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5 10:48:5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农村义务教育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义务教育;农村女童;建议
现代社会中,女性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女性的进步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前进,也是衡量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尺度。女性的进步与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受教育。虽然当今社会一直倡导男女平等,女性受教育状况有了很大改观,但在实际中,尤其是在经济状况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依然存在农村女童失学现象。这种现象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找出原因,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一、经济水平的制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是在中西部一些偏远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有的地方经济贫困,甚至不能解决温饱问题,家庭无法负担教育费用,对教育投入的热情度较低,女童入学没有经济保障。在收入有限的情况下,大多数村民选择了外出务农打工。为了增加家庭收入,同时减少支出,很多家庭选择让女童外出打工创收。相关研究表明,女性的受教育程度与当地经济水平密切相关。经济水平低的地区,女性的受教育程度也较低,反之则相反。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指出,小学辍学率的高低与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成反比例关系:人均收入在300元以上,辍学率为4.3%,人均收入在300~800元,辍学率为1.1%,人均收入在800元以上,辍学率降低为0.6%。此外,山区县的小学生辍学率(5.4%)远高于平原地区(1.7%)。这种“马太效应”在女性教育方面是极其不利的。女性的思想观念直接影响她对下一代的教育理念。较低的文化水平使女性的观念没有很大转变,使她延续老旧的理念教育孩子,造成“愈来愈穷”的后果。
二、传统观念的桎梏
1.落后的重男轻女思想
重男轻女的观念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虽然现在社会提倡男女平等,“女人也顶半边天”。但是在农村重男轻女的现象依然广泛存在,1982年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为108.5,1990年为111.3,2000年为116.9。城乡对比发现农村高于城市,2000年城市为112.8,镇为116.5,乡村为118.1。农村对于女孩子一直持有这样的观念,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孩子是为别人家养的,迟早是要嫁人的,生女孩子所获得的回报少。受这种观念的影响,家庭对女孩子的教育投入比例较少,甚至没有,女孩子较早地投身到家庭劳作中。在农村,女孩子在家照看年幼的弟弟,操持家务是很普遍的现象。
2.就业难形势下的新读书无用论
“知识改变命运”是很多农村孩子学习的一大动力,他们渴望着通过学习考入大城市,毕业后能有份好工作,留在大城市,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留在大城市变得艰难,很多大学毕业生并不如高中毕业直接打工获得的收入多,这使得“读书无用论”在农村蔓延开来。很多女孩子自己也有这样的思想,认为多花钱读书收效并不大,倒不如早点外出打工好。女孩子自己这种错误的受教育观念也是很不利的。
三、学校教学质量低劣
1.教学目标脱离实际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学校多以升学为目标,提出过高的学习要求。农村女童没有良好的基础,不能适应高难度的课堂教学。教育虽然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但学校方面更多的是重视知识的积累,家长也是一味地追求学生成绩,忽视了学生素质的培养,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2.教师素质低
由于农村经济落后,工资收入水平较低,教师不愿意来农村教学,这使得农村教师队伍普遍素质不高。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教师培训的支持力度,但效果不甚明显。农村教师普遍未达到规定的学历要求,距离实施素质教育所需要的素质要求相差甚远。即使一些教师学历层次达标,但由于参加高层次学术交流、研讨会的机会少,缺乏科学观念和运用现论进行教学的实践能力。教师授课方式单一,枯燥乏味。只是简单地照本宣科,要求学生简单重复记忆,不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启发诱导。教材本身编写对农村孩子来说就较难,加之教师的一些教学方法没有切合实际,结果就使学生厌学情绪加重,家长对孩子读书丧失信心。
四、对农村女童受教育的几点建议
1.政府应扶持农村经济,加大教育投入
政府一方面要促进农民增收。农民收入的增加能使农民不再为高昂的学费担忧,促进农民教育观念的转变,加大教育的投资额度,使农村女童受教育有经济支持。改进女童受教育的条件和学习环境,增加女童受教育成功的几率。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加大对学校硬件设施的投入,吸引优秀的人才来农村从事教育事业。重视教师培训,向农村教师传授现代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素质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教师应该多方面培养学生兴趣,转变单一的教学模式,促进女童身心的良好发展。
2.转变受教育观念
现代社会里,人们更多地把教育功利化、工具化了。张楚廷教授也认为:“教育领域里的工具主义实在太严重了,我们时而把教育往‘上层建筑’那个口袋里装,又时而把教育往‘生产力’那个口袋里装,无非都是把教育视为政治或经济的附属物,非常驯服的附属物,惟独没有了教育的特性,没有了教育自己。”纽曼在《大学的理念》一书写到:“我对大学的看法是它是以传播和推广知识而非增扩知识为目的。”在现代社会里,很多人把大学当做找工作的跳板,注重的是受教育的收益,而不是学知识,培养学生素质。持有这种观点的学生和家长很多。政府应加强舆论导向,促使学生和家长树立正确的受教育理念。
3.提高教学质量
由于经费限制,学校的办学条件差,教育教学质量低下,很多地区代课教师数量多,由于接受教育信息机会少,缺乏教育培训,普遍教育水平不高。因此,要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高教师教授水平,让教师能教、会教且教得好。同时,也要加强职业道德培训,对学生有爱心、有耐心,降低学生的辍学率。
参考文献:
[1]田宗友.论农村学龄儿童失学原因[J].江西社会科学,2003(10).
