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5 10:49:1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绿色建筑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论文摘要]本文以深圳体育新城安置小区为例,从集成化设计、精细化设计、适宜性技术的运用等方面探讨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一、深圳体育新城安置小区案例分析
深圳体育新城安置小区是深圳市为申办201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而建设的住区,需要解决5个村落的500户居民的拆迁安置问题。因为由政府投资,资金受到严格控制,工期紧张,需求也非常特殊。在整个项目设计过程中,我们清晰地认识到对项目的分析和定位非常重要,原住民对设计的满意度将直接影响工期和拆迁进度。综合考虑各种制约因素,我们通过规划与设计阶段的精确控制,实现了低成本适宜技术的绿色建筑目标,该小区也获得2006年国家财政部、建设部第一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图1,图2)。
1.集成化设计
在规划过程中我们成立专门的沟通组及设计组,同步开展工作,从而保证不会因为工期缩短而降低质量。我们一方面与建设方沟通,以求更好地实现安置政策;另一方面与村民沟通,以保证我们的方案能够更贴近村民需要,也为方案后期的顺利实施打下必要的基础。为了更顺利地与村民深入交流,我们还专门选派了会方言的建筑师参与沟通。考虑到原住村民的客家文化背景,在对客家民居已有的研究基础上,我们又引入社会学、民俗学、植物学等学科学者协助建筑师进行协同设计,丰富了方案的内涵。
2.精细化设计
为满足原村民自住房与出租房分开、每个村要相对集中等要求,针对用地紧张的情况,我们将相对比较安静的东部设为自住区,西侧为小户型出租区。5个村从南到北依次排列,通过道路、景观、幼儿园、会所等公共设施来间接区分,而不是用围墙生硬地隔断,这样既保证了整个小区设计一体化,又满足了居民的基本需求。我们采用数字化手段,从定性判断走向定量验证,力图把常规技术作精,提高舒适度的同时节约资源。结合日照模拟,调整总平面布局,使所有住户都能达到规范中的日照要求,并借助通风模拟验证了小区内每栋建筑都有顺畅的通风(图3)。为避免西面城市道路的噪声影响,我们将此区域建筑平面设计成折线,功能定位为单身公寓,既形成组团和院落空间,又使建筑自身成为小区的噪声遮挡屏障,并在户型平面上用走廊和厨房对噪声进行二次遮挡,以便减少对卧室的干扰,在阳台等细节方面也综合考虑了技术要求。环境设计方面,利用模拟技术确定喜阴植物与喜阳植物的分布区域,以指导景观设计师合理选择树种及种植位置。此外,我们对建筑护结构也进行了精细化的节能设计。
3.适宜性技术的运用
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适当选用新技术,如研发半集中式太阳能热水利用技术;利用湖面做人工湿地,结合MBR技术作中水处理,降低一次性投入和运行费用;利用沼气等等。
按照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预估,深圳体育新城安置小区有望达到三星级,项目的总投资为10亿,其中绿色建筑增量成本为6150万元,占总投资额的6.15%。2007年8月自住区部分已经封顶。
二、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设计阶段真正体现绿色建筑本质的价值观,将对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也是以较小的成本代价最大限度控制能源消耗量的重要环节。建立绿色思维是进行绿色建筑设计的先决条件,绿色思维是以“创新为魂”、“平衡为本”的思维模式创新性地从事建筑设计活动(图4)。其根本第一是创新,第二是平衡。创新将对绿色建筑设计的理论、方法、内涵产生一种革命性的冲击——观念更新、设计内涵增加、设计方法改变、甚至设计管理体系也会随之变化,这部分变革是软性的,因此一直没有得到建筑师的足够重视。绿色建筑的推行必然要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这些革新是硬性的,与投资造价密切相关,现今建筑师设计绿色建筑时往往视之为“良方”,而忽略了自身的主导作用。我们应该提高对软性技术创新的关注度,这是建筑师的责任,也是以最少的资源代价获取最大效益的关键控制点。
平衡是绿色设计的核心,包括纵向平衡和横向平衡两种。纵向平衡针对有全生命周期的项目,在设计阶段就要充分考虑从建设到拆除的全过程,而不应停留于将房子建成的阶段性任务。在横向平衡中,绿色建筑设计中关于节地、节水、节能、节材、室内空气品质、运行管理等方面,实际是受制于功能、造价、形式以及政治、经济、气候、人文管理等诸多因素的。所以绿色建筑一定是平衡各方面因素后产生的结果,建筑师不一定在每个要素上都作到最好、最精,但是应尽量使综合成本、技术、环境、功能、性能、艺术等方面达到整体优化(图5)。
创新、平衡之下的绿色建筑设计应提倡“精宜之道”。“精”指常规技术精细化,具体项目具体分析;分类、分级、分层思考技术策略;定性、定量验证;从经验中挖掘、提升常规技术的效能,减少资源的浪费。“宜”是四新技术应用适宜化,在风险管理意识下应用与项目定位匹配的四新技术。新技术应用一定会有风险,不能因“新”而盲目应用,也不能因为有风险就不用。科学的做法是:针对项目具体情况分析应用的模式和范围,控制和化解风险。作到“精宜之道”需要工作模式的变革,比如集成化的工作模式、数字化的设计手段、科学化的逻辑判断及持续化的效能验证。其中集成化在精宜设计中最为关键,不仅是设计自身,而要从源头开始,让建设方、设计者、使用者共同参与。另一方面,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源于各学科的集成而不仅仅是应用一项技术或设备。比如应用高性能的钢筋是节材措施,但建筑结构合理、降低含钢量、少用钢筋混凝土也是节约材料、降低造价,这更需要设计过程中的精细化,避免为戴“绿”,而进行技术“冷拼”或为“绿”而“绿”。
