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学生政治论文

学生政治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25 10:48:4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学生政治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学生政治论文

第1篇

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并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准则和处事原则。[1]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指导方针,因此,我们要不断加强理论教育,做好宣传和普及工作,让广大青年学生了解的相关知识,弘扬社会主义的主旋律。从大学生方面来看,有效的大学思政教育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史,并从中吸取精华知识,结合实际生活,从而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树立为党和国家服务的理想。从高校方面来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利于纠正以往教育教学中的偏差,及时掌握思政工作未来的方向,积极引导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发挥校方的指引作用,提供较多的实践活动,锻炼大学生的坚强意志,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的接班人。从党和国家的角度来看,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利于继承和弘扬先辈们的革命精神,不断地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并在此基础上使其掌握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知识,弘扬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旋律,[2]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增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措施

(一)实现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结合。课堂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仅仅只是背诵并掌握思政理论知识,并没有与日常的思政教育活动结合起来,这就导致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难以有效地发挥出来。而日常的思政活动一般都要求大学生参与到社会中,例如,一些课题研究、社会服务、志愿活动和文化调研,等等,这些活动需要与理论结合起来,相辅相成,最后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如果在平时的实践活动中发现了问题,则应积极地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并将这些问题拿到课堂上进行讨论。在思政教育的考核中,要把学生的平时表现和思想实践活动作为衡量指标,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于活动中。

(二)创新学生的党建工作,让党建工作更具有实践意义。坚持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关口前移”,充分发挥校院(系)两级学生党校的作用,建立起从普通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到预备党员的三级学生党校全程培养体系。在开展党建工作的同时,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在党员的带动下,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党建活动中,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和奋斗精神,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在创新党建工作的同时,还要注意发挥学生党支部对学生活动的指引作用。

(三)加强与学生的心理沟通,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切性。当前,除了要关注大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因为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有保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才能真正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研究显示,大学生大多喜欢面对面的心灵沟通,因此,校方应该针对不同专业和不同年龄的学生采取合适的教育方法,进行合理的心灵教育。[3]此外,学校还可以投资建立心理咨询室,指导学生的思想,为学生提供心理帮助和支持。

(四)扩大实践活动的平台,创新实践模式。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社会实践是一个关键的项目。因为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不仅可以开阔眼界,还可以锻炼自身的各种能力,所以,社会实践受到很多大学生的青睐。相关研究发现,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最喜欢的思政教育形式。高校要将学生的发展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真正地帮助学生成长,使所安排的社会实践活动与学生的需求相适应,提高对实践工作的重视程度,为实践活动提供良好的保障,包括经费的投入、师资力量的投入,等等。另外,学校也要对实践基地做好考察,尽可能地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方,让学生从中得到最深刻的启迪教育,从而使社会活动具有实践意义,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落实日常的思政教学工作。

(五)提高辅导员的思想道德素养,加强师资力量建设。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支配力量,直接关系着实践活动的最后成果。[4]在招聘辅导员的时候,高校要严格选拔,重视辅导员的政治素养和实践能力;在辅导员任职期间,校方也要加强对辅导员的管理,制定合理的辅导员考核制度,并严格按照标准执行,设立考评考核机制。除此之外,校方要定期对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培训,提高辅导员的思想道德素养和专业知识水平,这样才能保证其更好地辅导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结语

第2篇

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观意义重大,在当前物欲纵流的社会环境中,如何让学生把握自己的人生,避免他们误入歧途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培养健康的人生观,就要让学生懂得人生的价值,让学生懂得珍惜时间,珍惜自己的青春年华,从现在开始就要考虑自己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要树立高远的志向,拥有为了追求梦想而付出的勇气和坚韧不懈怠的品质。人生的价值不是自己获得了多少,而是如何展露自己的才华,如何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在合适的地方以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当前人们已经毫不避讳对于物质的追求,我们鼓励在法律框架和道德框架内的物质追求,然而,我们必须也要让学生认识到钱财的意义不是拥有,而是如何让钱财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社会上许多富二代无限挥霍,以此来填补自己内心的空虚,这都是因为他们没有形成健康的人生观。

