政人员除了能减轻汉语教师的行政工作量还能为汉语专业毕业生带来就业的机会。在课程方面也存在了一个水平标准的问题,虽然汉语己纳入标准课程,但各所中小学校对汉语课程的结构与水平并不一致,泰国政府应制定汉语水平标准机构,对汉语教育的评价产生水平标准的向导作用。
2.改善汉语学校的管理。目前,泰国汉语教育越来越凸现的一个问题就是汉语学校管理人员的匮乏。这也是泰国汉语学校发展过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原有管理人员老化,已经严重影响到汉语教育的发展。不懂教育管理的人员,没有新的教育理念、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也在阻碍着汉语教育的发展。因此,除了寄希望于中国为泰国培养一批汉语教育的教学骨干充实到各类汉语学校里去以外,还需充分地发挥来泰国教师的作用,由他们来帮助培养泰国本土的骨干教师,利用各种培训班、讲习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泰国的汉语学校虽曾经历风雨与波折,但是仍然为社会各界培养了不少栋梁之材。在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教师勤奋耕耘、无私奉献,为发展汉语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如今,泰国政府、社会都十分重视和关心汉语教育事业。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汉语教育事业面临着挑战与契机。提高教学水平、改善教学环境、走标准化教学之路,已成为泰国每一所汉语学校的当务之急。
(二)提高汉语教师与志愿者的礼遇
与其他国家相比,泰国文化更加尊敬教师,来泰国当教师会让其感觉到被崇拜和尊敬。不过还有很多地方可以改进,如不断改善对外汉语教师的工作环境、经济待遇、建立偏远地区学校的教师工资额外津贴制度,建立教师职业的威信。此外,要让对外汉语教师真正感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有成就感、价值感和幸福感。学校的管理也要真正从理念出发,确立“学生是主体,教师是灵魂”的学校发展观,使教师在学校感到自己作为一个知识工作者的尊严与价值,这是稳定教师队伍的有效保障。
(三)提升汉语教师与志愿者的水平
泰国政府应该对中国国家汉办派来的汉语教师与志愿者提出规定,例如,年龄、对外汉语或者汉语言文学的专业背景、教师资格证书、教书经验、泰文和泰国文化的理解与交流程度、中国文化了解与传播能力、吃苦耐心开朗的性格等以外,中国国家汉办也应该通过严格的要求、选拔和培训,才能够使来到泰国的汉语教师与志愿者都能很好地代表中国形象并传播汉语言和文化。培训的内容应该包括四个方面:(1)加强汉语教师与志愿者的培训。为了避免教师与志愿者对泰语和泰国文化的误解,来泰国之前,汉语教师与志愿者应该参加泰语和泰国文化培训。有时候按照中国文化去教课,会引发误解,教师也不懂该怎办,学生们也带了不好的心情来上课,使课堂环境紧张,学生就不想学习,可能会对汉语造成偏见,教师自己也没有成就感。所以应该有两种培训:一是教前培训;二是课堂培训。比方说先当助教然后才有资格教课。(2)有严格的规则考察汉语教师与志愿者的水平。将志愿者派出去传播汉语和中国文化之前,汉办应该用严格的规则考查他们的汉语水平和汉语授课能力。(3)提高汉语教师与志愿者代表中国形象、传播汉语言文化的能力。(4)加强汉语教师与志愿者的社会交际能力。汉语教师与志愿者应该认识到自己不光是来教汉语的,还有加强中泰友谊的使命,所以参加学校安排的活动、帮助泰籍教师与泰国籍汉语教师安排活动以及了解校园环境,保持同事之间的良好关系也是必须的。
(四)改革汉语教材
教材是教师传授语言和文化知识给学生的一种工具。汉语教育在泰国属于一种外语或第二语言教学,第二语言的教材是一种跨语言和跨文化的教材,泰国学习汉语教育的学生除了有华语方言背景的华裔还有母语与汉语不同的本土泰国人,运用引进的汉语教材,使他们不仅对汉语感觉到陌生,而且对课文内容不熟悉的历史、文化和国情的理解更加难度,可见泰国汉语教育教材本土化的重要性。虽然目前泰国教育部门已和中国国家汉办联合编写属于泰国本土化的汉语教材,但处于初步阶段,类型不多,许多院校使用的汉语教材还是从外国引进的。为了有效地提高泰国汉语教育效果,本文建议泰国教育部门要加倍努力委托中国教育部门们帮助合作编写更多而且适应于泰国国情本土化的汉语教材,编写教材讨论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的同时还应考虑现代科技对汉语教育的帮助,教材内容要符合各阶段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和学习需求,难易要适中,教材内容的词汇与语法应从易到难循序渐进,有泰文解释词语和语法的需要,语言教材应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质,基础阶段的语言课程教材主要以语言技能训练,实现语言交际能力的目的。
四、结语
泰国有着悠久的汉语教育历史,经历了过去种种曲折发展的过程,在上世纪90年代初,泰国政府开始放宽对汉语教育的管制,使汉语教育在泰国蓬勃兴起。随着中泰两国友好关系的不断发展和经济贸易关系的日益扩大,汉语教育成为泰国人学习外语的新潮流,许多院校都纷纷开设汉语课程,学习汉语的人数快速增长,在汉语教育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需要泰国政府主导,泰国教育机构各部门努力在中方中国国家汉办的真心全力协助与支持下,对泰国汉语教育发展项目的战略加大力度推出更灵活更有效的政策措施,致力于促进泰国汉语教育各方面的发展,加速培养汉语教育的私资队伍和有汉语交流技能的人才,以缓解对泰国汉语教育发展的障碍。
