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5 10:48:3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体育核心素养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存在的问题
1.论文撰写不够规范,缺乏起码的科研训练
论文的撰写是否规范,不仅反映研究质量,还可以反映出研究者的学术素养。从论文题目、作者姓名、工作单位、摘要、关键词到正文的标题、内容、参考文献等都应严格要求,规范书写。从上报的论文来看,很多论文结构混乱;题目与内容似是而非;引用的字、句没有标明出处,有的甚至多处成段引用;图表制作粗糙;参考文献书写随意;绝大多数作者甚至不知道摘要是什么,更不知如何去表述……从中不难看出,很多教师缺乏起码的科研训练。
2.绝大多数选题缺乏新意,低层次的重复研究过多
论文的选题十分关键,好的选题是论文成功的一半。上报的论文中,根本不是论文题目的不在少数;有的论文题目过大;有些题目表述不准确,是很明显的病句;不少论文属于教学心得、经验总结或工作总结;多篇论文题目极其相似,缺乏新意;有的论文如快乐体育、素质教育都是低水平的重复研究;有的研究如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应适应体育教学发展的需要”等已是常识性的共识,根本无需再作研究。
3.研究方法过于单一,研究设计粗糙、漏洞多
从研究方法来看,比较单一,除极个别运用了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外,大多数论文主要采用的是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就文献研究法而言,信息占有量很小,且过于陈旧,有的论文参考的文献都是2000年以前的,有的甚至是1985年前后的文献。另外,普遍缺乏最新的权威文献,从而使研究的层次大打折扣。从调查研究来看,问卷的设计可信性低,效度令人质疑,调查的样本不尽合理;实验研究的研究程序、实验对象、指标的选取、条件控制、实验获得的数据等存在明显的漏洞,结论缺乏依据且逻辑性差。数理统计法仅仅停留在一般性描述上,有的完全“拿来主义”,“借用”他人的研究成果,再作一简单的“比较”。
4.真问题的“草根”研究少,泛泛而谈的空“理论”居多
作为一般的基层体育工作者,研究应紧扣教育教学实践。上报的论文作者基本上都是广大一线教师,长期直接面对体育教学,应该具有丰富的研究素材,研究应当充满张力与活力。但评审过程中发现,真问题的“草根”研究并不多见,反而泛泛而谈的空“理论”居多,其中,很多所谓的“研究”是“蜻蜓点水”。
5.研究者的学习意识不强,对研究现状缺乏基本认识
论文是一面镜子,某种意义上反映了研究者的职业态度。课改已走过了十个年头,高中课改2004年秋学期至今,也七年有余,但很多论文题目、内容阐述的仍是“新课程”以及课改初期的问题或现象;很多研究或实践早有定论,无需再走弯路,但上报的论文中,很多篇幅还在重复着别人走过的“老路”……这不能不说明研究者的学习意识不强,对课程标准的实施现状以及当前学校体育的基本走向缺乏必要的、基本的认识。因此,更谈不上紧紧围绕学校体育的热点、难点及空白点进行深入研究。
6.学风浮躁与不端,侥幸心理普遍存在
我们希望看到的研究是广大一线教师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与提炼的、视角独特的闪光点,以及进一步推动学校体育健康、良性发展的有效干预措施。评审时,也在向这方面倾斜,只要是“真情实感”也都给予了较好奖次,但学风浮躁与不端、心存侥幸者还比较普遍,大段落、数段抄袭别人成果,更甚至全文下载,没有注明任何引文的现象比较多。正如一评委所言:“我们不是在进行论文评审,而是在查找是否抄袭。”
二、应对策略分析
1.充分发挥高层次论文的示范效应
充分发挥高层次论文的示范效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基层教师提升论文质量。在去年年底我市中小学体育年会上,特别邀请荣获全国第十一届中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暨第六届中国学校体育大会二等奖以上的作者作了大会交流,使很多基层教师大开眼界、深受启发,从而对科研论文的撰写有了更加直接的感性认识,这对他们将来的论文写作必将大有裨益。
2.注重学习自研能力的培养
学习自研能力是教师切实提高教科研能力的有效举措。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学习研究《课标》、教材、教参、人体科学知识、专业技能,还应当不断学习自研教育教学理论,从而及时更新教育理念,紧跟课程改革与时代的步伐。笔者建议广大基层教师主要阅读以下五类书籍:第一类是教育经典类,如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加德纳的《多元智论》。第二类是教育科研方法类,如杰克·R.弗林克尔与诺曼·瓦伦著的《教育研究的设计与评估》、陈小蓉编著的《体育科学研究原理与方法》,这些书籍对科研水平的提升大有裨益。第三类是期刊类,可分为四小类,其一是教育类核心期刊,如《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这类期刊能够拓展我们的宏观视野;其二是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如《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体育学刊》,此类期刊的学术性较高,篇幅较长,对教师的深层研究很有帮助;其三是对中小学教学实践具有很强指导意义的《中国学校体育》《体育教学》,这两本杂志对基层体育教师的成长很有帮助;其四是《中国知网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这类期刊容量大、分类齐全,收录时间长,是研究的重要文献。第四类是人文类,它不仅可以开阔视野,提高文字功底,而且可以不断提升我们的专业理想、专业情操,并提高我们的人生境界。
3.举办不同层面的科研论文培训
从目前的各级各类培训来看,其中绝大多数突出了体育教师教学方面的培训,而对基层教师科研能力方面的培训明显不够。因此,作为体育教研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应当针对不同层面基层教师的特点,聘请教科研专家定期举办培训班,切实提高广大基层教师的科研水平与层次。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教科研能力对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绩效工资改革后,科研成果已直接纳入到考核工资当中,由于基层体育教师科研能力与其他文化学科教师存有一定差距,如能在培训力度上不断强化,将对他们的切身经济利益有一定帮助。
4.发挥课题拉动的效能
提升研究能力一定要加强理论学习,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全过程的反思、改进,以科研带教研,以教研促教改,也就是把教学当课题来研究。研究之初,基层教师可以选择与实践联系密切的应用性课题,或主动参与其他教师的课题,从而逐步积累研究的经验,再循序渐进地过渡到独立承担课题,通过课题的研究可以大大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使研究更具深度。
5.充分借助学位提升这一平台
关键词:职称 论文认定 对策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1(a)-0235-02
Discussion on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Library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Professional Title Papers
Oudeng Geli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library, Urumqi Xinjiang, 830004, China)
Abstract:2013―2016 Library of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and health series of teachers need to be promoted to the title of the doctor's professional title papers published papers identified work. This paper mainly through the papers identified during the work more and repeated problems are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thinking and analysi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and finally to find solutions to these problems.