[2]李旺珍.农村女童义务教育问题研究:中西部八省的问卷调查[D].华中师范大学,2006.
[3]邱红.农村出生性别比失衡的社会性别分析[J].人口学刊,2007(5).
[4]任军利,朱晓锋.免费义务教育条件下我国女童教育所面临的困境[J].农业考古,2008(06).
关键词:教育改革 公平 质量
一、以公平和质量为重点的教育改革原则
随着现代化、城镇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发展也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然而,城乡教育的巨大差距在相当程度上导致农村居民在知识结构和经济水平上难以适应城镇的生活,这对于我国的城镇化、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构成了制约(李淼,2011)。因此,推进以公平和质量为重点的教育改革具有十分迫切的现实意义。同时,我国推进以公平和质量为重点的教育改革也须满足如下原则,即教育法治化原则,通过立法保障教育利益相关方的合法权益;教育资源市场化原则,保证教育资源得到科学合理的配置;教育公平化原则,保障受教育权利的公平;教育人本化原则,以道德教育为基础,摒弃标准化教育理念,尊重对人的教育选择权。
二、我国以公平和质量为重点教育改革的疑难问题及原因剖析
(一)我国以公平和质量为重点的教育改革发展脉络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改革也相继走过教育事业恢复及改革发展时期(1978年―1984年)、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及改革起步时期(1985年―1992年)、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及改革全面展开时期(1993年―1998年)、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及改革不断推进时期(1999年―2009年)等四个时期(石中英、张夏青,2008)。而在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的正式更是标志着,我国在未来较长时期内仍将一如继往地推进全国性教育体制改革,保障教育的公平性,促进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杨小薇,等,2011)。
由此可知,我国自1978年以来一直秉持以公平和质量为重心的教育改革。一方面旨在通过政策保证更多的人获得受教育的机会,另一方面则是整合教育优势资源,推进高质量人才的培养。通过多年的努力,也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高等教育发展状况作为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评估指标,对于我国当前教育改革成果与发展趋势具有代表性意义。
自1999年以来,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及研究生培养单位的数量整体上呈逐年增长的趋势,这说明我国始终不断增加教育资源的投入,进行高等院校的建设和研究生的培养,以从整体上提高高等教育规模和教育质量。此外,普通高等学校及研究生培养单位招生人数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从整体上保持逐年递增趋势,这说明,十几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学生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也有越来越多的学生有经济保障地接受高等教育。尤其是,2012年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更是达到了30%,这说明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了一种大众化教育,学生们已经能够享有比较公平的受教育权利。在当前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将继续推进更全面的以质量与公平为重点的教育体制改革,相信未来我国除了高等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等的教育质量也将会推向新高,不同阶层、起点的学生将能更加公平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二)我国以公平和质量为重点的教育改革疑难问题
教育公平应该包括条件公平、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褚宏启,2010)。30年的以公平和质量为重心的教育改革,我国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石中英,张夏青,2008)。但是,由于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教育改革中仍存在一些疑难问题。
1、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问题
当前,我国在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城市与农村等的教育资源的投入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直接导致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城市与农村等的教育质量、办学规模、学生入学率和居民的受教育机会等存在较大的差异。比如,根据表1,在政策规定的城市与农村的小学及初中师资配置上,城镇的师生配比明显要大于农村的师生配比(袁桂林,2013)。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在读学生的人数却反而比城镇义务教育阶段在读学生的数量要少许多。因而,这种配比显然是对与本就趋于弱势的农村学生来说是不利的。
2、弱势群体受教育权利与义务履行困难问题
在我国的农村及偏远地区,由于经济困难且缺乏社会保障,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农村中小学入学率低、毕业率低、学历普遍较低等(李颖,王嘉毅,2007)。此外,近年来广受关注的留守儿童入学难问题和入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难问题等也是很好的证明。
3、受教育起点公平问题
一些教育发达地区的高校为了提高当地学生的入学率,而压缩外地学子的录取名额,提高相关的入学门槛,从而破坏了教育公平原则。以清华大学为例,2013年在北京地区每万人有中有50.6人会被录取,在大陆范围内平均每万人则仅仅只有3.8人会被录取,而北京地区的考生人数却只占全国当年总考生人数的0.82%左右(见表2)。