二、培养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怎样认识这个世界,这是从古至今、从外到内、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断发问。唯心主义者从自身感受出发,认为意识先于现实而存在,“目遇之而成色,耳闻之而成声”,因为被感知,所以才有存在,外国哲人甚至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从人类精神文明的角度来讲,这些无可厚非。中国的传统知识分子往往尊崇儒释道三家思想,时至晚年许多读书人都以抄录佛经、诵读经书的方式,以求得精神的愉悦和放松,渴望在死前获得宽恕。然而,我们必须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这些是思想财富,是软弱灵魂的避风港,但却不是认识真实世界的工具。唯物主义哲学观不仅是思想,还是方法论,是认识这个世界的工具。要想认识真理,擦亮眼睛来看世界、研究世界,找到事物发展的规律,就只有掌握客观唯物主义哲学。科学的世界观可以让学生懂得人生失败和成功的原因,获得寻找真理的勇气,也才不至于把失败归咎于命运等虚无主义。我们可以结合学校进行的抵制“,倡导正能量”等活动,组织学生展开思想范围内的大讨论或者大辩论,及早发现学生不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科学的世界观可以让学生获得人生的勇气,形成自己对世界和社会的正确认识,并有信心面对人生中的种种坎坷和不幸。只有拥有了健康的心态、明亮和智慧的眼睛,才不至于沦落到信奉旁门左道中去。在当前形势下,若缺乏正确的引导,则很多学生就会在物欲横流的市场经济中失去自我,变得越来越功利化,难以抵制社会上各种不良的诱惑。教师要教育学生以积极、冷静的态度审视人生,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困难、挫折要以豁达、乐观的态度看待。

三、利用时事,倡导正能量

第3篇

1、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生活化高中政治教学的主要优点之一是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生活化高中政治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最终教学目标,它能够通过非常贴近生活的教学方式而令学生知荣辱、明是非、辨善恶、识美丑,对实现教学目标而言非常实用。

2、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生活化高中政治教学的主要优点之二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生活化高中政治教学的教学重点之一是对学生开展能力训练,它能够有效促使学生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从而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具有很强的趣味性

生活化高中政治教学的主要优点之三是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在生活化教学之下,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内容都不再局限于课本之内,而是非常贴近生活,非常具有生活当中的乐趣,这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令学生更加愿意主动学习政治。

4、能够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生活化高中政治教学的主要优点之四能够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生活化高中政治教学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过程都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一切教学目的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这深刻体现出了学生在学习当中的主体作用,大大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

二、开展生活化高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措施

1、更新教学理念

若想开展生活化高中政治教学,首先应当要更新教学理念。高中政治教师应当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积极重视起开展生活化教学,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多多组织学生深入到生活当中去实践、去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再者,学校领导层也应当重视起开展生活化高中政治教学,要加大对这方面的宣传与支持,积极组织教职工进行培训,以及还可以定期在校内开展一些有关政治课程的实践活动,鼓励师生共同参与进实践学习中来。

2、改变教学模式

一个有效的教学模式能够大大促进生活化高中政治教学的开展。高中政治教师必须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而多多引入一些如实践教学模式、合作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模式等先进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但要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更要重视开展实践教学,从而在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使学生拥有更多的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学习的机会。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分组开展政治知识的资料查阅和课题研究,然后再让学生在课堂上以多媒体课件、话剧表演等多种形式将研究成果展示出来,从而让所有学生都能够亲身参与到政治课程的实践学习当中。

3、完善评价机制

完善评价机制也是开展生活化高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措施之一。教师必须要建立一个完善的高中政治教学评价机制,使其考核形式不仅仅局限于笔试打分等,而具有更多生活化形式的考评。例如实践报告、辩论大赛等理论与实践并行的方式,都可以是评价学生政治课程学习情况的有效手段,教师只有综合使用各种方法,才能够真正全面地掌握并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与学习当中所存在问题,并找出其解决方案。