参考文献:
[1]陈秀珍.泰国汉语教学现状及展望,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杜宗景、缑广则.泰国汉语教学问题分析及对策.经济与社会发展。
[3]方颖.汉语国际推广的双赢取向,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耿红卫.泰国华文教育的历史回顾与梳理,八卦侨刊。
[5]黄汉坤.泰国高校泰籍汉语教师及汉语教学现状,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
作者简介:
【关键词】对外汉语;英语;外语;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目前,“汉语热”正在全世界蔓延,与之相应的是,对外汉语专业这个朝阳学科正在蓬勃发展。对于这门新兴的学科,我们一直在进行跟踪调查与研究,探索对外汉语专业教学中最合理的外语课程设置,并结合研究成果对教学进行了改革,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1改革前的教学情况
为了适应汉语国际推广的趋势,培养对外汉语专业教学人才,哈尔滨师范大学自2003年开设了对外汉语本科专业。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有较深汉语言文化功底同时熟练掌握英语,能在国内外从事对外汉语教学或从事中外文化交流的实用型专门人才。
1.1培养目标:在英语课程设置上,我们的目标是把英语作为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专业课,使学生具备用英语讲授汉语的能力。
1.2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在该专业设置之初,我们参考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高校对外汉语专业设置的情况,把英语定位为对外汉语教学的媒介语言,在专业课中设置了接近50%的英语课程。开设的课程有:英语精读(288课时)、高级英语(76课时)、英语泛读(104课时)、英语口语(76课时)、英语听力(104课时)、英语写作(33课时)、英汉翻译(36课时)、欧美概况(45课时)、英美文选(45课时)共9门课程,占专业课总科目的近40%,共807课时,占专业课总课时数的约50%。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与高校英语专业的教学内容基本相同,着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1.3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对对外汉语专业4个年级的学生实施该课程设置,一直进行跟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各班级在大学三年级时参加大学英语六级考试的过级率均超过90%。但随着教学的逐步发展,这种课程设置的弊端也逐渐显现。首先,对2003级学生在大学四年级时进行教育实习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了过度依赖媒介语的问题,在词汇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虽然用英语解释汉语在教学中是比较方便的方法,但过多地使用媒介语是不符合对外汉语教学适当使用媒介语的原则与要求,而且也不利于留学生对汉语的理解、记忆与运用。其次,在调查中,学生普遍反映英语方面的不足影响了其汉语教学的效果。这些不足主要存在于三个方面:第一,在生活方面与外国人交流存在语言问题;第二,用英语向留学生介绍中国文化相关知识存在语言困难;第三,在阅读对外汉语专业的英文论文时存在理解困难。再次,在教学中面对母语为非英语的留学生时,使用英语作为媒介语存在问题。最后,学生还反映,这样的课程设置需要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用有限的精力学习近于中文和英语两个专业的所有专业课,导致他们出现了英语水平不如英语专业学生而中文专业知识不如中文专业学生的尴尬情况。
综合得到的调查结果,我们认为,对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达到了一定的预期目标,但存在针对性和实用性不足的问题。
2课程改革情况
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我们依据调研结果在2007年对对外汉语教学专业中的外语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
2.1改革的必要性:目前,日本、韩国、法国、德国等非英语国家学习汉语的需求在日益增强,这些国家的汉语学习和“汉语托福”(HSK)考试需求已经在世界位居前列,这凸显出只把英语作为对外汉语教学媒介语存在极大的问题。综合这一形势并结合学生们在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我们觉得对对外汉语专业的外语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2.2改革中培养目标的调整:改革以前,英语课程的设置在整个对外汉语专业课程中所占的比例较大,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把英语的学习作为等同于汉语学习的重要任务。这样,汉语作为本体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即过于注重“对外”而没有突出“汉语”。改革中,我们把外语定位为对外汉语教学的辅助工具,更强调对作为学科根本的汉语的学习。