4、没有对道德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
“教育质量的高低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顾明远,1990)而道德素质是一个人质量高低的关键要素之一(张晓平,2007)。当前,我国的教育仍是以专业知识的传授为主,而对于学生的道德塑造放在次要甚至是不重要的位置,对中华道德文化精粹的传播比较轻视,以致学生们普遍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与道德未能给予足够的尊重。从而制约了学生在精神层面的全面发展,降低了教育的质量。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中国教育改革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充分理解教育改革中问题的原因,是实事求是、科学推进教育规划与改革的基础(吴康宁,2010)。
首先,导致这些问题的一种重要原因是我国在推进工业现代化过程中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因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城乡的教育政策、投资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刘世清,2005)。这使得城乡居民的经济水平、教育资源、知识结构等差距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扩大,从而极大地破坏了教育资源市场化原则和教育公平原则。比如在2006年提出进一步提高公共经费标准,要求2012年实现小学的公共经费标准和中学的公费标准达到300元和500元。而此时北京和上海的相应经费标准已经达到3000元和5000元。显然,两者差距巨大。
其次,以公平和质量为重点的义务教育的法律法规体系仍不完善。比如,对于有经济困难的适龄学生等弱势群体的入学问题,我国仍没有建立一个健全的教育资源补偿制度,从而难以平衡受教育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关系并保障经济困难的学生履行其受教育的权利与义务。
第三,教育督导和问责力度不强同样是造成改革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当前,从省到县,从中央到地方,支撑教育全面发展的信息公开机制、问责奖惩机制和监督评估机制等还有待建立并完善,以使改革的目标、内容,教育资源的规划与运用等得到政府与全体公民的监督。
最后,我国庞大的教育人口和有限的教育资源之间的矛盾、国家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和公民对高等教育的强烈渴望之间的矛盾等同样给我国的教育改革带来重重困难。
三、推进以公平和质量为重点的教育改革发展构想
(一)推进我国以公平和质量为重点的教育改革发展措施
在我国城镇化与现代化建设不断深入的新的历史时期,推进我国以公平和质量为重点的教育改革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在这一历史时期,以公平和质量为重点的教育改革在教育法治化原则、教育资源市场化原则、教育公平化原则和教育人本化原则等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之上,须采取如下措施。
一是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的法律法规体系,为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监督与调控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证。同时努力平衡各阶层的利益,在政策上保障稀缺的教育资源具有独立性与民主性,并通过法律强制保证政策的合法性。
二是建立有效的教育资源补偿制度,加大对落后地区、教育资源稀缺的学校和存在经济困难的学生等的资源补偿,努力均衡政府资源投入、学校办学规模、地方经济水平等之间的关系,促进各相关方利益平衡并协调发展。
三是加强教育监督力度和问责力度。将教育责任由上到下进行细致地划分和明确,并通过建立信息公开机制,使教育改革与实施过程能够得到全体公民和政府的充分监督。此外,建立恰当的问责标准,对破坏教育公平等原则的相关机构个人进行合理问责,保障教育改革进程的公平、有序。
四是充分运用市场工具来引导学生行使其择校的权利。鼓励社会资源投入教育,建立私立学校,并引导私立学校参与同公立学校的竞争,从而不仅能够充分调动社会资源投入教育发展,还能通过竞争促进教育的公平性、提高教育质量。
五是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在对学生传授专业技能的同时,加强对中国传统道德(如仁、爱等)等精神文化的传播,从而培养出道德水准高的合格社会公民,促进我国经济、政治、精神等方面全面协调发展。
(二)以公平和质量为重点的教育改革发展效应分析
受教育权利作为国家规定的公民所具有的一项基本权利,它不仅代表着国家的意志,还象征着个人对自我实现的向往(冯光娣,2012)。在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基数庞大、教育资源有限的我国,推进以公平和质量为重点的改革具有深远的社会效益。
首先,有助于科学地规划教育资源的投入与分配,提高落后地区的受教育水平,从而缩小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差距,促进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其次,能够为国家培养出道德素养高的高质量人才,提高全民的道德文化素质水平,从而不仅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能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最后,它还能通过社会良性互动,通过教育公平带动就业公平,进而促进社会地位平等,从而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四、结论
教育权利是国家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公民对教育公平的追求应当是公民对国家对社会的一项基本诉求。30余年来我国持续推进教育改革,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改革中仍存在着一些疑难问题。
本文一方面对我国30年来的教育改革脉络进行了细致梳理,指明我国未来的教育改革仍将秉持质量和公平两个发展基点。另一方面,通过对这些疑难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发现我国有必要进一步建立并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资源平衡及补偿制度、教育资源监督与问责制度等,并且有必要通过市场工具调动社会资源投入教育事业以解决我国庞大的受教育人口和有限教育资源之间的矛盾。此外,以德为本,素质教育不应过重偏向于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应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