三、结语

第4篇

1)突出教学内容的运用。

要运用经济生活中实际事例进《政治经济学》中的基础理论进行说明分析。比如在《政治经济学》中讲到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如果纸币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金融货币量,纸币就会贬值,物价就随之上涨,这种现象就是通货膨胀。所以,讲到通货膨胀时,可以以案例进行分析其原因和危害,以及如何治疗通货膨胀,比如我国九十年代的通货膨胀,我们国家是如何应对的。还有在面对2008年的金融危机,我们国家在2008年“四万亿”的刺激经济政策,有无通货膨胀的影响。再比如《政治经济学》中讲到货币的职能时的世界货币时,美元作为世界上大多数商品交易时结算货币,可以联系到美元与欧元、日元以及人民币之争,可以联系到如果触及美国的美元利益时,美国有什么对策,这就是“货币战争”,可以举例对“货币战争”时行分析说明美国是如何维护美元世界货币的利益的。这样举例对《政治经济学》进行教学,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能拓展学生的思维。

2)布置任务进行学习。

课堂的学习时间毕竟有限,学生很难在课堂45分钟学习到更有用、更多的知识,所以,教师应该布置学习任务,让学习在课后进行学习。老师可以联系基础理论的讲解,案例的运用,所涉及的书籍,推荐给学生在课后自行学习。比如可以推荐《货币战争》、《激荡三十年》、《金融的逻辑》以及《时寒冰说,经济在棋局,我们怎么办》等书籍,要求学生读一本书,然后上交读后感,理论和实际的生活联系起来学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自主能力都大大提高。还有就是教师编制《政治经济学》的章节练习册,要求学生每学习完一章后,要做完一章的练习,并且要上交给教师进行批阅,这样,学生学习的紧迫感就增加。

3)完善教学方式和方法。

第5篇

目前在校的大学生中,多半出生于九十年代初期,少数出生于八十年代后期,特别是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前,生活在父母和家人无微不至的呵护中,过着"小王子”和"小公主”的生活,对于社会关系和与同龄人相处缺乏正确的认识,部分表现为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不强,不知道社会是一个平等的群体。

二、影响大学生思想状况的主要因素

目前,大学生群体中的主流价值观是健康、积极、向上的,这样的良好局面益于党和国家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以及高校对大学生德育的大力培养,同时,也雄辩的说明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对大学生的学习、成长是大有裨益的。但在大学生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也有许多因素相互交织的影响着大学生思想形成发展,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

(一)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影响父母是孩子最早的思想启蒙者,父母对于孩子思想的形成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比如父母的职业对大学生的思想形成和发展有着明显的影响。根据工作实践简要分析来看,父母工作在政府机关的大学生政治意识比较敏感,考虑问题相对周全;父母从事经商活动的大学生表现的更加务实,政治意识相对较弱,参与度不高。从家庭构成来看,来自独生子女家庭的大学生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淡薄的现象。来自单亲家庭的大学生往往出现两种极端,部分表现为个性独立,自理能力较强;部分表现为心理脆弱,一定程度上自暴自弃。虽然不能一概而论但是个中的影响是较为明显。与此同时,社会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多元并存的局面,使部分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出现偏差。

(二)个人主观的对于大学生思想形成发展的影响大学生个人的社会阅历、学业成绩、自我约束等因素是决定其思想状况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方面,通常而言学习成绩排名靠前的学生有较强的自信心,但是往往不积极参加各类活动,却在评优过程中据成绩优势;成绩优势相对较弱的学生在心理上有较强负担,时而会产生自卑心理。另一方面,社会工作经验中促进思想准社会阶段发展的积极作用,社会工作有助于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他们的敬业精神、集体观念、自主创新意识和文明修养,激发他们刻苦学习,锻炼和完善各方面的能力。由于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缺乏,大学生的一些生理和心理因素处于不稳定的变化状态,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定型,在价值取向上出现多元化、多变性、矛盾的特点。在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综合影响下,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深刻而复杂,这就要求大中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应及时作出相应调整,正确认识现阶段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复杂性、差异性及心理健康状况。

三、对策

(一)以德育教育为核心,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现阶段,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将理想信念教育为侧重点,将学生能力培养为抓手,把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为主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容,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两课”教育教学改革作为主要渠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形成全方位、多角度、大纵深的教育体系。