推进循环经济已成为我国的发展战略,绿色建筑是建筑领域循环经济的具体表现之一,如何科学地将其实现,值得我们深思。我国的现实条件与面临的问题都说明我们不能照搬发达国家的做法。我国是从农业经济跨越到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别是我们目前处于城市化进程的顶峰期、建筑设计和建造的时代,探求中国的绿色建筑如何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发展,建筑师不仅要关注高技术支撑下的实验建筑和示范建筑,更要研究如何设计量大、面广且低成本的绿色建筑。
国内现阶段很多绿色建筑只为评星、评级,某些项目为了拿绿色建筑白金奖,不惜代价大面积使用光电技术,忽视建筑成本;也有项目为使用某项节能或环境技术,不顾建筑特点和地区气候特点生硬地在一个两层高的住宅上安装高科技拔风帽忽视建筑本身的功能,走上极端的误区。实际上不合理的设计是最大的浪费,例如把太阳能路灯安装在榕树下,导致光电板不能发电;建筑师为了满足创作的需要,先设计大面积的玻璃幕墙,而后用Low-E中空玻璃隔热,再加上外遮阳等技术,最后号称高科技节能建筑,就是典型的“戴帽子”设计!
1.1提高人们的生活环境基于现代建筑功能的多样性,人们在不断地追求高品质的生活,而绿色建筑则是满足人们高品质要求的产物,绿色建筑工程以系统的、完善的功能为人们提供了各种舒适的生活环境,其主要表现在:一是建筑物的环保性质,为人们的生态健康提供了重要的保障,绿色建筑以环保、安全的优势区别于传统的建筑设计,实现了从建筑设计到施工到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绿色环保的标准,避免了建筑施工产生的各种对人体健康所产生的危害;二是绿色建筑的外部环境得以大大改善,为人们提供了舒适的生活环境。绿色建筑设计强度的是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有效的设计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比如建筑物周期的植被、采光、通风等都以绿色设计的理念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构成建筑物的一部分,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舒适的生存环境。
1.2拓展了建筑材料的使用范围绿色建筑设计对建筑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加快对建筑材料的研究力度,促使建筑材料研究技术的不断发展,并且加速落后建筑材料的淘汰周期。绿色建筑设计要求建筑材料具有环保性质,因此传统的以高能耗为特点的建筑材料必然要遭到淘汰,这就为新建筑材料的应用提供了发展机遇,比如保温材料在刚推出之前,几乎没有市场,但是随着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的发展,推动了现代新型建筑材料的发展,从而带动整合建筑行业的发展。
1.3提高了资源的使用率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的实施对于资源使用而言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绿色建筑设计提高了资源的使用率、无论是建筑施工材料还是建筑物的相关设备等都应用了具有可回收的建筑材料,避免了资源的浪费;其次绿色建筑设计实现了建筑功能的重复使用,以太阳能取暖设备为例,通过太阳能实现了资源的重复利用,避免了因为传统的高能耗而造成的环境污染等问题,从而我国的环境治理做出应有的贡献。
2推动工业建筑绿色设计的路径分析
工业作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产业,需要建筑设计工作者一定要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将绿色建筑设计理念融入到工业厂房建设过程中,通过绿色设计可以促使工厂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工厂职工工作环境,降低工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2.1工厂的整体环境设计工厂的整体设计是将工厂的发展规划与工厂建筑的功能进行整合,并且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变化、人文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社会风情等因素,对绿色建筑设计的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①要将绿色设计理念融入到工厂建筑设计中,在工厂厂房设计过程中,一定要突破传统的以重视生产等因素的落后设计理念,而是应该将绿色设计理念引入其中,实现工厂资源与当地资源、环境、人文等多方面的融合,比如在钢厂厂房设计时,一定要充分考虑钢厂企业生产的污染性,因此钢厂厂房的设计要选择偏离城市、处于下风口的地带,并且要远离具有丰富植被和林区的自然环境;②工厂厂房构建要具有集中性和开放性。工厂厂房的构建设计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如何降低建设成本、提高工厂的使用率,二是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工厂设备资源的共享。为满足上述两个要求,需要设计者要改变传统的以线性空间布局的特点,采取动态的、空间式的设计理念,实现在有效的区域内实现工厂使用面积的最大化,并且通过空间的布局,对生产设备进行合理安排,从而提高工厂的生产效率;③注重厂房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在现在企业管理模式下,企业员工对企业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要求企业要不断优化职工工作的环境,因此工厂设计者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工厂与周期环境的融合,采取借景、组景、填景的方式实现工厂厂房环境的优化,给职工营造温馨的工作环境。