Key Words:Technical title; Paper identification; Countermeasure
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职称评审制度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高校在职称评审时,将发表的职称论文作为重要的评定指标[1],尤其是核心期刊论文更是衡量学术水平及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职称论文认定工作的主要工作和难点也是针对发表的核心期刊进行甄别。普通期刊也占很大的一部分,普通刊的认定主要针对期刊的合法性和是否是正规期刊进行甄别。该校从2013年起开始承接职称论文认定工作至今,主要服务对象为大学在职的教师及新疆医科大学六所附属医院的医生群体。
1 职称论文认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读者缺乏对核心期刊和非法期刊的鉴别能力
目前在高校的职称论文中,评审的形式主要还是以科研论文为主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被普遍认为是高水平的论文,并作为衡量科研工作者学术水平、晋升高级职称、取得硕博士论文答辩资格、申报科研项目、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学术水平评估的重要依据之一[2]。
在接待读者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职工为了能快速的,将自己的在一些非法期刊上,非法出版物以营利为首要目的,只要支付版面费很快就会发表。由于非法期刊的制作和发行技巧在逐步提高,很多教师和科研人员缺乏对非法期刊的鉴别能力。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常常将文章寄给非法刊物,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尤其是核心期刊,近几年随着对晋升职称的要求越来越高和竞争越来越激烈,发表核心期刊论文成了必要条件。很多教职工不是通过正规途径而是通过中介或者直接用百度搜索,往往搜索到的都是“黑中介”,这些中介会仿造核心期刊制造一个假的期刊即套刊,在套刊上的,主要表现为期刊封皮、封面以及年、卷、期都与正版期刊一致,目录和正文不一致。
1.2 教师及职工科研人员填写论文认定表不认真
每年的9~10月份是评审职称的高峰期,在评审前图书馆都会发一份如何填写论文认定的通知到每个单位的人事机构,而且在每个认定表的下面都会有个填写说明,但是准备晋升职称的教职人员,很多都不认真阅读填写说明,在填写认定表时发生一些低级的错误如论文题目经常有错别字,或者是少一字,或者是发表的刊物的名称也写错。上述错误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使得做论文认定的老师必须再次帮助重新填写表格,或者退回表格让读者重新填写,在这反复修改的过程中无形中又增加了老师的工作量,更延迟了认定报告完成的时间,使得工作效率降低。
1.3 医学类院校在社科类论文认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该校是非综合类大学主要以医学类专业为主,在订购数据库资源时首先需要考虑到以医学类数据库和纸质期刊为主。但是除与医学相关的学院,该校还有一些是非医学类的学院,如:社会科学类、语言类、工程技术类和体育类等专业,在认证这些社会科学类专业老师的时候遇到社科类的资源不足。在订购数据库时首先得考虑医学类数据库,比如万方数据库,由于从2008年起,中华医学会与万方数据建立了“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数据库”独家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万方收录了自1998年至今的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的全文。在获取高质量的医学期刊文献全文时,万方(期刊)数据库有很大优势[3]。而社科类的期刊大部分集中在中国知网数据库,而且该数据库每年的订购费用涨幅比其他数据库高,因每年订购数据库的经费有限不能全部订购,不能满足全学院老师的需求。还有对社科类的核心期刊不熟悉、不了解,无法认定或者认定时没有把握,必须跟社科类的院校如,新疆师范大学等联系沟通后才能确定是否为核心期刊,还有一些教职工的的是民族语言,没有专门的民族语言的数据库可以认定。
1.4 委托单位与认定机构之间缺乏沟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每年的职称论文认定工作当中发现很多委托单位的人事部门与认定机构缺乏沟通,甚至不沟通。在每年的认定工作开始阶段,认定机构首先要发通知到每个单位的管理职称的部门,大部分都是学校或者医院的人事部门在负责晋升职称的工作,然后再由各个人事部门把文件传达到拟进职称教职工。在这过程中往往有一个环节沟通不清楚,就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如在某个附属医院通知晋升职称的人事部门因不清楚哪些条件的职工要做论文相似性检测,导致该附属医院的很多拟进职称的职工误以为都要做论文相似性检测,最终和该认定机构和医院的人事部门沟通后解决了问题。
1.5 对往年做的论文认定报告缺乏规范的存档及整理
该校自2013年开始开展论文认定这项工作至今,已完成了千余人次的论文认定报告,完成的报告也共计千份,缺乏规范化的存档,一般都是存在自己的电脑里而没有进行集中和系统的存档管理。比如一个读者今年晋升职称,今年给他做论文认定的是一个人,因各自原因未能晋升通过,明年还要继续评职称那么就不能保证还是去年的老师给他再次做论文认定。或者因老师进修休假等其他原因,还得再次重复去年的工作。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因为是不同部门的老师做的论文,可能今天刚好调休不在,使得读者不能按时拿到报告。再次就是由于电脑存在感染病毒的隐患不得不重做系统,存档的报告就可能存在丢失的情况。
2 职称论文认定工作中问题的解决和对策
2.1 加强宣传提高读者信息素养
2.1.1 开展专题讲座
学科馆员是学科服务的主体,是实施学科服务的核心基础,担负着学科信息资源服务、学科信息素质教育、学科资源建设、参考咨询服务、院系联络人等职[3]。在开展论文认定工作前期做好准备工作,根据学科馆员对口的单位积极开展专题讲座,专门针对学校及各所附属医院进行专题的讲座,在工作开展前即做好计划和准备工作。
2.1.2 利用现代化手段宣传图书馆
在信息发达的今天,图书馆通过微博、微信、移动图书馆等通信手段推广论文认定工作的规范要求及注意事项,扩大宣传,推广多元化服务提高读者信息素养。
2.2 与其他社科类院校加强合作
在解决社科类资源不足的问题上可以加强与其他社科类院校合作如新疆师范大学和新疆大学,实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可以委托其他社科类院校完成论文认定的工作。再次可通过维普数据库和超星Medalink数据库中的文献传递功能弥补社会科学类期刊资源不足。
2.3 加强认定机构与委托单位的沟通
在每年的论文认定工作开展前积极与委托单位联系,找到主要负责这项工作的负责人,可以通过建立QQ群、微信群等方式l布和通知消息。做好这些负责人的通讯录,积极与他们联系,有问题及时沟通及时解决。
2.4 建立新疆医科大学职称论文文档管理系统
在每年职称评审工作结束后,督促每位老师做好论文认定报告的存档工作,进行规范化的存档并建立新疆医科大学职称论文文档管理系统,建立该系统可以实现提交论文认定报告、检索、存储、统计分析的功能。
3 结语
综上所述新疆医科大学图书馆在3年的论文认定工作中,遇到各种各样的意想不到的问题,有的问题比较简单,有的问题比较复杂。该文主要通过总结、归纳、分析出最常见的问题以期能够给从事该工作的其他单位提供借鉴,通过问题的提出最终提出面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最终的目的是希望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能更好地为新疆医科大学教职工及附属医院的职工服务。
参考文献
[1] 朱康玲,李艳超.国内四大文献数据库医药卫生资源状况对比分析及特点研究[J].现代情报,2012,32(8):157-161.