(二)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娱活动一是在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积极谋划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娱乐活动,为大学生搭建表现自己兴趣爱好的平台,以积极的爱好、健康的活动充实业余生活。二是积极开展党团活动,开展针对性较强、活动形式多样、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多种思想教育活动,如"大学生活展望”、"三观主题教育”等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以“活动”为载体,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三)加强对德育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的教育功能,加强全面,充分和全面的教育,建立一个强大的职业,兼职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有效通过工作研讨、业务学习、经验交流等方式,在提升理论水平上下功夫;有针对性地强化学生干部的教育和培训,采取"传帮带”等方式,有计划、有目的的派驻专职学生工作干部外出培训和学习,并激励其进行自我学习,从而有效提高其自我教育能力和工作能力。

第6篇

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开展教学活动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关键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本实施教学,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以坚持学生主体地位为指导思想,设置合理的教学计划,认真踏实地组织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开展教学活动,不能“一刀切”,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材施教,这样才能突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正确协调教学要求与学生实际的关系,做到二者的有机结合。

二、营造开放和谐的课堂氛围

当前政治课堂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由教师自己完成课堂内容的讲授过程,学生的参与非常少。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应该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广泛发言,与老师同学大胆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形成师生的良性互动,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堂内容,并进行拓展深化的思维活动。这样一来,师生双方都能够参与其中,课堂效率显著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能充分体现。

三、采取过程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变革教学方式,变结论教学为过程教学。对于学生来说重要的不是是否掌握了知识,而是是否掌握了学习知识的方法。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知识发现、形成及解决的过程,突出“学”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教师只起到引导的作用,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去,自主思考,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独特见解。

四、培养学生建立知识框架的能力

第7篇

1.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导向功能。

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功能,即通过志愿服务活动,运用启发、动员、教育等方式,把人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符合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上。大学生志愿服务将社会的优秀传统道德与大学生的时代精神相结合,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优势。通过志愿服务的启发和引导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产生认同,志愿服务将大学生的思想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引导,增强了大学生抵御不良思想侵蚀的能力。志愿精神所提倡的“进步”思想将大学生的个人发展与社会、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将大学生的个人价值实现与社会和国家发展联系在一起,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2.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凝聚功能。

志愿服务的凝聚力,是指志愿服务对广大志愿者具有吸引力,进而对整个民族具有向心力。大学生志愿服务通过契约精神,将作为个体存在的大学生集中到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志愿服务组织,依靠为大众奉献的精神和共同进步的理想,激发大学生的集体意识、群众意识,通过志愿服务获得的归属感和荣誉感,不断吸引着大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志愿服务通过帮扶需要帮扶的群体,获得社会的关注和支持,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政府公共服务领域的“缺位”和“失位”,得到了社会力量的大力支持,形成了人与人之间互帮互助、和谐共处的巨大向心力,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和风气,产生了强大的凝聚力。

3.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激励功能。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激励功能,就是通过多种途径,对大学生产生外部的激励,调动大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一种奋发向上、志气高昂的进取精神,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力,来源于大学生心理和情感的满足程度,是大学生自我发展和成才的需要,更是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内在驱动力。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高层次需要是自我超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大学生在服务过程中,获得满足感、成就感和社会认同感,不断激励着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组织通过对优秀志愿者及其先进事迹的表彰和宣传,以优秀志愿者的奉献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影响和感染大学生,激发和呵护大学生努力发奋、不断进取的上进心,使更多的大学生为实现自我,帮助别人而不断努力。

4.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调节功能。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调节功能是指志愿者与社会机构、大学生志愿者内部、服务对象间的协调。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通过用协调、商谈等相互沟通的方式,帮助大学生改进思想,纠正大学生的一些错误思想和认知,将大学生的思想和认知引导、转变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志愿服务活动的调节功能是通过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的触动和影响,改变大学生思想状况的重要功能,即通过大学生自身思想的斗争和转化,使以往的错误认知能转变为正确的认知,形成积极的认同感,进而改造大学生的思想,实现“小我”与“大我”的统一,懂得“人字结构相互支撑”的理念,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观念。