2.3改革的具体实施:在2007年末,我们着手进行改革。改革后的课程设置和新的教学内容于2008年在对外汉语专业2005级1班、2006级1班和2007级1班、2班实行。我们实行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调整结构:改革以前,英语课在对外汉语专业的专业课中约占50%。在改革中,我们对英语课进行了压缩,把英语课在专业课中所占的比例降至30%左右。相对于改革以前,汉语知识、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和对外汉语教学法在专业课中的比重提高,对外汉语专业的“本”得到了巩固。
(2)英语教学有所侧重:改革以前,我们对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一齐抓,没有特别侧重培养英语实际应用的能力。在改革中,我们突出了英语作为交际工具的作用,加强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让学生能够实现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进行无障碍交际。
(3)变革内容:我们在改革中增设了英美文选、英语研讨技巧、跨文化交际学等课程,而对于原有的课程,我们删减了不必要的部分,对教学内容也做出了调整。
首先,针对对外汉语专业学生今后会在国外教授汉语的现实情况,我们在英语口语课中,更强调对生活用语的训练,在课程中设置了更多的生活场景,增加学生与外教进行对话、交流的机会,为学生今后的国外生活打下语言基础。
其次,为了提高学生获取国外语言教学界的先进理论成果的能力,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科研的能力,我们在英语精读、泛读课中增加了对对外汉语教学科研论文的阅读与学习,培养学生研读本专业英语论文的能力。同时我们对以往的英语写作课教学模式也进行了改革,增加了对写作前搜索英文材料的教学,从搜集材料、分析材料、进行创作等方面进行综合地教学与训练,并要求学生们用英语撰写学年论文。
3改革的结论
首先,我们在改革前进行了广泛地跟踪调查与研究,并结合了权威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实施改革后,我们得出的结论是真实、科学的。
其次,此次改革真正适应了对外汉语专业教学对外语的要求,更满足了学生现在以及今后对外语这个交际工具、教学工具的需求。因此,我们此次改革具有极大的实际应用价值。
综合来看,我们此次进行的改革在对外汉语专业发展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改革的创新性也决定了我们的研究可能存在不完善、不全面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和科研中,我们还将继续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争取为汉语国际推广事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7
[2]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 文化图式 教学策略
引言
当前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世界文化步入多元化的发展时代,世界各国语言交流日益频繁,各国也将大力推广本国语言、传播本国文化作为提升本国国际实力的重要手段。汉语作为世界第一大语种,其推广与传播不但会增进国际间的理解与合作,而且有助于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树立我国的国际形象。对外汉语教学是传播推广我国语言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与影响力不断提升,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中国文化热与世界汉语热的潮流,大大加快了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也对对外汉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外汉语教学承载着传播我国汉语文化的重任,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帮助汉语习得者跨越文化差异的障碍,理解文化间的差异,掌握所学知识隐含的意义,才能真正产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提升跨文化交际的效果。
一、图示与文化图示概述