2.2单体设计单体设计主要是针对厂房的层数而言的,一般来说单体厂房的数量比较多,也是企业中所普遍采取的建筑形式。对于单体厂房需要设计者重视对内部结构布局的设计,以此保证生产活动的顺利实施:①对室内空间进行弹性设计。厂房不同于其它建筑物,因此在设计时一定要保证厂房空间具有弹性变化,也就是说厂房的空间大小可以根据工厂生产的要求而随时变化,比如在办公区域内,要根据办公人员的多少而对办公区域内的空间进行“大小”调整,对生产车间,则要考虑楼板的承重问题,同时也要在生产车间内预留出足够的通道以便货物的流通。②工厂外墙的节能设计。对于工厂单体建筑而言,其外墙的能源消耗要占到整个工厂厂房消耗的一半以上,因此在工厂厂房设计中要对外墙进行绿色环保设计:首先要使用具有绿色环保性能的空心砖砌筑工厂厂房外墙,同时在空心砖的外侧使用保温材料增强墙体的导热性,以此提高厂房的保温能力;二是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等因素,加大对自然资源的使用,比如工厂厂房建设要使用自然资源实现对工厂厂房的温度、湿度等控制,降低使用高能耗的资源;三是积极采用先进的复合型墙体,这种墙体可以起到保温与防暑的作用。③对工厂厂房建筑智能设计。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实现厂房设备的自动化是工厂厂房绿色设计的主要发展趋势,也是互联网与生产相结合的产物,实现工厂厂房的智能设计是降低人工劳动力,提高生产效率的主要措施。
2.3多层厂房设计为节约用地、降低企业的建设成本、满足工业生产需要,多层厂房是现代企业发展中所普遍采取的一种建筑模式,根据多层厂房面积广、结构多、高度大等特点,在绿色设计时应合理调配空间面积,充分利用厂房内的各个生产区域,以减少厂房面积的浪费。同时,必须设计相对应的空调系统,且准确地布置在厂房内部,以保持良好的通风、排气效果。比如可设置适量的低窗,使之与高窗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突出进出口位置的高度差。此时热空气会上升,经高窗有效地排出室内,而凉爽、新鲜的空气则由低洞口进入,即烟囱效应。
2.4建筑构造无论是哪一种建筑结构,其核心构造均是混凝土结构,现代工业建筑设计多数以混凝土结构为主,这也是绿色防腐设计方案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随着混凝土配制技术的改进,绿色工业建筑可采用的防腐结构形式越来越多。钢筋混凝土是比较常用的厂用建筑结构,设计人员需根据生产的要求合理选择。
3结束语
社会的进步使人们对建筑的认识不断更新。在当今注重生态和谐、环境舒适及科学合理建筑的背景下,引发了人们对优化的空间利用与建筑设计的新追求,同时也对建筑综合症提高了警惕并加紧防范,这一切都使得具有节能效应和健康性能的绿色建筑备受追捧。绿色建筑在为社会提供良好的环境效益的同时,也具备着许多潜在的经济优势。第一,由于绿色建筑对能源消耗较低,因此可以极大地降低建设成本。第二,由于绿色建筑在设计理念上符合保护自然生态的时代趋势,能够带来长远的环境效益并有益于人体的健康,因此拥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但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经济优势并不会直接转化为市场动力,众多开发商不愿主动进行绿色建筑投资。因此,绿色建筑本身的经济优势和实际的经济效益之间就形成了极大的矛盾,亟待政府部门和建筑学家的解决。
2绿色建筑在生态经济优化中面临的困境
2.1全生命周期优势难以实现
从长远的眼光来看,绿色建筑对环境效益的实现和降低资源消耗方面具有其他建筑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若从短期效应来看,这种优越性则表现得并不明显,经济及环境优势会被极大程度地削弱。这一优势无法实现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全生命周期价值与使用主体的阶段性之间的矛盾。由于一栋建筑的使用寿命与每位使用者的使用期间相比显得极其漫长,在这漫长的生命周期内会涉及到政府、开发商、设计单位、物业管理及各个用户等多方利益主体,而这些利益主体的利益所在和经济需求是多样化的,例如他们需要在各自的使用期内履行义务,追求各自的经济目标。这就造成了绿色建筑的成本效益在实际分配中变得复杂,无法使自身的经济优势得到应有的发挥。
2.2国家标准与操作协同不一致
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是以建筑专家设定的权重系数为参照而形成的框架体系。目前这一体系在解决绿色建筑生态经济优化的问题上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不足。首先,体系中对生态目标的制定进行了统一的规划,且生态目标的组成与相互关系也比较固定。然而,实际的建设和操作中,情况往往复杂多样的。表现为各地区的资源和地理环境呈现出千差万别的特点,因此难以按照统一的目标加以实施。同时,这一目标在不同环境下实行的结果,往往是对促进生态和谐发展初衷的背离。其次,该标准对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等要素缺乏必要的考虑。绿色建筑的理念要求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在这一标准的限制下显然难以实现。
2.3协同工作的复杂性
在理论上,绿色建筑对环境效益的实现是有序进展并合理搭配的。但落实到实际的设计会商时,则会面临种种复杂的情况。其中首要的问题就是指标权衡的复杂性。由于对环境质量的评定标准各不相同,又缺乏明确的规定,因此常常引起各方在节能、节水、空间优化等不同方面的争议,这一问题在受到经济条件制约的情况下尤为突出。通常的解决办法是以建筑师或甲方的经验为依据进行取舍,而这些经验往往缺乏技术上的保证。
3如何实现绿色建筑的生态经济优化
3.1时间层面
为了解决好绿色建筑的全生命周期效益与多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首先应从时间层面的角度,对绿色建筑的生态经济进行优化。首先,应重点对整体起始端组分进行优化,原因在于起始端的一切细微变化都有可能引发乘数效应。举例来说,在对某节能系统进行优化的过程中,应该将优化列为先行解决的问题,其次才是空调或供暖设施的优化。这是以较低成本换取最佳优化效果的解决方案。其次,应注意技术措施实行的时间性。采取技术措施的时间、次序和步骤都都需要进行适当的优化。最后,针对绿色建筑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全生命周期,因此可考虑实行相对应的实时优化方案。既要保证从全生命周期角度完成总体优化,也应注重周期内各个阶段的优化措施;既要在设计阶段进行优化,也应在之后的建设和使用中进行优化,形成系统化的优化方案。
3.2制度层面
