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法律风险分析论文

法律风险分析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25 10:48:5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法律风险分析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法律风险分析论文

第1篇

【摘要】财务风险管理一直是企业财务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在我国,许多企业在财务风险方面的意识淡薄,对财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薄弱,许多分析方法和手段还不成熟。本文指出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存在于资本筹集、资本投放、企业并购、资本收益分配等财务活动中,并且从上述四方面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风险,进而提出相关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风险

一、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分析

(一)筹资风险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债务筹资风险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1.银行借款风险

银行借款是我国上市公司比较常用的一种债务筹资方式,包括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

短期银行借款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由于短期负债的偿还期间较短,上市公司必须充分保证能及时获得现金收人,否则情况万一有变,公司将会面临更大的资金短缺风险;第二,短期负债筹资的归还一旦发生问题,会连锁影响到其他债务的偿还,从而影响公司信誉和形象。

 

长期银行借款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长期银行借款筹资数额大,期限长,增加了企业的整体财务风险;第二,还款计划和约束性条款对企业的制约性强,上市公司必须严格遵守,从而在理财和生产经营上受到种种制约,并可能会影响今后的筹资、投资活动;若上市公司不能按计划还款或违背了条款要求,可能会被诉诸法律,或要求立即还款,从而影响公司的经营。

 

2.债券筹资风险

上市公司债券的主要风险有:第一,债券发行风险,债券是否能够正常顺利的发行出去,取决于债券品种的设计,利率的高低等因素;第二,债券有固定的到期日和利息费用,偿债风险较高,特别是当上市公司经营状况较差时,易使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第三,债券一般要比长期借款的限制条件严格,可能对上市公司财务的灵活性带来不利影响,甚至影响公司今后的筹资能力。

 

(二)投资风险分析

投资风险分析,是指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对风险辩识、估计和评价,做出全面、综合的分析。在风险分析中,有三个因素必须考虑。第一,风险因素。在投资期内的某一时期,各方案在不同市场状态下的现金流量是随机变量,所包含的风险程度各不相同,需要对各方案风险进行合理测算。第二,时间因素。不同时期的市场状态是变化的,风险也是变化的,必须测算不同时期随时间变化的风险对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的影响。第三,经济效果因素。不同的经济效果指标反映的内容不一致,应全面地考虑,综合反映项目的真实经济效果。

 

上市公司在投资方面如果出现了盲目的投资行为就会为企业带来较高的财务风险。不少上市公司在投资新项目之前,并没有经过科学的可行性论证,带有较大的盲目性,结果就是投资方案实施后,不仅没有给公司创造效益反而带来负面影响。

 

(三)并购风险分析

上市公司并购的财务风险是指由于上市公司并购而涉及的各项财务活动引起的公司财务状况及成果的不确定性。上市公司并购风险分析具体表现在: 

1.并购定价风险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在进行并购定价时应主要识别两方面的风险:第一,目标企业的财务报表粉饰。我国上市公司并购时的财务报表陷阱具体包括:利用关联交易调节利润,利用存货调节利润,混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隐瞒或有事项和表外融资。第二,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选择和应用。由于起步较晚,专业人员的素质有限,我国并购的目标企业价值评估使用条件并不完善,采用不同的评估方法时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2.并购融资风险分析

基于对融资方式、法律、中介等多方面问题的考虑,我国上市公司在并购融资时应识别三种风险:第一,融资结构失衡。融资结构包括公司资本中债务资本与股权资本结构。第二,资金供应不足。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现在公司治理结构的不成熟,财务管理体系并未在企业内真正实施,公司融资缺乏计划性和合理性,易造成资金供应链的断裂,给公司并购带来阻碍,甚至导致并购的完全失败。第三,融资成本过高。

 

3.并购财务整合风险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在并购时结合自身的未来发展战略,重点识别下列可能导致财务整合失败的因素:第一,财务整合是否发挥财务管理在上市公司运营中的重要作用。这主要取决于进行财务整合的人员素质。第二,财务整合能否发挥上市公司并购的财务协同效应。第三,财务整合是否实现并购方对被并购方的有效控制。

 

(四)收益分配风险分析

收益分配风险的产生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收益确认的风险,指客观环境因素影响和会计方法使用不当,有可能多计收益,少计成本,使企业提前纳税,所确定的可分配利润也偏高。二是收益对投资者分配的时间、形式和金额的把握不当所产生的风险。分配给投资者的盈余与留在企业的保留盈余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如果企业脱离实际一味追求给投资者高额的回报,必然造成企业的保留盈余不足,给企业今后的生产经营活动带来不利影响,同时也会影响债权人的利益。相反,如果企业为减少外部融资需求而减少对投资者的分配,又会挫伤投资者的积极性,影响企业的声誉和价值。

 

收益分配是企业财务循环的最后一个环节。收益分配包括留存收益和分配股息两方面。留存收益是扩大投资规模来源,分配股息是股东财产扩大的要求,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企业如果发展速度快,销售与生产规模高速发展,需要添置大量资产,税后利润大部分留用。但如果利润率很高,而股息分配低于相当水平,就可能影响企业股票价值,由此形成了企业收益分配上的风险。因此,必须注意两者之间的平衡,加强财务风险监测。该风险很难用数学方法或是财务指标法来进行估测,但可以凭经验进行定性分析。

 

二、针对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防范上市公司财务风险,主要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筹资风险的防范措施

1.确定适当的筹资规模

企业的资金需求量是变化的,筹资过多会造成资金闲置浪费,增加融资成本,或者导致企业负债过多,偿还困难,增加经营风险;而筹资不足,会影响企业投融资计划及其他业务的正常进行。因此,企业财务人员要认真分析生产和经营情况,确定合适的筹资规模。