关键词: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现状; 分析
高校体育作为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接受体育系统教育的最后阶段,是学校体育走向社会体育的连接点,是国民体育的基础。本文通过对湖南省普通高校的体育工作进行调查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为推动我省普通高校体育工作提供必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本文以湖南省28所非民办普通本科高校为本文研究对象。通过对28所高校的学校体育网页收集相关研究资料,并利用参加湖南省第八届大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和湖南省高校体育论文攻关研讨会的机会,与湖南省体育届专家、本科院校体育部门领导、教授进行访谈,掌握有关高校体育的发展状况。同时运用文献资料法,查阅了大量的有关学校体育的文件及书籍,并进行分析。并用数据统计法,对相关数据运用SPSS13.0进行分析处理。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体育教学现状与分析
根据国务院批准实行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精神,普通高校学生每周体育课不少于2节。但据调查绝大多数高校每周一般只开设两节体育课,时间为90分钟。根据现在比较公认的每节课练习密度一般在40%左右,由此推算一年之中,学生的身体活动时间大约20小时。由此短时间的身体练习就想达到体育教育中“健身”的目的是显然不可能的。因此要改变体育教学方式方法,少讲多练,创新教学和练习方法。
2.师资建设现状与分析
体育教师在学校体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是一个组织者,他的工作还充分体现了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与学的双边过程。经调查,28所高校在职教师1496人,下面从年龄、职称、学历三个方面分析。
一是年龄结构。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合理性是建设一支稳定精良的教师队伍的必要前提。保持各级教师老中青的恰当比例,对教师队伍充满活力,并能持续发展是有重要作用的。经调查,湖南省普通高校在职体育教师1496人, 30岁以下的教师有384人,占29.50%,30岁到40岁的教师561人,占29.50%,40岁到50岁的教师413人,占23.79%,50岁到60岁的教师138人,占9.22%。其中39岁以下的教师人数占总人数的66.99%,表明我省体育教师队伍的年轻化,青年教师已成为一支主力军。
二是职称结构。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实质上反映了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具有不同素养和水平的教师按照某种比例进行搭配的状况。合理的称结构,特别是高级职称的比例,应该是更多的倾向于依据教师完成学科任务的多少而定。就目前湖南省高校体育教师职称比例情况,教授有113人,占总人数的7.55%,其中三所学校没有教授职务。副教授有496人,占总人数的33.77%。讲师526人,占总人数的35.16%。助教有334人,占总人数的22.33%。体育教师中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1:3:4:2的比例结构被认为是比较合理的,根据数据显示我省高校体育教师的职称结构还是比较合理。
三是学历结构。目前湖南省高校体育教师的学位包括博士、硕士、学士三种,其中硕士以上学历占32.72%,其比例较以往大大增加,但相比其他学科的学位状况层次还是比较低,尤其是博士学位比较稀缺,仅有18人,占1.20%。硕士有496人,占31.52%,较以往有明显增多。学士982人,占67.28%。教师的高学历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这方面我省高校的体育教师队伍建设还要逐步加快。
3.课外体育活动现状与分析
在调查的28所高校都能每年举办一次全校性的田径运动会和一些球类比赛,但是开展的形式太过单调,大部分都是举办一些常规性、竞争性的体育竞赛,忽视了对一些趣味性较强、参加人数教多体育活动。体育社团、体育协会在高校很普遍,项目有篮、排、足、乒、网、棋类、武术、健美、龙狮、体育舞蹈等,组织的形式有自发、教师兼职、专职教师领导三种类型,其中以专职教师领导为主。各高校的体育社团数量也不等,最多的高校有14个体育协会,最少的只有3个。体育社团中,裁判性社团存在时间最长,组织相对比较严密和稳定。而且绝大部分是男性社团,只有占调查总数4%的几个女性社团,主要以健身操为基本运动形式,且存在时间较短。除此以外,高校通过承办一些大型体育赛事来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所以很多高校都积极踊跃的承办各种体育比赛。但是在调查中发现近两年举办省级以上比赛的高校只有9所,而且以重点大学承办为主,原因主要是体育设施的欠缺和学校领导的不重视造成的。
4.体育科研现状与分析
经调查,我省体育教师支持参与国家级课题28项,省级课题256项,校级课题298项,公开3114篇,其中核心论文346篇,占总数的11%,这说明论文的质量还有待于提高。其中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教师先后承担了国家级课题8项,省、部级课题58项;主编本科通用教材15册,专科通用教材6册,出版专著10余部,参编专著58部、套;发表SCI论文4篇,在国际各类体育学术论文报告会上多篇,在国家级和省级刊物上600余篇。吉首大学体育学院获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课题10项省部级立项课题30项;在省级以上刊物500余篇,其中核心刊物148篇,13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复印,6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和摘登;出版专著、教材25部;学院还获得科研鉴定成果8项,科研奖16项。这两所院校国家课题18项,占总数的64.29%。教材和论文的总数和质量也是遥遥领先,充分显示了两所学校体育科研的实力,是其他学校学习的典范。
5.体育设施现状与分析
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备和器材设备是保证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训练、竞赛正常进行所必不可少的条件,是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具体措施,是学校基本教学条件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依据《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的有关规定与要求,调查发现,在28所高校中,学生人数在1万到两万的高校有17所,符合要求的仅有3所,占17.6%,2万以上的高校11所,符合规定的有2所,占18.1%,其中拥有2座体育馆的高校有4所,有塑胶跑道的学校有14所,有游泳池的学校有10所, 高校场地设施的差距很大,有体育专业和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场地设施明显要好,但总的来讲按照有关文件规定,我省高校体育设施还相当不足。
四、结论与建议
等一,提高湖南省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效果,倡导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强化人性化的体育教学、管理模式。建立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法,着重发挥体育考试的激励作用。
第二,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是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的基础,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发展,学生人数的增多,各校体育主管部门一方面应尽量挖掘潜力,改善现有场地、设施条件;另一方面完善场地器材的管理,使现有场地、器材设施在课外体育活动中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第三,在教育行政部门的引导下,协商制定和完善与高校体育课外活动有关的规章制度:保证学生完成学业的同时,确保每天都有一定的时间参加课外体育活动。
第四,高校在重视高学历人才引进的同时,必须大力抓好在职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的进修与培养,促使湖南省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学术梯队的尽快形成,以弥补学术年龄断层问题,充分利用现有体育教师人力资源,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同谋发展。
参考文献:
[1]何永超,等.体育理论教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2]林克明.高校体育教学发展趋势探析[J].中国学校体育,1998(3)
[3]时敬华.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思考[J].广西社会科学,2001(1)
【关键词】核心素养;和爱文化;隐性;显性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地方优秀文化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深度融合研究”(项目批准号:16YJA880017)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2-0126-02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激发学生活力的源泉。校园文化作为环境教育力量,能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正是由于校园文化有着强大的感染力和浸润力,才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养得到不断完善和提高,使他们的视野更辽阔、思路更开阔、知识面更宽广。那么基于核心素养培育下的校园文化建设又该何去何从?如何突破校园文建设所遇到的瓶颈呢?
一、破与立的思考:剖析校园文化建设的高原期
校园文化建设从发起到理论形成,已走过三十多年的征程。它是立体而多元的,价值观念、社会心理、审美情趣、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等是它的核心元素。它也是灵动而充满活力的,孩子们可以在校园里拔节般成长,但也离不开它目标、价值、信念和规范的引领。故此,校园的精神文化核心就是校园的根,我们应当重“追求”的过程和精神导向,这样的校园建设才有灵魂。但从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看,还存在着诸多误区,这些误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成为校园文化发展的高原期,因此有必要加以分析,以求得解困之道。
【误区1】文化定位随意化,许多校长在学校核心价值观形成上不够慎重,单凭一己的教育理解,简单化地确立学校的办学理念,并利用行政权力予以实施;或生搬硬套他校的成功模式,东施效颦,没有结合本校的长远发展因地制宜,以致原地踏步甚至倒退,难以有效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出现“瓶颈”现象。
【误区2】校园文化建设停留于视觉审美层面。很多学校校园建筑的造型与空间布局很讲究,校园的美化绿化净化也做得越来越好,这里一个景,那里一块石,这边一幅画,那边一句话,满眼都是所谓的文化氛围。但细心从整体上看,这些“文化载体”彼此间没有主线联系,校园文化主题不突出,只是停留在视觉层面的东西,失去灵魂的环境建设只能算是“物”,谈不上精神文化,对人的教育是生硬而被动的。
纵观现代教育中的校园文化,大多表现为外强中干,没有核心发展方向,只是披着“校园文化”这一华丽外衣的文化赝品,毫无疑问,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遭遇了高原期。高原需要走出,瓶颈需要打破,那么,怎样的校园文化打造才算是名副其实的文化真迹?我们不妨作下面的思考。
二、和与爱的回归: 积蓄校园文化建设的账户源