实现绿色建筑的生态经济优化,成功将其经济优势转化为经济利益,不仅要依靠技术和设计方面的措施,同时也对制度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完善的生态经济优化方案应是技术与制度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绿色建筑这样的建筑产品,其市场推广严重依赖于与社会其他部门的合作。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使绿色建筑能够在我国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就应努力争取制度上的支持,从而赢得良好的发展环境。因此,应该在指标评价标准、生态目标划定等方面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合作,争取能够在制度的推动下实现绿色建筑的经济优势。
3.3内容层面
面对专业协同的复杂性问题,应在内容层面进行优化而使问题得到解决。根据多重收益原理,我们可以将不同的措施加以整合,使其应用到同一个设计当中,力求使各个措施能够协调运作,发挥整体效能,最终使多个目标得以实现,同时还可以提高每种措施的效率达到最优的设计效果。这一原理可应绿色建筑在环保的不同侧面的措施得以整合优化,从而有效解决协同工作复杂性的问题。
4结论
1.1高效、清洁
生态建筑必须满足高效、清洁的特点。近些年来,我国一直在推进城市化进程,而在这一过程中,城市对住房的需求将逐渐增加在,这一情况势必会加大对土地资源的需求。普通居民在选购住房之后,一般都要使用很长时间,因此,在对住房进行设计时,就必须加强对一些基本设施的合理设计,例如供热、供水、供电等等。人们在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只有切实做到索取与回报两者间的平衡,方能确保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方能有效的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因此,这就要求城市住宅设计建设时,应当做好高效、清洁。
1.2健康、舒适
生态建筑设计与建设的一大主题就是健康、舒适,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下,生态建筑的设计与建设旨在追求人、自然以及建筑三者彼此间的统一。换而言之,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通过各种人工手段,且结合自然条件,为人们打造一个健康、舒适、美好的居住环境。因此,这就对生态建筑室内、室外的环境提出一定的要求,首先,在室外环境方面,应当打造土壤绿色环境与水环境,且种植各种树木以遮阳,应当打造良好的休闲环境,以供居民休闲娱乐。其次,在室内环境方面,空气内各化学污染物的含量应当控制在一定的标准之内,要保持较好的通风与采光,进而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声舒适”、“光舒适”、“热舒适”的要求。
1.3优美、和谐
在生态建筑设计与建设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就是优美、和谐。人类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应当构建在和生态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之下,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融入了绿色生态理念的建筑中,应当能够切实体会到自然和人之间的和谐共处,体会到自身是生活在一个优美、和谐的环境当中,这是人类发展生态建筑的核心目标。
2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的实现对策
以下笔者将对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的实现加以分析,且提出对策以促使生态建筑设计的最终实现。
2.1建筑外部环境的设计
绿色生态建筑外部环境的设计,具体表现在环境绿化这一方面。首先,建筑在绿化上应当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将建筑与本地的人文、资源、自然环境等各方面因素有机融合,以实现对现有资源的充分利用。比如从整体角度出发,利用各种手段与方法,例如组景、借景以及分景等,以最终达到内外环境的和谐、统一。其次,必须强调建筑附近环境的绿化。对于硬质铺地的面积应当尽可能的减少,增加草坪绿化的面积,且多种植一些高大的乔木,以最大限度的增加绿化效果。当前,一些小区普遍使用水泥砖铺地,这一做法对住宅小区的环境带来了极大的不良影响,小区应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的选用一些拥有渗透性的生态铺地,以此进一步改善建筑外部的绿化环境。
2.2建筑内部环境的设计
2.2.1能源系统的设计
在绿色生态建筑中,要想加强对资源的有效利用,这就要求建筑在设计过程中,不仅要对常规的能源系统予以改进,同时还应当强化对绿色生态能源的高效利用。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必须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其一,将建筑设计提升到较高的水平之上;其二,制定科学、合理的新能源改进方针;其三,追求建筑艺术和资源、能源的有机融合。此外,设计人员还应当做到因地制宜,对当地已有的绿色生态资源加以有效利用,例如地热资源、风能以及太阳能等等。
2.2.2声光环境系统的设计
就光环境设计而言,在对绿色生态建筑进行设计时,应倡导利用如太阳能等新能源来实现照明供应,以处理一些日常的照明。在室内应尽可能的使用自然光,且大力提倡使用节能型灯具,以降低能源消耗。就声环境设计而言,在对建筑进行设计时,设计人员应当把卧室安排在与噪声源相反的方向,亦或者是安装隔音窗,以降低室内的噪音,进而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空间。
2.2.3智能系统的设计