随着以质量与公平为重点的教育改革的继续深入,相信在未来,我国的经济、政治、精神文化、国际地位、国际竞争力等均会推向更高的水平,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也将会向全面协调发展迈进新的一步。
参考文献:
[1]李淼.和谐社会阈下的城乡二元结构基础教育公平问题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2]石中英,张夏青. 30年教育改革的中国经验[N].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5): 22―32
[3]杨小微.近五年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及其研究的进展报告[J].基础教育,2011(3):5―19
[4]褚宏启.教育制度改革与城乡教育一体化――打破城乡教育二元结构的制度瓶颈[J].教育研究,2010(11):3―11
[5]袁桂林.中国农村教育发展问题[J].社会科学论坛,2013(3):132―145
[6]李颖,王嘉毅.农村学校义务教育教学质量问题研究述评[J].当代教育论坛,2007(11):29―31
[7]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一卷)[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24)
[8]张晓平.农村基层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7(10)
[9]吴康宁.中国教育改革为什么会这么难[N].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0(4):10―19
[10]刘世清.论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基础教育问题与政策建议[J].教育科学,2005(3): 21―24
【关键词】班主任;理念;方法
【Abstract】Nation to education of medium long-term programming in, to prim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 of education practice make stronger and exaltation of principle.How exaltation is the quality of the prim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 demand exaltation prim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 form master of work level.The writer think the character which promote form master, emphasize to want from the thought liberation and promote oneself scholarship cultivated manners and management level;Returning in the meantime should to form master work do a reasonable of evaluation with urge form master work of further development.
【Key words】Form master;Principle;Method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00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1年)、《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2004-2007)》(2003年)、《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2005年)等教育政策的出台及2006年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6年通过) 进行的修订,基础教育开始由全面普及转向更加重视提高质量、由规模发展转向更加注重内涵发展的新时期。
随着我国中小学入学率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进入学校学习。在世纪发展之初的十年期,我国政府对教育进行调研后,提出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划》.为了国家的教育振兴计划提出实质性的纲领性指向。在此规划中,2009年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的出台,对于确立班主任的专业化地位和加强班主任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看出班主任工作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班主任工作要有一定的研究,以便我们更好的提高我们的教育水平。我将从下面几个方面做一个探讨。
1.班主任工作的目的是何?
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那么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就应当作为学校的工作的目的所在,那么班主任在这过程中又应当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和作用勒?也就是班主任工作的目的何在?既然教育学生,培养学生是每个老师的天然职责,可是为啥作为老师的班主任与其它教育工作者又有不同勒?这是由于班主任老师虽是学校一成员,但是他的工作的实践不同于其它的老师。班主任不但要承担平时的教学任务,而且还是学校实践对学生进行管理的工作。可以讲,他既是一个被领导者,又是一个领导者。学校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大批的合格的学生,为学生的将来发展打好一个良好的基础。那么班主任的工作的目的就是很明显了:执行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学校的工作安排,发挥科学的管理技能管理组织好学生,靠自己良好的师德和知识去引导学生,服务好学生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
2.如何实现班主任工作的目的?