英国心理学家F. C. Barlett于上世纪30年代首次提出了图式这一概念,而随着人工智能专家Rumelhart对图示理论的完善,图式理论得以广泛应用于语言学、心理学、人工智能等诸多领域。图式理论是认知心理学解释人的认知心理过程的理论,其核心内容是一种知识结构,一种认知的方式或手段。图式是动态的,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就是在个体“能动的调节下不断同化和顺应的双重建构结果”。同时,图式又是人类建构知识、交流与沟通的机制,它通过同化、顺应、调节这三种方式使图式不断重组与激活,以实现不同文化背景间的交流与沟通。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卡雷尔将图式分为两类,即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而文化图式属于内容图示的范畴,是文化在人类大脑中的具体表现形式,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图式可以理解为文本之外的文化知识,包括风土人情、习俗、民俗等内容建立起来的知识结构。作为存在于人脑中的本民族文化观念的总和,文化图式的形成与每个人身处的文化环境息息相关,而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其文化图式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当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成员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二者文化图式的重合利于交际的成功,而二者文化图式有缺损或是冲突,则会造成交际的障碍。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构建文化图式的重要意义
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外国学习者对汉语以及中国文化的兴趣,使学习者能运用汉语进行日常交际,解读汉语文本,增进中外和谐友好,促进中外的友好交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图式的知识结构或结构块的形成基于外国学习者的基本生活经验,而学习者本身的文化图式是其所在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彰显了学习者所在民族的文化基因,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使得外国学习者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容易受到母语文化的影响,继而不知不觉地将其母语文化图式误用于对汉语的理解与认知上,从而干扰了学习者对汉语文化的理解及其汉语语言的表达。因此,对外汉语教学除了传授必要的汉语语言知识以外,还应积极帮助学生构建中国的文化图式,为其搭建一个涵盖了汉语的听、说、读、写教学的文化网络系统,使其理解中国的历史传统、风土人情、感知世界及认知思维的方式等深层文化,扩大学生对汉语知识文化图式的习得,增加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及趣味性,不断提高外国学生的汉语新输入信息与已有图式匹配的机率,从而更好地完成信息处理,大大降低由于文化差异引发的学习障碍甚至误解,有效提高学生对汉语知识的理解与记忆,适应汉语社会的文化交际能力,提高学习者运用汉语有效顺畅地交流的能力。
三、基于文化图式的对外汉语教学策略
(一)融会贯通,激活已有文化图式
由于世界不同的民族都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化,因此不同国家的文化图式具有一定的民族差异性,但是正如美国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所说,一切人类语言都具有共同的特点。美国翻译理论学家Nida也曾指出,世界的语言和文化有90%的相似之处,仅有10%是不相似的,可见不同民族之间同样会拥有一些共同的文化意向,各民族所形成的文化图式势必会拥有诸多共性,汉语以及其他语言理应具有共同的发展规律和表现形式,这种一定程度的文化图式重合现象为跨文化的学习与交流提供了可能。外国学习者在接触到语言材料时,往往利于其头脑中已经建立起来的文化图式,尤其是表层文化图式加以认知,而人脑中的各层文化图式是相互联系的,因此当一个人脑中的某一层文化图式被激活后,其上一级的文化图式结构也随之被激活起来,而外国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往往不会主动、有意识地调动自身已有的文化图式去理解汉语知识,致使学生对汉语知识的内涵及语言表达有一定的偏差,因此,教师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应秉承融会贯通的理念,在有机融合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汉语及学习者母语之间所共有的那部分文化图式,并通过介绍、提问、讨论等诸多方式,引发学习者的知识联想,充分激活学习者头脑中已有的与汉语文化相关联的那部分文化图式,使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的文化图式去联系并认知、理解汉语知识,顺利地从原有的文化情境迁移到汉语的文化情境中来,形成文化正迁移。例如,在给欧美学生教授“杀鸡取卵”这一汉语成语时,可以引用希腊寓言中农夫杀鹅取金蛋的故事,以此激活学生的关联文化图式,使学生准确地掌握杀鸡取卵这一成语比喻的是只顾眼前利益而缺乏长远打算的行径。又如,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授“和谐”这一汉语词汇时,教师可以充分挖掘这一词汇背后隐含的中华民族传统中庸文化,并借由英语的“harmony”这一词汇,激活学生头脑中与“和谐”相关的文化图式,加强学生对“和谐”及其背后的中国传统中庸文化的理解与认同,为新的汉语文化图式的构建奠定基础。总之,人类在与社会、自然的交互过程中,往往会形成一套共有的文化图式网络认知结构,因而汉语与学习者的母语势必会有很大一部分的共同关联之处,对外汉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激活学生头脑中原有的文化图式,促使学生提取并利用自身原本存储的文化背景知识和信息去联系新的汉语信息知识,继而准确地理解并整合汉语知识,以提高对汉语知识的记忆,提升学生运用汉语的交流能力。