伴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现代化的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建筑中,进而构成了智能化的建筑,人们能依据风力、温度等状况,对“智能壳体”的开关与空调量加以有效地调整。绿色生态建筑的发展同样应当促进智能化的进步,开展智能系统的设计。
3结束语
1.1绿色建筑的基本内涵
绿色建筑在中国是一个新型概念。早在十九世纪中叶欧洲工业革命之际,工业化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便利和进步的同时,也为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人们逐渐在享受工业革命的狂欢中冷静下来,开始思索生活的意义和真谛。伴随着人本主义的理性回归,人们开始更加关注生活质量,热衷于环境保护,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绿色建筑的概念和雏形。随着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绿色建筑开始从模糊到清晰,从感性到理性,最终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绿色建筑设计理论。该理念倡导在建筑物的生命周期内,尽可能减少其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的影响和破坏,并通过一系列措施,如:节约能源、节约水电、节约物料等,到达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持有该观点的理论家认为,绿色建筑设计旨在为居民打造一个生态、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也就是说,虽然绿色建筑尽最大可能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但是,它并不能影响人们对居住舒适度的追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1.2绿色建筑的设计准则
按照绿色建筑学家所倡导的理念,绿色建筑希望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局面。因此,实践中,其设计准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节约资源;2.遵循气候条件;3.以人为本;4.系统的规划理念;5.提高建筑资源的利用率;6.充分结合项目所在地的场地条件。具体来说,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应当以当地场地条件与整体设计结合起来,建筑物要适合当地条件的自然法则,根据气候、地质、水文等多方面、多角度进行考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当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新型材料的使用也能够有效实现节能、环保的要求。
2绿色建筑设计在高层民用建筑中的具体应用
2.1项目选址
民用高层建筑一定要以居民生活质量和舒适度为选址第一要旨,既不要紧邻大道和城市中心区域,也不能选址在杳无人烟的偏僻山区。在选择过程中,要对备选地的气候、地质等条件进行仔细调研,充分利用场地原有的自然环境和有利条件,对施工设计进行充分论证和分析,进而规划居民的朝向及规格。
2.2建筑节能
我国人口的爆发式增长使得民用高层建筑物越来越受人们重视。通常情况下,人们比较喜欢居住在20米以下的建筑物中,但是由于当前用地紧张及经济核算指标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很多高层民用建筑物都已经超过20米。但是,人类对高考环境会普遍产生畏惧和不适应,因此必须设计一个平衡、舒适的高空居住环境。当前,解决这个问题的普遍做法是,提高公共区域的绿化率,增加环保节能材料的使用等都能破解这个难题。
1)建筑物要尽量多个角度向阳。
很多居民选择住宅的第一个要求时就向阳。在现代节能科技中,通常采用追逐阳光的办法来实现居民的这一要求。高层民用住宅具有非常鲜明的高低差异,同时又有非常丰富和可供选择的户型格局,使得各个房间的日照时间具有很大差异。设计者为了尽可能满足环保节能的要求,同时为居民创造更多的光照时间,在工程设计时,要控制好每个楼的楼间距,设计更多的南北通透型房子,确保单个住宅都有规定的光照时间,满足居民采光需求。
2)要善于利于自然风。
建筑节能设计中充分利用风能来满足居民对冬暖夏凉的要求,在设计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自然风,通过合理的规划建筑物之间的间距,根据当地的风向,合理布局,尽量减少对夏季自然风的阻挡,避免冬季有过多的风吹向建筑。在建筑内部形成过堂风,使得住宅内的空气流动顺畅。通过对自然风的有效利用,尽量减少使用空调和地暖等能源,起到节能减排的作用。
3)学会利用保温层。
随着外墙保温技术以及屋面保温技术的发展,在高层民用建筑设计过程中,应在建筑物的外墙、屋面、墙、梁、柱等部位采取保温技术,起到冬暖夏凉的作用。
4)科学设计阳台。
目前绿色节能建筑设计中,广泛采用挑出式阳台设计,这种设计在提高建筑面积的同时,还可以为高层住宅形成遮阳区,不仅起到了节能的作用,同时起到了平衡建筑内部的生态系统的作用。第五,使用节能窗户。随着建筑高度的不断提高,建筑所受到的风力、气压也在不断地增长。对窗户的隔声、防风、抗压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安装合适的节能窗可以有效地降低能耗,减少光污染。第六,善于利用水资源。在进行高层民用建筑的绿色设计时,根据建筑所处的地理环境,设计规划出合理的给排水系统,充分利用水的流向和回收。对雨水和中水进行回收利用,通过对雨水的收集、节流、储存、处理进而实现水资源的循环使用,实现建筑设计的节能、生态、绿色发展。
3经典绿色建筑设计赏析———纽约Narbiry大厦
纽约Narbiry大厦是美国民用绿色建筑设计的经典案例,它在距离主城区约5公里的地方,设计160层,近一千米高,是一个新型摩天楼设计。Narbiry大厦是一个城市综合体概念,其中建有酒店、公寓、室内娱乐、餐饮、艺术中心、大型shoppingmall等。该建筑的设计师以绿色环保为设计理念,将整个建筑建造成为具有环保作用作用的复合型建筑,因此也获得了美国绿色建筑协会的褒奖。从该大厦的整体结构来看,大厦以自然、生态为设计基本理念,为大厦设计各种环保节能型硬件设施。例如,在大厦的能源来源途径中,几乎一半是风能,在绿色屋顶、室内温度、水质转化等方面都采用了节能环保材料。同时,还采用了节能环保技术,降低碳排放和绿色隔离系统。纽约Narbiry大厦在设计之初,就充分论证了各种生态技术在其中的使用,大胆采用具有低碳、节能、环保的绿色材料,推动了国际建筑节能设计的发展。