二、实现大学生志愿服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要求

1.发挥志愿服务的导向功能要明确服务目标。

大学生志愿服务以自愿为基础,以服务为手段,以创新为活力。通过组织内部建立分级目标制度,让目标实现具有层次性和多元性;通过政策引导,帮助志愿者增强政策观念,学会用政策分析和处理问题;通过自主导向,可促进志愿者内部思想因素发生变化,提高志愿者自我教育的能力。在“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精神指导下,引导大学生把服务他人、服务社会与实现个人价值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形成善意浓浓、善心涌动、善行如潮、善果累累的生动局面,使志愿者成为受益者,受益者成为志愿者。这种双赢互利的活动有利于感恩、诚信等基本道德规范教育,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2.弘扬志愿服务的凝聚功能要坚定学生信念。

志愿者精神是一种“看不见”的和谐。所谓“看不见”的和谐是指一个国家内部民众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向往的统一,多数情况下表现为民族凝聚力。中国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带来了价值观念和利益取向的多元化,使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道德间生发某些矛盾。大学生志愿活动发挥了大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育对象由客体变为主体,实现主客体双向互动。志愿服务使大学生把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觉行为,实现从“少数同学”扩展到“多数同学”,从“特别的人”扩展到“普通的人”,从“要我参加”到“我要参加”的转变。志愿服务是一种“助人”行为,又是一种“自助”行为,阐释了“助人者人自助之”的理念。志愿活动尊重个人主体人格的独立和自由,通过自我教育的方式实现自我学习和自我提高,坚定了大学生向上向善的信念。

3.加强志愿服务的激励功能要构建激励机制。

建立健全高校志愿者活动的激励制度,使大学生志愿者行动制度化、规范化,是志愿活动得以长期健康有序发展的根本保证。首先,建立荣誉型激励机制。如“志愿者奖”“优秀志愿者”等,社会给予的精神激励、荣誉激励能够使志愿者感到服务的价值、产生服务的自豪感。其次,建立回报型激励机制。如我院将志愿服务的情况建成专门档案,将志愿者参与服务的表现纳入到学生评优、评奖中,激发其参与的热情。再次,建立自我发展型激励机制。一些大学生志愿者刚开始只是参与和执行,在不断锻炼中成长为策划者和组织者,成长为核心人物,并培养更多的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最大限度地获得“自我实现”。最后,建立自我愉悦型激励机制。志愿活动的组织者引导志愿者能够在志愿服务中寻找快乐,善于将忧愁情绪转化,获得愉悦的体验。

4.促进志愿服务的调节功能要完善管理体系。

科学的引导、规范可以使志愿服务工作从自发到自觉,从松散到紧凑,从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变,完善管理体系能更好地发挥调节功能。第一,完善组织机构,建章立制。健全大学生志愿组织内部管理机构,提高执行力,培养学生自主管理意识,促进组织走自我良性持续发展之路。第二,优化招募,注册认证,加强培训。志愿者的招募,关系着服务的质量和效果。注册认证是对服务的肯定和认同,方便了解服务动态并及时反馈,是管理的较好选择。加强培训,推进志愿服务的专业化,有助于提高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第三,强化保障体系。一是法律保障,对志愿者的地位、权利、义务予以明确规定;二是经费保障,争取政府补贴、社会捐赠、学校支持和会费收入;三是安全保障,强化志愿者服务的安全保障和权益保障,制定应急预案,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切实维护志愿者的正当权益。第四,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可从志愿者活动的时间、数量、质量、服务效果以及团队精神等方面综合打分,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方式进行。

三、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途径

1.大学生志愿服务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

青年的性格就是时代的性格。当代大学生已不再是“你说我听,你打我通”的一代。伴随着责权意识、主体意识的增强,大学生更崇尚自我激励和自我完善。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提供强大的思想保障和理论支持;另一方面,大学生志愿服务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一种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可与爱国主义基地、德育基地等实践教学基地紧密联系在一起,促进大学生知行统一,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使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环境、方法、载体等要素形成良性互动,以潜移默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形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大学生志愿服务与丰富的校园文化相结合。