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学校内独有的文化、价值观不可避免地与学校外的文化价值观相互交融,日益整合和互补,而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校园前进方向的导航仪。核心价值观中的文明与和谐、爱国与友善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不谋而合,也应当是校园建设的根本所在。校园文化应当是孩子成长的情感账户,而校园文化建设就是为这一独特的账户提供源源不断的活水,只有源头不竭,才能保证情感账户底蕴深厚的同时,又与国家的发展亦步亦趋。
1. 和,编织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共同体
和,意味着和平、和睦、和谐,也意味着合作、合力,还意味着和而不同。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和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是最美的。以我校(此处指“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人和镇第二小学”,下文同)为例,校园文化就是在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上,结合本土“人・和”文化提炼成自身的办学理念,建设具有人和乡土文化特色的“和爱文化”,从而让每一个孩子得到传统与现代文化的滋养,实现健康成长的目标。
在我校,和爱广场的花草树木、爱心池下欢快畅游的锦鲤,都是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爱生命的载体。纪念性的雕塑,富有启发性的成功园,对学生有无穷的感染力,为学生陶冶情操、磨炼意志、塑造自我,个性的张扬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文明条件。不可否认,一个和谐、温馨、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对人的发展影响是无法计算的。和文化,利用校园的一草一物、一言一语,齐心协力地编织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共同体。
2. 爱,成就一个有生命活力的共同体
爱,意味着友爱、关爱、慈爱,也意味着自爱。陶行知先生曾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爱的教育”。
我校以孔子“仁爱”、墨子的“兼爱”为主线,以诗经书卷打造书香飘逸长廊,长廊外墙是一幅大型浮雕,形象的D案配上醒目的――“和、爱、礼、德”四个大字,学校的办学理念就蕴涵在这四个字当中。通过耳濡目染,让“爱满天下”的思想通过外显的文化渗透到每一个角落,影响着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成为一个积极向上的阳光少年。爱文化,成就了一个有生命活力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血脉相连,共同进退。
和爱教育与其说是一种文化的回归,不如说是站在思想巨人之上的传承与创新,它如同乘载孩子前进小船的双桨,失去哪一方,孩子的成长都会失去平衡,以至无法前行。
三、隐与显的融合:构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模式
优良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办学水平的最终体现,它必是多元素的融化与整合。校园文化需要因校制宜,科学规划。大体而言,可显示为隐性文化与显性文化。
1. 隐性文化,春风化雨――以和致诚
从隐性定位的角度来看,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体现先进的教育文化。和爱教育的文化理念是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突出朴素的绿色生态教育文化、传统的农村艺术特色教育文化、高品质素质教育办学理念教育文化。让师生懂得与自我和谐、与他人和谐、与社会和谐,从而获得成就,走向成功。尽力为师生创设一种喜悦、和谐、纯洁、博大的人文氛围,并将此作为学校文化的终极价值皈依。
(1)前人的路:荣誉展示台。设置学校荣誉展示台,目的是利用设立校园文化的缩影,来建立强有力的宣传阵地。这里记载了学校的光荣历史、师生的师德、学习风范,激发孩子们进一步发扬光荣传统,续谱学校新的篇章。这里汇聚了师生走过的每一段路所留下的足迹,是流下的每一滴汗水的见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例,我校设立了校园之星最高荣誉奖,这个荣誉奖必须体现德、智、体、美、劳、艺的全面发展,孩子们都以获得这个奖为骄傲,也以这个标准要求自己,为学校添光彩。
(2)我们的路:作品气质墙。校园的墙壁文化能集中反映学校文化的精神与灵魂。布局合理的墙壁艺术,美观科学的图案设计,文明健康的教育宣传语等,激发学生爱同伴、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怀。
如孩子的绘画园地,每月更新,吸引了很多小观众;“涂鸦墙”更是让孩子们的艺术细胞得到充分的张扬,每天都可以看到孩子们很有个性的图画、自创的小诗歌、飘逸的书法、对老师或同学的留言,是孩子们自娱自乐,体现个性张扬的好地方。当然,还有作文园地、手抄报、星光大道等。无论是孩子的成长还是教师的专业之路,都需要正能量的强化,作品气质墙的设置,使校园的主流风气得以继承与发扬。
(3)将来的路:农耕科技园。科技创新是一个培养和提高青少年动手能力的良好载体。创建和爱的农耕科技课堂,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参加,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允许他们异想天开,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想法进行不同方式的制作和加工。对于集体性很强的航海模型活动,需要几个同学或者集体共同努力完成,为了在活动中取得好的成绩,学生就必须具有合作和互助精神。
科技创新既是孩子文化素养发展的方向,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隐性体现。我校早在十年前,就全力打造这个文化品牌。每年的省市区科技创新大赛,是孩子们翘首盼望的文化大餐,他们在科幻画、科技小制作、科学小论文这一个个舞台上大展拳脚。与此同时,通过生物园,结合综合实践校本课程,利用生态的植物介绍,让学生自觉储备丰富的科学知识,引导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有意识地参与养殖,并进行观察、记录、研究分析,直至撰写小论文,逐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实践证明,校园的隐性文化并非隐而藏之,它往往散落在校园的每一处角落、每一个时空、每一段里程里,如同春风化雨,在和谐发展中彰显致诚追求。
2. 显性文化,张扬个性――以爱致尚
从显性定位的角度来看,“构筑五个校园文化支柱”,打造校园文化特色:路文化(星光大道、和爱书香飘逸长廊、和爱安全伴我行)――成功园(记载学校发展历程和优秀师生事迹,也是学校的优良传统与校园文化精粹充分展示的场所)――荣誉厅(收获成果)――和爱书吧(环境清幽)――和爱艺术文化节(“涂鸦墙”“快乐小舞台”)。它涵盖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孩子们通过学习和历练,积累与同伴们共同生活的体验和经验。通过必要且足够丰富的教育活动,使孩子们凝聚为一个“爱的共同体”。
(1)和爱的小社团。学校特色活动的开展,不仅带动学校全局工作,还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我校以乡村少年宫为平台与窗口,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和爱小社团:舞蹈、诵读、航模、书法、足球、围棋、绘画等。在我校,小甲A足球队在每年的白云区“富力杯”比赛中均获第一名,参加“市L杯”比赛也获得了前三名的优异成绩。在2014年学校举行了足球花样嘉年华活动,邀请了区、镇、兄弟学校的领导、社会知名人士、学生家长等参加活动,通过这次活动让社区了解我校的和爱社团,传播我校的校园文化。多彩的小社团,吸引着孩子们在快乐学习、快乐成长的道路上追求、奔跑。
(2)和爱的演出季。校园文化建设是一种综合育人的体系建设, 显性文化更是张扬个性,学校每学年分别举办体育节和艺术节,承传统、展特色、拓资源、树品牌、聚人心、促发展,让孩子们在这个演出季张开自己绚丽的翅膀,在自己的舞台上舞动飞扬。在2015年的粤港两地手拉手活动中,孩子们精彩的舞蹈、情景剧、诵读美文更是把活动推到,广州少儿频道也把这个盛况进行了报道。由于小社团活动的蓬勃开展,我校的舞蹈、诵读、书法、绘画等在区、市取得很好的成绩,获得了社区的大力支持。同年,我校成为广州市核心素养进校园试点单位。
(3)和爱的巴学园。重视特殊教育,教育要以人为本。我校的特殊教育一直秉承这个理念,特殊孩子各有各的身体或智力上的残障,但每个孩子需要老师给予不同的关爱、采用不同的教材、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需要同学们给予尊重、平等的对待。
和爱课堂,每一处都洋溢自由、平等的气息,孩子们互相关爱、互相尊重、教师也尊重特殊孩子的兴趣爱好,鼓励他们的自我展示。体育游泳课,有缺陷的孩子也能大大方方地脱下衣裤游泳,让孩子感受“无论什么身体,都是美丽的”。巴学园孩子的学校生活是幸福的,他们可以和同学一起出去散步,一起游戏,一起野炊,一起认识植物、种植花草……
校园文化的发展之路是没有止境的,只有不断创新的校园文化才能永葆青春,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让校园文化真正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结构;建构
中图分类号:G807.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号:1007-3612(2009)05-0086-04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Tradition Sports Major Curriculum Struc ture under the Double Principle GuidanceGONG Jian1, LIU Zheng2, LIU Heng3
(1.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South West University, Cho ngqing400715, China;2.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100084, China;3.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400080, China)Abstract: The national tradition sports major specialized curriculum is a carrie r bearing and communicating the tradition sports culture, a conformity linking v arious excellent sports culture of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and an inevitable wa y bringing honor to the national sports spirit and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The study is based on the current national tradition sports major curriculum pay ing attention to external form division and the subject arrangement of the curri culum, neglects the insufficiency of essential relations and overall structure o f internal curriculum elements. It takes “the objective restriction principle"a nd “the internal constitution principle" as the theory basis, and the attempt h a s been constructed the overall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tradition sports major c urriculum.