4结语
绿色建筑材料相比于传统建筑材料应当具备以下的接几个特征:第一,在生产过程中应当以高新技术作为依托,最大限度的减少天然资源和能源的使用,最大程度地利用尾矿、废液、废渣等废弃物;将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和废料量降至最低;禁止使用甲醛、芳香族碳氢化合物、卤化物等,并且材料成品中不能含有铝、汞、铬及其化合等等有害物质。第二,在使用过程中最大程度满足人们在居住时对安全、健康、环保、卫生、美观等需求,同时具有防火、调湿、除臭、调温等功能,并具有良好的耐久性能。第三,对已经完成使用寿命的材料能够循环再生使用,或者可以转化成为对环境无明显影响的物质。因此,绿色建筑材料的本质就是减少对能源、资源的消耗,降低对生态环境的污染,能够进行重复循环再生使用。
二、绿色建筑材料对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的必要性
1、建筑材料发展趋势的影响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绿色建筑材料的重要性,强调了健康、环保的必要性,着力研究利用少量自然资源、降低环境污染的良性建筑材料,为保证人与资源环境和谐发展做后盾。因此,人们在建设城市文化时应当不断思考和反思使用建筑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从而使建筑材料在生产过程、使用过程和再生过程中造成的环境负荷与材料性能相协调。研究和使用绿色建筑材料是为了使人们在生存发展中减轻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符合,致力创造绿色建筑文化,进而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精神。
2、经济、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十一世纪的人类面临着资源、人口、土地。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压力,为了协调保护环境与利用资源之间的关系,人类需要良性建筑物创造绿色建筑文化。因此,研究和使用绿色建筑材料和设计建造人们事宜生活的生态环境受到了强烈的关注和重视。结合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以及我国居民的需求来看,利用高新提高建筑材料的性价比,促进建筑材料产品的更新换代,研究和使用绿色建筑材料能够满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3、满足建筑材料与环境的适应性需要
我国的建筑工业发展自改革开放以后一直持续了资源消耗高、成本投入高、能源消耗高、污染指数高的“四高”路线,传统建筑材料对使用性能的极度追求和建筑材料与环境适应性的严重忽视是导致我国工业发展还严重依赖于水泥、玻璃、陶瓷、塑料等材料。由于我国的传统建筑材料一般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主要针对特别的场合进行研究开发,使得建筑材料具备多样性,因此无法对建筑材料回收和再利用,长期使用传统建筑材料使得环境协调性较差,并且不能以少数绿色建筑材料取代大量传统建筑材料。因此,在今后的建筑设计、建筑材料设计和生产过程中应当更加注重生态环境问题,必须着重保护生态环境平衡,减轻使用传统建筑材料给生态环境带来的负荷,协调建筑材料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三、绿色建筑材料在绿色建筑文化中的应用及重要作用
我国虽然资源占有总量位居世界前茅,但是资源人均占相对较为贫乏,因此,对节能环保的绿色建筑材料的需求相对较高。目前,我国已经在绿色环保节能建筑材料中取得了不菲成绩。
1、绿色建筑材料的应用
(1)新型墙体材料
墙体材料是建筑材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以建材绿色化为主导,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将保护土地和环境相结合,通过限制粘土砖、优化墙体材料,使其有利于生态平衡。技能符合国家的政策要求,又能改善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坚持因地制宜、综合利废的原则,充分利用本地资源,综合利用工农业废渣等生产墙体材料。
(2)保温隔热材料
我国大部分地区采用的保温节能墙体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小墙体的传热活动,外墙的传热活动比例较大,墙体保温根据保温层的不同位置进行划分为外墙外保温、外墙内保温、中空夹心复合墙体保温。目前,我国的外墙保温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了节能建筑材料中的重点。
2、绿色建筑材料对建筑发展有主导作用
绿色建筑材料是建筑安全、健康的基础,采取先进的生产技术,减少天然资源和能源的使用,增加对工农业、城市固态废弃物加工生产的无污染、无毒害、无放射性、可回收循环使用、有利于保护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健康材料是保障绿色建筑文化的基础。随着政府部门对绿色建筑材料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大,绿色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各级政府为了响应社会对绿色建筑产品需求的呼声,制定了相应的建筑环境安全建设的发展规划,以此满足人们对绿色建筑文化的需要。
四、结束语
1)项目名称:××市绿色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
2)项目地址:本项目地块周边均有城市道路环绕,交通便利。
3)项目概况:本项目建设用地100000m2,小区地上布置13栋18层高层住宅楼,1栋16层高层住宅楼,2栋17层高层住宅楼,地块西侧和南侧布置两层沿街商业等配套公建,地下建筑规划为地下停车库、设备用房,消防设施及配套人防工程。