(二)加强渗透,构建新的文化图式
由于外国学习者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往往会不自觉地运用自身已有的文化图式及认知习惯去理解汉语知识,而在学习者身处的文化背景与汉语的文化背景存在较大差异的境况下,学习者对汉语的认知常常会出现偏差和误解,因此对外汉语教师不但要融会贯通,激活外国学习者头脑中已有的与汉语文化相关联的那部分文化图式,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汉语知识,还需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对中国文化的渗透,包括汉语词汇或成语的文化内涵、背景知识及文化典故,中华民族特有的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生活习俗、肢体文化,中国的历史、政治、地理、经济等社会背景知识等,帮助学生理清中国与其母语国家在价值观念、文化习俗、道德标准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帮助学生建构并扩大新的汉语文化图式,引导学生运用对不同文化殊事物的感性认识去解读汉语文化与其母语文化,感受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别,掌握不同文化之间的内涵,不断调整自我观念,排除母语的干扰,在内心深处建构起大量的汉语文化背景图式,以全新的文化意识去理解汉语文化,真正从心里上认可汉语在文化环境中的合理性,从而有效突出汉语的实际应用功能。当然,汉语文化的渗透以及外国学习者汉语文化图式的构建并不是一朝一夕便可一蹴而就的,需要对外汉语教师在语音教学、汉字教学、词汇教学、语法教学等环节中有意识地、系统地逐级深入,多管齐下地开展诸多中华专题文化,并在对外汉语的初级、中级、高级课堂中由表及里地加以传授,从而帮助学生存储对汉语文化的感知及概念信息,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效地解码及表达,有效提高学习者对汉语的认知能力及学习效果。
(三)多管齐下,丰富汉语文化图式
对外汉语教学的环境及条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局限性,且现行的对外汉语语言教材中有关文化因素的内容缺乏系统性和目的性,汉语文化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也缺乏纲领性的指导,因此对外汉语教师应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多管齐下的方法,秉承针对性、实用性、层次性、点面结合的原则,加强汉语文化背景知识传授与输入的系统性和针对性,不断丰富并巩固学习者脑中的汉语文化图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者习得汉语,运用汉语有效交际的能力。对外汉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采用映射解释法、对比讨论法、实践体验法等不同方法,给学生营造跨文化交际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发挥其课堂主体性,丰富学生脑中的汉语文化图式。映射解释法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就对外汉语教材中的某些思想观点及其联系提出自身观点,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做出合理解释,或是引导学生观看与之相关的文化作品或语言材料,扩大学生对文中内容及结构的理解,从而丰富其文化图式。对比讨论法是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就某一语言行为或现象进行其母语文化图式和汉语文化图式的对比分析,并要求学生针对两种文化图式的异同点展开讨论交流,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畅所欲言,不断激发思维,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以此提高外国学习者对汉语文化图式的敏感度,扩大其脑中存储的汉语文化图式。实践体验法则是教师组织引导学生在课内或课外进行实践训练,诸如进行角色扮演、汉语演讲比赛、对话、游戏等,使学生在真实的汉语文化实践中感受到原汁原味的汉语文化,加深汉语相关文化图式的烙印。语
参考文献
[1]陈玮.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问题[J].现代语文,2006.
[2]国家汉办.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M].2007:12.