 

2.选择最佳的筹资结构

不同筹资方式下的资金成本有高有低,因此,就需要对各种筹资方式进行分析、对比,选择最经济、最可行的筹资方式,从而选出最佳的筹资结构,以进一步降低筹资成本,减少风险。

 

3.把握有利的筹资时机

对于由利率变动产生的筹资风险,应认真研究资金市场的供求情况,根据利率走势把握其发展趋势,并以此作出相应的筹资安排。当利率处于低水平时期,筹资较为有利。当利率处于由低向高过渡时期,应以筹集长期资金为主,并尽量采用固定利率的计息方式。当利率

处于由高向低过渡时期,也应尽量少筹资,对必须筹集的资金,可采用浮动利率的计息方式。

 

(二)投资风险的防范措施

1.明确投资决策的责任机制

必须把投资决策的风险责任落实下去,不允许出现用企业责任顶替政府责任,用集体责任顶替个人资任的情况,使投资决策真正受到风险责任的约束。

2.建立起投资事前、事中、事后的风险防范机制

事前是指要提高可行性研究的质量,主要有:第一,确保可行性研究的客观真实性;第二,重视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第三,充实其中风险分析的内容。事中是指投资实施过程中进行风险监控,随时调整预计与实际的偏差,如设立资金到位率、净现值差异率等指标,对风险进行监控。事后是指项目建成后,对风险管理情况全过程的再评估,如考察风险损失差异率、净现值差异率、风险发生实际类型与预测类型差异等。

 

3.健全投资决策的信息机制

可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统,深化企业对宏观经济、市场等信息的理解、预测,避免资金进人某些热门地区或行业,形成不合理的重复建设,造成过度竞争和风险损失。

 

(三)并购风险的防范措施

1.全面的财务审慎调差

为防范并购的财务报表风险,调查与证实重大信息,并购企业在并购前应聘请专业的资产评估中介进行全面的财务审慎调查,包括资料的搜集、权责的划分、法律协议的签订、中介机构的选聘。

 

2.实施慎密的融资决策过程

企业并购的融资风险控制贯穿于整个融资决策过程。一套完整的融资决策过程通常包括对并购方资金需求的预测、并购融资方式的选择以及融资结构的规划等环节,通过提高每个环节的决策水平来有效地降低融资风险。

 

3.做好整合前后的财务监管工作

财务整合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为了顺利实现成功的财务整合,防止在收购后又发现账面上没有体现的负债或不良资产等,需要对整合前的被收购企业财务进行详尽细致的审查,充分了解好掌握被重组企业的各项资产、负债等。

 

(四)收益分配风险的防范措施

要避免收益分配风险,关键在于公司能否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不能过分强调公司的利益,而损害投资者的利益,也不能忽视公司长远利益,既要控制资金成本,又要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因此,具体防范措施如下:

 

1.合理制定会计核算办法和利润分配办法

根据会计核算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按照预期财务收益的要求,合理制定会计核算办法和利润分配办法,降低收益分配中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

2.定期分配收益

在正常情况下,企业应每年向投资者进行一次收益分配,给投资者以看得见的实惠,在提高效益的基础上,争取使投资者每年的收益呈递增趋势。

3.保障收益分配最低限度

在确定收益分配额度时,要考虑通货膨胀因素的影响,保障收益分配最低限度,不致影响企业简单再生产。

参考文献

[1]颜秀春.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成本管理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24-36.

[2]贺强,李俊峰,黄锐光.我国上市公司重大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66-89.

[3]张鸣,张艳,程涛.企业财务预警研究前沿[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45-62.

[4]许言.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问题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11.

[5]史红燕.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控制[d].[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

第2篇

在企业经营当中,企业法律风险与商业风险是企业必须面对的风险问题,相较于企业运营中的商业风险,企业运营的法律风险是可以防控的。对此,企业经营中应该培养相关的法律风险意识。法律风险意识的培养,对于企业运营可以起到预防法律风险和节省运行成本的作用。企业经济作为我国市场经济的主体,必须要守法经营,实现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要实现企业健康发展,对于企业的法律风险的防范与控制都是至关重要的[1]。

一、企业法律风险的概念与定义

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企业法律风险是有着明确的定义的,企业法律风险是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一种,是指基于法律规定或者是双方合同约定,由于企业的外部法律环境发生一定的变化或者是法律主体的作为以及不作为的行为,而产生的对于企业负面法律责任或严重后果的可能性。它的前提是以法律制度与企业签订的合同作为根本的依据,对企业法律的风险进行管理与约束,企业运营中的违约,侵权等行为都是企业法律风险的内容。

二、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特征

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强调在风险发生前防范风险,对于法律事务进行防范,事先对于风险采取手段并加以控制,在事情发生之前就制定应对计划,以便实现企业中风险的最小化与企业相关利益的最大化。二是强调围绕企业目标,无论进行何种的法律风险防范,都要以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与利益为基本方向。在企业的法律风险管理当中,必须充分结合企业本身的发展目标与经营前景。三是强调采用综合的方法来进行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法律风险管理是从风险管理中脱离发展壮大并且完善的,风险管理与法律风险管理中有许多共同之处,不同的是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是在法律范畴之中的,企业法律风险是集应用法学与管理学与一体的一个特殊管理方式。