4)本项目绿色建筑建设目标是达到标准。
2技术措施
2.1节地与室外环境
1)按照××市××新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本项目周边范围为住宅区和市武装部、公安部、第四中学及××集团,缺少配套商业服务设施,因此本小区在经十路和南侧规划路沿街一侧设置两层商业服务设施,建成后可以综合服务周边18.84ha、六个地块的居民,与周边地区的已有的公共设施协调互补。
2)根据GB3096-2008声环境质量标准,居住、文化教育、商业办公区为声环境1类区,商业或者居住、商业混杂区为声环境2类区,纬二路、纬一路、规划四路、经十路、经十一路等道路两侧为声环境4类区。在小区周边设置禁鸣路段,通过路网和交通组织优化,控制交通量,抑制噪声源。结合道路绿化,采用侧枝发达、枝叶茂密的常绿植物乔灌草组合配置构成绿色长廊,形成道路绿色声屏障。在步行道和建筑之间再配以乔、灌、草结合的植物群落,逐级削减噪声。
3)在本小区建筑布局上,主要采用南北向行列式布局,并保持适当的建筑间距,用以加强夏季的自然通风。并通过建筑外墙、植物防风带等挡风措施来阻隔冬季冷风。
4)在绿化植物选择上,大力推广使用乡土树种,绿化建设以适于本地生长的树种为主,加强本地植物利用,本地植物比例不低于80%。小区绿化植物必须同时满足:乡土物种种类占绿化物种种类比例≥70%;乡土物种种植面积占绿化种植面积比例≥70%。
5)透水地面一般分为自然的地面、公共绿地面积、绿化和镂空面积≥40%的镂空铺地。在本小区绿地率为42%,同时采用镂空面积≥40%的植草砖,并设置透水垫层,如砾石、砂、砂砾料或其组合。
2.2节能与能源利用
1)本小区建筑体形规整,均为南北朝向,楼距符合日照要求,建筑体型系数、窗墙比满足节能要求,住宅前后无遮挡,各户型自然型采光效果良好。东西向的窗户设外卷帘或百叶窗遮阳装置。
2)本小区在公共部位的照明采用了高效光源和灯具,具体措施包括:地下室采用T5节能灯,直管式荧光灯采用电子镇流器;电梯间采用光感声控开关控制,楼梯间采用红外线感应开关控制。使用太阳能路灯系统,并使用LED灯作为光源,并由智能化充放电控制器控制。在自然采光的公共场所和部位(如楼梯),为照明系统配置定时或光电控制设施。
2.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1)本小区采用在建筑附近设下凹式绿地,采用:屋面雨水→下凹式绿地→植被浅沟→收集利用或排放的方式;同时小区停车位和部分路面采用植草砖等透水铺装材质,公共活动场地、人行道铺地材质选用多孔性材质,提高雨水入渗率;采用渗透管或穿孔管用于雨水排放,使其兼具渗透、排放双重作用;同时采用蓄水池增加渗透量,可作为景观用水。透水地面应设透水面层、找平层和透水垫层。透水面层可采用透水混凝土、透水面砖、草坪砖等;透水垫层可采用无砂混凝土、砾石或砂、砂砾料。
2)非传统水源利用应优先绿化用水,当保证绿化用水后有富余时,尚可用于洗车、冲洗道路、冲洗垃圾间等对水质要求不高的用水项目。本项目将屋面、地表作为雨水收集面,在绿地中设置适量的雨水收集池及渗透管,并设置二元供水系统(即自来水及雨水分别使用之管线)。处理工艺流程:雨水→初期弃流装置→贮水池→过滤→消毒→清水池→绿化、浇洒。
3)规划范围再生水水源为××市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其供水水量及水质均满足区内再生水需求。现状沿纬二路设一根DN300再生水管,沿区内经十路、经十一路敷设DN150mm市政再生水管,枝状供水,并加强与周边地区再生水管的沟通。各地块分别从市政再生水管上接管。依托片区内部绿化带及主次路网布设中水管网系统,绿化带内管顶覆土按0.3m~0.5m,路段上管顶覆土按0.7m~1.0m控制。用作冲厕以及绿化、景观、道路浇洒、洗车等。
2.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1)本项目中使用和施工现场相距较近的工厂生产的建筑材料约占总材料总重的70%。
2)本工程住宅多数为18层,8度(0.20g),建筑结构形式为剪力墙,采用工厂预制混凝土。
3)本工程全部采用C30~C50混凝土、HRB400级钢筋。
2.5室内环境质量
1)窗户是沟通室内和室外空间的桥梁,除此之外,它还兼具有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的作用,良好的视野、通风、采光有利于住户保持身体健康、心情舒畅。本小区住宅均为两个单元、三个单元相拼,前后两栋住宅楼间距在40m以上,在空间上,设计师最大限度地使不同栋楼之间住户在前后左右视线上的相互干扰,每两栋住宅之间的水平视线距离都大于18m,完全满足视线要求。卫生间开设外窗有利于污浊空气的排放,在一个户型有≥2个卫生间的前提下,实现了至少有一个卫生间开有窗户,方便自然通风。
2)本小区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将严格按照山西省的节能图集对外墙、屋顶、楼板及特殊的热桥部位进行计算。
3)本小区将严格按照当地节能规范,对屋顶和外墙、楼板等节点进行节能设计。
2.6运营管理
1)本小区在设计初期,重点考虑垃圾站的位置,垃圾站的建设要和住宅同时规划、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交付。垃圾站内应设置中水冲洗和排水设施,存放的垃圾分类、分区,及时清运,防止污染环境。
2)按照小区的实际使用情况,本小区将根据CT174居住区智能化系统配置与技术要求的相关要求,本小区将设置:闭路电视监视子系统;电子巡更子系统;可视对讲及远程控制开锁子系统;家庭自动报警及紧急呼叫子系统;防火、防煤气泄露子系统;三表远距离自动抄表子系统;给排水、变配电集中监控子系统;物业计算机网络管理子系统。
3)本小区严格要求采用无公害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推广生物、仿生物制剂等新技术的应用,规范使用化学肥料、农药等对生活有不良影响化学产品的使用,坚持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两者的结合。
4)小区园林绿化采用耐候性强的乡土植物,选择适宜的季节栽种,并采取适当的措施保证树种的成活率;建立并完善后期的管理养护工作,定期修剪、浇水等,做好树木的病虫害预防工作,保持园林、草坪的完整性。