摘要:针对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科特点及特定教学对象,本文分析了对外汉语专业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可能出现的一些教学理念误区,并着重围绕课堂教学、课后训练、考查方式等几个方面提出了一些教学方法上的改革,并设计出较合理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对外汉语专业;现当代文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9—0074—02
近年来,随着汉语热的兴起,对外汉语教师这一职业的需求量开始变得供不应求。针对这一情况,国内一部分高校纷纷开设了对外汉语专业,在向世界宣传中国文化的同时,也向那些对汉语学习感兴趣的国家输出专业的汉语教师。
本文试图从对外汉语专业的文学课教学入手,探讨笔者对非中文专业文学课教学方法上的一些思考。为了加强针对性,本文仅以对外汉语专业中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为例。
一
在传统的中文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主旨在于通过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和一系列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现代文化品位和现代史审美情趣,训练学生分析、鉴赏、评论现当代作家作品的能力,[1]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而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未来面对的是留学生群体,除了讲授汉语,也不能忽视对中国文化背景的介绍。正如查尔斯·弗赖斯在他的名著《将英语作为外语教学》中所论述的:“把文化背景当知识去学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透过背景知识去了解目的语国家人们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以及他们的文化心理与价值观念,从而正确理解目的语国家的人为什么在某一具体情境下那样说或那样做。”[2]由此可见,在向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讲授现当代文学课程时,除了要让其具备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训练其分析鉴赏水平,还要培养他们通过文学观照中国文化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做到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引导,在讲解文学史和作家作品的同时,注意点出隐藏在背后的文化现象和中国人的心理特点等等。
此外,鉴于现当代文学会被作为一门必修课讲授给留学生,所以笔者认为不妨在授课过程中加入一点教法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学会在面对与自己文化背景大相径庭的外国人时如何授课。比如告诉学生由于教学对象的不同,在对留学生讲授中国现当代文学课时应掌握学生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汉语水平,充分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虽然是一门文学课,但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它所承担的任务却是传授以中国现代文学为中心的相关文化知识,具有一定的文化课特征。所以要提醒学生将来在备课时根据这一特点去制订教学计划,在课堂上做到有的放矢,将教学目标主要放在介绍中国文化和阅读作家作品上,而文学史、文学流派等则可以放到次要的位置。
二
随着网络和电子图书的兴起,传统文学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从近几年的图书销量排行榜中可以看出,排名靠前的几乎都是一些时下流行的青春文学、网络小说、盗墓小说等,而“阳春白雪”式的高雅文化对人们的吸引力正渐渐衰退。这种状况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大学中阅读过现当代文学经典或是对现当代文学感兴趣的学生越来越少,同时传统的教师“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也让学生在课堂上兴趣缺缺,这些无疑给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笔者根据自己几年的教学经验,认为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首先,将传统的“老师讲,学生记”的授课方法转变为师生互动的“启发式”教学。加强师生互动,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学习,而是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抛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并说出自己的想法,正确与否并不关键,关键是让学生增强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讲到《阿Q正传》时,可向学生列举学术界关于这部小说的三种解读(20年代的“民族自我批判”、50—70年代的揭示的历史局限性、80年代的关注“国民性弱点”),让学生自己去选择支持哪种观点,并说出自己的理由,还可以鼓励学生思考除了这三种观点之外,他们自己对这部小说有哪些新的想法。这样教师不但达到了启发式教学中“启”的目的,还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可谓一举两得。