Key words: national tradition sports major; curriculum; structure; const ruction
“课程与教学是教育的基本构成和核心构成。"[1]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既是传播 体育文化 ,促进人类文化发展的桥梁,也是承载我国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弘扬民族文化特色的重要途径 。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它的课程应该有一个完整的结构,这个“完整"不仅仅指科目 设置的齐全,更要符合课程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以及内外之间的逻辑关联。
1 双原理的主要内涵及其指导意义
1.1 双原理的主要内涵 课程领域有两大基本原理,从这两大原理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课程结构研究在理论上的重要 意义,它们是“客观制约性原理"和“内部构成性原理"。 课程的“客观制约性原理"主要探 讨 课程与外部联系的关系,如课程与社会、课程与知识、课程与学习者之间的关系。其意义在 于为课程寻找一个坚实的、恰当的客观基础。课程的“内部构成原理"则主要探讨课程内部 各 要素、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研究课程的内部状态及其存在的理想方式。其意义在于为课 程找到一种理想的生存状态,通过课程内部关系的清理,彰显强有力的课程功能。[2 ]从中,便可发现,前者主要研究课程的制约性因素,后者主要研究课程的构建。
课程的“客观制约性原理"主要探究的议题是课程与外部的联系,探究课程编制过程中应该 考 虑何种外界因素,如何根据这些外界因素合理的组织、编制课程等内容。目前,较为广泛认 同课程编制“三要素”这一学术观点便是课程的“客观制约性原理"的体现。课程的“内部 构 成原理"主要探究的议题是课程内部系统的相互关系,探究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结构的合 理化建构、课程评价模式的优化等内容。这二者之间紧密联系、相互依托、相互发展,这样 ,才利于课程的整体构建。
1.2 双原理的指导意义 “客观制约性原理"和“内部构成性原理"的提出对于课程研究、课程建构、完善课程内容、 优化课程结构等具有积极的意义。
1.2.1 拓宽课程研究的视角 以前的课程研究或是以外部指标为主,或是以内部指标为主, 可以说是研究视角较单一,这样研究方式没有将课程研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使得 研究结果存在着一定的偏颇,不利于课程的整体建构。运用双原理对课程进行研究,以外部 和内部的双层指标为构建指标体系,拓宽了研究的视角,这样就在一定程度弥补了由于研究 视角单一而带来的弊端,并能够有效的建构课程。
1.2.2 完善课程设置的内容 “客观制约性原理"这一原理的提出,使得课程内容的设置符合 外部联系,从而对于课程内容的选择、组织、构建等阶段符合一定的要求,进而使得课程内 容设置的准确化,从而完善课程内容的设置。
1.2.3 优化课程体系的结构 “客观制约性原理"和“内部构成性原理"这两种原理的提出,即 从本源方面限定并构建了课程的内容,也可以优化课程体系的结构。“内部构成性原理"是 课 程体系结构的最为关键的部分,通过对课程内部相关要素进行系统的分析,分清相互顺序, 这样便于理清课程的结构体系,优化课程体系的结构。
2 当前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结构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民族传统体育学于1997年被设为一级学科体育学下的4个二级学科之一;1998年国家教育部 颁布新修订的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又将武术专业拓宽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成为新设本科专业 之一。尽管经过了近十年的发展,但如果用一个学科的标准对照、衡量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她 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结构建构等方面仍存在一些有待继 续完善的地方。
当前关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的研究体现这样一种思维倾向,即设置哪些课程,课程的安 排多少学时能更好的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可以说研究的逻 辑起点是以培养目标开始的。这种倾向是把课程当作“工具",体现的是“工具理性主义"色 彩 ,追求的是“效率第一"。这样的课程观强调的是社会需求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的作用 。 比如,“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途径和手段,培养目标制约课程设置。"[3]很明显 ,这样 的探讨主要涉及课程的外部联系,或者说是形式上的划分,比如,专业理论的选择,必修课 和选修课的划分,选什么科目能满足培养目标的要求等等,遵循的是“客观制约性原理"。 而 课程的构建不仅要涉及到外部条件的制约,探讨课程的外部关联,更要关注课程内部各要素 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还要遵循“内部构成性原理”。在研究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的理论依 据上,“客观制约性原理"给课程的编制提供了具体的“科目",如,“武术"、“散打"、“ 跆拳 道"、“心理学"、“教育学"等,而“内部构成原理"则给课程编制带来了理论的“建构框架 ",两者的联系体现在共同的育人目标及其相互依存性上。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应该设置什么课程,怎么设置,不仅涉及“客观制约性原理",更要涉及 “ 内部构成原理"。关键问题是为课程的研制提供一种恰当的框架,把课程的各部分组织起来 ,形成一个整体,即课程的结构。基于当前研究中关注课程的外在形式的划分与科目的编排 ,而没有探讨课程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的事实,本文以“客观制约性原理"和“内部构成 原理"为理论依据,试图构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的整体结构,以弥补当前研究的缺陷。
3 双原理导向下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结构建构
3.1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结构观 上面的论述证明,当前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的研究,“只从某一方面或某一层次是不可 能真正把握课程结构的,要从根本上把握课程的结构,必须从整体入手,构建一种具有整体 性的课程结构观"[4]。整体课程结构观应具备的以下特点:
1) 它既要关注课程中涉及面较小的或形式上的结构问题,如布鲁纳关心的各具体学科内 的结构问题,或类型上的设置问题,又要关注范围较宽的整体结构问题,如选修课程与必修 课程之间的关系,理论课程与术科课程之间的关系,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地方特色课程的 构成及其相互的联系等。整体性课程结构观是以全方位地、全景式地视角研究课程结构。
2) 整体性课程结构观对课程的把握不能仅停留在课程的形式,而更要深入到课程结构的 实质。也就是借鉴结构主义哲学十分重视的“深层结构"是事物的性质与意义的根据的观点 。 我们所研究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的结构在外在表现上,也就是形式上可能是先进的,比 如,既有必修课,又有选修课;既有专业科,又有平台课;既有分科课,又有综合课。但它 的实质也可能很传统,如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重视运动技 术的学习,忽视了教学技能提高;从社会需要,而不是从学生的自我发展需要出发;将课程 看作传授知识的工具,很少顾及教育的环境和过程的重要性。因此,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研究 ,不能仅停留在形式,必须要从课程价值取向以及对学生的发展意义上把握课程的结构。
3.2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的整体结构及其内部关系 根据整体性课程结构观的特点和要求,建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结构必须着眼于两个取向 的结合,一个是“横向"维度,一个是“纵向"维度。“横向"维度是由课程结构本身的层次 性决 定的。“课程"看上去是一个独立的对象,但绝非一个简单的个体,在其内部还有不同层次 的 小系统,故在进行结构分析时必然要涉及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的“横向"维度。“纵向"维 度 是由人的思维的深刻性决定的。实质与形式的兼顾、形式与数量的并举,构成民族传统体育 课程结构分析的完整景观。由此,把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结构分为:实质结构、形式结构 和量化结构(图1)。
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结构三个层次之间是紧密联系的。如果说形式结构展现的是课程结构的“ 外壳"的话,那么,量化结构就是“外壳"各部分的比例关系,而实质性结构则是民族传统体 育专业课程结构的“精、气、神",是课程的生命之本,进化之源。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 的 形式结构影响课程的外部表现形式,量化结构决定形式性构成要素质之间的关系,而实质性 结构则决定着其课程的价值取向和性质。课程的形式结构和量化结构有利于我们从实践层面 理解和把握课程结构,但是课程结构的根本性问题不仅是外部存在形式的问题而更要深刻把 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的内部质的规定性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课程结构的完整性,才 能保证人才培养的整体性。
3.3 实质结构、形式结构和量化结构的内涵
3.3.1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的实质结构 课程的实质结构是指课程内部要素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结构的不同,取决于构成要素的不 同及其相互关系的不同。实质结构关注的不是课程的表现形式或存在形式,而是课程的实质 或价值取向问题。实质结构(图2)包括:知识课程、人文素养课程、实践课程、技术技能 课程和自立发展课程。它们的存在形式既可以是学科,也可以是活动,既可以选修,也可以 必修,既可以分科,也可以综合。
知识课程是实现基础知识技能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对民族传统体育专 业学生来说,应该包括两个基本部分,即:文化和现代科技类课程、与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 学科。文化和现代科技类课程即是发展专业素养必备的条件。这类课程主要包括大学语文、 外语,以及计算机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概论等学科。其中大学语文、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是核 心课程,其它课程的开设视各校条件与学生要求而定。基础知识类课程应包括中国历史、中 医学基础、民族学等等,要根据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特点和时代的发展加以调整,精减课程内 容。