三、企业管理中法律风险问题

企业法律风险中包括企业设立及解散的风险,公司内部权益纠纷的法律风险,企业改革,兼并及投融资的法律风险问题,以及企业知识产权法律风险问题,合同风险,企业侵权纠纷,涉外案件,人力资源纠纷,经营管理人员违法犯罪等等法律风险。企业法律风险包括在企业经营中的方方面面,企业对于法律风险意识的加强是十分重要的,法律风险防范需要涉及到企业经营,发展的方方面面,一旦发生法律风险问题,企业的发展也岌岌可危。因此,在企业中建立现代化的企业法律管理机制,健全企业中的法律风险防范机制,使企业能够最大限度减少风险是至关重要的。

四、企业管理中法律风险防范与控制

在我国法治社会建设过程中,企业内部的风险管理就是建立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体系。在我国高速发展且不断变化的过程当中,任何企业的经营管理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风险,作为企业的领导者与管理者,做好风险管理工作是至关重要的,一旦企业出现风险,这两者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随着我国企业法制工作的渐渐完善,国家对于企业的法律风险管理也在不断地被提出与重视,目前,我国法律法制工作中的重要任务就是围绕着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工作展开进行。

五、企业运营中法律风险管理体系的组成与构建

以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基础,管理层加强对于企业的内部控制,明确企业运营中的管理环节的法律风险源的控制,实施必要有效的控制手段,确保在企业运营过程中贯彻法律风险防范措施,从而在企业运营中建立完善的法律风险防范制度,以求企业内部形成一个稳定封闭的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体系,这样的做法可以有效保障企业生产与经营过程中法律风险防范的有效性。无规矩不成方圆,在一个长期稳定发展的企业当中,拥有健全的法律风险管理体系与法律审核程序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是对于企业未来发展十分科学合理的制度。

在企业经营的进程中,贯彻落实解决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体系中的常见问题,是确保一个企业长久稳定发展,防范风险的有效决策。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措施的实施与发展壮大也是一个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必经之路。在一个优秀的企业发展的进程中,拥有良好的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体系是十分有必要的。

[法律硕士论文参考文献]

[1]许超伊.刍议完善我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对策及建议[J].现代商业,2017(24):81-82.

第3篇

关键词:内部承包;合同模式;分包;转包;挂靠

1.引言

本论文主要对内部承包合同模式下的转包与挂靠展开分析讨论,以期从中找到合理有效的应对承包外包过程中的转包与挂靠现象,规范市场承包机制,并以此和广大同行分享。

2.转包与挂靠项目的特征与风险分析

2.1 特征分析

① 转包或挂靠方的经营方式是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转包或挂靠方是实体义务的履行者和权利的最终享有者,它对工程进行独立核算,独自组织工程施工,是盈亏的终结承受者。

② 转包或挂靠方则多为临时的组织,也无相应承接工程的资质,一般没有相应的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即使是建筑企业也没有足够的资信独立对所承接的工程承担民事责任。

③ 转包或挂靠一方在对外时往往以被转包或挂靠人的分支机构或代表的身份出现,比如某某工程处、某某工程驻工地代表等等。

2.2 风险分析

由于被转包或挂靠方参与转包或挂靠项目经营深度不够而带来的经营风险。经营风险又包括转包或挂靠方自身的风险和建设工程合同风险。有的建筑施工企业由于工程任务不饱和,对转包或挂靠项目饥不择食,少于对转包或挂靠方资信情况进行调查,由于转包或挂靠方实力或诚信有问题,最后只得由被转包或挂靠方承担赔偿责任。由于转包或挂靠项目的任务来源和合同谈判,主要是以转包或挂靠方为主,被转包或挂靠方起一个配合的作用,往往对建设方的从业背景、实力、信誉等做未做深入的了解,有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从签订开始就注定是一个亏损的合同。

转包或挂靠项目往往是希望以最小的投入赚取更多的利润,存在较大的安全质量风险。为获到更多的利润,转包或挂靠项目的安全设施投入的经费往往不够,对一些应该围护的地方不加防范,极易造成工伤事故,严重的有可能带来巨额的赔偿,给被转包或挂靠方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有的可能被禁止参与某一市场的投标工作;在材料的使用上则能少尽少,或者使用质量低劣的材料,以谋取价差,留下大量的质量隐患。建筑法第六十六条规定,对于转包或挂靠项目不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造成的损失,建筑施工企业与使用本企业名义的单位或者个人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3.内部承包合同模式下加强转包与挂靠的管理建议

3.1 强化市场总分包机制

一是随着总分包制的推进,工程分包将大量增加,其所占据的市场份额也将日益扩大。因此,严格市场准入并促其进入二级市场“阳光交易”至关重要。二是有效监管分包招标并分类指导。即凡政府投资工程,在必须经由总包商组织并严格禁止业主肢解发包的前提下,通过竞争性招标确定分包商;私营和民间项目招标与否,则由业主确定。三是培育风险保障机制。借鉴发达国家做法,强制性推行分包工程支付担保和分包商履约担保制度,依靠信用保证体系来确保工程分包交易安全,以保障分包商履约后顺利收款。四是发挥协会作用,推动专业分包。

3.2 规范建筑市场执法

对分包实行专项治理,严格稽查责任。一方面对违法分包者加大处罚力度并增加违规成本,使其感受经济惩戒震慑从而不敢越雷池半步;另方面,对执法单位的越权执法行为,应依法加强责任追究制。同时,在相关部门配合下,各地法院要依据《民事诉讼法》中先予执行的规定,为保障农民工自下而上权利而支持分包企业主张权利;此外,在巩固“清欠”成果的基础上,实行工资支付信用制度,并对分包商卷款潜逃、恶意拖欠、任意克扣农民工工资的违法行为严加惩治;更为重要的是,从源头上尽快建立健全有效预防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的长效机制。