其次,让学生多阅读现当代经典文本。据调查,一些大学生每天上课之外的读书时间不超过半小时,教师指定的经典名著通读下来的几乎没有[3]。如果任由学生以这样的状态去听课,则势必会出现教师在台上讲得眉飞色舞,学生在下面听得一知半解甚至云山雾罩的情况。尤其是一些长篇小说、诗歌、散文等,如果没有事先的阅读作基础,很难体会到作品真谛。如果只凭教师复述作品内容,学生只会出现短暂记忆,下课后很快就会将学过的东西忘到脑后,这样就失去了学习的意义。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一方面可以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去阅读,如在讲到“新月派”诗人时,可让学生自己挑选喜欢的诗人和作品在课堂上进行朗读。在讲到、老舍等人的戏剧时,可将学生分成几组,让他们排演一些经典段落。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所学作品的认识,又增强活跃了课堂气氛,避免了教师唱“独角戏”的上课模式。另一方面也可以采用一些“强制性”的手段要求学生,如列出一些经典书目,让学生在一学期内读完,并且写出读书心得,在课堂向学生提问书中的内容,一些经典现代诗歌可以让学生背诵、朗读,并将此纳入平时成绩中。
再次,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电子化教学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技术被引入到教学中。对于现当代文学这门课程而言,适当利用电子化教学手段,可以让课堂锦上添花。例如,在讲到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时,可以将同名电影做成视频,以片段的形式穿插到课程中,让学生在赏析中自己总结三十年代的女性作家与当代导演对婚姻情感讲述方式的差别。除了加入影片视频,还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引入作家的经典文本段落,让学生即时进行赏析。
课后,可利用互联网通讯工具如QQ等建立组群,学生有什么自己的想法或疑惑,可以在群内讨论,教师也要经常上线,以便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有条件还可以建立专项网站和现当代试题题库,在网页上传作家经典名著、作品赏析、优秀学生论文、有关现当代文学的时下热门论点等,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同时,还达到了对知识进行补充和延伸的目的。
三
除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在考核方式上,笔者也尝试着进行改变。如将笔试成绩在期末总成绩中所占的比重由原来的80%降至50%,试题内容主要由选择和名词解释构成(如文学社团和作家代表作品等),目的在于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是否掌握牢固,试卷难度不大。将平时成绩由原来的20%升至50%,主要由学年论文组成(一般每学期会写两到三篇),主要考查学生的学术能力,成绩评定要视文章有无创新点,是否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活学活用。论文成绩和试卷成绩相加就是学生的期末成绩。这样的考核办法大大降低了学生只知死记硬背,而不知自己思考的现象的发生概率,真正达到教考合一。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深知要讲好一门课的艰辛和不易,它不仅需要教学者有深厚扎实的理论基础,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适宜的教学方法。但是,只要我们能把握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的特点和规律,并根据自己所在专业的实际,勇于改变,大胆创新,就一定能够探索出一条提高现当代文学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曾利君.现当代文学多媒体教学的效能、偏向及对策[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
[2]毕继万,张德鑫.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文化研究的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1994(02).
[3]肖隆平.必须以一种方式督促国人读书[N].教育文摘周报,2009(05).
关键词:汉语,英语,网络,地位,重要性
全球化交往的大背景下,计算机的普及、信息网络化极大地推动了英语全球使用,英语成为多种文化的承受着。在国内出现了汉语弱势的倾向,英语在胎教、入学、升学、就业、晋升、选拔等诸多方面都占有重要、显著且不容忽视的地位,这无异于全面弱化汉语、汉字以及方言资源应用的地位。国人的汉语、汉字以及方言应用水平呈普遍明显下降趋势。如果中国的英语“疯狂”不减,到下个世纪,世界许多语言被英语同化的历史很难说不会在中国重演。作家王蒙先生针对汉语出现的种种危机,曾在《为了汉字文化的伟大复兴》的报告中指出:在全球化的语境下,由于英语、拉丁文在国内的普遍使用,中华母语遭受到前所未有的伤害。面对汉语母语出现的空前危机,他呼吁全球华人共同保卫汉语,展开一场汉语保卫战。
前不久,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了《汉语的危机》一书,指出英语的围困、翻译腔的盛行、性语言的狂欢和网络语言的失控等等,已经对汉语的纯洁性造成了严峻的挑战。台湾作家白先勇在总结现代汉语的命运时说:“‘百年中文,内忧外患’。其一是受西方语言冲击,汉语被严重地‘欧化’,其二是受到网络等大众文化及现代传媒的冲击、渗透与同化。”