人文素养课程是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以及行为品德,主要包括思想政治品德和社 会适应能力与基本创新能力类的内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还应特别重视职业道德、武德教育 课程的设置。社会适应能力与基本创新能力是新世纪大学生必具的一种人格素质,因此,开 设这方面的课程十分必要。
专业技术技能课程是本课程体系的主体,主要包括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定向课两个课程模块。 专业理论课主要有民族传统体育概论、武术史、体育养生学以及与专业定向科目等有关的其 他理论学科,是学好专业定向技能课程必备的知识与理论,也是新世纪民族传统体育工作者 应有的理论素养。身体基本素质和基本运动技能类课程是学好专业定向课程必具的体能和运 动技能的前提条件,是每个学生必不可少的基础课程,但这类课程开设的具体项目、学科数 量、开设学时数,应根据学生专业定向的选项而有所不同。身体基本素质和基本运动技能类 课程专业定向课程是学生根据社会的需要,自身的条件和意愿所确定的将来用以服务于社会 的专业技能课程,是本课程平台的核心课程。1998年国务院批准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方向包 括武术、传统体育养生、民族民间体育。由于武术的门类极多,民族民间体育也如此,具体 操作时需要细化,不细化难以培养出高素质、个性化、高水平的人才来。
实践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职业技能、综合工作能力、与人合作的态度、沟通 的能力和个性特长等方面为目的的综合课程。根据《课程方案》的要求,实践课程主要包括 入学教育、军训、劳动教育、社会调查、毕业教育、就业指导,教育实习、科研实践(毕业 论文、学术活动)。
自立发展课程是学生为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实践课程、人文素养和专业技术技能,根据自 己的条件、兴趣与需要而自己确定的校内外学习科目或活动。自立发展课程学生有很大的自 主性和自由度,它不仅可以弥补任意选修课的某些局限性,体现本课程体系的开放性,而且 ,也能让学生在“专"或拓宽知识面上进行自由选择,从而可以充分发挥学生潜能。
3.3.2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的形式结构 它主要指表现于外部的、操作层面的构成要素 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课程的形式结构说明的是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组织形式上 的特征,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的形式结构应该包括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隐性 课程四个部分。
公共课程是指学生必须掌握的政治素养知识、外语听说读写能力、大学语文知识、社会交往 能力等方面的课程。是全体大学生普遍修习的专业以外的共同内容的课程。它还可以划分为 两种类型,一种是必修课,是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方面 的课程;另一种是选修课程,由限选课程和任选课构成,限选课程是根据学生的年级和专业 特点、条件开设的,旨在完善学生知识结构;任选课主要根据学生的需要,是为学生发展个 性、兴趣、爱好和特长,旨在扩大学生知识面,改善学生知识结构而开设的课程。
专业课程是根据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主要是指学生必须学习和 掌握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知识、专业技能和教授、训练能力等方面的课程。专业课程可以分 为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术科课,其存在形式依然是以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形式存在。
实践性环节主要是以实践活动为主的教学,包括俱乐部训练、毕业论文、教育实习等,突出 强调“强能力"。它是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培养符合现实和未来社会 需 要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当前在我国实践环节的主要形式是教育实习和社会实践。 教 育实习主要是为了培养合格的师资,社会实践主要让学生接触社会生活,培养学生的自主、 独立的工作能力。
隐性课程主要是指教育过程中由物质文化、社会关系等要素构成的教育环境,它具有潜移默 化的教育功能。它虽然不以某种课程形态出现在课程表里,但它具有课程的教育作用;它虽 然不由教师专门讲授,但教师的品格行为、作风都影响着学生;它虽然不像学科课程组织得 那么严密,但它时时处处都在影响着学生,不知不觉地渗透在学生的意识中。
3.3.3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的量化结构1) 公共课程部分主要开设教育部规定的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课程、外语、计算机; 也可开设一些社会公关礼仪等课程,使课程内容和形式更丰富些。这部分课程,参照《课程 方案》本课程结构中拟定720学时,约占总学时的26.7%。
2) 专业课程是本课程体系的主体,主要包括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术课两个课程领域,目 前在教学计划中都以“必修课"形式出现。这部分课程主要包括专业理论课(含:目前的专业 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专业技术教学课与训练课,以及为成为复合型人才而设置的相 应课程。在《课程方案》中,专业理论与专业技术课占总学时为1 900~2100,本课程结构 中拟定1974学时,约占总学时的73.3%。
3) 实践性环节是本课程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为三类:教育实习、社会调查、科研 实践,针对目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还不能自觉地把科学研究和教学的学术性提升到应有 地位的现状,本研究把科研论文泛读、毕业论文等归入本领域,则所占学分数大约在15%左 右。
4) 选修课程是学生为自立发展而自主选读的一类课程,通常称为任意选修课。这类课程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课程领域:与专业相关的体育新兴学科;专业课程、科研与创新思 维课程中想选而未能选成或想继续加深的课程;根据个人兴趣、特长而自由选读的任何学 科。任意选修课程在《课程方案》中占总学分12.67%,我们拟定为20%左右,占选修课的50% 。旨在培养学生自立发展的能力。
5) 遵照《课程方案》要求,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总学分定位于150学分,总学时2700 学时左右;以每学期18周计算,周学时18~20学时,这样便能给学生有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 间。
4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整体性课程之新功能
4.1 有利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全面发展 世界上任何国家、民族的任何类型和层次的教育总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存在和进行的。少 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各少数民族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是不争的事实。国外多元文化教 育学者指出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学习类型有较大差异。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招生对象主要是 在役和退役的优秀运动员以及具备二级(含)以上运动员技术等级资格的后备人才,其中有相 当部分是来自不同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由于受“体训矛盾”和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影响, 学生在文化素质、社会适应等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异。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民族 传统体育专业学生的涵养与品性,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的构建必须关注学生不同的文化背 景、民族背景和生活经历造成的“文化差异”。整体性课程结构的特征决定了民族传统体育 课程的全景式和自主性,这就给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使其正确 认识民族、社会群体间的文化差异,正确判断其他民族文化与本民族文化间的关系及相互间 的影响,养成处理不同文化的得当的行为方式,促进其个人的自我发展。”[5]
4.2 促进多元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整合与传承 课程有着很强的社会制约性,因此,课程所传递的文化,一般说是社会占主导地位的、优势 的主流文化。由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是在原武术专业的基础上拓展而成的一个新专业,因此 ,长期以来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传承的文化一直以武术文化为主流。在当前强调文化多元 的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不仅要关注作为武术文化精髓的“仁、义、礼、智、信” ,更要强调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特色文化精髓的传承和保护。整体性课程结构中的实质性 结构关注的是课程的价值观问题,而“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思想观念和价值,尤其以价值 观为主”[6],这就保证了整体性课程结构下的课程设置和实施过程能够始终关注 文化的多元与整合。
5 结 语
对于民族体育课程的构建必须要把握课程的实质结构、形式结构、量化结构,因为任何课程 的形成与发展都具有整体性,任何一层次都与另外来两个层次紧密相联。人们在试图构建、 优化、整合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结构时,如果只关注其中的一个层次,那么这样的结构很 可能会是不完整的。以此构建的课程框架,其科学性也就大大值得怀疑了。对于民族传统体 育专业课程结构的研究还需要学界同仁继续努力,不能说任何一种模式内在地优越于所有其 他模式,但当我们继续研究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的合理结构时,对以往的模式进行适度的 反思,精细的改造,必将对理论和实践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465.