高校要围绕讲文明、树新风的活动主题,大力建设文明校园、和谐校园。大学生志愿服务为建设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一,纪念日、节假日是开展志愿服务的首选。如在3月5日学雷锋纪念日、12月5日国际志愿人员日等期间,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如无偿献血、植树锄草、打扫卫生等。其二,着眼大型校园活动开展志愿服务。以校庆为例,活动需要大量志愿者提供热情而周到的服务。大学生用真诚与微笑唤起校友们的青春记忆,拉近校友与学校的距离,为校庆有序开展添砖加瓦,实现“校庆”的价值。其三,志愿服务应与学生社团活动相结合。如我院大学生根据社会热点问题成立了环保社团,宣传环保观念和意识,倡导环保行为,使人们关注城市环保,共建美好家园。其四,大学生志愿服务与专业相结合。为提高志愿服务效果,大学生服务内容与专业紧密结合,发挥专业优势,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他人和社会提供优质服务。例如,我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到乡镇级幼儿园,为学前儿童提供义务授课活动,充分发挥了专业特长。

3.大学生志愿服务与社会公益活动相结合。

公益事业是一项高尚的事业,志愿精神是一种可贵的品质。志愿服务与社会公益相结合,作为一种无偿或少偿的服务,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有力补充。高校可组织开展公共秩序志愿服务活动,动员志愿者到交通要道和赛会场馆等公共场所,宣传文明行为规范,努力形成规范有序的社会公共秩序。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我院共有200多名大学生志愿者参与服务,其甜美的微笑和热情的服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学校和同学中产生了积极影响。此外,我院把每年三月确立为志愿服务月,围绕困难帮扶、爱心接力、环保服务、社区公益、和谐文化等开展“六个一”志愿活动,即组织一次“献爱心,送温暖”捐赠活动、结对社区留守儿童、启动一项关爱老年人健康计划、实施一项社区青少年助学辅导计划、做好一次“社区环保,从我做起”宣传活动、完善一个社区图书馆等活动。大学生志愿者把爱心和智力奉献给社会的同时,自身也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

四、结语

第8篇

当今时代,科技的进步、网络的普及,带来了多元化思想文化之间的碰撞融合,正面与负面、积极与消极思潮相互交织,引发了当代大学生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看法,也使其感到困惑与迷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总括来说有三大特点。其一,当代大学生个人本位思想较重,价值目标现实化,责任意识淡薄化。某些具有个人本位价值观的大学生,他们的自我意识不断加强,张扬个性,并追求实现自我价值;但他们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同时,又对自我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认识不足,从而割断了自我发展与社会需要之间的纽带,使得社会责任感缺乏。其二,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差,心理承受能力弱,心理健康问题突出。当代大学生独立性、自主性不断提高,具有挑战意识和竞争意识;同时他们又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耐挫力差,有较强的依赖性。大学校园内的暴力事件、自杀事件或休学、退学现象更是表明了当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情绪掌控、学业就业等方面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很容易出现心理障碍与疾病。其三,当代大学生道德观念复杂化,道德行为和道德认知不一致。大学生正是处于人生各个方面的形成、成熟时期,因而受多元化的道德观影响最大。在认知、情感上,他们认同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经济、政治、文化、道德等方面的观念,但在行动上,他们的践行能力差,就使得自己的行为又偏离了认知。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作用,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重新思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使90后大学生在多元文化环境下可以对事物进行辨别批判,借助深湛的文化素养树立正确价值导向。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作用

基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诸多问题,我们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作用。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