3.3 加强转包或挂靠方劳动合同管理

前期由于远望公司对转包或挂靠项目管理认识不够或公司人力资源准备不充分的原因,一些转包或挂靠项目的管理人员包括转包或挂靠方本人或转包或挂靠方聘请的项目经理的劳动合同并没有纳入公司的统一管理中,形成了不具备公司劳动合同关系的人员在以公司名义承揽的工程项目工作的局面,出现了一些转包或挂靠方,由于自己承接的项目过多或不善于项目管理,在施工过程中采取各种手段将资金挪走或项目本身出现了亏损,留下大量的民工工资、材料款项未支付,给公司带来大量诉讼,公司被迫为转包或挂靠方垫付各种款项目。 对于这种情况,由于转包或挂靠方不是公司的员工,一旦采取法律手段,反而在法律层面上处于被动状态,法院极有可能判定项目是非法转包或挂靠,没收被转包或挂靠企业的已收的管理费且要求被转包或挂靠企业继续偿付转包或挂靠项目对外产生的一应债务。对转包或挂靠方而言,公司还难以追究转包或挂靠方的责任,包括侵犯财产罪、渎职罪等行为,同时根据劳动法,也要求完善劳动合同,所以一定要将转包或挂靠项目管的管理人员纳入公司的劳动合同关系管理,与转包或挂靠方及项目部相关人员签订以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从法律上约束转包或挂靠方的行为,同时规避公司面临的违反劳动法的风险。

4.结语

虽然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于转包或挂靠经营方式尚无明确的法律保障,但是由于市场经济中客观上需要各种资源优势互补,形成新的合力,只要管理得当,是可以将风险降到最低,给企业带来极大的收益,有助于被挂靠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促进被挂靠企业稳健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新立.风险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第4篇

风险识别只是由设计单位在设计勘察过程中根据以往工程经验结合项目具体情况进行简单的专家个人判断,风险分析则由设计单位根据LEC法评分准则进行评分,计算单个风险的风险值从而得到整个项目的风险值大小。虽然有设计会审对风险评估报告进行审核,但还是无法避免风险识别和评估过于主观和片面的缺点,经常会造成风险因素识别不全,风险值定义不准确等问题,风险识别和评估的准确性和针对性较差。

通信工程安全监理工作流程

通信工程安全监理工作流程与监理工作实施流程密切相关,按照建设工程生命期阶段划分,监理工作主要分为启动阶段、设计阶段、施工准备阶段、施工阶段、验收阶段、保修阶段等几个阶段。虻监理公司将通信工程监理单位安全管理工作职责按阶段进行了划分和明确,制定了通信工程安全监理工作流程。(一)项目启动阶段编制监理规划,安排具备资质的安全监理人员。(二)设计会审监理安全监督工作1)审查工程概预算是否按照有关规定列出安全生产费用;2)审查工程设计是否按照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设计,防止因设计不合理导致生产安全事故发生;3)审查工程设计是否注明涉及施工安全的重点部位和环节,并对防范生产安全事故提出指导意见;4)在《设计文件监理审核意见表》上填写监理审核意见。(三)施工准备阶段安全监督工作1)审查施工单位(分包单位)的安全生产资质情况。2)审查施工单位对工程项目是否合理配合安全管理人员。3)审查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施工方案的安全技术措施是否符合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4)工程开工前向施工单位签发“安全监理通知书”。5)审查施工单位安全技术交底情况。(四)施工阶段安全监督工作1)检查特殊工种作业人员是否具备特种作业证。2)监督施工单位按照施工组织设计的安全技术措施和专项施工方案施工,及时制止各种违章作业。3)加强施工作业现场的检查,发现存在生产安全隐患的,应当要求施工单位整改;对情况严重的,应当要求施工单位暂时停止施工,并及时向建设单位报告。施工单位拒不整改或者不停止施工的,应当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4)督促施工单位做好安全自检工作,并抽查施工单位的自检情况。5)抽查施工单位安全生产费用的使用情况。6)参加建设单位组织的安全生产专项检查。7)定期召开项目部安全会议。(五)验收阶段安全监督工作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做好工程项目安全监理文档的出版、移交和归档等工作。

第5篇

论文关键词:建筑工程安全风险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固定资产投资水平不断增长,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从业人员逐渐增多,建筑业越来越显示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建筑工程项目由于投资大,工期长,技术要求高,在建设工程中会受到各种各样的不确定因素的干扰。因此,工程建设参与各方均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各种风险,如果不加防范,很可能会影响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使工程项目的投资、进度、质量和安全目标不能顺利实现,甚至酿成严重后果。为此,就需对建筑工程项目进行风险管理。本文将对建筑工程的安全风险管理谈一些看法。