[2] 郭晓明.课程结构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4.
[3] 于翠兰.新形势下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改进与完善[J].体育学刊,2005(6 ).
[4] 郭晓明.程结构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7.
文献资料显示。1995-2009年间,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体育舞蹈”为篇名的文章共有638条,其中核心期刊为87条,由此可见。体育舞蹈方面的论文是比较少的,影响体育舞蹈教师科研成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此,本文通过对普通高校体育舞蹈教师科研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寻找改善和提高体育舞蹈教师科研能力的策略。为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及体育舞蹈教师的教学与科研的和谐发展提供参考。
一、影响体育舞蹈教师科研能力的主要不良因素分析
(一)内部因素
1 科研意识淡薄影响了科研能力的提高。体育舞蹈包含舞种繁多,每个舞种都有各自的技术要求、特点和风格,对体育舞蹈教师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艺术素养、综合能力等有很高要求。由于普通高校体育舞蹈教师多数没有受过正规的体育舞蹈训练,在对学生进行体育舞蹈教学的同时,他们一部分时间和精力须用在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上,加上对学校体育工作的认识有偏差,没有危机感,忽视科研工作、平时学习不够、科研能力偏低,久而久之,形成了重视教学和自身技术学习,轻视科学研究的态度。调查发现,有些体育舞蹈教师对体育科学研究的目的性不够明确,对科研与教学质量间的关系存在模糊认识,认为作为一名公共体育课的体育舞蹈教师,最主要的任务是教学,而且教学任务重,没那么多精力搞科研,对科学研究也不感兴趣,这些制约了普通高校体育舞蹈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
2 对专业理论知识及其相关知识了解不足。体育舞蹈具有体育与艺术的双重性和特殊性,对于体育舞蹈教师在体育舞蹈内涵的理解和认识上有更全面的要求。体育与舞蹈在诸多方面存有较大差异,多数普通高校体育舞蹈教师从单纯的体育教学转到体育与舞蹈相结合的体育舞蹈项目教学,在艺术或舞蹈方面缺少深度的认识和理解,对体育舞蹈本身的理解存在模糊感。而良好的科研素养包括:广泛深厚的科学文化知识,切实系统的学科专业知识,全面准确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科学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究精神。就普通高校体育舞蹈教师来说,既要掌握体育舞蹈及体育学科知识,还要了解相关舞蹈、音乐、舞台、服饰、审美等艺术方面的知识。同时还要掌握必要的教育和心理学知识。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对体育舞蹈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够深入,体育舞蹈教师对相关体育舞蹈的知识了解尚浅,这些制约了科研论文写作材料的积累,影响了科研课题选择的深度、广度,加上不主动、积极地投身于学习和研究活动,影响了其科研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3 学历、职称偏低阻碍了体育舞蹈教师发展。教师的学历反映教师的学习经历、理论水平、科研基础和发展潜力,通常学历越高,科研能力和意识就越强。根据2005年李静波、樊莲香在《21世纪初我国普通高校体育科研的现状》的研究表明,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学历结构不容乐观,大学本科学历占86.56%,硕士研究生学历占12.5%,博士学历占1.18%。调查显示,近十年来,体育舞蹈项目在全国各大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已广泛开展,是一项新兴的体育项目,而且体育舞蹈教师年轻化,学历多在本科层面,职称也多是在中级以下。学历、职称偏低,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能力相对较差,加上自身科研意识淡薄,对专业知识、技能理解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体育舞蹈教师科研能力的发展。
(二)外部因素
1 体育舞蹈师资严重不足,教师工作量大。资料表明,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平均教学为每周13.54学时,课余训练每周2.38次,最低1次,最高达5次,课外体育活动每周2.1次,最低1次,最高5次,可见其平均工作量相当大。体育教师的工作任务多,负荷大,都需要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尤其体育舞蹈项目的教师,比其他科目的教师付出的努力更大。当今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普遍是进行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体育舞蹈项目在大学生中备受欢迎,是选课人数最多的项目之一。由于体育舞蹈的舞种繁多,技术要求也高,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使想学习体育舞蹈的其他体育教师望而却步;由于某些原因,体育舞蹈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并不乐意到学校任教,造成学校体育舞蹈教师严重不足,增加了体育舞蹈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此外,学校有些体育舞蹈教师身兼数职,超负荷工作,使其无暇顾及科研工作,这些都是影响体育舞蹈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因素。
2 科研经费短缺,学术氛围差。科
研经费、科研仪器、设备等是保证科研工作正常进行的物质条件。据调查,部分普通高校体育或体育舞蹈图书资料少,体育部(体育教研室)除一两份体育方面的报刊或很少的期刊外,基本没有体育舞蹈相关图书资料。体育舞蹈本是一种贵族的舞蹈或运动项目,至今在社会上参加各种体育舞蹈学习、培训、交流仍需很大一笔费用。学校开展体育舞蹈课是为了顺应现代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使学校体育课更多样化、大众化、社会化、终身化。但是学校管理层对体育科研的重视不够,对体育舞蹈项目的发展很少给予经费上的支持。经费的短缺使学校体育舞蹈教师无法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和研究课题的申请等,这些也影响了体育舞蹈教师的自我学习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二、体育舞蹈教师科研能力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 社区;体育资源;咸阳市;配置;利用
中图分类号:G8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7-0285-01
1咸阳市社区体育资源的现状
1.1 社区体育设施资源咸阳市地处渭河流域,城市建设与渭河依水相傍呈长条状,城市居民主要生活在渭河以北。居民体育场地设施长期存在数量严重不足、设施陈旧等问题,尽管政府部门提倡学校体育场所开放与居民共享等政策,但咸阳市高校很少,仅有的几所高校也在城市的边缘,几所中学虽在城市中心但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故学校的锻炼场所也非常有限,并不能缓解居民体育资源短缺的现状。近几年政府加大投资,在渭河边建设休闲健身公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周围居民体育锻炼的设施,但是对于咸阳市绝大多数居民来说还是不能方便使用,城市以东和以西最为突出,与学校和公园都很远并且很多小区在建设规划上就没有建设居民的休闲体育锻炼场所,所以很多居民只能选择不锻炼或简单的锻炼方式例如男性跑步、散步、打篮球等,女性散步、扭秧歌、跳舞等,因此规划不合理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
1.2 人力资源西安是陕西经济文化的核心地带,而咸阳所处的地理位置与西安近在咫尺。咸阳仅有的几所有名高校也迁至西安,造成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流失,一些有专业技能的健身指导员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也纷纷涌入了西安的健身场所,所以造成目前社区的健身指导员数量少的现状,只能开展一些简单技术含量少的运动,不能带动社区居民参与的兴趣。