1.1为绿色建筑的设计建立了普遍的标准和目标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为建筑设计提供了清楚的框架,同时提供了完善的指标内容。与一般的建筑规范相比较,这些指标从更为明确的环境角度,将标准以及目标确定了下来。对于建筑师而言,他们在建筑设计决策阶段,可以了解到应该采取哪一项措施才能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在构建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时,要确定建筑设计目标,还要考虑到设计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
1.2为管理者提供可以考核的方法当前,摆在建筑行业管理者面前的最大一个难题就是建筑市场规范问题,确保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发展。在这种背景下,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应运而生,该体系为建筑行业提供了评价的具体方法,从而有助于提高建筑可持续发展管理工作的水平。
1.3提高全社会环境生态意识,确保建筑市场的健康发展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作为一种评价工具,该指标体系为建筑业管理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参考意见,所以该体系既提高了全社会的环境生态意识,还推动了建筑市场的可持续发展。一般情况下,开发商会从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中,寻找相关有助于提高建筑物性能的技术措施,从而可以更好地满足政府政策的要求。
2可持续发展下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基本理论
2.1构建整体的绿色建筑观绿色建筑的目的就是处理好人、自然、建筑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人的活动要建立在环境所能承受的基础之上,人类不应该过度地开发和破坏自然生他环境。与此同时,在人类生产活动中要采取有效的方法来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的绿色建筑观念,既涵盖了能源、环境等方面的问题,又涵盖了管理、服务、社会等方面的内容,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建筑要将这些方面因素都考虑在内。整体的绿色建筑观并不是简单的将多种技术叠加起来,而是要综合考虑各个专业是否协调,最终完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2在建筑评价中应用寿命周期评价理论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寿命周期评价是管理环境的主要工具之一,并且在1997年,寿命周期评价理论被纳入到IS014000环境管理标准体系中。寿命周期评价理论是从资源消耗、能源消耗、废弃物排放等多方面去评价某种材料在整个寿命过程中造成的环境负荷的评价方法。建筑的寿命周期分析,包括了以下几个步骤:目标与范围的确定、分析清单、评价最终的影响、改进评价。
3构建和完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建议
3.1不断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从客观上来讲,绿色建筑评价涉及到多个学科、多个要素,因此绿色建筑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我国对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研究是非常少的,并且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不够密切,这就要进一步深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我国只有不断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工作,才可以为完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3.2不断细化评价体系当前,要根据不同的建筑类型来制定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与此同时,由于我国地域面积辽阔,因此在构建评估体系时要考虑到地区之间的差异,构建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标准体系。对于当地建筑行业而言,灵活的评价体系才具有实质参考意义。
3.3运用经济杠杆,采取激励政策绿色建筑不仅要考虑到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比如:节约水资源、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能源消耗等,还要考虑到开发商的切实利益。在开发以及评估绿色建筑时,政府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对此,政府要从法律、政策、税收等方面,对不同的行为主体实行激励政策。通过各种激励政策可以推动保护环境技术的发展。另外,政府还要通过降低税收等政策,以此降低开发商的运营成本,最终推动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3.4评价体系要实行第三方认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要倡导绿色建筑的开发,并且要实行绿色建筑认证制度,政府要构建具有独立的第三方评价机构。而第三方评价机构要全面评估建筑设计方案、建筑材料以及建筑设备等。一般情况下,第三方评价机构的建立是将外部评价委托与内部专家评价充分结合起来,并且双方共同拟定评价的标准或者内容,这样做不仅将专业咨询机构的优势发挥出来;而且也保证了评价结果具有客观性以及公正性。另外还要定期培养评估人员,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
4总结