一、建筑工程施工项目安全风险识别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识别是要确定在建筑施工中存在哪些安全风险,这些安全风险可能会对工程产生什么影响,并将这些风险及其特性归档。为此,就需要了解建筑施工中主要发生的安全事故有哪些及引起这些事故的原因。 下面将从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分析发生这些事故的原因: 1、事故的直接原因 参考《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CTB6442-1986)的规定,可知事故的直接原因是指施工机具、材料以及建筑产品(统称为物)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 (1)物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①安全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 ②机械设备、设施、工具等有缺陷; ③个人防护用品用具(包括安全帽、安全带、安全鞋、手套、护目镜及面罩、防护服等)缺乏或有缺陷;④施工场地环境不良。主要包括现场照明不足、通风不良、作业场所狭窄、作业场所混乱、交通线路配置不安全、操作工序设计或配置不安全和地面滑等; ⑤恶劣的气象条件或现场条件,如暴雨、酷暑、严寒、台风、龙卷风、洪水、泥石流等易造成事故。 (2)人的不安全行为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①施工人员缺乏安全意识,操作错误,忽视警告; ②造成安全装置失效; ③使用不安全设备; ④物体(指成品、半成品、材料和工具等)存放不当; ⑤手代替工具操作: ⑥冒险进入危险场所: ⑦攀、坐不安全位置(如平台护栏、吊车吊钩等); ⑧在起吊物下作业、停留; ⑨机器运转时进行加油、修理、调整、检查等工作; ⑩有分散注意力行为; ⑧在必须使用安全防护用品用具的作业或场合中企业管理论文,忽视其使用; ⑩对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处理错误等。 2、事故的间接原因依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属下列情况者为间接原因: ①技术和设计上有缺陷。建筑物设计、施工和材料使用存在问题; ②安全教育培训不够,缺乏或不懂安全操作技术知识; ③劳动组织不合理; ④对现场工作缺乏安全检查或指导错误; ⑤没有安全操作规程或不健全,没有安全技术措施,安全生产责任制不落实; ⑥没有或不认真实施事故防范措施,对事故隐患整改不力等。 工程管理人员可参考有关检查标准或规范规程及上述发生事故的原因,对照本工程的建设环境、建设特性、建设管理现状和工程技术文件等方面采用检查表法来分析可能出现的主要安全风险。 二、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分析与评估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分析与评估是安全管理中的必要环节,对于确定安全风险的相对重要程度并且获得关于它们的核心与外延信息很重要。而确定安全风险的相对重要性是确定安全风险控制的优先权的基础,包括确定安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伤害的可能程度。 工程管理者可以采用调查和专家打分法来确定安全风险的相对重要性。首先,识别出某一特定工程项目可能遇到的所有重要的安全风险,列出安全风险调查表;其次,利用专家经验,对所有安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伤害的可能程度进行评价。

三、建筑工程安全风险存在的主要问题

1、法律法规方面。建设工程相关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相关标准也需要完善。据统计,我国自建国以来颁布并实施的有关安全生产、劳动保障方面的主要法律法规约280余项。其中以法的形式出现,对安全生产和和劳动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以及后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这无疑对规范我国建筑市场,加强我国建筑安全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2、政府部门安全监督管理方面。一直以来,建筑工程安全监督都局限于大检查、标准化验收,而现有监督机构的安全监管人员正在做大量本该是建筑施工企业安全员应做的工作。事实上,无论是从人员数量、工作范围、工作深度,安全监督人员绝对代替不了施工企业安全员应做的工作。在工作方式方法上,往往是以点代面。监督机构仅能发现检查的那几天的部分工程的安全问题,而对大量不在现场检查时工程的安全就无法顾及了。

3、施工单位安全管理方面。首先,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安全投入不足,在安全上少投入成为企业利润挖掘的一种变相手段,安全自查、自控工作形式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领导最注重的是经济效益,安全工作口头化,往往落不到实处。其次,企业安全检查工作虚化。安全工作有的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没有形成严格明确细化的过程安全控制,全过程安全控制运行体系无法得到有效运行。而实际上,安全工作是保证利润的前提,如果一个工程在安全上出了事故,它的利润将受到非常大的损失。

四、加强建筑工程安全风险管理的建议及对策

1、落实安全教育与技能培训

进行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训能提高人的安全意识,有效地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对新进入的职工和调换工种的职工进行基础安全教育,包括施工项目安全生产技术的一般规定,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文明施工要求、工程基本情况、现场环境、施工特点可能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等。另外施工项目要经常性组织职工进行安全教育,定期进行教育培训,对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规定、新法规进行教育培训,使之在施工项目中得到推广和应用。

2、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

施工现场直接从事生产作业的人员、材料、机械相当集中,存在着多种危险因素企业管理论文,在错综复杂的施工现场对人员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以及危险源的识别与控制是施工管理的重点,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充分调动人的安全生产的积极性,对于违反安全规定的错误行为予以坚决制止,用人方面也要从人的身体状况和业务水平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全面控制。施工现场把机械、物料、及其他生产对象存放位置,存放状态,存放条件进行控制,体现“安全生产,预防为主”的原则。准确及时的对危险源进行识别和有效的控制,施工生产用电、特种设备作业现场、水灾、高空作业、滑坡、塌方危险地址地段、塔机作业、重点防火防盗区域、爆破材料的管理和使用、化学品的使用储存与使用、机械伤害等。

3、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安全生产的监管。

第6篇

关键词:AP1000;IDS;项目风险;风险管理;风险识别;风险分析

中图分类号:TN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33-0165-03

在AP1000第三代核电站电气系统中,1E级直流和UPS系统(IDS的全称,以下简称IDS)是核电站厂用电中唯一的1E级电气系统,它主要为安全相关的电厂仪表、控制、监控系统和其他停堆所必需的设备提供电源,它必须保证在任何事故情况下,都能不间断地向负荷提供可靠的供电电源,保证用电设备可靠而连续的工作。IDS系统具有供电负荷特殊、设计较新、成本高、电气化学混合、1E级抗震等不同于一般核电系统的特点,整个调试项目寿命期内充满各种风险,如若发生,轻则影响项目成本和进度,重则使IDS系统调试任务失败,甚至造成设备及人员损失。为使IDS系统调试成功,需要把相关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目前,国外核电站建设已融入了风险管理,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体系。风险管理工作也越来越被我国核电项目所重视,但风险管理的规范尚未形成。本文结合工程实践,探讨AP1000 IDS系统调试项目风险管理,主要包括IDS调试中风险的分类和定义、风险识别和分析、应对策略等。