1.3 运动资源和自然资源目前居民体育活动项目包括散步、跑步、舞蹈、武术、利用健身器材、民俗活动等主要活动方式,近些年来咸阳市居民体育锻炼方式没有得到大力发展,居民锻炼方式单一,不能调动全民健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尤其是青少年的活动场所偏少,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咸阳市地处北方虽与渭河相邻由于气候影响,水上运动项目并没有得到有效地开展,室内游泳场馆的设施建设还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1.4 消费型体育资源据调查,咸阳市20.8%的居民体育消费用于购买运动服饰、鞋子等基本的体育活动必需品。18.4%的居民体育消费用于购买体育器械,以上两项均为实物型消费。用于劳务的消费:赛事观赏15.8%,场馆收费18.4%。从以上数据说明咸阳市居民用于体育实物性消费要高于劳务消费,用于提高个人体育素养和赛事观赏上明显低于满足个人对物质的需求。据调查收费型城市健身俱乐部的建设上存在以下问题,健身场所过于狭小,健身项目单一,居民对消费型健身还存在一定排斥状态。大型体育场馆一所仅用于各种赛事,利用率低造成资源闲置。
2结论
咸阳市社区居民体育资源欠缺,城市以东以西体育健身场所少,体育资源配置建设不够均衡,居民参与体育健身的活动项目较单一,主要以传统体育健身项目为主,消费型体育健身项目参与人少,主要因素较多受制于城市经济政治发展程度。诸多因素决定了咸阳市居民自主锻炼的积极性不高,群众体育开展受阻的现状。
3对策与建议
3.1 增强社区体育资源建设首先,要加强地方政府部门对社区体育资源开发的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文明的进步,人们对生活的要求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吃饱穿暖的时代,人们对自己的生活质量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首先要有健康的身体才能面对社会带来的种种压力,社区体育资源属于公共福利事业,需要每一个居民的共同努力和维护自己的权益,通过各种途径让有政府关部门重视我们的需求,加大体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建设。
3.2 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开通体育教师、体育专业毕业生和有体育特长人员成为社区体育指导员的渠道,提高社区体育指导员的素质和指导能力。通过体育指导员组织居民学城市群众体育开展比较新颖的体育活动项目,来吸引居民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组织各个区域的团体比赛,以增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3.3 加强运动项目资源的开发渭河流域的本土体育资源比较丰富,但很多已经被流失,例如一些特色的民俗运动项目拔河、风筝、趣味接力、踩高跷、扭秧歌、划旱船、踢毽子、跳绳等运动项目,这些项目的特点就是不需要一些高级的运动场所,不需要过高的技能在短时间内就能学会,适合社区体育的开展。
根据咸阳市的地貌特征,季节气候的变化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来丰富我们的健身方式,咸阳以南与秦岭相邻得天独厚的自然风景,开发山地、河流水库开展滑雪、划船、赛龙舟、钓鱼、爬山、环城自行车等活动。
参考文献:
[1]苗大培.论体育生活方式[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1998(9):89.
关键词:体育艺术表演;课程设置
新疆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有运动训练、体育教育、表演(体育艺术表演)三大专业,其中,体育艺术表演专业于2009年申报成功,2010年9月第一批新生入校学习,直至2013年已有四届在读学生,2010级学生已完成8周的教育实习。整体来说,本校所开设的表演(体育艺术表演)专业处于起步阶段,该专业的独特性与培养模式设置的合理性等方面仍在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中,在当今社会不同人才的需求趋势下,充分考虑地域特征、气候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客观因素,本文应用相关学科知识,从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课程设置现状出发,对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进行研究,以期通过课程设置的实践改革与创新,不断优化和丰实以形成更为完善、合理的本专业课程设置结构,有利于该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一、研究方法
本文在大量查阅体育表演方向课程的相关资料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来提高分析的深度与广度,增加研究的科学性。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专业“基础”课程设置
现有八门专业基础课有六门为理论课,两门为实践课,专业基础课实践课较少,大部分学生希望增加实践课程种类;而在保持现有的实践课现状上,希望校方能够考虑增加这两门实践课程的课时数;或者以音乐学院《芭蕾基训》课程为模式,将《形体训练》和《芭蕾基础训练》课程的教学内容糅合。大多数学生认为在学习过芭蕾基训课程后能够提高自身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对帮助提高表演专业(体育表演方向)所开设的各门专业课程中的技术动作来说尤为重要,需要借鉴芭蕾基训课程中的练习来帮助提高本专业学生的技术动作;另外,芭蕾基训课程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舞蹈能力和专业的素质要求,还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意识。
(二)专业“核心”课程设置
该专业核心课的课时数需增加,依次为:《专项理论与实践》、《艺术体操》、《基础乐理试唱练耳》、《体能类项目实践》、《文体表演创作与编排》,可见已经修学过专业核心课程的学生仍然不满足目前专业核心课程的课时数的安排。尤其在《专项理论与实践》学习中,普遍学生认为大学一年级应该根据个人再次选择来确定大学的专项方向开课;《艺术体操》仍需要继续开设,使之成为体育学院的特色课程;《健美操》单独作为一门课程来开设与《专项理论与实践》不冲突,可以体现体育学院课程特色。
(三)专业“选修”课程设置
该专业选修课程设置纵向维度倾斜于理论性,实践课程的可选范围较小,多数学生认可《民族舞蹈》作为二选一课程内容之一来设置,发现将新疆民族舞蹈融入到体育艺术表演课程当中,通过对新疆民族舞蹈的音乐选择、动作编排、道具使用、服饰应用来充分肯定新疆民族舞蹈价值,不仅能有效发挥高校传承和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功能,使高校成为重要载体,有利于该专业课程体系的科学构建,增强专业办学特色;还有助于舞台创作与表演艺术实践,有效培养师生的创新能力和表演水平、掌握艺术表演的创作规律,丰富艺术素养、为该专业学生的创作与表演实践奠定基础。
(四)专业“综合实践”课程设置
大部分学生认为综合实践课的设置考虑增设《基本功考核》是非常有必要的;希望实习周期延长到16周;喜爱的实习地点多集中在文工团、群艺馆、俱乐部、私人表演团体,以及学校。学生都认可“体育表演作为研究方向”的教师的论文指导水平,指导教师应该由学院给出指导教师名单,学生自由选定,并可以调剂;有将近一半的学生认为“实习汇报演出”应该属于专业实习内容之一。
三、结论与建议
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需要进行二次修订,尤其在课程设置需要进行大幅度地调整。本着科学化原则来调整本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核心课、选修课和综合实践课四大结构,应当考虑在总课时数不变的基础上,调整横向与纵向维度结构,例如:专业基础课、核心课、选修课和综合实践课的课时数的重新分布,专业基础课中的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协调,基础课和;应该完善专业实习环节,与就业趋势接轨,通过2010级学生的实习汇报,及对实习点的调研,来研究出更加合理化的实习方案,有利于提高下一届该专业学生的实习效果,例如:学院可以把每届大四的专业学生推荐到地方、或是内地兄弟院校去进行教学实习,这是对自身在校期间学习的一个考核和检验,同时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进而也促进了双边学校的交流。
针对表演(体育艺术表演)专业的需求,应该建立专业的精品课程,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与辐射效应,带动其它课程的建设与发展,以精品课程建设来带动精品专业建设,从课程体系的整体角度出发,优化结构,精选内容,突出个性,注重实践,形成特色。(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