语言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语言包括语音、语法、词汇。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移民杂居、战争征服等各种形态的接触都引起语言的共融。外来语,特别是英语外来语,是直接对汉语产生影响的最大要素之一。。随着改革开放和各国之间的经济交流,来自英语的外来词日益增多,中外文化的多层次、多渠道的交流为词语的借用提供了多种条件。。英语作为一种快速传播的国际化语言,深刻地影响到当今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20世纪末重又出现了“汉语危机”的论说,但这一次更是从话语构筑而来,或者说是人们头脑里的汉语危机。这种危机论调自20世纪末至今此起彼伏。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英语对汉语地位的威胁。各方面的信息似乎都在刺激着我们的神经,提醒我们英语的地位在国内比汉语还高。比如:中国的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学习英语,并且越往上对英语的要求也越高,各种英语的级别考试不断,以至在大学生中出现了英语水平比汉语还要好的现象……在中国举行的国际会议上,其工作交流语言是英语而非汉语,这种事情也一定程度上伤害了国人脆弱的神经。从报章杂志上,我们都不难看到上述提到的诸多事实。另一方面,是网络对汉语的侵蚀。曾有项调查显示,参加调查人中的41.99%表示,在电脑上打字时得心应手,而用笔写字时,却发现好多字已经不会写。32.45%的人表示即便看到正确的手写字也会感到别扭,经常要到电脑上打出来以后才敢确定。特别是在当前网络文化日益盛行的情况下,在网络上流行的“火星文”现象在生活中也时有出现。而且,这一现象已经对青少年产生了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传统的母语教育和习惯受到了一定冲击。如果长期这样下去,我国的母语教育和水平将令人担忧。网络语言千奇百怪,语言杂糅,既中又西,非中非西,却在网民中间,尤其在青年人中广泛流传,引来了各方担忧汉语纯洁性的人士的批评,其中不乏火药味十足的重磅炸弹。批评虽多,却收效甚微,令批评者更为义愤,遑论满意。20世纪末,全球化浪潮不断汹涌,各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正在逐渐消弥,高科技、网络化、信息化不仅为这一过程提供了平台,也加速了这一同质化的过程,表现在语言上,对科技信息含量最大的语种既英语的片面重视和强调已在所难免,对网络的日益依赖使国人以往的语言生活产生巨大变异。
汉语是语言资源中最宝贵的部分。汉语是继承和发展母语资源的主要措施,应该从整体上提倡汉语教育,这其中包含我国各民族的母语教育。最重要的问题是要把母语教育与外语教育的位置摆放正确,母语教育必须优于外语教育。培养一批缺乏母语能力的外语人才是不可取的,是不利于中国语言资源科学、合理应用的。目前部分人认为汉语已成为强势语言,但现在互联网上85%使用的仍是英语;在联合国各种场合中使用的语言,95%也是英语,汉语的使用率只占到百分之零点几;在国外举行的国际会议上甚至没有使用汉语的。故而,汉语在国际环境下的发展受到了某种制约,汉语的前景令人担忧,汉语还面临着诸多挑战,全球化背景下外来语对汉语的影响和冲击不言而喻的。“汉语热”是好事,但我们更应该有点忧患意识。我们还应该加强母语学习,大力推广汉语,同时要思考怎样才能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国现代文明的精髓,让汉语真正成为世界强势语言。语能力的外语人才是不可取的,是不利于中国语言资源科学、合理应用的。
语言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文化。语言文明应该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在语言文字生活领域所创造的先进成果和取得的成就,以及所达到的进步状态。就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样,它构成了人类文明的一部分,它同时也是一种社会进步的标志。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应向文明高雅的方向发展。它对于培育民族精神、孕育民族情结,具有极强的凝聚和教化作用,无意中就会淡忘自己的语言之根,影响到民族文化的纯洁性和可持续发展。这种无意的自我贬损,确实是对民族文化的不珍惜和轻视,让下一代学会崇洋媚外,缺乏民族自豪感和优越感,会导致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倾斜。朱湘教授说:“汉语现在已经明显成为了一种弱势语言、一种第二阶级的语言,甚至说得不中听点,是奴隶的语言。”对这种“殖民主义倾向”,教育主题应该给予及时纠正。
我国是世界上语言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是我国五千年文明史的载体。我国的语言资源的科学、合理应用有助于协调好各种语言之间、各种文字之间、汉语和方言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使用汉语、汉字以及方言的人进行沟通与交流,有利于和谐语言生活的构建。汉语和汉字在亚洲东部和东南部地区曾产生过非常重要的影响。。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及“汉字文化圈”影响力的进一步扩大,汉语和汉字的地位正逐步提高。应该承认,现代科学的发展,给人们生活的许多方面都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作为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更是现代化社会的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性进步。但是,它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副作用。人们在书写时越来越依赖于电脑,而我们曾经熟悉的提笔写字已经成为了一种次要的辅助方式。工作中普遍用电脑打字代替用笔写字,给我们带来方便与快捷的同时弊端也日益凸显。在这个时候,国人开始重视汉字这一世纪“瑰宝”,国际社会对汉字也寄予厚望。在民族觉醒的现代社会,我国完全可以通过和平崛起使汉语、汉字以及方言走向世界,要实现汉语走向世界,惟有在大力振兴自己传统文化的同时,加强汉语、汉字以及方言的科学、合理的应用。
【参考文献】
[1]李筱菊.语言测试科学与艺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
[2]周振鹤、 游汝杰:《方言和中国文化》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3]Spolsky,Bernard.客观语言测试[J].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
[4]张凯.语言测试及测量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年.
[5]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海南出版社.198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