1 IDS系统调试项目风险管理的一般概念

1.1 IDS系统调试风险的定义

IDS系统调试风险是一种不确定的情况或事件,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就会对IDS系统调试进度、质量或成本的目标产生某种影响。关于IDS系统调试项目,风险事件即为具有以下特征之一的情况:(1)系统设计未确定的;(2)影响调试质量和进度;(3)对人员安全或调试目标完成有负面影响;(4)新开发未经过实践验证的设备。

1.2 IDS系统调试项目风险分类

风险分类方法具有很多种,可以按发生概率、影响范围、性质、后果、程度、领域等进行划分。

针对IDS现场调试,根据领域来划分较为合适,可分为以下六类:(1)项目组织风险(配置资源冲突、项目团队组织失效、任务分配不合理);(2)技术风险(含变更风险、设计参数风险、新开发设备风险、设计工艺缺陷等);(3)进度管理风险(进度管理组织机构薄弱、项目周期压缩、进度计划执行性不强等);(4)安全风险(对人员及系统设备产生负面影响);(5)文档风险(含设备编码变更、调试程序缺失、现场图纸错误、厂家技术文件缺失等);(6)外部风险(国家法律或地方政策的更改、系统设计总目标变动、经费落实不到位等)。

2 IDS系统调试项目风险识别

2.1 IDS系统调试项目风险特点

(1)IDS系统调试项目的风险具有不确定性,每个风险事件的发生都有一定的偶然性;(2)绝大部分IDS调试风险可以控制其发生;(3)伴随着调试项目的不断推进,风险概率会降低但风险处置的成本会逐渐

升高。

2.2 风险识别的方法系统

风险识别的方法根据国内外经验有许多种,但基于AP1000工程实际,IDS系统调试风险识别有下面三种方法:(1)假设条件分析法。在调试项目进度管理中,对未确定的事件进行条件假设,分析其产生后果,从而进行风险识别;(2)工作分解及计划核检法。根据工程当前阶段的工作分解及计划,对调试中物资、人员、组织、管理等方面进行识别,判断是否对调试质量、进度或成本有负面影响,从而形成各阶段的风险清单;(3)会议及专家讨论法。通过专题会议或邀请在调试领域有专业知识和工程实践的专家,对调试项目进行客观的评估及分析,从而完成风险识别。

3 IDS系统调试项目风险分析

3.1 调试项目风险定性分析

通过之前的风险识别,对风险条目进行概率及后果分析,定性地分为高、中、低三个档。某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是指风险概率。风险事件发生时对项目产生的影响即风险后果。

3.2 调试项目风险定量分析

每项风险对调试项目的影响均不同,可通过风险计算重要值来判断风险的重要性。风险重要值由三个因素决定:(1)风险发生的概率;(2)风险如果发生对项目影响的严重程度;(3)是否可以在风险发生之前监测它。这种风险管理方法源于失效模式分析(Failure Mode Effect Analysis,FMEA)的设计原则。

表1 风险发生概率分值表

发生的可能性 可能的发生概率 取值

极高 必然发生,概率100% 5

高 经常发生,概率大于10% 4

中等 有时发生,概率约为1%~10% 3

低 很少发生,概率约为0.1%~1% 2

极低 几乎不可能发生,概率低于0.1% 1

IDS系统调试风险发生概率一般分为5级,分值表见表1;严重度可分为5级,分值表详见表2:

表2 风险影响程度分值表

影响 进度 质量 成本 取值

灾难的

(极高) 整体进度拖延超过20% 系统功能失效 超过20%

成本增加 5

危险的(高) 10%~20%

进度拖延 不能允许

质量降低 10%~20%

成本增加 4

重大的(中) 5%~10%

进度拖延 允许适当的

质量下降 5%~10%

成本增加 3

显著的(低) 进度拖延

低于5% 只能部分工作有影响 低于5%成本增加 2

可忽略

(极低) 进度拖延

不明显 几乎无质量

影响 几乎无成本增加 1

对IDS调试各项风险事件进行量化评估,可计算风险值=概率(P)*影响(I),根据风险值对各个风险事件进行相应排序,并给出应对措施,形成IDS系统调试风险分析总表,见表3。

3.3 风险监督与控制

(1)建立关键风险项目跟踪表。编制IDS系统调试项目关键风险跟踪表,包括风险来源、风险种类、风险概率及影响后果、责任部门、应对方案、方案实施记录等,根据工程进展,对风险项目进行动态跟踪及评估;(2)完善风险报告制度。当调试过程中发生风险事件时,应第一时间通报风险管理部门或责任人,由风险管理部门或责任人进行评估,并上报处室或公司领导,必要时应向当地有关部门或上级单位进行报告;(3)风险应对。在IDS项目调试过程中发生风险事件时,若有相应措施则应根据之前制订的方案立即执行,若无则应由风险管理部门讨论制订临时方案,并上报有关领导和上级单位;(4)风险管理经验反馈。对发生的每项风险进行记录,并对执行效果较好的风险应对方案进行整理学习,对效果较差的措施进行总结分析,形成风险管理经验反馈。

4 结语

本文结合工程实践,对AP1000第三代核电1E级直流及UPS系统调试项目进行了风险分类、风险识别、风险定性及定量分析,提出了风险监督与风险控制的方法。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将为后续核电尤其是三代核电系统调试项目的风险管理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顾军.AP1000核电厂系统与设备[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10.