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授课模式与处于信息化时代下大学生所渴望的教学方式不尽一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作用,但效果不尽人意,多数大学生对自己所接受的教育方式并不认同,他们需要的是灵活、可以发挥自己所想的教育。而我们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蕴含了对人生和宇宙的关怀、对人和生命的理解,也就是说它在强调人的价值和需要,注重人的发展与完善。因此,我们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较其他媒介有较强的渗透力、广泛的影响力,且其生动形象的诗词曲赋等文化资源能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切入点,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在其感染影响之时,启发学生睿智,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时代性。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目前我国正处在一个多元文化交互撞击,生活方式复杂多变的时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乃至精神境界都在悄然变化,民族精神面临新的挑战。这就需要我们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教育,从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生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精神,如孔子的“杀身以成仁”、孟子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这些都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实例。通过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营养,接受中华优秀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有助于大学生树立起崇高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意识,将感性的爱国情感转化为理性的爱国行动,从而培育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关爱意识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比较自我,关爱他人意识不足。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优良传统的国家。孟子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就是教育人们要懂得孝顺父母、敬重兄长的道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关爱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心存善念、理解他人、尊老爱幼、关心社会、尊重自然,培育集体主义精神和生态文明意识,形成乐于奉献、热心公益慈善的良好风尚,培养学生做高素养、讲文明、有爱心的中国人。“关爱教育”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关爱意识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追求一种人生成就的精神境界。它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消费观,激发他们的进取心和求知欲。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格道德修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在于人文,即人的品格的培养、精神的塑造。儒家的“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切关怀、理解尊重、忠人之事、宽恕为怀等;礼是行为规范,以“仁”为最高追求目标。“仁”与“礼”互补互用,人的行为应具有“仁爱之心”和“博爱情怀”,此在价值观上的反映就是“人格平等”“重义轻利”和“以义为上”的价值取向。在当代科技与人文严重对立的形势下,儒家的人文情怀将有助于消融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冲突与矛盾,培养现代社会健康的人格价值观。高校大学生在学习、接受教育的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人文精神能够使学生扩展视野,拓宽思路,使学生在犹豫迷惑之时得到更多的理性启迪、情感慰藉与正能量的教育,从而使青年学生人格更加健康。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在当今社会环境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作用确实重要。这就需要我们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努力探索二者相互交融的途径。

(一)课堂教学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建立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课程体系

目前,高校开设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结构单一,且由于学时数少和大课堂教学的原因,使得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但是,课堂教学是广大学生能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这就需要高校建立健全教育机制,要以专业教育为核心,但更要以人文精神的塑造为目的,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时展的优秀大学生。因此,一是要结合各学科专业的学习内容有选择性地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修、选修课;二是要有更多的时间、更高的频率为在校大学生举办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素质报告会等。这样通过改善教学内容、方法的方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切真切实地走进学科教学的全过程,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观念来剖析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从而让大学生确实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比如,杨叔子院士曾要求他的学生在论文答辩前,必须熟背《论语》和《老子》。杨院士是希望大学生能从中学习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学会如何做人做学问,以受益终生。

(二)社会实践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增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自主性与广泛性

社会实践不仅是课堂学习的延伸,更作为一个平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学生可生动感知的具体活动。因此,高校学生会、大学生社团等均可以引导大学生自主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活动。其一,举办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国学课堂、诗词背诵等可以让学生从活动内容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其二,邀请从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及本校教师举办专题报告和讲座,可以让学生通过感受文化大师的风采,进而领悟传统文化的意蕴。其三,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充分利用现有的文化遗迹、文化资源开展“探索发现”“文化挖掘”等活动,让学生从视觉上领略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最后,举办诸如“汉字大赛”“成语大赛”之类的带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特色的活动。这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将内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文化行为,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更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将起到重要作用。

(三)网络媒体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提升传统文化教育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这就要求高校要开发利用网络媒体新平台,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提升其吸引力。其一,高校可以建立QQ群和飞信群,及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既可以保证信息的实效性,又可以让大家切实地参与到学习中。其二,微信客户端的普及则是另一个有效的途径,高校可以建立自己的平台,并用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大家对高校微信平台进行长期关注。其三,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90后大学生传承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我们首先得唤起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因此,高校可以在本校选拔合适的学生,发挥他们的特长,让他们亲自来当主角,拍一些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宣传片或者微电影,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宣传。这样做不但会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会起到比较好的效果,因为有乐趣才会有兴趣,有兴趣才会镌刻于心。

(四)校园文化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打造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软硬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