2.1 加强德育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引领作用。人的素质提高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在人的素质中,思想品德素质是最为重要的素质,是学生基本素质的核心。因为思想品德素质相对于其他素质更能在深层次上反映人才的质量。因此,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已成为当今学校教育的核心,成为素质教育的关键。教书育人,德为先。高尚的道德品质、正派的思想作风、出色的班级管理、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说到做到的务实精神,是做好一名班主任的基本素质。人云: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一个良好品格的班主任,他可以通过自身的潜移默化行成对学生的教育,而这种教育影响是非常持久和深远的。一个良好的品质的学生这样更会容易克服学习上的种种困难,更好的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
2.2 不断与时就进,学习各种先进的教育理念。‘世界无时无刻都是在运动的’,马克思为我们揭示了世界的本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种各样的观念都不断的影响我们的学生。如果我们还用十年前,甚至是几十年前的教育观念来指导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不断更新的学生思想上。不正是应了那句话‘落后就要挨打’。如果一个班主任还单单以分数来看待人才的唯一标准,那么若干年后,我们会惊讶的发现很多人才并不是那些高分的学生。现实中,由于独生子女的越来越多,如果还拿许多年前的棍棒教育方式来简单处理学生的犯错问题,那可真是缘木求鱼。所以有的老师说‘现在学生真难管,真难教”.为了提高我们的工作能力,我们班主任老师一定要在思维方法和观念上不断学习和改进,一定要适应新时期学生思想和观念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变化。为此,新时期中我们班主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因材施教,用爱感动学生,要对学生有正确的、正面的评价,有正确的人才观。世界上的工作,如果跟机械或其它物的概念打交道,不管是多复杂都是相对简单的。其实所有的工作中,跟人相关的工作相对来说,那具有非常的复杂性。只有自己本体的主动性越强,才能对客体的控制越强,我们班主任只有自己在比较好的理念指导下才能够应付日新月异的新情况。
2.3 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积累。亚里士多德说过:‘知识就是德性’。我们班主任要在学生中有一定的权威必须要加强自己的学识修养和学习。一个学识高的人才能成为师,老师之所以为师就是因为学识是内在之规定性。我们强调的权威是来自学生对班主任老师的一种仰慕和尊敬,而不是来自班主任老师对学生的一种威权,更不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强迫和管制。那么要实现这样一种持久的力量的建设,作为导体的班主任只有加强自身的学识建设才能使自己的能量辐射每个学生。一个积极向上的班主任老师,在课堂上是学生的优秀任课教师。这样的一个优秀的正面的形象肯定能得到学生的拥护和尊敬。一个有好的形象的班主任老师这可是在工作中一笔无形的财富和力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4 管理水平的高低是班主任水平的高低。班主任工作是学校工作的连接部分,他主要是完成学校交给的事情,同时又是组织学生完成任务的人。如果我们在工作中只当个传声筒的话,那就无所谓班主任专业化这一重要国家层面的决策了。可见班主任的专业化是班主任的核心,专业化专业在那勒?在笔者看来,专业化的本质还就是班主任的管理水平。班主任是这一组织的组织者、领导者、教育者,是全班学生的带头人。其工作性质与一般任课教师不同,既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又担任着促进学生人格发展成长的重任。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有很强的艺术性,要管理和带领一个优秀的班级必须在工作中讲究艺术。我们现在管理的学生情况与以前更是不同了。现在的学生大都是90后,甚至是世纪宝贝的多,他们生活在一个较以前可要优越很多的年代。他们都具有自身的一些时代特征:像个性主义,充满自信但较为脆弱、富有理想但不甘平凡、渴望同伴友谊但矛盾较多、喜欢学习但负担较重、亲近教师但对教师要求偏高。我们只有对要关注的学生有一个大概的主流定位,才能不偏离目标,才不会作出错误的决策。对这些学生的时代特征有个大概把握后,我们应当研究对策并作出相应的机制和方法。笔者认为如何专业化管理,我觉的应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一)人格平等但地位不平等。老师和学生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自然人,无所谓谁高谁低的问题。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天然形成的关系,因为相互的需要才结合在一起。无师则无生,无生则无师,他们是一对谁也离不开谁的关系。所以从本质上说,师生关系应是一对相互促进的合作力量,而非一组矛盾力量。但是从表象来看,很多师生的关系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但究其根源来说,还是老师未能很好的定位自己。有些是非学生独特的行为要求,而班主任过多干预。而且有种现象,老师把自己的定位高于学生,依靠一种天然赋予的权利去做不是权力之内的事。例如,有的是家长制作风,一言堂这种管教方式。我们强调人格平等,但是不强调地位平等。老师相对学生总是处于一种主导作用,也就是说老师在层次上应跟学生是不平等的。在这里我用地位这个词来表现,不是强调人的贵贱,出身的地位,更多是一种中性词。做为班主任一定要有主导权,应有一定方向的控制权,这是工作的要求也是工作进行的保证。在某些地方,有个别老师放任这个基本原则,造成教学混乱,学生无所顾忌等行为,像‘摘帽门’、‘板凳门’。。。这些事情的出现就是未能把握好平等与不平等的关系。