[2] 王祖和,刘磊.基于FMEA的项目风险预测分析[J].项目管理技术,2006,(6).

第7篇

关键词:项目融资;风险管理;BOT方式

一、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项目融资作为一种筹资方式,在国外的研究中,对项目融资也只是进行了一种方法的介绍。而对项目在融资过程中,如何去志别、分析、控制、管理风险,没有做出系统、深入的研究。

在国际上,对项目融资风险管理的学术机构和学术会议很多,但最重要的也最有影响的国际项目管理机构是国际项目管理协会(IPMA,International Project Management Association)。该协会每两年召开一次世界项目管理大会,出了论文集《Management by Projects》,收集大量项目融资风险管理的文章。在出版论文和专着方面,英国的学者J.P. Turner的着作《The Handbook of Project-base Management》专辟一章讨论风险管理问题,最具有代表性的期刊是英国的《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N.Kartam与S.Kartam从项目订约人角度对科威特建筑行业的风险及风险管理进行研究,在问卷调查基础上探讨如何评估、分散以及管理科威特建筑项目的风险,并提出了两种风险管理方法,即预防风险措施与缓和风险措施。

Patrick T I Lam指出电力、交通、通信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方面要考虑潜在的风险影响,并以BOT这种融资方式为例,通过实例分析指出风险因素的种类以及相应的规避方法。

Jyoti P Gupta和Anil K Sravat通过分析印度电力项目中融资和建设方面的关键因素,其中包括相关的政策、电力交易、风险因素和融资等,介绍了外国投资的第一个IPP项目,并提出了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

Mansoor Dailami和Danny Leipziger提出了在BOT融资方式中通过特许权协议降低风险的一些策略,如控制关键风险因素的变化,通过法律手段固定项目参与方和贷款银行之间的义务和权利等,并且运用实例进行了分析。

二、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我国风险管理教学、研究和应用也是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可惜系统地研究项目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的不多。文献首次对项目风险管理作了理论综述,文献详细介绍了风险管理体系,文献论述了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体系及各种风险评估定量方法,另外文献引进了重大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中的综合集成方法。

近年来,我国已经在项目风险管理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中国(双法)项目管理委员会发起并组织开展了中国项目管理知志体系研究,于2001年5月推出了中国项目管理知志体系,建立了项目风险管理的框架结构。目前在国内开展的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认证、项目管理学术研究与培训等工作,使项目风险管理得到了普遍的重视。

目前,国内对项目融资风险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项目融资风险管理的研究还不很成熟,主要是一些较为初步的定性分析。

田琦、赵凤(2004)对SCERT在项目融资风险评估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范小军、王方华、钟根元(2004)分析了大型基础项目融资风险的动态模糊评价方法。张建坤、张璞(2004)对房地产投资项目融资风险的灰色模糊评判进行了研究。屈哲(2003)对项目融资风险引入了动态分析的定量评估。王上铭、李树丞、王贵军(2002)对AHP法在项目融资风险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李汉军、何亚伯(2000)、张曼、屠梅曾、王为人(2004)提出了项目融资风险动态管理方法。袁业虎(2004)对融资风险测量方法的进行了探讨。钱春沁、孙晓安(2004)建立了项目融资指标体系及其风险评估方法。

徐大鹏、赵梅(1999)、王晶(2000)、李云磊(2000)、薛桦(2001)、屈哲(2002),尹昱、吴旭光(2003)对项目融资的风险规避与控制的措施和技术进行了研究。尹昱(2001)、陈赟、张凤明(2004)\范小军、钟根元(2005)、侍玉成(2008)对项目融资中风险分担与博弈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了项目融资的风险分摊和控制机制以及项目融资风险的最优分配模式。

邱晓晨、张颖(2004)对公路建设项目融资风险及其特性进行了分析。丁莉(2002)、王准、彭新民(2004)对水电项目融资的风险进行了分析。袁俊霞(1999)研究了项目融资在煤炭领域中的应用及其风险分析。

参考文献

[1] 王卓甫.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第8篇

关键词:建设工程合同;发包人;法律风险防控;具体措施

中图分类号:D923文献标识码: A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客户的方法,是法律风险法律风险防范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防治方法,其实质是客户的合同法律风险管理的方法。发包人法律风险管理属于一种发展中的全新理念。它所强调的是法律风险控制与企业管理的有机结合。在合同风险防控领域,这种以法律专业人才为主的防控活动,强调主动收集企业及法律环境方面的风险信息,分析企业的交易行为中潜在的风险,从企业切身利益角度寻找最为合适的折中方案,并在平衡控制成本、企业效率与风险防范之后,通过科学的方式,控制合同文本之内及签订与履行中的各类法律风险,并将某些控制方案有机地融入企业的管理活动之中。因此,控制企业从事法律风险发生后的补救转变为事前预防,企业法律风险最低的成本最小化和安全利益最大化。实践中,一个完备的建设工程合同法律防控体系应当包括一个完整的建设工程合同管理体系以及建设工程合同法律风险评价系统。

1.完善发包人建设工程合同督理体系

首先一个完整的建设工程合同管理体系可以通过前期工作减少法律风险、降低诉讼成本、保证企业利益。具体的流程应当保证以下几点:

(1)合同主体选择管理

避免因不当的选择形成缔约过失责任,以及因为招标等程序问题影响整个工程的进展。

(2)合同签订及生效的管理

从内部完善审批制度和合同签订及履行的标准程序,杜绝因合同签订及履行的随意性而产生的风险。

(3)建立完整的合同文本管理、档案管理制度

发包人应建立完整的合同文本管理、档案管理制度,并保证合同任何阶段的档案集中管理,可防止因缺少证据而丧失权益。

(4)危机事务处理管理

在合同履行中如果出现违约、突发公共事件等,可以有条不紊地及时采取有力措施,防止损失发生或防止损失扩大。

2.建立发包人建设工程合同法律风险评价系统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管理系统,法律风险的识别,需要法律风险管理的分析,有效的手段的选择,建立法律风险评估系统,减少法律风险,及时有效地控制法律风险的概率,取得最低的伤害。建设工程合同的法律风险的具体措施,确定可见的建设合同和人承包的法律风险的预防控制,包括对具体的防治措施分析三个实施步骤。

2.1建设工程合同法律风险的识别

实践中进行针对发包人一方在建设工程合同法律风险的识别,需要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的支持,如笔者在实习中参与了针对我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某分公司在建筑工程领域法律风险专项防控研究工作,参与调阅建筑工程公文档案、基建档案1347件,建设工程财务档案61件,并根据要求在对涉秘档案实施了签订保密承诺书等保密措施后对其中664份文件进行了复制、查阅。同时还收集含概各级法院对建筑纠纷等典型判例,并广泛收集整理了包括我国在建设工程领域基本法律法规、招标投标、建筑规划、环境保护、国家民用建筑设计规范标准(房屋)建造设计规定、施工管理、质量管理、工程监理、竣工验收、结算决算、安全生产、劳动保护及该分公司所在省份在建设工程领域的地方性法规、行业规范等十四个领域的法律法规共176部。在综合筛查了该分公司过往签署的合同和该地区建设工程合同常见纠纷之后,作出了符合该分公司自身运营特点的法律风险识别报告。

2.2建设工程合同发包人法律风险的分析

它实际上是对开发商的建设合同法估计和衡量风险,科学的风险管理方法的使用,通过统计、计算、分析各个已识别出的法律风险,并计算出各个法律风险的出现的频率,作出有针对性的法律风险防控体系提供科学严谨的数据与理论依据。建设工程合同发包人法律风险的分析由法律风险发生概率的计算与造成损失的估算,以及综合这两者数据之后对法律风险进行风险评级构成:

(1)建设工程合同发包人法律风险的概率分析

要进行建设工程合同发包人法律风险的概率分析,需要通过公司历史合同档案的整理和统计,并参照地区内法院关于建筑工程合同纠纷的判例,对各个已识别的法律风险点的发生频数。一个简单的例子:在风险识别过程中,审查了发包人签订的1000份合同,在1000份合同中发现有5份合同的合同当事人名称与其在合同上印章所记载的名称不符,那么该法律风险发生的概率就是5/1000。因此,通过计算在各合同风险概率,概率高风险重点防治的法律风险。实践中进行概率分析的时候会遇到某一法律风险从未发生的情形,这里就需要风险管理人根据已知情况参照过往经验进行估计,从而给出一个确定的概率,或者直接将该类风险单独划归为极小概率事件,并不给出确定的值。

(2)建设工程合同发包人法律风险致损估算

所谓的法律风险造成的损失估计,其估计法可能会导致损失的大小。建设工程合同发包人的法律风险所导致的损失亦可分为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无论是直接损失还是间接损失,基本上可以归为两类:商誉的损失和经济损失。通过对损失数额的定量分析,对于容易照成直接损失并且损失后果严重的法律风险则为需要高度防范的对象。

2.3建设工程合同发包人法律风险的评级

综合建设工程合同中法律风险的概率分析结果与致损估算结果,将法律风险按风险系数进行级别划分,便于发包人对法律风险防控的重点进行科学的掌握。具体划分方法是:首先,将建设工程合同发包人法律风险的概率系数赋予固定的值,以上文中某法律风险的5/1000的概率为例,那么它的概率系数可以看成是5(每1/1000看作1);而该风险可能对企业带来的经济损失假设为20万,则该风险的损失系数可以看成是2 (每10万元看作1);将该法律风险的概率系数乘以它的损失系数,得到的就是它的风险系数10。

3.建设工程合同法律风险的防控方法

常见的法律风险的具体防控方法包括消极规避法、积极预防法、成本控制法、风险转移法等方法,具体阐述如下:

(1)消极规避法。即为预防可能发生的法律风险而采取消极的方式避免其发生。比如,假设B为了避免发生与A签约后,A违约而导致的法律风险,则B选择不与A签约,从而完全避免发生这个法律风险。消极规避法极易影响合同目的的实现。因此一般不太采用此法。

(2)积极预防法。即积极主动的取系列措施,降低、消灭可能引发法律风险发生的因素。再以上文为例:假设B为了确保合同相对人不会违约而引发法律风险,则在签约前选择数个合同主体进行调研,分析对方的违约率,再从中选择违约率最低的一方签约。积极预防法能有效的预防控制法律风险的发生,

(3)成本控制法。成本控制法是合同主体将可能发生的法律风险作为商业成本计算到支出项目中。因为收益与风险往往是并存的,当可得收益远远大于可能的风险损失时,风险管理者一般会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与预期目标综合抉择。成本控制法一般包括两类情形:一类是把可能的风险损失纳入成本,损失发生时以利润冲抵;第二类则是建立专项的风险基金。

(4)风险转移法。即将可能发生的风险分担或转移给其他主体,比如转让、保险等方法。并且经济成本小,因而被常被采用。

参考文献:

[1]尤馨岩:《建设工程合同无效的认定及其法律后果分析》,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