(二)因材施教,严格管理。施教要善于启发诱导。这是孔子因材施教的要理念和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论语?述而》)。这种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心智发展相结合。学生中的个性差异不同,班主任应当要结合实际,有的放失。《论语》中保存下来了大量重视学生个性的材料,诸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论语?雍也》,“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偏激),由也(莽撞)”(《论语?先进》);“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这些都是孔子实践个性化教育的有力例证。我们传统的教育理论对我们今天的个性发展理论还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也可以更好的培养各样的国家需要的人才。严格的管理是促使学生成才的一个重要保证。班主任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充满责任感和理智的深沉的爱,它的根本目的就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俗话说:“严师出高徒。”“教不严,师之惰”、“严是爱,松是害,不管不问要变坏,娇惯放任是坑害。”班主任必须对学生严格要求:思想上从严,培养他们积极进取、诚实正直的思想作风;学习上从严,培养他们刻苦钻研,勇于探索的学风; 纪律上从严,培养他们严守校纪、法纪的自觉性和雷厉风行的作风等。
(三)创建培养创新人才的方法。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更多创新人才。作为班主任更有义务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意识。教师的目的不是培养一批温顺的绵羊,而是培养一批批积极进取的虎豹之才。我们在平时的管理中要注重学生才能的挖掘,激励,使用。我们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的促进自己的才能,而不是去打压这种兴趣和行为。所以,班主任老师应当在一个班级里要有自己的目标,机制,去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3.班主任工作的评价怎样才正确?
“十年育树,百年树人”。教育是一个长期的,隐性的工程,它一下子是难以看到结果。有很多成果都有滞后性,而不是一下就有明显的成果。那么班主任工作的成果是靠啥来评价?预期的跟实际的是否相符?现实的跟将来的是否都是正面的?这就不得不谈到我们对班主任工作的评价,我们评价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的促进班主任工作的健康,科学发展。苏联时期,他们对班主任工作水平分三级:第一级,水平最低。其特点是班级工作和思想工作主要是班主任自己来做,又是有个别同学参加,无积极分子参加,无全班同学参加。第二级,中等水平。班主任工作能依靠积极分子参加,但全班学生没全部参加。第三级,最高水平,其表现是全体学生都能自觉参加各项活动,由班级体自觉管理自己。我国很多都继承了苏联时期的评价体系,笔者能力有限,主要是参考郭书林同学的《中学班主任评价标准研究》一文。其认为评价方法主要为经验法、定量分析法、专家评定法。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以英国为首的一些发达国家开始摒弃奖惩性教师评价,推行发展性教师评价,受到了广大教师的欢迎。英国在对传统的教师评价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理论上和方法上作了发展性教师评价与传统教师评价的比较,总结吸取了传统教师评价的合理成分,构建了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基本框架,该框架由13个部分组成:(1)实施范围;(2)评价周期;(3)评价标准;(4)确定评价者;(5)前期准备;(6)评价过程环节;(7)学校董事会作用;(8)资金和时间;(9)教师评价的预期效果;Q0)教师评价与学校发展计划;Ql)教师评价过程的监控;曲协调a3)评估,即对评价实施全过程的评估。经过实践检验,这些评价机制促进了教师工作的专业化发展,当然也包括班主任工作的发展。我们国家现结合国外的一些经验,都在做积极的探讨。
总而言之,班主任工作能力的强弱,水平的高低关系到我们国家的教育的发展。我们不管是那种有益的尝试,都应当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辩证的去处理一些新的教育问题,这样才会更好的完成我国的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和纲要。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2] 郭书林 :中学班主任工作评价标准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3] 刘莉,任强 :专业化,中小学班主任发展必由之路 。【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09年10月第22卷第10期。
[4] 彭慧珍:孔子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5] 何长辉,秦裕芳:陶行知教育革新观探析。[M] 安徽史学 2002 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